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教师能力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能力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能力培训方案

第1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一、引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各类型、各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做了大量工作。培训基地设计培训方案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简称《项目管理办法》)。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本文依据《专业标准》,调研国家级培训基地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力求了解培训方案的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期为培训基地“十三五”期间优化设计培训方案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于2012年才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培训项目。在已建成的110所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其中有10个基地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项目。根据公开披露的国培方案及剔除数据不全的样本,调查研究以8个国家级培训基地的13份会计电算化专业培训方案为研究对象,培训方案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4年。研究将培训基地分为财经类学校、师范类学校和工科类学校等三类别。调研内容包括培训方案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等三方面,其中培训内容分析依据《专业标准》,调研13份培训方案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三、培训模式:校企合作是主流,模式内涵缺提炼

 

《项目管理办法》提出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培训模式”。只有3个国培基地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提出培训模式,如某财经类学校采用“课室—校园内企业—企业”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某师范类学校探索“分段培训,工学交替”的培训模式;某工科类学校提出“理论互动教学、实训项目驱动、实践‘师傅+学习小组’”的培训模式。其他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块都体现出校企合作的特点,但未能提炼基地培训模式特点。

 

目前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在学术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改革培训模式。同济大学培训基地创造以“理实一体、双师导向、三元协同”的培训模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探索出“上岗+学习+上岗”、“走出去、请进来”等内容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提炼基地培训模式是提高师资培训质量和促进基地内涵建设的必要条件。

 

四、培训内容:重视专业知识,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要求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职业背景知识;“专业能力”要求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能力。表1统计数据显示,三类培训基地课程设计普遍重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比例偏低。

 

依据《专业标准》的3个基本内容的15个领域,统计国培方案的具体课程设计。

 

(一)“专业理论与师德”内容:“职业理解和个人修养”课程有余,缺少“对学生、对教学的态度与行为”课程

 

“专业理论与师德”维度对教师提出四方面要求,如何看待职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学以及对待自己。体现“师德为先、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表2统计数据说明,培训基地的课程设计较多关注“职业理解和认识”和“个人修养与行为”。而“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和“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的课程设计较少,特别是“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相关课程比例仅有1.03%。

 

“职业理解与认识”维度要求教师贯彻和遵守教育政策法规,理解职业教育工作意义和根本任务,认同中职教师的专业性以及注重团队合作交流4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都开设相关课程,如“国内外职业教育理论与政策”“十二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性及职业化”等。

 

“个人修养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坚持身体力行,善于自我调节,乐观向上以及举止文明礼貌等5个细化条目。三类培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道德经与师德修养”“中职教师情绪及工作压力应对策略”等。

 

“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等3个细化条目。唯有师范类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如“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与教育策略”“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维度,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等。如某培训学校开设的“职业形象、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课程。

 

(二)“专业知识”内容:“职业背景和课程教学知识”课程丰富,缺乏“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课程“专业知识”是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石,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专业标准》从广义角度界定教师专业知识,体现了“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从表3统计数据来看,培训学校的课程设计普遍关注“职业背景知识”和“课程教学知识”,而“教育知识”和“通识知识”的课程比例较低。

 

“职业背景知识”维度要求教师了解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现状及人才需求,了解所教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职责,掌握所教专业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如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分析及无纸化考证演练”课程。大部分培训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背景课程,如“会计准则最新变化”“新税制改革”“财务会计”等。

 

“课程教学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所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所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掌握学生专业学习和技术技能形成的特点,掌握所教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统计数据显示,基地培训课程较多侧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学习、实训操作以及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会计电算化理论专题”“‘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中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与演练(财务链和供应链)”“用友T3财务软件应用能力训练”“行动导向教学法”等课程。

 

“教育知识”维度要求教师熟悉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及教育方法;了解学生不同教育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等四个细化条目。唯有了解教学对象,才能真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课程,某工科类学校开设“教学中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

 

“通识知识”维度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和具有适应教育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如师范类学校开设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欣赏”“重庆重点产业信息化发展动态”课程。财经类学校开设的 “计算网络技术”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三)“专业能力”内容:“教学实施和科学研究”课程充足,“实训实习组织、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和沟通合作”课程匮乏 《专业标准》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具备专业理论、职业实践能力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体现“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表4统计数据说明,国培课程设计较多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对教师的组织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设计偏少。

 

“教学设计”维度要求教师能科学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和课堂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能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师范类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中职教学计划”等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教学设计及项目教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等课程。

 

“教学实施”维度要求教师能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学习兴趣,能运用理念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能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技术技能训练;能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教学。财经类学校开设“教学公开课比赛”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说课技巧与训练”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会计示范课教学”和“现代信息化手段在职业教育的应用”等课程。

 

针对学生实训实习组织松散,学生权益屡受侵害的现象,《专业标准》提出“实训实习组织”维度,明确教师须掌握组织校内外实习实训的方法,具有和实训实习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熟悉有关法律规章,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会计实训课教学法研讨”。

 

“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维度要求教师能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能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班主任工作经验谈”。

 

“教育教学评价”维度要求教师能运用多元评价方法,结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发展;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开展自我评价,及时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探索”。

 

“沟通与合作”维度要求教师能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与同事合作交流,与家长沟通合作,与企业、社区合作互助等。如某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中职教师心性完善与高品质沟通”课程。

 

“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维度要求教师能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探索研究;能通过多途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如财经类学校开设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和“专业教师能力建设问题探讨”等课程。师范类学校开设的“职教教改探讨”和“中职教师科研若干问题”课程。工科类学校开设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研讨”等课程。

 

五、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创设平等交流、互动合作、共享成果的开放式学习形式。表5数据说明基地的培训方案体现了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适应职教师资培训需求。2014年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13份培训方案的培训形式局限于集中培训,几乎没有提及远程培训的内容及形式。

 

六、结语

 

《专业标准》是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调研已实施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国培方案发现,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流,但缺少模式内涵提炼;培训内容侧重专业知识,而忽视专业能力和专业理论与师德;培训形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培训方式,但缺少培训后期跟踪指导。培训基地需认真研读《专业标准》,以《专业标准》为依据,以基地的培训经验为基础,以培训者培训需求为导向,优化设计培训方案,加大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和职业指导专业能力的培训力度,积极探索网络远程培训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培训形式。

第2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双师型”教师; 校本培训; 探索; 实践

从2006年至今,我校为解决“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不强”这一问题,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可操作经验。

1 准确定位教师培养目标

我校在制定“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对我校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1)定性目标:“通过培养,使我校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工艺能力、设计能力、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并有技术开发或设计成果;具有较高的企业生产操作能力,获得与本人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具有胜任专业实践课教学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具有工艺实验及创新能力”。

(2)定量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专业课教师比例的90%以上,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占95%,其中持有技师证书的教师占双师型教师比例的50%以上”。

(3)各专业部依据这一计划将培养目标细化到具体的专业课教师人头上来制定《专业部学期“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每个专业课教师制定《“双师型”教师个人成长规划》,明确本人在哪个时段达到怎样的培养目标。

2 “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探讨确定

从2006年开始,我们就一直坚持做好“双师型”教师的校本培训工作。在校本培训中,学校制定了“双师型”校本培训计划,专业部制定了“双师型”培训实施方案。几年来,从培训计划与培训方案及培训过程中我们提炼出了以下五个模块方向的培训内容。

模块一:教学技能理论与实践。

模块二:教学方法导论。

模块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模块四: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应用。

模块五:专业实践课教师专业操作技能训练。

我们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上五个模块的培训内容,将模块一至模块四的培训内容经过提炼与编撰,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校本培训教材,模块五的培训内容形成培训教材的副本,以专业为单位形成任务培训包。

3 按照校本培训计划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落实有效的培训方式

(1)教学能力培训方式。我们利用校本校训资源对“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进行培训:第一,岗前培训。由于本专业每年的新聘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大学到中职校的,这些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对教学的全过程还不熟悉。因此,就要在他们上岗之前,利用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校内的教学资源对其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培训使教师了解学校以及学科教学或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的特点,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所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角色,了解岗位的要求。第二,在岗培训。对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结成“师徒帮带”的方式,由专业部派一名老教师与新任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定期听课、评课、相互交流、共同研讨,通过老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为新教师架起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大大缩短了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周期。第三,专项培训。我们利用本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对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的培训;利用理论课较强的教师对实践指导课教师进行专业理论的培训。第四,通过科研教研活动进行培训。我校利用专业和地方的优势,与相关行业和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和研发,使教师得到锻炼。

(2)实践能力培训方式。校本培训中“双师型”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培训:第一,利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车间进行培训。在实验室和校内实训车间,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挑选有专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缺乏实践技能的新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水平。第二,利用校内工程进行培训。专业建设中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校内工程实践,这样也可以免除工程承包给商家所耗费的资金,同时也使学校的教师得到锻炼。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机械加工设备的安装、维修等,都由本专业的教师组织完成,使教师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就能得到锻炼、培养。第三,通过建立车工、铣工等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培训。教师通过担任考评员,深入系统地研究机械加工行业员工的岗位职业能力,同时与来自企业的其他考评员有了更多的接触,通过对职业技能鉴定等级标准和试题、考试方法的深入研究,对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时有更多的发言权和更切实际的意见,在担任实践教学任务时有更强的针对性及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第四,选派中青年“双师型”教师到企业进行参加实践锻炼。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对口、专项短期实践,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

4 切实做好有效的培训保障机制

(1)培训制度保障,包括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与激励机制。根据“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结合2006年至今的校本培训成效,我校制定并完善了《“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校本培训考勤制度》、《“双师型”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技能培训制度》等校本培训制度。

(2)培训师资保障。我们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送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然后回校担任本专业的校本培训指导教师。

(3)培训经费保障。学校建立了师资培训费专项帐户,从办学经费中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5%-10%列支出师培费,用于教师培训的生活补助、培训教材、比赛奖励等。

(4)培训时间保障。每周末两天是集中培训,而周六上午安排为全校学科教师分教研组进行课堂教学能力培训,下午安排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操作动手能力实践培训,每月利用一天时间进行专题讲座或研究课讨论反思或说课比赛或优质课比赛或示范课观摩活动。

5 “双师型”教师校本培训取得的效果

第3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英语 骨干教师 培训模式

引言

在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教师的综合性发展已开始逐渐被社会所重视。作为教学改革主要参与者的英语骨干教师,其发展更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程度与整个教学改革的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怎样为教师设计发展计划,让他们成为骨干教师,已成为目前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英语教师培训的形式

1.新教师通识培训。对教师通识培训的时间大概为五天,在这期间主要的培训内容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等,每一位即将上岗的英语教师都必须要学习教师的综合素养,并不断强化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另外,还要帮助新教师更好的熟悉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相关技巧等,为教师在课堂中稳定的授课作充分的准备。

2.全员培训。全员培训主要分为按需培训和校本培训,教师培训中心中的按需培训经历了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通常情况下,第一轮主要由培训中心开出培训课程,教师按计划完成相应的课程,在第二轮时会开出各种培训课程的菜单,供教师自行选择,培训形式一般是教师自主进行网络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而校本培训则主要是由学校制定相关的方案计划。

3.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评定的层面有很多,无论是市、县还是区都有一定的资格评审,一般获得过学科教学的骨干教师以及名师等都在这一范畴之内,英语骨干教师也是如此。

4.名师培训。名师主要是指由市教育局所认定的名师,教师培训中心要组织各名师到我国的著名的高校进行学习研讨与交流,鼓励名师积极参与到培训活动与教材研发中,另外,还要开展各项优秀成果评比奖励等活动。

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实施步骤与策略

1.制定培训方案。在进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之前,首先要制定培训方案,所制定的方案一定要科学合理,这也是培训活动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培训方案过程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第二,要按照教育部门对培训项目的各项要求制定有效的培训方案。

2.设计疑难问题。在对培训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以教师的实际生活为根本,满足他们对培训的各种需求,所设计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考虑教师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的对问题加以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教师更好的对培训问题进行理解。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要符合学习规律。所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多样化,这样有利于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及探究能力。与此同时,培训师还可根据问题创设相关的情境,运用各种交流方式,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及行为进行阐述,从而使整个教学行为更具有理性化。

3.精心组织活动内容。英语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并不是以往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方式,而是按照培训内容及所制定的培训方案,把各种组织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小组活动为教师营造更加和谐的培训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小组活动的形式可分为同质、异质及随机分组。每一成员通过分组进行相应的互动活动,或者一些角色扮演等活动。可采用随机组合的形式,让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了解知识结构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让整个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在培训中对内容进行讨论,那么可根据教师的具体经验进行分组,事实上就是同质分组较为合适,此种方法对整合内容是比较简单的,更加容易达到一致的讨论结果。另外,培训师的讲解和成员的小组讨论一定要相互结合在一起,让成员在这种互动模式下进行思考,在与小组中的成员进行交流时能够更好地消化培训的理论,在培训结束后,将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与此同时,还可以让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相关问题,完善所培训的知识结构,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从而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工作。

4.认真做好跟踪服务。在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结束后,要对所有教师进行跟踪指导。调查所接受培训的教师是否将培训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并带动学校的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为了充分发挥接受培训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并在实际教学期间可以有效运用,在培训的最后阶段,要利用相关平台进行交流,目前通讯平台较常用的软件有微信群、QQ群等,这些平台都能够和各成员之间保持长期的联系,同时对于当下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在网上进行交流与互动,促使英语骨干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最近几年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培训,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当前所进行的课程改革,使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也提到议事日常中,而怎样提高英语骨干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促使他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并成为英语教师群体中的领头人,是培训改革中的重点内容。虽然现在“合作发展”等字眼已经不是新的名词,但是仍然希望这些词语可以在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中,能够为教师提供一定的理论启示及实践参考。

第4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德育实效

笔者近三十年的从教生涯,与学校德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担任班主任近二十年,同时先后兼任德育主任、德育副校长等职。长期坚持德育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以期通过研究,逐渐形成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并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系列化、课程化,规范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德育创新,提升德育效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专人开展有关“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一条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和培养道德能力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的载体。

一、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构建学校德育活动系列的有效途径

通过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并邀请省市区教育局德育研究室专家到校指导,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活动方案》。方案中拟出的年度德育主题活动分为三个系列:七年级系列是认识自我、习惯养成教育,突出习惯;八年级系列是青春疏导、学习自信教育,突出挫折;九年级系列是理想职业、感恩家校教育,突出意志。三个年级组结合系列主题又分别进行了子方案的设计,即年级组方案。各班主任再结合本班特点设计每个主题班会方案,即班级方案。这样,就形成了“学校方案——年级组方案——班级方案”的三级方案系列。

在各级方案设计的过程中,为明确思路,形成共识,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反复研讨,共同设计和修订,并通过教师大会宣讲,分发方案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级方案成了全体人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提高了方案的认可度、接受度。

在实践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各班级主动优化活动方案,增加活动内容,验证活动效果,使德育主题活动形式和内容越发科学和丰富,同时,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现在,我校德育主题活动系列方案已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指针。

二、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规范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举措

在课题的指导下,学校制定了经过充分研究并得到全体教职工认可的德育制度和工作计划;德育处出台了班主任工作制度、德育主题活动方案和安排;其他部门也有相应的德育要求。这一举措,规范了“全员德育”要求,明确了各自德育任务。

其次,加强德育工作的检查和督导。无论是校级德育活动、班级主题活动,还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呈现,学校都有相应的检查、记录、考评、公示和表彰。周周有检查,月月有公示,每学期都有评比表彰。这项工作增强了德育活动的计划性,克服了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规范行为,保证了每次活动的正常开展,激发了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三、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培养教师德育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为提高全体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书籍,为教师征订了多种报刊杂志。同时,共同研究和构建德育主题活动系列的过程,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提高了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另外,学校把班主任培训作为学校校本培训的一个部分,并将其纳入对班主任考核的范围。学校先后进行了多次以德育工作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这些培训对提升班主任的工作技能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基础性工作,再辅以检查、考核和表彰等手段,使学校呈现出浓厚的德育氛围。教师德育意识增强,操作规范,还涌现出许多创新性工作案例。教学课上,“寓德于教”已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全校教师的整体德育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是提升学生道德水平的有效载体

第5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校本培训模式;策划原则和要求;反思

校本培训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和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农村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为了确保农村校本培训顺利开展,促进教师专业成熟,提高农时校本培训的质量,必须对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和探究,努力构建适合农村校本培训的教育模式,提高农村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一、构建校本培训模式的原则和要求

(一)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教师发展的需要,突出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课程内容,灵活多样地组织实施,采用更切合本校教师实际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自主地对学员进行考核和评价。使培训与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配合,和谐互动,相互促进。

2.针对性原则。学校针对本校发展和教师实际的需要开设远程教育校本培训课程,做到有的放矢,体现本校特色,注重教育实践性。要重视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3.实效性原则。校本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具有实效性,使教师有实实在在的提高,真正为建设教师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4.灵活性原则。校本培训的方式具有灵活性,学校要制订出切实的,可操作的校本培训计划。

5.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校本培训要根据时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和手段,要不断整合、挖掘学校内外资源,确保校本培训内容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校本培训模式的基本要求

1.培训模式必须建立在明确的教育和教学观念基础上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看,培训中体现对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应该是基本的,但不能停留于此,必须力求使培训在使教师接受新思想和形成新观点方面有进展。这样的培训模式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实践而接受培训。

2.培训模式应该灵活多样

就校本培训而言,培训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因培训模式的时限是相对确定的,通过校本培训旨在解决的问题与发展的目标也是相对明确的,因此,就某种校本培训模式而言,目标应该是有限的和集中的,在不同的学校,这些目标或培训的主题可能是不一样的,但肯定应该都是明确的。

3.培训模式必须体现培训者与受培训者的共同参与

模式应该是在培训者与受培训者共同讨论与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个令双方都比较愉悦的培训计划,可以使培训成为双方都乐于参与的双边活动,可以为培训营造更好的氛围。

4.培训模式必须体现教师学习、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特点

校本培训已经超越了为教师补课的范畴,校本培训在更大意义上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途径。就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其学习本身就更具有非常鲜明的探究与研究的色彩。在倡导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师的学习也应坚持开展研究性的学习。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师以研究带培训,以研究促教学反思,结合具体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的学习与研究,对于设计校本培训方案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校本培训中的培训,还应该体现教师在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样,校本培训的价值就更大。

二、几种农村校本培训模式

在培训中,结合农村校本实际,可以尝试灵活运用以下几种校本培训模式:

1.自上学习模式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效培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自主发展。可通过制定自主发展目标、引导自学、鼓励发表典型案例和教学论文、定期考核等方法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自学包括自学教程一反思实践一撰写反思小结一接受评议等环节,即教师每学期岗位自学指定内容的一门专题教程。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将这种反思实践过程用小结的形式撰写出来、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通过自查找出自己在知识、能力、观念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2)确定自己一个时期或一个阶段的目标。在自学的同时,要作好读书笔记,读书笔汜要全面系统、重点突出,反对简单的标题式摘录和不分层次的机械摘抄。

(3)制订并实施一个学习计划,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反思小结应是在自学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行动实践后,着重针对现在与过去在行为变化上的一些纵向比较而产生的一些感受、体验,一定要结合教育教学案例写出真情实感。

(4)把自己学习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转化形成能力。

(5)进行总结评价,通过“教师互评一校长导评一专家审评”等多层次的评议、交流、反思和实践,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专业化水平的目的,教师互评是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由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取长补短,互动发展的过程。互评中,对存在的问题应友善地剖析,对取得的成绩,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要加以保护与鼓励,校长导评是由校长组织评价小组对教师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并达到了预期目的给予的评定。同时,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现状,为教师下一步发展作出规划,指明方向:专家审评是由市。县级考评组根据自学档案材料(主要包括读书笔记、专题自学报告表、考试试卷等)对教师自学情况进行的终结性评价。

2.研修反思模式,研修反思包括“集体备课一示范观摩 (公开上课、公开说课、公开评课)一撰写教学反思总结”等环节。即每位教师结合任教学科,按照课改要求,每学期上一次研修课。通过研修课教学,进行行动研究和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逐步适应课改要求。研修反思课不同于观摩课、考评课,它旨在通过进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借助教师群体的力量,进行群体性的教学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上好体现课改精神的课。采取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操作程序是:

(1)教师在参加研修反思时,首先必须结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针对自身实际,制订研修反思计划,确立明确的研修反思目标。研修反思目标既要有短期目的,又要有长远规划,研修的方法措施要具体。

(2)在“集体备课”环节中,教师除在领会课改精神前提下,深入钻研教材,制订课堂教学实施方案外。还要充分借助本校业务指导组和其他同行的力量,共同备好研修反思课。经校业务指导组确认后、撰写研修反思课软案。交业务指导组组长审核。

{3}示范一观摩,即观摩别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要通过一定的培训学习。使教师掌握观摩学习的方法,并要结合观摩学习听得进行应用“公开上课”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面向业务指导组和校内同科教师进行研修反思课的课堂教学。听课人员中除本校业务指导人员外,至少要有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参加。同时业务指导人员必须填好听课记录。“公开说课”即研修反思课教师向业务指导人员及同行解说所上的这节研修反思课。说课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后,说课内容要详细记录“公开评课”要求业务指导人员及听课教师本着友善的态度,以帮助教师成长为目的,诚恳地指出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听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业务指导组人员要将研修反思课教学中“好的方面”、“存在不足”以及“改进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校业务指导组要综合公开评课的意见,形成一个完整的评阶意见,填写在听课记录表上,该份记录至少须由一名外校业务指导人员签名。教师通过学习,举行教学公开课,将对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教法的理解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实践达到运用新标准,新教法的目的,并通过相互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对新标准、新教材、新教法的进一步理解和适应。

转贴于  (4)“撰写教学反思总结”要求研修反思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和评课情况对本节研修课进行教学反思,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评课建议,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并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再进行实践。教学反思总结须认真记录填写,通过讨自己的教学重新进行思考分析,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技能,并写好反思笔记或教后感。学员之间通过反思笔记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探讨、不断总结经验,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3.专题讲授模式。即学校根据需要选择教师关心的主题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围绕主题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或组织本校力量进行专题辅导,使教师对这一专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研究性讨论,结合实际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明确如何应用。再进入实践、这种方法也可结合教研或科研课题进行。其操作流程如下:

(1)受训者感知外界现成的理论、经验、做法;

(2)在认同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3)依据现有理论经验诊断个人的教育教学现状;

(4)在反思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问题并究其原因;

(5)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借鉴理论和经验、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实施;

(6)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

(7)依据分析评价,形成新一轮行为改善的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4.合作研究模式。主要类型有校内教师群体合作研究式、校际合作研究式扣城乡合作研究式等。

(1)校内教师群体合作式。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按聿科或课题形成四至五个合作研究组,发挥每个人的智慧,挖掘每个人的潜能,提供思想碰撞、合作研究的机会进行同伴指导(“同伴指导,是一种育效促进教师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提升教育理念。

(2)校际合作研究式。由若干所学校组成的有目的、有汁划开展教师培训的松散联合体,是介于培训基地与学校自培之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学区内学校的培训资源比势,解决校本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可克服校本培训中“近亲繁殖”的弊端,满足参训者自我发展的需要。

(3)城乡合作研究式。选派城镇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学习,使城乡教师在课堂教学技能上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同时由教育局教研室牵头,组织先进学校和薄弱学校结对子,两校教师定期学习交流,选派优秀教师赴薄弱学校示范教学和介绍经验,有效地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4)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式。派出部分大学教师到中学做指导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

(5)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式。教研员与中小学教师组成一个校本研究的共同体,开展研究,指导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5.案例教学模式。该模式是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进行描述,引导教师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把培训放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即以教育教学中某一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得失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改进与发展的对策,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参训者描述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事件;

(2)受训者对案例进行分析;

(3)在小组中讨论案例,提供问题解决的多种对策;

(4)小组主持人概括、总结、引导;

(5)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一种或几种)。

6.参与诊断反思模式。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在培训中,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突出教师对课堂教学实际情境与自身教育经验所作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让教师立足于学校,立足于岗位,在教师自我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提高自我反思的水平,促进能力发展。其特点是参训人员互为培训者,多向互动,共同探讨、交流,最后找到问题解决的策略。其操作程序如下:

(1)在互动讨论中,教师个体有意识习得他人经验;

(2)教师个体以受训者角色分析诊断自己的教育教学现状;

(3)在反思的基础上,教师个体依据自我分析和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分析,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并实施;

(4)对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开放式评价;

(5)依据分析评价形成新一轮行为改善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7.校本教育科研模式。主要通过课题拉动、教法推广、教研专题、科研专题开展。是指各级学校(主要指中小学)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其操作程序如下:

(1)受训者依据成热的理论经验或模式,设计行为方案或结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并加以实施;

(2)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开放式分析评价;

(3)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形成新一轮问题解决方案,进入下一循环。

三、校本培训的反思

1.校本:培训应坚持以师为本。校本培训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所以以师为本应成为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校本培训过程中要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更应满足教师的自我发展的需要。

2.校本培训应坚持知识、能力导向的补偿性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不应再以传授知识为导向,以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应成为校本培训的主要模式。补偿导向的成本培训是“缺什么、补什么”,强调对现代教育所需要的具体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技能的培训与学习。发展导向的培训是追求个体的发展,充分考虑差异性,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需要和能力水平选择内容与方法,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强调理论和思想观念的学习与反思。校本培训的开展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师需求分析,以教师自身能力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确定能力开发的项目与基本要求,再把这些项目内容组织化、系统化,形成符合具体实际的培训方案。校本培训的出发点应该立足于发展,而不是弥补缺陷。应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把握教师发展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和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第6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校本培训 课程开发 实施方案

一、确认培训要求,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针对性

培训需求是指校本培训所要满足教师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简单说,“要求具备的”减去“现有具备的”,所剩下的就是“培训需求”。校本培训课程开发首先要确认培训需求,即“这一培训到底有没有必要”“是什么导致非要培训不可”。培训需求的确立主要从目标、价值、成本、资料、管理者和被培训者的支持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在分析培训需求时,可以采用分层分析法,对所确定的一定范围内组织的内容层次进行分析,按一定年龄或职位划定的岗位层次进行分析,根据个人表现、考核业绩来进行个人层次的分析,还可以就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时段层次分析。一般而言,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校本培训课程可以设置本体性课程,以拓宽教师的学科知识;设置条件性课程,以丰富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设置实践性课程,让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技术与方法。当然,也可以在教师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将校本培训课程设置成教育理论研究、现代教育技术、课标教材分析、教学技能训练、教育科研知识等模块,让教师自主选择,或补短,或扬长。

二、细化总体目标,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可行性

在课程目标上,校本培训课程考虑教师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于时代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与时俱进,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发展为总目标。可以说,其总体目标是通过校本培训所要达到的结果。这个“结果”,既是学习者学习的方向,又是课程开发者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所要瞄准的目标,通常用“了解”“掌握”“熟悉”“提高”“达到”等行为术语表达。作为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以便使校本培训课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操作性和可实现性,进而可以使每个教师都能参加校本培训,同时又能满足不同教师个体的不同培训需求。校本培训课程总体目标的细化,应在分析教师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先确定本学期的基本目标,对此需要考虑这一基本目标的可接受性是怎样的,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再需要将学期目标来分解为每个月的具体目标,对此需要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来开发和利用校本培训资源,怎样才能尽可能地满足让教师的培训需求?

三、编制实施方案,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实践性

实施方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整体构思和具体安排,其编制情况直接影响着校本培训的实际效果。学校要依据校本课程目标来设置内容,确定步骤,选择形式,安排时间。具体来说,从课程内容看,学校要先广泛收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信息资料,征询师资培训专家的意见,尤其是要善于发现、捕捉、收集、整理被培训者自身的经验,使之转化为开发成果。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培训需求相一致。所以,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以及可以利用的其他校本培训课程资源必须经过筛选分类、排序和鉴别,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必须考虑成人学习的一般特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应该注意合理选择培训条件。这里的培训条件主要是设备、材料、人员、经费和时间等客观因素。从实施步骤看,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要采用分步走的思路,突出培训的有序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每个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基本的达成目标、详细的活动安排、具体的保证措施和专门的负责人员,做到时间、目标、活动、措施、人员“五个落实”。从活动形式看,校本培训课程的实施强调教师的亲身经历,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各项培训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教师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把教师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合作交流、反思总结等作为重要的培训实践活动。

四、选择培训策略,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自主性

作为学校,必须考虑需要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策略才能达到课程目标。这是需要广大培训者密切关注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具体的培训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一是案例研究。让教师整理和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促使教师对自身实践的反思,提升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可以精选典型教育案例,通过骨干教师与专家的协助与带领,让教师把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融合起来,重构个人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二是课堂观察。运用课堂观察法,有效引领教师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让他们致力于课堂问题的诊断、反思、调整,能够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授课水平。当然,听评课之前要研究并设计具体的观察点和观察量表。三是专题论坛。这种校本培训主要有专题研讨、名师“沙龙”、专家讲座等形式。专题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基于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问题和疑难,如“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如何指导学生小组合作”等。这些需研讨的问题一般要提前定期,供有兴趣的教师研究。总之,无论是案例研究,还是课堂观察,学校都要尊重教师的培训需求,给教师提供相应的空间和平台,以便使教师能够展示自我,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培训者要从实际出发,采用讨论、观摩、参观等有效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积极性,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

五、及时修正完善,增强校本培训课程的原创性

第7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我国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现状相对落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幼儿教师教育的培养培训实行职前职后一体化。设置一体化的课程,必须充分整合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培训的优势,扬长避短。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一体化要遵循连续性、开放性、活泼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应构建一体化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体化的“产教”结合师资队伍,搭建一体化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平台,同时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终身学习。

关键词:

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培训一体化

一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培养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需以课程设置与实施作基础保证。我国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任务主要有中职学校、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师范专业承担。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成,主要采用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一般包括“三学五大领域”,即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为“三学”、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五大领域”的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一般包括钢琴、舞蹈、美工、声乐等课程。除此之外还包括实践课程,即保育员和教养员见习、顶岗实习[1]。从走访多个具备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条件的院校来看,多数院校的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出现两级分化、缺乏联系、脱节的状况,这势必造成幼儿教师在任职后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幼儿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幼儿教师在职教育一般包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这里主要说的是幼儿教师任职后培训的非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在形式上有幼儿园公开课、观摩课、研讨会等,在内容上有岗位培训、教学技能培训、幼儿园主题活动教育培训等,在层次上有教育行政部门的同于培训与校本培训,近年来还增加了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国培项目和省培项目,获到了较好的效果。纵然有多种形式进行幼儿教师职后培训,但并不是每位教师都有机会获得高级、专业的培训,这必然会造成幼儿园教育资源不共享的局面,导致幼儿教师整体素质良莠不齐。故,幼儿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建构成为培养高层次幼儿教师的发展趋势。

二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建构的原则

建构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要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专业院校与幼儿园对教师的培训等优势资源,取长补短,优化融合,达到高效培养、培训幼儿教师的目的。因此,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一体化的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连续性

幼儿教师职前在学校的培养和职后在园所等其他地方的培训应相互联系,更体现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连续性。往往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前接受的教育大都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主,缺少实践的验证,而入职后接受的培训则大多数围绕所在园的实际需求进行的主题培训,缺少理论的指导,因此,幼儿教师职前职后的培养更应具有连续性和融合性。

(二)开放性

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不少家庭跟随政策的脚步,家庭中再添一新成员,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教育的课程走出原来保守、固有的课程体系,融入与时俱进的社会生活[2]。只有开放性的幼儿教师课程理念才能培养出开放型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与时俱进的祖国的花朵——小朋友。

(三)活泼性

学前教育要求在对幼儿教师的教育过程中符合幼儿生长特点及规律,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职前职后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专业的活泼性,不管是专业理论课还是技能课,不论是校本培训还是国培、省培,都应围绕幼儿所需、幼儿所求,给接受培训的幼儿教师提供活泼的教育、活泼的课程以及活泼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服务。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师范院校接受的教育通常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却不知幼儿园小朋友的真实需求以及幼儿园的发展走向,徒有理论知识却不知如何运用,而入职后的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却无暇认认真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这就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所以,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在课程设置上要权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重,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

三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一体化建构的策略分析

(一)构建一体化的职前职后人才培养方案

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在不同场所由不同的教学人员在师范院校、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等地方进行的不同内容的培训。它们各自有其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制订出各自的阶段目标、培养方案,及时沟通,使其相互衔接、相互补充[3]。目前,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学历层次越高越侧重于理论学习,而上岗培训则将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尽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入职后的教育则是使幼儿教师对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提升能力[4]。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职后培训方案应一体化,要求大中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案要和幼儿园在职教师培养方案结合起来,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师范学校根据幼儿园需求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而幼儿园要根据时展和幼儿需求改变育人理念,职前职后培养培训方案要相辅相成,忌断层。

(二)打造一体化的“产教结合”师资队伍

所谓“产教结合”一体化就是既能“生产”出具有理论知识与能力职前幼儿教师,又能教这些职前幼儿教师快速融入实践,能够对他们进行职后培训。所以建立一支既能胜任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又能承接在职培训任务的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实施产教结合一体化的重要保证。在一体化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上,要求教师既具备幼儿教师职前教育所需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具有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所需的技能,熟悉学前教育,具有指导幼儿园教师进行改革及研究的能力。优质的教育资源能为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创设便利的条件。如在近些年的“国培项目”、“省培项目”中,一批幼儿教师回到自己所在幼儿园后便开设了对园内教师的一系列“传-帮-带”培训,不仅提升了园里教师的能力,更新了理念,也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幼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搭建一体化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平台

随着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也越多的在教学中使用,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院校的“产品”,质量是否过关需要一系列指标的评估,搭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一体化的平台是评估“教育产品”——幼儿教师是否合格的桥梁[5]。一般来说,学前教育学生都要经历3-12个月的顶岗实习,其实,往往顶岗实习也意味着他们进入了幼儿园教师的行列,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幼儿园组织的一系列培训也就相当于职后培训。一体化平台的使用既满足了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对职前幼儿教师的评估,也利于幼儿园对入职后的幼儿教师的评估,从而使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反思教育的不足,改进教学,幼儿园也可根据评估结果改进培训方式方法,更有效的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教育学校和幼儿园也运用平台进行长久、一致、系统的合作,为建设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做好了铺垫。平台的开发还有待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进行沟通和商榷。

(四)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终身学习

为促进幼儿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达到终身学习,由学校、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培养幼儿教师,构建幼儿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新模式是必需的。教育模式一体化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与手段、教育评价等一体化[6]。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也实现了学前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模式一体化也可以通过网络电子平台实现。一体化的教育模式促进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成为一个有机的、融洽的、连续的过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可以做到校、园、政共育,资源共享,幼儿教师也真正能做到终身学习,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幼儿教师。总之,幼儿教师职前职后培养需要各部门的协调联合,单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也是徒劳的,幼儿园小朋友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建设需要他们,幼儿教师的培养更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0,(7):8-9.

[2]郑友训.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6,(6):71-72.

[3]张根健.幼儿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三所幼师学校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卫中玲.高师院校构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0):11-13.

[5]吴狄.对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平台的探索[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2):15-16.

第8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一、分级召开会议,确保信息技术活动的顺利开展

“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方案”下发后,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了“方案”,详细地了解了方案的有关活动要求。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级别召开三个会议:

1.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领导班子为主要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领导小组。小组内进行了详细的分工,确立了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年活动方案”,建立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信息活动能有专人负责,有计划地稳步实施。

2.召开骨干教师会议。为保证信息技术真正走进教师的工作之中,召开骨干教师会议,并鼓励骨干教师身先士卒为教师做表率,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教学中,准确、恰当地服务于课堂。

3.召开全校教师动员会议。为调动全校教师参与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学校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决非一时之事,它是我们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项工具。为此学校在教师中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口号“只有掌握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世界”。

可以说,这三个会议的召开从根本上扫清了教师对信息技术认识不高的障碍,形成了“人人要学习信息技术,人人要会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

二、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因为学校教师年龄的不均衡,年轻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接受能力较快,而老教师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远远不如新教师。为了避免让教师们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我们采取了“分级培训、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信息技术基础好的老师,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年中的“四个一”活动和二级培训内容而进行的;对于老教师采用了“边讲边学边操作”的培训方式,主要培训有关信息技术的简单知识。每一次培训都让老教师尝试到使用信息技术的喜悦,让青年教师享受自己设计制作网页、课件服务于教学的喜悦。两种不同的喜悦,带给学校的是一个“人人积极投身于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学校制订了“应用信息技术三个一”活动计划。这三个一即:每周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培训;教师每天至少上一节信息技术整合课;每学期进行一次信息技术的竞赛。

1.“每周举行一次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学校坚持进行“网页设计”“课件制作”“幻灯片制作”及新思考网教学设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电子白板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教师人人都建立了自己的邮箱,每次的培训内容及收集整理的材料均存放在自己的邮箱中。同时,学校还注重教师之间资源的共享,每周三、五的2:40~4:00全体教师都到微机室和电子备课室进行集体备课,这一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教师们集体教研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教师每天至少上一节信息整合课”。学校特意编排了课程表,对教师的上课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教师每天至少上一节信息整合课,年轻骨干教师也可以多上几节。每次授课结束后,教师都要及时填写登记表,授课时的课件存放在新北小学课件信息库中,以备其他教师使用,从而做到了资源共享。

3.“每学期举行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竞赛”。学校在中青年教师中开展课件制作竞赛,通过幻灯片制作来完成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研讨活动。2008年在市教育局举办的“万人百例”竞赛中,我校组织教师开展了“计算机操作竞赛”“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竞赛”,并选拔刘迎华、王芳、李俊阳等8名优秀选手参加上级组织的系列评比,8名教师均在市区获奖。

在2009年举办的“阜新市市长杯”及“三新一德”课堂竞赛评比中,我校三位教师代表清河门区参加市级竞赛。其中隋颖获数学一等奖;王迎春获得语文学科竞赛一等奖;还有7名教师荣获了“三新课堂教学标兵称号”。

在2010年举办的课堂教学标兵竞赛中,学校精心组织了校级的竞赛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操作、综合理论”三项内容的比赛。王迎春、张剑等六位教师荣获“教学标兵”称号;隋颖、王聪等四位教师荣获“优秀班主任”称号。

第9篇:教师能力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国培计划 教师培训 培训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99-01

根据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有关精神,受吉林省教育厅委托,长春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了“国培计划(2011)――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长春师范学院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班的培训任务。培训班于2011年9月15日正式开班,并于2011年12月15日圆满结束。

培训通过采取置换脱产集中研修的方式,以省内农村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的需求为主,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介绍、教学指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等。针对小学英语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探索适应小学英语新课程师资培训要求的各种理念和方式,培训过程中注重专家与学员的互动与研讨。培训按照项目要求采取了“2+1”模式,即两个月的集中培训和一个月的“影子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以体现互动、共享、多样化特征。

在整个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办学校不断总结反思,以探求使项目有效且得以顺利进行的方案,但难免遇到困难和阻力。总的来说,此次培训的特点有以下5个结合:

1.省内省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培训团队。本次培训聘请了吉林省内省外、校内校外多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培训期间,还带领学员到省内重点小学进行参观和课例观摩。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安排方面,既有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的理论专题讲座,又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学一线教师的经验介绍与交流研讨,既有国培专家指导下学员的理论研究环节,又有“影子培训”及学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的实践推广环节。既有学员课上理论学习环节,又有课下在专任教师指导下独立练习及完成作业的实践应用环节。

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次培训在注重教学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设计了科研能力培训内容。不仅请专家做了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还请专家为大家的科研课题进行指导,使大家初步明确了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4.课例观摩和学员自我教学交流相结合。通过现场课例观摩使大家身临其境,领略高水平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风采,同时通过学员教学展示和交流,使大家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其他学员的特长。

5.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本次培训除了有集中形式的专家讲座之外,还有学员分组讨论、交流,以及分散形式的“影子培训”,这对大家接受相对全面的培训,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也反思了在培训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培训之初应使学员明确具体的培训方案与要求。本次培训方案是严格按照省教育厅的相关文件精神,经过反复推敲修改而制定的。在内容的安排上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并聘请了省内、国内一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教授。但部分农村学员对于英语学科理论知识兴趣不高,他们更加关注教学一线的实际问题。

2.负责培训的学校应在培训工作开始之前通过省教育厅与各地方教育局取得联系,以获得参训教师个人的具体情况。本次培训开班之初,我们发现各学校选派学员的变动比较大,对于参与培训的人员及数量与省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骨干教师名单不符,这给培训课程的设置和接待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不便。

3.顶岗实习的学生不能及时到位。由于各学校对顶岗置换实习生的质量要求过高以及对置换实习生的安全无法给出保障,使实习生不能及时下派,影响了农村小学的教学,极大地干扰了学员学习的热情。

4.部分参培教师对基础英语教育,尤其是吉林省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了解不足,致使在培训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对症下药,缺啥补啥,有些学员感到培训中讲授的理论知识难以解决现存的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

5.外聘专家、外籍教师及培训教师队伍的层次和水平与参培学员的实际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差距太大,影响了培训效果,后期经过调整有所好转。

总结反思问题后,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1.预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进行需求分析,根据不同地区和水平的学员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课程,可适当减少一些理论讲座,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

2.负责培训的学校应通过省教育厅与地方教育局提前联系,组织调研,预先合理制定出一套比较完善、可行的培训实施方案。

3.在培训之前提前做好顶岗置换实习生与培训学员之间的对接工作。

4.组织英语教法教师到吉林省农村和长春市部分小学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参加教研活动,进一步了解英语教学的现状,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培训方案。

5.聘请的高级外语专家和学者不宜过多,应该多聘请一些一线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并与校方领导取得联系,走进他们的实际课堂听课,亲身感受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

“国培计划”是国家发展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吉林省的农村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使参加培训的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教学准确理解和把握新的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深入理解小学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解决英语教师由英语新课程理念向英语具体教学行为转化的问题,为全面推进英语新课程在全省的深入实施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并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小学英语骨干教师,最终形成一批具备较高学科素养、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能够在农村基层小学发挥骨干作用的英语学科带头人;一批用于小学英语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教师资源;一批就地取材的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知识更新的课程与学习资料;一批适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研究课或示范课;从而促进农村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