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习俗英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要点:
1.第一次见面,如何打招呼;
2.餐桌礼仪,注意事项;
3.拜访亲友时,常见的礼节….
注意:
1.词数80–100;
2.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3.文中不能出现与本人相关的信息;
4.开头已写好,不计人总词数。
Customs in China范文一: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customs. In China…
Customs in China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customs. In China, as you can imagine, there are many special customs as well.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the costums in China.
First of all,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 when you meet someone for the first time,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kiss, and I think there was no reason to kiss, ha ha! Next, there is difficult to learn how to behave at the dinner table, when you eat food at table,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stick your chopsticks into the food, and it’s impolite to point at anyone with your chopsticks. Also, you are not expected to start eating first if there are older people at the table. What is more, it’s rude to show up at someone’s hous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empty hands, you should always bring a small gift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And there are so many customs in China. But I think they are worth learning.
As the old saying goes, 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Do you think so?
Customs in China范文二:
Each country has its own customs. In China, we have our own customs as well.
万圣节起源于邪恶的精神与庆祝。骑着扫帚的女巫、幽灵,小妖精和骷髅都是万圣节的标志物。蝙蝠,猫头鹰和其他夜间活动的动物也是万圣节的普遍标志。他们原本担心因为人们认为这些动物能和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
Black cats are also symbols of Halloween and have religious origins as well. Black cats were considered to be reincarnated beings with the ability to divine the future. During the Middle Ages it was believed that witches could turn themselves into black cats. Thus when such a cat was seen, it was considered to be a witch in disguise. All these are popular trick-or-treat costumes and decorations for greeting cards and windows.
黑猫也是万圣节的标志物,并且也有一定的宗教起源。人们认为黑猫转世的人与神的未来的能力。在中世纪,人们相信女巫可以变成黑猫。因此,当看到这样的猫,它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女巫。这些都是流行trick-or-treat服饰和装饰品贺卡和窗口。
Black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s, probably because Halloween festivals and traditions took place at night.
黑色是传统的万圣节颜色,这可能是因为万圣节前夜的传统发生在夜间。
Pumpkins are also a symbol of Halloween. The pumpkin is an orange-colored squash, and orange has become the other traditional Halloween color. Carving pumpkins into jack- o'-lanterns is a Halloween custom also dating back to Ireland. A legend grew up about a man named Jack who was so stingy that he was not allowed into heaven when he died, because he was a miser. He couldn't enter hell either because he had played jokes on the devil. As a result, Jack had to walk on the earth with his lantern until Judgement Day. So Jack and his lantern became the symbol of a lost or damned soul. To scare these souls away on Halloween, the Irish people carved scary faces out of turnips, beets or potatoes representing "Jack of the Lantern," or Jack-o-lantern. When the Irish brought their customs to the United States, they carved faces on pumpkins because in the autumn they were more plentiful than turnips. Today jack-o-lanterns in the windows of a house on Halloween night let costumed children know that there are goodies waiting if they knock and say "Trick or Treat!"
本文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入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思维、文化、习俗和语言差异等社会因素对英语写作的影响,提出了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对策,一是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排除母语干扰;二是加强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
英语写作;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对策
一 、引言
随着英特网的普及和世界全球化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地通过发E-mail,短信和网上聊天进行,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写作。求职者必须准备一份简历介绍自己,这也是写作。网络学习时老师和同学间的交流互动也必须通过书面写作进行。日常生活中处处遇到写作,如写申请书,求职信,邀请函,计划书,工作汇报等。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达到与他人交流的目的,这就是写作。英语学习通常包括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培养,其中英语写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人们通常过分强调阅读和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致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较低。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统计资料表明,英语作文平均成绩长期徘徊在6分左右,距及格仍有一定差距,所以英语写作仍是学生掌握语言技能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二、影响英语写作的社会文化因素
1、英汉文化差异的影响
文化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进行传播的,文化的发展是包含在语言的发展中,关系密不可分。如果文化离开了语言则不会发展传播,如果语言离开了文化则就失去了需要表达的内容及意义。语言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现不同。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应遵循第二语言在本族人群中使用的社会准则,不能照搬学习者习以为常的本民族社会与文化知识。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第一与第二语言文化知识的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尤其是差异,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2、汉语母语干扰
写作是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母语干扰是英语写作的一大障碍。因为任何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都会受到已有知识或技能的干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影响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主要是表现在母语对第二语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积极地作用是促进语言的正迁移,消极的是负迁移。写作是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手段。写作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始于探索,止于发现。只有经过思考,质疑,深思和将思想条理化才能实现写作,所以写作能力是认识能力,思考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的综合反映,多写,勤写能促进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用英语写作能促进用英语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
思维对人类的语言形式和修辞具有重要的影响。英语写作既是语言活动,也是思维活动,思维模式影响着修辞方法、谋篇布局的基本规律。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失误主要是由于汉语思维对英语的支配作用造成的。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否成功地从这三个层次实现转换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由于东西方民族的思维差异、语言差异、文化习俗差异以及写作角度、方法、用词等的不同,在转换过程中,无论是在词汇层次,句法层次还是篇章结构层次,无一不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写出具有“英语的肉、汉语的骨”的文章。
三、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策略
1、克服英汉语言文化差异
要想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一方面应了解英汉社会差异,文化差异及语言差异对英语作文的影响,排除母语干扰,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学会运用英语思维组织材料,展开论述或描写。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反映了使用该语言的地域特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和社会风俗,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独立发展,自生自立的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文化要素的制约。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就是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只有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2、课堂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包括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通过对东西方思维差异,文化差异,习俗差异和语言差异的比较分析,从遣词、造句、段落写作和语篇构建等方面熟知英语写作规律和汉英语言与文化差异,其中包括英汉文化差异对作文中观点和语篇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力求排除母语干扰,培养英语思维能力,避免英语写作中的失误。同时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大量的写作实践和英语写作技能的教授,以达到帮助大部分同学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英语写作教学应做到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和学生跨文化写作能力培养并举,了解英汉语言在思维、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如下差异,如(1)汉语是综合思维,英语是分析思维。(2)汉语是具象思维,英语是抽象思维。(3)汉语思维重视“统一”,英语思维注重“对立”。(4)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5)在语篇结构上汉语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的,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同时帮助学生有目的地去克服汉语思维对英语写作的负迁移,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地道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刘重德. 汉英比较与翻译[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廖国强,严俊.基础英语写作指南[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廖为应.论思维差异与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负迁移[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3) .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英语学习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关注。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大有裨益。西北民族大学作为一所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始终受英语教师的重视。学好英语,提高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目标。然而,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些因素,给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分析、归纳这些阻碍英语学习的因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因素包括师生双方。
1.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心理因素。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由于他们小学甚至中学阶段,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日常生活中又很少有使用英语的机会,导致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进入大学以后,随着英语学习难度的不断加深,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开始害怕学习英语,不愿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担心出错,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如别的同学,产生自卑感。面对考试的压力,他们不免产生焦虑心理。
(2)本民族语言、文化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作为一所民族院校,西北民族大学里的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英语学习受到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母语和汉语在一定程度上干扰着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习。三种语言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认知规律、语言转换、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复杂性,一些学生由于不同语言的混淆而产生学习困难。
2.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1)课堂上的教师话语。Nunan(1991:189)曾指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不仅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同时还是学生可理解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以及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其话语的数量和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二语习得过程和相关理论缺乏了解,未能注意到自身教学过程中话语里存在的问题,影响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很多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所占课堂学时高达70%到80%;教师提问多以展示性问题为主,而参考性问题较少,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课堂中师生互动不足,学生缺少意义协商的机会;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反馈不足等。
(2)教师对学生养成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足。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语言学习更是如此,要学好英语,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要注重平时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大学学习不同于小学、中学阶段的学习,除课堂教学时间外,学生有了更多自己学习的时间。因此,掌握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
(3)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介绍较少,教学形式单一。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一些教师对英语词汇、句法、语法及课文内容讲解得很详细,但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介绍较少。这就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此外,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就对课堂学习失去兴趣,影响到学习效果。
(4)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够。由于受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学生上存在困难。这就需要大学英语教师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和汉语给英语学习带来的干扰。但是,一些教师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较少,在促进不同文化沟通方面,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障碍的解决对策
1.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
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英语基础差而产生的自卑感和焦虑心理,英语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多给予少数民族学生发言的机会,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焦虑心理。
2.帮助学生克服母语、汉语对英语学习带来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受到本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对此,教师平时要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了解,课上课下多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由于语言文化不同带来的困难,并针对这些困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如语言表达方式中语序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材料,课堂上多用英语交流,克服其母语习惯对英语表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应强调英语学习在国际交流和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认真耐心地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
3.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与少数民族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4.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质量。
课堂教师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话语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工具,又起着目的语的示范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师话语的质量。教师应多阅读、学语习得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减少课堂讲解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课堂上,多用参考性问题,给学生更多用英语表达自己意见想法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注重课堂上的意义协商,多采用理解核实和澄清请求,少使用确认核实;对学生的课堂表现,除给予简单的赞扬外,还应加以评价。此外,教师应多使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做到:在课堂讲解中,适时地加入关于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经济、习俗的介绍,也可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根据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6.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注重平时积累,多听、多读、多写等;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7.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要求。为此,除了教师自己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外,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岗前培训和深造的机会。
三、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受心理、民族语言、文化及教师话语等因素的影响,对此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课堂语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Nunan,D.1991.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Hemel Hempstead:Prentice Hall.
[2]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李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4).
2、方法要灵活多样。一种方式学厌了,可以变换其他的方式,以便学而不厌。
3、上下相连,从不孤立。记忆英语要结合上下文,不要孤立的记单词和短语,要把握句中的用法。
4、熟记常用语,确保准确无误。把常用的交际用语背熟,俗能生巧。
5、尽量用第一人称来记习惯用语和句型,以便记忆牢固。
6、多方位多角度来学英语。要经常读报、听广播、看外语电影、听外语讲座、读课本和别人交谈等方式来学英语。
7、敢于开口说英语,不要怕犯错误。人人都会犯错,这是在所难免的,只要敢说,就一定能学好。
论文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语言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达到语言的有效传递。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归根结底是文化差异的问题。人们常说的汉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质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主要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表达。如:1.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2.Give you a color to see see.(给你点颜色看看。)等等。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应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势在必行。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0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和语用失误的现象。
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句话侵犯了别人的隐私(privacy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方面的特长时,中国常用‘`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评价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哪里,哪里。)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和W.E.I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的偶合 文化的偶合现象是指: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英汉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
1.“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
2.“同舟共济”,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
3.“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
4.“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5.“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例举。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He is a wolf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很多,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理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的卡通形象,使老鼠为大众所喜爱,尤其在儿童心中,更是机敏、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 stubborn )”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样之兆,如“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我们可以把与英语国家的人进行日常交际禁忌话题归纳为四个词:I,WARM,where,meala。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 A代表age , R代表religion , M代表mamage。由此而引出“七不间”:不间对方收人,不间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间“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其重视礼节程度不亚于欧美任何一国。但由于中西风俗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对此不了解,在与英美人交际时,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下面是英美人在问候、告辞和称呼上的礼节习惯:
(一)Greetings问候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您上哪去?( 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见面时,上午则说:Good morning.下午则说:Good afternoon.傍晚就说;Good evening、如与熟人打招呼则说:How are you?或How’s life?如与较熟的人或朋友打招呼则说:Hello,或Hi。如果用中国人打招呼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误解,因为在英语里这句话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这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别人的私事。” (二)Addressing People称呼 中国学生常称呼其老师为“Teacher Wang‑(王老师)等,即便对外籍教师也是如此称呼。其实这不符合英美人的习惯。在英语中,"teacher”不能用于称呼,只是一种职业。一般来说,英美人称呼中小学的男教师为‘`Sir",女教师为“Miss",大学教师则为“Title + surname or given name",即“头衔+姓氏”或者直接叫对方的名字。例如:Professor White,Dr. Green等等。另外,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李科长(Section Li)等等,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
英美人称呼别人时一般分以下几种形式:
l.Formal situation(正式场合):Title + surname(头衔+姓氏)。如:Tom Smith可被称为:Mr. Smith。
2.Ordinary situation(一般场合):Title+surname or given name(头衔+姓氏或直接叫名字)。如:James Martin可被称为Miss Martin或James。
3.Informal situation / Close relationship(在非正式场合或关系比较密切):Given name(直接叫对方的名字)。如:Clare Harkey可被称为Clare。
(三)Parting告辞 到别人家做客,告辞时,英美人习惯说:"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辞时从不说:"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为在英语里,"I’ll go first.”的意思是:"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 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 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时间不早了,客人们该离开了。我先走给大家开了头,其他客人也应该马上离去。”
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树立文化意识,教师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表扬后,教师应该立即对学生的称赞表示感谢,让学生感知西方人比东方人直接,其语言表达更实际,即: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
张凤娟(1984-),女,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华信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汉语言学习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本文对英汉语言中有关“狗”的习语进行了分类,并从其意义及文化心理成因方面进行了对比,从而指出在英汉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习语 差异 文化因素
汉英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英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其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学习的难点。
关于“狗”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哺育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黄、白、黑等颜色。是一种家畜,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有的用来帮助打猎、牧羊等。”这是对“狗”的一种公正评价。英语中的解释为“an animal with four legs and a tail,often kept as a pet or trained for work,for example,hunting or guarding building.”由此看来,中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在对“狗”的一般性认识上是相同的。然而,在习俗方面,对“狗”的态度上存在着典型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揭示出汉英两种语言中关于狗的习语的意义及其文化心理成因的不同,并指出在汉英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1 汉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通过书籍、报刊、民间、网络等途径共搜集到包含“狗”的习语409条,其中“贬狗”类习语347条,占包含“狗”的习语总量的84.8%。通过逐条分析,对“贬狗”类习语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感彩进行分类统计,大致分为三类。
1.1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如:狗吃桐油――吃的没有吐的多;狗舔热油锅――舔怕烫,不舔舍不得。天落馒头――狗造化;街头的狗――谁有吃的跟谁走
狗做为一种杂食性动物,很多东西都能入得其口。在旧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人的温饱问题尚难解决,这也决定了狗要想生存,必须自己找一切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来吃, “热油锅”当然舔不得,但狗又经不住香味的诱惑,舍不得不舔。天上要落下馒头,那就是狗的好造化了。这些都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狗贪吃的本性。
1.2 利用狗好斗的性格。如:狗打黄鼠狼――连扑带咬;狗生气咬猪腿――拿别人出气;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裁缝师傅打狗――有尺寸
狗一向好斗。从《说文解字.犬部》:“独,犬想得而斗也。羊为群,犬为独也。”也正由于狗好斗、凶残的性格使得人们对狗产生了条件反射的恐怖和厌恶,见到狗后自然而然的会产生一种防备心理,于是便有了“过路人打狗――边打边走”。
人们驯养狗而不是其他动物来帮助人打猎获取食物,看家护院等这类事情,就是看中了狗好斗、凶残的性格。古代地主为了镇压不服从于他的农民,往往会养几条恶狗,平时供它们好吃好喝,以备关键时候能出来帮助他们来镇压平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狗的好斗是不分好恶,不分对象的。这也和它重利忘义、趋炎附势的性格有关,因为狗只有讨好主人,才能得到更好的食物。人们就通过狗的这些习性来比喻生活中具有这类品质的人,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
1.3 利用狗的一些其他特点。如:文盲写信――狗屁不通;狗碰木头桩――无事自忙;挂羊头卖狗肉――不是真货;狗戴礼帽――假装文明人
由于当初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没有很好的娱乐条件,于是便把狗当成了玩弄的对象,在狗的尾巴上系上鞭炮追着炸,狗吓得乱叫,人便拍手叫好。久而久之,在人的心目中,狗的地位便一点点下降了。人与狗的地位的悬殊导致人们在看狗时不自觉的就带上了有色眼镜,其实就是古代殊途观念的影响。
总的来说, 汉语中的“贬狗”现象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即农耕民族的一种文化以及中国的中庸之道;其次是古代殊途观念的影响;第三就是语言本身的特点。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狗”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语词。“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有鄙视、否定,所以在涉及到含狗的习语中,“贬狗”现象也较为常见了。
2 英语中关于含“狗”习语的意义分类及其文化心理成因
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the best friend of human”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甚至把它作为家庭的成员。冷幽默的英国人甚至敢用他们万能的上帝来开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过来写,不就是dog狗么?爱狗也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人们会告诉你love me, love my dog,爱我?先爱我的狗,有点像中国的“爱屋及乌”。
因此,这种爱狗的心态使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类似于汉语中说的“你真是走了狗运”,但人家是褒义的,而我们则多少带点不恭。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be top dog(处于支配地位)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再看一些其他有关狗的习语:这些习语都是抓住狗的各种性格和特征来表示不同事物的,因此很难像汉语的习语那样进行分类了。比如
2.1 利用了狗叫的特点。
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警惕无声之狗会咬人,实际是说平静之水会覆舟。
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说者自说,做者自做。
Teach the dog to bark(教狗怎么叫)指人白费心机多做余事。
2.2 利用狗爱吃的特点。
Dog returns to its vomit.恶习难改。
The dogs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不可让贪婪的人看管钱财。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应该得到好骨头)有功者受赏。
2.3 利用狗被宠的特点。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都有得意之日。
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 夜郎自大。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品达罗斯(Pindaros)在他的《哀悼颂》(Odes of Condolence)里面有这样一句诗:Thus every dog at last have his day ―― He who this morning smiled, at night sorrow. (人人终有得意时,晨时欢笑夜中悲)。从中可以看出,诗前面的dog并不是指狗,而是暗喻“平贱的人”he。但是这诗句就这样断章取义地流传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常说的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风光的一天”――和中文的“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相去不远。
2.4 其他。
Despair gives courage to a coward. 人急造反,狗急跳墙。
Dogs that run after many hares kill none. 多谋寡成。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 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Let sleeping dogs lie. 让睡的狗躺著;勿惹是生非;勿打草惊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一般都是通过狗的一些性格特点来比喻人的一些行为的,而且大多含有的是褒义色彩,虽然少数也含有点贬义色彩,但从语气来看,也没有中国有关“狗”的贬义语那么强烈。正如上面提到的,语言是一个民族心理的产物,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
3 小结
从以上汉语习语中的“贬狗”现象及其与英语习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发现,语言意义的延伸是受民族心理制约的。一个词的词义究竟是沿着褒义方向引申还是沿着贬义方向发展,往往与民族对该词的情感、心理的好恶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这种“制约信息”的文化规约,不了解其他民族语言与本民族语言的相异部分,交际行为所传达的全部信息就不能被完全接受,有时还会引起误解。虽然这些习语在书面表达上不像其他词汇用的那么频繁,但是它概括了人们的认识成果,充实了词汇的宝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这些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切忌望文生义,从而产生错误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 文化 分析
一、文化与语言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处处体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包罗万象,千变万化,有历史文化,如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等;有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还有学术文化,如各学科知识、音乐、美术等。文化可以概括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语言承载着文化、反映着文化,文化体现着语言、影响着语言,两者相互作用。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的过程,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可以分为语用文化、语义文化、语构文化三个主要内容,要学好语言就要了解语言文化,语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内容,还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交际文化,显示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英语语言中,语言文化主要体现在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法律道德等内容上,英语语言的学科文化构成了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英语语言学科从根本上来看属于语言类的学科,具有语言学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在学科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漫长的学习之路中一直开设着英语的学习课程。随着英语重要性的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交际文化教学,没有深入了解英语语言学科的文化内涵,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熏陶,影响了学生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为了学好英语,许多学生从小就不遗余力地学,五花八门的英语辅导班都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都用上,但尽管从小到大学习英语十几年,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习起来费时较多,收效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下降,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在逐渐减退,只在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英语教育逐渐向应试教育发展,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不能运用自如,失去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实际意义,以致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导致交际失误,影响了交际的效果。如“Thank you”这句话是中、英文常用的话语,用来表示感谢。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中英之间是有差别的。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内敛深沉,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盛意难却,接受以后一般也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流露出喜欢或厌恶的情绪,就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素质。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礼物,并且称赞一番,欣然地向对方道谢。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有意识融入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有利于人们相互之间表达思想和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生的词汇出现在英语语言中,面对新文化的融入,英语语言教学要突破原有的英语语言教学对于词语的束缚,从新生的英语词汇中透视出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学好英语,以英语语言为依托,能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奠定文化基础,从而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
三、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发挥其实用价值,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母语文化与目标文化的差异,并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无论是在英语教学上还是在英语学习上,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去了解社会文化因素,掌握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1.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文化内涵。目前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缺乏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系统知识,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高,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简单、陈旧、程式化,评价方式单一。学习新课时,先教单词,再学重点常用的句型,然后在课文中逐句逐段进行讲解翻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教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文化知识来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也就不能通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运用自如的语言交际能力。此外,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重分数和做题,没有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加强英语文化因素的学习,首先在英语教学上就要做出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
(1)以教材为本,开展对话交际形式。英语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也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容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出现的对话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知识点,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教学。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事先讲述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图片、录音或者影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文化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预先布置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自己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呈现出来,教师再加以指导。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讲述有关的文化知识,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各种情景对话,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练习活动。
(2)以阅读为途径,深入了解英语文化。阅读是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补充辅的阅读,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读物,给学生提供一些英语书刊的名称,或者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馆去,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英语读物。阅读材料包括短篇小说、童话故事、戏剧等,都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以指导。如有些英语读物会以注解的形式介绍人物的背景,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读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人物、风俗习惯和政治文化等内容,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强化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仅依靠讲述,还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学习意义的英文电影,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多留意一下电影画面中出现的细节,就好像在很多西方电影中为什么会有人戴着假发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假发对于西方人来讲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认识到假发是英语国家中地位与权力的象征,继而加深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新闻和英文歌曲等形式反映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使到表达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深刻,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使得如同置身于英语国家当中。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无论教师如何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关键还得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吸收、消化,因此除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外,学生也要适当转变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方式单调,学习任务重,只关注考点知识,而容易忽略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淡薄,课后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述,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会采用较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问题设置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由讨论,充分发散自主思维。这时学生应尽量开动脑筋,避免机械应付式地回答老师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积极讨论、合作来寻找答案,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就各种英语文化现象发表意见,相互评价,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切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
(2)重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从根本上转变文化态度。很多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常常忽略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或者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抵触英语文化。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环境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发掘英语文化的有趣之处,增强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在课后,主动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方式扩展英语文化,把英语学习向更深更广处延伸,既能做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重,又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转变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英语和文化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将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因此,学习英语,就必须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必须将语言教学体现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深入了解、感受和思考,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英语文化的学习,要从教学目标质量上认识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从英语与文化关系上揭示文化因素的主要内涵,注意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积累英语文化知识,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英语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常晨光.文化因素与英语强化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8(03).
[2]林小峰.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素质的渗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05).
[3]马龙辉.英语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3).
[4]梁文君.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6(01).
[5]何淑梅.深入把握语言文化内涵 切实提高应用外语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6]房朝建,付余民.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2).
[7]马晓梅.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8(08)
[8]刘文现.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5).
论文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制约因素 改进策略
论文摘 要: 文章根据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在,分析了制约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因素,并提出了改进口语教学和提升学生口语能力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听、说、读、写作为英语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对于英语教育格外重要,而听说仍然成为制约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较以往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影响下的偏重阅读方面的训练而言,在新形势的驱动下,口语方面的训练显得日趋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普遍口语薄弱的主要问题,从语音基础、口语教材、语言环境、教师素质等多方面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了分析,并对口语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对策分析。
1.制约因素
1.1语音基础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方口音及英语基础都对英语口语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很多学生的语法阅读能力很强,但是由于缺乏英语口语方面的锻炼和训练,导致在课堂上不愿意开口。在进行口语练习时,很多学生怕出错,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更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导致大部分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仍然操着一口中国式英语,甚至是“哑巴英语”。
1.2口语教材
根据教材大纲编写的需要,很多口语教材缺乏实际丰富的教学内容。因为四、六级考试大部分的侧重点在阅读上,因此大学大部分的课时安排都倾向于安排阅读课,而口语课只是穿插其中,作为点缀。导致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口语练习。而且口语训练没有像阅读训练那样的系统完善的练习,没有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因此很多学生无法达到应有的口语水平。
1.3语言环境
上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帕默和洪贝等提出了情景教学的理论。认为语音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为学习者提供真实自然的语音学习情景,使学生自然“习得”语音。但是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是除了上英语课能接触到口语,其他时候几乎都不会开口说英语。而英语课的课时安排很少会专门涉及口语课,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缺乏日常的英语语言环境,使得大学生很难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1.4教师素质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可见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口语教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口语教学中一方面有外教担任教学,但是外教不了解中国学生的特点,也不够了解中国的文化,容易盲目采取外国教学的模式,使得学生失去兴趣。另一方面由中国本土教师担任教学,虽然大部分教师英语基础较好,但是由于缺乏出国培训深造的机会,缺乏对外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无法很好地带动学生进入英语语境的学习。
1.5文化交际
我国的英语口语教学忽视了对英美国家文化的教育,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缺乏洞察力、识辨力和敏感性。语言的交流离不开文化的背景,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注重文化的差异。文化因素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外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用外语交际的能力。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在口语学习中不求甚解,不理解英美国家文化背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处于被动的一方。
2.改进对策
2.1纠正语音语调
口语能力的提高,语音是基础。一个人英语说得地道与否,往往通过他的语音语调就能体现出来。标准的发音是一个人口语素质的基本体现。因此要鼓励学生彼此纠正、互相监督。因为大多数中国学生都不愿开口说英语,因此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的情绪,消除他们的心理负担,突破由英语发音造成的心理障碍。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多用眼神、手势进行鼓励帮助,并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固定句型来减少口语中的错误,逐步加大难度,循序渐进。
2.2革新选择教材
对于目前的教材,大多针对英语专业,而针对大学英语的却凤毛麟角,就连像样的大学英语口语教材都难找到。教材的选择应该符合“以人为本,贴合时代”的要求、“以交际为目的,追求真实”的发展趋势。当选择了优秀的教材后,教师更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自己学生的口语教学活动。
2.3创造真实语境
要让学生能真正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需要创造真实的语境。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听去读,让他们大量的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刺激,当听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能够转换为说的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看些纯正的英语阅读材料、英语影片,以及收听VOA,BBC这样的英语广播电台,也可以在课间播放一些英语歌曲,平常开展一些英语角活动及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演唱比赛等。通过以上手段真正激发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必然能够提升口语。
2.4提升教师水平
教师水平的高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口语授课教师除具备标准的语音语调、正确的语法规则、规范的英语、汉语口语表达能力;除掌握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具备教研、科研能力。因此,口语教师一方面应该多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类节目,阅读最新英语报刊杂志;另一方面,应该多利用各方面资源,把握机会,不断总结英语口语教学规律和方法。
2.5注重文化交际
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多把西方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纳入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语言教材中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用各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深化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讲授发音时,通过分析各民族的特征,来区分美式英语、英式英语及澳洲英语的发音差异。通过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些奥斯卡影片,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讨论等,都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鉴,李珊.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相关因素与教学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