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风险管理策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策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管理策略

第1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风险投资;阶段性特征;管理策略

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已经日趋成熟,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风险投资市场也在不断壮大,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到风险投资市场当中。新的技术为市场带来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具备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企业来说,风险投资者不仅要综合分析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具体分析自身可能面临的投资风险。在高新技术和科技发展条件下崛起的新兴产业,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从过去的市场环境中难以找到匹配的参照对象,预估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程度。不仅如此,由于市场当中时刻充满变量,且投资者的决策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都会导致投资者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必须对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规划,确保投资的综合效益得到保障。

一、风险投资管理的阶段性特征

1.资本种子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种子期是投资风险投资的第一个步骤,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因为在这一阶段,投资者对于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或领域几乎一无所知,因此,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是较大的。首先是投资者面临的技术不对等问题;其次,投资者还面临信息不对等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投资者即将进行投资的企业,由于掌握较新的技术,其管理架构和模式也一定非常独特,这种独特的管理模式只有企业管理者才最清楚。作为企业的风险投资者,很难在这段时间内完全了解企业的管理机制,更难对企业的未来做出正确的评判。最后,风险投资者还面临可能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因为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备新技术或者有较好发展潜力的企业才是最佳投资目标。但是要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这中间所耗费的时间和信息筛选过程,都是投资者要付出的信息成本,如果找到合适的投资企业,投资者可能获益。但是,如果投资者由于前期误判,会使投资失败,给投资者带来经济损失,这些都会使投资者付出较大的信息成本。

2.资本导入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在资本的导入期,投资者主要是对被投资者进行实际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企业在商业行为当中的计划或报告的可行性,以及新型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通过考察,投资者可以对被投资企业的综合情况得出结论,确定其在市场上未来的发展潜力,这样,投资者才会确定对其注入投资资本。在此阶段投资者主要会面临两种风险,其中技术风险是投资者的投资诱因,同时也是其面临的投资风险之一。因为企业创业者具有的新技术会使其在行业和市场当中具备新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赢得新的客户。但是,如果其产品没有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在投放市场后其销量远低于预期水平,那么投资者就会因此面临技术风险。而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亏损的可能性,即产品研发生产出来后,能不能推向市场,消费者能否接受等。产品销售不畅的原因有:(1)产品的功能与价格之比过高,顾客难以接受;(2)目标市场定位不准;(3)广告宣传不当或不力;(4)产品有严重的副作用或缺陷。

3.资本管理期的风险阶段性特征

投资者在与合作企业确定了合作意向之后,就要全程参与到被投资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当中。在对被投资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投资者也会由于管理手段和主导的决策等面临诸多风险。决策风险就是投资者在为企业选择项目,或者是作出一些重大决策时,由于其所得信息的真实性无从判断,或者是决策失误所导致的企業损失。而管理风险是指投资者在对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中,由于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水平限制,或者是受到相关的政策和市场规范限制而出现的风险,管理风险会使被投资企业出现人才流动或者是收益下滑等影响。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为进一步发展市场业务,采取借贷等途径进行融资,但是由于企业经营或市场波动等情况,使企业无法按时还清贷款,这时企业就会面临财务风险,这样的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资金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投资者的正常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4.资本退出期的风险阶段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项风险投资大约需要四到五年时间,一些特殊的风险投资项目可能需要的时间更长,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不是想长期持有企业股权获利,而是追求资本转让时的高额收益,风险投资者投资后,投资公司能够上市是风险投资者的愿望,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高新技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生产等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而倒闭,因此,风险资本家应该考虑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即如何防范投资风险。

二、风险投资的管理策略

1.认真分析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

对于企业的风险投资者来说,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是最值得研究与讨论的,因为在企业的可行性计划书当中,投资者能够看到企业创办人或者是管理层对于企业现状的认识,同时还能看到企业对于未来的发展路径规划及希望达成的愿景等等。这些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是确定投资者是否投入资本的重要依据。此外,投资者还必须对企业所具备的核心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因为很多技术虽然看起来比较超前,但是其可行性还尚待论证,如果投资者贸然投入资本,势必会陷入企业自身不确定市场前景的被动处境。因此,在投资之初,投资者必须对企业项目计划书的可行性作系统的研究和论证,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等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2.考虑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事实上,风险投资者与企业创业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创业者通过投资者获得企业的发展资金,而投资者通过选择合适的创业者参与企业管理决策,最终赢得经济收益,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为确保风险投资者能够在投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信息,使其投资举动更加稳妥,投资者有必要对企业的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和考察。因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权大部分都掌握在创业者的手里,而创业者的创业初衷和市场定位又决定了企业在未来的全面规划和发展方向,创业者必须拥有超强的管理能力和机遇意识,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有较大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因此,在进行投资合作之前,风险投资者必须了解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投资风险。

3.风险投资可以走合作研究之路

市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而市场需求也在不断转换,因此,风险投资必须提高自身科技的更新速度,确保其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投资者必须为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受到企业人员及前期技术基础的局限,其在新技术研发领域可能会遇到诸多困难,这些困难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如果企业之间能够进行合作研究,发挥各企业在自身领域的长处,就能够有效降低科研成本,使企业少走弯路,不仅节约经济成本,而且也节约了时间成本,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上抢占先机,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企业的风险投资者也能够因此降低其投资风险,确保稳定的资金收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险投资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风险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要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有一定的洞察力,应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管理策略,注意防范投资风险,要选择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合作,因为这些企业具备高新技术,或者具有新的市场发展理念,风险投资者的资本支持能够帮助这些企业在市场上顺利崛起,不仅能够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带来收益,同时还能够繁荣市场,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如清.国风险投资管理现状、问题及改进[J].经济视角,2014.

第2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1 医疗风险的原因

以往对医疗风险的管理是局部的分散的,甚至是被动的;有时,把质量改进和提高与风险管理等同对待;多数风险管理仅重视后部分环节,如对风险引发事件后的处理比较积极认真,但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等缺乏充分重视,即对风险的预防重视不够;风险管理缺乏与其相对应的组织体系和制度设计;对风险管理的深化和扩展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因此,引进风险管理,需要强化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医疗风险管理人才,进一步建立风险的分析、评估和处理体制和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完整体系。

2 防范医疗风险的措施

2.1 从健全体制入手,防范医疗风险。

2.1.1 确立评价体系,纠正系统风险。提高管理评价体系,是促进医疗安全的措施。管理评价中采取“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该评估体系分为三大部分:综合评估、专项评估和社会评估。综合评估包括基础质量、流程质量和终末质量等三个级别指标,基本包括医疗、护理、感染、实验室、处方、输血、单病种质量病例分型等要素。专项评估的重点在新技术、技术保证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学科管理、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社会评估主要包括百姓对医院服务的认知程度和满意度。在评估中,还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院的工作重点,不断完善评估体系。防范医疗活动中系统风险。

2.1.2 实行医疗质量和安全季度例会制度。定期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检讨,改善医疗风险管理。每个季度召开医疗质量和安全例会,参加人员是质量管理委员会人员。通报近期医院的医疗风险,包括医疗投诉、医疗争议、医疗事故鉴定情况等,研究问题的原因、存在的缺陷及需要防范的对策。通过这种做法,可由点及面地防止医疗风险扩散,降低医疗风险的影响,同时也使医疗风险警钟长鸣。

2.1.3 发挥专业委员会的作用,提高医疗风险管理水平。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病案管理、输血、检验、影像等专业,在医疗风险防范、风险评估、风险监督、技术规范制定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本专业领域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风险系数,提出风险要点,做好规避措施,是一项重要任务。

2.1.4 执行各种专项检查,保证制度落实到实处。院质量管理委员要针对《处方管理办法》、《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内镜清洁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工作方案和检查标准,确保检查结果。

2.2 完善制度建设,克服制度缺陷风险。

2.2.1 实施疾病诊疗制度管理以降低医疗过程风险;规范医疗机诊疗行为,防范诊断和治疗患者中的风险,结合实际,编撰了《疾病诊疗指南》规范指引疾病诊疗,进行医疗行为监督,出台了《患者转诊制度》,使转诊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2.2 建立和完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报告制度: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是重要的医疗风险来源。建立完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制定处理方案,有效避免类似的事故重演,防止事态的扩大和蔓延。要界定报告内容,明确报告主体,建立通畅的报告渠道,建立积极快速的不良事件及医疗差错的分析和评估机制,授权处理主体,形成有力的反馈及化减医疗风险的能力。

2.2.3 建立医疗责任和医师执业保险制度:建立医疗责任保险与医务人员执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风险管理、转移及保障的长效机制,完善医疗风险管理与控制体制,构建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体系,促进医患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3 改善运行机制,避免机制性风险。

2.3.1 建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快速有效的工作机制。急救是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的高发区。改进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紧急医疗救援和指挥协调能力,是医疗急救能力的综合体现。狠抓院前急救流程的质量管理,提高车载单元、急救基本技术、日常管理等基本能力,并在院前急救处置、急救病例等方面拓展了急救范围。同时,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快速的无缝衔接方面,也做了有力改良。

2.3.2 消除血液管理风险,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通过制定合理的用血制度,培训提高临床医生的科学用血知识。

2.3.3 完善医院设施建设,消除安全隐患,主动落实安全隐患的义务。全方位对患者进行安全提示,做好警示工作。一是医院的自身安全保障义务要做好,二是对患者人身或财产损害防范的警示工作,力争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侵害降到最低。

2.3.4 自查自检,寻找风险。鼓励一线医务人员注意发现医院设施、流程安排、制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挖掘医务人员中的良好建议。善于研究投诉的积极作用,从投诉中查找工作的不足,把投诉变成改进工作的思路、措施、制度。

3 医疗风险管理体会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医疗服务本身,也与影响医疗服务的相关因素有关,这就决定了医疗风险管理的难度,使医疗风险管理成为永恒的挑战。管理人才和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医院管理人才的变化和管理能力的改善,将极大地提高医疗风险的管路水平。医疗技术人员在医疗风险管理中承担直接的责任,执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流程、熟练的技术,是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 考 文 献

[1] 杨克虎,马彬.日本医疗风险监管体系评价.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1):67-70.

[2] 余震,张亮.全面质量管理及其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467-470.

第3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调查已经成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通过资信调查或者相关数据的收集经过分析判断之后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评价,对营销行为的收益与风险进行权衡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已经从质量、价格与服务竞争转移到信用竞争阶段,企业在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从而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实现生产扩大化,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因为宏观政策所导致的风险,从总体上来说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产业结构转型也使得信用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基本环境正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所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会使得企业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最终导致市场营销行为的失败。但是目前阶段对于因政策因素所导致的信用风险还无法实现定量预测,一般只能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即企业在制定营销决策时对于客户与企业所在区域的政策风险无法实现精准判断,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会导致风险的可控性逐渐被削弱。

(二)企业内部风险

客户信用质量对市场营销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赊销中甚至是决定营销成败的关键所在,因为营销成功的标志是实现货款的有效回收。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必须要具有较为完备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具体职责。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没有成立专业部门负责客户信用质量评估与信用风险管理。从现阶段大多数企业来看,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客户信用评估往往是由财务部门负责,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与能力存在缺陷,工作任务较为繁重,往往将工作任务下放到销售部门,而大多数销售人员并不会对客户的信用质量进行调查,从而使得营销埋下了风险隐患。

(三)信息风险

信用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消费者的信息与数据,只有以真实数据为分析对象,并采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客户信用质量的有效评估与管理。因此,信息的真实性是决定客户信用质量评估结果的基础,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则是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企业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则无法实现对客户信用的有效评价。其次,还有部分企业虽然已经获得了准确的信息,但是由于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企业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针对于现阶段导致企业营销中存在信用风险的具体因素,现阶段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信用风险管理。

(一)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只有充分认识到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才能真正的提高信用风险的管理质量。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赊销将会成为重要的营销促销方式,而在赊销当中必须要通过客户信用质量评价与管理实现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从而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用体系将会逐步完善,也会成为影响营销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则必然无法把握时展的基本方向,在未来必将被淘汰。

(二)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与管理组织与制度

针对于现阶段大部分企业在信用评估与管理方面还基本处于一片空白的基本状况,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成为信用管理的重要任务。组织机构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具体业务为依据,但是必须要组件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全权负责信用管理任务,提高信用管理的专业性与有效性。信用管理部门内部还需要针对信用管理的具体任务设置不同的岗位,将具体的工作职责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避免问题发生时互相推诿责任。信用管理组织机构一般设二到三级职能岗位,存在岗位重叠设置时,必须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部门经理为信用管理部门的最高领导,直属企业最高领导部门,下设客户资信调查人员、客户档案管理人员、信用分析人员、款项跟踪催收人员、信用申请受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要以科学的制约机制为制度设计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信用信息搜集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信用决策制度、账款监督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制度。

(三)加强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客户信用管理的基础在于获得准确的信息,并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价。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信息获得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例如,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允许企业从海量般的数据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并实现信息的快速处理,从而提高信用管理效率。现阶段企业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管理中。

三、结语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信用时代,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营销中信用风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对应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宇.中小企业营销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J].今日科苑,2010.

[2]何耀,唐清平.论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防范[J].中国商界(上),2010.

[3]陈莲芳,陈晓红.基于系统视角的营销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J].理论月刊,2008.

第4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逐渐成熟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做大做强。本文在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作了深入的探究,以期促进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财务风险;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现代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竞争,财务风险随着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应运而生。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健全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更是企业所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对企业来说就尤为重要。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

(一)概念与内容

所谓财务风险意指基于企业财务活动中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干扰,企业的预期收益与财务收益的背离与偏差,从而发生企业蒙受较大损失的可能与几率。财务风险存在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但凡企业管理活动及组织中任何一个环节或者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使该类风险转化成实际损失的可能性,也就牵连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导致两者的大幅度降低。

通常的,企业财务活动大致细分成四大块即收益分配活动、资金回收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与此相对应各种不同的财务风险便随之出现。具体来看,收益分配风险是指因分配收益给企业日后的经营生产活动所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由此所产生的财务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尽管产品已经销售出去,但其货币的回收资金金额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是指因不确定性因素造成投资报酬率无法将预期目标达到而出现的风险;筹资风险也就是借入资金而使得企业偿债能力降低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这也是企业必须承认和面对的正常现象。

(二)意义与价值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财务风险管理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和规范企业财务运转的重要方式,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详言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为企业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二是可以有效稳定企业的财务活动,加快资金流转,从而实现资金的安全性;三是为企业提供全面应对财务风险的可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风险控制的原则

1、收益与风险均衡原则。该原则的核心要求在于:集团所采取的的每一项实际的财务活动,要建立在综合考量其收益性与风险性的基础之上,并且以安全和收益的合理均衡为标准最终制定具体的行动预案。该原则着力避免盲目追求收益而罔顾损失发生的错误倾向,根本目的是趋利避害,收获更多地收益。

2、风险适度承担原则。我们必须承认,财务风险的存在具有普遍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坐以待毙无所作为不是可取的,应该正确及时地识别风险并对其加以控制,明确最大的风险限度,保证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营。

3、超前预警,有效规避原则。任何风险的出现都会有适当的预兆,那么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的管理系统就成为题中之义,这些措施对有效规避风险奠定体制保障。

4、分级分权管理原则。要想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管控,务必遵循企业统一领导,财务部门各司其职,对分权分级的管理办法统一实施。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风险意识淡薄,忽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价值

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客观性,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且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只要财务活动没有停止,财务风险发生就成为必然。那么,切实加强企业决策层与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作为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监管者,要密切关注企业运行中财务风险多发易发的环节,进行严格的财务监督和控制。然而,具体实践操作中,大部分企业决策者缺乏财务的基本背景,加上专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过多注重财务结算、资金管理等财务日常运作事宜,财务风险意识相对匮乏和淡薄,难以真正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价值及必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的针对性不足

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对较为典型的几类财务风险,比如收益分配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投资风险以及筹资风险等,尚未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管理目标模糊缺位,进而引发了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弊端,甚至发生资不抵债的恶性状况,还伴随着成本支出过高、投资盲无目的,应收账款过多,资金难以收回,收入确认不科学,利益分配及识别不合理等问题,这都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财务管理。

(三)财务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一项系统性工程,构建起一整套涵盖决策控制、预警健康、信息传递以及组织结构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机制保障。在这个体系中,提升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加强财务风险监督的必然选择。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散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更多地依靠经验丰富的财务管理人员来控制,有效成熟的管理系统未见端倪。

三、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控制策略

(一)投资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加强对风险决策的科学化分析。一般的,企业在开展投资项目决策时,应该对企业面临风险的全面调研放在首位,务必将收益回报率和与之相对应的风险因素进行权衡,并将分析得出的风险比作为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首要前提,从而选择收益风险比相对较好的投资方案,尽量降低企业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其次,采取适当的措施分散投资风险。企业采用多种合理方式避免投资风险是企业投资达到预期效果的基本保证。例如,企业对一批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应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与调整,对所有投资进行统筹管理,不要一并上马。这样才能确保企业资金流通通畅,降低财务风险,也能避免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而造成的倒闭风险和违约风险。

(二)筹资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筹资风险的合理规划和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将风险降到最低的有效途径:第一,企业筹资时对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从而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最优资本结构;第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筹措,务必将财务风险、信息状况以及资金成本等各类因素作为基本的前提,从而制定相对适合的筹措资金顺序,尽最大努力降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第三,安排资金时,企业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偿还能力,使资金偿还期和与之相对应的资产变现时间相统一。如此,既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来源的各种资金,又可为企业到期偿还资金提供保障,实现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推动企业发展。

(三)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策略

分配股息和留存收益共同构成企业的收益分配。留存收益是将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资金来源,而分配股息则是扩大股东财产的要求,两者间存在既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的关系。一个企业,但凡在扩大规模和速度较快,固定资产投资就会需求很大,生产规模与销售规模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则将大部分的税后利润作为备用。但是如果具有很高的利润率,而相当水平高于股息分配,就可能会对企业股票的价值造成严重的影响,从而就导致企业分配收益风险的产生。因此,一定要将两者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和安排,努力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从而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需要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立足于自身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控制及管理能力,才能够推动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9(10)

[2]宋艳.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3(15)

第5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相对于西方的其它国家,中国对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研究时间较短,属于刚起步的阶段。特别是在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期都一直在实施计划经济,主要由国家来承担风险,企业自身对风险的承担较小,进而导致企业对于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淡薄。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在工程项目的投资逐渐趋向于多元化,但参与方并没有正视工程造价中的风险管理。全球经济化的快速发展让了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了中国市场,国内市场的竞争必然会十分激烈。在激烈残酷的市场环境之下,如想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提高和完善自身风险管理水平。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西方国家在工程造价方面的风险管理研究开展较早,其研究分析也更为深入,而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在工程项目方面的管理研究和管理理论都较为落后。从我国现阶段的造价管理理论方面的学术期刊类的杂志里可以了解到,有关工程造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文献极少,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理论研究上处于萌芽状态。在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现有的研究成果时,还需要以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国工程造价相关的风险管理模式。近年来,国内各个地区的在建项目愈来愈多,规模也愈来愈大,因此,必须要对这些建设项目进行风险管路才能更好的完这些建设项目。虽然国内研究人员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于两者的结合研究却有诸多空白点,这样的交叉领域更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和开发。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不断深入的发展,国内投资项目和相关企业的投资项目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建项目的管理成为工程造价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些项目,需要较为准确的估计和预测在工程项目造价的相关风险性,从根本上提高投资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策略

1. 完善工程项目控制环境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所存在的控制环境将直接影响到项目组成员对工程项目风险的控制意识以及可操作性。影响项目控制环境的因素存在于各个方面,其中管理成员的素质是改善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提高造价工程师的职业素质,项目建设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个部门对项目风险控制的效果和效率,是项目建设里至关重要的一步。企业应该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型人才,拥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在帮助企业有效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还能够为企业节约投入成本。因此,完善项目风险的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一步是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

2. 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良好的风险评估措施在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整个项目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通过对项目造价进行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估,能够在项目实施前对相关影响因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用有利措施来防范和解决已知的项目风险,从根本上杜绝工程项目所存在的风险。例如,在进行招标活动前,投标方就充分分析研究过项目实施建设中的风险,针对可能减少的工程量项目报低价,提高可能增加的工程量项目的报价,尽可能准确的做好对工程投资的预算。只有这样,在进行工程决算时,才不会造成工程款短缺等不良现象,工程的参与方也能够获得可观的盈利。在对工程项目造价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经过辨别、分析、管理和控制等流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外环境变化,避免风险发生,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工程项目环境改变的风险管理。

3. 建立良好的控制标准与流程

工程造价的项目风险评估活动是建立在管理层所的指令上的,是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因此,项目组织里的各个部门需要正确客观的认识到工程造价的项目风险管理和评估控制活动,按照标准的业务流程设立风险控制活动,针对重要业务环节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

4. 加强内部监督与信息沟通工作

整个项目控制环境的建设还需要依托良好的项目信息系统,组织内成员需要及时准确的取得相关信息、区分信息质量、将优质信息及时反馈给工作伙伴,才能够顺利的进行项目信息的传递工作。通过项目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正确使用,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工程参与方的资金投入成本,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体系在整个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项目内部的监督工作,确保工作人员认证执行项目信息控制制度,仪表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总 结

第6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物业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一、物业管理企业工作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也叫物业管理公司,物业所有人通过相关合同制定对物业专业化管理的企业性经济实体,它的管理内部包括对地上建筑物及其附属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以及对卫生、绿化、安全、等项目的持续,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服务对象为业主和租户。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物业发挥越来越多的类似行政管理的职能作用。物业管理属于劳务型行业,是新兴的产业,在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诞生,我国物业发展历经20余年,经营范围不断拓宽,物业管理市场也逐渐完善。

二、财务管理风险概述及我国物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特点

(一)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对风险管理的准确把握可以避免企业经受不必要的损失,减少经营中的各种企业成长障碍,保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运行。财务风险管理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通过各项财务活动对企业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度量、控制,促进企业财务活动的安全可行,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损失最小化。财务风险管理也是有成本的,风险的变化也决定了风险管理的动态性质,风险管理的措施也应该动态跟进,及时修正,这就要求在管理财务风险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科学性。

(二)我国物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特点

1.我国物业管理企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部分物管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业管理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通过一定的财务规划,形成治理企业的目标,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多是小规模开展,缺乏主体经济支撑,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多是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的企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起步略晚、成长速度较慢。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人员有的是为安置房地产企业的亲属人员而聘用的,有的是物业管理经理临时招募的非专业人士,财务管理人员相对于房产等行业的同岗位人员工资较低,也使得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业务水平与其他行业存在一定的差距。个别物业管理企业对于领导采用年度考核的管理办法,由于领导的短期行为,项目尾期最后业绩的考核因领导职务调离,缺乏项目的整体考核。2.对于物管企业的财务管理,收入自身的特点给财务风险管理带来很多难度。物业管理企业与其它生产型的企业相比,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它的产品的主要特点,物管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取得的效益同生产类实体经济比相对较弱,它是一个以人的满意度为主的一种劳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对产品的质量缺乏明确的依据。此外,物业提供的业务数量较多,人力成本较高,众所周知,对人的管理是最难的管理,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对财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规划,达到安排物管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提供服务满意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特别是对于物业这样一个收入依靠服务满意度的资金管理企业,它的财务管理更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项目。3.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资金管理能力不佳且内部审计作用发挥较差。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就是资金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最主要的也即是资金链条的完整性管理,资金来源单一,收入质量对于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依附性较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物业的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个性化,财务风险管理也增加了难度。物业费的及时足额收缴,表现出了一定的困难性,车位管理分配、有偿家务服务、园区公共治安都可能引发管理行为产生的财务风险。自有资金少,资金运用不合理,投资不谨慎,公司财务管理缺乏远见,物业经理的短期行为,都将导致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低下,很难实现财务收益。此外,部分物业管理企业缺乏内部控制,未设置内审部门或者内审部门形同虚设,拿地时低估成本。

三、改进物业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规范物管企业的各项日常工作

物业管理企业多是小型企业,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物管企业的财务风险蕴藏在企业的各个部门中。前台可能除了业主的日常接待工作,也有业务投诉的初级处理,甚至还兼任收费岗位,工作过程中如果缺少一定的岗位说明可操作流程,很可能忙中出错,对财务的损失产生影响。维修工提供完服务,如果是有偿服务,也可能接触收费工作,针对现金收款的不开票及坐支行为,需加强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依靠实地突击检查等措施加以控制。车位停车费管理中,对于不给票行为,要有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强人员素质培养,可以增加固定资产投入,考虑人机并行方案,采用车位收费系统规避私吞现金行为。资金支出中,采购物资的以次充好、频繁采购、收受回扣等违规行为,应实行集团集中采购、项目采购权分离的政策。对于拖延支付保安、保洁、绿化等外包费用变相收取回扣的行为,可通过集团招投标方式,选取外包单位并由集团统一支付费用,项目支付权限上交于集团。总之,应该对物管企业的各个岗位进行规范,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指引规避可能发生的各项财务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要有完善的考核制度和办法,有各项行为的监督管理策略,对于资金的收入和支出要有明确的两条线管理,确保资金链条的完整。

(二)健全物管企业的财务基本管理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对于物管企业也是如此,会计核算制度要认真执行,对于不设账、账外账、小金库等不合理行为要坚决抵制,良好的会计核算管理可以让风险管理更有依据性,更加有据可查。在账目的设置上,要根据物管企业的实质特点,记录好与地产开发公司等的历史账目问题。对于物管企业自有的项目,做好在建、已建成项目等内容的统计,对各个项目的资产的计提、折旧做到清晰明确。在账务处理上,要依据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执行,对于符合第三产业优惠政策的各项税务活动要做好税收申报工作,最大范围内做好税收筹划的各项细节。在财务监督方面,对于发现的虚假账务要积极举报,对个别员工的侵占企业利益行为予以制止。对各种招标工作要积极参与,在企业安全运营范围内对各项对外投资,做好风险评估和预判,通过科学的决策提高投资的准确度。

(三)提高物管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的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决定了企业的风险管理的地位,对于物业经理来说,首先要有财务风险意识,财务风险管理应随着物管企业经营项目的管理而贯彻始终。财务风险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不断修正企业的管理行为,改进管理策略,一成不变的管理和照搬照抄的管理必然行不通,要提高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和各类型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内部审计方面,应建立项目整体考核制度,不能单单按年考核。在企业内应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制定财务制度上,不应把预算任务只交给内审部门,应充分发挥企业各部门的合力,由销售、合约、工程、财务等成员共同参与。在财务投资决策上,要运行专业的科学投资方法,科学控制风险,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制度,对经营成本进行科学保底。

四、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放缓,增速减慢的市场形势下,国外的物业管理不断完善,我国也应该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能力,提高物业管理的竞争力,不断满足广大居民和业主的个性化服务,在管理上创新,在制度上革新,通过不断超越自我的管理和服务来满足第三产业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加强业务专研,依靠敬业、奉献精神,做好物管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让我国的物业管理企业在服务质量上与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向茂琳.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及风险管理研究[J].企业导报,2015.

[2]张华伦.我国中小城市物业管理水平提升研究[J].企业经济,2015.

第7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 营运资金 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

一、营运资金风险及其表现形式

营运资金是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活动所必须的资金,营运资金风险是指由于营运资金不足等原因给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营运资金风险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之一,它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形式:

1.存货风险。产成品及用以对外销售的半成品积压,占用资金不能及时变现;因原材料采购缺少有序安排、材料库存阶段坏损、生产产品所需零部件之间的数量比率不准确、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缺少管理等原因而造成损失浪费资金沉淀,增加管理成本。

2.应收账款风险。大量赊销,为客户垫付相当数量的债权性资金,货款不能及时回收或超过预期还不能确认回收金额,形成坏账风险。同时产生债权资金的机会成本、增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费用。

3.现金风险。企业持有现金不能应付日常经营活动开支、致使企业经营受阻蒙受损失,或是不能及时抓住获利机会,另为筹集资金付出额外开支。

4.流动性风险。企业资产分布状况不合理,一方面流动资产内部应收账款与存货所占比率过大,货币资金及短期投资比率过小,企业日常支付能力弱、偿债能力低;另一方面,长期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过大,企业资金整体周转速度缓慢,营运资金的运转吃紧。

二、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分析

营运资金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在通常情况下,企业事前先垫支的资金延经营活动各环节(资金形态)依次经过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债权资金――货币资金,但由成品资金债权资金回归到货币资金是企业个体劳动成果转化为社会商品的过程,需视竞争状况而定,待销售实现,其产生的现金流入才能使企业完成财务补偿,然而对任何企业来说,事前的资金管理不可能准确无误,营运资金涉及面广、不确定因素复杂分散、且具有潜伏性和累计性,在变化万端的竞争环境中,非常考量企业的整体协调性与抗风险能力。同时,企业存续期内营运资金的需要量波动频繁,企业不可能永远持有充足的资金量,加之外界偶发因素影响,营运资金风险的存在有着其显著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时候则是由于管理原因导致了营运资金风险或风险的恶化:

1.企业经营目标与其财务能力不协调。出于生存的压力和发展的渴求,一些企业往往热衷于做大做强,在看到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行为:一则是长期投资过快过大,挤占营运资金,造成原有经营规模资金吃紧,新上投资项目产生现金流需要一段时间或还未知,这样以来资产流动性大大减弱;二则是赊销策略粗放宽泛,为开辟市场、做销售业绩而放松了对应收账款风险的管理,造成资金被占用、坏账损失加大。

2.营运资金管理的短视性、被动性及习惯上的静态管理经验。营运资金从会计资料上看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即营运资金净额),流动资产是其资金占用形态、流动负债是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但这并不表示营运资金只有短期资金融通、营运资金的管理也并不只在一个会计年度内运作。企业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及其投资融资等问题有战略考虑和阶段政策,而维持企业日常经营的营运资金如果缺乏匹配性的策略,那么就大大消弱了实现企业目标的基础;只是围绕短期经营进行资金运作,企业就会缺乏财务弹性,以至于许许多多的财务经理整日里疲于应付日常收支、营运资金还是捉襟见肘。

3.缺乏对风险与收益的适度权衡。按理财原理,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强盈利性较差;固定资产周转慢盈利能力强,企业对利润的追逐中,如忽视风险与收益的理性思考,对经营中的流动资产及其资金融通缺乏系统考虑,所留营运资金头寸小,极易导致过度运用流动负债,企业频繁地举新债还旧债来维持日常经营,负债偿还周期短,所以对现金的需要会愈来愈迫切、财务拮据越来越严重。

4.财务职能与经营职能、其他管理职能的非协调性。由于企业职能的分工,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情况可能分布在财务、经营、统计等不同部门,且各种信息存在着不同步性,而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性就可能导致营运资金风险:如存货过多或过少、针对性的策略不及时,以至于企业资产形态转换减速或停滞;不能将原材料市场供应、同业销售竞争等信息快速反映到财务上来,财务运作可能会反映迟钝,企业资金结算、商业信用等政策可能会缺乏实效性、激励与约束性,营运资金周转缓慢、低效甚至发生资金沉淀。

三、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营运资金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资金,营运资金运作是企业整体资金运作的支撑,承载着企业价值补偿与价值增值的使命。然而,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现实中,营运资金往往成为现代企业资金管理链中的薄弱环节、营运资金风险成为企业主要的财务风险之一,风险管理复杂、频繁、且不容延缓。

1.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角度权衡风险与收益、规划营运资金有序管理。企业是围绕一定的经营目标来展开投融资的,其营运资金管理应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投融资战略进行长远规划和阶段安排,对其中的风险与收益权衡应置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下考虑,从企业不同变化发展阶段的经营特点与财务收支特征来思忖经营资产的投资融资策略,充分考虑企业融资能力与债务偿还能力,努力维持与之相匹配的流动资产持有量,保持一定的财务弹性,使企业在承担既定的财务风险情况下成本最小、收益最大或是预计收益水平有限情况下,将营运资金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

2.协调管理职能,强化经营中的现金流管理。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变化复杂频繁,企业要积极疏导财务调控障碍、提高财务执行力,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与非财务部门职能的有机衔接、协调管理。同时企业各生产经营部门在履行其供应生产销售等经营责任的同时,也应承担其相应的资金周转、资产安全等责任。企业从组织管理特点和经营活动程序,实施周期性的、滚动式的现金流量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的财务效率、有效约束与规避营运资金不必要的低效运作与浪费。

3.细化供应、销售两个与外界相连的经营端点的动态管理,强化存货、应收账款的科学管理和前瞻性管理。计划存货取得方式、一般储备量与保险储备量、预测存货资金占用,在分级归口的控制体制下,严格各种原材料、各生产程序的半成品之间的匹配性管理、减少库存资金占用、防止存货资金沉淀。考虑企业外部市场行情、同业竞争、主要客户信息动态,将企业销售经营与财务资金结算、商业信用管理等紧密衔接,采用合适的销售方式和货款结算方式,实施有的放矢的应收账款管理。

4.监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适时调整优化财务结构。企业经营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营运资金的日常管理应关注其经营资产的品质、占用资金的流动性和流动效率,消除流动资产不流动、固定资产无故闲置现象,适时调整与优化财务结构,这是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一,是现代企业主动性的财务管理、规避财务风险的管理重点之一。具体内容包括:流动资产内部现金、应收账款、存货之间的结构趋向合理化调整与优化;流动负债内部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及其他短期债务之间趋向合理化调整与优化;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企业长期资产与流动资产、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权益资金等之间比率关系趋向合理化调整与优化。

5.实施营运资金风险预警管理。设计财务指标体系,进行财务风险预警,全面评价整体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主要包括:①反映经营现金流信息指标,如现金流与收入关系的指标、现金流内部结构比率的指标、现金流量与债务关系比率指标、现金流与利润关系的比率指标、现金流增长状况的指标等;②反映企业主营业务、附营业务的经营损益变动趋势指标,如销售增长率、成本费用增长率、营业净利增长率等;③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指标,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期、存货周转率、周转期等;④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如流动比、速动比、资产负债率等;⑤反映企业融资再融资能力的资料信息,如企业资本结构、资产分布、资产质量与安全等。

参考文献:

[1]曾猛:论营运资金的战略分布[J].改革与战略,2006(6)

[2]张英:中小企业如何防范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J].企业经济,2006(7)

第8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一)传染性风险的表现及管理难点

银行信贷风险实质上是银行的放贷主体因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而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风险。由于集团客户成员间的周转资金存在一定互补性,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集团的经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即当某一企业集团已无法承担其某一成员的经营风险时,往往预示着该集团客户的整体资金链已经开始断裂,其风险的传染性较强。但从上述集团客户风险的成因分析也可以看到,由于企业集团的投资多元化、关联交易等因素,集团客户的信贷风险较单一公司客户的信贷风险的隐蔽性更强。虽然针对上述的集团客户传染性风险,银行有一定的管理手段及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一定困难。

1.无法有效进行关联交易的识别与管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集团客户往往存在资本结构复杂现象,重组、改制、兼并、控股、参股等资本行为日益频繁且变化无常,加之企业投资者的刻意隐瞒和银行业务人员的不作为,银行决策层无法有效、准确地获得集团客户的组织架构及成员信息。这为企业在日后的资金腾挪提供了操作空间。另外,跨区域集团客户授信总量的审批,不同集团成员大多仍由授信提供机构采取单一公司客户授信审批模式,区域内集团客户不同成员的授信总量也未必能全部在同一时点同步审批,因此,同一集团客户内不同成员授信业务客观存在由不同审批人审批、审批时间的不同及各业务参与机构所获信息质量不同的问题,给其中隐蔽信息的判断增加了困难。特别是一些存在关联关系,但无集团合并报表数据的集团客户,更增加了银行对其相关信息了解的难度。

2.关联担保已成为集团客户成员间授信担保的主要形式集团客户通过其成员相互间提供关联担保来获取银行信贷是目前集团客户在银行融资时采取的一个主要手段。过度的关联担保既增加了集团客户的传染性风险,也使银行的信贷资产失去了有效的第二还款来源保障。重要的是国内银行尚未对关联担保采取足够的重视或有效控制手段,在实际业务叙做过程中,或者对于各类情形下集团母公司或核心成员提供的信用担保过于依赖,甚至完全忽视授信主体的信贷风险;或者集团内成员自身融资总额及对外担保总额之和远远超出其偿债能力的情况下,其担保效力未得到充分、科学的评价。而此类担保仍被作为对授信主体的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则有失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原则。

(二)结构性风险的表现及管理难点

结构性风险的主要表现是针对集团客户授信,银行未能合理分配信贷资源而造成银行信贷风险。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银行针对集团客户授信结构性风险的分析与管理在贷前大多流于形式,往往在集团客户信贷风险事项出现后才进行反思。如何通过管理手段合理分配信贷资源、有效引导业务机构进行信贷决策,是目前的集团客户信贷管理工作的一个难点。

1.银行在业务叙做过程中的“羊群效应”经济学中,“羊群效应”是指金融资产投资中具有跟风操作的行为。对于具有行业优势的集团客户或当地经济龙头,不少金融机构过于乐观地判断企业状况,更是盲从于“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实际上是一种风险投机心理。而一旦出现风险征兆,则极易产生连锁反应,争相收贷,造成风险征兆快速转为事实甚至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风险。

2.银行在业务营销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偏差及大客户要挟现象“逆向选择”主要表现在由于集团客户在当地有一定知名度或其核心企业表面上的经营状况较好,而银行的业务机构也仅满足于对其表象的了解与掌握,造成银行业务机构忽视了集团客户的整体风险状况,最终在贷款决策中“逆向选择”,造成银行贷款先天不足,形成风险。另一种表现是目前普遍存在“大客户要挟”现象,即集团客户利用其市场地位、银行间的竞争关系及营销过程中的风险投机心理,要挟银行业务机构被动在贷款决策中进行“逆向选择”的行为。

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一)从企业角度看集团客户信贷风险产生的成因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企业集团实际上是可以看成他们的一个资产投资组合。首先,通过这一资产投资组合,投资者可以最大化利用有限的资本资源获得最大化投资收益,还可以有效规避“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投资风险。其次,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内部管理机制,有效分配企业集团内的有限资源,在一定程度或时期内缓解集团内某一成员的经营因难,以保证企业集团整体运营正常。再次,投资者可以利用企业集团的经营规模等优势,在市场竞价、对外融资等经济活动中占据主动地位,并获取利益最大化。根据上述分析,企业集团是投资者在投资经营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当然,某一企业集团整体运营正常时,上述经济行为无可厚非,甚至可以体现一个企业集团较好的内部经营管理能力及抗市场风险能力;但实际情况是,一些公司由于治理机制不健全,导致盲目投资、经营管理不规范等行为,利用内部的关联交易、互保套贷、多头授信及财务造假等手段欺骗债权人或银行,挪用外部融资填补资金缺口或进行其他高风险投资,最终造成银行信贷风险。

(二)从银行角度看集团客户信贷风险产生的成因

从前述集团客户信贷风险表现及工作难点的分析看,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三点。

1.银行与企业集团信息不对称

这里所说的“信息不对称”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从外部来看,存在银行与企业市场地位不对等、银行同业间业务竞争等客观原因。从银行内部管理来看,为加强对集团客户管理,银行会明确要求管理辖内跨区域集团客户的牵头部门均为一级分支机构公司业务部门,旨在体现对集团客户信贷风险控制可以站在一级机构高度统筹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牵头部门对集团成员了解不够全面、深入,甚或因不在考核指标之内而使客户经理无足够的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致使履职流于形式。该问题体现在集团客户管理的贷前、贷中及贷后各环节。第二个层面是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特别是在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管理中,各成员授信提供机构在对集团成员识别管理、授信决策、贷后管理等各环节,客观上本应该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获悉并参考有关集团整体授信策略、自身经营管理模式状况及在银行授信状况等信息。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IT系统支持尚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要;另一方面对集团成员的分头授信决策管理模式导致因业务机构、尽责人员、评审人员甚至有权审批人的不同而人为产生信息不对称。这样既不能体现银行针对集团客户授信“统一管理”的原则,更不能让审批人有效、全面地掌握某一集团客户的整体信息。

2.对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计量评估有待不断完善

目前对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计量,在贷前主要体现在两个环节:一是集团成员客户需核定限额,以此作为某一集团成员在银行叙做信贷业务的内部最高管控上线;二是集团成员授信总量报审时,按授信决策要求计量、分析成员企业的单一客户授信风险。前者拟兼顾集团整体视角,侧重客观量化成员企业的债务承受能力;后者结合成员企业具体授信需求,侧重分析判断授信总量的合理性及个性化的授信管理要求。目前要切实达到这种相辅相成的对集团客户授信的风控效果,尚需从计量方法、管理流程和模式等多角度研究完善。近年来限额核定环节,不断侧重高效、客观,旨在确保客户授信审批效率不因集团客户与单一客户的差别有较大损失;同时,在成员企业单一客户授信审批模式为主的情况下,兼顾体现集团客户集中性、传染性授信风险的管控意图。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目前限额核定客观高效的实现手段更多依托量化限额核定工具。但从方法论来看,集团客户特有的集中性、传染性风险,要实现完全量化计量,势必需要内外部足够且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支持。但目前数据信息来源及质量均难以完全摆脱人为主观分析判断。因此,管控实效与效率如何兼顾,还需要结合银行所具有的管理条件、能力和资源做出权衡。同时,这也取决于银行经营不同时期面临的市场变化及管理者的风险偏好。

集团客户特有的集中性、传染性授信风险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其一,目前集团客户普遍存在多头授信和过度融资情况。这不仅仅指其相关成员在同一家银行的几个分支机构申请授信,还应包括其相关成员在多家银行同时申请授信,在“羊群效应”及“大客户要挟”等效应的影响下,造成的过度融资。这种现象在集团客户中更为普遍或更易发生。其二,集团客户普遍存在相互关联担保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弱化了银行信贷第二还款来源的实际保障能力,甚至等同信用,且不符合银行的经济资本管理原则。上述现象的授信风险管控,显然以集团整体为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判断,完成授信决策或强化贷后管理更为有效。

3.对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控激励约束机制及管理体制

对集团客户特别是跨区域集团客户,需要银行参与集团成员授信的不同省市各级机构有全局观念,牵头行能够从集团整体角度切实履行牵头管理职责,参与行能够很好配合,并实现信息共享。但是,在现有机构管理体制及公司业务条线考核机制下,尚难以满足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管理的需要,更难以有效激励约束业务条线客户经理在对集团客户的管理工作中,积极主动联动。由于此项工作大多属于业务条线考核指标范围外,导致工作缺乏内生动力,不同程度的敷衍或不作为现象普遍存在。对于跨境集团客户,因地域、国别差异,从外部监管环境、法律环境,到内部客户准入、信用评级、授信审批模式及流程均与境内有较大差异,境内外机构联动更是难上加难。该问题始于对集团客户识别,贯穿于对集团客户授信的全流程管理。在IT系统对集团客户管理所需风险预警信息支持不到位的情况下,要实施对境内跨区域集团客户,乃至对跨境集团客户有效统一的授信管理,有待从机构管理体制、激励约束机制及IT建设等多维度加以改进。

三、对策分析

(一)关于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些看法与认识

正如前文所述,对集团客户的信贷管理相对于对单一公司客户的信贷管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及复杂性。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相关风险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甚至部分业务机构对该项工作“盲目”、“盲从”甚至“盲然”。对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及目的应有一个基本或统一的认识。首先,集团公司客户与单一公司客户的最大区别是,它不是单一成员而是企业群体,它可以涉及多行业、跨区域经营等因素。鉴此可以将这个企业群体看成为一个涉及多元、跨区域的,特殊的大型企业。从这一角度出发,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应是突出集团客户“整体风险”的管理。其次,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一环,对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工作不能等同于单一公司客户的实质授信总量管理,它应是针对集团客户特殊风险的一种管控手段,而非具体授信时风险量化的决策。最后,无论相对单一企业或是一个集团客户,它们的经营发展是动态的,且相对于银行而言,无论是一笔授信或一个资产组合,除了授信决策时点外,更多的风险信息应是在贷后管理工作中产生并发现的,再加上集团客户普遍存在的多行业、跨区域特点,因而对集团客户风险信息收集的难度增加,业务机构对单一客户风险乃至整体集团客户风险的敏感度也相应降低。所以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应体现在对集团客户整体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及预警方面。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工作的若干对策

1.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是指银行所了解信息的不完整、不真实和时间的滞后。基于前文对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结合工作实际,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善:

(1)强化对集团客户合并报表、单一成员报表的审计要求,提升信息来源质量

根据一般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要求,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的信息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集团客户组织架构及成员基本信息;二是集团客户及成员的财务信息;三是集团客户及成员其他可能影响信贷正常偿还的非财务信息或重大事项。而实际上,一份完整的集团客户合并审计报告,对上述信息均会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可以在集团客户管理办法的制度层面,鼓励获取集团客户合并报表审计报告;二是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可以利用现有的已准入审计机构名单挑选,甚至可进一步指定审计机构,以确保用优秀的审计机构对集团客户进行全面审计,披露其真实、准确的信息;三是对于不提供或没有编制合并审计报表的集团客户特别是“三无”虚拟集团客户(无良好公司治理机制、无实质集团管理特性、无合并报表),应采取更加审慎的准入及业务叙做条件。建议仅对核心成员叙做授信。

(2)强化集团客户信贷业务团队管理职能,强调客户信息集中化

集团客户可能涉及多个成员,甚至多个行业、多个区域等,这就使其信息量相对于单一公司客户更为庞大,信息来源点或渠道更多,信息的关联性及影响更为复杂。而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银行内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同、牵头业务机构与参与机构的直接利益关系差异及受现有审批体系的限制,现行针对集团客户的信息是相对零散的,且即使有一定汇集也流于形式,无法对集团客户信息进行有效的汇总、分析及判断。所以,建议可在一级分行公司业务部门专设集团客户信贷业务团队。它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牵头全辖集团客户管理,强化集团客户信息集中度,搭建集团客户信息管理平台。具体工作职责可以包括:负责统筹管理、汇总其所牵头的所有集团客户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负责针对集团客户设计的统一授信方案或条件;负责其所牵头集团客户贷后管理工作的组织、执行监督及评价。这一方面可有效地组织、指导各业务机构进行信息收集、汇总;另一方面还可将汇总的信息进行上、下分享,实现信息集中化。

(3)授信决策环节,多种方式差异化实现授信集中化

根据现行审批授权管理规定,按不同授信总量、客户信用评级,分别设定了不同审批权限的审批人对相关授信项目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机制虽然可以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及提高审批质效,但针对集团客户的相关授信审批而言,这种审批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则造成了审批资源的不集中,加之一般集团客户参与行业务机构的信息量较少也较为单一,在项目上报材料中无法全面反映集团客户的风险情况,很容易给授信审批人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导致其做出有偏差的审批决策。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根据集团客户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对境内区域内集团客户,鼓励审批集中化,强化审批信息的集中化。一是有选择性地要求集团客户各成员统一汇总、上报授信总量项目,统一进行审批。这样既可以让尽责、评审及审批环节一次性对该集团客户的部分信息进行了解与分析,节约审批资源,也可以方便审批环节在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对该集团客户有一个更全面、更集中的信息消化和风险分析。二是按集团客户各成员申报授信总量项目所套用的最高审批权限确定唯一项目最终审批人。

即如集团客户各成员在申报的授信项目涉及多个权限的审批人时,按各授信项目中最高审批权限指定唯一审批人。这样可以保证审批人对集团客户授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及信息,方便审批人更加全面地进行业务判断及风险决策。对境内跨区域集团客户,授信决策中在制度层面强调集团成员授信,需以集团整体或成员授信资产质量信息为审查要件,培养授信决策各环节参与者对集团客户的管理意识,也可为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对跨境集团客户,即使不能在授信决策环节及时信息共享,也要强调在贷后管理环节,牵头行与参与行的联动,以及境内外机构风险管理与公司业务条线间的联动。

2.针对集团客户风险预测与计量限额的管理

过度授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银行目前对集团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尚无一个科学有效的测算工具或分析判断手段。目前集团客户授信限额测算方法主要是以各集团成员及集团本部财务报表中的账面净资产为基数,以行业、信用评级结果,风险分类和部分基础财务作为参数进行静态计量。结合前文关于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关联交易等风险及业务现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对集团客户风险限额的管理。

(1)将银行在企业集团中的授信份额系数纳入集团客户限额测算

集团客户在对外融资中采取的一个主要手段是多头融资,即在多家银行针对同一项目申请融资。由于集团客户的市场优势及大客户要挟等因素,一般一家集团客户通过多家银行最终获得的授信总额会远大于其实际资金需求,增加了其资金挪用或关联占用的风险及可能。为此,建议可在相关集团客户授信限额方法论中,结合可获取的集团客户对外融资信息,设置授信份额系数。但该数值的决策权应授予有集团客户授信统筹决策能力的层级管理者。

(2)将集团客户内的关联担保额纳入集团限额管控范围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集团客户成员间的相互关联担保现象较为普遍。虽然银行也清楚这一风险缓释行为的弊端与不足,但由于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无法完全杜绝或消除。这也使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增加,甚至风险缓释形同虚设。因此集团客户内的关联担保额应纳入集团客户授信限额使用的范围。例如:一家企业集团的两户成员A、B公司均有授信并已纳入集团客户授信管理,且两家的所有授信相互担保。那么,当A公司在已切分的集团客户授信限额内在银行获得一笔授信时,该笔授信除占用了A公司的集团客户授信限额外,同时可根据B公司的信用评级结果,按一定比例占用B公司的集团客户授信限额。通过上述限额管理,可以有效控制集团客户间的关联担保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对集团客户过度授信现象。另外,针对集团客户关联担保情况,为提升授信业务的风险缓释效果,并进一步约束这种互保行为,建议在叙做具体业务时,要求相关关联担保企业的信用评级必须高于申请授信的关联企业。

(3)加大对无集团合并报表成员限额测算的调控比例

对于目前大量不能提供集团并表的集团客户,在限额工具中对限额测算结果可考虑直接适当下调。下调比例可随着数据积累逐步调整。初期,可根据集团所处行业、市场地位等其他风险因素,授权限额审批者有权加大对这类集团客户成员的限额下调力度。

3.针对提高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工作质效的问题

对集团客户的授信风险管理并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较单一公司客户而言需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的持续性工作。这就需要涉及集团客户授信的牵头机构、参与机构及相关风险管理人员有切实的工作质效。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或提高。

(1)细化集团客户牵头、参与机构的权责利

现行的集团客户管理制度,虽然基本明确了牵头行、参与行各自职责,但通常表述较为原则,且执行情况的后评价机制较为薄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对集团客户管理各环节涉及的机构、部门及各角色有管理实效的权责利,让每个层级的业务人员、风险人员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及如何后评价等,切实提升对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工作的执行力。

(2)量化集团客户信贷管理

为保证对集团客户的信贷管理工作能长期、有序、有效地进行,在工作管理的细节方面,可以通过量化集团客户信贷管理的工作指标来实现。如根据集团客户差异性设定集团客户不同管理级别,规定集团客户贷后管理、资产盘存工作的频度、管理人员的层级结构等。具体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强调集团客户牵头业务部门应承担的主要管理责任;强调集团客户牵头业务部门须定期进行集团客户的贷后调查与监督,定期组织相关参与业务机构进行集团客户会谈以统一授信策略及客户管理方案;强调集团客户参与业务机构须定期向相关集团客户牵头业务部门报送集团客户成员信息、业务合作情况及其他集团客户动态情况等。通过指标量化来约束风险管理行为,让每个层级的业务人员、风险人员知道“怎么做”,以有效提高集团客户授信管理工作质量。

(3)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作用

第9篇:风险管理策略范文

【关键词】 肾内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5-01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工作中因各种原因造成患者的损害或引起护患纠纷的事件。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消除隐患和减少损失的管理方法。肾内科的住院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易反复、预后差,护理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和护患纠纷。已有研究指出,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提升护士责任感,实现安全护理目标[1]。我院从2012年7月开始在肾内科推行风险管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已实施风险管理)肾内科患者369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16例,女153例,年龄24-72岁,平均46.3±10.3岁;以2011年7月――2012年6月(未实施风险管理)肾内科患者327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94岁,女133例,年龄23-73岁,平均47.2±11.5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风险因素评估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我院在制订风险管理措施之前,先对2011年7月――2012年6月肾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主要有:护理人员因素、疾病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

1.2.1.1 护理人员因素 一是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重视护理记录,一旦发生护患纠纷,往往举证困难;二是有些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因工作繁忙,对患者言语简单、缺乏耐心,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1.2.1.2 疾病因素 肾内科患者常合并糖血病、心脑血管、贫血等疾病,用药复杂,服药剂量或时间不规范,则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另外,降糖药和降压药的使用会增加患者跌倒的风险;长期透析可能导致动静脉内瘘以及凝血等并发症;有些患者因疾病原因,精神或心理状态异常[2];可能出现自杀及出走等行为。

1.2.1.3 患者因素 有些患者一旦治疗进展不利,便会产生失望、恐惧等不良情绪,同时对医护人员产生不信任和埋怨的态度;另一方面,随着法制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提高,一有不满容易采取激化手段,使医患关系紧张恶化。

1.2.1.4 管理因素 护理工作中缺乏患者危险因素评估制度,护理管理流程存在缺陷,也是增加护理风险的原因之一。

1.2.2 风险管理方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风险因素,制订并实施风险管理措施:

1.2.2.1 提高护士风险意识 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护士专科认知技能;完善告知、签字和记录制度,增加患者遵医行为;要求准确完整地做好护理记录;加强《护士条例》宣教,提高职业道德和风险意识。

1.2.2.2 完善护理工作流程 ①实行风险评估制度:及时发现患者健康及安全隐患,并准确记录,及时上报;②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对于风险评估所识别的高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如针对感染、压疮、动静脉内瘘等常见并发症,采取定期检查、变换、口腔及身体清洁、按摩等特别措施。对于有跌倒史及精神状况不良的患者加强陪护;③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查房巡视,督查各项措施落实情况;④制订应急预案:明确急救流程,使护士能高效地处理风险事件。

1.2.2.3 培养沟通技巧,改善护患关系 强调护理工作要应用服务语言;尊重患者隐私和自;重视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适当心理疏导。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压疮、感染、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等发生情况以及事故率、护患纠纷率、患者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 果

2.1 健康及安全状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压疮、感染、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等事件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2.2 事故率、护患纠纷率、患者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事故发生率、护患纠纷率均低于对照组(P

3 讨 论

肾内科患者中不少病情危重,需要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潜在不良反应较多[3];另外,不少患者年龄较大,多有合并症,用药及治疗程序复杂,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导致风险事件增多。

本研究发现,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疾病因素以及管理因素,均是影响肾内科护理安全的重要原因。因此,提高肾内科护理质量必须及时识别意外事件的相关因素,健全护理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提升管理的标准化程度。我院从2012年7月起开始实施风险管理措施,通过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理顺护理工作流程,督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要求,同时与患者积极沟通,建立融洽关系,结果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压疮、感染、跌倒、坠床、导管滑脱等事件均显著少于实施风险管理之前,护患纠纷率也显著降低,而患者满意率则明显提高,提示该风险管理策略能有效降低肾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徐文利.浅析护理风险相关因素及风险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