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群众文化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群众文化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群众文化理论

第1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基层群众文化因为有着广大群众作为活动主体,所以保证了整个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作用,通过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带动整个社会向着优秀文化发展。这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事情,所以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参与积极性,在有足够的文化活动设立后,社会管理就会在无形中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群众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群体,而这个群体的变化性也就促进了社会管理的灵活性,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保证社会安定,人民富裕,开创一个适合国家和政府发展的有利环境,所以,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管理二者之间是密切结合的,密不可分的。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就会方便社会管理,让社会管理变得更加顺畅。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时代不断变化,社会管理不能固守传统模式停滞不前,需要根据人民大众不断变化的需求来重新创造,这也就要求群众文化在组织和落实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和改革。通过对基层群众文化的创新,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更大的活力,切实的推动社会在新的轨道上前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群众文化活动和社会管理创新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进行合理的、积极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可以促进社会管理的进步,相管理的进步又可以辅助群众文化活动的进行[2]。

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具体措施

群众文化活动的惠及面是十分广泛的,并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是通俗易懂的,而不是晦涩难解的。在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时,应该紧抓重点。根据我党的工作报告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十分明确,就是要“千方百计地把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搞丰富、搞热闹”。这个宗旨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实施起来有着一定的困难。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要尽量将文化活动和重大节日相结合,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实现。像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清明、重阳等民族节日,都可以被丰富利用起来,进行有规模有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文化类型可以选择为凭吊烈士、参观主题展览、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开展读书演讲比赛,或者是开展猜灯谜、红歌会、免费戏剧场、放映电影等紧扣主题的文化活动。既可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同时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便于社会管理的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基层群众的重要性,像是很多偏远山区,因为交通闭塞等原因,很难进行与之有关的文化活动,导致当地出现长时间的文化素养较低、文化水平低等现象,对当地的社会管理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进行群众活动时,应该高度关注诸如此类的偏远地方,尽量将群众文化活动惠及到我国的各个角落。其次,在进行群众文化活动时,应该将“统一建设”和“基层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报道,很多地方因为进行的文化活动不能贴近当地群众的最基本需要,而出现了文化活动无人参与的现象,针对这个情况,就要求进行文化活动的有关政府和部门应该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老百姓最迫切的需要,从而根据老百姓的需要来制定一系列的活动方针,只有将群众文化建设立足在广大人民最基本的需求上,才能将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效果优势最大化,而不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不管在何时何地进行文化建设,都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科学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走创新发展道路。

三、结语

第2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 群众文化 创作 理论方法

引 言

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意识,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和时代的要求,成为时代的潮流和时代的强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固有的本性和不竭的动力。建设创新文化、培育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时代需要创新文化,而创新文化则呼唤文化创新,这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惠州市群众文化创演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在理念和思路、体制和机制、内容和形式、手段和方式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说,惠州市文化工作者在文化创新方面既有理论的积淀,又有实践的总结。

一、创新理念和思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建设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创新文化,首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一种新的文化发展观。

倡导创新,首先是理念和思路的创新。理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但事实上,人们理念创新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滞后。近年来,惠州市文化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坚持理念和思路的创新,强调以改革为动力,在改革中求创新、谋发展。他们提出,“让能干的人有舞台,使舞台上有能干的人”、“不怕没舞台,只怕没人才”,把观念新进、思想领先的人推上第一线,推上领导岗位。各县(市)区文广新局局长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发达考察,借鉴外地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二、创新体制和机制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创新不是漂亮的口号,而要付诸行动,甚至艰难的探索和艰巨的尝试。作为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行各业各地区,成为基层群文工作者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然而从全国来看,一系列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近年来,惠州市文广新局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创新的实践,既坚持积极有效、大力推进,又坚持实事求是、分步实施。如果在经济社会大发展中文化不能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必将错失重大的发展和提升的机会。继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后,他们又着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其中直属文艺表演团体改革重组已率先完成,将市级文艺表演团体进行改革重组,撤销原有建制,组建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改革重组运行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上升,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

三、创新内容和形式

人类的进步缘于人类文化的进步。而所有人类的进步又无法也不可能离开人类的创新活动。正是有了创新,才使得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因此,从传统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进步的基本线索和轨迹。在这个过程中,党以为指导,根据国情和时展的要求,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进而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这一历史进程表明,文化建设必须实现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时俱进。

文化内容就是文化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是文化的价值所在。要使文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剔除糟粕、改造落后、反对迷信、推陈出新,这是决定文化生命力的根本问题。真正的文化建设要自觉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中解放出来,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是文化内容创新的新途径。过去,大家只知道文化创意只能依靠个人的头脑,现在有了文化内容生产的“加工厂”, 一个个知识库、一本本信息总汇、一部部动漫作品、一款款游戏软件就在那里生产出来了。这是基于知识创造力、文化资源、信息数据、科学技术和互联网这个载体,通过创意、加工、生产、流通的融合而为社会创造精神文化产品和物质财富的新模式,它是科技和文化高度交融的产物。借助这些先进手段,文化内容的创新将会更加突飞猛进,人们的智慧将会被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力和内容资源。

随着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表达不同内容的形式也要相适应。提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发展文化的一贯思想。对此,笔者的理解有二点:一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文化样式和传播形式,都应继承和发展。一切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现代的文化形式都应得到自由发展;二是对一切新事物、新发明、新技术、新文化,要用宽容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要认识它、研究它、利用它、管理它,趋利避害,为我所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是和改革开放以来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的。它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主要体现在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实现文化形式创新的基本方针。在具体途径上,首先要使文化的形式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适应和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和欣赏水平,使先进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切忌生硬直白;其次要使文化的形式适应人民的心理特征和表达习惯;三要保持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使各种文化形式都有施展的广阔舞台。

四、创新手段和方式

在广义的文化中,科学、思想、道德、哲学、宗教、教育等属同一范畴,科技进步也是文化成果的重要标志;在狭义的文化中,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审美反映,它的产生和发展从来离不开社会物质生活的形态。正在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一旦作用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它在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提供了培育不同特征的时代文艺的土壤。文化艺术的创造与科学技术的发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血脉相连,是一对共同脱胎于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不懈追求的丰富想象之母体的孪生姐妹。由于文化艺术对于人的塑造有着鲜明的作用,所以它能够潜移默化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但是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能够推动文化艺术的创造这一点,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些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的将科学技术的应用与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对立起来。其实,文化艺术如果回避和漠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反映社会生活、体现时代精神、引导大众前进的功能就难以实现。因此,文艺创作要想避免艺术想象力的枯萎,就必须深刻认识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正确把握这个阶段社会生活的本质、趋势和特征,从而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创造出反映伟大时代的优秀文艺成果。

文艺因人们感情交流的需要而产生。这种交流进行得愈充分,产生的共鸣就愈强烈,作品的影响就愈广泛。文艺作品实现交流,是指作品被出版、演出、放映、播出等。不难看出,文化交流实际就是文化传播。而传播需要借助相应的手段才能实现。传播手段愈先进,传播的覆盖面就愈大。因此,传播手段对于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公元1048年,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950多年间印刷技术不断革新完善,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播和留存,对于近代文明兴起和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电子传媒及数字化、网络化的崛起,使文化艺术传播之迅捷和广泛已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例如,衡量一个艺术表演团体社会影响的标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剧场演出场次,更重要的是看其转换成各类音像制品的发行量以及利用电视、网络传输的程度。现代科技不仅大幅度改善着舞台审美本身,而且完全可以同时将其送到千家万户,实现全球传播。

结语

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转型期,在面向基层的群众文化服务中,接地气是促进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只有向生活要素材、从生活中找灵感,才能使文化像补钙一样强基固本;只有接地气才能更贴近于群众,才能更聚人气,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华.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2);

[2]钟敬文.话说民间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

第3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 重要性 繁荣发展 手段措施

中图分类号: 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08-02

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是一种社会性文化,它贯穿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大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的创造当代文化辉煌成果的伟大号召。报告把文化建设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软实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群等新名词在报告中频频出现。这些新名词彰显了文化建设呈现出大繁荣大发展的美好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人们已不再满足过去的那种单一的官办文化。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须进一步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充分认识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综合社会文化形态,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它通过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活动,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的精神面貌,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从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来看,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文化建设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是直接扎根群众、面向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事业。在新形势下,我们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对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进行理论上的认识。这对于繁荣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兴建文化设施,是繁荣发展群众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是一个地方文明的“窗口”,是一个地方繁荣的外观景象。群众文化设施包括场地、房舍、设备和资料等,是群众文化构成的重要因素。它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为,群众文化设施是群众文化活动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且是高雅的群众文化活动必备的物质基础。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增加改建、新建了许多先进的现代化的多功能的群众文化设施,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群众文化设施还很不适应社会发展,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新的时期,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把群众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农村的总体规划,使群众文化事实建设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挖掘其潜力,发展其效益。

三、重视群众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工作队伍。否则,再多的人力、财力、设施和政策都没有意义。加强群众文化专业人才建设,需要在保证人员稳定、把关好人员进入的同时,还要不断吐故纳新,优化组合。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具备多面手的技能和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信息,掌握各种艺术门类的规律,经常在工作中锻炼充实自己,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在实践中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磨练意志,寻求自身价值。与此同时,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业务讲座,逐步实行基础文化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度。在此基础上,有计划的从大专院校和社会上公开招聘、选拔大量热爱群众文化工作的专门人才到文化部门工作,要把有真才实学和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吸引到群众文化队伍中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专门人才,群众文化事业怎能搞好?又谈何发展、繁荣和兴旺。大量的事实证明,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之本。所以,我们要在如何培养和选择人才、用人才、重人才、爱人才的机制上动脑筋,从而最终实现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

四、多方面筹措资金,增加群众文化事业资金投入

(一)文化事业投资太少,比例偏低

前阶段随着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人们思想观念发生的深刻的变化,许多干部过分看中经济这硬指标,为了发展经济而追求短期效益,急功近利而不求长远发展目标,他们看不到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看不到文化事业繁荣对地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这样一来,许多专门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部门和设施不但得不到增建和维修,反而资金逐渐削减,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萎缩和减少。在当前,关键是要认真贯彻、全面落实好党和国家的各项文化经济政策,为繁荣群众文化提供保证,创造条件。因为繁荣群众文化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只有认真落实好文化经济政策,拓宽文化投资渠道,增加文化投入,才能进一步繁荣文化。

(二)多手段、多方面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和企业资金投资众文化建设

群众文化是最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各种人群的,也是最能将和谐文化送到社会深处的。但是,群众文化是一项经济回报率较低的事业。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还不十分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叫政府全部买单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显然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来办文化,多渠道、多手段筹措资金投资群众文化建设,大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相互渗透,结成经济文化联合体。促使企业、单位通过联办、承办等合作形式来开展文化活动,这样既达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宣传企业的形象,起到了企业助文,以文促企的作用。因此,要积极鼓励民间各种资金投入到文化事业中来,全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五、坚持“双百”文艺方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是群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需要。由于上述经费短缺和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有限的原因,很多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除了篮球赛、拔河比赛、象棋比赛、舞会等常规活动外便花样不多,通常,这些活动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率低,加之广播、电视和网络的逐渐普及,许多群众进一步疏远了集体文化活动,最终给群众文化工作的繁荣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所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不同的文化群体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文化活动项目,让群众参与其中,变被动的文化观赏为主动的文化参与,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使群众文化活动深受喜爱。充分利用群众文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尽可能多层次、多视角地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组织开展不同规模的文艺盛宴,促使文艺舞台百花争艳,文化广场好戏连台,形成了组织灵活、群众参与广泛的繁荣景象。

当前广场文化蓬勃兴起,企业文化如火如荼,校园文化生动活泼,商业文化各具特色,社区文化内容丰富,以及农村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市场文化、民间文化等全社会的群众文化处于空前繁荣的局势。我们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传统悠久、根源深厚的优势,大力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并在参与中受教育,使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鲜明地表现出无处不文化,无时不文化的新时期文化特点。

六、加强群众文化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是繁荣群众文化的重要前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必须重视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工作。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总结群众文化工作的基本经验,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大胆提出繁荣群众文化工作的相关对策和积极措施,努力推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以更好地指导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和群众文化事业的建设,使群众文化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群众文化是我们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文件精神,推动文化大繁荣。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都应在自己的工作中,勇于进取、不畏艰辛,不停的跋涉,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使群众文化逐步走向繁荣和昌盛,让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日益放射出绚烂的异彩。

参考文献:

[1]马畏安,群众文化工作手册,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7年

[2]王君,对繁荣群众文化的思考 综艺论坛

第4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路径选择;具体举措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43-01

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它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也包括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各种必备要素。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城市文化现象。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而成长起来的。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呢?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和目标

群众文化工作是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它是人们在职业以外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娱乐的社会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依靠其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培养和教化人,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安排和辅导的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扶持那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困境和劣势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把群众文化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路径选择

(一)群众文化工作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广泛参与的大众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群众文化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活动的全民性和普及性集中地体现着他的社会性。文化娱乐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也是群众文化得以开展的基本内在动力,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文明的进步表现在文化上,最明显的就是人们的参与意识的增强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而且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各种充满新时代风味的卡拉OK晚会、家庭文艺大赛、亲子活动展示以及读书节、故事会等,总是热闹非凡,观者如云,人们在观赏和参与中不仅愉悦了身心,同时也提高了艺术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群众文化工作应着眼于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群众文化起源于民间文艺,与民间文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民间文化,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间文艺是群众文化的源头,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早期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民间文艺涵盖的内容逐步广泛起来,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民间文艺成为大众愿望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体现着民族情感和理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生活。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可以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活动内容,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也最为群众所欢迎。群众文化是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载体,所以,群众文化工作应该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着眼于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群众文化工作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

群众文化反映道德实践,群众文化工作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推动社会道德进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群众文化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使人民群众振奋精神,陶冶情操,进而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群众文化活动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先进文化,反映社会风貌,贴近社会生活和群众的精神需求,创作出更多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体现民族气魄和鲜明时代气息,表现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果,以先进的群众文化去教育人、激励人。

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举措

(一)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

群众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强群众文化理论建设,普及的群众文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理论做支撑,没有理论,群众文化建设将处于混乱状态,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完善,特别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群众文化更是这样。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体制深入的改革,我们的群众文化生活确实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已经从单纯的传统群众文化模式中走出来,群众文化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多元化趋势。客观上讲,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群众文化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在逐步加强,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群众文化工作迎来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规和措施。但任何工作和实践都必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前行,群众文化的发展也是这样,不能在没有理论的指导下盲目展开。群众文化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实现新的突破。

(二)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面临改革与发展的新的挑战与机遇,群众文化的发展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必须打破沿袭几十年不变的单一的文化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商业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街头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是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我们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群众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对提高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高层次的群众文化队伍

抓好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建立群众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应拓宽思路,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队伍建设尤其是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保证。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群众文化管理机制。上级文化部门要把培训群众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群众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群众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

(四)提供多种社会参与方式

群众文化活动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社会化运作中,要提供多种方式吸收社会力量,争取群众和民间文艺团体以及社会机构的广泛参与,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文化事业的共建需要社会各界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舆论导向等方面积极配合,需要在政府引导与群众配合进行社会文化资源和群众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整合,同时应鼓励非文化机构和境外资金投入群众文化事业,最终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共同参与,全社会自觉支持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风尚和发展态势。

四、结语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政府保障的人民群众享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而提供的服务。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努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在时代的高处迎接八面来风,坚持面向大众作好社会文化工作,我们每一个群众文化的工作者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团结一心,尽职尽责为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持久开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5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以人为本;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98-01

十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加剧,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精神文化需要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文化需要和新的体制在带给乡镇文化站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增加了无可预估的难度和压力。在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要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和可持续性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传统工作思想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脱节,调查研究和归类整理贫乏

就目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据了解基层专业从事群众文化理论的探究工作的人员较少,除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在此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成就以外,我国中小城市乃至乡镇区域在群众思想理论研究和探索方面可以用来作为参考和交流的资料较为频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实践所受到的理论支持较少的前提下,乡镇文化站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时可以借鉴的经验、案例必然有限,这就会导致工作出现自觉和不自觉的盲目性。从现实实践中来看,很多县级文化单位仅在元旦前后、春节期间开展一些小规模的文化活动,如花会、灯展、烟火晚会等,乡镇级文化站每年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数量更是有限。很多群众活动受到资金、基础设置、群众积极性、工作人员数量、天气等的限制只限于停留在计划中,而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调查研究和归类整理同样受到此类因素的影响下较为匮乏,这就导致一些比较有学习和借鉴价值的群众文化项目包括当地特色手工艺等被忽视。

(二)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平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与需求脱钩

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系统中,部分单位所出现的人员结构不平衡的现象也直接影响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质量,一些具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在缺乏接班人的前提下,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经验团队的断层,近些年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大量的高校毕业被分散到不同级别的群众文化部门中来,由于缺乏经验和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认知,在工作实践中难免出现于基层群众无法进行顺畅沟通的问题。基层群众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象、基础、评判者和监督者,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基层人民的实际需要来开展相应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闭门造车,想当然的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情况比比皆是,这也是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无法贴近基层群众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以人为本的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改革

(一)加强理论指导,转变工作理念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植根于民众的生活、工作、情感等的发展历程中,同样也对基层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生活、工作等按照艺术形式的方式进行反映。只有充分了解、调查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需要,走进群众生活,汲取来自民众的智慧和力量,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才能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对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需要的资料和民间“采风”及调研后所得出的结论,都需要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归类整理,并以此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构建及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得以发展的基础。及时调整工作理念,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整合现有资源,全面推进基层群众的文化教育工作及文艺宣传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沟通实施走出去战略

当前直接影响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质量和进程的因素所源自基层群众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有限、组织团队的能力和人员配备有限、创新思维尚未打开等。因此,建议乡镇文化站加大宣传力度,将节假日的活动与日常活动联系起来,如元宵节举办猜灯谜、武术表演、灯展等,日常使用艺术培训、书画比赛、全民健身、歌舞培训、体育竞赛等来不断的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由于一些乡镇的现有基础设备有限,对此问题进行解决的方式可本着走出去的原则,积极寻求与当地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场地优势,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寻找资金赞助,并进一步发掘可以借助的力量和资源等来完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加大宣传力度方面,建议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其群众茶余饭后的休息时间,借助媒体的力量,联合当地广播站、电视台、报纸等媒体的力量扩大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和相关活动的宣传力度,必要时可以采用意见和建议征集的方式,来寻求群众的意见,并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的同时,深入群众内部了解群众的需求,以此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群众性奠定基础。

第6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使得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丰富。在省、市等各级领导的培养和支持下,我县把文化馆当做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阵地,积极响应新时代群众文化传承的号召,在群众文化辅导方面,一直坚持着 “面向群众、围绕中心、立足阵地、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当成工作的重点,把组织辅导、创作多样化的文艺作品、开展多方向、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追求群众精神文化的满足为宗旨;把培训和辅导基层的文化骨干队伍作为主体,把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品质作为核心;把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保护非遗文化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积极与县委、县政府的工作相配合,服务大局,全方位的落实公共文化的服务职能。不论是在文艺创作、基础设施建没、群众文化辅导、业务培训,还是在非遗的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欢喜可贺的成绩,对推动我县群文建设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尽管如此,仍然与新时代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工作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的趋势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工作还有待加强。

一、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作用与职能

(一)群文活动的组织传播职能

文化馆的活动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文化节、艺术节等,另一部分是由各个部门自己发动举办的活动。文化馆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引领者,当然也要肩负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开展群文教育活动、宣扬我国国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对外交流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它可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之适应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

(二)群文的辅导职能

文化馆的辅导职能对群文建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其辅导职能涵盖了许多方面:宣传辅导、理论研究辅导、组织管理辅导和文化艺术辅导等。还有一些文化馆为了更好的接近群众,感染群众,服务群众,走进乡镇,下基层,为群众开展辅导工作;会举办一些有关文化的辅导班,组织文艺演出、创办有意思的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开展大型的文艺汇演或是公益性质的活动等。

文化馆的一部分重要职能主要是组织群众文艺创作和开展群众文化理论探讨活动。文化馆要把文艺创作作为文化发展的目标,创作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文艺作品,用这些具有艺术气息,内容丰富、感染力强的作品去影响、熏陶群众,是目前群文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文艺创作主要表现在舞蹈、曲艺、歌曲、戏剧等方面,它不仅给予了群众文艺表演和文艺演出的优秀素材,还为文化艺术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文化馆艺术创作职能不单单要注重文艺作品的创作,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发展不断追寻社会的脚步,才可以使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承。

二、文化馆群文辅导工作的现状

(一)文化活动众多,辅导较少

大部分文化馆的干部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与教导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都比较注重文化活动的开展,忽视群众文化的辅导。虽然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文化知识的宣传,但是与群众之间相互缺乏沟通,对大众的文化取向及文化程度没有进入深化的了解。因此,群文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的辅导两者应该势均平衡,若忽视文化的辅导工作,就会不利于群众文化的沟通以及群众文化的建设。

(二)文化辅导质量问题

文化馆对辅导工作的不重视,使辅导课程出现单一化的教程,辅导人员在进行辅导时没有制定详细的教导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的开展辅导工作。对群众了解不够,不能够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导致辅导质量的降低,从而也影响了文化馆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文化辅导的质量也体现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质量。因为在文化辅导中其形式的单一化、非专业的要求以及服务态度等多个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服务水平降低,从而不能够给予群众高品质、高涵养的文化辅导。

(三)个人色彩较强,忽视群众色彩

有很多的文化馆干部在工作重心的把握以及工作安排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的注重个人的创作工作,忽略了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工作。追求个性化的创作和个人色彩的创作很好,但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展现个人色彩的创作中去,这对于一个文化馆的群文辅导人员来说,就会显得有些不负责任。群文辅导人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在工作中怀有一颗负责任的心,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把个人色彩与群众色彩相互分配,合理利用时间,为体现文化馆的职能与作用,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做出贡献。

三、全面发挥文化馆作用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群文辅导人员的综合素养

为了充分发挥群文建设的作用,对群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需要文化馆的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时要将和谐社会的发展任务与人员的素养培训相结合,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文化精神的贯穿,并要引导其自身的创新和服务意识,从而培养出高素养、高品质、作风优良的人员,从而发挥文化馆的最大效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二)加强辅导能力

加强对文化馆辅导能力的发挥有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对此,就要求群文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服务意识,并要满足“一专多能”的群文建设发展的需要。此外,还要根据文化馆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自身要不断地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从而可以为群文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性意见,使群众文化活动达到最佳的举办状态。另外,为了使群文建设活动有序开展,需要文化馆在创办活动时要结合乡镇文化一同参与,并促进之间的文艺交流,鼓励群众,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宣传,使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得到发扬。

(三)优化职能作用

我国《宪法》在内容完善过程中对文化馆的建设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遵守此项法律的基础上,文化馆就应该清楚明确自身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引导主流文化精神和承担社会教育的职能与作用。在实际群文建设开展的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职能与素养,从而可以使我国的文化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付林. 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深入实践策略[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4:181-182.

第7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 群众文化 宣传 策略

当前时期,我国群众文化宣传思想是发展和谐文化,群众文化宣传理念与管理工作的关系是:群众文化宣传理念是动机和出发点,管理工作是实施过程,是具体体现,群众文化宣传理念通过管理工作得以落实。而图书馆中的群众文化宣传不仅要常规地对文化资源进行采集、加工、存储、整合、开发利用与资源共享,而且要对这文化资源进行积极的信息交流,提高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与广泛流传性,这对提升图书馆地方文化资源乃至图书馆的深层次开发与研究有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图书馆提供地方文化资源服务,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基层公共图书馆在群众文化宣传中的作用。

一、基层公共图书馆与群众文化宣传的关系

基层公共图书馆以提供阅读服务、开发信息资源等方式提高公民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因此衡量图书馆工作的标准不是经济收益的多少,而是它在传承人类群众文化与文明的同时,对公众整体素质和社会整体效益的提高起了多大的作用。所以,图书馆不能完全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但这并不能说基层公共图书馆对群众文化宣传无所作为,它对于社会精神群众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发扬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群众文化宣传,基层公共图书馆理应担负起社会的历史的责任,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向。鼓励有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科学群众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群众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优秀群众文化产品,积极引导读者开展积极向上、有益健康、陶冶情操的活动,为我国群众文化宣传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群众文化宣传作用

首先,有利于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是电影、光碟等电子音像资料及纸质图书的储存和集散地。基层公共图书馆可通过法制教育片或法制宣传小册子,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法制观念,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增强群众依法维护权益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

其次,有利于群众现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基层公共图书馆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群众文化教育机构,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使命,知识经济的到来提醒我们,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较量,群众必须学习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基层公共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积极地拓展其群众文化功能,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其群众文化职能,更好地把知汉向社会传播,将社会的读书学习风气带动起来

再次,有利于群众文化导向的开展:新的时代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加之近年来,随着计算机、通讯、网络技术的互相渗透融合,信息载体已由文本形式向多媒体形式发展,数字化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直接面向广大读者,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基层公共图书馆是群众主要的吸收群众文化信息的集聚场所,理所当然是社会群众文化的源料供给地、加工地乃至贮存地。它最大限度缩短了文化与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差距,节约了读者时间和精力。在这里可以教会读者检索利用文化,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风,从而开阔读者眼界,增强他们更新知识的能力和速度。

三、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宣传的措施

1、首先要坚持以群众为主的图书馆价值观

坚持以群众为主方向是确立图书馆价值观的政治前提,根据这种价值观的要求,每个图书馆都应自觉地坚持对图书馆负责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严格根据群众的需求出发。当图书馆利益同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就应当主动做出必要的调节与自我牺牲。这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原则应当成为一切图书馆必须遵循的原则,否则就要受到道义的谴责。在知识经济、信息社会条件下,群众文化竞争异常突出,我们更应注重服务内容和提高服务质量,把握好群众的方向,坚守好群众文化阵地。

2、其次要统筹建设图书馆的群众文化资源

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化信息交流统筹全局就是完善图书馆文化资源保障体系,提高地方文化征集质量,保证文化资源利用率与利用有效率。具体措施是能够保障文化资源从采集、加工、存储、整合、开发利用与资源共享等活动在进行中有合理的制度与规则。地方文化研究学会主要从事两大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开展地方文化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地方文化学会中专家、学者所研究的课题,对文化资源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文化资源的内容充分的揭示出来,编制某一方面的二、三次文化,这些新的成果不仅可以服务于用户,还为地方文化研究提供新鲜的素材,制作成数据库,为地方文化网站提供素材。

3、再次要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未来的图书馆也将是群众文化娱乐的中心。基层公共图书馆除了可以提供适合各类读者群的报纸、期刊、图书等休闲读物,还可以提供声像影视厅,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成立用于休闲的多功能厅。此外,还可以和其它单位联办群众文化节、演讲会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内在外都对图书馆形象的塑造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有利于增强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

4、另外也要加强公共的图书馆人才建设

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形象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其所在城市的形象,而图书馆员的形象则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为此在文化资源建设中,我们要建立竞争机制,培训和培养从事地方文化服务方面的图书馆专门人才。但是文化资源建设的人才是稀少与经验性的,需要长时期的积累和摸索。比如对于地方古籍的保护,就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为此政府与相关部门可以邀请专家讲授地方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从而提高相关人员古籍知识、保护意识和古籍修复与复制技术;同时在信息环境下,对于文化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整合、开发利用与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人才还需要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为此在培训时也要注意这点。

参考文献:

第8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社会意义;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国家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重点倡导发展群文事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要对象,通过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目的,进而真切的体现出当地区域的实际生活状况。比如,举办形式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广场舞文化、文艺汇演等,都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提升群众整体品味和修养时,也能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全面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一、群众文化艺術教育概述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的先祖们在劳动生活创造出来多样化的文明类型,这种形式的文化在经过岁月的沉淀成为了人们丰富的形式内容,也是我今天口中所提及的群众文化。因此,新时期背景下,党和国家都在大力提倡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每一位群众都是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人物,且艺术活动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群众文化艺术教育不受地域的限制和约束,即使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在文化和经济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但是他们的群众文化教育丝毫不受影响[1]。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应该更加倚重教育资源和力量不足的地区,以提升全民整体道德素养为目的,建设和谐稳定社会为主要思想,通过文化教育改变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实际价值和作用

1、群众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性

社会经济和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文化的发展可以助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文化进步。目前,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已经开始步入各家各户的门槛,无论是严寒或者酷暑,都抵挡不住群众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热情。近年来,象棋爱好者、广场舞爱好者一到早晚都会开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社区工作人员也会通过短片宣传的方式,带动周围的社区加入到浓烈的艺术活动中来。

群众文化是通过群众独立的创新,再通过自身的方式去传播给大家。“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竞争激烈的时代环境下,艺术教育中所提及的艺术思维、审美观念、人际交往等,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当代社会不仅需要文化修养高的人,更需要能够适应时代步伐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群众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对带动经济发展的成果还有待证实[2]。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点提出“走群众光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工作内容。其一,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着关键的助力作用,也体现出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可以看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群众文化实际上一种面向基层群众的建设工作,在发展中每位群众都会参与进来,简单来说,能够将社会的真善美传播到每一位民众的心理,有利于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文化艺术教育能够发挥出调节的作用,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另外,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的基础需求,能够构建出让他们身心都得到全面满足的和谐空间和阵地,心灵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提升其精神境界。

3、推动社会审美教育的发展

目前,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群文艺术教育的发展,他们建立了老年人生活俱乐部以及群众艺术馆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实施和教育主要教育对象是针对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偏低的民众。在实际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展中,更加注重群众的身心发展,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融入丰富的娱乐内容,培养社会群众的审美观念和综合素质,这不单单是体现在简单的文化理论学习上,更为重要的是提升社会大众的整体修养和素质。

4、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群众文化是社会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一旦形成就是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能够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助力作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群众文化已经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方式成为了大众娱乐的形式,人们被多样化的文化项目所吸引。这时,需要群众文化去改变人们的思想相当关键,政府所提倡的群众文化基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时,还能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出良好积极的社会发展氛围。其次,丰富群众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促使人民群众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加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3]。

第9篇:群众文化理论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益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关系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寻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益性文化的责任,发挥其自身的功能。近年来,经过广大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论述: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当今就是要培养现代人、教化现代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方针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地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经营者中,由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自发性倾向,往往容易导致经营和消费的短期行为,造成一部分文化艺术产品和艺术门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长期积累和短期消费之间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扶持那些社会需要但暂时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困境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从而把文化发展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好。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向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目标努力。

回顾上述方针原则,我们群众文化的工作思路也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是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还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群众文化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早在建国时期,群众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就已确定,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全民所有制文化事业机构。它担负着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任务,应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即获得最大社会效益为最高宗旨。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宫的改革,群众文化的公益性有所削减,自我形象有些模糊。有些地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文化活动单调,专业人员流失,文化宫名存实亡;有些地区存在盲从现象,把精力投入到经营活动中,忽视了正常业务的开展,只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这一切曾使群众文化工作者感到非常茫然,无所适从。党的十五大报告为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进一部增强了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信心和信念。

坚持公益性质,就是要牢牢守住我们自己的阵地,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渗透、影响人们思想信仰的前沿阵地。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所履行的诸多职能,也是市场文化和正规的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公益文化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凝聚着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陶冶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在引导群众进行文化消费方面还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开展业余群众艺术和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方面,可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联系到目前社会上算命看相、烧香祭鬼、赌博、等不良现象,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到:思想文化领域,群众文化不占领,歪风邪气必然乘虚而入。在当前,我们要大力发挥公益文化的功能,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来引导群众,教育群众。通过活动体现崇高向上的精神,时时处处不忘突出“主旋律”,激励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

在社会转型期,群众文化已从过去单一的文化需求转变为多层次、多元化、多需求的复杂的结构状态。群众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辅导和示范职能,要用健康的文化产品和丰富的娱乐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业务的培训、创作的辅导、社会艺术课堂的开辟、地方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搜集和整理、群众文化理论的研究都需要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来承担。只要坚持并强化群众文化的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