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第1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学习同志“2•19”重要讲话的体会

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同志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全面,要求具体,涵盖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把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在各项决策上,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认为,从经济工作角度来说,重点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加快经济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抓住发展,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大省来说,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几年,河南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五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去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这些既为河南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标志着河南的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战略起点上,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但是也要看到,河南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和农业大省,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会显得更为突出、更为集中,河南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还要看到,由于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都还比较低,一些指标特别是人均指标与先进省市的差距较大,一些重要指标在全国的份额,与河南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缺乏基础和支撑,甚至会拖全国的后腿。河南必须把发展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构建和谐社会。正因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来思考问题、制订措施、安排工作。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后,制定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向依靠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上转变。河南经济结构调整这几年已大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重由1995年的25.4%下降到目前的19.2%,二产由47.3%上升到51.2%,三产由27.3%上升到29.6%,三次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为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南积极推进百户重点企业发展,依托骨干企业,着力抓好农畜产品、有色金属、煤炭等优势资源的精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最近省政府又开展对污染严重的5个重点区进行专项治理。这些都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城市化率、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继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在二产别要注意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整个工业和产品的技术含量;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要继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增长方式,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经济增长方式更趋科学、经济增长的内驱力日趋强劲。现在各地加快发展的愿望强烈,我们既要抓住沿海向内地转移产业的机遇,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项目和资金,同时在招商引资中还要注意避免把沿海或国外已经淘汰的耗能高、污染严重的项目引进来,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

抓好自然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做出的理性选择。我们一定要从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考虑,统筹兼顾,注重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合理利用,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浪费资源、破坏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具有不可再生性。对河南这个以原材料加工生产为主的大省来说,处理好矿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关系更为重要,必须把节约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去年开始,河南对全省煤炭、铝土矿等战略资源进行整合,到去年底,全省45家地方国有煤矿已整合14家,小煤矿整合减少135家,到期关闭26家。原来小煤矿的产量占到1/2,整合后国有大矿产量提高了70%以上,相当于每年少浪费3亿吨煤炭资源。

河南人均耕地少,土地资源非常宝贵,必须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土地,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既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要做到依法批地、依法用地、依法管地,严格按程序办,使土地使用有序可控。在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总是想办法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同时严格城市规划、严格土地审批,防止和克服不切实际地拉大城区框架、大量占用农田的现象。注意加大空心村、废弃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整合闲置土地,搞好土地存量调整,已经连续6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在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的同时,基本满足了必要的建设用地需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节约土地、集约用地观念,坚持依法用地,坚决杜绝那种借口加快发展而违规违法使用土地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注重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和谐的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好各个社会阶层群众的利益要求,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在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中,干群关系紧张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领导干部是关键,处在矛盾的主导方面,必须从各级领导干部抓起。去年以来,河南省全部取消农业税;加大财政投入,解决被污染地区和山区农民吃水问题,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因灾造成的倒房重建,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给农村贫困人口增加救济、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农村道路建设也是这样。省政府从2003年开始,将过去用于经营性公路建设的交通规费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并提高补助标准;2003、2004两年共投资90亿元,今年计划再筹资60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目的就是为了尽快实现“村村通”,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由于这些措施高度关注了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凝聚了人心,也促进了公平正义、安定有序和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抓住一个时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重点加以解决,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在各种利益关系和谐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和途径。征地补偿安置、城市房屋拆迁、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都是直接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决策必须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群众利益。在项目建设征用土地时,不仅要按照法定标准及时、足额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严禁拖欠、截留和挪用征地补偿费,而且注重解决好少地、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使群众的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这几年河南审慎对待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力避因决策不当损害群众的利益。在政府行政、社会管理上努力扩大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努力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正义,使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高速公路设计时充分考虑方便群众排水、灌溉、通行等问题,广泛征求沿线群众的意见;农村道路建设将每个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额和建设、参建单位及负责人、第一责任人等情况和举报电话在当地主要新闻媒体上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城市规划设计和房屋拆迁,也都要征求群众意见,设计方案取得群众认可;征用农村土地要经农村集体和农户确认,征地过程、补偿安置要公开透明等。为了切实把补偿安置这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好,去年省政府明确把土地补偿足额到位作为审批建设用地的重要前置条件,凡是因土地补偿不到位引起上访的,暂停用地审批,并把土地安置补偿到位作为当地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落实下去。这项措施出台后收到较好成效。到去年底,全省拖欠的10.5亿元征地补偿费就已全部清理完毕,群众也比较满意。

加快城镇化不可避免要实行旧城改造和房屋拆迁,这也是为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群众的长远利益,但在城市拆迁中必须兼顾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能以实现群众的长远利益为借口损害群众的当前利益。城市房屋拆迁关键是要做到程序合法、安置补偿合理、政策落实到位,补偿安置的方案要得到群众认可。既要使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又要确保拆迁户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鉴于过去曾有些地方在城市改造中引发了社会不稳和群众上访,去年下半年,省政府决心把2003年以来发生的涉及城市拆迁的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案件作为解决的重点,要求年底前全部结案。同时派出督查组,到基层到群众中做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并实行省直有关厅局领导包案制度,加强督办,抓好落实。通过努力,房屋拆迁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集体、越级上访案件大幅度下降。

第2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摘 要]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

>> 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重要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论文化开放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 如何发挥镇纪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文化概念的解析 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软实力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文化软实力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探析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地位、 作用及方向 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 彰显文化的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浅谈档案利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文化软实力及其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中的意义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作者简介:邓雪英(1975―),女,群众文化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艺创作,创作的小品《租儿子过年》等获省三等奖,辅导的小品《老爹进城》获省二等奖。现任新兴县文化馆任文艺创作员。

第3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第4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利用闲暇或假期时间进行的深入社会实际生活、体验社会百态的实践教育活动,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合作以及与社会的接触、融合,启发其思想意识,拓宽其知识广度,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为主要标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经验。但应该看到,由于办学条件、思想认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社会实践较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专业性和可持续性。如何更好地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探索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追求短期效应,流于形式。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内容空泛,缺乏实质性的教育意义,追求对于学校本身的短期效应,形式主义的现象严重。为了追求社会实践的影响效果,高校往往将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宣传、主题和规模上,忽视了社会实践对学生的教育和感化功能,致使学生很难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归属感和满足感,产生厌烦心理。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之前“轰轰烈烈”,活动中却很少有教师参与实际的指导和提示,活动后却又大加总结经验,宣传所谓的实际效果。这种流于形式、追求短期效应,忽视社会实践本身具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征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本质属性,偏离了社会实践的德育功能,成为高校的形象工程。

(二)缺少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社会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重要步骤,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特点,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基地。但当前的情况是很多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往往是“一届学生一个实践地儿”,没有相对固定的传统实践基地。另外,一些高校在选择社会实践场所时,往往单纯地从自身角度出发,片面强调学生能否在其中得到锻炼,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由此使建立长期的和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成为不可能。

(三)社会实践缺乏专业性指导。

社会实践指导是指带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地将理论知识的内容运用于课外,模拟实践场景,选择实践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负有对学生做好社会实践指导的重要职责。当前各高校普遍要求学生参加寒暑期社会实践,但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方式、内容、条件等却很少给予指导和建议,使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往往带有盲目性,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实践计划,更没有明确的实践目标。同时,受到社会实践地域性等的限制,一旦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很难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帮助,这势必影响学生持续参加社会实践的信心,也影响了其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因素

(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实践,实践则可以检验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知识广度。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感知力和认可度,但同时,他们对于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参与度却很低,认为社会实践不能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物质或是精神上的满足,实践内容过于死板和单调,实践结果多是为了应付学校和老师的检查。对社会实践认识的偏差和态度的消极,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出现了“三低”的情况,即人数低、程度低、效果低,即使是亲身参与了社会实践的同学,也因认识不正确和态度不端正,使社会实践的效果大打折扣,这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因社会实践能力不足而导致其在毕业时更容易出现就业难的状况。

(二)组织管理薄弱。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了组织、实施、管理、总结等诸多方面,组织管理和统筹安排是社会实践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实践的效果。高等院校的社会实践项目,应由实践教学科、学生处、校团委等联合各教学单位统一组织实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以体现社会实践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的任务完全转移到了各二级院系,甚至是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缺乏学校层面的统一组织和管理,更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参与,这使得社会实践处于无组织、无管理的松散状态。

(三)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当前很多高校以社会实践登记表的形式作为考核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标准,内容大体包括实践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实践单位的评价等,学校以此为依据来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但这种评价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很容易在其中的任何一个项目甚至是全部项目上作假,只需找一个合法的单位盖个公章就可以了。这种泛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使社会实践的效果大大降低,更戳伤了部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途径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知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只有在实践的检验下,才能体现高校教育的成果,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高校要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环节,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学计划之中,学校要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服务型、组织型平台。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积极转变观念,要深知参与社会实践对个人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任何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其真伪,才能明确自身理论的储备程度。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实践观,才能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二)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社会实践,要在坚持创新中有所发展。各高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地域特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以地方高校为例,可以根据其所在地农业人口多,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空巢老人和儿童多等实际情况,开展特色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顶岗支教、关爱空巢老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残障人士等。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是千遍一律到茶餐厅做服务生,不是非体力劳动就不是社会实践,只要是大学生力所能及的,有利于提高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都是最好的社会实践形式。此外,要将社会实践的时间碎片化、日常化和经常化,要将社会实践的内容同自身所学专业联系起来,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使社会实践真正为社会服务,为百姓服务。

(三)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

高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使社会实践课程化。健全由学生处、校团委、教学单位组成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建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主的专业化社会实践指导团队。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规划,对社会实践的内容、实现途径、时间地点等都作出明确的规定,使社会实践在规范化、制度化中良性运行。对于社会实践的经费,高校要下拨专款专项予以支持,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严格审查,建立由审计处、财务处负责的经费管理部门,并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保证经费的正常合理使用。

(四)完善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

完整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能够真实反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情况,发现社会实践实际与预期教育效果之间的差距。在高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中,应为社会实践单独划出适当的学分,并设计合理的定量考核标准,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表现、思想收获、调查报告以及心得体会等给出等级评分标准,并综合得分情况给出合格与否的评价,折算成学分之后计入学生成绩表。同时,社会实践的效果要与相关的奖励挂钩,如学生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也可以每学年对社会实践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完整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更可以在公平的、可量化的考评中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使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关乎高校德育教学的成果,更关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理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完整的社会实践规划,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创造条件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便利,要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社会实践评价和考核标准。同时,要不遗余力宣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学生中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愿意”的活动氛围,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大学生塑造自我人格、追求人生梦想的广阔舞台。

【参考文献】

[1]倪福全,李昌文.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1

[2]刘晓东.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5

[3]王利玲.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探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3~95

[4]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4~137

第5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格式”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应该和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或群体(如班、组),报告完成的时间。

应该注意的是,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范例:

第一部分:

系部名称: 专业: ______

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 _____ 学号:____

实践单位: xxxx有限公司

实践时间: XX 年--月--日 至 XX 年--月--日 共 --天

第二部分: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前言或引言形式,不单列标题及序号。

二、实践内容:先介绍实践安排概况,包括时间,内容,地点等,然后按照安排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

三、实践结果:围绕实践目的要求,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有参考文献,并在正文后附录。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习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

四、实践总结或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第6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实践;意义;问题;解决方案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活动,或者在课外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识国情、受教育、长知识、长才干和做贡献一系列活动过程的总称。而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实践是人才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它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的说,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大学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接受方式,而课堂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也很难直接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正是大学生平时的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机会,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获得对专业从理论变为现实的全局把握,同时也为以后得工作垫下基石。

二、预先踏足社会,培养社会能力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预先踏足社会,可以了解将来所要走的路大致的轮廓。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为大学生角色转变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实践中使大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激发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增强创业的勇气、信心和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他们消除心理误区,寻找到社会与自身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三、建立良好关系,积累宝贵经验

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结识相关单位和与工作相关的合作伙伴。参加实践的大学生将最有可能在将来形成合作关系,开创成功事业。在实践活动当中会接触到一些政府、企业、公司和乡镇单位等,便可以借此机会与他们建立联系,获得向社会推荐自己形象与能力的难得机会,为未来创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大学生们在平时的实践学习中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沟通,这些交流活动会累计很多宝贵的经验。

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这一现状。

1.重视不够,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

目前,部分高校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作为学校来说,没有注重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科学的教育理念。而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也不清,没有认识到社会实践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而是抱着一种游戏,玩乐的心态。从而舍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无法系统化,规范化。

2.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不能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内容空泛不丰富,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往往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存在宣传得多,实际做得少,响应号召临时做得多,坚持、主动做得少的现象。

3.缺乏社会支持,学生参与不广泛。

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广大企业,单位的支持,而有些企业怕花钱,嫌麻烦,因而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配合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参与面不广泛,学生所能进行的社会实践的面比较窄,参与的同学也大多是学生干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的也不够充分。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还存在着社会实践活动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资源分散;实践经费短缺,社会投入严重不足,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实践后宣传不够广泛等等的问题。

(1)提高认识,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体系。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它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总称部分,是服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并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制定与大学生各学习阶段和各专业特点相适应的系统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等。学生也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对自己在思维,能力,心态的提高以及对将来的就业和直达发展的益处。

(2)创新实践内容、形式和载体,增强其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而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空间。以培养专业素质,发展职业能力为导向,重点组织开展素质拓展累实践活动。在实践载体中,采取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勤工助学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科技发明、创新创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相结合,拓宽大学生实践项目和实践领域。

(3)夯实基地建设,提高社会企业重视。高校可以通过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和学生专业优势,找准项目,把醋精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多方共赢。企业也应当重视起来,就可以让大学生几块的适应工作岗位,节省二次培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这样也可以减少企业在将应届生招进公司进行培训所造成的风险,让应届毕业生为社会所接受。同时,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评价机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辅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给予学生质疑的空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对策。

参考文献:

第7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化,但是社会实践的安排却没有跟上进度,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正确的指导,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脱节,课堂教学的内容未能服务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最终也未回归到课堂。第二,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不足。高职院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且学校缺乏相应的鼓励机制,导致教师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指导敷衍了事。

二、社会实践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知识面决定着学生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知识面越广泛,学生越容易形成自己的思想。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社会经历,增加知识储备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打破专业知识和思维定势对学生思想的束缚。社会实践就是打破专业束缚的重要手段,将教学活动拓宽到了社会层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到更多非专业性的东西。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了高职院校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创意意识和创新能力。

2.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有赖于社会实践。当代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较少,主要的活动范围仅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宽裕,许多事情都不需要亲自动手,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偏弱。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生活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难题,必须独立解决这些难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中,学生需要和形形的人打交道,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个人魅力。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学生自己的事,需要学生自行控制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增强了专业学习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较强的服务意识,从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如何让社会实践切实服务于大学生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创新社会实践的形式。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自身校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提高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效果。

1.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先进性和时代性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之一,它是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已经受到了高职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为了让社会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教育,还应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实践环境,着眼实际,切实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解决重点难题。高职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争取多方面的支持,让实践活上升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在密切和社会各界联系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2.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了确保社会实践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校有必要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的体系中,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管理系统,重点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建立有效的实践考核制度,通过写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开展实践作品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实践总结的意识。

3.增强社会实践的计划性。良好的社会实践教学计划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教学普遍缺乏计划性,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和理论教学课程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性的实践,同时也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这种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能够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为社区提供技术服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丰富了高职院校实践活动的内容。

4.强调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高职院校在开展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调研,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较为明确,所以安排的实践内容必须和专业相关,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为目的,结合社会实际需求。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之前要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指导源泉,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第8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工作机制、创新、

大学生社会实践引导着大学生立足实际、勇于探索,用爱心温暖冰冷的角落,用智慧化解复杂的难题,用敏锐留住历史的经典,在实践中强化自身素质,提升个人修养,做综合型、全面型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然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也需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探索与创新,方可彰显“实践出真知”的无穷魅力,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之路铲除荆棘,加速前进。下面以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5年社会实践为例阐述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探索与创新。

一、实践成果概况

化学化工学院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共组建10支团队,内容涵盖“重走路”、“环保调研”、“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关爱”、“科技支农”等8个项目类别。在各学生团队的努力下,社会实践过程顺利,成果丰硕。共完成调研报告9篇、简报46篇、新闻稿68篇;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及转载,活动内容多次被人民网、中国青年网、河南青年报、河南经济报等多家网站报纸报道,并被鹤壁市、浚县等各省县电视台争相报道;此外,我院与多地单位达成长期合作共识,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多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和好评,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队员们秉承“弘扬民族精神,服务社会”的理念,积极投身实践。充分显示了新世纪青年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青春正能量,体现了工大学子良好的个人素养,扩大了河南工业大学在民众中的影响。

二、实践工作机制中的创新作法

(一)项目化管理模式

通过参照高校教师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不断创新社会实践管理与指导的有效方法,在实践中有计划、有步骤地从大量申报项目中抽选出若干项目作为重要项目予以立项,实践活动获得良好效果。这一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发挥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类别模块化申报

大学生根据学校所提供的不同项目类别,进行针对性的项目申报,团队定大主题后将所选项目进行模块化处理,这就是所谓的类别模块化申报。这种申报形式既促进当代大学生找准实践定位,抓住实践重心,又便于学校的项目化管理。环环相扣,促进全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快速有效进行。

(三)三方联合共促进

学校及学院领导慰问项目影响力较高的实践活动,为有深刻意义的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指导老师跟随学生一同进行社会实践,实践归来后召开实践成果展示会,学校及学院将根据实践情况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学院、老师三方联合共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良好发展,不断增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四)宣传――与时俱进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方式由最初的报纸、电视转变为现在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的宣传。大学生充分运用新媒体手段对各自的实践项目进行宣传,增强活动曝光度、社会影响力、实践意义等,同时主题标新立异,充分满足标题党的要求。学校及学院也将项目的宣传情况包含在项目的评估内容中,提高实践宣传传播的重要性。

(五)团队组成精益精

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践团队组成均有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团队的互补性极强,每个实践团队都由高年级队长带队,并且此队长均参加过上一年的实践活动,队长将自己上一年所学到,这一年所经历的全部倾囊相受给低年级的同学,就这样,一级传一级,不断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传承性、优化性,为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断打下坚定的基础。

三、实践工作机制中的不足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新变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基础还不够牢固。

(一)实践的方法与形式不丰富,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

学校及学院实行项目化管理模式,但广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方法与形式依然不够丰富,没有创新性,同一类别的项目实行的方法形式雷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乐忠于相对容易做的实践项目,不愿尝试较少人做的实践项目,促使传统项目的传承度减弱,创新能力不得以展现。

(二)缺乏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时间集中性强

社会实践基地虽每年都有所建立,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建立实践基地,之后的大学生往往不想再回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无法创新出更多的活动,几乎都想开阔属于自己的领地。大学生因学业原因,开展实践的时间性过于密集,甚至有些大学生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

(三)全社会未形成共同支持帮助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局面

大学生实践团队在找寻媒体进行宣传时,过程非常艰辛,有些媒体甚至不愿意帮助大学生,甚至有些社会机构不愿接受大学生前往进行实践。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化的希冀还需一段艰苦的路程。

四、结束语

第9篇: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范文

1、社会实践不能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出现脱节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过多注重知识文化的传授,忽视实践教育的重要。在课程安排上,注重理论课程的编排及基础技能培训,实践课程时间少。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主要集中在寒暑假及大四实习阶段,导致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缺乏专业性的指导,使学生处于盲目跟随状态,缺乏思考和提升,很难将社会实践和学生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达到预期效果。

2、艺术类学生自身对社会实践重要性不够,处于被动参与状态

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是,艺术类大学生学费及消费相对其他专业学生高出很多,会给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使得艺术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时更多考虑收入问题,掺有功利目的,而忽视其教育意义。另一种原因,艺术类大学生高中阶段就开始奔波参加特长生培训,参加高校招生考试,与社会接触时间长,独立性强,相对较随性,对于学校组织外出社会实践表现淡然,对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实践目的及实践对自身成长的帮助也仅仅依靠老师的宣传和动员,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很模糊,只是因为课程安排而参加,为完成实践任务而参加,缺乏积极主动参与,致使行动上投入不足,难以达到良好的社会实践效果。

3、多数艺术类院校对社会实践没有完整的管理体系,缺少长效机制

当前,虽然艺术院校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美感,但是“重技不重德”,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对社会实践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总体规划和设计。少数学校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级特点,分阶段重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多数是根据上级的任务和要求,“一刀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二是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本该由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及各教学系共同组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目前,社会实践工作由各基层组织自行组织管理,缺乏校级统一安排,甚至由行政管理人员带队,缺乏系领导和专业教师参与指导,使得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缺乏统筹安排。三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奖励制度,它是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关键,它能为大学生以后的学习后锻炼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帮助。部分学校仅凭学生上交的社会实践报告或者心得体会作为考核内容,对是否真正参加过实践活动,是否收获好的教育效果不关心,造成实践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四是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基地。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社会实践基地的全面需求量大,高校开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已不能满足其需求,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和有效进行。

二、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发展途径

1、引起思想重视,构建社会实践管理运营机制

第一,学校党委及各基层组织深入学习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文件精神,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并引起高度的重视,将社会实践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要求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给予人力和财力上的保障,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第三,逐步实现社会实践规范化建设,形成严谨规范的程序,做到“活动开始有准备,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结束有成果”的完整过程。第四,分管领导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思考,根据不同艺术类专业特点,制定目标,科学的设计内容和活动形式,考虑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内外各个因素,周密部署,逐一落实。

2、多渠道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筹备,整合资源,争取校内外各方面的支持

一方面,各基层组织在学校统一领导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广泛宣传什么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及近年来社会实践取得的成绩,社会实践能锻炼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对社会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根据各个专业需要,成立由专业老师和学生一起组成的社会实践小组,给予同学们社会实践活动实质性的建议;当然,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专业优势,开拓数更多数量又有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基地。学校应主动与当地联系,抓住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主动与相关专业的公司企业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为实践基地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服务,努力创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生产和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使合作关系不断加强,变短期的合作变为长期的实践教育基地。

3、积极组建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兼职实践指导教师

队伍学校内部不仅精心挑选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了解学生特点的专业老师担任专职指导老师外,还需要聘请所在实习单位熟悉该工作流程,实际操作能力强,现场讲解能力强的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增长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另外,学校鼓励专职指导老师钻研开发有价值的实践课题,展开调查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更好的反哺理论教学和专业研究,并将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工作量的考核系统。

4、完善社会实践评价考核体制,有效确保社会实践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