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十八和谐综合广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十八和谐综合广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十八和谐综合广场

第1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关键词】社区市民学校 建设 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近年来,重庆团组织为积极探索新时期社会治理有效模式,充分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在全市创办了1.2万余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

一、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

1.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概念。重庆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简称社区市民学校,是重庆共青团引导和服务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民生改善、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层工作阵地,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工作载体;是在深化群团改革试点中,由团市委牵头,工青妇科四家群团组织联手打造的重要工作品牌;是全国加强“青年之家”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在重庆的生动体现和成功实践。

2.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意义。加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新形势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团组织建设的实践平台,是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综合平台。社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创新了社区居民组织、凝聚和服务方式,通过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为助推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泛汇聚正能量。

二、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途径

1.增强工作力量。增强工作力量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关键。要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不断夯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办校基础。加大共建力度,依托社区大党委,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机构联系对接,开展结对共建,建立“共建+接力”长效机制。发挥社区原动力,让社区群众参与社区管理和建设,发挥主人翁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志愿者从社区来”的工作格局,保持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持久生命力。推行“社工+志愿者”模式,充分发挥社^社会工作室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为城乡社区市民学校配备专业社工。开展项目规划设计和专业化个案服务,在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业务督导,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服务社区群众,提高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专业化服务水平。

2.丰富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内容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重点。要以“党政高度关注、居民普遍需求、具有实施条件、志愿者乐于参与”为着眼点,注重项目整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保持旺盛生命力。开展政策宣传,深入社区群众之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开展政策宣讲,使社区群众熟悉了解党委、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部署,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合力。收集社情民意,广泛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社区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社会问题,收集社情民意,做好下情上达、上情下达。 开展文明素养提升活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提升广大社区群众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艺术活动,丰富社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睦,拉近邻里亲情。开展知识技能培训,帮助社区群众增强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围绕社区群众需求,开办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移动课堂,使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平台。 开展帮扶便民服务,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困难救助、双拥慰问、节日送温暖等活动。

3.整合各方资源。办校阵地是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基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用、一室多用的思路,拓展办校阵地。在城乡社区,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图书室、科普室、广场、基层文化站、公共服务站和辖区单位现有阵地等,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公租房社区,协调公租房管理局提供公租房社区市民学校办公用房,依托社区公共事务用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广场等开辟活动场所。在有条件的小区,主要依托物业管理办公室、业委会办公室、会议室、小区广场、小区会所等,建立小区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移民安置点和有条件的农村,依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基层文化站(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现有场地,建立乡村市民学校办公场地、活动场所。

4.强化组织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努力构建分工协作、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共同推进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强大合力。 加强工作指导,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引导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培育志愿者组织,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设的资金投入。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典型选树,建立城乡社区市民学校激励机制,发挥好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用好新媒体,城乡社区市民学校建立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微信群、QQ群,开设微博,开展各类新媒体主题活动,建立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向社会征集创意设计、开展评选和推荐作品等方式,创作推出一批城乡社区市民学校的文化产品,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劲松,杨艳杰;浅谈市民学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与作用[A];不老的长江――第二届长江沿岸城市群众文

化发展论坛论文选[C];2001年

[2]杨柳,李海梅;和谐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J];法制与社会;

2006年16期

[3]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学报;2009年02期

[4]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

第2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关键词:城市旅游;生态因素;生态旅游;外滩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6304

1引言

城市生态旅游是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为满足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环境生态平衡和树立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的旅游活动体系。从中可知,城市生态旅游包含了自然生态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生态旅游是一种能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的健康的旅游方式[1]。

2外滩旅游生态因素分析

旅游区内的生物因素(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与非生物因素(包括岩石、土壤、水体和空气等)彼此之间互相利用、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并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称为旅游生态。

外滩游览区的旅游生态因素广义上包括了水体、空气、建筑、道路等非生物因素,也包括了植物、动物、人类等生物因素。

2.1非生物因素

2.1.1水体

外滩水体主要为黄浦江。黄浦江是长江最后一条干流,也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上海市的重要水源,并具有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黄浦秋涛”是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

2.1.2空气

一般来讲,上海夏季以臭氧超标为主,秋冬季节以PM2.5超标为主;而冬春季节受沙尘输送影响,PM10超标的频率较高。

2.1.3建筑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极具历史价值,现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演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形成时期(1843~1885年)。开埠之初,楼宇多为2~3层的外廊式建筑。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外廊式建筑基本消失,建筑大多为新型的文艺复兴式和哥特式。第二阶段为发展期(1886~1915年)。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设主要有:1893年第二代海关大楼建成,使外滩开始有了公认的标志性建筑;1910年上海总会新楼建成,把外滩娱乐业推向了发展高峰;1902年华俄道胜银行新楼落成;1906年通商银行大楼、1914年东方汇理银行大楼等建筑落成,使外滩作为远东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第三阶段为成熟期(1916~1937年)。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有:1916年有“外滩第一楼”之称的亚细亚大楼落成;1929年开“摩登建筑”之风的沙逊大厦落成。此外,1920年怡和洋行新楼、1937年中国银行大厦等一批新大楼纷纷落成,使“万国建筑博览”终成现在的规模。

2.1.4道路

外滩地面道路服务外滩地区的交通和公交,道路布置为机动车双向4车道加两侧停车道。外滩地下建设1条双层6车道快速通道,把外滩从繁忙的交通功能中解脱出来,省出更多空间充分发挥外滩金融中心、旅游地标、休闲空间的功能。外滩隧道已于2010年3月28日正式通车,南起束门路,北至海宁路,全长3.3 km,主线带置为双层双向4~6车道。外白渡桥经加固后将继续承担苏州河两岸的交通,布置为机动车3车道[2]。

2.1.5广场

广场、金融广场、黄浦公园广场、信号台广场4大广场各具特点,满足人们节日庆典、人流集散、休闲休憩、观瞻伟人等要求。

2.2生物因素

2.2.1鱼类

黄浦江上承太湖水,东临长江出海口,是海淡水交汇处,孕育着浮游生物和滩涂植物,为鱼类提供丰盛的饵料,吸引各种咸淡水鱼类的栖息,又是洄游鱼类的过境通道,鱼类资源特别丰富。江内调查到的鱼类共计15目34科114种。按其生态类型大致可分以下5类:咸淡水鱼类、洄游鱼类、沿岸浅海定居性鱼类、海水鱼类、淡水鱼类[3]。

2.2.2鸟类

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上海共记录到鸟类20 目70 科共438 种,其中2000 年后在上海野外记录到的有373 种,近10 年来上海鸟类新记录达52 种[4]。出现在外滩的鸟类主要有夜鹭、水鸟、麻雀、白头鹎、乌鸫。夏天主要有小白鹭,冬天主要有银鸥。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王雨佳,等: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研究自然与旅游

2.2.3植被

目前,外滩经改造后,空间变得更加宽敞,空气变得更加新鲜。以黄浦公园为例,改造后原先的围墙已被拆除,成为一片开放的公共绿地,而原有的公园肌理、植被系统、水景等基本被保留了下来,整个黄浦公园广场还与对面的外滩源公园一起,组成一个整体的外滩生态公园。如今,整个外滩的绿化面积超过2.3万m2,公共活动空间增加40%。

2.2.4人类

外滩社区(街道)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东北部,东临黄浦江;南至新开河北路、人民路、淮海东路;西至中路、延安东路、福建中路;北达苏州河,地域面积2.18 km2。居民户籍数3.1万户,户籍人口约12万人。外滩是上海对内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更是代表上海国际型大都市的一张“名片”,外滩的面貌反映了上海的形象,凝聚了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新外滩开放后,游客数量剧增。在世博会期间,由于世博效应和暑期效应的双重效应,使外滩的客流量增加了30%左右。游客的增多对外滩的承载力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游客的行为也对外滩的生态造成了影响。不少游客在平台上随地吐痰,影响观景大道的美观。在平台靠近浦西一侧的绿化带内,经常有烟蒂、餐巾纸、水果皮等。此外,游客拍照时,为了使画面更加丰富,经常脚踩花草。

3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SWOT分析

3.1优势

3.1.1资源优势

黄浦江是最具标志的自然景观,它蜿蜒流长、回环曲折,具有调节生态气候的重要功能。江中鱼类丰富、鸟类众多,充满和谐的生态之美。观景大道上植被物种丰富,且开阔的空间适宜继续种植。“万国建筑博览群”是最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近现代建筑群色调统一,与自然融合,人文气息浓厚。它使游客感受到上海近现代史的变迁,从游览中体味到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为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的保证。

3.1.2区位优势

外滩地处上海的市中心,西面是南京路步行街,东面是浦东开发区。夹在两处都市景观之中,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外滩与南京路形成“丁”字结构,游客穿越繁华的南京路步行街,感受过都市的欣欣向荣后,有休息需求。因此,外滩的适时出现为游客提供了休憩空间。游客在此休息的同时,可以通过生态景观来放松心情,感受自然的美好和谐。

3.1.3客源优势

外滩的客源市场分为外地、本地游客两大旅游市场,其中外地游客包括国内和入境游客。对外地游客来说,来外滩游览的目的是欣赏万国建筑博览群、黄浦江美景以及浦东摩天大楼。对本地游客来说,外滩主要是休闲场所。早晨,外滩是人们的健身场所;晚上,则是情侣的恋爱天地。由此可见,外滩客源数量十分丰富[5]。

3.2劣势

3.2.1环境污染

(1)噪音污染。经过改造的外滩,在靠近中山东一路一侧的线性空间变得更加开敞。绿化以嫁接银杏、花坛和草坪为主。这种处理方式,虽然使得空间视线变得通透,但也给临江的观景平台带来了大量的汽车噪音,因此设计中并没有很好地考虑中山东一路的汽车噪音给游人带来的影响。黄浦江上每天往来的货轮汽笛声给游客造成了听觉上的干扰。而且,工业气息浓厚的货轮与流畅舒展的黄浦江格格不入,影响了整体景观的和谐[6]。

(2)水体污染。上海地处黄浦江下游,受到中游污染的影响,水质一直不太理想。该市郊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对黄浦江水质也十分不利。外滩一段的黄浦江,由于渡轮、游轮设施有限,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会随意丢弃在江中,造成水体的污染。

(3)大气污染。外滩地处上海交通枢纽地带,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汽车尾气。

3.2.2绿化分散

外滩密实的肌理使得外滩的“空”和“绿”较少,虽然改造之后绿化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大片的绿地仍然十分稀少。公共绿地规模小且分布不均匀,地块绿地率极低,4个主要的广场上植被分散。在观景大道上,主要以点状的小盆栽为主,缺少高大挺拔的主体植物。

3.2.3基础设施缺乏

(1)座椅数量不足。在外滩的观景大道上,游客大量地聚集在观景平台上。虽然设置了T型的座椅,可容纳2000人,但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一些游客进入草坪,席地而坐,破坏生态环境。

(2)垃圾箱数量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需要。

(3)公厕太少,虽然如今公厕改进,女厕比原来增加了53.6%,但仍需排队等候至少15min。

3.3机遇

3.3.1旅游发展政策

十报告指出: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12日,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生态旅游分会(筹)召开了“学习贯彻十精神”的主题会议,对学习、领会和落实党的十精神做出具体部署。今后旅游发展应围绕四个方面做好工作:增强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重视生态修复;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森林湿地面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由此可见,生态旅游将成为以后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外滩理应顺应潮流,开创出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生态旅游产品。

3.3.2传统旅游模式受阻

上海现在主要开展商务旅游、购物旅游、观光旅游、节庆旅游等传统旅游模式,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些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游客越来越希望亲近自然,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在旅游过程中,游客逐渐认识到,应该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保持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3.4挑战

3.4.1区域竞争

在南京路东面是人民广场游览区,人民广场是以绿化为主的现代化园林式广场,形成了城市“绿肺”。人民大道两侧种植了大量的香樟、银杏、黄杨等植物,大道变成了“绿带”。音乐和喷泉以及上千羽广场鸽形成独特生态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因此,外滩的生态旅游建设必须形成与人民广场不同的特点,突出黄浦江与万国建筑群的独特地位,将自身的生态旅游特色发挥出来。

3.4.2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依托黄浦江两岸逐渐增多的人文景观和日益秀丽的自然景色,“浦江游览”已成为最有魅力的都市风光旅游及商业会务的精品项目。现在的浦江游轮项目包括:各类商务包船、新闻会、客户答谢会、LED广告服务、公司团拜会、游船婚礼、生日宴会、包船用餐等游船租赁,并提供专业乐队表演、烟花表演。这些商业化项目虽然发展了上海的都市旅游,但会破坏浦江的生态环境。因此,应适度限制,不宜过度频繁。

4外滩发展城市生态旅游的建议

4.1充分发挥优势

充分发挥外滩自然、人文的资源优势以及区位、客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生态旅游体系。

4.1.1浦江生态游

利用黄浦江上鱼类物种丰富的特点,提供垂钓区。通过综合治理黄浦江的水质,划定区域,饲养适于垂钓的鱼类品种,专供游客进行垂钓。改变大型游轮的集中游览模式,以小型船只代替。这样不限制江面上的游客数量,保护了浦江的生态环境,而且拉近了人与江面的距离,达到亲近自然的目的。充分利用外滩4大广场的开阔空间,借鉴人民广场的广场鸽的饲养模式,选择合适的鸟类进行培育,使外滩生机勃勃。

4.1.2文化生态游

“万国建筑博览群”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外滩的精华,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其建筑色调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通过挖掘建筑的历史文化,对海派文化进行更广阔地宣传,倡导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对历史的保护,形成海派文化生态游。

4.2保护现有资源

4.2.1保护性开发

约束开发者的行为,进行保护性的开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的旅游方式,最终目标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

4.2.2规范游客行为

对于在外滩进行游览的游客,要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明令禁止。在明显的位置摆放宣传标语,呼吁游客为生态建设做贡献,这需要旅行团、导游等多方面的监督与协作。

4.2.3其他限制

对黄浦江上的游轮实行管制,在旅游高峰时段,限制通行。路面交通也应限制,避免大气污染。

4.3增加生态因素

4.3.1完善绿化系统

外滩许多路段由于路幅狭窄无法种植行道树,空间感受较为生硬。因此,可以在重点保护现状行道树外,在中山东一路一段补植行道树,形成林荫道,这样既增加了外滩的绿化面积,又将道路与观景大道相互隔开。另外,可适当增加小型街头绿地,采用见缝插针式的绿化布局方式。在观景大道上的街角处、围栏处,以及景观照明处,补植绿化,并采用不同高度、形状、色彩的植被组合成立体绿化,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通过增加窗台绿化、屋顶绿化、垂直街巷口墙面绿化、移动盆栽、悬挂绿化等提升外滩环境质量。交织形成分布均匀、覆盖面广、使用方便、共享程度高的绿化网络[7]。

4.3.2增加鸟类数量

可以借鉴人民广场的齐爱广场鸽,饲养低飞近人的鸟类,并且根据季节的不同,培养不同的品种。

4.3.3改进配套设施

无论是座椅、围栏抑或是照明系统、各种辅助设施,争取用自然的手法加以装饰。可以仿照观景大道上现有的白玉兰照明灯,将其他的设施装饰得更加贴近自然。改变栏杆地面生硬的钢筋水泥形象,采用改进过的自然材质,创造出融于自然的气氛。

4.3.4优化道路景观

道路景观是展示外滩风貌特色的窗口,也是承载城市功能和活动的重要载体。应当保持沿街建筑界面的连续、协调,保护外滩和苏州河、延安路等沿线的天际轮廓线和沿街立面的完整性与特色。拆除简陋的搭建、加层建筑,逐步将外露的有碍景观的市政基础设施和架空线路置于地下,拆除不相协调广告牌、雨篷等,对外挂空调等进行遮蔽。设置美观典雅、与历史风貌统一协调的地面铺设和街道设施。

5结语

虽然目前城市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尚未被广大旅游者接受,也未引起旅游开发者的足够重视,但是它相对于传统的旅游模式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游客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城市生态旅游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在分析中可以看到,上海外滩拥有开展城市生态旅游的资源、区位、客源等多种优势,通过整合这些优势,同时完善相应的设施,可以加速外滩生态旅游的建设,实现外滩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俐.城市生态旅游初探——以上海为例的个案分析[J].社会科学家,2004(2):100~102.

[2]周呜,罗建晖.外滩地区交通组织研究——上海外滩通道工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3):5~8.

[3]陈小华,李小平,程曦.黄浦江和苏州河上游鱼类多样性组成的时空特征[J].生物多样性,2008,16(2):93~98.

[4]蔡音亭,唐仕敏,袁晓,等.上海市鸟类记录及变化[J].复旦学报,2011,50(3):335~343.

[5]程海峰.基于上海客源市场调查的九华山旅游市场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4):21~23.

[6]简圣贤.上海外滩改造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1(6):156.

[7]奚文沁,奚东帆,王佳宁.外滩的保护与更新策略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136~139.

Study of Urba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Bund

Wang Yujia, Wang Jiping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第3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1、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我台在《____新闻》节目中开办了专题栏目,全方位、多角度深入阐述全会精神,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准确理解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两会报道有深度。年初、对我县“两会”的各项议程进行全面的报道,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精神,以《____新闻》为广播电视主阵地,开设了《直通两会》、《群众心声》两个专栏,并邀请有关领导做客演播室,就目前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文明建设、平安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访谈。

3、对全县重点工作进行大力宣传,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积极发挥舆论媒介监督作用,将镜头对准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类宣传。对城市建设中涉及的旧城改造、道路修建、环境治理、以及招商引资、产业聚集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实时报道。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紧紧围绕全县各阶段中心活动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一是对 “3.15维权日” 、“6.26世界禁毒日”、“七一”、“国庆”等传统节日及重要日开展的系列活动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二是在体育赛事方面,报道了我县组织的全民健身运动和颁奖活动。三是对固城乡张曹庙会民俗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四是对全县激情飞扬,唱响____爱国歌曲大合唱及广场文化活动进行了报道。五是对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及颁奖典礼活动进行了报道。

5、对我县确定的十大惠民工程进行了深入报道。以不同视角和不同形式报道各部门承担的惠民工程进展情况,让群众及时了解和及早享受文化卫生、医疗保险等惠民工程带来的社会成果,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

6、着力营造群众路线教育浓厚宣传氛围。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题报道小组,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报道方案,按照活动进展节点进行宣传报道。随着群众路线的有序开展,我台先后开辟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立行立改》、《走基层》、《身边典型》等专栏,全面解读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我县各部门各单位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先进典型,先进经验,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至目前,电台电视台播发各类新闻报道1364篇。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____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1、从年初开始,根据县委宣传部及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每周组织全体采编人员召开一次新闻宣传策划会,对当周的宣传重点工作进行策划和安排部署,把宣传课题落实的每个采编人员,实行精细化管理,保证了每周的宣传重点,同时加大民生类宣传力度,让新闻更接地气,适时开辟新栏目,不断丰富节目内容。

2、为创建全国文明县城,树立我县和谐文明的外部形象,我台充分发挥舆论阵地作用,适时开办了《携手共建美好家园》专题栏目,广泛宣传我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宣传报道我县社会各界开展文明创建工作的先进典型、先进经验、良好做法,同时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鼓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文明创建和爱护自己美丽的家园行动中来,为我县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由我台自主创办的《走进乡村》专题栏目,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大力宣传我县有关的惠农政策,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宣传报致富典型,在此基础上,于今年5月份同河南农村频道携手开办《新农村服务社》栏目,并在乡镇设立了23个服务网点,为广大群众推广货真价实的化肥,直接让利农民群众,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4、在广播冷、电视热、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严峻形势下,我台党组审时度势,积极探索,谋划出一条适合我县广播发展的道路,与好朋友传媒集团联合打造的103.8m车载台,以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以及和车辆有关的报道赢得了所有汽车朋友的广泛赞誉,提高了收听率,使我县广播走出来困境。

止目前我台已播出《____新闻》176期,新闻1358多条,制作播出《走进乡

村》20期,《孝乡之声》8期,《新农村服务社》12期;与2013年相比,播出新闻增加100余条,专题增加6期 。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____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1、今年以来,邀请专家学者现场讲课培训4次, 提高了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也使大家学到了大台新闻策划制作的理念和方法。主动与上级台建立合作关系,扩大了信息采集渠道,建立了多方位的沟通模式。利用网络媒体在线学习平台,加强交流,提高了自身专业技能。选派台采编播人员赴周边县区和上级台进行学习交流,开阔了视野,学习到了先进台的经验和做法。

2、通过全台职工的不懈努力,获得国家级、省级级、市级、县级的许多集体与个人奖项。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cctv-7农业节目)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活动中,我台选送的电视专题片《再访西候》荣获“对农电视节目好作品”奖,并应邀参加第六届中国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颁奖典礼活动;电视作品《____县建成个人木工工具展览馆》、《____县广场活动好戏连台》及《____县“项目警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____县产业聚集区的拓荒牛》、《____县资本倒流印发磁石效应》分别获得市好新闻一等奖和二等奖;广播作品《____“转作风”从脱稿述职和精简会议开始》、《____县“忍疼割爱”关停污染企业68家》及《____县10余家高档餐饮娱乐“停业歇菜”》分别获得市好新闻一等奖和二等奖;播音主持作品《党务政务聚焦》及《____新闻》分别获得市播音主持一等奖和二等奖;文艺作品《柳子戏“抱妆盒”》获得是牡丹奖二等奖。至目前,我台新闻稿件在中央电视台播发3条;在省电视台播发27条,在市电台电视台播发650条,2014年在市以上新闻单位采用率及作品获奖数量和获奖等次一直保持在全市各县区前列。对上发稿及获奖作品比2013年都有所增加。有效提高了我县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

1、投资30万元,更换升级了我台广播电视设备及办公设施,硬化了单位院内水泥地面,将旧花坛重新绿化修葺一新;

2、投资20万元筹建了广播电视录音棚,购置了配音设施设备,提高了播音效果。

3、投资35万元对电视发射塔进行装点亮化,成为我县一道靓丽风景线。

4、发展有线电视数字用户1573户,扩大了有线网络覆盖面积。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____县广播电视台安全管理制度》、《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务人员值班制度》、《安全播出奖惩制度》、《安全防范及防火制度》等制度。通过完善安全播出工作方案,开展设备维修检修和值机人员的教育培训等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在召开全县“两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及重大节日期间提前做好设备和传输线路的检查维修,查找薄弱环节,发现问题迅速处理,及时解决安全播出隐患;坚持双岗24小时值班,明确领导带班,确保播出工作有序开展,实现了零错播、零事故。

1、加大外出学习培训力度。我台始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自我培训”的培训方式,不断为年轻的采编播人员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培训人员从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增加交流,优化自身专业技术,从而提升了广电队伍整体水平。

2、利用新闻采编人员资格考试及岗位培训考试有利机会,加强在岗培训,使其增强专业素养。积极组织年轻党员干部网络在线学习,提高了采编人员及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3、加强理论武装。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系列重要讲话,学习广电法律法规,把各类学习常态化,通过学习提升了全台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为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打下扎实基础。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完善了学习、考勤、请销假、培训和教育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岗位业绩打分制度,考核细则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人性化,为加快我县广电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1、会议新闻报道的多、民生类新闻报道少;一般化新闻报道多、典型深度挖掘少;模式化新闻多,高质量新闻稿件少;精品力作少,纵观全局综合性新闻少。

2、随着广电事业的发展,高学历高素质的采编播人才缺乏,电子工程技术人才面临断档。

3、人员多,经费少,有限的广告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有时甚至入不敷出,设备投入困难,事业发展后劲不足。

1、2015年我台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县中心工作,搞好舆论宣传,继续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以“科学管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举措,努力把我县广电事业做强做大。

2、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推进宣传创新,深入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同时对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的重点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继续深入开展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动员采编人员深入一线贴地气,做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4、筹划、拍摄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敬亲为主题的专题节目。

5、开展增收节支活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克服困难,加大投入,更新改造广电实施设备,进一步提高节目质量,增强宣传效果。

6、强化内部管理,搞好宣传服务,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第4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关键词:气象;执法;民生;职能

1 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按照《焦作市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实施意见》和《焦作市气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计划》精神,坚持把依法行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充分认识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提出了需求和挑战,因此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必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气象法规体系的气象执法体系。

针对不同岗位和业务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行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执法骨干、审批中心工作人员重点进行了行政处罚、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气象执法文书档案有关知识培训,财务管理人员重点进行《会计法》的培训,逐步提高气象全行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依法办事,有效推进了气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2 坚持气象法制宣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首次对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气象灾害防御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等,在短时间内相继实施,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紧迫性。因此我们把气象法制宣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先后在市中心广场举办“3・23世界气象日”现场宣传活动,在XXX社区举办“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在XXX广场举办“焦作市第十八届科学知识普及宣传周”宣传活动,在XXX社区、XXX小学举办“常熟第五届科学普及宣传周”宣传活动。通过气象知识展板、现代化装备展示、现场释疑、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向广大市民和小学生宣传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气象科普知识,引导其关注气候变化,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3 优化行政管理方式、深化依法行政工作

(1)焦作市气象部门在推进现代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专家论证、合法性评价和重大决策集体合议等制度,避免了在行政决策中擅权、专权和滥用权力。(2)认真落实行政许可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明确二项行政许可项目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分别是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以及施放气球活动许可。在行政服务中心还受理媒体传播气象信息核准、气象灾害事故调查鉴定(理赔证明)、提供气象资料等服务项目。根据要求对所有进驻事项的提供材料进行简化,重新审定工作流程图,对提供气象资料服务、媒体传播气象信息核准等进行审批再提速。(3)大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根据气象部门的工作实际,采取专兼结合的气象行政执法模式,通过法制培训、部门内专项讨论、单位之间经验交流,不断完善精炼执法程序,有效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与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法制部门保持紧密联系,需要时申请执法援助。(4)有效推进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规范工作。以《行政处罚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及《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为依托,坚持合法与合理、过罚相当、程序正当、权责统一的原则,开展气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细化梳理工作,完成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权力运行41项行政处罚项目和15项其它行政执法行为的备案工作,通过了市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对政府投资、工业和服务业等项目审批情况及行政权力清理、规范性文件清理的检查,从源头上防止乱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保证了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了焦作市气象局行政许可案卷评查。(5)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了加强气象行政执法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水平,由局领导牵头认真学习《焦作市气象局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重点抓好对《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评议考核规定》、《焦作市气象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的细化和落实,强化执法责任,加强对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管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防止气象行政执法过错行为的发生。

4 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除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以及上级部门层级监督外,高度重视日常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要求所有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市法制办组织的年度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工作,坚决纠正违法行政和不当行政的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开通“12345”便民服务热线,接受咨询、法律、法规、办事程序、投诉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作出处理。

结论

依法行政并且文明执法是我们永远追求的主题,但是诚然在现实的执法过程中还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宣传气象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够;执法力量匮乏,对一些违法行为(如施放气球活动不审批、施放气球活动现场无人看守、不进行防雷装置检测等)还是会存在着一定的违法难究现象。下一步我们将狠抓落实,着实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人民群众的和谐生活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5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国外的城市户外广告

国外的城市户外广告极其注重户外广告景观与周边景观的有机结合。英国第三大城市曼彻斯特是重要的工业大都市,那里很少见到“现代化标志”的“摩天大楼”,依然还保留着十八、十九世纪的建筑物。城市中的牌匾、商业广告、指示牌等,都相应地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尽显城市风格。在那里,大型电脑喷绘户外广告,一般设置在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维修的围蔽上。店面招牌广告,既有透雕花框的传统形式,又有现代化工艺广告。街头巷尾的电话亭、书报亭广告,具有典型的欧洲风格,可称一景。公交车身广告设计巧妙,车顶多为放大的商品模型。整个城市引导系统明晰,交通畅顺,户外广告实现了城市景观化的效果,整个城市的视觉效果极佳。

国内的城市户外广告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国内城市的户外广告整体范围不断拓展,其设计与设置逐渐被重视,但由于管理部门在审批上缺乏依据、标准不清,出现了广告媒体各自为政的问题。因此造成了户外广告较为严重的“大、杂、乱、差”的现象,城市视觉环境已经受到“广告污染”的严重威胁。

那些商业密集区的建筑,常被广告牌无情地包裹;火车站广场周边,已经被广告画面所吞噬;高层建筑楼顶广告设置突兀,缺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建筑墙体广告和店铺招牌设置随意,效果紊乱;广告繁复叠加,层次无章;更有甚者,有些户外广告严重遮挡交通信号……这些尺度失衡、缺乏装饰的户外广告,既给城市带来了不美观和粗糙的感觉,也无益于广告信息的有效传递。

城市户外广告景观设计的对策

城市户外广告景观应该与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历史、民俗、建筑风格等融为一体,设置形式单一、工艺制作雷同,与城市文化没有内在联系的户外广告,会影响城市形象特征以及城市特色和内涵的展示,户外广告景观设计必须与城市总体环境相协调。我们应从城市美学、城市景观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多层面综合分析,从而提出对户外广告景观设计的对策。

整合性原则

城市户外广告景观设计是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设计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视觉延伸,以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物等为载体的户外广告不能游离于城市视觉景观环境之外,而需要整合设计。户外广告是价值观念和文化意义的一种物化形态,它不能与原有的城市风格大相径庭,户外广告的商业价值应更多地通过广告文化价值和环境景观价值体现出来,户外广告应能有助于城市视觉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

控制性原则

控制,在户外广告规划中尤为重要。户外广告要在城市景观规划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无论密度、色彩,还是形态、照明等方面,都要与城市环境相和谐,符合与城市整体视觉景观的“主从关系”。

第一是合理控制密度。户外广告密度控制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特质,合理控制广告设施的“体与量”的关系,使户外广告疏密有序 、错落有致。例如,在交通要道区域,户外广告设置密度不易过大,可以摆放内容简练、引人注目的广告牌,便于人们流动观瞻;商业中心区域设置密度较大的户外广告时,要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职能中心主要指政府机关、文教机构、医疗单位、大中企业等,户外广告设置内容与密度应根据周边职能部门的特点来具体考虑。

第二是合理控制色彩。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色彩,城市色彩环境系统包括由城市建筑构成的具象色彩环境和由地域、历史、民俗等城市意象元素构成的抽象色彩环境。城市户外广告应该与城市建筑色彩相统一,同时应该承担传播城市意象色彩的任务。户外广告的色彩控制主要体现在对户外广告主色调的选择上,如何从城市固有的色彩体系中寻找灵感,并对此作时代性的表述是户外广告对色彩进行规划的重要思路。

第三是合理控制形态。对户外广告的单体造型控制而言,户外广告可仿古,可现代,可具象,也可抽象,单体造型应成为城市景观的新元素、新符号和有效组件,它必须具备与环境融合,并能兼顾媒体的经济性和有效性。户外广告之间的群体组合控制则更复杂,强调了广告之间、媒体物与建筑物之间、媒体物与街道环境之间的组合。对户外广告景观形态的控制,是整个视觉环境整合的必要工作。

第四是合理控制照明。合理控制照明,是指合理使用灯光,不同区域对亮化的要求与手段都是不同的。

有些区域如商业中心区,户外广告需要的是全部亮化、多种形式亮化;而非商业繁华区域的户外广告,则只需简单照亮,满足夜间光亮的基本功能即可。户外广告照明规划,是针对不同区域的功能特征对广告照明的强弱、动静进行综合控制。

通过城市户外广告的景观设计,可以重构城市景观体系,有效改善城市户外广告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城市视觉环境的破坏,实现城市户外广告拓展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并达到人与自然相和谐、优化人居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共同进步、景观视觉美学效果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的终极目标。加快现代城市户外广告景观设计、规划、管理的步伐,发挥城市户外广告景观在营造现代城市景观中的特殊作用,是新世纪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表现力、扩大城市影响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珂等《 对城市景观问题的理性思考 》,原载于《 中国城市环境景观规划建设研讨会论文集 》,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2]鲍海波等《 户外广告与城市景观 》,原载于《 城市环境艺术 》,辽宁科技出版社。

[3]何修猛著《 现代广告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4]刘滨谊著《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

第6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关键词:文化惠民;政府角色;泰安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96-03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一个幸福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文化充满魅力的城市。党的十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更是提上了重要日程中来。对于政府而言,只有汇民心、顺民意,切实担负起自身责任,明确角色定位,站在群众的角度综合考虑并权衡民生构成,在注重群众经济收入等民生硬指标的同时,加大对公共服务,特别是精神文化等软指标的投入供给,既向农村地区倾斜,也不忽略城市文化建设,通过科学决策,采取能够使百姓最大限度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建设措施,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浸润人心、分流社会压力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使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一、泰安城市文化惠民工程的意义

(一)满足群众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公共服务的需求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低级阶段,进入到高级阶段,公民合理正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已成为公共需求的重要内容[1],对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泰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以泰山为核心的登山文化,以红毛山为主的红色文化,以及各类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本地和外地游客,促进了泰安文化经济的发展。作为土生土长的泰安市民,在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加速时期,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为热切的愿望和迫切的需求。泰安市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高工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以保障基层和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开展了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为依托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满足市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因此,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就成为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之一。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要将维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参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做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满足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非竞争性项目,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3]。因此,泰安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服务群众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出发点,结合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盛行的现状,不断进行创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惠民”的文化发展路径:依托“泰山幸福E家园”的网络平台,开辟了网络文化的建设阵地,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服务与管理,创造性地建设群众网上幸福家园;加强“民意通”网站建设,上网交心,下网服务,打造了规范高效的民生服务平台,拓宽了服务民生的系列举措。同时,文广大厦、星级文化大院、数字影院以及各类文化中心的建设,也优化了市民享受惠民文化的环境与设施,推进了幸福民生这一服务型政府终极工作目标的实现。泰安市文化惠民工程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落实“民生为本,服务至上”执政理念的体现。城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进而回归政府服务人民的本质属性。

(三)提高泰安城市居民幸福感

目前,泰安市的城市面貌在以泰山为标志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泰安市政府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为目标,以提升百姓幸福感为重点,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着力挖掘“城市文化惠民”的承接点,以文化服务的网格化布局为建设重点,制定了包括各街道、社区在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星级标准和规范,为泰安市民打造完善的娱乐服务设施体系。此外,各县区推广“文化繁星工程”,完善文化小广场、小剧场、小剧团、小团队、小擂台建设,不断丰富广场文化,创新能够展示城市特色的剧场文化,用“小剧团文化”弘扬传统戏剧文化,用“小擂台文化”活跃百姓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居民娱乐生活的丰腴度,既着眼于提升百姓对于基本公共文化的要求[4],又围绕幸福民生,以文化为切入点,发挥文化惠民工程“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文化财富”和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服务于大众,将“幸福泰安”的建设落到实处。

二、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的角色分析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关键主体,扮演何种角色,直接关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程度。为满足本地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区域文化事业加强建设与管理,是地方政府的分内职责。为此,应注意,文化要惠民,角色定位要准确。

(一)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的“掌舵者”角色

在泰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过程中,多元化的参与群体和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推动了惠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但毫无疑问,泰安市政府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始终发挥方向性作用,主导着精神、物质和制度的文化建设。首先,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泰安市政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文化发展方向,开展“最美泰安人”“儒学讲堂”“六小工程”等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公民素养提升的文化活动,奠定了精神文化主基调。其次,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泰安市政府结合泰安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拟定以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和以各种文化中心建设为主的物质文化建设规划,加强文化墙、城市站牌和灯杆道旗建设,坚持“七个一”的文化广场建设目标,掌握了物质文化的新格局。此外,作为规则信息等文化政策制定参与者中最核心的力量,政府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制定相关的文化惠民政策,以政策为导向,制定适宜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文化惠民规划,不论是挖掘泰山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还是文化进社区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泰安市政府在城市文化惠民建设过程中,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政策建设方面引领泰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方向,充分扮演着“掌舵者”的角色。如果离开政府的管理与领导,文化惠民建设则极易发生方向性偏差。

(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的“协调者”角色

文化惠民牵扯千头万绪,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协调的地方。如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顺利进行,协调不同文化组织群体、不同文化需求群体以及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推进泰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充分扮演协调者的角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惠民的效果。一是建立文化管理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的文化管理体系,文化责任具体到个人,防止惠民文化开展过程中的组织利益冲突,协调好组织间、组织与个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二是明确层次文化需求,推进城市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泰安市在文化惠民建设中,坚持服务群众,充分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建立适合不同文化水平群体的文化平台,即社区居民有广场、文艺人员有舞台、退休人员有夕阳讲坛、上班一族有网络服务,协调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利益与需求。三是完善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将泰安市文化惠民工程纳入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济投入,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发展文化旅游业,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附加值,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的“监管者”角色

惠民文化工程,参与者多元,转型时期社会特点凸显,在多种文化思想混杂的状况下,各级政府承担着社会和市场监管的作用。第一,对惠民文化建设的各种主体的行为加以监督和约束,确保文化公共利益的实现。文化惠民必须以服务民众、提高城市公民自身文化修养为工作重点,摆脱形象工程的形式虚化,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第二,加强对各种城市惠民文化活动开展前的审查,文化活动项目要与“民生”相关,防止有人打着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旗号而进行低俗、愚昧、麻木百姓的活动,要真正确保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益于城市文化水平的提升。第三,加强对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文化惠民资金专款专用,防止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推进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健康、有序的开展。

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实现途径

政府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推动者,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职能履行和责任担当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越位、缺位甚至是错位的现象,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科学定位,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城市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建设。

(一)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政府文化关怀

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作为泰安市重点民生工作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发挥政府在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不断加大政府在文化基础建设中的投入,夯实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惠民”便失去了载体,文化惠民极易变成一句空话。因此,政府要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市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馆和博物馆、城市社区文化站建设以及数字书屋建设,以丰富和完善城市文化的基础设施。其次,要加快完善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普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区、街道、社区为载体,建立覆盖面广、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把强化软件服务作为打造文化惠民快车的核心目标,为市民搭建公共性的文化活动舞台,积极引导公益事业的发展,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到惠民文化活动的长流水、不断线。再次,要强化培育市民文化生活习惯,将群众引进文化生活的大门。城市文化惠民,要从文化的深层影响做起,不能仅从建立城市文化广场、修建电影院,抑或是开发文化景点等硬件设施做起,还应该引领市民培养各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政府要调动各级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内生的文化活力,按群众“口味”,制定文化“菜单”,发挥文化广场、体育场的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全方位的文化和体育活动,让广大市民亲身体验文化生活的精彩,进一步引领广大市民的文化习惯新风尚。

(二)协调社会各方,满足民生文化需求

泰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要积极倡导社会参与,协调各方利益和多种文化,共建共享,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确保惠民文化的自助与自由化,将文化惠民工程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持久幸福感。第一,倡导和探索社会办文化的思路,推动社会力量,采取利于促进民间文化团体健康发展的“政社合作”的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制定相应的民间文化组织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各种文艺队伍、文化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文艺活动,为民间文化组织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进而发挥民间组织在文化惠民建设的重要作用。第二,采取多元化投资渠道,以社会投资、个人或企业捐款和民间集资等形式参与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政府出资购买,百姓享有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模式。第三,全力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多样化、均等化。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作为民生福利的重要指标,注重吸收地方性的草根文化,发现并培育更多基层文化队伍,从单向的“送文化”发展为双向互动,强化文化惠民工程对社会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引领和影响作用[5]。不断推进城市各项文化惠民措施的落实,提高文化惠民的广度,结合城市各地区文化发展实际和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需求特点,制定专门的文化发展计划,并向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确保他们享有文化的权利,使文化的魅力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促进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文化健康发展

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建立和谐城市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确保惠民文化的健康性,确保将高雅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各个角落,推进广大市民文化先进理念的形成,加强对市民文化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因此,政府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监管者,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一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营造自由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建设人才,开展公益性质的惠民文化培训班,加大对各类城市文艺群体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发挥促进文化发展的带头人的正确引领作用。二要完善文化审查制度,按照“申报―审核―开展―总结”的流程进行活动开展前后的机制完善,加强对文化活动承担组织的审核,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及惠民文化行业的自律意识建设,促进文体活动举办制度化、运作社会化、效益品牌化,确保惠民文化活动的真正“小康”。三要建立网络文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的法规体系,科学规范惠民网络文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将建设责任落实到各级网络主管部门和网站,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网络人才的培养,坚固网络文化惠民的人才支撑。四要建立文化惠民资金利用进展情况台账,加强对惠民文化资金流向的监管,完善会计审查制度和定期财务汇报制度,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健康顺利发展。

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是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而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满足广大城市居民文化愿望与需求、保障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泰安市的文化惠民工程,只要切实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及文化融资力度,科学加强监管,注重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建设,科学推进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就一定能在提升公民生活品质、推进泰安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竹青,等.以发展方式转型为契机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论坛,2012(1):87.

[2]王兆鹏.文化惠民工程释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2):27.

[3]陈水生.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J].公共行政评论,2014(3):135.

第7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关键词:水景;园林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 TU98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water landscape Settings in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use can create a rich and beautiful landscape effect. Water scene setting and use is also comply with people advocate natural, return to nature, and with a natural water rapport demand, the reason is building a successful water garden required element.

Keywords:water; architecture landscape; build.

序言

水是大地景观的血脉,是生物繁衍的基本条件,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亲和感。纵观古今中外著名园景构筑都与成功理水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文豪王士贞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描写的是皖南江村自然之水景,其神韵天然煞是宜人,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式恬静之美。中国园林主要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成,其叠山理水的运用在园林景观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素以山水为特色,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园林无不以水景贯彻其中。据造园论:“水因山转,山因水活,景因水活而灵”。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说:“水为陆之眼!”形象地说明了水体的运用在园林景观构筑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中水体景观的运用

江南园林一秀“拙政园”(图1、2)的理水建园为水体景观利用的成功典范,整个园景构筑以水体为主,山水相系,建筑掩映在林木之间,水复湾环、山重迭起、廊曲回绕,山水建筑有聚有散、有分有合、幽旷明暗、变化自然,内外互借或对比衬托,艺术手法极尽美妙自然。在云云总总的园林家族内,许多成功园林的典范都与水体的协调运用融会贯通、不可分割。并且在许多园景的构筑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江南的一些庭院理水大都很著名,如“寄畅园”八音涧流水急湍有声。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图3)自东晋王羲之《兰亭序集》中描写传世之后,一直成为古代园林中的典范。苏州“沧浪亭”、(图4)“网师园”中水景的运用也都是园林理水中的杰作。

图1拙政园 图2拙政园

图3浪沧亭 图4曲水流畅

北方园林中“圆明园”是人工再现自然山水的杰出代表。其赋予诗意的“四十八景”,如“五陵春色”、“坐石临流”、“杏花村馆”等都与水体的成功应用直接关联。其长春园北由欧洲瑞士传教士主持建造的西洋楼和大水法,直接将巴洛克式的建筑和诺勒特式的理水移植进来,构成的有十景,因此,曾被誉为“万园之园”。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是集中国南北风格流派与国外园林精髓之大成,是园林盛况之博览。另外,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亦为自然山水与人工山水的融合为一体的写意山水园。特别颐和园其构筑精致、创意深蕴,集皇家宫苑园林之大成、展幻想之象于目前,是为今存的中国园林艺术之冠,是中华民族智慧凝结成的一件珍宝!(图5)

图5圆明园大水法

2000年11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村落——安徽黟县宏村,所体现的村落规划、建筑布局、景观设计是中国古代在住宅和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成功范例。其总体景观构筑布局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其主要成功之特征在于将整个村子构成“牛”型结构布局的理水艺术。整个古村落既有山林野趣、又有水乡风貌。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汩汩清泉从门前潺潺流过,像一脉相承轻柔牵系的银带,并附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将整个村落协统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山水画卷,她反映了悠久历史沉积下的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底蕴,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而智慧的结晶。她对研究我国徽文化及古建筑具有极为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涵盖的精髓对现代城市景观及住宅小区等环境规划布局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图6)

水体景观设置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价值

城市园林景观适宜水景设置以及植物等其他建筑景观有机协调构筑,可创造出较为丰富的景观效果,理水的运用除顺应人们崇尚自然和对水的天然亲和感之外,有诸多实际应用效果,如城市绿化中景观水体可更好地减缓热岛效应以及更好地营造自然景观。

过去一些城市园林绿化经管的构筑一味求大、求洋,特别是一些大型广场的构筑,往往是栽上一些树、植上一些草,在筑几个园林小品,剩下的便是大面积的硬化铺装,即便是有些大面积的草坪,也是禁止人为践踏。这样的设置疏远了人与自然地亲和、远离了市民,使建成的园林景观往往是规模宏大,效果甚微。

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基础应植根于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的艺术才真正具备无限的生命力,否则,再有创意的艺术形式都只能是空中楼阁、海市仙境,而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特别作为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构筑与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息息相关,与人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每一寸土地都弥足珍贵。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布局如何以有限之地域来营造无限景观效果,是值得园林景观设计师精心探究的新课题。而水景适宜与巧妙地利用,即可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使人们在有限的地域内领略到无限的视觉空间,从而缓解拥挤的城市给人们带来的感官和心理上的压力。水体景观在园林中的应用能产生很多生动活泼的景观效果,形成开朗明镜的空间和透景线。水景的运用是园林造景的重要要素之一。

我国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图7)在关于水体景观在园林中利用曾这样描述:“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非本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图8陈从周设计的安宁南园)中国传统造园讲究意蕴,意蕴的深远即在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进而使园林景观达到无景处蕴景、空白处藏景。所以中国著名古典园林中大多都与水密不可分,并且都有成功理水的典范。

3水景设置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近年来,风靡全国的贝尔高林现象已逐渐引起园林界同仁的重视。贝尔高林公司在香港公司的业务量已超过美国总部,在香港公司80%的业务量来自于中国内地住宅项目的环境规划设计。其项目服务已从广州、深圳一带扩展到上海、浙江、甚至河南、北京。贝尔高林究竟有什么法宝进军中国内地,并且迅速抢占高档住宅区的环境规划设计,形成很高的市场占有率。通过剖析人们发现贝尔高林的一个重要法宝是专业水体的处理及合理地利用,从而使设计构筑的园林景观给人的感觉是清新、高贵、华而不俗。几乎在内地每一个设计方案中都有水体景观的设置,并且水景作为主景。水体景观通过自然流畅的线条,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自由式设置,给人的亲和力极强,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这应是园林艺术植根于人民群众的优良典范。

通过贝尔高林现象的感化,内地诸多园林界同仁已经从感悟中觉醒,并认识到水体景观的设置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应用的重要性。其中,浙江开化县玉屏广场的个性塑造是水体景观应用中较为成功的范例。广场位于城的中心部位,周边规划为商业、金融、办公与用地,是人气旺地。所以在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公共活动场所的设置与人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亲和力,这对周边商娱及办公地点影响颇深。广场西侧连接西渠,并通连上游的钱江源头,下游牵系钱江水体。总体景观设计在主题确立的前提下,优化布局设计,水体与广场、以及广场与城市三者之间有机链接关系,使广场与周边城市空间较好地渗透和融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统一。

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南开发区自2003年开发建设的龙湖香都高级住宅小区及西部张公山公园附近的新奥山水人家住宅小区,其景观设计都以大型生态园林景观构筑为主导思想,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原则,利用水系的主线营造一个具有深刻人文内涵和自然宁静的场所。

龙湖香都10000平米以水为主题的生态园林大构想,不但在主题和感官上更加符合水景园林的主旨,满足了人们对水的向往和亲近,而且在水的流畅延续与灵动活泼中透露出自在、畅快的时代建筑风格,达到古典园林与现代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住宅区总体以清澈的水系贯穿着整个社区,将不同的组团绿地、草坪、花木及园林小品以及建筑景观系成一脉,使总体景观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奥山水人家一面靠山、两面临水,整体设计布局采取自然构筑模式,利用天然地理条件,是自然环抱建筑、建筑取法自然,园林景观利用自然水体亦源取自然,使住宅小区建筑与园林景观自然链接并协和统一,从而繁闹的都市人们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审美心态。

园林艺术应源于自然、师法自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自然、升华自然,然后回归自然,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虽由人作宛如天然的美丽佳境,其作品才能真正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皖北的宿州古城自2000年开始对旧城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对原有水系的成功利用,使得城市环境景观及市容市貌大为改观。位于城中心的环城河及运粮河在过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现今通过水污染改造及沿河水系景观的重新设计布局,使沿河水系面貌焕然一新,从而构成一幅水在城中流、人在画中走,绿树掩映、百花争艳的美丽画卷。(图9、10)

南京城建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建成之初为典型的“山水城市”。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但由于在以后的建设中没有利用好一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所以绿化面积虽然不少,单未能达到优化的景观效果和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南京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市内水网发达,水体面积占市区总面积的11%,江、河、湖交织辉映,融会贯通。长江是南京城区最大的水体,沿江开发以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大江风貌,可集中体现南京江滨城市的特色。另秦淮和金川两河贯穿全城,且城区有玄武湖、莫愁湖等大小湖泊点布,为发展滨江城市的环境景观绿化,构成以水景为主题的园林城市绿化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图11、12、13)

由香港贝尔高林公司设计建造的青岛新天地公园,位于城区核心区中心,其设计方案以儒家经典《六经》,及《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中国古典著作的思想精髓作为主题,用现代的表现手法将其演变成景观形态,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个景观区域。整个园区构筑以水主线,通过池水、瀑布、溪流、喷泉等不同水景的巧妙设置与布局,将整个景区浑然相系成为一体,通过自然景观的营造展现了齐鲁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图14)

青岛城阳世纪公园以“山环水抱”为创作构思,通过人工地形整理,形成“三山、一水、一湖、三岛、一滩”的自然山水布局。园内植物种类丰富,造景手法独到,景观效果明显。依托不同的地貌,分别营造不同特色的植物种群,风格迥异的景观园又相映成趣、协调统一。整个园区设计构筑采用中西合璧手法,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自然综合效果。(图15)

位于淄博桓台的鸿嘉星城,由淄博鸿嘉置业开发建设,总占地约150万m2,鸿嘉星城社区设计构筑依托张店大型湿地公园---红莲湖公园,与社区内25 万m2的人工湖---渔洋湖一脉相承,形成一个庞大的自然水系景观。“引九曲黄河之水,开千年齐都盛境”的渔洋湖,以最高礼仪向淄博这片土地致敬,外承磅礴大气的齐国文化;内铸简约古朴的建筑经典,礼遇东方文化精髓;思千年齐国文化之盛,聆听湖水拍打千年春秋的湖岸;临湖而居赏鉴世界的蔚蓝,在古来英雄的伟业中阅读一园墨色,江山点燃,让齐之风骨充盈霄汉。出则繁华,入则宁静。与城市繁华相比,在鸿嘉星城渔洋湖畔,观四季流转,感万物生息,心中则充盈着整个淳朴自然的宁静。宁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睿智,是一种更为豁达的境界,宁静亦是一种更为丰厚的人生!(图16)

4总论

水是环境景观中表现力最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它既可以表现为有形,亦可表现为无形;既可以是静止状态,也可以是活动的状态;既可以是无声状态,也可以有声状态。山水画与山水盆景有关水景的描述“山石为骨、树为衣、水为脉络”、“山因水活而灵”。水体形式是千姿百态的,其形、其韵、其声等等,都能带给人们无限遐想与美的享受。水在园林景观中合理的运用,与其他诸景观元素有机结合,可创造出无限最为丰富的景观效果,同时赋予环境景观以自然之灵气。因此水被称为“园之灵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实践证明,但凡著名的园景都离不开成功理水的应用。因此,水景设置在园林景观中占有异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王浩,徐雁南.南京绿地系统结构浅见[J].中国园林,2003(10).

[2] 胡长龙主编,园林规划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

[3] 林潇.贝尔高林现象[J].中国园林,2003(10).

[4] 陈从周.说园(第二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5年.

[5] 杜丹,李之江,戴能康.中国牛型村落—安徽黟县宏村[J].中国园林,2003

作者简介

姓名:张士领

籍贯:安徽宿州

毕业院校:安徽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管理

第8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设计;绿岛园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47-02

1 引言

城市工业迅猛发展,人口数量不断膨胀,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与此同时,呼吁关注生态的声音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景观设计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理念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景观生态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核心在于促进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对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的体现。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绿地设计中,使其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本文欲以天津塘沽“绿岛园”工程为例,以此来客观考量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

2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2.1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一词首次出现在1937年德国地理学卡尔特罗(Care Trol1)撰写的《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中。这个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空间的研究之旅中总结而来的。他在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并迅速在中欧传播开来。现今,其所谓的景观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并具备了自身的要素和特征。

2.2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理念中包罗的内容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相对应于景观的三大要素组合,本文就城市绿地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

一方面,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

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之合理调整,比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等,块状绿地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在斑块理论中,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

此外,根据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属于带状分布类型的一种特殊要素。而廊道理论中,绿廊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

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因此,从上述的具有空间意义的景观生态学之“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使得本文讨论对象即城市绿地规划有了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地规划在生态流和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 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天津塘沽“绿岛园”工程中的应用

3.1 项目概述

京津塘高速公路起端北京市四环路东南角十八里店,至天津塘沽区小新滩附近,全长142.69公里,本项目建成后对实现塘沽区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大大提高人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和质量,使塘沽乃至天津市的城市发展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3.2 “绿岛园”中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绿岛园”的宏大规模为建造不同类型的景观区创造了条件。其中显现了三种特色生态,如生态湿地景观,它是基地原有景观的保留与移植。又如缓坡草坪景观以及高地树林景观等。这些生态环境都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理念,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因此“绿岛园”作为本文城市绿地设计规划的案例对象,对其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绿岛园”的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

第二,从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绿岛园”的水体开挖及修整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地设计的体现。这一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结合基地地形将大片沼泽地开挖整改为公园景观水体,拉近了人和水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原有生态湿地的自然景观,将人文景观融合在内,通过保证生态湿地景观从而达到维持水景观的效果,即相应地进行了瀑布茶室、瀑布水景广场、戏水平台、给排水等项目配套设施。因此,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一水体开挖及修整更大意义上是起到了完善“绿岛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

第三,对于“绿岛园”采用硬质铺装广场以及车场铺草坪砖,首先是基于“绿岛园”绿色廊道的考虑,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理念中廊道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一广场硬质铺装以及车场铺草坪砖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广场以及车场通道两旁的绿地廊道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营造不同的道路空间感觉,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该基地处于生态湿地景观境内的考虑。通过硬质铺装广场或车场铺草坪砖,能够使得景观保持完整性之余,还能起到保证通行安全等作用。同时在“绿岛园”内部增添“望月”大草坪、卵石滩、木桥及木平台、石桥、假山石景等设计,是为了将各个斑块或者不同廊道链接起来,发挥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其次是为了能够使广场的硬质铺装和草坪的软质铺装更为美观,通过利用不同的铺装材料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地等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通过带状与点状的铺装,与局部的景观融为一体,同时形成个性,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从而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效果。此外,在河北路入口处采用欧式的线角,利用雪花青抛光表层,在入口处一侧采用厚钢化玻璃,其采用的毛面和淡绿色相间,从而与入口顶处颜色相呼应;另一侧则采用石榴红花岗岩,与入口的厚五莲红毛面铺装风格相一致。由此,河北路入口处与“绿岛园”内部的广场硬质铺装和草坪铺装勾勒出极具空间感的层次,形成了独特的跳跃式景观风格。

最后,“绿岛园”中的艺术雕塑、标志灯塔、景观墙体及亭榭、照明及景观灯等项目则都是人为景观范畴。雕塑壁画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大量采用壁画、浮雕、陶雕形式丰富“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一人为景观为了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夜景灯光艺术采用大量白色碘化灯、投射灯,这一艺术设计在夜幕下的环境设计中占主体作用,使树林、地面及城市环境设施色彩逼真,充满丰富热闹的气氛。与此同时,埋于树脚的投射灯,从下到上勾勒出树木、雕塑及水体的不同形式与色彩,配置于“绿岛园”标志性性的泛光灯。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精心设计中,“绿岛园”的人文气息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4 结语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而该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展之必然走向。因此,我国奉行这样一种城市建设思路正是顺应时展的正确去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通过全文对景观生态学理念尤其是有关景观格局和功能的“斑块―廊道―基质”之景观模式理论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应用分析,结合天津塘沽区“绿岛园”的工程项目实例,以小见大,窥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并从中分析利弊,发扬优点,改正缺陷,提出上述建议和意见,以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达到城市的合理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Forman R.T.T &Godron,肖笃宁,李秀珍,高峻译.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嘉乐.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J].中国园林,1993,(4):42-43.

[10]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3):40-43.

[11]高峻,杨名静,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53-56.

[12]赵慎,陈尔鹤.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2001,(3):8-10.

[13]岳天祥.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问题[J].生态学报,2001,(3):462-467.

[14]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7):15-18.

[15]J.G.F,Greenway Pl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Its Origins and Recent Case Studies[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4,(68).

[16]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17]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8]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19]韩镇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1):71-74.

[20]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原则与实践――以吉林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4,22(3):95-97.

第9篇:十八和谐综合广场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园; 续建; 扩建;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source environ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harp, shortage of land, and a lack of adequate funds, restricted the huge cost and income slow one-time built new city park development. Renewal, expansion of built park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ity park trend. City park and related to the job was being very extensive attentio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relevant design case, to continue expansion city parks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project of the urban planning presented their views.

Keywords: the city park; Continuous; Expans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市化和有限的土地之间的矛盾导致拥挤的城市休憩用地不足。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议题。由于土地的紧缺及缺乏充足的资金来源,客观上制约了成本巨大、收益慢的一次性建成新的城市公园的发展。而城市已建成的公园大部分景观质量较好,续建、扩建、更新发展已有的城市公园可充分发掘现存绿地的价值,有效的增加土地和设施资源的利用,是城市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走向,是在当今城市土地资源匮乏的社会环境下改善城市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公园及其功能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市民、游客,有大片的种植绿地及各种游憩活动的设施,是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的场所。

城市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的作用。城市公园是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是使城市焕发活力,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物;是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能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提供着防灾、避难的多功能场所。

2.2 城市公园需扩建的意义

旧有城市公园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设计理念和公园功能及形式多数已不能满足现代人们休闲活动需要及审美需求了,但这些公园大多位于城市人口聚集的中心位置,可享用人群相当多,并且拥有良好的绿化条件,承载了大量的城市记忆。为更好地满足区内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倡导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稳定繁荣发展,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对这部分公园进行改造与扩建,是缓解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改善城市环境,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和古树名木的重要途径。

2.3 城市公园续扩建过程中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

城市公园的续建是指在保留公园原有景观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内容,在原有土地结构和规划范围内,继续进行细部景

观的建设(包括加建和维护)。

城市公园的扩建是指在保留和延续公园原有用地结构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公园的实际用地情况增设景点增建景区,借以提升公园整体吸引力,从而增大公园面积向外扩充的建设方式。

城市公园的续扩建是对公园原有功能的完善和扩充,提高公园整体空间效益和公共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各种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公园的续扩建工程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公园的整体布局规划,完善空间、功能的整体布局,使公园的续扩建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2、 处理好公园新旧景观的衔接,注重续建景观与原有景观在风格和体量上的连续性和协调性,形成富变化且协调统一的园林景观。

3、 因地制宜,突出加强公园本身特色,进一步打造公园的亮点,促进公园环境从“绿化”到“美化”再到“艺术化”的发展。

4、 以人为本原则,规划设计进一步体现并强调人的参与性、休闲性及娱乐性。满足不同年龄段市民的游览需求。

3肇庆中心区高新区大旺中心公园(天成塔周边)扩建工程设计的实践与探讨

3.1项目概况

大旺中心公园位于肇庆市高新区“十字拓展“区域的中心服务区,是城市东西发展轴的中心。

公园占地总面积为23.8万平方米,是当前高新区最大的公园。东西南北均被居住及商业楼宇所包围。

本项目为第三期工程,占地12.2万平方米,位于公园用地的中北部,及一二期用地。原址为大旺糖厂,糖厂大门和宿舍犹在,糖厂文化气息浓郁。山上的核心兴趣点是天成塔及观音阁。随着大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景观休闲需求的不断提高,公园现状设施难以满足日益剧增的民众需求。本次工程设计的关键旨在拓展公园休闲活动范围,融入大旺文化特色,提升景观生态效果,完善服务功能。

3.2功能定位

大旺中心公园是南北生态轴的核心点;是新城发展辐射轴的西侧核心区;是大旺老城区的景观核心;它沟通内外生态环境、展示城市形象、承载大旺农场、糖厂记忆文化,是集生态恢复、休闲游憩、文脉积淀于一体的城市休闲公园。

3.3设计目标

☉实现功能完善:大旺中心公园已成为大旺市民活动的核心区域,公园现状的使用空间已难以满足日渐剧增的民众需求,因此公园三期设计应衔接一、二期公园建设,实现对一、二公园功能补充与完善。

☉实现文脉积淀:大旺农场、大旺糖厂是大旺人的历史记忆,利用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空间实现文脉积淀。

☉实现生态共融:尊重并利用现状地形、改造现状林相、植被环境,实现生态与景观艺术的交融、人与自然景观环境的和平共处。公园景观面向城市展开,形成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3.4理念构思

“城绿交融、天成守旺”寓意着这里是城市核心区的一片绿洲;这里是大旺农场文化记忆的载体;这里是城市人民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这里是历史文脉与生态文化的交融之地;天成塔伫立于花林绿树之上,见证着大旺由农场向国际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转变,展望着辉煌的城市未来。

3.4 功能分区

结合一二期已开发建设的滨水休闲区和公共活动区,本工程增加了儿童服务区、山林游览区、配套休闲区、体育休闲区、湿生植物展示区、山林维育区使全园形成功能区,从而满足区域城市休闲、文教娱乐、生态保护的发展需求。

3.5 总体布局

设计综合大旺中心公园开发现状及景观空间特色,使公园扩建后形成东部景观区、中部景观区、西部景观区、中部台地景观区、北部山林景观区五个区。景观序列由南向北从城市环境向自然环境延展,由水面向台地、山林过渡,形成“北山南水、九珠九园”十八个景点。湖岛、台林、山塔最终形成 “城绿交融、多元交织、和谐共生”的宜人山水环境。

中部台地景观区:依托“两轴两带”打造以山水景观轴、糖厂记忆轴为核心轴线,林下休闲带、康体建身带及南侧花田湿地层次丰富的台地景观空间。借文化元素与景观艺术相融合的方式重塑人们对糖厂、农场文化印记。

北部山林景观区:以天成塔为景观核心,提升南北山林景观轴效果,改造观音阁周边环境,增设桂花园、茶花园等特色花园,将其打造成为集登山览胜、百花争艳、竹韵依殿的山林休闲景观区。

东部入口景观区:山体东部位于新城东西发展轴上,应作为公园东侧的重要入口,以开放式的设计手法设置休闲游憩带、牌坊广场、林荫广场、阳光草坪、鹃霞坡,山体林带,天成塔的城市与山林渗透景观轴。遥望新城、天成守旺、山林景观的优美背景与新城发展相互呼应

东部景观区:对东广场入口绿地环境进行改造,设置草地树林区及儿童活动区,为东侧居民提供更丰富的活动空间,同时进一步优化提升东广场入口环境。

3.6、交通组织规划

根据周边用地性质及景观需要,公园共设有5个主入口、9个次入口。统筹考虑全园交通组织,衔接公园一期、二期交通,全园道路分为三级。4米宽主园路贯穿全园,在具备串联重要景点功能的同时,满足电瓶游览车及消防安全通车的需要。

4 小结

由于受政治、经济、工程等因素的限制,城市公园的建设不得不分期进行,以肇庆高新区大旺中心公园(天成塔周边)扩建工程景观设计为例,通过对公园现状场地分析,研究公园续扩建工程的景观设计方法,引入城市空间格局思考,表达城市历史文化城市意象,使公园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 欧阳琼.城市公园的改扩建设计研究与实践.《建材与装饰》,2008.

2. 王绿萍.城市公园在续扩建过程中的景观设计探讨.《中国建设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