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低碳经济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经济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经济背景

第1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营销;营销创新;企业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195-02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实施低碳营销的客观必然性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强营销创新,走低碳营销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实施低碳营销是企业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随着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日益增长,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减排任务的呼声也势必更加强烈。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日益突出。目前中国GDP约占世界8.8%,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之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虽然太阳能等再生能源近年来也有所发展,但能源消耗主要结构仍没有改变。因此,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高度出发,中国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也势在必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经济活动中心的企业营销必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类有能力生产“低碳产品”,并且以更加低碳的方式去销售这些产品;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升,其消费行为也正在逐渐过渡到“低碳消费”的模式。在“低碳经济”取代“高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从“高碳营销”转换到“低碳营销”是21世纪企业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选择。

2.实施低碳营销是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环境已经成为决定消费者行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消费者的消费层次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由简单稳定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这使人们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社会公平意识增强,从而消费观念发生转变,形成了营销创新的经济基础。其次,低碳经济理念的大力传播提高了消费者对于低碳产品的关注,加之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问题,这种外在的压力迫使人们保护自然、改善环境、实现社会的和谐,从而全面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这种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成为企业进行营销创新的直接原因。另外,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是结构性的过剩,表现为市场需求的严重不足,以及居民储蓄存款的超常增长。低碳营销有利于社会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企业通过营销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跟消费者的需求动态对应,创造和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3.实施低碳营销是适应政策法律环境的客观需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早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阐述了创建低碳经济的紧迫性、描绘了低碳经济的美好远景。2009年7月15日,英国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标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拨款32亿英镑用于住房的节能改造。在交通方面,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要在2007年基础上平均降低40%。同时,英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2007年6月,日本与英国联合主办了以“发展可持续低碳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勾画了未来低碳社会发展的蓝图,并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展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停止或限制高能耗产业发展,鼓励高能耗产业向国外转移,对一些高耗能产品制定了特别严格的能耗标准。2007年7月,美国出台了《低碳经济法案》,公布了题为《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的报告。除英国、日本、美国以外,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巴西、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低碳经济问题的重视,开展低碳营销的企业将获得竞争优势和新的市场投资机会。

二、企业实施低碳营销,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树立低碳营销观念

营销观念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也就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或一种企业思维方式。营销观念是否客观、正确,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营销观念的核心问题是:以什么为中心、什么为导向来开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不同的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的关注点历经了从“产品”到“产品+消费者”再到“产品+消费者+自然环境”的扩展,营销观念则从产品导向到需求导向再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导向。低碳营销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新观念,是企业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低碳营销观念就是指企业围绕碳减排和环境保护这个中心、以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观念。

(二)制定低碳营销战略

国际大环境和人类的需求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中国企业为迎接必然到来的低碳经济时代,需要用低碳思维重新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问题,包括怎样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环保和碳排放的政策法规要求,怎样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怎样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倾向。优秀的企业必须前瞻性的规划、建立和实施低碳营销战略。企业低碳营销战略表现在方方面面,在公司使命上就需要对公司存在的目的进行修正;评估产业环境时,需要考虑竞争对手是否有更加低碳的产品,供应商是否低碳也将影响到自己;企业流程研发、采购、制造、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采用低碳思维加以改造,比如在销售上更多地采用低碳的网上销售而不是开设更多的门店。

(三)实施低碳营销策略

1.低碳产品策略。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从产业活动的结果来看,低碳产品不仅是产品自身,还包括产品创意、科研、投资、生产、销售、服务、回收这一系列全过程以及产生这个产品的各种社会环境,如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的低碳程度、创造环境的低碳程度等。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推出低碳产品,以低碳为概念切入市场。作为率先响应低碳服装消费的李宁与日本著名的纤维制造商帝人株式会社合作,使用环保的ECOCIRCLE面料推出了全系列的环保服装系列,引起了人们对“衣年轮”与“低碳服装”的关注。

2.低碳价格策略。在制定低碳产品的价格时,首先,要树立“污染者付费”、 “环境有偿使用”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低碳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其次,注意低碳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国家也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给低碳产品的研发以资金支持,降低低碳产品的税收,对研发低碳产品的企业进行适当奖励等措施,从而降低低碳产品的价格,促使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

3.低碳渠道策略。传统营销依赖层层严密的渠道,并以大量的人力和海量的广告投入市场,这种高投入、高能耗的方式是“高碳营销”的典型,而低碳经济则要求企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到低成本、低消耗和低污染的“低碳营销模式”。低碳渠道策略必须以产品策略和区域市场策略作为整体依托,持续深化渠道内部的观念、结构、关系和运作模式的创新,内外相结合,真正实现降低渠道成本,提高渠道产出,减少渠道的资源浪费。网络化销售就是“低碳营销模式”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销售网络化就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网络营销方式一方面节省了人力和广告投入,另一方面还可以整合资源(如网上组团旅游、组团购买等等),降低产品、服务的平均成本和能耗。企业可以通过虚拟商场、无形商店及电子货币进行交易。网络营销极大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的高碳特征,以最低的企业成本和社会成本――碳排放,获得最大的市场销售量。

4.低碳促销策略。在促销策略方面,企业要摒弃以往单纯刺激消费、鼓励消费的传统促销形式,应该以“消费者教育”重新整合促销组合。所谓“消费者教育”是指企业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以传播消费知识、传授消费经验,培养消费技能、倡导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营销活动。以消费者教育整合促销组合,就是要使企业的促销工具都统一于为消费者教育服务。企业通过“企业引导、消费者学习”策略,挖掘消费者的低碳需求、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文化、倡导低碳消费观念。从总的来看,中国居民当前消费习惯令人担忧: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快餐消费、奢侈消费等高碳消费习惯仍然非常严重。低碳经济是新生事物,完全接受低碳消费的消费者仍是少数。这种市场状况对企业向低碳营销模式转换是一个巨大的障碍;而除了国家的宣传与政策引导以外,企业也必须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和引导,主动地去挖掘与培养“低碳需求”。具体来说,企业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积极宣传低碳文化,配合国家做好舆论引导和知识宣传的工作,这包括各种低碳公益广告和低碳基金捐赠等等;二是树立企业低碳营销的良好形象,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的前瞻性、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等等,取得消费者的认可;三是利用企业低碳文化去感染消费者,吸引其参与到低碳文化的学习中来。企业通过宣传、教育和营销沟通把顾客的需求引导到符合低碳经济的产品、服务和活动上来,真正发挥营销满足市场和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

低碳经济已是大势所趋,企业应该顺应低碳潮流,实施低碳营销,以应对政策环境与消费需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第2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会计;低碳经济;有效策略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发展,不但为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各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建立新的绿色会计体系提出了挑战。如何在此时代背景下正确迎面我国在绿色会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办法是现今我国必须面对的一大话题。

一、绿色会计的概念

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展以来,日益先进的现代化工业发展和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引发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矛盾。大量的物质资源被开采利用,并一度呈现出枯竭征兆,人类的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重创,影响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始被动摇。为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矛盾,部分西方专家及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自此,绿色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走入人前。

进入21世纪后,环境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环保问题上无论是支出和责任都有日渐提升的趋势。绿色会计通过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要求对其损耗予以补偿,充分彰显了其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低碳经济与绿色会计

低碳经济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优化产业结构、追求技术和制度创新、开发新型能源等手段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另一方面,我们了解绿色会计也是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它们两者是互相依附、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相结合予以利用才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下找到正确方向。

三、我国绿色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绿色会计工作仍然处于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不仅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经验,对于相关理论的建立也存在着较多漏洞,在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如何核算,会计信息又当如何披露,甚至最终结论如何表现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

在我国的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缺少许多必要的准则和规范,致使我国的绿色会计信息供需存在突出矛盾,大多企业对应当披露的企业信息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掩耳盗铃的行为,真正敢于披露、自觉披露、真实披露的企业可谓少之又少。

(三)政府机构监管不足

我国政府对于环保方面的监管历来较为松散,一来由于相关企业基数较大,不好管;二来由于法律不够健全,管不了。政府对于部分环境敏感的行业也着实感觉力不从心。

环境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去改善,然而当目前国对于环境保护的社会监督,只能依赖环保部门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这显然远远不够。政府立法不健全,执法不严格纵容了企业普遍忽视环境问题。

(四)缺乏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

我国从事绿色会计研究的多为专业学者,对推动该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多数企业内部缺乏专业性人才,严重阻碍了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系统的步伐。

四、推到绿色会计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健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面对绿色会计发展现状,我国需要广泛汲取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国情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需要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查漏补缺,真正建立起一个满足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环境。

(二)修订及补充相关规范准则

面对绿色会计缺乏强制性规范的尴尬处境,这要求我国各政府部门要全面将绿色会计的核算、监督等“虚位以待”的相关条例以法律形式明文标出,并尽快制定补充绿色会计实施过程中遗漏的各项制度。增强绿色会计在推动实施过程中的“底气”。

(三)政府加强监管力度

面对企业对自身经常存在对企业信息披露不全面、不真实的情况,政府应该大力提升监督力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共同作用加强对企业信息的审查与鉴定,保证应有的真实性、全面性。

(四)加大绿色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面对企业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空缺,我国需要加强对绿色会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投入,并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强化绿色会计理念,更新传统知识结构,积极鼓励从业人员参与绿色会计研究及探讨,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开辟新道路。

五、结论

绿色会计在当今低碳经济的背景显露出的作用日益明显,面对其在未来经济局面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我国政府都该及时行动起来,积极推广其理念,尽早完善相关规范,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及其认同感,相信绿色会计必能未来的世界经济条件下发挥其不可限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庆来,范艳.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相关问题研究[J].会计师,2013(17).

[2]由晓琴.论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J].中国证券期货,2012(03).

[3]郭绍羽.浅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新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35).

[4]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第3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摘 要:随着低碳经济大幕的拉开,低碳转型发展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从现实低碳经济背景出发,论述中小企业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及其在低碳背景下转型升级实践中的瓶颈,最后针对瓶颈提出转型对策,以期为中小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的成功转型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 低碳转型 实践瓶颈 转型对策

一、引言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于2003年出现在英国,我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即指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制度、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企业转型升级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相协调,促进社会各方面良性循环。同时就目前我国的企业构成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且结构不趋合理,多以高能耗的制造产业为主,所以我国若想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中小型企业为关注重点,同时,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其自身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多数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呈高能耗、低产值特点再加上“低碳经济”大幕的拉开使得政府的各方面政策都向低碳产业方面转移,这些因素就使得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更加步履维艰,所以中小企业要想继续在我国的大经济形势下站稳脚跟,就必须顺应低碳经济的潮流,站在低碳经济的制高点,抓住时机,加大企业转型力度,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低碳经济下的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影响尚未消弭之际,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又拉开了帷幕,这无疑对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不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快转型升级无疑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这既是企业内部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是外部经济环境的要求。

1.从中小企业内部而言,转型升级是提高经营绩效的需要。从我国当前中小型企业的产业结构来看,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第二产业,就如宏基创始人施正荣的微笑曲线所描述,中小企业还处在技术含量低、能源消耗高、利润空间最狭小的微笑曲线底端,再加上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竞争激烈,这些就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换句话说如果中小企业继续这样那就必然会灭亡。在此种情况下,低碳经济下的转型升级无疑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先之路,因为低碳转型强调的是低投入,高产出,绿色环保、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为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指明了两个方向,第一是内部转型,促使企业加大资金投入,重视技术研发,实现低排放、高产出。如果中小企业顺着这一道路前行,就会无形中使中小企业的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是外部升级,这是要求中小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摒弃现有的高能耗的业务,开拓新兴市场,实现逐步向服务性的第三产业转移,所以从企业自身内部持续发展来看,不管是哪条路,低碳转型升级无疑是其必经之路。

2.从中小企业外部而言,转型升级是顺应时代经济的要求。从外部的大经济背景来说,国家的低碳经济战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随着国家对低碳可持续的逐步重视,国家的各方面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等也会向这方面转移,如2008年12月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对销售再生水、翻新轮胎等自产货物实行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同时有媒体称,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确认,研究所的课题组日前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建议在未来几年之内开征碳税,并提出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等。这就预示着那些不加快转型升级,高能耗、低产值的中小型企业不仅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反倒会因为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而被遗弃。所以广大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转型升级,走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也是顺应时代经济的要求。

三、中小企业低碳背景下转型升级实践中的瓶颈

虽然实现低碳转型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迫在眉睫,但对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转型升级并不那么简单,在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面对的困难也因企业而异,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如下瓶颈:

1.受到企业经营理念制约、资金缺乏、积极性普遍不高。对于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其规模小,资金少,力量薄弱,它就要求其整个生产周期较短,资金投入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收益来维持其资金链,长期受到这种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就会使企业目光短浅,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资金投入也以短期投入为主。而恰恰与此相反,企业的低碳转型更倾向于一项资本性支出且投入的数额相对较大,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像先前一样立竿见影,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长收益的项目,这就使得多数中小企业对于低碳转型望而却步,不愿长期、大笔投资的经营理念使得其转型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积极性不高的另一原因就是资金短缺,中小企业受到规模限制,其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资金来源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约,主要是以股东的投入为主。但是若想实现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持续、充分的资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企业转型升级上,资金短缺是其另一块重要短板。

2.低碳转型升级成本过高,多数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企业转型升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往往是整个企业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企业员工的置换或再培训,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而言,在设备的置换或升级上,其不仅要满足更高水平生产水平的需要,也要实现低碳排放,要能够与环境相协调,这种高要求必将伴随着高成本。在企业人员上,同样不仅要使转型后员工适应新的设备或岗位的要求,还要使员工形成环保、低碳意识,这也将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仅就这两方面的转换成本而言,对资金缺乏方的中小企业都是不小的挑战,再考虑到如外部的市场转换成本等,中小企业就会更加不堪重负。

3.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低,行业起步较晚。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很小,人才极度匮乏,创新能力弱,这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转型的又一重大因素。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是可以维持发展的,占5%及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而对于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开发经费,有的也往往不足销售额的1%,而更不用说专门的研发部门了。这样一来低投入、低技术创新能力无疑成为了中小企业向低碳转型的拦路虎。同时低碳经济主要是注重新能源开发等产业,而就新能源整个行业而言,由于起步较晚,政府扶持力度有限等因素,虽然近年来一直是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但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还是有限,所以能够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的人才、技术支持也受到限制。

四、中小企业低碳背景下实现转型升级的对策

1.改变经营理念,提高积极性,主动向低碳转型出击。中小企业要实现低碳转型,就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接受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新的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层要加强观念的更新,明确战略目标,明确符合低碳要求的资本性支出的重要性,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坚信低碳投资能带来长久的经济利益。同时,中小企业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迎合低碳转型,找准转型目标,并主动出击。

2.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占领市场,搞活金资来源。低碳经济时代是新能源产业等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产业的天下,中小企业要在低碳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先发制人,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占领低碳产品市场。如在当前制造产业已经相对饱和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另辟途径,在现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方向发展。同时,为保证企业低碳转型、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持续、充足的资金保障,中小企业要搞活资金来源,创新融资方式。比如说可以中通过小企业间的合并来壮大规模,通过发现新的低碳经济增长点、做出好的策划方案来提高自身的借债能力等等。

3.掌握好转型步伐、控制好转型成本。转型成本是任何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力量薄弱、资金缺乏的中小型企业就要控制好转型步伐,不能操之过急,转型要有计划的分步走,井然有序的进行。如企业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在保证一定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分部分转型,在设备更新上,对旧设备进行科学的财务处理,分摊好各期的费用,企业同时可以融资租入新设备,掌握好财务配比原则,缓轻财务压力,控制好转型成本。分步骤、分层次不定期加强对企业人员的技术、观念培训,循序渐进,在为企业提供高技术、高水平员工的同时控制好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好企业转换成本。

4.加强人才培养,强化技术创新,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效机制。人才与技术是中小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人才方面,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的技术、管理人才加入到企业中,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其技术、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大对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对企业人才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后期培训,使人才真正能够学有所用,能够提出满足企业需要的新创意、新方法、新技术。在技术上更要建立自主创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发展低碳技术,实现由生产型向技术型转变,将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晓玲.低碳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转型[J].商业经济评论,2011(4).

第4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2;F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能源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具体经济方式,也代表了社会的生产途径。能源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能源,到集约性的经济能源再到当今的低碳式经济。它的这种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先进理念的变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目前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它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产生的,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制度和产业的变革作为主要目的的能源开发方式。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我们力求生产效益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将利益获取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以达到二者的双赢。另外,低碳经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将“清洁性”放在一切发展的首位,以打造绿色化的核心技术为宗旨,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转变人类的相关理念。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是在资源日益变少,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在增加,全球也在不断的回暖,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现象的出现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它甚至威胁到了我们每一个的生命。前苏联的核泄漏事件就是环境对人类最大的警示,为了使这种现象消失,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一理念也在我国范围内进行了阐述与推广,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十七大会议中指出,要将低碳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将此理论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构建和谐化、节约化社会。

二、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必经之路。根据世界能源的数据统计,各国的有效资源都在不断的下降,利用率也远远不如从前。其中以煤炭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实际的预估条件下,煤炭资源仅仅足够未来一百年内开采。其次是石油资源,它也仅仅在能够保障人们四十年的消费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开采使用量都大大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我们每一天都在超支和透支。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致力于新能源的开采,挖掘能够替代传统能源,使社会长期发展的途径[1]。

(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各个国家在当前都倡导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也导致生态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危险。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无法做到将责任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的有效资源上。例如:水资源、电能源、煤气资源等等。浪费的现状到处可见。试问这样的行为,如何会使经济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呢?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温度也在持续性的上升,每年都在二到三度的涨幅之间进行变化。并且有专家预测,至少在以后的二十年内,还会继续增加。这种气候的不稳定使粮食作物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灾害天气不断增加,河南一些地区农民的生活基础已经受到了危害。另外,中国天气的两级分化也很明显,可能某一个冬天会产生极其暖和的情况,也可能在某个夏天产生温度骤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无法令国家、令人民的生活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迫在眉睫[2]。

三、清洁能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清洁能源的机遇

清洁能源包括很多种,它是指气体排放量小、对环境有利无害的物质。我国现代最常用的清洁能源有核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这几种能源也是当前利用途径最多的应用方式。在我国,国土面积的辽阔决定了清洁能源的储备也是非常多的。清洁能源遍布了我国的各个省市,有着非常可观的挖掘性。例如:

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沿海地区一带,总数可达到8亿千瓦以上。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另外,青海的一些岛屿上也有着丰富的电伏能源。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变成资源进行利用,既优化了环境,又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3]。

(二)我国清洁能源面临的挑战

西部地区是我国清洁能源主要的存在场所,在西部以南,水电的应用量非常广泛。在甘肃、新藏、内蒙古地区,风能都呈现出区域性集中的发展规律。但我们也知道,西部的路途比较遥远,其中以山地为主,走势也不是那么的平坦。所以,对于国家来说,是很难将清洁能源运输出去的。运输条件的阻碍使能源的依托性变少。所以,国家要对运输的路径进行改善,建立统一的运输系统,使清洁能源得到更好的利用[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型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仍然受到了一些阻碍。我们要在精神上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的弘扬,运用合理的开发手段,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阶段性调整,对新型能源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战略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189-192.

[3]范晓磊,宋宏伟,罗良浩.浅议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以哈尔滨市城乡清洁能源体系建设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9.

第5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经济变暖问题越来越突出,南北极冰雪融化越来越快,海平面逐渐上升引发了一些列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注重。如何对现有资源进行更为有效的利用,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重大探究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随着低碳经济主体的提出,茶文化旅游项目也顺势产生,尽管当前的学术界并没有对此予以准确界定,但茶文化旅游在我们旅游中的存在却越来越广泛,非常值得我们慢慢体验。基于旅游项目与茶文化的巧妙结合,茶文化旅游不但可以让旅游者实现心态的有效调整,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间实现我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低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旅游业发展的定位分析

上世纪末期,国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和世界发展趋势进行发展战略调整,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历史积淀相对较小的旅游业逐渐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带动了很多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而在低碳经济主题越来越突出的今天,国家也先后制定了多项政策,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完善旅游产业结构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二)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快速推广的低碳经济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低碳旅游的发展,各种新型低碳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纷纷问世。本文的主题―茶文化旅游也是在这种宏观环境作用下产生的,是旅游和低碳经济的完美结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和喜欢。例如,云南大理旅游业,基于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将其与普洱茶这一民族色彩非常深厚的茶品进行结合,实现了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

(三)践行低碳旅游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越来越过。而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严重打击了人们的生活信心,相信如果没有地域因素的限制,很多人都会逃离城市,去追寻优良、唯美的自然地域。在这种情况下,到一个天蓝云白的地方去旅行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生活期盼,这给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低碳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让旅行者越来越愿意践行低碳旅游信念,以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为优质,进而各种旅游方式逐渐产生。例如,徒步、拼车和自驾等方式。

二、初步发展中的茶文化旅游

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茶叶的文化品位最高,传统的茶叶园往往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相较好的地理优势,且制茶工艺美感十足。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成就,茶文化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就现实而言,当前我国茶文化旅游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例如,缺乏规划、缺乏体系的盲目开发,会极大破坏地域生态环境。因此,茶文化旅游需基于完整的体系支撑,不能为了开发而开发,不能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而不管其他因素,甚至不顾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茶文化旅游低碳发展的建议策略

(一)科学规划

对于任何事情而言,都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践行需要茶文化旅游基于客观实际和时代特点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项目开发规划和资源整合中,要注重发展体系的科学、有效构建,特别是要注重低能耗、高效益思想的贯穿。在认清自身资源和生态环境特性的基础上,可以对国内、国外成功模式和先进经验进行适当的借鉴,并对环境风险和现实操作性进行有效评估,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突出保护生态构想和落实。

(二)产业推广

随着时代的进步,低碳旅游逐渐成为当代旅游的重要发展趋势,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旅游机构要多角度的进行问题思考,而低碳文化的推广就是问题思考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操作经验来说,推广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低碳茶文化旅游的推广需要在依托自然基础和茶区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本地域茶叶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茶文化开发和规划,将地域风俗与茶文化因素有效的融入到旅游项目之中去,让旅游者在享受游行乐趣的同时,尽享茶文化的熏陶。对于茶文化旅游来说,让游客在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接受美的熏陶是一种天分,而田园茶园也是一种自然因子,其与旅游的有效结合是一种自然的返璞,这种旅游方式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减少,进而有效改善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因此,以茶为载体,以区域生态为基台,有效的进行茶旅游模式探索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旅游行业优化方式。

四、结语

第6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管理创新;房地产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在必行,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但是作为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在倡导低碳经济社会环境中,如何进行房地产经济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的涵义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创新制度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较少废气的排放,使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共同进行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型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增加房地产业的成本

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影响,我国的低碳技术还没有达到高水平的状态,如果在房地产业中大量使用低碳技术无疑会增加房地产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房地产业在进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低碳经济是利用新型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能源,而新兴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本较高,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在建筑建设中使用新兴能源就会增加生产成本,但是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存在形式以中小规模为主,他们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在发展低碳房地产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

2.低碳经济的发展会使房价升高

低碳经济要求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使用新能源和新技术,这样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投资。另一方面由于在建筑中使用了新的能源和材料,所以房地产企业会打着低碳的旗号提高房产的价格。再加上低碳房地产中土地的利用是低碳的,房地产商就会提升房产的品质,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认为高品质的房子就是要高价格的,所以无形中提高了房价。

3.低碳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会抑制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在房地产的发展中,使用了大量的煤炭和木材,相应的增加了能耗,造成房地产业的碳排放量是整个社会排放量的30%,从当前看来,房地产业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但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没有了能源的支持,对整个房地产业会产生抑制作用,在大范围内阻碍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对整个房地产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如何做好低碳背景下房地产经济的管理创新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控制房地产业的碳排放

我国房地产业在近几年中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目前阶段,国家在对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制度对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业进行监管,国家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对房地产业的高排放和高耗能进行相关的控制,对于超过标准的房地产企业进行一定的惩罚,使得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经济能快速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合理控制企业的成本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由于使用了新型环保的材料和技术,房地产业的成本会相应增加,如何做好低碳经济背景下房地产业的成本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在选用材料和技术的过程中根据最优化的原则,选择一些低排放和低耗能的材料,其次,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保证采用的技术可以做到低排放,再次,由于低碳房地产的开发中使用的新型材料一般都是价位比较高的,所以对于材料的只用情况要做好统计,避免浪费的出现。还要对于前期制定的成本控制制度严格执行。

3.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制定房地产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由于我国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房地产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都有重要的转变,低碳经济要求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低排放和低耗能,所以国家要在充分考虑当前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对于低碳经济下房地产业的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划,还要在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进行宏观指导使得房地产企业在面临低碳改革中可以稳步进行,保证房地产企业的稳定发展,避免由于低碳经济的影响造成房地产经济的萎缩。

4.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的管理机制

目前在房地产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进入低碳房地产经济发展阶段,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形势,单纯依靠简单的行政政策已经很难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所以面对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的要求,国家行政部门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上,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对房地产经济进行一定的干预,建立健全房地产经济管理机制,有效保障房地产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 。

5.调整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房地产经济财税政策

房地产要进行低碳发展需要的资金就会相应增加,这对于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的房地产企业来说加大了投资的风险,所以,国家要促进房地产业的低碳发展就需要采取相应的财税政策进行支持,一方面对于高耗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征收污染税,使其为可以转向低碳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降低税收和增加财政补贴的方法对实施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进行支持,这样可以促进房地产经济更好的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四、结论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要求房地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由于目前房地产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对房地产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建立健全相关规定,从而保证房地产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哲.房地产业如何应对低碳模式[J].城市开发,2010(02).

第7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循环展示设计;实现途径

面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五年,中国将迈入低碳经济新纪元。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的生产方式、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实现低碳目标的主要途径,而可循环设计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低碳经济。设计改变生产方式,改变市场的发展趋向。可循环设计起源于低碳经济的需要,反过来可循环设计又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循环设计,指的是实现广义再循环和利用的方法,即在产品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其零部件及材料的循环利用价值、循环利用可能性、循环利用处理方法等与循环再利用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零部件及材料的最大化利用,并且能耗、污染和碳排放皆为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1]。可循环设计作为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针对企业生产制造模式及产品的再利用提供低碳化的解决方案,如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提升产品零部件的重复利用率、简化拆卸回收流程等。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已提出的与可循环设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绿色设计制造技术、基于产品零部件的拆卸回收、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清洁生产和维护性、维修性设计等[2]。

1倡导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会展业是当今的朝阳产业。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会展业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展示设计应尽量的低碳化,在其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中,应以“3R”(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为原则,除了能满足时效性、流动性以及审美性等功能之外,还应进一步提高低碳性能和符合循环再利用的环保标准。在此目标下,可循环展示设计的提出就显得合情合理了。首先,可循环展示设计是展示设计理念自我完善的必然选择。从1851年首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到现今如火如荼的各色展会,展示设计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先后经历了纯建筑形式的模仿、理性的功能主义与开放式的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其设计理念一直在变化着,并不断地自我完善。但无论以往的展示设计理念如何演变,都始终没有把低碳环保和循环利用的思想纳入其中,因而造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不利影响。

(1)产生大量难以回收的废弃物。一方面,由于缺乏循环再利用的意识,以往的展示设计多采用胶粘、枪钉及接焊等难以拆卸的结构,选用的材料也不易降解回收,从而使展览废弃物越积越多。另一方面,一般的展会3~5天就结束,因展览周期较短,参展方往往不愿意在循环再利用上投入成本,这样导致大部分的展示设计都是一次性的,不易于回收再用,即使可以回收,也因为成本过高而难以实行。目前,会展业被认为是一项污染产业,一个展览会的结束就是一个大垃圾场的诞生[3]。据统计,近几届广交会产生的展览垃圾量均超过4万吨[4]。面对这排山倒海般的展览垃圾,当前主要通过填埋和焚烧进行处理。但这都是末端治污的处理方法,不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还严重地浪费城市资源。如果要从根源上杜绝展览垃圾,就只有走可循环展示设计的道路。

(2)消耗大量的木材资源。有数据指出,展会中约80%为一次性设计,这些设计超过90%为木质结构[5]。其中,上海举办的大型展会每场次消耗木材达到数百吨左右[6]。撤展后,废弃的木材因为涂有涂料或满布铁钉而难以回收,只能通过低层次的焚烧销毁,导致温室气体甚至有毒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而木材资源的过度消耗,也造成森林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为了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走可循环展示设计的道路。其次,可循环展示设计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由高碳转向低碳,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特征。低碳经济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变落后、低效的传统模式,转为节能、高效的生产方式。然而,传统的会展业仍旧是以从资源(原材料)—产品(展示设计物)—污染物(展览垃圾)的单向流动的粗放型线性经济模式在发展,会展业被认为是污染产业的主要原因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模式。未来,会展业仍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只有改变现行展示设计的生产方式,并进行低碳、可循环的产业技术革新,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实践和发展。

最后,可循环展示设计是实现绿色会展的必然要求。会展业作为地区经济中的盈利杠杆,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消费能够产生催化作用,通常拉动经济效益为会展活动的9~10倍,其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5到1:10[7]。会展业曾被认为是“绿色产业”“无烟产业”。但随着各地政府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一次性展示设计不低碳、不环保、不可循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会展业的污染性,“绿色会展业”不再绿色。面对这样的状况,只有建立串联整个会展产业体系的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并形成有效的可循环展示设计的生命周期保障机制,才能使地方政府、办展方、参展方、展览设计方与施工方等所有的合作方获得多方共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会展。

2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实现途径

归纳起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1构建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

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是一种旨在通过运用可循环设计方法,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环保型展示设计模式。按其宏观—中观—微观的递进层次关系,可以从“产业层面—展览层面—设计层面”进行系统的开发与构建。

2.1.1产业层面展示设计

在产业层面的低碳化和可循环化,是以发展低碳经济和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将会展产业体系中的设计业、管理业、制造业与物流业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和高效的闭环系统,并运用设计手段使展示设计在原材料获取、生产、贮运、使用以及回收利用等各环节都符合到生态环境的要求,最终实现会展产业由以往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在产业层面建立展示设计的低碳可循环系统,主要包括材料选择低碳化、生产环节低碳化、物流体系低碳化、使用过程低碳化和回收阶段低碳化五个方面。

(1)材料选择低碳化。从材料选择方面实现低碳可循环展览有两个主要途径,即低影响材料的选择和材料使用的减少。低影响材料的选择目标指向适用于展示设计生产方式的,且对环境最友好的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清洁材料、可更新的材料、低能耗的材料及易回收可循环的材料。材料使用的减少则着重于材料的“减量化”,通过前期严谨细致的规划与设计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展览原材料的种类和使用量。因此,在材料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尽量选用易回收、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设计易拆卸的结构,避免木材等材料的一次性使用;选用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为自然界吸收的材料;材料使用单纯化,尽量减少同一展台同时使用多种材料;尽量不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包括多氯联苯、甲醛和含醛树脂(黏合剂)等。

(2)生产环节低碳化。着重于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过程的精益管理。通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生产过程的科技含量能够大大节约材料的使用。而另一方面,在会展生产企业中实施和推广精益管理可以减少浪费,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效率,优化生产流程,简化生产步骤,使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

(3)物流体系低碳化。包含低碳包装和低碳储运两个方面。低碳包装,一方面强调包装材料的环保化、单一化、合理化以及与展示设计之间的对等化;另一方面,在满足包装结构对展台和展具的保护、方便等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包装体积、精简结构、减轻重量;再者,开发包装使用后的功能,使包装的基本功能完成后,还可另做它用,避免包装的随意丢弃,减少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以达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而低碳储运的核心内容则是通过展台和展具的设计,减少其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的体积,以节省空间,如展具构件尽量多采用可折叠、可堆叠或易契合的结构设计。

(4)使用过程低碳化。主要体现在展览的搭建阶段,即通过严谨有效的科学管理,使展示设计的拆、装环节消耗能量最少、能量损失最小。而对于标准化的展示设计,还牵涉到如何长时间地满足人们的使用,即长寿命设计。长寿命设计,一方面通过分析标准化展具及其零部件失效的原因,改进其设计,从而提高展具的质量、可靠性和持久性;另一方面,利用开放性设计、可维修性设计、可重构性设计、可扩展性设计和技术预测等设计理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展具的过时、报废处理和利用展具的数量[8]。

(5)回收阶段低碳化。可循环展示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如何低碳地回收处理废弃的展台和展具。展示设计的初期不仅要考虑展台展具在制造、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还应规划和设计合理的展台展具回收程序。合理的回收程序大概可以分为下面五个阶段:回收、展台展具的分类、零部件拆卸、零部件分类及专业化处理。然而,回收阶段的设计不仅仅包括展台展具及其零部件的回收,更应从设计的角度考虑废弃物的再利用,考虑如何通过设计给展台展具或其零部件带来第二次生命,赋予其新的存在形式和使用价值,从而实现资源在展示设计中的循环利用。如将展台展具的结构模块化处理,简化结构,降低衔接的难度,使展台展具的拆解与重组简单化。拆解与重组的简化和优化涵盖以下几个策略:使用的零部件和紧固件越少,拆卸的工作量就越少;使用日常通用工具就可以拆卸的紧固件,如螺栓、螺柱、螺钉和螺母等,将有助于简化和加速拆卸;避免使用胶粘,对需要反复拆装的零部件尽量采用螺栓连接;对于木结构尽可能减少钉结,多使用可以徒手装配或拆卸的榫、楔、锁等连接方式;加入简单的安装与拆解说明将帮助使用者提高拆卸与回收的效率。

2.1.2展览层面展示设计

在展览层面的低碳化和可循环化,包含单个展览主体独享(图1)和多个展览主体共享(图2)两种主要情况[9]。通过此层面的系统建立,可使得参与展览流程的各合作方更清晰地了解到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全生命周期,以期指导相关的运营和操作。如参展方如何评估、选择低碳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选择主体独享还是主体共享);如何确定可循环展示设计的循环使用次数;如何对展示设计的个性化需求与低碳再循环之间的平衡有更准确的认识;如何确定展览规模、地点和面积大小;如何编制展示项目的设计任务书等。展览设计方如何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撰展示设计脚本;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控制和优化展示设计方案;如何延长可循环展示设计的生命周期;如何积累和总结经验,提升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等。展览施工方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进度计划;如何正确地使用低碳材料;如何通过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物流体系、新的搭建工艺、新的回收手段来提供更系统、更可靠的可循环展示设计服务模式等。

2.1.3设计层面

从设计层面实现展示设计的低碳化和可循环化的途径有许多,但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

(1)非物质设计。进入后工业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呈现非物质的趋势。非物质社会倡导的是资源的共享,其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设计本身。非物质化的展示设计以信息和服务作为其核心价值理念,而对展示设计的物质化形式进行简化,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需求,实现展示设计的循环利用,如声光电展示设计、多媒体互动展示设计、体验式展览营销设计等。这些设计的设计对象从物的设计转向非物的设计,设计内容从产品的设计转向服务的设计,设计使用者从占有产品转向共享服务[10]。

(2)简约设计。简约化的展示设计提倡“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通过材料使用的减少、装饰的减少以及结构的简化等设计手段来降低生产、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和资源消耗。简约化的展示设计也是一种精良设计,设计师对展览各要素进行反复推敲,各方面的规划组合恰到好处,设计与制作精良。精良的展示设计使观众沉浸在舒适、亲和的展览环境当中,既提升参展商的品牌形象又促进观众的参观欲望,无形中避免了展览形式因低效而淘汰,延长了展具的生命周期,实现了展示设计低碳化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

(3)标准化设计。标准化的展示形式可以反复拆装,重复利用,便于运输携带,维修维护,租用成本低廉,使用与回收环节几乎不造成材料的浪费,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但是这种标准化的展示形式,在空间形态的创造上由于其标准尺度的局限性,往往只能形成有限几种变化的几何空间,正如国际主义的设计风格一样,在带来简练和方便的同时,也使人们厌倦了它的单调和无情[11]。因此在标准化的展示设计中,应结合展示主题充分考虑标准构件的低碳性和可循环利用性,灵活组合展具,避免呆板的形式;还应充分利用标准化体系下各展具系列的特点,将不同系列的展具搭配组合,以丰富空间的变化。

(4)模块化设计。展示设计中的模块化设计,是指在对展示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的展示功能模块,并通过功能模块的选择与组合构成不同的展台,以满足使用者多样化需求的设计方法,是通用模块与专用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组合成展台的设计方法[12]。通用模块互换性强,可用于多种展台组合;专用模块功能单一或结构特殊,通常仅用于特定的展台组合。对于标准化摊位,可将标准单元视作通用模块,并根据不同参展商的品牌形象开发出专用模块,通过二者的组合实现标准展台的多样化设计。对于同一企业、同一品牌的展览,可围绕常规的陈列展示、接待、休息、洽谈及储物等功能划分设计通用模块,根据展览营销的个性化主题开发专用模块。这样的设计既能满足消费者的好奇心和新奇感,又能树立清晰易辨的视觉形象和品牌风格,通过秩序、独特的信息传播和企业形象的建立,还能进一步地增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赖和认同。

2.2实施可循环展示设计的保障机制

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开发,应寻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号召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仓储物流业、原材料供应商和废品回收企业等对展示设计行业的支持,形成可循环展示项目的生命周期保障机制。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发挥政府的导向、扶持和监管作用。在政策上引导展示设计的产品与服务从单次独享转化为循环共享的方式,并制定政府和非盈利性机构采购可循环产品与服务的细则,明确规定其采购的比例和要求。充分发挥导向机制,从参展方、展览设计方与展览施工方三个层面,对可循环展览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奖励。收集分析企业的生产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可循环展示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制定配套的可循环展览绩效考核指标与制度,以及相应的问责制度。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对一次性展示设计的生产、销售和使用进行限制,对展览废弃物的去向进行监管,对会展业中不环保的环节进行彻查。出台政策扶持措施,鼓励资源循环利用,成立具有官方背景的非盈利回收组织,鼓励投资兴办废品回收加工企业,建立并完善国内展览废弃物的回收体系;

第二,由行业协会牵头,鼓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政策进行研究,并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可循环展示设计与施工的标准化规范和行业性管理措施。开展可循环展示设计项目示范,鼓励各高校、科研院所与展览设计企业合作研发展示标准化预制构件和模块化产品。成立可循环展示设计发展基金,对从事研发的企业、单位、组织和个人进行财政补贴和奖励;

第三,培养具有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的专业设计队伍。鼓励国内高校的展示设计专业围绕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的培养开展教学改革,鼓励展示设计专业教师围绕展览的循环利用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各高校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会展企业合作对从业人员进行可循环展览相关的职业培训;第四,引入国外先进的可循环展示设计理念、技术和产品,优化国内的展览环境;第五,大力宣传低碳经济、低碳设计、低碳生活,增强公众的低碳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的普及,关键在于人们环保观念的建立。

3结语

实现展示设计的循环使用,是对中国低碳经济和绿色会展的有力推动,对展示设计理念、展示设计的生产制造、展示设计的人才培养等多个会展产业环节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方面,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的实施与推广,既能够改变以往展示设计不良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又能够提高展台展具及其零部件的再循环使用率,还能够大大降低项目的再投资成本,减少材料浪费;在理论方面,可循环展示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可以进一步充实展示设计学科的理论知识,变以往杂乱无章的学科理论体系为系统科学、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规律性强的理论体系;在教育方面,为展示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所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将使展示设计行业的低碳理念得到真正落实,并推动整个会展业乃至全社会向低碳、环保、节能、可持续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盘湘龙.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产品绿色设计发展之趋势[J].艺海,2011(7):124-126.

[2]赵燕伟,洪欢欢,周建强,等.产品低碳设计研究综述与展望[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5):897-908.

[3]方忠,张华荣.会展产业的生态化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4):223-226.

[4]冯娴慧,钟梦怡.会展工程产业的绿色发展路径:基于样本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4(5):111-116.

[5]赵爱玲.世博会推荐服务供应商——常州灵通展览用品有限公司总裁黄彪:“绿色展览”是展览业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对外贸易,2010(2):58-61.

[6]何军.论我国绿色会展设计的实现途径[J].人民论坛,2011(5):176-177.

[7]剧宇宏.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路径分析[J].学术论坛,2011(3):133-138.图8改造对象手绘效果

[8]许世虎,姚国栋,冯婷.工业产品设计中的绿色之道[J].包装工程,2010(12):136-138.

[9]熊涛涛,李春林,谢卉,等.可循环展览的设计工作指南及其系统理论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2(12):47-55.

[10]李志榕.循环经济模式下工业设计的路径选择[J].求索,2015(10):180-183.

[11]汤洪泉.标准化展示构造与异变的展示设计研究[J].装饰,2010(11):94-95.

第8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 内蒙古;低碳旅游;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21

[中图分类号] F5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44- 02

0 引 言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气候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已经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人们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的减排目标。至此,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爱到中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低碳经济发起于英国,随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实际上,低碳经济是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源危机,人类所倡导的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公司等为主体,对其他产业既有极大的依托性,又有极强的带动性。因此,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共同低碳化,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009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国家旅游局组织召开的2010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指出旅游节能减排工程近期着重于宾馆饭店节能减排、景区景点节能减排、低碳旅游示范城市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4个方面。

1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内蒙古位于中国的北部边陲,东西直线距离2 430千米,南北直线距离1 700千米,幅员辽阔,地跨东北、华北、西北,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总人口2 481.7万人。

内蒙古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草原、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①内蒙古拥有天然草场约8 667万公顷,占全国的天然草场面积的19.2%,是中国五大天然草场之一。每到盛夏,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牛羊汇成的美丽自然风光,加之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草原文化,令中外游客陶醉其中。②内蒙古森林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大兴安岭林区大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全区森林面积0.24亿公顷,居全国第一位,森林覆盖率达到20%。②内蒙古西部地区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世界知名的大沙漠。其中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内蒙古第一大沙漠。沙漠中神奇的自然景观,众多的湖泊和绿洲,成为沙漠旅游开发的依托资源,适合开展骑马、骑骆驼、汽车越野或沙漠探险等特殊旅游项目。④内蒙古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内蒙古是个多民族地区,在古代曾有几十个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先后有匈奴、东胡、鲜卑、乌桓、敖勒、突厥、回纥、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目前有40个民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这些北方游牧民族和游猎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习俗,与现代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形式多样,可观赏性强,感受丰富,对旅游者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有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内蒙古把积极发展旅游业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目前正在开发和培育高品质、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国家级生态休闲旅游景区景点,建成一批年接待游客能力50万人以上的国内知名旅游景区,创建一批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强县。积极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等新的旅游产品,推进旅游常态化。

1.2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现状

目前,内蒙古正在采取多项措施推行低碳旅游,低碳旅游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

旅游景区的规划发展注重应用低碳旅游的理念。如内蒙古旅游局组织制订的《阿拉善盟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9-2025年)中,阿拉善盟旅游业总体规划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提出“低碳旅游”概念,结合阿拉善盟建设国家生态战略示范区,将“低碳旅游”理念运用于旅游项目建设之中,具有明显的特色和发展前瞻性。

低碳旅游区建设成绩卓著。2010年,由《国家地理》杂志和国内100多名旅游摄影记者评选出中国三大低碳旅游区,内蒙古大兴安岭入选其中。大兴安岭地区位于祖国北部边陲,林木蓄积量5.0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蓄积量的7.8%,东接小兴安岭,西邻呼伦贝尔市,南濒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岭内海拔300~700米,冬寒夏暖,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2.8℃,最低温度-52.3℃,无霜期90~11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毫米,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兴安岭覆盖着广袤无垠的森林,素有“绿色宝库”之美誉,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氧吧,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到3.8万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2010年下发《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标志着大兴安岭地区成为我国首个获正式批准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为此,大兴安岭地区将低碳经济作为首要发展战略,确定了建设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构想。

旅游企业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低碳理念。①内蒙古中青旅国际旅行社等10余个旅游企业将低碳旅游引入旅游产品,推出了生态自然之旅、农家乐采摘游、徒步游等多条低碳旅游线路;②内蒙古锦江国际大酒店为了创建金叶级绿色饭店,联合旅游局、环保局、内蒙古防沙治沙基金会和东达蒙古王集团共同发起“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防沙治沙减排增汇爱心行动”。 对现有硬件设施进行节能减排改造,通过分区域、分部门安装水、电、汽计量表,冷热电联供、集中供热等技术进一步减少酒店能耗;通过安装节水设备、中水系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以及废水再利用系统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节约用水。

内蒙古政府取多项措施推行低碳旅游,引导广大游客绿色旅游、低碳消费。如建议游客在用餐、住宿时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游客在旅游目的地采取步行、骑自行车等方式游玩,进而在旅行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 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现实性很强的旅游发展方式,其实现方式和途径要基于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各方的协同。

2.1 加强政府引导,加强政策和制度保障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旅游的重要环节是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减少碳的排放。①政府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②出台和完善各种鼓励企业向低碳转型的能源价格政策、融资激励政策、补贴政策;③实施以改善环境和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税收政策,如环境税、能源税、碳税等;④制定与低碳有关的相关标准如能效标准、排放标准,加强对标准的执行、监督和核查,如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公告》,全国从2012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00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这意味着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进入实质性阶段;⑤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

2.2 建设低碳旅游城市

目前城市消耗了85%的能源和资源,排放了相同比例的废物和废气,流经城市的河道80%以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城市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目前,发展低碳旅游城市已在国内取得广泛共识。

节能减排的政策激励、重点工程资金安排、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低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都不是旅游一个部门能够实现的目标,需要城市政府总体上的战略把握。因此,基于旅游业“国计民生”的高端性,要求低碳旅游城市的建设,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战略价值目标出发,服从国家和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框架,加强城市规划、国土规划、旅游管理、市政公共设施、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水利水务、能源、交通与通讯、文化与网络媒体等部门的密切合作,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公民的良性互动,凝聚社会共识,合力推进旅游城市的低碳化进程。

低碳旅游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品质;推进城市产业园区、社区、街道、港区、校区、物流园区的低碳游憩化进程;兴办以低能耗、低耗损为主导的城市文化、会展、体育赛事活动;研发和提供具有显著低碳或微排功能的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交通、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与装备。这些都是低碳城市转型发展的新领域。

2.3 打造绿色旅游企业,开发低碳旅游产品

传统的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旅游景区都耗费大量的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内蒙古发展低碳旅游,应把低碳经济理念融入旅游企业的经济行为中。

旅游饭店应以绿色理念全面创建低碳型绿色饭店。①饭店宾馆的修建要采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50%。使用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②改变酒店传统的经营方式,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等物品;进行“厕所革命”,采用新型环保马桶,以企业的行为引导旅游者践行低碳生活。③运用科技开发利用洁净能源,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器等。④广大饭店要推广和使用低能耗的电器产品和节能灯具。

旅游交通历来是能耗和排污的大户,也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领域。旅游景区最好使用洁净可再生能源,研发新型环保的交通工具;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生态停车场,为游人提供环保观光车、电瓶车、畜力车、人力车等少污染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来实现低碳旅游交通。

景区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推行低碳旅游的主要区域。为此,旅游景区在规划、旅游吸引物的营造、产品策划、设施配置等方面都要贯彻低碳旅游的理念,打造低碳旅游景区。如以旅游产品引导旅游者开展低碳旅游活动,减少旅游者行为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设计运动、健身、体育类项目,如登山、攀岩、徒步、科考等;使用低碳技术与产品建造接待服务的基础设施和专用设施。如改良和完善景区内污水处理装置,建设生态厕所,设置生态垃圾桶,对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因地制宜,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景区低碳旅游的电力供应系统。采用环保节能材料修建与食、住、购、娱相关的设施。

2.4 引导旅游消费者确立以低碳旅游为主流的消费价值观,建立低碳旅游消费模式

消费价值观是消费者关于消费的基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是关于产品、服务或品牌属性的重要程度观念性评价的标准体系。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体现出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观甚至一种文化。要超越崇尚物质财富消费的价值观,实现低碳发展路径,就必须确立新的旅游消费价值观,建立新的旅游消费模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这意味着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政府机构的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公众影响力,加强合理消费观教育,引导城乡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旅游者的低碳旅游消费方式包括:优先选择低碳旅游交通方式、低碳旅游住宿方式、低碳旅游餐饮方式和低碳旅游活动等。旅游者在进行旅游交通方式的选择中,应尽量以徒步、自行车、公共汽车、铁路等相对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驾车、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选择同类型的旅游线路时,尽量选择个人旅游碳足迹相对少的旅游线路;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住宿和餐饮服务时,尽量选择带有绿色标签的绿色酒店,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关闭电视机和空调等电器,不将电器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在旅游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产生垃圾,对于旅游途中产生的垃圾,应带出旅游景区,放入垃圾分类箱。在进行餐饮食物的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各种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和当地应季食品,杜绝使用一次性餐饮工具;购买旅游商品时,尽量选择本地产品、应季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减少使用塑料袋,尽量使用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布袋等。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低碳经济背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70-02

一、引言

当前,由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变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也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煤炭消费大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为了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能够获得更优的资源分配、在征收碳关税的政策方面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寻求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迫在眉睫。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强调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均资源不对等这样的背景下既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又要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践的挑战。要对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转让、创新资金的运行机制、适应与减缓能力的建设等问题进行研究,进一步促进减排政策措施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实质性的基础。

国内关于低碳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就:文献[1]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文献[2]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中国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2=0.9581);文献[3]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就中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和措施以及如何开展国际合作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二氧化碳减排与GDP持续增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减排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解决途径。

二、GDP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关系

2007年,我国碳排放量达到了63.44亿t,是1953年的43.93倍,而GDP则为1953年的60.51倍。1979~2002年,碳排放增长率总体较为稳定,平均碳排放增长率为4%,其中1997和1998年的增长率为负;这期间我国实施了“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GDP的平均增长率高达9.7%。2003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加速上升,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我国实际GDP10%的增长率。2002~2007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达到10.56%,由于我国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费的高增长,碳排放平均增长率为12.15%。

从1953~2007年中国的GDP、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与GDP的变动方向基本是一致的,GDP迅速增长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消费水平的迅速增长,这必然导致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也就间接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说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的增加是由GDP的迅速增长导致的。同时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与GDP的增长之间有着的大幅度差异,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相差约8.3%,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上的提高,导致单位GDP的能耗(能源强度)和单位GDP的碳排放(碳排放强度)降低。

三、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所以说碳排放强度是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下衡量减排效果的最好指标。GDP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是复杂的,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图1为1953~2007年我国阶段性碳排放强度比较,从中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之前(1953~1978年),由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化程度相当低,碳排放强度较高。计划经济形成初期(1953年~1957年),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21.54tCO2/万元;而在计划经济运行阶段(1958~1978),在“”计划的指示下重点发展重工业,能源消耗量迅速增加,使得使这一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平均碳排放强度达到39.93tCO2/万元,比计划经济形成阶段上升了85%。在改革开放的初期(1979~1984年)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该阶段改革尚未从农业领域全面开展,国有企业仍处于“放权让利”时期,这一时期的碳排放强度仍很高,为37.05tCO2/万元,但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是明显的;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5~2007年),随着生产资料商品化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强度为19.94tCO2/万元,与改革的初始阶段相比降低了46%,显示了较高的碳排放效率;与计划经济的运行阶段相比,单位排放量降低了50%。据测算,1985~2007年,假定经济增长速度不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共减少了11467851t。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碳排放强度越来越低。市场化是在开放的市场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竞争的优胜劣汰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标的机制。这一机制使得市场的作用扩大化,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由此可见市场化一方面推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得到了缓减。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碳排放系数是指每一种能源燃烧或使用过程中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数量,一般在使用过程中,根据IPCC的假定,可以认为某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是不变的。由表1可见,在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碳排放系数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新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等属于无碳能源。

煤炭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占整个能源消费结构的70%左右。1992年我国进行了煤炭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煤炭消费由于价格上升的因素而大幅度下降,而其他能源的消费则有所增加。在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70.7%下降到69.4%,其他能源的比重由29.3%上升到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电这类无碳能源的比重由3.4%提高到7.2%。碳排放总量与能源消费总量之比从1978年的2.5减少到了2006年的2.4,碳排放强度也由1978年的44.2tCO2/万元下降到了2006年的13.81tCO2/万元,说明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的降低能显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可见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不仅能提高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碳的排放,有利于减排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1993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30.2%下降到19.7%,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1.6%上升到33.7%,第二产业的份额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之后开始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的碳排放强度由1978年的40.14tCO2/万元下降到1993年的22.32tCO2/万元。1993年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渐平缓,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则迅速增长,到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1.1%、48.5%、40.4%,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是其碳排放强度已下降到13.36tCO2/万元,这充分说明大力发展低能耗和低碳排量的第三产业可以保证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由以上分析可知,二氧化碳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协调进行的关键在于市场化程度、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先发展、后减排;先高碳,后低碳”的低碳经济道路不同的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途径,采取严格的节能减排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因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探索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与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道路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主张的低碳经济是建立在国家综合实力已经比较强大、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富足的基础上的,而且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是建立在工业化进程尚未过半、城市化水平显著偏低、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基础之上,而且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同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我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加入WTO的契机,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市场化的深度与广度,加快能源配置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的提高,降低碳排放强度,走出一条“以发展促减排、以减排促发展”的道路。

2.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大的主要原因,优化一次能源供应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努力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强度,有利于尽快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4%,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因此,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能源利用和碳减排技术,改进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对减少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做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都会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单位产出增加量会逐次减少。从各国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普遍小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又小于第一产业,如英国分别为0.000235、0.010445、0.051490,英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每增加1%,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5.1%;第二产业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1.04%;而第三产业每增加1%,只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02%。可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既可以维持经济增长又能保证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中国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应具体分析我国的国情,抓住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步伐,达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均衡,以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五、结论

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必须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GDP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出发,深入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规则的制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4)

2.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2006(5)

3.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4.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

7.刘再起,陈春等.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