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第1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比赛心理素质;自我调控

1.绪纶

随着散打运动的发展,各种规格的散打比赛越来越重视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心理素质自我调控问题,并且备受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心理学理论指出,自我调控是指个体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行动的方式。自我调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到其散打成绩的好坏和水平的提高。在比赛中,由于求胜心切,或力量悬殊等状况,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情绪造成不好的心理状况,都会对成绩的好坏甚至导致比赛失利。在比赛中运动员常采取一些有碍保持正常心理稳定性的手段向对方施加某种心理压力。虽然一个运动员有很好的技术、战术与体能,但是由于心理素质的自我调控不好,在比赛中往往出现心理上的波动,而导致失败。因此,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自我调控问题及其作用,已经越来越引起散打专业人士的注意。

2.散打比赛中运动员自我调控心理的重要性概述

2.1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散打是对抗性较强的斗智斗勇的格斗的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运动员水平的提高,影响到其技战术在比赛时的正常发挥及比赛结果的胜负。还会影响到运动员以后运动生涯的发展。散打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好坏,通过在比赛场上就能表现出来,如过分紧张、盲目自大、胆怯畏敌、麻痹轻敌、目的不明确、竞赛动机不端正、信心不足,甚至还有性格孤僻或情绪暴躁等心理问题。

2.2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动机

体育心理学表明,动机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激发成某一个行为的愿望或意向,它们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比赛动机不明确,或者动机不纯都会导致比赛的失利。在比赛中运动员过高的动机水平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使运动员注意力分散。而运动员动机水平过低,又表现为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导致在比赛中运动员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导致比赛的失利。在比赛中动机是激励运动员去行动的内在原因,并且具有方向性和持久性。在比赛中运动员想赢怕输的思想较重,过多的注意比赛的得分而不是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战术,发挥不出运动员应有的技术水平,摆正不好运动员在比赛中心理动机而导致比赛的失败。

3.对散打比赛中运动员存在心理自我调控现状分析

3.1 在比赛中运动员麻痹轻敌的心理表现

散打比赛是瞬息万变的,谁也不可能预知比赛的胜负。散打是三局两胜制的比赛项目,在比赛刚开始时都是初步和对手交涉,弄清对手的实力、战术,和技战术的弱点,从中找到克敌制胜的对策和办法。有些运动员得知对方实力与自己悬殊较大,就产生麻痹轻敌情绪。为了想表现自己,心理上就有了想KO对方的想法。因此不按照教练员预先安排的技战术比赛,因此导致比赛的失利。又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遇到年轻的对手,认为对方的实力不如自己,感觉自己是老运动员,名气大、有经验,从而从心理上藐视对方,在比赛中麻痹轻敌,导致比赛的失败。还有些运动员在取得第一局的胜利时,心理上也就产生骄傲自大,不再重视对手,到了第二局心里放松了警惕,结果让对手赢得了机会,导致比赛的失败。

3.2在比赛中运动员胆怯畏敌的心理表现

散打运动是一种具有危险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运动。“打无定势”是散打比赛的显著特点。散打比赛中运动员事先并不完全知道对手的动作和套路,“拳打两不知” 。对方用什么方法进攻,从什么角度进攻,一招之后还有什么招术,这只能是运动员临场凭着本能反应和感觉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应答行动。实战比赛中的散打技术进攻闪躲,手脚并用,不以上下左右为限,唯以临场攻防有效为首。在散打比赛中,有些运动员在临比赛前觉对手资格老、技术水平好、身体条件比自己强壮。于是思想上就产生很大压力,失去战胜对手的信心,临阵胆怯、躲躲闪闪、不敢进攻,造成不战而败的局面。又有些运动员开始对对手的实力估计不足,盲目自大或受到重击造成比赛的失利。于是导致对以后的比赛产生畏怯的心理。在比赛中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技、战术的进步,需要长时间系统的训练才能得以实现。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往往要经过更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甚至要伴随整个运动生涯。

3.3在比赛中运动员“四怕”的心理表现

在比赛中运动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地头脑,相信自己的实力和不畏强敌顽强拼搏的斗志。由于散打运动的对抗性和激烈性很强,练习者需要“短兵相接”,所以经常出现身体接触、碰撞,容易造成伤害。于是,有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往往会产生恐惧,出现“四怕”心理:即怕打、怕摔、怕倒、怕伤。这种心理会导致身心不安和情绪过度紧张不敢主动进攻,处于躲着对手无心恋战。运动员在比赛中产生怕打、怕摔、怕到、怕伤的心理,即使个人技战术再好,也将会导致比赛的失败。

4.对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提高心理素质自我调控能力的建议

第2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声乐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表演者只有将声音、情感和动作完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才能充分体现出声乐艺术的魅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演唱者心理素质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其演绎作品的完整性。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如何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还需要了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将声乐技巧的培养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让演唱者在演绎歌曲的时候充分发挥个人水平,获得成功。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情绪状态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在课堂上、在表演中采用一些实际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

一、高校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健康的最新定义中提出了健康的三要素,分别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这个新的定义再一次突出了“心理健康”与“适应力”的重要性。纵观现今的高校生活,绝大多数的学生存在着无法适应社会或集体生活的问题或者不能承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种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虽小,但是其影响却不容忽视。

高校学子,在经历了中学时期激烈的学业竞争,可以说是在“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下度过了高中三年。当学子们走进大学,一方面生活上脱离了家长的“过度保护”;一方面学业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无法很快地适应高校的授课模式与学习方法。这样的生活学习状态导致不少学生在大一上学期甚至一学年都处于“磨合期”。如何更快地帮助学生们度过“磨合期”,适应大学学习节奏,是这一时期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当度过“磨合期”后,学生们会发现自己面对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莘莘学子,学业上的竞争和压力之大不言而喻,尤其对于从事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压力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化成学习的动力,更多的时候,会对表演的完整性带来不小的影响。而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而言,如何正确地面对就业压力,如何把课堂所学化成生存或者是求职的技能这又是要面临的又一“难题”。

声乐教学在专业院校教学中是重要的学科,教师们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还需要对教学的思想、内容以及方法进行提高与更新。在教学中必须以人为中心,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演唱演员。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科学的演唱技能和发声方法,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唱歌状态与演唱水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专业的教学内容包括发声的训练、共鸣、咬字吐字等各种技巧,以及如何更有情感地诠释和演绎声乐作品。当学生们熟练掌握这些声乐技巧后,为了能在上台演唱时更完整地诠释作品和展示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日常注重对学生们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

二、技能训练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伊・卡・那查连柯曾说过:“歌唱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活动现象之一。”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唱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的内容和目的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在练唱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精神不振,缺乏演唱激情,那么这个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是不可能做到正常发挥的。因此,声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提高学生们的声乐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演唱过程中,从表面上来看是在用喉咙唱歌,事实上是在用大脑和心智来唱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歌唱热情,让学生明白只有在精神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呼吸器官和喉头、口咽腔等各种发声器官才能处于踊跃并且协调一致的兴奋状态,从而使发声能够畅通;才能将歌曲演绎得自然、优美从而感染所有的观众。

高校声乐教学也要从思想上让学生对声乐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声乐技巧提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我们知道“动机”是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也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率的因素。因此,在让学生进行声乐学习中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声乐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明白心理素质是为演唱技巧服务。教师要正确地运用动机强化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另外,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知意识,科学联系声乐技巧。“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体现,不同的心理实际上是反映出不同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是教学成功的保障。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好的学习意识才能对声乐的学习有促进作用,不良的学习意识一定会对学生的声乐学习造成阻碍。高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可以采用暗示法、节奏调节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意识。

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从创建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及用美好的事物来启感等方面来实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创建和谐、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声乐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了特殊的师生关系。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生真正放松,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用个人魅力去影响学生,对学生充满宽容、忍耐、热情,教师还要用精湛的教学技能和声乐技巧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演唱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生良好的情商,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们多加鼓励,帮助学生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培养顽强的意志。教师要用赞赏和肯定学生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用激励来安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信。除此之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程 中还要让他们感受到美好事物。情是音乐的灵魂,最感染人的也是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比如在教《满江红》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范唱,将音乐中美好的东西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对歌词的理解和表达也要融入相应的场景,演唱者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是英雄救亡兴国的悲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就不能很好地进入到音乐的意境之中,其演唱便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歌曲的风格和呈现优美的风貌。

三、在演唱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练兵先练心”,这是我国的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话,说明心理素质自古以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的“练心”就是指通过日常声乐课上的学习、练习以及演唱实践与自我修养,以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们在教学中在鼓励学生用听觉去判断声音好坏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观察学生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否都达到了唱歌的最佳水平。教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唯一的主导作用,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共性和个性、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差异与相互关系,并在这种日常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思路以及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有很多演唱实践活动都是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的机会。最常见的演唱活动是比赛、演出、微课等各种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中,采用比赛、演出等展示自我演唱能力,不同的演唱规格和表演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同。比如让学生先倾听其他同学的演唱,找到别人身上的很多不足之处,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尽量避免和别人一样的缺点和毛病,让自己的演唱更加完美。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很多人的小毛病自己是看不到的,如果通过避免别人身上的毛病来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足,对声乐学习来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给学生提供演出的机会,高校有很多活动机会,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无论演出、比赛的规模大小,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宝贵的锻炼机会和展示的舞台,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信,积累经验。学生经常参加各种演唱,舞台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会逐渐增加。另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借用竞争机制,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团队竞争的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了竞争的重要性。有了想争第一的想法,才会有敢争第一的实力。

歌唱艺术是与听众面对面的艺术,培养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的方式有很多种,增强舞台适应能力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都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方法。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方式教学,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明白心理素质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参考文献:

[1]郑兰.心理因素在演唱教学中的作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2]李莎.浅析歌唱心理在声乐实践中的重要性[J].才智,2011(15).

第3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1、跳远踏跳是完成完整技术的关键。在跳远的比赛中,踏跳是水平速度向上速度转变的关键环节,准确的踏跳又是完成跳远整体技术的关键,没有准确的踏跳就没有跳远成功的可能,所以,在跳远技术中,踏跳的重要性是至关重要。

2、准确的踏跳将对同行选手心理产生影响。在比赛中,一名运动员能够自如的完成准确的踏跳,并在前几跳中占有先机,那么,将对后面对手的心理上产生无形的压力,会造成对手动作紧张和失调,而败下阵来。

3、准确的踏跳表面上看是技术的表现力,但是,实质是稳定的心理素质的表现,所以,心理素质过硬,才能在比赛中有稳定的发挥和准确的踏跳。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心理素质差。训练中没有很好的掌握准确踏跳这一关键技术,在比赛中就会产生怀疑自己的技术与实力,而惧怕对手,遇强敌而退缩。比赛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自己的竞技状态,而又不能自我调控情绪,导致整场比赛的失误。

2、技术不稳定。平时训练踏跳技术不过硬,助跑的节奏掌控不好,到板前不积极果断,感觉全无,临场表现紧张呆板,比赛失败在所难免。

3缺乏比赛应变能力。在比赛中出现了踏跳不准确,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反而紧张的情绪控制了神经,造成屡跳屡不上板或者犯规,致使整场比赛稀里糊涂的败下阵来。

4、缺乏独立作战的能力。平时训练缺乏主动性,没有用脑训练,而是过分依赖教练员的帮助,到了比赛出问题的关键时刻而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紧张心理笼罩着他的思维和自我能动性,在心理无助的情况下,只能表现出最差的水平。

三、心理障碍对踏跳技术的影响

1、临场丧失战斗力,精神完全崩溃,没有一点斗志和取胜的意志。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全程助跑的节奏完全混乱,更谈不上准确的踏跳了。

2、平时训练的技术和固定的助跑距离完全打乱,没有了章法。一场比赛宝贵的几次试跳机会,就在错前靠后的助跑距离中流失掉了。

3、没有了准确的踏跳,更就谈不上起跳、空中挺身或走步式技术的表现,理所当然的也就没有了良好水平发挥的可能。

四、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与措施

1、首先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平时训练锤炼过硬的心理素质,刻苦训练,更要用脑训练,建立比赛中独立作战的能力,真正具备在比赛中能够应对各种变化的应变能力。

第4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心理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是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心理训练可以给运动员带来很强的自信心,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网球水平.心理素质的训练能够使网球运动员在场上机智果断的解决场上随时发生的问题.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迅速作出反应,增强自信心,使自己能够得到高水平发挥.心理素质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场上各种困难.为了能使青少年在网球比赛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践练习法、逻辑推理法等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同行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13-0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青少年的网球技术战术水平也越来越高,仅仅靠技战术的训练已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了.为此在网球训练中教练员已愈来愈重视心理训练,正在努力提高运动员心理活动的水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对网球运动员有着很大的影响,包括赛前,赛中,以及赛后,心理素质的训练直接影响着运动的场上的发挥水平.心理训练可以给运动员带来很强的自信心,提高青少年自身的网球水平.心理素质的训练能够使网球运动员在场上机智果断的解决场上随时发生的问题.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迅速作出反应,增强自信心,使自己能够得到高水平发挥.心理素质的训练可以使运动员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场上各种困难.本文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践练习法、逻辑推理法等对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的途径与策略进行了研究以为同行们提供参考.

1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全面地培养意志品质应当成为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样才能使他们意识达到自己在比赛中最好体现,从而更好地创造性地对待训练任务.所以说,专项心理训练的水平是与运动员的智力表现是密切相关的.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应针对比赛的需要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性进行操作性“调整”,除了以激励为基础经常保持稳定的动机之外,应与和比赛任务有关的动机相联系,而动机变化,取决于个人定向和任务的意义,还应结合具体情况去增强动机.自我调节方法包括内部激励性的自言自语、面临行动的“自我交谈”“自我命令”等.调节特点是要使运动员引起高度的心理紧张状态,即心理应激.必须克服抑郁状态,建立自信和最佳情绪.在过分兴奋状态下,应降低它的程度,但不能损害它的高涨,保证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情感的稳定性.培养意志品质要系统地增加难度与负荷去组织训练.通过实践,训练和比赛中,困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摸清情况,事前多设想困难,既要不断增加困难的难度,又要使使运动员感到只要经过努力就有现实的可能,只要在一个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意志品质,就能产生无畏的精神力量.只要在不断提高要求中使运动员得到必要的意志储备,那么无论对个人或是集体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2 青少年网球运动员专项心理训练的途径与策略

对于网球运动员所进行的心理训练是指训练网球运动员为其能够有效完成专项运动时所需的心理因素给予培养及提高,并且帮助运动员能够掌握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使身体与技战术发挥出水平.一般而言,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是根据网球运动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及运动员自身的心理活动规律,教练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训练与比赛需要的心理素质强化,从而做到心理状态最佳状态的调至,提高运动员的比赛适应能力,保证训练效果与最佳比赛成绩的取得.根据训练的任务与要求的不同,心理训练可以分成一般性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的专门性心理训练.”①对于训练的途径与策略,本文从赛前训练、赛时训练及赛后训练三个不同时期加以阐述.

2.1 赛前心理训练

赛前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的意义不言而喻,赛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主要任务及目的是为了运动员参加比赛作事先的心理准备,帮助其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提高比赛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帮助运动员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实践证明,在运动员的思想、身体、技术以及战术都已经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知己知彼、认识统一,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技、战术发挥不会有过多的变化,最容易变化的就是运动的情绪,也就是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发生了变化.剖析造成运动员在赛前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变化的原因主要是运动员对比赛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自我对成功的渴望和失败所产生的恐惧.这种心理状态变化主要可以分成赛前最佳状态、赛前焦虑状态、赛前抑郁状态和虚假自信状态.所谓最佳竞技状态是运动员比赛之前最为理想的应战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在运动对比赛的跃跃欲试,表现在运动的斗志昂扬、高度的集中注意力以及适度的兴奋性等.而所谓赛前的焦虑状态,主要表现在运动员赛前的异端时间生理反应失调,如,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经常身出虚汗以及出现的四肢发凉等.而所谓的赛前抑郁状态是一种“比赛淡漠心理状态”.有这种状态的运动员主要表现为对比赛的态度变得消极、无欲望、打不起精神以及出现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怀疑现象.所谓的虚假自信状态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口硬心虚与虚假自信心,其实这种现象的实质是运动的认识上出现的偏面性以及心理上出现的恐惧反映.

那么对于上述问题,我们教练员如何做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运动员加以调节呢.本文认为教练员要能善于对运动员加以引导教育,帮助其端正对比赛的认识,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一般情况,我们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这种方法具体操作上就是教练员要积极地倾听运动员的主诉,同时细致地帮助其分析所产生焦虑的原因,尤其是运动员的第一次焦虑感出现的首因与情景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以消除不良心理,帮助其建立积极的情绪.第二种方法是淡化重要性提高比赛透明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有利于消除运动员的赛前焦虑.主要的做法就是帮助运动员在心理上对比赛结果的淡化,减轻运动员心理上的不确定性,从而最终消除自己的赛前焦虑.第三种方法是想象放松法.此方法的具体操作是通过对运动员进行放松练习帮助其在想象竞赛时所运用的有关动作,要求其想象自己最成功的动作以增强信心达到控制焦虑情绪的作用.

2.2 赛中心理训练

按其心理状态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可以将赛中心理分为理想的、不良的以及恐惧的三种类型.从事网球运动的人都知道,网球竞赛过程中不仅仅比运动的智慧、谋略、体力、技术及战术,还要比谁的心理素质好.我们知道,比赛不同于日常的训练,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除了承受超大的运动负荷之外,还要承受着更强的心理负荷.赛中心理战术已经成为现代国际大赛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比赛战术之一.常用心理战术类型主要有:“知己知彼,避实就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露强藐敌,先发制人.”等等.我们所要进行的赛中心理训练任务就是为了发展与维持运动员赛前的最佳心理状态,帮助其根据赛场的变化加以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通过自身影响对手的心理状态变化,最终获取比赛的胜利.

因此,训练过程中要强化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能力.一般的方法有精神放松法和注意力转移法等.日常的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固定的语言沟通方式、幽默与风趣的鼓舞.有经验的教练会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运动员要面带笑容,因为笑的过程中可以调节紧张的心理状态.

2.3 赛后心理训练

赛后的心理训练对于一名优秀网球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提高是非常关键,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是因为,在比赛结束之后,运动员自身不在身体上处于疲劳状态,而且心理上也是处于疲劳状态.而这时,教练员要能够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有效的专门训练,将会提高运动员最佳状态的持续性和提高下一次比赛的竞技能力.有经验的教练员会十分清楚,赛后运动员的心理活动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结束,而仅仅是方式的一种变化而已.更多的问题隐藏在运动员的内心,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排泄及调节,将会直接影响下一次比赛的结果.因此,有人说一次比赛的结束,正是下一次比赛的开始.一般的训练方法主要有赛事录像剖析法、交谈法及自我剖析法等.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训练与比赛过程的中观察,教练员往往会出现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重视程度不够,训练过程中忽视对运动员专项运动所需的兴趣、能力、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专项培训.从而出现了比赛中运动员仅凭自己的经验和与习惯顺其自然.运动员由于缺乏自我的调节心理能力,在比赛过程中表现出过度的兴奋、焦虑、消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比赛顺利了就盲目乐观,遇到挫折了就信心不足,最终影响了自己的在技战术上的运用,影响了比赛的最终结果.一句话,网球运动员在网球比赛过程中心理状态变化莫测,只有在不的断实践过程中,根据心理活动的现象加以探索、研究,只有通过掌握心理状态变化的本质、规律的正确分析与运用,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对其加以调动、调节以及控制.

注 释:

①李春福,陈勇,金光辉.大学生网球运动[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22.

参考文献:

(1)李静.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探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9).

(2)许婉敏.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训练效果的实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3).

(3)张兴国,何明昊.探析网球运动员竞赛心理因素及训练对策[J].体育时空,2015(1).

(4)卜丹冉.“正念-接受-觉悟-投入”训练对网球运动员心理干预效果检验的个案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5(1).

(5)张兴国,何明昊.探析网球运动员竞赛心理因素及训练对策[J].体育时空,2015(1).

(6)龚春燕,张海洋.论青少年网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方法[J].体育时空,2014(1).

(7)王冬.青少年网球训练方法的研究[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12).

(8)申冬玉.心理因素对网球运动员发挥的影响[J].金田,2014(10);徐席斌.浅谈网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35).

(9)李学荣.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心理机能提升方式初探[J].青少年体育,2014(6).

(10)陈嵩.浅析优秀网球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及其调节方法[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28).

第5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培养;提高;篮球运动员;篮板球意识

现代篮球运动正沿着主体空间和高难度技战术方向发展,比赛双方进行高水平的全面对抗,比赛过程复杂多变,特别是势均力敌的比赛,控制篮板球成为极重要的环节。赢得了篮板球便赢得了比赛,可见篮板球在比赛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同步进行、共同提高”的原则,为更好地提高篮球运动员的篮板球意识,争抢更多的篮板球、创造更好的进攻机会,保证比赛的胜利的基础。

1对拼抢篮板球意识的认识

1.1 拼抢篮板球的重要性

在篮球运动中,对篮板球的控制能力是衡量一个球队实力的标志之一,篮板球是获得球权的重要来源。进攻篮板球则更是篮板球争夺的焦点。如果进攻篮板球占优势,则直接为本队创造出更多的进攻机会,也能增加本队队员的投篮或攻击的信心,也易造成对方在篮圈周围的犯规,给对手有力的攻击,从而掌握比赛的主动权,起到控制比赛的作用。

1.2 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强壮的体魄是争抢篮板球的基础,篮球运动身体接触频繁而激烈,在争抢篮板球方面就更加凶猛了,没有良好的体能,没有超人的弹跳力和反应速度等,就抢不到有利的位置,就不能和对手抗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定要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主要进行力量(爆发力、弹跳力)、反应速度、灵敏性、耐力和柔韧性的训练。

1.3 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篮板球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感知、认识、思维和判断,及时反馈到实际行动中来的一种表现,在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进行技战术、身体素质的较量,也进行心理素质的较量。

2对篮板球意识培养的分析

2.1 养成勇猛顽强的思想作风

篮板球是靠拼抢而得来的,守株待兔是不行的,运动员必须养成敢于去拼去抢的良好作风,做好每投必抢(包括自投自抢)的思想意识及行动准备,及时准确的卡好位,为最后的拼抢做好准备,相反,等到不中再去抢,已经比对方慢了半拍了,失去有利的位置和时机。

2.2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篮板球是靠拼抢而得来的,运动员必须养成敢于去拼去抢的良好作风,做好每投必抢(包括自投自抢)的思想意识及行动准备,及时准确的卡好位,为最后的拼抢做好准备。

2.3 克服紧张的心理

抢篮板球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拼抢每一个篮板球必须抱着“我要去抢、我一定能抢到”的心理,就算失败了也要去尝试,没有失败那来成功呢,抢篮板球必须敢抢、多抢,只有去拼去抢,才能创造有利的时机和机会,才能抢到更多的篮板球。

3篮板球技术

3.1 培养正确、积极拼抢篮板球的意识

在篮球比赛中,如果抢篮板球占优势,可以增加进攻次数和“篮下得分”的机会,可以增强外线中投的信心和减少对方发动快攻的机会。一个球队抢篮板球技术掌握得好与坏,对比赛的主动与被动、胜利与失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2 篮板球反弹的基本规律,加强落点判断训练

善于观察判断投篮未中时球反弹的基本规律,做出准确判断,是及早抢占有利位置获得篮板球的有力保证。篮板球反弹的方向通常与投篮的距离、角度、弧度、力量、落点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来说,投篮的距离与反弹的距离成正比,即投篮距离远,反弹的距离就远;投篮近,反弹的距离就近。投篮的弧度不同,球反弹的落点就不同。

3.3 强调“挡”和“冲”的意识,抢占有利位置

所谓“抢位”,就是抢占进攻篮板球的有利位置,它是进攻队员在投篮后根据球的反弹点和防守队员所在位置,利用“晃”、“绕”、“冲”等动作,快速突然抢到对手身前或体侧,利用身体和手臂占据地面和空间面积,并较好地完成起跳、抢球、落地一系列动作。

3.4 起跳时,充分伸展,扩大控制范围

在平时训练中,教练员应把起跳时机的把握作为训练的重点。抢到有利的位置后,要注意保持正确的起跳准备姿势,及时起跳,才能在最高点抢到篮板球。运动员在起跳前,要占据有利位置,将对手挡在身后,双膝屈至135度左右,两臂微张下垂扩大控制面积,眼睛注视球、进一步判断反弹的方向、高度和落点。起跳时双腿用力蹬地的同时,两臂用力上举,上、下肢协调用力,尽力跳至最高点去拼抢篮板球。在与对手平行站位或处于不利位置时,两臂微张开,举至肩上,扩大空间控制面积,迫使对方的手臂难以举过头,阻扰对手的起跳与空中动作。

3.5 抢球要牢固,落地要保护好球

在起跳抢球过程中,拼抢异常激烈,抢到球后必须把球握牢,否则极容易得而复失。因此,起跳腾空后要用肩、背挡住对方,手臂和身体充分伸直、用双手、单手或点拨抢球。单手抢篮板球时,指尖触球后,腰腹用力,屈指屈腕、回收手臂,拉球于腹前。另一手要及时扶住球。双手抢篮板球时,当身体和手至最高点时,双手将球握住,腰腹用力,迅速收臂将球置于胸前。点拨球时,运用指端将球点拨给同伴或挑拨到便于自己获球的位置,抢球后都应屈膝、心,两肘稍外展,护球于胸腹间;上体前倾,保持身体平衡。

3.6 加强观察判断力的训练

准确的判断力是比赛取得胜利的核心因素,在比赛中,运动员必须通过视觉准确地观察空间、方位和距离,再经过大脑思维,准确、迅速地判断场上队员的站位和跑动路线、球的弧线、高度、落点和反弹点,然后进行跑动、挡位、转身或者跑底线冲抢篮板球。当对方、同伴或自己投篮出手后,迅速观察场上队员的动静,然后采取有效的行动,挡住对方的移动路线或溜底线,抢占有利位置,争抢篮板球或点拨给同伴组织第二次进攻或组织快攻。当投篮出手后,通过观察球的高度、力度、弧线、落点和反弹空间,果断作出判断,抓住时间差,迅速跑到球的反弹区域,抢站有利的位置,争抢篮板球,进行补篮或组织第二次进攻,以及反守为攻组织快攻。

4加强战术配合的训练

4.1内挡外抢的配合练习

通过内线队员的挡位,以便达到减弱对方高大队员抢篮板球的实力,为本队外线队员冲抢篮板球创造机会,外线队员迅速冲到篮底下,抢占有利位置,争抢进攻或防守篮板球。

4.2 外挡内抢的配合练习

外线队员挡住对方外线队员的冲抢,为本队内线队员创造抢篮板球的机会,特别是当在对方外线队员冲抢篮板球能力很强时,内线队员先挡位、再转身起跳,争抢篮板球。

4.3 内打外抢的配合练习

当本队内线队员抢篮板球的实力逊于对方或处于不利位置时,内线队员在争夺篮板球时,有目的地将球点拨给同伴,外线队员应及时快速去抢球。这就需要内外线队员的默契配合,外线队员养成冲抢的意识,保证争抢到同伴的点拨球。

4.4 左挡右抢,右挡左抢的配合练习

根据篮板球的方向,挡住对方左边队员,为本队右边队员创造得球机会。同样,挡住对方右边队员,为本队左边队员创造得球机会。防止对方队员的切入或溜底线,本队队员迅速抢占篮底有利位置,积极争抢篮板球。

第6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赛前心理,情绪,赛前焦虑,信心,兴奋,抑制,心理训练

冰球运动是当前世界上最容意让人兴奋的运动之一,它是速度与力量以及技巧、团队结合的完美体现。在这项运动中,运动要具备高超的个人技巧,完美的身体平衡能力以及超强的体力。因此在一场比赛之前,运动员赛前的焦虑状态就尤为明显。运动员的赛前焦虑随着比赛的接近而逐渐上升,即随着比赛的逐渐接近,赛前焦虑逐渐增前,到即将开始比赛时达到顶点。

1.冰球运动员的赛前心里状态及分析

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在竞技水平、训练年限和参赛次数、性别、年龄以及比赛情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竞技水平上,高水平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低于低水平冰球运动员;在训练年限和参赛次数上,随着训练年限的增长,参赛次数的增多,赛前焦虑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这是由于冰球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与比赛过程中不断地体验着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刺激,随着训练的不断成熟和完善,比赛的历练,赛前焦虑就会成下降趋势;在性别上,女运动员的赛前焦虑高于男运动员,这也和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在比赛情境上,冰球运动员心理焦虑的程度与比赛对手的水平强弱有很大关系,但不一定完全成正比或者反比的关系。往往对手的水平越弱,赛前的心理焦虑程度会越低。但是并不是对手越强赛前焦虑的程度就会越强,因为面对明显水平极高于自己的对手时,往往焦虑就不再明显了。

1.1赛前准备状态。

在冰球竞赛中,对运动表现影响较大、较直接的就是赛前焦虑。因为冰球是速度与力量和技巧相结合的运动,冰球运动的技巧不仅体现在技战术方面,对个人滑行的技巧同时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影响赛前焦虑的原因分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两大类。影响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比赛的重要程度和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两个方面。通常越大规模的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就越重要,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水平就会越高。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与竞赛等级的高低、参赛队伍的范围、竞技的选手等要素有关。另外,预赛、半决赛与决赛、主场与客场、积分和排名、观众的多少及支持度、媒体的宣传,运动员的身体状态等等,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运动员对体育比赛重要性的主观评价,而产生不同的赛前焦虑水平。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个性特征方面的因素主要是运动员自身焦虑特质性的高低。冰球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他们将竞争和社会评价看作更具威胁性或不具威胁性。冰球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对于低特质焦虑的冰球运动员,高特质焦虑的冰球运动员倾向于把竞争看作具有更大潜在威胁,对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更为敏感,更容易导致赛前状态焦虑水平的激增,反而影响自身技术水平发挥。

2.冰球运动员获得良好赛前状态的心里训练方法

对于竞技体育比赛来说,过程和结果往往都很残酷,非赢及败的结果在赛前让运动员充满了紧张情绪。在分析了冰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特点后,对于教练员来说,训练时心理素质的训练尤为重要。先就赛前调节焦虑情绪的方法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呼吸调节法、表象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暗示调节法。

2.1呼吸调节法。呼吸调节法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运动员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

2.2表象调节法。表象调节法是通过表象重现对运动员赛前焦虑进行调节的一种方法。教练员在比赛前帮助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和队友们过去获得成功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身体感觉和情绪状态,能够增强信心,调节焦虑水平,提高运动成绩。

2.3活动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是当运动员情绪过分紧张时,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采用一些强度小、幅度大、速度和节奏慢的动作练习,可以降低情绪的兴奋性,消除焦虑带来的紧张状态。反之,当运动员情绪低沉时,可采用幅度小、强度大、速度和节奏快的变向动作练习,通过反复的动作练习可以提高情绪的兴奋性。

2.4暗示调节法。暗示调节法是运用语言、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对运动员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教练员还可以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等降低或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从而达到调节运动员赛前焦虑的目的。这几种方法都是教练员可以协助运动员预防和克服赛前焦虑有效方法。

3.冰球运动员心里调控

对于运动员赛前焦虑的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赛前调节就能解决的,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整体训练对于解决赛前焦虑非常重要。那么首先在训练中要循序渐进,善于诱导。竞技体育的运动员,特别是冰球运动员开始训练的时候年龄都比较小,训练的初始心理还很不成熟,性格也在成长期。那么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就很重要,循序渐进、善于诱导,在每天的训练中观察运动员心理、生理等变化。

3.1赛前要做好冰球运动员的心里工作。从细微之处鼓励运动员的自信,避免赛前的焦虑。教练员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练习也要区别对待,对于不同的运动员要用不同的方法。每个运动员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是“同一副药”能解决所有运动员的问题,教练员要根据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辅导方案,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4.小结

第7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歌唱 心理素质 培养

随着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声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歌唱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素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声乐比赛,不仅是歌唱技能技巧的比赛更是心理素质的较量。所以,声乐教学不但要解决学生的声乐技巧问题,同时还要培养歌唱的心理素质。因为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声乐教学内容,也是声乐教学要解决重要问题,它理应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

一、练好基本功

歌唱的基本功是歌唱者的看家本领。它包括歌唱的气息、共鸣、位置、焦点等一系列的歌唱要素的协调统一,它是一个综合体。这个整体要在歌唱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运行习惯,不能有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否则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将无从谈起。人体就是一个乐器,我们如何做好自身的乐器,这就要依靠平时基本功的训练。比如:气息的训练离不开横膈膜的运动,横膈膜的规律运动是歌唱强有力的支持者。歌唱时没有横膈膜有效运动气息就得不到有力的支持,气息得不到支持声带就不会有良好的闭合,声带闭合不良就会出现不良的歌唱声音。由此可见,横膈膜的有效运动是歌唱必须支持者。认识到这个以后,我们就要不厌其烦的结合发声进行大量的气息训练,让横膈膜养成在不同音高上、不同母音上支持歌唱的良好习惯,只要开口就有支持,否则就不要开口。要注音基本功的培养,基本功扎实了,一张嘴就有,不用东找西摸。只有这样到舞台上才能稳稳当当的演唱,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什么都不怕”。通过这样的基本功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循序渐进的建立。

二、正确把握作品情感

歌唱不是唱声音,要唱感情,从学习歌唱开始就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每次的吸气都要带着情感,哪怕是练声都要这样。曾经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练声和歌唱脱节,怎么都结合不起来”。我说是你练声时没情感,因为歌唱是有情感的,怎么会不出问题呢。所以,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演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词作者到底写了什么、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及曲作者和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不论长短、快慢都凝聚着作曲家强烈的思想感情。作曲家的思想感情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时应该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每一个音符的意义。要唱什么像什么,不能单方面认为歌唱就是声音的艺术,要用歌唱的情感去替代机械的发声,不要成为一个发声机器,要成为情感的传递者。这样时间长了就会忘记音高带来的麻烦,同时歌唱的情感又会培养稳定的气息,又能帮助横膈膜得到自然的、本能的、协调的运动。利用歌唱的情感来培养良好歌唱习惯,这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是一个非常有效方法。

三、坚定的自信心

自信心即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相信自己能唱好。唱歌要有自信,要相信课堂上学到的技能,把平时的歌唱习惯带到舞台上去,相信自己的能力。歌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选歌时要注意不要太大,要适合自己。如果选个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就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信心不足。演唱时老想着这个高音怎么上,那个气息怎么吸,歌曲的情感忘得一干二净,歌唱的基本习惯也被打破。选歌要有原则,既不要轻而易举,又不要高不可攀,要恰到好处,这样不但有利于歌唱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另外,不要把自己老跟别人比,要和自己比。学习歌唱自己才最大的敌人,要正视自己,要把现在和自己以前比,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发现自己的不足。长处继续发扬,短处不断完善。最怕的就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的短处比,这样就会越来越有信心,自信也会越来越强。

四、多参与社会实践

常年说:“一回生,二回熟”。歌唱和干其它事情的一样,次数多了就会适应、就会熟练,临场胆量就会越来越大。抓住每次上台的机会,不管是考试、演出、比赛都把它当成检验自己的阵地,尽量的去表演、去释放。舞台上听到的声音和琴房里听到的很不一样,特别是再加上话筒,更是两种概念。这些都要去学习、了解、适应。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舞台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有的学生却不能把握机会,一次又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如何能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这就需要加强艺术实践的能力,使自己在不同环境、面对不同观众都能保持良好的演唱水平。因此要不断反复锻炼,多参加活动,不怕失败,重要的是使自己在每次实践中增长舞台经验,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演唱,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歌唱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很多方式方法,因人而异。歌唱者在演唱、演出、比赛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歌唱艺术魅力,获得成功是良好的技能技巧和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与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重要,二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第8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学生 素质教育 融入 践行思路

1、引言

体育课程是高校中各种专业的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是随着高校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而产生的。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是为了丰富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体育课程本身学科价值的深入提炼和丰富,同时对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理念也有重要意义。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融入的践行思路

2.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文体育理念的形成

体育运动中,有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人的道德品质,因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公平竞赛,竞赛中要有争取优势的雄心壮志,但又要注意培养有关竞赛的道德,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与同伴协作等。而我们传统的体育课程注重的是体育技能与体育只是的传授,很少有教师去关注引导学生重视这些道德方面的教育,教师们想当然的会认为道德教育是政治课范畴的,体育课程中用不上。其实,体育本身也是一种基于“人”的活动,从体育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就与道德紧密联系到了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道德越发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包括加强对兴奋剂的检测,恶意犯规的惩罚,不公平裁判的处理等等,一切这些相关规则的制定和使用目的都是为了维持体育运动的公平公正。因此,教师需要利用这些环节来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要注意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以培养“德技相长,文理兼修”的适应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1,2]。

2.2 注重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良好的人际沟通与坚定的意志品质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关系是由二者的本质所决定的。另外,心理素质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交往,决定着人们的交际能力,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在社会中拥有良好的交际圈[3]。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都是涉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尤其是一些团体项目,比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这些运动决定性的要素往往不是某一个队员能力有多强,而是要看整体的能力,尤其是整体的配合是否默契,而这种默契的配合就来源于队员之间的有效沟通,队员之间的良好感情。所以,教师需要在集体运动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健康心理在体育比赛中的沟通,另外也是促进队员之间的交流,同时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也会促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意志品质。比如在比赛遇到逆境时,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不成坚定的意志,很可能就放弃了,但如果具备这种良好的心理,则会顽强的挺过去,最终还可能会取得比赛的胜利。

2.3 差异化对待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体育运动是与人自身的身体素质密不可分的,很多人因为受到身体运动天赋的限制而无法开展某些体育项目。但每个人的特长也不同,有的人身体强壮,适合力量型的运动;有的人小巧灵活,适合技术型的运动。因此,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合适的人要配给合适的体运动项目,这样才能发挥最大限度的能力,才能使运动的人获得信心。在具体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调查,看看哪些学生有过哪些运动的背景,身体天赋如何,有什么兴趣爱好,运动潜力如何,然后在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学生安排最适合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尝试开展“体育俱乐部”,比如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兵乓球俱乐部,让相同爱好的学生在一起切磋、探讨,相互促进和提高。最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是属于自己特有的,并且通过这种发展还有效的调动了自身相关能力的提高。

2.4 关注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机能

很多人肯定认为,体育部就是在锻炼身体,发展身体素质吗。其实未必,我们以往的高校体育课程更多关注的还是让学生学到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身体素质能达标即可。比如每年体育课程都要检测男生1500米,女生800的训练成绩,看是否能达标。但测完以后也就是给个成绩就了事,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达标,为什么不达标,如何量化,又如何科学分析这些数据并将其运用在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上,恐怕没有教师去认真对待。而恰恰这些都是最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因素,所以在新时期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需要把体育课程中每一项运动都科学的转向学生身体素质的形成上,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避免出现以往重技能传授,轻素质教育的情况,让体育课程真正有效的服务于高校的素质教育。

3、结语

长期以来,高校体育课程更多的都是培养学生有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技能,锻炼一下身体,定期的考核一下学生的身体状况即可。很少有学校在继续深入的探讨体育课程的其它作用,导致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始终无法有效被开发出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素质教育的理念给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基于,把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高校体育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体育与人文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4).

第9篇:比赛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心理素质 演奏学习 训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34-01

在我们日常学习中,普遍会看到这种现象:上课练习时,演奏水平不错的同学,一到考试或者比赛等人多或者隆重的场合,就会出现紧张、失常的演出状态、使成绩大打折扣。相反,通常没有非常优秀的学生,反而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存在这两种千差万别的现象是心理素质和自我控制实力产生分歧的效果。在演奏教学或学习中,我们比较重视演奏的各种技能技巧,而忽视心理素质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演奏和学习的心理素质始终影响和控制着演奏技巧和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1 心理素质在器乐演奏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英国基尔大学心理学系约翰・阿・斯罗伯达他既是音乐理论家、钢琴家又是认知心理学家,他的《音乐心理学――音乐认知心理学》一书中不仅具有一般认知的心理学特点,强调主体心理结构在认知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强调认知因素在音乐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认知过程中结构、模式的把握能力,它还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与鲜明的文化学色彩。

在演奏与教学中和很多的表演场所,演奏者有着紧张的心理,主要原因是由执行者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不少的较有经验的表演者能很快地调解这种临场存在的情绪及心理转变,取得表演的成功,然而也有很许多没有这些经验的人,就没有办法应对这类的情绪转变。因此,也就导致演出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表演者临场心理状态和演奏技巧对演奏的进程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心理调节过程。它对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在音乐表演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它是对心理和精神现象的学习和实践性的科学分析,是把握规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论文、论著也有很多,都对音乐表演中的投情、音乐表演中的想象力,直觉,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介绍。

娴熟的器乐演奏技巧和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是对演奏者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没有熟练的演奏技巧,甚至不懂得相关的音乐知识,就想演奏一部作品,那就体会不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音乐情感,体现不出作品的艺术价值,这样的演奏注定是失败的。出色的演出技巧和完善的艺术发挥在音乐表演中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演出技术根本谈不上艺术体现,摆脱了艺术表现,表演技巧也将失去它本身的存在价值。音乐表演是综合性心理活动组成的各种心理因素,参与了每个认知,记忆,情绪,智力,想象力,直觉等,由于其性质的再创造,又使它具备有音乐创作和欣赏情绪很不相同的少许特征。因此,熟练演奏的作品,是对演奏者最低的要求,作为一个合格的乐手,他不仅是一个娴熟的音乐家,而且还要成为一个集技能、音乐修养、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等全面发展的音乐创作者。在平日的上课和学习中注重培育学生良好的演奏情绪状态,首先是意志和信念的培养,要有冷静、自制和磨练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去战胜情绪的干扰,增强艺术涵养,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爱好。

在演出中,作为一名演奏家就必须要上台表演发挥自己,而大部分演奏者在登台时都会产生舞台紧张情绪和不良的心理素质体现。如:怯场、腼腆、怕羞等等。随着现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和器乐水平的提高,器乐比赛日趋激烈,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演奏者之间,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差距越来越小,比赛的胜负也往往取决于演奏者的心理素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当今器乐竞赛或考试,不光是演奏者艺术素质和技艺技巧的角逐,更心理素质的较量。

2 在器乐演奏学习中从心理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1 端正学习动机,正确认识演奏技巧的作用

心理学认为,人类在某种心理或生理状态的需要下,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动机,它是具有一定目标,是可以实现对行动的出发点。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明确演奏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是学生在学习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端正学习动机,认识到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是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技能技巧不仅仅是学习器乐演奏的目的,也是作为一种手段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容。

2.2 对学生的培养从平时学习中训练做起

学生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练习作品时要用心,应自信、冷静,不要被技术方法吓倒,要相信方法并不难,要加倍努力学习,就能逐渐消除紧张心理,使你感到平静,良好的心态便自然建立起来,平时练习时,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尽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可避免思想紧张而造成技术方面的失误,养成良好的演奏习惯。

2.3 培养自知意识,练习演奏技巧

教师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1)个别学生由于天生条件不错,或是演奏基础比一般同学要好,由此产生一种自大心理,主观上沾沾自喜,停滞不前;(2)部分学生的条件稍差些,觉得自己的任何方面都不如别人,产生自卑感,同时也直接影响课堂进展。针对这两种情况,可实行心理调节法、暗示法等方法来分别对待不同的问题。对自大的学生需要常常提醒,使其在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自己的不足,对于自卑的学生,应积极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必要时降低标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处于一种没有被教师放弃,反而是被信任的学习气氛中,良好的学习意识才是学习进步的保证。

3 在演出实践中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1 演出、考试前应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作品曲目

一个初学器乐者或是大师级的人,都要选择适合自己演奏水平的作品。根据自己的演奏水平情况去选择曲目。因此,表演和考试前,选取演奏作品要从本身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自己熟识和可以胜任的作品来完成考试或演出。尤其是在器乐大赛和重要演出中,盲目选择技巧性高、难度相对大的作品,会让自己心里没底,无形中就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演出时紧张、手脚冰冷,甚至身体僵硬、颤抖等不良反应。

3.2 提供表演机会,加强舞台实践及适应能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多加强舞台的实践活动,体会舞台感和驾驭作品的能力。教师应让学生多参与不同类型的演出,学习别人在不同场合的不同优点,积累舞台经验,从而使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另外,在演出中,要把注意力和情感投放到表演中,用音乐倾吐,把思维放到作品的感情上,表演时就可以处于可控的状态。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