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创新发展的理解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发展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发展的理解

第1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出

“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最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美国提出。当时美国学术界部分学者认为大型公众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为董事会职权弱化,董事未能为股东的利益勤勉尽职,公司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手中。1971年,美国学者玛切(Myles L Mace)在一份著名的研究报告中揭示了董事职能减弱的客观事实。比如,董事主要在诸如技术、、政府关系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而在确定公司目标、策略、董事会政策方面无所作为,甚至不对经营管理者提交其批准的方案提出有洞察力的;经营管理者操纵了公司,董事会只是为经营管理者的行为盖盖章,或受经营管理者之托去安抚外面的股东;董事会会议的议程由总裁确定并控制,在会议上内部董事为了自身的利益或出于礼貌免使总裁尴尬一般不提出质询。

为此,不少学者倡导改革董事会,将董事有能力行使的职能赋予董事会, 且必须使董事不受经营管理者控制。 艾森伯格(Melvin AronEisenberg)提出应给予董事会监控的职能,即“挑选、 监督和免除主要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应独立于它所监控的高层管理人员,并应保证有充分、客观的资讯以使董事会行使监控职能。为了抑止大公司滥用权力,解决内部董事不能有效行使职权的问题,独立董事制度被引入公司治理结构中。1974年成立,由大型公司的200 名总裁级人物组成的“企业园桌”组织(Business Roundtable)积极认同独立董事机制, 并建议外来董事的人数应足以对董事会决策产生重大。据1989年对《财富》杂志前1000家公司董事会的统计,74%的董事是外部董事,83%的公司中外来董事占多数,这表明独立董事在美国已形成制度。1992年5月,美国法学研究所( American Law Institute )颁布《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与提案》,该文件规定了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务与权限,监察委员会等董事委员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控股股东的公正交易义务,代表诉讼等。该文件促进了退休基金、投资信托等机构投资者参加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影响到世界各国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和讨论。

在美国公司的发展史上,本来在二十世纪初就已经完成了从“股东中心主义”向“董事中心主义”的转移,在公司治理结构未提出之前,经典的公司仍然推崇贝利(Adolf A. Berle )和米恩斯(Garcliner C. means)的“经营者控制论”学说,即:股东作为所有人,通过投票表决把经营管理权甚至决策权交给董事会,董事会再任命经理人员去处理日常事务,即由董事会代表股东会经营管理公司。但是,随着公司的经营管理逐渐被董事会任命的经理阶层所把持,董事的控制权反而被削弱,董事会越来越具有形式性。根据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理论,凡是为别人而非为自己经营钱财者,不可能象合伙人照顾自己的钱财一样小心翼翼。因此,经营者作为公司的实际人,由于他和委托人的利益是相分离的,所以其产生懈怠、疏忽、懒隋和盗窃的心态或行为无法避免,加之内部董事往往被经营者操纵或控制,造成了不是董事任命经理,而是经理挑选董事,因此,“董事中心主义”受到了侵害。在英美法系国家,公司法中没有监事会制度,这就使得无论是对内部董事,还是对经营管理人员都不存在一种既定的监督机制,故最有效的改革措施只能是对董事会的职能进行重新配置,建立起引进外部董事、赋予董事会监督权的公司治理结构。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公司治理结构存有异议,甚至予以否定。倡导有效资本市场学说的费玛(Eugene Fama )和詹圣(Michael CJenson)就认为,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力量来解决,而不需要引进新的规则,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公司控制的市场,经营管理者人力资源市场足以为保护投资者而向经营管理者加以有效约束。

董事会的职权与独立董事的作用

公司治理结构的提出既然是旨在加强董事会的职权,限制经营管理者的权力,那么在董事会和股东会之间如何分配权力,董事会究竟应拥有什么范围的权力,就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从现代各国公司法和公司制度的发展来看,适应“董事中心主义”的潮流,基本上强调股东会只能行使明确规定的权力,而由董事会行使股东会权力范围之外的所有其他权力,对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权力,则由董事会行使。董事会的权力一经法律规定或公司章程确认,它就是一种独立的、排他的权力,股东会无权予以剥夺、限制或变更。

美国1994年的《示范公司法》(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Act)规定,所有的公司权力均须由董事会行使或由董事会授权行使,公司的业务和事务也必须在董事会的指导下经营管理,但上述权力须受公司设立章程中明示限制的约束或股东协议的约束(第8.01条)。该项概括性规定中所述的“所有的公司权力”是指除州公司法、公司章程中明订了属于股东会的权力以外的其他权力。美国法学研究所起草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中,将公众公司董事会的职权列举为:①挑选、评价、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决定其薪酬;②监督公司的业务经营活动;必要时可以授权其下属委员会履行其职权;③审查、批准公司的财务目标、公司重大计划和行动方案,公司编制财务报表所使用的审计、准则和惯例,并在必要时予以修正;④审查、批准或拟定、确定公司计划、重大交易和行动;⑤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指导、审查各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⑥向股东汇报工作;⑦管理公司业务;⑧履行法律规定或指定的其他职能,对无须股东会批准的事项采取行动。在英国公司法中,尽管没有从正面列举董事会的权力,但1985颁布的《示范公司章程》明确规定:“公司的业务应由董事会管理,董事会可以行使所有公司权力,但必须遵守公司法、章程大纲、章程规则和股东会特别决议的规定,章程大纲、章程细则的修改以及股东会特别决议不得使董事会先前的行为无效。”

此外,为了确保董事会的权力,英美公司法或示范章程一般不列举经营管理者的职权,以免其职权法定化以后对抗董事会的权力;经营管理者应具有哪些权力,本质上应由董事会按“公司意思自治”原则决定,法律不便加以干预。

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措施是在传统的内部董事架构内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尽管独立董事制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广泛推行,但实际上,早在1940年的美国《投资公司法》中,就规定至少需40%的董事由独立人士担任。1977年经SEC批准, 纽约证交所要求每家上市的本国公司在限期内设立一个专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独立于管理层,独立进行判断。美国律师协会出版的反映公司法执业律师观点的《公司董事指引》一书指出:“董事会不仅要独立判断,而且要让股东和公司其他人员知悉他们在独立判断,”为此,“公众公司董事会的大多数成员至少要独立于经营管理层。”

如何判断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美国律师公会的界定是:只有董事不参与经营管理,与公司或经营管理者没有任何重要的业务或专业联系,才可以被认为是独立的,以下情形不符合“独立性”:①与高级管理人员存在密切的家庭关系或类似关系;②与公司具有重大意义的业务或专业联系;③与公司存在持续的业务或专业联系,以致经常与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交涉,如公司与投资银行或公司律师之间的关系。为了确保独立董事“独立”履行职能,论者主张董事会提名委员会多数由独立董事组成,从而可以改变传统上由行政总裁挑选董事会候选人的情况;薪酬委员会由全部独立董事组成,以履行批准管理者的薪酬之职;审计委员会由全部独立董事组成,以履行选择、决定公司审计师之职,并独立与审计师商讨有关会计和内部控制事宜。

独立董事在实际运作中的正面效应表现为:由于独立董事不像内部董事那样直接受制于公司的行政总裁,在履行职能时较少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独立董事制度由于强化群体思维(groupthink),在高级管理人员无法操纵该群体时,有助于群体作出最好的决定,而群体的决定一般总是优于个人或少数人的决定。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在解除不称职的行政总裁、将工作业绩表现与薪酬挂钩、减少薪酬、限制利润率偏低的收购、为收购谋取好价钱、防止高层管理人员收购公司等方面,独立董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独立董事的引入是不是真正改进了公司的管理,认识并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董事越独立,他就越缺乏动力来努力工作,他越有动力努力工作,他就越不独立。在其所得酬金与可能承担的潜在责任不成比例的情况下,他会尽量选择避免风险,如不在董事会决议上签字。此外,独立不等于公正,不论其独立与否,董事们总是同舟共济、连带负责的。

董事的谨慎行事义务和忠诚义务

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的职能配置和权力行使,而董事会作为一个法人机关需要通过人董事来履行职责。因此,董事和公司的关系以及董事应当依据什么标准来履行职责,就成为公司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英美法学家通常以“信义义务”(Fiduciary duty)理论来为董事义务寻找法理依据。“信义”概念是衡平法院在裁决关于“信任”(Confidence)事务的案件中,为维护授信人的利益而发展起来的,最初在信托法中使用,后来扩展到其他法域。董事对公司负有信义义务,是指董事应当谨慎行事,忠实于公司的利益,不得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不得为自己牟取不当利益,同时,董事在履行职责时,应维护股东的利益,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建立在信义理论基础之上的董事义务,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谨慎行事义务。也称注意义务,其基本含义是:董事在履行职责时应合理地注意、审慎地判断、自主地决策,不得有疏忽、过失、懈怠。如何确定谨慎行事的标准,有两种作法,一种是按“普通人”的标准衡量,一种是按“普通董事”的标准衡量。美国《示范公司法》规定,董事应以一个在相似环境下处于相同位置的普通的谨慎的人的行为为标准行事。但英美法院的判例往往将标准界定为:董事必须具有一般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并据此履行职责和采取行动,因此这就从“普通人”的标准提升到了“普通董事”的标准。但董事的谨慎行事义务并不意味着他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承担责任。如董事没有参加会议,或在会议上反对某项不当决议,或在做出决议前被高层管理人员的报告所欺骗,或另一分管执行董事出现了不当行为,则不能判定该董事存在疏忽而承担责任。但如果董事不经审阅就批准财务报告,或者对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明显不当行为采取放任态度,那么他不能以不存在疏忽或不知情为由主张免除责任。当然,不是每一名董事都应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职督导,他毋须仔细检查公司日常事务,他不是要对公司经营管理中的所有过失无条件承担责任。

2.忠诚义务。是指董事在履行职责时应以公司最佳利益为重而诚实地行事,不得将自己或第三者的利益放在公司利益之上,自己的行为不能与自己对公司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相冲突。对尽到忠诚义务的判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董事应当亲自行使“酌情权”,即自己亲自对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解、斟酌、思考、判断和决策,而不能擅自将董事的权力下放给高级管理者或其他人员。在美国的一个判例(Sherman & Ellis Inc V Indiana Mutual Casualty Co)中,一家公司将董事会的大部分职责委托另一家管理公司在20年内行使,董事会只留下一些不重要的事务性工作,法院判决是无效合同。此外,法律和判例均不认同傀儡董事和影子董事的存在,一个董事如允许自己成为他人的傀儡,按他人的指令行事,由于他是占据董事位置的“事实董事”,仍然应独立承担责任。②董事应以公司的最佳利益为重,即董事履行职责时的行为、决策应以对公司最有利为基点。凡是为了个人、亲属或第三者的利益使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或受到不公平对等,即使公司获得了部分利益,该董事的行为也不符合忠诚义务的要求。③董事不得从事不符合法律、公司章程规定的自我交易,禁止董事从公司获得贷款或财务资助,严禁利用董事职位或职权谋取私利,如收受贿赂,转让职位,挪用、盗用或滥用公司财产,泄露公司机密,董事不得从事动机不纯的公司行为等。

此外,公司法的最新发展表明,董事还应承担对经理阶层的监督义务和对股东及社会的义务。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

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依据公司法的规定创设的。以股份公司为例,根据公司法的规定,股份公司设立股东大会,为公司的权力机构;设立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设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对董事会负责;设立监事会,负责检查公司财务,监督董事、经理的行为等。立法的初衷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层负责、各司其职,监事会履行监控职责的组织模式。但是,这种设计最本质的缺陷是忽视了应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立法时又没有充分研究和吸收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新近发展和经验教训,因此形成了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性缺陷。

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这三个机构的关系上,究竟应是层层隶属,还是应彼此制约?这是设计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基础性。如前所述,这一问题在国外公司法中已基本解决,董事会处于经营管理的中心地位,不能简单认定三机关是一种从属关系。但我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公司法将股东大会规定为权力机构,并选举和更换董事,董事会和监事会从属于股东大会,对股东大会负责。这一立法模式本身无可厚非,但该种立法模式的成功必须建立在股东大会名符其实以及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职权正确划定的基础之上。但事实上,公司法并没有创设出一种崭新的机制确保我国的股东大会可以避免“流于形式”的世界性趋势,而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职权划分所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或者是互相重叠(如股东大会“决定公司的经营方针和投资计划”,而董事会“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或者剥夺了董事会的经营决策权(如股东大会审议批准董事会的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方案);或者是限制了董事会的职权范围(采取列举方式规定了10项职权,如果董事会行使除此之外的职权则缺少依据)。再从对监事会的规定来看,由于没有像德国那样赋予监事会对董事的任免权,没有创设监事会履行职责的程序性保障制度,也缺少监事会对董事会行为的有效制约措施,因此监事会的设置从制度上就形成了一种“摆设”。

造成董事会经营管理权缩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理阶层职权的膨胀,而膨胀的原因源于“法定化”。公司法第119 条规定股份公司应设经理,并列举了经理的8项职权, 这种立法例在国际公司立法中是极为少见的,因为经理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属于经营管理人员,他应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取决于董事会的授权,而不应由法律加以规定。从法理上说,只有董事会才是公司经营管理的主体,并由其行使经营管理权,对内管理业务,对外代表公司,经理作为董事会聘任的管理者,只能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履行日常事务的管理或操作工作。经理职权法定化引出的后果表现在,由于经理的职权董事会不能行使,不可避免地造成董事会职权空心化,从而造成经理阶层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享有比董事会更具体、更广泛的权力。此外,经理阶层职权膨胀的结果,在事实上已使我国出现了美国曾经出现过的高级管理人员决定董事任免资格的情况。因此,如果不对经理职权作出法律上的改革调整,经理阶层凌驾于董事会之上甚至决定董事命运的状况将普遍化。

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1人担任, 董事长可以兼任公司经理的法律制度,使得董事会的权力、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力集于法定代表人一身,这种制度为个人独断专行、侵占公司资产和利益、损害股东权益洞开了方便之门。从单独的层面来看,如上所述,我国董事会的权力并不大,但通过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一特殊职位的设置,董事长将董事会的权力和经理层的权力集于一身,从而形成了一种非常强大的权力,特别是公司法第120条还规定:公司董事会可以授权董事长行使董事会的部分职权,这等于说董事长在一定情况下就是董事会。在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中,董事长仍然拥有传统国有的厂长或总经理那样的大权实在是不可思议,而这种集权于一身的现象在国外公司制度中也不具有普遍性。在我国,由于大多数股份公司均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是绝对控股的大股东,因此股份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大多由国有企业委派,董事长集权现象,既是一种个人专权,也是一种大股东专权,一旦董事会其他成员的任免权、升迁权均控制在董事长或大股东手中时,董事会成员在事实上将成为傀儡,他们怎么能履行谨慎行事和忠诚等义务呢?加之我国监事会的制度设计缺陷使其在实践中已演化成企业制度中的一种高级“点缀”,监事们不但不能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反而唯董事长的“马首”是瞻,并无可奈何地去履行召开监事会会议等例行公事。大量公司违规违法案表明,绝大多数案件均是由于法定代表人专权,而又缺少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所造成的。因此,按照国际惯例重新设计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制度,合理配置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的职权,是构造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公司法虽然规定了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并列举了11项职责,但实践中出现的情况是,股东大会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和形式意义,实际权力操纵在董事长控制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者手中,股东大会不过是一架为了符合法定程序而运转的表决机器而已。这种情况表明,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权力机构”其权力是十分有限而脆弱的。尽管我们竭力想落实和强化股东大会的权力,但是有关的措施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我看来,实际上这仍然是制度缺陷所带来的后果。首先,如前所述,公司治理结构已经从股东中心主义到了董事中心主义,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这个潮流背后有其深刻的因素,这是无法抗拒和阻挡的,在此情况下,我们的制度设计一定要将股东大会确立为绝对高于董事会的“权力机构”,在实践中肯定无法达到立法者所预期的效果。其次,法律上对股东大会具体职权的设置,有一些显然是剥夺或限制了董事会的职权,而对董事会职权的规定,又采取了封闭式的列举性方式,这就使得董事会在履行职责时,为了经营管理的需要,想方设法扩大和强化自己的权力,从而造成股东大会的法定职权“虚拟化”。第三,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对各个机构进行权力配置的最好标准,应当是看哪种配置更符合公司和股东的最佳利益。既然公司的经营管理是交给董事会负责,那么董事会应有哪些职权以及如何履行这些职权将关系到公司和股东的切身权益,如果我们从法律上剥夺或限制这些职权,实际上无异于剥夺或限制股东可能得到的利益或机会。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与创新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既源于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如厂长负责制)的,也是因为公司法实施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演化使得既有的立法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在各国均在积极探索、适应经济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时,我们绝不能抱残守旧,或者去为公司法不合理的规定进行辩解,以“证明”立法者不存在错误,须知,法律永远落后于经济,如果不作出及时的修改,过时的法律就会变成经济发展的阻力。因此,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行立法上、制度上的完善、变革或创新,我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8方面入手:

1.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扩大董事会的职权范围。由于只有董事会才能负责经营管理活动和决策,从本质上决定公司的经营状况,因此公司治理结构必须以董事会为中心而构建。为此,需要采取四方面的改革措施:其一,缩减股东大会的职权,将其限定在任免部分董事,审批董监事报酬,审议利润分配方案、增资减资、合并分立终止、修改章程等方面,而将有关经营管理方面的权力移交董事会行使;其二,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原则作出明确的法律界定,即股东大会只能行使公司法明确规定的股东大会职权,除此之外的其他职权,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规定,概由董事会行使;其三,公司法不再对董事会的职权作出列举式规定,而改由公司章程规定;其四,取消公司法对经理设置的职权条款,而授权董事会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予以处置。

2.建立多元化法定代表人制度,禁止董事长总经理由1人担任。 根据国外的作法,公司可以设董事局主席或董事长,但他不一定是法定代表人,或不一定是惟一的法定代表人,公司章程可以授权执行董事在不同的业务领域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公司法将董事长规定为惟一的法人代表,就排除了其他执行业务的董事的代表权,这样一方面限制了其他执行董事的权力,不利于及时作出经营决策,另一方面又为董事长高度专权并凌驾于董事会之上提供了条件,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下更使这种集权得到了顶峰。因此,法律应将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授权公司章程规定,法定代表人可以是董事长,也可以是其他执行董事,既可以由1人专任,也可以由2—3人在不同的业务领域分别担任, 董事长在作为法定代表人的情况下不得同时担任公司经理。

3.从法律上引进和确认独立董事制度,并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我国公司董事会之所以不能真正履行董事会的职责,或者在履行职责时忽视公司利益、损害股东利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董事会的构成单一,其成员基本上来自控股股东,在董事会的议事和决策过程中很少听到不同的声音,很多董事习惯听命于由控股股东委派的董事长的旨意,对需表决的议题不进行认真的甑别、思考和权衡,也不判断在文件上签字可能导致的法律风险。针对这一问题的医治良方只能是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大比例引进外部董事进入董事会。法律上应允许有关的管理公司、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以改变公司董事会基本由内部董事组成的现状。此外,可以仿照美国模式,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如设立财务委员会、工薪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并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

4.进一步明确董事的义务。公司法中虽然也规定了董事的义务,如要求董事“应当遵守公司章程、忠实履行职务,维护公司利益,不得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第123条), 但这种规定过于笼统、宽泛,缺少量化标准,在实践中很难据此判断董事的某一项具体行为是否违背此规定。我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引入英美公司法中的谨慎行事义务和忠诚义务。在谨慎行事义务方面,应主要为董事设定“谨慎行事”的标准,即他应以一个普通董事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合理判断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决策,不得因故意、疏忽、懈怠等原因而给公司造成损失或损害。在忠诚义务方面,应要求董事以公司的最佳利益为履行职责的出发点,亲自履行董事职责,除非法律、公司章程另有规定,不得从事任何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的业务或活动,不得以任何个人目的侵犯或利用属于公司的财产、信息或机会。此外,公司董事也应承担对经理阶层的监督和对社会的责任。

5.扩充监事会的权力,建立名符其实的监事会制度。我国仿照大陆法系建立的监事会机构在制度设计上就变了样。比如,在德国法中,监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董事,有权监督董事会的业务经营,有权审查董事会制作的年度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表,并批准董事会的年度报告,即实际上监事会行使了传统股东会的职权。我国公司法第126条主要是从消极方面赋予监事会对董事、 经理违法违章行为和损害公司利益行为的监督权,而缺少从积极方面的职权赋予,造成监事会实际上形同虚设,我认为扩充监事会的权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将部分董事的提名权交给监事会;由监事会主席主持召开股东大会;由监事会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或解聘;财务报告由董事会编制后交监事会审核并由监事会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监事会代表公司起诉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6.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我国上市公司往往是作为主要发起人的国有企业持有绝对控股的不上市股份,这就造成了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拥有巨大的权力,董监事的委派及报酬、董事长总经理的任免、公司章程的制订与修改、股利分配、增资减资、收购兼并等,均是由控股股东一手操办和决定。为此,法律上有必要对控股股东的权力加以限制(或授权公司章程加以限制)。比如,可以规定:控股股东不能全部占据董事、监事职位,应留出一定的比例给其他发起人、公众股股东或独立人士;限制控股股东的投票权;董事长、总经理、监事会主席的职位不能均由控股股东出任;上市公司子公司的负责人不能全部从控股股东委派;控股股东不得在章程和股东会决议中写入扩大其权益而缩小其他股东权益的内容。

第2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 技术创新进步是北京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二五”规划即将布局,如何推进北京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宏观决策部门的重要议题。就发展的现实而言,北京自然资源较为稀缺,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瓶颈约束与日益增长的庞大人口数量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相应也加大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相比于其他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成本竞争上处于弱势。但北京也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优势,汇聚了各行各业、各种层次的优秀人才,人力资源优势突出,工业发展最需要的科技力量比较强大。笔者认为,北京工业的发展需要和它具备的资源禀赋紧密结合,依据其功能定位明确其发展方向,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北京的工业发展要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首都功能定位要求北京工业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优先并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和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首都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目前,中关村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科技园、处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已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空间,通过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为了实现北京工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很重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化,技术创新就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北京工业高端产业发展还比较缓慢,缺乏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全市高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1―3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7亿元,增长4.4%,分别慢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3个和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分别占全市比重为21.2%和38%,分别比2008年下降2.6个和0.6个百分点。高端产业和技术进步紧密相连,这些数据在一方面反映了北京工业应该加大技术创新进步的步伐。

■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笔者认为,加大技术创新进步的步伐就要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因为工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活跃的“运动员”角色,容易跟着市场的导向,通过高新技术的创新获取好的利润,从而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目前许多传统的工业企业生产方式仍属加工贸易,在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面临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的迫切要求,需要短时间过渡到高加工、高附加值为主的阶段,呼唤着技术创新进步。比如大家熟悉的“产于”北京的“诺基亚”手机,也还没完全脱离将大量进口零部件及核心部件进行加工组装的阶段,作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北京很多电子工业企业主要的生产方式仍停留在加工组装阶段,产品的附加值也相对较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工业企业如果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可以作为依托,努力打造出名牌产品并以之为龙头,进而转化为强大的进入和开拓市场的力量,较快地实现规模的扩大,获取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使自身在产业链的新型关系中掌握高端和上端。自主创新归根到底体现在品牌上。因此,在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基础上,企业尤应重视工业产品的品牌建设。品牌可以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为北京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增长的源泉。

面对当前北京工业企业一些品牌衰落或者兴盛的现象,需要我们研究如何进一步推进品牌的培育、发展、壮大和保护,如何挖掘更多、更好、更新的品牌。构建强有力的品牌培育平台,提升北京工业的品牌孕育能力,加大对著名品牌的宣传和服务,是北京工业品牌建设所要做的工作。

山东的青岛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知名的工业品牌,有些品牌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响当当的,比如靠家电起家,发展到包括电子信息在内的知名品牌“海尔”,值得学习和借鉴。

北京工业正处在奥运后的良好发展时期,需要紧抓机遇,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打造都市产业知名品牌,不仅要在全国叫得响,而且能够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创造出更多国际品牌。

■ 政府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大技术创新进步的步伐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制定政策和目标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首都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外,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和信贷优惠等经济手段,鼓励和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很重要。

高新技术没有充足的经费投入很难取得大的进展。工业企业发展高新技术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融资比较难。目前企业大多数通过银行去获得发展高新技术所需的资金,但银行贷款考虑到安全性往往具有短期性的特征,很难与技术创新的长期性特征相符合。在国外,很多技术创新都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研究才完成的,有的研究项目持续长达几十年。再加上很多企业容易注重短期收益,忽视了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也要参与分配,使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不足,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政府可以充分发挥为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的作用,帮助一些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上市,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科技领域,使高新技术企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促进其技术创新,使之优先发展起来,带动其他企业逐步发展。

政府可以帮助工业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准备金制度,参照金融机构的准备金制度,提留技术创新准备金,专门用于技术创新活动。这可以分散工业企业高新技术创新的风险。

第3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字]档案 地质科技 发展 创新 管理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158-1

地质科技档案有着常规科技档案的作用和性质特点,是一类由地质部门在一系列生产技术活动过程,诸如在地质调查、探测试验、矿产勘探、专题研究等,逐步形成的一种地质成果档案,也是开展地质工作的真实历史记录;另外,地质科技档案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诸如继承性强、种类多样等。地质科技档案在地质勘探、开发和研究工作中的参考价值极大,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及有效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地质科技档案的管理现状和成因

地质科技档案是地质工作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的总结,换句话说,是前人已有的地质成果,其涉及一系列地质学技术的相关信息和载体。在地质科技档案的基础上,地质工作技术和方法才可以真正的实现交流及传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相比与其他档案,地质科技档案的继承性较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在实际工作中,地质科技档案的管理仍有如下一些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1.1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及设备落后。当前,地质科技档案部门普遍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尽管各个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一是缺乏健全的档案收集制度,部分档案的记录缺乏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而导致档案的利用价值降低;二缺乏健全的档案保管制度及完善的基本配套设施,进而导致部分珍贵档案的遗失或损毁;三是缺乏健全的档案利用制度,进而导致部分档案莫名流失或失去其应发挥的参考价值。许多地质科研部门往往对地质科技档案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仅仅对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等相关管理工作较为重视;以此同时,地质档案的设备设施落后,基础配套设施也往往较为陈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1.2信息化程度不高。现阶段,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较为广泛地得到普及,既往地质科技档案的载体也在随之发生改变,从单一的纸质载体逐步开始向电子及纸质等多种载体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几种载体共同存在的格局。但在目前的情况下,部分地质科技档案的管理信息化程度还存在较低的水平,诸如靠手工进行档案的检索,缺乏先进的管理软件等,从而对地质科研档案的搜索效率产生了严重影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档案的利用价值产生了不良影响。

1.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很多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是兼职,缺乏对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专门人才,这些档案管理人员往往不具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二是部分部门仅仅把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种附属工作,缺乏对地质科技档案工作的足够认识,因而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计算机程度较低以及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足,对现代化地质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地质科研人员往往存在归档意识差的现象,对地质科技档案资料往往疏忽整理和收集,归档意识不强而容易导致材料的完整性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对地质科技档案系统性及准确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2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地质科技档案成果性、资料性的作用,使地质勘探开发工作少走弯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地质科技档案领域存在的问题, 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在健全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和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等方面狠下功夫。

2.1健全管理制度。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关键。一是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档案管理规定,结合地质部门实际,从地质科技档案的收集、归档、保管、保密、利用、鉴定等方面入手,制定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二是制定完善的地质科技奖励办法,鼓励广大地质科研人员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报到科研档案管理部门,提高地质科技档案人员的归档意识。三是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制定电子档案的管理、分类标准。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是要逐步向自动化转变,实现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一体化管理,因此,必须制定明确的分类标准,同时借助先进的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2.2加强信息化建设。以多媒体技术应用为主体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已经在社会各层次管理系统得以广泛应用。在现代化过程中, 地质科技档案由原来以纸质档案为主发展为纸质与磁盘、光盘、缩微等新型载体共存的局面,特别是缩微技术、扫描技术、光盘技术的广泛利用, 极大增加了地质科技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开发利用速度快,具有直观性、选择性、易操作性。地质科技档案载体的多元化、信息存储和处理的数字化以及档案收集与传递的网络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这就对地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地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可以将地质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使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规律,不断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还可以为档案利用者提供多种查询手段,为地质科技工作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地质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变化对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地质科技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素质,广博的知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因此,地质科技档案管理部门应注重加强地质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学习,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定期组织他们参加业务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化培训,帮助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掌握新形势下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序。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

总之,加强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就必须结合地质部门科技档案的特点,健全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地质科技档案管理者只有不断更新理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探、探测试验、专题研究等生产技术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一蔓.谈地质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J].档案管理,2004(5).

[2]郭伟.有关地质科技档案工作的若干思考[J].西部探矿工程,2009(6).

第4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2012年下半年,一个新的理念、一种新的工作方法让紫竹院看到了免票公园发展方向和希望的曙光。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决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开展了“创新发展工作模式”的调查和研究。7月至9月,紫竹院公园领导班子及工作组成员陆续参加了关于公园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会议,积极开展学习创新发展138号及相关文件的全部精神和内容,并通过公园管理中心郑主任和调研组组长李树林的讲话对相关调研方案有了更加深刻解读与认识。

公园行业创新发展是一个知识的推进运动,要体验知识的成果和知识的发展。紫竹院公园动员全园职工参加创新发展调研,把调研与总结改革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制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经验提升、问题试点、战略给力”三个基本点;紫竹院公园全面系统地总结六年来公园的管理思想、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发展方面的经验,通过对经验的科学分析来指导公园未来的发展;紫竹院公园通过创新试点,挖掘和整合公园的文化资源,推动公园从过去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文化创新型的转变,以文化建设为中心进行管理方式的变革,把公园文化建设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及新的增长点。

距离创新发展工作的启动已两个月。总结起来,紫竹院公园做到了全面落实创新发展工作责任,强化各级领导和部门管理人员的职责意识,动员全园参加创新发展模式调查研究,提高全园整体创新工作水平和能力,普及创新工作知识,加强了创新文化建设。公园创新发展工作小组先后进入基层听取了广大职工对于此项工作的想法和体会。大家对郑主任总结的“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有序推动北京历史名园的蓬勃发展”的想法都表示了理解和认同,认为公园迎来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紫竹院公园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公园要推动创新发展工作,一定要最大限度的让职工参与进来。因为工作小组人员有限,大家的想法也有限,特别是对园子的调查,更是要发动全员特别是老员工的支持,让他们都知道公园在做创新管理的事,使创新管理成为全园大家都知道和关心了解的事。与此同时,职工也是一个检查,不发动群众,搞少数主义肯定不行。公园领导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创新的积极性和热情,因为知识时代是多元的。

总结以往感受颇深:1.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不同于企业,照搬方法行不通;2.此次创新工作“多元创新机制是方法,由此引发知识创新;创新工作是旗帜,最终实现国家资源的保值增值。”;3.要在体制内进行机制的创新,创新工作要从调研开始;4.要抓住非门票经济,增强公园的软文化,明确服务定位,实现从景点到品牌的转换;5.切实增强与国际竹藤组织的合作,借助这一平台为公园培养人才,提升公园综合实力。6.管理升级。而这点也是公园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所在。管理体制高效,顺畅与否,是决定一个单位功能强弱和经济效益高低的根本和关键。公园作为国有资产要想实现三个效益统一,不但实现中心四个服务理念,还要保持本园职工队伍的稳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参与公园的管理与服务建设,必须建立高效、顺畅、富有活力的公园经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管理效益,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必须确保改革成果与利益职工共享。

第5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广告策划;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环境下广告策划特点

(一)科学、指导性

事物的发展需要以其具备科学性作为支撑,进而呈现出一套合理完善的自身规律体系。广告策划创新发展也需要尊重广告策划的科学性特点,主要在两方面表现:首先,广告策划本身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广告策划运行过程中,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体系支撑。其次,广告策划想要实现高水平,一般需要对市场进行全面把握,对消费者现有心理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从而实现广告策划扩大传播范围的科学性[1]24。例如,市场调研、思维创新、目标制定与效果评估等。

(二)系统、针对性

广告策划的系统性特点,体现在其能有效统一联系广告的不同工作任务。比如广告思维、广告目的、宣传方案、实际制作、产品生产与使用环节等。广告策划在系统性的基础上,也具有针对性,具体表现是能够融合企业宣传要求,对宣传预期进行科学的制定,并积极实现整体工作任务完成的针对性,从而体现广告策划工作的价值意义。

二、互联网+环境下广告策划创新要点

(一)广告定位

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广告定位与其创新进行明确,有利于增强广告策划有效性与真实性,起到对广告功效强化的效果。传统广告地位重视线路模式单一性,其广告素材、市场、产品、消费者、广告策划、活动执行等按照顺序进行,实现广告策划定位统一性。但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广告策划定位需要与传统定位不同,做到广告定位创新,从而提升企业整体价值。这种广告策划定位模式,有利于广告策划有效结合客户与市场需求,实现整体把握广告定位,使广告定位创新满足客户需要[2]170。使企业传递信息更直观,加强消费者感知企业广告思想。

(二)市场调研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用户增多,大部分广告主开始重视在网络渠道进行广告投放,引发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局面,使广告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因此,广告商需要转变思路,对市场调研进行创新,结合实际情况、产品受众对象、产品生命周期、广告手段经济效益等,对最优的调研方式进行选择,以受众群差别,实现调查方式的针对性与差异化。

(三)创意呈现

广告策划工作的信息策划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需要重视创新呈现要点。互联网+环境下,广告创意的创新需要结合特定人群,进行信息传递,分析人群文化、环境与地域影响因素,采取政策实现广告信息传递的差异化,做到结合不同受众人群偏好与不同广告信息,促进广告策划在创意呈现角度研究创新发展策略。

三、互联网+环境下广告策划创新发展影响因素

(一)营销观念

在互联网+环境下,市场商品众多,不同产品对应不同消费市场。广告策划行业相关企业在营销策划时,首先需要对产品目标市场与产品特性进行详细分析,才能采取营销策划方案制定。广告策划对应的广告主旨在对产品进行宣传,使消费者清楚产品作用功效,并使其产生购买欲,因此,广告策划需要结合产品价格档次与观念价格的体现,通过产品高档次,使产品价格模糊化,并帮助消费者形成价格符合实际水平的观念,促进消费者产生购买划算认知。

(二)广告创意

互联网+环境下的优质广告策划,需要能对产品特性进行突出的广告脚本和创新性的广告创意。首先,广告创意是广告策划的重要思维基础,广告策划具有一定综合性,一般需要对多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考虑[2]58。比如广告策划的实施流程、具体操作与投入资金等,但广告策划行为始终需要以广告创意作为自身的主要思维基础。其次,广告创意有利于实现广告策划的思维突破,对广告策划相应的广告表现、广告形式、广告内容进行创新,从而对广告创作目的进行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广告创意赋予了广告策划生命。比如,索尼的广告内容结合了美国摩天大楼与尼加拉大瀑布,基于广告创意的创新为立体声音响做广告,就属于赋予广告策划以知觉性,使广告策划具有了鲜活生命。在这个广告中,天空、高楼与瀑布的结合,使客户充分体会到了产品的音响效果,激发了客户的购买欲[3]77。由此可见广告创意影响广告策划,使其具有生命,并使其生命被客户感知。

四、互联网+环境下广告策划创新发展策略

(一)创新广告策划模式

互联网+环境促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广告策划模式,需要广告策划相关企业对广告策划模式,加强互联网+环境下的改革,并做到有效创新广告策划模式[3]76。例如,企业需要结合互联网线上广告市场与线下广告市场的不同需求,处理广告传播学内容,对广告策划市场的群体针对性与市场针对性进行有效把握,创新广告策划形式内容,整合广告策划与广告设计,实现营销执行与策划方案能够有效对接,实现资源的更好流动与分配。广告策划企业需要清楚消费者接触到的广告策划将对企业市场销售行为与生产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创新广告策划模式,需要在广告策划的每一个环节,结合互联网网络信息发达优势,加强理解与把握消费者心理,使消费者能够通过互联网广告或线下广告,对企业与企业产品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促进广告策划品牌效应发挥作用[4]。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的广告策划模式,有助于广告活动从单一的策划与执行,转变成含有公关手段与市场营销手段的整体系统性活动,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使消费者关心的实际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二)优化广告策划技巧

广告策划想要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以优化广告策划技巧的方式,体现广告策划创新发展策略。例如,广告策划可以在广告主题与广告诉求方面,进行广告策划技巧优化。广告策划优化广告主题策划技巧,需要对广告主题进行科学的提炼,把握广告主题高度概括产品宣传的特性,以严抓产品独有特点角度对广告主题进行确定,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宣传,降低创意雷同,提升广告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增强其宣传效果。企业产品客观存在,无法做到及时变革与创新。但广告可以根据人们思维进行广告策划设计,基于广告主题策划技巧的优化,广告策划对应的广告,能够客观表现其创造力,并且能表现人类活动的智力结晶。创新广告诉求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广告策划技巧优化。首先,广告策划需要运用理性诉求方法,在广告策划的诉求方式中,含有多种理性诉求方式,其中包括证言广告诉求方式与知识广告诉求方式等。以知识广告诉求方式为例,优化广告策划技巧,需要对产品的电子科学知识与生物科学知识进行重点表现,达到有效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广告策划也可以运用感性诉求方式,感性诉求方式也属于刺激消费者消费的主要手段。在策划感性诉求方式中,需要结合感性诉求的多种方式特点与产品特点,对消费者心理需求进行满足,从而刺激消费者产生消费行为。由此可见,在广告主题与广告诉求方法角度,对广告策划技巧进行优化,有利于广告发挥实效性,并促进广告策划创新发展。

(三)加强广告策划传播

互联网+时代环境,催生了网络广告这一新兴事物。因此,广告人需要借助创新性思维审视网络广告与广告策划传播,优化广告策划对应传播的方式、内容与理念,使网络广告策划的水平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广告策划行业创新,顺应网络营销发展趋势。广告策划设计理念,需要对传播理念进行全面整合。以广告中的网络广告为例,其设计者需要深入研究网民心理,在广告策划过程中,重视广告受众的心理体验,以虚拟技术与思路创新等方式,对网民产生引导作用,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企业产品的体验中,从而使消费者与产品宣传达成消费共识,发挥广告实效性。比如在线调查、有奖问答等,从而对广告命中率进行有效提高。创新广告策划传播需要对消费者生活的区域、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年龄以及消费者的爱好,进行全面分析,将特定网站与广告内容有效结合,从而促进网民在特定网站可以看到广告内容,进而产生购买欲望。优化广告策划的传播方式,需要做到传播手段的丰富。例如,广告策划传播需要结合广告受众与广告内容,对墙纸、插页、按钮、横幅与旗帜等多种广告形式进行灵活运用,实现广告传播的有的放矢。加强广告策划的传播设计,还需要考虑广告播出的时间段与受众对象,摒弃传统24小时投放传播观念,以插播的方式,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广告投放,实现投放科学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达到了对消费顾客进行覆盖的目标。

(四)升级广告策划营销

在互联网+环境下,广告策划需要顺应时展,进行自身的不断变革与更新,而广告策划对应的广告营销模式也需要加强自身更新与升级。广告策划包含的营销模式设计,想要达到预期效果水平,需要根据互联网+环境特点与广告策划行业现实情况,进行及时性的科学调整。相关企业可以根据互联网+环境优势,实现广告投放的针对性,使广告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价值。广告策划行业升级广告营销模式设计,可以采取集中投放与分类投放的方式,提升广告营销模式的针对性。基于互联网+环境,广告策划行业可以发现两种广告营销模式都可以反映出,广告对应消费人群的地位正在逐渐升高。广告策划公司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消费者群体,从而有效提升广告效果。广告策划创新发展,需要以升级广告营销模式作为重要基础,将消费者群体作为核心,开展广告营销模式设计,从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广告模式,并实现其较强的针对性,在提升广告效果的基础上,做到切实促进广告策划行业创新与发展。广告策划行业升级广告营销模式,还需要抓住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优势特点,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广告营销模式,使广告营销更接近消费者生活,加强广告策划信息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实现广告营销模式在消费者群体之间的作用发挥全面性,提升广告作用实效性,以广告营销模式的系统性,推进广告策划行业创新发展。

第6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摘要:发展创新,培育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军事领域是最具创新活力,同时又最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全面贯彻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围绕“三个确保”、坚持“三个紧贴”,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武警部队锁面临的现实课题。因此,武警部队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作为军事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广大官兵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定、组织上更加坚强,进一步发扬部队的优良作风。

关键词: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创新发展

“着力抓好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是对着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政治工作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之一[1]。近年来,我国武警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使命、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官兵成分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武警部队在创新发展中焕发强劲的活力、弘扬传统、推进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及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就必须用创新思维谋划、部署工作,使创新贯穿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及建设的各个领域中。

一、目前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的更新相对滞后

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随着时代以及形势的不断变化,武警部队所担负的任务使命以及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打开新的工作局面。传统的思想观念及工作方式相对滞后,思想僵化、思维定格,无法从封闭的、保守的思想转变成开放的思维[2]。同时,工作水平低、标准低,不能向更先进、更强的看齐,只满足于自身取得的小成绩。在困难面前时常觉得束手无策,办事执行决策力不足,思想松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1.2 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不完善

当前很多武警部队没有建立完善、突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没有把对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上日程,对官兵各个时期、各个任务阶段的思想状况分析、掌握不充分。很多干部没有带好头,不能以身作则,没有充分发挥示范、领导及影响的作用。在完成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等任务后,没有及时的进行总结,没有将工作创新的绩效纳入到考核中,缺乏完善的激励创新的奖惩机制[3]。

1.3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全面、系统性的规划

目前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做到具体化和常态化,常常表现为时紧时松,责任意识与主动意识有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常常是按部就班,上级部署什么就抓什么,]有部署时就松懈拖沓,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简单理解为“队伍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没有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思考。

1.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没有与实际相结合

武警部队在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注重理论教育,只是以集中学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及各项主题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官兵的正直、英勇作战的精神,没有紧密的与实际相结合,没有真正将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部队的实际作战中[4]。

二、推进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策略

2.1 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培育、强化创新理念

培育、强化创新理念是推进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核心。武警部队必须着力破除与改革创新不相适应的僵化思维,不断强化勇于开拓的创新理念。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创新工作的培训和活动,提高思想素质。注重人才的培养,抓好政工干部的思想及文化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要加强相关单位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建设。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增加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性和科学性,满足武警部队的发展需要,从而推进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

2.2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长效机制

政工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创新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整个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完成的优劣,也代表着整个部队甚至国家的形象[5]。因此,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建立并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机制,抓好政工干部的创新工作,通过制定、实施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进一步把抓工作创新的绩效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纳入单位评优条件,坚持每年组织“争创研究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对研究主动、创新积极、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优先考虑立功受奖、晋职晋衔、提升使用;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的,要批评教育、责令纠正。尊重官兵的实践和创新精神,提高政工人员及干部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握官兵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心理,从解释疑惑、调适心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入手,把官兵的工作热情统一到部队建设的主旋律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上来。

2.3 不断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为了适应新形势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就必须不断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首先要突出实效性,避免走过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要突出自主性,这就要求政工人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要实现从被动教育转变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最后是要突出综合性,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平等对待人、增强工作对象的认同感[6]。同时要大力弘扬和倡导尊重、自立、自重、自强、创新等意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的渗透,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熏陶,启发人、教育人、升华人。

2.4 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责使命和实践相结合

武警部队是国家的重要武装力量,主要担负固定目标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反恐怖任务,并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和使命。因此,武警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职责使命和实践相结合,与日常训练融为一体,在各种军事演习和重大活动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锻炼其应付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紧密结合官兵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去。

三、结语

思想政治工作是武警部队工作的“生命线”,是克服一切困难、迎接挑战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加强我国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使广大官兵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定、组织上更加坚强,更好的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历史、职责使命,就必须加强部队政工队伍建设、培育创新理念、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长效机制、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推进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和盛 傅淑明. 坚决向重大战略思想看齐 在新起点上推进武警部队政法工作创新发展[N]. 人民武警报,2017-01-26001.

[2]王洲奇. 大力推进部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 国防,2015,02:59-60.

[3]许立.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探讨[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2:41-42.

[4]王锦莉,刘明涛. 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武警部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14,04:21-23.

第7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专业化标准的培养,并明确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教育。现阶段各大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成为了整个工商管理专业较为重要的教学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一些院校在实践环节中由于设备、资金、师资、环境等方面的设置不够逼真,使得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定效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相关产业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工学结合的模式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做出正确的未来职业规划。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入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工学结合的成功教学经验,普遍应用于我国的高职院线中,该模式的培养人才教育形式可以归纳成工学交替、2+1、订单等。由于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一些企业业务内容有明显的季节性、时段性的需求,使得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而学校方面课程安排都比较固定,想要配合这些企业的实践学习就必须打乱已经预先安排好的教学计划,使得学校和学生陷入两难境地。一些企业为了配合政府和学校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但由于客观原因企业提供的实践职位往往只是一些基层空缺职位,工作内容繁杂、薪水较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进入企业实习的期望值下降。面对日益丰富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模式渐渐暴露出了其弱点,没有健全的工学结合制度、校企合作机制,使得校企合作变得徒有其表,企业仅仅提供实习岗位,而学生实习的目标却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并未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思路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需要不断对模式中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优化,一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评价总结、创新发展、再评价总结,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高校方面需要对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性的认识和分析,理解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再对过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尝试打破旧的模式中的形式结构、制度等方面,这一阶段中部分教师和管理人员对已经形成的固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非常熟悉,他们不愿承担创新发展带来的风险责任,要创新发展就需要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中较为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入手,从实际教育工作中进行客观证据的搜集,不仅是教师和管理层意识到创新发展的必要性,还可以加快创新实施的进程,所以在这一阶段可以建立良性的沟通渠道,开展教师和管理层之间的对话,相互传递信息和意见,消除心中的抵制情绪。创新发展是第二个阶段,即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展开的工作,这一阶段需要相关负责人对高校管理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的阐述,再指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到高校管理层的认同,再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全体教师的智慧设计出适应于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操作细则,形成新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过程需要多部门和领导的通力协作,若有一方持反对意见,创新发展的进度将遇到阻碍,所以这一阶段可以在顺应相关部门的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听取工商管理部门教师的相关意见,综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进行合理、科学的制定,鼓励教师和管理层积极参与,避免个人主观意见专制,从多重角度对创新策略进行检验和选择。再评价总结是创新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不仅是对第二阶段的巩固和强化,还是对第一个阶段的重复,这一阶段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变化导致新模式中结构和管理中的不稳定,这些问题都可能致使创新发展失败,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及时对实际运营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稳定性,增强教师和管理层参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的信心。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工学结合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策略可以从实训的真实情境化和协同互动能力培养着手。对实训设施进行完善建设,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申请相关教学优惠政策,引进实践教学相关的师资力量,建立应用型课程的研发小组,确立实施项目负责人,对模拟实训的地点进行建设和规划,逐渐形成相关实训基地群。需要建立必要的企业内部工作环境和模拟实训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工作关系环境,通过模拟企业组建、运营等过程,对实训内容进行开发,建立企业实际运行流程,将所有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包括企业的注册登记、组织机构构建、运营规划、项目计划、企业相关制度建立、管理等多项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经营可能会面对的各种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建立起工商管理意识和全局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起来,达到深刻认识企业运作流程的目的。在实训中将每个学生安排在不同的模拟岗位中,并进行模拟实训操作,实训中的每一个模拟岗位都是相互关联的,若其中一个岗位发生纰漏则整个模拟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种互动式的实训方式让学生懂得团队协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实训教学中的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从学校到社会的良好过渡,最终提高学生工商管理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除实训课程的建设外,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典型教学方式,将校企合作的程度进行深化,杜绝表面意义的仅提供岗位形式的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实习机制,其中需要明确学生实习的管理安排、专业是否对口,对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准入审核,审查企业经营范围的合法合理性、社会声誉和实习岗位提供的人才培养可行性等,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在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安排合适且固定的管理人员,对管理办法进行权责划分,制定科学、合理且符合学校教学目标的实习计划,确保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还能有效地获得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学校的每个学年之间都会存在假期,从自愿原则出发,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学生假期实习岗位,形成工学交替,并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形式,以此惠及每一个学生。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可以加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从学生入学开始,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习任务进行细致划分,将学生基础理论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一学年或延长至第二学年上半学期,到第二学年下半学期开始则主攻实践性强的课程,这样既不会与企业安排相冲突,也不耽误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还能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年帮助他们较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终极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结语

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研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的必然趋势,通过合理地、科学地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学生能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朱庆华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傅宏.工学结合模式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6,(18):165.

第8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茶学视角;高校教育管理;创新路径;教学内涵;理念思维

作者:董超(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000)

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是现阶段高校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整个高校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融入客观而完善的文化理念思维,其所能具体实现的,不仅仅是具体教学机制的优化,同时,这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内涵的全面丰富与实质化提升。而如何才能更好去满足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要求,这不仅是我们更好利用教学资源服务教学活动的诉求,同时更是基于学生培养需要的关键所在。

1当前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缺陷不足认知

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是一项基于学生综合培养诉求前提下的活动机制,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内涵,还是具体的教学细节,其内涵独特且极具创造意识及驱动价值,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基础特点,以及整个教学活动的价值内涵和思维理念,那么我们不仅很难有效满足教学要求,甚至很难去体会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因此,做好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将让学生培养与具体的教学体系之间形成全面而具体的融入,当然,我们不能忽略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效应,特别是就整个文化体系的应用状况看,如果我们不能将必要的文化要素应用到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其将无法实现文化与学生思维提升之间的深度结合。

对于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看,我们应该清楚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无论是教学理念的欠缺和不足,还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顺畅性等等,其中都与人才培养活动的全面完善实施与应用之间存在相应脱节现象,尤其是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其所关注的更多是学生自身的知识学习状况,忽略了学生自身思维理念的全面成长和完善塑造,客观的看,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是影响学生学习成长进步状况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才能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机制中的欠缺与不足就至关重要。当然,这实际上,也需要我们具体探究适合学生思维理念培养的具体状况。

其次,在当前我们所具体实施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而言,其中缺乏对学生人文思维理念的具体合理有效培养,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塑造,同时也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形成满足社会具体竞争所需要的各种素养和综合技能,这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对于学生培养与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与推进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元素内容是多元且全面的。而人文理念的缺失和相对不足,加上对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因素把握不够,从而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形成与时展相关的理念素质。

最后,对于传统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推进与实施而言,其中缺乏成熟文化体系的全面有效融入,尤其是忽略了教学元素的必要渗透,加上对学生成长体系中的各项要求认知不够,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参与具体的学习活动时,未能形成全面必要的文化认知思维,文化观是一种成熟而稳定的观念,对于学生来说,完善的文化观念,其对于学生来说,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思维的融入与诠释,同时也是具体内涵上的表述。

2文化融入、理念表达:茶学体系的价值内涵

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我们看到正是其中所具有的深厚属性和价值理念,决定了我们当前想要实现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理、完善的文化元素内容,具体而全面的应用到当前我们所具体实施的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对于当前我们正在推进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来说,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选择内涵丰富且价值独特的元素内容,才能实现整个教学活动中,最为理想的教育诉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新型教学关系理念中的主体内涵,如果我们对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实施需要进行分析,我们应该明白选择与学生成长和学生学习兴趣相匹配的元素内容,其将为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进提供重要诉求。

结合茶学内涵和茶文化机制看,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文化体系之所以能够被社会大众所理解和认可,其关键在于在饮茶活动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元素和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不断融合,从而产生了符合我国基本情况的文化机制。结合目前我们所具体实施和应用的高校教育管理活动而言,文化与思维内涵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样重要,尤其是在目前高等教育机制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引导和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意识,就极其关键。结合茶学专业的客观特点,以及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我们看到如果我们能够探索到两者具体融入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其将帮助我们全面有效地提升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效率,同时,结合时展的特点和要求看,当前很多学生在成长与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注重将学生学习理念和意识的培养与时展的具体特点之间形成重要关联和结合点,从而大大影响了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机制。

3要求提升、学生导向: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背景

结合目前高校学生的成长与培养状况看,由于我们缺乏完善系统化的教学理念,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具体看待多元文化时,并未能形成正确而客观的学习观念,尤其是很多学生不能以良好的文化理念来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乃至西方文化与我国文化之间的具体关联,因此,想要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最佳效果,其需要注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思维。只有发挥文化的内涵驱动力和思维理念的引导力,才能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所以,从当前高校学生培养要求以及学生管理活动的具体推进状况看,如果我们能够将学生成长的各项影响因素融入到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之中,那么其所能具体展现的效果,将是无可估量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结合学生培养的具体特点看,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所能利用的资源内容,将是具体且多样化的,而其所能具体实现的效果,也让人们看到只有注重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融入到具体的学生培养活动之中,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该过程中,实现全面提升。当然,如何通过教学元素的合理选择,实现人才培养机制的全面创新就至关重要。

4茶学理念融入背景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具体创新路径

当然,想要更好的应用茶学内涵,推进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其需要做到:首先,必须对整个茶学体系内涵形成真正的理解与认知,通过深层次挖掘,从而寻找到适合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具体开展的思维。比如在整个教育管理活动中,成熟而稳定的教学状态,以及合理的教学理念应用等等,实际上都是传统教育管理活动欠缺的表现。不仅如此,完善的教学管理思维,尤其是从学生本身出发的教学思维更是关系和影响整个教育管理活动的重要诉求。不仅如此,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活动来说,从教学方法上看,其整体较为机械,尤其是长期如一,沿用传统落户的教学机制,从而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实施效果。

其次,在整个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创新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去优化具体而客观的管理机制,其不仅是理念上的调整和革新,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具体而全面的教学思维,所以,分析合适的理念内容,并且通过适当改造,从而必然能够满足整个教学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具体诉求。茶学是什么,其不仅是文化体系,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茶学体系中,我们能够从中品味到成熟的茶思维,以及文化的价值观和理念导向,这些都是目前我们在具体实施教学创新发展理念的关键诉求。因此,从整个茶学思维体系中,我们感知的是成熟的思维观念,其对学生自身成长与进步的影响,将是无可估量的。当然,融入和利用茶学思维理念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稳定的思维体系与学生成长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过程。

最后,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来说,创新是时代诉求,而创新理念内涵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丰富与全面完善,同时更重要的是想要满足整个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全面特点和价值需要,其不仅要让我们探究到合适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注重通过渗透融入成熟的文化机制,从而谱写客观而全面的思维机制。实满足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创新发展的具体诉求,其需要我们切实从学生自身的思维和视角点来认知和理解问题。比如,学生是教学的主导,是课堂的核心和关键,这是学生培养时,我们必须注重切入的重点和方向。因此,如何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并且发挥学生成长的最大价值,这实际上,是目前我们在进行学生培养时所无法忽略的关键所在。

5结语

第9篇:创新发展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 面向对象 敏捷 面向 Agent 创新发展 过程

软件工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件开发,没有软件开发过程,许多软件将不复存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不仅涉及做什么,还涉及怎么做,因此一个成熟的软件,需要不断的完善。在不同阶段,解决软件发开问题的措施也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解决措施愈发成熟。通过回顾整个软件开发的历史,不难看出,不仅软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表现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并且每项软件都在进行不断的更新,不断创新研发过程,提高软件的性能。同样,我们可以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软件工程师将采用创新技术,不断优化软件设计,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软件。由此,研究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创新过程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当前软件的问题,优化软件设计过程,指导软件工程师创建出更好的软件。

1 软件开发方法的内涵

软件开发过程中离不开诸多软件开发方法,具体来说软件开发方法是整个软件工程理论的核心,可以促进软件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软件工程师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新开发软件的功能,理顺软件开发过程中制作要求,为将来的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2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

到目前为止,整个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也不过才几十多年,但是发展速度异常快,相关软件的问世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几十年前,软件开发人员只能设计出简单的软件,内含程序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软件趋于复杂化,一个软件可以包含大量的内部程序。每项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定的过程,本文以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对象技术为例,阐述不同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关创新方面的发展途径。

2.1 结构化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随着机构化方法的不断完善,内部组成部分趋于成熟。目前,结构化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结构化分析、设计和实现,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在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软件开发的目的在于实用性,由此忽略了程序设计的简单性,使得研发出来的软件可读性非常差,使得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异常吃力。面对这种问题,软件工程师意识到,在进行程序编写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编写的技巧,也要注意到后期维护的诸多问题,才能提高软件的应用空间。为更好的解决这项问题,软件开发改变传统的设计过程,采用创新的方式,提出一种全新程序设计方向,以期提高程序设计的可理解性。以此为基础,经过相关人员的一直努力,最终研发出结构化软件。在结构化软件中包含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化方法的问世,是整个软件工程发展上的里程碑,极大了促进了软件工程的发展。此外,为规范程序设计操作,研究员于1973年设计出程序化设计语言,进一步加快了软件工程的发展。

2.2 面向对象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体以技术方法的形式呈现在计算机上,并且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进行匹配。目前,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具体体现包括 Java 语言和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可以很好的将数据和操作进行结合,明确对象和类的不同概念。同时,为便利软件开发过程,研究者在现有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期研发出新型的软件开发技术,提高程序设计的效率。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计算机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引入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由此研发出OOA 面向对象分析以及OOD 面向对象设计等等。

3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研究

3.1 结构化方法的创新研究

结构化方法的问题得益于过去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在结构化方法没有研发以前,软件工程师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没有详细的设计方案,只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随心所欲的进行程序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程序设计的技巧性,而且忽略了后期的维护工作,此外由于行业之内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一部分人设计出来的程序他人很难进行操作。当这些问题逐渐显现,人们意识到过分追求程序设计的技巧性是不可取的,需要提高程序设计的可理解性,才能便利以后的维护工作。由此研究者通过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全新的程序设计方法,最终提出了结构化方法,来便利软件工程师的程序设计工作。

3.2 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研究

为了将显示问题更加直观的呈现在计算机上,分离数据和操作,更好的衔接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相关研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发出面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属于一种思维理念的创新,促使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程序设计问题。当传统设计方法的弊端不断显露,需要程序工程师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软件开发方法。由此,在这种情况下,研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反思,最终提出Java 语言和 C++语言。

参考文献

[1]高禹,冯相忠.软件开发方法演变的几个主要因素[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05).

[2]毛新军,常志明,王戟,王怀民.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现状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0).

[3]李滔,闫琪,齐治昌.基于多Agent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06).

作者简介

张传杰(1993-),男,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