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机械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农场平均规模较大的国家之一。主要依靠广泛采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以畜牧业为主导部门和种植业、畜牧业有机结合。
美国农业就特别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组成为一个统一的农业综合体,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韩国农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大棚与温室栽培技术、稳定水果生产的新技术、含糖量高的高品质产品、自动识别产品规格的技术、收获后的管理等技术,全力以赴提高产品档次。
日本建有由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组织等三大系统组成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举全国之力,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
以色列农业以研发与推广并举,不仅重视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更注重科技的转化,追求高效益。该国高科技含量产品已经销售到全世界。
国内。我国农技推广以政府为主导,科研与生产脱节,重科研、轻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目前我国农业耕种收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而机械种植水平在多数省市中目前还是有很多的空白。根据《2013-2017年农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看,我国在农业劳动生产率还是相对国外较低,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竞争力远远不够,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这也是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大难题。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概况
万屯镇是农业大镇。国土面积179.19平方公里,海拔1300米,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交通便利,区位、资源优势明显。有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万屯牲畜交易市场,是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牲畜交易聚散地。
同时,依托万屯牛马交易市场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草资源,雪峰1000亩天然草场建设,拉动全镇养殖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万屯镇万亩杨梅基地的建成,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特色化;年产30万吨富猛渣的兴义市鑫扬实业公司投产,为万屯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00余人,为农民增加收入500余万元。
虽然万屯镇在全面减免农业税的情况下,农业税每年以45~50%的速度逐年递增,但是万屯发展上,在科技投入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市场建设及农业劳动力素质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万屯镇的农业发展,要结合区位优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增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活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才能达到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的差距。
结合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烟水配套、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发展优质农业和特色项目,增强亮点幅射;对市场需要大、资源条件允许、经济效益明显的项目;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烤烟、茶叶、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万屯镇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10000余亩,农民增加烤烟收入1000余万元。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发挥品牌效益,形成规模化效应。
开展农技培训推进产业化经营。根据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合理布局,强抓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比赛,对技术状元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开展农业保险,对应用新技术过程中农民无法抵御的社会、自然因素造成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保护需求积极性;建立农业新技术推广之前的强制实验制度,任何农业新技术在传播之前都必须通过实验示范,减少农民使用新技术时可能带来的损失。
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让经营农业有利可图,给农民以追求技术的动力;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稳定承包地,便于农民长期投资。同时,顺应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大环境,鼓励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为采用技术创造条件。
加大机械投入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大幅度投入机械,这样可以提高其产出率。让农业生产资料得到节约和充分利用,这样在整个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减少。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劳动力相对减少,如果不采取先进农业机械投入劳动中,这样很大程度上将增加劳动生产成本。同时也使有效的农机装备无法广泛推广使用。
推动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着力推出休闲度假、民族文化体验、山地运动、地质科普以及自驾观光等旅游产品。
通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进行拓展与渗透,使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自然生态保护、农业景观欣赏和知识普及有机地结合起来,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功能在农业中得到同步体现。
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合发展模式,是新形势下农业和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关键词] 低碳 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 节能减排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内涵及意义
1.低碳经济的提出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研究专家小组的《2007年度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报告》指出,由于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增无减,使得自然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全球变暖的趋势日益凸显,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高。预测从1990年到2100年的一个多世纪里,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可能会升高1.1℃~6.4℃,到本世纪末,世界上很多地区的地表温度都将超过50℃,出现灾难性天气。面对如此令人堪忧的发展前景,各国都对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并对能源的利用及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背景下,英国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明确了未来经济新的发展模式。
2.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低碳经济就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改变。“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就是希望以最少的碳排放量,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低碳经济概念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3.低碳经济的意义
按照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能源的消耗总量、碳排放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研究结论表明,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人类活动引起了温室气体积聚效应。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解决或缓解,那么气候异常、旱涝洪涝频发、淡水日益缺乏、粮食产出受到威胁、海平面上升、物种灭绝等灾难的出现将不可避免。因此,减少碳的排放量, 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78年~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人均GDP达到252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源能源短缺及气候变化等问题,这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
二、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国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在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之前,各国就已经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1988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1990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45/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正式启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进程[3]。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这是第一个为应对全球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而制定的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这是第一个为发达国家规定了量化减排指标的国际法律文件,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内要将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5.2%。
2003年英国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这是低碳经济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低碳经济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肯定。2007年7月美国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德国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2008年7月日本环境省准备在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公布的《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基础上,探讨制定必要的对策措施 。2008年世界环境日确定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以此提高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2.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992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时,我国就签署了该公约,是该公约最早的10个缔约方之一。1997年,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通过,虽然没有规定要求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年前的具体减排任务,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毅然承担起一个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2006年我国先后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5月,制定并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大法”。12月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0月国务院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一致的,是实现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我国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1.加强宣传,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革新,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必须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经营消费观念,让企业和公众个人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在推行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都能做出哪些努力,使得低碳经济理念深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和公众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企业和个人的一种自觉行为。对于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推行绿色经营,建立高效清洁生产机制,自觉将环保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部分,积极做好污染减排及污染治理工作,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对于个人,要积极响应国家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彻底改变日常生活中诸如餐饮浪费、用水用电浪费等各种不良习惯,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相一致,同时要养成低碳消费方式,在消费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低碳产品,约束自己对奢侈品的追求。
2.优化能源结构,拓展新能源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在煤炭利用率不高的前提下,高比例的煤炭利用便意味着较高碳排放量,这与低碳经济的内涵是相违背的,为此我国应对现有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加快新能源的开发,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中的比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继续推进核电、水电设施的建设;(2)加大清洁风力发电和高效率的发电机组方面的投资,积极发展风力发电;(3)积极开发氢能,推进氢燃料电池、氢发动机技术的研究;(4)积极开展生物质燃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5)全面展开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利用技术的研究。
3.创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远高于同时期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能源利用率较低,也表明我国能源利用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近期我国能源结构不会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来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及时更新落后能源消耗设备,实现能源消耗设备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创新能源利用技术,对现有能源利用特别是煤炭利用技术进行改造,提高煤炭干馏、煤炭气化、煤炭液化、脱硫技术等在煤炭利用中的比例。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气、余热、废水、的回收利用,也间接节约了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4.推进低碳农业发展
低碳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低碳农业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应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产前,目前我国农业活动会投入大量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工业产出品,虽然这些对农作物增产作用明显,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土壤污染、土地质量退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使用农家肥代替化肥,使用生物农药、生物治虫代替化学农药,使用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的农用薄膜,以此来减少对工业产出品的使用和依赖;(2)产中,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管理效率不高,人力、物力、财力浪费严重,应该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提高管理效率,推广立体种植模式、节水、节能模式以节约资源;(3)产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是一项耗能的工作,如秸秆的处理,如果进行焚烧,不仅焚烧本身排放了大量的碳,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利用,如进行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发电、秸秆气化等,一方面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节约了其他资源;(4)农业活动整个过程,农业活动整个过程离不开农业机械的参与,其生产及使用过程都离不开电力、能源的使用,所以我们应加快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提高其效率,减少单位土地上农业机械的需求及使用量。
参考文献:
[1]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年5月,24~25
[2]付 允 马永欢 刘怡君 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三期.14~19
[3]中国气候变化网.ipcc.cma.省略/Website/index.php?ChannelID=15&NewsID=101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
图1.精细农作技术体系示意图(来源:FieldStar,MessayFergusonLtd.)
为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服务。在发展研究中,个人认为需要重视如下问题:
加强对国际有关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提出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九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技术产品开发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技术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找准切入点,注重其支持技术产品的国产化及产业化开发。“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在国际科技界共识的基础上有其特定的涵义,即认识农田内小区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实施定位处方农作。它是适应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高的作物生产系统可持续发展目标而提出的,在我国可先在规模化农场、部分大城市郊区和农业高新技术综合开发试验区,力求在农田小区的尺度上进行研究与实践。我国广大农村农田经营规模小,生产手段仍较落后,实现广域的现代农田精细经营尚需有较长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先以村片、农田的尺度上对精细农作的技术思想进行示范试验研究,并可着重结合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创新中,开拓出新的服务领域。这样,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国情特色、有利于在农村逐步推广先进的农作技术体系。
通过“精细农业”的试验示范研究,大力传播基于信息与知识的农业系统精细经营的技术思想。现今实践的面向大田作物生产的精细农作应该扩展到种、养、加,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过程,即过渡到建立“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实际上,“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早在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已优先在发达国家奶牛场,基于动物个体编号电子自动识别技术,根据奶牛产奶量定量配料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多年来,全自动化设施园艺业的发展和养殖业中动物生长预测模型与配料、环境调控自动化系统的结合,农产品产后储藏、保鲜、加工、分级,为达到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过程中,都已吸收了电子信息科技前沿的成就。在我国,“精细农业”的技术思想,尤应在设施园艺,集约养殖,农产品品质优选、储藏加工等增值产业中先付诸实践与推广,这对我国目前处于传统农业的结构性调整时期和开始重视强调实现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中,依靠先进技术装备和农业精细经营技术的支持,对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精细农业”试验研究实践过程中,注意组装一批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单项适用先进技术支持当前的“科技兴农”。如:GPS、GIS技术用于农村规划、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农田信息快速采集、存储、处理技术与仪器;农田耕作、土肥管理、农药利用、污染控制等适用技术;机电仪一体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装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
[关键词] 财政新农村农业发展
一个国家的财政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财力充足的多数发达国家,如美、日、欧盟等,财政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渠道,是国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控农业生产供求,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工具;在财力不够充足的发展中国家,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农业投入来源,特别是对具有广泛外部性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支持。
我国目前处于财力不够充足的发展中国家,财政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投资导向作用
农业是各国政府投资保护的重点产业,但并非对农业、农村的全部投入都归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都要由国家财政进行投资。由于我国财力有限,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在于国家对农业、农村直接投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所以,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同时通过税收、补贴、贴息等优惠对农业投资给予激励和引导。
在促进农民收入的过程中,财政通过一系列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的实施,向社会展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紧迫性。同时,也为社会本身、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等创造条件,并发挥导向带动作用。财政投入属于一种基础性投入,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和吸引其他经营性投入的多少和效益,即财政投入具有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例如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达到3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实施县数达500多个,重点向优势农产品集中的主产省、主产县倾斜,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倾斜,而地方各级财政落实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到8亿元左右,比上年增加一倍。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明显,带动农民投入50亿元购置农机具,全国农业机械化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另外,就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而言,增加基建投资,举办大中型农业基建项目如水库等,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货币收入,另一方面也为集体和农户开荒、修建与之配套的小型设施投入创造了条件。农业事业费支出增加,改善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条件,增强各种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这就为农业现代化进而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收入创造了前提条件。对农业税费政策的变革,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吸引其他产业的资金注入农业。
二、分配协调作用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因此,处理好国家与农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始终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在目前城乡差距逐步拉大、农民增收难的现状下,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为落实“三补贴”政策,全国30个省(区、市)用于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达到1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亿元,有64200万农民受益;中央财政用于良种补贴的资金达到38亿元,比上年增加9.5亿元。在财政投资乘数的作用下和转移支付的推动下,农民增收难的状况会得到缓解,从而有利于改变过去长期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及其国家与农民之间存在的不合理分配格局。
三、发动激励作用
目前,农业仍然是我国农民主要收入的来源。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的部分不足50%,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农业的比例大约为47%。农业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我国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一是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相对弱势的产业,自我积累能力差;二是因为国家过去长期采取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积累少;三是因为我国农业是一个回报率较低,风险却相对较高的产业,对民间资金缺乏吸引力。农业自发投资能力弱导致了农业投资乏力,造成了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局面。因此,外部力量的介入对农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果十分明显,是一个重要的外部作用因素。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为例,根据农业部信息中心(1998年)的计算表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农业增加值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1980年~1997年间,每增加1亿元农业基建投资,可增加农业增加值38亿元,增加粮食产量39万吨。另外,有研究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每增加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1.519元。进一步分析表明,财政支农资金中支援农业生产及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对农民增收能够发生正效用。发达国家的经验事实是,政府对农业科技每增加1元投入,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高达11.87元。
可见,财政投入与农业增长的正相关十分明显,在我国这样的劳动力过剩经济中,财政支农投入所起的作用甚至高于劳动投入的积极贡献,考虑到播种面积的增长有限,财政投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劲松: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6年展望 中国农村经济 2006.2 第8页
[2]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年 第55页
[3]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中国农民发展研究报告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3-104
江宇虹是剑桥管理学博士,曾做过戴尔大中华区高管,创办过自己的云服务公司。但就是这样一个海归金领,却挽起裤腿成为了一个“地道的农妇”。
2012年,江宇虹在北京昌平区百善镇租下了16个大棚,创办阿卡农庄,进行有机蔬菜种植。江宇虹提出,要用流程化、标准化的IT思维来改造农业生产。在她看来,农场就是一个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温室大棚是机柜,农技人员是IT技术员,农民是IT维护人员,地里的一垅垅菜是服务器上跑着的应用。
每个植株之间的间隔,除虫黄板距离地面多少厘米,防虫网要做到什么密度……江宇虹把传统的经验变成数字化的IT语言,通过IT手段和物联网技术把种植这件事简单化。整个种植过程和关键数据都可以实时监测,使蔬菜质量得到管控。
阿卡农庄通过会员制的形式,聚集了一批中高端客户,这其中既有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会员,也有消费能力强的家庭会员。这种会员制服务,企业、家庭及个人均可租用农场的大棚,参与种植和采摘,也可以将自己的地全权委托给农庄管理。农庄提供实时上线的蔬菜视频和照片,会员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实时监控自己菜地的生产全过程。
在销售端,与传统的先种植再销售不同,阿卡农场通过预付费模式,按需生产,按量定价。这样既减少了中间环节,也保证了销路,还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经过4年多的发展,阿卡农庄已在全国布局了3个生产基地,600多个大棚,拥有2万多家庭会员,200多家企业会员。另外,阿卡农庄还推出了O2O乡村游平台――村会玩,整合周边地区农庄、乡村民宿、农特产品,提供乡村生活综合体验服务。
江宇虹将互联网的技术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应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与融合。
从新农人到新农业
在千万农民进城淘金,人们担忧“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之时,却有一群人逆流而动,主动选择上山下乡,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改造着乡村与土地。
他们,被称为“新农人”,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汪向东认为应该从三个“新”来认识和定义新农人―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
新农人正在成为“现象”。据农业部统计,全国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80万,根据阿里研究院的《中国新农人研究报告》显示,阿里零售平台上的新农人规模已经超过百万。这种庞大的新生群体以及不断增长的趋势或将成为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主流力量。
之所以成为现象,这当中有新农人内心回归乡村、改造乡村的理想使然,但更多的是农业风口之下,广阔市场前景带来的巨大吸引力。
与传统农民的单一来源相比,新农人结构趋于多元化,来自包括零售、IT、互联网、金融在内的各行各业。可以说,新农人带着明显的跨界特点,这样职业来源的多元化背景也有利于为农业带来成熟行业的经验。
对于急需变革的农村和农业来说,新农人的价值十分巨大,他们在改变农业生产和流通模式、拉动农民创业就业、保障食品安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建立新型互联网品牌等方面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有的用科学理念转变传统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有的瞄准农产品痛点,用一根网线对接产销,促进农民增收;有的寻求农村新业态的空白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由此可见,在中国,农业的价值正在逐步被发现和重视。农民不再是一种被动选择的身份,变成了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而这种选择往往关乎产业的走向。
产业大佬爱土地
事实上,新农人并不仅限于个体,工商资本、现代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扮演了新农人的角色。
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恒大、联想……巨头下乡,产业大佬纷纷携资本、技术、人才、资源进军农业。究其原因,这当中除了农业大发展带来的产业机遇驱动,也不乏巨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绿色、健康农业产业链的情怀和责任因素。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直接促进了消费者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旺盛需求,这也促进了巨头进军农业,打造安全、放心农产品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脚步。
比如,丁磊、刘强东进军农业,一个直接因素就是想探索出全新的农业模式,规避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吃上放心的猪肉、大米、水果、蔬菜。再比如联想,2010年柳传志宣布进军农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改变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旗下的现代农业板块公司佳沃集团成立之初,便确立了全产业链运营、全程可追溯、全球化布局的“三全”战略。
事实上,这些巨头企业在农业领域的诸多实践,的确为当下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更多的积极因素,并带来了活力和启发。
在生产环节,他们采取专业规模集约化生产,保证合理产量的同时,更追求质量,以此来换取更高的产品溢价。以联想佳沃为例,其出品的每一颗蓝莓,都要经过200多项技术标准的操作或检测,所有数据在消费终端都可以查询。这样的蓝莓价格,自然要高出普通蓝莓几倍。
在销售环节,他们擅长借助综合资源,实现社会化营销。比如,网易在“丁家猪”身上安装了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各种数据。而丁磊为了证明猪肉的安全,更是准备通过直播方式将整个养殖过程公开,提升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信心。另外,“丁家猪”连续三年出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宴请嘉宾的餐桌上,当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都在吃着他的猪肉时,想不出名也难。
因此,从当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必须有一批具有资本、技术、人才和创新发展能力的巨头企业进场,才能真正把产业机遇转化为市场价值。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农民
中国现有约13.6亿人口,农民占比超过60%,农村经济活力提升的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名词“城归”。据调查统计,目前“城归”已经占到4 000万外出农民工的四分之一。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中国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人力资本革命,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而新的人口红利正是来自农村,“城归”回来后将给农村带来变化,农民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以后,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这种人力资本革命,实际在为中国下一步创新做准备。
风口来了,新一轮制度和人口红利也正在形成。那么,在未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农民?
对标农业发达国家丹麦,虽然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减少了大量人力劳动,但当一个农民并不容易,需要经过五年的学习,并且获得执业证书才可以成为一名农民。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加上现代农业技术的充分应用,使得丹麦成为世界上农业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
推动农民职业化,同样也是中国农民演进路线的趋势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从传统农民转变成新型农民至关重要。
从某种角度而言,新农人可以算作新型农民的早期形态和探索者,但他们在海量的农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态,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需要依靠新农人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传统农民,使其具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 PLC;控制系统;选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TM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124-01
全球PLC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其中,五巨头企业为:德国Siemens(西门子)公司、美国Allen-Bradley公司、日本Mitsubishi(三菱)公司和Omron(欧姆龙)公司、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其销售额约占全球总销售额的2/3。国内形成产品化的PLC制造企业达数十家,但面对技术高和资本雄厚的国际PLC品牌企业,我国PLC制造企业大型产品还不够成熟,主要以中小型产品为主,价格相对便宜,市场占有率低于5%,处于这台大戏的“配角”位置。据中国工控网数据,《2013年中国PLC市场研究报告》2012年国内PLC市场规模约为79亿元人民币(含DIO),呈负增长,同比下滑9.2%。据中国行业咨询网预计,随着“十二五”提升装备自动化的提出,201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元人民币,2015年将超过16亿美元。应用于大型项目的高端PLC采购相对平稳,小型PLC产品在关系民生的行业呈持续增长态势,如石油开采、交通行业、农业机械和包装机械备等。
1 选用方法
全球PLC品牌和型号繁多,但因技术实力不一,产品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如何能选出各方面性能都非常适合特定工业现场应用环境的PLC成了关键性问题。但PLC选用始终遵从在满足安全性和可靠需求前提下,达到最优性价比的原则,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1 PLC数量及机型
当被控对象为单一的机器设备时,如铣床、简单自动生成线、洗碗机等,常选一台PLC控制。当多台设备需要被集中控制时,也可选一台PLC控制,再由指定的I/O口相联接,可减少通信线路。为了避免集中控制系统PLC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立即瘫痪,可选信息冗余度大、抗干扰能力好、容错功能强的PLC机型。当大区域内有若干对象需要被控制时,则可选具有数据交换和通信联网功能的多台PLC控制。一般同一系统的多台PLC选用的机型应尽量统一,因为同一厂家采用的各项技术指标都相对一致,便于采购、维修、扩展功能等。
1.2 功能匹配
工艺过程固定,维修量较小的场合,宜选整体式结构PLC,否则宜选模块式PLC。当设备以开关量控制为主,控制速度要求低时,可选功能匹配的低档机。若控制功能要求高(闭环控制、PID运算、通信联网等)的规模化过程控制,可视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选用中档或高档机。在安全稳定性能要求高的主控系统中,常选用知名品牌大型PLC,而为了降低大型系统集成的总成本,则可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选用国产小型PLC。
1.3 编程方便
如果被控设备的工艺需经常变动,就应选择具有在线编程功能PLC,因为可在线编程PLC的主机和编程器各自具有一个独立的CPU,即使主机CPU在运行的状态下,也可以使用编程器完成程序实时的修改,主机在一个扫描周期完成后与编程器通信,在下一个扫描周期执行修改后的程序实现新的控制要求,否则就应选择离线PLC。
1.4 系统响应时间
PLC系统响应时间T响应,主要与输入滤波器时间常数、单个扫描周期t周、输出继电器机械滞后时间等有关。一般满足:T响应≥t周≈N×10ms,其中,N为正实数。主要原因是系统响应时间若小于单个扫描周期,部分信号将会因扫描不到而丢失;如果系统响应时间太长,也会造成输出结果无效。因此对于实时性要求特别高的设备,所选PLC的系统响应时间就不应超过常规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动作时间,以满足实时控制要求。
1.5 电源和存储器容量
电源模块的额定输出电流容量不得低于CPU模块、扩展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等消耗电流的总和。存储器容量,按实际需要的为基准,再增加25%裕量估算。推荐估算公式如下:
R=[(DI×10)+(AI×150)×(1+25%)]
其中,R—总存储量字数;DI—开关量点数;AI—模拟量数。
1.6 I/O模块
输入模块选择与电压、输入点数、同时接通点数和门槛电平等有关。I/O模块与设备距离近,宜选低电压,反之,宜选较高电压。例如,距离超过10米则不能选用5 V电压,应选12 V。一般分两步估算I/O点数容量,即:先算出实际被控对象输入输出信号所需I/O总点数,再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增加10%~20%裕量。另外,同时接通输入点数不超过输入总点数的60%。当远距离传输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要求较高时,则需选用门槛电平相对较高的模块。输出模块选择与负载性质、输出电流和同时接通点数等有关。低功率因数频繁通断的交流和直流电感负载,可分别选用晶闸管输出和晶体管输出。对于动作速度慢和通断频率低的交直流负载,可选价格便宜的继电器输出型。另外,同时接通点数的电流累计值和负载电流的额定值都必须小于等于输出模块的额定电流值。
1.7 谨防伪劣产品
市场上往往存在伪劣PLC产品,它们常有内存故障,无高速输入功能,输出点接触不良等问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因此,最好从正规渠道进行购买。还可从外包装仔细鉴别,伪劣PLC的模具相对开得比较粗糙,字迹、盒子、标签等也与正品常存在细微的大小和颜色等差异。如正品三菱PLC编程口的内部插孔金属片是镀金的,伪劣的大部分则是钛白或者银色等非金色。
2 结束语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PLC的选用方法,顺应PLC制造企业和产品型号日益增多的潮流,能在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前提下,帮助用户选择较为适合的PLC产品。
参考文献
[1]庄文浩.PLC在油田控制系统中的选型与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13(2):54-56.
[2]孙小明.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PLC应用分析[J].软件,2008(3):54-58.
一、俄罗斯整体农业状况
俄罗斯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农业用地约2.2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25亿多公顷,全俄人均耕地0.84公顷;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840万人,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面积约15.7公顷,另有草地牧场7260万公顷。俄罗斯农牧业以小麦、甜菜、马铃薯和羊、猪、奶牛、禽蛋为主;小麦、葵花子、马铃薯和鸡蛋、牛奶、羊毛产量居世界前列。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黑土区、顿河流域、伏尔加河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是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区,中央黑土区是甜菜、水果主要产区,西西伯利亚、中央黑土区和北高加索是牛奶和蛋类主产区,蔬菜产地主要集中在俄南部地区及一些大城市、工业中心的城郊地区。现阶段俄罗斯对畜禽产品、蔬菜及水果的进口依赖程度更高。
目前,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莫斯科州政府已经制订了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在土地、税收方面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吸引和支持外资重点投入肉类、奶蛋类畜牧产业的发展,农业技术、装备研发和投资,以及闲置土地耕作开发。哈尔滨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齐全,农业科技研发体系雄厚,农牧业生产管理技术成熟,已经发展了一批实力强大、外向度较高的农业产业企业,与莫斯科农业发展互补性强,农业投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双方应着重在四个方面加强合作,一是推介和引进哈尔滨市农业企业到莫斯科州,重点投资生猪、禽蛋养殖加工产业、开发闲置土地耕种粮食、蔬菜,以及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二是加强在农业技术特别是生猪繁育、蔬菜育种和农业生产加工机械研发方面的技术交流、培训与合作;三是加快推进哈尔滨市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猪肉、禽蛋、粮食、蔬菜等对莫斯科乃至全俄罗斯贸易,加强在农业和农产品会展等方面的合作;四是设立“莫斯科-哈尔滨农产品(国际)集散中心”项目。
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现状
为反制欧美等国对俄罗斯实施的经济制裁,俄罗斯官方宣布全面禁止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进口猪肉、牛肉、家禽、水果、蔬菜、鱼类、奶酪、牛奶及乳制品。目前俄罗斯主要食品每公斤价格为牛肉159.03卢布、猪肉155.89卢布、禽肉86.60卢布、土豆39.13卢布、大白菜31.4卢布、胡萝卜37.26卢布、苹果67.95卢布、梨64.66卢布。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农产品和食品供应短缺的紧张形势已经大幅度显现,各类农产品市场价格迅速走高,这无疑给我市农产品全面进入俄罗斯市场带来了重大机遇。
哈尔滨市无论从地缘优势和农业比较优势方面来讲在全国范围内都十分突出,特别是生猪、禽蛋、粮食、蔬菜、山特产品生产总量大、品质优良,在莫斯科乃至全俄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我市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抓紧落实我市生猪加工养殖企业供俄生猪出口配额;我们要组织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适时赴俄考察、签订供货协议,或吸引俄方组团来我市集中采购,要落实好生产供应计划,力求在俄罗斯冬季期间组织一批猪肉、禽肉、粮食、蔬菜产品供俄;要尽可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双方分别明确责任部门和联系人,加强日常联系和人员往来交流,推进我市农产品对俄贸易长期务实合作。
三、哈尔滨市加快推进对俄罗斯农业投资和农产品贸易的对策研究
(一)抢抓市场机遇,积极推动生猪、禽蛋及粮食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对俄贸易
中国是俄罗斯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额连年保持每年近10%增长。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研究报告,俄罗斯每年蔬菜和瓜类缺口约为180万~200万吨,水果缺口约为290万~320万吨,肉类缺口约为70万~100万吨,而收购价格一般为满洲里市场的3倍左右。俄罗斯全面禁止从欧美等国进口猪肉、牛肉、家禽、粮食、水果、蔬菜等食品农产品,将留下逾千亿元人民币的市场空间,给我市农产品对俄贸易带来巨大机遇,我市生猪、禽肉、禽蛋、粮食、蔬菜出口优势明显。受非洲猪瘟影响,俄罗斯正恢复自中国进口猪肉,我市是生猪生产大市,产业基础坚实,我们必须在确保市内供应计划的前提下,学会内外贸易两条腿走路、统筹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建议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将一批上规模、有实力的本地生猪养殖加工企业纳入出口俄罗斯配额管理计划;同时,积极支持组织一批有规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如北大荒集团、大庄园、宾西牛肉、稻田岗等企业加大猪、牛、禽肉、禽蛋、粮食和蔬菜产品对俄出口,打响“黑土地”字号农产品国际品牌。
(二)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哈尔滨农业“走出去”战略
哈尔滨农业在农产品资源、农业技术和装备、劳动力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境外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开发力度,鼓励、支持我市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技术“走出去”,建立一批境外粮油、种业、果蔬、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和中小型农机具制备等优势产业基地,不断提高我市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大对外投资金融支持服务力度,鼓励市内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直接投资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参股并购国际农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不断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广度、深度和层次;要认真把握投资目的地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政策环境,注重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优势互补互利,充分尊重地方法规制度、融合当地民俗文化元素、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实现农业对外合作共赢与稳健发展。哈尔滨市发展对俄罗斯农业合作,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比较优势,鼓励企业赴俄投资现代农业生产和综合开发,重点是发展生猪、禽肉与奶蛋产品养殖加工,劳务输出、土地租赁与粮食种植、蔬菜生产,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与营运,小农机制备、贸易和作业服务,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合作与交流等。要积极稳健,致力构建政府间、企业间长期战略互惠合作关系。
目录
第1章 项目总论
第2章 项目背景
第3章 发展概况
第4章 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第5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6章 项目实施及投资估算
第7 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附:部分进出口报关企业的业务动态
一、 项目总论
芜湖县处于安徽省“沿边”(沿浙江、江苏)、“沿江”(沿长江)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三面环绕芜湖市区,通往芜湖市的道路有芜宣高速、芜屯快速通道、205国道、湾石公路等。交通发达,境内青弋江直通黄金水道长江,皖赣铁路穿越县城,104省道与205国道在县境西面交会,芜宣高速(芜湖—宣城)、芜马高速(芜湖—马鞍山)已建成通车,铜南宣高速(铜陵—南陵—宣城)、芜雁高速(芜湖—高淳)现已开工建设,四条高速在县域东西南北都设有出入口,这一独特的优势,构成了芜湖县到江浙地区的3小时高速公路网络。县城湾沚距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仅两小时车程。芜湖县拥有安徽省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网:有合肥至杭州高速、芜湖至上海高速(沿江高速)、芜湖至太湖高速、铜陵至宣城高速出口。铁路交通便捷:芜湖至杭州铁路,南京至江西铁路,武汉至上海铁路在境内交汇,并有始发客运列车至北京。水路运输发达:芜湖港为长江最后一个万吨级深水良港,芜湖港朱家桥外贸码头有两个万吨级泊位,拥有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保税区,外贸运输便捷,在安徽省内独一无二。空中走廊畅通:附近有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骆岗国际机场。
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紧靠芜湖县城,高速公路穿越开发区而过,从开发区全高速连通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地。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距芜湖市中心35公里,离杭州市270公里。距国家级对外开放码头朱家桥外贸码头40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120公里。距铁路车站2.5公里。建设中的芜太高速(芜湖——太湖)通车后将开发区至上海的距离由350km缩短到250km,将使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在真正意义上融入了上海经济圈,将进一步加快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的发展步伐,凸显开发区的区位优势。
芜湖县本身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其中金田集团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上,现已形成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木器包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安徽省重点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县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目前已聚集了近500家工厂,近80亿的资金。80%以上都是机械类,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和配件、工程机械、模具、电子仪表、电子电器、农业机械、环保机械、食品机械、印刷包装机械、精密铸造件、机电冲压件、数控机床、矿山机械等。特别是生产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的企业已超过160家,开发区正在申请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孕育和聚集,芜湖的物流市场正走向一个逐步攀升的临界点。在安徽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跨越发展”总体思路及东向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群带动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推动下,这种内生能量与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速的外源能量迎头碰撞、相互激荡,形成“顶托效应”,给毗邻长三角、地处东部沿海通往中西部“咽喉”位置芜湖的物流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加快发展机遇。芜湖的物流市场必将通过整合、改造与新建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存量资源的充分、合理运用,并根据总体发展的需要加以改造,逐步建立和完善进出口报关业务系统,大力推进开展如采购、加工配送、储运分拨、连锁分销等现代物流业务,形成现代物流一体化规模。
二、项目背景
素有 “ 长江巨埠,皖之中坚 ” 美誉的芜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交通便捷, 市场辐射面广, 区位优越,濒临长江,芜湖港是万里长江上最后一座万吨级深水良港 。芜湖是安徽省近代工业的发祥地,长江流域经济中心之一,安徽皖江城市群的中心,也是 “ 马芜铜 ” 经济圈(马钢、奇瑞、海螺、铜业悉数在此)的中心 。而芜湖县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决定了芜湖在沿江产业带的率先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芜湖经济基础好,实力雄厚。目前,芜湖市有经济开发园区国家级2个,省市级各6个。芜湖工业初步形成了建材、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三个支柱产业。 以海螺集团、华亚企业为主力,芜湖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和亚洲最大的 pvc 管材、型材生产基地;以奇瑞公司为核心的汽车产业不断壮大;意大利菲亚特、德国巴斯夫、德国西门子、美的、日立、实达等国内外一流企业进入芜湖; 芜湖正成为生产制造基地和科技研发中心。
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开发区,外商主要来自美国、日本、比利时、新加坡、澳大利亚、西班牙、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汽车制造、电子、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的发展格局,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也给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壮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芜湖县机械工业园目前已被批准为省开发区重点扶持,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0余平方公里,近期开发规划面积13.7平方公里,东扩一期建设开发面积28平方公里。在“xx”至“xx”期间力争使园区成为安徽省一流的先进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产业
基地,将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具备交通区位优、产业方向明、项目用地活、要素成本低、发展依托强、政策服务好、配套功能全等一系列条件和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正在申报汽车零部件出口加工基地,全国煤矿机械生产基地。同时,园区被批为“安徽芜湖机械民营科技园”,并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作,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
根据芜湖县机械工业园的投资政策,投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享受地方财政设立的企业发展基金的将奖励。投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五年内地方所得部分,前三年奖励投资人80%,后两年奖励投资人50%;另外同时享受相关土地优惠政策和其他优惠政策,除国家规定必须上缴的费用以外,免收行政性收费,事业性、经营性收费按下限减半征收,特殊项目采取一事一议。
三、发展概况
中央“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安徽 ” xx ” 规划提出 “ 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 ” 战略等,对于芜湖这样一个紧邻长三角的安徽明星城市,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芜湖 处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产业大转移的最前沿 , 突显其区位优势。芜湖现在是 “ 天时、地利、人和 ” ,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诸要素,前景非常好,经济飞跃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
芜湖市“xx”规划提出:进一步壮大新型建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有选择地培育战略性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新型工业化,打造 “ 芜湖制造 ” 的工业品牌。未来五年,工业将累计投资800亿元。大规模的传统技改项目和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项目为装备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当前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芜湖货运乃至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安徽物流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路拓展》(20xx-11-04发文)报告中也特别提出:安徽省政府对加快交通物流发展,必须加快建设合肥、芜湖港、安庆港、蚌埠和阜阳五大物流园区及合肥新港物流中心、芜湖长江物流中心、蚌埠新港物流中心等13个物流中心;改造一批具有良好物流发展前景的货运站;建设以合肥货运交易所为中心,以16个地市货运信息中心为依托的三层次货运交易市场体系。构筑五大物流服务系统:重点培育快速货运、专业运输、城市配送、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五大物流服务系统。发展快货运输,率先建设合肥、芜湖、安庆、蚌埠和阜阳五个省级货运中心之间的快运网络,诸多针对物流市场发展和实施也正在紧张积极的筹划运作中。
从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到交通、能源、劳务,各种经济要素流动双向加速、带动资源优化配置的大势现已清晰可见。交通设施建设重心东移;资源开发支撑东进;城市能量聚集东向。据统计,20xx年安徽吸引省外资金600多亿元,其中半数以上来自长三角。今年1-8月份,安徽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00多亿,其中的五分之一来源于长三角。我们看到,苏浙民企入皖已由单个转向整体产业和群体“块状”转移,当地政府和企业也已由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自20xx年9月,芜湖县在芜宣高速与县城接口处的荒岗地上,倾力打造13.7平方公里的机械工业园,巧借区位优势、定位准确的工业园已成为芜湖县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到20xx年底,有22家入园企业实现产值3.8亿元,创利税4560万元。当年还是一片荒岗的芜湖县机械工业园,目前已聚集了近400家工厂,近80亿的资金。这里已形成产业集聚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很适合大规模发展的态势。
四、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xx”时期,沿江城市群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崛起。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进入新一轮调整,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的快速崛起,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沿江城市群特别是芜湖有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牵动力量。国内外资本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资本向我国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加快;沿海地区受产业结构升级、商务成本上升,以及土地、环保、劳动力等方面的制约,产业也呈现加速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势头。沿江城市群区位优越,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上具有良好的条件。随着促进中部崛起和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开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力度的加大,沿江城市群特别是芜湖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得到国家在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也会更多。
20xx年12月21日在省政府公报《沿江城市群“xx”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也重点提出在产业选择上,注重发展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根据现有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按照轴—辐物流空间网络模式,规划建设芜湖和安庆两个区域性物流中心。(1)芜湖物流中心。以长江黄金水道、港口和开发区为依托,以发展区域物流为主导,建成综合型港口枢纽城市、大宗货物中转中心。紧紧抓住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周期的机遇,同时充分利用交通便捷的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降低生产成本,使芜湖成为全省乃至长江流域重要的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高地。发展物流产业集群。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形成市场—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用户的供应链。充分利用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载体,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若干个物流枢纽城市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形成以马芜铜宜为中心的多层次的综合物流网。
通过对芜湖及对周边市场仓储市场的调查,目前仓储市场是以300米²三个月为基准起步,单价为15元/月*米²,仓储市场的需要量也在呈逐渐上升态势,每月有约500-1000米²的需求量。芜湖东大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芜湖和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芜湖锐可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产品80%以上都远销到东南亚、欧美、非洲及中东等地区。芜湖和晶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一体的合资企业,主要为国内外著名家电企业配套生产微电脑控制产品,年生产能力200万台套。
五、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建设条件:
1、建立一个占地在30亩以上的货物仓库,依托安徽省重点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农产品集散地以及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势,重点打造第三方物流品牌企业,既可充分填补芜湖机械工业开发区和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企业和进出口企业对外贸易运输的需求空白,更可以满足芜湖及周边企业对物流仓储日益重视和迫切的需求。
2、依托芜湖港新建集装箱堆场,以适应集装箱吞吐量迅速发展的需要。根据芜湖市集装箱堆场市场的调查,我市集装箱堆场企业和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地表现在平均规模偏小、布局不合理、发展水平低等方面。就集装箱堆场面积而言,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发展的要求。堆场设施布局不合理问题也很明显。因此,可计划在芜湖县或市区之间择址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集装箱配送中心,以同时解决总量上的不足和空间布局上的需要。
厂址选择:
在芜雁高速(芜湖――高淳)的出口处,投资建设一座占地30亩的物流配套中心。芜雁高速与104省道(芜屯快速通道)相连,东边靠工业园是宣芜高速,地理位置十分顺畅便捷。
六、 项目实施及投资估算
征地30亩大约需330万人民币,首先建立一座1000平方米的仓储,和一块仓储办公用地,仓储投资约需55万元人民币,办公用地100平方米(砖混结构)每平方米造价550元/平方米,合计5.5万元,前期投资大约需400万人民币。后期可建项目集装箱堆场和停车场地,可视经营发展和市场需求建设。
七、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报告,物流仓储、包装等一站式物流服务的项目实施应该尽早开始进行,重点搞好物流仓储工程、形成以仓储资源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现代物流主体,完善物流网络,此项目将会具有极高的品牌价值,市场需求前景看好,成长性较好;投资总额不大,可以控制一个区域的市场,投资回报很高,资金风险可以控制。这是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
附:部分进出口报关企业的业务动态
1 芜湖锐可德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出口方向:东南亚、欧美、非洲及中东等地区。
2 芜湖成聚工贸有限公司 出口方向:东南亚、欧美等地区
3 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出口方向:东南亚、欧美、非洲及中东等地区
4 芜湖东大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出口方向:东南亚、欧美、非洲及中东等地区
5 芜湖和晶科技有限公司 出口方向:东南亚、欧美、香港等地区
6 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出口方向:东南亚、欧美、非洲及中东等地区
关键词:差别收费制;特色农产品;消费环境;谨慎动机;连锁超市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3202
1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高且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
(1)当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提高缓慢,从而农民的实际购买力有限。当前,我国农民收入还没有走出低速徘徊期。尽管有的年份有的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幅度比较高,但总体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03年,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在1997年至2002年的6年中,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逐渐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6年只增加了549.5元,每年平均增长不到4%。
(2)农村消费环境较差,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①农村中乡镇道路建设问题突出,这是制约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的重要因素。农民有特产而运不出去,城市有工业品也难以上门提供服务,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②我国当前通讯设施虽然发展很快,但在农村的很多地区仍然是通讯盲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对手机等通讯产品的消费。③农村中消费品的质量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农村中由于缺乏对消费品的质量监督,大量劣质产品拥入农村市场。农民在消费过程中,深受这些劣质消费品的危害,从而使农民的消费积极性严重受挫。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农民不愿也不敢增加自己的消费。根据凯恩斯的谨慎动机理论: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个人为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而持有的货币量大体上也和收入成正比。如果用L1表示谨慎动机所产生的全部实际货币需求量,用y表示实际收入,则这种货币需求量和收入的关系可表示为:L1=L1(y)或者L1=k*y 其中k为所需货币量同实际收入的比例关系。目前,由于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民要生病得长途跋涉到城市看病,且城市的大医院医疗费又十分昂贵。农村中“看病难”“养老难”仍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不久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显示,52%的人头痛感冒就自己买药吃,有近20%的人是自我治疗或者硬挺着等病好。农村中之所以出现“小病扛”“大病拖”以及“养儿防老”“养女送终”这一现象,还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不解除农民的这些“后顾之忧”,农民即使有钱也不敢大胆地增加现期消费。
(4)农民的总支出中子女的教育支出占的比重过大,用于其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相对就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增加。以高等教育为例,在教育改革之前,全国高校的年人均学费仅为200元,1997年全国高校实现“公费生”和“自费生”并轨收费,学费标准从1998年的1000余元开始节节攀升,目前已达5000元左右。国家统计局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这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与此同时,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年增长率超过20%。
2扩大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几点政策建议
2.1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消费需求
(1)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增加对农民的信贷配给,鼓励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金融机构从农村吸储多、放贷少,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农业和农民办的乡镇企业贷款十分困难。2003年,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近16亿元,而用于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余额仅占10%左右。当前,农村中农民的信贷需求很大,但农民没有一定的信贷担保,无法得到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贷款支持。因而,各地方政府应出面为农民提供信用担保;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鼓励他们发展新的产业、发展自己办的乡镇企业。
(2)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在创汇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收。以云南省为例,前三季度,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中,咖啡出口增势强劲,出口量值分别为1.3万吨和2991万元,同比增幅分别达95.4%和102.9%;果仁出口增势喜人,出口量达2952吨,同比增长45.5%,实现创汇1737万美元,同比增长45%;鲜花出口大幅增长,出口创汇821万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8.9%,创汇效益增长显著。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国家的创汇;同时,也解决了云南省农村很大一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进而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3)实行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同时,控制农业生产中生产要素价格的增长,保障农民在增产时也能增收。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产品的品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因而农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不理想,使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加大。地方政府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引导农民从农作物的育种到生产、销售走向一体化。实现优良品种的培育、高质量要求的生产、顺畅的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创造一切条件;同时,防止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实施生产要素的最高限价,切实保障农民增产又增收。
(4)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维护农民权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今后我国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理应更多地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加以实施。此外,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也是政府与国外进行农产品贸易谈判时持有的一个极具分量的筹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纠纷中,代表农民进行谈判的,往往不是各国政府,而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发展并正确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确保在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中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
2.2大力发展小城镇的连锁超市和连锁专业商店,加强消费品的质量监督,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
(1)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普遍偏低,可以在农村城镇发展以食品销售为主的连锁超市。连锁超市以价格低廉、经营品种多、选购方便、购物环境优雅等特点吸引农民的购买欲望。
(2)发展连锁专业商店。据统计农村农业生产资料,例如化肥、农药、地膜、农业机械、农用车等需求明显增长;家用电器,例如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农村开始进入消费高峰期;贫困地区的农民进入新房建造期,发达地区的农民进入住宅的翻建和装修期,农村建筑材料的销量正在猛增;另外,摩托车、电话、手机等交通、通讯工具正在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针对以上状况,可以发展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连锁专业商店,以满足农村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性需要。同时,完善农村消费品的质量监督体系,防止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影响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我国社会保障的范围。
我国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大中城市,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目前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以家庭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其中,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仍然是坚持和强调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相结合;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与国家补助为辅、国家适当给予政策扶持相结合;而且,社会保障的范围很有限,以农村医疗为例:1989年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只占5%左右;2003年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也仅有14.2%。因而,政府应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大国家补助的比重;同时,加快农村的医疗和养老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以解决农村“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消除农民增加当前消费的顾虑,从而活跃农村的消费品市场。
(4)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实行差别收费制,降低教育支出占农民总支出的比重。
我国自从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子女的教育费用逐年增加。在农村,教育的费用支出特别是高等教育费用支出,已成为家庭的主要负担,占家庭总支出的1/3左右。零点公司前不久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也显示:城乡贫困人群中有40%-50%的人提道,“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这一支出占的比重过大,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就相对较少,严重制约着农民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应实施“三级价格歧视理论”,即对同一种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具体分析如下:(如图1、2、3)。(其中P0=P1=P2, MR1=MR2=MC,P为教育费用、Q为子女对教育的需求量)
图(2)中,农村的穷人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是富于弹性,当价格由P1上升到P2时,需求量由OQ1减少到OQ2, |P1P2||Q1Q2|,教育需求的变化量大于教育费用的变化量。因此,应减少甚至免除农村中贫困子女的教育费用;增加对城市中富人区的子女教育费用,特别是增加高等教育收费;增加的部分用来补足农村中贫困子女的教育费用的减少量。同时,界定富人与穷人的标准,我们以恩格尔系数为参照即恩格尔系数=用于食物的支出金额/总支出的金额,(系数为59%以上者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上为最富裕),恩格尔系数能很好地反映富裕程度,从而可以据此来划分富人和穷人。通过这种措施,就可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相对地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推动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农民持续增收动力: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相结合[J]. 中国农村经济,2006,(1).
[2]李同彬.农村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6,(7).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