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养殖业的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殖业的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殖业的技术

第1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1.1产业结构方面

多样化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包括林业、养殖业、水产业和畜牧业等很多形式。受产业结构多样化、分布不平衡和政府扶持资金不充裕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尤其在养殖业方面,不仅养殖技术水平低下,而且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缺乏实质性目标引导技术创新与发展,这就使得我国的农业产业难以形成比较集中的结构,产业化经营无从谈起。

1.2农业技术方面

我国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一直十分有限,技术创新缺乏力度。从现阶段的养殖技术发展实际来看,我国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养殖技术十分有限,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机械化、自动化发展水平低下,缺乏环境控制能力,专业养殖技术人员短缺。个体养殖农户的整体素质较差,整体经营缺乏实力,这些都成为制约养殖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难以适应现代化农牧业发展的要求,难以生产出高品质的畜牧养殖产品。

1.3市场经营方面

受养殖技术水平低下的影响,养殖业整体结构十分分散,基本属于个体农户经营,难以形成规模,这就为实现产业化经营带来了制约因素,难以推动农业发展。养殖业缺乏龙头企业,难以产生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与国际市场比较,养殖产品规模化出口产量太低,养殖业产业化程度低。同时,养殖户对市场缺乏深入了解,很多时候属于盲目养殖,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收益,承担的风险比较大,并且缺乏专业化组织能力,没有形成集中管理,主体地位缺乏明确性,缺乏市场竞争力。

2加强养殖技术提高的策略与积极作用

2.1政策上

加强养殖技术管理组织结构构建,制定养殖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出台与养殖技术建设的相关标准。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与当地养殖业相适应的技术标准。大力倡导养殖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进一步扩大外资引进。积极发挥先进养殖技术设备的作用,对陈旧的设备及时更新。重视从技术层面对养殖户进行指导,对现有的技术水平加强巩固与发展,熟练掌握新技术,通过养殖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2.2养殖技术上

结合我国不同种类的畜禽养殖推广相关的养殖技术,加强配套设备的建设,推进养殖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降低环境污染,采取有效的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加强应用推广产品冷藏保鲜设备。各地区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举办养殖知识、养殖技术和职业素质等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加强监测系统完善,为提升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创造可靠的条件。

2.3经营方面

过硬的技术水平是养殖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也是打响地方特色品牌、促进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加强养殖业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更要对一些技术水平低的专业户加强养殖技术指导,克服狭隘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强化和完善产业链建设,促进养殖专业化水平提升。加快养殖产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宽养殖产品销售渠道,转变养殖户经营方式,为实现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3养殖技术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2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主题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探究

导言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贵州的屋脊,面积9926平方公里,人口310万。境内有国有大型煤炭、钢铁和火电企业,是贵州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煤炭、钢铁、建材等原材料基地,一座以工业能源、农业种养殖业为主的城市,火力发电、煤炭化工、冶金、农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与企业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围绕六盘水农业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和发展面向以农村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加快农村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六盘水市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

一、建立人才需求调研机制。

(一) 新专业申报前必须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否则学院不予推荐申报;建立完善政府牵头、各县分管领导支持、县直相关部门协调、企业参与、学校调研小组下县调研的人才需求调研机制,每年定期对各县产业、企业、农村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依据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一方面及时调整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改造老专业、申报新专业,改善专业结构,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建立了院县领导联系制度,学院领导联系1-2个县,协调学院与该县的相关工作;与县初步达成了院县合作办学框架协议,构建学院与县合作、系与县直部门单位合作、专业与企业车间、种养殖基地合作的院县合作办学格局;与各县各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和定向培养,初步形成了校政企共同参与、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深入企业、乡村,采取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调研,了解各行业人才需求情况。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学院要按照国家、省、市文件的精神,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设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创建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以校企合作作为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创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煤炭开采、煤炭加工专业依托水城工矿集团和地方煤矿实训基地,创建“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煤炭化工专业依托六盘水市煤化工业发展,与六盘水市鑫盛煤化工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创建“分类教学、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矿山机电专业依托矿山机械产业发展,与水城工矿集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初步形成了“半工半读、工学交替”模式。

(二)贯彻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思想。

1、树立“与地方经济互动、与岗位需求同步”的专业建设理念,主动调整和改善专业结构;

2、主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合作责任;

3、建立以课程教学实习为基础、能力综合实训为重点、岗位顶岗实习关键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4、建立院县合作办学,成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开展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工作,在煤炭开采专业探索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5、建立人才需求调研机制,主动下到县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依据人才调研报告制定、修改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

(三) 推行以顶岗实习为重点的形式。使学生置身于工作岗位和职业情境中,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岗位操作技能,同时学会与人沟通,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院以岗位顶岗实习为开展工学结合的重点,围绕顶岗实习岗位不足和管理难的突出问题,规范“一人一岗、定期寻访、以师带徒、出师定薪”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到顶岗实习计划、实习教学标准、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和实习考核“七落实”,抓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初期安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四环节”;同时成立以校内教研室主任为组长、企业参与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与过程监控管理,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顶岗实习学生留用率。建立“校企携手,学校主导,企业参与,以师带徒,过程跟踪”的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制定“精心组织、一人一岗,校企规章、共同约束,学校巡查、定期访问、导师认定、校企考核、绩效评估、总结表彰”的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

三、措施建议

人才培养力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按照“培养人才、服务地方、凸显特色”的办学要求,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人才培养力提升为着眼点,彰显 “立德树人、以技立业、服务经济建设”的办学理念。制定一系列配套办法措施,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制定《六盘水市政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并促进地方立法,出台《六盘水市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各方合作培养职责权限和义务,实现各方按章合作办学,优化合作办学环境。

(二) 制定《六盘水职院教师联系企业暂行管理规定》、《六盘水职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及其考核管理办法》和《六盘水职院兼职教师聘任及其考核管理办法》,落实教师联系企业责任,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三) 学院依据专业教学的需要,聘请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学院专业教学和科研项目,并制定《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计划》,不断完善兼职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 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制定《六盘水职院实践教学基地运行及其管理办法》,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建立基地运行目标责任管理制度。

(五) 完善教师合作培养制度。制定《六盘水职院教师联系企业暂行管理规定》、《六盘水职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及其考核管理办法》和《六盘水职院兼职教师聘任及其考核管理办法》,落实教师联系企业责任,建立和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

(六) 完善教师技术服务制度。制定《六盘水职院教师关于开展技术服务工作的暂行规定》和《六盘水职院关于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落实教师下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责任,并将教师技术服务成果与教师职称聘任挂钩。

(七) 建立完善《校企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管理制度》和《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等制度。结合六盘水的煤矿高瓦斯突出的特点,依托水城矿业集团国有大矿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职院专业教师与煤炭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密切合作,确保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

(八) 制定《六盘水职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各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及《顶岗实习学生成绩评定办法》等,同时成立以校内教研室主任为组长、企业参与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与过程监控管理,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提高顶岗实习学生留用率。

四、结论问题与思考

通过上述保障措施的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成效显著的同时,办学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随之凸显出来。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不适应”:

(一) 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 学院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工作过程的项目任务课程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3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一)专业建设概况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杭科院传统优势专业之一。30多年来,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2009年该专业分别与临安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桐乡市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开展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首先组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组织构架,它包括专业建设、教师合作、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每年召开专题研讨会,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学生能力培养和教学管理等问题。第二转段选拔考试方面,探索一体化培养过程中“过程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选拔体系。以采取“考评”加“考试”相结合的测评方式,其中考评和考试占各50%。考评成绩评定由中职学校组织实施,考试成绩由高职院校负责评定,并设立附加分制度。第三探索在中职阶段最后学期开设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由高职院校确定教学目标、教材和考核方案,由中职学校教师为主实施课程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不定期的交流及检查方式确保分阶段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学生就业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属高等教育的范畴,但从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比普通高等教育强。高职院校的培养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以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目的,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首届五年一贯制学生已于2013年毕业,全班共有30人,就业人数27,就业率达90%,以技术设备测试、维护、销售和管理岗位为主,占总体的65%,从事操作岗位的只占10%,其次是销售服务和管理类的岗位,占25%。通过分析就业地点、企业性质,首届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就业结果显示:1.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杭州和生源地就业,在杭州就业的占75.5%。由于企业急需的是生产一线技术工人,需要从基层锻炼起来。而很多学生承受力差不愿意在一线工作,时常发生学生短期实习后纷纷离岗的现象。因此造成了企业向学校急招大量学生却招不到,而学生不满意自己的实习岗位的两难现象。归根到底,还是就业理念和职业素养问题。2.自我发展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要标准随着民营企业的逐渐发展起来,民营企业较好的待遇也吸引了将近一半的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国有企业工作。他们认为到民营企业工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与专业对口,能学到实际工作的本领,更好地学以致用。3.部分消极被动就业毕业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地区,他们面对毕业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是被动等待就业机会,部分同学缺乏主动性态度消极,一味等待学校的老师、专业负责人推荐就业,择业自主性不高。

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实现中高职内在有机衔接,提升专业技能

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中前3年由中职学校组织教学实施而最后教学工作由高职院校负责,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实现有机合作与无缝对接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与中职学校共同设计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对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方案以及中高职两个阶段的课程开设问题进行共同讨论和商定,确保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课程开设是遵循从新手到专家,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内在衔接;第二,加强过程监控,以高校氛围激励中职阶段学生。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高职专业教师团队应主动与中职学校教师进行互访交流,对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商讨和解决。同时,选派高职阶段的优秀学生回中职母校进行始业教学;第三,从中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高职院校对中职阶段的升段考试进行严格把关,以确保适合的学生进入高职继续学习深造。

(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

1.改善就业观念,形成良好的工作意愿就业指导将贯穿学生的5年学习生涯中。避免只在学生面临毕业时开设,在学生转段升入高职院校之前,也应开展就业指导,不仅仅在高职2年中开设相应课程,而是实现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改善学生的就业观念,走出就业误区,树立“事事皆要有人为,行行都有状元出”,职业无贵贱之分的思想,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去到艰苦环境、艰苦岗位的地方工作,锻炼自己发展自己。2.提高就业技巧,培养信息获取与人际交往能力教师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让学生给自己职业定位。在择业之前,必须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整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或经验,制定两个或二个以上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其次是多渠道给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有了目标之后,除了学校提供的信息之外,要让学生从网络、报刊、广播电视、职业中介机构和人才交流市场广泛收集相应的就业信息,为自己拓宽就业门路奠定基础。其三、分析对比,锁定职位。选择自己的理想职位,然后按此单位招聘要求,与自己现有的能力条件作比较,认真分析自己能否胜任。在此同时,了解该单位的一些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更能准确地锁定符合自己目标的岗位。最后要做好应聘的准备,根据应征岗位写简历,力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易扼要,突出岗位相关的经历、技能和荣誉,注重塑造自身职业形象。3.提升就业心理承受力和情绪控制能力“90后”学生常出现了一些青春期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据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他们更加追求自我欲求的达成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因而在选择工作时不仅要求外在物质条件,也追求工作与个人兴趣的和谐一致。有毕业生甚至表示,只要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可以暂时放低对薪资待遇的要求。“不安分”是“90后”的一大特质,这使得他们很难做到善始善终。面对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不了解就业市场对用工的具体要求,容易在找工作时被拒之门外,有的学生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自信心、自尊心大受打击,产生消极情绪,缺乏适应社会变革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高职生就业不顺在所难免,重在改变就业态度,端正心态,坦然面对挫折和压力。教师应使学生正确认清就业形势,正视就业现状,缓解就业压力与焦虑情绪,避免消极等待,主动出击寻找好的就业机会,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应从自身找出失利原因,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及其他心理调适方法。

(三)开始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创业精神

浙江省实施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已经多年,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走访与交流,发现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教学班的部分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不尽如人意,也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低下,加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利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优势,建议实施中高职衔接的职业院校在高职阶段中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将创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在《电子元器件检测》、《电子产品制造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专业技能拓展到电子产品维修店的创业技巧,在《市场营销实务》别强调定价、品牌、包装与广告的知识,为学生创业储备必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因为大多数学生是浙江生源,而浙江人天性中有着勇于创业和敢于承担的品质,让学生敢于创业和承担创业所带来的风险。鼓励学校年轻的骨干教师,继续通过脱产下企业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明灯指引。

(四)建立联动机制提高学生综合就业能力

第4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成就动机;学生

一、引言

经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而专门针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却不多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培养的学生日益增多,这些学生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所以,当前,各大职业技术院校面对的首要课题就是如何培养好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去。同时加强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的概述

(一)成就动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重要性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或者能体现自己要做的事情的价值,并尽量达到完美的一种驱动力。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自身成就动机的培养。[1]热衷追求成功动机的人,在取得成功时会有骄傲感,但面对失败时也不会有挫败感;反之,总是逃避失败动机的人,在面对失败时会觉得很受挫,信心大受打击,而面对成功时也不会觉得特特别的骄傲。一个人在面对学习和工作时会产生各种情绪和不同的行为反应,这是由于每个人自身成就动机的强弱不同。拥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能够充分调动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探索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在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成就动机对一个人得学习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样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对他们自身学业上的进步和个人能力上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二)职业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

为清楚了解到职业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本文将某职业技术院校同一年级的108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生500人,女生580人,理科专业学生530人,文科专业学生550人,采用《成就动机测量表》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测量。该表采取4点记分的方法,完全符合自身情况的记4分,基本符合的记3分,稍微符合的记2分,完全不符合的记1分。对表上题目越同意的分数就越高,其动机水平Ms和Mf也就分别越高。当Ms大于Mf时,学生总的追求成功的动机水平就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学生也就比较趋向于避免失败。现在通过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2.1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都想得到成功的机会

项 目 人数 所占比重(%)

Ms ≤ Mf 220 21.2

Ms > Mf 864 78.9

该表表明大部分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都渴望成功。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由于自身心理素质方面的日渐成熟,自主意识和成才意识较强,对于成功充满了渴望。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在面对困难工作的时候,那些渴望成功的人比那些对成功怠慢的人更具优势,他们往往能迎难而上,将困难的工作视为一项挑战,坚持把工作完成,从而把工作做的更好。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追求成功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2.2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比男生更加回避失败

项目 女生人数 所占比重(%) 男生人数 所占比重(%)

Ms ≤ Mf 145 26.1 74 13.7

Ms > Mf 414 74.3 450 87.4

该表说明在职业技术院校,女生比男生更加回避失败。在当今社会,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升,社会也为她们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但是在现实中,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仍然受到社会偏见的束缚,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性别上的歧视,而且即便女性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也会对其的婚姻等方面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女性对待成功敬而远之。再加上大多的女性更加渴望稳定工作或者相夫教子的生活,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职业技术院校的女生比起男生,更容易回避失败。

三、职业技术院校的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趋向于成功

理科生

文科生 测试抽查总人数Ms-Mf 均分

Ms ≤ Mf 人数所占比重(%) Ms > Mf 人数所占比重(%)

(250人) 12.34 56 25.6 148 75.5

(250人) 12.58 29 13.6 175 87.5

该表说明在职业技术院校的文科生普遍比理科生更趋向于成功。因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的不同,其就业方向上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大多的理科生未来就业的工作多是企业的技术性人员,工作环境较差一些,而文科生未来的就业大多是企事业单位、政府公务人员,这样的工作一般待遇较好,工作环境也不错。所以,这就造成了在追求成功机会方面,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中,文科生比理科生更趋向于去追求成功的机会。

四、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缺失的原因

虽然以上对职业院校学生现状的分析中,学生成就动机的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要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发现拥有较高积极性的学生是少数的。这又说明大多数的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是渴望成功的,但是实际行动却总是与想法背道而驰。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下面本文主要从客观和主管两个方面来剖析。

在客观上,一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新旧教育体制的转型期,社会上难免会滋生一些例如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在择业过程中,面临着如重相貌轻学业,重人脉关系轻能力,性别歧视等不公平竞争,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在学习技能时的积极性。二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教学方式,对学生传输知识过于死板,态度上不负责任,没有创新,不能很好的刺激学生的求学和求知欲。

在主观上,一是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往往都不擅长学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产生自卑的心理,对待学习也往往显得很不用心。二是这些学生通常都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散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三是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缺少求知欲,厌学情绪比较高。四是这些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后,对未来没有深刻的认识,不能明确的规划自己的人生,丧失奋斗目标,因此对待自己的学业也就没有了高标准的要求。

五、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的措施

培养和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成就动机能使他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熟练掌握自己所学到的技能,并且更好的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去。可见培养学生成就动机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本文根据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成就动机的现状,并结合造成现状的种种原因,提出了以下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成就动机的目的。

(一)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所处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成就动机的培养和提高,而校园文化氛围正是他们培养和提高成就动机的催化剂。创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当代教育大背景下,培养和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重要途径。

(1)职业技术院校可通过邀请一些专业的人员,在某专业的成功人士来开展一系列专业性的讲座,定期向学生介绍其所学专业的特点,未来就业情况等,以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更多的认识,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在学习上可采用竞争方式,更大限度的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力。职业技术院校要想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职业技术院校还要建立一些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将理论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的社团,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兴趣。

(二)建立多角度就业目标

学习成绩的高低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并不是衡量他们取得成功的唯一标准,一个人是否有成就也不是外界所能评判的,而是源于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充实。当今时代,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知识全球化,单单拥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了。对于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来说,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才,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自己具备多项才能。这样一来,在这些学生毕业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不被社会需求而陷入失业的状态,也不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打击,相反,这样反而更能增加他们内心的成就感,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获取更多成功的经验

研究表明,成功经验多的学生,自我满足感,愉快的情绪都比较多,做事情也比较容易成功。[3]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职员工一方面要在某个专业领域让学生获取成功,使学生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能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我能行”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要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学生除了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获取成功经验外,在其他更多专业都能尝试去做,并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要帮助学生顺利的将这种成功的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专业领域,使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更好的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他们进入社会后,能更好的转化成功感,适应工作的需求,获得成功的事业。

(四)制定与培养成就动机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职业技术院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清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到每节课所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让他们在课后能及时写出对该节课所学内容的认识,引导学生课后的看书、复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要注意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在课堂上,要善于运用启发式,分组讨论式等方式来活跃课堂的气氛,充分拓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使他们学有所获。最后,教师还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刻了解到学习的学习成果,还要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又要适当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和改进。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到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就会产生对自己努力的满足,成功的喜悦,从而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结语

成就动机是当一个人为自己设定好目标后,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并追求成功的内在需求。它反映的是在面对困难时,坚定克服的信念和努力实现既定目标的一种心理动机。强烈的成就动机能调动一个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不断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帮助他们冲破各种困难阻碍。培养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不但关乎着学生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关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各职业技术院校应加强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较强的成就动机,使他们更好的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夏凌翔.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47

[2]肖志玲.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成就动机差异研究[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01

第5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特征,高职的办学方向要精准定位,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与计算机相关的国内大学毕业生每年有几十万人,其中而符合软件行业要求的人才则比较少,企业招聘的部分大学毕业生也要花较长时间培训才可以投入工作,尤其在软件开发这个领域上更加突出。为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满足软件开发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软件开发人才,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建设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与融合,应当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 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 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

 

职位标签:IOS 软件工程师

 

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师

 

职位描述:

 

【岗位职责】

 

(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

 

(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

 

(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

 

【职位要求】

 

(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

 

(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

 

(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 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

 

(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

 

(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

 

(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

 

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

 

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

 

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 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 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

 

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列表

 

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安排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表

 

4 小结

 

通过对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企业对该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在后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选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为企业培养熟悉软件开发规范与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6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劳动资源的重要任务,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促进其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改变信息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整合出发,概述了中等职业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1.引言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提供劳动资源的重要任务,面对参差不齐的生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从而促进其人生发展,促进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以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不是单纯地培养机器的操作者,更应讲求策略,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全方位培养,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和“运用者”。 

2.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2.1 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信息素养培养前提 

2.1.1 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就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一直被忽视,然而信息时代的教师作为信息知识的传授者,必须要强化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加强信息素质培养,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 

2.1.2 创设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信息素养培养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尽管中等职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尽量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在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大胆提出设想,开展各种尝试。如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组织网上研究,学生讨论等,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环境中逐步提升信息素养意识。 

2.2 改变信息课堂教学模式,信息素养培养关键 

2.2.1 转变教师角色 

信息技术课不能等同于计算机课,计算机只是学生的认知工具、课程学习工具。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同样面临改革,不能停留在过去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中,要转变教师角色,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转变教师模式,就要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师的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又是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评价者,甚至自身也是学习者。 

2.2.2 转变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若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网络技能的目标上,都不能算是真正信息素养的培养,真正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利用,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还应培养出一份社会责任感。因此,转变教学模式是关键,而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主、自觉运用信息的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即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同伴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如软件应用的教学,通过设计问题,调动学生从软件自带的帮助功能中去寻求题目的答案,学会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更多的软件应用信息,从而提高学习的信息素养。 

2.3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培养目标 

2.3.1 培养独立操作能力 

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 “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设计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2.3.2 培养信息运用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就必须提高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信息时代所需要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就应当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及分析能力,如对信息的归类、对数据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等,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等多种渠道去寻求与之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归类,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或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 

2.4 推进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信息素养培养推进 

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努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社会造就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去并加以整合,以各专业课的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中专生的信息素养。并引导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使学生学到的信息技术在职业实践、实验中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3.结语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忽视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不断探索,共同研究,努力创新,让信息技术课能越来越好地培养职校生信息素养,并为社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管理使学生言行规范化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职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等,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情绪低落,意志薄弱,思想茫然,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沾染某些恶习。这给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其次,中职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就业是重要条件,他们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另外,中职生目前年龄大多在16至18岁,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阶段,因此中职生开展实施养成教育迫在眉睫。养成教育是教师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训练、管理等手段使学生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内容主要有:

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行为的教育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行为的教育是学会做人的养成教育。培养中职学生遵纪守法,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责任感,即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培养中职学生的举止文明礼貌,使其能够融入集体生活、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即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如果中职学生在校期间,不注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行为的规范教育,毕业后很难在社会上长久立足。班主任应该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养成的习惯,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教育。

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行为的教育勤奋学习、积极进取行为的教育,是学会学习的养成教育。培养中职学生具有勤奋学习的精神,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我学习有相当大的帮助。但目前中职学生学习习惯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而悲观厌学,个别甚至在课堂上看闲书、玩手机等。对于这种现象,班主任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开展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方面加以引导,逐渐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习惯。

生活自律、服从管理行为的教育生活自律、严格管理行为的教育是一种学会生活的养成教育。以笔者所在班为例,绝大多数学生是住宿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自律能力,也必然成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环境、吃饭休息等环节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随时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通过让学生寝室纪律、寝室内务、寝室卫生、寝室生活的规范化,来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行为的教育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行为的教育是学会适应的养成教育,对中职学生来讲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中职学校主要向社会培养合格的职业劳动者,因此,班主任要通过以企业文化熏陶和专业技能实训为主要形式开展职业道德的教育。注意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立足学校教育大环境,配合开展养成教育。学校是实施养成教育的大坏境,它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遵纪守法行为、文明礼貌行为、勤奋学习行为、生活自律行为、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奠定基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抓住这些有利的契机,做好班级组织管理。例如,借助新生入学教育或军训,班主任应配合相关老师或军官的工作,严格约束学生自由散漫、拖拖拉拉的不良习惯,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借助宿舍管理的内务整理,纠正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此外,学校开展的专业思想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实习动员、就业指导等活动都是养成教育的大环境。班主任不仅要全力配合学校工作,还要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各种学校活动。例如,笔者在学校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讲座视频后,立刻布置学生写观后感,再举行“法律护我成长”主题班会,使班级管理紧跟学校教育,配合开展养成教育。

完善班级管理小环境,开展实施养成教育。班级是学校开展养成教育的微观小坏境,班主任应运用智慧和策略完善班级管理,营造勤奋学习、团结合作的氛围,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强化养成教育。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制订班级规定,规范养成教育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规则,是班级管理的准绳,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班规的约束。在班规的制订中,班主任必须要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班主任在制订班规过程中,具体可参照学校学生手册的内容和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让班规具体化、直观化,使班级管理中养成教育有依有据、便于操作。

开展班级活动,丰富养成教育班级活动是中职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载体,班主任应该以班级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活动来丰富养成教育的内容。例如,笔者所带班级在举行班级活动中,通过举行“文明在我心、礼仪伴我心”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通过举行“书给我的启示”主题班会,使学生养成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举行“文明上网”主题班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文明行为。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与其它班级进行拔河比赛,增进班级之间的交流,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依托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街道义务劳动。班主任以这些活动为载体,通过行为刺激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会身边的事情,来逐步认识社会,逐步矫正自己各种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遵纪守法行为、文明礼貌行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职业道德修养在各种班级活动中逐渐地养成。

壮大班级管理力量,推动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成因复杂,必须要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并不断强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锻炼,并以此壮大班级管理力量,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形成良好班风的双赢局面。例如,笔者所在班级在第一学期的主题班会中,主要是由两位班长和文娱委员主持的,从第二学期开始,主题班会由两名班委成员主持,再扩大到科代表等,调动一切潜在力量,每次主持人都是新面孔。学生们通过主持主题班会,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另一方面,也使班级管理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同学脑海里,班级管理不再只是班主任和班委的事,而是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事。学生们通过活动进一步认识自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使养成教育得到新的动力。制订评价标准,量化养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班规制订过程中,注意制订具体量化的班级操行评定办法,使养成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期末,班主任可在学校统一安排下,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制定“自评――生评――师评”的评价制度,通过量化分数,检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程度,同时,学生通过量化的分数来检验自己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程度。例如,对操行分数排名靠前的学生,结合成绩作为“三好学生”的候选人,排名靠后三名的同学限制参加下届班干部的竞选,让学生通过量化分数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激励表扬,深化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必须常抓不懈,尤其是对这些十多岁的学生。班主任不但要通过语言进行浇灌,而且要通过榜样力量去示范,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用成功的喜悦去强化学生的行为,从而深化养成教育。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中,笔者借用四句话“学习成就未来,细节决定成败,和谐推动发展,技能走遍天下”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这四句话来勉励自己。同时,对评到“文明宿舍”等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让学习成绩前五名的学生上讲台分享交流,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并激励学生产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社团是养成教育的载体

学生社团是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同学聚集在一起,在共同目标鼓舞下,大家集思广益、互相配合,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组织。一方面,笔者通过鼓励班级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有利于其爱好兴趣的培养和发挥,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有利于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逐步形成了乐观、独立、自律等良好品格,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笔者所带班级中,50多名学生就有近40名参加了学校的话剧社、志愿者等社团组织。

结束语

第8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一、专业知识素养

1.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

新课程从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都有所转变。尤其是“课程功能上更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信息技术教育不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有其本身的课程文化价值的选择。例如: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学生获取信息的效率和管理信息的良好习惯的形成比掌握一个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这是课程价值取向之一。信息技术教师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深刻领会新课程积极开放的理论,灵活掌握课程理论知识,保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2.精深的学科知识素养

信息技术包含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等相关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全面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的要求,使学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掌握从获取信息到加工信息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必须对整个学科的知识建构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对新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全局在胸,能够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素养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界限,每个学科都是相互渗透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精深扎实,而且还应拥有更广泛领域的知识。任何一位教师要想在所从事的学科领域里取得教学和科研的突出成就,都必须以雄厚的知识群作后盾。教师还应该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内容,及时吸取当代科学发展的新成果,以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文理兼通、一专多能,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学的要求。

二、能力素养

1.设计、实施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细密周全的课堂设计能力外,还要有善于调控的课堂实施能力。新课程注重人文精神的确立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不同于以往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教材。新教材以蜻蜓点水,把各种现代信息理论和基本技术都作了介绍,需要教师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挑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作归纳总结。另一方面,由于新课程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学习空间,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引导学生“走进”教材的能力。因而,课堂上教师的调控和引导,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关键。

2.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有科学研究的意识,要树立“教学即教研”、“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要学会发现问题并独立选择确定课题,能运用恰当的科学研究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掌握撰写科研论文的方法和技能技巧,能独立撰写专题论文、经验总结、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能把学科教育与科研结合起来,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是造就高素质发展人才的基础,又是教育科研的实验中心。只有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才能有创新,才能促进教学,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教学风格。

3.组织管理能力

随着学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除了需要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外,还可能有许多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事务,如非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计算机房和校园网的管理与维护、校内各科室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中小学兴趣小组的组织与活动、信息技术竞赛的组织和训练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能够胜任技术教学,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开拓创新能力

第9篇:养殖业的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针对新的技能要求改革原有的培养方式,提出建立职前技能培训、入职技能辅导、在职技能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目前要实现一体化的教师技能培训目标,应从教师终身发展、专业发展的角度,统一规划教育教学,建立三个阶段相互连结的教师技能培训的目的要求、内容方式与措施体系,使三个阶段形成有机结合、系统连贯的整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无疑需要教师的配合,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技能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职业技能将发生重大变化。”

新的教学要求需要建立新的技能培养模式,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可以建立教师职前技能培训、人职技能辅导、在职技能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模式。职前、人职、职后技能培训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上。

一、教师的职前技能培训

1.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目的要求。培训目的主要是使师范生掌握终身学习与教育科研的基本技能。首先是解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能上岗的问题,培训重点是让师范生在掌握教学专业的理论知识、思想方法基础上,掌握作为未来教师所必需的基本技能,结合学科教育进行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其次,这一阶段技能培训虽不是试图一次性培养出成熟的教师,但应为教师职业技能发展全程提供支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不应把教学技能培训单纯作为教会未来教师讲课的技术来看待,而应将其放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整体任务中来认识。”

2.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内容和方式。从内容上来说:一是使师范生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这里的知识结构,既包括语言文学、教育与心理学理论、人文社科知识及自然科学知识等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也包括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即教育教学技能,含教育智慧、教学策略等;既包括向书本学知识,也包括向社会、向他人甚至向学生学习,还包含了一种终身不断吸收知识、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二是给师范生常规技能培训注人新的内容。教师技能培训的新取向不能完全否定原有的技能培训,如“导人技能”、“教学语言技能”等,但我们必须给这些常规技能培训注人新的内容,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三是对师范生进行新技能的先期培训。实施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些新技能,新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复杂的过程,师范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全部掌握,但可、以对其中的部分技能进行先期培训,为他们今后的技能提高做准备。

从方式上来说,要遵循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依据技能形成的阶段特点来确定培训方式。我们认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定向阶段,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及观看有关技能示范。用教学示范为技能的学习定向,使他们对教学技能进行直观的感知。同时通过讨论、练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对技能产生较深刻的认识。二是模仿阶段,模仿是师范生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示范为样板,按照技能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心理模仿,然后根据技能要求,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做出实践计划,写出教案;再在微格教学设定的情景中进行实践活动,使师范生形成正确、规范的教学技能。应该注意的是,在实践活动后要及时提供反馈,使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行为得到纠正,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三是整合阶段,每个教学技能都由多个要素构成,学生不仅要对某一技能的认知达到初步内化,还要与已学过的教学技能结合起来,逐步明确技能间的联系,使多种教学技能的应用实现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技能结构。四是熟练阶段,经过教学技能的综合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趋于稳定。这个阶段重在使学生通过技能运用理解各种教学技能的教学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能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有所创新。

3、教师职前技能培训的措施。目前,在师范院校可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评价方式来保证技能培训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加强基础课,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可以增强适应性,为实施新课程奠定基础。其次要扩展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要引进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先进教育思想,对陈旧的教学内容作较大幅度的删减。再次要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实践指导课。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技能培训,既包括理论课也包括实践课,既包括课堂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选修课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使其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打下基础。

当然,评价方式也有待改进。首先应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着眼点,改革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适当增加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比例,考试的方式方法也应多样化、综合化。同时,要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并建立相应的考核评定办法和标准。

二、教师的入职技能辅导

人职技能辅导就是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技能指导和训练,是使新教师更快进人学校文化系统扮演职业角色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教师人职教育制度,加强新教师的人职技能辅导,是当前教师教育的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

1.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目的要求。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了解和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综合运用已经形成的技能。为了使新教师的人职技能培训成为沟通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主要途径,人职技能培训需要在教师上岗初期,将培训和见习结合,以便适应新的环境,解决“上好岗”的问题。新教师的人职技能培训并不单纯是为了适应工作,更关键的是为将来的技能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应该重视学科课堂教学的技能规范,注重具体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有选择地吸收辅导教师的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内容和方式。从内容上来说,新教师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相关文件,要进一步学习掌握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技能,尤其要熟悉教育教学所必需的特定技能的运用,如课堂管理、提问、备课、评估、视听设备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还要增强学科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从方式上来说,主要有四种:一为带教方式,即新教师在中学实际工作中以有经验的教师为师傅,学习课堂教学的规范和技能;二为集中培训方式,即第一年集中在教师培训机构中,由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传授教学常规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在这一年中花大部分时间在中学,用一部分时间在教师教育机构接受理论培训;三为实践研究方式,即在实践中探究所遇到的理论问题;四为合作方式,即由教师培训机构、大学和中学合作,以中学为基地进行新教师的上岗培训。

3、教师入职技能辅导的措施。首先要选择与培养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应对辅导教师进行严格的选择,并根据新教师的特点来为他们确定辅导教师。学校应与大学、教师培训机构或校际的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全面合作,培养有能力带教的辅导教师。其次要规范开展带教活动。“辅导教师对新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观察和评价,双方共同参与的讨论、研究等活动的经常性和制度化,正是带教质量的最重要操作保障。”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适当减轻辅导教师和新教师日常工作量,保证带教双方有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共同工作和活动。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将新教师人职教育纳人教师资格和任用制度,使之成为获取教师资格及胜任教学岗位的必备条件;将教师培训进修的权力下放到学校一级,将新教师技能培训纳人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提高高级教师评聘的资格条件,加强“名师”工程的建设,将教师培养当作取得高级教师与名师资格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三、教师的在职技能提高

1.教师在职技能提高的目的要求。在职技能提高的目的是使教师的职业技能随教育教学要求的变化而更新。这一阶段,“教师继续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不断反思、总结和补充完善,技能向熟练化、技巧化发展”。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要求适当淡化理论讲授,强化技能提高与更新。既要注意提高“教”的技能,又要加强指导学生“学”的技能;既要具备自我完善与创新的技能,又要具有指导学生探究与创新的技能。总之,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应在较广范围内进行。在当前形势下,应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创造宽松、宽容的环境,激励人人参与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

2.教师在职技能提高的内容方法。从内容上来说,一是帮助教师在实践基础上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教育理论新知识。当前,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结合实践学习掌握新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理论知识,发展新技能。二是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将形成的技能与学科教学各要素整合。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新技能,在师范院校期间已进行了先期培训,但新技能不是单纯的操作技术,而是一种综合的技能,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技能,是与课堂、教材、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在实践中对新技能和学科教学各要素进行整合。三是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索形成新的技能。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常常要面对新对象、面临新问题,这既增加了教师教育教学的难度,也给了教师较大的自主性,为教师恰当地补充教材内容,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支配各种因素提供了可能。在培训时,可引导教师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创造性地使用和发展新技能。

从方式上来说,当前可以推行这样一些培训方式:一是“培训机构本位”式,即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轮流到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学校或机构参加技能培训。二是“研训一体”式,即技能培训与学科教学研究紧密结合。通过各学科的研究学会培训各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和协调人,然后通过这些人对一般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工作。三是“校本培训”式。即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形式有假期短训班、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反思性教学等。四是“现代媒体本位”式。这是一种以现代传媒技术代替教师课堂面授的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既方便教师的教学,又有利于教师的在职进修。具体培训的方式应注意多样化,如可以利用微格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可以利用典型示范,还可以把训练延展到课外。在训练内容安排上也要多样化,如说课、经验交流、课外分析等,同时,应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于教学技能培训中,如注重调查、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方法的培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