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严重失能老人如何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重庆 老年人 长期照护 社区照顾
一、前言
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随之在之前就已出现了的人口转型也加速发展。所谓人口转型是指人口自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的均衡状态转变为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的均衡状态。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就是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根据重庆市统计局的资料,早在1995年重庆市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在近十年以年均3.86%的速度急速攀升。来自重庆市老龄委的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底,重庆市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已达41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1%;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65万人。无疑,重庆市已经是老年型地区,正受到“银潮”的强烈冲击。而且,现在重庆市的老年人口正以年均3.86%的速度增长,以此推算,到2036年重庆市的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那时,重庆市将达到老龄化的顶峰。
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普遍是在经济起飞后才开始的,而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则超前于经济发展。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美元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10000美元。相比之下,2004年重庆市人均GDP才首次超过1000美元,而实际上,重庆市早在1994年底就已经开始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显然,重庆市在经济才刚刚起飞时,人口结构就迅速老化,明显地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的鼓励生育政策,促使重庆市出现战后婴儿潮。这一批婴儿在近十年都会进入老年,而且医药与公共卫生的进步也使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两者共同推动重庆市进入顶部老龄化;同时,在70年代末提倡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后来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丁克”家族促使重庆市婴儿出生率降低而进入底部老龄化。顶部老龄化和底部老龄化的双面夹击,加速了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来势汹汹的“银潮”,迫使重庆市政府要着重考虑建立一个完善而又高效的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并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卫生部门需要重新对卫生资源的利用进行优化配置,以适应广大卫生资源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年青的一代人也要认真的考虑如何解决家庭养老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老年人自身也要自然地考虑到如何使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2007年5月17日,提交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报告”表明:2009年重庆市将扩建100所社区医院,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将超过600个。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社区医院的扩建将有效地推进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地建立和完善。显然,重庆市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并且关注到了当今国际社会长期照护的焦点――社区式的长期照护,即:将社区照顾作为长期照护体系的基础,以社区为基地。
二、重庆市当前老龄化的特征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重庆市早在12年前就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经过十多年之久的发展过程,其老龄化又逐步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
1.全市老龄化城乡差别明显,乡村老龄化迅速。
从上表可以看出,重庆市乡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地区,这与乡村劳动力年龄人口向城镇地区大量迁移和流动的关系密切。但实际上,当今这个转型加快的社会,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年轻的一代都会因工作,因个人发展而居留不定,生活存在很多的不稳定性。同样,也会让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受到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即是前文所提到的年青一代要面临的家庭养老责任与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
2.高龄化老人增长迅速,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明显
2000年,重庆市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1%,而2005年上升到1.6%。从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来看,2000年为13.5%,而2005年达到14.6%。由此可见,重庆市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发展的趋势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高龄老人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此外,因为年龄在某一阶段的聚集,可能也会在某一时期出现高龄老年人口的激增。高龄老人是老年人群中的重点人群,同时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人群。他们的患病率较一般老年人高,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比率也更高,所以他们的依赖性很强。那么,在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中将高龄老人例为需特殊照顾的特殊人群是有必要的。
3.单身老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三成半
2005年1%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重庆市单身老人占老年人口的36.7%,其中丧偶34.7%。而老来有伴的生活,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让老年人得到相互的扶持和慰藉,是很多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理想生活,因为他们往往想能有个老伴共同追求高品质的老年生活。然而现实是:很多老年人会因为配偶的离世而恢复单身或是更多的老年人本就未婚单身,那这些单身老人从哪里得到帮助?尤其是精神上的慰藉呢?
4.老年空巢家庭增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冲击
随着社会转型的速度加快,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年轻人大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模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情况逐年减少。同样,来自2005年重庆市1%抽样调查显示:单个老年人和老年夫妻独自生活的老年空巢家庭占有老年人口家庭户的20.4%,比2000年的18.3%上升了2.1个百分点。
但据可靠研究证实,与家人同住的老人相较于不与家人同住的老人长寿概率增加10.927倍,日常生活得到家庭成员照顾的概率再增加4.213倍,得到家人经济供养的概率增加18.57倍。由此可以推断出,家庭功能是直接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同样也得探讨家庭功能在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重要性。
三、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来说,总是残酷的,老年人尤其如此。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机体逐渐出现衰老的现象。伴随衰老出现的还有各项生理功能的逐步下降,同时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因退休无所寄托而出现问题。经济收入降低,健康每况愈下,无所寄托的心境,都会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这反映了老年人在社会上处于弱势,更希望得到社会、家庭的尊重和关心,不遗余力地建立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不仅是对他们曾经所作贡献的尊重,也是对我们未来老年生活的保障。
中国卫生部1998年调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并且人均患有2-3种疾病。老龄化带来的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健康期望寿命的延长,所延长的寿命中大多数为非健康寿命。同样,重庆市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调查数据显示,在重庆市,48.3%的老年人口认为自己身体健康,25.5%的老年人口基本能保证正常生活,24.9%的老年人口不能正常活动或者生活不能自理,说不准的占1.3%。而高龄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则令人担忧,身体健康的只占23.3%,基本能保证正常生活的占24.6%,而不能正常活动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占到49.6%。老年人口向高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加强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关注,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关键环节,重庆市拟在今年扩建100所社区医院的目的也就在此。
四、当前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状况
1.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内涵
长期照护,国际上简称LTC(long-term care),是指对失能者或失智者,配合其功能或自我照顾能力,所提供的不同程度的照顾措施,使其保有自尊、自主及独立性或享有品质的生活。其内涵为:对身体功能障碍缺乏自我照顾能力的人,提供健康照顾、个人照顾及社会服务。服务可以是连续性的或间断性的,但必须针对个案的需求,通常是针对某种功能上的障碍,提供一段时间的服务。因此,长期照护应包含有诊断、预防、治疗、康复、支持性或维护性的服务。
老年人不一定都是失能者或失智者,但身体机能的下降及心理适应能力的降低,都表明他们的弱势处境,或多或少都会出现ADL和/或IADL的障碍。那么,长期照护系统就应该有协助一些IADL或ADL部分障碍的老人仍可在家中生活的功能,如:送餐服务、护工协助洗澡服务、社区护士的家庭访视等,甚至应该有协助一些IADL或ADL大部分障碍的老人到医院治疗及愈后康复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LTC要负责提供多重服务,而且要求的专业技能及护理配置的涵盖范围也很广。
2.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状况
重庆市LTC需要的资源中,主要的两大项是生活照料的人力资源和医疗康复护理的卫生资源,LTC资源的提供者主要是家庭、朋友、邻居、志愿者、社区、社会团体和政府等。因此,根据资源提供者的类型可以将LTC的服务方式可以分为:机构式、社区式、居家式。
(1)机构式LTC:给老年人提供全天候的住院服务
机构式的长期照护部门主要是指养老院、福利院等大部分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性质的机构。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也只能是依赖性高又没有家庭照护资源的老年人,给其提供全天候的住院服务,服务的内容范围广,包括:医疗、护理、康复、各种日常生活照顾。但是,现在重庆市的这类机构大都因为专业资源(主要是医疗和康复)提供的不足,而不能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尤其事老年人的急性照护,如:突发心脏病的简单急救,突然摔倒的诊治、护理。即便是对其日常生活的照护也可能会因政府支持的不足,社会扶持的冷漠而有所懈怠,从而不能充分保证其品质。这对老年人造成的伤害很大,如此,所谓的对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也就失去其作为社会公益的意义而成为老年人心中的郁结。当然,这与重庆市现在的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关系密切,“未富先老”更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2)社区式LTC: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这是近50年来,国际上比较提倡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方式。上世纪50年代后期,社区照顾就已经进入老年照护的领域,发展到现在,其内容已经扩展,社区医院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西方很多国家已经能够将社区式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整合为一个统一体,即“一个有组织的、高效的、客户导向的、成本效益的统一体”,而且,在美国也得到了成功示范。然而,重庆市现在的社区式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还极不完善,甚至可以说还是一个错综复杂、零零散散的不成体系的“大杂烩”。体系的不完善,专业服务资源的调度也就存在问题。现在大部分的老年人不管大病小病只要有负担能力都得到大医院诊治,所以出现大医院门庭若市,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的怪现象,分析其原因,无非是他们对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专业性还不信任,这也是实际上就存在的专业资源调度问题。
同时,现在重庆市的社区照护系统都由政府管理,存在严重机构化的现象。政府要进行管制却又对其投入不足,对于某些老年人如果个人支付费用又会是昂贵的,这让社区照护的公平性和可得性遭到质疑。
(3)居家式LTC:到老年人家中提供服务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国家,家庭始终是老年人长期照护的主要承担者。这里所指的家庭不只是老人的子孙,还包括其亲戚、朋友、邻居等等。他们通过非正式的关系对其进行非正式性的照顾,更重要的是,亲友所能给予的精神支持是不可取代的。同时,这种照护形式成本较便宜,是重庆目前最普遍的照护形式,也是重庆老人最佳的养老方式,膝下有儿女环绕共享天伦始终是中国人理想的老年生活。
但是,现在4-2-1的倒金字塔式家庭结构,让子女承受沉重的负担,也使家庭养老的传统的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从1997年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调查数据显示,在重庆市30岁以下年龄的独生子女占总人口的16.4%,其中已婚独生子女占总人口的1.7%。这表明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在重庆市出现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老年人口的增加和抚养老年人开支的加大,将使重庆市从20世纪“两头沉”的总抚养比在21世纪变成养老“一头沉”。少儿比重下降,老年人比重增加,老年抚养系数自然也就增大了。而社会发展如此之快,独生子女又要面对个人发展的重重压力,形容他们将步履沉重的度过自己的成年也不为过。
五、浅谈重庆市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未来的发展
机构式的LTC对老年人的照护品质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同时经济上也会成为政府、社会的沉重负担,而且重庆市现在的经济水平也限制了政府与社会的投入。这种在经济上和品质上都不可取的LTC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供需变化,毫无疑问,应该逐步减少其数量。
相反,社区式的LTC则有可取之处,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尤其是对卫生资源的充分利用方面可圈可点。社区照护的花费约为机构式长期照护花费的10%。据英国社会局的调查:机构式的LTC占用了其社会局预算的四分之三的经费,而居住在家中接受社区照护花费则仅为社会局预算的五十分之一。社区式的长期照护还可以为那些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短暂的住院服务以及进行简单的诊治护理,这是现在所提倡的“双向转诊”的基础,是节约大医院卫生资源的重要出路。但重庆市的社区式长期照护则需去机构化,让老年人更加自由地获得更具人性化的长期照护。
家庭式的长期照护同样也因其独具的人情魅力而应继承并发扬,对老人而言最佳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毕竟,能在自己家中安度晚年是绝大部分老人的愿望。而且,这种方式也能减轻政府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但我们首先要解决专业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如何能让老年人只要需要就能在家中或是就近获得专业的照护是发展家庭式长期照护的突破口。
社区式的长期照护与家庭式的长期照护各有优点却又都避免不了各自的局限,我们就应该试着在重庆市发展一种兼具两者优点而又避其缺点的长期照护方式,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整合的长期照护体系――居家式的社区照护。这种体系在西方已经提出并正在实行,在《卫生服务导论(第6版)》第11章第342页提到“理想的护理体系是一个护理统一体,是一个客户导向的体系,它包括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种涵盖各个护理水平的健康、精神健康及社区服务的综合安排,来指导和追踪病人的一种服务体系和整合机制”。其中,社区长期照护仍为这一体系的基础,在必要时,为居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务予以协助。这一体系既然是居家式就会去除一些机构化的弊端,从而显示出其人性化的优点:(1)让老年人尽可能在自己的家中或类似家中的社区环境中过着正常的生活;(2)经由适当的照护和支援,以协助老年人得到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并协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3)让老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及所需的服务有较大的决定权。
我们可以设想,这一以社区为基础地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提供简单地医疗护理服务、家庭事务协助、助餐服务,可以避免、延迟或取代昂贵地机构照护,尤其是对于占重庆市三成半地单身老年人和一些无子女或是单独居住的老年人。
居家式的社区照护要承担起以前养老机构的工作,并协助老年家庭完成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不单单要靠社区成立医疗护理管理中心,还需要不同的医院(与社区医院搭建起“双向转诊”桥梁的大医院尤其重要)、医护专业人员、社会工作人员、财政单位等的全力配合。多方配合有助于形成一个理想的整合的医护统一的长期照护体系,如下表:
值得一说的是,其中的个案管理人在整个统一体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纽带作用,其服务是一对一的为老年人与社区照护管理中心、与社区医院及医护人员、与社会慈善机构及慈善人士取得联系并安排一切具体照护事宜,就如同老年人的经理人一样。
由上表可以看出,该体系的建立需要社会各界多方配合,以实现多渠道的获取资源,包括生活照料的人力资源和医疗康复护理的卫生资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六、结束语
直辖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同时,很多人也意识到:经济发展了,我们的上层建筑就得跟上,否则,经济发展到一定得阶段时,上层建筑中的一些软件,如: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老年人照护问题,就会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与国家力主将重庆市建设成为西部政治、经济、文化高地的初衷是不符的,也不利于重庆市建设成为国际性大都市目标的实现。而实际上直辖以来,重庆市在这方面的投入偏少,不管是政府还是大众的热情。追溯其根源,主要是因为长期照护意识的欠缺。
可喜的是,2007年5月17日,提交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报告”表明:今年我市将扩建100所社区医院,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将超过600个。社区医院的大力扩建即可为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打好基础,说明重庆市政府已经在开始重视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而未来,我们还应该为提高社会大众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意识而努力,全社会动员起来为老人长期照护储备更多的人力资源与卫生资源。
可预期的是未来长期照护服务并不会一成不变,将会寻求提供服务的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居家式的社区照护服务是未来重庆市长期照护发展的重点,以代替大部分机构式照护,或者以期能相辅相成。很多老人还是愿意选择在家接受照顾服务,长期照护的目标就应该是让需求者在最无拘束的环境下提供,所以居家式的社区服务将符合其需求。重庆市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老年人的长期照护体系时应该多以老年人本身的需求愿望为基础,创造性的发展居家式的社区照护体系,形成整合的长期照护统一体――有组织的、高效的、客户导向的、成本效益的统一体。这会是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理想的最佳方式,也会是重庆市应对“银潮”冲击的良策。
参考文献:
[1]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省略/
[2]程晓明 陈 叙 谭晓红: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对卫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07.1 .22
[3]宋绮霞: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4]宋绮霞:江西老年人口状况与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stats.省略/
[5]宋绮霞: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6]张 琼 吴锦辉:都江堰长寿老人养老方式及影响因素[J].现代医学杂志. 2007,34(6).1044
[7]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我国老年卫生工作,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处(100044),1999
[8]宋绮霞: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9]陈晶莹:老年人之长期照护.省略/
[10]康尼丁伊娃斯韦克. 长期护理体―卫生服务导论(第6版)[C]. 北京市.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4,1
[11]宋绮霞. 2005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四大特征. chinapop.省略/
[12]刘 平 郭 耘 杨晓煦:石河子垦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生物物理与重大疾病》分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