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

第1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有关事项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于1994年12月审议通过,并于20xx年作了全面修订。《条例》实施以来,本市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国家对本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推进本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有必要及时修订《条例》。

二、主要内容

《条例(修订草案)》 共八十四条。主要内容包括:

(一)关于推进全社会共同治理(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等)

按照“更好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监管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作用”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各自责任。

(二)关于建立源头治理的有关制度(第十三条、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五条)

一是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二是明确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三是积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关于引入市场化环境治理机制(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三条)

一是污染防治协议制度; 二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 三是明确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

(四)关于推进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

明确规定了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并作了相应细化。

(五)关于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

一是完善污染天气应急措施;二是加强高污染机动车管理; 三是加大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四是规定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本市扬尘排放控制标准。

(六)关于创设土壤污染防治措施(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

一是建立政府调查与企业监测相结合的土壤污染监控评估机制; 二是强化土壤污染的防范和修复责任; 三是严格规范污染场地用于敏感性建设项目。

(七)关于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第六章)

规定了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的信息公开规定。

(八)关于落实最严格法律责任(第七章)

将“违反管理规定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等情形新增为可实施按日计罚的事项,并参照 《大气污染防治法》 的规定,大幅提高罚款上限。

三、拟重点讨论和听取意见的几个问题

1、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主体、管理要求如何确定?

2、将排污单位的历史排放情况作为总量指标的核定依据之一,是否可行?如何体现对总量指标实行动态管理?

3、排污许可制度的规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程序、时限等如何确定?

5、区域限批的规定如何进一步细化?

6、污染天气应急措施和高污染车辆管理措施是否可行?

第2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武汉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在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特色城市的过程中,正在努力挖掘和塑造城市滨江滨湖特色,正在努力实现“水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如果利用武汉滨江滨湖特色建设贯穿龟山、长江一桥、蛇山、串联汉阳六湖连通以及武昌东沙湖的漫步道;利用湖北“端午申遗”成功的机遇,组建“端午•元宵民俗”大型实景演出、奖励电影电视剧取景拍摄措施,将会使武汉的城市湖泊生态美景有一个新的展示平台,为城市文化、自然山水、人的和谐创造一个新的交流互动方式,利用这些文化软实力,向全世界开放武汉,提升武汉城市亲和力。

武汉素称百湖之市,其水域面积占全市版图的75%,其中三分之一的水面为湖泊。截止2002年3月,武汉市境内共有大小湖泊200多个,湖泊汇水面积在5km2以上的有65个,其中位于城区的较大湖泊27个,武汉不仅是一座江城,也是一座湖城。一个城市里面同时容纳这么多湖泊,中国唯一,世界少见。让武汉湖泊的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成为武汉城市建设的核心,这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提议,也是武汉政府施政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近几年,武汉市政府制定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水环境保护法规,使武汉市成为全国首个为湖泊保护专项立法的城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改变了过去城市建设中湖泊管理的无序以及自生自灭状态。依据管理湖泊的规定,武汉市对全市中心城区40个湖泊通过五条途径进行了持续治理:一是划定湖泊水域控制线、绿化控制线、建筑控制线,奠定对湖泊管理的基础。二是实施截污工程,污水不再直接入湖。目前已完成中心城区29个湖泊的截污工程,到2009年底,中心城区其余湖泊将全部完成截污。三是制定“一湖一景”规划,美化湖泊景观。截止去年底,已有22个湖泊实施景观建设,为武汉增加了大片的水景绿地。四是清除湖内污泥,调整养殖结构,中心城区湖泊全部取缔珍珠养殖,退出网箱养殖,退出畜禽养殖,减少水体污染。五是通过滨小区绿地建设,湖泊岸线治理,人工湿地、人工绿岛、水生植物被恢复、生物治理等措施加强湖泊水生态修复、重建。

通过持续多年的实施清水入湖,水系网络生态构建、污水处理、城区滨江及滨渠综合整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自然湿地及水利风景区等生态工程,2009年10月武汉通过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验收,成为全国10个试点城市中首个通过国家级验收的城市,武汉治水的经验将向全国推广,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水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但是,从人水和谐,从水资源对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的角度观察分析,武汉与世界上很多因水闻名的名城存在差距。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当今城市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的有效方法,比如北美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五大湖地区的城市群,比如瑞士的日内瓦、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杭州、桂林等城市,它们不仅仅是对水资源进行生态保护,还有系列的景观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配套措施。生态保护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绿化、湿地等景观建设是基础,也成为人水和谐的重要因素;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展示城市生态和城市文明智慧的大舞台,成为推动水生态保护、水景观发展的重要杠杆,成为提升城市吸引力、发展城市特色的重要支柱。这些城市因为把握和处理好水生态保护、水景建设、水系列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它们因水发展,因湖而闻名,不仅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也是闻名遐迩的宜居城市。

从生态管理、景观管理、发展创意产业审视武汉湖泊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在水生态管理这一层面,已经通过了国家级水生态修复试点城市委员会的验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景观管理的层面看,有许多水生态景观获得了国家级多项奖励,但是对大众知名度不高,湖泊景观建设的内涵有待丰富和提高;在武汉湖泊保护、开发、利用深入的过程中,就武汉已经取得的生态保护成效而言,为开展创意文化产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就武汉正在推进的产业结构转化升级而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吸收现代城市管理中生态观、景观管理、文化创意产业等管理智慧和文明精华,是进一步推动武汉建设生态、文明、宜居、突出水特色城市的重要思想源泉和力量源泉,在湖泊的修复开发、保护、利用中武汉已拥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和生态资源,如果在此时策划水系列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使武汉的生态景观、宜居特色、人水和谐有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和联系细节,同时创意文化产业也可以成为推动武汉更生态、更宜居的重要杠杆,使武汉重扬“百湖之市”美名。

一、武汉漫步道建设

山湖连通将是武汉漫步道的特点。从理论上设想武汉漫步道可由三大部分组成:汉阳六湖连通漫步道,龟山、长江一桥、蛇山漫步道、武昌东沙湖漫步道。先分步建设三大部分,突出各段漫步道特色,然后再连接三大块成一体,漫步道上可设游览车站,沿途适当布置商店。武汉现在建漫步道的时机非常好。一方面国内还未见具有集娱乐、休闲、展览于一体功能的城市漫步道的专门报道,武汉建漫步道,在国内城市属创新之举。虽然有一些沿海城市的滨水区域实际上也是类似国外漫步道的性质,只是作用并不仅仅是休闲、步行,其它的交通工具和交通作用同时并存。另一方面,武汉正在建设的汉阳六湖连通和武昌大东湖水网改建工程,以及龟山蛇山拆建还绿工程为武汉构建漫步道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些工程规划的基础上加进漫步道计划,将为武汉提供更大的宜居空间,并有力推动旅游业及第三产业发展,为武汉两型社会建设添砖加瓦。武汉漫步道作用及意义:

1、提供市民休闲场地,突出城市宜居特色。当前中国城市突出问题之一是建筑密度太高,环境质量不尽如人意,人际交流淡薄,不符合宜居的标准。面对千城一面、高楼大厦水泥森林不断增高的城市,建设部高层管理者评论“当前的状况是创造不宜居城市的决策者们并没有觉醒,更不要说让他们反省。”改善城市这些不宜居的状况,武汉已经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近几年,武汉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宜居特色通过滨江滨湖特色建设正在显现,通过实施湖泊保护条例、江滩改建、山体还绿等使城市空间越来越开阔,突出生态理念、构建城市风道、冷桥和生态廊道,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新一轮城市规划也获得“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国际最高奖。但是,在近几年媒体频频报道的被认可的宜居城市排名中,有上海、广州、大连、珠海、成都等,武汉没有进入宜居前十名的排名,从自身来看武汉变化很大,在横向比较中,武汉的变化似乎被小看。在零点公司的调查中,根据各个城市的居民的感受打分,依得分排各城市的名次,武汉在宜居城市的排名依然不理想。漫步道建设,可以直接提供市民休闲空间,涉及市民面广,可有力增加市民对城市宜居的满意度。城市太拥挤,城市中心增加大块的休闲空地,将会受到市民的真心欢迎。九十年代长江二桥通车前,允许市民徒步参观,那几天市民象过大节一样奔走相告,水泄不通的人流在二桥上形成望不到边的长龙。如果将长江一桥改建成步行道,也会象参观长江二桥那样人流不断,将有可能形成最有武汉特点的新景观。江湖连通的同时规划漫步道,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走路的时间,大大高于水上坐船的时间,因为步行比乘船更方便。江湖连通更多的是生态保护的作用和意义,但与漫步道相连,将使生态与人的活动更紧密相联,形成生态、景观、人文的融合,使生态保护与宜居同时放大,相辅相成。#p#分页标题#e#

2、有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提升城市总体实力。以漫步道建设串联武汉滨江滨湖、山水相连的生态景观,丰富武汉的旅游内容和项目,是推动武汉生态资源优势转化的重要途径。在20世纪中国新的城市格局中,武汉被划归二级中心城市,最新的分析表明武汉属于中西部最有潜力成为国家级一级中心城市的城市。因为武汉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巨大潜力;武汉滨江滨、山水相连具有巨大生态环境优势,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突出优势。在最新的城市格局发展中,武汉的这些实力和优势受到研究者和决策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07年对全国35个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不含拉萨)的“中心性”综合测试中武汉位居第8位,在武汉之前的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它们都是沿海城市或沿海城市区域,分别属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圈,武汉是中西部城市中“中心性”指数排名第一的特大城市。武汉的突出优势在于,在全国35个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副市中,按创建国家级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衡量,除了区位交通外,就是可持续可发展能力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可发展能力就是指生态环境的优势;武汉与国家级中心城市存在的差距在于,综合经济实力、对外开放度,国际化水平、辐射带动能力、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或加强。有了漫步道,一方面是使来汉游客有了在城市中行走的新项目,提高旅客在汉的停留时间,达到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进入武汉支柱产业,将会带动武汉第三产业,对外开放水平等多方面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从而提升武汉城市竞争力。

二、大型端午民俗水景演出

利用实景水景演出,奖励电影电视取得拍摄等文化创意产业,宣传城市自然人文特色,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是近几年内在国内外、境内外城市中流行的行之有效的新途径。总结分析国内成功的实景演出经验和特点,比较武汉的生态和文化实力,武汉不仅有独一无二的湖泊美景生态资源,也完全有具备吸引和体现人类文明智慧的特殊文化及文化表现方式。比如端午节。端午节除了纪念诗人屈原的吟诗唱和等活动,还有大量的民俗活动,吃棕子、赛龙舟、挂菖浦、艾叶,黄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儿童戴荷包、五毒兜兜驱毒辟邪等等,从记录城市生活场景的宋词中可以知道,端午节龙舟赛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大型的官民同乐的运动会,极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利用湖北“端午申遗”成功的机遇、策划武汉“端午民俗节日”大型实景水景演出项目是利用武汉自然生态资源提升城市宜居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借电影、电视剧拍摄是另一条展示生态自然美、提高城市宜居性的途径

第3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作为拥有长江干线最长的省份、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任。然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湖北,同时肩负“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使命,期待在全国发展格局中进位、实现更高要求和更高标准的升级发展。 保护长江生态,湖北经济发展面临产业调整升级的难题。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新旧增长动力接续乏力的背景下,湖北如何将长江经济带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和黄金经济带,重塑区位新优势?

涉水产业布局调整

2015年湖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八,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然而,在综合竞争力上,湖北还不属于全国“第一梯队”,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抢抓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成了湖北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开发不搞产业发展。”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长江中游下游是国家的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肯定是要开发的,但是理念要变化,更多要发展绿色产业,调优结构。”

“关键是改变过去沿江布局的散乱分布、无序分布的局面,特别是一些特殊产业更不能遍地开花。”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化工在湖北各地都是支柱产业,但大多在废水排放和大气处理等方面有一些特别的要求,因此专业化园区专业化处理是今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财经国家周刊》获悉,武汉三环以内100多家化工企业正搬迁至省内各大化工园区,襄阳城区的30多家化工企业全部完成搬迁,全省70%左右的化工企业集中在武汉等地的工业园区。

与此同时,湖北长江经济带还以港口为依托推动临水产业集约发展,以沿江工业园区为依托有序布局造纸、化工、冶金等耗水、排水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和船舶制造、港口开发等项目,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印染、小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

破旧立新,湖北寄望于通过结构调整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高新技术产业引领绿色发展。目前,湖北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7个,位列中部首位,同时还设立了18个省级高新区,构成沿长江、汉江串珠布局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并形成由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高技术服务业、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板块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体系。

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显著,光通信、地球空间信息、光纤光缆、新一代移动通信、物联网等领域为湖北优势产业,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一,新能源产业形成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智能电网等优势领域,光伏产能居全国前三。

工业内部结构向新兴产业、高新产业升级是工业化后期的必然,然而湖北的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仍然不高。农工党湖北省委员会的调研显示,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产业发展过于依赖武汉,2015年,武汉市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占到全省的80%以上,尖端信息技术和部分“互联网+”行业几乎占到100%;重点企业占比太高,民营经济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短板;电商等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发展较快,但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互联网+”产业平台动辄千亿、万亿的规模比,差距还很大。

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

这其中,如何释放科技要素活力和市场活力,将成为湖北能否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关键,而民营经济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湖北省正力图营造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氛围。

1月28日傍晚,忙完“两会”的当天议程,湖北省领导李鸿忠、王国生等与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十多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将坚定不移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 老大’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民营企业的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和企业家营造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一流环境。”李鸿忠说。

湖北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主席杨玉华表示,将重点面向全省100家左右制造业民营企业负责人,精准对接,以社会化、专业化方式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引导其提质增效。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郭跃进则透露,今年是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向社会开放的关键一年,将推行双向补贴政策并开展科研仪器设备集中集约管理试点,开展测试服务机构资质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网络体系,让好政策真正惠及民营企业。

“毫无疑问,我们的机遇来了!”湖北省政协委员、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长江经济带开发绿色先行,生态要治理,很多废物要处理,作为一家以电子垃圾处理为主的循环经济代表,眼下机遇很多。

完善水气土保护方案

“我们正在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第一是对接国家的长江经济带规划,第二是调整相关思路。”李乐成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这个规划将会对长江、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以及八百里清江如何保护做系统安排。

这个即将启动的规划,只是湖北落实生态立省,并加强顶层设计的一个缩影。

2012年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生态立省战略正式确定。湖北明确提出“绿色决定生死”,实施了一批生态环保工程,严格产业环境准入,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第4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关键词: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广东

1 概述

我国管辖的海域基本属于半封闭性还去,横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而且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但随着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环境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尤其是临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近海海域受到的污染更为严重,赤潮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环境破坏家具,生物的多样性也在逐渐降低。因此,建立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海洋生态环境、濒危生物物种以及海底独特地质地貌的保护和修复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以广东省的实际情况为例,就当前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一简要赘述。

2 存在的问题

2.1 骨干保护区数量较少

根据《广东省海洋与渔业类型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名录(2004年-201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省将规划建设166个海洋与渔业型自然保护区。其中,起骨干支撑作用的国家级保护区5个,省级保护区为8个,其他均为市级或县级保护区,这一类的保护区占到了总量的92.2%。在这些保护区建设规划中,还有一些生态脆弱区、众多珍稀濒危和重要经济品种的“三场一通道”等等没有被纳入保护。

2.2 经费投入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一直存有“重开发、轻保护”、“重陆地、轻海洋”意识,导致了许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经费、管理费用等等没有被纳入财政预算中来,虽然近年来这种局面有所改善,但历史欠账较多,还需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大保护区的基础设施投入,加强人员培训和相关软硬件建设。

2.3 法律法规不完善

法律法规的实施遵守的是下位法遵从上位法原则。但当前,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方面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国家海洋局出台的《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及《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等法规和条例,除此之外,广东省结合省情现状陆续出台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办法》、《广东省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规定》、《广东省生态保护补偿办法》等等,但这些法律和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政府规章的法律效力和地位不高,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还没有完全跟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法规体系。

3 对策

3.1 做好规划

对全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做好先期摸底调研工作,应对每一个拟建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生态环境以及规划范围等进行科学细致的调查,必要时聘请专家进行论证,努力建设成一个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干、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网络、市县两级自然保护区为通道,完全覆盖全省内陆水域、海洋的种类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协助全省21个市做好新一轮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全省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以及珍稀物种的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做好一批保护区晋升更高一级别的工作,壮大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区的数量和规模。

3.2 加大投入

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建设和管理是属于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性工作,既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更要发动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走市场化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共同做好这项工作。此外,相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出台扶持政策,拉动区边渔民的多元发展,鼓励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减少保护区周边人为行为对于保护区的环境影响和破坏。

3.3 加强管理

积极推动国家级、省级保护的“一区一法”工作,除了上级相关部门加强相关领域立法之外,我省人大也要结合本省现状,加紧《广东省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此外,要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宣传和执法工作力度。保护区建设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树立起海洋环保意识,为此,相关职能部门既要加大自然保护区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也需要通过整合海洋执法队伍,使保护区执法队伍与地方渔政做到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的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关系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意义重大。生态产品是生存之本。生态产品与我们的生存环境休戚相关。大自然是整个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正是它产出的生态产品哺育了人类,促进了人类的起源、生存与发展。人们须臾离不开空气、水源和食物等生态产品,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生态产品是生产之源。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方面,生态产品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原材料和能源资源等必需品,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产品可以显著提升生产竞争力,有利于把资源环境优势转换为发展优势,刺激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创造新的绿色增长点。比如南京的高淳区,近年来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持把“山清水秀生态美”作为最大资源,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际慢城,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之路,近三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9%和17.7%,很好地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产品是生活之要。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由“盼温饱”转向“盼环保”,由“求生存”转向“求生态”。人民群众在期待安居、乐业、增收的同时,更期待天蓝、地绿、水净,期待拥有优质的生态产品,期待享受良好的生态红利。

近年来,我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重生态”摆到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同等重要的位置,率先颁布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划定生态红线,率先开展绿色发展评估,扎实推进生态空间保护、经济绿色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制度创新等“七大行动”,努力为全省人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全省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考核基准数下降20.5%,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提高6.5个百分点;478个省控断面中,水质优Ⅲ比例上升3.7个百分点,劣Ⅴ比例下降4.2个百分点,环境质量稳步改善,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率达86.5%。与此同时,对照“两个率先”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迫切期盼,良好生态产品供给已成为突出“短板”。雾霾天气、城市黑臭水体、饮用水源不安全等环境问题凸显,生态空间受到挤压,自然系统遭到破坏,生态产品品质和供给质量不断下降。一些地区领导对政府应当提供生态产品公共服务的职责认识不清,对生态产品产权价值重视不够,缺少相应措施;不少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违法排污、损害生态产品的行为时有发生;全社会呵护生态产品的意识有待提升,无节制、无约束消费生态产品等现象依然存在。

新时期,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既顺应中央的改革趋势,又契合江苏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别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央反复强调,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扩大有效供给,更加注重形成绿色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我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把“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作为今后发展的目标要求。总的看,无论是“补短板”、“促供给”,还是“绿色化”,扩大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都是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要求,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基本、优质、高效、永续”的标准,努力扩大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坚持保护为基础,促进生态产品基本供给。生态空间是生态产品的“主产地”、“富集区”,必须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措施,坚持保护优先,守住“三条红线”,加大保护力度,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稳定,保障生态产品基本供给。一要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红线区是生态产品最重要的“原产地”,要强化生态红线刚性约束,建立生态红线保护监管平台,严肃查处生态红线区域内违规开发建设和擅自调整边界等行为,完善生态补偿及绩效考核制度,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22%,不断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能力。二要划定并严守城市开发边界红线。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防止城市生产开发活动过多挤压、侵占生态空间,保障城市生态产品的产地安全。三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提升节地水平、产出效益,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为农业生态产品留下更多良田,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国家下达的保护任务,单位建设用地地区生产总值占用率显著下降,产出效率明显提升。

坚持治污为核心,促进生态产品优质供给。生态产品好不好,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要紧紧立足需求端,坚持人民满意的工作标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减煤、控源、禁烧等举措多管齐下,推动空气环境全面好转,确保到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到50微克/立方米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强淮河、南水北调沿线和通榆河水污染防治,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治理黑臭河流,到2020年全省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70%以上,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制定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确保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深化实施城镇环境整治行动,着力解决好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等“城市病”,加快提升城市宜居品质。实施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协同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建成1万个左右的美丽宜居乡村。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严禁开山采石,推进丘陵、荒山、滩涂植被恢复,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持续推进绿化造林,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加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坚持增值为目标,促进生态产品高效供给。保障生态产品供给,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融合,坚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两端发力,促进自然资本大量增值,提高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和供给效率。一是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既能为环境减负,又能为生态增值;人们对优质、高端生态产品的绿色消费需求,也会极大带动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既要推动“产业生态化”,又要推动“生态产业化”,真正促进“生态”与“产品”高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要强化结构调整“调绿”的鲜明导向,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建立生态产品的绿色供应链。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要充分依托环境禀赋,把生态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生态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地区,也要善于挖掘生态财富,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刺激旅游、房地产、养老、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有机统一。二是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实践证明,能源资源消耗越少,生态产品的产出效益就越高。能源资源节约力度越大,对生态产品供给的贡献就越大。要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努力以最小的资源能源代价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革命可以倒逼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生态产品供给更加绿色。要加强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省情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珍惜生态产品、爱护生态产品的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和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第6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生态补偿;补偿制度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n Western China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whole country and Asia. Wherea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of western region exists serious deficiencies,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issues influenc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Only if analyze institutional difficulties tha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aces by considering specificity, status quo and community constitute, can we find the right compensation way of western reg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system reconfiguration.

Key words:western reg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mechanism

一、西部实施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法律的视角看,所谓生态补偿是指为了恢复、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国家对导致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开发或利用者收费(税)以及国家或生态受益者对以改善、维持或增强生态服务功能为目的而做出特别牺牲者给予经济和非经济形式的补偿。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利用宏观调控管理政策和法律手段调整相关主体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促进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制度和手段。显然,生态补偿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维持和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这个目的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不但要对已有的生态之债进行偿还,也要对恢复后的生态功能进行维持。

我国西部地区海拔高,地貌特征复杂;土地资源丰富,再生资源潜力巨大;非再生资源总量丰富,品种齐全;气候类型多样,又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之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随着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进行,我国西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与潜在的危机。虽然具有生态补偿意义的生态工程相继启动,但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制度,很难有效解决西部地区生态的特殊问题。所以,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特定的生态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或缓解相应的矛盾,达到开发与保护的有序与平衡。生态补偿法律关系涉及两个主体:一个是补偿实施主体,一个是补偿接受主体。对于负外部性行为,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和接受主体分别是导致生态功能减损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者和生态功能减损区域及国家,对于正外部性行为,生态补偿的实施主体是国家或生态服务功能受益者。对于负外部性行为的补偿依据是导致了生态功能的减损,对于正外部性行为的补偿依据是有目的地改善、维持或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主要以经济(如金钱、实物等)和非经济(如技术、兴办企业、劳动力安置等)形式补偿。[1] “恢复、维持和增强”作为生态补偿的目的在我国西部也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与不可恢复性。据勘察显示,我国西部地区虽然是全球环境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也是最脆弱的地区。西部地区的土壤、地质、气候生态具有不稳定性,同时西部的生态环境敏感性对人类活动具有快速反应的特性,直接反映了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其脆弱性与不稳定性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难以恢复与不可再生性,[2]西部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2.我国西部生态所面临的问题日趋严峻。首先,西部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同时,沙漠化土地与潜在沙漠化土地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18%,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次,西部草场退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由于自然条件严酷以及严重超放牧导致了西部地区草原退化与沙化;森林储备虽然巨大,但开发单一,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最后,人类的经济活动加剧了对西部生态环境的破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伴随人口的增长、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强度必将超速,这些都将给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压力。

二、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缺失

1.国家立法体系上的缺陷。我国还没有“环境基本法”,而《环境保护法》又非常明显的轻视生态保护问题。由于当时的立法背景,《环境保护法》偏重于污染防治,只规定了对排污行为所产生的负外部经济进行收费,而没有考虑对生态保护行为所产生的正外部性进行补偿。其他诸如自然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对生态保护的力度也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中资源有偿使用原则未体现资源生态效益价值,对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主体应承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未作规定以及资源保护法律的有些规定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新刑法虽然将环境犯罪独立出来进行规定,但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并没有贯彻始终。有些罪名注重保护的是人身和财产,对生态利益的损失没有纳入考虑的范围(《刑法》第338 条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若没有人身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即使造成了重大环境污染也不构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3]这与该罪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包括清洁、舒适的环境权益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环境资源保护权益等相违背。还有一些罪名如盗伐、滥伐林木罪等环境犯罪的规定也有类似的问题。

2.西部地方法律法规对生态补偿规定的相对模糊。与西部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地方立法,在本地区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同样显得相对模糊,缺乏应有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条例只规定了什么情况下应当予以补偿,但并没有说明具体的补偿金额与方式。同时,基于西部地区的生态的脆弱性与难以修复性,对于西部生态补偿主体的要求必须严格控制,凡是对于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主体都必须纳入生态补偿的范畴之内,即使是国家和集体实施的出于公众利益但属于外部不经济性行为,也应对相应的受损群体进行补偿,但在西部地方的条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有些地方为了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用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厂,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生态效益的损失。显然,这种生态补偿立法的缺憾,导致了在西部生态补偿实现过程中的空白,尤其是在负外部性行为的处理中,容易因为人为因素而影响环境的公平。  3.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标准过低,难以起到“恢复、维持和增强”的效果。西部生态补偿采取全国“一刀切”的政策设计,导致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经常是“低补偿”甚至出现“踩空”现象。中央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和恢复以及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保护区建设、公益林补偿等方面投入了部分资金,但是在上述资金中,只有公益林补偿基金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资金,并执行全国统一标准(75元/Km2 ),其余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国拨资金中有一小部分作为生态补偿支付给相应农户。同时,这些补偿还没有考虑西部地区高成本的因素。[4]

从西部地区森林面积、蓄积在全国中的比例和西部的生态地位来看,应该扩大补偿面积,提高补偿的标准。又如我国三江源地区,源区退耕还草(林) 补助的标准是参照青海省历来草原建设资金按户投入的方式,源区地处偏远,运距长、成本高、花费大。以目前补助标准只能修建低档次的房屋,而且以户补助造成人为的不公平现象。同时,源区高寒缺氧,不少地方土层薄、降水少,植被生长期短、修复期长,草场禁牧五年效果不明显。另外,就西部的平均消费水平和投资成本方面来看,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应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再次,由于西部地区交通不便,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比较恶劣,生活、工作成本都高于其他地方,西部的生态补偿的投入理应高于全国其它地区。

4.补偿方式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公民财产权与发展权的受损。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方式以货币补偿为主,以一些项目工程为表现形式(退耕还林、天保工程),与这些工程配套的补偿政策通常固定为5-8年,在此期间对相应主体发放固定金额的补偿金。这种补偿方式缺乏稳定性,时限一过受偿主体就很难得到生活保障,而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也已另有归属,这种情况在我国的大江大河源区经常发生。在三江源地区,为了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生态环境价值减损,政府对源区林木所有人的林木所有权进行限制,不能随意砍伐甚至不能砍伐,这对财产所有人构成一种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政府通过公用征收等方式来进行生态维护,必将给当地居民带来发展权的限制。[5]对国家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这些区域,其发展权的受限应由国家、开发地区、受益企业和个人给以多方面长效性的生态补偿。如果继续按照统一的标准,以固定的模式进行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受偿体(大多数为农牧民)在补偿届满后,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扶持,难以在社会找到立足点,很容易重操旧业,对环境造成新一轮的破坏,或者加剧西部地区的贫困程度。

三、重构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政策建议

1.出台“环境基本法”或环境法典。生态补偿立法的缺失是限制和阻碍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尽快出台环境基本法或环境法典,建立权威、高效、规范的管理机制,促进生态补偿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并以此将补偿的对象、范围、方式、标准等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仅就生态补偿而言,应当建立以下原则:第一,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第二,生态补偿的公平原则。第三,生态补偿中的代际公平原则。第四,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可持续发展原则。

2.加强西部地区横向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省际之间的投资转移机制。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渠道主要有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基金两种,其中财政转移支付是最主要的生态补偿资金来源。但这种完全由中央政府买单的方式显然与“受益者付费”的原则不协调,不仅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使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我国西部地区提供的生态环境公共物品和服务对中、东部地区具有正的外部经济性,所以,要对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受益部分进行货币计量,使受益方对实际受益进行支付,从GDP 中拿出一定的比例用于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援助。通过补偿,可以减缓我国西部地区因贫困和生存压力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活动,从资金上支持和保证西部地区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为我国西部居民提供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对于接受西部生态利益的中、东部省份采取统一的衡量标准,通过税收与财政分流等方式,采取相应的经济和非经济形式,以省际之间的横向补偿弥补来加强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的力度,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来加强省际之间的生态补偿力度:一是对下游用水地区增加征收水费,使下游用水地区从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治理所获得的转移性收益再返回于我国西部土地退化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二是对下游地区的投资者或生产者征收上游资源维护费。付出适当的上游资源维护费等于是一种远程投资,上游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改善可以大幅度减少防洪治水开支,从长远看,这将是有双赢性质的投资。三是在下游开征生态税。近年来,西方各国陆续开征了各种生态税种,不少国家建立了一整套生态税制,将税收用于环境保护,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创新西部特有的生态补偿方式,提供长效的补偿机制。第一,政策补偿,“给政策,也是一种补偿”。第二,项目补偿,政府和补偿者为西部地区受补偿者提供项目,将补偿资金转化成为技术项目和产品。第三,培训与技术补偿,对西部地区受补偿者无偿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管理组织水平,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生存本领。第四,共同开发补偿,共同开发是指生态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共同开发经营由受偿者保护的生态资源,基于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生态补偿制度将受偿体的利益纳入实体的利益之中,以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第五,道德补偿,道德补偿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理念的教育和树立在公民心中的道德要求。保护生态环境、补偿生态资源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法律仅仅是手段,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者进行自觉补偿才是目的。

4.确立清晰的产权补偿关系,保障西部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完善生态补偿的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西部公民的环境权、生存权与发展权之间的矛盾。但是在我国西部的生态补偿过程中经常出现这三种权利“撞车”的尴尬局面。由于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与善后政策,我国的生态补偿很难走上协调国家所有权与个体所有权、经济权益与环境权益、个体权益和社会权益之间的道路。也只有根据中国各地的现实情况,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设计人性的生态补偿制度,才能及时、合理、合法地解决环境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关系。例如在我国西部地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草)的过程中,对于农户在退耕还林(草)中所形成的产权,不仅包括对林草的所有权,而且林草的依法转让、出租、入股经营、抵押和收益等权利也应当予以补偿估算并考虑划入补偿范围。[6]所以在补偿的内容上应参考西部公民的利益和意愿,对“还二、还三甚至更多”的产权进行适当的补偿。建立起农户对退耕地林草的排他性产权,可以实现林草资源的长期最优配置,可以使西部农户对生态补偿做出合理的预期和正确的成本估算,可以使农户在制度化的经济利益刺激下,使西部生态逐步改善。确定并尊重西部公民的生态效益产权是一个西部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明确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关系主体责、权、利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就必须明确自然产权关系,只有用法律的形式确认生态补偿区域居民的经营权、收益权,才能更好地调动区域内居民进行生态环境管护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爱年,刘旭芳.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J].生态环境,2006(15).

[2] 康慕谊.西部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 张建伟.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9).

[4] 王景升.生态补偿问题以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7(12).

第7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关键词 封山禁牧;问题;对策;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3;S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84-01

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黄河频频断流、1998年夏季南北大洪水、2000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西部地区大面积水荒等灾难,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酷的生态现实,迫使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长期以来,固原市原州区生产方式落后,人们环保意识淡薄,加之缺乏统一的管理法规,致使一些地方的原生植被大面积毁损,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1-2]。对改善生态来说,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封山禁牧是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措施之一。自治区党委、政府总结历史经验、广泛调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全区生态建设的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2002年8月,“盐池会议”安排部署了全宁夏封山禁牧工作,到2003年5月1日,全区如期实现了封山禁牧。

1 开展封山禁牧的意义

1.1 促使草原植被较快恢复,遏制天然草原的退化

原州区以流水侵蚀、干旱剥蚀、风蚀的黄土地貌为主,境内有较为高峻的山地和广泛分布的丘陵,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受气候条件和复杂多样地形的影响,以及人为干扰和严重放牧行为,原有较为稀少的植被和土壤严重退化。因此,封山禁牧势在必行。

1.2 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在党的十报告中,“生态文明”首次独立成章,并成为“五位一体”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现代林业、打造“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是党的十提出的总体目标。近年来,全国各地颁布了一系列实施封山禁牧的政策规定,但生态保护治理速度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彻底扭转。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林地面积逐渐增大、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综合效益低的“一大三低”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这主要是由于管护不力、随意放牧造成的。因此,封山禁牧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调整,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治理方略[3-4]。

1.3 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着经济社会能否发展,还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因此,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生态建设项目,严格实施牲畜舍饲圈养,全力巩固生态保护成果,促进生态自我修复。

2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原州区把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恢复生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落实生态建设来抓,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使被破坏和减少的植被得到休养生息,促进植被更新复壮,土壤侵蚀、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使得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初步实现了“绿起来”的目标。封山禁牧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低,观念转变慢。部分养殖农户思想上还存在一定误区,受传统养殖习惯影响,部分养殖农户思想观念保守,总认为“吃天然草不花钱,圈养却要买饲料、饲草,不划算”,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养殖模式转变。二是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管理办法不一。禁牧舍饲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乡镇、村、国营林场之间禁牧管理办法不统一,极易给养殖户造成松紧不一的假象。三是科技意识不强,服务不到位。相关配套政策和服务相对滞后,由传统散养向禁牧舍饲转变,部分养殖户科学养殖技术缺乏,政府配套政策和相关服务相对滞后[5-7]。

3 发展封山禁牧的对策

3.1 抓好舆论宣传导向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长时间的宣传,大力宣传《森林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封山禁牧条例》。通过悬挂标语和横幅,播放音像资料,发放和张贴封山禁牧宣传材料、刷写固定标语、设立永久性封山禁牧标志牌、出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宣传,对违规放牧典型予以曝光[8-9]。

3.2 健全机构,责任到人

成立封山禁牧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封山禁牧督查队,各乡镇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的封山禁牧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村和国营林场成立封山禁牧工作队,配备5~8名专职禁牧工作人员。层层签订年度封山禁牧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管护地界、管护内容、管护指标,真正形成政府主导、乡村和林场负责、农牧民和职工参与的封山禁牧机制[10]。

3.3 严格执法,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原州区林政执法大队在和草原派出所在封山禁牧中的作用,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巡查制度,对在封放牧的人要依法及时查处,农业部门要扶持和培养舍饲养羊的典型,树立样板,推动全区舍饲养羊顺利进行,财政部门要将封山禁牧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按有关规定,履行和扣减经费责任,保证封山禁牧督察机制的正常运转,公检司法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在封山禁牧工作中的职责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依托各自网络优势,引导群众参与和支持封山禁牧工作[11-12]。

3.4 实施生态移民,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生态移民,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市委、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强化社会管理,强化督察考核,狠抓落实,确保生态移民攻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4 参考文献

[1] 徐洁,刘学军,刘建平,等.彭阳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5(9):43-44.

[2] 于玉莲,朱有明,黄建存.封山禁牧对保护祁连山生态的重要性[J].中国林业,2012(12):61.

[3] 赵万广,董晓辉.山西省实施封禁治理的实践与探索[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3):31-33.

[4] 杜良平.对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4):194,196.

[5] 张强.蒲县封山禁牧实践与思考[J].山西林业,2010(1):13-15.

[6] 兰丽萍,安学军,吴.关于祁连山保护区封山禁牧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57-258.

[7] 高晓兰,陈建平.关于甘州区封山禁牧工作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3(5):91.

[8] 陈广宏.宁夏封山禁牧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07(5):12-14.

[9] 张小勤,张克文.固原市原州区封山禁牧后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3(2):62-63.

[10] 李天跃,许立宏.宁夏封山禁牧的成效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7(3):74-75.

第8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关键词:大九湖湿地;旅游开发;生态保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当下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探奇寻幽,生态旅游,科考科普旅游又成为近年来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开始出现的新概念、新举动,各种各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得到了开发,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神龙架大九湖亚高山湿地生态旅游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上开发的议事日程。

探奇寻幽,生态旅游,科考科普旅游的兴起,是基于很多人认为近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全球环境危机,人类生存环境日渐恶化,生存空间日渐逼仄,人们想找一块净土以摆脱生存的困境,暂时借以慰籍脆弱的身心。应该说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即以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关怀当地居民福祉为发展目标的。故此,在开发大九湖亚高山湿地旅游资源时,决策者、建设者及旅游观光者都必须要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关怀当地民众福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湿地的建设与改造,通过实地的考察与观光。首先,让更多的人知道: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脆弱的,我们的生存空间正日趋恶化,如果遭到进一步破坏最后受害的必将是我们人类。其次,必须明确生态资源的利用是以更好保护和保存为前提,不能简单的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所得的效益也应该主要是用来使景观资源得以永续的利用,更好的为当地景观维护及居民生活服务。

笔者有幸参入神龙架大九湖旅游开发项目某投标单位规划设计工作,本着以大九湖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与汗水。出于职业的习惯及对此项目的关注,拜观了中标单位的规划与设计方案。令人震惊与遗憾的是目前神龙架大九湖的中标规划与设计方案中还存在着严重有悖《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地方,若不加论证、修改,照此规划设计方案实施开发就是等同于毁了神龙架,毁了大九湖。并非笔者“醋坛子打翻了”,而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认识,作为曾亲历其中的一份子,有责任与义务,就此谈点个人的一管之见。

大九湖位于神龙架西北部,距林区政府松柏165公里,距林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木渔镇91公里,平均海拔1730米,这里雨量充沛,水草丰茂,气候凉爽,是湖北省境内独特的亚高山沼泽型湿地。自然资源丰富,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紫茅沼泽以及河塘水渠等湿地类型,湿地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共有陆生脊椎动物34科55属6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9种,有高等植物145科474属98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种。

地貌景观多样,谷壑地形险峻、复杂,怪石、奇峰林立,人文底蕴深厚,古迹建筑景观独特。大九湖历史悠久,自古有巴蜀前哨之称,是薛刚反唐囤粮练兵的基地和刘体纯联明抗清的盟誓地,历史遗迹有保存完好的娘娘坟、点将台、小营盘、擂鼓台、鸾英寨、八王察和古盐道遗迹。这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传说遗迹为大九湖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管理者、设计者、开发者应顺其自然,依形就势,在充分保护生态和自然的前提下,加以适度的开发利用。湿地开发应以保护、恢复和科学利用为主,按照专家确立的“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为指导,展开规划与设计。然而,受经济利益的趋使,可能我们的决策者更多的考虑了眼前的效益与政绩I而规划设计人员也出于项目成败的考虑,有些地方放松了责任,迎合了决策者的意图。在目前中标单位的初步设计方案中,有几点是令人忧虑而应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1.水上乐园。在大九湖湿地娱乐项目开发中规划有:湿地游船码头,水上摩托车、水上步行球、水上蹦床、水上攀岩、水上翘板、水上自行车、水上足球以及潜水、漂流、垂钓娱乐项目。要知道湿地因水而成就,大九湖的美因湖而有生机,而生动,水是大九湖湿地的血液,水为水族动植物提供了生息的空间,为禽鸟动物提供饮水的水源,对区域内水域的过度开发、干预,势必会对大九湖湿地水族动植物和周边野生动物、禽鸟等带来灭顶之灾。大九湖湿地的丰富的动植物,幽野的生态环境,水上科普、科考、科研项目,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只是大九湖历史上的记忆。

2.大九湖度假酒店设计停机坪,开发滑翔伞运动项目。神龙架以原始、幽野,动植物多样而闻名于世,其中各种动物1060种,脊椎动物近500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数的58%,鸟纲类17目284种,占湖北省同类总数的71.5%,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天然动物园”。试想在大九湖频繁的直升机和滑翔机的飞行及产生的轰鸣声,将会给神龙架林区的动植物带来怎样的后果。人们为了清静而来到大九湖休闲娱乐,但是,神农架、大九湖的野生动物、禽鸟们该去哪里找它们的乐土呢?

3.猎场、林地彩弹球试验场,跑马射剑;露营、烧烤、卡拉0k,人声鼎沸,烟火袅绕又会给此地的生态与环境带来何等的影响?大九湖的幽野、神奇势必荡然无存。乐了今天,乐了当下,我们子孙可能就乐不起来了,我们会遭到后辈的指责并成为历史的罪人。

在该项目的设计方案中明确提出策划理念是:“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的原则,但具体的规划与项目设计确明显有悖于此,这样的规划与设计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对大九湖生态的严重破坏,是公然违专家学者提出的“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大九湖湿地开发和利用方针。

第9篇: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范文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认识其对于重庆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性。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其核心要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路径是把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绿色动力;通过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倒逼产业发展转型等措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是长江经济带恢弘篇章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统筹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既是重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庆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的题中之义。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但同时长江流域也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的区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然刻不容缓。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资源丰富,在国家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从源头上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推动重庆实现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联动协调发展,携手长江流域相关省区市共同推动绿色发展,是报告明确的统筹市内外区域协调发展的优先事项,也是市委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作出的坚定选择。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把握其系统性,坚持做到统筹谋划、整体推进。

报告提出,“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安全、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山水城市”,并从全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明确了具体任务和工作要求,重点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大都市区与生态发展区必须齐头并进。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各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加快全市一体化发展。”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必须坚持全市“一盘棋”,关键是要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管控区域生态空间,各区域板块之间必须严格按照功能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大都市区作为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成渝城市群的主要支撑,在集聚各类高端发展要素、集中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高新产业集群的同时,重点要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空气环境质量改善、饮用水源保护、生产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统筹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杜绝走先污染后治理、重地上轻地下、重显绩轻潜绩的老路。占全市面积65%的渝东北、渝东南生态发展区要按照报告要求,“着眼建成以生态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发展区,强化生态屏障功能,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推动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要用“快思维”、做加法,快干实干、保优控差、减量提质,在产业发展上特别是一些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项目上,要用“慢思维”、做减法,真正把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化”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水、气、土等环境要素必须联动治理。环保“五大行动”是重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成效较为明显。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天增加到301天,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下降22.9%,空气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0天;三峡库区水质保持稳定,长江、嘉陵江和乌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4%,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域30790.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7.3%,落实最严格的分级分类管控措施,全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实践证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环保“五大行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尤其要科学编制实施好新一轮《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2)》,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役。对重点区域、重点问题既要精准发力、单兵突击、点上突破,又要做到系统谋划、区域协同、面上提升。三是城乡环保基层基础工作必须一体推动。报告指出,要“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城市和农村两个板块缺一不可,顶层设计与基层基础两个端口缺一不可。农村乡镇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相对不足、环境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环境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阶段,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达到城乡共美的目标,农村生态环保短板必须及时补齐补强。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长江防护林建设、石漠化和消落区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合理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加快城乡自然资本增值,推动绿色发展示范,补齐生态产业发展短板;加快农村乡镇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运维,确保在2017年底全面完成区县城污水处理设施扩建与改造,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严格落实《重庆环境保护条例》,从职能职责明确、机构人员配备、专项经费投入、业务技能培训等多个层面入手,补齐基层环境管理能力的短板,实现有人做事、有能力做事、做得成事,夯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基层基础。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突出其针对性,以人民为中心,强化问题导向,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报告指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确保长江重庆段水质流出好于或不低于流入、主城区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300天左右、不发生重大环境事件,坚决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既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是为重庆解决突出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划出了“三条底线”。我们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确保到今年底前全市钢铁、火电等8个重点行业达标计划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落实黄标车淘汰、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扬尘污染管控等措施,建立完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巩固和提升建成区湖库整治成果,全面推动落实城市黑臭水体和次级河流不达标水体整治;全面开展第二轮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详查,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噪声扰民问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归根到底就是顺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切和期盼,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共产品。当前,尤其要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为契机,凝聚各方共识,整合各方资源,限时抓好37项措施、115个具体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已具备全面整改条件的问题,立行立改、全面整改;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严格打表、分时段推进整改;对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重点问题,深挖细查、把握规律、重点整改;对带有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从源头上强化整改。确保今年完成37项整改措施的81%、115个具体问题整改任务的77%,其余在2018年、2020年完成的整改任务分阶段取得实效,让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建设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清醒认识其长期性,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持之以恒,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