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师德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师德学习材料

第1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一、材料与题型

今年的18套作文试题无一例外都是新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材料的功能主要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而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作文命题材料来源很广泛,从形式上来讲,可以是文字叙述类,可以是漫画图片式,也可以是现代诗歌式。但今年的材料全都是文字叙述类,这可能是命题者考虑到漫画图片式与现代诗歌式的解读困难,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这又是替考生着想。命题者心中有考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之举。因为无论是漫画图片还是诗歌,想要在考场上那么紧张而短暂的时间内全面正确地把握是极困难的。

今年的文字叙述类作文命题的材料,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寓言故事类,二是假想图景类,三是真实生活类,四是思考讨论类。

寓言故事类指材料引述了一个寓言或故事,需要考生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提炼出寓意。如全国卷Ⅱ中“山羊过独木桥”的故事;湖北卷中游客询问风景美在哪,是山脚、山腰还是山顶?假想图景类是命题者为了更好地引导考生审题立意,虚构出一个情景,而这个图景中又孕育深刻的内涵。如天津卷中假想人类植入智慧芯片后会出现的结果,要求考生思考;辽宁卷则假想夜间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富有诗意的图景。真实生活类是指命题者所选取的材料源于生活或新闻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需要考生从该事件本身中提升出观点。如湖南卷中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的事迹;重庆卷中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的遭遇;全国大纲卷中农民工老王受医院开绿色通道救治的事件。思考讨论类是指命题者根据社会生活或人生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提出一定的思考方向,或是留有余地的思考,或是几种不同观点的思考,需要考生以此为方向进行立意。如上海卷对人生“自由”与“不自由”的思考;江苏卷对青春是否永恒不朽的思考;浙江卷对人生的“门”与“路”的思考;安徽卷对谁有权改台词的思考;福建卷对空谷的思考;江西卷对探究学习的思考等。

作文命题的材料不同,故审题的方向与方法也不尽相同,也就是不一样的作文题型。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姑且将其分为三种题型。

(一)引申主题型

引申主题型主要是针对寓言故事材料类。寓言故事类大多以非人类的东西为叙述的主体,但又都具有象征性。这类题需要抓住故事中主体对象关键事件的变化处,将其引申到人类社会或个人的人生本身思考,要善于寻找人生或社会与之相似的点进行立意。如全国卷Ⅰ中“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引申到人生,那就是人需要自立自强,才能立身于世。又如全国卷Ⅱ中“山羊过独木桥”的比赛中,敌对双方前后战略转变,关键在于后面出现的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可引申为人与他人(尤其是竞争的对手)相处时的智慧。

(二)提升主题型

提升主题型主要针对假想图景类和真实生活类的作文题。无论是假想图景类还是真实生活类,它们都是真正源于生活的,或是艺术中的真实,或是生活中的真实。这类材料作文,需要考生从材料本身进行更高的提升,提升到具有社会或人生普遍性规律的思想。如全国大纲卷中,主要叙述对象是农民工老王,他被医院及时救治后,还欠下医院4000多元的医疗费,而医院却默许他出院。最后,他以一种感恩的方式,在医院打工抵债。这则事件本身提升出的则是人的最传统最纯朴的美德――感恩。心怀感恩,这就是人性的光辉。又如湖南卷中最美乡镇干部的某乡党委书记,八年如一日,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带领村民建设美丽乡村,并深有感触地说:“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提升到人类普遍道德,那就是甘于奉献。只要用心奉献,处处都是人生亮丽的风景。

(三)选择思考主题型

选择思考主题型适合思考讨论类的材料。这类材料的作文题,命题者一般以一个问题为引子,或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思考,或是提出两种或三种不同的看法,需要考生作出更深的思考或选择某一方向进行思考。考生对这类题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看这些不同的观点能否辩证地融合为一种观点,如果能,则需进行综合辩证思考。如上海卷中,人一方面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又是不自由的。自由的是生活的方式、人生的道路选择,但一旦你选定了生活方式、人生道路,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便这条路上充满荆棘。又如福建卷中的材料,“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有人想到的是栈道桥梁”,这需要考生从这两种观点中选取其中一种进行立意。

二、主题与趋势

高考是一种公众性选拔考试。从作文角度来讲,它要实现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主题就必须是具有普遍规律普遍价值的。从今年的18道作文题的主题来看,它们基本上都做到了这一点。笔者认真研读这些作文题,并试图将其分为三类主题:

(一)对传统文化流逝的思考

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发达,传统文化的东西也在悄然走出我们的生活。这已经引起了许多有志之士的关注,他们在通过种种努力保护着传统文化,就连我们国家也提出要对传统文化的抢修。而作为即将步入大学,即将承担起建设中国重担的知识青年,就不能不对此进行一些理性思考。可见,这种具有意义的东西将会是高考作文的一大趋势。

比如天津卷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也许将来有一天,人脑中可植入智慧芯片,它将带给我们许多学习的便利,获取信息的快捷。可是,它却在吞噬着我们传统学习的思维。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么人都将会是机器的奴隶,一旦离开机器,就会变成一架没有思想的躯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无独有偶,辽宁卷中,科技文明的高度发达,到处霓虹闪烁,可却失去了最自然最淳朴的美景。广东卷中对黑白胶片的留恋,因为它为我们留下的是永不褪色的记忆瞬间,而数码科技的发达,照片似乎更方便,但却失去了感动人心的瞬间。这些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流逝的思考。

(二)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

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它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而这些目标的实现,作文就是一块主阵地。高考作文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一块内容,就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任,引导考生去思考,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去践行。

如全国大纲卷中农民工老王的心怀感恩的美德。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用自己的努力去回报社会,回报亲人,才会懂得将心比心,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如果失去了感恩品德,那们他的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可能会越大。又如北京卷中对“老规矩”的传承与发扬。材料中的“老规矩”都是一种生活中的“礼”,懂礼的人、知书达礼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尤其是现代,独生子女占多数,长期以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惯了,目无尊长,毫无礼貌,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又如湖南卷中最美乡镇干部,不正是一种“当好人民公仆,站好自己的岗,甘于奉献”的至善美德吗?尤其是现在社会,、、的事件太多,这种美德就更应该去弘扬。

(三)对个人为人处世原则的思考

说到底,作文还是一块个性性灵的抒发主阵地。作为刚跨入“成人门”的高中毕业生,有必要去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原则进行思考。只有懂得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才能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切问题,而高考只不过是将这些思考进行一次有条理的重现。对个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思考,对高中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即将迈入大学之门,即将步入社会。如果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能思考清楚,他又怎能更好地迎接自己未来的人生呢?因此,这类主题的作文题也占着大多数。

全国卷Ⅰ是对“人应凭什么立身于世”的思考。全国卷Ⅱ是对“如何与对手相处达到互惠互利”的思考。上海卷思考的是人处于世的“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统一。江苏卷是对青春的“朽”与“不朽”的思考。人如何才能做到青春不朽?古人强调人不朽的三种途径,即“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也就是说,人应珍惜青春,有所作为,留笔青史,那就是“不朽”。又如浙江卷对人生的“门”与“路”的思考。进什么门,走什么路,都需要自己审思之,慎行之。福建卷强调人处于世,也许向前一步就是“空谷”。面对“空谷”,你如何去想?把它当作悬崖峭壁,畏惧不敢前,那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而由它想到栈道桥梁,则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山东卷强调人应保有一颗优雅宁静的心。四川卷则强调“人只有站起来,世界才会属于他”,是一种自立自强的人生观。

高考作文以这三类题为主要趋势,这是由高考作文的本质属性决定的。高考作文是一个公众性作文,它与私人写作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公众性写作,就是指写作者以一种公民的身份进行写作。公民的身份就意味着对公共空间与社会事务的介入姿态,既要关注自己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也要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

三、写作与教学

在紧张的高考考场中,读懂了材料,审对了主题,接着最重要的就是写作。高考写作(本质上就是一种考场作文),有一定的外在技巧。诸如“留有充足时间从容写作”、“卷面干净整洁”、“结构完整新颖”、“拟个好标题,开个好头”等,这不得不说是考场作文取胜的终南捷径。但笔者在此所要强调的写作,主要是针对内容而非这些形式,因为形式的技巧毕竟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学会的,但写作的内容则必须要长期的积累。

今年的18套作文题,整体上来说,都注重现实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思考。无论是写成什么文体的文章,似乎都不好引用他人的例子,写出来的文字都应侧重自我的独立思考。这体现了写作的本质――“我手写我口”,每位考生写出来的东西都应带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印迹。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以前的“代圣人写作”的传统写作。一写议论文,就是“明星开会,古人聚会”,毫无自己的思想。写作本就是一种认知活动的再现,其本质是将自己的认知过程通过一定的理性语言进行表达。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迷信任何权威,不迷信古人,一切均由自己进行判断与选择,实事求是,合乎逻辑,按一定的思维程序将其表达出来。

这些作文题其实也给了我们以后作文教学一些启示。首先,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心去感知自己的生活。要让学生明白,平常点滴的生活才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没有生活感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其次,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道德体系,关注社会现象,建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再次,多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以便使自己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当然也可以名篇为借鉴,学学别人的理性表达。正如南宋史豪卿所言:“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其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此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

第2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材料学科 实验教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125-02

材料科学是一门研究固体材料性质规律、设计及控制材料性能的科学,其目的在于揭示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是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实验教学是连接材料学科教学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枢纽。只有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素质。

一、高校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实验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实验教学仅仅附属于理论教学;整个培养过程中各个独立的教学实验之间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教学实验环节所学到的只是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零散的知识,不能系统地了解材料科学实验研究各个阶段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知识的断裂和缺陷,学生的实验技能匮乏、工程意识淡漠;或者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过分强调学生的创新实验,注重创新成果,忽略实验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在当前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培养过程中,材料类共性的基础性实验没有得到重视,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培养。

因此,构建反映时展需求,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科学合理的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成为材料学科实验教学需要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目标

材料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材料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巩固材料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材料学科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材料学科的科学方法,研究和开发高性能新材料、改善和提高传统材料组织性能。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通过综合性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创新成果。

本科阶段材料学科实验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掌握验证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是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涉及的演示、验证性实验;二是掌握材料分析测试与工艺的基本技能;三是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三、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等之间融合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大量的材料类交叉学科;各种材料涉及的组织结构、材料性质、设计制备技术、使用方法等不尽相同,不同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各学科之间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各高等院校材料学科专业特色及材料学科技术应用服务的领域不同。由于以上原因,材料学科实验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存在较大难度。

应调整和完善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内容,以更好地适应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根据材料学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以材料基本实验操作、研究方法、现代测试分析手段为基本实验教学内容。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以“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性能测试与评价-材料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为基础的材料科学基础性实验体系:基础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

(一) 基础型实验

基础型实验包括材料制备实验、材料分析技术实验及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这部分实验内容是材料大类基础性实验,旨在使学生学会基本的仪器设备操作,了解测试原理和测试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手段、方法和技能。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基础实验项目从理论课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且有机衔接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的《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测试技术》课程实验重新优化整合为《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材料组织结构分析与表征实验》3门基础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验证理论教学的相关定律、定理和基本概念等。

《材料制备与加工类实验》 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课程主要是涉及材料的制备及生产加工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制备及生产加工所需设备的用途、结构特点、实验方法、操作技能。

《材料组织结构分析类实验》是材料大类基础型实验。其主要包括材料金相试样的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材料组织结构的电子显微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电子显微分析技术、X-射线分析技术的仪器基本构造、测试原理、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

《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 根据专业不同而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主要是涉及材料的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检测分析方面的实验项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材料的材料性能测试的仪器结构特点、实验方法及操作技能。

(二) 综合设计型实验

综合设计型实验必须强化专业基础实验,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以培养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系统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综合设计实验,学生将了解从材料制备、结构表征到性能检测的全过程,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深化其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强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初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综合设计实验主要从系统性和综合性出发,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分别开设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高分子材料4个主要专业方向的综合实验。

(三) 研究创新型实验

研究创新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学科前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求新、创新欲望,实现从“要学生学”到“学生自己要学”的转变。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这类实验项目主要是三类:导师课程、研究创新实验和毕业设计。研究创新型实验主要通过以下方案来实施。

湖南大学材料学院围绕“培养将来可成为材料领域和工业界精英人才的有志向的本科毕业生”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必须进入导师团队,由导师开设导师课程。这样,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能够参与导师的科研实验和科研学术活动。

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并成立相应的学生研究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这类项目主要依托“ SIT计划”项目、“湖南大学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实验实践研究项目”。

毕业设计主要依托教师在研课题,在毕业设计选题中设置一些创新型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要求学生一人一题,让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自主实验”。同时,考虑到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及实验条件,对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人数做一定数量的限制。

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和毕业设计以学院各研究所、科研室 (课题组) 、实验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单元,在教师指导和支持下完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材料类实验教学体系既要注重大材料类学科的宽口径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需强化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 孙建林,李晓刚,谢建新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改革与创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2(4):74-77.

[2] 刘天模,王金星,黄佳木.以学生为本,构建材料类课程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54-256.

[3] 孙建林,薛润东,冰,韩凌.材料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65-268.

[4] 潘清林,徐国富,肖来荣.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6):262-265.

第3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压杆 临界载荷 电阻应变测量法 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O326;O341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Abstract: In teaching of Materials Mechanics, the concept of stability of compressive bar is abstract; by experiment we can observe the instability phenomenon and test the critical compressive force. By means of resistance strain gauge and multifunctional test bench of materials mechanics, 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the axial compressive forces of the slender bar and total bridge strain was obtained by the resistance strain measurement method, accordingly, by the horizontal asymptote of this relation curve, the critical load of compression column wa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Eigen buckling analysis module of Ansys software we calculated the critical force of the compression column corresponding to the bending stat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critical load obtained respectively by the resistance strain measurement method, numeric simulation and Euler Formula theory fits very well,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verifi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Keywords: compression column; critical load; resistance strain measurement method; numeric simulation

0 引言

压杆的稳定性及临界载荷的确定是材料力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细长杆件受压时,其轴线不能维持原有直线形式的平衡而突然变弯这一现象称为丧失稳定,或称压杆失稳,简称失稳或屈曲。杆件失稳后,压力的微小增加将引起弯曲变形的显著增大,杆件已丧失了承载能力[1]。压杆失稳会引起整个结构的倒塌破坏(如输电塔、起重机、桥梁等的倒塌),工程中由此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研究压杆稳定性的关键是确定压杆的临界载荷。理论上计算压杆临界载荷的方法有:静力法、矩量法、子域法、最小二乘法、非概率模型法[2]、变分法[3-4]、级数法[5]、当量长度法[6]等;实验测定压杆临界载荷的方法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7-8]。静态方法是对杆件施加轴向压力测定压力与杆件挠曲变形的关系曲线, 并由此曲线确定临界压力。动态方法又称为振动法或频率法,该方法根据理想直杆在两端轴向受力状态下的振动特性分析和欧拉的压杆稳定概念,导出杆件固有频率的平方与轴向压力之间呈直线关系,用最小二乘法对不同载荷下的测试结果进行拟合,得到直线与压力横轴的交点所对应的载荷即为压杆的临界载荷。本文采用静态法测试矩形截面压杆的临界载荷,并通过Ansys软件模拟计算,两者的结果非常吻合。

1 试验原理及方法

由式(4)可知:一定的轴向压力 作用下, 的大小反映了试件中点挠度 的大小,故可由实验数据绘制 曲线,根据 曲线的水平渐近线来确定临界载荷 。

2 试验设备及试件

采用电阻应变测量法研究压杆的临界载荷需用到的仪器设备有:材料力学多功能实验台(如图4)、XL2118A型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应变片、直尺、游标卡尺等。矩形截面试件厚度h=3mm,宽度b=20mm,长度l=325mm。试件及夹具如图1所示。试件由弹簧钢制成,弹性模量E=200GPa,夹具开有V形槽,V形槽两侧装有可伸缩的螺钉,用以改变压杆的约束状态。

3 试验步骤

(1)测量试件的长度 及横截面尺寸,按式(1)计算理论临界载荷 =841N。

(2)按图1在试件上粘贴应变片,调整试验机上、下夹头距离至合适高度。用摆锤检查上、下V形槽是否错位,确保没有错位后将试件装入V形槽内。

(3)按图3双臂半桥电路将应变片接入电路。

(4)分两个阶段加载。在达到理论临界载荷 的80%之前,由载荷控制,每增加一级载荷 ,记录一次应变值;超过 的80%以后,改为由变形控制,每增加一定的挠度或应变读取相应的载荷。直到 的变化很小,渐近线的趋势已经明显为止,卸去载荷。

(5)将夹具下端的伸缩螺钉夹紧试件,夹紧时注意左、右对称,勿使试件产生弯曲。重复步骤(4) 再进行实验。

(6)实验结束后,逐级卸掉载荷,仔细观察试件的变化,直到试件回弹至初始状态。关闭电源,整理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并将设备复原。

4 试验结果

相同载荷的加载过程重复了三次,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中的F及 的平均值绘制 曲线如图5所示,作曲线的水平渐近线得到试验临界载荷 =848N。将理论与试验临界载荷值进行比较,得到相对误差仅为0.83%。

5 数值模拟

采用Ansy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压杆尺寸为 mm,约束条件为两端铰支,单元类型为Beam 3,划分10个单元。先进行静力分析再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得到屈曲载荷为840.97N,所得结果与解析解完全一致,屈曲载荷及变形如图6所示。

6 结束语

在矩形截面杆件中点的上下表面沿轴向粘贴应变片,采用双臂半桥电路通过电测应变法得到了压杆的轴向压力与桥路应变的关系曲线,由该关系曲线的水平渐近线得到了压杆的临界载荷;利用Ansys软件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得到了压杆失稳的临界压力。试验、数值模拟与理论临界压力三者误差很小,表明试验方法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刘鸿文. 材料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 魏宗平. 基于非概率模型压杆稳定的可靠性优化设计[J]. 煤矿机械, 2008, 29(7):17-19

[3] 张敦福, 赵俊峰.基于变分原理的直接解法求压杆的临界载荷[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1(1):107-109

[4] 龚玲玲, 王荣辉. 压杆内力与频率关系的有限元法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9(21): 6495-6498

[5] 张德臣, 孙艳秋, 康庄.一端固定一端铰支压杆临界载荷的级数计算方法[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4(4):349-351

[6] 何西泠,余国城. 当量长度法确定变截面压杆临界弯曲载荷[J]. 起重运输机械,1999,(04):12-14

第4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数学知识,这是一条比较有效的途径。那么,是否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让学生动手操作呢?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材料呢?现以“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案例一:

师:现在提供给大家三根小棒,上面标有长度,先动手摆三角形,然后将围成三角形的小棒长度填写在下表中,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让学生画出三角形进行验证。

……

案例二:

师:现在拿出学具中的三根小棒(都有长度),让这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然后将数据和发现填写在下表中。

学生先拼摆、交流讨论,再上台演示摆不成的情况,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得出“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摆不成三角形”的结论,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思考:

上述两个案例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都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前者是从能够围成三角形的角度入手,后者是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角度引入。无论是用哪种教学方式,这两位教师选取的材料是一样,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共同的问题:在探究为4厘米、5厘米、9厘米的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学生出现了分歧,认为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大有人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操作材料的使用上有其局限性。教师给学生操作的材料都是吸管、细铁丝、磁力棒、细条等,但这些材料不是太软就是太厚,使得端点的连接不能严丝合缝,导致动手操作的普遍性大打折扣,学生无法从直观表象中抽象出本质。此外,动手操作的步骤都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力,使数学的活动经验不能得到正向迁移。

那么,该如何改进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可采用推理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改进后的教学:

师:小明家到邮局有2千米,学校到邮局有5千米,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你能有几种方案?

学生认为有以下两种情况:

师:还有哪种情况?

生1:我认为还有一种情况,即学校和邮局、小明家不在一条线上,都在不同的位置(如下图)。

师:那么,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7千米远还是近?(学生猜测远,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否如此呢?(学生将小明家的位置全部画出来,师使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如下)

学生发现,当刚好是5-2=3或5+2=7时,小明家、邮局、学校在同一条线上,这个时候就没有形成三角形。学生根据算式得出结论:三角形一边小于其他任意两边之和,大于其他两边之差。

……

思考:

从上述教学发现,课堂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要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中,学生的操作不但抑制了思维的发展,而且也让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教师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5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 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70-02

一、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特点及现状

土木工程材料是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课是其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我校实验课学时为1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1/4。实验教学是在相应理论课程讲授完成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最后提交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后即完成实验课程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实验教学主要是强调实验对理论的补充和验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少。学生按照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很少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项目是否可以优化等等,甚至有的学生做完实验还是一知半解。

(二)由于实验设备、仪器及师资等方面的不足,实验教学仍然以课堂授课、班级制形式进行。学生分小组开展实验,3~5人一组,部分学生没有亲自动手做实验,而是在旁边观看。

(三)学生成绩评定等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实验课考核主要是评阅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确定实验成绩,其成绩只占课程总分的一小部分,一般理论课通过考核,那么这门课程就基本通过了,所以很多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存在着应付的心理。

二、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实验课独立设课

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我校对10学时以上的实验课进行了单独设课,单独考核,单独计分。[1]改变了以往实验课教学附属于理论课,实验课成绩只占理论课的一部分的现象。这一做法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实验课教学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优化实验内容,将原有独立的多个实验项目进行整合,构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提出土木工程实验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生分小组制定本小组的实验任务书及实验方案,经教师初审后通过后,开始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由实验室提供砂、石等原材料,学生首先通过实验测出砂、石的基本数据,然后根据本组实验任务书,确定水泥的品种和标号,由实验室老师将相应水泥购买回来,学生进行水泥性能实验。根据前面砂、石、水泥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并在实验室里进行试配、调整,最后打出两组混凝土试块,养护到规定龄期,测抗压强度。根据混凝土实测强度与小组任务书中的设计强度数据进行安全性和经济性分析,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钢筋实验,则在后续课程《砌体结构》与相应实验项目进行综合设计。具体见图1:

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鼓励学生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添加化学外加剂和矿物外加剂,如减水剂、矿粉、粉煤灰等,探讨这些外加剂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效果。

(三)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改革实验课授课方式

由于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台套数的限制,每个实验小组一般为3~5名学生,学生多、场地小,很难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充分动手操作。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验动手机会,提高实验室利用率,我们将原来的按照课表安排实验课,改为对学生实行部分开放。即在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时间,学生可以到实验室预约实验。

(四)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考核评价体系如同指挥棒一样,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产生不同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能力结构及质量。

我们在个别班级进行了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由传统的提交实验报告改为提交报告和实验操作结合的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预先设计好若干实验内容,实验课结束后,由每个实验小组抽签,按抽签抽到的实验内容在实验室进行现场操作,根据操作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进行评分,并结合其实验报告给出实验课成绩。由于实验场地和时间限制,对于考核操作的实验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不能太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操作考核将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参加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举办学科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意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学科竞赛和教学改革是溯本同源、目的一致的。我们有目的的选择一些适合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竞赛等,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实验教学过程中,如参照竞赛要求,进行实验课程内容的充实,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选择多个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水平,同时也能让学生收获最新的科学知识及其有关方法,跟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

三、土木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学生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自己设计、实施实验方案,每一小组的设计方案都有可能不同,互相抄袭的现象明显减少,在实验过程中更讲究的是一种共同学习和积极讨论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2010年8月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U30)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此次竞赛的主题是“预期强度的混凝土材料设计”,所用到的材料有:水泥、砂、石、水、萘系减水剂、粉煤灰、磨细矿粉,其设计主题以及原材料与我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改革的内容基本一致。我校有一个队三名学生参加此次竞赛,由于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在参加竞赛前我们通过理论知识的强化和补充,并在实验室中进行试拌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竞赛的内容和实际操作。

四、土木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思考

(一)实验课程还不能做到全开放

由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学时较少,我校仅配备一名实验室人员,不能实现完全开放,目前我们只能实现部分开放,即周一至周五实验室正常上班时间学生可以预约进行实验。要实现网上预约、完全开放要依赖于实验室软件条件的改善以及学校相应政策的支持。

(二)虚拟仿真实验室与实际实验室操作结合

虚拟仿真实验可以提供开放式实验环境,真正实现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完成相关的教学实验。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目前,我们正在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发一套可视化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可以实现网上预习、模拟操作、数据分析、网上答疑等教学环节。

对于工科学生而言,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际的实验室教学,我们强调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真实的实验环境。我们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与实验室实际操作结合。对于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学生可以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中了解其操作程序,降低实际操作过程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 刘先锋,黄林青,廖小烽.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36(12).

[2] 佘跃心,袁启旺.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01).

第6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学;操作材料;教育活动

一、操作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取决于教育活动的目的与方式

笔者认为,在幼儿教学中,要根据教育活动的目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操作材料。如在体育活动《小猴打妖怪》中,其中一个活动目标是通过投掷和平衡的综合练习,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那我们就要在活动中准备平衡木,金箍棒,泥巴等,这些材料是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材料,不仅使幼儿活动兴趣浓厚,同时更好的完成了活动目的。

二、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得以完成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因为有了操作材料才使得幼儿建构知识有了依托,所以操作材料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是操作材料给幼儿提供了可以表述的对象。在《苹果树》这一语言活动中,如果只是给幼儿讲故事,幼儿不能很顺利的表述出苹果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更无法学习苹果树的热情好客,不能很好的懂得“关心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关心”这个道理。在这一活动中,笔者给幼儿提供了苹果树的四季变化图片,小鸟图片,及一些相关的头饰等表演道具。这些操作材料的投放,使得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大增强,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操作材料的提供,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在美术活动《沙子作画》中,幼儿利用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点作画,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大胆想象,无忧无虑地玩耍。孩子们体验到完沙子的乐趣,也达到的一定的教育效果。

(3)操作材料都有很大的操作性能,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跳动的柳条》这一教育活动中,虽然只给幼儿提供了柳条一种操作材料,但是幼儿在这次教育活动中,充分的发挥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小伙伴互助合作,编出了小扇子,小孔雀等漂亮的柳条作品。

(4)操作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创作的积极性,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石头坊》中,笔者给孩子们提供了各种石头和橡皮泥,看着各种形状的石头,孩子们非常高兴,笔者问他们:“小朋友们喜欢这些石头吗?”“喜欢!”大家异口同声。 “那好,我们看看他们都像什么呢?”孩子们开始思考起来,有的说这个像乌龟的盖子,有的说这个像金鱼的身子。“那今天老师就把这些石头发给你们,希望你们能根据他们的样子,用橡皮泥捏出可爱的作品,好吗?”“好!”笔者把石头发了下去,孩子们拿出自己的橡皮泥开始做了起来。有些孩子想都没想就直接做了起来,用绿色的捏四条小腿,捏一条小尾巴,再用彩笔在石头上画上小方格,一个小乌龟就做成了。还有的孩子捏出了小金鱼,小花朵。孩子们都捏出了自己的作品,但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趴着的,没有立体感。我很疑惑啊,为什么这样啊?原来是橡皮泥的用量很小,所以石头的样子改变不大。

但是,笔者突然发现了一件特殊的作品,是一头站立的小毛驴,很是可爱,问了一下,原来是艺中的作品。艺中是个大方的孩子,用了自己一半的橡皮泥来做这头小毛驴。笔者拿着小毛驴对大家说:“为什么艺中的小毛驴这么好看呢?你能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作品呢?”大家像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不一会就出现了很多漂亮的作品,有大鹅,小羊,还有一只翘着尾巴的大恐龙。艺中的桌子上又出现了一件作品,粗壮的大腿,大大的脑袋,可看了半天,笔者也没看出是什么,只好请教一下作者了,人家就给笔者俩字儿:“闷儿牛。”笔者一听乐了,可不是嘛,两只犄角长在头顶,正回头遥望的一头老牛啊!

孩子们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把它们摆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可高兴了。看着乌龟,鄂鱼,闷儿牛等可爱的角色,不禁让我佩服宝宝们想象力。最近,我们又作了贝壳画,各种贝壳在孩子们手里更是出现了惊人的变化。想象力,在一次次操作中大大丰富了起来。

(5)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也为幼儿提供了体验成功快乐的机会。

很多幼儿在家里是不允许玩剪刀的,因为家长怕危险。所以他们从未体会过用剪刀剪出作品的快乐。中班在剪窗花时,虽然样子剪的不是很漂亮,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体验成功的幸福。大班幼儿在剪“溜溜球”的过程中,刚开始孩子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很多孩子反映说不会剪,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等到他们学会了,把“溜溜球”跳起来时,看到他们小脸上的喜悦表情,就能够明白他们成功时有多激动多快乐。

第7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工厂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94-02

为适应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教育部2011年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工厂实习》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必需的实践环节。然而,开设本课程所面临的现状是:学校方面,由于本专业建立时间较短,即使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有足够的经费,目前很少有高校能够建立实习车间,而且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高校花巨额费用采购的教学设备会面临迅速落后的局面,达不到使学生掌握相关实践技能的预期教学目的。企业方面,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技术密集度高,投资规模巨大,相关企业的数量较少,可供学生进行工厂实习的企业更少。另外,企业的设备价值较高,其操作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企业不愿意,因此不会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本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景德镇陶瓷学院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模式,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工厂实习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通过观察,结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发现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实施方式

在无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仪器设备的背景下,《工厂实习》需要解决如何发挥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的特点,通过一定途径,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问题。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多看。在学生经过安全培训进入工厂前,要求学生“多看”。提示学生重点了解仪器的结构、工作过程、仪器操作规程、观看工人实际操作的过程、认识前后工艺流程的衔接及相互影响。然后,让学生自由分散进入车间中。期间,学生近距离地观察仪器设备及工人操作,可以根据自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自由决定对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观察时间。对观察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地记录下来。教师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并不打断学生的观察。教师重点监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安全,防止出现安全问题。

2.多想。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部分生产工艺产生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是由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实践环节的认识之间存在差异所造成的,学生是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法的。因此,即使有疑问,教师也必须要求学生将问题记录下来或者与操作工人进行交流。教师务必不要在此阶段进行解答,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自我判定是否正确。否则,会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养成依赖别人给出答案的习惯,而缺乏自我的分析与判断,无法形成真正的创新意识。

3.多问。当教师发现多数学生不能安静地观察仪器或者工人操作时,说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已经无法进一步地发现问题,继续延长观察时间已经无效了。教师应果断地终止学生继续观察,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进行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所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自己经过思考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并解答。教师在此过程中,不回答学生的问题,仅有限地提示学生应该注意观察生产环节中的哪一部分,并鼓励学生针对问题提出个人的解决方案。学生经过讨论,再次明确其所要解决的问题后,再次进入车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地观察,并和操作人员或者技术负责人进行讨论,特别是与操作人员讨论其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从而弥补学生不能实际操作所导致的缺陷。

4.多辩论。经过两次观察和两次讨论,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生产工艺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解决其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而且,经过再次观察,学生与技术工人之间的交流也更流畅和密切,对工艺过程和工人的操作理解也更深入,甚至能够初步解决技术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提出解决的建议。至此,全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上会集中在3~5个。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引导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辩论分析方案的合理性和不足。同时,教师邀请企业的技术主管参与到学生的讨论,由企业的技术主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指出学生方案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需要总结整个工艺中的技术特点和对学生方案提出点评。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方案,尽管被技术主管认为不可行,教师需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分析并解释学生方案中的科学性和技术主管认为不可行的判断角度,让学生了解在解决同样问题的时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施效果

尽管受到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获得对生产工艺的直接认识。但是,学生通过观察设备运转和工人师傅的操作,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尽管部分方案不成熟),通过间接知识来实现对生产工艺的直接认识,从更深层次认识生产过程,这同样能够实现《工厂实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多看、多想、多问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关联但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定学生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受多年学习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总是希望从教师那里给出判断。如果教师无论问题的难易均给予说明,则相当于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其思维的惰性,必然打断其创新性思维,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厂实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反之,学生必须独立或者协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学生对于所独立发现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成果在经过讨论会讨论,得到同学的认可,必然会拥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工厂实习的过程,并带动其他同学进行类似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这部分同学会成为一个小群体的核心,通过他们之间的讨论,带动其他同学也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这个小群体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其学习效果远好于教师对生产工艺的讲解。

多辩论过程实际上是工厂实习效果升华的过程。在多看、多想、多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相对比较浅显。在第一次讨论过程中,汇总学生的问题,起到凝聚学生关注点的作用。经过再次的多看、多想、多问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基本上会集中于3~5个。通过提出问题方案学生的解释、其他学生的补充以及企业技术总管的评价,教师对比方案的最初意见和最终意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解决问题需要辩证地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够获得可行性的方案。

第8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在2016年11月杭州召开的ICPDC国际纹样之文化解读研讨会上,法国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斯汀?哈尔博罗教授谈到近几年在中国高校任教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创作主题、内容、形式总是非常相似,缺乏个人独创性。这一现象是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材料设计相关课程之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

1高校材料设计课程的常见内容设定特点及其问题

1.1教学内容、评判标准、主题要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材料设计类课程中,一般是围绕外在形式表现进行设定,例如基?A课平面构成、立体构成教学内容多以“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为主线展开,通常要求学生熟记并掌握若干基本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和手法。课程匹配的主题则往往就是形式主题,缺乏内容主题,或者偏向于套用一些显得“高大上”的内容主题。

1.2教学方式、特点

此类教学方式引导下,一方面,学生对艺术设计基本的形式法则和手段可以有一定的直观了解,然而进入个人实际创作后却经常无所适从,无法将这些教学形式和个人主题创作相结合。这样事实上容易形成学与用之间的衔接不良甚至脱节,并且会因此降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因为简单匹配“高大”主题或者干脆缺失内容主题,相应地针对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个性主题表达的探讨权重就很小甚至没有,这就难以避免地引起作品出现主题同质化、内容空泛化、形式套路化、缺乏独创性的现象。

显然,学生习作在主题、内容、形式各方面出现雷同的课程,需要针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评判标准,进行反省、进行革新。

2基于故事情境创作的纤维材料设计教学思路的设定

2.1总体思路

在我开设的《纤维材料设计》课程中,基于个人真实经历体验的内容主题被置于首位,个人想法是否经由合适材料及合适工艺的运用得到有效、有力的表达,成为学习的评判标准;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个人主观思想意识与纤维材料工艺之间的结合点,是教学的核心重点;有力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创作欲望,能将所学用于个人创作道路,是这个课程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简而言之,我把《纤维材料设计》设定为立足于故事情境的设计创作教学,而不是材料和工艺的形式法则传授。

2.2目的要求

课程要求学生从个人真实故事出发,以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需求为主导,学习、了解艺术设计创作中材料、形式的意义,理解形式如何服务于内容、主旨。学生根据预置命题方向进行个人具体主题的拟定,并运用相应的纤维材料完成创作表达。要求学生积极尝试不同材料,避免直接从技术到技术、重工不重艺的盲目性创作。

2.3教学方式、特点

教学方式,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一定的理论讲解和优秀作品赏析。结合集体分析借鉴的、大量个人化的区别性创作探讨是课程的主要特征。

2.4教学内容设定

为提高教学组织的时效性,应尽量通过选择学生身边得来较为便捷的材料和易于掌握的工艺来达成教学目的。根据对纤维材料工艺种类、技术难易程度的考量,以基础性的、简化之后的手工工艺为主,选定“缀织工艺”、“模具印花”、“基础刺绣”、“羊毛毡化”等四种类型手作,做为工艺研习内容,对应四个阶段不同侧重点的故事情境创作教学。

纤维材料的物理属性是固有的、其精神属性都是人为赋予的,故事情境创作命题方向应针对不同种类纤维材料、工艺的特点来进行设置,同时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经历、所处的客观环境等综合因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命题方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具体主题,形成表达需求,以此来主导自己对材料工艺的研习。这意味着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在努力实现个人表达需求的同时完成对材料工艺的研习掌握――也只有能用于自己表达需求的材料工艺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1)第一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缀织工艺设计

缀织是把经纬线交织一起的编织手法,这种编织工艺古今中外均有,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会选择当地不同的材料进行这样的编织,创作出各式各样的织物应用在生活中。也由于选用材料的不同,这种织物工艺手法会有很多变化。传统的缀织织物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情境创作(环境故事):结合缀织的工艺特点,在命题上以环境特征表达为侧重方向,进行相应的创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截取自己对此处印象最深的片段,比如光线、气味、触感、空间层次等,作为表达来源。要求学生进行必要的图片和文字整理,搜集相应的纤维材料,学习和运用缀织工艺进行创作。作品要求视觉与触觉感受并重。

(2)第二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模具印花工艺设计

模具印花的工艺历史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一直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载体之中,印花工艺具有强烈的“形式复制”特点,很适合用来表达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物品的故事,同时也是在一定层面上探讨“复制”的含义。

情境创作(物品故事):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形式复制”的特点,命题围绕图形故事的表达展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某个时期曾经用过有一定纪念价值的物品进行提炼,首先通过照片、文字记录,说明物品背后的故事,再进行平面化图形设计,结合模具印花工艺将设计好的图形印制在布面上。曾经做过的命题有《童年》、《未来时光》等。主题强调有叙事意义的二维图形设计提炼。

(3)第三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刺绣工艺设计

刺绣工艺种类、式样繁多,但就基本的刺绣针法、构成特点来说中外相通。对于初次接触刺绣工艺的人来说,在面对较为复杂、繁琐的刺绣工艺时,往往会失去信心。结合声音音质、节奏等特点融合点、线、面构成规律,再去学习相应的刺绣针法时,可以更容易理解刺绣工艺表现的构成原理,情境创作(声音故事):结合刺绣工艺的构成特点,命题上以声音的视觉化表达作为侧重,强调质感、节奏感的呈现。要求学生记录一段印象深刻的纯声音,时长控制在20秒左右,根据声音的音色、音质及节奏特点用点、线、面这样的基本元素构成单位进行视觉转化,再结合相应的刺绣工艺针法进行创作。主题强调听觉、视觉、触觉感受并重。

(4)第四阶段基于情境故事的羊毛毡化工艺设计

羊毛毡化工艺是时下热门于网?j的手作工艺,羊毛毡化工艺由于材料的独特性,可塑性极强,工艺上也可以结合其他种类共同表现,因此特别适合用来进行综合性创作,表达较为复杂的故事情境。要求学生综合前述所学的工艺来完成个性化的突破尝试。

情境创作(自主故事命题),主要针对那些可塑性、可变性较强的材料工艺,本单元选择了羊毛毡化工艺。在经过前三个单元的故事命题训练之后,让学生自我总结该材料的工艺特点,自由和设定相对应的个人创作命题,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官信息转化、材料转化的意义。

2.5进度安排

课程总体上需要8周48课时,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包含4个环节:故事文本撰写(2课时,重点)、基础工艺操作(4课时,重点)以及课外进行材料和工具准备、针对性的创作思路辅导(4课时,重点+难点)、集体评析(2课时)。

3实践教学成果展示

3.1环境故事色彩表达的缀织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青草地》如图1上左,作品形象来自作者漫步草坪时的所见,为了突出草坪柔软舒服的触感,在编织时特意放置了海绵填充物制作出草坪凹凸起伏的效果。

3.2物品故事视觉图形化的印染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一期一会》如图3,一期一会指的是人生中仅有一次的相会,然而每一段往事都是人生中不可重复的,每一份手工印染的创作也是无法复刻的,作者根据回忆记录下童年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温馨情境。

3.3声音故事提炼的刺绣工艺实践探索

学生实践作品《晓夜森林》如图2,夜深人静时,乐曲声音清脆嘹亮,像远处传来的呼唤,每一个音符仿佛都能嗅到雨后的森林泥泞的味道。根据清脆的声音,作者将每一个音符分解成清晰的小结。

3.4综合性羊毛毡化工艺实践探

学生实践作品《我的异想世界》如图4,作者通过记录自己的梦境,主观地去想象一个异想的世界,“将梦经由自然物质的肌理和色彩在我手里诞生为现实世界的存在,它们不断地在生长和变化,这是我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4结语

第9篇:教师师德学习材料范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能把师德建设年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建设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建设年活动方案,成立师德建设年领导小组,部署师德建设年活动,每项活动领导做到心中有数,指导到位。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思想素质

1、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了学习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的暂行规定》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吉林市教师师德五条禁令》、《昌邑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的十条工作纪律》,学校并将禁令和工作纪律张贴在教师的办公室,每位教师和学校签订了三个责任状。

(1)严肃工作纪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状。

(2)依法治校,净化育人环境责任状。

(3)杜绝乱收费,乱办班责任状。

3、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了《我的师德观》录像,学习了马宪华、林占春同志的先进事迹,并组织了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去昌邑区一实验小学听全国十杰教师林占春的事迹报告,林占春朴实、生动的报告深深地感染了每位教师。回校之后,学校组织了讨论,谈感想,谈体会,特别是教师听了贾局长的讲话,决心以林占春为榜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内,成为一名林占春式的名教师。

4、学校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年学习材料汇编》为蓝本,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引导教师正确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内涵,把握师德原则、师德规范及教育法规,提高认识、规范行为,采用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讲课辅导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校师德建设年领导组组长高校长从北京学习回来,进行了《顺应时代改变思维模式,更新观念达到教育创新的》师德讲座,学校还聘请了吉林市小学校长主编李博生同志进行了《学习型组织》的辅导讲座,会后教师进行了师德论坛,通过论坛,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创新能力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此外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自学,并写出千字文师德体会。同时,学校认真向教师传达吉林市教育局20xx年16号文件,组织教师逐条学习,并将《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暂行处理办法》复印,每位教师人手一份抄录在政治学习笔记本上,做到入脑入心入耳,并落实在行动上。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市教师师德禁令及其他师德规范均公示上墙,教师人人熟知,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真正做到有举必查,查实必处。

通过学习,对教师进行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使教师端正了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培养教育每一名学生。

三、丰富活动载体,开展系列活动。

1、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学校领导作了师德建设年工作的动员部署,每位教师引起了高度重视,增强了参加这次活动的自觉性,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师德修养计划。20xx年10月15日,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教师公开承诺大会,在会上学校领导传达了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开展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年活动方案及学校的活动方案,举行了教师公开承诺签字仪式,教师代表、区师德标兵王洪迎宣读了教师公开承诺书,全体教师把庄严的承诺留给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在教师中实施了“五师”教育工程:

(1)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

(2)育师德,要求教师做到“三爱”:爱事业,爱岗位,爱学生。对后进学生有“三心”:爱心、耐心、信心。

(3)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

(4)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准备召开家长开放日活动,展示教师的师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