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的理解范文

农业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的理解

第1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现代农艺;农机;生产技术;结合

现代农艺应该是一个更为广义的农业生产工艺的概念。每项农业生产要确保达到预期结果,都要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水稻育秧温度、小麦播种深度、玉米种植密度等这都是农业种植技术的一些具体要求,农作物生产应该都是通过若干相应的种植业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有机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对农艺的定义,从总体上看现代农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规范相关农业技术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结合的技术与要求。”

现代农艺理念下农机与种植业的结合,则应该是农机技术和种植业技术在农业生产技术规则下的结合。农机和种植业的任务就是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可以看出:农机和农艺种植业技术的发展,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结合发展。农机与农艺种植业的结合的关键不在于农机与农艺种植业技术本身,而在于现代农艺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投放到如何科学规范的制定和现代农艺技术标准上来。

能够组织制定出现代农艺要求与技术规程的应该是一个既熟悉农机又熟悉种植业技术的机构和组织,在这个机构和组织中应该有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农学、植保、土肥、农机、水利、气象、农业工程等方面专家队伍。也可以由农业或农机部门牵头组成一个松散联合的农艺技术标准审定机构。农机部门是为农(种植业)、林、牧、副(农产品加工)和渔业等实现机械化的一个专业技术管理部门,无论从农机部门更善于主动贴近大农业寻求联合与协作的特点看,还是从农机化技术进步与科技支撑方面所起到的载体作用看,农机部门更具备综合技术管理与协调的优势。从发展机械化农业的要求看,更应该将其定位成综合技术管理部门,以便与农(种植业)、林、牧、副(农产品加工)和渔业等各部门的协作。所以如果没有条件成立专门的技术管理机构和组织,则由农机部门牵头组织农机及有关的农业专业人员,制定农艺技术要求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或许是一条保障实现农机与种植业结合的捷径。

黑龙江省大庆市各地自然条件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差异不大,农业技术要求与操作规程的制定以县域为基础比较实际,待条件成熟了,将来可以进行更为科学的适宜不同要求的区域规划。县级可以从示范区建设起步,农机部门应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建立和依托农业示范区(基地)建设项目,主动与种植业、水利等有关技术部门协调与合作,在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下进行农机与种植业的有效结合,以获取最佳效益。

1.制定规程

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和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品种,在对现有种植模式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水利等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选择和确定技术模式,并按确定的技术模式分别制定出产品种植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路线、要求、手段和规程。有条件的县还应该聘请科研、教学和上级技术部门的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和论证,形成指导性现代农艺要求与规程。

2.示范引导

选择示范区既要考虑有代表性的,又要考虑自然条件相对好的,还要考虑各方面投入有保障的。有代表性的示范区一旦成功,就会辐射带动一大片。自然条件好的示范区实验成功的概率高。各方面投入保障非常重要,有保障则无后顾之忧。如果在示范区建设期间,资金、技术、物资投入等得不到保障,有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在示范区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依托原有的农业示范基地,整合相关的正在实施的其他项目。示范区的面积大小应该尽可能接近实现机械化种植最佳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益。一般不小于1000亩。

3.结合发展

第2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在中国,农民的贫穷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源,也影响到农业传播的效果和质量。试想一下,口袋穷的叮咚响,农民哪里还会有心思关注并参与到农业传播中呢。所以,要解决农业传播中的“知沟”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首先,提高农民的收入,要将重点放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水平之所以高于我国,是因为他们的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产业化生产,能够使生产更加高效,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并提高生产效益。考虑到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可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先从模仿开始,向农业产业化较高的国家学习它们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我国实情,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试点,在有条件的区域先实行产业化,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用来指导其他地方的农业产业化。

其次,提高农民收入,还要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农村人口占据了我国人口的大多数,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对农业生产人员的需求也在减少,所以在农村中,有着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剩余劳动力分为长年性剩余和季节性剩余,长年性剩余就是长期失业的人,而季节性剩余就是在非农忙时节暂时性失业的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市场,使剩余劳动力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市场需求,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力的有效对接,可同时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农民自身也要提高就业能力,掌握除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技术,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目前,我国的人口总数虽然数量庞大,但人才依然很缺乏,掌握技术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中很受欢迎。而农村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知识能力有限,就业很困难。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除了加大力气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之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掌握一技之长,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四,提高农民收入,还要减轻农民负担。农民的负担来自于多个方面,直接的负担是生活成本,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所必需承担的,间接的负担包括子女抚养费用、养老负担等。减轻这些负担需要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善社会大环境,而有一类负担是仅存在于农业领域的,即农业杂税杂费。这些费用额外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所以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制,制止乱收费的现象。 

2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教育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教育是培养人才、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城乡之间的教育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正是教育水平的差距,导致城乡之间出现“知沟”,这种“知沟”也必然会反映在农业传播之中。解决农业传播中的“知沟”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

   首先,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基础教育的法律都明确规定将农村的基础教育纳入到政府财政体系当中,实行全面的支持。这些规定,给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也将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如果贯彻到位,问题便会迎刃而解。为了让这些政策和法律能够贯彻到位,发挥预期作用,就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保障政策能够彻底落实。其次,要提高农村的师资队伍素质。在招聘教师时,就要慎重选择师源,宁缺毋滥。并且要给予农村教师优厚的薪资待遇,并保障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提高退休待遇。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对于长期待在农村的教师,要相应提高他们的津贴补给水平,让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和动力继续为农村教育事业努力奋斗。第三,要千方百计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最根本的还是教育经费。要加大力气增加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还要加强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活动。政府和相关机构、单位要为城乡之间的交流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以便供他们交流。让城市的师生走进农村,感受他们的教学氛围,让农村的师生走进城市,参观他们的硬件教学设施,相互学习、弥补不足。如此可以让城市的孩子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环境,农村教师则可以开阔视野,改进教学方法。

3 开展技能培训   

农业传播中“知沟”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农民的能力欠缺。虽然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但相比较而言,传播者的学习能力强,相同时间内比受传者获取的知识要多。所以,要缩小“知沟”,受传者就要快马加鞭的追赶传播者。两者能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是不太可能的,完全消除差异太不切实际,但要将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首先,对农民开展的技能培训属于针对性教育,所以培训内容的选择要分类规整。比如,可以针对养殖户开展养殖技术培训,而对于种植户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培训内容越细化,就越有针对性,农民在选择起来就更容易,学习效果也更好。其次,培训人员的选择要慎重。培训人员首先对于培训的内容要熟练掌握,提前进行充足的准备。在培训过程中,要把主旨内容和主要精神向被培训者传达清楚。培训人员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劳动模范,凡是能够起到能力提升作用的人都可以也应该作为导师来传授经验、分享技能「5i]。第三,要努力开发本土化培训教材。培训教材的编制和选择要体现出地域特色,要切实满足农民的需求,满足农民的求知欲。比如对一项崭新的技术进行推广的时候,要考虑到这项技术在本地区的使用程度和使用范围。一项技术可能有多种用途和多个开发层面,全部推广不见得会收到良好的成效,但如果有选择性地、接地气地进行推广,反而能够起到足够的启发作用。第四,在培训过程中做好示范。示范是形象具体、有事物参照的规范化教学,培训过程中要加入必要的示范。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示范空间,各个地方和相关的责任部门要建立相应的示范基地,完善基地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在培训过程中的作用。最后,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使技能培训有连贯性,实现规范化、程序化。

4 农民自身要转变观念  

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小农经济的影响,加上封建思想曾根深蒂固。农民曾经深受封建社会的压迫和伤害,长期在奴役下生存,导致如今的农民仍然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无法摆脱小农思想。总体上看,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有点闭塞,不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从接触到理解到消化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第3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第4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水利灌溉;节水;措施

引言

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在当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粗放的种植和管理模式,落后的水利灌溉方式,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也影响了农田的产量。因此,做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措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1、灌溉方式落后

我国的农业水利灌溉,多是挖渠引水、凿井汲水的方式,或者利用相应的闸坝、堤防、沟渠等,从水库、河流等处引水灌溉,采用的一般是漫灌的方式,很容易造成灌溉不均匀的情况,而且在灌溉过程中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2、灌溉设施不完善

在灌溉中,多是以沟渠引水,而且沟渠以土质为主,在传输过程中,水资源会渗入土层中,同样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3、管理不当

灌溉工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权不明、权责不清、管理粗放、调度不灵活等问题。

4、资金投入不足

对于已经建成的水利灌溉工程,缺乏维护资金,导致其存在老化、损坏的情况,灌溉面积和灌溉效益逐渐就爱那个第,而新建的灌溉工程由于资金短缺,难以达到应有的规模,其功能也无法充分发挥。

二、农业水利中的节水灌溉技术

1、输水过程中的节水措施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采取的节水灌溉措施为挖土成渠,然后把水输送到田间地头。这种灌溉方式是一种传统的灌溉方式,在输送水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流失量比较大,浪费比较严重。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灌溉渠道中的水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利用率仅为50~60%,只有这个比例的水被用于农田灌溉,表明农业灌溉用水的重点是搞好输水管道的节水,制定可行的节水措施和方案。这是节约灌溉用水的关键。

(1)加强输水渠道的防渗。由于防渗可采用多种材料,而各种材料的性能不同。一般情况下,应用较多的防渗材料包括浆砌块石、混凝土预制块、干砌块石和现浇混凝土护面等。在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大都是建设的“三面光”渠道。如果使用的为混凝土护面,则如果渠道较小,则可选用U型混凝土渠道,改善输水流量,降低过水断面。

(2)在农田水利灌溉中,输水管道不仅为渠床渗透,在输水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水面蒸发或者渠床上杂草的蒸腾,如果使用输水管道便可降低输水过程中的损耗,则无须采取其他的措施。如果对滴管、喷灌等的要求较高,可从地面灌溉中选择低压输水管,压强通常小于200MPa。

2、节水灌溉的方法

一般所谓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是指农田田间的配水,如果灌溉水达到根系的水分配方式不同,则效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阶段,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微灌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般涉及到的技术主要包括滴灌、脉冲灌溉和微喷雾等技术。如果参照微灌技术设备性能划分,分为两种:①重力微灌;②常压微灌,如果按照灌溉设备分类,同样分为两类:①地下灌溉;②地面灌溉。微灌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可对灌溉用水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该技术主要包括输水管道、水过滤系统和灌溉控制系统等。

(2)如果在农田灌溉中使用喷灌技术,则应选择合适的设备,通常包括动力机、加压水泵等。而同时可采用水自然下降的势能,把水压缩在管道中,从而进行输水,然后经过喷嘴把水喷到空气中。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为灌溉区域内的农作物提供水源。从目前的灌溉技术看,喷灌技术的应用最为普遍,同时,在各种农作物灌溉中均有使用。

(3)在目前的渠道防渗中,经常使用的灌溉渠道防渗技术包括石头衬砌、混凝土衬砌、塑料薄膜材料防渗等技术,且应用的效果十分理想。

(4)步行式灌溉由于在设备拆装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可快速拆卸和组装的节水灌溉设备,可用拖拉机实施灌溉。由于该技术可有效改善灌溉的效率,因此可从源头上完成水资源的节约。

3、节水灌溉的系统

(1)不充分灌溉理论。充分灌溉方法,不仅能够获得单位产量最大化,同时可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位水量用量最多,收益便最高。因此,基于这一认识,提出不充分灌溉理论,即该理论认为,灌溉的目不是实现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大化,而是单位用水量尽可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在我国水资源日渐紧张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的年代,该理论的提出显得意义重大。

(2)水稻薄浅湿晒灌,通常水稻灌溉为长期保持较深水层。但是一些地方采用的仍然是串灌、漫灌的方式,水肥流失比较严重。近年来,学者研究采用薄、浅、湿、晒的灌溉制度,在节水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制度的基本做法为: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在分蘖之前,加强田间湿润管理,而在分蘖之后,通过晒田、拔节抽穗保持薄水,以及乳熟保持田间湿润,确保黄熟湿润落干。

4、节水田间处理

任何一种节水灌溉措施,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主要的目的是湿润农作物根系活动层土壤,通过湿润土壤,这达到作物吸收的需求。节水田间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中耕保墒和麦秆覆盖。其中,中耕保墒方式为在灌溉之后,耙松表层的土壤,进而把毛细管切断处理,最终确保水分不轻易蒸发。而麦秆覆盖方式,也即是把麦杆切碎之后,铺在土表上,从而建立一个覆盖表面,降低水分的蒸发量。

三、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的相应措施

1、进一步地统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在抗旱保丰收和增加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中,人们一边打更多、更深的井,一边利用节水灌溉省下的水来扩大灌溉面积,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农业节水涉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营方式及产业结构、还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种粮效益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要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发展现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完整的农业节水技术规程。

2、合理规划

区内拦蓄与区外引水系统是灌区利用地面水的主要方式,蒸发、出流与开采是其消耗的主要方式。所以要确定合理的开采强度,在冲积平原或河流的中下游,外引水源可靠性低,地下水位较高时,要以井补渠,发展井灌。

3、加大力度

节水工程一次性投资较大,而大部分农民还不富裕,建设农业节水工程有很大难度。所以,农业节水工作应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制度,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力度,充分显示出农业节水的重要性,让节水工程得以顺利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4、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在节水灌溉过程中,不能盲目引进,切忌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注重中低产田的改造,扩大中低产田节水灌溉面积,向中低产田要效益。

结束语

总之,当前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相关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飞.浅谈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

第5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为期两天的**区农函大科技培训班已经圆满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结业典礼,首先,我向广大学员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希望大家以此为起点,继续参加农函大培训,学习科技知识。

两天来,在区妇联的组织下,广大学员按照培训班的要求,认真学习了农业实用技术、家庭装潢、家庭烹饪、妇科常见疾病预防及治疗等课程。虽然此次培训时间紧,内容多,但在全体学员的努力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农函大科技班的举办,给我区广大妇女提供了一次学习科技知识的机会。通过两天的培训学习,培养了大家学科技的兴趣,调动了大家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素养,为下一步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当今社会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科技化、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已越来越紧密,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科技革命推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引导劳动方式的变革、管理方式的改善,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求广大学员以此次农函大培训为契机,认真学习,努力做学科技、用科技、宣传科技的带头人。

第一、要做学科技的带头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广大学员要充分认识到学习科技的重要性,带头学习,认真学习科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科技素养,争做新时代的学习型妇女。同时,积极发动和带动身边的妇女群众参与到科技学习中来,在全社会妇女中形成浓厚的学科技氛围,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要做用科技的带头人

广大妇女同志不仅要学科技,而且要用科技,把学到的科技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去,为促进社会发展,创造更多财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在座的广大学员要做用科技的带头人,不仅要自己运用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带头搞试点,带头技术革新,而且要发挥表率作用,引导和带动广大妇女群众运用科技,帮助群众共同致富,把所学的科技知识毫无保留到传授给群众。主动向群众传播新技术使用方法,通过言传身教,将群众用科技不断引向深入。

第三、要做宣传科技的带头人

第6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设计理念;环保节能

中图分类号:S2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57-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关键所在,农机的节能、环保、安全更是保证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学、安全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基本要求,农业机械环保节能设计的实现水平将直接影响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1 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的理念

我国人口的增长、土地种植面积的缩小和土地的贫瘠化,使粮食增产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产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机械化主导农业发展的今天,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节能性才能减少其消耗,保护农作物生长环境,才会使农民从机械化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大收益。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 合理分析成本和正确选择材料

在机具的初期设计中就要考虑产品报废后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相应的在做成本分析时也要考虑处理污染物的成本、产品拆卸成本和相关部件重复利用的成本。

便于回收,可以重复利用,对环境污染小的材料,我们可以称之为环保材料。材料选择是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设计最重要的过程。在选材上,应尽量使用无毒无害,资源丰富的,尽量避免选择贵重稀缺材料。在加工过程中要加强边角料的回收利用。选择合理的环保材料可以降低农业机械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机械环保节能。

1.2 研发使用节能型燃料

目前,农机内燃机使用的燃料多为汽油、柴油,而汽、柴油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不仅会污染空气、对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造成危害,而且会破坏土壤的成分,使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对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农业机械的环保节能设计势在必行,志在必得,在设计中,要研究开发清洁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沼气等,减少对汽油、柴油等的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不受或是少受污染,为农作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2 实现农业机械节能环保的优点

2.1 能够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上的节能环保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节约,种子、化肥、农药的节约,农业用耕地、能源、水的节约,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的减少等方面。发展节能环保型农业的关键是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可以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可以实现农业节地、节能和节水;可以减少种子、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利用率。近年来,节能环保发动机、高性能离合器、组成式变速箱等新部件、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使农户看到了高科技带来的高效率和高收益。

2.2 能够减少污染和提高土壤质量

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会造成土壤和地表水的污染。播种中常用的施肥方式是表施或浅施,化肥很容易挥发。在阴雨天施肥倒是可以防止化肥挥发,可化肥又容易被雨水冲走,导致化肥的利用率非常低。使用农用机械深施肥,以上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轻松的解决,既可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促进农作物增产,又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的人力、畜力耕作,会使土壤耕作层越来越瘠薄,无机肥料的连续使用,也使得土壤盐碱化程度加重,肥力下降。使用拥有先进技术的土地耕作机械,实行深耕,可以改良土壤耕作层的土质,增加耕作层的厚度、改善土壤的结构。使用收割机械收获,并将秸秆粉碎还田,减少了无机化肥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增加了耕地的有机质,提高了土壤质量。

3 如何实现农业机械的节能环保问题

针对目前农业机械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鼓励科研人员从事节能环保型农机的科研开发,对技术难点重点进行突破。加强农机科研开发与企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和社会力量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技术创新机制,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引导我国农机企业向节能环保设计方向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新技术,新农机的宣传力度,尽快的普及农业科技,使农民深刻认识节能环保型农机给农耕作业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安全隐患严重的老旧农业机械,积极主动购置轻型、节能型农业机械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实现节能环保。同时,对研发生产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制造厂商也要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以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的积极性。

4 结语

绿色、低碳、可持续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机械的节能环保设计理念顺应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希望通过本文能使读者对当前农业经济以及机械化农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陆克久,代西良.农业机械环保设计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5).

[2] 陈建能,赵匀.农业机械新技术及我国的发展对策[A].福建省农业机械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峰.现代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与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5(5).

第7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农业局的普法依法治理总结: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依法治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坚持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围绕我县依法治县战略,强化机关服务意识,转变机关作风的需要。根据县委办、县府办《德清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县农业局立足自身工作实际,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落实“四五”普法实施规划,加强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和依法治农工作,为我县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和环境。现将前阶段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我局对四五普法工作、依法治农工作十分重视。年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的“四五”普法领导小组,制定了《“四五”普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确定了普法宣讲员和信息联络员,局领导小组每年年初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计划,明确任务,并落实人员和经费,每年向县普法办提供普法信息多篇。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领导带头学。领导干部学法是“四五”普法教育对象的重中之重,领导的法治意识、法制化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我局认真贯彻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实施意见》,做到领导带头学法。一是多次派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参加县、市委党校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二是领导参加县委中心理论组学习《行政执法和行政救济》等法制理论扩大学习会,参加人员为副局级以上领导;三是按照领导干部学法计划,完成县普法办布置的全县党政机关干部的《〈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学习与思考》作业;四是局领导结合局里中心理论组学习和局长会、党委会等时机,按照县《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意见》的要求,学习《干部法律知识读本》等材料,增强依法治农的能力。

干部认真学。首先加强对农业执法人员的学习和培训,这是我局推进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加快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执法大队成立以来,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常抓不懈,除定期安排人员参加省、市的培训之外,还多次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讨论。通过观看电教片、听讲座、集中学习、分组交流等学习方式,加深执法人员对《农业法》、《种子法》、《动物防疫法》和《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认识,并以学习为契机,及时总结,及时整改,切实提高全体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在提高办案质量,规范执法行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执法大队成立以来查处的件农业违法案件中,无一错案。

另外我局还以周一晚学习为契机,抓好机关党员干部的法制学习和教育。以全国“四五普法”统编教材及浙江省公务员培训教材《基本规则与公共管理》、《依法行政读本》等为基本内容,坚持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认真组织机关干部定期学习法律知识。××年我局还从浙江大学请来专家,做了“与农业发展”的专题讲座。通过这些学习,普遍提高大家的法治观念,增加了法律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积极宣传,认真普法。

年—××年的春季,我局都开展送科技和法律下乡活动,除了给农民送科技,还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等农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咨询,四年来供发放有关农业法律法规资料份,普及了农业法律知识,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另外几年来还在德清电视台《新农村》栏目制作和播出了《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动物防疫法》和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等有关知识的专题节目,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农业法律知识。

除法律宣传外,我们还十分重视对管理相对人进行农业法律法规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已组织农药经营人员培训期,人次;兽药经营培训期,人次;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法律法规培训期,人次;动、植检培训期,人次。通过这些培训,使管理相对人进一步了解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执法工作的开展。

(四)普治结合,依法治农。

普法是基础,治理是关键,依法治农工作是一项长期、持久、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因此,我们认为依法治农工作必须“经常抓、抓经常”。我们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围绕中心和全局,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机制、制度和操作程序,做到了常抓不懈。

⒈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章立制是促进文明执法、规范行政的前提。几年来我们相继制订了《农业行政执法办案程序》、《农业行政执法处罚〈处理〉错案责任追究程序》、《农业行政执法廉政制度》、《农业行政执法八不准》、《农业行政执法建设目标》、《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职责及执法人员工作职责》和《周一晚上学习制度》等多项制度和内部规定,并设立了公开举报电话(,),由局法制科负责监督。

另外我们还进一步规范了政务公开制度。规范政务公开制度,增强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将直接涉及人民群众利益。我局结合县统一办证的机制,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管理事项的办事依据、办事制度、办事结果等都向社会公布,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方便人民群众办事。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有力地推动了我局农业行政执法的内部建设。年至今,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现象,未发生一次与执法检查对象的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⒉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农的关键,我们将普法与治理相结合,平时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年至今,共查处农业违法案件起,其中简易程序起,一般程序起,查处较大案件(处罚没款元以上)起,每年处罚没款—万元,共收缴罚没款约万元。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案件有:

()年年,我县东部地区家蚕“辛硫磷”农药中毒案件,我局依法对当事人处罚没款万元,并与厂方谈判争取农户的损失赔偿金万元。

()年,我局开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共捣毁制假窝点六个,没收并销毁假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吨,我局依法处罚没款万元。

()××年—年,对上海嘉里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家企业销售没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转基因食用油金龙鱼等的案件进行了立案查处,共处罚款万元。

()××年,对新市丰顺酵母蛋白饲料厂销售“抗生素药渣”一案进行了查处。经举报由省、市二级执法部门联合查到湖州市农垦总公司牧场使用已禁用的“抗生素药渣”,经查该“抗生素药渣”是由德清县新市镇丰顺酵母蛋白饲料厂销售给他们的。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我局做出了处罚没款元的处罚。

通过几年的严格执法,我县的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一些传统的农业违法案件数量呈下降趋势,如经营假劣农药(兽药)案件,已从未规范时期的每年数十件下降到现在的一两件。经过几年的普治结合,以普带治,以治促普,普治并举我县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已在社会上树立起“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良好形象。

二、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8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素质

作者简介:周宁,东北师范大学会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05-03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给出过明确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人力、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综合。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人力资本的概念引入对农村劳动力的研究,合理分析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职业技术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况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影响有着重大意义。

一、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

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受教育程度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5类。按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可以分为接受过培训与未接受过培训两类。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于九年义务教育,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素质不高。从农业部的课题报告中获悉:目前,我国农民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仅有7.3年,与城市相比少3年。而92%的文盲与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含有文盲数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以上程度仅有0.6%,同时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有5%。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初中文化程度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体。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偏低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偏低,造成了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下面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在改革中得以调整,提高了生产劳动中的技术含量,需要大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补充到就业大军中去;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素质低、不懂技术的人员。因此,即使未来经济和技术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实的农村人员也难以胜任。

二、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对就业行业和岗位选择的影响

(一)导致在就业行业和岗位选择上处于劣势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是其选择就业行业和岗位的前提条件。不同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决定其在就业行业和岗位的选择上不同,进而导致其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上的差别。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关系,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资本要求与其匹配的人力资本质量越高。由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 因此, 在就业行业选择上处于劣势地位,农村劳动力往往集中在脏累险的工作环境里,与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资本相匹配。工业、建筑业、服务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行业,而对于要求人力资本投资大、质量高的几个行业,诸如金融保险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探业等,他们只能望而却步。来自农业部的2005年调查数据表明,在2004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工业行业中就业的最多占28.3%;其次是建筑业占20.5%;餐饮、服务业占18.3%,商贸占6.9%,运输和农业分别为5.5%和4.9%,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仅占1.8%,其他行业占13.9%。现有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制造业和不可忽视的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正规部门,具体表现为大量在城市里的自我雇佣人员和小时工、零时工、季节工和自由职业者以及经常变换工种的从业人员。尽管非正规就业的收入低、无组织、不稳定和小规模,但由于就业成本低廉,是富有效率的就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生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从产业结构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从事三次产业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其90%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下,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其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上的超过80%。这表明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二、三产业,通过城镇工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再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建设,通过人口聚集发展第三产业, 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也表明文化素质差的劳动力集聚在农业,这实际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导致转移后职业的不稳定性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对其转移后职业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中,文盲高达21%,初中和小学为17.16%,初中以上只占9.46%,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回流的则很少。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原因是文化素质差,思想保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虽然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还可能是由于乡镇企业改制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或者是在大中城市中因国企改革劳动力相对过剩而引起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劳动力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进城就业的空间更加有限,以致在转移就业的路上走走停停,形成不稳定性转移。

科学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肯定,而各产业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各类人才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本优势,在人才市场上选择自己所需的职位。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岗位就越多, 就业率也越高。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在进城务工时首选岗位必然是“脏累差”的体力活,就业岗位的选择面很窄,这是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浅、快慢和熟练程度。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在转移中可以担当技术的重任,产生的绩效相对较高,职业稳定性也就越强;而文化素质低的劳动力在就业中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就业面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高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一般都是率先转移就业,而且转移时间较长,稳定性也强;相反,低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比较迟缓,且绝大多数是临时性就业。可见,文化水平决定了农村人力资本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转移就业。

三、农村人力资本在就业收入上存在的差异现象

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个人的收入水平与他所受教育的程度成正相关。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知识面越宽广,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也就越强,因而预期的收入也越高。而且,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0.73。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在相同时间内生产效率高,其收入自然也就会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由于从事脑力劳动比例大,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会不断增长,而且到达收入高峰后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同时,文化素质高、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工资增长幅度要快,因为劳动市场上急需的是懂技术、有文化的人员,而农民工经过培训提高素质后,会增加就业的竞争能力。可见,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收入的差异,同样也造成农民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差异。

外出挣钱,提高生活水平,是每个外出务工农民的愿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具体表现在收入增加、就业时间长、相对稳定等方面。当预期收入超过转移成本和生活费用时,转移才有意义;反之,当预期收入低于转移成本和生活费用时,农村劳动力则会返乡务农。人力资本拥有者其能力的高低与其投资教育的程度有着极紧密的相关性。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投资于人力资本,尤其是投资于教育与健康对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的重要性。托达罗模型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人力资本投资高的,预期收入就高;人力资本投资低的,预期收入就低。文化程度的高低,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和行业分布, 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农民收入的增长, 主要来自非农生产性纯收入的提高, 非农生产性纯收入的提高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幅度提高。文化程度与收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收入较高;文化程度低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收入较低。

综上所述,农村人力资本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以及获得的收入和享有的权益,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对教育培训的投资。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性,就要扩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使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断上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先唤醒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宣传先进和现代的思想。农民对知识和教育的不重视以至不愿投资是阻碍进步的原因,所以国家财政加大补贴力度,各级政府建立培训机制,以适应本地的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就业。另外,还要发动本地企业建立培训用工制度,定向培训,定向上岗,使农民工既掌握了技术,又不用离家去工作。在普及技术的同时还要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律和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进行传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多半是因为基础教育落后。发展职业教育与强化基础教育应并重。

农村劳动力同样是一种人力资源,有着无限的增值空间,在建立科学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制后,这种劳动力也会经过学习成为一种人力资本,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

[2] 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 .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

第9篇:农业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调整农业结构是当前农村经济一个热点问题。因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解决加入WTO后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乃至解决农村稳定的问题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结构的调整。调整农业结构,农民是主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搞好农民培训教育,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关键。当前,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把农业结构调整摆上了议事日程,在资金投入、市场开拓、种苗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等方面下了较大功夫,但忽视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长此以往,会极大地影响农业结构的深层次调整。本文就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并据此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

(一)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农民提高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超前性

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地动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且由于市场的蛛网波动性以及农业生产的长周期性,这种调整应该是超前的。为适应这种动态的调整,作为调整主体的农民就需要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敏锐地觉察到市场机会,果断地调整经营方向,拓宽经营领域。而要具备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就必须要得到较好的教育培训。否则,只能盲目跟风,被动地跟在市场后面。近年来,句容草莓事件、东台的西瓜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从而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自从93年中央政府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应该说,市场经济体制宏观上的确立,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环境。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的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缺乏市场意识,缺乏效益观念,缺乏竞争观念,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主动性。良好的教育培训可以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而后走向市场,适应市场,主动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帮助农民掌握适用技术、技能,从而增加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生产内容和生产方式的调整。在生产内容上,过去只种水稻的现在要种蔬菜、经济作物。在生产方式上,水稻生产要改双季为单季,或套种油菜、蔬菜,诸如此类等等。生产方式、生产内容的转变,使得农民原有的生产技能已不适应,必须要进行更新。很显然,良好的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农民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为他们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技术保障,增强了他们调整农业结构的信心。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一个外部驱动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特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保证,以效益为目标。这对农民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否则无法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将从外部要求上客观地推动农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撑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积累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我国农民目前收入水平还不高,用以教育支出的收入十分有限,地方各级财政用以教育培训的支出也十分有限(据统计,农村教育经费不足GDP的2%)。而需要接受教育培训的农民还非常之多。教育经费不足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成为可能。一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用于自己及其子女接受教育支出的承受能力。二是有利于增加地方财政财力,从而为政府增加教育投入提供基础。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市场引导

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本存在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原因在于现有的人才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不相吻合,而造成知识技能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又在于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机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最终引起教育结构和教学培训内容结构的变化(例:普高和职高的比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面向市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引导机制。

(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激励机制

目前,农村的教育个人收益率十分低下,有专家估计,还不到5.32%,总的看来,教育和个人收入的关联度不高,即受教育年限越高而个人收入不一定越高,这一现象削弱了农民投资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普遍认为关键因素在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刚性的农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激励机制。

三、政策建议: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统筹

(一)落实教育超前发展战略,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保证和支撑

如上所述,教育培训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长期性的特征,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必须把教育放在超前发展和优先发展的地位上,优先保障教育培训经费的落实,不能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名义挤占、蚀食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

(二)统筹协调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当前,尤其是加入WTO后的农村经济,两大基本课题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教育培训侧重于长远利益,具有较强的社会利益,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注重于当前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协调发展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两手抓(一手抓人力资源开发,另一手抓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

(三)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机制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往往强调条线的作用,形成部门分裂,就农业论农业、就科技论科技、就教育论教育,造成教育脱离农村经济实际,教育的经济功能大为削弱。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时必须注重能适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的人才培训,加强农科教三结合,提高农村工作的整体效益。

就当前而言,加强农科教三结合关键在于广泛开展绿证培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四)探索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结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