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卫生职业技术院校 病理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为适应医疗体制的改革、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1996年开始招收医学高职专业学生,2005年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性、实用性和服务性”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要体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就必须改革医学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课程和教学的改革是推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几年来,我们不断进行课程和教学改革。课改前我们首先在师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够合理,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普通本科课程的压缩,课程思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程呈现方式呆板,课程内容不能联系专业实际,课程内容缺乏迁移性等。因此,我们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对课程和教学方法作修改,力求针对不同专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特点,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指标体系。课程和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根据毕业生将来岗位职业能力特点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系统编写了各专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修改完善。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实用”为度,教学内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原则,我们对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精减,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把培养“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和目标,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9年,我院顺利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育工作评估。本文就我院的“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谈一些经验和体会,并希望与同行分享,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好的表现。
一、合理设计病理学课程内容,强化病理学与专业课程的对接
1.强化基础课程服务与临床岗位实际需要。病理学是主干医学基础课程,它研究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病理临床联系,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病理学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为此,我们对病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淡化学科意识。从三年制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培养目标要求和临床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课程教学内容体现高职高专专业人才规格的特色。在内容编排上尽量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加强与相关课程的协调和沟通,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2.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医学技术手段对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但是要使患者顺利康复,还需要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以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战胜疾病,因此,医学已不再是单一的生物医学,而是集人文、社科、生物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医护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慎独精神,辩证思维的品质,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素质,以及高超的实践动手技能。据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逐步形成了寓人文教育于专业基础病理教学中的教学特色,在疾病的原因中强化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疾病病因特点,形成完整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观,科学的健康观、疾病观。
二、把好病理学授课计划制订关
1.课程标准是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依据。要规范课程授课计划,使课程授课计划与专业岗位培养目标相相适应。必须根据专业岗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授课计划。课程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执行。
2.课程授课计划要体现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卫生职业教育兼顾了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的特点。整个医学教育是以各门课程的教学来体现的,而医学的各门课程又是密切关联的整体,把握课程间的前后联系十分重要。病理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生理学等课程密切联系,又是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基础的,是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专业课程间的桥梁学科,因此把握好课程间承前启后的联系在病理学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授课计划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把握这种联系。
三、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病理学的桥梁作用
1.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指导学生课前回顾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如学习肝、肺淤血前,要指导学生回顾肝、肺的正常血液循环和组织结构;病理学“缺氧”章节中“血氧指标”的变化是判断每一型缺氧的重要特征;“微循环功能障碍”是休克发生的中心环节和本质;心衰发生的机制与心肌正常的兴奋收缩过程密切相关等。在讲授以上章节内容时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前期基础课程知识,课堂上讲解这些章节内容时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理解新课的知识点。
2.以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切入点逐渐导入新课。教师每次授课,不要急于讲授新内容,要用提问等方式,复习与本节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过,相对比较熟悉,兴趣较高,较容易导人新课内容。在授课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已学知识启发学生自行推导、阐明发病机制,说明病理变化,同时还要运用刚刚学过的病理学知识来分析可能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扎实。
3.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课后复习。教师在每次授课完毕后,除要求学生预习外,还要引导学生用病理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或小病例。教师可以将自己搜集的小病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用学过的病理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在不断应用病理学知识解释、分析病例的过程中,巩固病理学知识和基础医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临床专业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备课中要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深入临床搜集病例资料,积累临床知识和经验,查阅资料,了解最新医学动态和最新知识。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反复性和连续性,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四、发挥“导学”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终身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趋势,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就必须做到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全面素质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把获取知识、终身学习及自我提高的能力教给学生。教师充分发挥“导学”技巧是教会学生自我学习提高的一条途径,有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根据病理学的特点,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导学技巧。如前面提到的指导学生课前回顾相关基础医学知识、预习下次课内容,通过预习知道薄弱环节,带着问题听课,并且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教师的课堂讲解相比较,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学科联系为纽带,引导学生复习;以学习掌握共性内容为基础,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在病理学的教学中表现为总论与各论之间的联系,使总论和各论两者有机结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如炎症是总论的内容,而肺炎、肝炎等是各论中的具体炎性疾病,学习这些炎性疾病时我们要抓住炎性疾病的病变性质,应用总论知识归纳总结。总之,灵活应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以助学活动为补充,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认为95%的学生都可能成为优等生。许多学生之所以在学校中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其原因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帮助和足够的学习时间。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改进班级教学,使学生能够更为有效地应用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让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帮助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这项活动的开展使所谓的“差生”进步很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助人为乐的职业品德。
五、灵活运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医学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教学方法要适应培养目标要求,教学方法要突出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注重融入医学新信息,拓展视野,紧密联系专业岗位实际应用,注重实验教学,引入临床新成果,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笔者认为必须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习内容有效地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病理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法有:
1.回顾法。在病理教学中复习回顾相关基础学科知识,遵循温故而知新的思维发展迁移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2.媒体法。病理学是形态学科,比较适合运用媒体法来教学。如肿瘤细胞的分化不成熟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也是“肿瘤”章节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们首先运用多媒体图片给学生复习展示动画文字图片分化概念,指出分化的特点是组织、细胞的形态不断地发生动态变化,然后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中的相关图片,如血细胞发育过程的镜下图片、肌体四肢发育过程演变大体图片等。通过多媒体图片将细胞组织在分化成熟过程中细胞形态与大体结构不断演变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针对“胚胎颜面部发育成熟过程大体图片”,提醒学生在胚胎早期人耳的部位;针对“血细胞发育成熟过程镜下图”,告诉学生成熟红细胞无核等,通过复习展示胚胎学和组织学的相关前期课程的图片引入“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的特性;展示肿瘤的组织学图片使学生理解“肿瘤异型性概念”、肿瘤恶性程度与异型性间的关系等。在教学中将疾病的病理变化用多种教学媒体表现出来,增强教学的生动直观性,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3.比较法。病理学中有许多名称相似而本质却完全不同的知识点,如肉芽肿和肉芽组织,我们将这些知识点加以比较,避免了概念的互相混淆。
4.归纳总结法。如以肉芽肿形成和在肠道形成溃疡为特征的疾病很多,我们在教学中将带有共性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案例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临床案例应用于教学,尝试“工学交替”的模式,将教室搬进病房、将病房当成教室。在病理教学中安排适当的临床见习,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深刻体会病理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将枯燥的理论与具体病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很好地体现了病理教学服务于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服务于临床岗位工作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使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培养目标得到了有机的结合。教学中典型案例的运用也是我们的一大教学特色,病理学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是全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开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学学生后期临床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在医学事业上的发展。因此,针对病理学课程的特色,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如我们在讲脱水时首先引入三个发病情景不同的腹泻案例,告诉学生三者虽然都是腹泻病例,但补液原则是不同的,腹泻处理原则并不一样,根据三个病例的特点,引出脱水的概念、类型、分型依据以及各型脱水的特征和处理原则,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能将理论应用于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病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如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与多学科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把数学变量关系引用到“酸碱平衡紊乱”等单元的教学中。
六、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我院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建设起点高、质量高,计算机配置高,八百五十余台教学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浏览条件。我院病理学课程组已将“病理学”建成院级精品课程,课改教材201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电子教材、授课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教学指导、习题及参考答案、课程参考文献等全部上网,网上资源及网络课堂的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了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满足了学生全天候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 显微数码互动 比较教学法 CPC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orm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Based on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SHAN Wenjiao, ZHANG Xiaodong, LONG Juan
(Medical College of Changsha, Changsha, Hu'nan 410219)
Abstrac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hare vivid microscopic image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pathology.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indicates great limitation for the exclusive and non-interactive microscopic images. It is beneficial to stimulate the initiative and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and to carry out the comparative teaching and 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and to improve experimental test means and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for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icroscope mutual system in patholog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Key words digital microscopic mutual system; comparative teaching; CPC; teaching reform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学习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环节,同时它又是临床医学实践中疾病诊断所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病理学着重从形态学角度阐述病变组织器官的大体形态和镜下改变,从而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在病理学的实验教学中,形象直观性和真实具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学习过程重在观察实践,主要通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以达到印证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培养临床思维的目的。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采用单目光学显微镜观察病变组织器官形态结构改变,显示较大局限性。集显微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及灵活互动为一体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应用于病理学实验教学,形成了师生互动、图像共享的高效教学模式,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并为推动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设备支持。
1 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局限性
利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是病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为:教师讲解―学生观察―教师小结。教师与学生都使用独立的光学显微镜,镜下观察图像的独占性与非交互性,使教学内容局限,师生不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只能针对部分提问的学生进行指导,更多学生得不到指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效果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质量。学生仅能观察自己的镜下切片,对观察到的典型结构用绘图方式加以理解记忆,不能有效的与其他学生共享图像资源。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信息量小、效率不高、师生互动少、缺乏共享等局限性,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2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组成与优势
2.1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组成
我校9间微观形态学实验室引进了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①②其中病理学教研室占5间。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是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由数码显微镜、计算机、软件系统、语音通话系统及投影仪等构成。其特点是通过清晰的图像和丰富的交互手段,实现师生间的语音、图像、文字全方位实时互动,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师生缺乏沟通以及带教老师工作强度大、效率低的局面,为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提供契机。
2.2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优势
2.2.1 图像逼真,示教效率高
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师端显微镜下的图像可通过计算机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在真实图片下示教,重点、难点突出,为教学赢得充裕的时间,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指导性,示教效果理想。另外,学生显微镜下的图像均可通过教师端计算机显示出来,便于教师实时浏览与监控,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指导,典型图像可全屏放大,供全班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调节自己显微镜内置的指针对有疑问或不清楚组织结构进行定位并提问,教师有的放矢地答疑解惑,对普遍性问题集体示教,对个别性问题单独指导,避免同一问题重复解答,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2.2 语音系统良好,实现双向交流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为教师与学生都配备耳机和电子呼叫系统,这个系统具有双向语音通话功能,包括全通话模式、师生对讲模式、学生示范模式、分组练习模式这四种通话模式。师生在课堂上可通过耳麦进行实时语音交流,实现师生对话。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创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使效率较低的“点对点”的教学模式向效率较高的“点对面”教学模式转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 图像资源共享,弥补教学资源不足
组织切片不足是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少见病,如风湿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和非典型性肺炎等,切片资源显得相对紧张。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提供切片资源共享,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很少的切片也可以完成这一教学过程。此外,数字切片为少见病的切片资源共享提供新手段。学校可以购买或者自行建立数字切片,学生可通过数字切片观察少见病的病理改变,不受切片数量的影响。数字切片还可为学生的课外自学提供条件。
3 立足优势,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1 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生动形象的图文和多样的交流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教师端与学生端的数码显微镜都含内置摄像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罕见或典型的病变结构可随时进行捕捉、照相并保存到图片库中,并可利用保存的镜下图像,制作个性化病理学显微图册,便于以后的复习、交流或上传到网上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改变了“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使学生逐步成为教学主体。
3.2 利于比较教学法的开展
病理学是一门桥梁课,其学习需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为基础。应用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课堂上即可对相关内容如正常器官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等进行复习,亦可进行相关切片之间的比较,如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对比,发现它们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慢性肺淤血时,先详细讲解肺组织的正常结构,然后观察肺淤血的病理切片,接着让学生应用比较思考法,理解病变肺组织出现肺泡间隔增宽、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淤血、肺泡腔出现水肿液、红细胞和心衰细胞等病理变化,并解释慢性肺淤血病人的临床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为他们以后的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临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利于临床病例讨论的开展
把“临床病例讨论(clinic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③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的课堂是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成功的病例讨论一般由课前病理资料预告、课堂阅片、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四个部分组成。实验教学中以临床病例为主线,合理地创造迁移情景,把病理学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顺利完成理论知识向临床病例的迁移。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提供的图片共享和多种通话模式,使病例讨论变得简单、易行。
3.4 实验考试方法的改革
实验考试方法的改革一直是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病理学实验考试方法为:给学生一定量的切片和大体标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描述切片的镜下结构和大体标本的形态特征,并做出病理诊断。此方法考前准备工作量大,监考难度高,费时费力。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发展了多媒体截图考试法。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可使这一方法更简便、高效。其方法为:大体标本用数码相机拍照,切片镜下挑选的典型视野用显微镜内置摄像头拍照,并将图像制成自动播放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切片可以采用低倍镜和高倍镜图片组合,学生看自动播放的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作答。此方法与传统的考试模式相比有如下优势:可以批量考试,考前准备工作简化,监考工作量减小,效率明显提高;可同时准备不同难度或同一难度的多套考题,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随堂考试,避免了考题泄露的可能,提高考试的准确性和公平性。此外,可适当应用网络辅助考试。数字切片和数码互动联合应用,老师可将大量的考试内容制成试题库并到网上,学生可通过网络参加考试,考试形式得到进一步优化。
4 存在的不足
在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使用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过分依赖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忽视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忽视了授课艺术的提高;上课时忽视教态与语态,掌握不好上课节奏,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授课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但对于部分基础相对薄弱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意味着授课速度太快,这样使学生囫囵吞枣,应接不暇,影响教学效果,反而没有发挥其教学优势。此外,学生机数码显微镜的摄像头像素偏低,拍下的图像不够清晰或图像颜色失真,所以必须和显微镜切片观察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 小结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为病理学实验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理念。其将数码显微镜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新颖、有趣的实验环境。其将讲解、示教、观察、问答、讨论、测试和监督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的抽象、枯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病理学教学的突破和创新,同时为推动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作用。但教学过程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灵魂的对视”,机器终究代替不了人。只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刘万珍,姚秀玲,宋芳等.Motic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在医学形态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
【摘要】 目的 通过研究血必净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大鼠肺病理学改变的作用,探讨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取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中毒组、血必净组、正常对照组。中毒组及血必净组用百草枯120mg/kg灌胃,一次性染毒;血必净组从染毒后2小时开始,腹腔内注射血必净10ml/kg,每日一次,至处死前;中毒组及正常对照组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每日一次,至处死前。分3个不同时间点(6、24、72小时)处死大鼠(每组每个时间点8只)并取肺组织。制备标本后分别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各组各时间点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中毒组大鼠肺的病理学改变为急性弥漫性肺损伤,表现为肺泡腔内出血、渗出、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隔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Ⅰ型和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血必净组的病理学改变为局灶性肺泡隔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而Ⅰ型上皮细胞完整,Ⅱ型上皮细胞也无明显损伤,未见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从病理学角度观察,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关键词】 百草枯 中毒 病理 肺损伤 血必净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on the Xuebijings effect on the rats pathological change in lung from acute paraquat intoxic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protecting effects of Xuebijing injection. Methods 72 rats were randomly dievided into 3 groups, toxication control group, Xuebijing group, negative control group. 120mg/kg paraquat was intragastrically administrated for once in both toxication control group and Xuebijing group, 10ml/kg of Xuebijing injection was peritoneally administrated once a day till execution. Rats were executed 6, 24, 72 hours after treatment(8 rats per time point per group) and lung tissue samples were taken out for pathological study.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the lungs were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e and electron microscope at different observing point respectively. Acute diffuse lung injury were identified in toxication control group, intra-pulmonary alveoli hemorrage, effusion, inflammotory cell infiltration and inter-pulmonary alveoli, fibroplasia were seen; necrosis and abbscission were seen in of typeⅠand Ⅱ epithelial cells. In Xuebijing group, a few inter-pulmonary alveolis inflammotory cell infiltration were seen locally, while no apparent injury were seen both in typeⅠand Ⅱ epithelial cells, no fiberblast was seen. Conclusions The patholoical study shows that Xuebijing has a protective effect on the lung during paraquat intoxication.
【Key words】 Paraquat Intoxication Pathology Lung injury Xuebijing
百草枯(1,1-二甲基-4,4-联吡啶二氯化物),又名克芜踪,是速效触杀型除草剂,喷洒后能很快发挥作用,接触土壤后迅速失活。于1962年作为除草剂上市后,在130多个国家广泛使用,由于其中毒死亡率甚高,有报道口服病死率达60%~87.8%,且存活者中绝大多数存在肺间质纤维化,预后极差[1],而引起人们重视。PQ中毒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其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血必净注射液是以古方血府逐瘀汤为基础,反复精炼筛选出的静脉制剂。具有调节免疫及炎性介质、降低内毒素、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细胞膜结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作用[2]。本实验从病理学角度,探讨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的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均为雌性,购自昆明医学院动物科,标准喂养,体重200g~250g。主要试剂:20%百草枯水剂(深圳瑞德丰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血必净注射液(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每支10ml。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及百草枯中毒模型建立 采用随机数字表述法,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4只,中毒组及血必净组用百草枯120mg/kg灌胃,一次性染毒;血必净组从染毒后2小时开始,腹腔内注射血必净10ml/kg,每日一次,至处死前;中毒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用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内注射,每日一次,至处死前。
1.2.2 标本采集与制备 分别于中毒后6小时、24小时、72小时分批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每组8只,摘取肺脏。用95%乙醇固定,包埋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按电镜常规制备标本,染色,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2.1 光镜观察(HE染色) 中毒组(6、24、72小时)见肺瘀血,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并可见肺泡腔内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的浸润。血必净组(6、24、72小时)可见局灶性肺泡隔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2.2 电镜观察 中毒组6小时出现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内板层小体减少,并可见空泡(板层小体内容物排空);24小时出现肺泡腔出血,Ⅰ型上皮细胞肿胀,Ⅱ型上皮细胞坏死;72小时出现Ⅰ型、Ⅱ型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肺泡腔内出血,且有渗出液,并可见肺泡隔内增生的纤维组织。血必净组6、24、72小时均可见Ⅰ型上皮细胞完整,Ⅱ型上皮细胞无明显损伤,肺泡腔内无出血、渗出,肺泡隔内纤维组织增生不明显。
3 讨论
PQ进入人体内后可引起多脏器受损,其中以肺受损最为严重,早期为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后期为肺纤维化,多数患者最终死于呼吸衰竭。近二十年来,关于PQ选择性染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肺脏已被公认,但对PQ毒作用的原发靶细胞尚有不同的意见[3~5],Smith[3]等报道PQ首先直接损伤肺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内皮细胞。Smith[4]和Skillrud等[5]报道,PQ于染毒后3~4小时电镜下Ⅰ型上皮细胞最先出现损伤。本实验观察到:于染毒后6小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突出,表现为胞质小泡伸出和明显空泡形成;12~24小时,空泡增多增大,胞质电子密度消失,HRP颗粒出现在毛细血管基底膜内外,表明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通透性增高,导致肺泡壁水肿,继而水肿液和大分子物质进入肺泡腔,从而揭示血-气屏障严重损伤。
Ⅰ型上皮细胞对PQ也是较敏感的靶细胞,但其形态改变稍晚于内皮细胞,本实验在染毒12小时后,Ⅰ型上皮细胞出现胞质水肿和空泡形成,3天后广泛退变伴部分崩解剥落。Ⅱ型上皮细胞也是PQ敏感靶细胞之一,染毒后24小时细胞线粒体肿胀,板层体空化和核质靠边。此外,肺泡巨噬细胞(AM)也是PQ作用的靶细胞,染毒后12小时,观察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AM存活率显著下降,电镜下AM有退行性变,与Robert等[6]近年体外实验所观察一致。
血必净是由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调节免疫及炎性介质、降低内毒素、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细胞膜结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作用[2]。有研究表明血必净能有效的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释放,明显提高内毒素诱发的MODS模型动物的存活率,还能在体内外拮抗内毒素,抑制体内多种炎症介质的病理生理作用,回复受到抑制的免疫反应[7]。
本实验血必净组大鼠肺组织在光镜下未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弥漫性炎症反应,表明血必净抑制了过度的炎症反应,保护了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改善了肺脏的微循环。电镜下未见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Ⅱ型上皮细胞板层小体无明显排空,无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表明血必净稳定了肺泡上皮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生理功能,减少了肺内自由基及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对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损伤,维持了肺泡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维持了肺脏的功能。故本实验结果表明血必净对PQ中毒大鼠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 Yamashita M, Yamashita M, Ando Y. A long term follow up of lung function in surivors of paraquat poisoning. Hum Exp TOXICOL,2000,19:99~103.
2 隋宏,营向东,楚中华,等。大鼠急性百草枯毒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毒理学杂志,2007,21(1):27~29.
3 Smith LL, Mechanism of stuquat oxicity in lung and its relevance to treatment. Hum Toxicol,1967,6:31.
4 Smith P, Heath D. The ultrastructure and time sequence of the early stages of paraquat lung in rats. J Pathol,1974,114:177.
5 Skillrud DM, Martin WJ. Paraquat-induced injury of type Ⅱ alveolar cells. An in vitro model of oxidant in fury. Am Rev Reapir D IS,1984,129:995.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 C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2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为护理专业学生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需要掌握大量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病理学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利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观看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这种教学方法,只能直观观察病变,学生一般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与临床相联系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结合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学生特点,把CPBL教学模式(Case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1.CPBL教学法概述
CPBL教学法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2]并且学生在病案分析的实践中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处理能力。
2.CPBL教学法的实施
2.1病例选择及设计问题
精选病例是C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以疾病为中心,设计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必须紧扣病理学教学大纲,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水平相适应,病例简明扼要,病例中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病理变化要能全面体现主要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既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能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实施方法
授课前一周,将相关临床病例以及针对病例所提出的讨论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网络资源,做好预习。例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的实验课,选择病例:患者,男,76岁,因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数次住院治疗。死前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泡沫痰。观察要点:大体:双肺肿大,颜色暗红,切面有粉红色液体流出;镜下:①大多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②大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淡红色、比较均匀的水肿液。③一些肺泡腔内有少量巨噬细胞,胞浆内含有灰褐色颗粒。思考题:肺脏的病变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开展病例讨论时,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12人。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肺淤血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案例的临床表现,结合所讲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并作出病理诊断,找出诊断依据。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得出初步答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肺淤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将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总结病变特点,学会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病变出现的原因。
3. 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的意义
3.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而后将相应疾病的大体观、镜下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在C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加强,另外,分组教学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学相长。
4.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存在问题
4.1我院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总课时只有54学时,实验课仅8学时,课堂时间有限。CPBL教学法因有讨论环节,需要学生大范围参与,导致教学进度减慢,课时不够用,因此无法全面开展。
4.2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CPBL教学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自觉性。而我院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基础知识薄弱,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且学校网络资源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新的资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5.体会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提升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仅限于观察病变,甚至有学生以看到病变为目的,不会深入思考,也不易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更不会主动联系临床。C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C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CPBL实验教学模式,以最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其处分权.以及研究这些材料产生可能的商业利益后的利益归属问题进行概述,认为生物性的材料一经离体,按照相关
法规应南医院保管并遵守一定的保管时限:病人有权复阅作为其部分医学记录的病理资料,但是没有这些离体的生物
材料的直接所有权。病理学家及其实验室将这些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块用于研究或其他非治疗目的时要保护病
人的隐私: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和授权是保护患者隐私和病理学家利益的最好的办法,也是解决由于研究这些材料产
生的商业利益的归属问题的可行办法。尽快制定各相关行业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予以法律的效力,是解决上述问题
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病理组织;病理切片;所有权;处理权;利益归属
【中图分类号】d913:r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7—9297(20__)01—0032—06
随着我国医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法律意识的逐
渐提高.医疗诉讼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其范同涉及
医学各个领域。在我国目前的医疗纠纷诉讼中,涉及
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块的所有权问题尚无案例
报道。当患者要求到另一家病理研究机构会诊时,他
有权获得其病理资料及其原始组织吗?这就引发了病
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块这些离体的生物材料的所
有权的问题:(1)它们究竟归属患者本人还是病理实
验室?(2)病理学家及其实验室对处理这些离体生物
材料具有什么样的权限?(3)在处理这些离体生物材
料时如何保护病人的隐私?(4)谁有权从研究切片、组
织中获益?由于我国法制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有关
病理切片、组织等的保存也无统一的法规规定,本文
就我国目前的法规及规章制度,参考国外的相关立
法,对以上4个问题概述如下
一
、关于离体的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块的
归属问题
在20__年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2
条规定: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
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由此可
见.病理切片等属于病历资料的一部分,理应由医院
归档保管。任何与治疗和诊断相关联的切片和组织块
都是病人医学记录的一部分,按照该规定,医院、实验
室或者制作这些记录的科室都被要求保存并维护这
些医学记录.这表明患者对其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
组织块不具所有权。笔者认为,这些离体的生物性的
材料对患者而言毫无专业价值,它们是在病理学家的
专业知识基础上制备而成,是专业技术的产物,在病
理学家等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研究的时候才具有
临床价值。因此,由医院保管更能体现其价值和实用
性.并且理应由原制备单位进行保管。
当然,病人有获知这些保存在医学记录中的信息
的权利,包括会诊中使用其组织块和切片。我国允许
患者为求会诊时可以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然而,在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15条规定中,医疗机构
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门(急)
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中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
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
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报告、
护理记录、出院记录。在该条例中,仅有病理报告属于
可复制的范畴,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块不包括
在内。这意味着当患者要求到另一家病理研究机构会
诊时,他(她)也不能获得其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
织块 但现行的医院工作制度允许患者可以凭会诊单
位的借条用借病理切片,并规定借出切片应于1个月
内归还:【1j而蜡块原则上不能借出,如会诊单位认为切
片质量不理想、影响诊断,而原单位又无法保证切片
质量时应予借出:如会诊单位要求做特殊染色或免疫
组化等检查时,原单位不能完成或不能保证质量时,
也应予以借出。同意出借的蜡块原则上只能做一次切
片,以不超过10张为宜,蜡块用后应及时归还。[11
因此,尽管病人所指定的会诊单位、医生可以从
i作者简介】谢英(1971一),女,四川省内江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法医病理学研究。
tel:+86—028—85446597:e—mail xieyingl 024@1 26 com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原医疗机构中获得原始切片.病人一般不可能直接拥
有这些离体材料。至于借 的这些生物材料的保管和
维护职责限定,我国目前尚无具体规定。管理条例允
许医院向借方收取一定的押金,如果逾期不还者,可
以没收押金,并未限定保管和维护职责,这可能导致
切片借出后的管理混乱。如果切片因此而丢失,谁承
担责任呢?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相关法
律,如美国康涅狄格f州)的法律要求,在有病人、病人
的人或病人指定的健康保护人的书面要求时,医
院或实验室应“直接分送原始保存的组织切片或者碎
片给病人指定具有许可资格的机构、医生或实验室”;
l|“如果原始切片或组织块不能提供或者他们的新切
部分能够完全代替原始的切片或碎片组织块”时.允
许医院或文验室分送新的切片给病人的健康保护人:
这些材料的接收者独自对保护和返还给医院或实验
室负责,任何发出原始切片或碎片或者新切片的医院
或实验室,这些材料损坏或者丢失承担任何责任:它
们还允许医疗机构收取“必要的费用来支付这些材料
的关于提供原始保存切片、原始组织块或者保存的病
理组织碎片中新切的切片而产生的费用”。
在该领域有一个案例可以明确地表达出上述观
点:在connelio v stamford医院,一个同意进行多张涂
片检查的病人要求重新得到这些涂片,以作为误诊证
据向其医师索赔,3康涅狄格的最高法院认为该病人
不具备“直接拥有这些切片的”资格。该法庭认为原告
的这些涂片是她医疗记录中的一部分.因此,当然属
于医院拥有。法庭推断医院没有被要求直接发 出这些
原始切片给病人,而只能给被病人指定的健康保护
人。“一个可假定的知道怎样处理这些切片的人。 。
二、关于病理学家及其实验室对处理这些离体生
物材料的权限问题
病理学家及其实验室在保管这些病理组织、病理
切片和组织碎片应该有什么样的权、责呢?主要包括:
(1)保管的时限。(2)病理学家及其实验室是否可以随
意分发这些生物材料给其他医疗机构或者用于治疗、
诊断以外的其他目的
(一)保管时限
某职_t二医院一位60多岁的女性心包积液患者,
(美)corm general statutes annotated§19a一49oh(a).
2 (美)corm general statutes annotated§19a一49oh(a).
connelio、stamford hospital,246 corm 1 998;45.
connelio、stamf ord hospital,246 corm 1 998;45.
(美)42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493.1257—1259
(美)42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493.1257—1259
· 33 ·
其心包穿刺液检查发现有“癌细胞”,1周后该患者出
院到另一家医院诊治.此时患者的病况不允许再进行
心包穿刺,当患者家属要求原医院提供细胞涂片会诊
时,原医院病理科已将涂片丢弃。那么,这些生物性检
材究竟该保存多长时间呢?
在我国的相关条例中,关于病理组织、病理切片
和组织碎片保管时限的规定尚不明确。在1991年发
布的《医药卫生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中,仅提及病理切
片应该归档管理,无时间限定:在一些医院管理或制
度、职责或规范的书著中,对病理组织、病理切片的时
限有一些规定,但并不确切。如:活检大体标本一般保
存1个月.而后根据需要,分别保留或丢弃:凡有教学
研究价值或凶其他原因而必须保留的标本,可制作永
久性的标本保存:蜡块应长期保存:切片等予以归档
存放。⋯又如:1982年卫生部制定的《医院] 作制度》
规定:病理切片应编号长期保存 有价值的病理标本
要妥善保管。活检大体标本一般保存半年,组织切片
和蜡片以及有科研、教学价值的标本应分类长期保
存。这些规定不统一,时间限定模糊,病理学家及其实
验室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肓目性 凶此,参考美国
1998年的临床实验室提高修正案(clia)和美国病理
学学会(cap)制定的条款对我国相关法规的制定有
一定的指导作用。
美国临床实验室提高修正案(ci ia)规定:实验室
必须保存“被染色的切片至少10年(从被检之日起).
而碎片标本至少2年”: 湿组织应该存放给出最后的
报告结果后保存至少2周:[31保存所有的细胞切片制
本自检查之日起.不管诊断与否,至少5年:
美国病理学学会(cap)提 实验室保存切片、组
织碎片和手术病理报告至少10年:湿组织应该在被
给出最后的报告结果后保存至少2同;保存所有细胞
切片5年,好的针吸切片和细胞报告至少20年;cap
还推荐实验室应该保存细胞遗传学切片3年,任何诊
断影像(被数字化的资料或底片)和最后的报告至少
20年。[21
在美国不同的州法律和其他的联邦法律还可能要
求将这些材料保存更长的时间。例如,纽约要求“组织
病理切片应保存20年”。 另外.⋯丁学术或研究目的
· 34 ·
的切片可能值得被特别的实验室更长时间的存储。
f二)病理学家及其实验室是否可以随意分发这些
生物材料给其他医疗机构或者用于治疗、诊断以外的
其它目的
在我国目前的病理机构现状中。病理组织会诊是
一种常见的运作方式。除此之外。病理组织还可能会
用于治疗、诊断以外的其他目的而分送出原保管机
构,如研究、健康保险、上报给国家医疗机构等。由于
分发这些生物材料可能涉及患者的个人健康信息的
隐私,原保管机构能否随意支配这些材料呢?在我国
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无任何明确规定。严格说来,原
医疗机构理应保护这些材料中包含的患者的隐私不
被泄露,在分发这些病理材料给其他机构时,不管出
于什么目的,原则上都应得到患者本人的同意才能体
现出对患者隐私权的尊重。由于病理学家通常被认为
是间接治疗者,他们一般为其他医生进行检测并且为
他们报告结果。因此。作为间接治疗者,病理学家可能
会使用或公开带有个人识别信息的病理组织、病理切
片和组织碎片用以治疗、支付或健康照顾操作目的、
质量保险计划中使用而不经过病人的任何允许。①因
此.限定其处理权责对保护患者隐私有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如何支配这些材料应据他们分发病理
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碎片的具体目的而定。例如在
美国,当分发病理组织、组织碎片和病理切片用以研
究时,以下情况可以不经患者同意:(1)公开是被社会
公共机构调查部门或有特别检查明确保密要求的保
密部门所赞同的。(2)该个人健康信息将被用于发展
一个研究记录。(3)公开的个人健康信息仅限于死者
的信息。(4)公开局限于去除了可以识别个人健康信
息的数据且遵从数据使用协议。②除以上情况外,病
理学家及其实验室分发这些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
织碎片都应该获得病人的同意或授权后才可以实行。
三、在处理这些离体生物材料时如何保护病人的
个人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要求医师在执业
活动中不得泄露病人的隐私.这要求病理学家及其实
验室分发这些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碎片时要保
护病人的隐私。当一名癌症患者要求对他的癌症诊断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1期)
进行病理会诊时,必然会涉及其个人信息的转移。原
保管机构如何才能在这种操作环境下保护患者的隐
私呢?关于个人健康信息的隐私权标准,我国尚未明
确界定。本文仍以美国的现行法案为参照。对这一领
域进行概述,希望对国内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形起一定
的借鉴作用。
美国1996年的健康保险的可携带性和责任法
案,publ04—191(hipaa),建立的关于个人健康信息
的隐私保护的权力标准可供我们参考。个人可识别的
健康信息(phi)就是以下信息:(1)被健康提供者、健
康计划、雇主或健康保护票据交换所建立或接受的信
息。(2)与一个人身心健康或状态相关的、一个人健康
保护提供、或支付个人健康保护提供相关的信息。(3)
鉴别个人或提供一个合理的基础以相信这些信息能
够被用于个人识别。③具体而言,个人可识别的健康
信息既是携带有18个指定的识别符的信息, 这些被
hipaa指定的识别符包括:名字、地点、日期(尤其是
年份)和年代早于1989年、电话号码、传真号码、邮件
地址、社会保障号码、医学记录号码、健康计划受益人
号码、账户号码、证书或执照号码、机动车识别号码和
连续号码、设备识别号码和连续号码、统一资源土地、
国际互联网原始地址、生物统计识别符包括指纹、声
纹、全脸的照片以及任何其他独特的识别号码或特
征。
按照hipaa.病理组织、组织碎片和病理切片本
身不是被保护的健康信息,但当其被公开。与公开伴
随的信息基于法律条款的规定则可能是受保护的健
康信息。例如,一个人提供细胞给研究者,并且告诉研
究者这些是可识别的个人的癌细胞,与之伴随的情形
就是被保护的关于个人的健康信息。⑤因此如果一个
实验室分送切片用以会诊。这个切片必然包括个人的
可识别的数据。在这种场合下,实验室必须遵从关于
个人健康信息相关的hipaa条款。
获得授权是保护和尊重患者隐私权的一种重要
且有效的手段。美国1996年的健康保险的可携带性
和责任法案条例提出大量关于授权的要求。病理学家
和研究室为了研究目的,在分发带有任何可识别信息
的病理组织、组织碎片和病理切片前,必须从病人处
健康照顾操作包括品质评价和改善活动、委派证书、执照,或委任行为、医学检查、法律服务、或审核功能{或商业计划、发展、管理、和一般的行
政活动。see:(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 64.506(a)and 45 c f r§1 64.520(c)(2)(ii)
(美)conn general statutes annotated§1 64.5 14(e).
④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美)65 federal register 82462,82533(december 28,2ooo).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1期)
获得有效的授权。病理学家可能会使用这些早年收集
的材料用以研究,如果他们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形式
的表示,即使这个同意没有符合现行的hipaa应允
授权的要求,它们也可以被用于研究。然而,如果没有
获得知情同意.而病理学家又希望使用这些材料用于
研究,他们要么从病人处获得授权(这可能是不切实
际甚至不可能的,有赖于这个材料获得有多长的时
间),要么在20__年4月14日以前(hipaa条例的
应用时间),通过社会公共机构审查部门获得一个明
确同意的弃权证书,以便使用这些材料 。
在一些少见的场合下,病理学家是应病人要求进
行检测并出报告结果给病人,此时实验室及病理学家
被认为是直接的处理供体。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用病
人的个人可识别的健康信息用以治疗、支付或健康照
顾操作前,病理学家必须获得病人书面的保密准则通
知的确认书,该确认书要按照hipaa条例罗列出提
供者的保密要点。②
美国1996年的健康保险的可携带性和责任法案
规定的授权在以下情况可以不予实行:④(1)公开个
人可识别的健康信息是因为公共健康的原因,如在国
家法律要求下报告新癌症病例给国家癌症调查机构。
(2)作为调查的一部分公开个人可识别的健康信息、
发给许可证或纪律的行为或法律行政行为。(3)响应
传审或发现要求公开个人可识别的健康信息。
四、谁有权从研究切片、组织或组织碎片中获益
随着医学技术和病理学的快速发展,对病理组
织、切片进行研究可能会与商业利益联系起来,这时
势必涉及利益的分配问题。在被美国医学机构提出的
5个专利申请中,其中一个发明来自于病人的体液或
细胞。i4]如moore对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的诉讼案5_
中.一个细胞系的来源也是得益于对患者已切除的脾
脏组织的研究。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手段
的提高,从研究切片、组织或组织碎片中获益的事例
会越来越多,分清谁有权从研究切片、组织或组织碎
片中获益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家应该怎样做才能更
好地保护他们在使用其用于研究或其他非治疗目的
时的利益呢?我国目前无相关规定,也无此类案例发
生。在国外,目前也只有很少法律、法规明确了病人具
有其组织的所有权.如美国乔治亚州明确规定基因信
息是个人的财产。同但是,这些法律没有直接陈述谁
有权从研究组织、切片和组织碎片中获益的问题。在
· 35 ·
这个问题上,分析moore对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的诉
讼这一典型案例对病理学家及其实验室以后的实际
操作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原告john moore,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医学
中心的一名多毛细胞白血病患者。凶为moore的病况
很少见且具有特征性,医生确信其组织有着重要的研
究价值。医生告知moore,切除他的睥脏是临床治疗
所必需的,并收集这些标本进行研究 moore不知道
他的医生使用其脾脏并非用于治疗目的.而他的医生
和一名研究者用这些组织来发展出一个细胞系.他们
凭此取得淋巴因子产生方法的专利权 这些专利的市
场评估价值是l0亿美元。而研究者,moore的医生、
加利福尼亚董事与一生物技术 公司签定了股份合同.
并且从来自moore的组织的研发产品中获益 在法庭
上,moore辩称他的组织以及由其组织产生的细胞系
是他的财产,因此他有权从研究产品中获益。moore
还他的医生没有得到其本人的完全同意而使用
其组织进行研究的欺诈行为。
受理诉讼的加利福尼亚法院认为,财产法也适用
于组织内容物及研究结果,moore有权提出诉讼。然
而,在上诉中,加利福尼亚的高等法院驳回财产诉讼,
并因此了初审法院的庭审结果。高等法院主要从
3个领域驳回初审法院财产权的裁决 第一,高等法
院认为,缺乏条例或案例来支持moore对人类异常的
组织成分的财产权的申诉。第二,根据加利福尼亚的
法律,该州有权决定怎样处理组织。尽管条例提到公
共健康和安全目的,加利福尼亚的高等法院解释了这
个条例作为一个病人对离体组织的所有权力的普遍
性的缩减。第三,加利福尼亚高等法院发现这个细胞
系及其任何伴随产品都不是moore的财产,因为他们
不同于那些自然发生的细胞。当然,发展自moore组
织的细胞系和方法的专利是“人类创造性”的产品。该
专利被当作法律上的重要手段来区分来自moore原
始细胞的细胞系。因此,即使moore曾一度拥有他的
细胞.但他的所有权不会扩展到源自他的或这些细胞
的细胞系和产品。加利福尼亚高等法院以强调公共政
策的正当理由来驳回moore的财产诉讼,认为通过阻
止令人心寒的责任承担方向的影响,促进研究是公共
的最好利益。它认为moore和其他潜在的原告应该经
由其他法理为这种违法类型寻求法律援助,例如,违
背信用职责(应诉欺诈行为)和知情同意权法律(应诉
①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②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6(a)and 45 c f r~164.520(c)(2)(ii)
③ (美)45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164.501—514.
· 36 ·
隐瞒使用moore的细胞的目的)。加利福尼亚高等法
院表达了他们的担心:应允这类类型的案件可能会在
财产权力上扩张得过多,而不是在有价值的研究的代
价上。因此,在该案例中,加利福尼亚高高等法院认为
病人无权从用于研究的组织应用中获益。然而,加利
福尼亚高等法院也通过声明把他的结论限制在具体
的场合下,“我们并不支持持有这样的观点:那些离体
细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作为财产”。
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案例明确了诸如谁有权从
研究病人的组织中获益等问题。它们多集中在移除的
器官(如角膜)和生殖材料(如)的财产权上。尽管
这些案例引发了法律讨论,他们还没有直接应用到最
近的涉及病理学家的问题上.即关于拥有组织、切片
和组织块的权利和从研究它们而获益的权利。
由于在这个领域里尚缺乏可解决的法律,一些职
业协会已经寻求制定“从使用组织获益的问题上和关
于组织所有权的一般法律及伦理关系”指导标准。这
些指导尽管没有法定约束力,但可能会帮助病理学家
了解怎样实际对付这些问题。美国医学协会(ama)出
版了一个针对目前医学问题的伦理守则和观点——
《关于人类组织的商业使用》的伦理准则规定:[刀(1)
在使用器官或组织进行临床研究时,必须获得病人的
知情同意。(2)在利益被实现成生物源性材料的产品
之前,具潜在商业价值的应用必须对病人公开。(3)没
有得到提供原始细胞材料的病人的同意,人类组织及
其产品不得用于商业目的。(4)使用人类组织及其产
品获得的商业利益可以被病人分享,要与法律合同协
议一致。(5)医生提供给病人的诊断和治疗的选择应
当符合良好的医学实践标准,而不应当受到病人组织
的潜在商业价值的影响 虽然这些美国医学协会的伦
理准则还没有直接地指明利益的归属权.但它们强调
了当从事具潜在商业价值的应用性研究的时候.尊重
病人的知情同意权显得尤其重要。美国病理学学会关
于《使用人类组织用于研究、教育和质量控制》的法规
也强调知情同意权的重要性,[81他们尤其建议承诺的
形式应该是书面的而非空白的承诺,以便病人明确地
表示接受或拒绝捐献其组织用于教育或研究目的。
而病理学家能做些什么才能最好地保护他们在
使用组织、切片或碎片用于研究或其他非治疗目的时
的利益?正如moore对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的诉讼案
所提倡以及专业协会的观点,获得病人的使用其组织
的完整的知情同意.是病理学家和实验室回避职责和
保护病人在研究方面的利益的最好的方式 [5_对于已
经被实验室拥有的组织标本.得到知情同意可能太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l期)
迟,然而,病理学家可能希望使标本匿名化来保护捐
献者的隐私.病理学家也应该咨询社会公共机构审查
部门的公共机构来决定怎样处理这些材料。
为了寻求获得标本,病理学家应决定适当的公开
和承诺尺度,也就是真正的知情同意。例如,合适的公
开范围可能依赖于:(1)组织标本最初被用来治疗还
是研究目的。(2)组织标本是独特的(也就是moore似
的组织标本),还是普通的(也就是做常规检查的组织
标本)。[61通过更多的向病人公开,病理学家和实验室
能够更好地确保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遵守知情同意的
要求 例如,根据美国医学协会指导准则,医生应该公
开:(1)标本将被用于研究,和(2)从研究中获取的经
济利益的可能性的范围。[7]
在类似moore对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的诉讼案
中,在病人的组织是特别的情况下,医生可能希望向病
人揭示它的独特性和他们组织潜在的价值和研究的特
别目的。可能的经济利益的公开,应该小心地用词,既
不夸大商业获利的可能性,也不强制参与。医生可能会
在利益的驱使下加入病人放弃所有关于他们组织离体
以后的权利的条款,这样的解决方案应当避免,因为如
果放弃的条款太宽广(即病人放弃太多权利),法庭可
能会认为他们是不能执行的条款。[91另外,实验室可
能还希望考虑到一个可能的决定退出的策略。
在以上关于知情同意要求的建议内,病理学家应
该做什么?病理学家可能希望得到以下保证:(1)病人
已被告知参与研究的可能的风险和利益。(2)病人已
经同意使用其标本进行研究。(3)病人已被告知在其
研究中可能的任何商业利益。(4)已经被实验室保存
的组织是匿名制备的或被授予社会公共机构审查部
门弃权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物性的材料一经离体,按
照相关法规应由医院保管并遵守一定的保管时限:病
人有权复阅作为其部分医学记录的病理资料,但是没
有这些离体的生物材料的直接所有权。 当病人要求进
行病理会诊时,医院应当直接提供原始切片、组织块
或者是足以代替原始切片的重新切片给病人指定的
会诊单位.而不应交给患者本人;病理学家及其实验
室分发这些病理组织、病理切片和组织碎片用于研究
或其他非治疗目的时要保护病人的隐私:获得病人的
知情同意和授权是保护患者隐私及病理学家利益的
最好的办法,也是解决由于研究这些材料产生的可能
的商业利益后的利益归属问题的可行办法。因为在这
个领域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病理学家在实际操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l2卷(第1期)
作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病理学家应小心遵循我国的
医院工作制度、职责及规范,让自己熟悉在其权限内
的法律要求,寻求专业协会的意见指导,使之顺从涉
及科学和商业研究目的之间的伦理关系。在处理实际
工作中谨慎行事,以免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
时,尽快制定各行业的行为规范,予以法律的效力,才
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病理学家和患者双方面的利益,推
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世明,李旭,郭晓东主编,现代医院诊疗常规[m].合肥:安徽科学
技术出版社.20__:1569~1571
[2]
[3]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rentention of laboratory
.
records
and materials[m] . adopted august 1995;and revised november
2o01
livolsi va.use of human tissue blocks for research[j].am j clin
pathol,1996,105:260
· 37 ·
andrews lb:my body,my property[j].hastings center pep,1986,
16:28
moore v regents of univerity of california,793 p.2d 479(cal 1990)
mohapatra s,kalogjera l:who owns these slides?overview of legal
issues facing pathologists an d laboratories when saving and senging
out tissues,slides,and tissue blocks[j].pstholo~-case reviews.20__
8(3):90~97
ama current opinions of the council on ethical and judicial affairs
§2.20__:08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policy on uses of human tissue in
research,education,and quality control[c].adopted august 1996;
reaffirmed august 20o0
greenberg w ,kamin d.:property rights an d payment to patients for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human tissues:an economic analysis[j].soc sci
关键词:电镜;内质网;病理变化
Abstract:There is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about cell ultrastructure depending 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chnology. The structure of the various kinds of organelles, and its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change provides the intuitive and scientific basis for people to judge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s. This paper mainly summarizes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endoplasmic reticulum under the proj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Key words:Electron microscope technology; Endoplasmic reticulum; Pathological changes
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RUSKA第一次发现了电子显微镜,随后利用刚刚形成的电子显微镜技术第一次看到了烟草花叶病毒[1]。随着电子显微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电镜的应用使人们对细胞的研究逐步深入到亚细胞结构,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也不断被人们认知。同时,在医学科研和诊断疾病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Gyorkey[2]等在2000例肿瘤诊断中8%要靠电镜帮助诊断。Kuzela[3]等对49例肿瘤的诊断结果分析,11例电镜可进一步提供明确的诊断,占22%,纠正6%的错误诊断,确诊率28%。国内周晓军[4]报道223例肿瘤电镜诊断,电镜确诊135例,占60%,纠正原病例诊断11例,占5%。有诊断价值者占65%。有由此可见,电镜技术在诊断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电镜分为扫描电镜和投射电镜。由于其分辨率高,放大倍数大,而且使用较为方便,电镜已经成为研究细胞微观结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5]。本文所的总结的内质网超微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投射电镜来观察。
1 内质网的超微结构及生理功能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KR. Porter、A. Claude 和 EF. Fullam等人于1945年发现,是细胞质内由膜组成的一系列片状的囊腔和管状的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隔离于细胞基质的管道系统,为细胞中的重要细胞器。它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膜囊和膜管网,可分为粗面内质网(RER,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和滑面内质网(SER, 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两大部分。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大量核糖体,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滑面内质网上无核糖体。
内质网是哺乳细胞中一种重要的亚细胞器。膜分泌性蛋白、氨基多糖、磷脂、胆固醇及钙信号等的代谢均与内质网功能直接相关,例如分泌性蛋白的合成与空间折叠、蛋白质糖基化修饰、蛋白质分泌等均在内质网内发生。目前研究认为,胰腺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细胞等内质网功能障碍可能分别是糖尿病、心脑组织缺血梗塞、退行性神经疾病等发生的重要原因[6-8]。
真核细胞的内质网具有四个主要的生理功能:合成膜蛋白和分泌蛋白;折叠形成蛋白质正确的三维空间构象;储存Ca2+;参与脂质和胆固醇的生物合成[9]。
2 内质网的病理性变化形态观察
2.1内质网增多 内质网的多少可以反应细胞病变状况。例如在蛋白质合成及分泌活性高的细胞(如浆细胞、胰腺腺泡细胞、肝细胞等)以及细胞再生和病毒感染时,粗面内质网有增多现象。
李颖智[10]等研究了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的骨组织超微结构,发现进行手术后第11w,胫骨成骨骨细胞核空化,粗面内质网增多。熊娟[11]等观察了锯缘青蟹病毒感染的超微病理变化,发现其胃细胞中粗面内质网肿胀增多。
2.2内质网减少 和水祥[12]等用秋水仙素灌大鼠慢性肝损伤大鼠,用电镜观察细胞,发现胞浆内内质网减少。谢学军[13]等研究了糖尿病大鼠视觉系统三级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发现糖尿病大鼠视皮质,神经细胞胞浆中,粗面内质网减少且变形。山羊冰川棘豆中毒[14],缺血[15,16]等也可导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减少。
2.3内质网增生 张洁[17]等用分离到的鹅副粘病毒毒株进行人工发病实验,并取实验结束时存活鹅的大脑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粗面内质网有增生扩张现象。
张瑞祥[18]等在慢性迁延性乙肝病毒性肝炎的电镜检查中可以看到细胞内滑面内质网增生现象。
2.4内质网扩张及囊泡化 内质网扩张和囊泡变(dilaftation and vesiculation of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细胞损伤最常见的内质网病变之一。内质网扩张是指内质网口径增大,但仍保持原有结构并具有网状外形。囊泡变是指内质网扩张成大小不等的囊泡。缺氧、中毒、感染、营养不良和放射线照射均可引起内质网扩张和囊泡病变。
李艳飞[19]等用人工复制的脑软化症雏鸡摸型.研究其主要免疫器官病理解剖学变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其中脾脏的粗面内质网扩张呈池状。李颖智[10]等研究了脊髓损伤后继发骨质疏松的骨组织超微结构,发现进行手术后第11w,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病变,周肱骨骨细胞,粗面内质网空化。人工感染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引起心、肝、脾、肺、肾、肠、胰等组织的核染色质内出现内质网扩张肿胀现象[20]。
引起组织细胞内内质网扩张的病症还有:急性酒精肝损伤 [21],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22],高胆固醇饮食引起动脉内皮细胞变性[23],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24],猪生殖-呼吸综合征[25],海洛因成瘾[26]等。
2.5粗面内质网脱颗粒 当细胞受损时,粗面内质网上的白体往往脱落于胞浆内,粗面内质网的蛋白合成乃下降或消失;当损伤恢复时,其蛋白合成也随之恢复。
帖利军[27]等研究甲状腺机能减退大鼠脑发育临界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实验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在电镜下可见内质网变性、扩张,白体脱落、游离。李任飞[28]观察经胃左动脉热灌注化疗药物对照正常胃组织超微结构,其中56℃组胃小弯上皮细胞胞质内,内质网扩张脱颗粒。
2.6同心性小体 宋福林[29]等对纤维组织细胞性脑膜瘤的临床病理进行了病理学观察,发现纤维组织细胞细胞胞质内的粗面内质网成板层状或扩张成池分别,可见同心性小体分布。
2.7池内隔离 郑晓刚[30]等在软骨样脊索瘤的超诶病理对比研究中观察到普通的脊索瘤瘤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扩张呈大泡。
内质网正常的生理功能维持着细胞以及组织器官的正常运作,因此,通过观察内质网发生不同形式的形态异常,可以判断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理情况。了解和熟悉细胞内个细胞器的正常形态和病理形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疾病,深入探讨疾病的致病机理。
参考文献:
[1]王嘉伦. 中国电子显微学应用概况[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2,4:63-64.
[2]Gyorkey F, Min K, Krisko I, Gyorkey P. The usefulness of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of human tumors[J].Human pathology,1975,6:421.
[3]Kuzela D, True L, Eiseman B. The role of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management of surgical patients[J].Annals of Surgery,1982,195:1.
[4]周晓军, 张秦和. 223 例肿瘤的电镜诊断研究[J].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0,19:179-181.
[5]王永康,夏立芳,雷廷权,等. TiAlN/Ti 多元复合涂层的截面透射电镜研究[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23:12-15.
[6]Harding H, Ron D.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J].Diabetes,2002,51:S455.
[7]Mouw G. Activation of caspase-12,an endoplasmic reticulum resident caspase,after permanent focal ischemia in rat[J].Neuroreport,2003,2003:183-186.
[8]Mattson, P M. Excitotoxic and exeitoproteetive mechanisms:abundant target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J].Neuroreport,2003,3:65-94.
[9]滕旭, 齐永芬, 唐朝枢. 内质网应激与心脏疾病[J]. 生理科学进展 2009,40:106-110.
[10]李颖智, 杨有赓, 于艳波,等. 大鼠脊髓损伤继发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4,12:134-141.
[11]熊娟, 陈吉刚, 杨季芳, 等. 锯缘青蟹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观察[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0(5): 640-645.
[12]和水祥, 汶雅娟. 硒抗肝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J].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80-482.
[13]谢学军,. 糖尿病大鼠视觉系统三级神经元的病理学研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1,9:348-350.
[14]李勤凡,王建华. 山羊冰川棘豆中毒的病理学观察[J]. 中国兽医学报,2001,21:75-78.
[15]徐明,杨惠林.经椎间动脉栓塞法建立急性脊髓缺血损伤模型[J]. 中华创伤杂志 ,2000,16:88-90.
[16]花放, 丁晓慧, 刘文瑞,等. 颈动脉负压分流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1,9:33-39.
[17]张洁,辛朝安. 鹅禽副粘病毒病的病理学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21:84-86.
[18]张瑞祥,张洁茹. 235 例疑难病理标本的电镜诊断价值[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2,18:560-562.
[19]李艳飞,王洪伟. 雏鸡脑软化症主要免疫器官的病理学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33:48-52.
[20]殷中琼, 汪开敏. 人工感染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病理形态学[J]. 中国兽医学报, 2002,22:597-600.
[21]赵云霞, 陶明煊, 程光宇, 等. 鸡枞菌多糖对急性酒精肝损伤小鼠超微病理结构及 ADH2, ALDH2 mRNA 表达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5, 5: 39.
[22]李琦, 欧阳静萍, 余追, 李银萍. 当归抗高脂致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效果观察[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3,5:29-30.
[23]李瑞, 刘善云. 运动对高胆固醇饮食小鼠主动脉脂质沉积影响的透射电镜观察[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17:8-10.
[24]李青, 詹文涛. 三七总皂甙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脏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0,12:390-393.
[25]孟帆, 姚敬明, 吴忻, 等.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感染猪超微结构研究[J]. 中国畜牧兽医, 2012, 39(6): 196-199.
[26]朱华, 李跃明. 海洛因成瘾者胰腺的透射电镜观察[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22:1-3.
[27]帖利军, 潘建平. 甲状腺机能减退大鼠脑发育临界期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J].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51-52.
[28]李任飞, 申宝忠, 杨光, 等. 经胃左动脉灌注热化疗药物对家兔胃壁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J]. 肿瘤防治研究,2002,29.
关键词:整合课程;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方案设计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特征日趋明显,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前医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注重各自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便于教学实施、组织管理和教学资源安排等优点。但学科之间界限过于分明,各学科内容之间存在交叉重复或表述不一;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培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考评体系不够全面客观。鉴于此,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方案。整合课程是指将原来自成体系的各门课程或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与融合,使相关课程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精简、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环节,以发挥其综合优势[1]。实施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医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1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1.1医学课程模式的回顾
1993年,爱丁堡世界卫生医学教育峰会推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综合型课程教学模式[2],使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和理解一个器官与系统的关系,形成医学整体观。1999年,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PapaFJ教授和卡格雷大学医学院HarasymPH教授系统论述了医学课程模式[3],将医学课程模式划分为5种:①以带徒培训为基础的课程模式(apprentice-ship-basedcurriculummodel,ABCM);②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discipline-basedcurriculummodel,DBCM);③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模式(organ-system-basedcurriculummodel,OSBCM);④以问题为基础的课程模式(problem-basedcurriculummod-el,PBC或PBL);⑤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课程模式(clinicalpresentation-basedcurriculummodel,CPB-CM)。世界高等医学教育经历了3次改革浪潮:①1910年,以弗莱克斯纳(Flexner)报告为导引[4],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②20世纪中期,随着PBL的提出,医学教育迎来了以PBL和课程整合为创新手段的教育模式[5];③21世纪,随着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普及,医学教育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医学生的核心岗位胜任力,提倡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新型职业素养,推动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全面医学人格塑造教育模式的发展[6]。
1.2我国医学整合课程的发展现状
20世纪中叶开始,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借鉴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整合的成功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医学院校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医学院校要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2009年11月,医学发展高峰论坛以“医学整合”为主题,《北京共识》,指出医学整合式实现全民健康宏伟目标的重要方略。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2015年10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主办的“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医学整合课程论坛”在西安举行,国家卫计委首套“器官-系统”整合规划教材正式。“整合”成为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医学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要分两类[7]:以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器官系统或疾病模式又分为:①水平综合,相互平行的学科打破学科界限,分别局限在基础医学学科或临床医学学科;②垂直综合,基础医学学科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渗透。以问题为基础的整合模式,是以问题为基本元素,将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以小组讨论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解决问题获取连贯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总论》与《基础医学各论1-4》整合模块[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能力为主线的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实现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的真正融合[9];汕头大学医学院的模块课程教学[1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横向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基础医学教程、器官系统整合基础医学课程,促进了基础课程教学结合临床工作实际[11];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基础医学新型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学科为中心向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转化[12]。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院校,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种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极其严肃的课题。遵循“一体现、两符合、一致性原则”,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试行)》”的原则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与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一致。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和顶层设计,“小步慢跑、分步实施”,构建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方案,在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卓越医师养成班初步实施,皆在探索适合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开拓出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2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的构建
2.1构建方法
学校成立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整合课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顶层设计。专家组查阅资料、调研学习、专家咨询、反复论证,确定整合课程方案,征求校外医学教育专家建议。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党政联席会通过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2.2基础医学课程整合的指导思想
即“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为指导思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按照人体器官系统逐一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使医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更加符合学习的规律。按照人体器官系统教学,“从宏观到微观”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从疾病到药物治疗”有利于学生对药理知识的掌握,为实施以问题为基础(PBL)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为后续学习临床医学课程打下更系统和坚实的基础。
2.3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方案思路基础医学课程
包括医学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局部解剖学等,它们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等课程的教学是按各自的规律进行授课。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是各自按人体器官系统分别进行教学。即同一个系统的知识在不同的课程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系统解剖学中学习人体器官系统的宏观结构,在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微观结构和器官系统的发生,在生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在病理学中学习器官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在病理生理学中学习疾病状态下器官系统的功能改变,在药理学中学习治疗各器官系统疾病的药物作用、疗效和不良反应。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同一个器官系统的知识有时需要间隔半年至两年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单位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以大量的记忆学习为主;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主要以理解学习为主。限于授课任务和授课时间的关系,难以清楚地介绍同一个系统的宏观与微观、形态与功能、正常与异常的关系,因此,给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包括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困难。鉴于此,有必要对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综合改革。整合课程方案是从整体上改革基础医学教学课程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包括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进行整合,目的是使学生对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更符合学习的规律,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将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以结构-功能-环境-临床为主线的课程新体系,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选择、优化和重组。把基础医学14门课程进行分解整合为生命基础模块、环境与健康模块、基础医学综合实验模块(见图1)。强调人体整体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体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功能、正常与异常、环境与健康、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医学的整体认知观念.①细胞分子生物学。整合传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强化医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围绕“人体由分子组成细胞”,强调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教学内容注重统一知识点的前后呼应、层层推进和理解不同角度,减少不必要和不恰当的重复,尽可能统一或说明不同学科对统一现象使用的术语,减少学生混淆,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各种知识点的适当平衡,突出人体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②基础医学导论。依据“从形态到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正常到异常、从疾病到药物治疗”的认知规律,整合传统的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核心内容、总论和概述,是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整合课程。③器官与系统。将基础医学课程中按人体器官系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形成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实施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整合。④感染与免疫。整合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解剖学、组织学,传染病相关的病理学与抗感染有关的药理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以病原生物入侵与宿主免疫防御为主线,使学生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有较全面、系统、整体的认识。⑤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整合传统的医学遗传学与胚胎学[13],打破了医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之间的学科界限,强调遗传物质的传递、分子遗传病和胚胎发育中的作用,使遗传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凸显。力图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人类遗传病发生及发展的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⑥医学机能学实验是以人体功能观察、动物实验、虚拟实验为教学手段,探索人体功能的活动规律及其在疾病状态或药物干预下的变化规律,并阐述其发生机制的综合性医学实验课程。该课程有机融合了传统的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手段,引导学生学习机能学的实验方法和验证理论课所学的知识。⑦临床导向基础综合实验。根据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全方位相关信息的整合,不受固有学科限制,包括医学知识、医学能力、医学素质和医学心理。该课程使学生熟悉实验流程、学会实验设计,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协作、合理分析、清晰表达等素质,传递临床思维习惯及临床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严谨性、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2.4改革教学方法
开展CBL/PBL学习整合课程的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学生自主学习、早期接触临床的融入。为促进学生所学融合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开展以案例为基础(CBL)、以问题为基础(PBL)等教学,将CBL/PBL案例贯穿各整合课程学习中,促进基础与临床学科的纵向或横向联系,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2.5创新评价模式
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配合整合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
3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理念是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前提
学校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自充电”,培养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骨干。邀请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专家来校开展医学教育学术交流。派出骨干教师赴国内外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使教师了解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提高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改革的感性认识。学校、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通过亲身体验,提高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实践能力。
3.2持续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的根本
学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作为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成立课程整合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在深入研究国内外课程整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教学研究项目为导向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探究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方案,经过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论证后逐步实施,并通过持续的教学改革促进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课程模式的不断优化。
3.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团队是整合课程的基石
学校依据各器官系统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建立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师组成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明确教学团队负责人的职责,各学科教师合作实施器官系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整合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和预讲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教师能够充分剔除重叠的内容,进行讲授内容的分工合作,真正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合作教学,保障各器官系统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率。在预讲过程中,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加强各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肠;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6-0109-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immune phenotype,diagnosis,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mall intestin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I tumors(GIST). Method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in 13 cases of small intestine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with review of the relative literature. Results Of 13 cases,age ranged from 34 to 76 years (mean 52 years),including 8 males and 5 females. There were 8 cases in jejunum,3 cases in ileum,2 cases in duodenum. In 13 patients,1 case was low risk,4 cases were middle risk,and 8 cases were high risk The diameter of tumors was 1.6-18 cm. Of 13 cases,there were 6 cases of spindle cell type,3 cases of epithelioid cell type and 4 cases of mixed cell type. Immunohistochemically,tumor cells were positive for CD117,DOG-1,Vimentin,but negative for Desmin, S-100. CD34 and SMA were positive in 5 cases,nestin was positive in 10 cases. The positive rate of Ki-67 was from +8% to +30%. Conclusion 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are rare tumors of alimentary tract, the prognosis was significantly worse in gastric GIST. Surgery is the principal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the tumors.
[Key words] Small intestine;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linicopathology; Immunohistochemistry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以CD117蛋白表达阳性为特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最为常见,占60%~70%,其次为小肠,占20%~30%[1]。小肠胃肠间质瘤和发生在胃的胃肠间质瘤一样,这些病变最初被认为是平滑肌肿瘤[2]。小肠胃肠间质瘤多见于空肠,其次分别为回肠和十二指肠,男性稍多。小肠GIST的恶性率为35%~40%,是胃GIST的2倍,而且腹腔内扩散亦较胃GIST多见[3]。现在认为这种肿瘤起源于间质的Cajal细胞或向间质Cajal细胞分化的肿瘤,间质Cajal细胞是起搏细胞[4,5],插在肠壁自主神经系统和平滑肌之间。本文研究13例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3~2014年手术切除的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共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4~76岁,平均52岁。8例位于空肠,3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十二指肠。12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反复腹痛及腹部包块,8例患者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表现为贫血、黑便及慢性失血症状,3例就诊时已有肿瘤破裂,2例有急性肠梗阻,1例合并左肾结石及肝脏多发囊肿。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采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En Vision二步法。所用抗体CD117、CD34、DOG-1、Vimentin、Nestin、Desmin、S-100、Ki-67均来自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操作按说明书进行,每种抗体均设阳性及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巨检
肿瘤8例位于空肠,3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十二指肠。肿瘤直径1.6~18 cm。大部分位于肠腔外,并长入肠腔(封三图6)。切面局限,实性,灰红色,部分呈灰褐色,质脆,鱼肉样,灶状区域囊性变伴出血坏死。本文有7例患者肿瘤>8 cm,有囊性变及坏死区域。
2.2 镜检
肿瘤按细胞形态和各种细胞所占比例,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其次是混合型,上皮样细胞型最为少见。梭形细胞型细胞均匀一致,细胞核卵圆形或细长,排列成束状或漩涡状,核有栅栏状排列,部分可见核端空泡。上皮样细胞型主要有上皮样圆形或多角形细胞构成,一般排列成片块或细胞巢,胞质丰富,嗜酸性或透亮,细胞核位于中心或者偏位(封三图7),混合细胞型即梭形细胞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所占比例大致相当。5例病例中含有“丝球样”纤维,散在分布于肿瘤细胞之间的小球形或曲线形嗜酸性丝状物质的集聚。有学者认为,上皮样形态与高的有丝分裂活动有关,反映了其恶性程度[6]。本文13例中,梭形细胞型6例,上皮细胞型3例,混合细胞型4例。
2.3免疫组化
13例CD117(封三图8)、DOG-1、Vimentin均阳性,仅5例CD34阳性,5例SMA阳性,10例Nestin阳性,13例Desmin、S-100均阴性。Ki-67阳性(+8%~+30%)。
3讨论
3.1概述
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通常年龄>50岁,临床症状与胃GIST相似,但急性综合征更常见,包括小肠梗阻和破裂[6]。同时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早期不易发现,出现症状时周围多有腹腔脏器侵犯,恶性程度高。临床上对病情反复而又高度怀疑病变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应尽早行急诊剖腹探查以利于明确诊断及治疗[7]。间质瘤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所有的间质瘤都应看作是一种低度恶性有复发和转移可能的肿瘤。现在多主张使用4度分级标准:极低度侵袭危险性(发生在任何部位的肿瘤大小2且≤5 cm,核分裂象≤5个/50HPF);中度侵袭危险性(发生在非胃部位,肿瘤大小≤2 cm,核分裂象>5个/50 HPF;发生在胃的肿瘤有两种情况,肿瘤大小>2且≤5 cm,核分裂象>5个/50 HPF;肿瘤大小>5且≤10 cm,核分裂象≤5个/50 HPF);高度侵袭危险性(任何部位如果肿瘤破裂,即为高度侵袭危险性。任何部位只要肿瘤大小>10 cm或核分裂象>10 个/50 HPF或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均>5 cm即为高度侵袭危险性;如果是非胃原发,则有以下两种情况就视为高危险性:第一种为肿瘤大小>2且≤5 cm,同时核分裂象>5个/50 HPF;第二种情况肿瘤大小>5且≤10 cm,同时核分裂象≤5个/50 HPF)[8]。这种分级方法被多数学者认同对间质瘤的生物学行为判定较为合适。本组13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4例,高危险度8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其中2例患者死于间质瘤复发并肝转移,余8例间质瘤患者术后未复发,3例术后复发者再次手术切除后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至今未复发和转移。伊马替尼是目前FDA批准用于GIST治疗的唯一靶向治疗一线药物,尤其是对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术后转移、复发及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目前GISTs的治疗效果尚不满意,伊马替尼的耐药等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9]。
3.2诊断
术前CT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大体上,肿瘤可以突向肠腔,也能向浆膜面突出,或者同时向两个方向生长,形成哑铃状结构。有些肿瘤可延伸到肠系膜或腹膜后[10]。少数情况下,可能为多发。本文有8例向浆膜面突出,有3例同时向两个方向生长,2例突向肠腔。镜下肿瘤或浸润到周围正常结构中,或形成假包膜,常常具有发育良好的微血管结构,因而易于局部出血。少数GIST以出现嗜酸性丝团样纤维为特征[11]。细胞核的栅栏状排列可以很明显,伴有显著炎症成分的GISTs(类似于炎性假瘤)已有报道[10]。CD117与DOG-1具有高度的一致性,CD117阳性率为94%~98%,DOG-1阳性率为94%~96%,而CD34在小肠多为阴性,Desmin、S-100几乎均为阴性。本文中CD117、DOG-1阳性率均为100%,CD34阳性率为38%,Desmin、S-100均为阴性。
3.3 鉴别诊断
小肠原发胃肠间质瘤可与以下疾病相鉴别,并且细胞形态相似,主要靠免疫组化可能更好。①平滑肌瘤 细胞梭形、短梭形、细胞较一致、编织状,SMA、Desmin均阳性,CD117、CD34均阴性。②神经鞘瘤 细胞梭形,短梭形,细胞较一致,栅栏状,S-100阳性,CD117、CD34均阴性。③炎性纤维肉 可发生在所有年龄段的成人,在小肠常形成有症状的团块,并导致肠套叠性梗阻,大小为1~5 cm,常有蒂,突出于肠腔内,灰白色,镜下主要表现为水肿,并有典型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CD117、DOG-1均阴性,CD34、SMA阳性。
3.4治疗与预后
PET-CT扫描是目前诊断GIST和评估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疗效最为敏感的手段[8]。手术切除是小肠GIST的首选治疗方法。术中肿瘤应完整切除,避免肿瘤破裂。手术治疗的彻底性与预后密切相关。腹腔镜由于易引起肿瘤破裂,导致腹腔种植,而不作为常规应用。内镜下不易根治性切除,且操作的并发症发生率高,故也不作为常规推荐。小肠GIST的5年存活率为55%,低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GIST[12]。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以在术前和术后应用。伊马替尼是复发转移及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并且,存在11号外显子KIT突变的GIST比存在9号外显子突变或没有检测到突变的GIST对于伊马替尼的反应可能更好。詹文华等[13]报道,对高度恶性倾向的胃肠道间质瘤完整切除后4周开始口服格列卫。手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脏。最重要的预后标志是肿瘤大小和每50个高倍视野的核分裂数。小肠这个解剖部位与预后不好有关。有专家认为,即使是极低危险的GIST有时也能复发。因此,即使是偶然发现的非常小的病变,某些病理医师也避免应用良性GIST这一术语。
[参考文献]
[1] 来茂德. 病理学高级教程[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235-242.
[2] Appelman H D Smooth muscle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hat we know now that Stout didn’t know[J]. Am J Surg Pathol 1986,10(suppl.l)83-99.
[3] 刘彤华. 诊断病理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7.
[4] Appelman H D Smooth muscle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hat we know now that Stout didn’t know[J]. Am J Surg Pathol,1986,10(suppl.l):83-99.
[5] Sircar K,Hewlett B R,Huizinga JD,et al.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as precursor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Am J Surg Pathol,1999,23:377-389.
[6] 高春芳,王仰坤. 消化系统肿瘤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34.
[7] 宋敏.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 12(24):22-23.
[8] CSCO胃肠间质瘤专家委员会.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3,18(11):1025-1030.
[9] 彭树松,崔建芳,刘 霆,等. 小肠间质瘤 57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20(2):32-34.
[10] 回允中译,Fletcher,CDM著. 肿瘤组织病理学诊断[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381-383.
[11] Ojanguren I,Ariza A,Navas-Palacios JJ. Gastrointestinal autonomic nerve tumors:further observations regarding an ultrastru ctur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six cases[J]. Hum Pathol,1996,27:1311-1318.
[12] 廖松林. 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8-129.
所需材料
一个大玻璃广口瓶:
一个可以放进广口瓶口的小塑料容器――小塑料杯就很适合此项实验;
一个大头针或图钉:
自来水;
盐:
食用色素:
一把勺子或串肉扦,用来将盐和食用色素搅拌在一起。
活动步骤
1 将广口瓶中灌满自来水,然后将瓶子放在桌子上静置10分钟,直到瓶中的水完全静止。
2 用大头针或图钉在塑料容器底戳3个分布均匀的洞。
3 在塑料容器中倒入约1厘米厚的盐。
4 向盐中加入约10滴食用色素,然后搅拌至颜色均匀。
5 将塑料容器放人广口瓶中,使塑料容器底接触到瓶中的水。要确保在水和塑料容器底之间没有空气气泡。
6 仔细观察盐和食用色素从塑料容器底的小孔中慢慢滴下进入水中(就像水母的触须一样慢慢伸展)。可能要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开始这个过程。你能看到盐水形成的线吗?看到有小小的色环围绕在盐水线的周围吗?
活动概述
你正在观察的是运动中的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是研究运动液体的科学。液体就是一种可以流动的物体,它可以根据所处容器的形状而改变自身的形状。例如水、洗发香波和火山熔岩都是液体。甚至气体也是一种液体,虽然我们不能总是看到气体四处流动。
此项实验中滴落下的盐水比广口瓶中自来水的密度要高一些。密度高意味着某种物体中有更多的物质存在:在我们的实验中就是盐溶解于水中。当一种高密度的液体滴落入一种低密度的液体中时,就会发生有趣的现象。
移动中的液体可以是流畅地运动,这被称为层流或片流,或者是流体在运动过程中不流畅并混合在一起,就被称为湍流或紊流。当一种流体是湍流时,移动液体间的摩擦力就会产生不稳定的湍流模式。在此项实验中你就可以观察到一些湍流,这是在一种被称为瑞利泰勒不稳定性(Rayleigh-Taylor instabilty)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当两种不同密度的流体接触时会产生的情形。
这种类型的湍流可以形成涡环,你可以在滴落的盐水形成的水线周围看到这些小小的环状圈。当水在滴落时,向下运动的水就会在身后留下一小部分低压力的空间,这样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这些环形圈。下落水滴上部和下部压力的差异使这些圆环不断旋转形成涡环。
我们可以在很多情况下看到这种类型的湍流,例如太空中的星云或者火山群上方的蘑菇云。
活动应用
流体动力学在很多工业都有广泛应用,例如航空业、制造业、矿业和食品加工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