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商业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信息化管理

第1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

信息化建设全局规划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信息资源规划三个方面。战略规划的缺失将导致信息共享障碍、系统性能受限、生命周期短,不能满足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战略规划不等同于IT规划,前者是研究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而后者只是研究企业技术实现层面的问题。总体规划是对信息系统框架和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即规划出主系统与各级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配置,使之形成高度协调的统一整体。信息资源规划是指银行对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存放、传输、整合到标准制定进行全面规划,以避免系统内出现编码差异、精度不一致和数据库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内外银行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资本投入。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信息技术投入一般占银行经营费用的10%~20%,而我国这一比例远超20%以上。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在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葛兆强,2006)。这种投资结构的错位反映了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不准确,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的价值潜能。

(三)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未能高度融合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未能触及传统管理模式,即未能应用现代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各种传统业务流程加以分析和改造。企业资源的低效配置与优化缺失导致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经验证明,信息系统在实践中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是系统流程只是对原有的手工操作流程的简单复制,缺乏创新与整合;二是系统的应用过于脱离了银行的控制范围。因此,业务流程再造是主导银行信

息化成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指导。

(四)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待提高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各具特色,并且针对各自的业务流程日益精细与复杂。但是,各银行系统在机型、系统平台、系统接口、数据标准等方面不统一,系统之间支持性较差,导致信息共享度较低、系统修补工作十分繁重。同时,银行内部各支行之间在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上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成多个信息孤岛,致使整个系统的生命力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换日益困难,系统整合与运行维护的成本日益增高,形成各种安全隐患。从银行系统外部来看,各家银行的内部网络系统与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客户群体所设置的系统缺乏兼容性,使银行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业务沟通。

(五)复合型人才匮乏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需要既懂银行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银行系统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事实上,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实践表明,许多工程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外部,而是银行业内部缺乏实施与执行力度。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科技的前沿知识,普通员工缺乏基本的信息化技能。而且,我国银行业信息化人员的配置机制也不合理,信息技术人员基本配置在信息技术部门,配置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非常有限,信息人员的银行业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阻碍了复合型人力资源的自我形成。从美国银行业的情况看,信息技术人员配置于数据处理中心的占44%,配属于顾客服务系统支撑部门的占31%,其余的配置属于服务系统的终端部分。显然,这种配置能够充分发挥银行业信息人力资本的功能,并且有效地建立了复合性人才的内生机制。

(六)缺乏对信息化建设成熟度的有效测评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只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测评控制,才能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成熟度的测评工作相当滞后,尚未出现金融专业性较强的、较有影响力的测评体系。我国著名金融信息化专家张成虎认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测评体系包括安全可靠性指标、管理指标、开发与获取指标、客户服务与支持指标、审计指标、法律与法规指标等,每一类指标又由若干二级指标构成,形成一个全面的指标测度体系。信息化测评体系的有效利用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管理效率,又可以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

金融信息化是指构建在由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大幅度地提高了银行业的企业绩效。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IT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第二,沿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序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第四,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第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同的路程:经历了计算机辅助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综合业务处理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展阶段,开始进行数据集中与业务集中,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全面开拓包括网上、手机、电话、自助等多渠道的金融服务。“诺兰模型(NolanModel)”认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一般要经过六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最终走向成熟。这六个阶段是:初始化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阶段和成熟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信息化发展的“蔓延阶段”。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体系

银行信息系统包括五个层次:渠道层、渠道整合层、核心帐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按照Anthory的三级管理模型理论,渠道层、渠道整合层、核心业务层可以归结为业务层,则以上的五个层次可以看作三级的“金字塔”型结构(如图):

事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ProcessSystem)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点,是银行经营金融业务、信息咨询、采集客户经济信息的第一线,是银行与客户交往的窗口,是整个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成份。渠道层作为事务管理系统的入口,可分为如下几种:系统内提供的接入途径、与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联系的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渠道层功能繁多、通讯协议种类多样、报文格式复杂,因此渠道整合层的重要任务就是为核心帐务系统提供规整通讯协议和统一报文格式,屏蔽渠道层系统的差异性。这就是所谓的前置系统,也称之为综合前置系统或大前置系统。综合前置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渠道接入层、系统控制层和服务提供层。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是一个面向管理的集成系统,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和处理,直接为各级管理层服务。MIS包括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全行性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两大部分。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是提供给具体业务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系统,系统信息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功能是为业务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和决策分析。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全行性综合管理系统是为银行综合管理部门和内部监控部门提供服务、对全行的业务工作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系统信息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具有较高的层次和综合性,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等。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是为商业银行全行业提供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系统,它的功能是支持决策而不是代替决策,主要由模型库和方法库构成。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商业银行还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决策支持系统。某些银行开发的行长决策支持系统也只是一个统计信息系统,或统计信息系统的局部改进,缺乏必要的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的优化、方针、预测的辅助决策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是根据决策主体的即时需要而动态生成的,尽管信息需求量不大,但对信息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等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建立全面的决策支持系统必须要有完善的业务处理系统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银行信息化是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从科技进步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未来的金融服务会逐渐脱离柜台,向自助化和电子化发展,即网络银行在未来的银行经营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这不仅是因为电子银行有着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我国13亿人口的庞大客户群体也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将手工操作计算机化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将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有机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银行业必须在引进信息技术的同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使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数据集中为基础,通过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与数据仓库的构建、形成适应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加快从业务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迈进的步伐;借助网络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果,实现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决策水平,完成IT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各类个性化服务平台,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景,张成虎.我国银行技术风险指标体系设计[J].华南金融电脑.

[2]张成虎,孙景.我国银行技术风险评级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二十年的路程,在取得巨大业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文章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方向,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

第2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引言

为了不断促使农业经济建设不断发展,要重视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进一步实践,本文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电子商务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1.1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诸多区域的经济取得良好的进步,但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补发与城市存在切实的差距。所以,做好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政府的关键人物之一。目前我国也推出了一堆改革的措施,例如做好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将农村产业布局与城市相互接轨,实现多元化的农业发展。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具备不同功能的综合性工作,涉及经济、教育、文化多个环节。以教育工作为例,信息化的平台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资源,助力教育资源进一步深化。总而言之,农村做好信息化经济管理的建设,具备极高的价值与作用意义[1]。

1.2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农村区域,农业仍然是最为重要的第一基础产业。信息化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够为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例如,在农业生产劳作的过程中给予更多信息化支持,能够帮助农户有针对性地种植,反季节种植成为可能。信息化的建设成本相对较低,通过使用信息化经济管理技术,帮助农户进一步降低自己的成本,提升生产收益。与此同时,信息化技术也是帮助农业自动生产的重要前提。此外,农业信息化的转变,还能进一步拓展经济管理的范围以及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助力农户的经济收入持续增长。

1.3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条件和实际情况下,农户的生产作业往往高度强调了季节性,同时根据市场的反馈来进行调整和完善。但这样的被动式局面,往往会造成一定负面问题。首先,会使得农村产品竞争力缺失,在农业生产、销售中容易产生制约性,农户的经济收入不稳定。其次,市场缺乏固定的渠道,造成农户的办事以及相关工作效率降低。例如,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曾短暂大规模爆发过大蒜价格猛涨的事件,而农户接收信息的时间较晚,错误地大规模种植大蒜这一周期较长的农作物,反而造成了市场拥挤的情况,使得农户的正常生产、劳作效益降低,甚至出现了农户亏本的现象。

2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2.1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尽管在电子商务时代下,我国信息化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不可盲目采取“经验主义”的现象,而是要有科学性地予以先规划,后分步骤地循序渐进实施。尤其是部分城市的信息化管理建设专家,可针对各个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建设的相关工作。通过这样的方法,最大程度上保证在电子商务时代下,农村的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达到良好的质量以及成效。与此同时,相关的技术人员与职能人员,还可以积极向海外学习,了解其他农业强国在自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上的经验与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所用,有针对性地助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信息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其一,利用科技增加作物产量:我国有些农作物的产量并不高,导致农民的收入偏低。但是科技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产量。如农民利用袁隆平的杂家水稻技术增大的粮食产量。其二,利用科技覆盖农村网络:我国建立现代化农业需要扩大互联网的覆盖面积,以便帮助农民进行农业的信息化管理[2]。

2.2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机制

就当前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展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乏,所以针对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即为做好信息化转变的基础建设保障机制,针对部分贫困农村,可经由政府单位向上申请资金以及资源的倾斜扶持。从本质上来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求两大资源,一是良好的硬件、设备基础;二是软件配套系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前者是运作基础、后者是系统核心。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实际情况的农村区域,要结合当地的发展诉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软件开发,力求更为契合当地的发展需求,驱动每一位当地的农户以及管理人员能够更好利用起信息化平台,完成相关工作同时,加强合适传播渠道的信息化宣传工作。例如,在部分原有互联网建设相对较为薄弱的区域,可积极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为广大农户第一时间播放有关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讯息,使得农户能够逐步利用起来信息化平台的优势与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间帮助农户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完成工作,切实提升农户的收入水平,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带动中国农村经济不断提升水平与完善积极发展[3]。

2.3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并壮大其建设队伍

在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下,只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平台搭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搭配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才是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核心要义所在。尤其是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技术实力羸弱,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相关的政府单位必须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确保通过专业、严谨的信息化培训活动,为建设专门的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同时,各重点高校应开设农业信息化建设专业,以此来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创新技术人才。另外,我们也应重视农民信息化技术培养,增强其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同生产经验密切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在农村有意识地开设专门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平台,使得诸多没有经验的农户来分析与讲解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内容,使得其逐步掌握专业的信息化操作手段,能够在自主生产作用中利用好信息化技术。

2.4完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

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在电子商务时代为了从根本上发挥信息化平台的力量与价值,真正服务农村的相关生产作业,就必须要从过往的实际经验出发,建立专门的信息数据库,为后续的相关信息化工作提供数据基础。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区域尽管建设了一定的信息化平台和服务机制,但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却缺乏了数据库的建设,使得信息化平台更多是以形式主义的姿态出现,农户没有根本上利用起来信息化平台。而通过良好的数据库建设支持,能够为过往的实际情况做一个总结汇总,在最新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给予更多的针对性指导,以求提升农业生产、销售的质量。与此同时,数据库的建设能够绕过中间商,使得农户在电子商务时代下直接与市场展开交流和互动,保证信息化的公开透明,最大程度上保证农户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推出了众多的平台,有能力的农户能够打响自身品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例如,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农村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商活动,以自身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为基础,兼顾其他类型的农产品推出,形成一条专门“信息化平台与传统产业”的连通道路,将农户的生产产品更好向外扩张,输送到全国各地有需求的区域,切实帮助农业生产的作用和价值影响力扩大,提升了农户的经济效益[4]。

第3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信息服务;转型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银行信息管理的警示

仍在不断蔓延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危机的根源、传染机制和途径也从一个侧面对银行的信息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有关警示令人深思。

1.信息严重失真是促发危机的重要诱因

欧美现行的金融评级制度和会计制度掩盖了过度信贷的危险性,评级和审计结果大量失真并没有引起政府的重视。许多高风险结构产品被评为aaa级或aa级资产,大行其道,误导了市场。金融机构失真的资产负债表在市场繁荣时期放大了繁荣,在危机时期加剧了危机。

2.过分依赖计算机和模型使金融创新潜藏着高风险

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被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投资机构再利用计算机模型等“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予以出售。产品创新搞得异常复杂,基础资产被不断证券化,最后连经营者都找不到风险在哪里了。

3.信息滥用是形成错误经济政策的重要基础

过去十多年里,美联储总是通过放开货币闸门来遏止经济衰退,使美国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繁荣,但“反周期”的理论和政策实践达到了脱离实际的程度,本应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反被错用,形成所谓完全熨平经济周期的幻想。由于没有周期性的调整和消化,该暴露的问题没有暴露,许多矛盾最终集中爆发。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息管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内银行主要从事传统金融业务,与欧美银行不在一个发展层次上,但更应该增强忧患意识。风险与信息如同相互制约的孪生兄弟。越是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越需要加强信息管理。

1.需要进一步数据集中模式下的信息应用能力

核心账务数据的集中和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的建设给银行带来的海量信息。但是,去芜存菁,为经营管理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还处于零散、孤立的状态,未能与长期积累的结构化数据实现有效整合,其中蕴含的逻辑知识和专业智慧没有得到提炼和深化,形成信息资源的隐形损失和巨大浪费。

2.需要尽快改变粗放的信息服务方式

用户信息需求基本上还是只在表面上得到满足,数据挖掘多还停留在简单多维分析和一般的分析预测的粗糙层次上。往往更多地注重信息的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宽泛的数据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加以关联集成,对信息内容的开发却远远落后。信息质量更多偏重于可靠性而忽略了信息自身实用价值的保护、丰富和拓展,甚至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信息过载,令用户感到无所适从,真正想知道的信息却苦于难以得到。

3.需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对信息流进行规范管理

从数据规划、数据标准、系统开发、日常运维到与用户服务,大多还没有做到始终围绕业务发展需要设计、引导和管理信息流。数据的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交付使用还处于直线运转状态,相应形成单点控制、纵向分散应用的格局容易引发很多人为的结构性差异,上下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严重。各类信息服务渠道还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技术色彩非常浓厚,主动推送的信息经常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出网络本身支持横向联系和交叉联想的优势。

三、建设专业化精细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议

专业化、精细化强调的是内涵竞争力的提升。专业化就是要按照专业专注的原则,建立集约式的信息管理模式,提高差别化的服务能力;精细化就是细分用户、细分业务,充实丰富信息内容,在信息共享时充分考虑应用差异。

1.消除“信息资源孤岛”,实现应用层面的互联互通

不仅要打破系统林立造成的“数据孤岛”,更要破除因数据内容缺乏应用形成的“资源孤岛”。对网络作进一步“信息集成”,通过建立目录索引指南、应用智能搜索引擎、逐步搭建利用网格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发“系统的系统”,使系统的功能实现进一步“相乘”,而不是简单“相加”和“汇总”,用户由共享数据变为共享资源。

2.改进信息流管理方式,主动适应经营模式的变化

要适应组织扁平化和矩阵式管理架构的发展,使账务核算、管理会计的信息采集和系统设计内核全面转向以客户、用户为中心。根据前后台分离和中后台集约作业的新营运模式,进行数据管控,实现非线式的信息流转,加速横向信息的兼容和共享,发挥各级信息服务机构团队的快速响应作用,支持跨部门、跨条线、跨分行的无缝链接和模块化运作。

3.加强信息服务创新,统筹把握信息价值

越先进越容易被赶超,越先进越容易被攻击,这是缠绕信息化的两个怪圈,但也说明用坚持创新来从容应变的重要性。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用严格、规范、清晰的数据来支持分类分层业务的量化分析预测;同时要注重积累、提炼和运用文本信息中的关键要素,重点支持差别化的挖掘服务,使电脑和人脑真正结合起来,深入感知用户关切,做到用户信息简洁化,努力使数据、信息、知识和实践融为一体。

总之,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与银行经营管理转型紧密结合,紧跟业务发展。一位科学家曾说过:当人们站在金字塔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实现银行信息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郝向荣王松李爱军: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j].价值工程2007年第10期.

第4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经营管理 模式分析

一、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的含义

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面向供应链,以市场的观点对整个商务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以及从组织上提供的为保证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和发生意外时能保护系统、恢复系统的法律、标准、规章、制度、机构、人员和信息系统等结构体系,它能对系统的运行进行跟踪监测、反馈控制、预测和决策。通过企业信息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设计,使企业信息化项目能够被客户接受,并为企业的持续经营创造条件,同时保证信息化项目的良性运营。

二、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1.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的确定,一般要明确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一般有以下五种建设模式。

(1)企业――行业互动模式

企业――行业互动模式是指某个企业信息化建设与该企业所在的行业信息化之间存在互相约束和促进的很强的互动关系,并由这种互动关系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模式。它最先是一个或多个企业带动,然后是推动行业的信息化,最后是行业信息化又引导大规模的企业信息化。

(2)挑战――反应模式

挑战――反应模式是根据美国桑塔费研究所创造的概念而命名的,企业面对现实或未来的挑战而采取积极措施,在企业选择各种对策措施中,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各种对策的关键方案。企业面对未来的挑战,未雨绸缪,将企业自身作为挑战对象,积极投资进行信息化建设。这种模式适合于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3)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是指由于企业信息化时间和起点不同,造成行业内部的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得企业信息化水平犹如大雁飞行形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信息化项目成功率不高,使得信息化项目比一般的项目风险更大,这就导致大多数企业都愿意“跟跑”,不愿意“领跑”,具体表现为在同行业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之间实施信息化建设后,吸取经验和教训,再建设自己的信息化项目。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间的雁行模式、企业内的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和地区内雁行模式四种。对于企业间雁行模式,先行信息化的企业为后进企业提供经验和样板。在实际实施信息化建设中,通常采取信息化示范工程来使用这种企业间雁行模式。

(4)地区互动模式

由于企业所在地区或地区政府推动而主动提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种良好环境,或者由于企业所在的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间相互影响,或者区域内信息传播成本低而促进企业间相互交流和影响,这种由于地区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信息化建设而形成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称为地区互动模式。

(5)中小企业――大型企业互动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中小企业在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浪潮带动下,可以充分利用大型企业信息化提供的经验和发展环境,进行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然后再为大型企业提供信息,由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条件好,所以信息化的成功一般来说能率先实现,这样大型企业会将自己的某些经验辐射给与自己有业务来往的其他中小企业,从而带动自身产业链的增值。

2.电子商务的企业组织形态分析

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步骤是在公司组织结构上进行科学设计,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从组织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组织形式演进的过程是由实体企业到虚拟企业再到企业电子商务,最后发展到电子商务企业。面向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最终将使企业成为电子商务企业。

(1)虚拟企业

一个虚拟企业是由一些独立公司组成的临时性网络,这些独立的公司包括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组成一个整体,共享技术、共担成本并可以进入彼此的市场。虚拟组织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章程;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垂直体系。

(2)企业电子商务

企业电子商务就是指传统企业通过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三大技术平台来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电子商务组织是网络型的组织结构,打破传统理念与地理、产品范围,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进入全球化的网络经济领域。

(3)电子商务企业

在企业实现商务电子化的同时,商务主体直接交易便捷性得到了空前提高,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化交易手段大大扩展了交易主体的选择空间并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交易主体之间“多对多"的交易关系推动“全球网络化供应链”的形成。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是组成全球网络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标是通过提供交易信息和交易平台公共服务,提高交易主体之间的交易效率。

3.电子商务的企业资源管理分析

企业电子商务活动需要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管理,以保证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发挥最大的功效。企业电子商务资源可以分为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以及客户关系资源。

(1)企业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在企业电子商务运作中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和保持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其直接目标就是保证人本管理思想在企业得以实现,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2)网络财务管理

网络财务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财务、业务协同,支持电子商务,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及其各种功能的、全新的财务管理系统。通过MRPII或ERP将企业业务和财务、物流和资金流、信息流集成起来,也可以开发或引进网络财务软件得以实现网络财务管理。

(3)电子化采购管理

电子化采购是通过互联网络,借助计算机管理企业的采购活动。在网络上公布所需产品或服务的内容,给供应商选择;采购企业通过电子目录了解供应商的产品信息;通过比较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通过电子化手段下订单及后续的采购管理工作。

(4)电子商务的服务管理

电子商务的机遇需要靠优质的服务去把握,客户的选择标准将会集中于服务,电子化交易呼唤人性化服务,服务是维护客户忠诚的基本条件,服务是增强员工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样就要求服务为客户着想,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独特的网站,努力成为一流的客户服务提供者。

三、企业环境的经营管理模式分析

在进行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分析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哪种模式?

2.客户搜寻商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与方式有哪些?商品展示采取什么方式?客户与企业的信息交流采取什么方式?

3.商务咨询洽谈的方式与途径是什么?交易订单签约方式是电子化的还是纸质的?

4.交易的货款支付采取何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商品的物流配送采取哪种方式,具有什么特点?企业提供什么样的电子化服务方式?

5.企业信息化组织采用何种形式,具有什么特点?

6.企业的业务流程具有什么特点,是否适应电子商务的信息化要求?

7.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服务管理等专业管理是否采用电子化的手段,有什么特点?

8.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哪些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来保证信息化活动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司林胜 周 宏:电子商务案例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08

[2]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08

第5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 实践教学 非信息管理专业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各种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都日渐依赖于电子商务网站来拓宽营销渠道、宣传企业形象、获取供求信息,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是高校商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较为重要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普及型课程,在实际中发现,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后往往会面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实际问题,理解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本质特征和规划管理过程相关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近年来,有不少高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商务网站建设》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讨[1][2],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中获得的切身经验,对非信息管理类专业《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二、本课程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为非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商务网站建设》课程均为专业选修或公选课,而且多由计算机或信管专业教师讲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课时分布大致为2:1比例。这样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非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往往缺乏与商务网站建设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数据库等较系统的先行课知识作为铺垫,开发网站所必需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知识背景较薄弱。对信息技术、网页制作部分讲授过多会使课程变得枯燥繁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其次,在经管类培养计划中,对此类普及课所分配的课时有限。尤其在相关背景知识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现有课时要完成对商务网站原理的阐释和建设网站技术的指导,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因此面临一个理论与实践孰为优先的困境。

此外,现行教材多数偏重技术,详细介绍网站建立、前台网页和后台数据库开发过程[3][4],很少从网站策划、分析与管理的角度出发[5],从不同的电子商务模式和网络营销管理的角度出发,突出网站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当怎样满足企业及消费者群的实际需求。

总之,由于非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与计算机专业不同,通过一门考查课使之成为网站设计开发技术人员既不现实又无必要。而且网站开发外包业务已发展得很成熟,企业自建商务网站的情况相对较少,但现代企业更需要的是了解电子商务、懂得策划和管理网站、能分析并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型人才,这是非信息管理专业开设《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核心目的,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也应该围绕这个目的来开展。

三、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非信息管理专业《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本文初步探索了以学习目标定位——网站策划、管理者,而非网站开发者——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亦即侧重于构建学生对电子商务环境、用户需求和商务网站本质的深刻理解,对Dreamweaver、Fireworks等网页设计开发工具和html语言作基本的介绍和实践操作。

操作思路上,一方面,本课程围绕‘做好一个网站策划、管理者’的学习目的,明确‘角色’任务,有所侧重地讲授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开发以及网络推广相关理论背景,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每一章节中加入丰富而新颖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案例企业及其网站的关键要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另一方面,本课程采取了从虚拟项目开发过程入手,以分组讨论分析、实践并合作完成项目报告的学习形式,使学生掌握网站规划与设计、管理过程中的知识要点,以帮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主动发现、分析、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本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

首先明确商务网站建设的整体流程和团队分工,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对应的职责——即作为网站策划者,必须保证客户、企业和网站开发技术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并运用电子商务理论和商务网站规划管理应用知识,协助整个网站建设团队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网站架构,搜集和组织相关信息资源。基于以上的目标定位,在全面介绍整个商务网站建设过程的同时更侧重电子商务模式、市场需求分析、网站功能定位与总体规划、网页布局设计、网站与推广、后期维护(信息更新)等环节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授课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形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充满趣味,并针对不同的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的关系, 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颖性、趣味性、有特色的教学案例,并灵活采用启发式、演示法、发现法、故意示错法、自学辅导法等方法组织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结合自己的学习发现拓展讨论范围、寻找同类或相反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师生共同组织、形成了一些较为典型的新案例,试列举部分如下:

在电子商务模式理论部分,以阿里巴巴(B2B模式)、Amazon(B2C模式)、淘宝(C2C模式)为例,比较分析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电商平台的发展过程、主要竞争对手和核心竞争力,探索不同模式的商务网站应具有哪些最关键的共同点。并针对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提出了各类团购网站(C2B模式)的产生和洗牌案例,深入挖掘提升网络消费者粘度的主要因素和手段。

在网站功能与流程设计部分,以奢侈品网站net-a-porter、戴尔网站、1号店等功能性和实用性极为突出的网站为例,探索商品内在特征、增值服务以及企业物流支持等关联因素对于商务网站设计的重要性。

在网页设计布局部分,比较了当当网与Coach官网由于消费者目标定位不同而产生的网站结构、网页布局和设计风格差异,结合虚拟项目的需求来设计自己的网页,从模仿和创新过程中深入理解网页设计技巧。

在网站推广部分,结合电商企业网上推广的实例,对比分析百度、google、搜狗等主要搜索引擎的推广方案,并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了目前正在迅速普及的博客营销与微博营销推广与电商网站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分组合作完成虚拟项目

首先要求学生按照兴趣组建规模为3至5人的小组,共同探讨并选择一个商务网站开发项目,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各组员的分工安排。在选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确保选定的题目符合教学要求,同时对项目开发的难度与工作量有所掌握,使小组独立开发具有可行性。选定题目后,教师作为编外成员,密切关注每个小组的开发工作,并负责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

在指导学生小组进行虚拟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协助学生进行需求分析,创设好一定的开景,而学生则通过不断的沟通协调、共同完成开发工作,按开发过程的几个主要模块编写相应的项目报告。

虚拟项目完成后,由各小组代表介绍本组项目的设计思想、分析过程,回答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对该项目的提问。实践证明,以分小组形式进行虚拟项目开发使学生有了理论应用于实践、展示自身才能的机会,通过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激发了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论

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与技能并且通识相关领域知识和应用,普通高校对非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专业《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推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要对教学模式和方法大胆改革,挖掘学生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提供简单易懂并且新颖实用的课程内容,才能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认知过程中解脱出来,真正掌握和拓展商务网站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巧曼.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网站建设》课程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24-225

[2]刘海云.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255-256

[3]梁露.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案例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薛万新等.电子商务网站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于学习叶美峰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暨全县大行动部署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县委书记叶美峰在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暨全县大行动动员大会上作了题为《提振精神 转变作风 奔跑起来》的重要讲话,从深学细照,融会贯通,以最坚决的态度开展大行动、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最有力的举措推进大行动,落实责任,强化担当,以最严格的要求保障大行动三个层面深刻剖析和阐明了大背景下,常山该如何开展好大行动,如何让大行动变成提振干部精气神、驱动常山提速发展的助推器。

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开展大行动势在必行、意义深远,这是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更是锤炼作风、推动工作的有力抓手。作为一名乡镇干部,深知干部队伍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我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切实把自己摆进去,以大行动为契机,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出重拳、动真格,在自我剖析和自我批评上,要敢向自己“开刀”,敢于揭短亮丑,敢于动真碰硬,真正触及矛盾查摆问题,寻找短板发现不足,承认差距研究对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为民服务水平。

一是跑村入户,做“接地气”的有为干部。树木“接地气”,则枝壮叶茂;花草“接地气”,则葱翠欲滴;干部“接地气”,则群众拥护。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接地气”要下到位,力戒浅尝辄止不深入。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坐办公室”为“下田间地头”,变“电话布置”为“实地指导”,真正做到俯下身子听民意,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始终做到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间,学会耐心倾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工作沉下去,才能接到地气、听到民意,才能清楚知道群众的所需所求,民心才能真正“浮”上来。同时,要积极践行“周二无会日”制度,不断放大“周二下村日”的影响和成效,做到真沟通、真服务,真落实,跑村入户,化解群众心中的矛盾和诉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增进干群“鱼水情”。

第7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价值链 信息化 竞争力

一、信息化下企业价值链的概述

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经济增长,最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利用信息技术,并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来加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每个阶段的重点与策略,都同整个企业的发展紧密对应。企业的建设初期,企业主要是以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益为主要目标,如果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中的电算化,就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发展时期的目标,如果企业在这一阶段能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人才,这些都有助于企业掌握自己、对手以及市场的信息,因而有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最终有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由此来看,企业的信息化对企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价值链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它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价值链来表明。”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了,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整个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

在当下,企业不可能独立的存在于现代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往往要进入其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的价值链中寻求竞争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设计、生产、经营、销售等过程的整个价值链系统中。因此,如果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为企业的价值链系统不断的增值。此外,企业价值系统是企业内外经济活动组成的系统,并不是各个简单活动的组合。在企业内部,企业的基本活动与企业的辅助活动相互交叉,以此来影响价值链的增值和价值的创造;在企业的外部,企业与其供应商、销售商和顾客关系密切,共同组成更大的价值系统。

二、信息化下企业价值链的特点

1.价值链是增值链

价值链是商品从采购到加工再到销售,从而达到不断增加其市场价值的增值过程。因此,价值链的本质就是增值链。价值链上每一环节增值与否、增值的大小都将会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企业要增加竞争力,就应尽量消除无效劳动,在价值链上的每一环节做到价值增值。

传统的供应链只实现了本企业的增值,而信息化下的价值链是将与企业相关的供应商、企业的生产部门以及销售商组合成一个产业链,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网络,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降低企业成本,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实现合理的增值,最终加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价值链是以消费者为导向

随着信息技术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企业的消费市场也在不断的变化。企业的最终目的是把商品销售给消费者创造商品价值,企业从中获利的一个过程。因此,企业的价值链的出发点应从消费者开始,企业要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只有企业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企业才能实现其价值,创造企业利润。

在传统价值链中,企业生产出商品,消费者只能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消费者以企业为中心。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价值链是完全颠倒的,企业以消费者为中心,企业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供消费者挑选。由此以来,企业就需要掌握大量消费者的信息,企业就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中不断使价值链增值。

三、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价值链的创建

1.采用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能提高企业的灵活性。在信息时代下,企业能否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企业自身的生产管理进行及时的反应和调整,对企业抢占市场而言至关重要。建立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迅速作出相对应的决策。

信息化管理有助于企业整合其价值链。传统的信息流只是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信息相对封闭。信息化管理拓展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流,使得信息遍布价值链的各个角落,使企业的供应商、企业的生产部门和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信息进行共享,最终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2.建立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价值链

在企业价值链中,消费者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企业应该向管理其他资源一样对消费者进行管理,做到像了解企业商品一样了解消费者。这样有助于企业知道市场的需求是什么,需求量是多少。

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其本质就是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体现在两方面:降低消费者成本和增加消费者效益。如何能做到以上两点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链与消费者价值链之间的各种可能的联系。在传统情况下,企业希望多的利润,而消费者希望降低价格。如果可以让关键的信息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共享,那么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就由原来的“一方受益,一方受损,”转变为“双赢”的局面。这样,既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同时也使企业获利和消费者的双方获利。

3.实施价值链的信息化

实施价值链的信息化不但要有与之适应的企业文化,还需要有企业信息化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人才,这是推动价值链信息化的保障。价值链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在实施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建立信息系统在财务、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调整优化,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整个价值链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提高企业效益的能力,而信息化的管理是一个能使企业迅速提高竞争力的好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瑞君:《e时代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8~252

第8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077-02

信息技术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实际的引用过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优势。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都在加强进行国家级的信息技术建设,我国的信息技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目前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信息技术不仅推动着科学技术领域的进步,也改变着建筑工程领域的管理。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建筑工程企业想要维持企业的持续良好发展,就必须要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之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体系。但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不断冲击下,建筑工程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因此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的融合尤为重要。

1 信息技术和建筑工程管理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的融合能够尽可能的缩短建筑工程所需要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整个建筑工程业务流程的运行效率。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建筑工程进行中的各种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调整,建筑工程企业的各个环节可以在信息技术的管理下协调运行。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的如何,实现建筑工程企业内部管理业务的自动化,也改变了过去施工设备人工管理的模式,这样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活动的工作效率,施工设备也会因为有严格的操作标准而更加高效。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相对较为复杂的过程,管理要涉及到施工建设的各个环节,再加上建筑施工其特有的流动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筑规模和建筑数量逐渐增加,建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也随着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必须要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专业化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特有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管理活动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辅助,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融合在一起,才能合理的协调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建筑工程才能够满足社会、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

2 信息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势与特点分析

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的融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节约项目成本、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管理效率以及公开信息等方面。其中利用计算机网络体系的网上招标系统,能够帮助企业节省大量的采购成本;利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企业财务会计状况的实时监控,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和财力。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建筑施工的质量监督是由人工完成的,需要占用较多的人力,而且检查时间较长、效果不明显。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下的建筑施工质量由特殊的检测设备全方位监控,既可以保证施工质量也可以提高办事效率。

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的融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涉及到企业招标、财务管理、质量监督等各个环节。信息管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与招标、财务管理、质量监督等环节的相关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得出最终处理意见。信息技术应用与建筑工程管理不仅实现了对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还可以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进行动态分析。信息化的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了对管理过程中各种信息的综合处理,可以科学、快速、准确的为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质量检测提供管理方案,企业的运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3 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企业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之中。在建筑工程企业之中使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各种工程数据,不仅可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运算速度,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传播建筑工程企业的商业信息。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在企业内部建立局部的网络平台,实现内部数据、信息的共享,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效率。

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整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受各个建筑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信息化程度也存在有很大的差异。再加上目前没有适合建筑工程企业使用的丰富信息化处理软件,导致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一般来说国外的管理项目软件与我国国内建筑工程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不能直接套用外国的管理项目软件,汉化软件的维护与更新也需要极强的专业性,因此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现阶段来说,造价管理软件以及项目管理软件对于信息化工程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软件方面的缺失,导致其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大部分建筑工程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并不十分了解,即使企业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由于现阶段的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没有可以依照的管理模型可以参考,再加上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工程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得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信息敏感度低等现象。大多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仍然使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信息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另外,由于企业自身缺乏发现控制意识预计工程预警机制,致使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推行受到阻力,信息化管理应有的效果不能充分实现。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管理者接受和学习新理念的程度决定的,但是管理者自身素质的缺陷导致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遇到诸多问题。

4 改善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对

策分析

①建筑工程企业要转变管理理念,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建筑工程企业工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要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特别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认识,充分认清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除了要从思想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管理的重视程度,建筑工程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还要加强对员工的信息技术知识培训,帮助员工改变原有的陈旧的理念,充分了解应用信息技术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利益。

②加强对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软件的缺乏是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管理进展缓慢的主要限制因素,建筑工程企业应该意识到信息化软件在信息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管理软件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收集整合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部数据与信息,在企业内部建立资源共享的数据库和网络链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工作的效率,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③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数据系统。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的工作,必须要以建筑工程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各种因素对信息化数据的影响。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企业内部员工的实际需要、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设定以及建筑参与方的要求等诸多因素。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是一个涉及多方协作的关于知识、信息以及商业化软件为一体的网络信心平台,能够自动化、智能化的满足使用者不同层次的需求。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数据库基础之上的,信息数据库收录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内部数据、资料以及企业生产环节的相关数据,让各种资源在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

④政府加强对信息化管理技术的支持力度。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处于辅助者的位置,政府在必要时要制定相关的措施政策,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创新与完善。政府在鼓励企业新技术引进方面可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和鼓励措施,在人才、资金以及管理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改革,为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另外,政府还要规范建筑工程管理市场,制定并维护好市场秩序,加大对企业科研方面的补贴力度,完善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制定完整、配套的企业发展激励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与建筑工程管理的融合是建筑工程企业一场深刻的管理方式变革。虽然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化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只要不断探索、敢于创新,我国建筑工程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赵新月.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几个问题[J].才智,2011,(21).

[2] 王晓飞,许晓阳.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4).

第9篇:商业信息化管理范文

现在烟草行业发展要求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烟草行业竞争力的基本方式。烟草企业成本的增加,要求行业必须采取新的方式去提高利润。行业可以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运行管理效率,还节约成本,一个简洁的系统可以帮助烟草企业利用信息工具来获得准确实时的市场信息,了解客户需求。其次加强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对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加强企业内部监督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烟草企业实现物资集约化,,管理集约化,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与监管水平,在日常管理流程层面加强风险防范。还可以帮助烟草行业树立管理规范的外部形象,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从加强中烟草专卖管理的角度来说,信息化也是烟草行业电子办公、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强烟草专卖执法与政策落实,这无疑是烟草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近阶段各种高科技烟草违法与犯罪不断上升,烟草专卖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市场管理力度,从根源上做到对烟草行业违法犯罪风险的预防、发现、处理,进而净化整个烟草市场。

2我国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应用取得了不小的发展,但目前来说烟草行业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2.1各地烟草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度存在差异

大多数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但仅仅是从业务的人工操作到电脑上的转变,对获得信息的利用不足。特别是在整合供应链信息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部分企业甚至在内部仍旧存在信息孤岛,在内部信息上得不到良好的交流与利用,不仅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也带来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问题你。

2.2烟草信息专卖局管理中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特别是在我国多所烟草专卖局普遍存在轻服务、重设备,造成信息化建设标准多他、端口多、漏洞多。

2.3在实际运作中重在交流死角

烟草专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垄断行业,这一管理格局始终没有打破,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信息交流受阻。虽然存在大量可利用信息,但是分散在各个职能单位与部室,没有对其进行统一的整合。虽然普遍建立功能强大的网络系统,但是计算处理能力并没有发挥,例如始终没有建立行业层级的数据交流中心。

2.4管理制度存在差别

从调研来看,大多数烟草企业在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做到了高度重视企业管理,尽可能规范、有序地进行,这些企业管理系统运作较为成功,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也有很多企业虽然建成了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机制与信息化建设不匹配,影响到系统使用效果。

3建议与策略

3.1明确目标任务

加强烟草数字化管理,需要各个部门协同合作。烟草公司机关管理单位牵头,其余职能部门协同合作,才可以推动烟草信息化建设。国家烟草总局制定烟草行业发展规划方针,需以此为准头,各地区工商企业制定具体的信息化建设实施工作方案。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全面促进数字化烟草建设进程,推动烟草数字化的建设步伐。

3.2加强信息化管理建设

首先,要加强对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按照电子政务建设的特点,对烟草行业不断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建设目标服务质量。其次,加强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实现支付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协同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内部资源规划的结合,提高市场水平。此外,加强建设管理决策系统,建立一个全面准确的定量管理系统,实现从静态到动态的定量分析,不断完善行业监督和科学决策的努力,提高行业自律功能,杜绝大量资产和无效的投入,减少腐败和浪费,预防经济及其他犯罪。

3.3建立信息化应用检查考核机制

在现代烟草企业管理中,考核一直是推动烟草专卖管理中应用的必要举措。行业单位可以建立网上检查考评机制,通过网络抽查,对信息系统应用情况提高了解。如采用交叉联合评定的方式对公司全员进行考核,或者对专卖人员采取交叉检查,找出在信息应用中发现的不足以及问题,共同制定改进方式。

4结语

信息化建设一直是烟草企业关注的发展,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消费,并能提高流通产业的速度和市场的交流频率,从而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在当今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烟草行业需要对信息化建设进行重点探索、深化运用,从而推动产业进步。同时,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障碍,分析和解决,以满足行业新的挑战。

作者:吴修军 单位:马鞍山烟草专卖局

参考文献:

[1]陈伟雄,黄福同,俞玉存等.基于关键业务分析的战略信息规划法研究[C].//2008年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论文集.2008:495-500.

[2]李令闯.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物流管理与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05):113-115,139.

[3]柯进军,刘峰,陈永德等.襄阳市烟草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4(03):88-90.

[4]颜玫,邹暾.服务导向的烟草商业全面信息化平台建设[J].中国烟草学报,2012,18(03):82-86.

[5]李娜,乔晓娇.我国烟草信息化统一的研究[J].物流科技,2010,33(05):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