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关键字]学生干部 素质 培养

学生干部是高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既表现出了与一般同学相同的普遍性特征;同时又别于一般的同学,即要完成一定的社会工作,又担负着与一定管理者的角色,在校与班、师与生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教育、管理、监督等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学生干部的作用及应具备的素质

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在校风学风建设中是一把双刃剑,是学生自我管理的执行者、监督者、指导者,能把工作开展得深入具体,同时从学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仅能够在工作中更加了解自己 ,同时会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为将来投身社会,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素质决定作用。

1、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学生干部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礼貌待人,以诚取信,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真正发挥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热诚开展工作,不断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求,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参与学校管理。

2、要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在大学校园里,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只有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成为榜样,进而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认可,游刃于工作和生活中。

3、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因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学生干部更多的时候需要沟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只有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此外,学生干部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具体可行的活动方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按规定的计划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二、当今学生干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当干部的出发点不正确

学生干部正确出发点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时间和精力,在为同学服务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结识更多的朋友。而现实中,一些学生干部的出发点是为了能在评奖、评优时占优势,将来入党和求职时阅历丰富;还有的认为学生干部有名可图,可以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掩盖自身的一些不足;还有少部分学生当干部的出发点不明确,根本不知道当学生干部是为了什么,只是随帮唱影跟风式的去竞聘,选上后也碌碌无为。

2、干部集体观念羸弱,大局意识不强

当今高校学生干部的大局意识不强,集体观念羸弱。主要表现为:一部分学生干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融入集体;还有的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我行我素,不能融入团队;还有的在工作中只考虑部门和局部利益,致使大局利益受损。

3、自身的工作能力与创新意识不强

许多学生干部在工作中只是上传下达的传话筒,对上缺乏沟通能力,对下也缺少的执行力。新生学生干部,高中阶段的思维模式仍在,灵活变通性弱。大四的学生干部,工作应付,态度随意,缺乏必要的积极性。还有的有创新意识,尽量不重复前辈的方法,但创新往往仍受已有经验和惯性思维所左右,其结果是在前辈工作的基础上谨慎地做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开创新局面。

4、不能正确处理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部分学生干部认为组织协调管理社交才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能力,过分强调了工作的重要性,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而忽视了学习。当两者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工作而不是学习,其结果失之利害,导致学业成绩不大理想,甚至出现成绩补考或重修的情况。。

上述问题究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盲目追求现实利益,使他们在做人做事中更功利化;信息时代网络思想的冲击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背离社会道德准则,性格自闭,难与他人沟通协作;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关爱也比较多,造成了学生干部集体观念弱,大局意识不强,和人相处经常出现摩擦,动手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等状况;有的学生干部被当作教师的得力助手,忽略了他们思想表率的作用,学生干部虽然干的多,但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不一定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和提高。

三、学生干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1、学校培养方面

对教育培养的内容加以改进,充分利用网络教育阵地,让他们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端正动机,规范行为。学生干部的选拔方式与培训手段,在坚持民主原则的前提下,对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多加考虑,大胆起用。科学统筹,尽量让学生干部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工作,帮助协调学习和工作的关系,让二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引领大学生在多样的思潮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增强工作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干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对自己的发展路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在培训中把服务意识纳入学生干部选拔时的一项考核指标,作为高校对学生干部理论培训的一项内容,加以引导。组织学生干部学习新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领悟他们的崇高精神,提高思想认识。辅导员和其他政工干部在实践中给学生干部以具体的指导,在日常工作中压担子,方法上想路子,督促、协助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及时指导学生干部作好工作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绩效,提高服务水平。

2、自我培养方面

加强自身修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增强服务意识,通过学习、思考、总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以正确的舆论引导自己,以高尚的精神塑造自己,以优异的成绩鼓舞自己。

四、结语

学生干部是师生间的枢纽,既需要踏实做事,更需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发挥好学生干部队伍的榜样示范作用,把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得深入细致,培养出适应时展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黄吉.对高校学生干部的思考与剖析 [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54~56.

第2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谁能创新,谁就掌握了世界的主动权。而要实现创新,则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要义不容辞地担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转型的关键。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支柱,是重要的创新力量。目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发展良好,但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但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我国大学生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逻辑推理的运用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是在逻辑思维过程中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以致灵感即使在头脑中闪现,也不能及时发现和把握;即使发现灵感,也不善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验证自己的创新想法。

(二)没有兴趣追求,创新人格欠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几乎把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没有兴趣追求。因为缺乏兴趣追求,他们在业余时间便无所事事,形成恶性循环。事实上,我国学生学习书本知识非常刻苦,但都是在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进行的,是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压制下学习的。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大都缺乏个性、好奇心、批判精神和探究精神等。

(三)希望能够创新,但创新意志不够坚定。在激烈的竞争中,虽然部分大学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想进行创新活动,但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本身就是一项前所未有或者与众不同的开拓性活动,必然困难重重,以致在实际行动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开始退缩,最终放弃。

(四)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仍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因为过于看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操作能力训练,导致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从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上,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学习刻苦认真、理论知识掌握扎实、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蕴藏巨大的创新潜能,但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不强烈、创新意志不坚定、创新人格欠缺、动手能力不强。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比较低下,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自汉代以来,董仲舒宣传的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华后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士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儒家思想中的某些观念对社会的创造性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如“重视传统和权威”、“宣传‘中庸’之道”、“重视整体,忽视个体”等,这些思想固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曾产生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它过于强调整体的协调性,忽视个人主体性,压制个性张扬,抑制个人主动性,导致整体都缺乏生机活力和竞争意识。

(二)我国的创新教育研究比较滞后。我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非常晚,美国对人才创新能力的研究早在独立战争之时就开始了,通过对洪堡“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思想的继承和吸收,美国大学建立了研究为先的办学模式,开始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创新能力的研究,经过多年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但并没有引起全国性的重视,直到2009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因病去世,因“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国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才在一时之间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争论。

(三)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无论是社会、学校、家长还是学生自身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没有足够重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依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孩童时代就向其灌输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识记知识,记住越多代表成绩越好,成绩越好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前途,对学生的评价只看成绩和知识量,而不是学生理解、吸收和掌握的知识。因为整个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不可能向追求创新的方向发展。

(四)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建立的,强调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这种单向的知识传输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开发的。其次,知识来源渠道单一,教材依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甚至是唯一载体。知识被看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体系,就算实现了教学目标。再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实践出真知,在实践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所发现和创新。但长期以来,受教育经费的影响,学校在学生创新设备的购置上受到局限,根本无力购买足够的硬件设备满足学生的需求,即使现在有相对有限的实验设备,也不能对所有学生开放。教育者本身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社会层面。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陶冶和影响。因此,只有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环境,才能催化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

1.强化科技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已经被世界所证明了的真理。社会要继续加强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意识的强化,形成全社会人人、处处、时时关注创新的浓厚氛围。与此同时,社会要加强文化引导,宣传发展创新文化,鼓励人们张扬个性,进行创新活动,消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2.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意识的宣传,建立创新成果激励机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欲望。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大突出问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普遍评价就是动手能力不强。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的同时却仍然只是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外语过级情况作为重要条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用人单位首先要转变这种自我矛盾的用人方略,坚持录用的人才在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拥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此激励青年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学校层面。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经过多年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本身具有巨大的创新潜能。高校应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对创新的认识。教育理念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大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只注重学生接受知识量,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种统一的、同一的教育理念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影响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全方位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理念遗留的弊端,改善一切不利于学生创新的设施和环境,实现由内而外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创新的基本保证,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教材知识,而且要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手段,了解最新科学研究动态,自行获取知识;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内容精炼而又有价值的专业课程,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健全而又合理的非专业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学习,而且要注重实践操作练习。合理的课程体系能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成为博专兼具的现代性新型复合人才。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性,导致学生自己不善于思考,遇到问题不经思索就喜欢向老师请教。老师往往喜欢主导学生的学习,不善于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课堂上师生间是平等的,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要学会适时使用提问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形成独立发现,提高独立创新的能力。再次,教师要因材施教,人都是有个性的,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及它们中的构成部分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要遵循差别原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任务,营造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氛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学生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首先,要有良好的物质环境,舒适和谐、干净卫生的食宿环境,强身健体、丰富生活的娱乐运动环境,放松身心、修身养性的休闲环境,温馨安静、醉心读书的学习环境;其次,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引导积极向上的创新文化,鼓励和支持社团发展,让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兴趣相投的团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团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展现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再次,学校要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仅仅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更要有所突破,制定鼓励学生创新活动的相关条例,保证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

5.改革评价方式,构建多方式结合的评价体系。彻底改革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注重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并且重点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可以采取试卷考试和小论文结合的形式,把课堂讨论加入对学生的测评中,评价过程尤其要加大对创新成果的重视,以此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另外,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评价要寻求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最佳评价方式。

(三)家庭层面。家长必须改变那种“唯分数”的观念,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支持他们的创新思想和行动,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载体,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民主的家庭是把学生真正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来对待的,家庭的大小事务,学生都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父母一般都会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同时也会支持孩子的创新活动,在关注孩子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孩子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自身。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不管外部环境有多好,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欲望,就不可能实现创新目标。因此,学生要培养创新意识,时时刻刻准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身实践分析解决问题。大学生要积极发挥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等优势,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参与团队合作,汲取他人长处;要掌握信息检索技能,不断拓宽知识、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科研成果;要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2]王晶宇,孙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3]贾佳,张硕.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4(1).

[4]黄燕萍,祝汉营.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3(6).

第3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创新意识;艺术专业;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在艺术行业内可谓炙手可热。然而,随着艺术类专业的快速扩招,学校对艺术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却在下降,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因此,艺术类院校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新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以此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文选取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重点研究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现状以及学校的教学方法、方案,分析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艺术类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本次研究以福建省内艺术类院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调查问卷发放到4所艺术类院校,在各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中随机发放。共发放调研问卷1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124份。

通过调研,了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学生对学校教学安排以及对教师授课的意见等,探究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为学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建议。

(二)调查的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预先设计好调查的问题,以便取得相关问题的调研数据;而访谈调查主要是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通过有目的性地选取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好地完成调查任务。

(三)样本选取

调查问卷由18道相关调查问题构成,每6道题组成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评测学生对创新的认知与理解;第二部分了解学生对学校课程安排与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部分调查学生在课余时间的活动安排,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四)调查问题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第一,关于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调查问卷显示,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都认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对“创新发明是只有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创新是神秘莫测的”等错误认识持中立态度或肯定态度。对创新认识的模棱两可,说明有很多学生缺乏个性、不敢推陈出新。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因此,加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认识是培养的当务之急。

第二,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主要是按照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他们进行评价的,其次才是实践能力,而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是最不被重视的。这表明学校应转变考核办法,加强对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考核。

第三,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通过对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启发式教学比较受他们欢迎,约为44%;而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也很受学生欢迎,约占31%;其余学生则选择问题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这表明,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是灌输模式的讲授法,最喜欢的是启发式教学,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四,关于教师创新意识测评。对艺术类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调查显示,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前沿性话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三项合计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在对这三项问题的调查中认为“没有”或“一般”的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未能主动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教育的培养,教师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做得还不够好。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自身缺乏创新能力。

二、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要提升艺术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深入分析艺术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实际,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这不仅是改善目前艺术院校学生素养的关键方法,同样也是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艺术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福建艺术院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各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目标不正确的问题,这与学校的培养目标有关。如,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化、细化,大都比较宏观;同时,培养目标也与社会需求脱节。如今,创新型人才相较于单纯的知识型人才以及专业口径较窄的专门应用型人才,更能够适应新的时展。

其次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而轻视人文教育,重视必修课而轻视选修课,重视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活动”等错误的意识倾向。而造成这些错误倾向的原因正是由于多数院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从福建省一些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相较于实践课大都占了更大的比重,教学结构安排的不合理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观念上的错误认知。

再次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陈旧,人才评价指标不科学。传统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是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较多采用的。学校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了解得很少,在评价人才时仍旧是以知识为主要的考查指标,这并不能评价出一个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种单一又陈旧的评价体系很难发掘出创新型人才的潜力,因而学生的思想和创新能力受到束缚。由此看来,马上改进这种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探索出一个更加科学的、有利于艺术人才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

(二)成因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但大多数艺术学院并没有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其课程设置仍旧是以学生专业的核心课程为重点。艺术类专业知识本身是非常有限的,知识结构相对稳定,所以在单一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会越来越窄,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近年来福建艺术院校的大量扩招,明显出现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整体水平偏低以及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现象。因此,促进艺术院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改善学校教学的软硬件设施,都显得极为迫切。

三、福建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建议

显然,如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对艺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需要。对艺术类院校来说,教育创新要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和改善教育环境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改善目前教育现状的关键条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各大艺术院校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即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以学生的利益为第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社会实践统一了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自身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更加直观感性的方式,使学生将书面上的理念外化为行为习惯。实践是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而传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因此,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够单一地根据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

(二)转变教育方法

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这也正是目前福建艺术院校教育所缺失的。通识教育是弥补艺术教育缺失的人文精神的最好方法。通识教育能够培养一个大学生广泛的专业性知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中国的大学生比较欠缺实践能力,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强调“以实践为重点”的教育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想象力,鼓励他们主动地去思考、去质疑,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全面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会学”能力,即是否真正的会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的要求已经不能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效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就非常重视“会学”这个层面,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体系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三)创新教育环境

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个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的教师可以激发艺术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潜能。因此,提升艺术教师的素养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有着良好影响的。

第4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安徽省;TRIZ理论;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68-01

1 引言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06年2月,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目标。200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为了推进创新型国家进程,安徽省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安徽的战略目标。

TRIZ(萃智)是由原俄文(Теория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ных задач)这四个俄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按照“ISO/R9-1968E”的规定,把俄文转换成拉丁字母后就成为“TRIZ”,其含义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当时,以阿奇舒勒(Герих Альешуллер)为首的前苏联数十家研究机构、高校、企业组成的攻关团体对约250多万份专利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分析,以其中的4万份专利为重点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提炼,并综合了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后,建立起了一套以技术系统进化原理为核心的、体系化的、实用性强的解决发明创造问题的理论、方法、体系,即TRIZ理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按照总理在王大珩、叶笃正、刘东生院士《关于加强我国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中“自主创新,方法先行”的批示要求,科学技术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但从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看,我省自主创新工作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自主创新发展不够平衡,高层次人才匮乏等,这与建设创新型安徽的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结合SWOT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推广应用TRIZ理论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安徽省推广应用TRIZ理论SWOT分析

2.1 优势

(1)安徽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

安徽省自“十一五”以来,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关于“应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因此坚定了走具有安徽特色的区域创新之路,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引领安徽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大特色和一个品牌。安徽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了《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纲要中提出“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导力量”的目标,这给以TRIZ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方法在安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契机。

(2)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取得成效。

作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将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引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阵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目前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辐射带动加速效果显现。技术创新方法不仅能极大地加快试验区自主创新的进程,而且带动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3)安徽省科教资源丰富。

安徽省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深厚的理论基础,完备的基础研究设备。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不仅能让更多富有创造力的青年学生学习和实践TRIZ理论,对TRIZ等技术创新方法理论再创新,而且借助自身的师资力量培育本土化的TRIZ专业人才和专家。

2.2 劣势

(1)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尤其是部分企业家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将严重制约着TRIZ理论的推广应用进程,而在企业自主创新中,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作用最为明显。企业家主导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若创新意识不足,对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缺乏充分的认识,直接阻碍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应用。

(2)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安徽省目前尚未健全激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良好的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不仅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体制保障,而且能极大地激发企业、科研院所等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内在动力。因此,良好的激励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为技术创新方法不断深入推进和应用提供不竭动力。

(3)其他省市的试点先行。

国内的黑龙江省、四川省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份已经先行引入和推广应用TRIZ理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安徽省较其他试点省份相比起步晚,推广经验、师资力量和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较其他省市均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2.3 机遇

(1)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2008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合肥、芜湖、蚌埠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经过三年多的努力,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成为全国三大自主创新试验示范区之一。国家级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提高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了主抓手,也为技术创新方法在安徽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平台。

(2)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的融合。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作为首个获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能有效地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对接,丰富安徽省的创新资源,积极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的有机融合,为技术创新方法的创新、产业升级、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机遇。

(3)安徽省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

随着2009年安徽省列入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安徽省不仅能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而且能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创新能力转化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

2.4 挑战

(1)区域竞争激烈。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各省份竞相争先崛起,新一轮的区域竞争的显著特点是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安徽省也提出建设创新型安徽的目标,在具有区位优势的同时面临着区域省份在人才、技术、市场和资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因此安徽省只有推广运用好技术创新方法,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抓住发展主动权,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2)人才流失严重。

安徽是人口大省,也是人才大省,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安徽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流失不仅是企业贵重资源的流失,而且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经济大环境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企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在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的基础上,安徽省应采取诸如政策引导、制度保障和提高待遇等方式为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留住人才,为人才在提高安徽省自主创新能力的舞台上施展才干,为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安徽省推广应用TRIZ理论的SWOT矩阵

通过对安徽省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的分析,归纳出安徽省TRIZ理论推广应用的SWOT矩阵,如表1所示。

4 结论

由上可知,结合优势和劣势,安徽省在TRIZ理论推广应用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安徽省应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教资源,借鉴其他试点省份的先进经验,完善自主创新的机制体制,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安徽省应抓好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三层面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工作,通过三个层面的研究分析,逐步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TRIZ理论推广应用模式,全面建设创新型安徽。

参考文献

第5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1.理论学习没有做到全面、系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认真思考,对党的理论的理解过于浅显,表面化,不能深刻认识其思想精髓;理解的肤浅导致政策理论水平不够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促进工作方面还有差距;还依赖于集体学习和培训,自觉、独立学习的意识差。

2.业务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规划,只注重与自己负责的具体工作有关的内容,关联不大的涉猎较少,存在临时抱佛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3.全局意识不够强,有时做事情、干工作只从自身业务出发,将自己的工作作为“第一要务”,眼睛只盯着自己这块“自留地”,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忽视局部工作在全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二者间的相互关联,缺乏整体思考。

4.创新意识不强,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的不够好,对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思想这根“弦”绷得不够紧,有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满足于过得去、差不多。

5.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较少,不能从本职工作的角度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基层学校情况,以致在工作上缺乏针对性,给更好为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造成障碍。

6.对自身要求标准不高,认为只要服从安排,按时完成任务就行;不拖科室后腿,不给领导找什么麻烦就行。虽然力争不做“短板”,但也没有确立更高的人生目标,甚至用保持“平常心”为这种甘居中游,缺乏进取心的惰性心理作借口,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盲目的满足感。

7.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还欠缺纯粹、彻底的无私奉献精神,有时在思想深处还掺杂着私心杂念,存在患得患失的情绪。

二、对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对存在的以上问题,认真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观因素占主要方面,简单的说就是懒惰、自满、缺乏进取心,缺乏宗旨意识,说到底还是个高度问题,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高度决定视野,因此树立崭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学习、思考,努力探索、工作,才能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更好的为教育建设和发展服务。

三、整改措施及努力方向(五个增强)

1.增强学习意识。加强理论学习,革新自我,从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坚持与时俱进;学习业务,不断熟悉业务,力争精通业务,做到用一颗恒心和一股韧劲,把党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悟透,把业务知识弄懂,把工作方法学精,把提高工作水平的本领抓牢,进而达到全面的自我提升。

2.增强大局意识。分清主次,树立大局意识,统筹安排工作,学会站在大局的高度思考、观察问题,按照全局发展的要求规划本职工作。既做好影响、关系整体的重点工作,也不忽视微小的“细枝末节”,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

3.增强协作意识。充分调动自身潜能,发挥聪明才智,与科室同志和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将个人能力作用融入全局,依靠合力推动集体进步,促进教育发展。

4.增强创新意识。摈弃陈旧观念,勤于学习思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随时按动“刷新”按钮,更新发展理念、更新理想追求、更新工作方法,不断调整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第6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摘要:教师还要有德育观念的创新。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把人作为道德主体,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传统德育中只以道德力量约束人,而不关心人的独立人格的弊端。

关键词:求知欲;激发兴趣;开启智力

创新意味着生存,创新意味着发展,推行创新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抓住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1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为创新教育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升学率为评估标准的“应试教育”,考什么就教什么,学生也就学什么,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压抑。改革教育现状,就迫切需要实施创新教育。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教师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1.1 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教师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里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育的理念,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

1.2 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完善自己,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教学技术,就为创新教育铺平了道路。

1.3 教师还要有德育观念的创新。作为新型教师,应该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德育观,把人作为道德主体,着眼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传统德育中只以道德力量约束人,而不关心人的独立人格的弊端。

因此,如果能够造就一批批这样既具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又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的高素质的老师,那么,也就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实施教学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都是在学习中获得的。因此,教师要牢牢抓住教学这个环节,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2.1.1 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因为教学艺术是一种心灵的再创造,它不光是传授本领,还在于对学生心灵的呼唤、激励。讲求教学艺术,有利于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这种教学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不会有压抑感,自然就会乐学、爱学,愿意思考和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时他们的思维会更积极,想象会更丰富,会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甚至还会对课本上的知识或老师的讲课内容产生怀疑,提出疑问。为此,老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能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 “你的做法呢?”“还有不同的做法吗?”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可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因此,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既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又有助于教师满腔热情地激励鼓励学生,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2.1.2 激发兴趣,开启智力。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对学生开阔视野,调节心态,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推陈出新,创设能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我认为应做到三点:一是以“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新的内容、新的形象、新的表达方式、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新的感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增进学习兴趣。记得我曾听过一堂公开课,课题是《菱形的性质》,开课老师用一个有关拉闸门的实验而导入新课,做实验时,学生兴趣非常浓厚,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原因的欲望。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结果这堂课气氛很热烈,学生们思考问题积极,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二是以“情”来陶冶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爱心,要把自己的爱倾注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往往一句温和的活,一个关心的眼神和动作,就能把爱传达给学生,温暖他的心,同时也能激发他学习的兴趣。三是以‘疑’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贵有疑,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也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打破思维定势,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又一个个解决。当然,在答疑与解疑过程中,必须坚持教师答疑与学生解疑相结合。可以先让全班学生分组讨论解答,这样训练面广,受益广;学生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解答。还可以坚持集中答疑和分散答疑相结合。此外,教师还应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并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开启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2.2 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也得更新。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欲。

2.2.1 启迪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想象能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能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而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的气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

2.2.2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发散点,从反向思维、侧向思维、多向思维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达到了扩展思维、开拓创新的目的,而且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理想情操也得到了熏陶。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7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镇党委班子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班子成员的学习意识、为民意识、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1、科学发展民主观念不牢。班子成员思想观念有些跟不上形式的发展,同其他地区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相比,还存在着思想不够解放,平时习惯做法多,开拓性做法较少,考虑眼前工作多,长远打算还较少。而少数干部由于科学发展观学的不深,用得不好,因而导致了畏难情绪严重,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

2、资源优势发挥不好。在对全镇发展、产业、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不够,没有把姚渡的镇情和工作实际较好的结合,没有充分发挥姚渡独特的各种优势,现成农业没得到较大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这主要是没有用好地处姚渡的区位优势,没有用好已建成的交通优势,没有用好城乡统筹发展项目资金的政策优势。

3、管理服务能力不高。一是少数部门和干部缺发大局和集体主义意识,对己有利的事争着干,与已无利的事有时推给别人干。二是个别部门工作落实不够好,执行不力的现象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三是依法行政意识还不够强。传统行政观念、习惯行政做法还在个别干部身上存在;少数干部法制意识不强,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4、关心干部群众不深。给基层干部提要求、交任务时候多,关心基层干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的时候较少;主动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沟通不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不够。对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了解不深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还不够多、不够实、不够好。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事情的办理和解决,存在因小因难而办理不及时、不全面、不彻底的现象;向基层干部群众学点子、找路子做得不好。这些都说明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还树得不牢,为民所办的事情还做得不好。

5、学习实践结合不好。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时间不多,偏重时事、政策方面的学习;班子成员相互间开展学习实践的讨论与交流氛围不浓;理论的学习推进工作结合不好,没有把科学理论真正用来指导好工作,在推动工作、管理服务、学习生活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现象。

6、开展“双批”活动不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对下级批评较多,对班子内部批评较少;对现象批评多,对具体的人批评少;工作方面批评多,党性批评少;对下级虽能直接批评,但较真的程度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缺乏对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主要是认为平时班子成员都按时参加了中心组集体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时候也比较多,理论水平、修养都得到了较大提高。班子成员在面临加快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用来学习的时间就不多、不经常。因而集中组织学习的时间较少,导致了班子成员对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出现了把学习当作软任务,把工作当作硬指标的现象。

2、缺乏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能力。主要体现在班子成员对姚渡发展的新形势分析研究不够,对群众想什么调查了解不深;对区域发展的新任务明确不够,目标掌握不深;创新观念不强、科学发展观念不牢,缺乏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开阔视野;成员中年轻同志基层经验少,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全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能力还需尽快提高。

3、缺乏为民服务和鱼水之情的意识。

主要体现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的为民宗旨意识不强,心想百姓、心系群众的观念不牢;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办法不多;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努力不够;解决群众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不够及时、不够彻底;办理群众事务有时存在态度不好现象。特别是深入乡村、深入院落、深入农户时间较少,不够主动,干群关系还没形成真正的“鱼水之情”。

三、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委班子科学理论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党委班子成员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带领全镇党员干部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统领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要充分运用科学理念指导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认真抓好灾后重建工作的推进及经济建设的发展,又要切实搞好社会的稳定;既要抓好产业的发展,又要推进社会事业的进步;既要抓好当前的工作全面协调发展,又要充分考虑今后的快速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加强工作方法创新,快速推动各项任务完成。面对我镇经济发展对全县综合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新形势,镇党委将认真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广泛学习适应工作的新思想,积极探索推进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创新工作的新方法,广泛取得人民群众的新支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保证省、市、县各项重点工程和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快速推进。

第8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女大学生 培养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女大学生,一个象征青春的群体,她们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身的形象思维较好,能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并且也擅长记录生活点滴,但毕竟还没真正地涉猎社会,因此仍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比如尚不能清楚地认识到就业的严峻,社会交往技巧等一系列的问题,特别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培养女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高等教育中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凸显培养创新思维

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决定着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决定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此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高等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回顾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目前人才市场对人才使用反馈情况分析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大多体现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而体现在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定向思维,保守行事,没有开拓创新意识,这是人才培养的最大弊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存在的上述现象更为明显,由于受“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传统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上显得更为缺乏,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学校要下决心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认真论证,从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如何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上,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有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大学生的前提和条件,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二、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

以上谈到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实习、实验。高等学校中课堂教育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课堂教育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历史背景、理论前缘、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能力和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课堂教育是一个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环节。然而,课堂教育只能够给学生纯净的理论知识,只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不能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后者只能通过教学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才能使问题得到解答,因此大学的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模式,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和提升,学生通过教学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大学教育中通过见习实习、生产实习、甚至是顶岗实习等环节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创新不只是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改变惯性思维,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当他们用一种方法去解决某个问题时,如果遇到了困难或阻碍,就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解决或者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尝试。创新能力就是将思维结果通过丰富的想象制造出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同时,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在学生实习、实验等实践的背后,永远能够触摸到教师强大而有力的隐性翅膀。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创作用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的导创作用非常重要。教师的导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思维引导。人的创新思维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创新思维一般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在我国的大学科学教育中通常比较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对辩证思维的方法也有所认识,缺失比较大的是发散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1]。发散思维是打破常规、不拘一格、自由自在地就某一问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领域进行思考,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能够破除思维惯性,对开发发散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批判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

第9篇: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01-01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中医院校药学院(系)如何培养创新素质人才,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笔者就此,略呈管见。

1 现代社会高等中药创新人才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必将促进药学事业的迅猛发展。面对我国加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组织,药物的仿制已属非法,加之先进工业国家的技术、产品等向国内的广泛渗透,使我国制药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中医药的发展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药事业,使我国的制药业能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应有的位胃,必须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层次、适应性强的中药创新人才。现代社会对中药类人才能力的需求应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专业学科的方法论,具有熟练、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能进行新药的开发与研制,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熟练地使用电子计算机,掌握1―2门外语,掌握专业文献的检索方法,具有收集、评价资料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表达能力,适应性强,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善于与别人共事,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善于口头表达、文字写作;具有较强的自我完善和自学能力,能补充自己的知识缺陷,将药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不断更新;开拓创新;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对药品生产、科研等药事工作善于组织协调,科学管理等能力。

2 创新能力培养在改革中的重要性

当代人才学把有否进行创造性劳动作为区别人才与非人才的根本标志。目前中药类专业设置的特点是专业划分较细,内容充实,结构较全,保留了传统的专业,又注意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专业划分过细也存在一些弊病,如专业覆盖面窄,造成了基础知识面窄,专业知识面过专;课程设置不合理,互相重复、交叉。能力培养受到影响,培养的学生适应性不强,不利于就业,人才作用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能力培养中的重中之重,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关键。通过几十年来的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研究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要求。专利法的实施及关贸总协定谈判的最终成功,仿制药已不可能再生产,跟在别人后面转已经行不通,因此没有批判意识,没有创新和开拓精神,没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未来的药学人才应该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任何科学研究事实上都是在创新,但人们是否有明确的强烈的创新意识仍然是一个问题,不少人缺乏创新意识。我们的药学事业要发展,没有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敢闯敢干的药学工作者是不行的。就创新意识而言,主要体现在对认识改造自然的强烈追求和探索,善于并敢于根据事物的现象去探索其内部规律,并能根据这些内部规律去解释现象,解决问题。当然,要做到这些,必须具有宽广而深厚的专业基础,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巧的动手能力。“二十―世纪是创造世纪”,即开展创造学教育。创造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素质。培养出各种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才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未来社会的需求。创造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造就思维型、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传统教育重视传授结论性知识,内容局限于现有知识范畴。创造教育重视启发研究知识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突破书本知识进行吸收、消化和发展。传统教育着重培养模仿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走别人走过的路,培养的学生善于“照章办事”,缺乏创造性。创造教育强调培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为追求知识而忽视创造力。其实并非知识越多越丰富,创造力就越高,在一定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同样做出发明创造。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效果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被遗忘的时候,最后还能剩下来东西的多少。”传统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自学能力差,只有在现有知识范围内解决同类问题,缺乏进取心与创新精神。创造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较宽,自学能力强,能突破现有知识圈,主动吸收新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

3 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良好的教育促进人的创造力发展,拙劣的教育会扼杀人的创造力的生长。为了培养跨世纪创新能力的中药复合型人才,我们应鼓励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提出的一个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以激励学生去思考。教师不要把自己已知的都告知学生,而是应该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自己逐步认识对象并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启迪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创造动机,发现创造性设想,哪怕是萌芽状态也给予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