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1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如何给老年人更多的关爱,使老年人真正做到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欢度晚年,是家庭以及社会责无旁贷的义务。而提高老年人群特别是“易感” 人群(精神障碍,尤其是痴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卫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此,“伴侣动物”为老年人带来了诸多益处。

建立在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依赖于人的信念、人格和态度等。有许多事例表明,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相似之处。这种关系依赖于参与其中的人和动物的行为特点而建立,例如,狗和猫被认为比其他动物更能发展与人的亲密关系,因为它们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社会组织”和“交流体系”。所以,我们常亲切地把狗和猫称为“伴侣动物”。

宠物是老年人的伴侣

可爱的小动物不仅能给主人带来欢乐,而且还会化解主人的不良情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们曾报道,宠物为他们的主人提供了陪伴、爱和关怀、快乐以及保护;而主人则为宠物提供了归宿。饲养宠物的一项主要责任就是喂食,而喂食不仅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而且有助于建立相互间的感情。在拉丁语里“伴侣关系”的本意就是“在一起吃面包”,这种巧合是多么意味深长。在对饲养宠物者的一项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人把宠物看成是他们家庭中的成员,在家庭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情感和心理的作用。它们像讨人喜欢的孩子,当主人回到家时,在门口表示欢迎。宠物既是他们的助手也是他们的伴侣,人还可以和宠物为伴,一起散步,一起读书和工作,一起过日子,一起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相互间的交流可弥补由于家人和朋友来访次数减少而造成的孤独。

宠物可减轻人的压力

压力被认为是引起生理和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生活中的压力包括失业、亲人死亡、婚姻不和等,它不但会增加产生心理疾病的几率,而且还会增加许多躯体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宠物可帮助人类减轻这些压力。

美国的一位研究者认为,在老年群体中,丧偶是发生频率最高及最让人感到抑郁和孤独的事件,他假设社会支持是促进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和减少看医生次数的原因,那么宠物就是这种社会支持之一。因为宠物可以为老人提供陪伴、休闲和保护,并毫无保留地给予爱,从而促进其健康。

有人在1990年对938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为期1年的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拥有宠物的老人,一年内看心理医生的次数要少于没有宠物的老人。看来宠物在这当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饲养狗,缓冲压力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更明显。此外,研究者还发现,老人饲养狗比饲养其他宠物花费的时间更多,也就是说,与狗呆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他们感到狗对他们的生活相当重要。也许,狗提供给主人的陪伴和依恋比其他宠物更多。

宠物与社会支持

近几年来,人们对定期接触伴侣动物在健康方面所获得的好处显示出日益浓厚的兴趣,这类报道也屡屡出现。如果说以前这类故事只是奇闻轶事的话,那么,近三十年开展的伴侣动物与人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就为此提供了科学依据。伴侣动物可以给主人提供陪伴和支持,有人把这种支持称为非人性化的社会支持,它虽然有别于人类的社会支持,但却可以发挥人类社会支持的作用。

何为社会支持?有研究者认为,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被关心和爱护的,被尊敬的和有社会价值的,能够互相交流和负责任的,那么他就是有社会支持的。最新研究表明,伴侣动物也可以提供社会支持。因为宠物可以给人提供安全感,被关心的感觉,被爱被喜欢的感觉,缓解心理压力特别是有害事件对人身心的影响和生活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宠物主人深深体会到,宠物是给予他们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

有研究者对154名老年人进行了评估。这些老年人包括四类:单独生活的,与其他人一块生活的,单独生活有宠物的,与其他人一块生活有宠物的。研究结果显示,宠物可提高单独生活人群的信心,改善因孤独而产生的不满。对宠物依恋最严重的人包括未婚者、离婚者、丧偶者、再婚者、新婚或没有小孩的以及空巢家庭。

现代社会中宠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一项饲养宠物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证明,同样的心脏病患者,在离开医院的一年内,饲养狗的患者去世的仅有6%,而不饲养狗的病人则有28%死亡。这可能是因为定时遛狗增加了主人的活动量,狗也给他们带来了好心情的缘故。另外一个心脏病护理中心研究人员还发现,饲养除狗以外的其他宠物的心脏病患者,一年存活率比不饲养宠物者也提高了。这些都说明了心脏病患者存活期与饲养宠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脏病患者饲养宠物可延长寿命的原因,是宠物增强了主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康复能力。

英国有研究表明,饲养虎皮鹦鹉可能给老人带来助益。他们评估了研究对象在饲养鹦鹉前后的心理状态。5个月后发现,这些鹦鹉主人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所改善,如对其他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鸟成为他们谈话的焦点,其中有些人由于养鸟招来许多人,因而增加了主人与社会的接触,也改善了邻里关系。

第2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方法

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课堂中渗透法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样的教育,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的看法。

一、在生活中渗透

生物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中进行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既将学科内容生活化,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又能体现“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如我们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一课时,就应该让学生从实际出发,看看周围的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保护环境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再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从而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我们在学习《健康及其条件》一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思考生活中自己的生活习惯是怎么样?自己有哪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我们应如何改变这些不良习惯呢?我们周围是否有人在吸烟或吸毒,他们的身体又怎么样呢?结合课本图片和内容,学生讨论后,就会发现如果要有良好的健康身体,就必须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师再介绍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食品卫生法》《防治法》《药品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一些规定。总之,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在学生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适当渗透相关的法制教育。这种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二、在案例中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如我们在学习《遗传病与人类健康》这一节内容时,让学生阅读课本提供的小资料《人种学家摩尔根遗恨终身的婚姻》。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是什么?他的婚姻出现了什么状况,他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讨论后得出了不要近亲结婚的认识。我们也可以举出血友病这样的事实:一对外观健康的夫妇,生了一个小孩,表面上和别人看上去一样,没什么差别,但是一到这个小孩流血的时候,就会血流不止,非要到医院才能止住。医生经过检查告诉他们。他们有血友病,使得小孩遗传了,而之前他们并没有做婚前检查,这样就让学生理解如果夫妻双方不做婚前检查,会造成小孩很大的后遗症,这样不利于优生。学生就能自然地想到为什么要求未婚男女要做婚检的重要性,也就理解了《婚姻法》规定不准近亲结婚和即使不是近亲也要进行婚检的要求了。我们在学习《预防传染病》一节时,先播放2003年春在我国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传染病案例有关图像资料,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分组讨论有关话题。如传染病有什么特点?传染病的流行需要什么条件?我国又是如何防治这一来势汹汹的传染病的?生活中我们应如何预防传染病呢?教师适时介绍《传染病防治法》。学生看到图像资料后,讨论非常积极,不仅获得了相关知识,又懂得了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在生活中多收集一些有关案例资料和图片,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会游刃有余。这样让学生在事实中理解更具有说服力,比我们空洞的说教效果好。

三、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教完后适时讲到本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欲呕,河水越来越混浊等,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由于人们破坏环境所造成的,使学生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由此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和法制教学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在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中渗透

初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内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这些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教师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学生同样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健康的生活》内容时,可组织学生参观禁毒展览,通过翔实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了解对人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危害,从而树立自觉抵制,珍爱生命的意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在上《合理用药》内容前先收集一些药品的标签,并认真阅读标签上的内容,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分别对这些标签内容统计,关注药品是否有副作用、注意事项、有效期、是否是处方药等,讨论对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如何处理?是否每一种药品都可以随意购买?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介绍我国的《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等法律知识。再如让学生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时可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可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在学科代表协调下,每组选择一种要扮演的动物,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在上课时推选代表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进行评价。教师再提问:“通过表演和观看表演,你对动物与人类关系有哪些新的认识?”学生会认识到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教师再结合课本内容介绍我国的动物资源状况,以及如何保护濒危动物而制定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教师可介绍这些法律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样的各种活动,学生受到了法制教育。

第3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摘要:肠道杆菌是肠道内诸多微生物之一,在于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肠道内菌群代谢的影响更为显著。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有益和有害两个方面对肠道杆菌度人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肠道杆菌代谢在研究对象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健康监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肠道杆菌疾病的治疗人体健康 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对自身机能的了解提高了人类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将人类健康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21 世纪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已进入系统生物学的阶段。对肠道微生物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研究证实,在人类的肠道内生存着1000多种微生物,细胞总是人体细胞总和的10倍[1]。肠道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及疾病的防治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研究证实,肠道杆菌对机体的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上,肠道细菌不仅能够完成自身之间的信息和物质交换,同时还能与宿主的其他细胞进行交流,实现与宿主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就是说肠道细菌对人体全身的物质代谢,进化,生病,健康均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肠道杆菌的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及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1、肠道杆菌代谢对人体的损害

肠道杆菌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在正常状态下,肠道内的细菌与人体的内外环境之间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一旦真个平衡发生变化,就将出现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疾病。菌群失调不仅直接导致患者肠道疾病,而且还能影响其它器官,因失调的程度不同而影响的部位及发病机制也存在差异。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的因菌群失调对人体造成损害的病例,该病患者无过量饮酒史,以此病因与酒精影响无关,在对其病机的研究中发现,该病与代谢、炎症、环境因子等多种基因有关,主要影响因素是饮食,饮食不仅直接导致肝脏的脂肪积累,而且对肠道杆菌的代谢有一定的影响,菌群失调进而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2]。同时医学界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肠道杆菌代谢能够产生内生性乙醇,乙醇作用于肝脏,导致脂肪肝的形成。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身体肥胖的小鼠呼出气体中的乙醇浓度较瘦弱的小鼠高,使用新霉素对其进行治疗,之后再次检查发现小鼠呼出气体中的乙醇浓度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证实,小鼠的内生性乙醇主要由肠道杆菌活动产生。相关研究显示,内生性乙醇不仅可以增加肝脏的甘油三酯累积,诱发脂肪肝,而且对肠道的上皮细胞具有损坏作用,影响肠道的通透性,使肠道内有害菌大量生长,分泌出大量的脂多糖,由血液转至肝脏,从而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由此可见,肠道杆菌的代谢对宿主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对部分疾病的发生及转变有不良的影响。这就给临床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指明了新的方向,对提高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肠道杆菌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肠道杆菌对人类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生存在肠道中的微生物不仅直接参与宿主的代谢过程,促进有害物质的排除体外,同时能够产生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代谢产物,维持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确保机体的健康。

菌群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肠道内微生物种类多样,其自身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人体自身无法产生的酶,可以进一步发酵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可以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粘液,确保了食物的吸收,肠道的畅通,同时对肠道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肠道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短链脂肪酸,包括丙酸、乙酸、丁酸等,这些物质对维护宿主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肠道杆菌能与人体发生共同代谢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药物及外来化合物的代谢过程中,直接影响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为人体健康及疾病的治疗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关研究显示,肠道杆菌中的部分细菌通过自身代谢以及共同代谢可以产生类似于外用药物的物质,对人体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肠道杆菌具有改善人体生理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3]。

3、肠道杆菌代谢研究的运用

现阶段肠道杆菌代谢研究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体健康的监测、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几个方面。①人体健康的监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肠道杆菌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临床上已将肠道杆菌的代谢作为人体健康的监测方法。这种监测方法较基因组及蛋白组学有着更大的优势,它涵盖了人体基因组及微生物基因组的所有终产物,所获得信息更接近生物表型。代谢组学研究的内容相对较为广泛,血液、尿液、唾液、活体组织等都可作为监测的样本。肠道杆菌代谢对人类健康监测具有重要的价值;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随着学界对肠道杆菌对人体影响的研究,通过影响肠道微生物的代谢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已成临床医学的重要内容。其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其他诸多疾病的应用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4、总 结

肠道杆菌对人体的作用一直是人类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的不发展,人类对其的认识逐步增加,已经意识到了肠道杆菌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认识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菌群在疾病防治中的应用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物医学的开展,人体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必然会进一步推动人类对肠道杆菌的研究,研究也必然取得更突出的成绩。在现阶段乃至于未来,肠道杆菌与人体健康的研究将成为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将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新的福音。

参考文献:

[1]徐凯进,李兰娟,邢卉春.肠道杆菌参与宿主代谢对医疗个性化的影响[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 2) : 86-89.

第4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性;不适应症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8-0068-04

文化,不仅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所特有的现象而把人与动物相区别,而且它还作为一种社会因素,影响着生活在此空间下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人格和健康。文化与心理、人格及健康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而难以道明。古往今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各自的视角探讨文化与心理、人格、健康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文献回顾

在世界史中,社会文化学派和文化人类学派都试图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对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派的一支——社会文化学派的上将——德国的卡伲·霍妮(1895-1952)。在她的《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6年版)中指出:“心理活动是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说,个体潜在的内心冲突实际上乃是他们所处的文化中某些特定矛盾的反映,社会上神经病发病率的增加,表明了生活于其中的现实条件发生了问题。”同时,该学派的集大成者,德国的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也认为,社会通过它的“过滤器——三种文化因素:语言、逻辑、禁忌来塑造社会成员的性格和潜意识。”其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文化决定着人格。“病态社会必然产生病态的人格。”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西方病态的人格性格。

而与此同时,文化人类学的杰出人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富尔顿·本尼迪克特(1887-1948)和玛格丽特,米德(1901-1978)也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去阐述文化对人的影响。本尼迪克特在1934年出版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抗的两极。社会文化提出了个人赖以生存、创造的原材料。……文化贫脊,个人便会受害;如果它丰富灿烂,个人便可以得到大大发展的机会。”她强调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制约和决定作用,但也不否定社会成员的生活有其自主性。她多次申明:“具有某地文化经历背景的人类学者中,没有一个曾经相信,个人不过是一些机械地执行其文明指令的自动机。”而被称为人类学“创业之母”的美国女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1907-1978)在其名著《来自南海》(此书由1928发表《萨摩亚人的成年》、1930年发表的《新几内亚区儿童的成长》和1935年发表的《三个原始部落》的三部曲组成卜一书中,通过对上述原始部落的对比研究得出结论:“诸如青春期危机等原先我们一归诸于人类本性的东西,绝大多数不过是我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文明施加给我们的种种限制的某种反应。……所谓男性与女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学的性差异,相反,它是其特定社会文化条件的反映。……?”

上述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存在什么永恒的超文化的人格特征。不考虑特定社会的规范,就没有人格的变态与常态之分。”

第5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环境 污染 控制

肿瘤包括良性瘤和恶性瘤(癌)。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为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为环境(性)癌。癌症已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它和脑血管病、心脏病在人类死亡原因中占前三位。研究如何发现、消除和控制环境致癌因素,是环境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致癌的环境因素中,有些是可直接引起肿瘤的致癌物,如煤焦油可诱发皮肤癌;还有一些是致癌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以及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等。

环境致癌物的分类 环境致癌物可分为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三类,其中以化学致癌物的种类最多。诱发的肿瘤都有一定的部位和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20年左右,长的可达40~50年,短的1~2年。

1 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密集、煤炭和石油燃料使用量的迅猛增长,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城市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WHO统计,每年全球估计有120万以上新发肺癌病例。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亦不断上升。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大气污染诱发肺癌而使死亡率增高。

大气污染诱发肺癌一是颗粒物污染,二是硫氧化物污染,三是氮氧化物(NO)污染,四是多环芳烃(PAHs)污染,五是氡污染,六是重金属污染。

2 防癌不要吃发霉的粮食

过去有一些例子证明了发霉的粮食和饲料可使人、家禽、家畜急性中毒死亡,也可以使鱼类、实验动物、甚至人类发生肝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目前已发现十多种霉菌毒素有致癌作用。所以要求收割下的粮食,一定要充分晾晒或烘干,粮库储存粮食要通风、防潮、防升温、防发霉。

食品商店和摊贩对食品要有保鲜存放条件,并有明确的保质期,发霉变质的食品禁止出售。我们提倡每家每户把粮食保管好,不能让粮食发霉。如大米表面失去光泽,稍有灰暗或灰黄的颜色,玉米粒的脱粒破口处颜色发暗或发浅绿色,玉米面有“捂”的气味,花生米的颜色由纯白变黄,都是发霉的现象。明显发霉的粮食不但人不可吃,也不要喂家禽或家畜,以免人、禽、畜中毒或致癌。极轻度发霉的粮食(如大米、小米及其他未粉碎的粮食)在煮饭前,需认真淘洗,多用手搓擦,多用水冲洗,这样可以搓洗掉粮食表面的部分霉菌及其毒素。紫外线和一般的煮沸高温不能使黄曲霉毒素破坏。

吃花生米时要挑出霉坏颗粒,不要吃腐败的及已有捂、馊、酸臭及哈喇等变坏味道的食物。不做或少做酸菜或咸菜。市场出售的“免洗米”如果存放的室温稍高,尤其是经过夏季,塑料袋里的粮食同样会发霉。所以,为了吃得放心,对保存了一些时间的免洗米,也应先淘洗,然后下锅做饭。

3 化学致癌物和环境致癌物

化学致癌物按致癌作用的机理可分成三类:①不经过体内代谢活化就具有致癌作用的直接致癌物;②必须经过体内代谢活化才具有致癌作用的间接致癌物;③本身并不致癌,但对致癌物有促进作用的助致癌物。影响面最广的是大气和水中的多环芳烃、石棉、砷、氯乙烯和食品中的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毒素等。

环境致癌物的发现主要有下述三种方法。

① 流行病学调查。早在16世纪,不少学者已在人群中进行环境流行病学调查。1521年,在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部施内贝格的一个金属矿发现有半数以上矿工早死于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当时认为可能与矿山环境有关,称为“山病”。到1879年,才确认这种病是肺癌。1921年通过矿区大气环境的放射性测定,确认电离辐射是该矿肺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现在已知的许多环境致癌物都是通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首先发现的致癌物有煤焦油、木焦油酚、芳香胺、矿物油、石油蜡、异丙油、苯、石油脚渣、石棉和砷、铬、镉、镍,以及电离辐射、紫外线和酒精饮料、烟草、槟榔、寄生虫等。除无机砷外,这些致癌物的致癌性都经动物实验证实。癌症的潜伏期长,人类生存的环境又相当复杂,一种致癌物可以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的肿瘤,同一部位的肿瘤又可以由多种致癌物引起,因此调查病因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如第一个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化合物的发现,从1775年英国外科医生P•波特发现烟囱清扫工患阴囊癌开始,到1915年经日本学者山极胜三郎和市川厚一用煤焦油多次涂抹兔耳,可诱发皮肤癌,直至1933年J•W•库克等人从煤焦油中分离出致癌的多环芳烃化合物被最终确认,前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

②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有助于环境致癌病因的因果关系的分析和致癌机理的研究。自从20世纪初人们用生命周期短的动物进行致癌实验以来,发现不少可疑的致癌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到1980年已出版25卷有关化学致癌的专著中,介绍了140多种经动物实验获得充分证据的化学致癌物。这些发现既有助于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分析,又可缩短发现新的环境致癌物的时间。例如氯乙烯的致癌作用,便是先在1970年从实验动物身上取得证据,然后在1974年才取得对人致癌的证据的;合成塑料用的双氯甲醚的致癌作用也是先在1968年取得动物实验数据,1973年才取得对人致癌的证据的。己烯雌酚、黄曲霉毒素、4-氨基联苯、芥子气等也都是首先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的致癌物。但动物实验的数据仅能起到预测或筛检的作用,不能代替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而直接外推到人。如何应用动物实验的数据来评定化学物质对人的致癌危险性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③ 生物学筛检。为了能快速地鉴别新化学品、新农药和新食品添加剂的致癌性,近十多年来人们应用了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肝微粒体酶筛检试验(艾姆斯试验)、显性致死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株基因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等致癌物快速生物学筛检方法。例如,经致突变实验阳性者可列为潜在致癌物,这就为工业上新产品生产的取舍提供初步依据。国际上对新化学产品致癌性的鉴定,已形成一套工作程序。一般通过快速生物学筛检法发现阳性后,再考虑进行动物实验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和费用。

4 加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研究

环境污染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最先突破的是职业癌。在生产环境中接触的致癌物,浓度大,致癌性强,比较容易发现,而又容易就地消除或控制。如异丙油曾经是引起生产异丙醇的工人呼吸道癌高发的一种致癌物,它是在采用90%浓硫酸生产异内醇的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在工艺上采用75%硫酸后,致癌物异丙油即可消除。在生产环境中的一些致癌物,不仅工人可能接触,而且有的还会逸散到居民的生活环境中,影响更多的人。居民中接触的致癌物一般是低浓度、低剂量的,找出具有致癌危险的最低浓度或剂量,是环境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有些癌症的发生,受饮食、吸烟等生活习惯影响比较大,调查时需要扩大调查的地区,并采用多因素分析的方法。

目前,我国每死亡5人中,即有1人死于癌症。由于公众对癌症的预防、早诊早治、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延误了癌症的早期治疗,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提高公众对癌症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传播癌症可防可治的理念,帮助公众建立信心具有积极意义。

第6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油多不坏菜”的做法已过时。不过,有谁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本书中,“吃油”的学问被阐述得淋漓尽致,要想远离疾病,必须科学用油。因此,是要健康,还是要口味,这一切源于我们对食用油的选择,重健康的用油,菜肴未必不美味;重口味的用油,“富贵病”则悄悄找上门。

这本书语言通俗、风趣,深入浅出地讲解和分析了食用油脂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令人读后耳目一新。比如书中披露,餐馆的“清炒油麦菜”,其实含油量惊人。调查发现,一盘“清炒油麦菜”,最少要放25克油,最多的竟用了125克油,而不少厨师在菜盛盘后,还要加5~10克“明油”。所以,在餐馆就餐时,如果没有叮嘱“少放油”,用油量就会超标两三倍,这就是为什么常下馆子的人,特别容易“发福”。

知道了要少吃油,还要吃好油。

事实上,天然的油脂,绝大部分都是对人体有益的。比如,大豆油的营养价值较高,花生油容易消化吸收,油菜籽油有利胆功能,而地中海沿岸国家食用的橄榄油,被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油脂中最适合人体营养的油脂”。

然而,人类自作聪明,发明用“氢化”的方法篡改油脂分子结构,产生“反式脂肪酸”,这种人造油脂,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我国市面上出售的许多油炸食物,都是用“氢化油”煎炸出来的。另外,反复煎炸、高温处理后,被氧化的油含致癌物质,是危害健康的“坏油”。

如果你对炒菜“加油”有疑惑,这本书就值得一读,它会告诉你选择食用油时,品种不能“太专一”,动物油与植物油要合理搭配,平时要养成低温少油的烹饪习惯,并拒绝变性和氧化的油脂。

《油脂、营养、健康――厨中百味油为贵》

赵霖、鲍善芬、傅红(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年7月 ¥29.80元

书摘:

中国营养学会学会有个推荐量,即每人每天直接食用的脂肪――就是看得见的油脂有25克就够了,而且要分三餐吃。所以应该经常问一下自己“吃的油量超标了吗?”如果存在以下情况,就需要多加注意:1、每周外出的应酬超过两次以上;2、炒菜时用油量太大;3、酷爱肉类食物;4、偏爱油炸食品;5、喜欢喝浓汤。

作者简介:

赵霖: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博导。多年来从事生物化学、微量元素与营养生理学研究,所著《中国人怎么吃》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二等奖。

第7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儿童亚健康 日常调理 饮食保健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113-01

引言

随着我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政策,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的现象也日益普遍。由于每个家庭的过分溺爱,导致众多儿童养成了偏食、厌食和缺乏运动等诸多不良习惯,儿童亚健康现象严重。而亚健康下的儿童无法象成人那样具有身体不适的敏感性,更无法如成人般坚持锻炼和饮食保健,因此必须依靠家长的正确引导和长期坚持调理和保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儿童亚健康的常见现象及起因

1、 肥胖,运动迟缓。

儿童肥胖首先可能是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据调查统计(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烹饪系2006年在全省范围发放调查表反馈结果)一般如果父母都肥胖,子女的肥胖几率会达到70%,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达到50%。但更多是因为吃喝太多无规律,尤其是甜食、饮料及一些高热量食品摄入太多,加上平时缺乏运动,导致反应迟缓,身体肥胖。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一些儿童激素分泌不正常或激素类药物使用过量,或荷尔蒙分泌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肥胖,但已属于病理学范畴,不属于亚健康的研究范围。

2、 缺钙,发黄矮小。

很多孩子出现头发色泽枯黄,无光泽,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有的孩子则夜间磨牙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比同龄孩子身材矮小的现象,这些都是儿童缺钙的典型表现。儿童缺钙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为钙源不足出现钙缺乏;有的则是因为儿童钙吸收能力很低,虽然家长注意给予补钙,但效果甚微;但更多的是因为很多儿童有厌食、偏食的习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

3、 缺铁,儿童贫血。

儿童贫血现象已经越来越为儿童保健专家的关注,很多儿童都有轻微的贫血,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很难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其实儿童亚健康这时候已经出现。儿童贫血的重要原因就是铁摄入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也大多由于儿童偏食引起。

4、 缺锌,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一般多在上幼儿园时期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这类儿童多烦躁好动,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喜欢咬手或铅笔。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许多专家研究证实,缺锌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严重缺锌,甚至导致儿童性发育迟缓。

二、儿童亚健康的日常调理

1、 提倡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就是饮食要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保证蛋白质供给,同时维生素摄入充足,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是说某种营养素的供给越多越好,只有各种营养素之间供给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才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要做到膳食平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食化、宽食谱。人类就是杂食类动物,只有广泛摄取各类食物,才能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全面、平衡摄入。对儿童来说,不偏食、过食,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有家长的参与,采用引导方法和激励机制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儿童肥胖或营养不良。

2、 坚持体育运动。

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儿童消化,促进儿童食欲,帮助消耗多余热量,预防肥胖。要求孩子养成运动只是指令性地布置任务是不行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和孩子一起坚持锻炼;或者干脆将孩子送到一些运动机构如舞蹈学习班、武术学习班等等,不一定要求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造诣,但至少可以保证每日的运动量,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

3、 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

事实证明,科学的作息习惯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儿童身材矮小与睡眠不足有一定关系。专家指出,儿童尤其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督促儿童每晚十点以前上床休息,早晨八点前起床,生活习惯科学有规律,能有效预防儿童亚健康。

4、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要勤剪指甲、勤洗头,饭前便后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吃不卫生的东西,尤其是包装不规范、卫生不合格的零食;每天两次坚持刷牙,并保证刷牙质量,学会科学的刷牙方法,保证牙齿健康;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清新,保证呼吸道健康。

三、儿童亚健康的饮食保健

1、 保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参与人体抗体的形成,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蛋类、乳类、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以及禽类、鱼类等,另外大豆中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由于儿童对大豆制品的喜好程度不一,因此在尽量提倡补充大豆蛋白的同时,必须保证动物蛋白的充足供应。建议每个儿童每天坚持喝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同时注意动物内脏和水产品的供应。

2、 保证维生素的充足供给。

维生素是人体需要量很少但不可或缺的,其种类很多,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通常情况下,脂溶性维生素不能溶解于水,容易在体内积存,过多就容易导致维生素中毒,例如维生素E。提倡供应充足的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维生素C可以增强人类体质、抵抗病毒、抗过敏等作用,多余的维生素C会随尿液排除体外。维生素多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动物性原料的肝脏中含量也很丰富,因此提倡给儿童摄食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3、 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

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有钙、铁、锌、磷、碘等,钙、磷、锌主要存在于动物性原料中,尤其是动物内脏和骨骼组织中,碘在海产品中含量丰富。因此应该注意全面摄食各种食物,坚持平衡膳食,保证各种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建议食用加碘盐时应该在临出锅前加入,以防止碘被破坏;注意及时补充各种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四、结束语

儿童日常调理要贯穿于育儿的全过程,需要靠成人的关注和帮助,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这就要求成人必须具备儿童调理与保健的基本常识,用以保证儿童良好的健康状态,预防亚健康。

参考文献

第8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所谓“远亲食物”,是指该类食品在空间和生物学关系上距离人类相对较远。例如,鱼虾鳖鳝与猪牛羊兔类相比,鱼虾鳖鳝当然离人类远些;植物性食物无疑又远于动物性食物;野生的植物必然远于人工种植的植物;海洋中的食物更远于陆地上的食物。

在人类发现的所有食品中,真菌类的香菇与人类生物学上的关系是最远的,而香菇恰是最有利人健康的食物之一。每百克香菇中,含蛋白质37克、碳水化合物59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毫克,还含有很多糖类、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香菇的水浸液中含有多种氨基酸、乙酰胺、胆碱、腺嘌呤等成分。香菇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常食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对防治脑溢血、心脏病、肥胖症和糖尿病都有效。美国科学家还发现香菇中含有一种“β―葡萄糖苷酶”,这种物质有明显抗癌作用。此外,香菇还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帮助消化、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等多种功效,故有“健康食品”之美称。

生长在我国北方高寒干旱地区的沙棘,是一种野生珍贵植物,离我们人类较远。近来,有关专家证实,沙棘是自然界中罕见的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植物。据分析,沙棘中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等2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活性物质和配伍机制正好与人体的需要相适合。沙棘中维生素C的含量冠于野生果之首,是猕猴桃的5倍、山楂的20倍、番茄的80倍、苹果的100倍。沙棘所含的其它多种维生素也相当丰富。沙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适用于冠心病、血管硬化、胃溃疡等症,具有止咳化痰、活血化瘀、清热止泻、补脾健肾等功效,是药食两用的佳品,被营养学家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营养保健和药用食物。

海带在生物学关系上也距离人类较远,是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海带营养价值高,它含丰富蛋白质、海带多糖、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D、尼克酸、胡萝卜素、核黄素、甘露醇、碘、钙、磷、氧化钾、纤维素等,是营养极高的海洋食品。每百克海带含碘量高达240毫克,含钙量也高达1177毫克,孕妇常吃海带,对胎儿发育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极为有益。海带中的“海带多糖”可降低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阻止动脉血管内膜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还有抗凝血作用。海带中一种名叫“U―岩藻多糖”的物质,能够诱导癌细胞自杀,从而起到防癌抗癌的良好作用。据联合国卫生组织统计,日本妇女几乎不患乳腺癌,主要原因是食海带多。另据有关专家统计,长年食用海带的老年人,患病率平均低5%~8%,而寿命却平均提高4~8岁。

第9篇:动物健康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自然;生命;美

劳伦斯的作品以前瞻性的眼光探讨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蕴。虽然生态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早已体现了这些思想。尽管该作品曾因惊世骇俗的描写遭到禁止出版长达三十余年,寓意却是严肃的,表现了“死亡与再生”,是“温情的反异化神话”。今天我们从生态主义的视角来看,它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机器文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美好天性的摧残,指出了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只有与自然接触,回归自然,人类才能获得新生,生命与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一般来说,表现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所有作品都属于生态文学研究的对象。生态文学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考察和表现主要包括:自然对人的影响(物质的和精神的),自然整体以及自然万物与人类的关系,人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摧残,人类重返和重建与自然的和谐等。中国学者鲁枢元明确地把生态批评的要旨分成三个层次: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指的是作为物质存在的大自然生态,而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属于人类内部生态。自然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生存竞争,继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就涉及人类的“社会生态”问题。而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失衡,也必然会影响人类的内心世界,引发人类的“精神生态”问题。《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正是一部反映人类和自然密切关系的小说,它通过描述康妮与克里福德及看林人梅勒斯之间的感情纠葛,向读者揭示人类破坏自然,进而引发出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谐的一系列问题。

在小说开篇,劳伦斯就向我们描述了战争对自然的破坏。克里福德家院子后面的树林里已经没有猎物,也没有野鸡。“它们在战争期间被人杀光了。”空地里只有枯槁的蕨草,夹杂着几棵倾斜的细树苗,锯断了的大树桩“毫无生气地着它们的顶和盘错的根。”这里就是杰弗里男爵(克里福德的父亲)砍伐树木给前线修战壕的一个地方。路右侧缓缓隆起的圆丘上“光秃秃的”“一片荒芜”。

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破坏却是持久的。劳伦斯出生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和文明,但也带来了未曾预料的生态灾难:资源过度开采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如主人公居住的拉格比大宅,整日能看到煤矿浓烟滚滚的烟囱,昕到筛煤机、卷扬机、载重机等各种嘈杂声,闻到“充满了大地秽物燃烧后恶臭的硫黄味。”而远处的工业区特弗沙尔就更不用说了:“目之所见尽是些变黑了的砖房子、锐角发着亮光的黑石板屋顶、夹杂着煤屑的黑泥、又湿又黑的人行道。”在十五章中,作者更是借梅勒斯的口来表达他对工业的控诉:“这肮脏、残忍、令人讨厌的地球,人类已经把它弄得一塌糊涂。”

自然生态危机的出现导致的是生存竞争及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紧张。劳伦斯生活的后期(20世纪初),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对世界的殖民瓜分已基本结束。而作为迟到者的德国,为了获得利益,不惜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英国遭到了重创,国家由盛转衰,社会呈现出不和谐状态,人与人之间关系恶化紧张。在小说的第二章,康妮和克里福德回到拉格比老家,代表“贵族阶级”的拉格比和代表“农民与矿工阶级”的特弗沙尔村是隔阂与冷漠的,相互之间是“无法逾越的深渊,深渊两边的人都怀有一种默默的仇恨。”这种不和谐在第五章又有更具体的描写:“特弗沙尔的矿工又在谈论罢工,康妮觉得,这不是显示力量,而是战争的暗伤,暗伤太深了,……需要许多许多年,需要几代人的活血,才能化解他们身心深处淤结的巨大血块。”

社会和谐的破坏还具体反映在个人身上。在小说里我们看到这样的家庭关系:丈夫和妻子关系要么不和谐(如梅勒斯和其妻子),要么过早结束(博尔顿太太年轻时就守寡),要么分离(康妮的姐姐和丈夫也离婚了),要么异化(如克里福德和康妮)。克里福德就是这场灾难的牺牲品,战争使其胯以下的身体永远瘫痪了,散失了温情和生命的本能,而他的妻子康妮只能守着活寡。战后社会的不和谐还体现在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加深。如爱尔兰人米凯利斯,因为写了些关于伦敦时髦社会的剧本而成名,但他却痛苦地感觉到跟英国人在一起,什么都无法使他摆脱永受排挤的命运。

战争和工业文明不但给人类社会的和谐带来了破坏,而且还扼杀了人性。根据当代西方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人表现出的精神症状可以概述为几方面: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生活风格的“齐一化”,存在的“疏离化”和心灵的“拜物化”等。。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里,我们都能看到这些精神症状。克里弗德是没有生命力的异形人,他埋头写作,但写出的东西空洞无物;为求家业传承,妻子可以借腹生子。“他的瘫痪象征着他那个阶级的人在情感和激情深处的瘫痪”。。克里福德的朋友如查尔斯・梅、哈蒙德、汤米・杜克,他们都是上流社会的文明人,却终日无所事事,夸夸其谈地大谈所谓“精神生活”。机械文明下的其他人们也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如设菲尔德钢铁厂的工人,是“一些怪异、变形、模样像人似的不大点儿的东西”,而矿工们则是从“煤缝里钻出的怪异动物”。

劳伦斯不惜笔墨地描写受污染的环境,要显示的是自然与人类生存是密不可分的一种生命共同体。根据20世纪70年代英国生态学家拉夫洛克(J.E.Lovelock)和美国生态学家马古里斯(L_Margulis)提出的“盖娅假说”,地球系统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每一个事物都与其他一切事物勾连在一起,没有任何部分能够被单独抽出来而又不改变其特征和自然整体的特征,都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类却因贪婪和自私背叛了这个生命体,不断地对地球进行改造、掠夺和摧残,大大损耗了地球上的有限的资源,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污染了人类及其他生命物质的生存环境,也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南此可见,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经向人类的精神世界蔓延,给人造成了精神污染,我们已明显地感受到人类精神的失落和衰微。这就是劳伦斯眼中的人类的“大灾大难”。

大自然是人类能够诗意地栖居的环境,也是人类情感能够依托的港湾。生命与美往往是存在于大自然中,这就是劳伦斯在他的作品里要表达的生态意蕴。

在小说前6章,没和大自然接触的康妮,精神状态是空洞、缺乏活力和生机的。直到无意撞见看林人梅勒斯冲 洗身子时的,她对美的意识才开始恢复了。她留意到镜前的自己:身体平板、生硬,“仿佛没得到足够的阳光和热量,有点发灰,有点枯萎”。而生活在纯朴清新的大自然中的梅勒斯身上却充满着生气和活力。康妮居住在拉格比大宅,黑暗、丑陋,被臭气所笼罩,使人无法呼吸,她只能逃到森林里。森林,就是作者设计的尚未受到污染的、人类理想的栖居地。康妮生活和情感的转折就是从步入森林开始。康妮一次次地到森林去散步,就是因为她生活的世界令她压抑和难以呼吸,而森林古老的树木却“具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沉默力量,同时又体现出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存在”。在这里,阳光明媚,“早生的蒲公英开着太阳似的花,新吐蕊的雏菊洁白如雪。榛树丛中,半张开着的叶簇上悬垂着尘灰色的最后的柔荑花,好似一幅花边。黄色的燕子草现在已满地簇拥,相互拥挤,黄光闪烁……灌木丛下面,蓝鸫的蛋壳偶尔可见。处处是蓓蕾,处处是生命的突跃!”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生态平衡的原始自然的世界。在动物之中,生命也是令人感动的。如在森林中的养鸡场,当康妮看到母鸡紧伏在蛋上,那种温存和雌性的急切,让她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和意义。当她看到一只小鸡迈着小小的步子走来走去:“此时此刻,它是天底下最为活泼的小生命……它这样的纤小,这样的无所畏惧!”康妮为这小生命的活泼所感动,并为生命的勇气流下了眼泪。

在不断与自然和梅勒斯的接触中,康妮身体和心灵得到了养分,像植物般康复生长起来。“她像一座森林,像一个盘根错节、枝叶交织的幽暗的橡树林,神秘的蓓蕾在展开。”最后她融入了自然,和梅勒斯一样,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在小说15章,有一段人物与景物水融的描写,她和梅勒斯在雨中裸奔与舞蹈,展现最纯真、最真切的自我。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精神与肉体合二为一,就是劳伦斯心中要表现的希望。自然是人的精神源泉。要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就必须不断地与自然接触,回归自然,融入自然,才能得到拯救和新生。

劳伦斯在“道德与小说”一文中说到“人与其周围世界之间的完美关系就是生命本身”,人要“拯救”自己的灵魂,就要“完善与另一个人、别人、一个民族、一个种族、动物、盛开鲜花的树、土地、天空、太阳、星星和月亮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在小说里展示如此完美而富有诗意的人与自然、与动物、与植物的关系,让我们看到生命与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此外小说中的描写也使人感到爱的美好。因为劳伦斯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有的自然本性,是一切美、爱与生命的基础。“性与美是不可分的,正如同生命与意识。”康妮和克里福德的婚姻没有了性,因此也没有了爱和生命;梅勒斯和妻子有性,但没有尊重和爱,也没有美。康妮和梅勒斯的达到了精神和肉体的和谐,因此是美好的,富有生命力的。正如劳伦斯在为该小说辩护时所说:“尽管人们敌视这本书,可我却要说这是一部今天人们必需的真诚而健康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