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服装设计的未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服装设计的未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服装设计的未来

第1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缘起;现状;未来策略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一种新型制度安排,近年来已被我国各地的城市政府尤其是城市基层政府广泛运用,并逐渐成为提升城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进行研究,首先要厘清两个基本概念:“城市基层政府”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所谓基层政府就是离当地居民最近、最熟悉当地情况、最了解当地居民的那一级的政府,基层政府直接负责政治管制、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职能。”①具体到“城市基层政府”这一概念的界定,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从我国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基层政府可以界定为: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等各种不同等级的城市政府下辖的区级政府以及不设区的县级市政府,如北京市的朝阳区政府、广州市的天河区政府、惠州市的惠阳区政府、江苏省的江阴市政府等。城市基层政府与中央政府或上级政府的最大的区别是它能与管理客体之间不存在任何的中间环节,它直接面对城市市民,接受市民的监督,是最为贴近市民的一级政府。

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一概念,不同学者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笔者较为认同以下这个说法:“政府将原来由政府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费用,是一种‘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②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政府是委托主体,营利、非营利组织或其他各类社会服务机构是受托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表现为一种通过政府财政支付的契约化购买行为,即公共服务购买是公共服务契约化提供模式。

一、我国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缘起

(一)对城市基层政府的财政支持弱化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即旧制度未彻底破除,而新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在这一阶段,需要政府处理的社会管理工作大量出现,涉及到各个领域,社会管理事务的大量增加必然需要更多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分税制实行以后,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支配权得到一定的加强,但存在着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基层政府没有足够的财政预算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而基层政府又得不到中央和上级政府充足的财政支持。基层政府支出日益增加与中央和上级政府财政支持不足之间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存在资金困难。因此,为了转移财政压力,基层政府积极寻求社会资金,以保证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作为有效利用社会资金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公共服务购买逐渐被基层政府所重视,并运用于实践中。财政支持弱化是促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对城市基层政府的政治压力强化

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源于中央或上级政府对基层政府施加的政治压力。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转型导致民众对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越来越高,日益增多的民意表达渠道使更多的民众需求转化为政府的压力。中央或上级政府为满足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实际执行任务最终会落在基层政府头上。一方面基层政府不可能拒绝上级政府委派的任务,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官员们也想通过完成上级委派的任务以求获得更好的政绩,以期更快的职位晋升。因此,基层政府承受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寻求更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基层政府不得不采取购买公共服务这种有效方式来减轻自身负担。

(三)政府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之间契合失衡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公共服务与公共需求之间契合失衡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不能达到公众期望水平。就城市而言,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公共服务需求总量增加,需求种类增多。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不断地被放大,特别是集中于主导性公共服务上,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从委托角度来看,公共需求更多的是通过政府职能来完成。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政府一方面在理解公众期望方面存在着各种障碍而无法准确提供公共服务,同时,政府本身具有逐利性。因此,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与公众期望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偏差。那么寻求更贴近民众生活、更加了解公共需要的主体代替政府生产公共服务成为解决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局限性的重要途径。社会组织作为与民众联系最为密切的组织之一,成为公共服务生产方的首选。而实现公共服务生产从政府过渡到社会组织的制度安排就是公共服务购买。

二、我国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现状

(一)我国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发展及成效

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作为一种新事物,在我国发展迅速。政府购买的范围遍及各个领域:教育、公共卫生、养老服务、残疾人服务、就业促进与保障性住宅等,可谓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1995年,上海浦东新区政府把一个综合性市民社区活动中心委托给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进行管理,这是中国最早的基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实践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3年,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南等地的城市基层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探索不断深入,涉及的公共服务范围日益扩大。例如,2004年,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政府向辖区内民营医院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尝试探索新型的公共卫生管理模式;2006年,上海浦东新区政府委托社会组织承接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包括慈善救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2007年,郴州市积极探索教育服务项目的政府购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国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探索初见成效,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探索也日益重视起来,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也被提上了政策议程。2002年,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目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招标等形式,把艾滋病防治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2005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浦东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扶持意见》,此外,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指导意见。2008年,上海静安区民政局、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静安区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新增)公共服务项目资质的规定》,对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操作做了明确的规范。

由于我国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各城市基层政府的执政理念及焦点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根据是否具备公开招标、建立在不同的主契约关系之上的购买程序与购买合同这两个要件,可以把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分为:竞争性购买与非竞争性购买。竞争性购买模式“完全满足契约双方主体独立、具有明确的购买目标、具有可选择性的竞争市场和公开的竞标程序三个条件,达到竞争性契约关系,是公共服务购买的典型模式”。③非竞争性购买模式“符合契约双方主体独立、具有明确的购买目标两个条件,但是购买政策是政府部门单方制定的,服务承接方也是政府部门通过非竞争性过程决定的”。④而非竞争性购买又可细分为:体制内吸模式与体制外非正式的按需购买模式。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以及结合我国具体的实践情况,我国的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可以有多种的划分类型,如项目发包形式、“费随事转”、公开招标、特许经营等。

(二)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的偏差与思想惯性

公共产品供应和生产之间的可分离性理论,为确定公共服务供给的不同制度安排提供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是“政府角色界定的基础”。⑤但城市基层政府往往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往往陷入政府充当提供者的同时也一定要充当生产者的误区。由于对供应与生产之间可分离这一特性认识不足,导致基层政府长期承担过多的公共服务生产工作。每当上级政府下派公共服务任务时,基层政府往往会通过增加政府机构、扩充编制、扩大人员规模、追加额外开支等手段来应对,以求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提高政绩。这样一来不仅导致政府机构膨胀、资金紧缺严重,还使得公共服务供给效果低下。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不仅仅是城市基层政府这一主体,实际上,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普通民众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认识也存在偏差,这种认识上的偏差甚至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定势思维。相当一部分民众会存在这样的顾虑:公共服务牵涉公共利益,如果由非政府组织供给,是否会造成公平的缺失,最后导致公共利益的损失。社会组织也会有顾虑,它们因缺乏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事项的了解和操作经验,进而缺乏积极争取公共服务生产的内在动力。

2、购买公共服务的数量不足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在各地区得到一定的推广,同时,也不断探索着适合各地区情况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但是受传统思想模式的影响,城市基层政府还存在大包大揽地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城市基层政府过分包揽供给职能使得供给的公共服务不能很好地回应社会的需求。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问题上的关注度不够,集中体现在城市基层政府对这方面的财政支出上。对比国外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占预算支出比例来看,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支出还是明显偏少。如“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政府购买服务的金额占预算支出的比例仅为10.4%,规模相对偏小”。⑥财政支持不够,必然导致购买公共服务的数量不足。

此外,在城市基层政府购买领域上也存在局限性。虽然目前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涉及多个领域,但是都主要集中在养老、社会服务和承接政府部门部分职能等领域,至于环境、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关注不够。特别是环境方面购买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而城市环境问题恰恰是当前城市面临最复杂、涉及问题最多、与城市民众生活最为密切的问题之一。如果基层政府在这方面的公共服务不加大购买力度,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政府就会被困于繁杂的环境事务中,使得政府既无能力处理所有的环境问题,也会因顾此失彼导致其他公共服务得不到妥善处理。因此,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领域应该扩大到各主导性公共服务,力求做到主导性公共服务的购买达到相对均衡。

再者,城市基层政府的购买对象还非常狭窄。目前,很多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都是直接委托下属的社会组织,或为承接基层政府自身某些职能而组建的社会组织,直接管理并委托服务,开放、公开的竞争性购买则较少。因此,城市基层政府购买行为对一些社会急需的公共服务回应不足,相关的公共服务未能有效提供。

3、购买公共服务的流程失范

我国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尚未建立起公开透明规范的流程。主要体现在购买相关信息不公开、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这两个方面。

(1)政府购买相关信息不公开。首先是购买公共服务资金预算不公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涉及大量财政资金,理应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公开机制以满足纳税人知情权。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使用情况并没有向社会公开,或公开几个简单的数目,难以从中了解政府购买使用资金情况。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资金预算不公开,难免会导致政府滥用资金,公共服务购买不到位。其次,政府购买项目的相关信息不公开,政府购买行为“内部化”。为了节省交易费用,城市基层政府更愿意直接指派特定社会组织承接某项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沦为“次级政府”。一些本应该公开招标的公共服务项目“内部消化”,使得公共服务购买过程缺乏竞争机制,因而资源无法达到最优配置。

(2)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以政府内部监督为主,缺乏其他主体的监督。究其根源,是因为政府购买相关信息不公开,无法为其他监督主体的监督提供条件。又因政府购买涉及范围和领域相对较广,专业性比较强,加上购买主体与监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此,这些客观条件为其他监督主体监督政府购买设置了一道道屏障。而缺乏监督管理机制的政府购买行为极易诱发腐败风险。

4、社会组织能力的培育不足

我国的社会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对公共服务需求量不断增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频率增加,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生产方和出售方,社会组织的能力就显得不足了。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在数量和规模上未能满足政府购买服务的要求;缺乏独立性;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专职专业人员等。其中,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是社会组织不能很好地扮演公共服务生产方和出售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社会组织缺乏独立性,表现出很强的依附性和依赖性。如果社会组织受政府控制而推动独立地位来为政府购买提供公共服务,那么就有违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初衷了。另外,“由于在项目的选取和实施中听命于政府的行政指令,对社会实际需求知之甚少,不仅造成了资源的重复配置、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而且未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获得社会的支持,缺少自我发展的社会根基,不得不再次陷入依赖政府的循环怪圈。”⑦因此,培育社会组织,使之成为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支柱力量,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课题。

5、完善法律体系的保障缺乏

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当前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发展迅速而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的局面。我国虽然有《政府采购法》,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政府采购中的一部分,但是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具有其特殊性,《政府采购法》未能较全面地指导和保障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购买。此外,各地区因经济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如果没有相关适合地区特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补充,难于发挥上位法的作用。有些城市基层城市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指导性意见,但由于各地基层政府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操作普遍缺少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所以出台规范性法律文件往往缺乏现实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法律除了具有约束效力外,还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如对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优惠政策在法律上的认可,必定能大大推动社会组织投身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如果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社会组织会对不确定或不稳定因素造成的风险产生顾虑,从而不愿意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目前,我国仍缺乏对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组织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服务费支付的相关法律保障,使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上畏首畏尾,积极性也大打折扣。

三、我国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未来策略设计

(一)树立正确的行政理念和社会参与意识

行为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的产物,意识对行为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因此,政府行为的修正必须先从政府行为理念入手。在传统行政理念影响下,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要破除政府购买壁垒,就要先打破旧的行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府购买理念。并且要积极引导社会参与,争取社会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广泛认可和支持。首先,要清楚定位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的角色。根据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可分离性原理,政府应该把公共服务的生产任务交由社会去承担,打破唯一供给主体的地位,转变为“购买者”和“监督者”;其次,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平等的契约关系,而非管制与被管制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关系,因此,政府应该转变观念,转变传统“居高临下”的地位,与社会组织建立一种公平平等的契约关系。第三,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政府购买。政府仅仅“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引导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进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只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才能有效进行。如果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就只能单打独斗,难成大器。因此,政府要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手段提升社会组织与公众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认知度,纠正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认识偏差,增强对政府的信心,从而为社会组织与公众参与和支持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二)逐步扩大公共服务购买的领域和范围

近年来,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理念逐步得到深化。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公共服务购买范围和形式一直存在局限性。一方面是购买的范围过窄。对于一些主导性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规模过小,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造成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另一方面,简单地将公共福利、财政拨款和对社会组织的资助等同于购买服务,忽略了公共服务购买关系的构成要素,最终限制了购买的范围和形式。

从实践来看,绝大部分的公共服务都可以纳入城市基层政府购买的范围。“特别适合购买服务的包括: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公共卫生;养老服务;残障服务;社区服务;社区矫正和青少年辅导;文化与传统保护;公民教育和科普教育;就业促进、保障性住宅和其他社会问题解决;城市规划、环境和其他政策咨询等。”⑧由于每个地区的情况不同,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范围和规模的确定应该以该地区社会公众需要焦点和公共服务产品属性为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购买范围。可以先从养老、社区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入手,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方法,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然后可逐步扩展到公共卫生、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把购买机制引入到可以进行政府购买的各个领域中,实现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常态化。

(三)努力完善公开透明规范的购买流程

一个规范完善的公共服务购买流程不仅仅能够提高购买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它能明确规范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行为,为监督主体提供一个明确的监督政府购买行为的标准,因此完善规范的购买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完善公共透明规范的购买程序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制定好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预算,为保障公共服务购买顺利进行提供财力支持;其次,应当建立健全购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做好政府购买预算与购买项目内容、要求、招标流程等信息公开工作,以吸引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到竞争中来;再次,建立购买公共服务专家独立评审委员会,竞标结果需由专家综合评估后产生,而且专家评估委员会应该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出现,以避免受政府或外界影响而造成的公正缺失;最后,应该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法》,使采购法中的“服务”从行政机构接受的服务扩展到公共服务这一过程在法律程序上得到衔接,从而使公共服务购买的标的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四)积极培育可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作为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对象,如果发育不良必然会影响购买公共服务的效果。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不理想,已经成为制约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提出“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和市场参与机制”。⑨培育社会组织使其充分发挥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成为政府当前重要的任务。首先,要营造健全的法律政策环境。从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发展经验来看,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社会组织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管理社会组织的强有力的手段。因此,城市基层政府应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出更加具体、且能落地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从法律上规范社会组织行为、明确社会组织的独立地位。但这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目前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经验较为缺乏,为了避免制订出来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脱离实际,基层政府应该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其次,积极加快推进社会组织规范化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城市基层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确保社会组织相对独立性,同时两者也要保持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再次,加强社会组织内部的制度建设,促使社会组织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和自我评估机制,进一步探索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以不断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有效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政府供给效率低的问题,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服务均等化的新途径。目前我国城市基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能发挥其最大的功效。但只要城市基层政府不断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注重结合本地区情况,购买公共服务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必将在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张备.城市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公众期望契合研究[D].武汉大学,2010.7.

②吴红查,江大纬.无锡11项公共事业实行“政府购买服务”[N].中国社会报,2006-06-19(2).

③④瞿振雄.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51.

⑤[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8.

⑥魏静.中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23.

⑦朱彬彬.我国第三部门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实现机制与路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15.

⑧贾西津,苏明.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摘要[R].亚洲开发银行,2009.3.

⑨新华社.扎扎实实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N].光明日报,2008-02-24.

参考文献: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贾西津,苏明.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终期报告摘要[R].亚洲开发银行,2009.

[5]魏静.中国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6]瞿振雄.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第2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第三、五届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中国时装设计师最高奖“金顶奖”获得者,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时装艺术委员会委员,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委员会理事,天津应大服装集团艺术总监,WU.D时尚创意机构创意总监,北京汉武国际,武学伟&武学凯时尚创意工作室设计总监。

他是全国服装设计界的佼佼者。这位一直潜心于皮装设计的设计师,他的设计作品更是成为这一领域的风向标,由他所担任设计总监的“应大”品牌早已成为皮装领域的楚翘。

《淑媛》:你最喜欢哪些单品的设计?在设计男装和女装时,你分别持有怎样的观念?

武学伟:我是一位彻头彻尾推崇单品极致设计的设计师。我个人比较推崇 HERMES 的丝巾纯净亮丽的色彩。其设计被我称之为亲肤之设计,永远把人的肤色衬托得青春靓丽。角色的互动体验设计对两性服装的设计至关重要。当我设计女装之时,我就会站在男性的角度去思考女装。

《淑媛》:你认为一名成功设计师身上必备的特质是什么?

武学伟:梦想、激情、使命、坚持、分享。

《淑媛》:你认为服装设计的关键是什么?

武学伟:服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设计师能够创作出符合那个时代特定背景、特定空间下具有时代特征的服装并被消费者所拥戴。

《淑媛》:你认为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在哪儿?

武学伟: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莫过于他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中国已经有国际化的市场,能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服装品牌服装设计师,未来也必将成为世界的服装品牌服装设计师。

服装设计师品牌是一种产业链整体强势行为。中国服装设计师何时能真正走向巴黎、米兰、纽约,要看我们的行业竞争力是否走在世界的前列。现在的中国设计师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走向国际,如果有那也仅仅是作秀而已。未来要靠行业整体的力量,去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为此我们要不断努力。

《淑媛》:你认为现代女性该如何通过服装更好地展现自己?最能体现女性特质的单品是什么?

武学伟:有很多女性或设计师大多会选择晚装,但我认为,最能体现女性特质的单品应该是:打底衫、打底裤及服装的配饰。打底衫、裤的不同穿着方式会把服装及人的状态变幻得风情万种。配饰更能在这风情万种之中起到锦上添花、点睛之笔的效果。

第3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服装设计;人才;专业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居民的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长,对于服装的要求逐渐提升。因此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以及创新性的设计思维是当代每一位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教育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服装设计不仅仅需要对设计人才的智能培养更需要对他们的技能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可以符合当代服装设计的要求以及人们对于潮流服装的追求。我国服装行业对服装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提升是必然趋势。所以,服装设计教育者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进行积极的摸索和探寻,根据时展的要求对应用型服装设计工作者按照厚基础、宽知识、素质高、能力强进行培养,进而建立起适合时代要求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欠缺实践的动手能力,而且不具备市场机动性的意识。由于以上两点导致了应用型服装设计学生对服装产业的一系列程序不具备足够的理解与统筹的能力。现代服装行业市场具有突变性导致对服装设计者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服装学校在对学生的课程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安排的课程与本专业无关和时代不符;二是没有充分的了解认识到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的数量过于庞大,导致很难对正常的课程时序进行实现,这样就会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遏制。此外,我国目前服装设计培训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对艺术的过分强调,导致对工程技术属性的忽视,这一点对于服装设计行业乃至整个服装行业都是致命的。

三、服装设计人才模式培养的分析

1、教育观念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需要

优化服装设计教育的生命所在就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潜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综合化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经过这一点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符合岗位的要求。这样可以使服装设计人才具备实践技能和比较宽泛的专业知识。通过以下两点可以对服装设计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教学方法和教学教学内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者需要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发展的意识和教育思想。为了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基本的从业技能需要明确服装设计教学目的,仔细研究本专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出符合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所以,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相关特点,对学生的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尤其是对理论教学的安排。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具备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对教育的观念进行明确并且优化教学的相关内容。

2、培养服装设计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

进取是创新的本质,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前提下释放思维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训练、启发产生。创新人才就是指拥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就是需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对服装设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训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它不仅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是培养创造力的过程。在服装教学的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训练还需要对他们的创造性能力进行培养。由于现代服装设计就是对创造能力较强的人才需求。在服装设计教育过程中,应将创新意识深入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具体的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对学生课后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在总结借鉴大师作品的基础上去有目的的设计服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的进行了学习,而且还提升了他们对当代服装设计认识,有助于他们对以后工作的适应。

3、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学习能力

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来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由于实践教学是服装设计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多年的实践教育探索中发现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时分配进行适当性的调整可以加强实践与教学之间的联系。例如:根据教学的任务可以用具体的设计项目来对服装设计课进行安排,通过对市场调研对趋势的分析以及对服装的材料、款式、色彩进行研究,将整体的服装设计过程与具体操作进行结合,使学生充分的掌握服装设计的整个流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吸收。

四、结语

现在是市场决定一切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知道对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对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知识教学需要重视教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综合化,这样才会使得服装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拥有服装行业的基本技能,符合岗位的要求。通过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简要的探讨希望可以引起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增加学生面向岗位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为服装设计产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袁仄.服装设计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刘磊.国内的服装教育大观[J].中国服装,2006(5).

第4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论文摘要: 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然而,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内容和观念普遍滞后,服装设计信息不发达、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传统的一些服装样式依旧在世界服装界享有盛誉,但是,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服装设计师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很多学院还一直沿用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个性,实践能力欠缺,而法国esmod、美国fit、意大利佛罗伦萨学院服装系、香港理工大学等四个世界上著名的服装院校每年都要根据时代要求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求创新、懂管理并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服装设计人才。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强调的两个方面。 

首先,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及培养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凸现高等教育特色,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些院系不管软硬件条件是否达标就纷纷开设这个专业,良莠不齐,各个院校起点和目标差别大。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向类似于纯艺术类专业教育,注重设计表现,忽略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导致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相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综合型复合人才。但是,国内高校服装设计教育观念在形式上过于传统和保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现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声、色并茂的学科,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大家名作,多了解各品牌时装会的动向和流行趋势,从而加深记忆的深度和持久度,才能挖掘出学生内心的一些设计灵感,进行更好的设计创作。仅满足于简单技能的操作培养,缺少艺术审美和创造性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设计作品缺乏感人的力量、艺术情感、设计意义上的美质内涵。与之共存的是某些院校用培养艺术家的方法来教育设计人才,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脱节,往往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仅要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艺的制约。有些设计意图的超前被制作设备的未完备所制约。鉴于这样的差别,采用一成不变 教育模式对待艺术教育和服装设计教育是不合理的。也造成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尴尬现象。违背了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初衷,其设计理念跟不上时展变化。 

同时,服装设计艺术是实用美学的艺术和科学相统一。如服装设计专业,除学习服装材料、服装色彩和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外,应开设美学教育和艺术欣赏教育课程,培养设计者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专业课程不仅仅在于材料、色彩和造型的学习,还应开设相关选修课,如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强的相关课程,使其有充分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设计作品充满着艺术的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我国服装设计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时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服装设计教学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教学外,应该创造个性环境,有效地结合学生个性设立创造性的课题或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范式。创新是设计教学的生命力,是国际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和人才标准培养要求。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课程应从国际标准的角度来衡量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成就。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积极进行设计创新,培养国际通用设计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最后,主题设计导入产品设计(由实验到市场)。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强调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核心能力培养,创建以重视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专业课程与市场脱节的传统教学理念,拓宽社会急需知识层次课程,培养学生市场意识、信息收集、市场开发能力,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竞争产品。梯形教学模式正是以注重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层次相连呈互动结构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市场调查、设计、制版、制作等各门课的每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训练。主题设计导入产品设计改变原来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课程设置,确立一种课程内在的互动联系,因为,服装设计并非是画出设计效果图就完成整体设计,设计者应了解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服装设计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是设计的开始。服装设计产品不是停留在纸面效果的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最终应以服装作品的形式出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将绘画作品转换为服装作品需在设计效果图基础上,经制版、制作使之成为服装设计作品。这才是服装设计的最终过程。 

[参考书目] 

《时尚﹒服装设计艺术》 王珉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艺术设计美学》 陈望衡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现代服装设计教学》 袁仄 胡月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美学的意蕴》 彭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技术美学》 徐恒醇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 崔荣荣 著 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第5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服装设计领域的绿色设计,通常也被称作是生态型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产品环境方面的发展属性,保证产品生命周期能够符合环境保护需求,逐渐减小人类危害,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可能降低服装产品在能源方面的消耗。

绿色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对策

在绿色设计理念中,设计最为基础的元素就是色彩、造型以及面料等,需要保证产品生命周期与环境保护要求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健康的服用环境。在服装设计过程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内容,也就是造型设计以及色彩设计。在服装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把握服装造型特点,针对生产周期来设计更加具有特色的作品。

服装色彩设计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色彩设计也坚持绿色设计主张,体现出人、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在设计色彩上提倡淳朴与自然,突出绿色设计理念,反映出现代人对大自然的追求,体现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从色彩选择的角度来看,绿色设计更加倾向于选择自然色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上选用更加自然的色彩,诸如,海滩色、森林色、冰川色等等。在印染色彩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植物燃料,避免使用助染积以及化工燃料。目前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选用流行本色,诸如,原生棉、生丝等等,更加倾向于视阈未经过染色处理的纤维织品,这样能够从视觉、感觉等角度渗透出环保理念和绿色理念。

造型设计

造型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体第一层面环境,服装造型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服装、人体之间的空间处理。服装设计过程中存在着结构方面的明显差异,西方在服装设计上推崇三位立体的设计结构,东方则是讲求二维的平面性质造型,设计目的在于提供人体舒适感受,坚持空间发展适度性,绿色设计理念并不追求标新立异,更加注重体现人体自然形态。在服装设计方面,讲求单纯性、简约性以及质朴性等特点,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以及变化,保证服装在结构性能与装饰性方面存在着一致性,实现单品之间的有效搭配。与传统的服装设计来看,绿色设计主要是观念方面的变革,设计师在考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类生存环境,也就是重视服装在设计中的环保性能,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服装设计在造型、环境方面有效结合,满足环保方面实际需求,降低产品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服装材料选用

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绿色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设计师自身的道德能力以及社会责任心,人们破坏环境,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之后觉醒,人类需要保证自身后代具备足够发展空间,并且勇于承担相关责任。在服装设计过程中,绿色设计不仅仅局限于服装材料,还需要考虑到技术层面的绿色设计,属于观念上的变革工作,同时也是实现绿色服装设计的重要形式。在服装设计过程中,天然性质的纤维材料在服装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自然材料能够尽可能减少自然环境污染,有效开发环保材料,特别是在素材使用以及运用方面。在服装材料的选择方式,不仅考虑到了产品的性能以及产品使用条件,还考虑到自然环境方面的限制,有效把握服装资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结语

绿色设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宗旨。从艺术设计来看,绿色设计注重回归自然环境,将自然形态融入到服装设计工作中,借助绿色设计理念激发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增强人们保护自然意识。可持续发展政策促使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设计与绿色消费成为了服装设计中的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需要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坚持自然为本设计原则,为服装设计发展提供发展方向。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促使生态理念以及生态伦理意识逐步深化,实际设计也更加倾向于绿色环保的材质,设计上也更加倾向于环保。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更加推崇自然,营造和谐、自然、美好的设计理念,满足人类精神目标。设计师在服装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的重要责任,注重绿色设计的开发以及研发工作,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刘艳,凌珊,刘洪波.绿色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探讨[J].天津纺织科技,2013(01).

第6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服装设计不仅仅是满足服装的基本功能,更要突显服装的艺术化表现,融入创意思维。然而,创意思维并非简单模仿、抄袭和重复,而是打破传统思维习惯,从服装设计的创新实践中引领时代潮流。文章从服装设计创意思维方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释,结合服装设计实践来渗透创意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关键词:

服装设计;创意思维;表现形式;思维要素

创意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是创意的源泉。创意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而是基于思维的独特性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对于服装创意思维的研究,不仅是感性的思考,更是理性的分析,融入复杂的、非逻辑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同样,对于服装作品,如果缺乏创意和内涵是难以体现时尚,承载审美情趣的,更是没有生命力和价值的。

一、创意思维的主要表现方法

对于创意是建立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基础上,并通过仔细思考,从生活上、社会上、自然上进行观察和分析,锤炼出创新性思维意识。对于已有的思维习惯,从改组或重建中形成新的思维方法。设计师波尔•波阿莱在创作中另辟蹊径,不随波逐流,常常利用敏锐的思维方式来搭配服装,打破传统思维桎梏,以时尚性视角来关注妇女紧身胸衣对身体的束缚,用宽松、流畅、自然的高腰身服装款型来打造希腊风格。他的设计思维带来了一场革命,也是一次对传统服装设计思维的挑战,更是服装史上划时代的创举。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具有综合性,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有异质同构法、解构组织法和想象构思法三种。对于异质同构思维的应用,主要从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风格的整合中来表现。如对于东方布料与西方服饰造型的结合,从传统服饰与现代服装元素的搭配上来表现。当然,对于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在进行异质同构表现中,要兼顾两者的对比关系,要注重两者的内在统一。如对于皮质材质与薄纱材质在混合使用中,两种材质具有矛盾关系,因此要选择柔软的皮质和相对挺括的薄纱来搭配,以形成视觉效应。对于解构重组法,主要从打破传统思维,融入创意思维。如对服装的袖子、口袋、衣领和门襟等要素进行分解后重组。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打破西服衣襟的对称性,将衣襟改成一边长、一边短、插兜故意外露,尤其是在后腰处,将两个袖筒进行交叉并放在一起,以表现为腰带样式,从而使得西服的整体形象彰显出独特的气质。想象设计法是不受时刻、距离局限,将激情与情感渗透到创意思维中,以表现独特的个性。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思维,对于设计师来说至关重要,只有打开想象,突破思维定势,才能将创意思维发挥至极致。

二、创意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创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创新。

从收敛与发散思维的形成基础来看,既是一种思维活动,也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突破框架束缚的过程。发散思维就是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增强对事物的探索性研究,从标新立异中来构建新的审美视角,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面来探讨、来推测、来想象、来假设,从多种途径来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越多越好,越奇妙越好。通过对现有的材料、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从而创造出更新、更多的创意构思。发散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典型表现,也是心理学上称之为“创造力的温床”。从发散思维训练过程中,利用发散思维来进行创新,从发散思维中来构建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服装设计中渗透创意思维,可以将思维进行发散,从不同选材中来想象;在服装造型创意中,既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方形的,还可以是H形的、A形的、X形的等不同轮廓;从服装色彩创意上,有对比色调的、有自然色调的、有中性色调的、有近似色调的等等;从服装面料创意中,既可以是皮革的、也可以是印花的、还可以是混纺面料的、皱褶面料的等等;在服装工艺创意上,可以是拼接方式、编接方式、刺绣方式、镶嵌方式和镂空方式等等。总之,从不同设计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来开放思维,形成创意。

(二)创意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发展。

对于收敛思维,正好与发散思维相对,主要从大量思维信息中进行搜寻、汇总并推断出一个最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具有聚光灯效果,将思维的焦点指向某一处。在服装收敛思维运用中,可以从不同思维方式下的、不同服装设计方案中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不优缺点,并进行筛选和梳理,来突显什么样的服装主题,采用什么样的造型来进行表现,以什么样的色彩来呈现,选择何种工艺来完成。收敛思维往往与最佳创意方案具有关联性。收敛思维和发散是统一的,也是殊途同归。在创意思维实践中,对于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的运用,其结果在于从发散思维中拓宽想象力,增强灵感与直觉的创新,而收敛思维则是从设计者的审美能力、设计经验和设计手法上进行综合表现。从创意的培养和实践中,发散将我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打开,收敛将思维进行加强;通过发散思维,开阔了服装设计的思路,也能够从不同构思中来形成多种思维方式,增强服装创意的活力;利用收敛思维能够从不同设计方案中进行优选,推进构思的成熟。

(三)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运用。

思维在不同的方面来审视,可以分为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在横向思维中,可以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探索不同方案的相互联系,借助于某一事物来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我们在分析事物时,通常利用多角度、多方位、多方向的比较与审视,来获得事物与事物间的联系。相反,纵向思维,则是从事物的产生、发展为思维线索,从历史性的比较分析中来探讨过去、现状和未来,能够让我们从中更加全面的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同时,利用纵向思维,也能够从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上,来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在服装设计发展演变过程中,通过纵向思维,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服装设计的主题及方向。如英国某服装设计师从多年的服装研究中发现,人对服装的审美心理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年龄段对服装的样式、风格及特色等具有关联性。由此设计出人的时装样式规律表,能够从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间下表现对服装的心理喜好。同样,利用纵向思维,从服装的流行趋势中来探析规律,运用纵向思维来分析服装设计发展的历史,以优化当前服装设计方案。另外,在服装创意思维形成中,对于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的运用应该相互衔接,能够从不同方式的创意思维表现中挖掘思维深度和广度,增强思维的敏锐性,应用到服装设计创意中,从色彩、功能、形式、生产工艺和使用对象等方面来把握,以增强服装创意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三、创意思维在服装设计中的影响

(一)直觉的影响力。

对于服装创意设计,直觉往往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中,通常利用直觉来获得直观的感受。设计师在进行服装创意设计时,同样是利用自身的观察力和直觉,来整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设计经验,并从设计经验积累中形成自身的风格。在这个长期的创意过程中,直觉可以收集和整理相关服装设计资料,也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有益的启发,直觉能够从强烈的兴趣和注意力中挖掘服装设计的创意构思。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构思,在直觉的指引下深入到服装设计实践中,以什么样的设计样式来呈现?能否从中获得预期效果?如何去调整设计思路?如何去优化设计款式?如何来表达设计思路?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作为第一个走进中国封闭大门的服装设计师,其大胆的创意,凭借自身对服装的理解,首次以光彩华丽的服饰风格,让中国人民从中感受到服装设计的魅力。皮尔•卡丹也是第一个被我们认可的西方品牌,让更多的中国人从中感受到:拥有一件皮尔•卡丹的服装,将是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可见,对于服装设计中的创意表现,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要从服装设计的内在影响力来渗透直觉的感知力。另外,对于服装设计师,观察力、直觉是重要的,文化渗透也是关键。利用直觉思维,将开启服装设计的思维大门,从文化表现上来拓宽设计思路,增强服装设计的表现力,突显服装设计的现代意蕴。

(二)想象的影响力。

想象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源泉。在想象的世界里,人脑通过对现有知识的表征进行新形象的加工,从而构建最丰富的的想象情境。服装设计创意思维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也就没有丰富的创造力和创作激情,更不会创作出优秀的、丰富多彩的服装造型和作品。所以,培养想象力,从塑造人的着装形象来挖掘无限的想象,自由的联想,将激情与情感渗透到想象的思维中。想象可以是自由方式的启发,也可以将想象汇聚到某一个主题内。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构思,既有对服装历史的回顾与想象,还有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服装风格想象,更有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理念的想象。俗话说,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对于想象空间,可以是无限的,不受任何框框约束的;也可以是自由的联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日本设计师三宅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对未知的想象,在充满神秘的想象世界里,他凭借对服装设计的艺术追求和内心丰富的想象力,将服装设计的艺术创新融入到作品创作灵感中,从而设计出形态各异的、风格变化迥异的服装形态。服装的设计与创意思维的衔接,让作品在模特的身上创造出不凡的表现。以充满哲理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三宅将服装和身体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从服装造型设计中任意挥洒,创造服装设计的激情。在这种无结构的设计创新中,摆脱了传统造型意识束缚,为服装设计拓展出更宽广的创新空间。

(三)灵感的影响力。

灵感是富有想象的思维,更是一种突发性的心理现象。对于灵感,通常与设计师的心理因素具有较强的关系,也往往是设计师最佳心理状态下的思维表现。灵感的产生,反映了人对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想象力被打开,思维的敏锐性和创作激情被同时释放。法国设计师让•保罗•戈蒂埃被称为“灵感的发动机”,他的作品从带有朋克的内心精神到超现实主义的立体派,再到传统文化的展现,都是源自他的创作灵感。他时常从博物馆、朋克、戏剧、杂货摊等地方进行吸收灵感,将之与自身设计思维进行联系,迸发出兴奋的火花,增强服装设计的艺术构思能力。灵感源自心灵,是思维实践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将灵感渗透到服装设计创意思维中,为设计师的作品增色,提升作品的独创性。

四、结语

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思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款式、不同色彩以及不同面料的出现,对于设计师来说,更需要从想象力、审美追求中来把握创新意识,开发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借助于服装这一造型艺术来表现构思的独特性。创意思维是连续的,在追求时尚、倡导自由的服装设计中,将人的情感、情趣,以及审美意识融入到设计实践中,为思维的创新开启新的境界,用服装设计来表现创意和灵性,推进服装设计新潮流的发展。

作者:汪东 单位:安徽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参考文献:

[1]梁明玉.服装设计的创意思维和跨界意识[J].美术观察,2013(5).

[2]李学伟.近现代中国民俗服饰纹样品格及设计意化表现[J].丝绸,2015(1).

[3]李凌.服装创意设计主题训练的教学研究[J].装饰.2010(2).

[4]陈楠.浅析服装设计中的创意思维[J].教育教学论坛,2014(21).

[5]郭俊彩.幼儿服装图案审美偏爱研究述评[J].纺织科技进展,2012(3).

[6]肖彬,李帆,汤娇.许自己一个舞台,2013年春夏校园服装图案流行趋势调查[J].纺织服装周刊,2013(25).

[7]姜梅珍.浅谈现代服装图案的时尚元素运用[J].美术文献,2014(1).

[8]余奎.服装图案与服装设计[J].黑龙江纺织,2006(2).

[9]赵月婷,古长生.解读“英文字符”在服装图案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4(3).

第7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1)改革课程设置

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优化当中,改革课程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目前,市场上所需要的服装设计人才是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同时还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这就需要高校再进行服装设计的教学时,必须要对课程的设置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设置规划。既要保证基础课程的地位,同时要注重专业课程的重点设置。以培养出能够具备实践能力和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从而适应多变而复杂的市场环境。然而,目前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多是以绘画这一基础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素描、色彩和三大工程等的专业性基础课程,不断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堂上时间,而且这些知识学生还没法应用于服装设计的实践,对于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水平来讲作用不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就需要根据社会的市场变化以及服装行业的需求状况,来具体的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比例,并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信息内容。另外,还应当融入电脑绘图以及服装CAD等课程。只有将课程进行有效地改革之后,服装设计才能够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状况,也才能够保证服装设计的教学水平。

(2)突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服装设计的专业课程,是帮助学生提升服装设计创新,并能够检验学生服装设计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主要的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鼓励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当学生完成设计稿图环节之后,教师还可以就带领学生进入图稿成物的操作,并进行实物的试穿等,这是帮助学生进行设计的可行性的验证环节。或者可以聘请专门鉴定人士,以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身的设计的不足和优势,这是提升学生服装设计的创新水平的关键途径。第二,鼓励学生将自身的设计制作与市场实际相结合。这样的环节实际上是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考,锻炼他们服装设计的实践能力。第三,启发学生思维。服装设计时艺术创作的一种,不仅需要创作者扎实的基本功底,还需要创作者具备良好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机械的理论知识灌输。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这也是实现服装设计可持续教学的重要方式。

2结合市场需求,加强校企联系

(1)使用产、学、研一体化的而教学方式

学校相对于我外界的企业来讲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这种封闭性必然会造成高校内部得知市场信息的滞后性。而市场这一瞬息万变的环境,如果不能及时抓住信息,也就必然无法做出正确的市场培训决策。尤其是对于服装市场这一对市场信息要求比较高的行业,更应当在教学中就让学生掌握必要甄选可用知识的技能。主要的教学方案就是使用产、学、研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之下,能够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以及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学方案,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其时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对于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产学研三维一体的服装设计教学,实际上就是以资源共享、互帮互助、优势互补为发展的原则,以建立起高校和公司的服装品牌,形成高校与企业的全面合作。实现这种合作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公司以自身在专业和品牌策划上的优势,以为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提供专业的指导。与此同时,公司还应当善于发掘高校中的服装设计人才,以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第二步,整合高校与公司的优势,进行服装设计上的新材料和新品牌的研发,提升高校服装设计教学的质量,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第三部,利用企业和高校的资源。完成市场上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以为今后的教学方案和公司营销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的资料。

(2)加强国际合作开展项目教学

第8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关键词:环保材料 废旧材料 高科技术

环保材料的含义:从广义上讲,是指通过国家权威检测机构认证,达到环保标准的材料;从狭义上讲,环保材料;一是指采用天然纤维,使用无害于人体的化学剂、色素,严格控制甲醛残留、卤化染色载体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具有无污染、无公害作用;二是对人的身心愉悦作用,不仅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愉悦人的精神。

环保材料在当代服装设计中非常重要。随着当代自然灾害的发生,原有的生活理念被人类所改变。保护自身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成为社会的时尚主题。在生活的质量上人们开始寻求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环保服装就成为现代人追求的一种时尚理念。随着低碳环保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对服装面料的环保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是否环保、是否对人体健康、是否穿着的舒适等一系列功能性问题成为消费者首先考虑的对象。

根据当今环保材料的利用,棉、麻、丝、毛是被消费者所青睐的传统常用的四大天然纤维,是一种比较古老悠久历史的天然纤维面料。天然纤维又包括植物纤维、动物纤维、矿物纤维,它们是环保材料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对面料的研发,大量涌出无公害的环保纤维和特殊的面料,例如:莫代尔、有机棉等材料。为服装新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同时,随着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加,生态服装环保材料包括运用生物基因技术的天然纤维也出现在服装面料中。

在环保服装设计中,许多设计师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的的废旧环保材料,废旧报纸、易拉罐、塑料袋、一次性杯子等作为创作材料,主题表现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真正的把 Reduce(节约能源及减少污染)、Reuse(重复使用)、Rescue(保证自然与万物共存)、Reeval-uate(环保选购)、Re-cycle(分类回收再利用)的五大环保原则和环保材料的运用相结合。

废旧报纸、易拉罐、一次性杯子、棉和毛经过回收加工,形成一种新服装材料。20世纪80年代,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推出“破烂装”这种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服装很受欢迎,棉、丝、麻等天然纤维和新型再生环保纤维一直被服装行业采用。如今的历史文化、环境、科技等影响成为新的服装时尚变化得来源。

21世纪环保将成为时尚圈永久讨论最多的话题,在当代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各自采用最新、最环保的面料和设计理念来引领服装时尚潮流,通过服装作品展示来诠释设计师对服装环保理念。将自己的服装设计理念同环保主题相结合,采用不同方式和表现手法。往往一种新的环保材料的出现,就会造就一种新的服装潮流。环保的面料设计已经是当代服装设计的灵魂。例如日本著名高级成衣设计师三宅一生,被誉为著名的面料魔术师,对天然材料的应用具有奇特的想法,善于做面料的机理,来体现创新型服装设计,善长立体主义设计,做面料褶皱和运用不同的环保面料,其作品代表未来服装设计环保材料运用新的设计风格。他是一位来自自然界的伟大艺术家。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性的气候会议上,低碳经济是讨论的热点,各国把环保列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从政治上确定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发新一轮环保“低碳”潮,设计师们借以环保面料的应用为设计突破口,20位北欧服装设计师开展了以环保为主的环保时装秀,服装也“低碳”的设计理念。从此,一个宽泛的服装环保概念形成,低碳服装的发展潮就此产生。低碳服装成为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一次变革,不仅影响了消费者对服装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使生产商改变了服装营销战略。促进了服装产业的历史性变革。引领绿色服装产业的发展,此次时装秀中应用展示了一些最新服装环保材料。

最新服装环保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环保“零污染”。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最低。利用先进的纺织技术,研发低碳环保材料,成为现在面料研发商必须考虑的事实。绿色环保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新型服装材料必须具备更高的功能:舒适性、安全性、易保养和回归性。

舒适性是环保材料的重要方面,吸湿透气强,轻质、保暖,回弹性好,从视觉效果,环保材料的质感柔软,光泽柔和自然,适宜一切气候舒适衣料。

安全性是一种在特殊环境适应的防护衣料,消费者注重对服装面料的安全性,同时服装环保材料具有抗紫外线,抗电脑辐射,防静电的特点,同时还具有抗皱防缩免烫、抗污染的特点,是一种易保养的新服装材料,反复洗涤后不收缩,保型性好,不起毛球,无褶皱,外观平整美观。

回归性是环保材料的最后的归宿,服装面料的回归自然也是人们所期盼的。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高档服装面料具有了水溶性和可控降解功能,因此,环保服装实现了低碳环保的理念。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材料更加被重视,它迫使服装产业向着更安全、更舒适、更休闲、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新型环保材料运用方面,除了使用具有吸汗透气、抗菌、阻燃、抗静电、保健、抗高温、防水透湿等功能外,希望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纳米技术的运用,在今后还有更多的环保材料被研究和发现。

结论

随着环保时代的到来,低碳环保的服装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在未来服装行业的发展过程中,环保材料将占据国际服装市场,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地提高,更多的人会选择购买低碳服装,原因是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提高,选择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的材料,更重要的是环保材料制作的服装舒适性高、安全功能强,具有更好的防辐射作用,有利于提高身体健康和血液循环,防止皮肤疾病的发生。未来的环保材料将被广泛的应用,更多的新型环保材料也将随科技的发展被研究和生产,环保材料将实现取之自然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 刘国联 ,《服装材料学》,[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06

[2] 邓跃青, 《现代服装设计》, [M],青岛出版社,2004.09

[3] 花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5

[4] 于强. 《服装设计概论》,[M],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5] 邓跃青,《现代服装设计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6] 马蓉,《服装创意与构造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

第9篇:服装设计的未来范文

一、服装设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目前服装设计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重学习重能力,不重资历重业绩,这就为中职服装设计毕业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行业所需人才应当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要对社会流行元素具有深刻理解,对市场定位、产品设计以及面料与款式把握、营销手段运用等方面具有独特造诣。要实现上述要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应当开门办学,将教学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创新,在学校教育和学生未来的岗位顺利就业以及岗位成才之间架起一座快捷的桥梁,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

二、对提高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成效的思考

(1)建立适合服装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服装设计专业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学中要体现实践性,紧贴社会发展潮流,与生产技能课更为接近。针对教学实际,教师要在完成基础性教学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服装设计第一线有价值的信息,并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并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提高学生服装设计能力。

(2)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中职学校服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因此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走进专业市场开展实地学习,如服装材料教学可以在专业市场中进行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掌握效果。教师直接站在商家布料面前进行相关种类、性质、特点等方面的讲解,效果明显比课堂教学好得多。为了有效开展教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也要强化自身能力素质,定期深入到市场以及企业进行调研和进修、实践锻炼,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企业精通业务的设计师、制版师、工艺师为学生进行实践讲解,完善专业师资的不足。

(3)保证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教师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素养的基础上,还应当借助于发达的信息技术,对服装设计行业最为流行的元素、工艺以及服装材料、器械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掌握最新动态。学校还应当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外出进修,汲取服装设计行业最新的经验,将其与整个专业的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保证学生能够一出校门即可成为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