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泥石流灾害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泥石流灾害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泥石流灾害案例

第1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泥石流重量;泥石流流量;生物法;岩土工程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矿山建设项目的不断开展,我国相关部门对矿山地质灾害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矿山泥石流是一种发生频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的矿山地质灾害。矿山泥石流不仅仅会阻碍矿山正常的建设与施工,也会导致河道堵塞、破坏民生设施,使国家财产猛兽极大的损失。所以矿山泥石流的防范与治理已经成为矿山地质灾害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大多数的矿山泥石流的产生原因是由开发矿石过程中产生的废石、煤矸石等堆放不当所引发的。现阶段我国的矿山大多将废石渣堆放在与作业区域相隔不远的山坡或者沟谷中,所以堆放废石渣的区域植被遭到极大程度的破坏,一旦遇到降雨、冰雪消融等水动力的激发,就会导致堆放的废石摩擦力下降,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最终导致人工矿山泥石流。由于矿山泥石流的废石渣相比于普通边坡的土质不同,所以矿山泥石流与自然泥石流有很大的不同。由此可见对矿山泥石流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现阶段我国对矿山泥石流的防范与治理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的泥石流因素分析、评价体系以及防治措施。本文通过对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类型、特征要素分析,旨在提出一套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治理方法,为今后的矿山泥石流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1 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类型分析

矿山泥石流的形成往往与地质构造、地貌、水文条件、植被种植等各个自然因素以及排土场堆放、废石渣的处理等认为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大部分的矿山泥石流的引发条件往往包括高陡的地貌、降水以及水动力、土质松散等。所以矿山泥石流容易在我国丘陵地带发生。矿山泥石流与自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最大差异在于构成的固体物质来源不同。矿山泥石流的物源主要是矿产开发过程中排放的废渣,所以相比于其他边坡的土质具有堆积集中、物源聚集速率快等特点。所以矿物废渣不合理堆放以及松散的渣石成为了泥石流的隐患。既有可能将原来非泥石流沟变成高频的泥石流沟。

现阶段我国对于矿山泥石流的类型划分有不同的方法,如果按照泥石流固相物质的组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废石型泥石流、尾矿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按照矿山泥石流的流体性质可以划分为粘性泥石流、稀性泥石流以及过渡性泥石流。按照形成条件的不同因素可以划分为降水型泥石流、冰融型泥石流以及崩塌型泥石流。目前多用按照形成条件的不同因素的划分方法,其中降水泥石流是矿山泥石流的主要放在减灾对象。

2 矿山泥石流的特征要素分析

通过以上对矿山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以及类型的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矿山泥石流是一种人为导致的地质灾害,为了更好的预测以及治理矿山泥石流。本文总结出预测矿山泥石流的特征要素,具体包括下几个方面:(1)单位体积泥石流的重量,也就是泥石流的重度。对于矿山泥石流重度的计算问题,由于其地域性比较强,公式只是用作试算的用途,所以在实际工程中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的重量范围与废石渣的堆放地点以及沟谷的情况有关。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单位体积泥石流重量指的是沟谷断面的单位重量。根据对数百例矿山泥石流案例的统计,结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0220-2006,本文认为矿山泥石流的单位重量与堆放废石渣形成的坡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废石颗粒的密度为27Kg/m3左右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公式进行计算:G=6.9f+14.4,其中f为废石堆的坡度;(2)矿山泥石流的流量。矿山泥石流的流量指的是一次泥石流活动中冲出的固体物质的量。此特征要素是泥石流定量分析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不仅仅表征了泥石流的规模以及强度,还决定了泥石流防治过程中构筑物以及其他防护手段的选择。现阶段最为准确的方法为直接测量法,通过确定矿山泥石流的最高泥位、泥石流断面流量以及泥石流持续时间进而得出较为准确的平均流速,但是直接测量法也会受到泥石流性质以及活动时间短暂等影响,所以可行性不高。目前大多数的矿山泥石流是由多年数据提炼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本文研究的是配方法计算矿山泥石流的流量。此经验公式的前提条件是废石以及土体是随着水体的流动以及回流等冲刷的过程中同步下滑,所以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下滑的频率与水体的流动频率相等,并且水体最终全部变为泥石流。矿山泥石流的流量计算公式为:Q泥=(1+r)Q水,其中:Q泥为与Q水同频率的矿山泥石流的流量;r为矿山泥石流的流量增加系数,r= (q泥-q水)/ (q实-q水)。其中q泥为矿山泥石流的流体容重;q水为水体的容重;q实为废石与土体等实体的容重;Q水某一次水体的流量。

3 矿山泥石流的防范与治理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对矿山泥石流的特征要素分析可以总结出矿山泥石流与废石渣的堆放地点、沟谷的情况、废石渣的断面、固体物质的容重等因素有关。所以在防范于智力泥石流的过程中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理。通过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出治理与防范泥石流的有效方法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法治理矿山泥石流。生物法治理矿山泥石流主要理念是植树造林,因地制宜的将组合不一、结构不同的植物种植在土质以及费是对较为松散密集的区域。一旦出现了强降雨,植物群的根茎可以加固松散的土质,增加废石的粗糙程度。并且通过种植一些根系较为发达、生长能力较强的植物可以促进土壤的形成,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降低由于地表水源而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2)岩土工程法治理矿山泥石流。岩土工程法主要包括:修建挡墙、修建排水系统、渡槽工程等,在矿山中常见到挡土墙治理泥石流。泥石流挡墙工程必须具有透水性大、坝体坚固、耐磨性高等特点。所以挡墙的修建方案一般包括拱坝、重力坝以及透水格栏坝。1)拱坝。拱坝的基本力学原理是拱的接触面积小、坝体的稳固性高。但是拱坝属于水工坝体,其库容是有限的,坝体一旦出现淤满等情况机会失去防治效力;2)重力坝。重力坝的优点是整体性较好、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库容相对较大;3)透水格栏坝。透水格栏坝的整体性虽然不高,但是透水性较强,可以有效的阻挡大块的废石,减少泥石流的损失,所以库容较大。在剥离物以及废石的排弃场址的中下游修建挡墙的同时,还要配合排导槽,从而全方位的进行矿山泥石流的防治与治理。

参考文献:

第2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滑坡 预测评估 原则 方法

0 引言

由于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予人类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影响,不合理的建筑选址所造成的事故频发。为了减少因不合理的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地质灾害预测评估是对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各种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预测评估必须在对地质环境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判断自然及人类活动等激发下,某一个或多个可调节的地质环境的变化,导致致灾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预测评估地质灾害的范围、危险性和危害程度。

地质灾害种类较多,现就最常见且危害较为严重的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内容、原则及方法作一介绍,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

1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及原则

1.1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内容包括三方面:工程建设可能遭受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加剧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1.2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原则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拟建工程为核心的原则;以现状为基础,考虑灾害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则;以定性为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或不宜用定量方法评估的就用定性方法评估,适宜定量评估的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量化。

2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案例分析

以拟建公路为例,介绍其预测评估方法,预测其危险性大小。

2.1 拟建公路可能遭受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工程遭受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必须结合具体工程位置与滑坡体之间的空间关系综合分析,确定其危险性大小。

(1)拟建公路平行滑面方向

若拟建公路在滑坡体上或者近距离的下方,遭受滑坡危险性大;若拟建公路在滑坡后方短距离范围内,遭受滑坡危险性中等;若拟建公路在滑坡后较远距离,遭受滑坡危险性较小。

(2)拟建公路垂直滑向

若拟建公路在滑床以下通过,深度在3倍洞径以上,其遭受滑坡危险性较小,3倍洞径以内,其遭受滑坡危险性中等;若拟建公路在滑体中通过,遭受滑坡危险性大;若拟建公路从滑体上以桥梁的方式通过,且桥梁架在滑体上,遭受滑坡危险性大。

(3)拟建公路在滑体两侧通过

若拟建公路与滑体距离在滑体厚度范围以外,其遭受滑坡危险性较小;若拟建公路与滑体距离在滑体厚度范围以内,其遭受滑坡危险性中等。

2.2 拟建公路加剧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工程加剧是指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或运营期间使现状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降低了,与拟建工程和滑坡位置、开挖规模、方式等有关。

若拟建公路以路堤方式在滑坡前缘通过,施工过程中对滑坡体前缘的影响较小,其加剧滑坡危险性中等或较小;若拟建公路以路堑形式通过,需要对滑坡体前缘进行开挖,导致滑坡体前缘的抗滑力进一步减小,稳定性降低,其加剧滑坡危险性大或中等。

2.3 拟建公路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拟建工程引发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改变了拟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破坏岩土体的平衡,从而导致岩土体变形破坏,形成的地质灾害。如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隧道塌陷;水库诱发地震、滑坡;弃土引发泥石流等。

(1)开挖(平整场地、路堑)引发边坡失稳破坏

修路平基或路堑开挖形成5~30度甚至更大的人工边坡,边坡是否会产生变形破坏,其稳定性如何?具体边坡失稳致灾的危险性主要依据开挖处自然坡高、坡度、岩性组合、岩体破碎程度以及植被覆盖条件和降水入渗条件等来综合分析,判断其危险性大小。

(2)弃土引发泥石流

工程施工弃土常常会引发泥石流,其主要发生在水和地形都具备的条件下,物质条件相对短缺的地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大量弃土堆在斜坡地带或沟谷中时,在洪水流的情况下,很可能引发泥石流的产生。其危险性大小,要结合泥石流与拟建公路的空间位置,确定其危险性大小。

3 结语

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能够有效的预测工程建设过程或运营中所遭受、加剧及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小,对合理选择建筑场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掌握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内容、原则及方法,结合具体工程与灾害点的空间位置,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分析,确定危害对象和经济损失严重程度,合理的确定其危险性大小。

参考文献:

第3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一、高度重视,贯彻迅速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0年6月30日全州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局及时组织学习了中央、省、州关于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会议精神,把全员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州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聚焦重点,增强实效,注重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和工作实际,全面深入解读会议精神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安排部署依据。

二、强化责任,重在落实

按照电视电话会议的安排部署,全局将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扎实抓好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工作,2020年全局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思想重视,压实责任。充分认识到我县地质灾害防治的严峻性和复杂性,层层压实责任,抓好落实,坚持值班值守,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及时预警、转移疏散,加强灾点宣传培训和应急演练,坚持一日一会商,一日一调度,一旦发生险情或灾情,领导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科学指挥,将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确保人员零伤亡。

二是加强监测,果断避让。借助专业技术力量对全县重点区域、人口集中区开展地毯式排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加强值班值守,加强巡查排查,临灾要科学果断处置,及时预警信息,提前主动避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强化培训,逐点演练。采取ppt讲演、典型案例分析、资料发放等方式进一步向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乡(镇)村组干部以及监测人员广泛的宣传介绍地质灾害临灾预兆、应急逃生技能及地质灾害防治等科普知识;并按照“一年一跑”的要求协助各乡(镇)完成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隐患点应急演练,进一步明确预警信号、避险路线及避险场所,达到应急演练应有的效果,提高临灾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四是增强力量,强化保障。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建设,以战代练,要随时能集中、调得动、开得出、联得上、救得赢。对现有应急物质和设备进行清理,查漏补缺,科学调度,全面应对地质灾害,确保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4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关 键 词:边坡;稳定性;软件;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U 45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地震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特别是西南地区,又特别是08年汶川地震以后,由地震后降雨而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已经越来越频繁,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评价,对边坡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防有极大的帮助,以达到减少灾害、经济损失的目的。本文就各种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评价常用分析软件的主要特征,及其优缺点作些简要分析。

目前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的软件有很多种,常用到的有ARCGIS、ANSYS、FLAC3D、SLOPE/W、SLIDE 等软件进行建模分析。下面就这几种常见的分析软件进行一一说明。

1基于ARCGIS软件建模分析法

ARCGIS由Esri公司开发,开发之初,主要关注于数据编辑或者集中于应用工程,以及花费精力在创建GIS数据库并构造地理信息的强大功能。随着ARCGIS版本的更新,其功能也逐渐丰富起来。

1.1 ARCGIS原理

ARCGIS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相关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及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

1.2 ARCGIS优缺点

优点:1)这是全球首款支持云架构的GIS平台,同时ARCGIS10具备了真正的3D建模,编辑和分析能力,并实现了由三维空间向四维时空的飞跃;2)真正的遥感与GIS一体化,并且可对软件直接进行数据输入。

缺点:1)运用GIS软件建模需借助遥感的影像图形,才能让模型精确,但是高清的遥感影像资料不容易得到;2)通过概率统计原理来进行地震模拟,一般情况下仅适于大范围地域,范围过小则不能收集到足够的资料,不能根据概率统计原理来进行危险性分级。

1.3 ARCGIS工程案例

工程案例1 :刘连中等人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采用此种方法确定危险性指数,成功的将汶川地震波及到的32个重灾区县,分为四个等级。对于灾害的预防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工程案例2:对汶川县城城区的南沟和羊岭沟两条泥石流沟进行调查和评价,将遥感(RS)和GIS技术相结,开展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承灾能力评价,风险计算及风险分区评价研究。最终得到泥石流评价图、泥石流易损性评价图及风险评价图。

2基于SLOPE/W 软件建模分析法

2.1 SLOPE/W简介及原理

SLOPE/W 是GEO-SLOPE软件中一款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的软件,它是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包括力平衡和力矩平衡)建立的程序,同时SLOPE/W 是全球岩土工程界应用最广泛的专业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

2.2 SLOPE/W优缺点

其优点:1)在计算时,可以采用多种土体模型,通过对模型赋值参数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2)SLOPE/W建模容易,操作简单;3)SLOPE/W可以直接用CAD底图建模,能让使用者比较直观的看到图示化最危险滑动面及对应的滑动中心的位置和相应的安全系数;4)可以得到各土条的受力情况和几何尺寸及焦度,以及各物理量随坐标轴的变化曲线,为进一步分析提供了方便;5)SLOPE/W还可以与 SIGMA/W和 QUAKE/W模块结合,可以分别按有限元应力法计算边坡的稳定度和分析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边坡问题。

缺点:1)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法不能解决分析边坡应力和应变的问题;2)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主要问题是:为使本身不静定的问题变为静定,要做一些假设。如果这些假设与实际情况不符,则会得到不合理的结果。

2.3 SLOPE/W工程案例

工程案例:在《基于SLOPE/W 的汾离高速公路靳家庄1#滑坡研究》一文中,应用了SLOPE/W 程序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下,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在工程状态下,受水动力条件的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易发生复活。这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参考。

3基于ANSYS软件建模分析法

3.1 ANSYS简介及原理

ANSYS由美国著名力学专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力学系教授John Swanson博士于1970年创建发展起来的,它能与多数CAD软件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如Pro/Engineer、NASTRAN、I-DEAS、AutoCAD等。能够进行结构静力分析、结构动力学分析,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流体力学等分析。是现代产品设计中的高级CAE工具之一。

原理:ANSYS以有限元为计算的理论基础。

3.2 ANSYS优缺点

其优点在于:1)能够与众多CAD软件数据接口;2)实现多场及多场耦合分析;3)具有强大的非线性分析功能;4)支持多种自动网格划分技术;5)图案显示直观,同时还可以输入参数进行动态观察;6)在解决小变形问题,ANSYS比其他分析软件更有优越性。

缺点:1)ANSYS前期处理的实体建模和网格划分模块操作复杂;2)对于一般的边坡工程,划分的单元网格可能上万,计算量非常大,相应的对计算机要求较高。

3.3 ANSYS工程案例

工程案例1:对攀钢西昌钒钛钢铁新基地工程的稳定性分析。该项目属一级边坡工程,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变化大。基于ANSYS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得边坡安全系数,最后通过计算得出边坡安全系数为1.47。

工程案例2:在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对土质滑坡中的抗滑短桩水平位移用ANSYS分析,得出了两点认识:第一,在滑坡治理中,让桩出现“大变形”的设计是极其经济的;第二,以桩受压区边缘的最大变形拟定为超大直径抗滑短桩的变形是合适的,这对于抗滑桩变形监测的布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基于FLAC3D软件建模分析法

4.1 FLAC3D简介及原理

FLAC3D分析法又叫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法,是美国it as ca公司开发的一种用于工程力学计算的有限差分程序。

FLAC3D的基本原理:首先将计算区域离散化,分成若干单元,单元之间由节点联结,节点受荷载作用后,其运动方程可以写成时间步长为 £的有限差分形式。在某一微小时间段内,作用于该节点的荷载只对周围若干节点有影响。根据单元节点的速度变化和时段,求出单元之间的相对位移,进而求出单元应变。利用单元材料的本构关系求出单元应力,随着时间段的增长,这一过程将扩展到整个区域,从而求出单元之间的不平衡力。然而,将不平衡力重新作用到节点上,再进行下一步迭代过程,直到平衡力足够小或节点位移趋于平衡为止。

4.2 FLAC3D优缺点

优点:1)FLAC3D对于大变形问题上比较有优势;2)内置有10种本构模型:1种空单元模型,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开挖;3种弹性模型,适用于各向同性、横向各向同性及正交弹性模型;6种弹塑性模型。计算时针对不同的材料可以选用本构模型,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材料的力学动态行为。

缺点:1)由于FLAC3D在建模时,只能以命令流的形式进行,所以建模十分困难;2)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给后续分析带来了难度。

4.3 FLAC3D工程案例

工程案例1:对澜沧江某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运用FLAC3D进行建模,输入地震波等参数分析,最后得出澜沧江左岸某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支护。在边坡中段前后用锚杆进行支护,在陡峻的位置进行锚喷,以免坡散落体砸断或破坏油管道正常运行,既保护了管道线的正常运行,又做到经济合理。

工程案例2:对于平庄西露天矿陡帮边坡稳定性分,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对工作帮基底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揭示了高陡岩体变形、移动规律、滑坡机理并提出防治措施, 保证露天矿安全生产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5基于Slide软件建模分析

5.1 Slide简介及原理

Slide是加拿大RocScience公司研发出的产品,是一款评价岩质或土质边坡安全系数或者失效概率的二维极限平衡软件。

原理:该软件基于竖直条分法极限平衡分析方法。

5.2 Slide优缺点

优点:1)计算方法多样:Bishop、Janbu、Spencer等九种计算方法及多种材料类型;2)在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可以对计算条件进行预先设置;3)它具备一系列全面广泛的分析特性,包括支撑设计,完整的地下水(渗流)有限元分析及随机稳定性分析;4)在滑动面的自动搜索中应用穷举法与退火遗传算法搜索滑面两种方法实现自动搜索功能,两种方法互为补充;5)在处理模块中融入了可靠度分析,添加了安全系数云图与等直线,使计算结果更加直观;6)采用Slide CAD,可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从建模、计算到显示的整个边坡分析过程。

缺点:1)在建模中由“Slope Limits”限定边坡坡面,也限定了滑面有效范围;2)在设计支护面时,支护结构必须与滑面相交。

5.3 Slide工程案例

运用Slide 软件对某尾矿库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其安全稳定系数,对其稳定性评价为安全储备不足。

6结论

通过对各软件的理论原理、优缺点及实际工程案例,对于不同的工程问题,各软件的适用范围分析如下:

1)ARCGIS软件在滑坡问题上适用于:a、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b、ARCGIS环境下的二次开发模块,如栅格化模块、指标体系模块、图层叠加模块等。

2)SLOOP/W软件在滑坡问题上主要应用于渗流方面的分析。

3)ANSYS软件适用的分析方向有:a、施工隧道开挖;b、模拟构造地层;c、模拟断层、软弱结构面、地层分界线;d、绘制主应力云图等图表;e、进行施工模拟开挖分析,进行二维弹塑性分析。

4)FLAC3D在滑坡问题上适用于: a、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b、建立模拟模型图,如运用于分析坡岩体形、移动规律、破坏区域、滑移面和滑坡机理;c、考虑到FLAC3D建模难度大,因此最好结合ANSYS一起使用。

5)Slide在滑坡问题上适用于:a、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以及建造矿井、大坝等大型建筑工程方面的土坡稳定性分析;b、滑坡推力及理论内力计算、高边坡稳定性、边坡滑动分布形式、工程设计等方面

参考文献:

[1] 刘连中,刘洪江,朱怀芳 汶川地震次生灾害危险性评价及震后减灾对策经济学分析 [J] 水土保持研究, 2010,2 第17卷 第1期 ;210-213

[2] 钱永波 强震区城镇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D]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09, 6 ;16-34

[3] 许 冲,吉彬彬,蒋波,刘 灿 基于SLOPE/W 的汾离高速公路靳家庄1#滑坡研究 [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8 ,12 第19卷 第4期 ;33-36

[4] 肖 颖.许模 浅谈FLAC、ANSYS 建模特点及其应用 [J]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1, 2 第47卷 第2期 ;11

[5] 王金龙 ANSYS12.0土木工程应用实例解析 [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1, 1 ;1-5

[6] 柳林超,梁波,刁吉 基于ANSYS的有限元强度折减法求边坡安全系数 [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第28卷 第5期 ;899-901

[7] 雷用, 郑颖人 土质滑坡中抗滑短桩水平位移ANSYS分析 [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第五卷 第五期;828-829

[8] 宋民崇,余云燕,赵德安 FLAC软件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 第23卷 第4期 ;24-27

[9] 成 ,李永旗 ,陈 燕 ,殷 帅 运用FLAC3D分析澜沧江某边坡地震稳定性 [J]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1, 11 第18卷 第6期 ;16-19

[10] 曹兰柱,贾兰,韩志华 FLAC3D在平庄西露天矿陡帮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J] 露天采矿技术 2008 增刊 ;29、32

第5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工程地质学是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学科的一门较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质科学,是以地学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应用数学、力学的知识和工程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来解决与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有关的地质问题[2]。由于工程地质学涉及内容多,概念广,实践性很强,且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机会,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又具备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在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经验,针对目前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根据国家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近些年来,多数院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着向公共课倾斜的现象,这使得专业课学时被不断压缩。主要表现在课程学时少,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过去动辄几十学时乃至上百学时的课程,现在多为32~48学时。在多数煤炭院校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开设有基础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课程,具有一定的地学背景。即便如此,工程地质学课程仍涉及工程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岩土工程勘察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得该课程教学内容繁杂,教师上课难度增大。在此情况下,如不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就无法很好地完成相关内容的讲授;同时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也将停留在较浅的感性认知阶段,不能理解机理性的问题,更不能深刻地认识该课程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这势必对学生未来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单调

工程地质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较多,同时该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单一的多媒体或板书授课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之个别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而个别教师授课又完全脱离指定教材,这些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此外,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教学内容,诸如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形成机理及演化过程等比较抽象,单纯在PPT中以图片形式展示,不能很好地呈现,学生缺少感性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践环节薄弱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张,教学资源的投入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具体到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野外实践场地或基地功能缺失,满足不了野外实践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人数与设备台套数不成比例,同时也存在部分试验仪器无场地安放的尴尬局面,导致部分试验无法开出,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此外,还存在实验教学方式和时间不灵活等问题。目前多数院校的室内实验都是教师准备好试验后,学生在制定的条件下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学生真正思考的较少,部分学生既不动脑也不动手,而是依靠同组其他同学来完成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或丧失。

(四)考核方式单一

考核成绩比例分配不合理,多数院校该课程考核成绩都是由期末考试成绩(约占70%~80%)和平时成绩(占20%~30%)组成,而平时成绩又多以上课出勤率、课外作业以及实践环节表现等形式存在,其中上课出勤率占主导地位。这样难免会存在一些学生到课不听课,考前突击且考分很高的现象。此外,考核的内容也不够全面,多侧重于理论知识,往往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最终导致校内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不利于综合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和实践经验,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等几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一)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专业通识教学为行业特色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院校的特色优势。针对煤炭院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具有地学背景这一特点,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可主要讲解三部分的内容,即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等。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研究是该课程的基础,该部分主要讲授土的物质组成、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研究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讲授学时应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该部分主要讲授活断层和地震、斜坡、岩溶、泥石流及地下硐室的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勘察部分主要讲授工程地质测绘、勘探、试验以及长期观测等几种工程地质勘察方法。课程教学要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突出重点,同时也要注意前后所学课程内容上的衔接,避免重复。

(二)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单一的满堂灌为交互式教学

工程地质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对于工程地质现象的认识、判断能力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这需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紧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热点问题,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取的知识较多地局限在抽象的经验上,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观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讲授滑坡、泥石流等内容时可采用flash动画或影像资料展示灾害的形成过程、危害以及其防治措施;在讲授地震的工程地质研究内容时可结合典型的地震(512汶川大地震),讲解地震发生的机理及预警预防措施;在讲解地下硐室位置的工程地质论证时,可借助物理模型来分析地形、地质构造、岩性特征等对硐室位置的影响等等。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引入不仅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同时也可节省一定的时间,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该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可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课堂讲解和课外辅导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就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设置课堂辩论。通过教师布置论题学生收集资料学生课堂辩论教师讲解剖析的教学过程,改过去教学单行道(教师到学生)为双行道(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针对近期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设置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人类活动or自然条件的论题,让学生通过查阅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与辩论,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知识的目的。此外,还可增加一些工程实例课,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利用最新发生的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工程实例,探讨这些灾害的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从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改被动式接受为主动式探索

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进行实验之前,指导教师可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并给出参考意见,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洞察力,培养严肃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野外实践应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此,在进行野外实践教学时地点应尽可能选择工程地质现象丰富的地方。对河南理工大学而言,可在市区北部的缝山针公园进行为期半天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园区内原有采石场开挖形成的人工边坡讲解边坡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化特征,边坡变形破坏类型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同时还可结合该园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工程讲解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原则和措施。此外,可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意愿和方向,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安排一些与工程地质有关的实践内容,例如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或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以及煤矸石堆积体稳定性分析等。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方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完善考核内容与方式,改重视理论考核为突出实践性考核

改变考核成绩的比例组成,将平时考核成绩的比例提高10%~20%,弱化到课率在平时成绩中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实践环节的综合表现。同时加大课堂表现方面的考核力度,就重点内容的一些问题进行课堂提问,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者每次加2分,答对的再加3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在考核内容上要增加一些综合能力的考核,不仅要考核理论知识,还要设置一些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第6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地基基础;加固;坡地建筑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某别墅及酒店位于边坡边缘,下卧基岩节理、裂隙发育,完整程度较破碎,按不利因素考虑,该场地属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部分别墅为陡坡及缓坡别墅,那么坡地基础如何设计,坡地如何加固,本人根据某坡地别墅工程分析如下:

该项目为山区地基设计,应考虑下列因素:

(1)建设场区内,在自然条件下,有无滑坡现象,有无断层破碎带。

(2)施工过程中,因挖方、填土、堆载和卸载等对山坡稳定性的影响。

(3)建筑地基的不均匀性。

(4)岩溶、土洞的发育程度。

(5)出现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可能性。

1 自身结构稳定

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 未采取切实有效的结构措施。应分析原因,如:坡地上是建筑,受场地约束条件的限制,一般不具备双向均匀对称的条件,在地震作用或风等水平荷载作用下,建筑物将产生很大的扭转,属于抗震不规则结构。

设计建议:有条件时,应采取措施营造减小坡地建筑扭转的小环境,就是将通过场地的局部地坪平整,使建筑物坐落在四周同一标高上的场地上,房屋临近坡顶的一侧,设置永久支挡结构。

2 地基处理及基础设计

由于陡坡、缓坡别墅拟建场地地势较为陡峭,位于山坡中,可能存在山体稳定性的安全问题,另外工程建设需要开挖部分山体,也存在安全问题。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应对场地山体稳定性进行专门地质灾害评估,对山体开挖、工程施工及工程竣工后场地可能发生地质灾害评估。根据场地稳定性评价,本区域地质构造无活动断层,通过从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历史等因素分析,本场地为相对稳定区。适宜作为建筑场地,但场地位于山前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在暴风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可能存在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从区域地质构造方面分析,本场地为相对稳定区,但场地位于丘岗区域,周围山坡坡度较大,对建筑物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应对山坡的稳定性进行专门的勘察评价和治理。该项目勘察揭示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和裂隙水, 其中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局部厚填土孔隙中。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底部基岩裂隙中,赋水性不均,各向异性。近3~5 年最高地下水位埋深可按场地整平后地表下1.0 m 考虑。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场地内地下水、土及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

2.1 对山地勘察的基本要求

结构设计前应检查勘察是否满足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大致如下:

(1)对持力层的判断

(2)对持力层地基承载力的判断

(3)对地基变形的判断

根据规范要求,对工程是否进行地基变形计算,地基各土层参数是否齐全。

(4)对地下水的判断

应查明地下水对混凝土、钢筋及结构的腐蚀。确定对地下水位、抗浮设计水位需求。

(5)建筑场地的安全性

查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坡地建筑主要包括岩溶、土洞、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活动断裂、斜坡变形等,对于山坡、湖岸等特别注意存在的地质灾害。

2.2 基础设计

根据地质报告,均可考虑采用浅基础,分别以浅部③层粉质黏土、黏土为浅基础持力层,局部基岩浅埋地段以风化岩为浅基础持力层。局部填土较厚地段,可考虑作换土垫层处理,以处理后的复合地基作为拟建建筑浅基础持力层。当建筑物位于不同持力层时, 应进行深宽调整, 加强整体刚度,以防不均匀沉降;当建筑物基础位于土岩结合部位时,应在基岩地基处增设褥垫层,同时加大土质地基处基础宽度。场地北侧、西侧以岩质边坡为主,地面高程约27 m~62 m,相对高差约35 m。坡度一般10°~30°,下卧岩层节理、裂隙发育, 风化强烈,加之有地下水活动,对边坡稳定不利。另场地各建筑呈阶梯状整平、分布,设计时,应考虑对开挖形成的边坡进行支护,防止边坡失稳。边坡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地质条件确定挡墙形式,并用适宜的方式护坡。图1 为陡坡别墅基础图。

图1 陡坡别墅基础图

本身基础设计承载力的控制要求满足《地基规范》第5.2.3 条,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原位测试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综合确定。而抗震结构的地基承载力验算,根据《抗震规范》第4.2.2 条规定,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的标准组合, 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基础底面压力应符合下式要求: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p≤faE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pmax≤1.2fAe。另外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及基础偏心距要求, 《抗震规范》第4.2.4 条,抗震设计时基础, 还需满足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的特殊要求:(1)高宽比H/B>4 的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对矩形平面的基础,可表达为: Ee≤b/6; (2)其他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地面积15%, 可表达为: Ee≤1.3b/6。另外坡地地基变形时, 传至基础底面上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 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2.3 地下室设计

坡地建筑均依山而建, 建筑师根据地势进行楼层和功能布局,势必造成依山半地下室,按照通常如上述基础图,在迎坡面设置钢筋混凝土外墙时对于整个建筑不对称布置,加上外墙刚度极大,所以造成结构刚心与质心偏离较大,结构扭转严重。由于钢筋混凝土外墙与岩体直接接触,岩体振动直接传给结构,从而使结构在嵌固层以上受到不确定的水平地震力,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以上分析,该工程采取与结构主体完全分离的设计方法,陡坡别墅在最高处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另外在和岩体接触处采用永久支护。

3 对建筑边坡加固方法的探讨

对坡地建筑基础设计前应对场地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不稳定的场地应采取措施保证岩体以上岩体和建筑物稳定;虽然场地无滑坡和泥石流危险,由于基坑开挖对岩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可能有影响,仍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建筑和岩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山地建筑边坡工程事故较多,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边坡加固技术,合理选择加固方式,才能使人民财产损失降到最小。如:(1)重力式挡墙的加固。对于山地重力式挡土墙是经常采用的支护结构, 在山区建筑边坡高度不大于8 m 基础采用。重力式挡土墙出现事故为:①整体滑动破坏;②挡土墙变形过大,如鼓肚、墙体开裂、墙顶侧移过大等;③局部垮塌;④整体垮塌等。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及性质的重力式挡土墙事故原因,采取不同加固方法。常用方法如下;㈠新增抗滑桩;㈡因爆破振动或开挖坡脚引起的原有重力式挡土墙局部破坏, 可采用新建重力式挡土墙或恒重式挡土墙加固; ㈢重力式挡土墙抗滑稳定系数和抗倾覆安全储备略微不足,可对墙后土体采用灌浆加固,或者采用局部截面增大法加固重力式挡土墙, 还可采用树根桩法加固边坡。

4 建筑边坡加固配套措施

边坡工程的加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作用,因此,岩土边坡的加固配套措施是多方面的,它包含了岩土工程本身、结构加固配套技术、水文和气候多个方面等因素, 本人认为以下措施可划分在加固配套措施要求中。1)采用注浆技术改善岩土特性,提高岩土体自身强度和稳定性;2)增设防水、排水措施,消除、减少水力作用或减轻水对岩土体的不利作用;3)坡顶削坡减载。

5 结语

第7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1)2012年4月17日15点02分,一辆从宁波开往金华方向的小货车,在甬金高速公路(G1512)宁波段大庙山隧道内停留,甬金高速公路宁波段监控中心通过隧道内监控视频发现小货车轮胎自燃,监控员立即通过隧道内广播指导驾驶员利用隧道内灭火设施自救,同时将隧道内车道信号指示灯切换为红色(禁止车辆进入隧道),调高隧道灯光亮度,开启风机,并迅速报警。15点14分,高速交警、消防队、本路段兼职消防人员赶到事故现场,按照应急处置预案,设置安全警示带,封闭行车道。15点28分,明火扑灭,15点58分现场清理隧道,恢复正常通行。本此事故造成隧道封闭近1个小时。

(2)2013年1月21日19时41分,从宁波开往金华方向的一辆大货车,装满整车钢筋,在经过甬金高速公路金华方向K7+800处,由于车上钢筋没有捆扎牢固,约有1吨多重的钢筋从车上掉落在路面上,造成后方连续3辆小车撞击,直接经济损失约10万多元。

(3)2013年10月5日,台风“菲特”在浙江沿海登陆,由于连续几天的暴雨使甬金高速公路(G1512)宁波段山体边坡浸透。10月7日夜间11时23分,金华方向两头坞1号隧道与2号隧道之间,右侧高边坡上泥石流约有2000多方冲入路面,占据整个车道,导致洪水直接冲入1号隧道内,该路段临时停止运营,车辆拥堵长约10公里。由于应急救援车道被停留积压的车辆堵死,抢险救援的机械设施和车辆无法进入灾害地点,通过高速交警采取强制措施后,用了3个多小时才打开应急救援车道。救援人员和机械设备进入灾害地点,仅用了2个小时就将灾害地段道路泥石流清理干净,具备了临时放行车辆的条件。

(4)2014年7月31日4时15分,甬金高速公路(G1512)宁波往金华方向50K+000发生3车追尾事故,车辆侧翻,物品撒落,人员受伤,致使后方车辆拥堵,一时间交通瘫痪。在救援该起事故中,4时41分,后方49K+400又发生第二起连续4辆集卡车追尾,其中一辆集卡车厢内液体货物渗漏,渗漏液体疑似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临时指挥部按照危化品应急预案进行处置。至12时50分,事故处理完毕,但由于堵车时间长,部份集装箱卡车司机已在车内睡觉休息,造成恢复通行缓慢,车辆拥堵到K14。此次事故造成中断本路段正常营运约8个多小时,路面上堵车长约36公里,经济损失无法估量。

2高速公路突发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特点

随着高速公路路网建设和交通流量的增长,各类突发交通安全事故逐年增多,仅宁波剡界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管辖的甬金高速公路宁波段(G1512)42.25公里内,近3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交通事故400多起,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上述案例分析,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突发交通安全事故主要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突发事故成因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自然因素,如台风、暴雨、大雾、雨雪冰冻等灾害突发,造成的塌方、泥石流、洪涝灾害引起桥梁断裂和高速公路大面积损坏,或无法正常通行;②人为因素,如驾驶人员超速、违法停车、疲劳驾驶、不文明驾驶等;③其他因素,如危爆物品爆炸或泄漏、轮胎突爆、制动失灵、货物掉落抛洒等。

(2)危害性。高速公路突发性事故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其造成的危害后果严重。根据2014年国家检察机关查办的十大责任事故典型案例中,就有两起是发生在高速公路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分别是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案,和沪昆高速湖南邵阳段“7·19”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爆燃事故案,仅这两起事故共造成98人死亡、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33亿元人民币。

(3)延伸性。在高速公路上发生突发交通安全事故后,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出现整路段、大范围的社会车辆堵塞,导致交通瘫痪,现场秩序混乱。由于大部分驾驶人员赶路心切,往往导致前方事故刚刚发生,后方又发生一连串的追尾或撞击事故。甚至在事故抢险救灾过程中,或是在突发事故灾后恢复过程中,也可能引发次生灾害事故。例如,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案和本文的案例回顾(4)就是典型的事例。

(4)社会性。高速公路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带来无数的生活便利、经济效益及社会的繁荣。但同时,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也给成千上万的受害者家庭带来了灾难性的悲剧。根据中国道路运输在线网公布的数据,仅2014年一季度,全国发生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40283起,造成10575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2.1亿元人民币。有些交通安全事故经新闻媒体传播,引起社会各阶层高度关注,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如2012年8月26日,陕西省包茂高速安塞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中,引发的“表叔”事件至今网友还记忆犹新。

3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突发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

高速公路突发交通安全事故虽然有其突发性,但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也是可以制约和预防的。笔者结合多年来在高速公路建设和营运期间安全管理经验,就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突发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浅谈以下看法:

(1)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各级交通运输部门应大力普及交通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增强全民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意识。“人”是交通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把“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放在交通安全文化教育的第一位。利用全国“安全生产月”“世界道路交通事故受害者纪念日”“全国交通安全日”等活动形式,提高全社会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重视。

(2)根据2012年9月17日国家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内容第九条,已明确将车辆进入高速公路行驶界定为进入“高度危险活动区域”。既然高速公路在法律意义上被界定为“高度危险活动区域”,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就有必要出台一部有别于普通公路行车要求的“高速公路安全行车规则”,并加以宣传教育,让驾驶人员只要进入高速公路行车,就感受到有一套更严格的行车规则约束驾驶行为。将安全关口前移,把事故隐患堵在路外,严格禁止违规车辆和“带病”车辆驶入高速公路。

(3)要做到事前管理,避免事后诸葛亮。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发生的多起重特大交通事故,虽然发生的地点、时间不同,但事故的性质和形式完全一样,已经成了系统性案例。这除了驾驶人员自身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外,与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和公路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管理职责不清,相互推诿、互相依赖也有关连。

(4)保持应急救援车道畅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明文规定了,高速公路行车道两侧的应急车道任何社会车辆禁止驶入,或者以各种理由在车道内停留。然而,实现中很多驾驶人员对于这条“生命线”的理解都不深刻,致使在紧急情况下许多本该可以救活的生命贻误了抢救时间,一些本该可以快速处置的灾害事故延迟了抢险最佳时机。因此,高速交警要像查酒驾一样,利用监控视频和现代科技手段,严格查处在高速公路上擅自占用应急救援车道的行为,使高速公路应急车道真正成为生命救援和抢险救灾的绿色通道。

(5)加强恶劣气候的预警,减少事故的发生率。高速公路上发生的突发交通安全事故中,因恶劣天气造成的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在夏季暴雨台风和冬季冰雪雨雾天气。为此,要深入探讨研究恶劣天气下影响行车安全的课题,不断积累资料,利用交通电台和广播及时恶劣天气信息,加强恶劣气候的预警,减少事故的发生率。

(6)高速公路营运公司是确保高速公路安全营运的责任主体,是预防突发交通安全事故产生的重要部门,在日常工作中要突出一个“防”字。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结合路段行车环境和车辆流量,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类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建立企业自身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通行保障机制,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二是要加大安全投入,确保道路安全设施设备完好。根据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高速公路设施设备养护维修规范、标准和规定,确保高速公路路面、路基、桥梁、隧道、高边坡、高挡墙、机电和消防等设施设备处于结构稳定和状态良好。三是要做好交通安全动态控制。一方面,设立路段监控中心,利用科技手段,尽可能实现全路段视频监控,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对全路段车辆运行和路况实时动态监控。监控中心既是路段的信息中心(包括突发交通安全事件信息、交通流量信息、路况信息、气象信息等)、日常工作的调度中心,也是营运公司处置突发交通安全事故的协调指挥中心;另一方面,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路况巡查队,昼夜对路况和路面车辆通行情况定期巡查,对发现的道路安全隐患或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向监控中心汇报,保持路面整洁畅通无阻,防止因交通安全隐患发现不及时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7)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集约型的高速公路突发事故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在处置高速公路突发交通安全事故中,突出一个“快”字。一是信息要快。无论是高速交警指挥中心(浙江省报警电话12122)、高速路政路网中心(浙江省报案电话96266),还是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公司监控中心,一旦接到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事故报案,经确认后应立即将事故信息通过交通电台、路网信息中心和交警指挥中心向社会,视案情通知相邻路段监控中心,启动应急预案。二是出警要快。高速交警、路政、消防、施救、路巡队等应急抢险救援部门,在接到交通事故报案后应快速赶赴事故现场,最先到达现场的单位要迅速了解现场情况和事故危害程度,及时向上级指挥中心报告。并迅速封闭现场和道路交通,划定警戒区域,清理疏导现场车辆,严禁无关人员、车辆进入现场,确保救援通道畅通。三是应急救援快。事故现场要统一指挥、协调配合,建立起快速救援机制,以救人为第一要务,迅速确立施救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是车辆疏导快。根据突发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事故现场可以分别采取双向全线封闭和从相邻收费站引导车辆分流,借用对向车道放行,限制车速、间断放行车辆,封闭部分车道等方式。尽可能地将现场滞留的车辆和后续车辆“快速”疏导放行,并严防“二次事故”发生,同时强化施救人员自身安全防护。

第8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必要性;教学策略

21世纪初的十多年间,旱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地肆虐着地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疮伤。自然灾害是高中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好灾害教学是地理学和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必要性

1.现实需要

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为因素的不可预知性,使我国的自然灾害类型多、分布广而且发生频率高,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预防灾害发生、减少危害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培养大众的灾害意识是国民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灾害知识是人们的必备知识。学校教育的普及面广,高中地理与自然灾害联系紧密,因此,地理学科理应担当起灾害教育的重任。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更强地生存,更好地生活,才能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贡献力量。高中生对自然灾害并不陌生,甚至是耳濡目染:南方雪灾、汶川地震、日本海啸……是抹不去的记忆。而且,高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做好灾害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形成正确的人地观,规范自身的行为。

2.地理新课程需要

新课程弥补了过去灾害教育的缺失。《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1中提出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所述标准多达14条。做好灾害教学对于达成课程目标大有裨益。

高中地理新教材都将自然灾害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有的教材以完整章节的形式呈现,如,湘教版地理1专设“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节,鲁教版地理1专设“自然灾害与人类”一节;有的教材以分散式串联,如人教版地理必修教材将自然灾害内容散布于各个章节:地理1中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理2中的水旱灾害……选修5更是整书系统地探讨了自然灾害。新教材使灾害教学有章可依、有据可循,也方便了教学。

二、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升华,两者互为促进。自然灾害知识往往以文本等形式直观展现,而人们的灾害观念内隐着,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构建成体系,从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提升灾害意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

高中地理的自然灾害理论不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建立一条从“类型、分布、发生机制(形成原因)、影响、预防”等层面进行灾害分析的线索,方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和应用知识。同时,要始终贯穿人地关系这一内在线索。例如,在分析灾害发生机制时,要让学生多从人为因素思考,客观地看到人类的诱因,认识有些灾害是可以避免的,进而反思人类的行为。

2.整合教学资源,用好两类工具

高中地理教材多样化,对自然灾害内容的编排与考查也各有所异。例如,人教版必修教材在“大气环境”一章中设了“台风”和“寒潮”两个灾害案例,在“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节中提及了水旱灾害频繁这一较隐蔽的素材,在教学时首先要挖掘利用好这些现成资源,当堂剖析消化。对于灾害类试题,可归纳成专题学练的形式加以吸收。同时,要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2012年秋季新学期第一节地理上就引入了暑期北京发生的城市内涝事件,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视频,组织学生进行了适当的讨论和必要的讲解,相信对于学生的灾害教育是很有意义的。

地理图表是地理学传统实效的教学工具之一,地图能将抽象的知识变的直观,图表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之一。在灾害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图表来提高学生学习成效。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某类灾害的分布图和发生频率统计表,让学生分析这类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而提出避灾建议。又如,从板块分布示意图上读出我国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我国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同时,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将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动力。例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模拟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场景展,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重视学生思维,优化教学方式

自然灾害的发生、危害等是系统性的理论,灾害教学的三维目标达成也是个系统性工程,所以,教学时需要用整体性思维高屋建瓴地去把握。同时,灾害的时空分布、形成原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思维去分析、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例如,地震灾害的破坏性与震中距、震源深度、地面属性等有关,震级相同的地震,造成的危害不一定相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另外,要让学生用辩证思维认识灾害。例如,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毁坏农业和建筑,甚至夺走生命,但是,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旱情,加快水资源的更新。

建构主义学习论将学生定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地对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即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保证,是知识内化的根本。同时,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人的社会属性越来越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合作学习将为今后踏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石。另外,地理教学离不开案例学习,通过某个典型的案例分析能推导出一类地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案例学习能提升学生知识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在灾害教学中,这三种学习方式要合理地开展,一般的,一课时以一种学习方式为主。例如,在新授“地质灾害”时,可选取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一两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在灾害专题讲练时,可侧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或小组任务学习来完成。

4.引入乡土案例

乡土地理实际亲切,易于学生接受,乡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选择。灾害教学的成效和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家乡发生的灾害、家乡的防灾救灾工程等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巨大。家乡的自然灾害不可凭空捏造,要实事求是。以我们家乡为例,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和寒潮,学生并不陌生。例如,在讲解寒潮内容时,我引入家乡2008年早春遭受的那场低温雪灾的资料,虽已过去多年,但学生记忆犹新,学习的热情瞬时点燃,“我家车库被雪压塌了。”“你出去扫雪了吗?”……知识点在热烈的讨论、活跃的思维中迎刃而解。同时,地理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回馈家乡,进行自然灾害教育的宣传和服务,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防灾减灾的公益活动。

5.锻炼学生防灾减灾的技能

灾害教学让学生知晓了灾害的成因、危害等知识,但学生更需要有应对灾害、降低危害的技能。人教版教材设有“地理信息技术”一节,重点讲述了RS、GPS、GIS技术在救灾减灾中的应用,使我们明白了科技的发展必将使人类防灾减灾的能力更强。地理教学要发挥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一定的防灾减灾技能。例如,讲等高线时,可引导学生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与地形坡度的关系探讨山区宿营的安全位置;谈地震时,训练学生的应急能力:躲于桌下或角落,手抱头,出声呼救,有序逃离等。同时,利用主题日、纪念日等机会,开展全员性的防灾逃生演练,如,进行灭火演练等。

自然灾害教学的意义重大,唯有常抓不懈,与时俱进,才能警钟长鸣,让“防患于未然”成为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王静爱.《自然灾害与防治》简介与教学建议.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08.

第9篇:泥石流灾害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住房保险;叠加保险;金融精准扶贫

一、现代新型农村住房保险的意义及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保险惠农政策,让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惠及广大农村居民。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扩大农村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村保险保障程度”。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还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作为特殊的社会风险管理工具,保险可为“十三五”规划中的精准扶贫提供助力,在金融扶贫领域与时俱进地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①的独特作用。地处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长乐市,是一个火灾、台风、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在历史情结和现实因素等的交织影响下,当地农村地区经济长期相对不发达,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弱。大力推动发展农村住房保险,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及保障农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农村住房是农村居民的最为基本的生活生产资料,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长乐市广大农村仍普遍存在以木材为主要框架混合泥土筑成的农房,一旦遇到重大自然灾害,这些农房往往受损严重,同时落后的经济条件也延缓了灾后重建家园的进度,长此以往农民难以脱贫、因灾返贫成为农村“魔咒”。因此,持续推进农村住房保险成为精准扶贫首要任务之一。2016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福建省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长乐支公司(下称“人保财险长乐支公司”)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快推进全辖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其在“致农民的一封信”中明确了农村住房保险的对象,通俗地区分了保险类别,细化了理赔标准,规范了理赔程序。以上实施方案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区分了农村住房保险的类别,创新了保费分担机制,将保费承保方式分为基础保险和叠加保险。一方面,基础保险保费仍然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农户个人免缴保费;另一方面,新增的叠加保险保费规定为每户12元,由省市县财政、农户个人分别承担。以上实施方案中还规定全省所有的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免缴保费,且能自动享受叠加保险理赔。参与叠加保险的农户向保险公司的索赔金额上限也由原来的1.3万元上升至最高2.8万元。农村住房保险的保险责任包括火灾、台风、暴风、暴雨、泥石流、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或者其他属于保险责任的意外事故。农村住房保险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从长乐市所涉及的保险对象范围看,仅包括房屋坐落于长乐市广大农村乡镇或者行政村,且拥有长乐农村户籍的农户;对于不长期居住或者属于“一房多户”的农村居民,只要满足条件均可列为保险对象。农户受灾后应及时向中国人保财险服务热线95518报案,保险公司接到报案后及时派遣查勘人员至现场核实受灾情况及损失程度,理赔人员须在接到农户理赔材料后的10日内及时进行理赔,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财产损失,保护农户的财产权益。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市累计实现农村住房叠加保险保费收入199余万元,共16.59万户参与投保,向保险公司转移了41.47亿元的保险风险(见表1)。

二、现代新型农村住房保险试点面临的制约因素

(一)运营监管因素

一方面,长乐市地处东南沿海地区,多山且农村覆盖面积广,农村人口居多,导致每年保险公司的农村住房保险承保工作冗杂繁重。作为政策性保险的现代新型农村住房保险采取“政府补贴扶持、农民自愿投保、保险公司运营”的方式,保险公司是运营的主力军。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人保财险长乐支公司作为地级市县级支公司,不仅自身工作繁重,分散各地的广大农民群众也存在许多不便。另一方面,当有限的人力投入收集并整理承保数据时,数据就难以确保真实性、准确性,先期承保工作的真实性将影响后期理赔工作质量。

(二)道德风险因素

保险总是与道德风险相伴而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保险市场信息获取的不对称性。往往处于信息优势地位的一方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利用自身优势给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一方带来不利后果。对于现有农房使用状况,农户作为房屋所有者必是信息优势方,这种情况下始终存在着农房是否是因为保险责任而进行理赔的争议。在以往理赔案例中,存在部分农民利用自然灾害等保险责任,制造出房屋自身年久失修却利用因遭受当前灾害倒塌的假象来骗取赔偿款。如何实时有效规避道德风险,成为经办财险公司理赔队伍目前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

(三)理赔管控因素

据调查,农村住房保险因责任细化后部分出险标的面临理赔难问题。农户房屋受灾后须向保险公司报案并且提供理赔所需材料才能进行索赔补偿金,但索赔须以出险原因属于保险条款中的保险责任范围为前提。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长乐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四季降雨较为集中,而长乐农村地区农房整体结构多为木材搭建的,还有极少数农户住房的屋顶纯粹是由茅草铺就的,导致农房因雨情出险的案件占据多数。但是保险责任中暴雨的标准为16mm/1h、30mm/12h、50mm/24h,这就出现房屋出险了但是因实际雨量达不到标准雨量而无法理赔的情形。理赔标准的细化使得在索赔有据可依的同时却面临理赔难局面,使农民不能及时弥补因灾遭受的家财损失,也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阻碍。

(四)灾害预警因素

长乐农房损失主要由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火灾等因素所致。实际上,广大农户每年遭遇的这些自然灾害都可以在事前被预警,农民可采取相关预防措施来降低损失、平衡风险。但从目前看,针对灾害的预警机制仍然处于不成熟阶段,面对灾害农民只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人身安全,而灾前对住房的预防措施缺位往往导致遇险房屋受损严重。

(五)保险意识因素

尽管当前农村基础建设正逐步完善,科技网络设备的农村覆盖面也在不断扩大,但在偏远农村信息仍不完全畅通,“留守”的中老年农民群众对保险的认知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广大农村农民群众仍未全面建立起风险防范意识,甚至对保险行业仍存在认识误区。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打造农村住房保险队伍

由于目前农村住房保险以户为单位需要进行实名制资料收集工作,故急需组建一支更壮大、更专业的保险队伍。现代新型农村住房保险的发展丞待构筑农村网络平台,建立起由劳务合同制人员、劳务派遣人员、营销员、农村专职干部、农村兼职干部等组成的协保、协赔队伍,助力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

(二)完善参保房屋档案

每个保险标的现存价值不同导致保险人承受的风险不同。近年来农村住房保险责任已逐步完善,因此完善参保房屋档案成为辅助规避道德风险的又一方案。可在前期每年收集的农户户主资料的基础上,完善农房的年份、地理位置、材质、结构等基本信息,给后期理赔提供更全面客观的依据,从而降低道德风险。

(三)注重提高理赔人员素质

保险公司作为被保险人的风险管控机构,最应避忌“投保易、理赔难”问题。在涉农住房保险理赔环节的设计上,应最大限度地精简理赔手续,理赔条件不仅要合法也应合理;理赔员在遵守规则的同时也应具备自身的判断,对于确实因自然灾害出险的农房应合理地进行理赔。

(四)建立防灾预案机制

根据往年各种灾害发生的情况和频率,及时拟定并执行防灾预案是降低灾害风险的必备手段。如天气干燥时,应及时预警农民防火;到了台风季或者雨季,则提前预警农民防洪水、暴雨,必要时应对房屋进行及时修缮、加固。随着时代的进步,保险公司不应仅局限于通过赔偿来降低农户损失,还应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政府共同部署开展风险前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