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森林公园保护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一条为了加强广东大南山森林公园的建设、保护和管理,合理利用森林风景资源,发展森林旅游,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广东大南山森林公园的范围(以下简称森林公园)是根据省批准确定并经《广东大南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界定的范围。
第三条森林公园实行统一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利用,兼顾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条在森林公园范围内从事开发、建设、管理和开展游览观光、生产经营、科学文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五条区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森林公园工作。区旅游、规划国土、环境保护、建设城管等部门以及森林公园所在镇人民政府应通力协作,支持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
森林公园管理机构依法对森林公园内的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水域、景点、景物、各类设施等进行管理,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森林公园的建设资金多元化、多渠道的形式筹集,实行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和利用外资相结合,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开发建设,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森林公园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七条森林公园内森林、林木、林地隶属关系和权属不变,实行统一和分级管理相结合。森林公园收益前,政府对林地林权所有者给予每年每亩10元的损失性补偿,森林公园取得经济效益后取消补偿资金,并根据收益情况进行分配。
第八条森林公园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法定的程序编制详细性规划和专项规划。
第九条森林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具体工作由其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未经批准和履行相关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对森林公园内的景区景点进行开发和建设。
第十条在森林公园内开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据森林公园专项规划,经森林公园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但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对森林公园内利用土地通过开发整理为新增耕地或园地的,须报林业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森林公园内投资兴建旅游服务等的设施,必须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并按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二条在森林公园游览中心区内,不得建设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珍贵重点景物、景点周围和核心景区,除必要的保护和辅助设施外,不得建设其他工程设施。
第十三条森林公园应当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区系风景林木植被和野生动物群种,鼓励引进和发展与当地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植物群落和动物群种。严禁借引进“动物群种”的名义在森林公园范围内建设动物养殖场。
第十四条建设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保护山体、地貌、水体、植被等景观景点的有效措施,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
第十五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配备必要的力量和设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落实责任,做好森林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在主要游览区域内设置游览路线、防火、卫生、环保、安全等标志和设施,维护公园内的旅游秩序。
第十七条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林业法规的规定,做好植树造林、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木林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工作。
第十八条在森林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文化活动,应当事先征得森林公园管理机构的同意。
第十九条进入森林公园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须经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同意,按森林公园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摊点经营,并依照有关规定交纳费用。
第二十条森林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禁止在森林公园内毁林开垦、采石、取土、放牧和其他危害自然景观的行为。
(二)排放超标的废水、废气、废渣。
(三)擅自移动或损毁园内设施和游览服务标志;
(四)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物;
(五)在防火期和禁火区擅自野外用火;
(六)伤害或者擅自捕猎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七)自采折花木、采集药材和其他林副产品;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砍伐森林公园内的林木;确需进行更新、抚育性采伐的,须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严禁砍伐古树名木。
第二十二条占用、征用或者变更森林公园经营范围内的林地,必须征得森林公园管理机构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同意,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有关规定,按法定程序办理土地征用(收)或者转让手续。
第二十三条在森林公园内违反林地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的,由森林公园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十四条凡违反本办法规定,属于治安管理处罚范围的,由公安机关给予处罚,触犯刑律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关键词】森林公园 森林旅游 改造 WTO
1.森林公园的概念和作用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在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对“森林公园”作了科学的定义,“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由此而兴起的“回归大自然”、“绿色觉醒”、“森林旅游”、“森林浴”等活动迅速发展起来。
1.1森林的杀菌功能。森林能分泌杀菌素如菇烯、酒精、有机酸、醚、醛、酮等。这些物质能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据测定:南京市各公共场所空气含菌量为每立方米49700个,公园内为1372-6980个,郊区植物园为1046个,相差12-25倍。张家界森林公园的夫妻岩人工杉木林内含菌量仅244个。林道附近因游人影响为524个,而同时在公园内游人食宿中心测定为13918个。
1.2森林降低噪音。噪音低,是森林环境的又一特征,林木的存在能消除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有碍人类健康的噪音。据研究:绿色植物通过吸收、反射和散射可降低1/4的音量,一般人体能够忍受
1.3森林的绿色心理效应。绿色的基调,结构复杂的森林,舒适的环境等对人的心理作用更是为人们所重视。据测定:游客在森林公园中游览,人体皮肤温度可降低1一2℃,脉搏恢复率可提高2一7倍,脉搏次数要明显减少4一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慢,心脏负担减轻。森林的绿色视觉环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多种效应,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绿视率”理论认为,在人的视野中,绿色达到25%时,就能消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
2. 我国开发森林旅游资源的现状
2.1资源丰富。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特别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森林本身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为其他自然、人文和社会旅游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2.2类型多样。我国森林公园除了以森林作为基调景观外,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山岳型森林公园:以奇峰异石等山体景观为主的森林公园,如张家界、泰山等;
水域型森林公园:以江河湖泊等水面景观为主的森林公园,如千岛湖、南湾等;
海滨型森林公园:以海滨风光为主的森林公园,如秦皇岛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等;
城郊型森林公园: 地处城市郊区、以满足城镇市民游览休息为主的森林公园,如武汉市郊的青龙山森林公园、长春市郊的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等。
庙宇型森林公园: 以寺庙观庵等古建筑和宗教文化为主的森林公园,如篙山、楼观台森林公园等。
除上述之外的其他类型的森林公园,如敦煌沙漠国家森林公园、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陨石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2.3分布不均。我国森林公园的分布明显存在着东南多、西北少的特点,若从甘肃兰州划一东北一西南走向的45度斜线,斜线西北只有20个森林公园,约占8%;而斜线东南却有230多个,占92%。
2.4人才缺乏。一是缺乏专业人才,二是现有人员素质过低。资源是开发建设森林公园的基础,反之利用开发建设取得经济效益而用于各种动植物资源、生态平衡、环境的保护和发展。科学地建立生产和旅游区域,进行有机的统一经营管理,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关系,同时森林公园的开发与林区群众的关系.森林公园在开发建设中,难免要同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加强同林区群众的联系,促进林区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加快外部信息向山区的传递,促进当地林副产品的畅销。
3.关于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和改造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在总体规划设计中,要注意:
(1)现有自然与人工景物的整饰;(2)人工造景,(3)旅游线路,(4)服务设施;(5)景观资源保护;(6)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7)投资概算;(8)效益预估。
总体规划设计通常分景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工作层次。总体规划完成后,其基本成果应符合下列要求:简称:“一书、六图、九表”。即:
一书: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六图:风景资源现状图;风景区划图,总体及重点景区规划图;旅游线路图;景观和环境保护规划图; 红(道路)、绿(风景林和植物景观)、蓝(河湖水系)、紫(景点和景物)、黑(洪电),压走廊)五线规划图。
九表:森林资源统计表,风景资源调查表,公园人员编制表,公园投资概算汇总表,公园分期工程投资概算表,旅游收入结算表等。
森林公园改造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兼含灌木、草本植物,创造起伏不平的地形地貌、林分的层次结构、色彩的随季节变化、光线的明暗,构成多种多样的景观要素为原则。在设计上要求做到:要大量种植树木,品种要多样化,要突出一个“绿”字。在格调上要既有高山、大川、瀑布的壮观美,也要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秀丽美,造成一个深邃幽静的环境。要充分利用森林公园区域的名胜古迹纪念圣地,以对游人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要设置景观小品,如:亭、榭、台、池等,以备游人观赏休息。在森林公园的主景区,可播放一些格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不仅可以舒缓游人的紧张情绪,降低血压,还能促进树木生长,花卉竞放。
4.创造森林公园的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是森林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也是森林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形成绚丽多采的垂节性景观。林下结合景区主题,创造植物景观衬托景区意境。森林公园不同的景区有着不同的主题,有以植物景观为主题的,也有自然景观或人景观为主题的。在以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景区中,利用植物景观R托主题,不仅是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在景观效果上也会起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寓境。在对森林公园植物景观在树种选择上首先要重视利用考虑乡土树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树种。这不仅可以很好地保证规划设计效果(乡土树一种适应性强),而且还可更好地发挥森林公园的特色。如福建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时,在植物景观规划方面,利用可反映福建东南沿海特色树种的榕树作基调树种。森林是陆地最大最完整的生态体系,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森林环境与城市环境相比,形成了鲜明巨大的反差,具有环境幽静、空气清新、风景优美等特点,具有消除疲劳、清心明目、调节身心、延年益寿等多种功能。以森林公园为大自然代表开展的森林旅游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这是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5.森林公园道路类型和等级的确定要求
森林公园的交通运输包括三种:对外交通、入内交通和内部交通。外部道路主要靠交通部门,车行道路分为干线和支线,是森林公园道路网的骨干,解决游客运输和物资供应运输。
5.1干线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作为森林公园道路,要把路线两侧设计成带状的绿化带。以种植花草为主,并以两旁的自然风景为背景,显示出万绿丝中一点红的景观。
5.2支线森林公园通往经营区、各功能分区、景区的道路。考虑客运、货运、护林防火需要,简易公路的改建或新建的公路,按林区二级公路或按交通部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规划,但路面为水泥混凝土,平整无尘。
5.3步行道森林公园连接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的道路,包括步行小径与登山石级。步行道顺山形地势,曲直自然,一般按1-3m进行规划设计。
6.森林公园营建中存在的问题
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限制.森林公园的建设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社会经济的各发展阶段对森林公园建设有着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的多层次与多样化。
6.2忽视自然,未与自然相融合对自然不够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的原生本底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变,改变山川地貌的形状,旅游带来的垃圾以及接待区域产生的污染水未得到较好的处理等等。
6.3 生物生境破坏严重.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人为的设施改变了栖息地的景观格局,使栖息地破碎化,面积减少,数量增多,总体上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7.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的策略
7.1 明确森林公园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森林公园的建设方向应该是“生态园”。不要把森林公园当作城市公园和人工庭园来建。
7.2 科学地确定森林公园建设的核心与内容森林公园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7.3 健全森林公园支持保障体系.特别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森林公园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促进和规范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
参考资料:
[1]李沁. 张剑英. 谈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及其完善问题 。山西林业科技。1994年03期(网络检索-清华同方,途经-主题检索)
[2]陈戈. 夏正楷. 俞晖. 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 林业资源管理2001年03期(同上)
997年05期(同上)
关键词:森林公园;植被;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4402
1 引言
海丰三角山森林公园处在城市郊区,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植被和森林景观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必要对海丰三角山森林公园的植被和森林景观的改造进行规划研究。
2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1 地理位置
海丰三角山森林公园位于广东省海丰县圆墩境内,东距海丰县城47 km,距汕尾市城区74 km,西距惠东县58 km,距深圳市156 km。公园规划面积616 hm2。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0′28″~115°02′14″,北纬22°50′25″~22°52′34″。公园四至范围:东以深涌山-三角岭-秋塘山山脊为界;西以过凹山-潭公爷山-黎头山-苗族山山脊为界;北以苗族山-白苗竹-秋塘山山脊为界;南部以三角山水电站-响水坑-过凹山为界。
2.2 自然条件
公园所属区域地貌为华夏陆台多轮回造山区,属莲花山南部余脉延伸形成的山地。公园主体为台地、丘陵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公园境内四面环山,群峰叠嶂、地势多姿,坡度在15~30°之间。公园最高峰为黎头山,海拔611.9 m,最低处为响水坑,海拔81.5m。公园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土、赤红壤土。成土母岩以花岗岩和砂页岩为主。三角山森林公园地处北回归线南缘,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主要气候特点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三角山森林公园全区无自然江河。区内水域主要为北面的三角山水库、南面的响水坑水库和连接两者的响水坑,以及分布在山体四周的山塘、洼地。公园境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多以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灌丛为主,主要由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组成。森林公园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99科262属349种,主要由樟科、壳斗科、桃金娘科、桑科、冬青科、蝶形花科植物等组成。实地调查发现,公园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樟树和米锥。公园内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鸟类、爬行类以及哺乳类。根据调查,动物种类主要包括猫头鹰、啄木鸟、毛鸡、麻雀、山雀、黄莺、雨燕、穿山甲、野猪和多种蛇类、龟类、蛙类等,野生动物资源较为缺乏。
3 植被规划
3.1 改造类型
根据森林公园景区建设的需要,结合立地条件和现状,本次植被规划分3个目的类型进行设计,详见表1。
3.2 树种选择
森林景观的生态构建以地带性植被的群落组成和结构为基础,选择三角山森林公园适宜的植物种类。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树种选择:①以地带性植被的建群种与优势种为主;②生态效益型树种与景观效果型树种相结合;③速生与慢生树种相结合;④选用抗逆性强的树种。
4 森林景观
根据森林公园景观功能分区和综合发展需要,并结合现有植被特点,以保护森林生态为前提,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以生态保护区为主体,游览区为核心的组团式布局,使森林公园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
4.1 三角山水库水源涵养林保护区
该区位于森林公园的北部。我们要对三角山水库周边林地进行保护,防止森林植被及其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破坏,确保现状植被通过自然演替向顶级群落发展。同时在水库周边200 m范围内合理配植乔木,以乡土植物为主,如水翁、红千层、阴香、水杉、池杉等,形成林网,以加强水源涵养林的稳定性和功能性。
4.2 三角岭森林生态及景观保育区
该区位于森林公园的中部。此区域山体坡度比较陡峭,而且大部分为天然次生乡土阔叶林,郁密度比较高,生长状况比较好。规划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进行保育,恢复原生植被和自然生境,促进野生动植物的繁衍。
4.3 响水坑森林景观恢复区
该区位于森林公园的南部。对主要游览区和公园主干道路周边的针阔混交林,尤其是生态功能不强且已经退化的残次林,要因地制宜,采取小群落大混交方式,选择荷木、红锥、樟树、楝叶吴茱萸、山乌桕、枫香等乡土树种,逐步进行生态改造,提升林分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并恢复地带性植物群落,促进动植物的繁衍。林相改造可适量增加观花观叶的地带性景观树种,如羊蹄甲、大头茶、木油桐、泡桐、红花荷、短序润楠、白楸、山杜英等,丰富森林群落的色彩,增加林相的美感,为游人的健身休闲活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效果。
4.4 过凹山相改造提升区
该区的主要植被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加勒比松,林分质量较差,景观质量不高。因此该区应全面改造,升级森林植被。改造过程中注重搭配观花观叶等乡土树种,如荷木、樟树、山杜英、枫香、尖叶杜英、红锥、红花荷、仪花等。
4.5 公园入口及上山道路景观改造区
公园入口是森林公园的重要景观地段,它直接体现森林公园的艺术品位及风格。规划将森林公园入口作为植物景观建设重点地段之一,对沿路两侧植被环境进行优化治理,伐除生长状况较差的树木,栽植观赏性强的乡土树种,如木棉、樟树、火力楠、凤凰木、红花羊蹄甲、人面子、大叶紫薇、细叶紫薇等,以形成四季分明、错落有致的入口通道景观。
5 结语
森林公园植被和景观的规划需要从森林旅游需求和森林环境出发,根据森林公园资源的调查评价结果,发挥其资源特色和优势,为旅客提供最优美的环境,展示森林公园以自然美、生态美为核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春燕,秦 华.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3).
[2]王正t.黑龙江森林公园规划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3]程红宁.城市郊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4]张昊楠,秦卫华,周大庆,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6(1).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 游憩 规划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森林游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生活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渴求回归自然,享受健康,恢复体力和脑力,享受愉悦的感觉。因此,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概述
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目前都是按照从和城市的中心的距离进行定义的,尚不存在统一的定义,顾名思义,地处在城郊的森林公园称之为城郊型森林公园。
游憩和旅游是不同的,游憩是娱乐和休息的意思,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旅游。一般游憩具有可选择性,享受性以及非义务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阐述森林游憩是指在休闲的时间,人们自主选择的,为实现体力和脑力的恢复,进行在森林环境的活动的总和,因此,森林游憩概念指明了其进行的环境是森林环境,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的感受,以恢复体力和脑力,并且是非义务性的。
2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规划
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是为了森林游憩活动提供服务,为森林公园的各种游憩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规划就是对于游憩资源的整合。
①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以森林景观为主的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林相比较单一,树种少,所以非常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其生物多元化不高和生态系统功能比较脆弱,因此,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规划的最根本的目标是基于生态,改善环境。自然化的生态系统的改造也是生态规划的重点。
②创造景观,协调系统的风景和风貌。通常情况下,城郊型森林公园从苗圃,林场发展起来的,其观光的游憩的资源一般都没有经过整合,因此,处在无序的组合状态,通过对其景观的缺陷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行艺术挖掘,对游憩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能够合理的进行修饰,改造,以及改造,能够在最经济合理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内为人们提供最具有特色的生态景观,从而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
③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游憩系统的合理规划。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规划的重点是游憩项目的策划。以自然和人文景观等资源为依托,设置游憩项目,同时考虑市场的供求性,间歇性以及竞争性,对于游憩项目进行合理的设置。
3 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规划的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规划必须遵循系统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原则。
①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整体性的原则。组成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整个系统呈现单一元素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公园游憩系统各个元素之间不是单一叠加而是实现大于部分之和。
②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多元化和特色突出相结合的原则。在生活中实现多元化是游憩的实质,基于此,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规划必须要实现游憩空间环境的多元化,游憩项目的多元化。
③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作为导向。游憩系统的供给是由游憩的需求决定的,因此,游憩开发的依据就是市场的需要。根据城市的居民以及外来的游客作为需求的主体,分析需求的数量,同时也要分析需求的类型,从而为不同的游客提供不同的游憩的项目。
④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不断和外界的环境进行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能量等的交换,因此,开放性也是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规划的一个原则。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发展的前提是其开放性,同时也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础。
4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作用
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觉,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越来越多的城市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并且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非常大,使得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因此,人们回归自然,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健康的愿望和要求越来越强烈。基于此,科学合理的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要求。
②实现森林游憩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公园游憩系统是基于生态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规划,是一个友好的,各个因素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以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利用市场导向对游憩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发展森林公园游憩业,使得游憩资源转换成经济资源,利用发展手段进行森林公园的保护,以森林公园的保护促进森林公园的发展。
③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存在了诸如噪声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人们的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受到破坏。而城郊型森林游憩系统不但给城市居民提供了非常优秀的自然环境,同时游憩系统的各种活动能够吸引人们的参与,可以极大的改善城市的环境压力,同时使得城市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④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发展能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综合性和渗透性是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特征,游憩系统的建设可以带动诸如建筑,园艺,花卉等诸多产业的发展,并且,建设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能够为周围地区的居民增加就业的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使得和城市人民的差距不断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5结束语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追逐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得城郊型森林公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由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距离城市较近距离的优点,成为城市周边地区游憩开发的热点。开发城郊型森林公园不但能够为人们提供优良的游憩环境,也能增加周边地区的收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因此,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游憩系统的研究意义非常深远。
参考文献
[1] 李梅.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导论[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关键词:森林公园;科学经营;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
森林公园建设事业,承担着保护国家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和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户外游憩空间,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任务。加快森林公园发展,加强森林公园的建设管理,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森林公园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森林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为保护森林资源,合理调整林区产业结构,带动农村脱贫致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充分认识森林公园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森林公园建设,发挥森林的旅游休憩功能,向社会提供多种生态产品和服务,是林业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森林多功能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森林公园事业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发挥森林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但从整体看,森林公园还存在建设水平不高、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制约了森林公园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多种效益的充分发挥,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当前森林公园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指导思想不明确 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中忽视了对森林游憩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忽视了对林区丰富而优美的森林风景资源这一国家重要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仅仅把森林公园建设作为国有林场开展森林旅游的一个多种经营项目来发展,缺乏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应有地位。
2.2投入严重不足,建设和管理资金短缺 我国森林公园建设缺乏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有力扶持和引导,已成为制约森林公园快速发展及其效益充分发挥的瓶颈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保护和管理经费缺乏,不能很好承担起保护国家珍贵森林风景资源的重任;二是森林公园基础设施、自然教育、科普宣传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和进行自然保护的需要,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森林公园对外招商引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一些森林公园在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重眼前、轻长远,重开发、轻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社会生态效益,甚至造成资源严重破坏的现象,高品质的森林风景资源无法得到高效利用。如泌阳白云山森林公园上述现象普遍存在。
2.3法制建设滞后,管理力度弱 我国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所形成的自然景观是国家珍贵的自然遗产,目前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和管理。20世纪90年代出台的《森林公园管理办法》只是一行业性法规,对外约束力差,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十分复杂,条块分割,管理权属不一。有的地方同一区域,既是森林公园,又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地质公园等,牌子众多,管理部门众多,各部门间既相互牵制,又各自为战,造成机构重叠、多头管理、决策分散、扯皮不断,不利于资源的保护和统一开发利用。一些地方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森林公园内乱批、乱占、乱建,一些单位和部门强行插手森林公园管理,有的地方借招商引资之名,随意改变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原有的隶属关系,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的良性发展。
2.4人才严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目前,我国从事森林公园建设、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人员,以前大多是从事林业生产管理的人员,对新行业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需要有一个从林业生产到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的转变过程。许多森林公园的管理人员在思想观念、发展思路、管理方式、经营手段等方面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森林风景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景区景点建设粗糙,经营管理粗放,对森林旅游市场培育、开发、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低下,导游人员生态知识贫乏,致使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3森林公园建设发展的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严格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围绕“建绿色生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文明”的总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保护、强化管理,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促进林业自然保护、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弘扬社会生态文化的坚强阵地,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体系。
3.1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森林风景资源是自然留给人类的珍贵遗产,也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重要的难以再生的国家资源。加强各类森林风景资源的保护管理是森林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尤其是对一些具有国家重要意义的森林风景资源抢救性的保护,重点是在对森林风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和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国家重要森林风景资源保护目录》,明确保护对象和范围,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强度,完善评估监测体系,确保国家珍贵森林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认真整顿无规划或不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的行为,取缔对森林风景资源造成破坏或严重环境污染的旅游开发项目,查处在森林公园内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以及擅自征、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尤其是县区所在地的森林资源违法现象严重,应引起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
3.2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发展,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户外游憩需求 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憩正逐步成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扩大精神文化消费的热点,同时这种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要按照因地制宜原则,进一步把具备一定森林景观和规模的森林地域,尽可能建设为森林公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周围、天保工程区、自然保护区周边、黄金旅游线上多建一些森林公园。同时,对不同区位条件下森林主导功能和经营方向进行合理调整,有计划开展风景林营造和对现有森林的景观改造,进一步提高我国以景观利用为主的森林比重,不断扩大对公众固定开放的森林空间,不断丰富和优化森林旅游产品,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和户外游憩的需求。
3.3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调整资源配置,科学规划、设置整合森林公园 根据我国森林风景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状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反映特色。要把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发展与各地的城乡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对各类森林风景资源进行系统整合,逐步由目前的按行政区划建立、设置森林公园转向按资源分布特点和规律建立森林公园,加强区域联合,由单个森林公园开展森林旅游向跨县市、跨省区、跨区域开展森林旅游,实现森林旅游由点向线、面的转变。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共享。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
现如今,城郊森林公园的数量越来越多,不仅给城市添加了良好的自然景观,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探索价值,所以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节假日首选的目的地就是城郊森林公园。城郊型的森林公园与城市存在一定联系,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措施,不仅能够节约出行时间,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欣赏大自然的资源,因此对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也逐渐成为重点项目。接下来,本文就以提高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效果为主要目的,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1 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1.1 对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与城市之间存在一定联系,所以在对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与城市相结合,与城市空间产生一定的互动效果,不仅能够实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而且能够节省一定的投入成本。所以在规划设计城郊型森林公园时,要对一些基础建设设施,比如旅游服务设施等,进行合理布局,尽可能将这些安置在森林公园与城市的交界处,方便人们来回进入,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空间布局规划设计时,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自然化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城市与森林景观的互动效果。
1.2 规划设计道路交通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与城市相邻,在道路交通上相对来说较为便利,对于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出入口建设基本上已经与城市交通进行有效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保证生态和经济的平衡。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道路规划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主干道交通逐渐演变成为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的延伸部分,另外在一些地势比较显眼的地带,可以设置一些道路站点,让游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选择,不仅能够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也能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休息时间和选择空间。现代人的出行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出行、游玩需求,在设计道路的过程中,可以将路面材质、形式进行区别设计,结合各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设计符合景区内容的道路,不仅能够强调景区之间的差异性,还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要。
1.3 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
城郊型森林公园由于其自身的地域、文化、以及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在旅游规划方面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发展,城郊型的森林公园都离不开“生态”,因为城郊型的森林公园最初的发展目的就是能够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让人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放松身心,所以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人的旅游理念和想法,在空间、环境方面的设计要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且有效地结合森林公园内的自然景观资源,不仅能够方便人们修养身心,而且能够有效地推动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1.4 利用和保护城郊森林公园景观资源
城郊森林公园可以说是城市的生态背景,不仅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对城郊森林公园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森林公园自身的功能性,除了采取常规性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之外,还要注重公园的整体生态景观效果。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园林地区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森林公园在城市生态大系统中的功能性以及定位,根据森林公园内部的实际情况,绿化和完善景观,保证森林公园景观的完整性。
城郊型森林公园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所以规划设计时,要将生态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根据森林公园的自身性质、特点、功能等合理划分区域,根据每一个景区自身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景观建造,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而且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保护,保证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环境,为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基础[2]。另外,为了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的出行需求,在森林公园的景区内,可以设计一些休闲的场所,不仅能够让人们体会到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而且能够让人们在森林公园内可以尽情地放松身心,达到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目的。
2 结语
城郊型森林公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属于一种独立的生态系统,其不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与城市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对城市与其道路交通、空间布局、以及其自身的一些生态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以实现在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大蜀山森林公园是合肥市唯一一座城中山,生态区位重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十分繁重。景区应以生态环境良好、风景优美、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宗旨。为进一步提升大蜀山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增加绿量,提升生态,满足市民休闲、锻炼的需求。目前景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林木不优,基础设施不完善;树木品种不优,树龄已过成熟:景观树种较少;林木杂乱,缺少季相变化;欣赏价值高的优质树种偏少等。根据《大蜀山景观提升规划》《大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针对景区现状,必须进一步加强景区管理力度,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质量,更好地发挥景区环保、旅游等功能。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借鉴国内外有关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当代都市构建一个完善、和谐、生态和游憩的森林公园、一个满足蜀山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一个改善城市环境的都市绿肺、一个体现新时代合肥的休闲旅游胜地。
1保护为先,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保护是前提,发展是目标。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切实保护好资源的原汁原味,使森林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不受任何破坏,确保森林环境、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的统一[1]。同时,加强对森林旅游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与林种结构调整、天然林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森林防火等紧密结合,确定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开发序位,坚持先保护,后开发,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保护开发机制,以旅游开发促进环境保护,确定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保障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和谐发展。
2统筹发展,坚持全省统一规划与各方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合肥市、蜀山区政府的积极性,调动社会广泛参与,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做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与相关区域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等专项规划的衔接。整合旅游资源,形成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增强森林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蜀山是距合肥市最近的一座山,随着城市的发展,大蜀山逐渐成为一座城中山。但是大蜀山这个合肥市“绿肺”只限于大蜀山,山周边的绿地不是很多。一定要新增绿地360 hm2,按照阔叶林每昼夜产生氧气730 kg/hm2计算,大蜀山森林公园每昼夜氧气产生量为237 980 kg/hm2,可大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肥市也有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绿肺”。利用树木经济及季节变化特点,建设以秋景为主的色叶片区,以春景为主的樱花林区,以及以果树为主题的百果园区。
加强大蜀山森林公园周边单位的协调,做好生态保护工作,避免把公园与生态保护对立起来,森林公园建设应该以生态保护为第一要素。健全管理机构、执法机构,完善森林公园各管理机构的职能,特别是加强执法机构依法执法能力,将会有效加强景区自然资源保护,防止破坏性开发,规范景区管理,做好森林公园安全、防火、保洁、育林等各项工作。在设计上遵循植物造景的原则,以植物为主,结合微地形处理,分别营造了春夏秋景区、名贵树木观赏区以及滨水景观带。
3因地制宜,挖掘各区域板块特色主题形象
根据大蜀山森林公园的自然条件、旅游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战略,同时考虑到区域空间森林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森林旅游的空间区域板块,并规划重点区域和重点旅游线路,满足合肥市森林旅游的多种功能需要,搞好形象策划,明确各区域板块的旅游主题形象和特色旅游文化,合理组织各区域板块的旅游资源,既要特色鲜明,又要总体协调,构成一个和谐统一又各具特色的有机整体。大蜀山森林公园将更突出森林生态性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绿肺”的功能,是合肥市的宝贵财富,因此应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合理处理好人与社会公益事业的关系,杜绝任何有可能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同时为逐步提升大蜀山景区的形象可设立大蜀山项目改造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大蜀山建设稳步、有序快速推进,逐年实施次生林抚育、林窗空地补植、林园恢复以及引种栽植毛竹、映山红等欣赏价值高的景观树种以及游步道、生态停车场、商品销售点、道路标识等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努力使蜀山森林公园风景区更快地向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迈进。
4倡导低碳理念,推进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规划手段等方面积极发挥低碳理念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大力传播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森林生态文化,积极谋划低碳生态旅游,在旅游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2]。在森林旅游的开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把握好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适度开发,减少重复建设,避免过度开发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环境造成破坏,做到分区、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森林旅游建设和开发活动。
5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并举,创新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与省内外、国内外旅游市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潜能,努力提高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尽快发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效应[3]。在森林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相结合、森林文化传播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森林旅游产业体系提升与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建设多元化、多精品、多功能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大力发展高效产业的同时,加快低产低效林的改造。对产值低于9 000元/hm2特别是产值低于4 500元/hm2的低产林分,采用施肥、垦复、灌溉等措施提高森林效益,对经营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低的中幼林,采取推广劈灌割草、垦复施肥、人工授粉、病虫害防治等丰产栽培技术,提高经营水平;对低产林采用套种、引进新品种、加强培育管理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植物利用效益,自然景观、历史遗址、火山开发利用。该建设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经济效益良好。加快森林公园建设,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在森林公园、森林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上,立足与大旅游相衔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主动纳入旅游产品系列;在宣传促销上,借助旅游网络优势,充分发挥旅行社作为旅游媒体的作用,推出产品,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积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创旅游精品,创品牌旅游[4]。弘扬森林文化,共享品质生活。把大蜀山森林公园建设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生态道德基地、教育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科研实验基地、艺术创作基地等。全力打造山水福地、人居佳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以期在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6参考文献
[1] 邓永庆.扬州市西郊森林公园开发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04.
[2] 张舰,杨礼嘉.我国城市森林公园制度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92.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分析
收稿日期:20120220
作者简介:唐长波(1966―),男,浙江遂昌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3002602
1 引言
湖山林场位于遂昌县西北部,钱塘江水系源头,乌溪江水库中、上游地区,与衢州市交界,地理座标为东径118°54′23″~119°06′53″,北纬28°24′27″~28°38′53″。林场所属山林集中分布于狭长型乌溪江水库两岸,涉及湖山、金竹、焦滩、蔡源和衢江区洋口等乡镇,东西跨度21km,南北相距26km,总经营面积为4 186.5hm2,其中内陆水域面积及非林地698.3hm2,林场场部设在湖山乡大溪边村,距遂昌县城50km。林场境内最高处为白塘湾林区的金坑源头(海拔1 310m),最低处为乌溪江水库水位线(海拔230m),林场的汇水流域属钱塘江水系即乌溪江水库流域。
2 森林资源现状
2.1 各地类面积、森林覆盖率与活立木总蓄积
林场土地总面积4 186.5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 488.3hm2,非林地(即场部与内陆水域)698.3hm2,分别占83.3%、16.7%。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3 395.9hm2,97.4%,灌木林地33.1hm2,占0.9%,未成林造成林地42.1hm2,占1.2%,无立木林地10.5hm2,占0.3%,苗圃地、宜林地及辅助生产用地等其它林地6.7hm2,占0.2%。森林覆盖率为81.1%,林木绿化率为81.9%。活立木总蓄积为137 084m3,均为乔木林地蓄积。
2.2 有林地林种结构
(1)林场有林地面积中,乔木林3 376.3hm2,占99.4%,竹林19.6hm2,占0.6%。按林种分,防护林2 974.2hm2,占87.6%,用材林252.3hm2,占7.4%,经济林65.6hm2,占1.9%,特用林103.8hm2,占3.1%,薪炭林0.33hm2(灌木林)。
(2)生态公益林。2008年增划后,林场拥有重点生态公益林3 039.2hm2,其中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 520.6hm2、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513.6hm2,生态公益林占林业用地比例达到87%。
2.3 乔木林资源结构
林场乔木林面积3 376.3hm2,蓄积137 084m3。乔木林资源按森林植被类型分,针叶林1 429.5hm2,蓄积85 716m3;阔叶林1 300.8hm2,蓄积19 420m3;针阔混交林593.0hm2,蓄积30 775m3;乔经类53.0hm2,蓄积1 173m3。乔木林资源按林种分,用材林252.3hm2,蓄积15 428m3;防护林2 967.2hm2,蓄积11 3706m3;特用林103.8hm2,蓄积6 777m3。乔木林资源按起源分,天然林2 491.5hm2,蓄积98 979m3;人工林884.7hm2,蓄积38 105m3。
2.4 森林旅游业的现状
湖山林场所属的湖山森林公园为遂昌县国家森林公园三大旅游区之一,总面积7 741.3hm2,公园内拥有森林、峰石、水体、动物、天象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极具特色。湖山森林公园于1994年经浙江省林业厅批准建立省级森林林公园。2002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湖山森林公园是其中的三大旅游区之一。原湖山省级森林林公园从2000年开始旅游服务,2002年10月底完成AA级旅游景区评定,1995年8月完成了《浙江省遂昌县湖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3年10月编制的《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对原规划作了进一步完善,但是由于建设资金、交通条件等众多主客观原因,近年来没有按规划推进景区开发。从总体上看,湖山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与县内其它景区,如飞石岭、南尖岩、神龙谷、遂昌金矿矿山公园等景区的快速发展相比,已经显得十分落后。公园目前除10年前建成宾馆、餐厅等老旧基础设施外,境内众多特色景区都没有开发利用,风景资源仍处于原始状态。同时公园接待能力小,档次低,游乐项目单调,旅游业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面临息业停顿的危险,对湖山森林公园的品牌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因此,森林公园应该审时度势,积极投入到全县的旅游开发大潮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使森林公园的旅游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1)林场山地分散,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大。由于林场山地极为分散,呈零星块状分布于狭长型乌溪江库区两岸,涉及遂昌县、衢江区5个乡镇,20多个行政村,同时林场没有直接的执法权,人为灾害性资源消耗如偷盗、森林火灾等较难控制,管护森林资源的任务繁重,对重点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较大。
(2)资金缺乏。由于林场属自收自支单位,县级财政投入明显不足,每年为自身生存耗去大量精力,开发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项目更无从谈起,生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效益难度大。
(3)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林场现有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管理考核未充分与绩效工资挂钩,不利于充分调动全场职工积极性。
4 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建议
(1)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根据《森林法》、《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林场森林资源特别是重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以遂昌县湖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管理站建立为契机,增设林场执法机构,并加强林场现有人员的执法培训,增强林场森林的保护与管理。
(2)加大森林经营科技投入。应充分与林业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积极引入先进的林业管理理念,加大对商品林集约经营的科技投入,开展科学研究,以提高林地生产力,增加经济收入。
(3)深化林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在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合林场实际的管理考核体制,激活林地、人力资源,深挖发展潜力,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同时,县级财政应增加对林场的财政预算,将林场的基本建设、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减轻林场对森林的过度依赖。
(4)利用与改造相结合,进行景点规划与建设。在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必须与森林改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先进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根据森林生态旅游开展需要,继续推进林树种结构的调整,有效加强防护风景林建设,提高森林质量,丰富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湖山森林公园的地理位置与周边村庄相互穿插在一起,许多景点的权属属于周边农村的村集体所有,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开发都要征占用集体土地。湖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林场一个单位的事,是整个区域发展的大事,甚至事关遂昌县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湖山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应根据《遂昌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景区开发与外部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主体景区开发与农家乐、渔家乐发展相结合,森林公园与周边农村连动发展,旅游开发与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境内资源优势和林场自身条件,本经理期将根据整个景区开发进展情况,在公园附近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