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

第1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现阶段全国艺术院校包含音乐类院校信息化建设仍在起步和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由于音乐院校专业的特点,虽然在教学管理上已经应用教务或办公软件处理教学事务,但在教学实践中因资金或是教师问题,仍然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一对一教学的方式为主。仅少数专业院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有投入,建立数字化资源平台,鼓励教师建设资源共享课、网络精品课,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拓展与课后实践。

(二)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由于全国高校音乐类专业相对较少,“211工程”院校仅一所,受专业特点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方面缺乏精品视频课程资源及其建设成果,在网络学习、资源共享上没有普及;另一方面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意识不足,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三)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

虽然大部分音乐院校已经应用教学管理系统处理日常教学事务,但在学生评教、教师听课、课后实践、批改作业和考试形式等方面上仍停留在纸质媒介、人工操作上,没有利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过程的监督反馈机制仍不健全。(四)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也有个别教师授课过分依赖电脑,甚至没有板书,长时间播放PPT和视频资料,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应用水平不高,教师和管理者对教学信息化认识不足。

二、构建音乐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音乐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学资源多为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可有效节约教学时间和成本,既能做到一对一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又能在不同专业方向如声乐、器乐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化水平。因此,改革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已经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意义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教育资源数字化,还有管理工具和平台建设的现代化。教学信息化在功能上不仅能更好地呈现知识,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增加智能性,使学生能够在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管理信息化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应用广度与深度。应用越广泛、需求更新和优化得越快,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就越大,共享的问题就越好解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遵循高等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音乐院校优质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促进音乐院校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革新。高校面临着“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作为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培养适应21世纪高素质音乐人才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指标

教学信息化建设需要指标体系,是建设步骤和效果的衡量标准,能客观反映音乐院校教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其应是一个动态指标,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但要有硬件方面的信息化要求,而且还有制度保障、精神层面的尤其是人观念的信息化,需指定可操作性强的定量评价标准,更需要有明确的规划定位、规章制度、内容与手段、师资队伍、管理理念等定性的建设指标,把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三)现实任务

依据教学信息化建设指标体系要求,主要解决两方面的现实任务:定性指标中,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素质教育、国际化教育要求,建设内容应反映最新成果,教师方法和手段符合时代特征;定量指标中,设备和资金投入、资源拥有量、教师和学生参与度、评价与监控效果等均分阶段的不同要求。

(四)分阶段实施

音乐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应突出强调专业特点和学生个性化要求,使每位学生和教师均可在更高质量、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下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实现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还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重点专业和优势学科优先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突出教学效果、严把质量关、质量监控措施到位,对于学生和教师反馈意见处理到位。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支持。组织机构上成立工作组分项组织实施。

建设初期,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各院校现有教学管理平台,定制符合音乐院校特点的教学资源网,结合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筹建自有网络课程,包括录制视频课程,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作业等上传至教学资源网。同时购入国内外精品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展阶段,利用丰富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和学生应用到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鼓励教师自建网络课程、上传优质教学资料为学生网络学习提供优质资源。本阶段通过有效鼓励机制教师投入网络课程资源科建设中,形成网络课程建设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帮助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资金保障上对课程资源建设有贡献的师生和技术人员给予奖励。音乐院校应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规划、管理和执行能力。

第2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关键词 精品资源共享课 高等教育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WANG Yuqin, JIAO Huaji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Construction quality resource sharing lessons and play high-quality resources effectiveness, requiring a high level of informa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Its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fine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improve teaching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outique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aching ability

0 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和最紧迫的任务,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此形势下,精品课程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011 年 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 5000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012年5 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由此可知,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这就是说精品资源共享课需要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课程的建设过程也就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而信息化环境中的课程建设,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与传统环境下有很大不同,它更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济互促的过程。

1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和特征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因而,精品资源共享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它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保持着先进性和示范性。

1.1 现代教学理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学习,倡导以人为本,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学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践行着这些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实现以学生为本,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反映了我国注重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

1.2 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资源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资源共享课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相关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根据课程特点和不同媒体的表现特点,进行统一设计和组合成优质的课程内容,以最佳的方式保证学习者学习任务的完成。这些资源为各高校师生提供了优质资源共享的机会,让名师的优秀教学资源、教学经验,被更多高校的教师借鉴,被更多的学生学习。

在网上,精品资源共享课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学习工具、协作工具等,所有数据和资源均能共享,这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具有丰富教学资源的共享课程进入课堂,学习内容将会极为丰富,为各种教学形式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也为学习者创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知识空间。

1.3 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标志。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注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整合。

精品资源共享课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重视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不再框定在黑板教学,使得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展示起来费时、费力、费神、费解的东西变得直观易懂、变得充满趣味和想象;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学,使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延展了时间和空间;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灵活设计适应学生能力、知识现状的先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网络指导、实践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途径,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

2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将课程信息化的过程,离不开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因而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建设好优质信息化资源,才能将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

2.1 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优化教学效果,强调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研究,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强调素质教育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刻的教学理念的改革,强调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者和使用者的教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课程观、科学的教学观、科学的质量观。只有在现代教育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建设的课程才能称之为“精品”。

2.2 具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不是传统课程的搬家,它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建设和实施,是课程信息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放在教学过程当中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要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合理设计相关教学内容,采用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内容,拓宽学习者的认知空间和时间;要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突破简单的演示型、讲授型模式,要充分考虑对学生学习的支持,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要重视教学互动的设计,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协助;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化设计,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强调合作学习、问题解决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2.3 具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多数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容不仅含有多种多样的文本,而且还含有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等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它需要合理的再设计和再组织。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所授学科的性质合理处理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大纲完成资源设计、分类、整理、排序、创新处理、资源评价等。如果教学资源设计和组织失策,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面对大量杂乱堆砌的资源却不能充分、有效地学习。因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组织能力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2.4 具备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的是通过优质课程的共享和应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资源的应用状况决定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因而,我们应关注资源的有效应用,以提升优质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项目的规模共享效益。这些精品资源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实施信息化的教学活动。

信息化的教学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也是和传统的教学设计有着显著区别的。它需要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策略,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发学习者高层次的技能和创造力,能够对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者学习活动进行管理,能够对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学习进行评价,能够在评价中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来收集分析数据、解释结果,以提高教学实践和优化学习,能够应用多重评价方式来选定适合学习者使用的信息技术资源。

2.5 具备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是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必将呈现新的规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也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和规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使用什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方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发现新规律的重要过程,也是尝试新方法、创造新理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评价等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而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也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研究资料。高校教师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化的教学研究能力,才能对各种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3 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高水平的要求,同时也将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该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通过融入建设团队中,利用好精品共享资源,参加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途径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3.1 充分融入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团队的形式出现,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由经验丰富的教师牵头,带领团队齐头并进,共同提高,这是一种“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的模式。作为课程建设者的教师,应当积极融入团队中,参加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合作开发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随着共享课建设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不断发展,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3.2 利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丰富资源,反复观摩

精品资源共享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现场教学录像、教学案例等在内的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对各类教学资源下载使用和交流,并进行反复观摩、学习、讨论和推敲,学习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治学精神,使之成为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3.3 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

教育部批准设立“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要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为主的高校教师培训。培训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的获奖教师、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等担任主讲。通过参加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学习到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和名师、同行进行与专业方面有关的沟通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专业水平。而且培训通过网络进行,教师通过参加在线实时培训,在线讨论,教学论坛,QQ群等途径进行学习和交流。教师亲身经历这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无疑会对其信息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4 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取得一批成果,共享了许多优质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只有具有水平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将这些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效用发挥出来。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施过程,同时也促进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高校教师应当抓住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契机,积极融入课程的建设团队,利用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资源,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发展,从而能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2012.

[3] 谢康.课程信息化: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5(10上).

[4] 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5] 顾小清.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第3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关键词:资源;品牌;管理

在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正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育主题的网站已成为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用教育类的资源网站进行科学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是当前教学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网站的教育规划及定位

在教育与网络全面接轨的时代下,要迅速让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手段衔接,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工程建设规划。尤其在小学的教学资源基础建设上,必须在内容繁多的教学资源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根据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需求,以小学课程、学科为契合点,进行教育组织开发建设。同时,小学教育资源网站要以现有小学课程信息为网络资源基础,在吸收新课改的道路上,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的网站建设,以先进、实用为特点的软件开发为资源内容,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点,为小学教学资源提供信息化的服务。

二、教育类网站的内容开发建设策略

1.教育类网站必须在栏目策划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

首先,教育类网站必须确定明确、适宜的网站主题,再以主题为指导进行教育分类:主栏目和其他栏目,凸现出主栏目的显要地位,加深大家对该网站准确、清晰的关注度,并遵循以体现需要求者关注的价值内容为主的编排原则,使网站能够快捷、迅速地为需求者提供教学信息。

2.教育类网站的教学信息设置

在主题网站的栏目建设之下,教育网站的信息是教学资源的重点内容。首先,要注意教学信息的有序性,由于教学资源信息内容较多,资源量较大,极易使需求者感到无从下手而失去搜寻的兴趣,因此要注意教学信息结合主题进行有序的策划,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失去网站的竞争力。其次,教育类网站教学信息建设要向品牌化发展,要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以品牌名称和标志为教育类网站宣传要素,针对目标受众,系统分析其教学需求和心理,进行网站的准确定位,打造网站品牌。如:可以学生考试动态资料为主、以教育新闻资讯为主、以远程培训、在线视频和辅导为主、以教学课件资源为主等,教育类网站必须在消费者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精准地为其服务。

三、教育类网站的设计建设策略

教育类网站是面向广大普通教师的,目标是为了让教师都能够使用网站界面便捷、功能齐全、操作简易的资源数据库,掌握网站资源库的系统性操作。因而要对教育类网站的设计开发采取模块式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主要涵盖软件库、教师备案库、学生学习库、科教研究库、自创资源库等,它必须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一体化,具有层次鲜明、结构清晰的设计特点。其各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1.教学资源模块设计

这一模块是包括教学资源的上载、下载、审核、查询和删除为内容的功能模块,在这些模块之中,具有不同的网络功能,网站通过上传和下载模块实现教育工作人员和需求者对资源的使用;在网站审核模块中,主要是由网络管理员对上载资源进行确认和评审,再对其进行;在查询和删除模块中,主要是实现用户对教学资源的关键字搜索以及网络管理员对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替换。

2.网络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这是以网站为对象的系统管理设计,由网络管理员对教学数据库系统进行初始化设计、用户的权限设置、网络安全设计等,并在安全性管理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升级与扩展。

3.教学资源用户模块设计

教育类网站是以教育为对象和目标的,它主要是针对教育类使用客户进行需求性设计,因而它也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了模块设置:在网站的上端,是网站系统管理员由其通过浏览器对教育类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在网站的中端,是系统教学资源审核管理员,它对上载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格确认和审核,并实施功能;在网站的下端,是教学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客户,包括教师和学生等,他们通过在使用权限内进行引擎搜索和查询,进行教学资源共享。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可以上载有关数学科学家的故事、自然常识等,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三类,例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领域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课例征集等;在“统计与概率”专题中,重点突出分类与统计的数据性概念,并研讨统计中的“可能性”问题,使学生在网络数学数据库资源的激发下,感受到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资源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管理

由于教学资源内容的庞大性,因而要做好教育类网站的日常维护与更新管理,可以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科目章节的顺序设计管理,也可以进行模糊查询,使数学资源与数据库进行属性链接,实现安全、快捷、快速访问的功能性管理;并对于支持网络直接播放的课件,进行超级链接制作,而对于不支持网络播放的大型课件,则利用Winzip进行压缩、链接。

同时,要注重对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更新管理,首先是教育类网站内容的更新频率要保证,建议进行轻重缓急的分批次更新;在网站的更新数量上,也要教学栏目进行更新,对于可有可无的栏目进行删除,对于访问量高的栏目则要逐步细化,确保教育类网站的更新质量;在教育网站的内容版权问题方面,对于搜集的教学信息,要进行版权注明等。

小学教育类网站的系统建设是时代所趋,是现代化教学策略与科学信息化统一的必由之路。为了改善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诸多问题,需要对教育类网站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借助网络的软件支撑技术,对教学各科目设计进行优化的资源共享管理,并进行长期和持久的系统性维护,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玲静.用Web 2.0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

[2]赵喜玲,李友国.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0(03).

[3]韩锡斌,程璐楠,程建钢.MOOCs的教育学视角分析与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4(01).

第4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关键词】教学资源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47—0

引言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图书馆、成人教育学院一样,成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通过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实现高校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和专业化管理,对教学技术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调配与管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然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音视频制作的不断成熟,使得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程度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许多职能开始分化或者削弱,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与发挥,正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的大力兴建,又引发了高校如何有效实施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与资源平台统筹建设等各种问题。

因此,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要求,针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职能定位的探讨,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机制设计、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的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大多数还是单一教学支持的功能,具体职责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配合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院系进行专业授课或教学;

(2)管理公共教学资源(一般包括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公共语音实验室等)的技术规划、日常维护与管理;

(3)专业视频录播,如精品课程等:

(4)宣传短片的专业拍摄与编辑;

(5)网络教学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同步录播的系统控制与操作:

(6)管理校园网络、数据服务器或者中心机房等。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

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众多的传统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职能与其他职能机构出现重叠。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改变。当计算机、网络和数码技术不断应用于许多现代教育的传统职能领域中时,新技术实现方法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技术和器材的使用,原本专业的领域逐步被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的使用技术替代,于是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胜任部分原来只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

与此同时,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大环境下,建设和管理公共教学资源等职能因为管理技术的提升而受到削弱。由于管理方式的集中化、网络化和自动化,需要人工干预的服务模式不断降低比例,管理幅度与效率也极大地得到提升。例如: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职能因为网络集控的大量使用与成熟,原有的专人现场管理多间教室设备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集中管理模式所替代,部门人员职能中的技术性成分已经极大弱化并逐步退化为服务职能,甚至在部分高校已将该项职能划归物业服务部门。

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和越来越不清晰的问题,许多职能因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弱化甚至淘汰,不再满足和适应“制高点”的要求。在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定位呢?这既是每个现教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职能定位,更关系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适应性建设。

3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生许多管理与服务上的新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破传统定位,不断提高与创新自身的职能定位,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克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高校内部产生的电子化教学信息越来越多,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于高校知识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随之带来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如何将这些信息规划整理为统一有效的教学资源,并由此提升教学效率,直至服务社会大众?

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时并存多种资源平台,各个平台或系统之间缺乏关联性和共享机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建设者本身的出发点带来的局限性,也有打破部门壁垒相互合作的实际操作性困难。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以及因此获得的对教学需求的了解,对于担当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任,具有明显的先决优势条件。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担当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建设好高校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平台,一方面可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身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环境变革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效率,创新性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能以专业的视角和宏观的高度对教学资源建设给予有效解决与支持,使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师生,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教学效率与效益,同时有效地拓展高校外延,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以知识服务社会、启迪大众。

在面对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新形势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集合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规划,针对资源信息完成适用、实用的平台管理,面向师生提供细致、全面的服务支持,将不仅可以有效突破目前遇到的发展挑战,更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为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展新型职能定位的优势分析

高校信息化数字教学资源的构建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工程,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能力与驾驭能力,才能从整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需求角度进行宏观的规划与设计,才能保证建设出来的资源平台具有更高的适应性、更大的应用范围,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直至极致。

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首先需要有一个综合团队支撑,负责系统规划、功能设计和项目组织,从全局出发构建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全校性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对已有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其次还需要一支资源库研发团队,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很显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比,更具有技术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在信息化工作的服务、组织、管理和协调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资源平台的建设、管理与组织方面比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具有更多的优势。

1 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主要面向公共教学资源及相应设备的采购、管理和维护,管理范围涉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录播实验室、音视频编辑室等。因此,对于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录播技术等主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积累,具有无可比拟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2 长期服务经验优势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在教学服务的第一线,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知识获取者对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获取习惯,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属性与特点等,都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与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操作习惯与思维方式,这样设计出来的系统和平台,才会具有更加切实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才能得到方便、快速的使用和推广。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一线设置的技术支持服务岗位,十分有利于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同时也是最方便获取教学资源维护与更新信息的途径。

3 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优势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技术和数据都具有较强横向性要求的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在建设方面需要教务处、网络中心、软件研发单位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信息制作与维护方面,更需要作为教学单位的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他们是教学素材与资源的内容源头,也是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就需要和教学单位、网络中心、教务处、资产处、宣传处、学生代表等众多的部门进行直接的沟通,提供直接的服务,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渠道与经验。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时具有先天的沟通与协调优势,可以快速、有效地协调多个部门,方便地完成沟通和联络的工作。

三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新型职能定位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为优化教学资源,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设立的重要教学辅助机构,也是综合性的大型专业化教学服务中心。总体上说,为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新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应从传统的教学媒体技术服务机构向媒体教学机构转变,在思想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在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在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增加教育技术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战略性论证,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使中心的专业性权威与服务性特长得到发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来统筹规划教学资源的建设、分配与共享。

根据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创新职能定位的具体建议如图1所示:

1 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1)最新教学方式的追踪与研究

针对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方式收集信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革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创新性地提出教学改进与提升的具体建议,协助教学部门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2)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研发

在充分收集教学师生的需求前提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配合,研发对课程教学最具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设计。

(3)针对学习方式的提升研究

从学生学习视角出发,探索具备实用性、适用性、合用性的创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开发随时、随地、随景的学习途径与手段,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发展出更多适应新形势、新条件的交互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平台,从教、学双向促进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2 公共教学资源技术规划

(1)公共教学资源的策划与建议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公共教学服务部门,在针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会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从全校的需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能对教学资源的平台架构、内容来源、使用方式、服务对象、更新周期等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设计与规划。

(2)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负责公共教学设备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在公共教学设备方面具有专业性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资金等条件,制定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与预算,将具有较高的技术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3)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

根据多媒体、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各类教学设备的专业参数要求和日常维护服务的经验,设计教学设备建设的技术方案,可以为全校各个院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权威技术依据,并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审核的参考。

(4)制定编写校级技术规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将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设备,按照技术规范、采购指标、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教学服务指南等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技术文献并面向全校共享,将对全校的教学设备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规范。

3 教学资源平台的规划与管理

自高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来,迅速形成大批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随着教学资源的大量增加,重复建设严重、服务与更新不及时、跨平台检索难、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已被一线教师广为诟病。在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很多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实现互联,导致部门信息资源无法进行交换和利用,有的学校甚至在同类信息的使用上,差异性都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究其原因,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而是要以一种或多种组织形式有规律有计划地去组织资源。在考虑资源教育性、系统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分类的科学性,达到资源检索的方便、快捷和高效。因此,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要遵循教育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三大原则,对已有的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建立一套数字化、交互式的学习系统与平台,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一般而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于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

(1)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

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备课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验教学的仿真化以及各类考试的无纸化,就需要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共享。这也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信息化的需要,是响应我国教育质量工程和推进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2)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建设

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都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或公众得到更好的教育,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都是以授课教师为主导,进行规划和建设,各个课程相对分散,制作效果良莠不齐,难以形成集中的教学优势。如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统筹规划,以学校为单位或者配合国家级平台进行建设,将使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更为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整体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3)建设公共教学网络课程

随着网络化、社会化教学的发展,公共教学网络课程己成为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网上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等,这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在和今后的重要职能之一。

(4)公益性讲座与社会大学资源

随着高校社会化服务呼声的高涨,各大高校纷纷推出视频公开课、社会化教学等项目,将校内组织的讲座、部分的精华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供全校师生甚至社会公众浏览观看,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与自我提升的途径。比如网易视频公开课、北大讲座网等,都已在全国范围掀起一场社会化教育的热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积极直接参与制作或收集相关音视频文件和资料,制作成适合网络学习的文件格式,不仅可以有效扩充教学资源平台的内容,还可以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影响。

4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作为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全校教育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的任务,分阶段、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普及、推广与提高工作。

(1)教育技术日常培训

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学骨干队伍将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能够广泛利用教育技术及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地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支持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上培训平台,提供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方便师生自助学习相关教学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可以链接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3)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第5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1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概述

教学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信息化,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与资源等提示高职院校教学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信息化教学是依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的过程,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与专业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理论灵活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提示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2.1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义认识普遍认识不足,无论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是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都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停留在运用PPT进行教学层面,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难以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实施过程简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

2.2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认可度不高

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不少同学对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的兴趣不浓,认为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运用可有可无,学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必要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

2.3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促进教学,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只有与课程有效整合时,信息技术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过于简单,尤其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2.4信息化教学配套资源有待完善

信息化教学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库。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缺乏系统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配套的资源库。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的资源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3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对策

3.1援培结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与关键,高职院校要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援引与培训。高职院校要立足于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将教师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中,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要在现有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上,适当地援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通过援引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辐射作用,带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3.2强化设计,提升信息化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优势的发挥,直接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教师要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从整体入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合理定位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互动,提升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职业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

3.3构建平台,建设畅通的信息化资源共享渠道

第6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4-03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教育部2001年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有不少高校已着手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和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成就相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1.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持续发展的过程,而美国是全球信息技术领先的国家,也最早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因此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各所大学的网络基础建设、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信息资源也最为丰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欧洲,1997年10月英国就宣告启动“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联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包括网络课程、教学安排、学术动态、学生管理、生活娱乐到学生个人所需的各类信息。德国高校也在审慎进行E-learning教学试点,以提高大学工作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增强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亚洲,日本于1998年12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计划,以“儿童变化”、“授课变化”和“学校变化”为目标,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教学教育研修软件和提供各种管理信息服务,并广泛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而学校之间则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内容共享和合作。韩国也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动高校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到2007年已建立了10个 E-learning支持中心,国立高校统一使用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大学行政管理的标准化、透明化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21世纪高等教育最明显的趋势是大众化和全球化。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现象,并最终将向普及化与终生学习发展。可以说全球化不仅塑造了世界经济和文化模式,它还影响了高等教育,很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涌入北美,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也希望国际学生毕业后不返回自己的国家并不断调整移民法,试图留住这些完成学位学习的优秀学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集中加剧了国际学术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挑战,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多元化,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很多地方高等教育扩张和供应最重要的选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旨在推动免费开放课件。2009年5月以色列企业家沙伊·雷谢夫出资100万美元成立海地“人民大学”,并于2010年1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所免学费网络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对那些没有条件的地区提供免费的课程、教育方法,同时也给那些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国内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内地高校信息化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调研,上海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在全国先进行列,而面向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大领先于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方面,我们的水平确实还不高,我们不能忘记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课堂、实验室才是高校的主战场。上海市2011年10月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其中不少内容与大学密切相关,特别是“数字教育工程”提出:要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要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云计算、移动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技术代表了当前信息应用技术的主流。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一些信息化先进高校在完成了“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建设之后,已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服务教学革新;二是建设校园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业务,提供“一站式”或“平台式”服务,提高校园活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特征,如何融入这股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更加直接、有效地为高校内涵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动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对策。

1.我校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学校紧紧抓住新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校建设同步推进,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已建成 “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信息点超3万)网络架构,且光纤直连奉贤、漕宝两校区;大型机房和数据灾备机房中存储容量已达200TB。2009年启动“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共享。包括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网上办公、学生工作、科研、人事、外事、资产、后勤和档案等十多项业务管理系统相继开发并投入正常使用。学校网站群已建有近200个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以及党务信息公开网站,此外还有信息公开网、校友网和其他专题网站等。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卡业务系统也投入实际使用。另外,初步建成了“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近200门,视频课件总数达到13类共570个。图书馆也建成了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数据库数十个。从组织架构来说,学校成立了校长领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且各二级学院、部门都指定一位领导和一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和管理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应该说我校教育信息化已迈出了起始步伐。但怎样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更直接地参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活动,尽快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是我们当前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摘 要:高校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大多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来创新网络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所要探讨和思考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高校信息化;教学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14-03

一、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教育部2001年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正式提出了“教育信息化”以来,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完成了网络基础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数字校园整合的任务,有不少高校已着手教学课程中心的建设,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和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成就相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1.国外高校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而持续发展的过程,而美国是全球信息技术领先的国家,也最早开始实施教育信息化,因此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推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目前各所大学的网络基础建设、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等方面都已相当成熟,信息资源也最为丰富,对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在欧洲,1997年10月英国就宣告启动“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把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联为一体,为学生提供包括网络课程、教学安排、学术动态、学生管理、生活娱乐到学生个人所需的各类信息。德国高校也在审慎进行E-learning教学试点,以提高大学工作效率、降低办学成本,增强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亚洲,日本于1998年12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计划,以“儿童变化”、“授课变化”和“学校变化”为目标,在大力加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开发教学教育研修软件和提供各种管理信息服务,并广泛使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而学校之间则利用互联网实现教育内容共享和合作。韩国也从2002年开始大力推动高校ICT(信息通讯技术)教育,到2007年已建立了10个 E-learning支持中心,国立高校统一使用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大学行政管理的标准化、透明化和高效率。

另一方面,21世纪高等教育最明显的趋势是大众化和全球化。尽管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就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最近才开始发展的现象,并最终将向普及化与终生学习发展。可以说全球化不仅塑造了世界经济和文化模式,它还影响了高等教育,很多国家的学者纷纷涌入北美,同时许多发达国家也希望国际学生毕业后不返回自己的国家并不断调整移民法,试图留住这些完成学位学习的优秀学生。其结果是发达国家的人才集中加剧了国际学术发展的不平衡。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挑战,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日益多元化,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很多地方高等教育扩张和供应最重要的选择。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旨在推动免费开放课件。2009年5月以色列企业家沙伊·雷谢夫出资100万美元成立海地“人民大学”,并于2010年1月建成了世界第一所免学费网络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对那些没有条件的地区提供免费的课程、教育方法,同时也给那些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国内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总体上看,我国内地高校信息化仍处在相对初级的阶段。根据上海市教委的调研,上海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总体上处在全国先进行列,而面向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大大领先于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在面向教学科研工作的信息化方面,我们的水平确实还不高,我们不能忘记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和培养优秀学生是高校的首要任务,课堂、实验室才是高校的主战场。上海市2011年10月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智能化、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智慧城市”,其中不少内容与大学密切相关,特别是“数字教育工程”提出:要优化教育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和推广上海教育系统跨校认证与应用,构建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优质教育资源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校际共享及向社会开放;要采用“数字课程资源+移动学习终端+教育服务平台”的模式,开展数字化教学试点,促进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实现学生自主便捷、高效和个性化学习。

目前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云计算、移动计算和高性能计算技术,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技术代表了当前信息应用技术的主流。大学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内一些信息化先进高校在完成了“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网络环境”建设之后,已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其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开发网络教学平台、服务教学革新;二是建设校园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跨部门业务,提供“一站式”或“平台式”服务,提高校园活动的便捷性和效率。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思考

面对高等教育出现的新的特征,如何融入这股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把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让信息化更加直接、有效地为高校内涵发展服务,已成为当前的研究动向和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认真研究对策。

1.我校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我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已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学校紧紧抓住新校建设的重大机遇,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新校建设同步推进,为学校信息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学校已建成 “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桌面”的三层校园(信息点超3万)网络架构,且光纤直连奉贤、漕宝两校区;大型机房和数据灾备机房中存储容量已达200TB。2009年启动“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制定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与管理规范”,建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库平台,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同步和共享。包括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网上办公、学生工作、科研、人事、外事、资产、后勤和档案等十多项业务管理系统相继开发并投入正常使用。学校网站群已建有近200个二级学院、行政部门以及党务信息公开网站,此外还有信息公开网、校友网和其他专题网站等。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和校园卡业务系统也投入实际使用。另外,初步建成了“课程中心”网络教学平台,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近200门,视频课件总数达到13类共570个。图书馆也建成了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和其他类型数据库数十个。从组织架构来说,学校成立了校长领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且各二级学院、部门都指定一位领导和一名信息管理员负责和管理本部门的信息化工作,应该说我校教育信息化已迈出了起始步伐。但怎样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更直接地参与数字化、网络化教学活动,尽快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差距,是我们当前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编辑:金冉) 阃缡只萄Ш投运凶试次さ男枨蟆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存入我的阅览室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3]刘红梅,吴凤林,夏琼,李颖嘉.本科教学中课程中心的建设及其意义[J].医学教育探索,2008,7(5):528-529.

2.学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项目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根据上述要求,学校紧紧抓住了内涵建设时机,在“085”规划中提出了“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项目,其目的就是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利因素和条件下,进一步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引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以积极应对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三、我校“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规划和构想

学校所要建设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应该是一个能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的,凸显学校特色的、“三位一体”(全球名师、校内教师、学生)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它应该是一个信息量大、涵盖教学全过程、创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公开教学信息资源与本校优质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

1.“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要求

(1)平台架构和采用的技术

无论是新建还是购买的“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都必须和已建成的“数字化校园辅助管理平台”及其所有业务子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以真正建成“一站式信息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因此,平台应采用B/S结构,可运行Unix、Linux操作系统和支持Oracle等主流数据库。开发技术应采用J2EE标准、组件技术及在数据交换上对XML的支持,使系统功能最优化,同时将整个系统内部在技术上的相互依赖性降至最低。平台的开发及运行结构应是基于后台数据库的三层架构,即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从技术上讲“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必须具有先进性和可靠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安全性和足以支持大规模用户访问的并发性等。

(2)建设内容丰富的优质教学信息资源库

在统一整合现有资源(包括图书馆、现代教育中心历年购买或收集的全部相关视频资料和课件,以及现有的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大量“引进”中外名校名师的教学信息资源,与学校名师共同构建平台中的名师及优质、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运用统一开发工具,由授课教师借鉴资源库中优质教学资源来制作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及特点的课程教学资源,逐步形成更为庞大的覆盖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此外,还要遴选部分综合性或实践教学成本较大的实践类教学课程,制作成演示型、模拟型或互动型的数字化实践教学课程,形成契合我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特色的辅助教学资源库。

(3)“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一些特点

由于“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利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将数字化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实验环境,因此该平台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通过源源不断地“引进”中外名师和教学信息资源,有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教学模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平台可以实现三种教学方式:以任课教师上课为主,平台资源课程作为课外补充学习资料;以平台某位“名师”的课程为主,任课老师参与其中,穿针引线,指导学生理解、掌握学习内容;任课老师导演课程教学内容,通过筛选编辑资源库中课程教学资料,组织多位“名师”共同讲解课程元素,通力合作,向学生奉献一门优秀的教学课程。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式、课题研究式学习,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同时又可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3)对于应用技术类的高校,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平台拥有专业特色的实践类教学信息资源,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2.“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主要功能

“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包括:课程信息展示、课程辅助教学、精品课程网站、教师离线备课、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资源库管理、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等子系统,以满足网络数字化教学和对所有资源维护的需求。[3]此外还应加强“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和电子资源的建设,为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化网络化的图书信息检索和服务。

这个基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的教学交互平台所提供的服务功能应包括课堂教学、课程答疑、专题讨论、布置和提交作业、网上考试、远程教学、教学质量监控以及评价分析等等,并可随着应用的扩大而不断扩充。

四、“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问题,由于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且信息化的现状也不同,因此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从我校来讲,在现有基础环境下,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必须统一规划,健全管理机制

建设和维护“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学校已有校长挂帅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办,但此项业务牵涉部门众多,有教务处、现代教育中心、信息办、计算机学院、各学院的专业教师甚至还需要学生参与,如何协调和管理所涉及的人、财、物和各自管辖的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健全的管理机制是难以运作的。

2.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

建设“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应立足于现有软硬件基础,必须能与现有平台和业务系统进行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而经费则应投向最需要和最关键的地方。从我校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是需要加强投入的:

(1)挑选一个比较先进和成熟的课程中心软件公司,或者寻找一家教学平台开发技术能力较强的软件公司进行合作;

(2)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教学资源的采购与引进和视频教学资源录的制作;

(3)我校网络出口带宽目前还不到200M,需拓宽以满足视频和远程教学的网络通畅。

3.其他可能碰到的问题

譬如个性化培养问题,应该说平台的建立已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一个舞台,但还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应在统一性的原则下满足分类指导与个性化培养的需求。又比如教师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教学资源质量的评价问题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研究并拿出具体解决措施的实际问题。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属性。“数字化教学综合平台”的建设是应对全球高等教育出现的新形势、新局面的一项有力的措施,有助于学校及时跟上世界教育发展的步伐,迎接21世纪“学习的革命”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第7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第8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架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40-03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进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并以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促进了中职校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与教学评价方式越来越多地向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转变,为中职校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班班通”工程的全面实施, 许多中职校都建设了校园网、智能录播中心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硬件环境,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创造了必要条件。特别是,条件较好的一些中等职校已先期建设了资源库管理平台。

一、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几年中等职校花费了大量经费购置了一些硬件设备和部分教学资源,但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背景所限、专业门类众多及教学资源开发人员奇缺,加上可移植性教学资源较少等原因,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数字化教学还是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主要是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及建设滞后所致。

(一)缺乏整体统一规划

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着有路有车而无货的现象。对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购置教学软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造成了有些专业教学软件重复投资,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严重老化的现象。自制资源缺乏管理,校内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课件、软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往往是学科教师根据课程实际需要而开发制作的,缺乏规范性、完整性,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有些中职校在着手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交流沟通环节,使许多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资源库中重复,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又造成了资源内容的冗余。[1]

(二)缺乏优质教学素材

目前,中职校教学资源形式比较单一,仅仅能满足传统信息化教学,交互性差。大部分素材仍局限于一些文字材料、图片、积件、单机版课件以及试题,即使有动画也只是二维动画,缺乏三维动画,缺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及中职校迫切需要的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等高质量的实用教学资源。

(三)缺乏专业特色资源

中职校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仍处于边缘化状态,没有一家教育机构、软件开发商能提供一套针对中职校的教学资源库(不包括单独开发的专业学习软件),远不及中小学教学资源丰富,中小学教学资源有专门软件开发商、教学仪器生产商和出版机构。中职校购买的大多数资源库都是由商业化的非职教经历人员开发的,既粗糙又不能直接运用。有些专业教师从网上下载的资源也需要进行二次加工,主要是中职校专业门类太多所致。

(四)缺乏校际与校企合作

由于中职校普遍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要求较晚,没有专门管理与研究机构,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都在按照已有的经验、想法各自为战, 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未能得到交流共享和有效利用,更没有在中职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很少有学校在软件开发时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在教学资源库结构、资源内容组织形式、资源文件类型和技术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不便,也影响了教学资源库之间信息的交换和共享。[2]

二、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有效途径

由于中职校专业课程门类多、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和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紧缺,应当从建立教学资源建设队伍、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入手,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框架体系,加速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进程,从而加快中职校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

根据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首先应当建立由学校领导、课程专家、软件企业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软件开发人员组成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与审核学校各专业、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其次以专业或学科为单位建立以学科(专业)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资源开发团队,同时聘请相关专业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担任顾问,进行项目论证与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学科(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师和管理人员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运用与评价团队,通过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提出相应整改意见和新的需求,供教学资源库开发团队进行调整或二次开发参考。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当根据具体校情,除学校组织教师自主开发外,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利用教学设施供应商和出版社的教学素材资源进行开发。对于目前有些学校暂不具备条件开发的教学软件如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应当采用先购买、后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并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提升学校教师开发与运用软件的能力。

(二)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设施除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高配置计算机和一体化编辑机外,还需要有一系列图像、动画、音视频和编辑软件,需要百兆乃至千兆接入、百兆到桌面到校园网系统,需要海容量的储存系统和各类服务器群,甚至需要云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为了使教学资源得到较好的运用,不能停留在一个学校有几台液晶投影仪,而需要装备多媒体网络教室。在目前全面实施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校除了为所有教学人员配备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学场所装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外,还得配备标清或高清智能录播室,利用多方位标清或高清摄像头、自动拾音仪器用于全自动采集师生教学过程,并自动合成教学资源,而对于技能教学场所可以采用移动式定位型自动采集系统进行,从而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效率。

(三)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必须遵循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的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观的改变原则。因此,在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时,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重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具体体现在:支持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讲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与学习模式;支持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实现师生间畅通无阻地交流与协作;体现网络化的特点,具备大容量、大规模、开放式、共享性、共建性、实时性等特性;体现资源丰富的特点,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多媒体的特点,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交互界面设计友好,建立超文本链接,管理及使用便捷,能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为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化教学提供服务。[3]

三、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运用效能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可提升教师收集、整理、加工和开发教学资源能力,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总之,教学资源库是动态变化和开放的,可以延伸学生学习时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一)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起来,更新了教学理念,掌握了数字化教学理论,从而使教师具有高效获取信息与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备数字化备课和课程整合的能力。

(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中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成后,教师在网上备好课后,可将课件存储在与中心交换机直接相连的资源体系服务器上,或上传到个人教学网站的相应位置,上课时,利用教室内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调用已备好的文件进行上课。这种课件图、文、声并茂,可有效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与热情。

(三)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

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依托数字化教学环境,综合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师生通过对数字化教学信息的展示、收集、利用、探索、发现、创作、重组等方式进行的各类教学活动的模式。这种模式让自主交互式学习模式、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Internet的远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学。

(四)提供了开放学习资源

由于中职校数字化资源库是动态的、开放的,因此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教师、学生甚至社会其他成员在经过管理人员审核后,都可以将教学资源添加到其中。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给教学、科研带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并且为学校拓宽教育功能、扩大办学规模、兴办远程教育、向全社会开放教学资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春明.中等职校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2013(11).

[2]赵惠.中等职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3(8).

[3]韩冰,张晓雁.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3(29).

Rational Think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GEN Jian

(Jiangsu Rudo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Rudong 226400, Jiangsu Province)

第9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特点范文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职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材料和工具。笔者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和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何整合优秀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从而更好搭建教育教学环境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也通过介绍当下热门的云计算技术,结合云计算的特点和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云计算;资源平台建设

1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情况分析

职业教育是培养受教者学习获得满足某种社会生产劳动需求的职业能力、素养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素材和工具、教学条件和氛围等部分,是指为了更好教学而所提供的各种素材与工具,例如教材、教案、教具、课件等。

1.1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在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中提到要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急需高素质的人才,可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的信息化是推动教育迈向新时期的重要动力,全国上下在如火如荼举办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为了提供给受教、学习者和各院校更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要鼓励并建设各种教学资源平台,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对各大高职院校的调查显示,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构建了自己的校园网络,建立了学校的门户网站、各个学院系部网站等,这些能够便于师生们查询信息、了解实时动态。此外,高职院校还构建了教师职工的办公系统、教育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等。在部分职业院校中校园网络还贯穿于授课教室,教师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更好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资源方面,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课件或素材进行授课。改变了传统单一、有局限性的黑板书写授课,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制作精美的动态课件,使用更加直观体验的教学工具。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让教师的教学更加联系实际,让学生更直观、生动、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学模式方面,随着教育的发展,创新性、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产生。翻转课题、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活力,带来更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更直观的教学体验、更热情的课堂氛围。许多职业院校也把信息化教学作为考核评判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新的教学模式不仅让教师不断学习,也让学习者拥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1.2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从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国家、院校都在积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也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管理方式有待改进。部分高校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比较落后,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却没有完全运用,一些教学资源提交、管理等工作依然使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教学资源管理效率低、工作量大。二是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分散、不集中,各个地区的差异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涉及高校、企业等机构,来源广。国家对教育资源的重视促进了许多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然而各个教学资源平台的资源不整合、无共享导致教学资源过于分散,各个地区的资源平台管理制度不同、整合机制不一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匀。这些问题让许多教者、学者都无法及时、高效地搜索到自己想要的教学资源,无法更系统掌握教学资源。三是部分高校对构建统一的教学资源平台不够重视,教育教学系统还缺乏技术支持。

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属于物联网技术范围,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服务扩展的一种新型数据存储、计算模式。美国NIST定义云计算是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可共享、方便的、按照用户需要进行付费资源共享的一种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云计算能够为使用者带来越发强大的功能,并确保使用者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当前云技术发展迅猛,其能够分布式计算并且规模庞大,谷歌、雅虎等公司的云就具有几十万台服务器,可见计算能力强大。此外,云计算依托互联网可以让广大用户在任何地方使用,使用者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再连接网络即可跨时间、跨地点来实时使用资源,随着技术更新,云计算的功能日渐强大,易扩展,具有数据存储、计算管理功能,能够按照用户需求制定,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按需求进行购买。云平台的搭建成本相对比较低,企业和用户无需花费大量资金在构建平台上。同时,云计算还拥有强大的安全保障,以保证使用者的信息安全。

3云计算构建教学资源平台的作用

云计算技术可以整合分散的职业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和养成社会各个机构的资源合作意识。云技术技术提供一个共用的分享池,各个机构在达成共享机制后可以在一个共享池中上传自己的教学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内容足、内容广、内容精的共享平台。云计算能够促进信息技术在职业教学资源中的运用,督促施教者的教学思想更新和教学方法创新,同时也可以提高受教者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通过云计算技术搭建的教学资源整合平台学习和授课的人都可以各取所需,授课者可以快速在平台中搜素出想要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素材,也可以通过平台去学习某门课或者某个知识点的优秀授课者的教学过程,更高效地提高教学水平,而学习者可以跨时间、跨地点进行自主按需学习。更进一步说,云计算技术可以构建更加统一、更标准、更丰富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是对实体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

4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门热门又新颖的技术,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也将会探索出更优秀的安全保障体系。而云计算技术也为进一步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提供了的新方法、新途径,在信息化教学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推进信息化教学创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英芹.广州市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广州教育城为例[J].百家论苑.2016(6).

[2]唐新宇,郑志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

[3]杨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4(16).

[4]王蔚蔚,熊鑫,郭名静.基于云平台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初探[J].价值工程,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