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情境创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

第1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法,会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数学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因此,应用情境教学法会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容易,解决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上的进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

每一个科学家背后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他们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努力而得到的。华罗庚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为他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他喜欢尝试,喜欢探索,喜欢不懂就问。而学生也要向伟人学习这种精神,遇见困难不屈不挠,不卑不亢,坚持不懈。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分析,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培养学生坚持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断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充分地向科学家学习,勇攀学习的高峰,实现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一、初中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数学是一门重点教学学科,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因此,学生要从踏入初中大门开始就打好数学基础,这样才能战胜中考,赢得高考。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在板书上讲解和口语上的陈述,此种教学模式较为枯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压力,导致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和兴趣。然而教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模式授课时,利用有趣幽默的情境方式使学生很快容纳到课堂之中。这样既提高学习效率又活跃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上更大的进步。

二、初中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1.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用实践解决问题,给学生独立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取长补短分析问题的内涵,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用心体会问题的本质,从中得到一定的乐趣。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更加完善自己,让学生在问题的交流中拓展思维,更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初中数学“四边形”相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像,什么是四边形,教室里常见的物体哪个是四边形,教师拿了一块三角形和一块四边形的巧克力,问学生哪个是四边形,谁答对就送给谁,学生迫不及待带着这样的问题动脑思考,从而充分的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2.探索情境的创设

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换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好奇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探索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索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把学生的想象力融入到问题中,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去研究问题,在课前,教师要有所准备,明确本节课的目的和重要内容,提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有所准备。探索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快乐的学习,使学生数学学习更加轻松和愉悦。

3.生活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是教学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中实际问题去分析,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起来也更加感兴趣。在这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便是活在数的世界里,比如上街买菜,购物时等等都离不开数的运算。例如,教师在讲解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的,有的同学回答太阳;有的回答摩天轮;还有的回答镜子,等等。在此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实现了最佳的数学教学效果。

4.实践情境的创设

俗话说得好,手是好汉,眼是懒汉。无论我们用眼睛看多少遍不如动手记一遍,实践情境的创设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如果单一的让学生操作习题,部分学生会没有思绪,没有方向。当把习题转变成有趣的问题时,学生会感兴趣,并积极动手操作演练,互相比较看谁完成的好,通过实验操作而获得简单便捷的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习题之中。实践情境的创设,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三、总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好奇心,学会动脑思考,成绩也会得到显著提高。此外,对于学生而言,学生在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对数学知识有了新的看法,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学生敢于大胆探究问题,刻苦钻研问题,喜欢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再结合教师的指导意见会更深一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夯实学生数学基础,为学生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敏芬.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2006,(05):142-143.

第2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实践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能够增强数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为数学教学创设良好的条件,为实现高效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初中教学的质量成为所有教师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一、情境教学法简介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景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材知识,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情境创设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情境教学法在当前教学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初中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实践应用

1.课堂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课堂导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新课题讲授时应灵活运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着手。

比如,在初中数学“与数学交朋友”的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图形引入课堂,瓷砖是学生所熟悉的形状,可以针对这方面设计教学导入:“为什么这些瓷砖铺在地面上不留缝隙呢?”学生就会对这一问题自主思考,接着教师将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这样就创造了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2.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引人入胜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边形的外角和”,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小明在一个六边形的湖边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跑步,小明在跑完一圈之后,身体转动的角度之和为多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实际分析,以此使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

3.创设生活情境,深入实践生活展开教学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展开数学教学。初中数学课题中指出:“人类离不开数学”“数学伴随我们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入新的数学内容。

比如,在初中课堂“数据收集”这一内容中,可以这样联系生活设计教学情境,增加数据学习的乐趣。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活动,事先准备各种水果,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时引入数据知识,这时有的学生拿起笔进行计算,有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互相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数据的计算,并掌握统计表的设计,之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其他学生解释,最后对这种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接着教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4.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其中游戏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爱玩天性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在初中笛三角形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大多数学生对锐角三角形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三角形状的游戏,使学生更好地区分锐角三角形。教师首先准备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观察,对不同三角形进行分类;或者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一个角,让学生猜测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对于钝角三角形的猜测来说比较容易,而当学生看到一个锐角时,很难猜出是直角三角形还是锐角三角形。通过这个三角形的猜测游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是当前教学应用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能够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提升初中数学课堂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立艳.初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教学的设计及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135-138.

[2]李玉梅.情境创设: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第3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一 问题情境提升思维

海森堡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更是引导学生深入教学的必要手段。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因此,要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无理方程”时,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对无理方程的思考,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老师手上有一条长为30厘米的线,要求用该线拼出一个一条直角边为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问该直角三角形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各为多少?根据已知条件及直角三角形满足的勾股定理,设另一条直角边为x厘米,可以得到两个方程:(1)52+x2=(30-5-x)2;(2) 。分析得到的方程,大家发现方程(2)和我们以往学的方程不一样,而且我们也无法解除方程(2)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个方程的特点,最后顺利引出无理方程的定义:方程中含有根式,且被开方数是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这样的方程叫做无理方程。

在这个案例中,让学生直接接受什么是无理方程比较困难。所以,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指出的是,问题情境的作用不仅仅是提出问题,而是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 操作情境引导探究

数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建立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上。同时,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学生来说,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亲身实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用耳朵听数学转变为动手做数学,从而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思维。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张图片(如右图),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图是由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三个正方形构成的,现在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量一量。通过学生的测量,他们得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然后,我又接着问:结合我给大家的图形,找出这三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同学们进过思索和实践得出,在这幅图中,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相加刚好等于最大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32+42=52,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此基础上,我又给学生出示了几个边长不一的直角三角形,让同学们验证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学生不仅真正明白了勾股定理,同时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探究能力。

三 合作情境引导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明确的责任分工下完成的互学习。合作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数学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造出适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情境,从而在引导学生交流上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

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时,学生在前面已经详细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因此,我决定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首先,我给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分组。然后,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大风车”的平面图,让各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分析大风车上各个三角形的特点;同学们很快便得出大风车由四个三角形组成,并且四个三角形完全相同。最后,再给学生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全等三角形图案,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讨论,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同时也让学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

四 活动情境引导创新

第4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在初中教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合理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尤为重要。“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援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

【关键词】创设 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笔者通过结合学校的课题研究及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自己主要观点:创设问题情境要合理、有效。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课堂中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能够理解好,能够应用自身学过的原理、结论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进行合理猜想。一堂好的课,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注意问题可相对学生操作性,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初步前提。

1.讲述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向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2.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通过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探讨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方法,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识别方法。通过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来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等。

3.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探究来创设问题情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强烈的探究的需要。在教学时,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在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数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讲圆定义时,可以动手将一根绳子固定在一点上,然后拉紧绳的某一个点形成的轨迹就是圆。通过这个操作,学生形象生动的记住了圆的第一定义。在现行课本中存在大量的此类实例,如研究图形的平移、旋转、中心对称,概率中的随机试验,函数图像的画法及性质得出等等,都给学生提供了通过操作掌握有关知识点的问题情境。

4.为深化学生认知结构而设计的认知冲突型问题情境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产生认知推敲,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我就为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

5.从生活实际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来自于生活,能从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一个来自于生活的话题,经过组织展开数学学习,课堂气氛就会十分热烈,学生的参与率会大大提高。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太阳在初升的一系列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在这样的课堂的气氛下能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都成了问题的主角,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情境 创设 评价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创设情景。

一、导趣引思,创设引入新课情境

创设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心理,产生对学习的迫切需要,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效果立竿见影,学生立刻就集中了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设问导疑,创设探究新知情境

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和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和谐统一。

例如:为了使学生巩固掌握相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上我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已知A、B外切,它们的半径分别为1cm、3cm,半径为5cm的C与A、B都相切,请问这样的C一共可以画出几个?

在此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圆的位置关系,在认识上已经具备了相切两圆――内切与外切的两种位置关系(图形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主动探求C的个数(图形想象),显然已经具备了条件。

问题一提出,我发现原先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在积极地参与,很努力地画着,当他们画出了两个、三个C时,脸上洋溢着成功后的喜悦。而那些尖子生同样有着他们体验的快乐,当他们把画出的第五个、第六个C的方法介绍给大家时,脸上写满了自豪和自信。

三、联系实际,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人为本,创设评价教育情境

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态度和所取得的进展的判断,积极创设评价教育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获得真实的成就感。

例如: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2x2+2(k-1)x+1=0有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学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因为方程有实数根,所以()≥0,从而得k≤0.5。对于这样的解答,教师本来准备这样评价:你把k≠0这个条件漏了,不符合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但这样的评价显然缺少鼓励与启发,于是改为如下的评价:你已经得到了答案的一半,思路也很清楚,再想想,当k≤0.5时,能否k=0,为什么?这一评价内容的改变,既增添了鼓励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显然较原来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五、画龙点睛,创设课堂小结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固然重要,但课堂小结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课堂小结恰到好处,可以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

例如:在讲“垂直于弦的直径”第一课时,课堂小结只有两句话。即“本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定理(垂径定理),发现了一种方法(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为辅助线来解有关弦的问题)。”这样的小结耐人寻味,只须寥寥数语,就归纳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教学情境;利用类比联想创设知识迁移情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自主学习情境;通过游戏或竞赛的方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等等,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主动联想、归纳、类比,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地去感受、去发现、去交流、去评价,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利用以上方法创设情境时,我们还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3.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4.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6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1. 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这种方法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自然延续和升华。用这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既有利于复习旧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教学初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有几种?②这几种解法突出了哪种数学思想方法?③请你能运用这种数学思想方法把方程组(略)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较好地体现了知识的发生与迁移过程,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新知识。

2. 利用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性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进而引入新课内容。这种方法具体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实用性强,较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好习惯。如教学初一《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时,可以结合教室里存在的面、线来创设问题情境。这样引入新课具体、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再如教学初三《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时,开始就设置问题:一块三角形玻璃,不小心打破成两块(如图),要想到玻璃店裁同样大小三角形的玻璃,应该带去哪一块,为什么?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又能为新课的讲授做好有力的铺垫。

3. 启发联想式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七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量出∠A、∠B、∠C的度数,并计算∠A+∠B+∠C的度数;②剪下ABC,并把每个角撕下来,让∠A、∠B、∠C拼成一个角,这个角是什么角?③由此得出什么结论?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不但训练了学生化图、度量、计算、拼图的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教师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初一代数《正数与负数》内容时,不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小学学过减数不能大于被减数,现有这样一道题:郑州某日最高气温为10℃,夜晚由于寒流入侵,气温骤降了15℃,请同学们求出寒流入侵后的气温。这种通过实际问题与原有知识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的不完整性,从而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5. 利用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

有些问题虽然学生用已有知识完全能够解决,由于过程太繁琐,导致他们易产生厌烦心理。而新知识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创造了条件。例如教学初二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先请学生计算:20022-2×1998×2002+19982 。当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指出,其实完全可以用口算计算其结果,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强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6. 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如对于初一《同类二次根式》的教学,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1)化简下列各式:①2■,②■,③■,④3■;(2)从计算结果来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为顺利学习同类二次根式铺平了道路。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7. 利用带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问故事与典故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元一次方程组时,可以用中国古代著名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或“百鸡百钱”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被这种有趣的问题吸引,就会积极思考问题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8. 巧妙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从分类的思想角度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如对于初一《有理数的加法》,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问题一:两个有理数相加,这两个加数的符号有几种情况?问题二:各种情况下,和的符号与这两个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这样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更加深刻地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品质,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情况分析问题,克服认知障碍,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第7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情境创设;课程标准;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48-2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该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有效教学应该指向学生传授有意义的数学学习,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得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以下就本人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积累,谈谈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几个简单的方法:

一、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

数学的概念或公式有些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而有的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使得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得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得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阻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为了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

例如:去年4月份学生们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以后,我思考到在分式教学一节课时候,由学生熟悉的南京科技馆引入,带领学生回忆参观的过程,引入了如下的问题:

1.科技馆距离二中学校90千米,客车的平均速度是80千米每小时,那么经过多少小时后到达科技馆?

2.科技馆的门票是:成人每人25元,学生每人13元,我们共有a个老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要付多少钱?平均每人要付多少钱?

3.科技博物馆共有k个展厅,建筑面积共有3000平方米,你知道平均每个展厅有多少平方米?让学生根据情境列出代数式。

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碰到的一些数学问题也是在旅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们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二、从相关的学科中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基础,他的诸多知识都与上述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函数中许多表达式就是物理中的公式,函数的图像与化学中的溶解度的图像,三角函数与力学中的单摆运动、波的传播、交流电之间的等等都是联系的。比如:在讲解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时候,用物理中的路程或者是密度、压强公式结合起来讲,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其变化关系及其规律在物理中早有介绍,不过只是把它抽象为一个公式。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陌生,理解起来也不会感到困难,在讲解弓形的计算中,可以适当地讲赵州桥的知识,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当然其他学科的知识的引入,要做到适当,不可以影响了教学内容。

例如:本人在执教“反比例函数应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情境问题:

1.你能解释为什么重型坦克、推土机要在轮子安装上又宽又大的履带?

2.为什么充满气球的球能够踩爆?

3.汽车在空载时行驶的速度很快,但在满载时候速度很明显减慢了速度,这是为什么?

上述情景的创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把握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使学生们从根本上搞清楚问题的本质,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具有生命力。

三、从操作试验中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知识的积累,归根到底是要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实现的。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中的活动之中。利用数学实验的方法来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得学生体验、感受“做”中的数学的乐趣,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例如,在“重心”的学习中,在师生共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重心后,可以接着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悬挂法实验得出三角形重心的位置。这一情景的创设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满足学生对数学的好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了学生在动中学的兴趣,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也可以不断地丰富数学教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而且还能培养其合作学习和自觉探索研究的习惯。

四、从新闻实践中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利用我们身边的媒体、新闻事件来创设情境,正是施课程标准的有效策略之一。

如在学习“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时,教师可以从大气污染、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2008北京绿色奥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社会热门问题找取素材。

五、从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的部分,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数学文化的教学,可以揭示数学学科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动力。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介绍一下流传至今的古代算书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让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发展有所了解,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情景的设置有了良好的情境氛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六、从故事、典故中创设情境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候,目的性要强,要选取有特色、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的素材来创设情境,这样能到达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讲解“乘方”时候,这样设置教学情境:将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安排在新课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国王的国库中有这么多米吗?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真是“一石头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相互讨论起来,有的在等待老师的答案,这时候老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等我们学了这一届的内容后,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中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这样从教学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七、从类比猜想中创设情境

第8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在问题的思维和探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思维模型,促进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这一知识内容时,我对学生说:“围棋的棋盘一共有64个格子,若在第一个格子里放l粒米,在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米,在第三个格子里放4粒米,以此类推,那么放到第64个格子的时候一共有多少米呢?”学生开始摆弄和计算,我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探讨,求解20+21+22+23+……+263的数值。“一共是18446744073709551615粒,如果要将这米堆围起来的话,比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还要长呢!”学生无不感到震惊。对有理数乘方这一知识产生了极强的探究欲望。又如在教学矩形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定理时,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有一块长方形的地,长为45m,宽为58m,请你设计一个农场,使其面积为这个空地的2/3。”这种问题具备较强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沉闷枯燥,学生难以激发内心的学习情感。通过故事情境的引入,能为平淡的数学课堂增味填色,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有趣味性以及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教师在新课的导入过程中可以适时地引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勾股定理”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公元前1100年我国古代数学家商高提出的“勾三股四玄五”的定理,即“商高定理”,而后再介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人生故事;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古印度的 “围棋”故事。另外,数学老师还可以介绍阿基米德、高斯、陈景润等数学家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为科学事业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为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 创设多媒体情境,营造乐学氛围

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是多年来一直困扰中学数学教师的难题。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其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交互性强的优势很快为师生所认可。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良好的多媒体教学情境,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和形象。

例如,在教学“圆”这一知识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PPT课件,动态地演示圆的变化,体会两圆位置之间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变化;在教学“三角形的应用”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三角形应用实例,如高压电线杆的支架、高楼的顶层、晾晒衣服的衣架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三角形而不是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其他图形。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结构对比,让学生在直观的图片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特点,具体而直观的比较让学生加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四、 创设生活情境,架设知识与生活的桥梁

生活即教育。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缩短知识与学生心理的距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学习的用处,继而产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入生活实例,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让小明拿40元去买4千克水果,已知葡萄的价格是9元/千克,香蕉的价格是5元/千克,那么小明应该买多少千克的葡萄和多少千克的香蕉呢?”这种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学生能够充分地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消除对知识的陌生感,解题欲望也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又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自家家里的生活用水、用电已经每个月的经济开销等,这些探究任务都具备很强的贴近性,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实践掌握。

第9篇:初中数学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情境 创设策略

德国的一位学者曾说:“如果把一勺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吃下去肯定会让你觉得难以下咽,但是如果把盐加入汤中,你会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把盐全部吸收掉。”其实这里所说的盐和汤就相当于我们说的知识和教学情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只是把知识干巴巴地呈现给学生,难免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而一旦把知识融入到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会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之下不知不觉地把知识吸收进来,并形成一定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想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下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想。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数学教材的编制也是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编制而成的,学生每学习一个知识点都需要以之前学习过的知识作为基础,像是我们在没有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情况下就直接给学生讲相似三角形,学生就会难以理解;在没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就直接过渡到二元一次方程学生会很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基础上去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立方根”的知识时,就先把上节课刚上过的“平方根”知识拿出来复习了一遍,从平方根的定义、符号、开平方运算几个方面引出立方根的定义、符号、开立方运算,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地掌握了有关立方根的一系列知识。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通过这种新旧知识的对比,可以使得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使得所学习的新知识能够以旧知识为基础迅速地纳入到一定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素养。

二、利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年龄段,这个年纪的学生要想让他们坐在课堂上一动不动地听教师讲课,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都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可以在数学课堂上适当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一些实物,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把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化。例如,我在给学生介绍“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就给学生准备了一把长短不同的小木棒,然后让学生任意地抽出其中的三根来组成三角形。经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他们任意抽出的三根木棒有时候可以组成三角形,而有时候则不能组成三角形。于是学生开始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就这样,在思考、讨论和总结的过程中逐渐地引出了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等一系列能力。

三、利用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课本上学习到的很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发挥数学学科的这一优势,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用实际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授“圆”的知识时,我就给学生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三户人家,这三户人家的位置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现在这三家想要共同打一口井,那么这个井的位置怎样确定才能够使得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相等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很多学生立刻产生了兴趣,纷纷在下面讨论了起来。由于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有关圆的知识,于是一些学生就想出了要用的圆的知识来解决,进而得出结论:在三户人家所构成的圆形的圆心处挖井最合适。紧接着,我们就可以继续提问:怎样确定这个圆的圆心位置呢?学生又进入到了新一轮的问题讨论中。就这样,几个简单的小问题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活动中。由于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有利于提高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四、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爱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有趣的故事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概率”的问题时,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啊?”学生一听,立刻来了精神,纷纷表示听过,于是我就根据这个故事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现在三个和尚已经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了,于是他们决定采取每次抽签的方式来挑选三人中的一人去挑水,现在请问,这三个和尚被抽中的几率分别是多少?假如第一个抽签的和尚没有抽中,那么剩下的两个和尚被抽中的几率是多少?在这个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开始了积极讨论。倘若我在讲概率的知识时,没有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单调地给学生一个个地介绍概率的相关知识,只会让学生听得直打哈欠。而一旦我把概率同有趣的故事联系起来,教学气氛则完全不同,教学效果自然大大增强。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策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下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而为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梁君茹.数学教育中的情境教学[J].成才之路,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