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

第1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技创新;创新教育;现实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004-2

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不断实现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民族和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取胜的关键。科技创新已成为不断占据和获得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而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如何激发与实现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不断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在学业和随后的工作中不断实践科技创新,已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对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现状,我们在给予正面评价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可以看到,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创新的足够兴趣和动力,从而导致整体创新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对影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因素进行主观与客观,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的分析,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具有影响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仍和客观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是由于客观因素和主题选择的内化所造成。首先或许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所造成,当然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即从内涵上来说,文化无论是从动态还是静态上说,都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层面、价值表达和趋向,而作为个人则并不对文化的多方面全部接纳和保留,对同一文化具有某种个人的倾向性和选择性,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既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也可能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

如科技创新精神首先需要具有一种理性精神,这种理性精神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体现,是与西方主客二分的分析视角以及数理分析方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则主要体现为一种感性直观的思维方法,重整体宏观思维而轻视个体分析思维,重性质分析而轻视数量分析。另外,非常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影响个人的思维指向主要是人类社会,尤其是指向社会的道德领域,而西方思维方式主要指向自然界,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活动试图主要实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西方则在思维方式上主要是一种人与自然的竞争,体现为人对自然的一种征服和战胜的过程。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与科学理性精神具有共通之处,科学就体现为一种对现实物质世界和自然界的一种认识,并在认识基础上体现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征服、改造和利用。所以从文化的这些方面的特质来看,西方的文化思想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精神的激发与实现。

从大学生所受到文化的影响来看,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主要体现为一种隐性文化的影响,隐性文化是与显性文化相对的,显性文化只是露出水平面的冰山之一角,而位于水平面之下则是更为大量的部分即隐性文化,当然,传统文化也只是隐性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还是隐性文化,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态度、兴趣爱好等等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隐性文化的巨大影响。当然,如上所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隐性文化并不完全具有消极的或者对理性因素限制或者制约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的人因为个人生活实践、经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所具有的主体选择性和倾向性,从而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从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传统科举制思想的影响,或者说,目前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影响下,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城乡二元制文化的分割,在乡村观念中,无论是父母,还是中小学教师,一直把培养学生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认为只要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就意味着功成名就,意味着美好的前途,所以,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专家一再推进和呼吁素质教育,而相当多数家长和学校却在仍然实行着极为严苛的应试教育,尤其是在高中,高强度的学习和前所未有的高考精神压力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身体伤害和精神伤害,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升入大学相当一部分学生会不再继续努力,甚至会具有较大的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下降。

另外,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仍然存在着较为保守而缺乏开拓性的一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识就需要一种开拓精神,正如所揭示的现实物质世界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世界,因此,个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应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相符合,应该以个人不断地发展去应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少一点保守,多一点不断发展的开拓精神,敢于去迎接现实和未来的困难与挑战,在人生中不断实现一种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摆脱应循守旧的窠臼,去为自己不断创造精神财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受到了传统的学习意识的影响与制约,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理解仅仅只是服从老师的讲解与安排,认为老师讲的都是考试要考的,这会导致对老师的绝对服从,从而完全按照老师的讲解去做,从而往往造成在学习中只是循规蹈矩的学习已有的知识,而缺乏对新知识的探索和追求的兴趣,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缺少对于科研创新的意识,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和对于新知识、新方法、新领域探索的能力,在学习中往往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被动的做法,学习中更多时候只是一种简单的思考,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养成。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对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我们很难说谁先谁后,或者改变目前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的状况,就需要做出一种改变,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锻炼和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品质与创新能力,以不断提高其所具有的科技创新意识,实现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科技创新。这其中主要包括观察与思考的敏锐性、持久性和深刻性,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和定向性,同时,也应积极培养与发挥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发散与聚合思维能力、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等。

二、创新教育与现实影响因素分析

除了上述文化与思想因素之外,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中,还存在着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若干现实因素。不容否认,当代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和创新热情的,若要充分调动、激发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就要排除各种障碍因素,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保护和扶持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当然在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断对大学生加强科技创新教育,以不断鼓励、扶持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不断实现大学生本人的发展,也由此实现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取得。

不断对大学生加强科技创新的教育,这事实上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从教育内容上来说,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既应该包括大学生创新所需要的极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应该包括各学科创新所需要的前沿知识,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和掌握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扎实的知识储备。其次,创新教育还应该包括方法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创新所需要的知识是基础,而方法和能力则是创新的关键,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对大学生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并高度重视创新方法、能力与知识、现实的契合性,决不能使两者脱节。最后,还应该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情商的培养,使大学生既具有科技创新的热情,不断激发与实现这种热情,同时又具有较大的意志力和在科技研究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

对于当前的大学教育和课程设置,无疑我们应该给予充分正面的评价,大学在培养人才,推动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部分高校也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关于创新引导与实践较为缺乏等等问题。更多时候,大学一年级作为中学与大学过渡时期,以基础性课程为主,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导向原有知识,而缺乏创新性,这当然也是由大学一年级的教育阶段所决定;大学二年级则以英语、计算机考试等过级考试为主,甚至英语学习因为考研和出国对英语要求而造成了在整个大学期间都以相当多的时间在学习,从而对其他方面的学习时间挤占较多;大三、大四则开始忙于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及其他招考为主,大四除了参加各种招考外,还要准备和应对各种招聘等等。这样在大学生疲于应付的情况下,其创新意识、创新空间和创新能力出路都较为狭窄。或者说在当前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一开始入学就接受到了极为严峻的就业压力的心理预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从学科属性上来说,大学所设置的各种学科对应的科学研究,应该分别从属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所以针对不同学科的大学生所对应的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应该因材施教,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分别设置不同的成才标准,如基础学科应多鼓励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而应用学科和开发学科,则要多鼓励学生多与现实领域的实践相联系,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注重在现实中的运用,以实现现实的创新,对应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则对应着基础研究创新、应用创新、开发创新和实践创新,这些创新彼此之间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而大学生也应依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更好地实现创新。

与此同时,在当前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文学术研究氛围的营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科研的主动性相对较强一些,而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学术研究氛围则相对较差一些,这就使得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太多学习的主动性,有一些高校的学生逃课相对较多,以混学分拿毕业证为主。同时,学校院系等组织的一些学术讲座、报告,除与社会热点结合较紧密的一些讲座外,有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报告甚至听讲者甚少,而在一些高校,甚至听学术报告都成了一种任务,往往是以通知的形式让某一专业的学生参加,长此以往,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被动性。

综上所述,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但就其影响力来说,其内在影响大小来说,文化的内在影响,远远大于外在的影响,因为文化往往会形成个人一种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并深刻的影响个人的学习、工作和方方面面,而这种影响力的排除既需要社会思潮的引领,也需要个人的文化反思,反省与自觉。而对其影响的现实因素,相对与文化因素虽然处于显性层面,但由于其多元化和复杂的表现,其消除与解决也是复杂和长远的。

参考文献:

[1]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第2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则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则是两者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以学生个体学习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课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解决实际困难和社会问题为切入点的科研实践活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学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现行教育制度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首先,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相对滞后和守旧。不可否认,长期以来,在教学观念上,我们始终坚持传授知识路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是知识的一个存储器,在平时学习中,只能做到知识再现,而严重缺乏知识创新;在教育方法上,尽管近年来有着很大的改进,但始终没有走出“填鸭式”教学的困境,而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多媒体教学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只是某种形式上的普及,充其量只是手段的提高,而不是教学的提升。其次,实践环节或者说实践教学过于薄弱。目前几乎都有专业实习等相关环节,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各级组织和老师对实践环节既缺乏足够的重视,也缺少配备相关的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途径;最后,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因此就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自身缺乏相应的长效机制。首先,在保障机制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管理机构,一般都是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大型赛事,由共青团组织牵头成立临时机构,这都是为了参加比赛而开展,比赛结束便无果而终,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规划。此外,资金保障也相当匮乏,即使在部属院校,这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在地方院校,这种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其次,在激励机制方面,大型赛事获奖和突出科技成果会在物质激励和奖学金评定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激励,但这与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很大,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获此殊荣。因此,目前状况是广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的希望和期待很高,但往往缺乏客观的激励机制导致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最后,在评价机制方面,既缺乏一些符合实际的标准,又缺乏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而且往往过于注重最后的成果,而对相应的过程比较忽视,致使广大学生往往聚焦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效应。

3.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首先,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科技创新整体氛围不浓。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指导,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对学生科技创作的指导作用也不大。而长期以来,高校的学生工作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稳定和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对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不够,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其次,成果突击现象严重,长期研究匮乏。参加大型赛事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都是学生短时间内突击完成,完全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科研而科研,因此,学生往往参加完比赛就完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对专业相关领域进行长期的研究,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也严重降低了一些重大发明和科技创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产生的概率。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即科技立项的项目不少,但高水平的成果却不多。

二、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建议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目前其中存在的一些情况,我们有必要实行相应的措施,规范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使之朝着良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第3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科研活动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创新需要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应尽的责任,也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造就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已成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核心内容。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两者密不可分。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科研是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最新科研动态以知识的形式引入课堂,使得科研信息广泛地传播。反之,科研反哺教学,教师把研究成果引入课堂,使学生可以领略到学科前沿的进展。大学生凭借兴趣参加课题研究,不仅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知识、前沿课题,还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及提高实践水平。

一、科研实践活动促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1.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

基于课堂学习,学生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反思和拓展。科研活动就是将基础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不具有标准答案,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探索事物本质规律时,如果认知事物规律不在自己的知识范畴,他们就会产生矛盾和质疑。此时,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的同时营造民主、和谐的讨论氛围,指导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使得学生既会提出问题,又会分析问题,最终能够解决问题。

2.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加科研活动,可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已学的知识,培养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兴趣,更熟练地掌握实验技能;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了解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向,极大地丰富知识范畴,开阔眼界;通过实践操作,逐步熟悉从事研究工作的步骤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课题的深入,各种困难迎面而来,这是每个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都会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学生不畏困难,通过请教指导老师或者自身的学习探索克服难点。

3.科研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科研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科研实践活动可以驱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发现和研究。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正处在创造力最强的时期,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在科研活动中必然会得到充分的释放。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总会碰到一些闻所未闻的、见所未见的现象,这时好奇心会促使他们探索事物的规律,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培养创新能力。反过来,大学生的这种创新思维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二、科研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科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动手、勤动脑的习惯

理工科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评价毕业生质量和素质的重要参考因素。部分高校的理工科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辅以实验训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从根源上得到改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受到极大的影响。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胜任实际的工程实践,势必会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因此,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本科阶段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基础实验技能、综合设计能力、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挖掘潜能,激活创新思维。仪器调试、加载测试、实验数据分析等过程的操作也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改变传统的理工科实验教学“只看不干”的模式,让他们接触各种设备,了解设备的功能、原理和构造。学生在实际科研学习中解决种种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又是考验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抗压能力的过程。

2.科研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

理工科院校特别是一些工科专业和企业的联系比较紧密,这些专业的教师所研究的课题往往和工业生产密切相关。大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有机会跟随指导教师从事一些更贴近实用、更接“地气”的科研项目。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做研究课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动脑的能力会得到提高。课题研究不同于机械式的、重复式的体力劳动,是研究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进行科研活动时既要勤动手,又要勤动脑。此外,大学生进入实验室会有更多的机会到与研究课题有联系的企业。在企业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平台获取直接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经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十分有利,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实践给了学生更多动手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探索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场所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在企业实践既是学生检验书本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发挥想象力的过程。企业实践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社会角色,让学生了解课堂上没有的知识,也让学生知道企业生存需要什么、自己的现有知识是否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还需要学习什么。

三、结语

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科学研究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不惧权威、敢于质疑的精神。但受限于认知的水平,他们在克服科学难题的时候,需要主动学习、钻研,养成自主求知的习惯。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参与课题,既可以学到一技之长,又有机会到企业锻炼,为今后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韦化,曾冬梅,秦钢年.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31-34.

[2]牛庆玮,胡伟,刘臻,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0:70-73.

[3]陈新雅.大学生科研意识的激发和科研能力的培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6):145-148.

第4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结论

第5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1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本有志向

应用型院校是相对研究型院校而言的,它主要为社会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卓越工程实践技能的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科技创新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动力。一次成功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的内涵,确切地体会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力量的模式。科技创新的成果如果成功地向产业技术转化,不仅可以为企业和学生带来经济效益,还能从内在坚定学生的治学理念,从而引领好的学风研风。

1.2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应用型院校提供一种卓有成效的办学指针

虽然应用型院校是依据教育法规政策和人才培养计划办学,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自由度。怎样办学才真正符合办学宗旨,怎样办学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怎样办学才真正服务社会,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会找到中肯的答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进取意识,营造好的学风,为学校节省大量管理和宣传资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反馈信息,能让学校知道学校把握社会的真正需求和学生欠缺什么,进而能精确设置教学模式。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为教师研究提供风向

教师是办学的主导力量,高校教师不仅要执行教学职能,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职能。传统的高校教师科研风向是由所谓的学科前沿引导而不关注来自下面——学生的呼唤,这使得教师的科研与教学脱节,师生之间缺乏共鸣。教师在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可以获得自己的治学方向和素材,在师生互动中实现良好的教学循环态势。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创新技能、知识储备相对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还没有大规模培养研究生的资质。学生以本科专科为主体,同时扩招使得生源质量下降,大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学习能力不强。而科技创新是最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高端的专业技术的,这就使得本科生的创新技能、知识储备常常是显得不足了。创新技能及知识储备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吞噬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可行性。

2.2 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力支撑和长效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研究型院校资金来源有限,能用于学生科技创新的更少。资金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有个设想,需要做个模型出来,钱不够,放弃;有个数据需要计算,缺乏高新能数据处理工具,放弃;需要跨专业构思,团队力量不够,放弃……在没有有力支撑的同时,缺乏长效机制也限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发展。由于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的面貌是选题目的性不明确,后继性缺乏,不同专业的学生各自为战,不能协调配合。

2.3 指导教师自身研究与学生科技创新没有内在外在的一致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自身有教学任务和研究任务,时间很紧。当前教师价值评判标准也使得教师的精力没有花在学生身上:教师自身研究课题趋向快餐化、跟风化;教师研究方向侧重理论深度,与学生科技创新实用性目标不协调;教师缺乏成块时间真正同学生深入探讨。

2.4 企业等社会力量同学校的校企合作重点没有放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虽在于培养实践性强的技术人才校企合作,但一般只是作为实习基地的形式同学校合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很难获得企业的大力支持;学校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只能在校内完成。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湖南工程学院等甚至采取了“3+X”模式,但这种长周期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也难以对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其他形式的合作就更没有力度了。

由于以上及其他诸多支撑不足,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活动目前缺乏活力和实际价值。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多呈现为论文形式,即使很具体的发明创造也大多没有机会进入向实用技术转化的环节。作品浮于表面,主管部门也没有认真验收。要开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新面貌,还需要国家、社会及学校做大量的支撑工作。

3 为改善应用本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貌的建议

3.1 国家要加强政策性引导,构建全方位的学生科技创新支撑和奖励系统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在政策制度上要尽量向学生提供支持,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提供更多的资金,通过更大幅度的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对指导教师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使得教师能自发热情地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例如加大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取得卓越成果在教师考核评职中的权重。加大正面宣传,使得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阳光之举。

3.2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应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投入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依靠,能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决定性的影响。为改善学生科技创新的面貌,学校首先应在规章制度中支持科技创新。其次,设置各种激励学生科技创新的奖项。加大科技创新在综合评比中的权重。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教师深入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另外还可以积极开辟校企合作新领域,组织针对性强的企业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现平台,在适当的时候要能将科技创新成功快速转化为技术,帮助学生建立科技创新的信心。

3.3 学校当地企业应主动积极参与并为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撑

在校学生活动范围一般狭小,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当地企业最能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我们并不是要求企业充当慈善家的角色,事实上,当地企业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最大的收益人。企业如果能主动创建学生科技创新基金,自然也就是创新成功的优先受益人。一般科技创新活动中会涉及到模型制造、效果检验及实践论证等,这些方面学校当地企业最能提供有效的帮助。每个企业都需要人才,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发现真正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人才,这样常常能节省很多招聘资源。总之,学校当地企业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好处是多元的,只要各方面积极运作,一定能建立卓有成效的企业支持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 崔彬,谢伟.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探索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2).

第6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机制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科技创新,创新是核心,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党的十同时向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保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首当其冲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在现有的大学创新教育的形式中,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紧密相关的科技活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与途径。

1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在1999年,由团中央发起组织的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为标志,发展为目标国内各高校开展的以“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对大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1.1 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够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建设创新型校园的重要途径。据了解,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归口都在校团委,具体事务工作由学生社团组织承办,因此,其活动内容、形式、规模及宣传动力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局限性。

1.2 学生主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识不强

受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浓郁的学术氛围。当今大学校园中,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参与活动的选择余地日益宽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其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参加活动的课题一般为老师的现有课题,按照老师原有的思维创作,影响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当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必须看到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整体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事实,也就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储备的不足。而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的能力及创新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行性。科技创新活动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还需要高端的专业技术,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仅有兴趣,但缺乏学习专业技术的时间和能力,主动性也比较差。

1.3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缺乏

目前,在学校的日益重视下,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受资金、时间、比赛性质及科技创新活动短期不易出成果等诸多原因的影响,研究课题大都浅尝辄止,缺乏有效的接力,最终导致研究浮于表面,难出精品。

2 构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

2.1 加强宏观领导,构建创新体系

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中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转变,同时不断健全制度保障,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制度的基本框架。首先,高校应该解放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转变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改变以往的陈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其次,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出台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条例和办法,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管理政策和大学生学科竞赛统筹配套规章制度,创建激励体制,学校出资并且配合社会资金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调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应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专家库,定期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评审,对优秀项目给予表彰,形成良性循环。

2.2 强化正面引导,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必修课,大学生参加与否都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要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科技创新嫩嫩公里,必须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学习可以利用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宣传窗专栏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动,使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要求、程序以及预期结果等均有所了解,努力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舆论氛围;其次,开设与活动相关的创新课程,开展科技创新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申报、立项操作的基本流程,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的基本情况,引导更多的学生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加强基本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提供全面指导,健全学生科研导师制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是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他可以对科技创新各个环节进行把关,避免了学生的盲目性也避免了项目资金的浪费,保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引导学生正确的投入科技创新。同时,应制定教师在指导创新和创新实践过程中的工作量计算和奖励办法,充分肯定指导教师的劳动成果。

2.4 丰富活动形式,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

高校可以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开展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各类专业竞赛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着力于搭建特色化的创新型校园文化平台。在开展重大校园文化活动时,要重点扶持一些学生的科研课题,大力支持学术类社团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培育、研究、扶持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更涉及到国家的科技创新、产业开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高校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章红芳.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 中国电力教育,2009(3).

第7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意义 现状 途径

一、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4.以学习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阿尔温・托夫勒的这句名言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的层出不穷和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只靠学校阶段性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求知的需求。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新世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怎样学习和应当怎样学习,要教大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创新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

[2]沙洪成.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8):76-77.

[3]童亚宾,李艳君.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9,(9):126-127.

第8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如今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

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刚刚经过高中那种每天做题讲题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学是如何学习的,更不明白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完全是老师展示自己学术的舞台,而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很多学生把知识拘泥于课本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二)学校和老师缺乏创新培养的意识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本应该在大学中进行改变,但是缺乏创新环境和引导,导致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奢望,国家和学校虽有不少的创新项目,但是学校鼓励和宣传不够深入人心,使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校内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至于“独霸”课堂,根本没有给学生创新的空间,而且面对生活和职称的压力,部分教师也无力顾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没来得及产生便被扼杀。

(三)农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没有完全结合

农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技术人才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变为物质和经济。而现在教学大多仍然无法完全走出教室,这样导致学生的视野局限于书本,本该在实践中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被课本几句话所替代。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知识本来就应该为实践服务,而在这种脱离实践下所学的知识是不牢靠的,是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农科的最好课堂便是田地,现在许多学校却缺乏农科的实习基地,没有实践的物质基础,学生只能与实践而失之交臂。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性及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人才资源最为缺乏的产业。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已明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如2015年10月的“南理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便是由南京理工大学一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90后所完成的。如今各领域的高科技人才都趋于年轻化,许多工厂和企业都注重与高校的联系,纷纷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等,这都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作用。

从大学文化角度看,科技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比赛充斥着大学校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增添了不少色彩。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存疑的学习态度而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大学教育的主线,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以高深、专门、实践性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因此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内涵是最基本的内涵,这是由活动的主体(学生)所决定的。从经济角度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将数量庞大的大学生转化为最有力的生产力,将大学的科技创新产物转化为产品,从单纯的知识转变为具有社会效益的实物,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整个社会都将创新当作主流的前提下,作为农科专业的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入创新的潮流是必由之路,拥有科技创新能力便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如果失去创新能力早晚会被社会甩在后面,被社会淘汰。农科学生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主体,对其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直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因此,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一)要培养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

长期传统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严重依赖老师和教材,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从转变原有的思想开始。尤其应该加强对一年级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打好科技创新的基础,使他们正确了解科技创新的目标,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各层次各专业参与科技创新的途径,克服对科技创新思维误区和畏难情绪,树立创新意识,挖掘自身的创新兴趣点。着力培养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和较强能力的创新人才,给予大学生更专业、更深入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的课堂应该属于老师和学生,并不单单属于老师一个人,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将学生从单纯听的课堂中释放出来,学生才会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应该尽量多地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创新项目,大力宣传使得创新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参与其中,创新不应该是某些优秀学生或是教师的独角戏。学校应设立奖励机制,对获得成果的同学进行奖励表扬,这样既让同学从第一次体验创新中获得乐趣和经验,也给了同学信心和勇气,为以后工作学习中的继续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作为农科院校,应该多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地,为想创新的同学提供条件,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其创新的坚实后盾。

(三)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将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挂钩,将教师的评奖、晋职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按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和效果,折算课时工作量,解决好指导教师的课时调剂,解决好活动的场地安排、资金保障、成果奖励等问题,形成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从师资队伍方面,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能否有效发挥指导作用,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投身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导师,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校园文化方面,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从经费保障方面,继续多渠道争取资金,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保证创新基金持续增长,实现创新基金按基地划拨,满足活动场地建设和耗材购置等各项经费需求,为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培养高等人才既是一个艰难的充满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着欣慰和感动的过程。最初的培养一定是充满困难的,但是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孕育出一代代优秀的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人才,这也是学校和老师的骄傲和光荣。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调整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法,通过努力我们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双双,金光明,陆晓民,胡友军,张雪平,李慧敏,周玉丽.浅析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0-102.

[2]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80-82.

[3]李大平,徐文修.农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12-213.

[4]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5]耿广汉.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228-230.

第9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

近年来,各高校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带动下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越发认识到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如何更加高效的组织和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入剖析,为做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基础。

关键词:

科技竞赛;科技创新;大学生;教师;高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扩展,是当代大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课外知识和丰富阅历的良好途径,是学生反哺社会,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途径。近年来,创新和创业成为社会主流风气,而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与蓬勃的群体,理当成为创新和创业的主流群体和中间力量。在国家尊重科技人才,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政策支持下,各级政府和部门举办了多种多样的科学竞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多种多样的综合性学科竞赛,各高校逐渐意识到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把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关于如何发挥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教师指导能动性

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理论修养和科技水平较高的优势,从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人生价值观的角度,消除当代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错误认识。从全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度,使其真正意识到科技创新和实践的目的意义所在,为他们培养综合实践能力提供了锻炼的舞台。同时学校各级部门要形成良好的激励措施,使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活动中有“益”可为,有“利”可图。

二、动态指导很重要,组织实施不可少

大学生科技竞赛,展示的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同时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过程。首先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指导、协调。“凡事预则立”,所以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候,就可以进行宣传引导,激发大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的热情。指导教师要提前和学生收集具有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意义的idea,在最初针对某个竞赛去设计实施方案,并且使方案具有较好的实践操作性,一步一步去实现方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一样,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准备较长一段时间,一两年甚至更长。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竞赛而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为了自身全面提高而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其次要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过程指导。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超前,易发现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瑕疵问题,但受限于自身知识能力,往往对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办法,在这时候,指导老师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特长优势,指导学生们运用所学书本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前沿的学术理论和科技技术,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能促使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紧密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学生主体、老师垂范、学校监督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遵循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学校是组织督导者,竞赛是大舞台的原则,教师必须认识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做好学生“向导”和“指导”,在其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宏观上指导,把握大的方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过程指导要细,要求要高,但绝不是一把抓,控制过严过死,应做到“严但不死,活但不乱”。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既不是“保姆”一样的,大包大揽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但也绝不能放任大学生,盲目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外,还要做好督促指挥的作用,任何项目的良好实施都需要精心组织和必要的监督,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要定期组织必要的、可行的检查督促活动,以不断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有利于发现整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待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成熟了,各种竞赛就是展示的大舞台,将成果进行适度包装,运用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成果全方面地展现出来。

四、眼光要远,视野更要宽

以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较注重创新课题的深度,多数和教师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相关,很多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具有很高的前瞻性,虽然具有前瞻性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的课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学生所能具备的知识水平。所以,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要拓宽视野,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所出现的难题,这样的创新更加具备实际应用性。

参考文献:

[1]于海,李海岩,张一.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组织机制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2]代明智.关于大一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若干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