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发展利与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科技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这个时候我们强调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灾难正是为了这把双刃剑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它的正面作用造福人类而不是相反。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这是因为对于科技理性而全面的思考才能够使得科技始终在人类的掌握之下不会反过来祸害人类。
其实例子很好举: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是的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带来了人类五十年的“恐怖的和平”,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以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最有名,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合成技术是的我们造出了自然界本不存在的东西,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是的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我们已经能够以超过音速的速度飞行了,可是这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也使得地球开始感冒发烧。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是在这也带来了伦理的紊乱。
朋友,你们是否看了我的文章以后也坚决认为:科技发展弊大于利。
关键词:海河流域 水利 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由于后工业社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明显,可持续发展即成为全球的一个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地的多学科的学者普遍关注。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我国有的学者对上述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既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还有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定义可持续发展的。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维持的结构。
可持续发展定义包含两个基本要素或两个关键组成部分:“需要”和对需要的“限制”。满足需要,首先是要满足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对需要的限制主要是指对未来环境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限制,这种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将危及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及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决定两个基本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是:
1、科学持久分配以保证不会为了短期生存需要而被迫耗尽自然资源;
2、降低主要是穷人对遭受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暴跌等损害的脆弱性;
3、普遍提供可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如卫生、教育、水和新鲜空气,保护和满足社会最脆弱人群的基本需要,为全体人民,特别是为贫困人民提供发展的平等机会和选择自由.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上世纪50到7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造成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巴巴拉·沃德(Barbara Ward)和雷内·杜博斯(Rene Dubos)的享誉世界的《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推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纲要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内涵。“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涵义是: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重要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内涵。布伦特兰夫人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内涵。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的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转贴于 二、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水利可持续发展
水利是使水有利于人类的事业,是采取各种人工措施对自然界的水进行控制、调节、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污灾害,并利用水资源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水的质和量的特征及其分布状况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人类又是控制、支配、改造水的主体。所以,水利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利可持续发展是使水事活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水利发展。水利事业的发展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高及配置结构的科学合理。不仅包括各种引供水、防洪、灌溉、防污等水利工程的规划、计划、建设、维护与管理,也包括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调度等,还包括各类水利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及有效严格地执行,水利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水知识的传播与节约用水宣传及其他相关的水事活动,都应该不断发展。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水灾的有效防治和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另一个目标是水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水利与社会、经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动态影响;进而研究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
(二)我国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并且时空分布不均,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仅占世界总量的6%,而又承受占世界22%人口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人均水资源量有2343 m3,约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8%,居世界第109位,已被列为世界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在时间上相对集中,在地域上表现为南多北少,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洪涝旱灾频频发生。近年来洪灾损失越来越大,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重。
农业和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平均每年缺水300亿m3,受旱面积达2000万hm2。此外,还有七千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全国64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缺水,严重缺水的有100多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业损失达1200亿元,缺水的趋势日益严重。1997年黄河水资源的补给量为481.5亿m3,供水量496.53亿m3,利用率达到102.7%,全年入海流量只有15.4亿m3,仅占当年径流量的4%,基本上把当年的补给量全部用尽。1997年黄河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长数百公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明显加快,大中型城市约640座,由于城市过渡集中和城市人口激增,城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活用水的急剧增加,造成用水量逐年快速增长,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尤其在东南沿海城市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普遍不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每年损失约1800亿元。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远远超出允许范围,造成许多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部分地区含水层疏干,产生水资源的一系列负效应。如地面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毫米,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63m,天津市沉降区面积达730km2,有的城市出现严重的地面裂缝。古城西安从东到西出现三条大裂缝,钟楼、大雁塔等文物古迹深受其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
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分配,打破原有水量平衡关系。当植被被破坏之后,就推动其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滞约径流的功能。相反,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加大洪峰流量,并由此造成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不平衡,带来水文性干旱。我国现阶段出现洪涝在一定程度上与水土加剧和植被覆盖率减少、破坏水资源平衡有密切关系。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厘米的耕地130万公顷;减少耕地面积300万公顷,经济损失约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水土流失区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世界。
江河湖泊污染严重,水质日趋恶化。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已有850条受到污染,占70.8%。城市河段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已占78%,湖泊、水库的总磷、总氮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乡镇企业任意排放污水,水环境恶化,可供水源减少。有60%-70%的地区顺水污染造成城市缺水,影响国计民生。
综上所述,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旱灾害非常频繁、损失越来越大,水土流失严重,北方的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普遍,水污染远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一系列的水问题若不能有效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水利可持续发展已经变成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
三、海河流域水利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
论文关键词: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必由之路,枣庄经济学校,职教理念,课堂教学
基于以上五个方面的考量,枣经人开始认真阅读戴士弘的著作。不但读了而且考了。去年暑假的一天,全体教师走进考场,认真地作了一张试卷----学习理解戴士弘课程教学改革的测试卷。
宁波经验在枣庄土壤上开始茁芽生长,这是枣经人向榜样学习努力走出职业教育怪圈的一个新的尝试。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问世以来,枣经人也许是最早接触到它的群体之一,而改革的脚步自2007年学校决定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开始时,就一直没有停下。先是将改革的目标指向教材统整,首先解决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与应用和数控技术与应用三专业为龙头,对其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实施统整,并成立相关课题组,着眼于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成立了数学、英语、体育等基础课程统整小组,素质和能力相结合,双管齐下。教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姜大源教授曾明确赞同用课程教课,赞同用课程教课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授课、符合学生未来发展的三点一面的长远设想,枣经人开始按照这样的思路,以培养能力为突破口,从学校实际出发,钻研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学会学习》为代表的学校系列校本教材共计18册,已经编排完毕并投入使用。
教材问题解决之后教师成为突出的瓶颈。这方面,学校领导认准一个道理:专业教师是学校最为宝贵的财富,要解决职业教育教师问题,首先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而培训最好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读书。为此,学校两度安排全员读书活动,要求:中层以上干部将读书学习的重点放在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上;专任教师学习的重点放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职员以师德专著和工作方法理论为主;采用“定时、定地、定内容、定主讲人、定检查、定评比”的六定学习方法,学习结束后安排一次理论考试,以测检学习效果。于是,就有了前面全体教师走进考场一幕的出现。
到2009年下半年,枣庄经济学校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课堂设计及课堂教学全员达标。这是该校以宁波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改革的攻坚工程,也是按照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改革课堂教学的试点,因此,可以说,宁波经验已经开始在枣庄大地上生根发芽。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一支不但学历层次高而且要更具备动手能力有眼界大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
这次课堂教学设计改革的宗旨是:内涵发展,专业带动,校本为主,枣庄特色。教改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前面两阶段是统整教材、校本研发和内涵突破、专业发展,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在教材和教师上。设计理念是:如果进行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应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这也符合戴氏职教理论的要求,所以,在过去的两年里,该校共完成涉及各专业近二十种教材的校本改造,全体教师参加校本培训以及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等工作也已顺利完成。
学校请来高校和职教界的专家,对全体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进行了评比,并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老师们根据学校再次修订的《枣庄经济学校课程设计达标课评分标准》和每人的单元教学设计上一堂达标课。课程设计三上三下,删繁就简,力臻至美。专家学者从旁协助,点睛挈领,务求教改达到设计目的。学校要求:分期分批,务必人人达标,初次不达标者需要重新设计、重新上课,直到达标为止。至此,教学改革第三阶段的序幕正式拉开。
课堂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首要前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职业教育达到最高境界的入门级工作。
进入第三阶段,学校业务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认真分析教学工作的现状,将课堂教学达标工作分作四个批次进行。第一批次:各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第二批次:青年教师。第三批次:中年教师。第四批次:所有的未参加前三个批次的教师。
为了表示对此次教改的重视及权威性,学校邀请市教育局职教室及校外专家与该校校级领导一起组成了达标验收委员会进行评审,显示了学校对课堂达标工作的重视和决心。各批次参加达标课验收的老师,认真进行单元设计,精心制做课件,周到准备各种实训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色,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将分批次达标活动上成了一次优质课的竞赛。至此,宁波经验首次在枣庄大地上开出了绚丽的花朵。
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进步。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人类被提升到蒸汽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应用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话和电报的发明和应用又一次促进了人类电信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更加便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让人们尽早了解世界大事,时事新闻,在家享受群书,就是“秀才不出门,知无不言”。还有交通的发展,可以让远方的亲戚去不同的地方看望他们的亲人。医学发展治愈了许多重大疾病,器官的丧失也可以克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一、首先,它消耗大量资源,加剧资源短缺的压力,破坏生态,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空气污染,这些都是最直接和最明显的缺点。第二,物种灭绝加速,这是由环境污染和人类死亡造成的,也属于科技发展的弊端。
二、人身安全变得越来越不安全。现在平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犯罪行为发生,而且他们的大部分犯罪手段都与当前的技术有关,尤其是枪支犯罪,而且还让普通人防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战争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远非可比,甚至可能导致人类灭绝的命运。
三、人类的身体素质不如以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燃气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已经对人类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已经不再总是依靠自己的两条腿,所以当前人类的身体素质和以前相比是不可比拟的。过去,项羽“拉山河气盖”,在今天的社会中已经不可能再重现,而这种情况的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人的四肢萎缩,从而使人类出现一种新的形式。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利与弊;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05-01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对于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但是经过调研发现,在如今高校工业设计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在实现工业设计教学手段多样化、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较少负面影响,使工业设计多媒体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成为我们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一、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能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为一体,其最大特点是能存储巨量信息和虚拟现实世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极有助于营造出一个理想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成为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及改变教学组织形式的有利工具,并对教学过程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然而在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削弱工业设计的主观能动性等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
(一)工业设计多媒体教学优势
工业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这是一种直观式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是一个设计范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图片,同时也能在较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参与设计课题的兴趣。诸如设计心理学、工业设计史、产品包装等课程,在对这些设计应用的讲解必要的将设计图片、产品效果展示给学生,资料教学影片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对工艺设计等环节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先进的技术平台,引入新颖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他们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二)弊端
1.受到授课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演示型多媒体教室采用集中照明方式,明亮的灯光便于学生做笔记和阅读参考书籍,但投影屏幕也会受到影响,投影内容不易识别,影响一些色彩、渐变效果以及一些视觉要素等的辨识。此外音质的效果也会由于多媒体的质量不同而改变。
2.指导性、沟通性。机械使用多媒体、缺乏师生双方的互动与交流。这一问题是目前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容易犯的致命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应尽可能多的创造实践类的环节,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尝试,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才能更有利地帮助专业学习。
二、工业设计的全面认识
工业设计是一个包容极其广泛的学科,其自身的“结构”十分复杂、丰富。一方面,它和美术、文学、视觉传达、摄影等各种艺术紧密关联,另一方面,它和机械、人机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俗学、生理学、材料应用、制造工艺和工业生产等等学问紧密关联。所以,汲取多方面营养,掌握多种知识,是成为一个真正优秀设计师的前提。在工业设计的学习上必须做到“杂食”,否则,学习范围过窄,将有碍于设计能力的提高。
三、未来工业设计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发展
(一)普及多媒体个人教学网站
多媒体教学网站在师生交互协作学习方面是单纯多媒体课件无法比拟的,它提供了一个可控性和操作性都较强的人机交互、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信息传递反馈环境,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界面。教学网站的建立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二)科技发展带来方式的转变
在遵循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未来的工业设计多媒体教学方式会走向简单化、立体化、智能化。简单化是指多媒体的展现形式会变得非常简约,结构变得非常清楚明了。以最简约的方式显示系统、贴近工业设计学者息息相关的内容。立体化是指多媒体的教学将会突破平面概念,以直观三维的多面体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智能化多媒体教学将是未来工业设计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环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设计出可以直接体现触觉,3D效果等的多媒体教学内容,便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工业设计学者设计方案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艺术设计,多媒体工业设计教学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而人们除了需要通过它获取信息外,也会对它提出更多的教学和审美需求。我们应该不断地改善教学的方式,归纳和总结设计形式语言,结合技术的发展,致力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这也将是我们未来多媒体工业设计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
参考文献:
[1]金燕.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因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05).
摘 要 现代教育都提倡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小学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很多小学的教育还很落后,很多小学教师的素质偏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屡见不鲜,很多老师对差生置若罔闻,心理教育也常被忽视。教育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教育状态的的优劣决定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小学教育问题值得深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书本,灌输学生知识,更多的是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 小学教育 教师资历 差生 心理教育
在科技发展如此迅猛的今天,小学教育该如何进行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而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怎么做更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教师的资历高低是不是不重要?
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学历有待提高。慢慢通过对社会的了解,发现中国小学教师资历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教师学历能力均不足,或许只是为了弥补一个教师的空缺。中学甚至小学毕业就去小学任教,总以为自己的知识教教小学生足以了。可是他们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涵义。只能说这样的教师只会误人子弟,何谈教育。相比之下,国外在全面提高中小学资质,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大学毕业的文化水平。法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要获得学士学位;美国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取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日本要求则必须是大学毕业生;意大利则要求必须有个博士学位一般是教育博士(摘自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他们的教师都必须要求其个人品质、实际能力、实际技能学习能力全面发展。由此看来大多数国家均很注意中小学教育,教师这一职业并非只要有足够的知识就可以胜任的,任何一项不合格就称不上是教师。其实相对而言,小学教育才是求学路上最重要的阶段。教师的教学能力与自身素质修养是足以影响一生。所以说小学教育更是全方面的教育,是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小学教育师资应是最强、最棒、最完善的师资力量才能哺育出最优秀的花朵。
二、灌输式教学该不该?
要改革一种旧的教法,必须明白它的利与弊,真正看清这种教法弊大于利时,学生才乐于寻求利大于弊的方法来取代它。现在很多老师上课都是满堂灌,各类学生的认识不甚一致,学习差的学生对满堂灌最为反感,比如: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等等。中等学生呢觉得在满堂灌的课堂上虽然也能学到一点知识,但更多的时间是无效劳动,听老师分析的头头是道,但过后一回忆,留在脑子里的还是作品本身。想象力较强的学习尖子则觉得该我们想的老师都讲了,在满堂灌的课堂上思维好像被绑住了一样。也有极少数记忆型的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认为满堂灌利弊相等,好处是问题的答案老师都讲清楚了,可以放心的照着背,坏处是现在考试经常出课外阅读题,老师都没讲过,就不会做了。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满堂灌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成了容器,成了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相对于自发论而言。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说:“工人当时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学校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灌输是不可缺少的,但并不等于采用教条主义注入式的方法。需要通过启发,讨论,调查研究,参观,访问等各种生动活泼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大辞典――灌输》)。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因此,课堂上老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的讨论,并在必要时做出解答以保证信息的正常流通与传输,以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和应有的课堂质量。
三、对待差生应该怎样?
一个班级肯定有不同程度的学生,很多老师并不会一视同仁。有时当差生的题错的很荒谬的时候,老师便会大发雷霆,甚至恶语相加,甚至对差生的调皮捣蛋进行体罚。越是差生,越应该得到关怀。差生怎么办?其实,一些差生之所以烦学习,并不是他从来没有过学习的兴趣,而是因为他们成绩差,屡考屡败,只有失败的痛苦,没有成功的欢乐,以致使兴趣之火熄灭了。学生兴趣和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连的。还有些差生,他们大部分认为自己脑子笨,还认为生来就笨。他们对学生丧失信心,差生,可以说是学习的奴隶,那些学习的主人知道每天每月学哪些内容,知道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学习的奴隶缺少或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父母或教师推一推,他们动一动。有时他们想学习,可又不知从何学起,用什么方法学。自习或无事可做,或明知有事却尽可能拖拉,作业得过且过,课外就更没有自控能力了。考试分数不高,学习成了他们的负担,包袱,成为一种痛苦。所以,老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而不是把他们扔一边儿,任他们自生自灭。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就越高,进步也会日益可见,老师还要常常加以鼓励,而不是应该对差生很冷漠,或许老师的一次关注就改变一个差生的命运?
四、心理教育对教育的作用该不该忽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但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例如,教育心理学关于学习的建构过程及学生个别差异的研究的新进展将对深入认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起重要的促进作用(当代教育心理学)。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心理上的个性差异。老师应按照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然而在有些地区的心理教育普及不到。老师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心理上的需求。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反而使其丰富的想象力遭到扼杀。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在儿童智力、性格等形成的最重要的阶段都应被作为一会见不可忽视的大事。
所以,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高素质、高程度的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切都以教育为基准就成了大家眼中的重中之重。科教兴国。相信只要重视小学教育的发展,更深刻了解其重要性。中国会是教育、科技各方面的强国。
参考文献:
[1]人文科学教育学.
高考不仅要“为高校选拔人才”,而且还要“为国举才”。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担道义”之“铁肩”,方能有“著文章”之“妙手”。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纷纷奏响“接地气”这一主旋律,引导广大考生去关注万家灯火,去体味苍生疾苦,去走进百姓的物质、情感、精神世界,其导向可“点赞”,其理念可“圈点”。
一、贴近时代生活的实际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实际特征是什么?是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国际化等。这就需要我们去“破”去“立”,去“扬”去“弃”,去传承去发展,去坚守去突破,更需要我们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主流价值观。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准确地触摸到了当今时代这一生活实际的脉搏,在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多维观照中,对时代热点进行命题:
1.三点一线。新课标全国Ⅰ卷“两人过独木桥”直接取材于菁菁校园中的运动会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规则与变通、竞争与双赢。江西卷“课内外学习探究”则让广大考生对新课标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探究性学习”(另外两种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感而发,见仁见智。
2.正能量。广西卷“老王看病”传递的是友善互助、感恩回报的正能量。四川卷“人只有站起来后,世界才属于他”传递的是自强不息、拼搏奋斗的正能量。
3.传统文化。北京卷“老规矩”考量考生对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扬弃的辩证思考。
4.现代科技。辽宁卷“祖孙看风景”把目光聚焦于“照明科技”,广东卷“黑白胶片和数码照片”把目光聚焦于“数码科技”,天津卷“假如有一款芯片”把目光聚焦于“智能科技”,这三个地方的作文题均是引导考生关注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思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得与失。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自主开展“三进行动”:①走进社区。通过公益、志愿者等活动,了解邻里乡亲的生存状态,感知他们的幸福指数。②走进草根。通过慈善、德育基地等活动,了解普通民众的基本诉求,感知弱势群体的冷暖甘苦。③走进媒体。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最新时事、科技,感知飞速发展的时代气息。
二、贴近百姓情感的实际
无论是大家伟人,还是芸芸众生,都要食人间烟火,也都有七情六欲。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因此,高考作文题应该带烟火气,含草根味,以此来引导考生胸怀“五心”(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关心送给他人,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蕴蓄“五情”(亲情、友情、师生情、故土情、家国情)。“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广大考生对家人、他人尤其是弱势群体有触感,有痛感。既悲天,又悯人;既有体人之心、恤人之怀,又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敏锐地点击到了百姓心底这个最柔软的情感穴位,与百姓的情感神经同频共振,让广大考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如下四种情怀尤其撼人心魄。
1.对天性的尊重情怀。新课标全国Ⅱ卷“喂食野生动物”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平等相处,不要因为一己之好、之乐、之爱、之需而使动物丧失天性和觅食能力,更不能因为溺爱等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失去天性、个性,失去生存能力以及自立、自理能力。
2.对他人的体恤情怀。重庆卷“租房”警示人们既要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与己方便”,也要“与人方便”;既要“人人为我”,也要“我为人人”,将体恤化作实际的言行,将责任注入内在的品质。
3.对责任的担当情怀。广西卷中“老王”的那句“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体现的是一个农民工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担当。虽然“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但他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极逃避,而是“再苦再累自己扛”。这份担当情怀尽显一个草根的血性,更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4.对故土的守望情怀。虽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湖南卷“最美乡村干部”向人们发出了故土的深情呼唤:只要扎根故土,守望故土,坚持信念,放飞梦想,故土也能绽放异彩,“风景这边独好”。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引领考生扎实做好“三项工作”:①重温教材名篇。要通过重新品读、品味教材中润泽心灵、滋养精神的名篇,濡养自身情怀。②浸润精神家园。要通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年度道德模范、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新闻人物颁奖典礼等精神大餐,浸润自身情怀。③阅读探究迁移。要通过探究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中蕴蓄着浓郁人文情怀的文本,由“读”向“写”迁移,把握情怀表现的路径、手法。
三、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
高中生较之于初中生、小学生,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考作文应该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这一实际,加大对其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特级教师肖家芸指出:在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今天,“高考作文早已不在审题上考了,主题、结构、技法和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高考作文最缺的是思想和科学的思维。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角度问题。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为此,2014年高考各省(市、区)18道作文题对广大考生思维的长度与宽度、深度与高度、角度与维度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量,要求考生既能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又能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如下四种思维能力尤受命题专家关注:
1.深度开掘能力。湖北卷“山顶的风景”要求考生对众人提出的不同看法展开深度开掘,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每个人对风景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体验和评判,人生需要自己独立思考、选择,不能偏信、尽信他人之言。
2.立体观照能力。浙江卷“门与路”要求考生对空间的门与路、知识的门与路、事业的门与路、生活的门与路、人生的门与路等展开多层次的立体观照,既抓住机遇,又迎接挑战,既认清明天的去向,又不忘昨日的来处。
3.辩证分析能力。上海卷“穿越沙漠”要求考生对“客观的限制性”与“主观的能动性”展开辩证分析;安徽卷“剧本修改”要求考生对坚守与变通、规则与创新展开辩证分析;江苏卷“青春不朽”则要求考生对时间层面的“老去”与精神层面的“不朽”展开辩证分析,把握“时间可以流逝,但精神永远不朽;我们无法控制青春的长度,但可以调控青春的亮度”的要旨。
4.多维思辨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东卷“开窗看风景”要求考生思辨的是“相由心生”,看风景的心态、角度不同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福建卷“空谷”要求考生思辨的是心态、心境、阅历、认知不同,则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就会不同。
【备考启示】
2015届高三作文的指导与训练,要历练考生“三力”:①洞察力。要通过案例分析、时势观察等方式,历练考生拨开迷雾、透视本质的洞察力。②剖析力。要通过时事点评、小组辩论等方式,历练考生剥茧抽丝、条分缕析的剖析力。③破解力。要通过为学生会、班委会自主管理出妙招、晒计策等方式,历练考生亮出实招、化解难题的破解力。
一、社会化和人格社会化概念界定
(一)社会化
本文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
(二)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这是本文所使用的人格定义。人格主要是由认知能力特征、情感反应特征、意志毅力特征、行为动机特征、信念理想特征、道德价值特征、态度信仰特征、人际关系调节程度等个性要素构成[2]。
(三)人格社会化
人格社会化应该是是通过社会化的手段实现人格的整合并形成稳定的独立的可辨识的完整人格的过程[3]。
二、青少年人格的基本特点
(一)适应性强,学习能力突出
青少年是一个接触新事物最多的群体,他们思维开放,学习能力极强,而且生活相对自由,有较多的自我发展时间,所以敢于创新和尝试,不拘泥于陈旧模式,容易接受新事物,常常创造和领导着社会潮流[4]。不管现代科技发展的速度有多惊人,青少年群体总是能够很快地适应并学会应用各种新型科技信息传播工具,他们能够快速接受、适应社会上的各种新变化,并且将其以自己的方式应用到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二)求知欲旺盛
青年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期,其本身有着强烈的发展和完善的需求。青少年处于被动、长期封闭的教育系统里,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而网络提供宽松的环境对青少年的求知欲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和鼓励。同时,青少年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人才特别是知识性人才是这个时代的掌控者。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挑战,青少年特别注重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青少年认知不成熟,易受暗示
一方面,青少年认知的不成熟,使其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部分青少年树立不良价值理念、道德理念,无法理性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与周围的人、事、物,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等认知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该群体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较差,信息素养低,极易受到他人的暗示、煽动和利用。
三、网络对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导致青少年认知的碎片化,不利于其认知深度的发展
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已习惯了快捷的生活模式,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不仅使得快餐文化迅速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在信息接收上和认知上的碎片化,没有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思维往往浮于表面。青少年表示,在网络上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信息过多、质量过低而无法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源。
(二)网络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青少年人格的扭曲
在网络信息时代,一方面由于网络上存在着各种庞杂的信息,多、乱、杂是其主要特征,同时还有大量的垃圾信息充斥着屏幕。在这样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信息质量和真实性难以保证,甚至还有许多不健康的信息混淆视听。另一方面,许多网站、媒体出于利益的需要,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会夸大对事实的报道,存在媚俗化的倾向,让我们失去了信息的真实本质,脱离了真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而当代青少年群体由于认知尚不健全,辨别是非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处理大量信息的过程中会比较困惑,造成思想的混乱、人格的扭曲。
(三)对网络信息过分依赖,创新能力下降,人格的自我价值降低
青少年表示对于一个待解决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先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已有的成果,而非先对其问题本身进行研究。在网上找到需要的资料后,大部分青少年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会直接复制、粘贴,而不是自己思考、创新。这就造成青少年思维模式的僵化,过分依赖网络,人云亦云,自我思考机制渐渐退化,不利于青少年的创新与自我发展。另外,青少年经常触网,巨大的信息输入同时也会挤占思维创新的空间,当网络社会中形成一阵又一阵的潮流,人们的思想会逐步接受潮流的领导,渐渐变得被动起来。
(四)网络沉溺容易引发人格障碍,造成青少年人格社会化的缺失
关键词:物理教学;德育教育;有效渗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37-1
《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物理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可以使他们树立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强烈的主人翁精神,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以保证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达国家之一,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我国古代的著作《考工记》、《梦溪笔谈》、《墨经》、《论衡》、《天工开物》等所述内容在当时世界都处在领先地位。我国古代许多的物理学家,对物理发展有过很大的贡献,不少研究成果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如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在我国古代军事、生产、日常生活中起过重要作用,且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世界的发展都有功绩。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和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又如,我国近代著名的力学家、火箭专家钱学森,它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对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的导弹之父”。通过对我国历史上有关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的事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树立了为民富国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形形的物理现象,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从客观事实出发,以实验为基础,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物理常识和现象以及课本的有关概念、规律,用辩证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例如,在讲到“宇宙和微观世界”时,从宇宙到行星,从自然界的可见物体到不可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它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讲到“运动的描述”时,可以让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观点”。物理学中的运动和静止、匀速和变速、弹簧的压缩与伸长、力的合成和分解、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物体的热胀冷缩、惯性的利与弊、增大有利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成像中的虚像与实像等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向学生揭示物质的对立统一规律。在讲述物态变化、导体和绝缘体、电生磁、磁生电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三、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要求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唤起他们对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信心。没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对科学的追求精神,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讲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忘我奋斗的精神,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讲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祖国科技发展,为祖国强盛,默默无闻地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
例如,在讲解“放射性现象及其防护”中,可以穿插居里夫人对科学的追求进行教育。为了寻找放射性元素并研究它们的性质,居里夫妇在巴黎物理化学学院内寻找了一间漏雨的木屋作为自己的实验室,他们用维也纳地质学家修斯提供的一吨沥青铀矿残渣为原料,采用手工操作的方法对残渣进行熔解、加热、搅拌、提纯。实验室中烟雾弥漫,空气灼热,他们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废寝忘食地工作,终于在1898年7月发现了这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1902年又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镭”,由于居里夫人常年累月地在超辐射的环境中工作,受到核辐射的严重污染,对她身体产生了致命的伤害,于1934年7月去世,她的献身科学的精神正激励着后人继续攀登科学高峰。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