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交通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城市中央商务区(Cential Business Distiict,即CBD)是集政务服务、商业金融、会务会展、宾招酒店、文化娱乐等多职能于一体的城市重要功能区,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CBD的低碳设计将对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本文着重探讨现代CBD建设如何通过构建地区性复合型的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弹性格局、增加绿化汇碳等手段减少碳排放,打造绿色低碳的现代CBD。
关键词: 城市商务区;低碳;绿色;设计
中央商务区(Cential Business Distiict,即CBD)一般地处一个城市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城市高端产业的集聚区。作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区域,其开发无疑将导向高强度与高密度的地块开发模式,缩小区域内部如绿地、水体等生态要素开发,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与现代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成矛盾。如何既注重经济效益的开发,又注重生态文化效益的开发,成为现代CBD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弹性格局两方面来论述现代绿色低碳CBD的设计。
一、基于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构建的CBD低碳规划
据有关专家统计,一公顷城市绿地每年吸收一氧化碳量为5-15吨。基于GI构建的商务区低碳规划是指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商务区发展的战略性空间框架,在合理确立功能构成、建设规模的同时立足于基地的生态特征,构建与地区交通、建筑、绿色空间复合交融的生态弹性格局作为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实现CBD高效能、高效率、低排放发展。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绿色基础设施作为CBD可持续发展基底。发展区域综合、功能联动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作为CBD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提高CBD碳汇容量,实现CBD低碳可能,创造自然和谐的魅力宜居之城。
2、绿色基础设施与地区交通系统的结合。将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与城市交通系统相结合,最大幅度的发挥绿色植被固碳释氧、减噪降温作用,打造宜人尺度的城市街道系统与魅力步行空间,形成绿色生态低碳的地区交通系统。运用“机非分离、各得其所;打造枢纽,无缝衔接;公交优先,宜人慢行”的交通规划理念,通过采用“机动车主干道+林荫大道+步行道”的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系统环境友好与高效运作的目标。
3、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游憩开放空间系统。营造连续贯穿室内外的绿色活力空间一一生态建筑绿色理念和绿色开敞室外空间。室外场地下构建“广场一街道一公园”的城市活力空间体系,室内场地则通过绿化屋顶、垂直绿化结合能源技术的运用,实现建筑低能耗运作的同时营造工作在大自然之中的高级环保办公环境。
4、绿色基础设施承载城市文化。对CBD开敞空间进行文化表征上的保护,并采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时尚转化,实现其功能更新后的活力更新,也保留了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记忆与精神。绿色空间体系体现城市文化与地方精神,彰显城市魅力,突出CBD魅力橱窗的特质,建设生态娱乐型CBD与体验型CBD。
二、构建生态弹性格局的CBD
构建生态弹性战略格局不同于一般性对生态过程的描述与控制,而是立足于生态效益,兼顾土地经济效益,将生态过程通过核心辐射区、固碳斑块、游憩廊道等核心控制要素进行表述与控制,希望解决中心商务区的经济密集开发模式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
1、优化网络、强化绿核。由CBD生态现状的存在优势与面临机遇所决定的优势一机遇SO战略,根据CBD现状与城市生态学原理,对于现有分布均匀、形式多样的绿色空间应该加以优化,使其形成更加系统的有机生态网络,与此同时强化网络中的绿核,发挥其核心辐射的功能,促进CBD生态过程的发生与完善。
2、区域系统、固碳绿斑。以北京CBD东扩区案例为例,考虑到生态过程的时空连续性,从区域层面看待CBD东扩区的生态绿色空间建设,包括借用朝阳公园等周边大型核心绿地的构建CBD的区域性绿色基础设施,在CBD关键节点与现状绿化状况较好的地点如人民日报社的周边绿地、一道沟绿廊沿岸绿地以及已建成新光天地中绿化状况良好的中心景观绿地等中安插布置固碳战略绿斑,形成区域系统的生态绿色空间网络。
3、垂直绿化、指标控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绿地斑块的面积经常由于建设用地的胁迫与土地价值的市场级差被不断缩小。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场地绿化并实现碳氧收支平衡的最小碳汇绿地面积,通过分解到每块土地的绿色容积率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的绿色容积率进行控制与平衡,将空中花园、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综合考虑。
4、斑廊贯穿、战略互补。通过确定发挥生态效应的最小面积与宽度,对CBD生态绿色空间的核心区面积与廊道宽度进行建设指引。当区域绿化覆盖率大于30%时,绿地对热岛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因此建议区域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50%。当绿地规模大于3公顷、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其内部的热辐射强度明显降低,基本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热辐射强度相当。绿廊宽度大于30米时,具有较明显的降温降噪作用。绿廊宽度大于12米时,物种多样性开始随宽度增大而增高,因此建议设置面积大于3公顷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同时结合交通系统构建绿色廊道,其中机动车主干道旁绿地宽度大于30米,次干道旁绿地宽度大于12米。由于斑块之间距离小于500米生态效应较好,500-1000米属于中等,大于1000米则较差;踏脚石斑块绿地面积建议在0.5到1公顷左右。
三、结语
CBD的科学建设为我国城市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城市CBD的建设要在绿色、生态、人文的理念下,建设成低碳、环保、节能、节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重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18(3)
[2]罗永泰,张金娟.我国中央商务区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 (2) .
[3]王文礼,杨星,.绿色容积率: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一种生态量度[J].中国园林,2006, (9).
[4吴菲,李树华,刘娇妹,.城市绿地面积与温湿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园林,2007, (6).
【关键词】绿色交通 评价指标 烟台交通
由于在我国绿色交通问题提出的时间不长,相应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少数人对绿色交通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而绿色交通综合评价正是城市绿色交通理论和实现途径的联系纽带,它是绿色交通从理念层次进入操作层次至关重要的环节。绿色交通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建立城市的绿色交通系统,实现城市的绿色交通总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制定一套完善的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可用于评价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优劣程度和可行性。
一、绿色交通的内涵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可持续性发展概念一脉相承。它强调的是城市交通的“绿色性”,即减轻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的交通需求,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绿色交通的本质是建立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以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公平。绿色交通具有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战略目标,主张以最少的社会成本实现最大的交通效率,与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相适应,与城市周边海域利用模式相适应,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与城市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多种交通方式共存,优势互补。
二、城市绿色交通评价内容
根据相关文献对国内现有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分析,以及文中对绿色交通系统的内涵、特征及实现途径的相关分析,最后确定城市绿色交通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交通功能评价。城市绿色交通规划的基本目标是满通需求,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绿色交通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评价内容就是其交通功能的实现情况。其主要涉及交通设施、人员出行的方便以及交通出行的构成。
(2)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分别从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及公众满意度两方面研究。
(3)环境影响的评价。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尾气污染、噪音污染情况,以及道路绿化情况,努力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交通系统。评价基础是大气污染物、噪音分析模型及道路绿化率和再生资源的利用。
(4)政策性评价。主要包括政府出台关于绿色出行的相关政策以及相关运输企业出台相关绿色出行的规范。
三、烟台交通特点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濒临渤海和黄海,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方式齐全。但随着经济上的发展出现了交通与发展不协调的方面,比如:
(1)港城空间矛盾突出。烟台城市依港而立,因港而兴。但随着港、城快速发展和港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突出地表现在:空间上港城不分。芝罘核心组团是以港口为中心、蓝烟铁路、冰轮路等集疏运通道穿越城市生活区,这既影响了城市环境,也对城区宜居品质产生不利影响;港口的功能拓展和整体发展受到空间的限制。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港区水域范围、陆域用地已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临港产业和港口服务业发展受到限制。
(2)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相对滞后,组团中心不突出。烟台火车站、烟台港客运站和烟台汽车总站集中分布在芝罘核心组团内,其它组团的公路客运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缺乏相互协调和衔接。
四、指标体系
根据绿色交通的内涵以及城市绿色交通评价的内容,结合烟台交通的特点,制定出一下绿色交通指标内容,如表1:
表1
(1)交通功能评价。它包括:交通设施的可及性,交通出行的构成,人员的可及性。其中交通设施的可及性是指交通设施达到绿色技术标准以及满足人们需要的可实现性。如:英国“自行车运输系统”公司正在研制一套自行车高速公路系统,用“吹风”的办法使平均时速达25英里,而目前绝大多数地铁或轻型铁轨的车速不超过l8英里。交通出行构成主要是指多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的便利性。烟台致力于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的统筹安排、组织建设和协调服务,形成了全市交通行业“一盘棋”。提出“以港口为龙头,以公路为基础,以铁路为动脉、以民航为两翼,构筑现代化、立体式、快速反应的大交通”的工作思路。人员可及性是指充分考虑人的舒适性、安全性。人出行的选择偏向于舒适,导致大量私人轿车的出现,如果地铁、公交等出行方式更舒适,更方便、更安全,人们会偏向于公共绿色交通设施。
(2)社会经济性评价。社会经济性评价包括交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建房屋近20亿平方米,存在着大量的高能耗建筑。绿色建筑作为现代社会生态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安全与功能稳定的组织结构,参与城市生态服务能力的效率变化,对提高生态人居系统健康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高效存在与服务功能的稳定性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核心基础,也是绿色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
以往城市规划多从土地及空间配置出发,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优先,这种规划多以人的需求、便利为核心,将城市生态研究仅仅作为规划编制中的过程参考,往往具有明显的人为性、片面性。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中提出要积极推进绿色规划。以绿色理念指导城乡规划编制,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生态环保、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作为约束性条件纳入区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并将绿色指标作为土地出让转让的前置条件。
要打造绿色建筑,一定要对开发用地进行前期综合评价,包括生态环境、健康安全性、地质、古迹等方面,避开水源保护区和有土壤、空气、电磁等污染的地区。规划设计要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将开挖面积和植被破坏减至最低。保护和尊重人文环境和优良的城市空间尺度。
[关键词]绿色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84-02
绿色大学校园的规划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学思想、环境教育理论与校园环境规划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大学校园的理念在世界被广泛地传播并实践着。论文将围绕绿色大学校园的内涵,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建设为例,探讨绿色大学校园规划的策略。
一、项目概况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本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学院位于百年历史名城大连旅顺口,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校舍建筑风格各异,既有古典的凝重,也有现代的浪漫。幽雅的校园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圣地。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高校,在建校初期,校园规划理念及建筑风格定位上,王万义校长是在对学校现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上,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规划设计理念,体现特色性大学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实力,建筑设计体现“适用、超前、继承、创新、突出文化底蕴特点和环境设计”的思想,突出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发展理念,全面打造快捷、高效、舒适、美感、绿色的校园。
二、建设基地概况
(一)地貌特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绿色大学校园建设基地位于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美丽的校园,东边月明湖,西边二龙山,南临渤海,北靠烟大轮渡。
(二)气候特点
旅顺经济开发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温度10.3℃,年平均风速3.82米/秒,年平均降水617毫米,年平均雾日12天。长达12.96公里的海岸线与碧海、柔沙、奇岛和独特的民俗,构成别具一格的海滨风情。
三、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一)因地制宜的校园规划体系
1.规划结构分析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规划设计中,通过校园环路、连续的学术轴线、连续的阶梯空间等将校园空间交织于一体,强化了空间的融合。将公共教室、图书馆、综合实验和计算中心等主要的学习科研活动场所集中布置在用地核心区域,将学校学术交流中心、生态廊道贯穿其中。这样不仅为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区域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利于营造人文学术氛围,也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与场所。教学、生活、体育各区有序排列,形成有机规划结构,体现高效的学习生活、密切的信息交流和大家庭式的校园生活。
2.规划功能结构分析
高校的建设与管理讲求效率与效益,功能区域集中有利于交流与资源共享,分区则有利于管理及保证不同功能体系的完整性。因此,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规划设计依据自然地势、大学校园功能的要求,以及利用基地中相对平缓开阔的地段建设相对独立的办公、生活、体育、发展备用等区域。由于功能面积要求大,用地有限,各功能建筑布局紧凑、集中,体现了网络时代的高效主题。
3.空间结构分析
场地空间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根据人们不同的交往需求创造不同尺度、不同氛围的空间环境。反之亦然,不同尺度的交往空间决定了不同的交往级别。本规划将校园空间分为三个层次:集会型空间、交往型空间和独处型空间。
集会型空间是指日常和节假日时,以系、年级为单位组织的大型公共活动所使用的空间,包括北楼广场、主楼广场、图书馆广场,这类主题式的空间往往和主要景观轴线相结合。
交往型空间包括团队交往空间和对话交往空间。前者指以班级或小社团为单位组织的小规模的活动所使用的空间,后者指几个人交谈与讨论问题所使用的空间,包括小型广场和休息角等。
独处型空间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个人独处静思或读书要求的空间,主要包括树林、散步小径、沿山脚带和滨水的幽静空间。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园规划空间结构设计注重从整体上把握地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传承和发展校区的文脉,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点,塑造出三位一体的、各具特色的高校校园的景观空间,通过五个不同层次空间的运用,保证了校园空间的延续性和交往性,既有适当的分隔,又有密切的联系,承载了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
4.交通组织分析
主入口。主入口,即学院的功能性大门,设在整个校园东侧,方便南北向交通,功能性较强。另外,还在校园中部、西侧设置了次入口,分别解决部分出入问题,各司其职,保证交通便捷合理。
车行。环绕核心教研区的一圈外环干道有效地解决了核心区的交通问题,避免了车行穿越对教学楼的不良影响,保持了一片学习研究的净土。除此之外,还规划了与环路衔接的尽端路,解决各功能组块的交通问题。校园的次级干道由主干道向各个组团内部延伸,解决其内部交通。主次干道,层次分明,各尽其能。
停车场。汽车停靠采用集中式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相结合的方式,均衡分布在校园内部。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规划;安康月河生态区;绿色交通
1 月河生态区的概况
为了促进安康城市中心北移、西进、东延的建设,政府部门按照新的城市规划及相关法规,限制无序建设,加快月河川道的整体规划,加快市政设施建设速度,以推进月河川道核心建设区域,早日实现又好又快的建设目标。
总规指出,月河口片区处于安康的西部旅游度假区,是安康市的生态环境的屏障,按照上位规划的要求,严格保证生态环境,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允许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和休闲旅游开发。
1.1空间特征
规划片区属月河口川道与汉江川道交汇区域,地块的南部地势较为平坦,适合开发建设。北部地形起伏较大,场地高差最大100多米,给规划区内道路布局和竖向规划设计以及市政规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也为特色空间创作的提供了充分的机会。
1.2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月河口片区属于汉滨区行政区划范围,涉及到的乡镇主要有新胜村,目前片区内分布有8个行政村,分别为忠心村、新胜村、七里沟村、红莲村、忠诚村、佘家窑村、长铺村、陈家山村等。《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时片区总人口约为10000人。现状第一产业主要以小麦、油菜、玉米种植与家禽养殖为主;第二产业基本没有形成;第三产业大部分是村庄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各村庄零散的小型商店。规划区内现状生态环境呈现完全的第一产业特征,拆迁安置工作量较小,是生态城建设的优势条件。对于就地安置村民的生产生活安置非常有利。
2 月河生态区道路交通规划总则
以原有总规路网规划为基础,以安康市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为指导,提倡“公交先导、通达有序、绿色低碳”交通系统规划。构建与区域交通系统合理衔接、适应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骨干路网,优化网络结构和级配,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可扩展性的骨干道路系统,支持城市空间拓展目标的实现。
3 月河生态区道路网规划策略
所谓的“绿色交通”即指步行、非机动交通以及各种可供搭乘的公共交通方式。《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中规定大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20%以上,中型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15%以上。为将月河口片区打造成月河生态区,其道路发展策略有:①将月河生态区核心片区路网密度提高,积极引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②将城市土地开发使用和城市交通运输规划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减少个体机动交通出行的需求;③打造全方位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保证交通的高畅达度及衔接的合理性;④制定区域交通战略,提供直达核心区的高效交通枢纽,确保提供所有必要的区域交通走廊,减少生态区内不必要的机动出行;⑤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引入最前沿的绿色技术,使用清洁型的“绿色”车辆;⑥出台一系列能够有效抑制个人机动交通出行的政策和办法,包括相关的停车管理措施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针对月河口片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条件,本次规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3.1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月河生态区属于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道路网络通常依山就势而建,组团之间通过快速路或主干路连接,呈“自由式、组团式”布局。因此,自行车出行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不适合作为交通工具来使用,仅限于健身项目,其出行方式主要集中在机动交通和步行范围内。在高差较大的垂直方向以步行为主,充分利用有高差的地形来创造出具有立体感的步行空间。通过对垂直交通的优化,大幅缩短步行的交通距离,并与休闲设施结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景观环境,引起人们的情绪变化,并对人们的心里感受进行强化,使地形的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在水平方向的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公共交通与步行是“共生”的,这种“共生”的意思是在空间层面上能够共融和共享的。也就是说步行区不代表就是机动车的禁地。“共生”的含义也可理解为两种出行方式的结合。一般而言,步行的距离越长,人们步行的意愿就越弱,反之亦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的出行距离变长,地形又限制了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比如自行车),最有可能代替小汽车出行的绿色出行方式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构筑“公共交通+步行”的出行方式。
3.2 构筑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
上位规划中对地貌特征做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布局方案,组团式布局可以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适宜建设用地,这为尽端式支路系统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前提。另外,树形结构的路网系统是最利于公共交通组织的形式,采用短距离的步行系统衔接公交站点,可以有效降低私人机动交通的使用量,从而达到绿色低碳出行的目的。
3.3 鼓励使用电动自行车
在安康慢行交通还包括电动自行车的使用,按照目前市场销售的电动自行车性能看其续航能力、动力单元配置一般都能满足爬坡(坡度i
3.4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也是提高出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合理布局的教育设施能为每个家庭的子女上学提供便利,保证孩子的就近入学,使私人机动交通工具接送子女上下学的效率低于步行效率,以此来引导家长选择步行方式接送子女上下学。《安康月河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规划范围的人口规模和分布,在月河口片区内设置中学2所,小学4所,幼托14所。其中,中学占地面积6.6公顷,服务半径1200-1500米,一处布置在南环西路与新月路的交汇处,一处位于南环西路与长陈路的交汇处;小学占地面积7.3公顷,服务半径700-1000米,其中休闲疗养度假区1处,生态居住区2处,山地运动区1处,分别结合居住用地设置;幼儿园属于居住小区内部配建,每处占地0.3-0.5公顷,服务半径250-450米。
4 小结
绿色交通采用“以人为本”的规划思维,充分考虑人的可达性、舒适性、安全性,提倡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减少个人机动车辆的使用。本文就安康月河生态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作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并得出了一些具体结论。
绿色交通规划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密不可分,在研究生态城市的时候不能忽视生态城市中的交通系统的研究。本文在两者相结合方面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在专业领域引起足够的重视,让生态城市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项贻强,等.生态交通的理念及策略研究[J].华东公路,2005(8):83-87.
[2]杨晓光.构筑绿色交通系统[J].城乡建设,2005(11).
[3]王炜等著.城市交通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4]全永染等:路在何方―纵谈城市交通,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周干峙等:发展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作者介绍:
关键词:绿色旅游;策略研究;咸宁
咸宁旅游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巨大的发展潜力等优势,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困难。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种理念。引入绿色旅游开发理念,融入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打造“香城泉都”品牌、推动咸宁绿色崛起、实现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咸宁市发展绿色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旅游要真正成为咸宁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无论是在硬环境建设上还是软环境建设上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四有四不”,即有资源,但主题不突出;有景点,但旅游经济产业链不完善;有环境,但发展氛围不浓;有市场,但产品不丰富。从本团队调研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资源阴影区和资源整合问题
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资源密集区内,山体旅游资源有庐山、大别山、衡山、绍山与之抗衡,“三国文化”知名度不敌襄阳、荆州,温泉旅游资源有庐山天沐、洪湖半兮悦岛、应城汤池等与之平分秋色,从而使咸宁旅游区位于上述著名风景区的阴影区内,存在争夺共同客源市场的不利因素,这使咸宁旅游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同时,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因素,旅游景点景区资源分散在各行业各职能部门,而且境内高等级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县市行政区内。各部门因职能所限,缺乏对旅游业的整体认识和通盘考虑,景区合作协调发展机制较差,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降低了旅游区整体竞争力,没有形成全市一体化旅游的格局,以致来咸宁旅游的短途游客多、过境游客多。
(二)旅游产业格局与产品开发问题
目前,咸旅游存在着“淡旺季明显”、“游客早来晚归,留不住”等现象,游客在咸宁滞留期不长,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1. 旅游六要素发展不平衡。旅游产业链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部分,咸宁市现阶段在旅游开发上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景区景点、道路交通、酒店餐厅等方面的建设上,在特色产品的开发及相关娱乐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略显不足。例如,在“娱”方面非常薄弱,忽视了当代游客的多元娱乐需求和追求健康雅致型消费方式的潜在需要。这类状况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呈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游状态,重游率低。
2. 旅游产品相似性极大,缺乏特色及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如主打的温泉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许多温泉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温泉产品不仅单一,而且还缺少独特的旅游体验设计,游客第一次感觉新鲜,第二次来了就觉得很闷。
3. 旅游营销与品牌推广问题。咸宁市近年来组织参加了各种旅游展销会、博览会和旅游推介会,也由政府牵头举办了四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但是营销效果不明显。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专业的策划团队,旅游市场营销策划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轰动效应的营销项目;二是旅游市场营销手段单一,推广方法非常有限。
二、加快发展咸宁绿色旅游,打造“香城泉都”品牌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现状,解决上述问题,实现“绿色崛起”,就要充分发挥咸宁在“中三角”城市集群中难得的生态优势和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依托桂花、温泉等特色资源,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鄂南强市建设为基础,以民生改善为动力,以“香城泉都”为品牌,以“中三角”重要枢纽城市为目标,把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发展优势,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和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发挥区位优势,整合绿色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旅游市场
1. 切实打破旅游资源地域、行政、所有制的界限,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建议成立咸宁市旅游投资开发公司,通过组建综合性、专业化的旅游企业集团,进一步创新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一个品牌统一、利益兼顾、经营有效、管理一体化的全新体制和机制。这样,可以通过咸宁市旅游投资开发公司整合境内所有的旅游资源,统一发展思路,整合一切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抱团合力共谋发展,壮大咸宁市旅游产业。
2. 构建多层次旅游网络。实践证明,加深区域旅游网络化能够加速区域内游客流、资金流的循环,促进区域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旅游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具体可以“小时交通圈”为契机,构建“小时旅游圈”。咸宁的小时交通圈为构建小时旅游圈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有效通达范围涵盖全咸宁市域的一小时交通圈,加强了城乡交通便捷性,促进城乡新老景区整合以及城市与景区互动;二小时内有效通达范围涵盖黄石、鄂州、孝感、岳阳等地区,有利于与周边旅游区的联合;四小时内有效通达范围涵盖湖北全省、九江市及安徽、江西、湖南、河南等四省部分地区,有利于扩大客源市场。
3. 加强区域合作。“中三角”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但各自的资源优势都没有完全转变为经济优势。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旅游市场的竞争也逐步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为了实现共同发展,避免区域内旅游市场的敌意和恶性竞争,谋求旅游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应大力加强区域合作。可成立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委员会,由区域内各省区市的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组成相应的领导班子,对区域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做到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对区域内各方旅游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也必将促进咸宁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依托桂花、温泉等特色资源,创新旅游产品
目前大众旅游的需求复杂多样,需要利用多个主题开发多样化、系列化的产品。
1. 平衡旅游的六要素,建立一定规模的娱乐场所和购物中心,完善旅游通道,增设开往各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循环公汽,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实现“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完整的旅游活动体系。结合本土特色,发展相关产业,结合本土桂花、竹木、茶叶、温泉养殖的活鲜淡水鱼及温泉水种植的水果蔬菜农产品等,创新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重点开发温泉系列的特色食品、养生用中药饮品等旅游商品。
2. 针对季节性问题,创新旅游产品。例如,在春夏秋等季节,温泉已无法作为核心吸引物存在,需要找到符合季节特点的核心吸引物,这时可将温泉作为附加产品,推出春季服务项目,如新养身浴、中西自助餐、时尚健身营、休闲新体验、欢乐嘉年华、探春踏青游、溯源流溪河、养生大讲堂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精品活动;在夏季转变温泉运营方式,开发消暑纳凉产品作为核心吸引物,附加少部分温泉产品;在秋节需要及时清扫落叶,注意保持水质清洁,需要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温泉设备使用情况,根据游客数量,实行部分泡池开放,实现精细化管理,需要增加赏桂花、观红叶、摄影等特色项目作为温泉附加吸引核。这样不但四季有客源,还能实现“常客常来”。实行温泉会员制,以温泉作为媒介,建立游客与企业的沟通机制,这种沟通包含了以温泉为核心的衣、食、住、行、娱等多个方面,沟通的形式则可以通过提供会员订制服务、开设温泉讲座、提供免费体验保健服务、组织交流等。这是一种带有聚集效应的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企业也将通过这种增值服务的提供更加深化和完善自身的文化内涵。
3. 实行品牌战略,充分挖掘咸宁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特点,用文化创意挖掘温泉产业的附加值,不断出新,形成自己特有的温泉文化品牌。将这些优势资源不同层次地开发起来,形成差异化互补的格局,咸宁温泉和温泉文化产业将会形成一种集群效应,成倍数增长。这将是未来咸宁温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继续加强旅游营销工作,推广“香城泉都”品牌
旅游经济说到底就是知名度经济,旅游营销就是城市推销。要继续采取各种手段和载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1. 树立营销一体化的观念,在统一主题品牌的前提下,强化整体对外宣传,在全国范围征集“香城泉都”形象标识。充分发挥各旅行社的积极性和对外联系渠道,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大力推进长途旅游和入境旅游。
2. 通过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建立旅游宣传的短信平台,交通部门对各交通要道的标识、旅游交通指示牌、公交车站点旅游景点名称的设置进行刷新、统一、完善。
3.咸宁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提升湖北省和咸宁市旅游品牌知名度的一个好平台,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和使用好这个平台。而且,还应创新办节机制和办节模式,运用这个节会品牌不断凝聚智慧、集聚产业、激活人气、扩大市场知名度,这也将是咸宁温泉旅游品牌保持长久不衰应坚持的方向。
4.借鉴著名优秀旅游地的发展经验,如桂林、丽江等,聘请知名导演打造一台《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印象系列的舞台剧,命名为《印象・温泉》,融入温泉和桂花等咸宁特有文化元素,利用提琴、盆鼓等本地乐器,展现咸宁民间传统艺术,进一步提升咸宁“香城泉都”品牌。
5. 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记载给咸宁注入丰富的文化元素,以现场情景歌舞戏剧、历史经典故事影视作品展演、社火、篝火晚会等文化快餐,增添文化底蕴,做到“天天有活动、月月有看点、季季有亮点、年年有主题”,全方位打造体现特色文化内涵的旅游精品。
(四)构造绿色旅游产业的赢利机制,实现绿色崛起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绿色旅游产业也不例外。构造能够产生范围经济的循环产业链、降低绿色旅游产业成本、提高绿色旅游赢利能力是推广绿色旅游产业的关键。打造绿色旅游,不能只是单一的发展模式,需要结合工业和农业等方面的资源,发展绿色工业运作模式和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1. 绿色工业运作模式。通过先选择一部分企业作为示范,改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向低投入、低损耗和高产出的现代工业转变,把一部分工业生产过程对外开放,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游客。这种运作模式发展起来后,再推广到其他公司和企业。打造绿色工业旅游,如借鉴青岛啤酒厂,首先树立其绿色形象,然后将生产流程对游客开放,将刚酿造出的啤酒提供给游客品尝,使其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得到视觉的享受,而且可以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2. 绿色农业运作模式。以初具规模的生态农场为依托,借助周边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自然资源,将温泉度假区里游客泡过的温泉水经过技术处理,进行有机种植、旅游开发,建设大型温泉农业科技示范园,让游客在享受的同时又能在有机农业的大环境中洗涤心灵,享受天然的恩赐,最终形成以有机农业观光、温泉养生为主题的大型生态旅游景观区。
参考文献:
[1]桑霞.关于提升咸宁旅游业经济效益的研究[J].江苏商论,2012(04).
[2]张筠.适应旅游市场新变化谋求旅游产业大发展[EB/OL].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11-10-12.
[3]葛淼,吴芳.咸宁市旅游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0(07).
绿色、环保、节能,这几个名词在现今的社会当中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起来,“地球一小时”的出现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加入了绿色、环保、节能的行列当中。实际上爱护我们的家非常简单,例如拧紧水龙头、使用环保购物袋、多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等等,很多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小事情就可以做起。
而改进电脑的使用习惯、配置也能为环保、节能做一份贡献。今天我们就收到了来自索泰的两款以Green为卖点的显卡,它们分别是:索泰9600GT-512D3米格Green(以下简称9600GT绿色版)、索泰9600GSO-512D3米格Green(以下简称9600GSO绿色版)。
节能核心来自55nm
同为G94核心的两款显卡,到底是凭什么说自己节能呢?熟悉硬件的读者可能会说,这只不过是“噱头”而已。但事实并非如此,相比之前的G94核心,9600GT绿色版、9600GSO绿色版采用了NVIDIA新制程的G94核心。大家都熟悉TDP这个概念,它指的便是转化为热量而消耗的能源。而55nm新制程的使用让G94核心在发热量上大大降低。降低大户的消耗,便可以很好地降低整体的消耗。
相比65nm的G94-300-A1,采用了55nm制程的新核心在核心面积上大幅降低,在核心编码上看,也较G94-210-B1(9600GSO 55nm制程老版本)更新一些,在发热量控制上也会更好。
虽然采用了最新的工艺,不过为了突出节能、省电这一要素,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上并没有再次提升显卡的频率,而是少量降低了这款显卡的运行频率,另外在电压上也有所降低。
大厂风范,用料扎实
这两款显卡的板型、用料上完全相同,不同的只是PCB板的颜色上。为更好发挥显卡的性能,它们的显存达到主流的512MB,采用了8颗规格为16M×32bit的Hynix 1.0ns颗粒,构成512MB/256bit的组合,显存供电模块也采用日系固态电容和屏蔽式电感的组合。因能耗较低PCIE已经足以满足显卡的整体电能需求,所以废弃了6pin外接供电接口。
显卡的供电部分都集中在PCB末端,尽管已经使用低功耗版的9600GT核心,但其供电的方面依然使用余量较大的2+1相配置。
在散热上风扇底座基于放射形设计大大减少灰尘积聚现象,不仅满足GPU核心散热,也能帮助PCB上其他元件散热,一举两得。四pin的风扇接口支持转速监控和自动温控调速,光此部分就比2针的普通风扇成本高出10元左右。
优 做工扎实
【关键词】转型升级;综合交通;城乡统筹
1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关键时期和决战时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发展的内外环境、方式、需求、重点等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面临新的形势。如改革与稳定、发展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产业的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发展,分布式能源的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人们对科学、民主、平等的诉求,对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期盼等等,这些新的形势都对交通发展提出多层次、多样性、高水平的要求。
江苏省提出推进“苏南率先发展、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苏北跨越发展”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加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更为紧迫,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连云港市作为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龙头地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战略点、江苏省加快发展重点地区,已形成快速发展的政策叠加效应,必将迎来新一轮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灌南县作为沿海大开发战略发展核心区域、连云港加快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将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工作重心,坚持城乡统筹,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打造为苏北地区精细化工为特色的新材料生产、研发、冶金铸造产品出口和船舶工业基地、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区、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这些形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而言,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刚性的制约作用,影响重大,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以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务实态度提出面向未来五年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更好地指导交通运输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
2 发展趋势
“十三五”是我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转型时期,也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
2.1 经济现代化发展与改革的深化要求交通行业转型谋求新发展
经济社会开启现代化发展新征程,要求交通行业更加注重服务的要求。从“十三五”起,我省、连云港的经济社会将开启现代化发展的新征程。《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中明确提出了针对交通的两项现代化指标都是以服务为核心的指标,这就明确了我们交通行业将逐步从建设转为服务,从行业行为转为政府行为,这是“十三五”期间最大的行业转型。
国家全面推动和深化各项改革,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其中,行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综合执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对现有交通行业的发展理念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等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行业的各项事权和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和清晰,将对交通行业发展的方式路径和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新的要求。
2.2 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要求交通引导连云港、特别是灌南的区位条件提升
全面提升灌南对外开发能力,成为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整合、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灌南县需要切实融入“江苏沿海”、“一带一路”、“长三角”等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充分享受政策机遇。“长三角”,构筑与上海、苏南地区直接便捷联系的运输通道,其核心是城际铁路的建设;“江苏沿海”,顺应沿海开发战略,加快沿海港口的建设;“一带一路”,紧密联系连云港港。
2.3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江苏省委省政府要求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同时灌南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承载力弱的县情,也要求灌南“十三五”交通运输更加要把生态文明观念贯穿到交通建设始终,以推进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交通运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转变交通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水运、铁路交通,加强综合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节能运输装备和技术的应用,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重视多式联运等高效运输组织方式的推广,打造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4 城镇化发展要求城市交通服务能力与城乡交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与完善
于灌南县而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强和品质的提升必须以便捷高效舒适的优质公共交通为基础。主城区辐射功能提升,对人流、物流、现金流的凝聚力增强,对运输服务的品质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完善服务城市的主城区综合运输体系,满足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是提升城市品质,夯实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基础的必然要求。逐步完善城乡交通的服务水平,引导城镇发展和城乡集聚,由城乡差距明显的二元模式向城乡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核心,构建体系完善的“一级城市-二级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乡空间结构。
综上所述,灌南交通在“十三五”期间需要通过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研究,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交通战略要素、发挥综合运输整体效能,针对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外部约束条件(资源和环境压力),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调整、优化和提升,促进交通资源的空间最优配置,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在约束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整体效率,真正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
3 发展思路
“十三五”期,灌南县交通运输发展将进入“综合运输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向“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转变。
一是,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整体把握好灌南铁、公、水的发展节奏,加强对铁路交通的倾斜力度,大力提升水运交通的发展力度,继续巩固公路交通的基础地位。
二是,完善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综合运输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在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也是灌南利用铁路资源,推进交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抓手。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将以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突出加强交通运输枢纽的整合,引导各种运输场站共建共享和加强连接性设施建设。
三是,强化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和完善边界区域交通规划建设的协调机制,加强与相邻兄弟市、县交通网络的衔接;另一方面,抢抓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强化对接,“跳出灌南看交通”,深度参与沿海经济带的发展。
四是,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突破城乡交通的壁垒,强化城市交通与乡村交通的衔接。积极发展城乡公交,大力推进运输管理、服务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道路运输一体化;推进农村道路与客运站点的建设,提高农村交通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交通服务均等化。
4 发展目标
4.1 总体目标
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围绕“六个交通”建设,有效支撑和保障灌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公平,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法治交通、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于全过程各领域。改革与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4.2 具体目标
一是,建成布局完善、衔接紧密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公路、铁路、水运综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一体化交通网络,构建更适应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公路网络、高效便捷无缝衔接的铁路网络、海河联运全面通航的水路网络,促进以公路为纽带的各类运输方式充分融合,快速铁路和高等级航道在基础设施中占据重要位置。
二是,建成快速便捷、城乡一体、多式协调的综合客运体系。构建面向长三角区域主要城市的城际客运体系,城际客运保障快速出行,形成与周边市县半日往返的快速客运系统。实现铁路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提供乘客方便的换乘条件,实现公交与个体交通的有效转换。构建市、县、乡三级换乘体系,加强县、乡客运站和乡镇公交站、回车场建设,实现居民出行零距离换乘。城市公交更具吸引力,城乡客运普惠民生,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100%。构筑与小伊机场的直达运输通道。
三是,建成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依托运能充沛的交通通道,以灌河口港区为支点,通过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内河航道与主要物流园区的沟通,建成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的分工合理、衔接高效、运行安全的综合货运体系。
四是,构建高度融合、开放兼容的信息应用体系。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高度融合,现代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和沿海港口EDI系统覆盖率达到100%,普通国省道重要节点测覆盖率均达到100%,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交通行政许可在线办理率达到90%以上,联网售票和交通运行实时查询水平提升公众出行效率。
五是,构建法制文明、绿色安全的交通治理体系。交通运输文明素质普遍提高,法治交通水平明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安全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价值理念,安全监管能力显著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循环低碳的价值取向贯穿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相比现状大幅减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水平和运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六是,构建改革突破、创新主导的发展驱动体系。通过改革突破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在转变政府职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调动整合资源,推动交通运输发展;通过管理手段创新,促进行业规范化文明化发展;通过工程建设创新,保障工程建设质量。
到2020年,灌南交通运输发展水平将更上一个台阶,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绿色廊道;控制形态;规划设计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总排放量处于较低的水平。现阶段中国要达成低碳城市化建设的目标,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发展“紧凑型城市”形态,发挥自然固碳作用,减少机动车出行,推广节能绿色建筑,推进产业向低碳化转型。经笔者研究,通过各种“绿色廊道”将孤立的绿地联结成网络,在增强其生态固碳作用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在控制城市扩张型式、普及低耗能交通模式等方面发挥巨大的隐性作用。
一、绿色廊道的定义
“绿色廊道”(Greenway):指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的一种自然走廊。景观生态学认为,城市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的,绿道属于廊道范畴,通常起连接各斑块的作用。现实是,很多城市在规划发展过程中,城市绿地没有形成有效的、联通的系统,即仅有局部的“斑块”而无整体“网络”。
二、绿色廊道的分类与功能
(一)绿带廊道
20世纪初期,英国人将两个社区、城市之间连接区域的带状隔离植被定义为绿带廊道,宽度从数百米到几十公里不等,多位于城市边缘或各城区之间,如柏林、莫斯科的绵延的坡脚森林,上海市正在兴建的一圈环城林带,总宽度500m,全长97km,总面积7241hm,蜿蜒环绕整个上海市区一周。绿色廊道在低碳城市化进程中主要起两个作用:
一是绿色植被本身的固碳功能。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从而减小大气中CO2的浓度。在树种的选择上,尽可能多种植光合作用强的树木,在乔灌木的配合上,要以乔木为主、乔灌木结合,形成立体绿化景观,植物光合作用是在叶面完成的,乔木的叶面积。城市森林可以直接吸收城市中释放的CO2,同时通过缓解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空调的使用次数,可以间接减少碳的排放。
二是控制城区规模并引导城市形成有机分散的型态。紧凑型城市理论认为:在将中心城区控制在适当规模的前提下,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快速公共交通为发展轴,轴上串结次级中心的轴心结构。各次级中心按照功能偏重进行整合布局,避免能源管线等重大基础设施的重复构建。越近轴心密度越高,越远离轴心密度越低。各轴间以连续覆盖的田野、森林契入,虽然增加了各轴心间的空间直线距离,但在轴线快速交通下,反而缩短了时间距离,经过整合,能源得到集约利用,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必然大量减少。按照该理论,要使城市运行重新回归有序,就必须要利用建成区圈层外的土地设置屏障,控制城市建成区圈层的进一步扩大,并从规划理论和方法上采用公共交通引导开发,把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真正结合起来。
(二)绿路廊道
绿路廊道主要包括两种形式:林荫休闲道路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
林荫路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夏季阴凉、冬季充满阳光的步行系统。能够联系城市、家庭、工作场所、学校、购物中心和文化中心,形成令人愉悦的交通纽带,大大改善城市车行系统的压力。根据德国驾驶学会的调研,车主驾车出行时,半数以上的旅程在6公里以内,更有大约5%的旅程在1公里内。而在合理设置林荫休闲道路的城市,上述数据分别下降至18%和1.2%,大大减少短途出行对私家汽车的依存程度。
道路两旁绿化带的降温增值作用能够明显改善小气候,据测定,夏天中午有行道树比无行道树的街道气温低3℃~4℃,有地被植被的下垫面比硬质铺装地面辐射低1.4℃;树木一般可增湿4%~30%,草坪可增湿6%~12%。它不但是城市的重要自然景观体系,而且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热的夏季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在冬季可降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著名的美国内华达州高速公路景观规划使公路交通成为舒适的景观体验之旅。
(三)绿色河流通道
几乎所有的大型城市都是依水而建,尤其在我国南方地区,城市河流水系构成了城市的自然骨架,河流往往作为城市景观中的线性要素。绿色河流廊道包括河道、河漫滩、河岸和高地区域。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保存良好的植被或新设计的植被告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在小环境方面,河流植被可提供阴凉、防风和通过蒸腾作用使城市变得凉爽,同时城市中的水域在冬夏都有助于减小温度偏差,改善由于城市中大量的吸热表面和使用源而造成的城市热岛效应。
绿色廊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河流及其两侧的植被可有效地降低环境温度5℃~10℃,植被完全被砍伐的河流,其月平均温度升高7℃~8℃,在无风的情况下最高时温度高出15.6℃,水温的控制需要60%~80%的植被覆盖。
三、以低碳化目标为导向的绿道规划设计
(一)横向宽度
越是高级、复杂的生态系统,越能稳定存在,就绿道设计而言,越是多层次、立体、多种群就越接近自然体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多样性。在综合考虑边缘效应的情况下,其物种多样性主要取决于绿道的宽度。
一般来讲,廊道规模在满足最小宽度的基础上越宽越好,随着廊道横向宽度的扩大,生态多样性的递增,越接近自然,其调节温度与湿度的能力越强。
Juan Antonio Bueno等人提出,廊道宽度与物种之间的关系为12m为一显著阈值,而宽度大于12m时,草本植物多样性平均值为狭窄地带的2倍以上。
Budd等人在研究美国的Bear-Evans河时发现30m宽的河岸植被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必须的。
对于带状廊道,以适用于Csuti的森林宽度模型,理想的廊道宽度依赖于边缘效应的宽度,通常情况下,森林的边缘效应有200~600m宽,窄于1200m的廊道不会有真正的内部生境。
综上研究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绿廊的最佳宽度的最小值。绿带廊道的宽600(单边封闭)~1200m,能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道路廊道60m宽可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河流植被的宽度在30m以上时,能有效起到降温,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
(二)树种的选择
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配置生态性强、群落稳定、树冠优美的树种。
(三)联结模式
实际上,自成体系的绿地系统与城市建筑实体构成了共轭关系,前者避免或限制了城市的无休止蔓延,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后者则提升了前者的生态、文化内涵,体现其存在价值。国内外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形式和方式。如伦敦的环绕形、哥本哈根的嵌合型,阿姆斯特丹的核心组合型、巴黎塞纳河两岸绿带的带形连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