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护理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护理指导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家庭护理指导小组每周去患者家中进行护理指导,对照组患者每两周接受责任护士电话随访1 次。结果:观察组的用药正确度、生活质量及对医院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家庭护理指导,有助于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提升家庭护理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家庭护理;生活质量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89
作者单位:528400中山市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王芹:女,本科,主管护师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恢复受患者生活方式、性格特点、休养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患者出院后,家庭成为其康复的主要场所,家属作为护理照顾的提供者,其支持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水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家庭照护进行顺应性指导,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护理指导是将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家庭,是近年来提倡的一种人性化服务模式,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补充了出院后护理支持不足。我院将家庭护理应用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88例,男22例,女66例。年龄13~37岁。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美国风湿学会的诊断标准[1],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无精神障碍,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每两周由责任护士电话随访1次,以后每次到医院复查时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成立家庭护理指导小组,选择相关临床护理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的3名专科护士组成。指导小组每周到患者家中1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指导。指导内容主要有:
1.2.1心理疏导患者出院后易因病程迁延反复、脏器功能受损、身体外观改变、活动受限等原因而形成心理负担,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等情绪。护士将患者的病情、心理特点、护理注意事项等告知家属,并取得配合。同时指导家属在患者面前学会控制情绪,经常和患者在一起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增强患者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轻患者抑郁、自卑心理[2]。
1.2.2饮食指导嘱咐家属加强患者的饮食营养。患者要多吃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易消化饮食,可少量多餐,合理搭配,促进食欲。注意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或少吃辛辣、煎炸、高脂、油腻等食物[3]。
1.2.3皮肤护理最重要的是注意防晒,室内挂窗帘,减少紫外线的照射,外出时穿长衣长裤,撑遮阳伞或戴帽子。避免接触刺激性的物品,如染发剂、发胶等。对有雷诺现象的患者,四肢末端加强保暖,禁用冷水,可经常行局部按摩和温水浸泡手脚,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注意观察四肢末端的颜色、温度、知觉等。
1.2.4用药指导用药前须向患者或其家属做详细的用药解释,包括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4]。患者要坚持长期服药,严格按医嘱执行,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保证治疗计划得到落实。服药期间,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真菌感染、溃疡等不良反应,并定期测量其血压,观察血糖、尿糖的变化,出现症状及时咨询医护人员。
1.2.5预防感染患者因病情或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影响,免疫力普遍较低,容易发生感染,感染会诱发狼疮活动或使病情加重,因此预防重于治疗。需加强患者的抗感染意识,密切观察患者皮损及溃疡的部位、范围、末梢循环情况,有无伴随症状,如咳嗽、关节痛等,如有须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诊治。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勤换衣裤,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1.3评价方法患者出院半年后,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和标准化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8份,回收88份,回收率100%。内容包括:(1)正确用药。编制问卷对患者是否根据医嘱正规化用药,有无擅自停药、减药及滥用药品等进行调查,按患者的完成度进行评分,得分在95分以上即是正确用药。(2)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对其进行测评。(3)对医院服务的满意情况。编制问卷要求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水平、医护人员服务态度与技术等进行评分,评分在85分以上即为满意。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正确用药、对医院服务满意度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表2)
3讨论
家庭为患者提供经济和物质等支持,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而且使患者认识自己被关心、爱护和有价值的,助其克服对人生失望、灰心的负面情绪。因此,护士要重视家属对促进治疗依从性的重要作用,引导家属帮助和督促患者坚持长期治疗。家庭护理指导是基于人文关怀和整体护理理论之上,为满足出院患者的持续性护理需求而开展的延伸服务,这使优质护理服务不再局限于患者住院期间,而是延伸到其出院后的继续治疗和康复中。本研究中,观察组正确用药、按时复诊及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优于对照组,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家庭护理进行指导,使患者了解关于疗养和保健知识,降低疾病复发几率,并防范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家庭护理指导是“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全程护理干预途径,通过电话、信函、电邮、探访等方式进行的一种开放式、延伸式护理,将护理服务向医院外延伸,在护士和患者乃至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从而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5]。表1显示,通过开展延伸护理服务,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达到97.73%,扩大了医院的社会效应,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医护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实用的家庭护理指导和咨询,能使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从而主动将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内化为自觉行动,提升康复水平和速度,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易著文.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整体诊疗思维建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9):646-650.
[2]董国萍,时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引发抑郁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4,28(6):725.
[3]袁利玲,杨薇.中西医结合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3,27(11):1005-1007.
[4]聂畅莉,彭先芬.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8):2021-2022.
[5]申宏.制约医护人员开展家庭护理的原因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3,27(33):3747-3748.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应用,使血透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治疗。方法对26例40~81岁长期血透患者在血透过程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并评价其结果。结果26例患者均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善,患者接受规范血透治疗,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舒适护理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内涵。
【关键词】舒适 血液透析 护理
血液透析是一种能代替部分肾功能,清除血液中有害物质,纠正体内电解质与维持酸碱平衡的体外血液透析装置。舒适护理模式是台湾华杏出版社总裁萧丰富先生提出的,又称萧氏双C护理模式,其理念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舒适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方式,以使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血液透析。根据这一模式,我科在血透过程中提供全程的舒适护理使患者顺利进行血透,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次观察均系我科长期血透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40~81岁,平均年龄为60.5岁,均为尿毒症终末期患者。
1.2 方法对16例患者在血透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
1.3 结果采用我院患者意见征询表调查法,给每位患者发放问卷,回收率100%,结果显示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99%,患者在身心方面均有很多改善。
2 护理
2.1 血透操作前的护理
2.1.1 环境的安排保证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安静少干扰,温湿度适宜,患者正前方安置电视机,播放柔和、舒缓的音乐或画面。病床可摇高坐起,设床栏、床桌。血透前用紫外线行空气消毒,并更换清洁的床单、被褥及枕套。
2.1.2 心理舒适的护理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血透,经济上的负担重,对预后易产生忧虑、恐惧心理,且随着血透时间延长,并发症较多,易产生紧张情绪,因此,血透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讲解相关血透知识,有效利用患者家庭的支持系统尤为重要。与患者进行诚恳交谈,认真倾听患者的心理感受,评估身体上不舒适的原因、位置、程度及心理上负面的应激,鼓励家属关心体贴患者,予生理、心理支持,使患者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下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以及更积极的心态接受血透治疗。
2.2 血透中的舒适护理
2.2.1 动静脉穿刺的舒适护理合理选择穿刺点,严格无菌操作,每次穿刺更换部位,不可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并与透析管路相连,在患者处于舒适的情况下妥善固定,必要时穿刺侧肢体垫以软枕,指导患者如何活动肢体可以避免血液外渗及其活动量有多大、什么样的不影响血透,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以消除紧张、烦躁心理。
2.2.2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在透析过程中,脱水不宜过多过快,密切观察患者的全面情况,掌握病情变化,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及需要,如出现:打呵欠、冷汗、心慌、便意、眼花、内瘘震颤音减弱或消失,常采取紧急措施,如生理盐水快速静滴,停或减超滤,缓慢静脉推注50%葡萄糖液,如效果不理想,及时回血,指导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听轻音乐,保证患者生理、心理上的舒适感和安全感。
2.2.3 血液外渗的护理加强巡回,若巡回中穿刺处有血肿应立即按压,胶布固定,冰袋冷敷,迅速更换穿刺部位,第2日血肿处再用50%硫酸镁湿热敷。
2.2.4 饮食的舒适护理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合理安排,给低盐、低磷、优质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之物。饭前消毒毛巾擦手,不方便进餐者协助其进餐,饭后协助漱口,维持口腔清洁,促进生理舒适。
2.3 血透后的护理
2.3.1 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血透结束后在家休养的注意事项,掌握透析后的内瘘护理,结束当天保持内瘘干燥,避免搬提重物,第2日可温水毛巾热敷,有利于软化、营养血管。患者每天检查内瘘情况(学会用听诊器听血管杂音,触摸血管震颤等)。如发现异常(震颤减弱或消失)或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尽快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及时得到处理。并教育患者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到公共场所,不与感冒者接触。饮食清淡易消化,控制入水量,掌握低盐低磷优质蛋白质饮食谱,维持皮肤、口腔清洁,保持大便通畅,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2.3.2 有效利用家庭支持系统加强对家属的宣教,告知家庭支持系统对患者病情稳定的重要性,鼓励营造良好的家庭休养环境,给予无条件的物质和精神支持,让患者感受亲人的可贵、生活的美好,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下一次血透治疗。
3 结论
舒适护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丰富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内涵,起到良好的消烦解忧、促进放松的作用。将这一模式应用于血透护理中,使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爱,树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念,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到舒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梅长林,叶朝阳.实用透析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9.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1],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1]。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2.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2]。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2.1.1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2.1.2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3]。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著,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2.1.3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2.1.4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我科从2007年1月以来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开展了感动护理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感动护理服务的内涵及标志
1.1 内涵:感动护理服务是指科室护理工作以服务为宗旨,创造出值得病人及家属回味的活动,通过触及病人的心灵共鸣来实现。感动护理服务注重服务的每一过程,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1]。感动护理服务是无标准、无止境的创新服务,要靠护士自身的感悟,因为病人在医院得到更多的关心来自护士。
1.2 标志:病人就诊后的感觉度=体验+期望。当其值小于零时,病人不满意;其值等于零时,病人满意;值大于零时,病人感动。感动护理服务的标志是病人及家属没有想到的我们想到、做到,认为护理人员做不到的却做得很好,病人已经满意了,我们还要做得更好。
2 感动护理服务的措施
2.1 深刻理解感动的内涵,树立感动护理服务的理念:护士长要求护理人员经常思考:哪些服务是病人期待和渴望的,我们应当给他们提供怎样满意的服务;哪些服务是病人未曾预期到的,我们应当为其提供哪些超值服务和(或)感动服务;哪些服务是病人根本没有想到的,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他们感动或终生难忘。
2.2 以创建“青年文明号”和开展“爱心工程”为契机,规范护理服务行为:青年文明号是团中央表彰先进集体的一个荣誉,它可以极大促进青年工作者的热情。我科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制定了具体的服务目标和承诺,并张贴上墙,接受病人的监督。服务目标是:关爱病人百分百。服务承诺是:热情周到、随叫随到,亲切语言、真诚关心,细心检查、有问必答,合理收费、精心护理,不受吃请、拒收红包。同时,科室还开展了“一、二、三、四、五、六”爱心工程,即开展一争创:争创一流护理服务品牌;二满意:病人满意、社会满意;三到位:说到位、做到位、护理记录到位;四心:爱心、细心、耐心、放心;五比:比服务、比技术、比形象、比质量、比贡献;六声:病人入院有迎声、巡视有问声、合作有谢声、工作不周有歉声、治疗护理有请声、病人出院有送声。
2.3 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建立友情:要求护士与病人之间建立亲人般的情感,家庭般的氛围和心贴心的沟通与理解,使护患双方同心协力共战病魔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感动护理真正为病人创造了一个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文环境。如病房环境的设计和设施布置体现家庭式的温馨、舒适和方便。护士亲手缝制的特别患肢保暖套,自制的坐便椅及时发给需要的病人,冰箱内备有冰块为需冷敷的病人专用,为病人备的毛巾、大小便器,以解病人急用。病房还设有娱乐角、爱心祝福语、电视机、健康教育专栏,病人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状况,看报、看电视或下棋、聊天等,这样既消除了病人因住院带来的焦虑、寂寞和孤独,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护患交流环境。
2.4 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科室制定了多说“一句话制度”,即“晨间护理时多问候一句,使病人感到舒心;操作前多解释一句,使病人消除恐惧;操作时多鼓励一句,让病人感到欣慰;操作后多慰问一句,使病人感到亲切;出院时多关照一句,使病人感到温馨”。特别是治疗时要求治疗护士应主动和病人交流沟通,适时地关怀、安慰和鼓励,并在熟练操作的同时向病人解释工作步骤、疼痛轻重、安全与否等,这样不但能免除病人的担心和不安,而且还能得到病人的充分配合,使治疗顺利进行。有时候一杯水、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将会成为护患真心沟通的开始。因此,有效的护患沟通必须重视良好气氛和环境的创造。
2.5 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病人和家属在就诊过程中,有消除疾病、恢复健康的要求,而且还有获取相关疾病的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的需求。为此我们采取因人施教、适时宣教,这样既丰富了病人的住院生活,又增强了病人的遵医行为。
2.6 实施细微服务、用心服务、悟:在实施感动服务时,细微之处见真情。如在病房里为病人安盏床头灯;对年老体弱和病重的病人给予更多的关心,减轻家属后顾之忧;病人治疗中感到痛苦时,拉拉手,为其送上一句轻柔的祝福;护士为危重病人及自理能力差的病人理发、打水、打饭、洗衣、帮助购物,恰逢病人过生日,及时送上生日祝福,出院时发放1张温馨联系卡,将有关资料等简要介绍。科室1周内100%的电话回访,这些体现人性化关怀的感动护理服务,深深感动着每一位住院病人。
3 结果
2007年护理部自行拟定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每季度随机调查20名病人的综合满意度结果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高低的金标准,见表1。
4 结论
感动护理服务活动在我科的开展,充分挖掘出了护士的潜力,拓展护理服务项目,增强了护士感动服务的护理理念和行为实践,护士责任心、主动性增强,科室有了很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护理工作零投诉、零缺陷。同时给科室和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荣誉也在我们感动护理服务中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
从开设专科护理教育(associatedegreeinnurs-ing,ADN)的美国5所院校的官方网站中获得课程相关的详细资料。选取的5所院校包括东部的北艾塞克斯社区学院(NorthernEssexCommunityCollege)、西部的圣巴巴拉城市学院(SantaBarbaraCityCollege)、南部的阿尔文社区学院(AlvinCommunityCollege)、北部的麦洛米尼民族学院(CollegeOfMenomineeNa-tion)、中部的圣查尔斯社区学院(SaintCharlesCom-munityCollege)。从院校的描述中可知该5所院校提供了较高质量的ADN教育和培养高质量毕业护生的课程,注册考试通过率高于国家及所在州的平均水平,有良好的声望。
2美国护理学高职教育核心课程现状
2.1核心课程设置
2.1.1核心课程类型核心课程是根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确定。美国的护理课程(nursingcourse)即专业课程,5所院校护理课程设置自主、灵活,类型差别较大,名称各异,故将各院校的护理课程均作为核心课程。护理课程为5门~14门,非常重视相关课程的整合、合并,多数院校没有独立的护理心理及各专科方向护理课程,而是将这些内容都整合到基础护理、各临床护理课程中。课程设置反映现代护理理念,包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课程,如健康概念、健康改变、护理中的健康促进及家庭护理、生命过程照护[6-8]。多数院校均开设了精神卫生护理。此外,课程专业特色明显,开设了专业发展及护理职业指导课程,如专业护理中的问题、护理临床转变[6,9]。几乎所有的护理课程都有相应的临床实习,与理论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或单独开设。5所院校实践学时均多于理论学时,其中有3所院校两者之比大于3∶1。2.1.2核心课程理念美国的护理核心课程以了解及满足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护理理念、核心概念及护理核心价值引领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依据护理的实质(护理理念)、专业核心概念内涵、专业价值[6-8],此外,课程还整合已经建立的专业标准、指南、州的胜任力标准,帮助护生取得规定的学习结果[10]。课程类型及内容设计反映现代护理理念,强调护理对象的广泛性,包括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的护理,强调包括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护理,突出“以家庭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生命周期照护”“文化差异护理”最佳健康等理念。重视对课程内容的持续评价与更新,以保证课程内容准确,与当前的护理实践及最新知识一致。2013年美国护理联盟教育评估委员会(AccreditationCommis-sionforEducationinNursing,ACEN)在ADN护理教育评估标准[10]中提到,教师应定期审查课程,以保证内容准确性、与时俱进。2.1.3核心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均贯穿护理程序,贯穿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按照生命周期及健康-疾病动态变化过程组织,培养护生持续性照护理念。护理实践包括对经历身体、心理、精神等各种健康问题病人的照护,包括对慢性疾病或普通的、常见的健康问题病人的照护,对非紧急的、中等复杂病情病人的处理,对复杂的各个系统健康改变、高危的、紧急的状况的处理,并关注对阿尔茨海默氏病、艾滋病等特殊疾病群体的照护。课程内容包括家庭护理,强调疾病预防、潜在健康危机处理及健康促进与维持,强调针对护理对象的包括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整体)评估与护理,重点评估护理对象对疾病的反应,识别功能、行为、健康的改变及具体的健康需求,目标是促进文化适应、精神及社会康复,恢复健康至最佳水平。课程内容涉及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如种族、文化、社会差异的概念,及对发展中家庭、病人家属及相关关系的他人的护理。强调“以家庭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生命周期照护”“文化差异护理”、最佳健康水平。专业知识强调护理与社会、跨学科团队、家庭及护理对象本人的多元化共同协作,突出符合伦理与法律的护理实践。课程内容还包括信息技术及循证实践、护理领导及协调、护理程序应用及病人结局的评价、护理理论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重视对课程内容的持续评价和更新,课程提供了最新护理概念、准则、流程及技能、知识[10],反映不断变化的卫生保健和护理服务,并增加了对社会因素的关注。美国核心课程中介绍的特色内容有很多,这些内容在国内课程中未涉及或涉及很少,如:文化评估与护理;评判性思维、循证护理及护理理论在具体护理实践中的应用;对特殊人群的关注,包括艾滋病病人、种族差异的个体和群体、家属及其他利益相关人群的照护[7,11];教学内容的相关研究;不同卫生保健场所如护理院、卫生保健中心中的护理照护;护士的实践标准、专业界限及ADN护士角色范围内的领导及任命;在护理对象健康恢复中护理对象、跨专业医疗团队、家庭、社会的角色及与护理的共同协作;持续性照护;反思性评判护理程序的应用及多学科合作评价病人结局;专业发展及护理职业指导,如评判性地审视影响护理实践的当前及历史问题、护生向新毕业护士转变、继续教育准备。
2.2教学实施
2.2.1教学理念教学宗旨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是一个有导向的、有目的的、持续互动的过程,“教”与“学”双方合作、互动。以具体的课程目标引导教学。强调护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突出其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护生为学习负首要责任,教师的角色是护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角色示范者、信息资源提供者,非常鼓励学生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支持,运用所有可获得的资源学习。可见,美国非常注重培养护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责任感及发现学习需求的能力、学习能力。提倡根据护生的个体差异,运用个体化、多样化教学策略。在能力培养上,强调安全、有效、高质量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护理程序应用、评估、干预等实际职业技能,此外,教学活动还重视对护生多种综合能力及更高层次、更复杂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评判性思维、临床决策等高层次认知技能,及有效沟通与合作、领导及协调管理、终身学习等多种通用能力,此外还融入了跨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2.2.2教学形式及方法美国在教学中小组教学应用非常广泛。注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护生学习兴趣,以护生为中心,鼓励其积极参与,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以小组合作式教学、讨论法应用最广泛,此外,护生汇报、读书指导、情景模拟教学、视听材料展示、作业法、网络教学应用也较多。非常重视护生的课前准备,通过安排多种课前学习任务如指定材料阅读、资料查询等让护生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注重通过多种方法引导护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如病人访谈、社区内服务性学习)、论文撰写、讨论报告及案例分析报告书写应用广泛,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让护生在课余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发现学习需求的能力,拓宽其知识面及视野。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重视通过多种方法强化课堂与临床实际的结合,除了病例分析外,情景模拟、研讨会、实习作业法应用也较多。在临床教学中,最常采用经验学习法、目标教学法、临床实习讨论会、研讨会。
2.3教学评价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均突出过程评价,重视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采用全程测定、多元化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全程、综合、动态的考评护生的学习表现。过程评价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阶段性测试外,研究性文章及论文写作、案例分析报告书写、讨论参与、小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如小组汇报等)也常作为考核方法。评价主体除教师外,同样重视护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还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护生质量的评价。
3思考与启示
3.1引进先进课程理念,灵活设置核心课程
目前,国内核心课程设计依据岗位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视对知识系统的教学,强调理论内容的“实用性”“必需”“够用”,侧重对护理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着眼点在“护理岗位”,缺乏从护理对象出发的服务理念、现代护理理念的渗透。此外,核心课程类型高度一致。国内可借鉴美国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以护理理念、核心概念及护理核心价值引领课程设置,内容体系依据护理的实质(护理理念)、专业核心概念内涵、专业价值设计,增加现代护理理念的渗透,改变过去以“病人为中心”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指导下设置,突出“生命周期照护”“文化差异护理”、最佳健康理念。在设计课程内容时,除了重视实际实践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强调多种综合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等更高层次、更复杂能力的培养。重视对课程内容的更新,保证与最新的护理进展一致。此外,国内各院校可依据现代护理理念及自身的办学理念,灵活的设置核心课程。
3.2优化、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国内护理高职教育专业课程门类多而全。各学期专业课程、各门专业课程间相互独立,开设顺序上也无明显逻辑关系。建议按照生命周期设置课程,核心临床护理课程划分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将心理学、伦理学等护理人文知识与专业课程整合,提高人文课程的专业贴合度与实践性,培养护生整体护理能力。将多门专业课程进行多种综合,如内外科护理整合成以病种、以系统为单位的一门课程,专科方向护理课程与核心临床护理课程整合,如传染病护理、口腔护理、五官科护理、康复护理等整合到各核心临床护理课程中,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课程的开设顺序也按照生命发展过程。此外,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
3.3丰富课程内容体系
国内核心课程内容仍以“疾病为中心”的相关知识为主。对评判性思维、护理理论等知识停留在理论性、概念性的介绍,未与专业知识融合。课程内容未充分体现整体护理的全部内涵,侧重对护理对象生理、心理方面的评估及护理,弱化了对文化、精神、社会方面的评估及护理。健康促进与维持、家庭护理内容介绍较少,未涉及文化差异护理。为促进与国际护理教育的接轨,国内课程应填补与美国课程相比缺如的内容,融入护理对象的广泛性,包括对个人、家庭、社区、群体、社会的护理,关注护理对象具体的健康需求,增加对护理对象文化的评估及护理,将评判性思维、循证实践、护理理论融入具体的临床情境,拓展相应护理知识、技能的循证指南或相关研究,增加家庭护理内容,介绍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与维持的策略,介绍国外文化及先进的伦理知识,将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新知识、新方法及时体现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护理实践范围、实践标准、专业界限,突出护理质量与安全。
3.4改进教学及考核方法
关键词:人性化 护理服务
人性化护理服务是适应时展,符合“现代医学模式”,注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权利和要求,人格和尊严,把病人视为有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体,使护理范围扩大到包括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于疾病的全过程,是促进人类健康,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保障,推进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1转变观念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现代整体护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护理服务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护士从单一角色转换成为多功能角色,成为治疗者、教育者,管理者于一身的新型角色。以“病人为中心”,让护士进入病人的世界,将患者视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全面地关注病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各个层面问题,用三维或多维的思维方式观察和解决患者的痛苦[1],实现对人的整体关怀,推行人性化护理服务,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后引发护理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
2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的形势从被动―主动型、指导―合作型发展到今天共同参与的护患关系模式,是一种配合与合作的关系,它建立在患者对护士的信赖和对生命健康的渴望基础上,使护患关系变的融洽,相互信赖,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人性化就“是以人为本”,尊重病人,珍视和关注病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及病人的行为自由和健康转归。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根本所在,是保证人民群众拥有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护理质量管理建设的标尺。
3加强护理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
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护理人员工作中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也是护理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和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病人对护士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护士行为,以高道德为标准,高素质为前提,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形成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促使全体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为患者服务的意识。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不仅具备广博的医学科学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操作,而且应具备良好的道德风尚,恪守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维护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的良好形象。
4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新医学护理模式的确立,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系统的护理知识,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把护理工作拓宽到“以人为中心”的对身、心、社会等方面的人性化护理工作中,使护士具备人文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规范的礼仪,突破墨守成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迫使护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注重培养自身的学术理论水平,丰富临床经验,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高层次护理需要。只有提高护士的素质,严格的护理管理,完善的护理程序,强化护士的责任心,才能促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人性化护理向纵深发展。
5营造人性化护理服务环境
温馨舒适,具有亲切感,整洁的环境,使患者心情愉悦,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加大医院周围环境建设,植树种草,加强人文景观,美化环境,净化空气,院内规范导医标识,简化就诊程序,侯诊区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病房走廊内悬挂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宣传画,心灵交流园等,心灵交流园可做成圣诞树式悬挂布袋吸纳反馈意见,这既美化环境又方便实用,病房内的设计和设施上尽可能体现人文内涵,做到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使患者感受到如同家庭的温馨,加上护理人员热情的微笑、亲切的语言、规范的操作和人性化的关怀,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有利于护患合作。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流畅空间,营造一种温馨舒适和谐信任的服务氛围环境,可提高护理的顺从性和患者的满意度,达到和相互融合。
6丰富人性化护理服务内容
护理服务不仅要求为患者提供优良的护理技术,还包括了更为广泛的优良服务内涵,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是立足于学问,理想和理论基础上的直接为人民健康提供最佳服务的专业队伍,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拓宽了护理工作内容,是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因素,从小事做起,提倡微笑服务、友情服务、超前服务等基础上,根据患者所患的疾病,进行个性化服务,做到精心照顾、及时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把情感填进服务的每一个缝隙,时时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性化关爱,达到护患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解决不了,对新生的吸引力就减弱。新生数量不足或无新生入学,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积极开展辅修第二专业,即在就读护理专业的学生进入二年级时,挑选一定数量的品学兼优者利用业余时间统一学习第二专业———药剂专业。辅修药剂专业期满,各门主干课程考核后成绩合格,同样可以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药剂专业毕业证书。这样,不仅因为毕业生拥有双学历———护理与药剂专业学历而扩大了就业机会,还因为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初中毕业生而扩大了生源,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下面,笔者从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角度,对中职卫校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1.入学情况。
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二年度,学校开始进行辅修第二专业———药剂专业的录取工作,如对2006级护理专业学生,学校在2007年进行辅修药剂专业的录取工作,依此类推。该校2007级护理专业新生录取人数为880人;2007级辅修药剂专业(双学历)的录取人数为68人,学制均为3年。
2.毕业与就业情况。
以2010年毕业生为例,单纯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为813人;双学历毕业生人数为67人(另外1人休学)。单纯护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为337个;双学历毕业生初次就业单位为32个。单纯护理专业初次就业率为92.1,双学历毕业生为100。
3.方法。
为避免2006级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包含双学历学生而引起计数重复,故以2007级单纯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为对照组,2007年录取的护理辅修药剂专业毕业生为观察组。取毕业生的生均就业单位个数与初次就业率为观察值。
二、结果
对照组中毕业率为92.4,初次就业单位有337个,生均就业个数为0.41,初次就业人数为749人,初次就业率为92.1。观察组中毕业率为98.5,初次就业单位个数为32,生均就业个数为0.48,初次就业人数为67人,初次就业率为100。
三、讨论
上述比较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就业市场需求变化;辅修第二学历的毕业生在主修专业———护理专业毕业后即可就业,即2006年入学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2009年就进入就业市场,较第二学历———药剂专业毕业的2010年已早一年,因而在2010年取得第二学历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已以第一学历———护理专业毕业证书就业。但仍可得出以下结果:
1.双学历就业率增高。
有主、辅修专业毕业证,初次就业面明显扩大。即使在初次就业后仍会有失业危险,但因有双学历,在参加国家相关行业准入考试(如执业护士与执业药师等考试)后,可获两个专业从业证书,再就业机会也同样增多。
2.双学历学习减少学生流失率。
家庭经济能力较好、学习能力较好的可参加辅修第二学历学习。因为这些学生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学习意愿、积极性较强,家庭可支付相应学费,并且就业前景有扩大的预期,因而较单学历学习的学生流失率要低。
3.扩增学校经费渠道。
无论主修还是辅修专业均需交纳一定数量的学费,增加了学校经费来源,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拓展中职卫校内涵式发展资源。
内涵式发展是挖掘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现有的资源潜力,改善内部管理与教育教学等各个环节,提高内部效率,实现在既定规模条件下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
首先,双学历毕业生不仅初次就业率有较好提高,就业广度有扩大,而且退学、转学率也有明显减少。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创造性、个性化、整体、有效的护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心理、生理、社会、精神上处于满足而舒适的状态。人性化护理更注重给予服务对象人性化的关怀和照顾,具体到临产室工作中要求护理人员不能仅仅局限于助产单纯的技术操作,而应更注重“以人为本”的护理,给予产妇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我院的妇产科提出将人性化护理运用到自然分娩中,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正常足月临产,年龄23~42岁,无合并其他疾病。
2 护理
2.1 人性化护理在硬件方面的体现 (1)将大产房改为小产房,产房尽量布置得像家庭一样温馨,减缓由于陌生环境带给产妇的紧张感。(2)开展无痛分娩,摆脱几千年来女人生孩子痛不堪言的现状。
2.2 人性化护理在软件方面的体现 实行助产士责任制助产,对产妇进行“一对一”的贴心服务,产房建立弹性上班制,实行一名助产士专门为一名产妇提供全过程护理(即进入产房至产后2h)全方位(生理、心理、社会)的护理。助产人员应有全面的素质:工作责任感强,助产经验丰富,擅长交流,与患者沟通技术熟练;语言温柔,态度和蔼可亲。责任助产士除观察产程外,还应做到向产妇随时提供有关分娩的动态信息,主动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使其达到认同和理解,指导家属给予心理安慰;协同家属满足产妇要求。
2.2.1 消除因对分娩有关知识缺乏而带来的恐惧感:耐心解释与分娩有关的知识,包括分娩的三个产程,持续时间,分娩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反应,如分娩阵痛等,使之认识到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2.2.2 不限制产妇的自由活动:听轻柔舒缓的音乐看愉悦放松的电视或在分娩室附近散步等。
2.2.3 满足产妇在生理方面的基本需求:(1)鼓励随时吃自己所喜欢的食物和饮料。(2)随时协助大小便,不需要使用传统的灌肠法等人为的不适干预。
2.2.4 使用舒适:采用自动,根据产妇喜好感,以舒适为前提,可以自行选择蹲着、站着或坐着。
2.2.5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用药:(1)第一产程:指导产妇适当活动,有助于产程的进展。(2)在第二产程,根据中医理论,使用压人中,刺激,压合谷穴位等方法有助于加强宫缩。
2.2.6 维持产妇尊严:分娩过程中产妇常会合乎情理地感到自己丧失了尊严。因此,应尽量减少产妇身体的暴露。
2.2.7 指导其丈夫给予帮助:①进行肌肤接触,如抚摸额头,抚摸腹部,轻握双手。②说悄悄话及鼓励性语言。
2.2.8 使产妇的母亲情怀得以及时释放:婴儿娩出后,立即行母婴皮肤接触,早吸吮至少20min,让患儿与母亲24h在一起。
3 体会
将人性化护理运用于自然分娩中,使产妇得到护理人员家庭式的照顾和关怀,感觉到人性化关怀的温暖,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也使分娩家庭化、自然化,提高顺产分娩率,同时补充“以人为本,以产妇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内涵,充分体现护士的多重角色功能,扩大护理范围。
参考文献
1] 黄醒华,项小英.自然分娩的产时服务模式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7):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