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大气环境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环境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气环境规划

第1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专用轨道滑移吊装 工程概况 二炼钢新增6#RHRH精炼装置改造项目新增3套蓄热器设备。每套蓄热器带底座总重为127吨(含底座)。蓄热器本体直径为3米、长度22.68米。 蓄热器的安装位置位于二炼钢厂房北侧150米处(老蓄热器边),区域面积约35米*38米,四周均有建筑包围着。北侧有15米高的煤气大管道,西侧有转炉地下料仓、南侧有老蓄热器、东侧有13.5米高直径2.6米的管道,而东侧马路只有8米宽,这是吊车的唯一占位处,如图1所示。 工程特点及应对措施 设备体积大、重量重、安装现场无法调换方向和安装次序。同时,正压力大,滑动摩擦力大,设备滑移过程应采用滚动摩擦的形式进行; 设备安装位置四周封闭,大型吊车无法站位,不能通过移动吊车一次吊装就位,故通过轨道滑移的形式就位; 蓄热器属于压力容器,不能在设备上焊接作业,无法焊接吊耳,只能采用兜底吊装。为了解决钢丝绳的滑移和设备保护问题,我们在蓄热器吊点位置包裹胶皮,以增大摩擦系,确保安全。 施工方法 总体思路

由于设备重量大,施工场地小,无法通过大型吊车将设备一次吊装到位。故通过履带吊将蓄热器吊装到预制好的滑移轨道上,通过手拉葫芦将蓄热器逐步牵引就位,见图2示。

同时,滑移轨道必须向东侧(靠吊车侧)延伸7米,并用钢凳做好支撑。因为按照现有工况的约束,吊车工作半径的极限位置为就在此。 轨道滑移专用装置的设计

轨道滑移装置主要由滚杆、滑移梁、钢凳、牵引手拉葫芦、制动手拉葫芦组成,详见图3示。

3.2.1滚杆的选用

滚杠数量计算:滚杠选用φ80圆钢,滚杠长度1.1米。W为滚杠允许压力,Q计为滚杠上载重量,锻钢滚杠W=53d=53*8=424公斤/厘米2(根据机械设备安装手册查得:实心滚缸抗压计算公式W=53d,W单位为公斤/厘米2,d为滚杠直径,单位为厘米),动载系数取1.5,Q计=G/2*1.5=97.5吨=97500公斤,滚杠与H型钢有效承压长度为2个H型钢宽,所以滚杠有效承压长度为50厘米,由Q计/W/L=m公式,滚杠根数m=Q计/Wl=97500/(424*50)=4.59.所以每边滑移轨道上必须有5根同时在受力。

牵引力计算:S为牵引力,Q为正压力,f为滑动系数,D为滚杠直径,由S=Q(f*2)/D公式,滚杠上下(钢-钢)滚动摩擦系数f取0.05,滚杠直径D=8厘米,设备重量Q=G/2=130/2=65t,S=Q(f*2)/D=65*0.05*2/8=0.8125吨。所以滑移轨道每边需要牵引力0.8125吨。实际选用2t的牵引手拉葫芦,制动手拉葫芦为3t。

3.2.2滑移梁选型及滑移梁支撑距离的计算

滑轨采用H型钢250*250*9*14(Q235B),其中[σ]=1500公斤/厘米2,W梁断面系数=846.3厘米2.,沿滑道中心并排敷设H型钢2根。

计算滑道H型钢允许跨距,σ为梁受最大弯曲应力,W为H型钢断面系数,M为跨中(梁中间)受力弯矩,L为简支梁跨距,由σ=M/W公式,M=Q计*L/4,动载等系数取1.2,Q计=(130/2/2)*1.2=34.5T=39000公斤,Q计L/4=σw=1500*846.3,L/4=32.55厘米,L=1.302米,所以允许最大间隔距取1.2米。 施工方法和过程控制

3.3.1施工工艺

3.3.2吊装前的准备

设备进场的方向要提前确定,并按确定的方向进场,解决现场空间小,无法调头的问题;

由于蓄热器是压力容器,不能再设备上进行吊耳焊接作业,故选用钢绳兜吊的方式进行吊装。为了加大摩擦力,避免钢绳滑移,影响安全。故在钢绳缠绕区域包裹橡胶板,橡胶板通过铁丝缠绕固定。

滑移装置安装完成,滑移轨道的同一截面标高和水平度确保控制在0.5mm的偏差以内,避免在蓄热器滑移过程跑偏;

滑移装置就位后,将蓄热器的底座安装就位,并完成牵引手拉葫芦和制动手拉葫芦的安装;

蓄热器的就位挡块焊接完成。

3.3.3蓄热器吊装及就位

吊装顺序由里到外,先将靠西侧的6号蓄热器吊装到位,然后到7号、8号依次吊装到位;

吊车的选用:由于受周围空间的限制,最多只能够400吨履带吊站位,同时,受13.5米高的煤气管道卡杆的影响,400吨履带吊选用主臂49米,工作半径12米,配重135t+45吨,额定起重量为138吨,将蓄热器吊装沿着煤气管道内侧放下;

第2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1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工作的必要性

 

1.1实施环境功能区划是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现实需求

 

我国空间地理特征分异性极大,区域间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压力也存在极大差异,环境保护面临极大的挑战。而目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必须建立环境功能区划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环境保护工作、尤其是环境管理政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需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功能区划的区划体系、区划方案和管理政策。

 

环境功能区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的合理划定。其目的是基于区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通过辨析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压力,分区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和明确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措施。除了注重空间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外,还充分考虑了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是综合了社会、经济、环境3个方面,集结构性与功能性为一体的区划形式。为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环境管理“由要素管理走向综合协调、由末端治理走向空间引导”的有效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1.2环境功能区划作为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在环境区划管理上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国外的区划一般是基于解决现存的某种环境问题的目的而开展的,并且可能应用于环境规划以外的规划建设的指导中。

 

国际上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较早,在美国、加拿大、荷兰和新西兰等国,一般将生态区作为区划单元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确定不同生态地域和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并以此引导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环保局基于土壤、自然植被、地形和土地利用等4个区域性特征,指标提出了水生态区功能区划的方法,它既体现了水生态系统空间特征的差异,又体现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而且还实现了从水化学指标向水生态指标管理的转变;2000年,欧盟明确提出要以水生态区和水体类型为基础确定水体的参考条件,确定生态保护和恢复目标的

 

淡水生态系统保护原则。瑞典在2002年通过设计敏感区以及边界进行大气环境功能分区,区划依据是不同区域空气污染浓度的差异,利用区划来控制和改善敏感城市环境中由严重的交通污染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并应用于国家级、市级的区域规划之中。另外综合性环境功能区划也在被采用,荷兰政府在第一个国家环境政策计划(MNP)中针对多个环境问题的叠加效应制定了综合环境功能区划,结合一套环境质量标准、污染削减措施以及土地利用法则,控制环境污染。

 

国外环境分区与我们的环境功能区划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相似的,皆是在反映区域环境污染水平的基础上实行分区管理,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随着世界各国环境问题认识的提高,发展建立和完善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实施分区管理已成为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径。

 

2我国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已有一定基础,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2.1我国环境功能区划相关工作进展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部分城市和地区纷纷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划的研究,并对其技术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区划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了引导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经济发展方向等社会经济环境均衡性发展的思想。

 

为加强水污染防治,我国省级政府主要针对地表水陆续开展了省域的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2002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汇总了全国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基本上覆盖了我国所有河流干流及一级支流。为控制大气污染扭转酸雨恶化趋势,199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SO2*酸雨两控区的划分方案;另外各地在城市环境保护相关规划中都开展了大气(噪声)环境功能区划分,作为指导城市大气(噪声)环境保护的基础文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生态功能区划,并于2008年7月颁布。“十一五”期间,我国又开展了主体功能区划的编制工作,它是基于不同地区的经济、资源、环境状况的一种综合区划,弥补了很多单项区划的不足,丰富了我国环境保护的理论体系。另外水利部、国家海洋局也分别组织编制了水功能区划和海洋功能区划。

 

2.2我国现有环境功能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环境功能区划尽管取得较大进展,但跟世界环境保护的先进水平和我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求相比,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环境要素的区划进度和精细度不一致,缺乏系统的区划框架。例如大气环境质量区主要由城市自主划分,缺乏国家层面上整体的区划方案;生态功能区划在地方自下而上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由有关研究机构自上而下进行整合,分区功能定位与边界范围协调都存在一些问题。

 

二是侧重环境质量,缺乏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因素的整体考虑。例如水环境功能区划主要依据是水环境质量,缺乏水生态指标的考虑,也缺乏流域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相关性考虑;目前大气环境质量分区主要考虑。,而对人体健康危害更严重的有机物、〇3、灰霾等缺乏管理基础;生态功能区划更多的强调生态系统的调节和供给功能,对生态系统的支持、景观等方面功能考虑很少,过分关注主导功能、对另外一些重要功能的保护被忽视。

 

三是自下而上的区划思路导致分区目标协调难度大。现行水环境功能区划以行政边界为基础进行功能区划,缺乏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协调的科学基础;从城市和地方角度出发的大气环境功能区划,难以反映区域大气污染扩散和跨界污染控制问题,难以适应区域性、复合型和交叉性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的需求。各省市分头开展的生态功能区划分在区域功能定位和边界确定上都难以考虑更大区域生态功能保护的需求。

 

四是基于要素的区划难以适应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需要。目前的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设置更多的是考虑环境要素的基础质量,己不能完全反映各要素界面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及其所形成的复合型交叉性环境问题。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必然需要环境功能区功能定位和目标都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主体功能区提供持续安全的环境支撑。

 

五是各专项区划管理职能交叉,配套政策不完善。目前各环境要素的功能区划由环保部、水利部、海洋局等部门应用和管理,环境功能区划存在一定的编制和管理职能交叉情况,功能区划的法律地位不十分明确,缺乏国家层面上的实施法律机制保障,缺乏系统的以区划为龙头的环境管理体系。

 

3我国环境功能区划框架体系的总体构想

 

结合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目前的实际,以及现有环境功能区划相关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编制和实施环境功能区划应把握以下基本认识。

 

首先,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定位应是作为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的基础平台,充分发挥其空间引导作用,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科学、合理、有序的基本空间依据。

 

其次,环境功能区划应是一个“层次”体系,即在宏观层面应是综合引导区划,在区域层面则是要素控制区划,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区域空间,即存在基于国家环境安全需求的综合引导区划,也存在若干针对要素功能控制的区划方案(如针对水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土壤污染防治、大气环境保护的区划方案等),针对不同要素功能区划其划分方法、功能类型、空间范围等可能有较大差异。

 

第三,环境功能区划还应该是一个“尺度”体系,即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区划的方法、范围、作用等亦有所不同,如在国家尺度上,重点关注宏观性的政策引导,区划单元范围相对较大;而在区域尺度(跨省区域、省域、市域),则重点关注要素控制,区划单元范围相对较小。

 

第四,环境功能区划还应该是一套“管理”体系,即要结合区划方案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环境管理措施,涉及法规、政策、标准等,使区划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4关于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实施的几点建议

 

4.1先行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前期研究

 

就现阶段而言,应以先期完成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为基础,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前期研究中开展环境功能区划的重点专项研究,争取在“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结合不同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和主要矛盾,先行在区域层面上细化环境管理目标,分区设计规划任务和建立支撑保障体系,使环境功能区划首先在区域战略层面落实。同时应统筹考虑国家和地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间环境管理的差异性特征,深刻认识过去“一刀切”管理模式的弊端,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省份实施分类指导的环境管理对策,针对具体问题,可引导不同区域和不同地方在环境管理思路和方法上逐步体现“个体”与国家环境管理“整体”的差异性。

 

4.2加强区划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

 

根据我国环境系统管理和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需求,需要研究制定环境功能区划体系,包括区划总体框架、层次与结构、类型体系、控制单元以及尺度控制要求等内容。按照环境功能区划总体框架和分区管理、分类指导的思路,需要研究构建制定和实施环境功能区划的技术方法体系,包括数据收集与融合技术、敏感性与重要性评估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尺度变换技术、区划方案集成技术和分区分类管理的相关技术等。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是环境影响主要因素系统分析和环境单项叠加,例如地图叠置法和生态适宜性评价法。由于环境功能区划需要探讨的因素很多,研究的对象很复杂,需要不断探索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如PRED模型法、模糊聚类法等。

 

4.3开展典型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划的试点研究

 

分别侧重各个环境要素(水、大气、土壤、生态等),选取典型区域开展试点研究。研究区域尺度环境功能区划管理目标需求,针对不同区域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水、大气、生态系统等环境特征差异,提出试点地区环境功能区划框架和分级分类体系。建立基于试点地区要素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专项环境功能区划方案。以区域环境管理目标为总领,集成各要素的单项评价空间分区结果,研究各个要素区划集成与融合的技术方法,形成试点地区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总结区划编制过程中,技术方法、指标体系、要素集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科学制定国家环境功能区划方案提供保障。

 

4.4注重与现有相关区划的衔接和协调

 

环境功能区划是按照区域或者环境要素为人类活动承担环境功能进行分区分类管理的一种区划体系。要充分吸纳目前各类区划,尤其是水环境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等与环境分区管理直接相关的区划体系基础与成功经验,并且与国家宏观区域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衔接、与国家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要素区划保持衔接。

 

5结论与讨论

 

按照环境功能区划实施分区管理和分类指导是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环境压力、部分地区环境超载严重的国家,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尤其需要建立环境功能区划制度,实施分区管理、有序开发。

 

借鉴环境分区管理的先进技术,总结我国环境功能区划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我国环境保护所处阶段和面临的问题,建立起宏观层面的综合引导区划和在区域层面的要素控制区划框架,改进了目前要素单行区划的弊端,可以为环境宏观政策调控和微观事务监管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可为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3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摘 要:将PSR模型作为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的依据,从体现环境、社会、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的角度对许昌市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从时间尺度上(2001―2010年)对许昌市大气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估和动态趋势分析。结果表明:2010年许昌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较安全级别,2001―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稳定且呈好转趋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 PSR模型 综合指数法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3(a)-0084-04

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综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定量的评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研究某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污染指数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属性识别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但它们无一例外地只考虑了根据监测结果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级别的评价,而忽略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等因素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评价。笔者认为,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应不仅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也应反映经济、社会、环境是否协调发展,污染控制手段是否有效可行,从而判断该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是否安全,进而对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危险要素”甄别筛查,为进一步改善地区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基于以上考虑,文章将世界经济合作和开发组织(OECD)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提出的PSR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压力-状态-响应)作为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依据,该模型考虑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自然资源质和量的变化,人们对这些变化的响应,采取的减少、预防和缓解自然环境不理想变化的措施[1]。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文章以许昌市为例,初探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式,旨在对各中原经济区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和判断环境、社会、经济是否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评价模型

1.1 指标体系

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建立指标体系[2](见表1),系统压力指标表征人类活动、自然资源等对大气环境造成的压力与负荷;系统状态指标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的状况;系统响应指标表征人类对大气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措施或效果。

参考值的确定依据:(1)已有国家标准,采用较优级别标准作为安全值,较劣级别标准作为临界值。如C8、C9、C10均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值作为安全值,二级标准值作为临界值。(2)国家或地方的发展规划目标和环境保护计划目标。如C6、C7分别依据《河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标准值7.4和17.6作为临界值,取其值的50%作为安全值;C15依据《河南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标准值40%作为临界值,取其2倍值的80%作为安全值。(3)零值法。如C12将酸雨发生率为0作为安全值,酸雨发生率为50%作为临界值;如C12、C13分别将同比SO2和烟尘排放减少幅度为0作为临界值,取同比SO2和烟尘排放减少幅度为20%安全值。(4)类比标准。参考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国内或省内平均水平城市的现状值做安全值,采用国际或国内公认的较劣值为临界值。如C1和C4分别采用城市人口密度和人均拥有汽车量较大的城市(深圳、上海等)的值作为临界值,采用部分人口密度和人均拥有汽车量较小的中小城市的平均值作为安全值;如C2、C3分别采取河南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较大的城市均值作为临界值,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较小的城市均值作为安全值;C16采取河南省废气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较小的城市作为临界值,废气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较大的城市作为安全值。

1.2 数据规范化处理

用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表述评价对象现状与安全状态的符合程度和向目标接近的速度。该值越接近1,就越安全;该值越接近0,就越不安全。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数值越大越好的正向型指标:

Y= (1)

对于数值越小越好的负向型指标:

Y= (2)

式中:Xij为指标的现状值;Xmax为指标参考值的最大值;Xmin为指标参考值的最小值。

1.3 权重的确定

对省市的环保专家、生态学家以及城市管理者进行Delphi问卷调查,在汇总专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按层次分析法原理,采用方根法,得到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最后采用熵技术对AHP法确定的权系数进行修正得出权重值。

1.4 城市生态安全质量分级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成果,制定了大气环境质量分级标准。具体见表2。

1.5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环境质量报告书》、2001年至2010年《许昌市统计年鉴》和《许昌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具体数据值见表3。

2 结果现状评价

许昌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及项目层、指标层评价结果分别见图1、图2。

从图1可知,2010年河南省和许昌市大气环境质量级别均为较安全,许昌市大气环境综合指数为0.6784,略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从许昌市项目层评价结果来看,系统状态> 系统压力>系统响应。

从系统压力来看,许昌市所受压力小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处于安全级别。由图2系统压力各指标层数值可知:C1(城市人口密度)和C5(森林覆盖率)劣于省均水平外,其余6项指标均优于省均水平且处于较安全级别以上,这说明许昌市单位GDP能耗、电耗、单位工业增加值SO2排放强度和烟尘排放强度等指标处于河南省前列,并未对系统造成较大的压力。城市人口密度较大和森林覆盖率低主要是由于许昌市土地面积较小,仅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珍贵的土地资源使大面积植树造林不能成为现实,但从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13 m2)等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森林覆盖率低的不足。

从系统状态来看,许昌市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指标层数值均优于省均水平,除C8(PM10年平均值)处于临界安全级别外,其余均处于安全级别。主要是因为许昌市的能源结构仍以燃煤为主,属于煤烟型污染。

从系统响应来看,许昌市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从指标层来看,C14(废气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几乎为0,说明在废气治理投资方面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3 趋势分析

从图3许昌市2001年至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比较稳定且有所好转,综合指数维持在临界安全与较安全之间,年际间表现出2001―2007年间变化不大,2008―2010年明显好转的变化规律。系统压力和系统状态较好,基本维持在较安全级别以上,但2007年系统状态降至临界安全,主要是由于该年度SO2和NO2年均值同时高于往年造成的。系统响应能力整体较弱,维持在不安全与临界安全之间,这主要与废气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偏小有关。系统压力、系统状态和系统响应年际间变化规律与综合指数相似。

采用国家环保局《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1991年)推荐的Daniel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对2001―2010年许昌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趋势分析。取0.05为显著性水平,趋势评价结果见表4。

4 结语

2010年许昌市大气环境质量级别为较安全,综合指数、系统压力、系统状态和系统响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影响许昌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限制性因素主要为城市人口密度较大、森林覆盖率较低和废气治理投资水平较低。从2001年至2010年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变化呈一定的阶段性,2001年至2007年变化不大,而近3年上升较快,综合指数和系统状态变化稳定,系统压力和系统响应呈显著好转趋势,说明许昌市在“十五”与“十一五”期间大气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参考文献

第4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社会经济发展

1、根据农村住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末我乡总人口4286人,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高于县平均水平12%。

2、我乡近年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公共设施逐渐完善,集镇街道设有路灯、人行道、绿化、排水管网,乡区设有文化娱乐场所、图书室、邮政、电信等,并有休闲广场等各项基础公用设施,交通便利,居住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完善程度符合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

3、大坦乡为解决村民用水问题,近年来不断通过向上争取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对乡自来水管网进行改造,确保村村用上卫生洁净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纳入全乡自来水供应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经县环保、卫生部门监测,县大坦乡2011年农村受益人口达4286余人,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4、近年来,县大坦乡通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全乡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集镇住户全部使用卫生厕所改厕率达100%,农村达85%,经县卫生部门监测,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大坦乡2011年度城乡卫生厕所建设和管理水平已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城镇建成区环境

1、2011年度,经县环保局对大坦乡地表水的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大坦乡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水标准,符合环境规划要求。

2、大坦乡垃圾处理工程于2011年启动,现已完工,工程共投资120万元,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5吨,实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聘请长期清洁工,对垃圾进行处理,经县城管执法局检测,大坦乡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已达到环境规划要求。

3、根据县大坦乡环境规划要求,大坦乡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化害为利、生态解决”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城乡污水处理力度,解决乡区污水污染问题。利用部分绿地种植、绿色植物、规划建设绿地净化污水、净化空气,达到环境和谐、生态美观的效果。经县住房和建设委员会有关资料表明,2011年度大坦乡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已经达到环境规划要求。

4、大坦乡一直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集镇建设思路,全面加大了集乡的绿化、美化、净化,经过努力,乡域公告绿化总面积7253平方米,而集镇居住人口为620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7平方米。

5、县大坦乡按照环境规划要求,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木柴、煤炭的消耗量,鼓励居民使用沼气、太阳能和清洁方便的液化气。2011年度,全乡共有1185户农户,其中家有户用沼气池的45户,有太阳能的366户,使用液化气的552户,清洁能源普及率为81.26%。

6、根据污染源普查显示,大坦乡辖区内没有重污染企业,企业生产主要以木材、竹器加工,苗木种植等加工企业,故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100%。

7、按照环境规划要求,县大坦乡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主体工程与环保工程治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经县环保局监管结果显示,大坦乡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8、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大坦乡中心卫生院的医疗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对固体废弃物确定专人收集,定点存放,定时运送到县集中处置。2011年度,大坦乡医疗废弃物处置率达85%

乡镇辖区环境质量

1、目前,大坦乡唯一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宇翔生猪养殖场,在执行环保部门“环评”基础上,科学合理处理利用粪便、污水,经检测该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废污水排放达标率均为90%。

第5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危害;防治;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外界环境之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严重的影响。由于石油、煤炭的燃烧,城市人口的密集,以及机动车辆的增多,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使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体的体质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一、大气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物

大气环境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大气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等。SO2是强烈的刺激性有毒气体,主要来源于原煤等燃料的直接燃烧;NO2主要来源于各种炉窖、机动车和柴油机的排气;CO是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和机动车尾气;大气颗粒物包含总悬浮颗粒(TSP)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主要来源于燃烧后直接排放的气体和通过化学转化生成的气体。

二、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二氧化硫 SO2 主要危害: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和支气管黏膜的富水性黏液所吸收。因而它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造成该部位的平滑肌内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大,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2、悬浮颗粒物 TSP(如:粉尘、烟雾、PM10) 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3、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 主要危害:氮氧化物易于侵入呼吸道深部细支气管及肺泡。长期吸入低浓度NOX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过氧化,损害细支气管的纤毛上皮细胞和肺泡细胞,破坏肺泡组织的胶原纤维,并可发生肺气肿样症状。它尚能缓慢地溶于肺泡表面的水分中,形成亚硝酸、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及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当污染物以二氧化氮为主时,肺的损害比较明显;当污染物以一氧化氮为主时,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中枢神经损害比较明显,对心、肝、肾以及造血组织等均有影响。

4、一氧化碳 CO 主要危害: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合力要比与氧的亲合力大200~300倍,同时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一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载氧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对供氧不足最为敏感的中枢神经(大脑)和心肌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

5、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 主要危害: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6、重金属(如:铅、镉) 主要危害: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三、大气环境中污染物的防治

防治大气污染,控制污染排放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其主要途径有:

1、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3、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4、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

第6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在新的时期下,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以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

0 引言

当代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对环境监测与评价提出了新要求。而构成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部分环境监测、环境答理、环境监察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答部门的专业技术工作部门,负责为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工作又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环境监测、环境答理和环境监察的关系,对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地向科学化、法制化迈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环境监测,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环境环境监测的法定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环境监测实质上是一项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部门强化环境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的重要阵地,是应用监测技术手段对一切违反环境法律、行政规章和答理制度的行为进行监测,为环境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其明确提出了环境监测的实质是为环境执法服务,为环境答理提供技术支持。环境监测的检测数据由各级环境监测站具体完成。环境监测站是履行环境技术监督职能并在环境执法过程中法定“举证”的资格单位;是法定的环境技术仲裁机构和技术鉴定机构;建设项日“三同时”及治理设施的竣工验收监测;必须有法定的监测机构(环境监测站)负责实施。因此,环境监测站要对所监测的数据及鉴定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2 环境监测的基本职能

环境监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关组份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监测分析有两大特征:一是以统计学为基础,互相渗透,又互相结合的白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组成。二是为社会服务,有效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是环境监测的主要产品,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充分反映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各类生态环境的各类环境容量,背景浓度,为各类环境规划、环境质量和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环境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各种环境因素是否满足环境建设项目要求,则必须由环境质量结果来表明,环境评价体系中环境要素是否可以满足建设项目必须由环境监测结果来支撑,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为环境保护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是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跟踪改变的各项目措施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分为3个层次:

3.1 现状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待项目已经建设后稳定运行一段时间,产生的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已经形成稳定系统,根据各类污染物监测结果来评价该建设项目建设后对该地域环境是否产生影响,是否是环境可接受范围内。

3.2 环境预测与评价。根据地区发展规划对拟建立的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预测该项目建设后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外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做出评价。

3.3 跟踪评价。主要是指大型建设项目和环评规划,在建设过程中或者建设后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价,当项目出现了与预定的结果差异较大时必须改进的一种评价制度,跟踪评价是现阶段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4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的关系

在现行的环境答理体制上,环境监测属于支持保证系统,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两者相互配合。一方面,环境监测不仅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而且还可以衡量环境监测工作的效果;环境监察必须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只有依靠可靠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科学合理的行使职能。另一方面,环境监察对监测数据快、准、好的要求已成为推动环境监测发展的强大动力。环境监测部门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在为环境监察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环境监测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

5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体系中的影响与分析

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都是中国环境保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为实现环境保护目的而设立的两项目制度,二者关系如下:

5.1 环境监测是环境评价的基础 环境评价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当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首先要对该项目建设地环境要素分析,项目拟建地是否具有环境容量主要指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以及生态等要素的环境容量);当项目建设后是否带来新的环境影响和变化;项目拟建设地是否具有环境可载力。为了说明这一系列问题必须有环境现状监测数据来表明,该地域的环境质量具有可行性,大气环境中污染物浓度小于区域质量标准,水环境质量满足功能区要求,噪声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只有具有准确的环境监测基础数据,才能表明该地域具有环境容量,方可建设。

5.2 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对环境评价体系有多种方法对环境评价进行监督,但环境监测是一种最基本的监督方法之一。项目建设后,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是否具有环境可行性,是否可以满足区域环境区划要求,就必须有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可靠的科学数据来源于环境监测数据,项目建成后大气环境是改善还是恶化、水环境是好转还是逆转、噪声环境是否改变区域环境、生态环境是否产生时问和空间变更,这都要由环境监测数据来表达、证明。

5.3 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中 项目方委托环境评价后,评价单位必须先委托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对本底监测数据评价,在环境本底可行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同时叠加环境本底后具有环境可行性。在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对项目进行验收,也是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最主要的环境要素预测评价和监督,建成后对环境影响是否超越了预测结果,必须进行环境监测。通过对废气污染源达标排放、厂区下风向污染物监测、环境大气敏感区监测,说明大气环境未改变环境现状;产生的废水达标排放,不改变原有水环境功能;噪声环境达标等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时还需要监测数据来说明建设项目建成后未改变环境现状,具有环境可行性。环境影响评价中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均由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撑结果,因此,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之中。

6 小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环境科学文摘.2008.01.20.

[2]雪抱尘.结合环境监测实际 传授环境监测技术.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12-25.

第7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wors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must monitor the environment by certain means.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detection has not been 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modern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erefore, the current monitoring system uses modern technolog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he problems in on-line environmental air quality monitoring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end, it presents some common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quality monitoring model. It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scheme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 prediction system by the third generation air forecasting model, combined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oftware.

关键词: 第三代;大气预测模型;在线监测;大气环境质量;预报

Key words: the third generation;atmospheric prediction model;on-line monitoring;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quality;prediction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240-03

0 引言

随着社会工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想走持续发展的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最终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关键。及时检测环境的变化以掌握环境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是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的第一步。采用在线检测、模型预测的手段对大气实施环境质量预报将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环境检测主要是以人工、单个设备功能为主,这种预报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的需要。随着数据采集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监测系统提出了自动化、网络化以及信息化的要求。而以自动测量、系统功能为主的环境在线自动监测预报方式具有实时性好、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已经成为现展的趋势。

环境在线自动监测预报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由于该系统集现代化的传感技术、自动测量技术、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一体,因此,利用本系统可以自动采集、处理、存贮、分析预测水、大气以及噪声等环境监测数据,并且可以把数据以及其他相关处理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给环境检测站、环保局、各级政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依据这些数据不仅可以对其进行管理、研究、调度以及决策,同时还可以快捷的以多种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流和共享。本文重点以大气环境质量预报为例进行介绍。

1 第三代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1.1 美国AERMOD模型 AERMOD来源于美国环保局,此模型目前已经成为“美国国家法规模式”。AERMOD大气扩散模型是由美国LAKES环境公司开发、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大气扩散模型软件,有界面已经汉化的版本。

从相关报告来看,AERMOD和ADMS相比在理论基础以及输出精度上不分上下。但是中国引入ADMS的时间相对较长,目前能逐时逐日输出最大浓度值的只有AERMOD和ADMS两款软件。

AERMOD是一个包括AERMAP(AERMOD地形预处理)、AERMOD(AERMIC扩散模型)以及AERMET(AERMOD气象预处理)三方面内容的适用于定场的烟羽模型系统。

AERMOD特殊功能包括对垂直非均匀的边界层的特殊处理,不规则形状的面源的处理,对流层的三维烟羽模型,在稳定边界层中垂直混合的局限性和对地面反射的处理,在复杂地形上的扩散处理和建筑物下洗的处理。

AERMET是AERMOD的气象预处理模型,输入数据包括每小时云量、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一天两次的探空资料,输出文件包括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一些大气参数的垂直分布数据。

AERMAP是AERMOD的地形预处理模型,仅需输入标准的地形数据。输入数据包括计算点地形高度数据。地形数据可以是数字化地形数据格式,美国地理观测数据使用这种格式。输出文件包括每一个计算点的位置和高度,计算点高度用于计算山丘对气流的影响。

1.2 ADMS模型 ADMS模型是由用过剑桥环境研究中心(CERC)开发的一套先进大气扩散模型,作为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型,它可以利用常规气象要素对边界层结构进行定义,由于该模型能够更好的对大气的扩散过程进行描述,因此,采用此模型计算的污染物浓度更加准确可信。

使用Monin-Obukhov长度和边界结构的最新理论是ADMS模型区别于其他大气扩散模型的显著区别。ADMS模型是一个三维高斯模型能够精确地对边界层特征参数进行定义。该模型在计算污染浓度的时候采用高斯分布公式;使用倾斜式的高斯模型计算非稳定条件下的垂直扩散,使用一个拉格朗日烟羽抬升模块,烟羽抬升模块预测抬升轨迹和因为热的气态物质的排放对污染物浓度的稀释,其机理是一个顶盖内嵌模型,包括对逆温渗透的处理;化学反应使用了GRS机理,通过化学反映模块可以计算大气中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化学反映;采用阻力公式计算对颗粒物的干沉降影响,沉降速度考虑到污染物在大气表面层,穿过层流底层到达地面所受污染物阻力的总和,附加重力沉降,湿沉降的计算使用了下洗率的定义。

该模型可以计算大排放量和高烟囱的点源排放、密集的中小源排放、无组织的面源排放、街道和公路的线源排放,并考虑建筑物附近的绕流;该模型可以用于评价城市污染现状,制定城市污染物排放标准,预测污染趋势,选择最佳工业布局,设计监测网点,同时可以用来研究大气质量管理措施,应用于环境评价及规划,该模型可详细模拟300个网格源,1500个工业源及1500个道路源。

ADMS模型摒弃了Pasqill稳定度分类法,将大气边界层分为稳定、近中性和不稳定三大类;同时摒弃了跃变式Pasqill曲线或幂指数形式的扩散参数体系,采用连续性普适函数或无量纲表达式的形式;在不稳定条件下摒弃了高斯模式体系,采用PDF模式及小风对流模式,可以模拟计算点源、线源、面源、体源所产生的浓度,ADMS模型特别适用于对高架点源的大气扩散模拟。

2 大气环境质量在线监测预报开展现状

环境在线检测预报信息系统将传统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适应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具体要求,此系统由于综合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与通信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手段和方法,因此在对环境监测目标进行管理和分析的时候能够实现实时动态、总量控制、应急响应以及多维变频等,实现了实时、多维以及高精度的在线监测水、气、噪声以及生态等环境,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环境监测的信息化水平以增强环境决策与管理的能力,应当通过分析和管理数据以深度支持监测业务以及环境管理决策。

2.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基于单台仪器的间断方法以及人工取样实验室分析的非在线式的传统的环境监测具有明显的缺点,如: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在线测量以及远程控制;无法掌握环境质量的突然恶化以及污染物的突发超标排放情况等,因此经常导致重大污染事故和经济纠纷。因此,世界各国均将自动控制技术、化学分析手段记忆计算机监控技术作为发展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西方一些发达的国家和日本等纷纷投入巨资建立了以检测空气、水质环境综合指标以及某些特定项目为基础的在线检测系统。

环境检测仪器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呈现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网络技术、工业测控总线技术、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等均在环境在线监测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正依托完善的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积极的开展在线的环境质量预报工作,大量优秀的预测模型、预测软件被开发出来,并实现了商业化的运作,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环保部门的环境决策与管理的能力。

2.2 国内在线监测预报发展现状 近2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我国的环境检测相继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被动监测、主动监测以及自动(在线)监测。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在北京、上海以及青岛等15个重点城市建立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在黄浦江、天津引滦入津河段以及吉林化工、宝钢等大型排污企业的排水系统建立了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目前我国重点城市已利用建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或预报工作。2000年开始实施130个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建设项目。与此同时,随着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制度的实施,各地相继开始建设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系统(重点废气排放源和重点污水排放源)。

国内在线监测系统已经初步建立,但对于在线预报领域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各地正在尝试建立在线预报系统。

3 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设计

3.1 研究背景 环境质量预测是研究城市污染防治对策、制定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真正实现城市环境有效控制等工作的基础。通过对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可以为环境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调控和指导城市经济发展行为、避免重大失误的目的。

3.2 系统平台 在综合考虑各种约束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利用可行的以及可用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来确定系统实施方案的过程即为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设计,此外,它也是建立系统物理模型过程和实施的重要依据。

在选择系统平台的时候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系统应用的环境和功能需要、监测机构投入的保证能力、应用水平、平台软硬件产品的功能与性能指标等。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实用性和经济性;标准性和主流性;易用性和可扩展性;成熟性和先进性等。

系统平台根据系统结构设计的要求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系统的组成见图1。软件系统的构成见表1。

3.3 系统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系统所要采用的数据类型可分为污染数据、气象数据、地形数据三类,其中污染数据包括污染源类型、污染源位置和污染排放率、流量、烟囱的排放温度、烟囱高度和烟囱直径等,模型带有的排污因子可以使从车流量,平均车速数据来计算道路交通的排污率,污染排放数据可以存储在标准的数据库中;气象数据包括风速、风向、温度、云盖度和一些演算出来的数值(如莫尼-奥布克夫长度,边界层高度等);除了模拟平坦地形的情形,模拟山地时可以输入合适的地形数据,地表粗糙度数据、街区窄谷的高度、道路宽度和位置等。

预测系统所要监测与预测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集中供热站与道路的机动车辆,所需的污染数据将由设在集中供热站内与道路监测点的自动监测设备实时获取,监测数据通过网络在线传输给监测中心,监测中心收到数据后将数据及时录入ADMS软件数据库中存储。

气象数据除了一些基础的常年观测平均数据外,还包括气象台实时提供的风速、风向、温度、云盖度数据,这些数据可在监测中心通过网络在线从气象台获取。获取到的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也将输入到ADMS软件数据库。

预测所需的地形数据都将统一输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cr view中进行管理,通过ADMS软件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cr view的联合使用,我们就能对预测区域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测。

3.4 总体结构设计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系统是由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和若干个监测终端系统组成的,一般情况下,中央控制室设置在独立的环境监测中心站内,而在各个监控企事业单位污染物的排放口以及各主要道路监控子站中设置监测终端站,而控制室和终端站之间采用无线或Internet网的方式进行通信和控制。

中央控制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机组、通信设备和应用软件组成。控制室的计算机组采用客户/服务器(c/s)体系结构,在c/s结构下,若干个客户机和多个服务器以及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其应用软件组成一个支持分布式预测数据获取、计算、分析和表示的系统。在该模式下,设有前台机和后台机,分别运行相应的软件。前台机负责对子站进行监控管理。

如监测站的运行状态显示与控制、数据远程传输接收等;后台机主要对前台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查询、分析、数据存储与输出等管理,同时通过局域网和Internet网,供环境管理部门查询共享和对外。

本系统中,中央控制系统接受来自若干个监测站系统的数据,以及气象局各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对这些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分析,最后将预测结果通过网络适时,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大气环境质量预报信息系统,见图2。

参考文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徐伟嘉,刘永红,余志.ADMS Urban在机动车尾气扩散上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6).

[3]韩洪武,张洪林,蒋林时等.ADMS仿真模拟在总量控制中的应用[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5(12).

[4]方力.鞍山市ADMS-城市空气扩散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6(2).

[5]尹洁,王会燃.基于Internet的大气分布式实时在线可控监测网的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8).

第8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120-02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随着城市经济的活动和人口的高度密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使用和环境保护压力。中国的城市经济一直保持着调整增长的态势,而且长期以来延续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因此带来的污染使得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而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中水源污染、扬尘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1 城市规划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1.1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在活动或自然过程中引起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大气中,呈现出一定浓度,达到一定时间后,危害人类与动植物的健康或生命。凡是使空气质量变差的物质都可称为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主要有人为因素(生活燃料、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和自然因素(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两种,而致使大气污染的原因多为人为因素,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中所生产的污染源。

当城市被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量的性质、来源、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人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后会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三种。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损失。污染物质也会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变化,颗粒污染物会使大气能见度降低,或使地球气候变暖,也会使天空中雨水中含有酸性污染物,致使受污染的雨水降落地面造成危害,如图1所示。

1.2 土壤污染

土壤的污染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有机农药、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酚类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和无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酸碱、含硒、氟、砷的化合物等)两大类。当土壤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便会引起土壤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其有害物质或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中所种植物等方式间接地被人体吸收,从而会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作用。

土壤的污染,较大多数是通过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的转化而产生,它们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相互重叠和交叉进行污染。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使大量化学肥料及农药散落到土壤中,使土壤遭受污染的面积越来越大,而且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随着时间的累积,其土壤中污染程度也越来越严重。

1.3 水域污梁

水污染主要是由于各种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并污染环境,存在于污染水域中的碱、酸、铜、镉、汞、苯、酚、氧化剂及二氯乙烷等有机毒物,会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甚至发生基因突变。水污染主要是由于人类排放的各种外源性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原先没有的),使其进入水体后,超出了水体本身的自净作用所能承受的范围,由此造成水污染,使得污染后水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影响水体的有效利用。

1.4 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可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三类,固体废物如不能善加处理和利用,将会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通过各种介质进而危害人体的健康。

2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2.1 大气污染整治措施

大气污染的结合防治要从区域环境整体进行,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主要治理措施有四个方面。

①利用各种除尘器去除工业粉尘和空气烟尘,或使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回收利用废气中的有用物质,使有害气体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转变为无害;⑦改革能源结构,采用无污染能源或是低污染能源,并对各种燃料进行预处理,以减少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质,并加强企业管理,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逸散和排放;③使用植物净化,在城市和工业区有计划和有选择的扩大绿地面积进行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④认识和掌握气象变化规律,充分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使大气污染通过大气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下进行自净,从而有效降低大气中污染物质的含量。

2.2 土壤污染整治措施

针对土壤污染:①应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减少工业生产中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经由水流等排入土中。②针对土壤污染物的种类,多种植有较强吸收力的植物,通过植物吸收作用稀释并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或通过生物降解净化土壤(如通过蚯蚓可降解土壤中所含有的农药和重金属等)。③对污染土壤进行施加抑制剂改变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方向,以减少农作物的吸收,也可通过增施有机肥料、改变耕作方式、抽土、深翻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土壤污染。

2.3 水污染整治措施

水污染的规划主要是将水体污染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并根据当地的水体质量确定最理想的治理措施。通过改善河道水质,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并分解水中污染物质。工业企业必须配合有关环境整治人员积极治理水污染,对企业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必须进行单独处理或预处理,对工业废水实行清污分流、串级使用、污水回用或一水多用等措施,以提高水体的重复利用率,从而降低水体的污染。

2.4 固体废物污染整治措施

对于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的规划,主要有垃圾焚烧和固体废物填埋两种方式。并且我国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3 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规划

城市作为集中的污染源,对资源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破坏作用,如城市中化学工业生产的各种农用化学生产肥料,虽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加之大气污染所形成的酸雨、生活生产中的废水等,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城市各地区的农田、森林、草原和水域,资源的破坏和丧失在工业时代己愈演愈烈。

而城市中住宅的密度也与交通的繁忙度也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生态环境,因人们在交通中过多地依赖小型汽车,使得汽车除了大量尾气的排放外,也加速了城市外延的扩大,并侵占更多土地、能源、空间的资源。而水泥道路的铺设也会间接影响到地表水体的循环作用,高层住宅的不断建设也会阻碍了大气、生态、水体等一系列的循环作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城市的生态规划应最大限度的保持和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在环境规划中融入生态学思想,尽可能的发挥最大的生态效果以实现协调发展。在城市建立上面,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发展,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突出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以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自然、人文需求,有针对性地抓住主要环境问题,坚持可达性与持续性原则,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多方面手段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如图2所示。

4 总结

综上所述,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都是为了人类能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对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思考是解决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最基本出发点。城市规划中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所处环境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状态,并保证社会管理机制的健全,使生态城市规划能朝着稳定、民主、安全的方面发展,最终实现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煜,浅谈如何处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5(15):63~65

[2]李有,吴迪,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的简要论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07):269

[3]周开华,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10,10(10):284

第9篇:大气环境规划范文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原因分析 治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1大气污染的含义以及特点

想要明确大气污染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地治理途径,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大气污染。顾名思义,大气污染就是对空气的污染,指的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不注重自身行为,或者一些企业工厂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超标,导致大气的净化能力不足以使其实现污染分解而产生的有害人体健康的问题。具体来说,大气污染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为污染,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的原因,根据其污染源的不同还可以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和区域污染源,其中影响大气环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废气的排放和交通尾气的污染。另一方面是自然污染,指的是火山喷发、森林灾害等自然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大气污染区别于其它污染形式的最主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过多,严重超出了大气本身的净化能力;第二,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以及城市绿化面积的缺乏,导致无法对大气中的细菌进行有效分解,进而使空气中的细菌含量超标;第三,我国很多区域都为工业城市,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空气中煤炭污染严重,环境进一步恶化。

2大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析

2.1能源使用不科学

目前,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能源资源数量正急剧减少,而我国大气污染产生的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能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我国最主要的煤炭一次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用于发电的还不足三分之一,其它资源都直接燃烧了,导致了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超标。我国以煤炭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工厂企业也不重视能源的有效利用,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过低,价格也比较昂贵。另外,各工厂的煤炭燃烧设备也比较落后,技术水平不完善,导致了能源消耗过多,造成了大气污染现象。

2.2对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企业和工厂都把目光集聚在了经济利益的获得上,没有重视起环境污染这一严峻课题。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一旦大气遭到污染破坏,那么就无法得以修补。所以,国家和企业、个人都要明确了解大气污染是不可逆的,必须重视大气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在资源利用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另外,企业不能盲目的扩大生产规模,更不能以大气污染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否则就会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引起身体危害。

2.3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投入不够,监管力度也有待加强

据调查了解到,全国各大企业和工厂用于污染治理和预防的资金少之又少,仅占了生产总值的0.8%,与我国大气污染的严重情况不符。另外,国家和企业也没有明确制定监管制度,有关污染治理以及预防的体系还不健全,执法力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主要途径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明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危害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想要进一步改善这种局面,保证人类的健康发展,还人们一个无污染的环境,就一定要明确主要的治理途径。

第一,保证工业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工业布局依然是我国产业的主导因素,想要减少大气污染,就一定要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完善制定产业准入原则,积极引导产业政策调整,对环境规划进行统一管理。另外,还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污染物排放过多的产业进行综合治理,调整高耗能企业,进而减少大气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增加资金投入,坚持引进先进设备和新能源。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气污染现象,保证空气质量,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就一定要坚持引进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并坚持技术革新,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耗能设施,改善管理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具体而言,选取无毒无害,少污染的清洁能源来代替传统的高污染物。逐步淘汰旧设备,减少设施浪费能源的现象,例如用新型的煤气发生器代替传统的工业锅炉。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开发新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的资源代替煤炭,并依靠科技创新来减少能耗,从而保证大气清洁。

第三,制定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作基础,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也是如此。国家要明确规定各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的数量,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减少工厂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从而提高大气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新有,张允锋,李滨勇,等.昆明市区大气污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