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经贸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外贸英语交际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经贸联系的日益频繁,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外贸英语函电是对外经贸活动中使用的专业英语。培养具有较强交际能力的人才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外贸英语在培养国际商务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成功运用商务知识、发挥才能、顺利开展经贸活动的钥匙。
一、何为对外经贸中的“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最初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他认为“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语法、心理、社会文化和概率等方面的判断能力。该理论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新一代的语言学家,扩展了语言研究视野,引发了一股强大的外语交际教学法趋势。交际能力的含义现在发展为: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和副语言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交际的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随着各国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化,为满足特殊的交际需要,产生了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课程。ESP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交际需要。ESP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是以特定的语言交际功能和学习者交际需要而确定的。它以学习者的目的来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课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用性,使学习者的专业或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外贸英语函电就是一门ESP课程,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是成功教学的核心。
二、外贸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1.交际能力的需求分析
Munby的外语教学的需求分析的观点,外贸英语课程学习者主要是高等院校商务英语或国际贸易专业的中、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教学中英语用于写作符合规范的外贸信件。使用环境涉及对外贸易的公司、企业或招商局。学习者要学会如何与买方、卖方或银行、保险公司等单位和个人,就贸易中具体环节进行咨询、协商或洽谈。外贸英语教学要求达到的程度,视各学校情况而定。外贸英语中展现外贸业务中各环节,涉及许多交际事件,如建立业务关系、询价、报盘、还盘、订货、付款、装船和索赔等。交际过程中要掌握清晰简洁、礼貌貌周到等原则和对方本位的立场。
2.培养兴趣
要让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了解和引导他们喜爱该课程。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个直接因素。热情、亲切、幽默、开明、宽容的教师往往容易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喜欢。对老师的喜爱会逐渐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课堂话题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商贸领域生动鲜活的事例或其他领域的话题,只要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都可以选择来讨论。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也可以加以运用,以便丰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进步的机会,同时建立一个全面而理的评估机制,对学生进步予以及时的反馈,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3.提供真实的语言素材
近年来外语交际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尤其是ESP教学。交际教学法认为教学材料是影响课堂交际和语言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能促进交际性语言使用。常用教学材料有以篇章味基础的材料,以任务为基础的材料和以及实物教具。函电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前两种。课本提供了大量的经贸信函。教师还可以补充些其他的语言材料。如讲到装船一章时,可以上网搜索国内外海运公司网站,查阅真实素材。即使是中文材料也可以给予学生很强的感性认识,有助于推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4.开展丰富的语言交际活动
根据交际教学法,外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交流”的场所,“用语言去学”,交际能力的获得依赖具体的交际活动。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各单元的主题,精心设计相关的情景活动。任务活动的开展需要较多时间,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抓重点。学生基本掌握该单元信函的特点后,单元中的其他信可由学生课后自习,可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可采用演示文稿,分析各信函中的交际事件、交际手段、写作特色、语言重点;或发挥想象力,进行角色表演,生动展示交际事件。教师应有针对性的评点,并把学生的作品与课文中相关的范例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实践,认知到其中的差距和优势,能发现各自应获取的新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进行适度的文化导入。讲解翻译练习时,通过对比突现英汉语言结构与文化间的异同,使学生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可通过学生喜爱的讨论方式进行文化导入。5.抓好校外实践工作,增强商务交际能力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平台。外语的学习毕竟是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它需要有一个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就是在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的锻炼,可以让语言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学生直接服务于社会,简化了就业环节。许多院校在加大校企结合的力度。在面临很多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协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成为应用型人才。
6.加大师资培育力度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外贸英语教学的质量。外贸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主动钻研教学理论、学科知识,还应联系企业、海关等相关单位,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
参考文献:
[1]龚琳: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关键词: 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 课程考核 方向
一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面对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商务日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复合型人才”。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要求应聘者“日语某级,电脑某级,专(本)科学历,精通商务管理,有一定的公关能力”,“精通国际商务关系和运作程序,有较高的汉语知识和日语水平,并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使用网络”,等等,这可以说是对当代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的基本界定。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国际商务日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本专业毕业生应是日语与国际商务两门学科有机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即“日语+国际商务”。具体而言就是:(1)具有日语和国际商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2)具有较强的日语和国际商务知识应用能力,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国际经贸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总体技能素质要求是:(1)能听懂有关国际经贸的日语报道、报告和国外商人的日语洽谈;(2)能用日语讨论国际商务的专业问题,用日语介绍国内外经贸动态,进行熟练、流利的涉及对外经贸活动各种环节的商务日语洽谈;(3)能阅读国内外经贸报刊的日语文章、经贸法规、商务文件与外商的来函来电;(4)能用日语撰写正确、地道的商务报告与各种涉外商务函电;(5)能准确、清楚地进行有关国际经贸方面各种题材与各种活动的日汉、汉日口译与笔译。
二
为了培养这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课程结构与人才所具备的素质结构相适应,使学生达到国际通用型商务日语人才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评价机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对学生日语学习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结果和发展潜能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既然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无疑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和老师,既要体现出老师在评价中的指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过程。这种新的评价体系应该正确反映日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只有重视形成性评价,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才能促进新的评价体系的形成。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日语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我认为,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日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它具有以下特点。
1.人文性。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和内容的解答。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纵向发展;在评价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形成确实有效的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多元性。形成性评价的多元性表现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在内容上,它不仅评价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而且评价个体的兴趣、态度、策略等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改进;在评价的主体上,它变单一的教师评价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使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在评价的标准上,它既有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又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水平为参照的个人标准,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3.开放性。形成性评价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为评价而进行的课堂表现观察、作业记录、测验、问卷调查等,都是在自然的状态和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识别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性的互动效果。
三
商务日语本身具有跨学科的复杂性,培养的是“日语+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商务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既重视语言技能的全面掌握,又重视商务专业内容,两个元素缺一不可。商务日语的学习包括三个主要板块:(1)语言知识;(2)沟通技能;(3)专业内容。在专业内容中,对“商务”一词的内容要有所界定。由于“商务”一词包括众多含义,因此许多人认为商务日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是懂经济、贸易、法律、营销、金融、财务、管理甚至保险的“复合型人才”。然而,教学实践证明,几年的大学教育要造就这种全能型的“复合型人才”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可以参考另外一种提法,即将商务日语细分为一般商务用途日语与特殊商务用途日语两类。以训练语言或商务技能为主的一般商务用途日语的设置可以是比较固定的,涉及专业内容的特殊商务用途日语的设置应该是有限的、动态的。有限即体现“专”字,不能与“商务”沾边的内容都包括,各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较系统地精选一至两个方向;动态则指选择的方向可以有所不同,可以选择国际贸易,可以选择营销,也可以选择电子商务等。各个学校应根据各自具体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课程侧重点,进而安排课程设置的基本架构与内容。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用形成性评价体系设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他们容易地适应各自的岗位要求。
四
商务日语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源于《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日语专业应该培养具有扎实日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日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商务日语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在我国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都十分重要。语言与商务两个元素的学习融为一体,是解决问题的较好方式。在基于商务内容的语言教学当中,商务专业内容是主线,日语是媒介,教学的目的是融商务学习与语言学习为一体。因此,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如下原则:突出学科主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个性发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而形成性评价体系正好可以全面地体现这一原则,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这一评价体系的实施。
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法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和需求,着眼于学生潜力的发展。它不仅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评价,而且重视对学生情感及行为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中的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有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
商务日语作为专业日语课程,其课程设计应包含四个根本特点和两个可变特点。四个根本特点是:(1)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要求;(2)课程必须在内容(主题和论题)上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及活动有关;(3)重点应放在努力使词法、词汇、篇章结构与那些特定的活动相适应的语言运用上;(4)必须与专业日语形成鲜明的对照。两个可变特点是:(1)可以只限于某一种语言技能的培养;(2)可以根据任何一种教学法进行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正是在考核教学结果的过程中体现了这几个根本特点,与之相辅相承。
目前,各高职学院的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主要有综合日语、商务日语泛读、商务日语听力、商务日语口语训练、商务日语写作、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际贸易与进出口实务、电子商务等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改变了过去完全按学科与专业设置课程的做法,突出了能力与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拓宽了文化与外贸知识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课程交叉重复,分化有余、综合不足,缺乏理论依据,未能充分体现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人才素质观等,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形成性评价的渗透使得语言的学习过程得到充分的重视。它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教学质量,加大了学生在岗位竞争中的筹码。
高职高专商务日语课程考核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与运用先进的教学考核体系,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体现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程欣.国际商务日语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6,(2).
关键词:商务英语 “双师型” 师资队伍
商务英语“双师型”师资队伍
商务英语专业是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专业的商务知识与技能,良好的中外文化知识,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和国际商法等相关学科知识,熟悉国际商务活动规则,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外经贸业及其它涉外领域从事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对毕业生提出的专业素质要求是:掌握较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悉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等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进出口贸易的操作流程和各环节的相关知识;了解有关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法规的要求;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顺利有效地进行商务实践和跨文化沟通等活动。
当前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我国对外经贸发展的要求,因而培养一批服务于对外贸易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商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及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管理的业务技能,也要具备必要的实践能力,即一定的商务实践操作、管理经验和技能。然而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师资队伍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教师大多没有相关的职业背景也缺少商务社会实践。商务英语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形成行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没有形成与市场需求相对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复合型知识结构欠缺
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其师资队伍大体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一大部分是接受传统英语语言教育的英语专业教师,一小部分是新毕业的管理专业教师。英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向学生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但他们缺乏对行业、企业的了解。管理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行业背景知识,但并不具备在行业的工作经历,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和技能。这种情况造成了英语语言技能无法与商务业务技能相融合的窘境。鉴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当前急需培养一支兼具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从业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即,除了具备英语语言技能外,又要了解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熟悉国际贸易的系统知识,掌握行业的业务技能,使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顺利地转型和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求。
2、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商务英语专业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巩固课堂理论教学,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侧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各种真实的、具体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更符合真实岗位需求,使教学演变为业务训练,通过由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职业能力三个层次和认知实训―模拟实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的递进式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熟悉职业环境,培养职业意识,以满足行业的未来发展需要。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指导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无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仅仅扮演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不是有效的指导者。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因缺乏在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和业务素质,很难对行业实践和岗位技能进行示范和说明,如组织管理、交流协调及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不足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使学生无法通过实践训练达到知识转化的目的,更无法按照“能力本位”的思想,将职业标准融入到学习中,达到多元化的职业能力要求。
二、商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1、“双师型”教师的误读
“双师型”教师是当前商务形势发展对专业教师提出的一种特殊要求,按照目前教育界的规定,高校“双师型”教师需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但“双师型”教师并非等同于“双证书”教师,这是对“双师型”教师的一种误解。例如,有些高校的教师持有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教授的专业课程并不对接,如持有电子商务证书的教师,讲的是《秘书实务》课程;还有的教师所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学习职业考试培训的教材,通过考试获得的,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缺乏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并不能代表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甚至有的高校和教师为应对教育评估,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给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多不利的负面影响。
2、“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关键词]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印尼语;视听说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9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8
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普及、全球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网络课程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备元素并引发院校教学的重大变革。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了衡量高校校园网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
外语教学界已经普遍认为,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手段相比,通过网络课程实施教学具有信息输出量大、资源共享性强、时间空间灵活、表现形式多样、视听训练易操作、学习主体性明确等一系列特点和优势。到目前为止,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显示,目前已建成的非通用语网络课程有:延边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朝鲜一韩国当代文学、基础朝鲜语;广西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越南语口语;省级精品课程老挝语;云南民族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基础泰语;大连外国语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韩国语综合课;对外经贸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意大利语经贸谈判与口译。
然而,相对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展示的608门外国语言文学类课程而言,上述7门优秀的非通用语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还是偏低,从中也折射出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的紧迫性。印尼语视听说网络课程正是对该紧迫性的一种回应。它以极少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仅仅依靠非通用语教师自身的力量,初步实现了建设“集自主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为一体的助教、助学型课程网站”的目标。
一、网络课程的基本概念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育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要有特定的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网络平台。
1.教学内容
网络课程名称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总结。外语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扣与所属院校或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一般选择积淀深厚、特色明显并符合本专业发展定位的课程建设成为网络课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程建设难度、缩短建设周期,还能充分展示本专业的学科优势、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更有利于争取校内外政策和资金扶持,朝着建成精品课程的目标迈进。
2.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需要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制作和获取数字化的非通用语教学资源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教师们早已习惯于利用计算机编写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使用DV拍摄授课视频,上互联网下载各类非通用语教学资源等。但仅有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不够的。网络课程要求将这些教学资源直观化、系统化并使之互为补充,以便利于开展教学活动。
3.网络平台
非通用语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一定的网络教学平台。当前,各高校都引进或开发了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如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Kingosoft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广西民族大学非通用语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等。现成的平台不仅极大地方便了非通用语网络课程的建设、节省了人力物力,还可以将课程与本校其他网络课程统一起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在建设网络课程前,要认真学习本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操作说明,读懂平台需求,从而着手准备教学资源。
如果所在高校没有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或是教学平台不够理想时,我们还可以利用魔灯(Moodle)或萨开(Sakai)等开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对于部分非通用语而言,要利用高校网络教学平台首先要克服字体编码问题。高校信息化部门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为了个别网络课程去修改平台的底层架构。而免费的魔灯平台就可以提供解决方案,但需要自己去修改并搭建平台。目前魔灯2.6平台全面采用UTF-8编码,还提供119种语言的语言包,基本避免了文字输入和显示乱码的问题。
二、网络课程的构成
网络课程的构成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有很大联系。理论上讲,各高校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时,必须充分考虑网络课程的设计需求,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类型的课程。外语非通用语教师要主动参与平台的建设和开发,积极提出需求(如,字体编码支持、实时教学、在线测试、在线录音等等),让平台的结构和功能满足本专业网络教学的需要。
PBL教学模式尝试于会计英语教学
会计英语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加强会计学及其相关分支专业学生了解会计专业英语的基础原理及概念,不仅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并要有较强的实践综合能力,并增强学生在国际商业环境中职业竞争力。教学内容包括在会计循环的过程中建账,记账,过账,转账及编制财务报表,输出财务报告及分析数据。学习内容以不同的公司案例为主。会计英语教学通过营造真实财务及管理场景及案例分析,可提升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的认知度和熟练度,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当前,会计英语的学习多以要教授书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英语语法的练习,单纯地把会计英语当成会计翻译英语课或会计英语阅读课,学生是被动的学习了一门新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PBL教学模式的一些特质可以适用于会计英语课程教学中。第一,PBL模式的开放式问题设置不仅鼓励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当学生专注于解决问题时,把重点放在实践教学上,让知识学以致用。第二,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运用网络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乐。第三,PBL模式要求创造性地将问题框架设置和真实情景融合在一起,比方说,对于公司财务部门的招聘,在课程设计中要有学生对自己职业构想的探讨和交流,更加强他们自己职业的定位与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就业时更快融入企业环境。对于世界500强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在课程中要求学生使用网络等资源,加强对财务分析工具的使用,结合特殊案例,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对著名公司的了解,也增加了他们对自己职业的期望和定位,有利于他们在学习中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找出学科弱点并主动加强改进。
PBL模式的实施和反馈
PBL模式主要适用于本科高年级会计英语或会计双语教学。这是对学习者学习基础的要求,不能把运用英语和会计专业知识的水平超出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太多,否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也达不到课程教学目的。根据教材特点,对于会计循环的重要环节设计成基于问题的学习。问题的设置围绕文章中基本知识、实践案例、生词、词组、难句,创造性设计各种形式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利用网络等资源条件,查阅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须自由组合分组学习,按照老师的课堂设计和要求,在互问互学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学会自主学习。每个一般6-9人。每组选出自己的组长负责管理和调控。通过在小组中贡献和分享不同的认识角度和观点,共同建构知识结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问题,并增加交流、分工合作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课堂PPT演示解决问题,让学生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整合成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并尽其所能展示给他人,模仿商业演讲。有案例分析,情景重现等有效地方式,吸进其他同学的反馈意见。课堂演示阶段引入竞争机制,以充分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积极性。评价和完善问题也是课堂信息反馈,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针对本组工作情况进行自评,然后各组之间还要进行互评,发现问题,反思总结;教师要给予总评。教师的评价包括:该小组是否完成了TextB教学内容;是否锻炼了英语交际能力;课堂活动组织的效果如何及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此外,还要重点澄清学生讲得(掌握得)不太清楚的知识点和补充学生漏讲的地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分享各自努力成果的同时,及时根据得到新信息,自己修改并完善原先的方案。评估方式决定着基于问题学习的成果,它不仅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看到经自己努力取得的成绩,而且它还能帮助学生看到差。
PBL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PBL教学模式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会计继续教育,是非常有效的。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是对传统课堂的有意的补充,但不能完全的取代传统课堂。其主要的问题集中在课堂设计和课后评鉴。
(一)课堂设计对老师的要求,不光有英语教学水平,还要有会计专业知识,能够设计出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好的问题。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课程的把握度和课堂的掌控能力对能否达到教学效果非常关键。
【关键词】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调查分析
我国的会展院校教育目前呈现东西不均的趋势,会展人才的就业和在职培训也呈现区域不均的局面。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东部地区开展会展教育较早的院校的实践实训课程设置,和国外会展教育发展成熟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找出国外与国内会展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共同之处,分析其各自的优势。
一、国外院校课程教学体系调查与分析
(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格里菲斯大学的商科课程被公认是澳大利亚首屈一指的。格里菲斯商学院的事件管理专业是针对会展行业而开设的。除了《管理概念》、《市场营销导论》和《经济决策》等基础课程以外,该专业的部分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既有理论教学的环节,也有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包括文字策划和现场实践。《事件营销和赞助》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分析消费者参加事件的原因和环境,制定营销计划,以及赞助计划,再指定事件组织的代表。《设施及场地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具体的管理策略和技巧的分析和应用设施和场地的管理策略和运营方式,然后选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密切参与到显示的管理操作中,培养学生设施和事件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大会和会议管理》课程的实践环节包括:住宿管理多方面的操作,食品和饮料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工程及技术服务的支持和管理,会议办公设施的管理操作,市场营销和销售,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
(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昆士兰大学的实践课程包括节庆活动和其他活动,赛事运营,业务活动,艺术和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等,同时还将开发在市场营销和赞助及筹款的事件主要涉及的业务技能。
《事件管理的基本原理》属于理论环节比较多的课程,该课程的实训环节主要包括让学生讨论和思考澳大利亚和国际相关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协助应用理论概念到现实的会展产业分析。《特殊事件管理》课程着重于商业,体育,文化和生命周期等事件的实践学习,首先通过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等国家的案例研究示例,再机会提供一个特殊事件,根据案例分析的经验设计特殊事件的实践活动。《事件营销》课程的实践环节是分析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居民、政府、社区和文化团体、媒体和商业赞助等,制定、实施事件的营销策划。《赛事运营管理》是在讨论各种有效的事件管理的业务问题,建立事件管理战略,探索物流,风险管理,人群控制和管理,法律文件和体验设计等问题。《赞助及筹款活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践掌握规划和演讲技巧等能力,要求学生识别和定位潜在的支持者,提交完整的赞助计划和拨款申请,并通过最后的支持度考核课程实践。《战略项目管理》包括领导管理、远景规划和战略规划活动,侧重于事件营销、运营和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和管理的整理流程的实训。但是课程的实训并不是简单的设定一个事件,而是全面考虑法律、道德和专业准则背景下,决策和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
二、国内院校课程教学体系调查与分析
目前,全国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一共有241所,其中本科院校68所,专科高职院校173所。从目前会展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常规会展专业课程设置,少量课程加大实践实训环节。目前国内大多数会展本科院校的课程模式,课程包含会展管理、会展策划、会展营销等会展专业课程。由于会展课程的理论性与会展行业的实操性的偏差,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加大实践实训课程环节。但由于本科院校的学位要求、基础课程和学科必修课程占有比重较大,只能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加入少量实践和实训环节。虽然会展教育力求从课程实践和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但教育与行业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轨。
(二)中外合作办学。例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专业中德合作办学“2+2”模式的本科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的会展专业“3+2”本硕连读项目和“3+2”本科双学位项目。课程设计有外国院校的参与,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配合了国外院校的课程。目前国内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数量不多,实施情况也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并且不可能普及到全专业每一位学生。
(三)着重突出某项基础能力。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会展专业,因为院校背景、生源优势及地域优势等原因,英语课程的比重较大,占到所有课程的1/3,且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同时降低了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程的设计采用了大课程的方式,对带有“会展”字头的小课程设计较少。但这种课程设计对学生的个人基础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只是适合于一本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从事会展行业的并不太多。
(四)校企合作,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会展专科高职院校采用的模式。院校与当地会展场馆和企业联系密切,学生的实践直接进入到行业,作为半工半学的形式,更有部分合同式培养的模式。专科高职教育模式比较灵活,基础课程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虽然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与本科院校的差异,理论知识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卓越人才;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D320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为推动高校质量内涵建设,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教育部2010年启动了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标志着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开始。鉴于审计课程的综合性、实务性及其在经济管理类卓越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等,提升审计实践操作能力既是经管类卓越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Bryan Howiesona,Phil Hancockb等人(2014)研究了大学和会计从业者各自扮演的角色问题,并指出大学基础教育没有重视会计从业者的角色和责任,企业应该多为大学提供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JonathanC.Njoku等人(2010)认为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发展成教学和科研实践能力融合的“混合专家”,这种融合来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可以实现各种专业能力的互补建设。张荣(2014)分析了风险基础审计对职业判断能力提出新挑战,并提出一系列改进审计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措施。金春云,秦桂莲(2013)强调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应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独立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庞卉(2012)、马志娟(2012)、刘世全(2013)等以审计职能拓展为背景,分析了审计实践教学收效甚微的原因,提出了审计实践教学改革建议。但上述研究大部分围绕审计实践教学环节,对关于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拟采用文献调查研究方法,分析我国高等院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现状,收集用人单位对现行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建议,设计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对学生通过审计实践课程学习运用审计理论知识进行审计实务操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探讨审计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评价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二、我国高等院校审计实践教学现状
为了解我国本科院校审计实践教学现状,笔者对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南京审计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15所国内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院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审计学》都被安排成专业核心课,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报告审计的实践能力。立信、南审还开设了审计学专业,具体细分为ACCA、IT审计、内部审计、工程审计方向等。北大采用“研究型学习”+“参与式讨论”+“团队化实践”培养模式,超过24%学生毕业到事务所或咨询公司从事审计和管理咨询工作。对外经贸和浙工商利用MPACC、MAUD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务导师资源以及来自于外贸、商业、财政金融行业丰富的校友资源,构建政、企、校协同培养体系,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培训师资队伍和开发课程资源,进而优化培养方案、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管理型卓越人才。立信学院通过“案例教学+校内模拟实习+校外实习”3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执业的全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长理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主要以“校企”联合教学为特色,集“课程改革、企业实践、双师指导”于一体。其中课程改革实施“班―组”互补的课堂教学,每4位学生为一组,实行“双导师制”,突出学生的个性;“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强调实践资料的真实性与实务导师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都能结合自身特色,注重提高学生审计实践能力。实践操作形式主要包括:
(一)手工审计实验
根据提供被审计案例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一定时期的财务报告及证、账等资料,由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审计基本原理,对案例企业经营活动及财务报告资料进行审计,填制工作底稿并撰写审计报告。通过手工模拟,学生熟悉了工作底稿的基本格式及编制方法。但也存在诸如对被审单位及其基本情况的了解不深,难以锻炼学生在风险评估与应对过程中收集证据、解释证据的专业技能。
(二)审计软件实验
常见的商品化审计软件包括:用友审易、TeamMate、审计之星等。这些审计软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审计标准和审计准则库供学生查询,提供了标准的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对学生掌握无纸化审计技能提供了帮助。遗憾的是不少审计软件实验教学还停留在熟悉软件功能的层面。因为难以做到对被审案例企业单位财务软件的无缝连接,财务报告及其他经营数据导入部分还存在“孤岛”现象。偏重审计软件操作,忽略审计执行过程,学生对审计软件环境下审计目标、程序、证据以及审计结论之间逻辑关系的难以理解。
(三)校外审计实习
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学校签约的实践教学基地,或者由学生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单位指定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审计实践报告和实习日志,需要经实践指导老师签字,并盖单位公章,返校后再提交给专业实习的校内导师。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根据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审计实施现状与基本流程,熟悉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依据、证据获取途径以及审计报告编制方法等。但据笔者了解,目前,校外审计实习学生多被安排在主要业务岗位上,从事简单重复的凭证抽查、Excel表输入、工作底稿的归档等工作。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实习进度、实习内容与目标的匹配性管控难,审计实践内容、方法、质量测评并不具备系统性,而且忽略风险评估、进一步审计程序等理论在实务中的运用,因而审计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三、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卓越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以实践教学内容为载体,以相应环境资源为支撑的有机整体。因此,审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围绕这三大要素展开。
(一)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审计实践教学目标制定
根据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文件精神,卓越会计人才是指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国际化特征的能够在行政、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或独立审计)业务,为经济管理活动和财务报告提供确认与咨询服务的专门人才。进一步可分解为可观测的三个标准:坚守职业责任,创新审计思维,维护公众利益的个人素质标准;持续学习会计、审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有关的专业知识标准;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履行确认与咨询职能的职业技能标准。各高校要在卓越会计师能力需求调研的情况下,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审计课程实践教学目标。
(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
按照实践技能层次和实验内容深度的递进原则,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实践阶段、专业实践阶段和综合提升阶段三个层次。基础实践阶段主要通过情境模拟和案例教学方式巩固理论学习成果。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和财务报告审计情境的仿真和模拟,比如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签订,重要性的判断,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评估,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等,都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由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解决思路,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审计过程中的逻辑与规律。对于案例设计的思考题,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在课外充分准备,搜集与案例有关的会计与审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演进,了解一定数量上市公司的特定交易、事项及相关会计处理实务,以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专业实践阶段是对学生是对审计岗位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专业实践包括校内课程实验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校内实验主要以个人为实验单位,运用计算机软件(Excel或审计软件)完成控制测试或实质性程序过程中的审计工作底稿。校外的企业实习或会计师事务所实习主要是熟悉不同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了解控制环境,参与审计项目团队实践风险导向审计流程,掌握审计确认和咨询的实际操作技能。综合提升阶段主要通过学科知识竞赛、创新性项目设计与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整体性,同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一些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优化审计实践教学的环境支持
审计实践教学模式实施需要相关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持。首先是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行业协会、监管机构的实务培训,参加权威职业资格考试(ACCA,CICPA),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教学水平。也可以从实务界聘请校外合作导师,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或举行实务专题讲座。其次是建设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随着“创新创业”战略下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联系的深入,实践基地的人才“孵化器”作用日益显现。再次是优化审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包括学科专业资源、软硬件条件、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实验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开放的机制,实践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等,保证实验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促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和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Bryan Howieson, et al. Who should teach what? Australian perceptions of the roles of universities and practice in the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Education,2014(32):259-275
[2]Jonathan C. Njoku, et al.Fusion of expertise among accounting faculty: towards an expertisemodel for academia in accounting [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2010
[3]梁慧媛.审计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会计之友,2012(1):117-11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2-0046-03
1引言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面向大学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各领域工作的发展愈来愈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要求大学生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在今后工作中将信息技术与本专业紧密结合,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各专业领域。计算机水平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和能力的突出标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信息素养。可见,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政府已成功地实施了金关、金卡、金税、金财、金贸、金审、金旅等一批重大的信息系统工程,这些工程涉及财经管理类的多数专业,显然这些专业的学生今后就业的部门信息化程度都很高,我们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适应工作环境。
2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素质和能力分析
多年来信息化实践表明,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更是各类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财经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应当具备与信息技术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2.1操作使用能力
是指最基本的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操作系统的基本应用能力,文本与图形表述能力,网上交流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选购、组装、配置计算机系统的能力等,这是对每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2.2应用开发能力
是指在操作使用能力的基础上,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的能力。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本专业知识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有效处理本专业的业务,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应用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软件的能力。例如财务管理类软件、ERP软件、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电子商务系统操作等。
2.3研究创新能力
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的知识,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能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相关研究课题。能创新性地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学科问题,为本学科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这种能力是对部分优秀学生的要求,但应当是我们十分注意的重要问题。
通过能力分析,我们便可以围绕着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确定知识结构,来规划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学。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在CFC2006课题报告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每位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因此我们就要研究不同专业与计算机学科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培养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在具体设计课程体系时,采取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对财经管理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确定与能力相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构建了财经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如表3.1所示:
4具体实施的方法
4.1限选课和任选课的确定
上表所列出的课程是从财经管理类专业整体角度出发而设计的,具体到不同的专业可结合专业特点来确定,例如:财会专业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Visual ”,商务及管理类专业可以选择“管理信息系统”、“Excel 在经济管理种的应用”,会展专业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网页制作与商务网站开发技术”,国际贸易专业可以选择“电子商务中的国际贸易模块”等作为限选课。其他的课程可以开成全校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
4.2分层次教学,泥补个性需求,适应不同专业需要
随着中小学及家庭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跳离了原来的“零起点”,但是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相差较大,原因是:非高考科目,各中学要求不到位;各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高中学生计算机教学差距悬殊;城市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计算机教学有差距。因此出现部分学生是“计算机盲”,部分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但掌握的不系统、不全面,仍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第一门课程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加中学时没有涉及的内容,如Word当中的目录自动生成,插入脚注、公式的编辑等;Excel中增加函数图形的绘制,数据统计分析等,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既满足了求知欲,又学到了新内容。对学生可以通过摸底考试的方式分出层次,分别实施教学。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有很大差异,通过与专业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
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课时是有限的,特别是近年的本科评估要求每个专业的总课时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建议“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三门课为必修课,其他课程均根据专业的不同确定为限选课或任选课。除此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讲座扩展视野,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辅导班,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力工具。
5教学模式
5.1课堂教学
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进入计算机应用的大门。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将“任务驱动”、“启发式教学”、“讨论探究”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2网络教学
可以把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网络教学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支持资源,突出自主学习的特征,强化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比传统教学更具自主性的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方位的、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制约的学习和训练机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3课外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但要传授计算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独立学习和研究能力。很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实践与自我钻研,而不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和书本的学习,应积极引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的实践环节外,还应该设计一些自助式的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可以是扩展知识的验证实验、设计开发性实验、涉及若干相关课程的综合实验、企业经营仿真实验等。但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在业余时间,在没有教师辅导的情况下自己独立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来选择,以保证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四年不断线。
6教学资源建设
6.1教材建设
教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为保证教学内容能够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需要,而且能够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我们本着体现以人为本,努力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新三部曲叙述问题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体系自编了部分教材及配套的实验教材,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程”已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其他教材也正在编写之中。
作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力手段的自助式实验教材目前在国内还是空白,我们会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按照定位准确、内容先进、指导到位、体系得当,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原则,突出其通俗易懂、要求明确、步骤清晰、指导到位、可操作性强,结果准确的特点,帮助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的内涵,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水平。
6.2网络化教学平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明显,但是部分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建议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如下的内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电子参考教材、网络教学视频、网上答疑、网上习题、网上讨论专区、网上实验指导、网上测试、实时答疑等。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繁重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齐心合力为之不懈努力,才能建设出优秀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7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深入而持久的工作,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学校到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能够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珩.打造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高级财经人才[J].高等财经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2]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CFC2006)[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秉璋,徐亚平.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进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6,(12).
[4] 高敬阳,王晓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6,(8).
投稿日期:2007-2-7
作者简介:毕丛娣,大连旅顺经济开发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信息技术系
邮编:116052
【关键词】 财务报表;报表编制;报表分析;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主要就是为社会培养输送一线的会计从业人员和经济管理工作者。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工作逐渐替代了手工记账,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就逐渐偏移到了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分析的工作上来。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最终输出的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财务报表正是集中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信息载体。每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等与企业有关的信息使用者,都希望能够读懂这些企业的会计报表。知道会计报表中数字后面所隐含的真正含义是会计工作者做出正确的管理或投资决策的保证。会计的工作不是简单的报账,而更多的是管理、决策。因此给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有关报表的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并增加个人理财的能力。由于与报表相关的能力包括编制和阅读分析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相关课程。
一、报表课程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
目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已经开设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这是一门由多学科相互融合而产生的新兴应用型学科。本课程通常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或者三年级上学期。其前修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04级学生之前是作为选修课或考查课开设的,05级学生是由企业外聘教师讲授这门课程的,从06级学生开始一直到09级非试点专业学生,都是作为必修课程,仅在09级会计专业试点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于没有足够的理论课时所以没有开设。
(一)本课程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关系
1.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关系
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结果的输出,是最终会计信息的综合输出,应该属于核算的组成部分。关于报表编制方法的知识点散见在核心课程《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教材的最后一章。如果教学学时充足,教学内容完全和教材一致,那么我们给学生的是全部的知识。但是实际往往并非如此。由于高职教育强调“理论够用”,要求我们一定比重地限制理论课时,因此核心课程教学进度的完成常常很紧张。这样一来,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安排仓促,教师的理论未讲完学生就要参加实训,因此报表编制部分的讲解无法详细展开,从而也让学生有虎头蛇尾之感。
2.与《财务管理》课程的关系
报表分析课程中,有一块内容是专门展开介绍企业各项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这与大二年级下学期开设的《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分析”的这一章有交叉。严格地说,财务分析除了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外,还包括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的解释和讨论、审计师意见、其他公告、社会责任报告、媒体和专家评论以及监管部门的处理公告。财务管理课程分析对象不仅仅是报表,而且与报表课程相比,还有其他的教学内容,如:财务管理的环境、目标、原则与环节,财务分析,资金时间价值,项目投资,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企业价值评估等等,这么多内容安排在一个学期内来讲授。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素质而言,多数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财务分析这一部分整合到《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这样就能减轻《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压力,并且也可以让高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掌握报表的编制、分析技巧,以培养阅读和分析报表的能力。
(二)其他相关院校本课程的教学现状与经验借鉴
目前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都将报表部分从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集编制与分析综合能力培养的会计核心课程或者必修课程,其教学现状和经验值得我们探讨和借鉴。现将所查阅的几所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报表课程开设和教学情况整理归纳如下。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将《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建设。按照最初的划分,财务会计课程划分为《财务会计一、二、三》,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二》,2003年以后独立出来,以三张会计报表编制为基础,以报表分析为核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该课程沟通了会计核算与财务分析这两个会计专业主要学科领域,成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课融通及理论结合实践方面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内容上,将中小型企业的需要设定为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自编《会计报表编制》讲义,将教学内容在传统意义上的三张主表编制的基础上,增加了财务报告说明书和会计报表分析两部分,并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具体情况,取消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内容,对现金流量表编制部分,除了工作底稿法和T行账户法外,增加台账法编制现金流量表。
其他本专科院校的会计专业对本课程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学中采用自主独立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贵州商专、辽宁交通高专历来将本课程列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会计电算化实训中心让学生学会上网查阅公司数据资料并进行实证分析;对外经贸大学开设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国内最早开设该门课程的学校之一。张新民教授在传授这门课程时,摒弃了传统的就会计论会计、就报表论报表、就财务论财务的讲授方法,力图在企业管理的系统中分析财务状况及其质量,并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管理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透视,以提高学生报表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二、关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报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根据教学中的体会和我们当前报表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前面对几所学院报表课程的教学经验借鉴,笔者认为对本课程的教学还有优化和改进之处。我们的学生需要对已学先修课程中的会计知识活学活用,知道如何亲自搜集查阅公司资料并整理成第一手数据,如何制订报表的分析步骤并展开分析,如何评价公司业绩并初步判断公司的发展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方法技能的习得,需要我们在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思考和探索。以下是笔者教学改革方面的一些设想。
(一)具体教学目标
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报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达到的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熟练掌握公司企业三张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2.熟悉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包含的全部要素及其所传达的管理信息;3.掌握对企业流动性、偿债能力和管理效率以及盈利水平的分析方法;4.能够运用财务比率解读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5.了解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评价企业管理绩效的方法,为决策提供相关的财务会计信息。
(二)实践教学设计与岗位设置
在学生吸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技能操作,进一步加深对其专业知识的了解、巩固其所学的知识。通过以某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为项目进行任务驱动,构建一个与未来实际工作岗位相似的环境,确定某一家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报表为分析对象,按财务报表分析流程,将报表分析工作划分为若干岗位,让学生模拟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身份进行情景式学习。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购置财务分析软件进行岗位设置和教学。实训学习中可以设置的主要岗位有:报表编制、统筹安排、资料搜集、数据整理、报表分析、分析报告撰写、报告公布评述等。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三)教学改革预期效果
根据报表编制与分析的流程进行岗位设置与实训开发后,教学设计中的每一步都可以充分安排学生进行上机资料查询、整理、案例讨论、小组研究自行决策分析步骤等。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了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满足了当前企业对综合素质较好能力型、外向型人才的需要,更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也对教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的研究型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个性特长,同时学生也找到自己不足,锻炼了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考核方式
考核上可采用平时实训、上机测试和期末卷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包括上机表现、上机成绩、讨论打分、小组打分、理论课表现、作业、小论文等;期末考试可以采用理论闭卷、开卷案例分析或报表分析并撰写分析报告等形式。
结束语
报表编制与报表分析能力是会计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对会计专业知识起着延续和深入的作用。因此与报表相关的课程,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要真正教好这门课,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从事教学的教师只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和组织,不断采用负反馈控制论的思想来修正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于久洪.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