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

第1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培训一体化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君.新时期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与高师院校的改革对策.教育探索,总163期.

[2]陈向明.在参与中学习与行动.北京.教育出版社.

[3]梅友松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育与职业,2005,(17).

[4]张筱兰.在参与中体验.在行动中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第2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视频案例;课堂教学技能;课堂观察;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7302

1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概念

对于如何定义教学技能,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得出的结论有些不一致。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活动方式说、行为说、结构说、知识说等方面揭示了教学技能这一概念的一些本质特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教学技能至少应该涵盖两个方面内容:①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总是由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的各种外显构成;②同时又是教师既有的认知结构对知识理解、教学情境的把握,以及对教学行为的选择等认知活动所构成的心理过程。

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教学技能的研究,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我们认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主要表现在9个方面,即:教学设计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多种媒体演示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组织教学技能。

2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也采用了一些形式,如课堂观摩、微格教学、基于案例的专家讲座等,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教师的需求分析存在不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当前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只是一味地灌输教育理论,没有考虑到如何提高教师课堂中的教学技能的发展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作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多少年来一直被教育理论与实践界公认\[1\]。”国外的相关调查与研究也表明,教师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教师观念与教学技能的转变,但培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训的内容与形式难以符合教师的需要与特点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发展\[2\]。

(2)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已经难以满足现阶段尤其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课程资源,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互动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迫切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应。

3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发展的有效途径——视频案例分析教师在任职初期往往把学习或观摩专家教师上课的案例作为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观摩无法内化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发展的主战场,在课堂中教师面临的问题大多极为迫切和具体,利用视频手段将教师本人的上课视频制作成视频案例并加以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真实的课堂环境,使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专家、优秀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提高教学技能。本文针对运用视频案例分析促进新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发展开展研究,探索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发展的应用策略。

第3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社区;职业技能培训;有效途径

社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不同于普通的学校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培训学员的技术操作能力,使其能够快速的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也就是说其技术培训高于理论培训。因此在具体的培训活动时,应当注意到这一点。

一、现阶段社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些不足

虽然我国对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比较重视,也投入了不少的资源予以支持。但就总体来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水平仍旧处于比较低的层次。首先,很多普通社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导致职业技能培训缺少基础保障;现行科研机构与院校难以有效和职业培训机构结合,使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机制保障;其次,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实际生产以及发展规划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使得培训处的人员同样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导致成人职业技能培训失去了实际意义;最后,培训经费比较缺乏。除此之外,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法和教学理念也是造成现阶段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且其影响力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

二、社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探讨

(一)理论联系实际——将生产实际带入到培训课堂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方法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普通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说,基本上依靠课本理论讲解来完成培训,很少与实际生产进行有效的链接。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培训方法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一是造成学员在理解知识概念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使得学员并不能对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二是学员也不清楚将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如何的运用到现实生产中去。总而言之,这种培训课堂难以达到实际培训要求。那么,怎么对这种培训课堂进行有效的改进呢?答案就是将生产实际带入到培训课堂。例如,某成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培训学员时,为了让学员理解机械的传统方面的知识,于是就把培训课堂设置在了生产车间,并请一些操作技术高超的工人作为临时培训师。这名工人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逐一的对车间所用的机械传动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同时培训师还鼓励学生积极发问,将自己的感想均表达出来,积极与这位工人进行交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求学生将看到的传动设备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想。这样一来,使得学员极为深刻的理解了机械传动方面的知识,对课本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掌握了一些实际的操作技能。除此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及时的了解了知识的现展以及最新科学技术的进步。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手段所收到的培训效果超乎预期。

(二)发散思维——鼓励学员积极思考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对于成人职业技能教育也是一样,如若只是单纯的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就会造成学员知识体系僵硬化,不牢固。其实,职业培训师可以通过鼓励学员积极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埋藏在更深层次的“知识宝藏”。例如,在某一职业技能培训课堂上,培训师在讲解完了课本上关于机械传动并实地参观了设备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种机械传动设备的优点有什么呢?缺点又是什么?与课本上讲解的传动原理有哪些异同?如何应用学到的知识对这种传动设备进行改进?并要求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自己设计出一套改进后的传动设备方案来。这样一来,学员就必须深刻的思考课程知识,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通过这种发散学员思维的方式,不仅让学员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了自主创新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培训效率。培训出的学员思考能力更强,能接受用人单位交与的比较困难的任务,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综合竞争能力。

(三)采用信息化的培训模式

自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爆发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在当今社会,信息社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角角落落。因此,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也应当及时的改进传统培训课程模式,融入更多的信息化元素。例如可以将电子计算机引入到培训课堂,发挥其图像、音响、视频等功能有效增强培训课堂的趣味性。俗话说:“乐趣源于兴趣。”职业技能培训课堂技术性很强,其涉及到的知识理论性强,逻辑性复杂,概念抽象,涉及面广的特点,学习起来颇费精力(尤其是在传统培训模式下更是如此)。因此可以尝试信息化的培训模式。例如某培训机构的教师在讲解“化工产品的合成技术”这一培训章节时,借助了计算机的多媒体优势,运用直观的图形、动态的画面,通过图、文、声音、动画的有效结合,将抽象的、难为学员所掌握和理解的诸如精馏塔的结构及其工作流程、换热器的工作原理等知识以形象的、直观的、简洁的动画形式展现了出来,给了学员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运用了模拟设计软件让学员自主设计“丙烯腈”这一化工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得学生对本章节的知识印象极为深刻,有效的提高了技能培训效能。

另外,定向培训模式也是社区成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也即“需要什么技术,培训什么技术”,这种培训方式能够以很快的速度使学员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宋亦芳.加强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功能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12)

第4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当务之急。针对目前高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理论与技能培训脱离、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等现象,提出实施交融法培训及系本培训的建议。

0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主要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而教育竞争主要靠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成为提高教师素质使其掌握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必要途径。选择培训模式是当前培训研究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目前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逐渐认识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从而积极投身于全国范围内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并且一大批高校拥有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会授权成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为推动培训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经调查了解和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培训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脱节

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教师最急需的是理论知识指导,但一谈到理论培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专家讲授也好,专家录象学习也好,教师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不高,主要由于理论本身比较抽象,教师学习兴奋度又不高,听起来泛而空,不知如何与教育实际结合,而且评价起来也较难;另一方面,大多教师对技能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但一谈到用理论来指导课件制作时,不知如何下手。

(2)培训实践与教学实际脱离

教师普遍认为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利用技术,他们很难在教学实践中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技能去支持解决教学问题,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感觉比较难。基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探索合理的培训模式很有现实意义。

2培训模式探讨

2. 1“交融法”培训模式

所谓“交融法”,指将技术传授与理论讲解融合在一起,技术讲解中贯穿理论指导思想;理论教学思想通过各种案例形式来展示,而这些案例集成一些基本的技术以多种教学课件的形式表现,理论与技术相互融合,实现理论与技能共同提高的目的。

我们认为,从宏观层面上,理论知识可以和技能培训相互交叉,有机结合,采用“融人法”培训。并且张建伟等学者也提出:从融合培训模式看,为了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应用到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培训本身之中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具体的讲就是在进行各方面技能培训的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念、知识管理理论等融人教学过程中。如在讲解word图文处理软件时,除了讲解一些基本操作外,培训教师应引导被培训教师应用word进行信息化教案的编写,这样既锻炼了操作能力,也使教师对信息化教案编写产生兴趣,从而引人教育技术理论,并提出现代教师应具备编写信息化教案的能力;在进行PowerPoint演示文稿讲解时,可贯穿教学设计思想,教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从“人”和“物”两方面进行分析,即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从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选择媒体;并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融入课件制作中,展示并指出在不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课件设计界面、呈现顺序的不同,不仅使教师能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操作,而且能更好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在讲解网络基础知识及上网技能时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知识进行讲解,既加深被培训教师的印象,而且很容易将相关伦理道德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引导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中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灵;在讲解网络资源给教学带来便利时,将知识管理的理论融人其中,教会教师认清信息与知识的概念区别,并要求教师具备将有用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能力,理解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区别,提高与他人共享信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学到的不仅仅是网络操作技能,更多的是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管理理论;在动画制作讲解的过程中将各种教学、学习理论融人到动画设计中,指出不同教学思想指导下制作出来的多媒体课件效果的异同,并教教师学会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对现有教材进行创新、重组,改变课件制作“书本搬家”现象。

总的说来,技能培训具体,可操作性强,学员积极性高,容易见到“效果”;理论培训抽象,不容易操作,见效不显著,而成人学习者是以任务为导向,希望解决具体问题,并希望看到学习成果,如果两者交叉进行,一方面缓解教师接受技能培训的压力,还可使教师有一个消化理论的时间。这样,教师技能提高的同时,理论水平也逐渐上了台阶,理论与技能的相互结合才能水到渠成,而且教师如何接受培训将影响到他如何去教学生,教育技术培训应该在方法上给教师们更多启示。

将各种理论融人到不同技能学习中的“融入法”培训模式既避免了理论与技术操作两张皮的现象,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现实”,也使技术操作有了理论指导,而且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与教学实际结合,使其所学能立刻应用,体现成人培训功利性和目的性强的特点,当然这也对培训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2. 2系本培训

为解决目前校本堵训中存在的培训与教学一线距离较远现象,文、理工科教师同堂培训,培训内容难以安排,案例教学实施困难等现象,笔者认为缩小培训单元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引导教师很有必要。基于此,提出系本培训的想法。

所谓系本培训就是以院(系)为单位的培训。为简便起见,本文称作“系本培训”。

2. 2. 1系本培训的必要性

据了解,对拥有“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授权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的高校而言,考虑到经济性、灵活性问题,这些高校基本上都采用了校本培训模式。但一提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多教师感觉比较难。因为校本培训虽然由专门培训机构转向校内,教师无需离开教学岗位,给教学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由于培训内容是根据全校教师需求,由培训中心统一组织,很难体现学科差别,往往是“文理混合学习”。案例教学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导致只能进行一些纯技术上的讲解,与教学实际联系较难,培训过程中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教学实际更是难上加难。

另外,较大规模的校本培训由于培训对象多元、目标多层次、内容广泛等原因,很难达到其应有效果;而系本培训缩小了培训单元,减轻了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的培训负担,使其将主要精力放在培养院系骨干,以腾出更多时间研究如何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及对培训模式等的研究,为系本培训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而且系本培训能具体到每个教师,照顾个性差别;主要优势还在于由同一院系的教师组成一个班级进行学习,通过各种方式解决本院(系)教师在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它完全是围绕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展开,与教师教学的切身利益相关,很容易调动全体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在进行系本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定期不定期请校内外的教育技术专家、教育技术中心培训教师进行教育技术专业知识指导。

2. 2. 2系本培训的优点

系本培训缩小了培训单元,使培训管理起来简单易行、形式灵活;从师资看,培训教师的丰富教学经验和学员是一致的,很容易实施案例教学,具体有以下几个优势:

(1)有助于全员培训。“系本培训”能实现全员可持续培训,把培训工作贯穿于全系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改变过去教师不能接受全面系统培训的弊端,也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全校集中培训管理难的问题。

在信息时代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其任职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师教育信息化,达到全休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课件开发以及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那么培训就应从“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转向“全员培训”,以“院(系)为单位进行培训”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

(2)“系本培训”能较快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也促进早日完成“新世纪教改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任务,特别是对于一些教师师资力量较强的综合性重点院校而言,除了要发挥校本培训优势,着眼于解决学校问题外,系本培训能充分体现专业特色,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

(3)改变理论培训与教学实际脱节现象:“系本培训”不仅能很好的深人教学实际,按需培训,而且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极大带动全系教师掌握新型教学模式,理解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由于该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随时渗透教学实际,使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教学一线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得以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有利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有利用实践对理论的发展。 转贴于 (5)有助于“案例教学”的实现。由于培训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有较深认识,并且有和被培训教师共同熟悉的案例,“案例教学”模式实施起来简单,既充分利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成人教育特点。

(6)“系本培训”基本上实现了个性化培训的需求,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培训,能随时渗透教学实际,在培训过程中,就能使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教育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得以整合,既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有利于实践对理论的发展;并且同一个院系内教师之间有一定的熟悉度,能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进行个别指导,而且在培训后的服务很重要,进行院系培训能较便利的实现培训后服务。

另外,系本培训以学科骨干为培训教师,以达到“能者为师”效应,也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并且由于培训者熟悉院系环境,了解教育实际,具有一定感召力。

最后,系本培训的前提是骨干教师的核心培训,其次才是“以点带面”的“全员培训”,合理的利用这两种模式,能做到优势互补。

需要指出的是,系本培训源于目前教师自我提高意识较差,主要依赖教师集体授课、参与培训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并不否定其它培训机构的作用。并且随着教师自学能力的提高,网络远程培训成为主流模式之时,这种培训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

2. 2. 3系本培训的实施

前文分析了系本培训的必要性,介绍了系本培训的优势,下面探讨如何以“系”为“本”对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首先要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以政策顾励教师积极参与;其次学校培训部门负责全校的培训工作,并重点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担任培训教师;另外,培训部门对各院系培训工作进行督导;还需要培训部门专任教师与各院系骨干教师一起参与培训内容、模式、培训考核等相关事项的研究(一般培训部门是由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的)。

系本培训是一种基于校本培训,体现个性化需求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本着“转变观念,扩充知识,提高利用教育技术实施教育教学能力兼备科研”的思想来开展工作。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培训院系学科带头人。各院系依据教师教学的需要,确定培训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如小组研讨、观摩听课、专题讲座、个别指导等,从而制定近期培训计划和长远培训方案。

(2)各院系行政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以及教育技术中心组织管理工作,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划分各自职责;扎实开展各项培训工作;严格进行考核检查;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3)各院系内部要创设自由表达思想,积极参与讨论的培训氛围;每学年由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院系交流培训工作经验,并评选出各院系利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显著的教师作轮回讲座,交流经验、学习心得,相互学习提高。

系本培训的实施始终都离不开学校行政部门的组织,教育技术专家的指导,全体受训教师的积极参与。如果说校本培训是在传统培训基础上发现的一种具有全新教育理念的培训模式的话,系本培训就是在继承这种新型培训模式优势的基础上的一种更有针对性和更具个性化的培训模式,也是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极具生命力的培训模式。

第5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石油地质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管理

石油地质专业中学生技能训练与管理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性思维的基础培养、实践课程的整体引入,能巧妙的推动学生的整体知识能力,并为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呈现出更多的力量支持,形成学生在石油地质方面的专业技能运用。

一、简述石油地质专业教学中的整体现状与存在问题

1、理念更新不及时

在石油地质专业教学中,由于地质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的知识技能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围绕石油地质专业特点,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能力,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个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处于一定的机械化教学模式,对于石油地质专业的理念更新不及时,对于注水、酸化压裂、固井质量、套管材质、套管伸缩等是引发地质因素产生破坏性地应力等知识只有感性认识,没有结合学生实践知识训练,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不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

2、实践课程的随意性

在石油地质专业的教学中,认识与方法的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随着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整体需要,尤其是石油地质专业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在某些教学环节中自主思维不足,训练方法也相对落后,在实践课程中,缺少综合性、研究性教学实践,缺少创新性思维引导,新技术、新方法(如数字化地球,遥感技术等)的应用还未实质性的纳入实践教学体系,并与传统方法密切结合进行教学方法的训练,对于地层水、泥浆、土壤、油气等因素与石油开采以及地质教学存在一定的脱节,影响学生整体技能的形成。

二、分析技能训练在石油地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1、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在当前资源开采专业知识人才培养中,石油地质专业人才越来越缺乏,资源开发、地质灾害、能源技术等多方面的技能培训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在石油地质专业的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试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整体融入,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思路、新技术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钻井新技术、新设备的运用,都是石油地质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表现之一,譬如,在围绕钻井新技术新装备的教学管理上,针对喷射钻井技术装备上,尽管井底水功率已达到1.16kW/cm2(10马力/平方英寸)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62kW/cm2(14马力/平方英寸),远远超过0.64kW/cm2(5.5马力/平方英寸),这些知识点的技能培训,能为学生进行实地开采提供有力的知识与技能服务。

2、社会需求与学生主体的融合

当前的地质科学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国际化的资源开发模式,地球科学从静态到动态,从运动学到力学,从地球表层到深部挖掘,石油地质的专业发展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培养知识面宽、能力掌握强、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石油地质专业学生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发展需要。针对性的结合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开设素质课程,从而培养石油地质专业学生基本的价值理念,在个人生存技术、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凸显出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以及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为社会信息化、产业化、知识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提供厚实的职业教育知识。

三、探讨强化石油地质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与管理的有效方式

1、突出学生主体,激活内在能力

在石油地质专业的技能培训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方式,并围绕教学实践需要,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手段,融入多媒体教学,将石油开采、地质实情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形成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围绕石油地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心,面向国内外石油地质专业的技能训练,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技能、创新科研、野外实践等多方面的教学平台,并建立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分层次、模块化的参与实验教学,形成新形势下复合型和创新型能源地质与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2、强化实验专业课程教学,激活教学资源

在石油地质专业教学中,要强化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课程运用模式,让学生在了解石油地质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师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围绕石油地质技能培养,展开各项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综合实验教学形成和谐的发展模式,并突出石油地质专业中学生个性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因材施教,并采用分层次教学、多模块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形成技能培训的多样化,将石油地质专业中的每一项知识点通过实验改革链接起来,鼓励个性化的自主实验和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资源运用中形成整体的管理,为高校石油地质专业技能培训提供优质的服务体系。

3、更新教学内容,全面优化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要始终突出学生技能培训与管理,注重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与改进。根据石油地质与工程相关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统计,不断调整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与海相碳酸盐岩、盆地深层、深水领域、复合叠合盆地、前陆盆地、低渗特低渗非常规油气藏(含煤层气)勘探开发等有关的实验仪器和实验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及时向教学实验转化,提高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的比例。例如,储层特征及渗流模拟实验室利用新近引进的轴共聚焦系统,设计微观吼道三维结构观测实验,极大地提高学生实验课程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既体验了自然界的神奇,又了解高温低压状态下天然气与水的相态特征。

第6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摘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专业从理论上讲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筹建工作中一些调查发现,虽然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促进农户增收,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存在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都要依麓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结合我校的职业教育以及本市的新农村建设,谈谈如何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培训中的作用。

我校作为市级农业培训的龙头基地,在本市的农业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等资源,通过各种培训,使得各类农民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对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培训时间短、集中培训效率低等,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建立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把我市各类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师资队伍、专业培训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等一并纳人资源库,统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每个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统一纳人资源库后,就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时,可以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有选择的从资源库内调用培训资源,如师资专家、专业培训课件教材、实训基地等,这样有助干农业培训能结合各个职业学校特色,保持培训技能的先进性。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既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又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既降低了农业培训成本,又提高了各个学校的资源利用率。

二、建立我市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据统计,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促进下,本市的电信宽带已经覆盖了95%以上的自然村,在农村基层的信息化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农业网络资源的缺乏使得基层的信息化水平得不到提高。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各地都扶持农村家庭购买电脑已经接入宽带,但是农民上网后,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培训资源、市场行情资源等。所以,如何完善网络体系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基础。在成立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统一服务平台,开发傻瓜式客户端软件,通过各种煤体,把各种资源快速的送到农民手中。如:可以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风络,把专家培训视频播放给农民观看,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把市场行情、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发个农民,通过互联网,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课件教材给农民学习使用,通过各个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农民可以在家读中专、大学。深人研发智能化服务产品,研究和开发适于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的智能化产品,包括应用软件、多煤体光盘、智能化终端等。这些产品应具有智能化、傻瓜化、实用化、平民化、多元化的特点,即在技术和设计上科技含量高、在使用上简单便捷、在内容上能解决当前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在价格上低廉、在形式上多样化,真正做到为民所急、为民所想、为民所用。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从两端解决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和缺乏实效性的问题。

三、培养懂农业的信息化人才

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农村懂得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人特别少,有子女在外读大学、中专的农村家庭还能或多或少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如何使得农民掌握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是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的瓶颈,有了网络,有了资源到了农民手中才是最主要的。从2009年开始巅州市农业技术员三定向培养在我校开始招生,这对农村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壮大补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何使得农民使用信息化平台掌握更多的技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可以对定向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电脑的技术员,在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另一方面,可以支持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中专生到农村去发展,最好能每个乡镇有一名电脑技术员,既能帮助农民查阅所需资源,又能教农民掌握计算机技能。在发展职业教育基础上要大力支持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受职业教育的比例。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化生力军的深入,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

第7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一、爱尔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爱尔兰政府对基础教育中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与应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重视,并在该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2017年1月教育与技能发展部的《2016~2017学年ICT基础设施拨款计划》中明确了政府将在2015~2020基础教育数字战略项目中投入2.1亿欧元的财政拨款,充分显示了政府对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视和支持。在这样强有力的支持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软件设施的基础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爱尔兰国家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的中小学ICT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爱尔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如下。

1.中小学校的生机比

生机比,即学生与教用配置的计算机的比率,一直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2013年爱尔兰全国中小学的生机比相较2005年有明显的提高:小学阶段生机比由9.8:1升为4.6:1;中学阶段由8.2:1增至3.7:1;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比率从3.2:1提高到1.7:1。

截止2013年,爱尔兰几乎所有的小学(99% )都设有专用的计算机教室。在中小学及特殊学校中,除配备充足的台式计算机外,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配置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些便携可移动的计算机设备更便于学生使用。在小学阶段,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的配比有逐渐与台式电脑的配置比例持平的趋势。

2.W校联网率与网站平台建设

自爱尔兰国家教育部先后在1997年和2001年了《学校I.T 2000报告》《爱尔兰学校信息通信技术未来发展蓝图》两部文件后,政府持续提供对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拨款。在2009年教育与技能部《智能学校=智能经济》的报告后,教育部为中小学提供了信息技术设备建设的专项拨款9200万欧元。2013年,在通信能源与自然资源部和教育与技能部的联合倡议下,政府又向小学提供了5100万欧元的专项款用于提供100Mbps的高速互联网宽带建设。自此,教育与技能部仍在对互联网宽带项目的持续成本提供不间断的财政支持,使得爱尔兰中小学的联网率在全球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

截止2013年,97%的小学、71%的中学和65%的特殊教育学校拥有本校专属的网站或博客,81%的小学、90%的中学和57%的特殊教育学校网站保持着及时更新网站信息和内容的活跃状态。大部分学校设有专职的信息技术课程负责教师或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三成学校拥有专职信息技术课程负责教师,半数学校雇佣了校外专业I.T公司或承包商,半数学校雇佣了兼职或全职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爱尔兰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中,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外,学校管理者和主要授课教师积极地将信息技术整体应用于课程规划和课堂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对学校管理者的调研数据中显示95%的小学校长、96%的中学校长和97%的特殊学校校长表示,学校始终致力于促进教师群体对于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效益与效率;大多数校长(75%~83%)表示学校有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整体规划和策略措施;58%的小学校长、74%的中学校长和35%的特殊学校校长表示学校有信息通信技术教育的专项负责教师。

超过半数的中学和三成的小学及特殊学校经常使用学校本地服务器上的内容和资源支持日常教学;约占四分之一的小学、五分之一的中学和百分之十二的特殊学校除使用本地服务器内容外,还经常使用外部虚拟学习环境上的资源支持教学。在普通中小学校中,最普遍使用的信息技术辅助工具为识字学习软件、算数学习软件和专门为支持残障学生学习的软件应用程序;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使用的辅助工具则更为广泛,如电子设备的开关软件和计算机控制装置软件等。

中小学及特殊教育学校中承担主要教学任务的教师基本上都对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持积极态度;91%的小学校长和89%的中学与特殊学校校长也表示在学校广泛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于教学中后,能明显观察到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有着显著提高;在备课中使用了信息通信技术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在课堂和学生的互动更为有效,在教学评估中学生的读写能力和计算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

4.教师信息通信技术的专业培训

在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ICT教学质量标准框架》中有这样一段话:“在如今的课堂里,教师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专业学习,不仅是要懂得如何使用现代科技进行教授,更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上述内容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在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时,从考虑如何教变为如何帮助学生学,是教师的一个重大角色转换,这一角色转换的需要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在设计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培训时的根本方向。爱尔兰教育部门在设计教师专业培训时基本参考了教科文组织这一标准框架中对于教师信息通信技术掌握能力的三个维度,即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了解;对信息通信技术的知识深化;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创造与创新。

在爱尔兰,教师接受持续专业发展(CPD,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的机会甚多,多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接受过信息通信技术方面专门的CPD培训。在小学,66%的教师接受过设备使用方面的培训,56%的教师接受过在各类课程中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专门培训,54%的教师接受过如何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识字和算数能力的专项培训;在中学,约半数的教师接受过信息通信技术设备使用和在教学中使用数字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专业培训;在特殊学校中,接受过这两项培训的人数比例为60%和41%。在中小学及特殊学校中,有三成教师接受过更专业的技术培训,如使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教学评估、教学规划、实施电子学习,以及包括教学博客的编写、网络设计和计算机编程等更具专业性的技能培训。

二、爱尔兰2015~2020学校数字化发展策略

爱尔兰国家教育与技能部在2015年10月的《爱尔兰2015~2020 学校数字化发展战略》是爱尔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最新文件,文件强调了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与评估中的深入融合与应用。该战略制定了一个明确的愿景,其重点是充分发掘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潜能,通过科技的深层运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体验中成长为充分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有志思想家、积极学习者、知识建构者和全球公民。该发展战略明确了爱尔兰基础教育信息化在2015~2010年阶段的整体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当前工作的四大主题: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与评估中的应用与融合;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领导、研发与政策制定;基础设施的建设。

1.信息通信技术在教学与评估中的应用与融合

将数字学习目标嵌入未来的教育政策和课程改革举措中;将教科文组织的教师ICT能力框架进行爱尔兰本土化的吸收与融合;相关机构与组织竭能帮助学校将ICT融入学校的教学和评估中;确保学校在进行全盘规划和自我评估时能有效地引入ICT;通过使用ICT更有效地支持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更深入的学习ICT提供机会和准备;促进以技术为支持的教学评估发展;促进小学、中学阶段学生数字学习档案的广泛应用;确保学校能够使用ICT作为包容性学习的工具;支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之间使用信息数字平台达成更密切的互动和沟通;扩大学生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教学资源数字化和共享化;提供开放访问权的教育资源平台。

2.教师信息通信技术的专业技能培训

将数字技术嵌入全面的教师教育培训计划和其他政府部门支持的相关教师延续教育培训项目中;将ICT纳入入职教师培养项目中;将ICT应用于所有教师的上岗培训课程中;确保教师的ICT专业学习与教学委员会的国家CPD框架保持一致;为更好地支持在教学与评估中应用ICT,培训部门将提供灵活的、有针对性的的CPD培训模式;向教师提供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更积极地使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的相关信息;发展和推广ICT在教学和评估中有效应用与融合的案例;为使用ICT满足特殊教育需求学生的学校提供持续支持和服务;鼓励和支持教师使用数字教学档案;促进教师交流ICT专业实践团体的发展。

3.教育机构在ICT应用方面的领导、研究和政策指定

在教育部内部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以确保定期监督和审查该战略的执行;确保中小学阶段的数字战略与高等教育阶段之间的连贯性和连续性;通过与信息产业界的密切合作,提高教育系统内ICT方面的整体水平和意识;鼓励创新文化;提倡网络道德与责任;综合评估中小学ICT应用整合。

4.ICT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学校ICT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互联网连接;支持学校内Wi-Fi无线网络的建设;为购置ICT设备和自携电子产品提供专业建议;向学校提供云教育服务的专业建议和技术支持;为学校推荐技术支持的解决方案;确保向学校提供有关采购的简明建议。

三、对爱尔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的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爱尔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把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放在其教育发展的重要站略位置,政府从资金到人力都给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而保证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利开展。笔者在爱尔兰从事教育工作五年多来,最大的切身感受是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越来越多地增添了便携可移动的计算机设备,许多中小学在课堂教学,尤其是STEM类课程中趋向于无纸化教学,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和互动。这点在我国可以先从部分试点学校开始进行无纸化教学实验,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和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上都可利用电子设备进行更好的讲演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课堂积极性与参与度。

2.重视教师信息技术的专门培训

爱尔兰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设备与资源的信息化数字化,同时也是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的数字化改革,这就涉及到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换问题。爱尔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教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专门培训,使中小学及特殊学校教师群体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使用现代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我国近些年来也开展了不少教师通信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多数培训的内容仍局限于如何使用电子设备和网络资源等较为浅显的课程。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让广大教师群体能够充分发掘数字技术的潜能,进行教学革新。

3.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查反馈

第8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 农村实用人才 教学方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承载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才能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奠定良好基础。基于教育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模式的改进和终身教育的发展需求,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应用。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现状

农村实用人才是在农村生活、劳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专业技能,在其所从事的行业内起示范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 。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对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教学内容上缺乏必要的调研,不能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的需求设置培训内容。教学方法:各地对农村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是多年一贯制, “教”与“学”严重脱节。农民要想学技能就必须到技校来,培训方式、方法单一死板。教学模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一般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育培训方式,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要求,不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技术应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的优势

21世纪的教育应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农村职业教育也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1)教育技术为新型教育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平台。远程教育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搭建了新的平台,教育的触角可以延伸到城市、农村的每一个角落,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接受技能培训。

(2)教育技术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支持。信息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施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基于计算机的合作学习、网络探究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3)教育技术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优秀的、丰富的教学资源送到偏远、贫困地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教育技术视野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的构建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离不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借助教育技术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平台,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需求和市场需要,从大樱桃种植、板栗种植、红薯种植、葡萄及红酒制作、家禽养殖等行业入手,结合秦皇岛旅游城市的特色,培养种植能手和养殖能手,并开拓相关周边产业的技术,利用技校和高校的传统学历培训,融合短期培训,构建适合于秦皇岛市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内容,并开设远程辅导,搭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虚拟实验平台。

(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手段的多样化

传统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多集中在课堂,造成了信息更新的滞后及实用性减弱。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视,培训学员可以走入实习基地、养殖基地等场所观摩学习或进行实习。农村人才由于工作或时间的问题,有时无法去技校或实习基地完成技能的培训,就失去了提升技能的途径。教育技术以其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用多媒体再现课堂或实训基地的现状,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利用远程的学习,借助零散的时间,使自己的技术不断提升,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实用人才的需求。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可以逼真地模拟现实世界的事物和环境,如再现蔬菜、水果种植及家禽养殖等领域的现实环境,使学员投入到虚拟的真实环境中,立即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

(三)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

农村电网的改

和村村通工程的落实,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培训平台的构建提供了硬件条件。农业部网上开通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网,各省市也相继开通本地实用人才培训网,这些都为远程教育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结合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际,融合高校的教育技术力量,联合农村实用人才的专家,构建农村实用人才远程教育培训系统,为秦皇岛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开拓了思路,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效率。调查显示,中国农村地区手机的普及率上升至90%,为开展移动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各种方式,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知识,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教育技术对于教育培训领域具有重大的作用和价值。只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育技术之后,才能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开阔教学视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有质的提高。正确认识与理解教育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霞.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8,(7).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第9篇: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字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3.1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4]。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93-94

[3]李宗颖,江玲.智能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2期第20卷:12

[4]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4月:60

[5]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493期: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