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主要是指商品进口国家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商品标准、法规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就目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具体情况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日、欧盟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了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限制作用。
1、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需求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做产品检测一定要到美国、欧盟等相关实验室做,因为我国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美国、欧盟不承认。(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2、技术壁垒的特点。(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更多的引发国际贸易纠纷。
二、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拥有雄厚的实力,因此也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如欧盟从1996年下半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国104种纺织品和服装退出欧盟市场。许多发达国家采用各种形式的技术壁垒,使我国的出口市场大大缩小,出口数额骤减。
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横向上看,涉及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医药产品等众多类别;从纵向上看,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多个环节。数据显示,仅1997年一年因技术不合格被退回的产品总值就高达6700万美元。1997年至2000年间,因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而受阻的出口产品总值达700亿美元,几乎占了我国出口总额的25%。
我国出口额第一位的机电类产品,由于受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节能、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仅1998年就有20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由于欧美、日本等国和地区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法规不仅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使用有严格限制,而且对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包括纤维生产、棉花种植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及制造、消费者使用等都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和规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品不符合“绿色”要求的覆盖面大约在15%左右,影响出口近80亿美元。在农产品方面,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由1994年的56项增加到1998年的104项,使我国向日本的大米出口严重受阻。茶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近些年,欧盟对茶叶农药残余限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2000年7月1日,欧盟执行新的茶叶农药残余限量标准,新标准不仅扩大了检测项目,且大幅度提高检测标准,严重阻碍了我国茶叶的出口。我国的玩具出口也屡遭挫折。1999年12月7日,欧盟正式1999/8151EC指令,禁止销售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放入口中的、包含磷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聚氯乙烯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该指令直接影响我国每年4亿美元的欧盟玩具出口。据悉,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着手制定法令,对PVC玩具加以限制。而我国玩具近一半出口美国,其中含PVC的玩具至少有10亿美元。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对方要求的标准、技术法规,不易获得,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常因交涉不力而贻误成交时机。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推迟交货,条件十分不利,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如1998年,美、加、英、欧盟等相继以天牛虫问题为由,禁止我国所有未经熏蒸处理的木制包装进入其境内,使我国出口企业增加包装成本20%左右。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一些国家实施了基于本国标准的质量认证制度,能否获得认证往往成为贸易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电工领域,如美国的UL认证、欧盟的CE认证等。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三、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思考
由于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出口商品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加入WTO之后,贸易技术壁垒仍然会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巨大障碍。要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企业应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家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是管理体系认证的组成部分。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企业需理解建立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对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性、对新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作用,实施管理体系认证能有效去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影响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二是根据国际间和区域内形成的一些协议,有关国家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为保护环境制订的一些国际公约;三是歧视性贸易政策的措施。对于由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国情来对待。对具有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3、建立咨询与信息服务结构,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尽快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技术咨询机构,及时收集有关国家和有关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国内各级技术标准化机构及有关单位,直接为我国企业、部门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机构的各种活动,包括技术法规、标准的制定,本国法规、标准的解释与认可以及对有关国家技术法规的评论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还应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的制定工作,而且对我国有特殊利益的产品,如纺织品、大米等,应设法请求磋商,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积极加入国际性标准化组织和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并与有关国家、组织签订双边或多边的技术标准及评定方面的协议或协定,以方便双边和多边贸易中的商品流通。
4、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大趋势,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较小,但对区外产品的技术壁垒越来越严。对此,很多国家实施了经营战略大调整,从沿袭已久的“贸易立国”逐步转向“海外投资立国”。这种做法值得我国出口企业借鉴。我国出口企业要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保持比较稳定的份额,必须转变经营思想,确立正确的营销观念,由出口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力争在海外直接设厂,建立一批跨国公司、企业,把投资的重点定位在经济一体化的区域和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将技术壁垒的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周道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王亚星.入世后应深入研究国际贸易壁垒[J].对外经贸实务,2001(10).
[4]陈志田,叶柏林.贸易技术壁垒与商品进出口[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1.1网络信息安全性有待提升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应用,很多都基于互联网平台。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不断推广,针对国际贸易在线交易平台的网络安全危险也日益严重。2015年1月,英国知名的跨国贸易电商Office的美洲区贸易服务器被黑客攻击,超过100万客户的信息被曝光;2013年3月,全球电商龙头亚马逊旗下Twitch遭黑客攻击,数以千计的用户信息泄漏。上述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为电商企业的国际贸易发展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使得企业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2应用型人才素养不高
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的融合,是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而支撑该方向实现优化发展的基础,便是人才。然而,就现有的情况而言,国内各企业中,兼具信息技术和国际贸易双方面技术素养的人才十分稀缺,企业在构建信息贸易平台、产品的过程中,大多依靠外包的形式完成,即:委托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完成。在上述背景下,一旦信息化贸易平台、产品出现问题,企业管理人员便容易显得束手无策。
2信息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优化发展建议
2.1提升国际贸易信息化平台的网络安全性
1)加大对平台硬件安全的建设维护。
各级国贸企业应不断完善现有的平台建设维护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与管理系统硬件供应商进行即时沟通,对硬件安全系统的更新主要包含:系统安全硬件模块的更新、系统功能模块的更新及系统硬件设施的更新几部分。
2)注重对平台的软件安全建设与维护。
主要包含对系统网络运行软件、操作系统的更新和维护处理。此外,构建合适的防火墙系统,对信息化国贸平台的安全性进行软件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软件维护内容。
2.2大力培养兼具信息技术和国贸知识的“两栖”人才
1)加强企业两栖应用人员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含:系统总体结构的知识、系统网络的操作与使用、数据库及相关开发工具的应用常识、系统维护的操作方式、系统统计功能的操作方式、系统的参数设置方式、系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2)培养专属的两栖类人才。
在对应用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各级企业还应通过“外引内培”的方法,逐步培养营区专属的数字化系统开发、维护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掌握“人员多极化”培训的原则,制定“两栖类课程”规划,内容应既包含信息化平台开发、维护,又包含国际贸易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知识,打造企业专属的信息化国贸平台“开发-应用”一体化人才体系。
3结论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影响;对策
1国际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据有关部门调查,至2006年底,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几乎都遇到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和障碍,每年大约有超过45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不利影响,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受损最为严重,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受损呈明显上升趋势。事实证明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就仍然很大。
(1)在市场准入方面。在国外越筑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的技术性壁垒面前,我国部分出口商品的市场迅速萎缩,甚至被挡在进口国的国门之外。
(2)对价格竞争力的影响。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出口成本,使出口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或者因为延误时机而失去市场机会。
(3)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技术壁垒名目繁多、变化频繁,且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使我国一些经验不足的出口企业应付不及,被动地陷入贸易纠纷,致使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上被扣留、查封甚至销毁。而且我国产品进入欧美市场,需要取得该国或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志。
2我国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2.1政府应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灵”、信息“渠道不畅”、得不到针对性的有效的咨询服务等。具体建立预警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真正形成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系统,政府作为建立机制的发起方,应主动承担整个预警机制的协调规划工作,同时依托行业协会等机构的数据库系统,建立起为出口企业服务的平台,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整和完善预警机制的建议和意见;(2)形成一套有效的通报、评议、咨询、审议制度;(3)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外的TBT系统,按出口对象和产品类别全面、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TBT信息,建立相应的TBT信息中心和信息数据库;四是建立高效的TBT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预警信息。通过对TBT问题的认真研究,及时作出预警分析,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寻求我国商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切入点。
(1)建立并完善我国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法规体系。
我国应针对已加入WTO的情况,建立健全技术法规和技术体系,构筑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将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保护消费者利益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为贸易技术法规建设的重点,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把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产品拒之门外。
(2)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大力推动标准化。
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了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国为了达到其市场准入标准,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大大增加,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建立技术贸易保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ISO9000系列标准和ISO14000体系标准认证反映了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水平,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水平,成为国家之间的协调标准和处理贸易纠纷的重要基础,采用国际标准,可以使国内企业积极迈向国际市场,与国际环境接轨,不仅能给本国技术、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使生产更加便利,也更容易了解国外市场需求,打破贸易技术壁垒。
②适应我国出口贸易需要,调整我国标准结构。我国目前是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标准化体系,改变了无标生产的状况。
③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的活动。WTO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参与各种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主动权,特别是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工艺品等纳入国际标准,将我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变化及时转化为技术标准,并推荐为国际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
2.2我国企业的应对策略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企业应该和政府紧密配合,制定企业的应对之策。面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和TBT协议的要求,熟悉目标市场的有关规则和标准。企业要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掌握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必要时运用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益。
(2)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强化标准意识。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是否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3)积极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有效手段,这在出口企业中己形成一种共识。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所要求的清洁生产需要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通过贸易伙伴国的各种检验和要求,积极推行ISO9000族、ISO14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和环保体系标准及注册认证。
最后,在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企业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即立足于国际市场,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
参考文献
一、技术壁垒及特点
技术壁垒主要是指商品进口国家所制定的那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商品标准、法规以及检验商品的合格性评定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即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就目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具体情况看,主要是发达国家如美、日、欧盟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了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限制作用。
1、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1)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修订环境标志技术法规,由于各国环境与技术标准的依据和指标水平、检测和评价方法等不同,有可能对外国商品的市场准入需求构成贸易壁垒或被新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冲击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2)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产品认证是政策相关部门颁发相当于质量证书的证明。仅以电子、电器、机械类产品为例,强制性的颁发产品认证书的认证项目有诸如美国的UL、加拿大的CSA、欧盟的CE等。这些认证标志已成为电子产品、机械产品输往美、加和欧盟的通行证。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做产品检测一定要到美国、欧盟等相关实验室做,因为我国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美国、欧盟不承认。(3)繁琐的检验程序。一是许多发达国家通过颁布繁琐的技术调查、取证、辩护、裁定等程序并强制出口商执行,结果费时、费力、增加出口难度;二是很多国家不认可同等效力的出口国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程序,另搞一套做法,让出口商执行;三是将检验要求延伸至生产领域,如不少国家对进口植物产品要求有一定的隔离种植期,对木质包装物的生产要求特殊的熏蒸处理等。
2、技术壁垒的特点。(1)隐蔽性。技术壁垒间接作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中,它的保护性更为隐蔽,影响更难预测。它在看似公平的法律法规中,掺进了国与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人为的因素,有意把一些标准或规定复杂化,使外国进口商品难以符合这些规定的要求,成为一些国家限制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借口。(2)广泛性。技术性壁垒涉及面非常广。从产品看,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还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从过程看,其涵盖了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等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3)法规标准日趋严格。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市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使原有的标准和法规日趋严格。如1990年美国国会批准《营养标准和教育法》,加强了对食品标签的管理职能,要求FDA对营养的正确标志加以管理。其后,又制定了与FDA相关的法律《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等。(4)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根据自身特点(如地理及消费习惯等),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许多国家可以利用各国标准的不一致性,灵活机动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更多的引发国际贸易纠纷。
二、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
1、严重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无论在资金还是技术上都拥有雄厚的实力,因此也更愿意采用技术壁垒这种隐蔽性高的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我国出口的产品如果达不到他们制定的标准,就会遭淘汰,失去一大片市场。如欧盟从1996年下半年起全面禁止使用偶氮染料,迫使我国104种纺织品和服装退出欧盟市场。许多发达国家采用各种形式的技术壁垒,使我国的出口市场大大缩小,出口数额骤减。
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横向上看,涉及我国出口的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医药产品等众多类别;从纵向上看,涉及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等多个环节。数据显示,仅1997年一年因技术不合格被退回的产品总值就高达6700万美元。1997年至2000年间,因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而受阻的出口产品总值达700亿美元,几乎占了我国出口总额的25%。
我国出口额第一位的机电类产品,由于受发达国家在噪声污染、节能、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仅1998年就有20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由于欧美、日本等国和地区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法规不仅对纺织品中有害化学品的使用有严格限制,而且对纺织品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包括纤维生产、棉花种植和处理、产品的加工及制造、消费者使用等都有明确的环保要求和规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品不符合“绿色”要求的覆盖面大约在15%左右,影响出口近80亿美元。在农产品方面,我国正是一些发达国家名目繁多的卫生和检疫措施的直接受害者。如我国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由1994年的56项增加到1998年的104项,使我国向日本的大米出口严重受阻。茶叶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出口商品,近些年,欧盟对茶叶农药残余限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2000年7月1日,欧盟执行新的茶叶农药残余限量标准,新标准不仅扩大了检测项目,且大幅度提高检测标准,严重阻碍了我国茶叶的出口。我国的玩具出口也屡遭挫折。1999年12月7日,欧盟正式1999/8151EC指令,禁止销售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放入口中的、包含磷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聚氯乙烯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该指令直接影响我国每年4亿美元的欧盟玩具出口。据悉,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正着手制定法令,对PVC玩具加以限制。而我国玩具近一半出口美国,其中含PVC的玩具至少有10亿美元。
2、使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成本增加。我国的出口商品受阻,很多情况下是由于信息系统不发达,对进口国的各种技术限制知之不多。对方要求的标准、技术法规,不易获得,企业只得通过贸易商社索取,常因交涉不力而贻误成交时机。即使得到标准,又往往缺乏最新修订版本。这样几经周折,厂家的成本自然也就提高了。一些国家制订的技术标准很苛刻,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要求。企业倘若要满足对方要求,势必修改设计、改变工艺、推迟交货,条件十分不利,这会相应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如1998年,美、加、英、欧盟等相继以天牛虫问题为由,禁止我国所有未经熏蒸处理的木制包装进入其境内,使我国出口企业增加包装成本20%左右。此外,由于我国的认证体制尚不健全,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进行多次的重复检验和昂贵的检验费用,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一些国家实施了基于本国标准的质量认证制度,能否获得认证往往成为贸易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电工领域,如美国的UL认证、欧盟的CE认证等。另外,对方要求使用的材料、零部件也要认证,国内采购比较困难,大多要从国外进口,成本也将提高。
三、跨越技术壁垒的对策思考
由于我国现有技术水平和出口商品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加入WTO之后,贸易技术壁垒仍然会是我国出口商品的巨大障碍。要冲破技术壁垒的限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1、企业应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目前国家通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都是管理体系认证的组成部分。我国标准要全面向国际技术标准靠拢,在继续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更多的标准化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企业需理解建立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对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性、对新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的重要作用,实施管理体系认证能有效去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壁垒,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2、企业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影响我国出口的技术壁垒,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二是根据国际间和区域内形成的一些协议,有关国家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为保护环境制订的一些国际公约;三是歧视性贸易政策的措施。对于由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国际间已达成的协议,我们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同时,利用TBT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根据我国国情来对待。对具有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
关键词:技术;国际贸易;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对外国际贸易方面有了一个跨世纪的发展。所谓国际贸易,指的是国际间不同国家对商品和劳务等进行交换的一种活动形式,国际贸易又称之为世界贸易,是世界共同参与的一种贸易活动[1]。一方面,国际贸易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GDP得到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我国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收入与分配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要缩小我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关键的一点在于要深刻探究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经济收入与分配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的概述
所谓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指的是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之间所进行的商品以及劳务的交换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动的国际转移。由于国际贸易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贸易,因此,国际贸易又叫做世界贸易。国际贸易包括两种,一种是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另一种是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我国通常把国际贸易称之为进出口贸易。除此之外,国际贸易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划分形式还包括了有形商品的贸易和无形商品的贸易、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等[2]。
2、国际贸易的特点
国际贸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国际间的贸易涉及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措施、法律体系等,这就使得国际间的贸易可能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而出现冲突,使得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更复杂,因此,国际贸易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二是国际间贸易的交易数量和金额都比国内贸易大,另外,国际贸易的运输距离远,需要履行的时间较长,这就使得贸易国双方需要承担的风险比国内贸易大,也就是国际贸易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
三是国际间的贸易容易受到贸易国双方的政治、经济等情况的变动影响以及双边贸易关系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具有不稳定性。
四是国际间的贸易涉及到的除了贸易双方之外,还涉及到双方国家的运输、保险、银行、商检以及海关等各个部门,需要这些部门的配合才能完成一个项目或者商品的交易,国际贸易的涉及范围广,贸易过程复杂。
二、我国的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际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国际贸易的结构得到了优化
另一方面,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体上讲,我国的国际出口贸易结构有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那个时期我国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以轻工业产品和纺织品为主;第二个阶段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到2000年,这一阶段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从轻纺工业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机电类产品;第三阶段主要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主要的出口商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从这三个阶段我国的主要出口产品类型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国际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有关部门调查总结显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之后,到2008年,这30年之间,我国的国际贸易总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了256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20多倍。在2007年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全球商品贸易排行榜中,我国在全球商品贸易排行榜中从1978年的第32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名。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显示了我国从1980年到2007年的出口贸易占世界走出口总金额的变化,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从1980年到2007年,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越来越高,我国的出口贸易增长率越来越高,我国的出口贸易在全球商业贸易排行榜上的名次也逐渐上升。
三、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收入与分配产生的影响及问题
1、收入与分配的概述
本篇文章中所说的收入分配,指的是国民收入分配。所谓国民收入分配,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成果进行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从狭义上讲,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生产单位和非生产单位以及居民中进行分配的过程。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分配包括了经济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
国民收入分配具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能够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能够加快推进企业的自我发展,从而对企业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国民收入分配能够显著的提高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国民收入分配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导致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衡,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二是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均衡,扩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三是收入多想高收入群体靠拢,导致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四是降低了我国政府再分配的能力[3]。
2、国际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途径
在国际贸易中,世界各国和地区市场的逐步相互开放和融合,国际贸易通过各种中间变量进行传导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笔者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路径,即国际贸易通过价格结构、竞争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1)国际贸易在价格层面上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国际贸易,尤其是贸易自由化将会使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价格上涨,使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价格下降,特别是那些曾经受到贸易保护的产品,其价格将显著下降。价格结构的变动从两个方面影响居民收入分配:一方面可能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分配,另一方面将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居民的收入分配。贸易自由化将使生产比较优势产品的部门收入增加,生产比较劣势产品的部门收入减少。
(2)国际贸易通过竞争动力结构的变动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国际贸易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仅发生在不可替代的产品之间,而且发生在可相互替代甚至是同类产品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将加剧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通常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来应对:压低在职职工工资;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用熟练劳动代替非熟练劳动;转移经营方向等等。前两者显然使职工工资面临下降的压力;用熟练劳动代替非熟练劳动很明显是不利于非熟练劳动工资的增长,而有利于熟练劳动工资的增长;企业转移经营方向,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那些竞争力弱的企业则会惨遭淘汰,直接导致大批工人失业,收入来源没有保障。
(3)国际贸易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收入分配产生影晌
国际贸易中,国际市场的力量会自动对国内市场发生作用,使市场竞争机制在国内充分展开,促使国内的经济结构在多方面得到优化和调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通过价格机制的引导,将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结果是某些产业的规模将扩大,某些产业的规模将缩小,某些产业甚至消亡。在规模缩小和消亡的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将会面临失业的危险,从而将面临收入降低的威胁,而至于在规模扩大的产业就业的劳动者能否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则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4)国际贸易通过技术进步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
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世界市场、从而形成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及贸易自由化的实现,无不依靠科技进步的作用。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也充分说明,长期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技术进步。因为没有技术进步,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最终人均产出的增长就会停滞。一般而言,由于大多数的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也就是说,技术密集的产业往往也是资本密集或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因此,对非技能劳动相对充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推动技术进步很可能带来工资一资本租金比率的下降,从而导致非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分配状况恶化。可见技术进步通过影响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等生产力诸要素,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发展,使劳动者的收入发生变化。
3、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际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导致我国的国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我国的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现状问题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基尼系数高过国际警戒线
首先从基尼系数方面考虑,基尼系数是判断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分配的均衡程度的一个指标,大多数国家的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均衡程度评价都采用基尼系数。联合国有关组织对基尼系数指标的划分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即基尼系数在0.4到0.5之间表示收入分配的差距比较大,基尼系数在0.6以上则表示国民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我国的基尼系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0.288增长到这个世纪初的0.458,已经超过了国际的0.4基尼系数的警戒线。因此,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收入分配的差距越来越大[4]。
(2)我国行业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
从行业方面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我国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的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为1.3倍,到2005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增长到4.62倍。我国的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3)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存在差距
地区之间的国民收入差距中,据调查显示,2004年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收入最低的是宁夏,两个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为9465元。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0.2被扩大到2002年的0.34倍。总体上讲,我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同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之间的国民收入差距十分明显,东中西的人均GDP也逐渐扩大。尽管我国有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逐渐拉大。
(4)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有差距
据有关部门对我国的城乡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7倍增长到2004年的7.2倍,同比增长了2.66倍;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分配的收入约为343元,而同期农村居民的人均可分配收入约为133元,到2004年底,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9421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仅为2936元。总之,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四、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和策略
1、基尼系数的计算
根据钱纳里增长因素分解模型进行基尼系数的计算时,首先要进行国际贸易总产出的增长变化和劳动者获得的报酬的增长变化。其中国际贸易总产出的增长量包括了各个产业部门的总产出、各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最终需求的国内总供给的比例等。在进行基尼系数的计算时,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收入分配的各种影响,基尼系数是评价和衡量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G=(10000-S)000。G即为基尼系数,S为各组人口的比重与收入比重之间乘积的和[5]。
2、影响收入分配的因素分析
技术和国际贸易对我国收入与分配的影响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国际贸易的增加能够有效增长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即对基尼系数由较小幅度的增大作用。二是我国国内的日常生活必须品等国内外有差异,国内的资源短缺,而国外的物美价廉的情况下,能够缩小基尼系数。三是技术的发展变化显著的增加了基尼系数。四是居民的消费扩张,这一因素一方面增大了基尼系数,另一方面,也能在缩小基尼系数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
3、改变收入分配差距的措施
要缩小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状态,可以从几个策略出发:
一是大力发展教育,对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强教育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转变我国传统的国际贸易观念,积极推动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改善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分工和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的方式主要在于,教育是促进国家不断兴旺发达的重要推助力,只用不断加强对国际贸易与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从而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依靠教育和科技的力量把我国的国民收入与分配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二是加强政府的财政手段,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宏观调节;我国的政府要充分的发挥政府财政因素对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所产生的影响,要密切关注我国现实中的二元经济结果,运用合理科学的政策有效的对我国严重不平衡的居民收入与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通过政府拨款的方式鼓励和扶持农村农业的生产、农业事业以及农村教科文卫等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是进行农村向城镇化建设的转变,加大对就业收入差距影响的重视。总之,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节,加强低收入地区和行业的建设,才能在不影响我国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均衡状态。
五、结语
总之,就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国际贸易和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我国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带动了我国技术型产业不断发展;国际贸易的增长也能够刺激我国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产业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对我国经济的收入与分配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以技术和对外贸易为主导的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扩大了我国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要平衡国际贸易与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缩小我国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就要对技术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对我国经济收入与分配所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充分理解和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到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其他影响因素,从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真正缩小收入与分配的不均衡问题。
参考文献:
[1]宋美静.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12.142-144
[2]孙文远,裴育.国际外包与劳动力市场关系:基于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17.45-47
[3]刘碧云,杜芸.吴鸽.基于投入产出的江苏省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24.17-19
[4]李萌,王勇.新时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及对策[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45.87-91
1.技术壁垒的定义。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
2.技术壁垒的主要形式。TBT的实施手段和形式主要有: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法规;制定苛刻的安全、环保标准;采取过于苛刻的卫生标准。
二、技术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1.我国出口受限。目前,我国出口市场主要是美国、日本、欧盟及东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肆意推进技术壁垒,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限制我国的产品出口。
2.出口产品成本增加。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及检验制度等的制订水平和内容方面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同一种产品为适应不同的市场,需要经过重复的认证及检验,而高额的检验费用也势必会大大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此外,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的增多,使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3.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首先,在技术标准上,由于我国的标准内容、体制还存在一定缺陷,以致出口产品难以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进口产品的技术质量标准。并且,我国的包装材料落后,不易处理,对环境的污染严重。其次,我国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纺织、轻工、农副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生产条件较差,技术水平落后,致使出口产品质量不高。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企业出口产品还缺乏完整的检测体系,检测水平不高,使得许多产品达不到国际统一标准,竞争力较低。
三、我国应对技术壁垒的对策
1.普及国际标准,加强信息交流。我国应加强标准、检验等方面的国际互认工作,推广国际标准和技术引进工作,广泛收集、分析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同时,建设高质量的相关标准信息资源,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对外贸易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状况,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技术壁垒和市场准入规则的研究,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扩大出口。
2.建立统一规范的认证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认证标准,可以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产品认证的做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体系,提高产品认证的有效性;建立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协调的认证机制,在建立和完善认证机制的同时,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认证机构的国际地位。
3.健全技术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各项技术法规,以预防为主,强化监督管理,构建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能充分反映我国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技术法律法规体系,促使我国企业对技术壁垒的认识,改进产品,适应各种先进标准,以通过国际标准与质量认证,主动攻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另外,应针对WTO的新情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填补现有技术和法律、法规体系的缺陷,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余劲松,吴志攀.国际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范开石.WTO与国际贸易惯例实用手册[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收入分配
一、国际贸易、偏向型技术进步与要素收入分配研究
这些年来,海内外的经济研究学者发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研究收入分配时开始参考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原由是出现了关于资本要素在首次收入分配变化的现象,相关资本要素在首次分配占比逐渐增加。早在1930左右,Hiks便对偏向型技术进步进行了定义,同时,随着这些年Acemoglu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究,因此又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在Ace
moglu的研究理论中,他认为有两种重要的因素导致了对技术进步偏向的激励,而且这两种因素之间是呈竞争的态势,通过替代弹性来决定那种因素成为主要因素,两种因素分别如下:
(1)产品本身价值的因素,这种干扰下,决定了对技术进步方向的选择,更加偏向促进价值更高的产品所需的技术进步,这样就能在要素的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相等的情况下,更加偏向使价格更高的要素的技术得到进一步开发及探究,从而达到尽量削减要素投入代价的目的。(2)市场容量影响,为达到最大产出,因此希望能够重点研发适用面更广的技术,及增大充裕度。
对于上述现象,主要给出了两个解释,其一是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带来的,Kruseltl(2001)经过研究提出了相关观点。Acemoglu(1998,1999)通过建立相关研究模型的形式,具体研究了技术创新主力――发达国家受到来自国际贸易的干扰,在其研究中,其认为国际贸易带给偏向型技术的干扰程度是由南方国家对于引进来自北方国家的技术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程度。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意识薄弱而且力度小,所以,依据上述能够进行一些判断,贸易会以价格的形式来影响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技能劳动力。还有一种解释是Wood通过研究首次给出的,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的创新,由此增加了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该方式的创新以在与外商竞争时能占据优势,也就致使技术进步更加偏向技能劳动力,加大对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两种解释相比较,引进发达国家与技能劳动力匹配的机器 、设备的方式,应该是国际贸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偏向技能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原因一是发展中国家在依据提升劳动力专业技能的方式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并不能显现出效果,这种具备防御特点的技术创新不适用。二是引进技术是短期内更容易见效的方式,已经经过中国的实际状况验证了其效果。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关于技术的进步呈现一个偏向技能劳动力的技术态势,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这段时间引入了大量发达国家技能偏向型技术,对于技术的进步,其表现形式往往是通过资本和设备来展现的,资本回报也涵盖了对技术的投入带来的收益。赵志耘等(2007)参照中国数据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实际探究,研究得出技术引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进口设备的方式引进,在中国存在一个较好的现象,那就是设备资本带来的边际收益远远高于全球其余有形资本所能带来的收益率,因此可以得出资本累积是与技术进步融为一体的。换个视角考虑,从微观经济的视角考虑,大量的公司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所属权由投资者占有,不管是具备专业技能或者不具备专业技能的均是企业雇佣,那些发明新技术的人员获得的报酬只占因为技术创新实现的收益中的一部分(Gan
caandZiiboti,2005),在诸如中国这样的发展国家中大部分企业都是依据进口先进设备的方式引入先进技术,技能劳动力增加的边际产出受到使用先进设备的影响很高,是一种依赖态度,购买相关设备的企业能够获得来自技术和设备的结合带来的收益。
二、结论
国际贸易通过促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从而显著提高资本相对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能够合理阐述现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份额的发生变化的原因。依据引进设备的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种有效的方式,能够保证尽快的实现技术的进步,这也导致了相关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更加偏向资本,而不是依据自主技术创新的方式来实现进步。购买的先进机械设备能够显著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同样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导致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这样两者的融合共同致使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出现下滑。为了使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比较均衡,显然需要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通过自主创新的形式获得先进技术,而不是严重依赖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平创新;垂直创新;技术溢出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从以Romer(1986)、Lucas(1988)等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以来,就不断地有学者从理论方面探讨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代表性的学者有Grossman and Helpman(1991)、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Xu(2001)等。其中,Grossman and Helpman(1991)主要从产品种类增加型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两条线索探讨了发达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对各自创新增长率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创新增长率的影响;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通过构建两个发达国家的模型说明技术进步及思想的自由流动对于各自经济增长的影响;Xu(2001)、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则主要探讨了贸易开放对于技术进步偏向产生的影响。
国际贸易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促进技术进步:首先,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两个国家可以进一步从事专业化生产,使得两个国家的生产率都得以提高;其次,商品贸易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信息的交换,信息的交换包括商品本身所携带的技术信息及商品交易之外所发生的信息的交换,如商品贸易之后发生的模仿行为以及由商品贸易带来的技术交易等。前一种机制可以归结为国际贸易带来的资源再分配效应,而后一种机制其实是无形知识的扩散。尽管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难把这两个渠道截然区分开来,但在理论上探讨各自对技术进步的影响仍是有价值的。前述文献虽也有对信息交流和国际贸易对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分析,但只从产品种类增加型创新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借鉴Rivera-batiz and Romer(1991)、Grossman and Helpman(1991)的研究,分别研究种类增加型创新和质量提高型创新在封闭经济、仅存在跨国知识溢出以及知识溢出和产品市场一体化同时存在三种情况下的创新增长率与消费指数增长率。
二、封闭经济中的增长
首先,我们做出以下假设:(1)产品创新具有两类:一类是水平型创新,即新产品与原有产品是水平关系,具有原有产品不具备的功能,相互之间没有替代作用,新产品的发明能够增加产品的种类;另一类是垂直型创新,即新产品的出现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了质量提高,因而新产品与原有产品的功能相近,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完全替代。(2)借鉴Romer(1990)的研究,我们假定每个研究项目的成功都带来两种成果:生产一种新商品的专有知识和可以普遍适用的公用知识。前者可以为创新者带来垄断利润,而后者能够带来知识溢出进而提高后来创新工作者的研发效率。专有知识只能为创新者所独自拥有,而公用知识则可以被任何人无限制地无偿使用。该假定是将知识作为一种部分的公共产品。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创新者成功之后,其产品设计方案可以被所有从事研发的人员所使用,但是终身专利的完全有效保护可以防止其他厂商进行复制。
首先讨论消费者行为。代表性家庭在无限时域内最大化其效用的贴现值。跨时域偏好的形式为:
Ut=∫t∞e-ρ(τ-t)logD(τ)dτ(1)
其中,D(τ)为在时间τ的消费指数,ρ为主观贴现率。取自然对数后的消费指数衡量的是在任意时点的瞬时效用。我们假定产品空间连续且不受整数限制。
在水平型创新即产品种类增加型创新中,消费指数D的形式如下:
D(t)=[∫0n(t)x(j)αdj]1α(0
其中,n(t)为时刻t能够生产出来的产品种类的数目,x(j)为对品牌j的消费量。这种形式最先由Dixit and Stiglitz(1977)提出,其好处是任何两种产品的替代弹性为常数且其值为ε=11-α>1。
若消费者的名义支出为E,则对每种产品的消费数量为:
x(j)=Ep(j)-ε∫0np(j′)dj′(3)
其中,p(j)为产品种类j的价格。由上式可知,每种产品的价格弹性为ε,支出弹性为1。
下面讨论垂直型创新即质量提高型创新中的效用构成及产品消费数量。在质量“阶梯”中,家庭的瞬时效用为:
logD(t)=∫01log∑mqm(j)xmt(j)dj(4)
这里,j代表某个行业或某种产品,其值连续且假定所有行业数或产品种类之和不变且为1,则j∈[0,1];xmt(j)为在时点t对质量为m产品种类j的消费量;∑mqm(j)xmt(j)反映了在时点t对经过质量调整产品种类j的总消费。我们假设每次创新的成功都使得现有最先进产品的生产技术提升一个台阶,或者说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能够提供现有最先进产品λ倍的服务(后面我们将说明,只有当前质量最高的产品被生产)。假设τ=0时,即质量最低的产品能够带来一个单位的服务且每一代产品所提供的服务是上一代产品所提供服务的λ倍,则qm(j)=q0(j)λm=λm。消费者为最大化其静态效用,在不同行业之间平均分配其支出,且在每个行业只购买质量价格比最高的产品t(j),所以行业j的静态需求为:
xmt(j)=E(t)pmt(j)m=t(j)
0其他情况(5)
我们也可以将D看成一种同质的消费产品,每一单位的产品都由一系列的中间产品x(j)构成,则产品D的价格为:
pD=ED(6)
则在增加产品多样性的创新中,
pD=∫0n(t)p(j)1-ε1(1-ε)(7)
在产品质量提高型创新中:
pD=exp∫01log(j)(j)dj(8)
(j)、(j)分别为经过质量调整之后质量价格比最高的产品t(j)的价格和质量。但是,在这里我们仅将D看成一种消费指数,以使得国际贸易的存在成为必要。
下面我们在跨时域预算约束下分析代表性家庭的无限时域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假定家庭自由借贷的瞬时利率为r(τ),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代表性家庭拥有一单位劳动力,则任一时刻的预算约束为:
∫t∞e-[R(τ)-R(t)]pD(τ)D(τ)dτ≤∫t∞e-[R(τ)-R(t)]w(τ)
dτ+W(t) (9)
其中,R(τ)∫0τr(s)ds为时点τ到时点0的贴现率,w(τ)为时点τ的工资率,W(t)为时点t家庭拥有的工资收入之外的财富价值。构造拉格朗日函数并对D(τ)进行一阶求导,令其等于零可得:
e-ρ(τ-t)D(τ)=ζte-[R(τ)-R(t)]pD(τ)(10)
其中,ζ(t)为拉格朗日乘数。对上式两边对τ求导并令dD(τ)dτ=D[DD(]・[][DD)](τ),dpD(τ)dτ=D(τ),可得:
D[DD(]・[][DD)](τ)D(τ)+D(τ)pD(τ)=r(τ)-ρ(11)
结合E(τ)=pDτDτ可得:
E[DD(]・[][DD)](τ)E(τ)=D[DD(]・[][DD)](τ)D(τ)+D(τ)pD(τ)=r(τ)-ρ(12)
选择适当的价格使得每个时点整个国家的名义支出为常数,并令
E(τ)=1(13)
可得:
r(τ)=ρ(14)
也就是说,任意时点的名义利率都等于主观贴现率ρ。
其次,讨论厂商行为。前文假定厂商的每一次创新的成功都能够产生知识溢出进而提高以后创新工作者的效率,由于这里是封闭经济的分析,我们进一步假定溢出仅发生在一国之内,没有跨越国界。
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我们假定新技术的生产函数为:
=LnKna(15)
Ln为研发活动的劳动投入,Kn为知识资本总量,1a则代表劳动和知识资本生产率的参数。这里不妨假设Kn=n,生产一单位的产品j需要一单位的劳动力。在产品j的生产厂商面对式(3)表示的需求函数时,令其利润最大化,可得产品j的价格为:
p(j)=wα(16)
在瞬时均衡中所有产品都具有相同价格p,在劳动力总供给为L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出清条件为:
an+1p=L(17)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如果厂商在时间段dt内进行研发的投资强度为ι,则其能够成功提高产品质量的概率为ιdt;另外,如果投资强度为ι,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为aι单位。在行业j内,我们称生产最先进质量产品的厂商为“领先者”,而生产比“领先者”产品落后一个台阶的产品的厂商为追随者,领先者和追随者都可以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但是领先者一单位产品能够提供的服务是追随者一单位产品能够提供服务的λ倍。在伯特兰竞争中,领先者将产品定价稍低于λw便可以获得全部的市场份额。在均衡状态,所有行业的价格均相同,所以:
p=p(j)=λw(18)
生产部门总的劳动力需求为:
Ep=1λw(19)
则在任一时刻此种类型创新的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ι+1p=L(20)
下面考虑非套利条件。首先看品种增加型创新,其每项新技术的成本为:waKn=wan。假设t时刻单位品牌的价值为v,则研发市场的自由进入条件要求:
wan≥v(当>0时等式成立)(21)
当wa≤v时,研发活动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不可能出现。非套利条件要求研发投资的获利相当于无风险债券投资的利率,所以在任一时刻都有:
πv+v=r=ρ(22)
其中,利润π(j)=p(j)x(j)-wx(j)=1-αn。令V=1nv表示一国经济中股票价值总额的倒数,则有V=-g-v(g=ini表示产品创新率),将π代入,得:
V=-g-ρ+1-αV(23)
接着,我们考虑质量提高型创新。时间段dt内,当厂商的研发强度为ι时,其成本为waιdt,成功的概率为vιdt,自由进入条件依然要求:
wa≥v (当ι>0时等号成立)(24)
任何一个研发投资者都明白自己终将面临被后来研发者超越的命运,同样假设其他研发者在时间段dt内投资强度为ι,则在任一时刻现有领先者被超越的概率为ιdt,一旦被超越,其损失为v。非套利条件同样要求研发投资的收益率相当于无风险债券的利率,由期望收益等于利息得:πdt+dt1-ιdt+(-v)ιdt=rvdt,忽略(dt)2可得:
π+-ιv=rv(25)
其中,利润π=1-δ 令δ=1λ。同样,令V=1v表示股票市场总价值的倒数,从而有:
V[DD(]・[][DD)]V=1-δv-ι-ρ(26)
在均衡创新中,V[DD(]・[][DD)]=0。将V[DD(]・[][DD)]=0时的非套利条件和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联立,可得稳定状态下的创新速度。在品种增加型创新中,此速度为:
g=(1-α)La-αρ(27)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此速度为:
g=(1-δ)La-δρ(28)
最后,我们看消费指数的增长率。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因为稳定状态中生产部门占有的劳动量不变,所以生产部门的产量X=nx。将x=Xn代入式(2)中得D=Xn1-αα,所以消费指数的增长率为:
gD=g1-αα(29)
如果我们将创新产品理解为中间产品,而D表示生产函数,则gD表示最终产出的增长率。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情况下,根据E=pDD可知,
logD=∫01log(j)(j)dj(30)
由大数定律和泊松分布可知:
logD(t)=ιtlogλ-logw-logλ(31)
所以,消费指数D的增长率
gD=ιlogλ(32)
三、存在跨国知识溢出效应时的增长率
下面我们假设仅仅存在国内与跨国知识溢出而差异化的产品市场仍处于分割时的情况。我们以两个相似国家为例,也就是说,两个国家都进行研发活动。我们仍然假定各个国家的名义支付为常数1,所以各国的名义利率等于贴现率ρ;生产新的产品种类或者进行产品质量升级的参数相同,两国劳动力禀赋分别为LA与LB,且LA>LB。进一步假设:(1)两国信息交流渠道是完全开放的,交流是瞬间发生且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可以忽略。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的研发工作者可以从对方国家的研发活动中获得知识溢出。(2)专利的完全保护使得模仿行为不存在。
首先,看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假设两国的研发成果中有一部分是重复的,因为产品市场没有开放,即各个国家的生产商只供应本国的产品市场,所以不存在重复的研发成果竞争的问题,也就是说,重复程度只会对研发活动产生影响。假设对于相对较大的A国来说,重复的比率为1-φ。我们以上标A、B来区分两个国家的变量,上标w表示世界变量,则在t时刻,世界知识存量为:KWn(t)=φnA+nB,下面我们在不至于引起混淆的情况下,省略时间标注。以A国为例,其新产品生产函数为:
A=LAnKWna(33)
自由进入条件仍然意味着:
vA≤wAaφnA+nB(当A>0时等式成立)(34)
产品的生产函数不变,假设各国产品的名义支出仍然为1,则A国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AφnA+nB+1pA=LA(35)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按照前面的设定,每个厂商都在上一代的基础上开发产品,无论开发的是多高质量的产品,升级一个台阶的成本都不变,这就使得产品的研发溢出仅限于本行业内。在存在国际知识溢出的情况下,在国外领先行业的基础上升级一个台阶与在国内领先行业的基础上升级一个台阶成本相同,但是在国外领先的基础上创新至少使得国内现有制造商的产品升级两个台阶,所以按照前述定价准则,其定价为λcw(c≥2,c为国外在该产品领先的台阶数),这就出现了创新成本相同但收益不同的问题,最终结果会导致所有创新资源都集中在国外产品上,资源分配不均,各个行业的创新强度不一致。为了避免各个行业创新强度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做出如下假定:来自国外的研发知识溢出均匀分布在国内各个行业中,而不是仅限于该行业内。在前述规定行业数无限细分且总数为1的情况下,我们假设国外任何一个行业领先一个台阶都会使得国内所有行业在本国现有最先进产品基础上提升一个台阶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为没有知识溢出时的1λ倍,领先两个台阶使得国内该次创新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为没有知识溢出时的1λ2倍,而不管第二个台阶来自哪个行业,依此类推。国内创新仍然是每次只能提升一个台阶,即创新一次能够在相同成本下提供原有产品λ倍的服务,也就是说,知识溢出表现为减少提高一个台阶需要的劳动力投入,但是台阶的提升是渐次进行的,而不能直接在国外的基础上进行跳跃。生产技术不变,每个行业的产品价格不变,仍为pi=λwi(i=A、B)。
在存在国际知识溢出的任何一个经济体中,稳定状态有两个特征:一是每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的价值为常数;二是每个国家领先行业的比例与领先程度为固定,如果两个国家创新强度为常数则要求二者相等。假设创新强度为ιA=ιB,在稳定状态时每个国家恒定的领先行业的比例为θi(i=A、B),且θA+θB≤1①,领先行业的平均领先程度为Si(i=A、B),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由于其能够吸收固定的研发知识溢出,在其研发投入强度为ιA的情况下,其研发活动需要的劳动力为aιAλsBθB,所以其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ιAλsBθB+δwA=LA(36)
其次,看稳定状态下的无套利条件。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式(23)适用于任何一国的无套利条件,稳定状态下V[DD(]・[][DD)]i=0(i=A、B),则由式(23)可知VA=VB=V,故有:
(1-α)V=ρ+g(37)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由于产品价格、产品生产技术、名义总支出均不变,所以式(26)仍然适用,且在稳定状态时有V[DD(]・[][DD)]i=0 (i=A、B),则有:
Vi=ιi+ρ(1-δ) (i=A、B)(38)
由于ιA=ιB,所以VA=VB。研发的自由进入条件同样要求任何一国的单位品牌价值小于等于其研究成本:
vi≤wiaλsjθj (i,j=A、B且j≠i,ιi>0时等式成立)(39)
最后,求稳定状态时的增长率。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世界经济稳定状态时,两国各自的产品种类之比为常数,这就要求两个国家的创新增长率相同且有gA=gB=gW,其中gW=φA+BφnA+nB为世界知识增长率。由(35)式乘以φ并与对应的LB表达式相加,利用1pi=αaVniφnA+nB i=A、B可得:
a(gW+αV)=φLA+LB (40)
将式(37)所求出来的V代入可得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稳定状态时两国的增长率同为:
g=1-αφLA+LBa-αρ(41)
将(36)式、(38)式、(39)式联立得质量提高型创新中稳态增长率为:
ιA=1-δλsBθBLAa-δρ(42)
而且我们可以导出ιA=ιB与λsBθBLA=λsAθALB。
比较式(41)与式(27)、式(42)与式(28),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国际知识溢出的存在,各国的创新增长率都提高了。任何一国的研发成果都为国际知识存量做出了贡献,进而既降低了本国后来创新者的成本,又降低了对方国家后来创新者的成本,这就是和完全封闭的经济体相比,知识溢出所带来的好处,且好处完全为研发环节的活动所享用。由于仅仅发生知识溢出,并没有跨国产品交易,所以难免会存在种类重复或两国产品质量发展相当的情况。从式(41)可知,当两国重复的产品种类越小(即φ大时)时,从对方国家所获得的知识溢出越多,创新增长率也越高;从式(42)可知,对于某一国来说,如果对方国家领先的行业越多、领先程度越强时,本国能够从对方国家获得更多的知识溢出,进而创新增长率也越高;由式(29)与式(32)可知,消费指数的增长率也比封闭经济的增长率更高。
四、存在知识溢出与贸易效应时的增长率
下面我们讨论两个国家不仅产生跨国知识溢出,而且进行跨国产品交易时的情况。在创新者之间引入国际竞争后,对于种类增加型创新来说,每一个创新者都不仅会避免国内研究的重复,而且会避免和国外创新者研究的重复;对于质量提高型来说,创新者可以在任一国最先进的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然,对于任何一个创新者来说,在面临更激烈竞争的同时也意味着如果成功的话,其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范围。
产品市场一体化后,我们假设任一时刻世界总支出为1,即Ew(t)=EA(t)+EB(t)=1。如果每个国家在总支出中的份额不变,则由式(12)知,每个国家的名义利率均等于主观贴现率ρ。假定ηi(i=A,B)为世界总支出中对i国产品的支出份额。
首先分析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由式(3)知:
ηi=ni(pi)1-εni(pi)1-ε+nj(pj)1-ε(i,j=A、B且j≠i)(43)
则i国的劳动力市场出清条件为:
ani+ηipi=Li(i=A、B)(44)
其中,n=nA+nB为世界知识存量,在产品自由贸易中,两个国家的产品种类没有重复。
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仍然假设每个国家领先行业的总数也即比例为θii=A、B,且θA+θB=1;领先程度不变,有ιA=ιB。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既可以在国内领先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可以在国外领先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且不管在哪个国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成本相同。我们以A国为例,如果在国内领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新成功后,追随者在国内,按照前面的定价规则,产品价格为λwA,利润率为1-δ;如果在国外领先的基础上创新成功,追随者在国外,产品价格为λwB,利润率为1-δwAwB。因为研发成本相同,如果利润率不同,必然会造成利润率高的行业投资无限多,而利润率低的行业投资为零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有wAwB=1,即任何时刻、任何行业产品的价格都相同,所以市场份额就是领先行业的比例即θi=ηi。故在质量提高型创新中,劳动力市场的出清条件为:
aιi+θiδwi=Li(i=A、B)(45)
其次,探讨无套利条件。首先看种类增加型创新的无套利条件。在存在跨国知识溢出的条件下,研发活动的自由进入条件要求:
vi=wian(i=A,B)(46)
无套利条件要求研发活动投资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债券的收益率:
(1-α)ηini+i=ρvi (i=A,B) (47)
仍然假定任何一个国家的产品种类在世界总的产品种类中所占的份额不变,则有gA=gB=gw=-ivi。
接下来看质量提高型创新的无套利条件。在时间段dt内,当创新成功的概率为ιidt时,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为aιidt,研发活动的自由进入要求:
wia≥vi(ιi>0时等式成立)(48)
由于两国工资率相等,所以单位品牌的价值相等。在同一行业中有两个国家都从事研发活动时,该行业总的研究强度为ι=ιA+ιB②,则无套利条件要求:
πi+i-(ιA+ιB)=ρvi(i=A,B)(49)
最后,看稳定状态下的增长率。在两种创新中都有均衡状态下的i=0(i=A,B)。将式(44)、式(46)与式(47)联立可得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的稳定状态的创新增长率:
g=(1-α)LA+LBa-αρ(50)
将式(45)、式(48)、式(49)联立可得质量提高型稳定状态的创新率:
ι=(1-δ)LA+LBa-αρ(51)
每个国家的创新率ιA=ιB=ι2。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创新增长率形式相似。在种类增加型创新中,研发溢出与贸易一体化同时存在的创新增长率大于仅有研发溢出时的创新增长率,原因在于贸易一体化避免了两个国家研发成果的重复。式(51)表示的增长率与式(42)表示的增长率不可以直接比较,因为二者有两个不同的前提:一是技术溢出表现不同。仅有技术溢出时,我们假设溢出是平均分布在所有行业中,而一体化后我们假设溢出仅限于该行业内。二是创新起点不同。仅有技术溢出时,我们假设是在本国最先进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贸易一体化后我们假设是在国内或者国外最先进产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在贸易一体化后,同一行业的产品,如果国外比国内先进,则国内研发可以直接在国外的基础上进行,即可以跳跃一个或几个台阶,而仅有技术溢出时,国内研发必须逐个台阶地经过,不能进行跳跃。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贸易一体化时的研发增长率要高于仅有技术溢出的增长率,相应的消费指数增长率也要高一些。
五、结论
本文以两个国家、单部门、仅存在一种要素为前提条件,从种类增加型创新与质量提高型创新两个角度分析了封闭经济、仅存在跨国知识溢出以及知识溢出和贸易一体化同时发生条件下的创新增长率和消费指数增长率,结果显示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增长率最小,仅有知识溢出而没有产品交易的增长率次之,知识溢出和产品贸易条件下的增长率最高。原因在于知识溢出增加了每个国家的知识存量进而增加了各国的研发效率,但是在产品市场封闭的条件下,存在研发成果的重复,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可以消除这种重复,使得创新与消费指数的增长率进一步提高。
注释:
① 因为可能有些行业两个国家的领先程度是相同的,所以小于1。
②在仅有跨国知识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不能这样相加,因为在前面我们假定同一行业内,两个国家是在先进程度不同的产品上进行研发。
参考文献:
[1]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1002-1037.
[2]Lucas Jr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3]Grossman G M.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M].MIT press, 1993.
[4]Rivera-Batiz L A, Romer P M.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1, 106(2): 531-555.
[5]Acemoglu D, Zilibotti F.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116(2): 563-606.
[6]Xu B. Endogenous technology bi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relative wages[J].University of Florida, mimeo, http:// ceibs. edu/faculty/xubin/Endobias. pdf, 2001.
[7]Romer P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0: S71-S102.
[8]Dixit A K, Stiglitz J E.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3): 297-308.
Knowledge Spillover,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One Sector Theory Model
YIN Jin-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 China)
[关键词] 技术溢出 协整检验 格兰杰检验
一、文献综述
经济增长问题从来都是经济学中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认识经济增长也是经济学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斯密认为增长的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哈罗德、索洛和丹尼森指出外生技术进步、熊彼特与库兹涅兹的创新驱动的技术进步到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内生技术进步,这些增长理论都强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贸易和增长的关系始终是贸易理论研究的焦点,不同的理论对贸易如何引致增长这一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在传统的贸易理论框架下,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强调分工的重要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贸易的发生机制以及福利效应,而非贸易如何引致增长的问题,因此这种分析框架并没有也无必要对自由贸易下的贸易如何引致增长的问题做出回答。
新贸易增长理论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并非是完全的动态分析,其假定技术和资源在贸易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变动,因此仍然属于一种静态分析方法,而事实上,贸易过程除了静态收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动态收益,这种动态收益来自于贸易导致的内生在贸易品中的技术溢出效应(Romer,1990; Grossman and Helpman,1990;Coe and Helpman, 1995), 溢出效应的大小则与贸易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Coe and Helpman(1995)的研究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口资本品与国内资本品的生产率是不同的,因此,资本品的进口并不一定会导致资本品价格下降,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提高本国资本品的边际产出,提高本国的生产率,加速本国资本形成,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新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Grossman和Helpman 1991)。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分析了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四个途径:国际贸易进口新的中间产品和重要设备通过投入产出效应提升进口国生产率;国际贸易增进各国之间的关于产品设计、生产方法和市场等信息的了解从而提升各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国际贸易给予技术落后国模仿技术前沿国的机会,而模仿是一个“干中学”提升技术的过程;国际贸易能使一个国家在技术进步或模仿外国技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生产率,因此也就间接影响了整个经济的生产率。
对国际贸易促进技术进步的实证文献较多的集中在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影响。Coe和Helpman(1995)分析认为:国外研发对国内的TFP 有一个正的显著的影响,并且国内的开放度越高,这个影响越大。Coe、Helpman和Hoffmaister(1997)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提升了自己的劳动生产率。Keller(2000) 从微观厂商的角度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促进了技术进步,并且认为中间产品之间的国际贸易导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更大。发达国家之间也能通过国际贸易促进自己的技术进步。
二、模型设定与分析方法
本文在Coe和Helpman模型的基础上,将出口的学习效应和进口技术溢出模型相结合,故引入出口变量进入分析模型。因此,扩展后的Coe和Helpman模型可以表示为:
是国内R&D资本存量;表示外国R&D资本存量,定义为以进口比例加权的贸易伙伴国平均R&D资本存量,即:,其中,是i国从j国进口的商品和服务总额,是i国从所有贸易伙伴进口的总额,。M表示机器设备进口额,X表示出口额,E表示中学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T表示时间趋势项,μ表示白噪声。
三、中国区域数据的计量检验
1.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增广的ADF(Augmented Dicker-Fuller)检验法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阶数,再进行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变量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平稳,所以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本文采用JJ法来检验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有且只有1个协整关系,而西部地区没有协整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来在87%的置信区间下,机器设备进口是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原因,而技术进步不是机器设备进口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在74%的置信区间下,可以教育是技术进步的格兰杰原因,但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格兰杰原因并不明显。西部地区教育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且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格兰杰原因也不明显。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对贸易溢出模型进行扩展分析,研究了影响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的势态,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比较大,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呈“U”字型。
2.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国内R&D资本存量、国外R&D资本存量、教育水平、机器设备进口、出口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惟一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而西部地区并不明显。
3.对东部地区来说,机器设备进口额、出口、教育水平和国内R&D存量都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对中部地区来说,教育水平、国内R&D存量和国外R&D资本存量都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对西部地区来说,只有国内R&D存量是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