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疾病健康宣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拆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198人,其中男童106人、女童92人,男女各占为53%、47%。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6岁组、612岁组、>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6岁组的43.0%下降到612岁组的29.7%和13岁组的26.3%,<6岁组儿童咨询率明显高于大年龄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15.48,P<0.001)。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关键词】 儿保门诊;心理卫生问题;儿童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7年8月2009年12月到本院儿保科心理门诊首次就诊的儿童208人,其中包括部分幼儿园体检时心理问题的咨询等。
1.2方法自制表格对所有首次就诊的儿童均给予详细登记,如就诊日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住址、儿童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原因、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等。分拆总结登记表中的项目,参照CCM仆2-R标准进行疾病学诊断,就诊原因根据临床情况及医生的诊断归类。配合疾病诊断及就诊原因分类的有儿童行为量表、丹佛发育筛查试验(DenverDevelopmentalSereeningTest,DDST)、Peabody图片词汇测验(PeabodyPie-tureVoeabularyTest,PPVT)、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Intelligeneescaleforehildren,WISC)、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WeehslerPresehoolandPrimarySCaleofIntelligenee,WPPSI)等。
1.3统计学方法采用丫检验。
2结果
2.1就诊儿童一般情况分布首诊儿童共198人,其中男童106人、女童92人,男女各占为53%、47%。6岁以下就诊儿童64人,612岁就诊儿童112人,13岁以上就诊儿童22人;13岁组就诊儿童分别占全部就诊儿童的30.76%、58.65%、10.58%。就诊儿童年龄集中在612岁。就诊儿童中家住城镇的151人,占72.6%;父母一方大专以上文化的117人,占56.3%。
2.2不同年龄组的就诊原因分布6岁前儿童就诊人数占所有就诊人数的30.76%,就诊原因主要为行为问题、抽动症、言语问题、健康体检和咨询。儿童睡眠障碍和排泄障碍(尤其是遗尿症)等在心理门诊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6岁以上儿童则以多动、学习困难为主。所有就诊儿童中,健康咨询占33.3%,其所占心理门诊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由
3讨论
3.1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或疾病。本市心理门诊儿童就诊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乡镇儿童保健机构尚未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及本院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刚刚起步、宣教力度不够,家长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有关。
3.2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门诊儿童各个年龄段中,咨询均占绝大多数,但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服务对象不同有关。因6岁以下儿童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对象,必须经常到医院进行阶段性体检,与义务人员交流较多,经常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宣教。这提示儿童心理问题。
早期发现、早期就诊,首先必须解决儿童家长的认识问题。儿童保健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健康宣教工作,扩大健康教育的服务面,把宣教阵地延伸到小学、初中。利用书刊、电视、广播、橱窗、讲座及儿科临床、保健门诊向家长宜传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了解与关注,以促进儿童的出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旭,静进,史明丽,等.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J].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2):719-720.
[2]匡桂芳,辛晓显,沈宜元,等.儿童心理咨询2064例临床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1,9(3):153-155.
[3]关念红,张晋磅,唐济相,等。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儿童咨客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02-204.
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在全世界儿童非感染性疾病中高居首位,根据上海医学会的调查数据表明,其中6~14岁的小孩患病率高达3.4%【1】。支气管哮喘的反复发作给患儿的生理健康、心理、学习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带来重大影响,而长期坚持用药是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最佳手段。但由于患儿及家长对哮喘疾病的了解不足,常导致其在哮喘防治工作上的耽误。本研究对哮喘患儿及家长应用健康教育护理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儿童哮喘免疫中心建立档案的1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及治疗均参考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及防治指南》【2】。随机分为观察组(予以健康教育护理组)和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56例,女24例,年龄为5~15岁,平均年龄是(9.47±2.3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36±1.54年;对照组男53例,女27例,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是(9.13±2.5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68±2.18年。两组患儿在年龄分段、性别、病程、病情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差异性(P
1.2 方法
1.2.1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未予以系统、规范化地对患儿及家长进行教育宣讲,仅根据某些有疑问的个体进行经验指导。
1.2.2 观察组:成立健康教育指导组,由专门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系统的健康宣教,凡年龄小于12岁的患儿,由其家长充当宣教对象。建立专门的患儿档案,记录患儿治疗过程、发病情况、健康教育后效果等内容。
1.3健康教育护理内容①远离诱发因素生活环境圈中的花粉、尘螨及刺激性气体,食物中的鱼虾、牛奶制品等均可诱发哮喘,指导患儿家属如何避免,必要时可找出过敏源进行清除。②心理指导 支气管哮喘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患儿及家人长期备受其困扰,给他们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因此,要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让患儿及家属保持乐观心态,相信持之以恒的规范化防治能战胜疾病。③规范化防治 凡是确诊为支气管哮喘,规范的防治对减少该疾患复发十分关键。首先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及疾病的预后向患儿及家长宣教,让其对哮喘有所了解,消除内心的担忧感。其次让患儿及家长明白,预防哮喘发作,需长期吸入含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抗炎症反应,而单纯的局部用药,副作用轻微,不应过度担心激素的不良反应而减少或杜绝用药。最后要求每位接受治疗的患儿,在接受治疗及复诊方面要提高遵医依从性,以便达到对该疾病早救治,早预防的效果。④吸入技巧对于需储雾器辅助治疗的患儿,应教授患儿及家长如何正确使用吸入剂,需进行现场吸药操作演示,直至每位家长真正掌握其中的操作技巧,年幼的患儿由家长监督使用。在每次使用后,嘱其漱口清除口腔内残留激素。④运动指导安排合理的运动计划,通过散步、游泳等方式进行锻炼,一方面可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能改善患儿的肺功能情况。但应避免过度运动或在严寒条件下锻炼,易诱发哮喘发作。
1.4观察指标 随访3个月,①对两组患儿病情复发、服药依从性、复诊依从性及吸入技术的掌握进行数据统计分析;②在患儿随访结束后,邀请患儿家长对满意调查单进行选择(包括满意、非常满意及不满意三类,总满意=满意+非常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检验水准α=0.05,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分析,凡计数资料按构成比或率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当P
2结果
表1 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患儿或家属获得成效比较[n(%)]
表 2不同护理方式下,两组家长对护理工作
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健康教育是经过多年护理工作的探讨及总结,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护理模式,它的目的给予患者系统化、规范化的护理宣教,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疾病、药物使用、疾病防治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3】。健康教育的实施,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但对于护理人员自身,也需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和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能够自我预防、规范化治疗、遵医依从性强、提高临床疗效及尽可能获得病情痊愈【4】。
[关键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就诊延迟;因素分析
Analysis on factors of affecting ADHD children to visit delay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fi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DHD patients to see a doctor in a delayed time.Methods Pediatric patients (n=68) from the outpatient of Beijing Anding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e research''who all met the criteria of the ADHD according to the DSM-Ⅳ''the family and environment scale(FES-CV)and self-made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s of the patients with ADHD.Results Sixty-one patients were involved into this investigation.All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multielement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Thre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at were typing(Beta=-0.449)''attaining knowledge(Beta=0.369) and father’s culture level(Beta=-0.268) had significance difference.Conclusion There are 3 factors can affect the patients to get medical service''which according to high to low order is (1)the attention-deficit type;(2)lacking of child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of parents;(3)low education of father.We should enhance the psycho education and advocate aiming at above mentioned problem.
[Key words]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child;visit delay; factor analysis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1]。目前已公认儿童ADHD可随年龄发展进入青春期,甚至成年期;也是成人主要精神障碍之一,并可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社会问题,导致学业、工作、婚姻、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功能损害。ADHD通常于7岁前起病[2],而临床中患儿就诊年龄在9~11岁居多。就诊年龄明显延迟于起病年龄,造成治疗延误。近20年来,国内外对于ADHD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等方面做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但对延迟就诊因素方面的文献尚无报道。因此,本研究对影响ADHD患儿就诊延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专项研究,提出相应对策。尽量减少延迟就诊现象,力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门诊的ADHD患儿,取样时间为2004年3~7月。
1.1.2 入组标准 (1)符合美国精神疾病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诊断标准;(2)病程≥1年;(3)排除抽动秽语综合征伴随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排除其他功能性疾病所致的注意力障碍;排除器质性疾病所致的注意力障碍;排除目前患有严重躯体疾病。
1.2 一般资料 共调查病例68例,其中有7例患儿家属对调查不合作或未完成调查(10.3%);最终接受并完成调查病例61例。其中男35例,女26例。发病年龄为2~7岁,平均(4.2±1.35)岁;就诊年龄为5~15岁,平均(8.67±2.04)岁。就诊延迟时间为1~10年,平均(4.48±2.23)年。
得知就诊途径消息来源:报纸宣传24例,杂志宣传3例,电视宣传6例,广播宣传1例,网上宣传1例,学校建议19例,亲朋好友建议7例;其中,媒体宣传占57.3%''亲友建议占11.5%,学校建议占31.2%。家长所欢迎的儿童心理卫生宣教的方式为医院社会宣教16例,学校宣教27例,电视宣教7例,报纸宣教8例,科普书籍1例,网络宣教2例;其中,媒体宣传占29.5%''学校宣传占44.3%''医院讲座占26.2%。家长认为有益于患儿心理健康的宣传形式为个人或集体心理咨询辅导20例,学校普查23例,学校科普宣传11例,电视4例,报纸2例,杂志1例;其中,建议心理咨询辅导占32.8%''学校普查占37.7%''学校科普宣传占18%''媒体宣传占11.5%。
家长关心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项目中,关心儿童人格趋向或气质的16例,关心儿童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防治30例,关心心理障碍诊治知识7例,关心情绪行为问题的8例;其中,有意了解儿童人格趋向或气质的占26.2%,希望了解儿童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防治的占49.2%,需要了解情绪、行为等心理障碍知识的占24.6%。
对健康概念理解准确的有25例(40.9%),不准确的有36例(59.1%)。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者8例(13.1%),未接触者53例(86.9%)。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设计 (1)调查时间和方式:对2004年3~7月的ADHD患儿父母进行问卷调查。(2)所有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家庭环境资料、就诊情况资料等,均来自门诊就诊的ADHD患儿家长的无记名填写记录。(3)诊断及评价工具:①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IV);②使用工具:家庭环境量表(FES-CV)。自编简明就诊因素问卷。
1.3.2 统计学方法 资料及时整理,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 t检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下来就诊时间的差异。其中,未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与接触过心理卫生知识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家长不认为患儿有心理问题的与认为患儿有心理问题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家长自认患儿健康与家长认为患儿不健康的家庭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就诊于综合医院儿科与初次就诊于儿童精神科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理卫生宣教形式项和有益心理健康形式项中媒体与学校宣传比较,患儿延迟就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对待患儿态度一致性、批评形式一致性、情感的一致性、家长对患儿情绪行为问题的情绪反应项以及反应的一致性、家长对患儿心理障碍治疗态度项、是否与老师交流项、是否认为被歧视项、是否忽略其他表现项、有心理问题是否就医项、是否就诊安定医院项的比较中,患儿延迟就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以上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来就诊时间的差异。其中,不同分型的个性之间延迟就诊时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Ⅰ型最高,Ⅱ型最低,见表1。其余所有分类资料(包括:得知就诊途径项、感兴趣的心理知识项、健康概念项、家长对待患儿态度项、批评患儿形式项、对患儿情感投入项、家长对患儿心理障碍的态度一致性项、家庭结构项、批评话题内容项、批评语气项、经济收入项、居住环境项、父亲职业项、母亲职业项)的延迟就诊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双变量相关分析 对问卷的资料进行简单相关分析,检验出对延迟就诊时间存在线型相关的因素。其中,父亲文化Spearman相关系数rs=-0.302,P=0.018;亲密度Spearman相关系数rs=-0.331,P=0.009;知识性Spearman相关系数rs=-0.310,P=0.015;控制性Spearman相关系数rs=0.305,P=0.017。
2.3 采取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来就诊时间的相关因素 将所有具有显著性意义及相关性的项目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检验出对延迟就诊时间存在线型回归关系的因素。其中,方程内选入3个变量:资料的确定系数修正R2值为0.472,对方程检验F=16.95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标准回归系数(Beta)可见,3个自变量对延迟就诊时间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分型(X1)、接触知识(X2)、父亲文化(X3)。回归方程为:y=4.760-1.293X1+2.423X2-0.627X3。对方程内变量单独检验,自变量分型、接触知识、父亲文化对因变量延迟就诊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值分别为0.000,0.000,0.009,见表2。 表1 不同分型均数的多重比较
表2 回归分析
3 讨论
ADHD是发生于儿童时期,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和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症状发生在各种场合(如家里、学校和诊室)。男童明显多于女童[3],其预后并不乐观。患儿发病年龄多在3岁左右,就诊年龄多数为7~10岁。所以ADHD患儿存在就诊不及时问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68例调查病例中有7例患儿家属对调查不合作而失访,占10.3%,说明有的患儿家长对就诊、儿童心理卫生和家庭环境问题关心程度不足。患儿发病年龄为2~7岁,平均(4.2±1.35)岁;就诊年龄为5~15岁,平均(8.67±2.04)岁;就诊延迟时间为1~10年,平均(4.48±2.23)年。由此可见,延迟就诊的情况有待于探讨。
本研究显示出不同分型对前来就诊时间的影响最大。而各分型之间来就诊时间差异也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Ⅰ型最高,Ⅱ型最低。考虑Ⅰ型为注意缺陷型,其表现不易被家长所发现或并不认为是病态,因此患儿就诊延误。而Ⅱ型为多动冲动型,该型的表现易被家长发现而较早就诊。
家长是否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是第二位的影响因素。未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家庭中的患儿就诊时间明显延迟于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家庭(P<0.01)。未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只看重学习成绩,误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而不注意儿童的综合素质培养、心理发育的健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对于初露端倪的心理问题家长未予足够的重视,认为学习好可以取代一切,导致智商较高的患儿因学习成绩尚可而延误就诊。有些家长则认为ADHD患儿的某些表现只是孩子有坏习惯、淘气贪玩,或认为某些表现在孩子长大后可以自愈,而未能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提到治疗日程上,以致患儿就诊时间的延迟。
父亲文化程度是第三位的影响因素。虽然家庭亲密度、家庭知识性和家庭控制性未列入回归方程中,但考虑家庭亲密度、家庭知识性和家庭控制性与父亲文化程度有相互作用,故前三者可通过父亲文化程度因素起作用。由于我国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因此,父亲的在家庭中的控制性较强,导致父亲的文化水准在家庭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可能会影响家庭的知识性。因为知识程度低,不讲求生活质量而致使家庭亲密度也较低。可见,由低文化程度父亲控制的低亲密度家庭往往延迟就诊。这推测与家长缺少相关知识、忽略患儿的表现、讳疾忌医等情况有关,但具体原因有待于扩大样本进一步探讨研究。
Thomas指出,较早地使用中枢兴奋剂可缓解ADHD的症状,提高ADHD的认知功能,改善ADHD的行为问题,并在ADHD患儿与父母、老师及同伴的社会关系上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如:服药后负性和攻击减少;同伴的接纳度提高;对儿童产生正性的影响等)[4]。Wilens也指出,如长期合理治疗,到成人时一般预后是好的,预后不好者占治疗组的1/5以下。一般有合并症者预后较差,所以加强干预和治疗该亚组是很有必要的。ADHD导致学校、社会、职业功能受损,且常有共病,包括吸烟、物质滥用。ADHD患儿一生都伴随功能减低和共病,大量证据都表明长期和短期治疗的重要性,而且长期治疗可以减少ADHD个人各种功能的减低。可见,如果患儿及时就诊接受治疗,预后就可能比较良好。因此,针对影响延迟就诊的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ADHD患儿就诊的情况。
注意缺陷型最不易被家长发现,未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家长和低文化程度父亲易造成就诊时间延迟较长的情况发生。从这些因素中可见,面向家长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科普宣教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父亲的宣传教育应属重中之重。
本研究提示,对健康概念理解不准确的有59.1%。未接触过儿童心理卫生知识者86.9%。ADHD患儿家长认为有益于患儿心理健康的宣传形式为学校普查占37.7%''心理咨询辅导占32.8%''学校科普宣传占18%''媒体宣传占11.5%。可见,在学校中进行普查和科普教育以及媒体科普宣传应为今后工作中的重点。
因此,从学校的角度和社会媒体角度出发,对家长,尤其是担任父亲角色的男性,并对教师加强儿童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宣传的力度,增强家长、教师识别患儿患病信号的能力,提高患儿就诊率,早发现,早治疗,早受益。
中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其中,4.31%~5.83%的儿童有ADHD。在2004年国务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中,强调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是重点工作目标之一。因此,加强儿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减缓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上升趋势,加强预防,提高就诊意识是儿童精神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徐通''苏渊''俞丽萍''等.父母对注意障碍、多动综合征患儿就诊的心态分析.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8,6(1):35-36.
2 沈渔?.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75-581.
护理工作是医疗单位整体工作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的质量也会对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加强护理服务意识的建设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全科护理将成为护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全科护理意识已在我国各大基层医院的逐渐推广[1],由于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基层医院的护理服务意识、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以下是本人下乡期间的体会:
1产科护士要求
由于产科病房收住院对象的特殊性,病种复杂,有时患者病情来势凶险,时间紧迫,无疑给护理服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一定的难度。产科护士不仅仅是局限于产前、产后护理工作,还应有各专科疾病护理的一些特殊的技术要求和一定的特色服务。要求护士在业务技术上下功夫,既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又要努力对患有不同病种的病人特殊的护理要求落实完成好,增强护理本身应有的实力和体现护理质量的特殊性。使病人对病房的全方位护理建立起一种时时在在的信任感。
2护理体会
2.1接诊、转诊护理对每位产科护理人员都要求具备一定的院前急救知识及应变能力。在基层产科,平均每周有接诊、转诊2-3例,其中有普通病例也有急危重孕产妇,如胎盘前置孕妇接诊时应同时做好大出血急救准备,由医生、护士同时在场,以确保孕产妇的生命安全。
2.2急救护理产科病人病情变化来势凶险,时间紧迫,曾发生一例患者在分娩中出现羊水栓塞,护士最早发现并在现场,因此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急救技能,做到分秒必争,稳中有序,有效实施抢救,为生命争取第一时间。
2.3学校健康护理每位孕妇从建卡开始最少接受3次以上孕妇学校授课培训,要求有师资的医护人员每周进行授课1-2次,内容包括:宣传母乳喂养好处、孕期营养、孕期母婴保健、分娩知识、产褥期护理等。通过讲解传授疾病知识,减少出生婴儿残缺率。
2.4角色转变护理基层医院为综合性医院,曾收住一位智障孕妇,孕30周,羊水过多,其智力相当于6-7岁儿童,由于胎心监测曲线不连续需重复监测,护士用成人的语气对孕妇说:平躺别移动位置。孕妇依从安排并平躺了40分钟,结果尿床了。当班护士没注意到要转变儿童角色,说话时语气应缓和、鼓励、表扬等,而不是严厉批评,结果吓出尿床。
2.5传染病护理产科合并症较多,如妊娠合并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病毒性肝炎等。护士不仅要掌握有关疾病知识、传染途径、隔离措施,还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新生儿做好预防接种和隔离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对孕产妇进行疾病知识宣教,包括疫苗接种、家庭隔离和消毒、饮食保健等。
2.6合并症的护理妊娠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在产科较常见,在护理上要深知方方面面疾病知识。高血压疾病护理宣教应告知,定期血压监测,按时口服降压药,低钠盐饮食,保持情绪稳定等;心脏病患者产后24-48小时易发生心力衰竭,护理上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滴数,准确记录出入量;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宣教要具体,包括饮食习惯、品种、饮食量,指导血糖监测及合理运动等。
2.7出院健康指导以产妇为中心包括新生婴儿、产妇丈夫及其他家属,出院前对他们进行家庭护理知识讲座,介绍产后转介服务、康复护理、母婴保健等,做好丈夫及家属心理疏导,减少产后抑郁症发生;对特殊人群护理健康指导,应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让智障患者及家属得到健康支持。
2.8家庭访视护理出院的产妇在一个月内通过母乳热线电话进行家庭访视,内容包括:新生儿喂养方式、睡眠、大小便、皮肤黄疸、脐部护理;产妇产后恢复及产后42-56天回门诊复诊等。尽可能满足患者护理需要,以提高人口素质。
3总结
全科护理的宗旨是促进和维护患者健康,运用健康教育及整体护理模式全方位地为患者及家庭提供护理服务[2]。综合以上护理,作为距离广大老百姓最贴近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了解基层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医疗服务要求,建立主动健康宣教,减少并发症、传染病的发病机会。护士除了要掌握常规操作技术,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以及社会学、心理学、沟通艺术及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更应有计划地加强临床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各种健康宣教,全面提升业务水平。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掌握专业基本功,既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迅速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同时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技术要求,利用住院期间最佳时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因为宣教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患者现身所患的疾病,易让患者得到安慰和理解加深,在有限的环境开展宣传、指导,使她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其健康意识、知识、技能,从而提升人类健康质量。
参考文献
进入儿科科室,我从带教老师那儿了解到,儿科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室,涵盖了内科、外科的各种疾病情况。但儿童疾病的种类与成人大不同:起病急,来势凶,变化快。因此,我们护理人员要根据其疾病特点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护理措施。由于儿童自身的特点以及年龄小不会或不能准确描述病情,不懂得与医护人员配合,所以儿科护理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除基础护理,疾病护理外,还有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应细微敏锐,发现变化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了解了儿科护理工作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投身实习工作中。在临床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不断汲取和探索专业知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许这些心得体会只是浩瀚大海中的水珠一滴;无垠沙漠中的沙砾一颗,但对我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财富,就好像在广阔的沙滩上,一阵浪打来,留下无数闪闪发光的贝壳,点点滴滴都值得我去珍藏和回忆。也许这些收获相对而言是微小的,但我相信,成功是积累在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之上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经过一个月的儿科实习,我又成长了许多,渐渐摆脱了学校的那份稚气,走向成熟。在“阵地”上,我学会的不止是一个护士最基本的技术,疾病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与病人家属沟通。儿科的护理对象是小孩,对于每个父母来说,最珍贵的莫过于子女了,家属以及医护人员都是本着为小孩着想的理念。除了要有精湛的输液技术,将病人的痛苦减至最轻之外,还要向病人家属做宣教,方面涉及很广,比如:饮食教育,环境,衣着,心理护理等。向家属宣教完之后,他们对我表示非常感谢,我自己心里也觉得特别欣慰,劳动成果得到赏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光有技术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充分体现出“护士”这一角色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工作,更多的是要充当健康教育者和病儿知心者。我在儿科就深有体会,比如科室里比较多的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首选化疗治疗。除了一些常规的操作外,我们还应该做好对症护理。感冒的症状是发热、咳嗽、甚至全身症状,那么我们应该做到对症护理,注意室内环境,饮食清淡,休息等一系列的宣教。如痰液较多,还应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给于吸痰和拍背,雾化吸入等。同时要多与家属沟通,向其介绍有关知识,如病因,主要表现等。教会家长正确拍背协助排痰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用药,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如合理喂养,加强体格锻炼等。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我也经常看到带教老师向家长做宣教,这就需要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护理工作比较高的境界,只有转述给病人家属,才说明自己真正了解书本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对医患双方都是有利的。两周的历练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对护士这一角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护士不光是护理活动的执行者, 还是健康捍卫者和宣教者。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交际能力,将自身所学灵活应用到工作中去,同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我们用双手给病人送去温暖,每一个操作都赋予病人康复的希望,让他们看到黎明的曙光。也许我们只是送去了微不足道的关怀,但这些积累起来,就是帮助病人度过难关的诺亚方舟。
作为一名实习护士,我所能做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但我正确认识了“护士”这一角色,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在往后的工作中将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力求更好。
实习是我踏出临床工作的第一步,等待着我的是重重坎坷和艰辛,我不会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挑战!“工作”这座大山等待我无畏地攀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关键词:健康教育;保健;儿童;焦虑;护理满意度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人们获得健康知识渠道的增加,儿童成长与保健需求对于每个家庭越发重视,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相应的护理服务质量也需随之提升。传统的儿童保健门诊仅开展预防接种、疾病筛查等工作,随着需求的增加在儿童喂养、监测生长发育、不良行为矫正、心理咨询保健服务也逐渐健全[1]。在家长带领儿童就诊时,尤其是首次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患儿家长,由于对儿童保健工作的不理解或者等待就诊的时间延长,极易造成就诊时的焦虑以及不确定感,针对此方面的护理必不可少。健康教育是护理措施中首要措施,实施效果也最明显,良好的健康知识的宣导与传授,对于改变患儿家长就诊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矫正患儿与家长的不良行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在传统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强化,以期为儿童保健门诊的护理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儿保科门诊就诊的患儿50例,纳入标准:6个月~6周岁,无精神类疾病,无遗传疾病史,无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疾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平均年龄(4.3±2.3)岁;家长男8例,女17例,平均年龄(32.3±3.5岁)。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2.1岁);家长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31.8±3.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家长年龄及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本次研究由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由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传统健康教育。在走廊以及候诊区的明显位置以及宣传区域张贴宣传画报,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健康保健知识,包括:①常用疫苗种类作用、接种时间以及接种注意事项;②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方法;③儿童营养的需求以及喂养;④常见的儿童不良行为的种类以及预防;⑤常见儿童的不良心理以及预防措施等。门诊护士对于不同儿童的具体需求向家长以及儿童讲解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并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同时,在特殊宣传日,集中印制宣传册,进行健康知识的专门宣教。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强化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儿童保健健康宣传小组,护士长任组长,挑选3名具有5年以上护理经验的护士负责健康教育宣导。邀请儿童保健专家进行相关儿童保健知识的理论培训,内容包括:儿童保健的理念以及健康教育的实施、儿童保健以及家属的护理、调查量表的填写说明及问卷的设计与应用、常用的统计方法等;培训结束后由组长对组内的成员进行考核,合格后开展工作。②从多个角度对患儿家长进行儿童保健的健康教育宣导,包括、母乳喂养的优势及正确方法、不同年龄的儿童营养需求、生长发育监测的意义以及家庭内自我监测的方式、常见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疫苗接种的必要性、计划免疫以及非计划免疫的价格指导、疫苗接种时的常见不良反应与自我观察等。③分类指导:在进行健康教育前根据家长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等对患儿家长进行初步评估,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形式,针对有些家长对于儿童保健的主观意愿度不强的人群,在门诊工作中,护士则更注重与这类家属直接交流从而与家属之间互相建立信任,引导其对儿童保健的重视,循序渐进地根据患儿情况讲解有关的保健知识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注意结合现场演示[2]。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在焦虑状态、不确定感、满意度三个方面评价护理效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量表评价患儿家长的焦虑状态,SAS评分越高,焦虑程度也越大;采用MUIS中文版量表对患儿家长的不确定感进行评分,MUIS分值在25~125分,分值越高,不确定感越强;自拟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的测评,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本次调查共发放量表以及问卷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数据录入SPP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采用n/(x±s)表示结果,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后,其家长焦虑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儿童保健门诊的健康教育工作在同行业越发重视[3],并在护理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在实施健康教育前,首先要对实施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只有实施人员更好的获得相关知识,才能让患儿家长传授正确的健康知识;培训的意义还能使护理人员能够准确的评估患儿家长,针对不同层次的家长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另外,在宣传的方式上应采用多种途径宣传,本次研究采用了广泛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纸质资料与多媒体宣传相结合,简单明了,让患儿与家长充分认识并接受健康教育的宣教,在宣教结束后,通过不同的联系方式收集患儿及家长的反馈,接收信息的同时进一步答疑解惑,提高了护理质量,也维持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给予强化健康教育后,其家长焦虑状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强化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应用效果显著,其具有占用医疗资源少,方式灵活,以及接受性强的特点,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存乔.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1, 18(10):1629-1630.
资料与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6月,对我科收治的过敏性紫癜(HSP)患者随机抽取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4~14岁不等。病因常为感染、药物、食物过敏、昆虫叮咬等。多数患儿以皮肤紫癜常为首发症状,以四肢多见;关节疼痛及肿胀,为单个或多个大关节的损害,呈游走性,有积液,不留畸形,类似于风湿性关节炎;腹痛程度不同,严重者哭闹不止,可见于皮肤紫癜、关节症状之前,易误诊为急腹症;常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便血;肾功能损害,以血尿、蛋白尿为主,严重者并发紫癜性肾炎,有血压增高及浮肿等。
方法:对进行教育的入院患儿及家长对比疾病的认识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然后通过病史、症状、辅助检查以发现并确认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内容,并以之口头、示范教育。
结果
对患儿及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后,评价患儿及家长对过敏性紫癜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到,40例患儿及家长接受健康教育后,对此疾病无论从认知上还是护理上都有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患儿的健康问题,帮助患儿及家长增加了对疾病的认识和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
讨论
住院的健康教育:①疾病知识宣教:入院时向患儿及家长介绍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的以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炎症为病理基础的血管炎。表现为皮肤紫癜,过敏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蛋白尿等,可能与某些致敏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告之此病易反复,让患儿及家长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便配合住院期间的治疗和护理。②饮食宣传:告之患儿及家长,此病与某些致敏因素有关,而高蛋白饮食易引起过敏,饮食上应忌鱼、虾、蟹、蛋、奶、鸡肉等食物,应给予富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非动物蛋白饮食[1]。患儿出现腹痛、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禁食。禁食期间告之家长不要担心,因为静脉补充的营养和水分可以保证患儿的生理需要量。患儿一般情况好转,腹痛、呕吐减轻,大便潜血转阴后可开始进食,先为流质软食(如米汤),无不适后改为无渣半流质软食(如面条、稀饭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及药物,避免进食硬食和带刺食物(如鱼、排骨、瓜子、硬面饼等),以保护胃黏膜。患儿适应后再给予软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限制饮食会使患儿出现饥饿感,家长常有焦急紧张情绪,我们要耐心解释,反复宣传教育患儿及家长,说明饮食对治疗的重要性[2]。③皮肤护理宣教:住院期间,告之家长保持患儿皮肤清洁,每日用清水清洗皮疹部位皮肤,忌用碱性肥皂,勤更换柔软、干净、宽松的衣服,选用棉质布料,避免穿化纤类及动物毛类衣服。新买的衣裤、鞋袜一律清洗后穿,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及时修剪过长的指甲,如皮疹处有痒感,嘱患儿禁用手抓痒,防止抓破皮肤而继发感染。嘱家长注意观察皮肤紫癜形态、分布、消退情况,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对于新出现的紫点或紫癜要标记,以便与原有紫点区分。④腹痛的护理方法宣教:紫癜患儿腹痛时常并发呕吐、呕血、便血,因此患儿及家长易出现急躁、不安、恐惧、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要重视对患儿及家长的解释工作,告知他们腹痛是因肠道血管炎症出血所致。腹痛时嘱患儿应卧床休息,应取适宜的。若伴呕吐时,应迅速清除口鼻呕吐物,嘱家长给患儿漱口,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颜色,要及时通知医生。禁止腹部热敷,以防肠出血[3]。告知患儿及家长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⑤关节疼痛的护理方法宣教:部分患儿出现关节症状,多累及大关节。当关节疼痛时,嘱患儿卧床休息,保持患肢功能位,协助患儿选用舒适,可局部热敷和轻轻按摩疼痛的肢体,避免下床活动。同时告知家长运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助于缓解关节症状[4]。⑥大小便观察方法的宣教:嘱家长注意观察患儿的大小便颜色与性状。大便如有肉眼血便呈柏油样、暗红色或鲜红色,应迅速通知医生,同时注意观察患儿面色是否有苍白、出冷汗、烦躁不安等出血性休克症状。多数患儿会出现血尿、管型、蛋白尿阳性。告知家长,根据尿液的颜色及时做尿常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紫癜肾的情况及治疗。
出院指导:对即将出院的患儿,均要求家长注意以下几点:①合理调配患儿的饮食,出院后食素食1~2周,添加动物蛋白要以逐样少量为原则,切勿过急,以免引起复发。②患儿出院后要劳逸结合,注意休息,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防止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本病。③肾型紫癜患儿更要注意休息定时服药,定期复查尿常规。
参考文献
1 赵海玲,李华.274例儿童过敏性紫癜的观察及护理.临沂医专学报,2000,22(2):146.
2 高永芳,周月琼.过敏性紫癜患儿饮食控制及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4,19(11):47~48.
关键词 疫苗接种;健康宣教;看护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7)08-0060-03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vaccination rate of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care centers in Nanxiang Area
YU Quanying, LI Guoying
(Nanxi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2018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vaccination rate of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care centers. Methods: In 2015 5 health teachers and 826 parents in 5 Nanxiang Area were selected as intervention objects for immunization train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by using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awareness of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the immunization program and hepatitis B virus (HBV), poliomyelitis (polio), diphtheria, measles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JE),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ECM) and other 6 kinds of vaccination rates in the intervention objects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in 2013. Results: The awareness rates of admission certificate of children and immunization related knowledge of the health teachers and par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before education (30.95% and 40.38% vs 100% and 82.28%, P
KEW WORDS vaccination; health education; migrant children in the care center; vaccination rate
免疫规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提高易感人群的有效接种率,构建免疫屏障,以控制和最终消灭相应的传染病,这是预防儿童各种传染病的重要方法。A防接种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上海是经济极为发达城市,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其流动性也很大,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成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南翔地区常住总人口15.1万,外来人口9.09万,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60.2%。为了适应本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前教育和看护的实际需要,本区设立了许多私立的流动儿童看护点,但这些看护点中的儿童预防接种率低,如何提高看护点儿童的预防接种率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本文旨在评估健康宣教对看护点老师及流动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相关知识及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的影响,为建立健全督查和接种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5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南翔地区5所流动儿童看护点中的5名卫生老师和826名儿童家长作为干预对象。并以上述流动儿童看护点2013年的资料作为对照。
1.2 干预方法
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召开全体看护点负责人会议,要求所有看护点在开学时做到凭预防接种证才能入园,并传达至每位老师;对全镇看护点卫生老师进行凭证入园和计划免疫知识培训;制定并发放含有儿童计划免疫常识的《告家长书》,在看护点门口宣传栏张贴计划免疫宣传资料以加强宣教;免疫规划医生对看护点凭证入园进行日常指导。
1.3 观察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接种记录统计的方法,观察看护点卫生老师和儿童家长对儿童凭证入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乙型肝炎(乙肝)、脊髓灰质炎(脊灰)、百白破、麻疹、乙型脑炎(乙脑)以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等6种疫苗的接种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013年,看护点的卫生老师及儿童家长对儿童凭证入园和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为30.95%和40.38%;2015年宣教后,上述两个指标分别提高到100%和8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05.34和37.07,P均
2013年,乙肝、脊灰、百白破、麻疹、乙脑和流脑的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5.14%、80.63%、85.31%、75.94%、78.13%、60.63%。2015年宣教后,上述6种疫苗的接种率分别提高为100%、100%、100%、100%、100%、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免疫规划健康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免疫接种率,减少流动儿童患传染病的风险,促进流动儿童的健康。有研究表明,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宣教方法,因人施教,内容围绕计划免疫程序、接种注意事项、重要性等普及儿童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可以提高家长的认知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2]。
通过质量管理分析,发现南翔地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外来流动人口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接种知识欠缺[3];同时南翔地区的外来儿童看护点较多,但卫生老师对凭证入园、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认识不足。二是看护点均为私人开办,按属地化管理,只对其在学生食品、交通、消防安全等行政方面有要求,而在传染病防控等卫生安全方面要求不严。
本研究中实施健康教育后,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知晓率有了明显提高,同时乙肝、脊灰、百白破、麻疹、乙脑和流脑的疫苗接种率均有明显提高,提示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进而提高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
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建立健全了督查和接种的管理制度,明确了职责与管理范围,实行了严格的考核,随时查看儿童的接种卡,提醒家长按规定日期进行接种,以保证预防接种的时间与效果。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纳入工作计划中,做到流动儿童与常住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同样对待。经常性地对流动儿童看护点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建立信息档案。同时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严格执行凭预防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如发现未种或漏种的儿童,随时督促建卡和补种。
综上所述,免疫规划是一些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合作,尤其是与居委会、幼儿园、学校等部门的合作[4]。通过借助政府教育部门的力量,在流动儿童看护点展开计划免疫健康宣教,以及制定相应的制度,明确相应责任,能提高老师和家长对计划免疫的知晓率,同时能提高预防接种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殷爱琴. 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与健康教育[J]. 基层医坛, 2011, 15(14): 469-470.
[2] 谭彩霞. 流动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健康教育干预效果研究[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0, 5(2): 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