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第1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来我院体检的慢性病人员100例,在其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人员。对对照组中的人员进行常规管理,而对观察组中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对两组人员的对于相关管理满意程度比较情况。

结果:对照组中有45例患者对于相关疾病管理满意,而观察组中有49例患者对于相关疾病管理满意,即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的患者对于相关管理满意程度更高,P

结论:在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止处理时,应积极的采取健康管理,从而有助于患者的疾病情况的控制以及改善,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健康管理慢性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331-01

在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防止处理时,应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疾病情况。本文就此对健康管理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来我院体检的慢性病人员100例,在其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50例患者,其年龄段在30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5±5.8)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观察组中有50例患者,其年龄段在29岁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9±6.5)岁,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两组患者的慢性疾病类型、疾病程度、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有一定可比性。

1.2方法。对所选的患者进行相应的管理,对对照组中的人员进行常规管理,即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以及相关治疗等;而对观察组中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即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通过能耗以及饮食等方面的健康管理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对两组人员的对于相关管理满意程度比较情况。

第2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168-01

虽然我国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落实的很到位,但是人口基数大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问题,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这一问题也被更加的放大了。其次,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各种环境因素在内的一系列原因,导致了现在各种慢性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卫生部2009年2月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居民慢性病的患病率达到22%,以此推算全国大概有超过2.5亿人的饱受慢性病的折磨,而且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多。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慢性病具有高发率,因此,除去常规的医疗手段以外,有效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例:在以社区为单位的慢性病管理上,通过深入社区、步入患者家庭将相关的专业知识传递给患者及其家属,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慢性病的正确认识以及掌握基本知识,这样也能最大限度的早预防、早治疗,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 可采用的方法

1.1 群体教育。在社区内建立健康教育讲师团,由社区组织派有关专家到居民区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进行讲解,指导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

1.2 小组教育。将不同慢性病患者分为各自不同的小组,确定组长,由组长组织其小组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活动,通过病友之间的直接交流,对患者的影响应该说是最为深刻的,与此同时辅以专业的讲座,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

1.3 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区医生或者志愿者定期到社区内及时了解每位病人的具体病情,对病人进行一对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纠正其在自我康复治疗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健康的行为,有效控制病情。

再者,医生在坐诊时对来访的病人进行健康指导及有目的的心理辅导。尤其是针对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注意情绪上的控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参加社区活动。为病人提供一个有科学依据的正确用药方法和正确的生活方式。

其次,通过电话访问、家庭拜访的方式,定期对病人进行全方位的适时指导。例如,对高血压患者每月或半月测量一次血压,对糖尿病患者测量血糖,及时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对病人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干预。

1.4 进行各种健康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板报、报栏等公共设施,根据不同的气候、季节、宣传日进行宣传,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为居民及时了解防病信息提供便利,扩大宣传范围,让社区的居民在无意识中就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

2 建议与意义

通过对社区慢性病人开展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可以看到,居民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朋友意识到,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常见慢性病的主要诱因;他们利用平时通过社区教育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监测、科学的搭配膳食、积极的参加各项活动;绝大多数已经养成了“大病去医院,小病到社区,无病要保健”的科学观念,不仅有效的节约了医疗费用而且保护了他们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以社区为基础单位展开的健康教育对于慢性病防治和干预的措施,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2.1 与政府挂钩。由于慢性病的诱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这些因素涉及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环境、遗传以及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因此,人民的健康问题绝不仅仅是卫生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而应该由多个政府部门共同承担号召全社会共同参与,让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广泛参与其中,认识到增强社区健康意识和自己的健康也是息息相关的。通过与更多政府部门挂钩方式,其长远的意义就在于容易让更多人形成一种关心社区健康,人人参与到社区健康活动中来的优良社会风气。

2.2 加强社区内相关才人的培养。我国的社区服务相比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相对较晚,其完善程度也相对较低。单从社区慢性病教育这一块来说,大多数社区都是采用直接从医院请来相关医护人员,这样的效率相对从内部直接开发要小的多。因此,为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必须对社区义务人员进行持续、有效、专业的岗位培训。对于这一点来说其意义在于,提高社区区域内人员的专业医务知识不仅能够应该一系列突况,对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3 加强社区内卫生服务团队的建设。社区内部的卫生服务团队兼具了医疗、预防、保健等多项服务功能,他们往往都是以单个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作为活动范围,对患者的综合情况相对了解较深,同时与社区病人的交流关系特更为和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的建设,使团队成员将居民的健康为己任。其意义在于对我国的基础医疗设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3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冠心病;心力衰竭;护理对策;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66-01

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是冠心病临床常见并发症,其不仅需要及时正确的临床治疗,还需要精心的护理,才能增强患者病情的稳定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而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则能够让患者的出院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疾病的复发几率,降低再入院率。本文对我院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间在我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37例患者,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均为冠心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其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为48-73岁,平均为61.2±6.3岁。给予患者强心、利尿等治疗,并可给予患者神经内分泌抑制剂类药物进行治疗。

1.2 护理方法 ①药物护理,主要是对患者用药后的反应进行观察,心衰患者所应用的洋地黄药物虽然对改善心功能具有明显疗效,但其还带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部分患者在服药后可能会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需要护理人员对其进行密切观察。另外,患者所应用的扩张血管类药物和利尿剂类药物,也要对其血压进行密切观察;②基础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严密观察,让患者多多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对于口唇出现紫绀的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补充患者心肌组织血氧,改善心肌缺氧状态,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③心理护理,针对患者不良情绪产生原因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④饮食护理指导,心衰患者应该坚持低脂低盐饮食,同时要多摄入水果、蔬菜,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每餐不可吃过饱,以免对心脏造成负担。

1.3 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介绍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并向患者讲解哪些事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并教给患者如何预防这些事件的发生;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让患者了解坚持用药治疗对于控制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指导患者每隔一段时间回医院复诊一次,以便医生为其调整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效果;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讲解适量运动对增强心功能的作用,指导患者在运动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针,逐渐增强运动强度,避免对心脏造成过重的负担。

2 结 果

本组37例患者经过一系列治疗和护理后均达到出院标准,对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进行评定,达到完全依从标准的患者有31例,其治疗依从率达到了83.78%。1年内37例患者中仅有3例患者复发在入院进行治疗,其再入院率为8.11%。

3 讨 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冠心病常见并发症,其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心理状态上的改变,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2],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而不良的饮食习惯、活动习惯等又是慢性心衰的高危险因素,因而对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应该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降低再入院率入手。本文主要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对策和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本组37例患者经过治疗护理后均达到出院标准,患者治疗依从率达到了83.78%,再入院率为8.11%,这说明综合护理措施对患者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改善患者预后状况,防止病情恶化[3]。而健康教育的实施则使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达到完全依从的患者有31例,说明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对医生的治疗方案认同性提高,能够遵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用治疗药物,并且注意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而饮食的控制和适量运动则使患者心衰的复发率大大降低,一年内患者复发心力衰竭入院治疗的患者仅有3例,这说明健康教育的实施还能够明显降低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复发率,降低患者的再入院率。

综上所述,对于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该采取恰当全面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并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降低再入院率。

参考文献

[1] 康清华.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9):1055-1056.

第4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 慢性病档案 建立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249-01

社区慢性病档案是社区一些特定的人群的病历资料组成的系统化文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档案,它是全科医疗实践、质量评价、教学科研、防治疾病的需要,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科研和教学的理想资料来源。社区慢性病防治的最大困难是人力资源匮乏,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建立慢性病档案,有利于促使慢性病朝着有序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1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的意义

1.1 慢性病档案管理可提高医疗质量

慢性病档案可以提高全科医生的医疗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以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有效评价医疗质量的需要。

1.2 慢性病档案建立和管理有利于社区医生实施防治

通过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的照顾、管理和指导,能增加发现现存的危害健康的因素的机会,从而更有效的为社区人民服务。通过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对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和健康行为进行宣传,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

1.3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医疗实践的需要

全科医生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策略依据的就是医疗问题的性质、服务方式、自身职责、服务范围以及拥有的资源状况,慢性病档案是医疗特殊环境下的特殊产物,要求全科医生通过了解建档对象的背景,正确鉴定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表现的临床症状,在了解过程中作出详细资料记载,这些资料都是医生作出正确临床决策的依据。

1.4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有利于完善社区“六位一体”的功能,“六位一体”是指社区集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六位为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在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中,对慢性病实行一体化的防治措施,充分体现了“六位一体”对社区、家庭、个人服务的内涵,服务于疾病的防治,体现了“六位一体”的功能。

1.5 建立和管理慢性病档案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慢性病档案可以作为防治疾病、促进社区健康的重要依据,也可以通过对患者背景资料和心理、生理等问题的记录发挥档案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全科医生处理患者和临床思维的能力,是全科医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

2.1 通过日常的门诊服务建档

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六位一体”的医疗服务,慢性病患者在服务对象中较多,在为这些人服务的时候,通过了解患者本身和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对符合慢性病建档的人员进行建档,可减少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也可减轻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通过不断发现新的对象,建立新的慢性病档案。

2.2 通过基线调查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要对居民进行基线调查,了解区域、社区、家庭、个人的基本情况,这时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较大,因此,可通过此项工作对慢性病建档,完善以后的工作。通过对社区家庭的基线调查,一经发现有慢性病的家庭成员,要立即建立慢性病档案,这时建立的慢性病档案一般较为全面,真实性也较高。

2.3 通过宣传健康教育活动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要经常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健康讲座,向居民传授健康的理念和行为。通过社区中的健康专题讲座提高人民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提高慢性病患者建档的自觉性,当一个社区的慢性病患者主动要求建档时,该社区慢性病的建档率就会大大提高。

2.4 通过上门服务、巡诊建档

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出诊、巡诊、义诊、上门服务,发现新的慢性病患者,进行建档。这种建档途径拓展了慢性病管理空间,夸大了慢性病建档的范围,能有效提高慢性病的管理率。

3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

在建立了社区慢性病档案以后,要对慢性病档案进行管理,掌握资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明确管理的档案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3.1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内容

慢性病档案管理内容要在有表格式内容的基础上,对患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管理,分析、评估其疾病,找出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指导患者用药。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格式内容。(2)慢性病的现状。(3)慢性病的评估。(4)对疾病指导用药。(5)防治和干预措施的制定。

3.2 社区慢性病档案的管理要求

要根据地点、工作环境、人员、管理对象等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总的来说,要实行动态化管理,形成对档案建用归建的循环;实行分类建册管理,根据疾病的种类分类登记;实行规范化管理,各项内容要规范,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为社区筛查、社区诊断、健康教育提供决策依据。

3.3 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体系

社区可成立慢性病管理小组,负责本社区的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使慢性病有人策划,有人落实,有人监管,小组通过分工合作协调发展,完善慢性病档案管理服务体系。

在社区开展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工作,可有效的利用社区卫生服务部的人力资源,满足慢性病患者的需求,推动进一步开展慢性病档案管理工作,改变慢性病档案管理困难的限制,扩大慢性病的管理率,提高慢性病的控制率,更有利于慢性病的管理。因此,应加强对社区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韩方群,马迎华,丁素琴,等.北京大学医学部社区生活方式抽样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5).

第5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中国的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主的慢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因此提高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成为目前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将疾病预防的重点落实到社区,成为慢性病防治最好的平台。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东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的常住居民,以高血压,糖尿病人为主,其中男102例,女98例,年龄40岁——86岁,高血压117例,糖尿病83例。

2 健康教育方法

2.1 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通过门诊、社区巡诊、入户随访等方式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知识水平进行评估。针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疾病进行健康教育。

2.2 具体措施

2.2.1以横幅、板报、宣传栏、宣传单等进行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医疗氛围。定期到社区,为已建立健康档案的慢性病人群,进行简单的健康体检和相关健康问题的咨询。

2.2.2定期在医院和社区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讲课,讲完课,进行答疑,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并进行知识测试,内容应通俗易懂。

2.2.3定期组织专题沙龙,邀请慢性病人群和社区居民参与,将营养饮食,疾病防治,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知识传播给群众。

2.2.4 定期进行随访,积极解答健康咨询问题,指导健康行为,巩固健康教育效果。

3 体会

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群的健康以及疾病的防治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世界老龄人口占据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范围内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约占12%(国外约占8%)。因此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方面要面对慢性病现患病人进行治疗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管辖社区健康人群的慢性病预防工作。对慢性病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社区团队在慢病管理中对患者生活的干预、体现指导的权威性,强化责任医生团队整体素质,对居民进行追踪式管理,进行个体化健康及疾病管理,使被管理者化被动为主动,双方有效合作,营造有利于慢性病的环境,控制和减少慢性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慢性病的综合防治规范管理率及检出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勇.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J].《慢性病学杂志》.2010(7):669

第6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 小康社会 慢性病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 健康教育 全科服务团队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3-0114-03

上海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基数的不断扩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逐渐成为社区中主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在给人民健康造成极大损害的同时,还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2005-2007年期间,围绕小康社会社区卫生服务目标设计的科研目标,对本辖区内具有小康特点的社区,进行了主要慢性病的管理和干预,从而探索、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慢性病干预新办法,以适应小康社会慢性病管理的发展要求。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上钢社区内4个社会基本结构相似,具有小康社会特点的居委会所辖的人群共10648人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设置对象,并随机分成结构相似的干预组和对照组。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进行了逐级质量控制。还进行了前后对照和组间对照。

1.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对象人群的基本情况、健康教育认知水平、健康教育参与情况、生活能力评定(COOPWONCA表测评)、季度急性患病次数和患病天数的情况。并且还包括高血压病血压随访情况、血压控制情况、糖尿病疾病管理和血糖水平控制情况。

1.4干预措施

1)以全科服务团队和预防保健部条线人员,组成综合干预小组,实行条块结合的慢性病干预措施;2)建立高血压俱乐部,开展定期健康教育,设立若干高血压病患者小组和志愿者队伍,引导自我管理的开展,学习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指南,交流经验,相互提醒和督促;3)全科服务团队共同参与慢性病系统管理,开展临床预防;4)非药物干预:控制饮食的摄入总量,劝告戒烟限酒,引导限食盐摄入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鼓励适量运动,定期测量血压、血糖,一年至少一次接受全血生化指标检查;5)药物治疗:按照高血压、糖尿病社区防治指南的要求,规范治疗,实现用药个体化、健康照顾全面化;6)加强随访监督:鼓励患者加强血压、血糖的自我测量,采录数据,输入档案;7)开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区全科医生工作站的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慢性病管理信息化、档案化和程序化。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本次课题研究共调查了10648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有4884人,男女之比例为1.01:1;对照组有5764人,男女之比例为1:1。调查对象中,60岁以上者,干预组有1194人,对照组有1258人,分别占调查人数的24.4%和21.8%。

本课题中的慢性病诊断均以二级医院以上的诊断为准。对愿意参加慢性病管理的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共7826人,其中干预组3589人,对照组4237人。干预组中,高血压患者1076人,占29.98%,糖尿病患者432人,占12.04%;对照组中,高血压患者847人,占19.99%,糖尿病患者516人,占12.18%。由于自愿原因,糖尿病最终研究对象在干预组中有120人,在对照组中有132人。

2.2慢性病的患病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接受调查的7826人中,高血压患者有1923人,占24.57%,糖尿病患者有955人,占12.20%。其中,只患有高血压病而未患糖尿病的有1213人,占15.5%,只患有糖尿病而未患高血压的有313人。占4.0%。另外,同时患高血压病和糖尿病者有127人,占1.62%。

2.3健康教育情况

健康教育参与情况:健康教育参与率,干预组在项目实施后达到95%,与实施前(40.0%)比较,有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组(38.0%)比较,也有极显著差异。

2.4主要慢性病管理率、控制率项目实施前后比较

1)研究对象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均比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干预组的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和血压、血糖控制率均比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讨论

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5月的《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有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血脂异常患者有1.6亿人,慢性病患者达2.8亿人,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为750万人。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作为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的两种疾病,在居民疾病死因排序中亦居前列,然而它们是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

1)建设高效的全科服务团队:社区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已有多年,以前在疾病控制中心要求下的工作模式,与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矛盾。以前的慢性病管理工作大多是由预防保健科承担的,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患者不能及时得到咨询后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疾病知识的解答也不甚满意,这样就造成了慢性病管理成为了“抄表员”式管理的格局,不利于患者的依从性,患者往往不愿意接受由防保人员组织的健康教育讲课。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自己的健康提出了新的需求。文化传媒的日益发达,也使居民有更多的渠道了解健康知识,更不满足于既往说教式的健康教育方式,从而造成了社区健康教育参与率偏低和不稳定的现象。

在搭建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平台之后,能够解决社区慢性病防治临床技术上的“瓶颈”。预防技术人员和团队结合后,能够形成点面结合的防控局面,他们能够做到技术互补,这样就增强了患者的依从性和信任度,为慢性病长期稳定的有效管理创造了条件。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建立规范的慢性病管理体系,通过深入、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将慢性病的管理纳入疾病的三级预防中,使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得到完善。通过有目的、有条理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才能保障重点人群的健康服务,同时不漏

掉一般人群的预防、筛查、诊治和康复。

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是各项工作的源头和纽带。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经常采用的最适宜的技术手段之一。健康教育的低成本投入、高效益产出的道理,已经众所周知。在社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如何贯彻实施健康教育工作,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在社区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向他们解释慢性病知识,通过在社区建立健康俱乐部,设立专职的健康教育人员,建立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使患者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慢性病康复知识水平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小康条件下的社区长期实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必将更有效地提升慢性病的防治水平。

3)在社区建设简单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我国目前有慢性病预防医学诊疗规范,涉及到周期性的健康检查、危险因素评价、生活方式指导等内容,还推出一些预防医学诊疗服务适宜技术,如健康危险度评估技术,这需要我们更新健康档案的观念,要打破以往“求大求全”的条条框框,不能只追求档案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应当尽快建立起一套适合小康社区特点和疾病特征的,构架在全科医学POMR(problem-orientedmedicalrecord,以问题为导向的医疗记录1的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健康档案体系,应当以社区门诊患者为主建立健康核心档案,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不断充实、完善核心档案和家庭档案,而不应仅采用像查户口式的上门摸排方法。通过建立较完善的电子信息化平台,以慢性病管理为抓手,采录有效、实用的数据,进而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真正使健康档案处于动态管理状态。

各种卫生技术和方法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应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控制慢性病在社区的流行。我国人口众多,控制慢性病流行的意义,在人群中要远远大于那些用高精尖技术提高个体健康水平的意义。加强社区慢性病的规范管理。是一条适宜社区的成本低廉的有益途径。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应大力发展全科服务团队,不断探索团队的工作机制和内涵,更新慢性病管理的工作平台,创新工作手段,将工作重心逐渐从单个病人的治疗逐步转向人群预防,从单病种的疾病管理转向健康方面的综合管理上来,以不断适应小康条件下日益增长的居民健康需求。

第7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R2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95-01

“慢性病”在医学上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这类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全国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表明,1991~2000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已经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数将近600万。

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从1991~2000年,支气管肺癌、肝癌、乳腺癌、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以及交通伤害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2000 年全国死亡人数 731 万,在近 600 万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 250 万、肿瘤140 余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128 万、糖尿病直接死亡 9 万,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 19.3%、34.0%、17.6% 和 1.2%。2000年,中国肿瘤死亡病例 140多万,其中肺癌 30万、肝癌 28万、胃癌 26万、食管癌 14万、白血病 4万、乳腺癌 2万。2000 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近 250万人,其中脑血管病 139.5万、缺血性心脏病 51.5万,高血压病 23.7万。

慢性病人数量的增加和疾病种类的改变,扩大了医疗资源需求,从而导致“看病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各种导致慢性病上升的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正在上升,慢性病在未来几十年还会越来越多。如果不从预防慢性病入手,慢性病的增加导致“看病难”,将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我国慢性病防治管理中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深度不够、普及面较小,对群众的防治知识欠缺,绝大部分地区还是以大中型医院为主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服务,重个人、轻群体,重治疗、轻预防,重生理、轻心理等都是存在的现实问题。巨额的卫生资源更多的投向了疾病晚期的被动治疗。“必须要开始转变慢性病防治管理的模式,建立起慢性疾病防控管理的新防线。”

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应该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不要忽视错过预防。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心脑血管病复发率居世界之首。心脑血管病的高复发率已经成为严重问题,而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加重一次。我国最新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次中风28 d病死率为24.5%,而复发性中风病死率高达60%;美国Sansa等报告首次中风2年生存率为56.7%,而复发性中风仅为48.3%。我国脑中风复发率居世界之首,根据临床资料统计,我国脑梗死首发后:第1年的复发率是25%~30%;第2年的复发率是17%~20%;第3年的复发率是20%~23%;第4年的复发率是15%~18%;第5年的复发率是5%~9%。

卫生部近期的调查显示,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比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病及过早死亡。(1)教育水平越低,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受教育13年以上,慢性病患病率为18.1%,未受教育人群慢性病患病率47.7%,位居患病率最高。(2)不同职业慢性病患病率亦呈显著性差异。工人的患病率为12.2%,机关干部为10.0%,分别排在职业性患病的前2位。军人的患病率最低,仅约0.4%。

第8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慢性病;危险因素;患病率;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余杭区瓶窑镇窑北村26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随机抽取3000户;然后对抽到的每户,随机抽取1人,年龄≥26岁,共抽取2600人。

1.2调查内容 对抽取的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情况调查,具体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庭情况、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况、慢病家族史、吸烟、饮食情况、体格检查、空腹血糖等。

1.3方法 要《2011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手册》为准则,规范调查方法,由考试合格的调查员,对调查者进行统一的诊断、调查,并对调查者逐一询问进行体检和实验检测[1,2]。

具体的操作:①入户问卷调查,询问家庭情况,有无慢性病遗传史、个人文化水平、饮食习惯、自我锻炼情况。②采用规范的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③空腹采血,并采用纸片快速法测定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测定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同一批号试剂。④身高、体重等体格检查要严格规范。

1.4 判定标准 ①超重:24.kg/m2≤体质指数,肥胖:体质指数≥28.0.kg/m2,②高血压:有高血压病史或者本次测量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服糖后2h内血糖≥11.1mmol/L[3]。③经常锻炼:7d之内不少于3次体育锻炼,每次时间标准为30min。

1.5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采用t检验,P

1.6 质量控制 对本次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控制执行调查程序,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和意义。

2 结果

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城乡社区共调查26岁及以上居民2600名,其中城市居民924名,农村居民1676名。男性1019名,占39.19%;女性1581名,占60.80%。26~59岁1721名,占66.19%;年龄≥60岁879名,占33.80%;初中文化水平849人,占32.65%;大专以上1017人,占39.11%;高中文化水平719人,占27.65%;文盲15人,占0.57%。

2.2慢性病患病率 本次主要调查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病等慢性病,患病率分别为16.3%、5.8%、5.36%、2.13%、0.7%,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意义,即P

2.3 慢性病危险因素流行现状 调查对象中,慢性病危险因素依次为:超重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缺少锻炼、高盐、饮酒,危险因素发现率分别为:42.34%、87.23%、47.57%、21.13%、27.98%。见表2。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严重的影响城镇居民健康正常的生活。城镇居民慢性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我们要对城镇社区居民慢性病情况和危险因素流行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为制定慢性病相关防止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今后我们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减少慢性病患病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慧敏.知己健康管理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4(23);123-124.

第9篇:慢性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

近年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慢性病的干预水平和管理明显提升,但慢性病发病率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其中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糖尿病问题更是严重影响老人的健康问题,需依据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分析影响65岁以上老人血压、血糖的诸多因素,制定解决的方案,以达到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的目标[1]。本次研究针对辖区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慢性病人群疾病进行动态监测,并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现对其操作过程回顾性分析如下。

1 社区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管理现状分析

1.1数据来源 西陵街道办事处及辖区13个社区居委会收集的本地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卫生政策、环境地理、群团组织、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及65岁以上老人疾病谱特点。

1.2 管理问题分析 政府的宣传力度和重视度不够,造成一大部分人群不信任;缺乏社会调查和社区资料,社区(居委会)的敷衍和不配合,导致资料缺乏,仅为接触的相对固定的老人,管理范围相对狭窄;只注意了65岁以上老人人群,对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和教育的忽略,慢性病发病率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缺乏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随访;管理专业队伍的缺乏,特别是缺乏全科医生的参与;社区人群健康意识、文化素质健康知识知晓率低。

2 针对管理问题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2.1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干预措施①掌握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自然区域和人群为范围开展;②建立65岁以上老人慢病技术指导小组和防治小组,强化慢性病防治的力度;③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掌握各家庭成员疾病史;④制定慢性病三级预防工作计划,在防治小组的领导下对慢性病管理措施进行评价。社区针对65岁以上老人慢病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级管理,并且以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为主要措施。有效进行一级预防,一旦发病就应及早进行诊断、治疗并采用一定的措施进行病情稳定,防止患者病情继续恶化。

2.2 组织管理流程 依据社区情况对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实施方案进行制定,组织成立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小组,相关工作由公共卫生科慢性病管理办公室负责落实,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对社区医生进行指导。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工作中,全科医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对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对社区医生实施分片包干和责任到人。

2.3 操作技术流程 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量社区责任医生每日做好登记工作,如建立家庭健康档案、诊断、健康教育、慢性病随访等,以备查询时应用[2]。①准确评估病情。②及时登记随访。③真实可靠的记录。

2.4 督导监管流程 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工作记录本、居民信息管理登记本以及家庭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小组需定期检查,随机抽取管理信息,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与工作的质量和量挂钩,针对问题进行培训和整改,落实奖惩制度。

2.5 信息收集流程 在对居民健康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对档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起到重要作用。工作人员需对健康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流程严格执行,才能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工作。了解社区居民基本资料 在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中家庭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社区其他护理人员应对家庭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需对社区居民的基本信息进行娴熟掌握,对重点人群积极干预[3]。

3 结论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有效、综合、便捷、连续的特点,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检出、预防和管理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实施中尚存在一定困难.若利用卫生系统改革的机遇,将社区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等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相结合,把慢性病防治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纳入,与新型医学模式相结合,采取群体健康干预策略,可从根本上解决日益膨胀的医疗费用问题,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反复的工作,不仅需要有专人负责患者的健康管理,还需要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收集、记录、汇总,为病患的管理和治疗及健康教育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参考,在医院中开展难度较大。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是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健康需求为中心,以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及健康教育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服务单位,在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管理的开展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充分发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作用,将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人纳入系统、正规的管理,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叶金朝,马志华.社区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6,5(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