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技术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中国空间站——用梦想铸就太空中“最亮的星”》。
2021年是中国的航天大年,从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到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首次应用性飞行,并历时8小时后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精准对接,进一步完善空间站计划建设。上一周又有一条振奋人心的新闻。北京时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升空。起飞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成功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完成五项“中国首次”,即首次实施载人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首次实施绕飞空间站并与空间站径向交会,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具备从不同高度轨道返回东风着陆场的能力,首次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宇航员,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他们将在轨驻留 3 个月,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尝试长期驻留。预计在 9、10 月份,他们将搭乘返回舱回到地球。
时隔五年,中国航天员再度飞天。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一号,迄今已有11名航天员、14人次执行过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有人说“现在的我们真的很幸运,赶上了人类最好的航天时代。”而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加有幸能见证中国航天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幕幕。回顾中国载人航天之路,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历历在目。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是在极其艰苦和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茫茫戈壁、浩瀚海洋,自然环境恶劣的驻训场;白手起家、晚他国30多年起步,需要持续数十年的昼夜攻关;承受8倍于自身体重的重力、在与外界隔绝的狭小空间,独自一人72小时不休息的抗疲劳抗寂寞训练……然而,中国航天人没有被吓倒,他们咬紧牙关,一次次向艰难险阻发起进攻,一次次向生理和心理极限发起挑战。承担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任务的单位,他们的足迹甚至遍布“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魔鬼城”罗布泊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对他们而言,只要任务有需要,就没有抵达不了的地方,“一切为了任务,一切为了胜利”是他们吃苦受累、向死而生的唯一目的。
在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航天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特质,是一首史无前例的赞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铭记。作为青少年,我们更应该在学习上多下苦功,遇到困难、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缩,要知难而进,一往无前。
2011年2月4日,美国国防部了首个《国家安全航天战略》(简称《航天战略》),评估了不断恶化的航天环境,提出未来十年航天战略目标与实现途径,力图构建“北约”版的航天联盟,“塑造新型航天领导地位”。
应对三大挑战的三大战略目标和五项战略举措
《航天战略》从分析航天战略环境人手,提出当前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太空越来越拥挤,目前有60多个国家和组织运行着1100多颗卫星,已编目的太空碎片达到22000个,太空轨道与频谱等资源日趋枯竭;二是太空对抗日益严重,一些国家和组织正针对美国航天系统的脆弱性,寻求发展“非对称”对抗能力,以抗衡美国强大的军事优势;三是航天竞争愈加激烈,发展航天技术和提供航天服务的国家不断增多,美国的国际航天竞争优势不断下降。
提出三大战略目标:一是加强太空安全、稳定;二是维持并提升航天给美国带来的国家安全战略优势;三是夯实支撑美国国家安全的航天工业基础,并勾画了五项战略举措:一是促进负责任的航天行为,和平与安全地利用太空;二是改善美国的航天能力;三是同负责任的国家、国际组织及商业公司合作;四是预防并阻止对保障美国国家安全的航天基础设施的敌意侵犯;五是采取各种措施挫败攻击,并使航天系统能在性能降低的恶劣环境中运行。
提出塑造新型航天领导地位四大核心理念
一是力图构建航天新秩序,强化领导地位。目前,美国作为唯一的航天超级大国,在航天事务上具有强势的话语权。从《航天战略》积极为“负责任”的航天活动制定标准、最佳惯例、透明度与信任措施以及行为准则来看,美国正试图将这种话语权转变为制定规则的权力。《航天战略》所勾画的“负责任”的航天新秩序和行为准则,其实质是维护美国在太空的“先发优势”和既得利益,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框架下解决太空争端或冲突。
二是试图构建航天联盟,实施全面遏制。可以预见,美国将以北约为样板在航天领域形成利益联盟,达成航天制造和航天服务即使不由美国所提供、也要由美国所控制的目的。美国实施航天垄断和全面遏制的用意在于,一方面增强自身航天优势,确保在危机时刻美国及其盟友的航天能力不被对手所用,另一方面实施更为严厉的出口管制,从而限制其他国家的航天发展。
三是实施多重威慑,确保太空安全。首先,以秩序和结盟等方式,增加对美国太空突袭的政治风险;其次,提高航天系统抗毁性,降低对美国太空突袭产生的预期效果;第三,增强太空态势与对抗能力,告诫敌手太空突袭必将招致严厉惩罚,不仅是“以牙还牙”式的太空还击,还可能是报复性的地面军事打击。 “多重威慑”的实质是采取增加代价的方式弥补航天系统的脆弱性,旨在保护美国的太空安全。
四是发展高效创新能力,扩大战略优势。近年来,由于军事航天系统采办遭遇“拖降涨”问题,致使美军航天优势的增速放缓。为确保国家航天安全需求,《航天战略》以面向实战为牵引,摒弃发展“完美”装备的思路,走高效、灵活的道路,来确保系统能力按期交付。这对航天采办程序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孕育中的航天技术,如快速响应太空技术、模块化航天器技术,一旦取得突破,将加大与对手技术“代差”,有效支撑扩大战略优势的战略目标。
几点启示
(1)重视太空安全,制订国家顶层航天发展战略
航天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为应对当前全球面临的太空拥挤、对抗和竞争三大挑战,为在新一轮航天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我国应在国家层面制订可持续航天发展战略,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2)努力提升自身航天能力
航天实力是国际航天战略格局的决定力量,因此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航天能力,加强航天技术的自主研究,夯实航天产业基础,建立可靠的航天运输和实用化的航天系统,以航天整体实力的提升,增强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竞争能力。
在民品市场上,我国航天军工企业历经了包括前期的无序发展、调整和探索以及后期的战略发展等重大阶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同时在保军促军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地塑造出了独特的航天民品品牌。目前,在我国航空航天军工订单仍处于稳定状态且需求状况适中。由民品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地解决由于国防预算的削减、军用品订购的不足所导致的国防科技工业困境。
虽然我国军工行业在信息传播、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民用领域都在不断拓展,但其产品的独特优势却很少,航天军工民品产业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核心竞争体系。所以,本文中将航天军工企业的发展作为了出发点,对目前我国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工作,从而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希望能够促进航天军工企业在民品领域更快更好地发展,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进而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1 航天军工企业民品SWOT分析
1.1 航天军工企业民品优劣势分析
1.1.1 优势分析。航天军工企业对现有的相关技术及资源设备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应用,并凭借自身的企业特点和技术优势,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民品。这些产品与军工技术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提高了成熟技术的利用率,增强军用市场的影响力,提高产品的相对竞争力,使得航天民品拥有了较高的享誉度。近些年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集团重点发展了信息技术、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汽车零部件及特种车辆和新能源与新材料在内的五个主要民用版块,同时做了信息安全、建筑与房地产、汽车发动机、特种车以及通信服务五大重要标志性工程,而且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1.2 劣势分析。虽然中国的航天军工领域具有一定的核心竞争优势,但其中民品经营还是具有一定的劣势,规模较小,而且原材料的优惠等优势也不是很明显。在军工企业的民品领域,对军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及转化能力呈现出了一定的不足,而且产业化水平也比较低;严重缺乏成本控制技术的管理能力,使民品在价格上不具备任何优势;未形成以市场为中心的经营体制,而且对民品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产品严重单一化,对目前市场的选择不准确,产业化发展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
1.2 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威胁和机会分析
1.2.1 威胁分析。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在不断加快,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竞争市场都呈现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和经济紧缩严重的形势不断加剧,造成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更加困难,这对目前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而未形成规模的航天军工企业民品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1.2.2 机会分析。为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和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方针,国家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通过军民结合、军转民,大力发展民品等政策的实施,对航天军工企业设备闲置以及科研生产力量过剩等矛盾的缓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关系到国民经济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STP分析
由于航天军工企业不但要承担国民经济建设的重担,还要为国防建设提供支持,所以在企业的发展道路上还是主要以军品为主。至于民品的发展,就需要处理好民品与军品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实现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现阶段,我国军工企业还处在战略转型的初级阶段,民品资源开发实力的不足和民品资源的有限性直接决定了民品发展宜静不宜多的特点。
现阶段站在世界的科学发展趋势的高度来看问题,军、民技术呈现出了一种日渐融合的趋势。作为世界上所公认的高新技术――航天技术,就需要促使航天军工产企业在军品技术、人力、设备等领域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优势,将军民两用的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所以,在民品市场的选择上,要选择出最能代表军工企业自身核心优势的,并且能够与军品市场形成战略关联的民品细分市场,保证民品行业技术先进化和集中化的实现,进而在这些高新技术领域真正做到精细化,实现成本领先,从而形成一套独特的市场竞争体系,塑造出航天军工民品的金子品牌。
3 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发展策略分析
3.1 加快军用技术成果的民用转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军用航天技术是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来源,但从以往的相关数据来看,军品民用的转换能力相对较弱,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实现军用技术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效率的不断提高。
由于军工企业民用发展资源的有限性直接导致了民品发展要实现专业化的要求,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专业化协作及规模经济发展的原则,将重点民品企业的核心产品作为主导,进行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真正将具备一定优势的民品做大做强。
3.2 融资渠道的拓展、不断推进民品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资金密集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一大主要特点,所以为实现航天军工企业民品的不断发展,就要不断吸引社会资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企业上市以及发起相应的航天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来确保一个多层次多渠道融投资体系的建立。
目前我国的军工企业的军品管理模式大多都是采用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民品却是应该顺应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所以在民品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与市场的接轨,同时进行品牌定位、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等诸多因素的确定。
3.3 充分借鉴国外民品的发展经验
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和平利用军用技术的问题,同时军工级也是国家之间进行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领域。我国军工企业要不断采取措施为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创造出一个便利的条件,有效吸取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而推动我国航天工业民品产业的不断发展。
3.4 深化体制改革,明确责任体系
目前,对于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军工集团的民品公司和军工集团之间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而且存在着经营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比较模糊。自民品企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其国营的性质,依靠军工集团强大的资金实力及人资实力,很少民品企业能够自己做到自负盈亏,在整体的运营过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也不存在精简节约的意识,对军工集团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离开军工集团,民品企业将很难继续生存。
实现军民产业的有机互动,促进军民技术的不断互相融合,是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目标之一。虽然军工民品产业作为了军民两用技术的有效载体和具体实现形式,但从其本质来说还是属于市场的范畴,因此民品的发展也必须要严格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重视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经营。所以,在接下来的工作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不断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以此来实现军工民品业务的独立运营。推进军工民品的独立运营,有以下好处:(1)在民品实现独立运营后,使其能够及时地对民品市场和技术需求做出准确的反馈,在军工集团的帮助下能够快速地实现军工企业向民用市场的转移,有效地推动了军民技术的产业化进程;(2)促使军工集团能够依据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完善一套自身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多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都做到了有章可循,使军工集团成功的从繁杂的事务中脱身开来,只需要进行整体发展战略的把控,通过对控股权的利用来进行正常的监督管理工作。
3.5 制定合理的产品结构,创新培育核心民品产业
现代企业经营所重视的就是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一家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长久的发展,也只有在产业链中发挥出更好的协同作用,进而形成一种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然而,盲目、毫无目的地进行市场拓展是军工民品行业对自身所有的资源及市场机会的极大浪费,虽然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却极为不利。所以在具体的企业经营过程中,就需要适当地收缩部门民品业务,要有针对性地培育核心民品产业,真正做大做强,以促使军工集团的核心优势能够得以更好地发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3.6 制定合理的销售政策,确立全方位服务理念
销售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市场,也是企业运营的第一线。对于一些民营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视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工作以及销售政策的制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等工作的,这对于军工集团来说一样重要。一套完善的、合理的科学政策的制定是军工集团民品业务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问题;另外,现代企业一般都是在给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所以航天军工企业民品业务也要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及售后等全过程中认真落实好全方位服务的理念、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
为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竞争机制,坚持国家科技计划对全社会开放,支持和鼓励国内有条件的各类机构平等参与承担国家重大计划和项目,我国探月工程决定面向全社会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在探月工程中,对于有条件进行竞争择优的项目,要通过招标的方式来确定承研、承制单位。在前期梳理的基础上,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提出着陆器和巡视探测器相关的90余个有待攻克的关键技术和需要交流合作项目进行对流。
近日,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与教育部科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联合组织召开探月工程技术交流会,邀请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系统与国内30余家重点高等院校130余名相关领域的专家就这90余个项目进行对流。通过交流,使高校了解探月工程具体研制单位对相关技术的要求和需求,也使工程研制部门对国内高校所具备的能力及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情况有了相应了解。根据技术交流结果,双方将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入探讨并展开合作。
有关专家指出,此次交流会议作为一种创新的形式,为重大工程面向社会开放、引入竞争机制创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为高校平等参与探月工程搭建了合作平台,对于充分调动高校的科技力量,服务我国探月工程,进一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程周期,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航讯)
神七航天员团队当选
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月5日晚上8时,《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评选》在央视一套隆重播出,10位感动中国人物正式出炉,“神七”航天员团队榜上有名。(航讯)
微小卫星产学研基地落户深圳
2月28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控股的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组建的深圳航天东方红海特卫星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同时举行了卫星大厦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国微小卫星产学研基地落户深圳。至此,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深圳(香港)基地在深圳形成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航天国际中心、卫星大厦三个部分组成的“金三角”发展态势,为集团公司在深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悉,此次奠基的卫星大厦是微小卫星及其应用的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研发、总体设计、总装、测试及相关生产设施,可满足每年在研卫星6颗~8颗,出产卫星4颗~5颗,并提供部分卫星核心部件和微小型部、组件的研制及试验能力。同时,集团公司五院所属515所将整体搬迁深圳,发挥航天技术、人才优势,在深圳迅速形成从宇航产品制造到航天技术应用的产业链。(航讯)
天津市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提速
天津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逐步加快。预计到今年6月,在建的焊接厂房、综合机加厂房等8个项目将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今年下半年铆接装配厂房等其他项目将全部开工,并力争完成主体结构的施工。
(航讯)
嫦娥三号月球车将巡月5千米
全国政协委员、嫦娥一号工程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日前透露,将于2013年前发射的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将在月球巡游5千米,利用月球车抓取的月壤在车上进行分析。
叶培建透露,嫦娥三号着陆后,将分为两部分:着陆器和月球车。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巡游,着陆器定点守候。月球车将在月球探测90天,并抓取月壤在车内进行分析,得到的有关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90天内,月球车巡游的范围可达到5千米。“不能走得太远,要让着陆器能拍到车。”叶培建说,着陆器拍摄月球车巡游的图像也能传回到地面。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扬研究员用这样一个关于古罗马谚语的典故阐述了他自己的研究工作。他还展示了一幅人类未来的太空飞行图景:人类居于木星系统,欲前往水星探险,他们驾驶等离子推进飞船,一路经过地球、金星、小行星,最终到达水星。(见右图)
人生路:拉开太空探索新征程
20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苏联发射升空,人类迈出了太空征程的第一步,此后美国“阿波罗号”、中国神舟五号等各国载人飞船、地球卫星以及深空探测器相继发射升空。浩瀚宇宙里总有一幅壮锦吸引人类不停地去探索。受人类航天事业发展所鼓舞,从最初对航天懵懵懂懂的爱好,到成为深度探索通向太空道路的研究员,靠着探寻宇宙空间奥妙执着的热爱和坚持,高扬的太空探索人生之路就这样展开。
高扬,1997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学士学位;2000年7月获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为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硕士学位。千禧之年,怀抱着对世界航天知识强烈的求知欲,年轻的高扬随着国内涌起的留跨出了国门,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系全额奖学金的资助下攻读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留校1年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国外深造的五年(2000-2005)时间里,他有机会广泛而深入地接触国际前沿航天技术知识,为之后回国继续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
2005年,高扬踏上了回国征程,成为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挂靠光电研究院)副研究员。2006年起,他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授课。2011年,高扬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研究员,同年起被聘为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主任设计师。肩负着科研、工程与教学的多重任务,高扬开启了他太空探索的另一段崭新征程。
科研路:电推进飞船寻找“行走太空”最佳轨道
回国后,高扬踏上了独立自主的科研路。他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防创新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资助的若干科研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深空轨道优化设计、电推进卫星平台的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器精密定轨、卫星编队轨道控制、空间新型推进方式以及基于光电载荷的轨道姿态确定等。他的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Acta Astronautica、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等航天飞行动力学领域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他也因此获得2008年度首届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在2009年首届、2011年第三届全国深空轨道设计竞赛中获得冠军。
高扬的研究工作是从连续小推力空间最佳飞行轨道的探索开始的,该问题至今仍是极具挑战的课题,而这又与电推进(或称等离子推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电推进与目前传统的化学推进不同,它利用电能将推进工质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并产生电磁场加速等离子体使其高速喷射从而获得推力。电推进的效率高出化学推进一个量级,相比之下可以节省大量推进工质,成为各航天大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航天技术。早在2001年,高扬在美国深造期间就曾系统地开展了连续小推力轨道优化和电推进任务设计的研究工作。2005年高扬回国时,我国在电推进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还没有电推进航天器的发展计划。作为刚毕业不久的博士,高扬一度难以获得科研基金支持。但他始终认为,电推进代表了先进的可以长期连续推进的工作方式,随着电推进技术本身的不断发展以及空间电源技术的突破,尤其是大功率太阳能与核能电源甚至有望成为太阳系载人飞行推进技术的唯一选择。正是这种观点一直激励着他坚持这方面研究。高扬说:“实际上,钱学森先生早在1963年出版《星际航行概论》一书中就预言电推进能够承载更多有效载荷,并指出电推进产生的连续低推力轨道的计算比大推力轨道要复杂。”为了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他受《力学学报》编辑部的邀请,攥写了综述论文《电火箭星际航行:技术进展、轨道设计与综合优化》(发表在2011年第43卷第6期),旨在较为全面地介绍电推进技术应用于星际航行的基本内容与实现途径以及应用于载人深空飞行的设想。
电推进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空间轨道优化设计。为了推动我国空间轨道设计的研究工作,高扬与中国力学学会以及国内同行一起为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2012年前为深空轨道设计竞赛)付出了诸多努力。该竞赛旨在寻找空间飞行全局最优方案,而且可以非常有效地检验各种优化方法的合理性与实用性。2009年第一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由清华大学主办并负责命题,之后每届竞赛由上届竞赛获得冠军的团队命题。截至今年,在已举办的四次竞赛中,高扬带领的团队获得两届冠军,因此他也成为了2010年第二届、2012年第四届全国空间轨道设计竞赛命题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他说:“希望通过竞赛不断提升我国空间轨道设计能力,也希望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上可以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研究思路,并逐步获得原始创新的研究成果。”
高扬说:“对于空间轨道(特别是连续小推力轨道)优化设计问题的研究让我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多方面知识,比如最优控制理论、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动力系统理论、非线性规划、同伦延拓、动态规划、微分几何、组合优化等概念。这些知识的积累也让我逐步具备了触类旁通的能力,并将研究内容逐步拓展到电推进航天器导航、制导与控制、航天器轨道确定技术、洛仑兹力编队飞行等。”然而,他也坦言:“从2005年回国一路走到现在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很多挫折,也曾屡败屡战,但幸运的是一直没有放弃,所以现在逐渐开始领悟到通往太空‘罗马城’的条条大路”。
未来路:奔向太空罗马城
对于下一步的计划和安排,高扬表示首先要脚踏实地做好目前正在承担的本职工作。与此同时,“我希望在空间轨道研究领域继续工作,包括系统地建立空间脉冲或连续推力转移轨道优化设计的通用方法体系,并应用于深空飞行轨道、人造地球卫星轨道、卫星相对运动控制等具体问题中去。同时,我希望有机会参与我国电推进深空探测的科研项目。”
当谈到如何开展研究的话题时,高扬特别强调:“研究工作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要坚持发展自己的研究思路,不断开拓与创新,参考国外文献,但不盲从;另外,研究工作不能为了满足各种定量指标而开展,做科研应追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上海新力机器厂系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隶属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是机电液一体化高端装备系统集成商、制造方案解决商、航天地面装备、工艺装备研制中心。企业以研制钣金装备和精机装备为主,设备广泛应用于我国航天系统内各厂所“弹箭星船器”的研制工艺上,并先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中国驰名品牌”、“上海市优秀产品”、“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优质青年工程项目”等荣誉,2015年企业获“纪念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保障突出贡献”荣誉奖牌。
此次,新力机器厂经上海市青联推荐参加第4届中国南亚博览会。虽然是第一次参展,但新力机器厂的展区周围熙熙攘攘,参观询问人员络绎不绝。据现场负责人陈先生介绍,他们已与缅甸、尼泊尔等国的商人代表团有过深入交流商谈,极有可能在未来达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据悉, 上海新力机器厂是国内同行业中最早从事研制、开发和生产锻压钣金装备产品的少数骨干型企业之一,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其前身是上海第六机床厂,始建于1958年,1978年划归上海航天局,承担地空导弹固体发动机的制造任务,为拓展民用产业市场,上海新力机器厂开始生产制造各型号的剪折设备,发展至今已具备了完整的生产锻压钣金装备系列产品的能力,包括各种型号的普通和数控折弯机、剪板机、数控转塔冲、油压机、激光切割机等。各类产品广泛应用于我国航天系统内各厂所“弹、箭、星、船、器”的锻压钣金工艺流程。在2009年企业整合重组后,以上海航天局民用产业的技术队伍和制造产能为依托,在上海市政府和上海航天局的支持下,全新的上海新力机器厂加快了发展步伐,在保证原有市场规模的同时,加速进军高端市场的步伐。上海新力机器厂于2013年新成立的精机装备事业部,定位为高端数控切削设备的国产化研发生产,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立足本国的高端切削设备需求,为中国机械加工行业量身定制属于我们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实用型设备。至今,上海新力机器厂精机装备事业部已构建了一个从通用立式加工中心到精密五轴加工中心、从铣削设备到钻镗设备、从小型的立卧加工设备到大型龙门加工中心的城系列、全配套完整产品研发体系。2014年经相关部门考察后,上海新力机器厂精机装备事业部的加工中心被列入了上海市“十三五”重点规划项目。本次南博会,新力机器厂就带来了旗下核心产品数控折弯机,充满现代感的外形和简洁的的设计极大地节约了机器占地空间,使其实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谈及企业生存发展之道,陈先生告诉记者“‘军工品质’一直是是航天新力人对产品质量永恒的承诺,将上海新力品牌产品打造成为航天旗下的放心产品,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产业是每一个航天新力人的不懈追求!这也是消费者和客户充分信任我们、选择我们的重要原因。”他还表示,本次南博会是企业开拓市场,寻求合作机会的绝佳平台,虽然大多数观展人员不是专业买家,但是也能为企业带来边际效应,对品牌和产品的推广和普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高点起步
航天四院充分发挥军工高科技企业的优势,利用在复合材料领域内的技术,一直不忘致力于加强炭基复合材料等制品的研制开发及生产。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是该院43所控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炭/炭复合材料制品及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科学上的奠基固然困难,然而,在新的基础上攀登从来没有人攀登过的高峰更加艰难,也因此更为诱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迎头赶上国外在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步伐,彻底摆脱高新技术产品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该所成立了高科技复合材料专家组,着手对“飞机炭/炭刹车盘技术”进行基础研究。该所自筹经费,添置了研究开发设备,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1998年,维修炭刹车盘的粘接和整体粘接技术在该所取得实质性突破,使该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
1999年,该项目在得到国防科工委的大力支持后,43所专门成立了炭摩擦材料厂。生产线建成后,以“吸取精华,克服弱点,高点起步,打造品牌”为指导思想,进行以粗糙层结构热解炭为主体,以树脂炭为辅助的飞机炭刹车盘材料技术攻关。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2001年,该项目先后突破了针刺无纬布准三向结构的整体预制体成型技术;以粗糙层热解炭为主体、树脂炭为副的双元炭基体致密化处理技术;高温处理技术;硼-硅系列或改性磷酸盐系列的防氧化涂层;性能表征等五大关键技术。特别是外热内冷、内热外冷的热梯度CVI致密工艺技术和双元炭基体技术的应用,使炭/炭复合材料刹车盘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03年5月,刹车盘完成了多套飞行试验件的生产,并得到民航总局适航部门签发的适航批准标签。同年9月,搭载由该所生产的刹车盘的波音B757-200型飞机试飞取得圆满成功。经过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项目审查组的审查,认为43所在炭刹车盘生产上,由于采用9项技术创新成果,多项指标明显优于进口产品,综合性能已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经过多次地面台架试验、地面试验、飞行试验,炭刹车盘试验结果已经完全达到国家航空总局的适航标准。
快速发展
创优条件实现企业快速发展。为了构建项目发展平台,加快飞机炭/炭刹车盘项目的健康发展,2005年,43所以刹车盘项目为依托,联合成都金鹰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鸢辉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股东,发起成立了“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年产200套刹车盘的生产能力,年产值达到3500万元,既能批量地提供B757-200型飞机用炭刹车盘,又能满足1个~2个新型号产品开发的需要。产品经实验室、地面、飞行和实际使用考核,表明国产刹车盘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耐磨系数、防氧化效果等多项指标明显优于进口产品,综合性能已达到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
西安超码公司成立后,还建立了质量跟踪和售后服务体系,并同8寸拥有6个机型、7种件号的飞机炭刹车盘维修许可证。2004年公司取得B757-200型飞机炭刹车盘PMA许可证,成为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该型产品的国内独家供应商,所提供数百套产品使用状况良好、质量可靠稳定,并是国内首家飞机炭刹车盘在拉邦高原航线使用的单位。2005年,波音757-200型飞机炭刹车盘的研究先后获得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而且,由机炭刹车盘拥有多项创新技术,还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专利达43项。
经受大考
成就,属于那些奋勇探索、知难而进的人们!2004年,43所启动A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PMA项目的研发工作。这是机遇也是考验。
在合力鏖战“空客”炭盘过程中,职工们发扬航天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最终为航天技术拓展航空领域打开了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一系列性能对比试验,积累了大量的工艺数据和研制经验,成功突破了针刺炭纤维预制体成形技术、高力矩摩擦特性制动材料制备技术、不同热处理温度调节摩擦特性关键技术、耐高温长寿命防氧化涂层制备技术、地面动力矩试验及飞行试验性能表征等技术,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经过对14套不同磨损状态进口炭盘的摸底试验,掌握了其设计特点和主要性能数据,并对研制的28套42种不同工艺状态炭刹车盘进行了1200余次对比试验,于2007年底研制出了工艺最优化、性能与进口炭盘相当的制造工艺,经试验验证,该公司研制生产的炭刹车盘力学-性能、轴向导热系数、防氧化涂层效果等指标全面超越进口炭刹车盘。2006年1月,A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PMA项目获得了民航总局适航审定司受理;2008年8月成功完成7A320系列飞机炭刹车盘地面台架试验,成为国内首家完成该型号炭刹车盘地面动力试验的单位。
2009年2月25日,由航天四院西安超码公司研制生产的空客320系列飞机用刹车盘PMA项目在深圳l航空公司一架空客飞机上装机并在珠海机场进行了试飞。本次试飞过程严格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部门批准的试飞大纲分两个阶段进行,一架A320系列飞机共有四套刹车系统,第一阶段装2套国产刹车,第二阶段4套全部使用国产刹车。试验项目包括地面滑行刹车、地面停留刹车、正常起落刹车、飞机中断起飞等,试飞获得圆满成功,超码公司在国内首家通过地面动力试验和飞行试验,为打开国内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分层指导”恰是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具有的差异性而进行有层次地教学,而且要注重根据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与课后复习巩固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欲通而未达时给予帮助,在学生口欲言而未能答时给予指点。教师要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动力作用,“以史为据,情从史出”,以情动情,有机渗透,自然联系,逐步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品德个性的养成。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历史的关键,一是兴趣,二是方法。
围绕学科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普遍记忆规律,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问题情景,关键在于提高问题的质量。
例如,学生在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标志性成果时,似乎都知道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重要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标志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但到做练习或考试答题时却忽略了这四个领域不能相互替代性,潜意识里认为只要答出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技术就行了。其实这样答题既不严谨,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为了能使每位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教师就要顾及理解能力不同的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再如,在不同班级找一些学习成绩属于中等的学生与他们交流,同时聊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生物工程。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它是利用生物有机体或其组成部分发展新工艺或新产品,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其引人注目。在2000年,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的山羊在中国诞生。紧接着问学生这些成就的取得,能否说明在原子能其他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显而易见,学生会否定。这是用事实教会学生回答问题持严谨态度的必要性。
经常与学生零距离的沟通交流,我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是网络爱好者。鉴于此,我就主动找那些平时因贪玩而耽误学习,学习成绩总居后的学生交流。首先肯定他们具有这方面的兴趣爱好甚至发展成一项特长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作为中学生,他们如果在做与之相关的历史练习题时却总出错那就不是可以称道的事了。每个中学生在同伴面前都极爱护自己的面子,谁也不甘心自己总被别人瞧不起,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合理地制订教学方案,把握住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用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使他们增强自信,欣然接受指导,及时提出要求,更深入地明确掌握正确的历史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事,就像应该回答计算机却错答成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样属于常识性的错误。
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国际互联网是全世界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互相连成的信息传送网络,是使世界上各种计算机能交换各类数据的通信媒介。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说:“电视和计算机的推广使人们比以前更便利和更快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电视和计算机还未普及的年代,人们常以写信和打固定电话作为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如今互联网将地球缩成一张小小的网,它为人类创造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学生经过思考,一定会产生疑问。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书、思考和讨论,书中知识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转化为具体的能力,从而把被动的学习上升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体会成功,获得成功,提高全面素质。
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因特网(Internet)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从最初的教育科研网络逐步发展成为商业网络,并已成为仅次于全球电话网的世界第二大网络。1994年9月美国提出建立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建议将各国的NII互连起来组成世界范围的信息基础结构。当前的因特网就是这种全球性的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据此,学生从中解读出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的时间顺序不一致应分先后。更关键的是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产业成果,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指“三网”,即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这三种网络之一,是计算机产业中发展最快速的,到了二十一世纪,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因特网为核心的信息时代。
对于学习能力与成绩中上的学生,互相探讨学习和教师的分层指导就应当上升到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高点,充分展示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能力,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互补意义。
高科技无所不在,它正以一种几乎无法感知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激光影碟、多媒体把最新的娱乐信息大规模地传递给各种人群;计算机制作重现了“泰坦尼克号”“沉淀’的悲惨一幕;数字化技术把清晰的语音与图像瞬间传递到大洋彼岸;再造基因使得改造生命、攻克癌症近在眼前……高科技向我们走来,高科技已融入我们的生活,高科技正启蒙着人类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形态——新经济社会。
高科技是新经济的基础,新技术革命直接催生了新经济,使新经济成级数增长。在新经济社会中,随着高科技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它对新经济的量增效应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呈放射网络状的态势全面展开。新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未来主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朝阳经济”。随着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形态中的含量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必然会飞跃到以知识技术、智力为主要资源的新经济形态。在新经济时代,随着高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扩散,人类活动的领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人类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突破地球资源的限制,向更广阔的空间进军。不久的将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将从伟人的豪情诗句转化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
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的信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生物工程作为一种新生力量,直接导致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革命,推动着新经济的进步;高科技的新材料作为新经济的里程碑,将重构新经济的材料基础;高科技的新能源将使人们不再为资源的短缺而忧愁,作为新经济的火车头,它将带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航天技术使人们从地球的怀抱中飞向太空,新经济也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腾飞;海洋技术将开拓人类新经济社会生活新空间;软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管理效率更高,决策更正确,分析更透彻,一切经验性的东西都变成了可操作的东西,正如莱布尼茨曾说的:“别再争论了,我们拿起笔来算一下吧!”
新经济时代是高科技大显身手的时代,没有高科技就没有新经济,高科技不但直接决定着新经济的诞生,而且作为动力之源直接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创造着人类的新纪元。一、信息技术:新经济的先锋1.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源头
新经济的发生和发展清楚的表明,以信息技术为骨干的高新技术是支撑整个新经济广厦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新经济就是信息经济。
新经济中最为突出的新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使信息网络成为新经济社会最重要的大众化的联系手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认为新经济也是信息经济。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先导技术和关键技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科技群的分类排序,信息科学技术居于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群之首。
统计资料表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5%一20%提高到70年代至90年代的70%一80%,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带动下,在全球GDP中,已有2年以上的产值与信息行业有关。
新经济的兴起是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多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世界500家最大公司。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世所公认的一个代表。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技术,使得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场已达到1700多亿美元,超过了全美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作为深刻变革的一个方面,当今经济形态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硬件业,尤其是作为硬件业心脏的芯片业同样举足轻重。
美国经济之所以从1991年以后得以持续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其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5年里:
—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电脑和电讯业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
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就业机会,高新技术行业已成为美国雇用职工最多的行业,其职工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出73%;
—高新技术在国内销售和出口方面也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部门,其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国1999年和2000年头几个月失业率降到24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回落到30年来最低水平。
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硬件、软件、资料传递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四大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服务和电讯服务成为新的热门行业。美国作为世界新经济的先导,就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而言,美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生产供应国和最大的市场。在世界的10大信息服务公司中,美国就占了8家。
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给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许多便利,也加快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节奏。现代办公不久将实现无纸化、远程化和信息化;银行系统和商家联网,开始了无纸币交易;而国际间的货物运输已在减少往常的繁文缛节,北美洲地区地面运输已开始无纸运输。
由于电脑的普及,不仅为儿童教育和获取信息提供了工具,而且使许多人可以在家里办公,同时还可增加大批咨询、服务和销售等多方面的就业机会。此外,因特网发展迅速,网上通信量每100天就增加1倍。消费者可以通过因特网在家轻松购物。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到2002年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商业交易将超出3000亿美元。总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新经济的先导产业,成为世界新经济发展的主流。遥望新经济的未来,我们相信作为新经济基础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必将牵引人类历史的火车驶向充满希望的对世纪。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支柱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内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都属于信息技术,它们都是用来开发、收集、传送。处理信息资源的,那么围绕着信息的开发、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而发展起来的这些相关的高技术群统称为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吸引了微电子学、光学、材料学以及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的成果,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全面提高了信息处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与水平,使人类社会中各级各类信息处理系统大大加强,发挥了巨大作用。
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于各种传统技术中,由此又形成了许多边缘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重大科技领域,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如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软科学技术等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也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渗透使产业“软化”。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围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谁夺得了信息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谁就拥有了新经济竞争中的主导权。
今天,物质、能量、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没有物质的世界是空虚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死亡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这三个要素对于健全的社会是缺一不可的。信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信息技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渗透力极强,几乎无所不在,只要有信息和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就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都需要和其他人合作、交流,这就必须涉及信息的传递、加工、理解、表达,就必须要处理信息。因此,电子计算机广泛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几乎所有职业和职务岗位上得到应用。这个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表现出比其他技术更为明显的渗透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具有影响全局的特点。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支持和影响全局的决策与协调而发挥作用的。由于这个特点,信息技术比其他技术更加直接影响全局的工作效率,在关键时刻它甚至能够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这种全局性使得信息技术常常处于类似机要部门的敏感位置上。
最后,信息技术还提供了软件这种新型的知识载体。使知识载体由文字纸张向电子方式过渡。由于这种方式方便、易。于复制,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种成为全人类各种知识的载体的特征,是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
正因为信息技术有上述特殊的地位和特征,我们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标志,称其为新经济的支柱与先导。3.“地球神经网络”剖析
如果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婴儿的成长,那么,蒸汽机和铁路构筑了他的骨骼;报纸、电话、电视等信息传播技术构成了他的信息器官;发电站、原子能反应堆和高压电缆成了输送能量的循环系统;计算机和软件的不断发展使之初步具有了智能,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神经元’细胞;那么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神经元’连接起来的神经。这样便形成了整个地球的‘神经系统’,它预示着社会思维时代的到来。
(1)微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