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服务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按照无痛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入院时、手术当日、术后第1 d、术后第3 d、术后第5 d、出院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功能锻炼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出院时采用不记名形式调查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术后3个月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 评价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1 d、术后第3 d、术后第5 d、出院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老年股骨骨折;无痛临床护理路径;疼痛;康复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77
Influence of painles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perioperative pain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femoral fracture YANG Hui-chun. Hospital Infection Room, Guangzhou City Huangpu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influence of painles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perioperative pain an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of senile patients with femoral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90 senile patients with femoral fra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enter criterion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ainles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Pain was assessed by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t admission, surgery day, postoperative 1 d, 3 d, 5 d, and hospital discharge. Record were made 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irst functional exercise time, first off-bed activity time. Nursing car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as surveyed in the form of bearer survey at hospital discharge, and Harris hip score was performed after 3 months to evaluate good-excellent rate of hip joint func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VAS score in postoperative 1, 3, 5 d and hospital discharg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enile femoral fracture; Painles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Pain; Rehabilitation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老年骨折患者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 股骨骨折是老年人骨折的常见类型之一, 外科手术治疗是治疗老年股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由于老年患者多伴有诸多基础疾病, 身体状况较差, 治疗期间易诱发或加重原有的并发症疾病, 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 其中疼痛是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如未有效干预, 可抑制肺部通气, 诱发肺部疾病的发生[1, 2]。因而, 有效有效减轻围术期疼痛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种疾病构建一套系统、标准的护理模式, 是以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的护理综合模式, 以为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最佳医疗服务[3, 4]。本研究旨在观察无痛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中男27例(60.00%), 女18例(40.00%), 年龄60~75岁, 平均年龄(67.3±3.2)岁, 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22例(48.89%), 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44.44%), 股骨干骨折3例(6.67%);致伤原因:跌倒致伤15例(33.33%), 交通事故伤27例(60.00%), 重物砸伤3例(6.67%);合并症情况:合并高血压16例(35.56%), 合并糖尿病9例(20.00%), 合并冠心病17例(37.78%)。对照组中男25例(55.56%), 女20例(44.44%), 年龄60~75岁, 平均年龄(67.5±3.5)岁, 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20例(44.44%), 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44.44%), 股骨干骨折5例(11.12%);致伤原因:跌倒致伤17例(37.78%), 交通事故伤25例(55.56%), 重物砸伤3例(6.67%);合并症情况:合并高血压15例(33.33%), 合并糖尿病9例(20.00%), 合并冠心病15例(33.33%).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年龄≥60岁; ②单侧股骨骨折;③均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④患者知情同意。
1. 2. 2 排除标准 ①伴有颅脑及内脏损伤;②因骨肿瘤或骨髓炎导致的病理性骨折;③合并严重认知障碍;④患有影响活动的其他疾病者;⑤无法配合医嘱进行功能锻炼; ⑥出院后接受康复机构治疗者及失访者。
1. 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术前常规进行疼痛教育, 术后了解疼痛情况, 根据医嘱给予镇痛治疗, 观察组按照无痛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具体措施如下。
1. 3. 1 疼痛管理团队组建 护士L任组长, 组员由护师以上职称护士担当, 同时邀请住院医师作顾问, 分析围手术期疼痛控制存在的问题, 讨论制定对应解决方案, 监督无痛管理路径的实施情况, 收集反馈意见, 定期进行书面理论考核, 保证无痛管理的质量。
1. 3. 2 无痛护理管理路径制订 参照《实用骨科学》, 查阅相关文献, 由团队成员共同制订无痛护理管理路径, 将首次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疼痛治疗模式、非药物疗法护理措施等内容有序地排列在路径表上, 具体护理路径如下:①首次疼痛评估:入院后2 h内由值班护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此后每日晨间进行疼痛评估。②术后疼痛评估:术后推入病房后由值班护士进行疼痛评估, 2 h评估1次, 共评估4次, 疼痛程度评分5分者及时反馈给医生, 做相应处理, 疼痛干预后1 h再次评估疼痛程度, 直至疼痛评分
1. 3. 3 路径实施 患者入院后由值班护士向其发放临床护理路径表, 严格按照路径的要求规范化执行, 在已实施的项目后面打“√”, 如病情有变化为实施打“×”, 并注明原因, 组长定期检查护理路径表, 保证路径化无痛护理得到完全实施, 出院时表格统一回收管理。
1. 4 观察指标
1. 4. 1 VAS评估 入院时、手术当日、术后第1 d、术后第3 d、术后第5 d、出院时采用VAS评分进行疼痛评估,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烈疼痛, 评分越高, 疼痛程度越严重。
1. 4. 2 手术相关指标 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功能锻炼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
1. 4. 3 护理满意度调查 出院时采用不记名形式调查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 将调查结果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 4. 4 髋关节功能评估 术后3个月进行Harris髋关节评分, 评估内容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等四方面内容, 评分90分为优, 评价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第1 d、术后第3 d、术后第5 d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45), 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9/20),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0, P
2. 3 两组护理满意度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满意40例(88.89%)、基本满意3例(6.67%)、不满意2例(4.44%), 护理满意率为95.56%, 对照组满意25例(55.56%)、基本满意11例(24.44%)、不满意9例(20.00%), 护理满意率为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 P
3 讨论
临床路径应用到围术期的无痛管理中能够通过规范疼痛评估、规范的镇痛药物干预及非药物疗法, 规范围手术期疼痛处理方法, 从而最大限度减轻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的疼痛[5-7]。无痛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促进护理服务的规范性, 保证医疗和护理的完整性, 避免护理过程中的遗漏以及疏忽, 护士也由传统的医嘱执行者变成了对患者疼痛有预见性的管理者, 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 从而有效保证疼痛管理的有效性[8-1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无痛临床护理路径患者术后第1 d、术后第3 d、术后第5 d、出院时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良好的疼痛管理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12-14], 当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后, 不会因害怕疼痛而影响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施无痛临床护理路径患者首次功能锻炼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 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故实施无痛临床护理路径患者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无痛临床护理路径能有助于减轻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 加快术后康复速度,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陆文珍.74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护理及并发症预防.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1):66-67.
[2] 刘永明, 江红卫, 崔学文, 等.锁定钢板治疗股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并发症原因分析.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10):1082-1083.
[3] 吴新花, 单金花, 李梅花.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临床路径的应用.护理学杂志, 2006, 21(10):20-21.
[4] 邓珊, 陈少群, 郭强忠, 等.临床路径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3):217-218.
[5] 李昂, 张春玲, 孙胜男, 等.疼痛管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13, 28(16):18-20.
[6] 李溪晶, 陈雪, 史媛媛, 等. 无痛管理临床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26):3807-3810.
[7] 张红蓉, 郑绵英, 李秋珊. 整体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观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12):1615-1616.
[8] 张利萍. 无痛护理对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康复的应用效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8):52.
[9] 侯晓倩, 吴清霞. 临床路径在围手术期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3, 8(3):308-309.
[10] 李骅玫. 临床路径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15(5):104-105.
[11] 蔡伟良.施临床护理路径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价值探讨.临床医学工程, 2014(8):1047-1048.
[12] 童莺歌, 刘敏君, 刘冬华, 等. 5所三级医院术后疼痛管理质量评价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9(1):24-28.
关键词:智慧气象;农业灾害天气;气象服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蓬勃,各类产业的发展接踵而至,都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不稳定导致的结果就是我国天气质量大幅度下降,天气变化无端对人们出行造成巨大困扰,同时,也对我国农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农业的发展与天气变化因素密切相关,风调雨顺的气候与狂风暴雨因素下的农业生长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别。因此,智慧气象服务在此显得更为重要。天气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智慧气象提前对气候情况有所了解,可以针对性的采取防御措施,尽可能的减少损失。
1智慧气象
1.1智慧气象的概念
智慧气象是近年来较为先进的理念,是通过一部分新技术的深入引用,依托于气象科学系统而使得气象各个方面的管理活动过程都充满智慧理念,使得气象系统能够具备某些高端的分析能力。随着市场的需求及农业多元化,各类特色农业也在这个背景下崛起。但是,农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气象环境的变化,因此,对气象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从而开展天气指数的信息共享,提供为农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是目前的发展趋势。惠农气象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大力推进农业的发展。
1.2智慧气象的内涵
智慧气象的内涵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智能感知系统。利用智能化,气象可以对各个层面实施感知,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对广大用户以及气象系统的运行状态等实施智能化的监测。其次是对气象因素的准确预测功能。气象因素多变,在信息技术支撑的背景下,对灾害天气精准的预测。第三是针对各行各业以及人们衣食住行而推出的惠普服务。响应广大社会需求,气象平台推出这项服务,使大家都能享受到个性、专业的高端气象服务,满足了广大人民的需求。第四是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工作。科学的管理是保障各个环节有效进行的前提,高效地管理措施对于气象内部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各项工作的展开都提供精准的辅助决策。信息的更新换代是很迅速的,气象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在服务的同时也要注重信息的持续更新,气象部门从组织到个人,都要能够在气象信息化体系中进行科技以及业务创新的应用。研发出一套对用户更加便利、预测更为准确的共享信息。对气候因素的要求,不但是要迅速,更是要提前。智慧气象无处不在,因为每天气象都会变化,与气象有关的人、物都会受气象的影响,而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媒体平台共享了解气象有关的信息,从而对出现的气象有所预防。气象信息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智慧气象融入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改善人们的生活。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气象的敏感性越来越强.抗御灾害的脆弱点越来越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现状,必须融入智慧气象,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服务的现代化、精细化、针对性、指导性上取得突破。
2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
随着目前气候变化,我国很多农业链对气象的敏感性较强,对于许多灾害性天气的抵御能力越来越弱,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的气象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服务理念。所以,必须融入智慧气象,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引入目前新技术理念,对气象有所监控。
2.1气象与农业大数据整合
气象多变性,已经是众所皆知。虽然目前大部分地区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气候信息处理平台,针对气候信息进行实时预测。但是,气候的多变性导致信息的准确率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即使结合目前较先进的技术措施,也无法达到。但是,可以尽可能的满足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大数据整合、集约化处理数据信息等手段,可以得到更加精准的气候信息,提高预警能力。天气预测越准确,人们的保障措施就能越到位,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损失。目前,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基本实现观测自动化,对全国各大地区的检测范围扩大,为大数据库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很大程度的提升天气预测的准确性。
2.2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
天气预报作为一个最为基础的天气预测平台,不能单纯只是满足预报服务,应该通过加工,进行更多拓展性的业务功能,衍生出更多精细化以及专业化的产品。提高预测的分辨率,在时间、空间上的精准度要加强,对于各种畜牧业等农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现有人在的地方,就有气象信息的预报功能。针对不同的产业,推出不同的特色服务,开展面向设施农业、精准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的各项服务,面对这些行业,可以推出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功能,对气象信息的有效利用进行评估,进行开发利用服务。应该从以往单一的预报方式有所改变,过度为“预报+指南”,以往只是单纯的播报出天气的信息资源,但是对于灾害性天气,没有具体的处理方针,遇到真正的灾害性天气,农民应该怎么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时候,气象预警可以转变为“预报预警+影响评估+如何防御”这套理念贯彻落实,让农民不只是清楚气象因素,更加提升预防灾害天气的理念。开发先进的气象业务系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惠农服务的理念,人机平台可以定期推送相关的防灾信息进行知识普及,另外,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在线咨询有关服务。这个平台应该围绕地方的气候性特点针对性的展开,切实从人民需求出发,结合地面观测站、以及中尺度自动气象站,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实时的为用户提供便利,增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以及及时的预警能力,最大程度的方便用户使用,降低他们的损失。
2.3互联网+开展服务
目前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增大,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许多耕地转变为工业用地或者居民用地,而且出现劳动力老龄化的现象,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剩下的中老年人在农村生活。但是,农业种植的综合化、现代化程度提高了,以往的牛耕变成了机械作业,农民也正在向“职业化”方向转型。气象服务类型也应该相应的针对这部分自主性较弱的农民展开,利用互联网+与农户展开紧密合作。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机构将分散的种植户和采购商、运输户、消费者、服务机构等连接在一块,形成针对农业领域的垂直通信服务。
2.4构建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提高效率
目前,在经济发展的形式下,出现了农业多元化,农业多元化导致对气象的变化因素要求不一,在这种背景下,仅仅依靠工作人员以及相应的技术设备恐怕难以满足农户的需求,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的社会化将成为气象平台今后的工作重心,是未来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气象信息数据库管理,对数据整合处理后,搭建实时分享的平台,与农业、水利等产业部门合作,实现气象资源共享,服务于这些行业,一方面可以降低这些产业的损失,另一方面也使气象部门信息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借助自媒体以及传播信息的平台,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途径,对广大用户宣传气象资讯。利用这些自媒体方式,可以使得信息快速传达,但是气象部门要注意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以及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身份认证,以防其它非气象组织进行虚假信息的传播。气象服务高度自动化,不仅需要准确性,更要及时性、科学性,充分发挥智慧气象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无处不在的服务理念。
3结语
灾害的发生通常来说都不能避免,依据智慧气象,对灾害信息进行及时预测,从而实现合理预防。通过大数据信息记录,对大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集约化处理,从而对气象有相应的认识。面对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农户可以错开这段时间的种植期,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合理耕种,农户要加强自身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技能,政府要对这些地区加大建设投资,充分保障农户的利益。智慧气象是根据人们需求而产生,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孔俊松,熊世为,王曼丽,等.浅析地市级气象部门发展智慧气象的工作任务[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7(3):64-66,69.
[2]麻旭东,李宏伟.农业现代化中的气象服务研究[J].种子科技,2017(1):12,15.
[3]简咏梅,王春燕,陶笑笑.浅析智慧气象在农业服务中的应用[J].新疆农业科技,2016(5):16-19.
[4]周勇,胡爱军,杨诗芳等.智慧气象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6(3):83-88.
[5]赵蓓,刘蓉蓉.农业现代化中的气象服务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6(2):61-63+67.
[6]侯雪松,周玉卓,于男洋.辽源智慧气象平台[J].农业与技术,2015(22):175.
[7]张琦.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5(17):159.
[8]贾峰,徐智慧,简薇薇.新农村建设服务下物联网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3):37.
[9]沈文海.“智慧气象”内涵及特征分析[J].中国信息化,2015(1):80-91.
关键词: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上蔡县
1上蔡县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设施农业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环境因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生产。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对天气依赖度降低,但气象因素仍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上蔡县传统气象服务集中在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生产领域。
2基层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
2.1气象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生产需求
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任务以地面测报、天气预报、预警为主,注重气象数据收集上报工作,农业气象指数预报水平有限,专业气象服务的意识淡薄。加之传统气象服务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气象服务水平很难满足设施农业种植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多样化需求[1]。
2.2服务产品针对性弱,操作性不强
常规气象服务对设施农业的针对性不强。例如,一次寒潮降温过程中,会预报降温幅度和最低气温,但设施农业更关心棚内最低温度会不会达到作物的临近值。这种需求与服务不对称现象是基层台站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难题[2]。
2.3气象服务产品缺乏多样性
基层较为成熟的预报多集中在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上。设施农业遍布蔬菜、水果、花卉等作物,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挑战。现有气象服务无法满足不同作物管理的需求,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了解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利用率低。
2.4农业气象工作者水平不高
基层农业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农业气象工作者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偏低,不能满足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需求。基层台站开展设施农业作物需求调查的能力不足,服务材料缺乏本地化订正,气象服务缺乏针对性。
3应对措施
3.1提高预报预测能力,提升气象服务水平
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基础与前提。基层台站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形式,开发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产品。与农业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了解设施农业作物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气象指标,建立针对性的设施农业气象指标。
3.2加强区域站网布局,构建设施农业监测体系
区域站网布局是提高精细化预报的重要途径。基层气象台站要加大区域站网布局,针对设施农业布局特点进行合理调整。建立集小气候农田观测仪、土壤水分站、四要素站等为一体的高科技、高精度示范园区,实时提供气象要素。
3.3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并留住人才
引进人才是做好气象服务的关键。基层台站要从人员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下功夫,让那些既懂技术又懂农业,既懂服务又懂营销的人才加入进来,为基层气象服务注入新活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打造学习型单位,促进现有人员更新知识储备,建立专业知识雄厚、眼界开阔的气象服务团队。
关键词:气象防雷 科普宣传 问题 策略
随着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也较之前有了明显增强,因此对于气象的了解有了更高的标准。当前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愈发认识到气象防雷问题的重要性,并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力度,这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开展以及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象科普的必要性
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社会公民所需要一项基本素养,对于公民社会群体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有效提升社会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
现在,地球气候恶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多关注的焦点,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长期遭受的破坏,正频临危险的边缘。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性质的环境问题,气象与我们日常生活体现出愈发紧密的关联作用。今年来气候灾害事故为社会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这无疑给人们敲响了预示警钟,人们开始对气候的变化情况给予越来越多的注重,并自愿的投入到气象改善及预防的活动中来。通过气象科普的开展,对于社会公民素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的作用。
2.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基础
打造发展符合我国社会特色的气象事业最关键的就是要提升气象服务工作的开展质量。可以说在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为大众服务,造福社会”的理念。当社会的进步对于气象服务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相关部门在之前服务理念上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与改进,增加了对气象服务公共性、安全性以及资源性的强调,从这里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发展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往我们所说的公共气象服务就只是局限于未来天气情况的提醒与播报。不过当前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也极大的推动了气象事业的前行,人们对于气象相关知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二、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开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科普宣传渠道较为单一
现在,在气象防雷宣传开展的过程中,通常都是采取集中化的形式。另外在加上一些简单的宣传渠道,这样以来导致气象防雷科普宣传较为单一,在创新问题上存在一定的欠缺。这样往往无法有效的抓住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所取得的宣传效果也就不够理想,所以必须要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化扩展。
2.宣传思想理念缺乏创新性
从现在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所采取的方式往往还停留在传统阶段,宣传方法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社会公众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在进行科普宣传的时候,首先有气象部门设计相关的知识框架,之后再实施宣传指导。不过该指导思想在原则上较为陈旧,很明显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与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往往无法取得可观的科普宣传成效。
3.宣传内容重点不够明确
当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基础气象常识的科普,更主要的是要针对各个地区群众进行相关的知识传播,使传播内容重点给加的明确。比如说对于那些夏季雷雨频发地区的公众,就应该加大对雷雨天气相关知识的科普,以及传授公众正确的防雷措施,从而将雷雨天气所造成的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4.专业人才资源有所欠缺
从现有的气象部门人力组成架构来看,能够有效承担起气象宣传任务的专业人才存在明显欠缺。一般而言,在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中,能够担负其宣传职责的专业人才都有其他的科研工作要开展,宣传往往只是作为兼职,这对于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及影响力的进一步深化造成一定的限制。
三、加大气象防雷科普宣传力度的相关策略
1.实现科普知识内容及方式的多样化
科普工作重要的科学知识内容,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了解雷暴灾害的发生及危害。雷暴对人们生活的危害主要是影响家电安全,所以预防感应雷显得非常重要。气象部门应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宣传。增强人们对于雷电灾害的防御认识,将损失程度降到最低。
2.开发防雷科普新渠道
气象科普工作应该和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结合,提高科普工作的全局性,实施具有计划性的整体策划,组织专业人员加强对科普手段及其效益的调查和研究。注重科普内容的实效性和适用性,提高科普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本地的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制定贴近人民群众和社会需求的科普工作计划。
3.将科普范围扩展到更大的领域
将气象防雷科普宣传的中心逐渐的转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信息传播较为闭塞的地区。针对那些气象灾害事故较容易发生的地方要投入充分的关注力度。通过宣传使当地人们对雷电灾害有更加清晰的概念,深化对于雷电危害的防御认知,同时传授他们雷电灾害发生时正确的应对方式。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气象科普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性问题。如何在当前实现气象科学知识的有效科普成为社会性的热点问题。在进行气象科普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借助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的工作需求及具体情况,在摸索中中前行,发现更多适合气象科普的全新渠道,并最终确保气象科普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树立品牌形象
记者:我们知道丰田汽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向中国出口汽车,各款车型曾经吸引了整整一代人,其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可以说家喻户晓。可随着汽车在中国的逐步普及和世界著名汽车厂商的入驻,人们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丰田似乎雄风不再。丰田是不是感到了危机?如何化解危机,进行有效的品牌推广?
东先生:是感到了危机。如今丰田车在中国年轻人的心目中品牌度不是很高。实际上,丰田在中国有着强大的阵容,如TOYOTA品牌就有CENTURY(世纪)、CROWN(皇冠)、AVALON(亚洲龙)、CAMRY(佳美)、COROLLA(花冠)、LAND CRUISER(陆地巡洋舰)、PRADO(霸道)、PREVIA(大霸王)等,国产车有COASTER(柯斯达)、VIOS(威驰)等。为此,公司计划加大在中国的广告宣传力度,并且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树立公司的整体形象、提高知名度。例如,在SARS期间向社会捐献150万元人民币,用于人道主义救助;针对中国沙漠化状况,公司每年捐助5000万日元绿化环境等。
丰田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环保性、安全性、行驶性、舒适性、可靠性等要素高度协调的汽车,为早日实现更有利于环保安全舒适的汽车社会作出贡献。丰田为提升品牌而开展的研发工作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研究开发阶段,这是探索开发方向阶段,主要从事汽车基础性部分的研究开发。第二阶段是先行技术开发阶段,这是针对零部件及各类系统在技术上必须进行突破难关的开发阶段。为了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设有专门从事最新的零部件及系统研究部门。第三阶段是新型车的开发阶段,这是在前两个阶段开发的基础上,实际开发出客户所需的车型。在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商中,丰田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连续开发出先进的、高质量而富有个性魅力的车型。
记者:车价高低是购车者购车的先决条件之一。丰田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而整车的价格是否会随之上扬?丰田是如何制定价格策略,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目光?
东先生:我们不会因为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而抬高整车的价格。所谓的价格是一样东西的价值,价格应当是让这样东西的价值得到顾客的认可,让他们既满意又能接受。丰田汽车将发挥技术优势,创造出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更好地为中国客户服务。例如,奔驰600S与凌志相比,品质不相上下,但价格上凌志却比奔驰低了很多。因此,丰田有这样的自信:在同样品质同样功能的基础上,将提供给客户比其他公司更低的价格。日本人最注重品质与价格,丰田在日本占了43%的市场份额就可证明丰田在用户中的地位。
服务理念创新
记者:服务是品牌的外延。消费者在追求好产品低价位的同时还更加注重服务。公司在服务理念上有哪些创新?
东先生:丰田的服务理念首先是让客户满意。我们力求在汽车的品质和价格上都达到令客户满意的程度。在维修保养方面作到最好并提供信息给客户,作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工作。我们要让顾客感到买丰田车是一种骄傲,丰田汽车不会作出令顾客失望的事情来。其次是把重点放在让客户喜欢。只有喜欢上丰田,才能深刻体会到丰田服务。目前丰田在200多个国家销售,在51个国家生产,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说让我们离开。在这个国家生产就让这个国家的人民喜欢它认可它。丰田还有一个理念就是让当地人民喜欢,成为这个国家良好的企业市民。
关键词 气象服务;形式;重要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62-01
气象服务是气象事业的立业之本,它处于整个气象工作的首位,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加强气象服务工作是基层气象部门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气象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且末县地处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昆仑山、阿尔金山北麓,为全国面积第二大县。现有耕地面积8 400 hm2,盛产优质棉花、红枣等,石油、水土、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优势突出。遵循县委“农业稳县、矿业兴县、石油富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气象服务工作,为实现“矿业且末、红枣且末、生态且末、美丽且末、幸福且末”贡献力量。
1 气象服务形式
1.1 积极开展春播气象服务
春季主要农事活动都已开始,做好春季气象服务工作尤为重要。加强对春季气象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做好春季农业气象服务和决策服务作为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好为农气象服务工作。针对地方气候特点做好寒潮、大风、沙尘等天气的预报服务,避免或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农民收益。
1.2 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民生工程是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一项惠民政策,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因此,扎实做好民生工程的气象服务就是为民办实事。结合机场迁建项目、大石门水库建设项目、山区风力发电项目,提供靠前服务,得到了政府和项目建设方的肯定和赞誉,取得了实效。
1.3 做好汛期气象服务
汛期天气复杂、天气气候形势异常,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提高认识和增强气象服务的敏锐性,确保汛期气象服务工作万无一失。建立和完善面向车尔车臣河、昆仑山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量降水实时估测业务和精细化预报业务,做好暴雨诱发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针对暴雨、雷雨大风及冰雹等局地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需求,充分利用卫星、自动气象站等获得的实时探测资料,加强天气实时监视,努力提高短时临近预报能力。
1.4 做好秋收与秋种气象服务
充分认识秋收与秋种气象服务的重要性,高度重视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以图文并茂形式制作秋收与秋种进度、前3 d秋收秋种区天气实况及其影响、未来3 d天气对秋收、秋种区影响分析以及应对措施建议的服务产品。加大信息共享,服务社会,通过网站、报刊、电视等媒体扩大秋收、秋种气象服务覆盖面。做好秋霜冻的预测预防工作,制作专题服务材料,为县政府及农业等相关部门提供专项服务。
1.5 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
且末县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南有青藏高原及昆仑山横卧,暖湿空气不易流入,北有天山阻断,水汽来源很少。为缓解农牧业生产用水紧张矛盾,积极做好空中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现阶段正逐步实现人工增雨(雪)作业从传统的防灾减灾向防灾减灾、缓解空中水资源短缺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多目标延伸。
2 加强气象服务工作的建议
2.1 提高决策气象服务质量
决策气象服务是为各级党、政、军领导和决策部门指挥生产、组织防灾减灾,以及在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气象信息。因此,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充分利用预报工具,发挥预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加强气象灾害能力建设,减少灾害性天气的空报漏报,为政府防灾救灾提供依据;改进和创新服务手段,纸质材料、口头汇报、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等传统服务方式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强化网络服务、电子显示屏、综合业务平台等的优势。
2.2 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手段
以“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不断丰富气象服务产品,完善服务手段,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准确及时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充分发挥为农服务综合业务平台的优势,使其在且末县红枣产业、棉花产业等为农服务中发挥防灾减灾作用;双语气象预警大喇叭、乡镇(村)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很好地解决了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气象服务电子触摸屏终端操作简单,内容丰富,能够深入农村、基层一线,贴近老百姓,使老百姓能够掌握更多气象信息;联手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大气象知识宣传力度,实施“千村万户”气象知识普及工程,扩大气象为农服务范围,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2-3]。
2.3 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气象服务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坚持以各行各业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和跟踪评估等工作。农业气象服务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拓展延伸,由过去主要为种植业服务,拓展到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等大农业服务,由为农业“避害”服务,拓展到“趋利”服务等[4-5]。专业气象服务要由传统的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向地质灾害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能源气象、城市气象、环境气象等服务领域拓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
3 结语
气象服务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诸多领域的生产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切实加强气象服务是时代赋予的重任,因此气象工作者要全力以赴,加强气象观测体系建设,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抓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做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升气象决策服务能力。
4 参考文献
[1] 任宜勇.新疆决策气象服务指导手册[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长江,薛新慧.关于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J].沙漠与绿洲气象,2009(S1):198-199.
[3] 杨志强.开辟农业气象服务新领域的若干思路[J].福建气象,2002(3):46-47.
笤帚苗作为农作物,它的生产和发展与气象服务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强化我国“三农”的建设步伐,推进农业发展的工业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当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优势。但是在当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1)缺乏针对性的观测数据。虽然当下的农业气象观测服务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大多的服务领域都停留在雨雪、光照以及土壤的温湿度上,田间的小气候以及农作物的发育进程检测数据仍十分欠缺。因为这些资料的匮乏,就导致笤帚苗在发育时,有关护理人员无法细化研究内容,这样在管理上就会加大困难。2)缺乏科技产品的融入。因为当下对于笤帚苗的农业气象服务仍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提供气象服务方面,仍以以往的光照、温度和水分为预测对象,大多评估内容都是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分析内容。虽然当下有学者在研究农业与气象业的合作问题,例如笤帚苗的病虫害发生规律以及盛开预报等等,但是如何结合前人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服务的水平,提升实践的力度,是仍需要解决的问题。3)预测要素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随着国内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短期的预报准确率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媲美,但是在月、季、年这些长期性的天气预报方面,却缺乏准确率,针对农业发展缺乏有效的种植安排,农产品的销售需要与天气预报相结合。当下的天气预报与精细化的特色农业发展的契合度较低,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情况。4)气象部门缺乏内部联合。很多农业气象部门的服务工作,都停留在专题服务上,例如桑叶有专门的气象服务,笤帚苗有专门的气象服务,但是这些大多都是各个市区独立运营的,气象部门内部并没有有机地联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会阻碍信息的资源共享程度。
2笤帚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优化策略
1)优化业务流程。为了进一步确保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更好地运用于笤帚苗的生长当中,该生产区域至少要在年初组织一次调研活动,调研范围要在1~2个特色农业服务对象上,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业务任务,并针对服务对象制定特色气象服务方案。周年农业特色服务以笤帚苗为服务对象时,可以以病虫害为主要线索,根据农作物的发生规律,进一步分析病虫害可能产生的时间和范围,提前灾害预警。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根据不同时间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影响,关注其中的利弊关系,进一步优化农作物的种植方案。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必须要秉承着高效、主动与科学的原则。从业人员需要及时开展有关研究服务,并将研究报告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出去。让更多的种植人员可以了解到最新的气象资讯,科学地种植农作物,改进服务方式。2)根据区域特色明确服务方案。笤帚苗的特色服务方案,需要调研人员充分地了解当下农作物的生产现状以及农民的生产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更进一步集中区域优势,实现对区域内的气象部门外部力量与内部力量的研究,根据资源特点与生产相撞,设立特色服务区。通过收集总结数据,确定了笤帚苗全生育期的相关气象指标,以及笤帚苗在全生育期所需年平均日最低气温、有效积温、年降雨量,为笤帚苗的田间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3)创新服务方式。为了实现笤帚苗又好又快地发展,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可以进一步整合自身在气象与农业方面的技术优势,借助农业信息网络,建立试点工程开办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站主要整合专家平台、气象服务网以及产业基地等多家资源,为农民提供气象预报、预警等服务信息。而专家在其中则起到结合农业气象特色推广相应技术的服务功能。通过深入农民群众,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务机制,进一步帮助农民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提升笤帚业的发展水平。4)增强与时俱进的能力。随着气象监测系统越来越智能化、自动化,气象信息的更新与传输技术也应该得到广泛应用,实现气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当下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由此,我们可以挖掘出当下工作的方向与趋势。在气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必然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这方面,我们要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手段,建设目录数据库,采用网络管理的手段,开发管理系统,一切的建设工作要从基础做起,逐层逐级地推进建设进程。为了更好地开通笤帚苗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气象局可以通过将笤帚苗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服务工作,进一步将气象服务优化。农民可通过信息化服务平台,更好地了解有关的专题产品,解决信息之后问题。该服务平台要实现与中国气象综合信息网以及CIMISS大数据环境的对接,自动与笤帚苗发育有关的气象服务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种植、发育、管理、收割、出售等一体化的服务工作。
3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对象、条件、环境、技术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农业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力度在不断强化,笤帚苗的农业生产也逐渐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在不短提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气象部门需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强化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的合作与服务,提升农业结构的科学性,完善气象服务的预测能力,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特色气象服务。
作者:薛文超 马霜霜 李杨 单位:巴林左旗气象局
参考文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多年来一直关心、关注、支持xxx分公司成长和发展的新老客户、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同参与由xxx分公司举办的“茶艺插花”贵宾客户答谢活动,首先,请允许我代表xxx分公司全体员工,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你们长期以来给予我行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多年来,xxx分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主线,加快业务创新,改进服务质量。我们高扬“打造主流商业银行”的大旗,不断改进服务理念、服务层次,让更多的客户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心系城乡百姓,做最佳零售银行,是我们永恒追求。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已任,站在时代我前沿,为我们的每一位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及合理高效的资产配置,让您的资产保值增值,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经营理念和长期的战略目标。面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我们未来发展创造的良好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各种金融服务平台纷纷亮招出鲜的新气象,我们没有理由不信心满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优质更满意的服务。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离不开您的支持。经历过的每一步成长都融入了您的真情
今天我们举办“茶艺插花客户答谢”活动,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不断深化与广大客户的沟通联系,拉近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增进友谊;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活动,丰富大家的日常生活,为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解压。东风有约,众手浇花,财富增值是我们与在座各位客户朋友们共同的目标。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为各位提供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
关键词:精神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建设 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触角的不断发展与延伸,各行各业都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图书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人类知识信息存储与传播的中心,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事业不仅受到了广泛关注,也获得了相应的促进。随着和谐校园、和谐图书馆、和谐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等的提出和大力提倡,
图书馆逐步实现了从重信息资源到更加重视人的转变与革新,从服务与管理等方面都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因此,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方面也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我们应着眼于捕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以发展的眼光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提供行动指南,从而更有效地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化由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个方面构成,精神文化是内涵文化、物质文化是外显文化,行为文化是实践文化。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办馆理念与服务宗旨应得到升华;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文化建设应不断发展与创新,环境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队伍、读者服务工作与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应进一步体现图书馆从重视信息资源到重视人的转变与革新。本文就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可以说是图书馆文化的灵魂,包括办馆理念、服务理念、图书馆的精神与价值观等,反映了图书馆全体馆员的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应有怎样的办馆理念?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弗莱克斯那说:“在先进管理技术的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应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紧密结合,高校图书馆不应只是大学的独立于院系之外的藏书机构……藏书是否丰富不是衡量图书馆是不是发达的唯一重要标准……新图书馆应是一个为阅读、教学和学习提供便利条件的图书馆……图书馆应开设与大学学科密切相关的工作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弗莱克斯那的理论使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更加具体化,使高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从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提升为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值得借鉴的思想是:高校图书馆办馆,应将服务落实到院系、学科,落实到每位师生的具体需求中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科技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根本仍是立足于读者对知识的需求,而由于获取知识的方式与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如数字化与网络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应主动融入到这些变化当中,主动进行服务理念的创新,除了一贯的“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应积极探讨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更为具体的服务模式,建立全新的现代化服务理念。
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的精神文化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精神的建立,应有助于推动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秉承与时俱进的宗旨,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使图书馆全体馆员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图书馆的凝聚力、竞争力。
二、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的物质文化是展现图书馆整体形象和水平的外在文化,包括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网络文化、环境文化等,具体体现在物质资源投入方面,如馆藏资源建设、现代化设备使用、图书馆环境的配套设施等。信息资源本身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是图书馆最为重要的物质文化组成,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信息资源海量而新颖,信息资源的运用可以共享、共建,传统文献能够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与检索,特色馆藏、数据库、虚拟馆藏成为了高校图书馆重要的信息资源。未来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还将进一步打破时间和空间及载体的限制,从精度和广度上都成为权威的知识服务机构和教育部门。
新时期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更加重视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是随着互联网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的,以网络为载体,以文化信息交流为核心,以网络构成开放或虚拟空间,实现多样信息的获取及传播、交流与创新,并影响着人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新型文化。因网络信息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可以共享、容易复制等特点,虽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信息资源,却因其能够提高信息传递和知识更新的效率,显示出了未来信息资源建设和使用的发展趋势。网络文化是多样性文化,它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自由选择和接受各种文化观念,这使人的个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自由选择和接受对学生而言,还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三、行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的行为文化是以图书馆队伍的行为为主体的动态的文化,包括图书馆的管理文化、图书馆的服务、制度及公共关系文化等。
图书馆的管理文化是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外显,是图书馆行为文化最为具体的组成。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总是以文献为中心,而新时期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应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的管理应以真挚的情感关怀为文化精髓,重视增进馆员之间的情感,使他们建立密切而愉快的人际关系。在人性化的管理中不失管理的制度严谨与规范,逐步形成图书馆馆员的组织文化,使图书馆的馆员行成统一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分调动馆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馆员综合素质,使馆员能在新时期,积极主动的适应物质条件和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新气象,形成团结、奋进的工作团队,使图书馆的人员管理模式不断深入人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展望高校图书馆的未来,读者服务工作将打破面对面服务的传统方式,实现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服务方式,如网络在线服务: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特色网页、网上课堂等满足读者对知识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造就高层次的服务文化,不仅人性化,还应达成服务的智能化。在服务创新方面,馆员应对数字化的学习、科研、分享、互动的知识环境与交流平台多加关注,进行一系列的探讨研究,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
当然,我们应正确处理图书馆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三方面的关系,注重三方面文化的系统性、整体性,能实现各方面文化建设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如:从物质文化建设角度设计一个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标识,应将精神文化蕴含其中,使符号、色彩有其内涵或意义,从行为文化建设方面思考,务必使每一位馆员了解标识的含义并积极佩戴。
把握住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在进行图书馆文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切忌形式主义,如果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仅仅是形式,而每一位馆员、每一位读者并未从中受益,文化建设便是徒劳。必须了解文化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总是潜移默化的,因而需要一段时间,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指望一蹴而就。我们应持之以恒地将文化建设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待其凝聚、升华,同时又要处理好文化建设与其他日常工作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图书馆文化不脱离校园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所交流、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王黎,秦虹.高校图书馆文化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正伟.图书馆文化的重塑与建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