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征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工作成绩方面
我的20*年,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既默默无闻,又轰轰烈烈。默默无闻表现在:信贷管理系统、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在线审批、信贷报表及部门的综合管理等几项工作特别需要深入,需要细致,需要默默无闻;轰轰烈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客户进入退出标准诞生了。根据我行情况,结合市场实际,我组织有关人员制订了授信客户的进入与退出标准,明确了房地产、汽车、商品流通等几个重点行业的客户选择标准,明确了支行进行客户选择的目标和方向。
二是风险承包责任制推行了。目前,由于我行的信贷文化比较落后,推行风险承包责任制后,既提高了支行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又增强了授信审查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是39个信贷诚信企业产生了。经过半年的细致筛选、推荐及交叉评选,我行客户xx集团有限公司、文秘部落汽车内饰件有限责任公司、文秘部落电子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获得xx银行业首届“信贷诚信单位”称号,这是我行诞生的第一批信贷诚信企业,对扩大我行影响、壮大我行的优质客户群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是企业征信系统正式上线了。按照人总行全面征信管理工作的要求,我部配合科技部平稳地淘汰了信贷咨询系统,成功完成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与全国企业征信系统接口程序的开发、存量客户信息的整理和有关数据的报送工作,经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验收,我行客户信息正式提交全国企业征信系统入库,为全行查询授信客户信息、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信息保障。
五是在线审批开始推进了。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之下,经过反复磋商、协调和测试,我行远郊支行的部分授信业务已经推行了在线审批,审批方式和审批效率进一步改善,也标志着我行授信业务的电子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是综合管理工作基本迈入了正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责分工基本明确;二是信贷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信贷档案完成了一期交接;四是完成了引资上市所需信贷资料的准备工作;五是迎接了各种专项检查6次;六是组织了全行的信贷培训5期。
二、廉洁自律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并以推进案防工作为契机,认真学习银监会的“十三条军规”,坚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了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私自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遵守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没有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行为;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做到了勤俭节约,没有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同时,为了防范商业贿赂,还拟订了《授信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暂行规定》,签订了《反商业贿赂承诺书》,做到了警钟常鸣,进一步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三、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本人在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组织和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工作中还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与我行当前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应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习不够刻苦,思想上存有“惰性”,有时借口工作忙、事务多,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缺乏刻苦钻研的劲头。有时认为自己从事银行工作年限长,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满足于浅尝辄止、浅显认识,缺乏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忽视了金融理论的不断更新。
(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工作创新上做得还不够,缺乏新点子、新办法,有时工作中存在懒惰和急躁情绪,在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方面存在不足。
(三)工作还不够深入。工作方法有时简单,遇事不够冷静,缺乏一抓到底的作风和精、细、准的工作方法,工作布置得多,检查得少。
四、我的三点体会
(一)和谐是一种生产力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切身感受到:信贷部是一个和谐、务实、高效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心情舒畅,干劲很足。
(二)团队是力量的源泉
从资料库建设到案件综合治理,从迎接有关部门的检查到整改报告,从结构调整到考核任务的完成,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但我们都圆满地完成了,这全靠团队的力量,整体作战能力强大的团队是我们能够完成如此巨大工作量的力量源泉。
(三)无私的奉献最感人
为了配合全行档案管理的移交工作,xx在同志们的配合之下,集中2个月的时间,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8年信贷档案的移交工作,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为了确保企业征信系统如期上线,在6、7、8三个月,xx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全年所有的信贷报表都是在月初报出的,然而,每一个节日都在月初,但是,在他那里,没有听到过一声怨气,在他身上,没有看到过一丝不满。为了维护和优化企业征信系统,为了组织和协调档案移交以及迎接银监局的教育贷款等专项检查工作,xx带起甲板上班。这些事情,在综合管理工作中,只是众多默默无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在此,感谢信贷部这个和谐的团队,感谢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各位同事,特别是敢于在综合管理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谢谢你们!2007年,我们继续战斗!
我的200a年,可以用10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既默默无闻,又轰轰烈烈。默默无闻表现在:信贷管理系统、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在线审批、信贷报表及部门的综合管理等几项工作特别需要深入,需要细致,需要默默无闻;轰轰烈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客户进入退出标准诞生了。根据我行情况,结合市场实际,我组织有关人员制订了授信客户的进入与退出标准,明确了房地产、汽车、商品流通等几个重点行业的客户选择标准,明确了支行进行客户选择的目标和方向。
二是风险承包责任制推行了。目前,由于我行的信贷文化比较落后,推行风险承包责任制后,既提高了支行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又增强了授信审查人员的责任意识。
三是39个信贷诚信企业产生了。经过半年的细致筛选、推荐及交叉评选,我行客户xx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内饰件有限责任公司、电子有限公司等39家企业获得xx银行业首届“信贷诚信单位”称号,这是我行诞生的第一批信贷诚信企业,对扩大我行影响、壮大我行的优质客户群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是企业征信系统正式上线了。按照人总行全面征信管理工作的要求,我部配合科技部平稳地淘汰了信贷咨询系统,成功完成了信贷管理信息系统与全国企业征信系统接口程序的开发、存量客户信息的整理和有关数据的报送工作,经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验收,我行客户信息正式提交全国企业征信系统入库,为全行查询授信客户信息、防范信用风险提供了信息保障。
五是在线审批开始推进了。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之下,经过反复磋商、协调和测试,我行远郊支行的部分授信业务已经推行了在线审批,审批方式和审批效率进一步改善,也标志着我行授信业务的电子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是综合管理工作基本迈入了正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责分工基本明确;二是信贷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是信贷档案完成了一期交接;四是完成了引资上市所需信贷资料的准备工作;五是迎接了各种专项检查6次;六是组织了全行的信贷培训5期。
二、廉洁自律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并以推进案防工作为契机,认真学习银监会的“十三条军规”,坚持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在具体的工作中严格遵守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做到了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私自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遵守公共财物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没有假公济私、化公为私的行为;没有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友及身边工作人员谋取利益;做到了勤俭节约,没有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同时,为了防范商业贿赂,还拟订了《授信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暂行规定》,签订了《反商业贿赂承诺书》,做到了警钟常鸣,进一步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三、存在的不足
一年来,本人在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组织和协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工作中还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与我行当前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应该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论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习不够刻苦,思想上存有“惰性”,有时借口工作忙、事务多,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缺乏刻苦钻研的劲头。有时认为自己从事银行工作年限长,有一定的理论功底,满足于浅尝辄止、浅显认识,缺乏对理论的深刻理解,忽视了m金融理论的不断更新。
(二)思想还不够成熟。在工作创新上做得还不够,缺乏新点子、新办法,有时工作中存在懒惰和急躁情绪,在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方面存在不足。
(三)工作还不够深入。工作方法有时简单,遇事不够冷静,缺乏一抓到底的作风和精、细、准的工作方法,工作布置得多,检查得少。
四、我的三点体会
(一)和谐是一种生产力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切身感受到:信贷部是一个和谐、务实、高效的团队,在这个团队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心情舒畅,干劲很足。
(二)团队是力量的源泉
从资料库建设到案件综合治理,从迎接有关部门的检查到整改报告,从结构调整到考核任务的完成,时间紧,人手少,任务重,但我们都圆满地完成了,这全靠团队的力量,整体作战能力强大的团队是我们能够完成如此巨大工作量的力量源泉。
(三)无私的奉献最感人
为了配合全行档案管理的移交工作,xx在同志们的配合之下,集中2个月的时间,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8年信贷档案的移交工作,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为了确保企业征信系统如期上线,在6、7、8三个月,xx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全年所有的信贷报表都是在月初报出的,然而,每一个节日都在月初,但是,在他那里,没有听到过一声怨气,在他身上,没有看到过一丝不满。为了维护和优化企业征信系统,为了组织和协调档案移交以及迎接银监局的教育贷款等专项检查工作,xx带起甲板上班。这些事情,在综合管理工作中,只是众多默默无闻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在此,感谢信贷部这个和谐的团队,感谢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各位同事,特别是敢于在综合管理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谢谢你们!20*年,我们继续战斗!
关键词:商品市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的采邑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被破坏,代之以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各种产品和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领域大大扩大了。人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和流动更加频繁,使得原有的身份信用不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出现反映信用缺失问题的现象,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市场主体和公共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桎梏。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
一、我国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领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大量存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贷款方拖欠银行的贷款,经济活动主体偷、逃、骗税的现象
中国企联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通过问卷、企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513家企业的诚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研究的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调查显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我国企业市场交易手段落后,由于信用条件不完善,造成企业信用交易手段受到限制,财务成本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票据结算量约相当于企业存款余额的11倍,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3300倍。此外,发达国家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高达5%以上。近年来,我国由于企业失信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有:欧典地板虚假宣传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假案、安徽华源制药厂产品质量案等。
2.经营中弄虚作假行为猖獗,主要表现在:不法厂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以及合同欺诈等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1998年全国有68.45%的消费者受到过商业欺诈行为的侵害。概括起来,我国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商业质量欺骗、价格欺骗、服务方面的欺骗、商场在促销活动中的欺骗、经营方式的欺骗及企业形象和商场实力的不真实宣传等方面。据统计,2003年前11个月,全系统共查处提供虚假文件骗取登记、虚假出资、虚报出资、抽逃出资的企业2.3万家,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15.3万家。查处无照经营业额211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47万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03万件,制假售假案件24.24万件、商业欺诈案件5159件。受理消费者申诉70.66万件,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5.45万件,广告违法案件6.88万件,商标侵权案件2.87万件,合同违法案件1.74万件,其中合同欺诈案件3173件。
二、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
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两个层面来展开分析。技术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以及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等,制度层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的契约化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
(一)技术层面的原因
1.信用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对商业信用的认识不完善,存在短期行为。很多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额和扩大产品市场份额就盲目地赊销产品,加上信息获取困难等外在客观原因,对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足够了解,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商业信用风险比比皆是。当前,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授信管理制度,有的建立了授信管理制度但不完善,有的建立了完善的授信管理制度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以至有的企业第一批发出的商品货款还没有收回,就发出第二、第三批商品,而且涉及金额巨大。这种不重视控制信用风险的做法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十分不利,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这一观点的深入人心,企业信用管理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信用管理,但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信用管理仍然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即使是在那些大型企业,专门设有信用管理机构、由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信用管理的情况也是凤毛麟角。信用管理意识淡薄的直接后果就是信用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使风险在企业中累积。
2.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
授信企业普遍缺乏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一些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盲目地采用赊销形式,售后又不重视应收账款的监督和管理,结果导致了较多的呆账。据相关调查分析,在大量的坏账中,属于外部环境、政策性原因和“三角债”之类问题的,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大约只有16%左右;而属于经营性、内部管理造成的,则占到80%以上。
对客户的信息管理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当前,国内企业缺乏客户资信资料管理技术,还不具备自主建设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能力,对往来的客户无法及时记录各种交易信息以及形成的内部评价,更没有条件对客户的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等进行时时跟踪及风险预警。另外,企业信用管理的核心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等级评定,通过对客户所有相关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得出客户的偿债能力评估。这项工作需要运用专门的信用分析模型来完成,但目前我国的企业中能将信用风险模型引入企业信用管理的非常少见。3.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信用管理是一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管理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对信用管理人员,尤其是信用管理部门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才能胜任信用管理工作。但当前,国内很多企业对信用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信用管理就是收收账”的层面上,所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工作并未受到重视,只是交给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业务人员去操作,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
另外,造成我国商品市场上信用缺失的原因还有我国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和事实上存在的市场分割。
(二)制度原因
商品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如果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中契约化交易相适应的信用制度,那么商品市场中容易出现信用缺失问题。我国的经济形式,在改革开放以前是采邑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
社会信用的维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比在采邑经济条件下重要得多。因为在自给自足的采邑经济下,交易的重要性还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即使社会信用体系遭到破坏,交易无法顺畅进行,经济也不会受到致命性影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生产已经达到了很深程度,以至于任何一个微观个体都无法在不与其他个体交易的情况下继续维持其生产经营。而社会信用的维持显然是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无法想象在缺乏社会信用,交易没有任何保障的条件下还会有众多的交易者愿意进行交易。于是,社会信用体系的维持就成为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契约化交易相适应,信用的维持也主要体现在对契约的遵守和履行上。与采邑经济下的情况不同的是,信用的维持主要不是通过对违约者进行舆论的谴责以及由此造成的实际社会活动的全面隔离来实现,而是诉诸法律及相应的市场规范,而我国恰恰并没有建立起维持信用的制度体系以及相应的市场规范。
三、政策建议
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表现复杂,而且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单从某个方面着手很难解决问题,应该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企业信用制度。企业的信用等级涉及:(1)静态指标,反映企业当前实力,如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质量、企业产品质量、企业财务状况;(2)动态指标,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如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能力、员工素质、所在行业前景等;(3)履行承诺的意愿;(4)社会对企业信用的认可程度,等等。相对于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具有非人格化、积累性和稳定性等特点。企业是具有独立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的法人实体,其信用虽然与员工行为有关,但作为一个整体,其信用主要通过企业整体形象为社会所感知,而不与具体的个人相联系,即具有非人格化的特点。企业信用被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社会成员与企业在一个长期、反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对企业的共识,建立信任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理论,经营者与其也是一种雇佣关系,企业可以通过更换经营者来改变由于个人失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因而企业信用对个人的依赖较小,有较强的稳定性。
企业信用制度涉及:(1)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建立和执行,包括信用信息采集、使用的法律规范和违规行为的惩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2)征信(信用调查)资料的开放和征信企业合法地市场化运作;(3)政府或民间机构对信用交易和征信企业的管理,等等。中国企业信用制度组成框架包括:征信条例、征信企业管理条例、企业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评估办法、企业信用数据管理条例、企业信用查询条例、信用中介机构条例、企业债务催收办法、信用结账条例、信用监管条例和信用争议解决条例。
参考文献:
[1]企业诚信建设课题组.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建材资讯,2007.
[2]徐瑞娥.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观点综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网,2004-10-31.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G]//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程选民.产权、信用与现代市场经济[J].财经科学,2000,(2).
[6]张亦春,等.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此次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问卷调查是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组织,由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实施的一次专门的调查。调查时间:2011年4—6月。调查对象: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1届贷款毕业生和2011年到期还款贷款毕业生。调查方式:以发放调查问卷为主,个别专访和电话咨询为辅,采取全面调查方法。调查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贷款洼质的认识,对贷款政策的理解,影响还贷的因素、学生主观意识、个人信用体系、诚信教育、银行操作系统认知和贷款制度等方面内容。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30份,收回有效问卷412份,回收率96%。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国家助学贷款对贫困生完成学业起重要作用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对你顺利完成学业有何作用”选项调查中,数据显示,选择“有重大作用”占56%学生,“有较大作用”占29%,选择“起一般作用”占12%,选择“有没有无所谓’’的为0.3%。说明贷款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作用认识比较深刻,切身体会到国家助学贷款对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能自觉体会党和国家资助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
2.2贷款毕业生还本付息主观积极性比较高
对“你毕业后是否愿意及时付息还款”调查时,选择“非常愿意”、“愿意”和“基本愿意”的占90%,选择“视情况而定”和“有钱就还”的占10%。表明大多数贷款毕业生有较强还本付息的主观意识,对付息还款问题比较重视,愿意按时还款付息。但仍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可能是出于其他原因的考虑,对能否按按期还款付息存在不够明确的想法。“有钱就还”占10%这个比例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0年调查时的数据增加了8个百分点,也可能是学生意识到当前银行付息还款程序繁琐复杂而且系统不稳定等原因造成思想问题。对毕业生付息还款做出假设调查,“如果你毕业后经济收入低,没有付息还款能力时,你会采取何种方式还贷”,64%的毕业生选择“及时与银行联系,调整还款方式”,29%毕业生选择“借债偿还”,选择“先拖着,待银行通知时再想办法”和“能不还则尽量不还”各占3%。说明学生在还贷困难的情况下,还是采取积极态度,会积极采取还款方式。但有些学生仍然存在有意拖欠还贷,或恶意不还的主观意识形态,抱着“能拖即拖、能欠就欠”的不良思想。
2.3毕业生看重个人信用的社会作用
在提到“你认为个人的信用不良记录对未来影响”多选项中。数据显示,56%毕业生认为“向银行贷款时有被拒绝的可能”,59%毕业生选择“不良记录会伴随自己一生”,36%毕业生选择“在就业时影响用人单位的主观评判”,39%毕业生认为“在办理保险时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说明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个人信用的不良记录,对未来生活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认识到个人信用对个人在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强大的,比较看重个人的信用度问题。关于“你认为对于信用不良者处罚最有效方法是什么”多选项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今后不能向银行贷款或透支”的占59%,选择“罚款”的占36%,选择“追究法律责任”的占42%,选择“公布信用黑名单”的占43%。说明学生对信用不良者处罚的肯定性,高度认识到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良好的个人信用基础,采取必要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信用不良者处罚是必然要求。至于如何对待高校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提问时,调查数据显示,76%的学生认为“不要放入个人档案”,11%的学生认为应“放入个人档案”,7%的学生“无所谓”,6%的学生选择“没必要”。说明学生对个人信用档案的处理还是比较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关注隐私问题,必要时也就是需要贷款时,可以为有关方面提供个人信用,但要做好保密工作,国内档案容易透露个人隐私。
2.4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效果明显
关于对“高校开展助学贷款诚信教育的效果”问题调查时,结果显示,选择“很有效果”的占67%,选择“效果不大”和“起一般性作用”的占30%,而选择“没有效果”的占3%。数据说明,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诚信教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诚信教育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诚信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还有一些毕业生认为教育效果不够理想,明显暴露高校开展经常性的诚信教育活动少,而且不够深入,方式简单等问题。在“采取下列哪种方式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比较好”多选项调查中,数据显示,40%的学生选择“专题讲座”,21%选择“作为选修课”,23%选择“作为必修课”,33%选择“发宣传资料自学”,32%选择“举行诚信教育活动月”。说明学生要求高校有必要开展贷款毕业生诚信教育活动,把诚信教育列入高校课程,无论是作为学生选修课,还是作为必修课进入课堂都是必要的。
2.5经济收入是毕业生还本付息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问及“毕业生出现没有及时付息还款可能性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找到理想工作,无固定经济来源”和“收入太低,还贷能力差”的占71%,选择“资金一时周转不畅”的占13%,选择“忘记还款或交费时间”的占7%,还有10%学生选择“不知道如何办理付息还款手续”。调查结果说明,毕业生工资经济收人是还款付息的主要决定因素,经济收入能力是学生按期还贷付息的物质基础,“有钱才是硬道理”。因为近年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差,甚至出现就业难的情况,毕业生到农村或转专业就业的比较多,工资收入不高,还款付息都比较困难。此外,国家开发银行系统不完善、不稳定、还款程序复杂等也是毕业生付息还款的主要障碍。关于提到你觉得毕业后每一笔贷款必须按期还清贷款本息是否有困难”的专项提问时,16%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困难”,48%选择“有一定困难”,27%选择“不太困难”,12%选择“没有困难”。从这些数据和学生在校期间办理提前还款的数据结合分析,可以看出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并非顺利,可能出现一定困难,或有部分毕业生到农村或中小企业就业,工资收入会比较低,加上本身来自农村的比较多,本来家庭经济就比较困难,初次就业经济收入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开支都很难维持,谈不上还款。对于利息问题,学生毕业后每年要支付一定的利息,而且利率又高,成为学生经济负担。
2.6普遍认为银行管理系统不够完善
关于“如何避免贷款违约行为”多项选择时。统计数据显示,选择“建立还款提醒制度和贷后追踪系统”的占63%。选“通知其工作单位,督促其还款”的占29%,“将还款协议放人其个人档案”的学生有15%,而“尽量减少甚至取消给学生贷款”的占24%。说明学生还是希望银行及高校建立健全贷后管理制度,贷款本金和利息到期之前,通过信息提示提醒学生还款付息,以避免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影响而忘记还本付息时间。在“毕业后你能否记住每年12月20日付息,按贷款年限10月20日还本金”的选项中,调查数据显示,54%的学生选择“一定记住,按时付息还本”,30%选择“比较关心”,17%的学生选择“不理它”和“可能会忘记”选项。通过数据反映出大多学生有守信意识的,主观上能按规定还本付息,但也有学生觉得银行系统上还款付息规定的时间变化较多,学生不容易记住,也不需记住,记下了也会随时发生变化,作用不大。说明银行操作系统问题比较多,学生操作较困难,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记住还款时间,有些对系统操作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
2.7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有待改进
关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设计问题,很多学生都比较关心,特别是关于贷款利息率、贷款范围幅度、贷款金额以及贷款期限问题。这次调查中,在问到“你觉得贷款利率是否合理”问题时,44%毕业生认为“太高”,36%认为“助学贷款利息应比商业贷款利息低才显示教育公平”,也有15%认为“由财政全补贴”,这次调查中发现有5%的毕业生认为“可以接受”。分析调查结果,说明毕业生普遍认为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比较高,特别是逾期贷款利息罚息更高达8.32%。对农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状况不理想,经济收入低,自然感到支付利息压力很大,同时也说明了有的学生还希望财政继续给予贴息。“可以接受”学生比例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0年调查时的比例提高了3个百分点,同时也说明学生就业状况有好转,收入有所提高。关于“你觉得当前国家助学贷款幅度”选项调查,数据显示,41%学生都认为“有时候还未能贷到款”有29%认为有“提高贷款幅度满足学生要求”,10%选择“可以”,20%认为“贷款金额少,不满足需求”。说明农业院校还有很多学生未能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贷款幅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对于农业院校来说是不能满足学生要求。据统计,农业院校贫困生占在校生的29%左右,经济困难学生毕竟占比例比其他高校的高。另外,贷款金额控制在每年6000元以内的限额,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每年需要1万~1.5万元学费,这些贷款是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的。
3加强农业院校贷款毕业生还款管理的建议
3.1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高校必须把诚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一是建立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增强诚信意识,提高诚信度,实现诚信教育经常化、系统化、制度化。二是开展多种形式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报告会、专题讲座、纪念性活动等。三是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贷款征文活动、感恩征文活动、奉献爱心活动和扶贫助学捐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养成自觉服务社会,体会人生价值,高尚思想境界,在社会上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氛围,让学生在自己的心眼中觉得得到他人助的同时也要献出自己的爱心,发挥助学贷款育人功能。
3.2规范学生个人信用征信管理
个人信用征信是国家委托专门机构依法设立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加工、整理而形成的个人信息库,用户和个人可根据需求对征信机构提出的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个人信用征信比较重视,征信系统比较完善,个人信息管理相当规范。我国这方面比较落后,虽然2006年建立信用征信系统,但征信系统采集的信息内容,信用报告内容和形式等还不够完善,很多领域、行业的数据还没有“对接”,包括高校在内的学生个人信息还在探索之中。因此,必须建立高校学生贷款“个人征信系统”。如学生信用档案,必须实记录学生的借、还款等信息,并使其与国家“个人征信系统”对接;此外,国家要对助学贷款立法。制定贷款违约的法律制裁机制,惩罚贷款违约行为,增加学生失信成本,降低贷款违约率⋯。同时,制定具体措施,加强对违约毕业生行政处罚,避免违约现象发生。
3.3建立学生信息管理机制
3.3.1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若干意见》规定:借款学生毕业时,学校应在组织学生与经办银行办理还款确认手续后,为借款学生办理毕业手续,并将其贷款情况载入学生个人档案;配合银行催收贷款,负责在1年内向经办银行提供借款学生第一次就业的有效联系地址;学生没有就业的,提供其家庭的有效联系地址。这些规定已经明确了高校的贷款管理职责,因此,高校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在做好贷款前期工作的同时,强化贷后管理这一工作环节。
3.3.2加强高校与毕业生联系。学校设立信息平台,通过校园网、海报、广播、宣传栏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贷款政策、金融知识、系统操作规程,专门为毕业生联系或咨询贷款或还本付息以及有关金融信息;学校加强与学生联系,组织各院系以班组为单位进行与毕业生信息联系,建立QQ群或信息网,采取各种方式经常保持毕业生的联系;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一方面有利于做好催息催款工作,另一方面有利于体现学校对毕业生的人文关怀。
3.3.3建立校院两级催款体系。到期催款或按期付息是贷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高校要建立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实行层次管理方式。人数多的高校以院系级辅导员为主力,以班级学生助理为辅助力量,抓好催款和催息工作。做好校院两级贷款管理工作的联动工作,校级为院级提供相关信息,配合学院解决实际问题,制定相关催款通报制度,还款奖励机制,保障各项任务落实。
3.4规范银行催款管理行为
3.4.1规范银行管理方式。目前,国家助学贷款的承办行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由于各省市的高校及地区经济社会情况不同,国开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率就不同,使得高校和地区财政压力加大。另外,国家开发银行在各省市只设置分行,不设营业点,业务上基本是委托农业银行,或支付宝公司,或教育部门。加上管理人员极少、管理不到位等现象,贷后管理工作被动。因此,银行方面不仅要增加管理人员力量,增设网点,规范管理行为,还要完善贷款系统,加强安全管理,简化还款程序,为学生还款付息提供便利。
3.4.2建立到期还款通知制度。通过调查反映,很多毕业生由于走出校门,对学校联系相对少,获得学校信息不多,同时又无法及时与银行方面取得联系。因此,很多毕业生都要求银行对于到期利息或到期贷款的时间,建立“通知”制度,用网络、QQ或短信方式通知毕业生,并标明金额、时间、还款方式、操作方法,方便毕业生及时付息还款。
3.4.3制定催款责任机制。银行以财政和高校支付的贷款总额10%以上的“贷款风险补偿金”作为“抵押”,实际把风险“转嫁”给高校,最终,把催款责任推给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与学校联系相对少,如果银行把全部责任都推给高校去做的话,确实增加了学校管理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成为银行的人,成为“信贷员”,不但增加学校工作量,而且增加了学校管理成本。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催款责任机制,承担主要催款责任,减轻高校管理成本。
3.5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我国当前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是2004年制定的,内容设计方面主要是根据当时我国经济社会情况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做出的规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体制改革,有些内容已经不满足学生的需求,重新设计助学贷款制度,变更相关内容已成为必然。一是扩大贷款规模和增加贷款金额。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农业院校贫困生相对于其他院校的贫困生比例高一些,对于目前规定的贷款规模控制在在校学生的20%的规定,显然是不能满足贫困生的需要的。国家应按在校学生的35%的幅度给予贷款,满足更多需要贷款学生的需求。此外,贷款限额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费标准,对于艺术专业,可增加贷款总额至1万一1.5万元/年;二是延长贷款期限。应适当延长贷款还款期到l0~15年,以缓冲还贷压力,特别是对农业院校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三是降低贷款利率。毕业生普遍反映国家助学贷款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一种助资措施,贷款利率应该是比较低才能体现出教育贷款的优越性。也有的学生认为,农业院校学生贷款利息应全部由财政支付,体现政府对农科生的政策倾斜,或不再按商业银行当期借款利率,年利率应降为2%以下⋯。
3.6制定国家财政优惠政策
关键词:中央银行;风险评估;瓶颈制约;框架再构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6-0030-06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9
风险评估是指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并确定应对策略,它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选择恰当的控制活动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风险评估,则意味着内部控制就是无的放矢,内部控制就会流于形式。近年来,基层央行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扎实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优化了风险管理环境,提高了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了风险防控效能。但从基层央行风险评估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瓶颈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层央行风险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评估组织机制薄弱
风险评估工作是整个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建立风险评估组织有助于及时有效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在机构设置上实行分支行制,总行与分支机构之间存在一种委托关系,因此就产生了风险与机会主义行为。但是,目前人民银行系统在风险评估组织机制方面不够健全,未设置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和管理部门,风险评估工作一般由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内部审计部门承担,容易造成职责不清。风险管理机构应该承担风险评估的具体工作,而审计部门只是对风险评估工作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具体负责风险评估工作,有损于审计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参与协助风险评估,而不是直接负责风险评估事宜。由于基层央行缺少一个权威的风险管理机构,在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之间和专业部门之间出现内部控制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部门之间内部控制内容相悖、内部控制监督检复、片面强调部门对口等问题也因此产生。同时,由于内控管理机构缺位,对全行风险管理缺乏统一协调,一些业务环节控制过度,也有一些业务领域控制不足。由于控制过度,具体经办人员为了简便,试图摆脱过多的内部控制,形式上的控制过度和事实上的控制不足并存。由于内部控制管理机构的缺位,造成专业部门在风险管理上的本位主义思想盛行,一味强调本部门业务工作的重要性、风险防范的必要性,而不顾基层行的人力资源状况[1]。
(二)风险评估人员专业素质匮乏
目前,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部分人员长期不从事具体业务操作,对业务部门业务的新变化、新要求和新特点不熟悉,难以全面深入分析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情况,从而对内控风险评估量化管理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从各业务部门风险评估人员配备而言,目前基层央行开展风险评估的人员层次相对较低,一般都是兼职的业务人员,未配置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评估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知识培训和教育,分析评价能力受限,风险识别不够全面,风险分析结果较为粗糙,难以满足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部分风险评估人员业务知识的更新跟不上人民银行业务发展的速度,工作理念的转换跟不上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要求,制约了风险评估质量的提升。同时,部分风险评估人员查错纠弊的能力较强,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不足,使风险评估的服务与咨询价值难以实现。
(三)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单一
目前人民银行风险评估涉及到金融管理、货币信贷、外汇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结算管理、国库业务、货币发行管理、反洗钱管理、征信管理等十多个方面,而《指引》只提供了框架性意向指导,并未对相关业务提供专门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办法。因此,每项业务具体的风险无法定量、定性评价。当前,基层央行风险评估人员在对风险进行鉴别、估测和分析过程中,往往更多地依赖于个人经验,甚至凭主观臆断,习惯运用传统理念和方法,仍停留在以定性分析评估为主的阶段,缺少严密有效的计量和定量分析评价。较少运用矩阵分析、COSO例举法、Courtney方法等分析评估方法,科学性、客观性与说服力不强,据此得出的风险评估结果往往可信度不高,或者说不够准确,模糊不清。日常开展风险评估程序不够合理,风险评估环节的职责不够明确,评价手段不够先进和科学,风险评估时间较长,效率较低,质量不高。作为一线操作者,业务部门人员很容易只关注业务流程是否方便、适用,而忽略风险点。与此同时,监督部门对风险判断的客观性不足,缺乏实践检验和说服力。从基层央行现状看,监督部门主要指内审、事后监督和纪检监察,在来自一线业务部门的原始信息很少,同时被有效传递而是有选择性地传递以至在传递过程中信息层层。“失真”或“过滤”的情况下,监督部门凭借已经公认的风险、对照制度进行检查的主观认识来做出对业务部门风险的基本判断。业务部门对公认的风险没有异议,但对监督部门主观认为的风险部分质疑,怀疑监督部门人员没有具体操作业务系统,情况不明,阻碍了内部控制机制的发展。
(四)风险评估制度和预警机制滞后
目前,基层央行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没有独立规范的制度要求,仅包含在内部控制建设的相关文件中,风险评估规定不够全面,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因为风险评估制度滞后,多数管理者将风险评估甚至风险管理的责任转嫁给内部审计部门,认为这是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让内部审计部门承担很多风险评估,造成监督者与管理者职责界定不清。风险评估制度不健全,日常风险评估工作缺少统一的评估标准和尺度,对被评估单位风险控制状况的优劣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估依据,各单位和职能部门对风险识别和分析的结果往往无法衡量和比较,风险评估作用难以充分发挥。2006年以来,部分基层央行由内审部门为主先后组织开发了内部控制评价系统、业务控制系统,旨在实现有效内部控制、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价。但由于这两套系统均独立于业务部门操作系统之外,不仅需要一线操作人员重复操作,增加了操作人员负荷,还不能实现风险的适时预警[2]。加上各风险指标衡量标准不可量化或量化不足,使得评价结果欠权威,可信度低,仍然无法实现开发系统的目标。
(五)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和风险防范流程缺失
一是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缺失。风险评估工作应该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有的单位和职能部门将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阶段性工作来抓,没有把风险评估当作一项长期性、系统化工程来推进,时紧时松、时断时续。一些单位和部门思想上存在一劳永逸的观念,排查出的风险点时间较长。对于已经识别的风险点未及时更新,对于隐匿的新风险点未能认真重新梳理。在风险应对效果评价方面未能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再分析、再评价。已经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未能随着人员、流程、系统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风险控制方案所起的作用逐渐弱化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风险评估报告,主体为对发现问题的罗列,对一些问题的表述过于详细,而缺乏对问题性质严重程度的分析提示,对评估发现的重大问题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改进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的价值不高。
二是风险防范流程缺失。从业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来分析,当前基层央行风险防范缺乏系统的流程。首先是缺源头防范,新制度、新系统软件推广前,多数选择操作部门测试,未与风险挂钩、未进行风险信息和技术的处理。其次是缺乏风险运行状态监测,在操作和重要业务流程运转中仅关注完成每笔业务,没有实现对风险和剩余风险的辨识、分析和持续监测。再次是缺后续防控措施,各类检查中发现了问题往往就事论事落实整改,没有随机开展风险预测,进而促进事前防范,导致制度修订不及时。同时,也没有对风险防范成效定期检查,风险处置得当与否关注较少。缺乏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和系统的风险防范流程,其实是组织内隐含的最大风险。
二、基层央行风险评估框架的再构路径
(一)建立健全基层央行风险分析与评估框架,整合归口风险防范职能
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基层央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建立健全中国人民银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框架(见图1),使其切实可行,是基层央行有效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人民银行总行和分支行应成立高规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及按业务条线划分的专业风险评估小组,由单位内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定期对整体风险状况进行仔细评估,筛选出较高风险及以上风险点。进行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管理,要充分支持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保证风险评估工作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及时了解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成立独立于审计、监察部门以外的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组织日常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分析,负责建立各业务条线的风险评估模型,收集整理风险评估资料,及时评估分析风险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相关职能部门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各司其职,既要明确分工,又要通力合作,积极发挥作用。如财务部门要及时向风险评估部门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数据,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风险评估体系的准确性、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独立审计和评价,风险评估部门要向审计部门提供直接的第一手资料和记录,法律部门应当能够有效识别、评估潜在的法律风险[2]。整合监督资源,将内审、事后监督、行政监察等部门进行合并,设立一个直接隶属于行长领导的、集独立行政检查监督及业务审计和内部控制于一身的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制定、风险评估与确认、预警与控制。在目前基层央行成立独立于审计、监察部门以外的风险管理部门或整合监督资源之前,建议实行风险事务相对集中管理,可将基层央行的六类基本风险的风险评估职能整合归口到各综合管理部门。即:法律和声誉风险评估由办公室负责;资产和操作风险评估由会计、事后监督部门负责;信息技术风险评估由科技部门负责;效率风险评估和跨职能部门的重大决策风险评估由内审部门负责。
(二)加强风险评估队伍建设,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
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队伍建设。目前,要通过制定风险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引进专业风险评估人才、建立风险评估人才库等手段,不断提升风险评估人员的整体素质。支持和鼓励风险评估人员参加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风险管理师资格考试,掌握风险评估理论、风险识别以及风险评估方法,提高实际风险评估综合工作能力。同时,风险评估人员应加强自我学习,包括中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学习,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央行业务知识与技能,经典案例分析的培训,还可聘请学者专家来现场授课,了解国际、国内风险评估工作的先进方式、方法以及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金融形势和动态,学会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分析监测风险,不断增强风险识别、分析、监测的专业技能,力争成为复合型的风险评估人才。二是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简称CSA)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大力推荐的组织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的重要工具,它体现了内部控制系统评价的崭新观念,是内部控制系统评价方法的新突破。人民银行应顺应内部控制评价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和借鉴CSA的合理方法,适时开展控制自我评估,使业务人员了解哪些控制环节存在缺陷和可能引起的风险,并主动予以改进。而不是在审计人员指出问题后被动采取措施,从而促进职能部门加强管理、改进业务流程和完善风险控制。并适时引入外部独立审计,可以弥补内部评价主体在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增强内部控制评价的约束力。
(三)严格计量和划分基层央行风险水平和等级,科学设定风险评估标准
一是风险水平计量。将基层央行面临的固有风险分类(如决策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等),分别给予一定的权重,并结合组织的主要流程以计分的方式,评诂固有风险的大小。其次,评估各流程的控制水平。再次,将固有风险减去控制水平得到剩余风险,根据剩余风险分配审计资源,制定审计计划,确保对最关键的领域进行审计,对审计项目本身的投入产出比进行评估,力求每一项审计都能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
二是风险等级划分。基层央行对潜在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按发生频率、产生危害、波动范围等指标,分别评定风险等级,将风险级别按一定的序号或代码进行标注,以便对风险进行分类控制,便于在实现风险最小化的同时降低风险控制成本。基层央行进行风险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外部和内部因素,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分析。风险等级应该在现有高、中、低三个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可划分为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较低风险和低风险五个不同的风险等级。按照风险程度和风险级别分别赋予风险等级不同的分值,如高风险值为0.9,较高风险值为0.8,中风险值为0.7,较低风险值为0.6,低风险值为0.5[3]。
三是评估标准设定。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岗位风险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要对其进行评价比较,就必须要有一个可以用来衡量的评估标准。具体分为正常、基本正常、关注、重点关注和风控失效五级标准。一级为“正常”: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在各个环节均能有效执行风险防范,能对所有风险进行主动有效识别和控制,无任何风险控制盲点,防范措施适宜,管理效果显著,但在执行中存在个别不规范行为。二级为“基本正常”: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在各个环节能够较好执行风险防范,能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防范措施基本适宜,管理效果较好,但在执行中出现少数不规范之处和少数一般性违规问题。三级为“关注”: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岗位风险防范措施执行方面缺乏一贯的合理性,存在风险隐患,管理效果一般,在执行中还存在有章不循、执行制度不到位的情况,出现了一些一般性违规问题。四级为“重点关注”: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不够健全,重要部门、环节的风险防范措施没有真正落实,执行制度不严,管理机制较为混乱,业务开展安全性差,出现了严重的违规问题,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或被评估部门岗位风险防范制度存在严重缺失或岗位风险防范制度明显无效,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管理失控,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五级为“风控失效”:指被评估部门各项规章制度严重缺失,重要部门、环节的风险防范措施流于形式,执行制度松懈,管理机制混乱,业务开展安全性很差,风险控制失效,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和明显的管理漏洞,发生了重大责任事故或案件。风险评估结论为“正常”的分值为90(含)~100分,“基本正常”的分值为80(含)~90分,“关注”的分值为70(含)~80分,“重点关注”的分值为60(含)~70分,“风控失效”的分值为60分以下。
(四)在COSO框架下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别评估并加权计算,构建基于内部控制框架下的中央银行风险评估模式
我们认为,中央银行的相关风险在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内是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的。中央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在内部控制框架的风险管理,其主要特点是将风险管理内容嵌入内部控制的各个因素(环节),从这些要素(环节)入手,强调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积极应对,防范和控制风险。风险管理以内部控制目标为目标,是为内部控制服务的。本文直接对被评估对象的风险进行计量、划分和设定,也可以在COSO框架下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分别评估并加权计算,并以此确定被评估对象的风险等级和风险评价结果。此方法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这五大类指标分层分级设定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分值等。评估采用百分制,评估结果和五大类指标标准分均为100分,对五大类指标设定不同的权数,其中内部控制环境15%,风险评估20%,控制活动50%,信息与沟通5%,监控10%。其公式为:基层央行内部控制评价综合评估得分=内部控制环境得分×15%+风险评估得分×20%+控制活动得分×50%+信息与沟通得分×5%+监控得分×10%。然后,根据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打分并加权计算后,依据内部控制评价综合得分确定被评估对象的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等级及风险评价结果(见表1)。
(五)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和控制系统,强化风险评估组织实施和应对策略
1.建立基层央行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基层央行应建立健全岗位风险防范评估预警机制。预警机制包括预警人员、预警机构、职责和权限,以及应急处置方案。预警人员由评估组织在各部门聘请(部门内有事后监督人员的可由其兼任),预警人员要求素质高、责任心强、业务精通,负责发现部门内岗位风险,并向预警机构发出预警信息。预警机构应下设在评估组织内,可由评估组织人员兼任组成,负责在收到预警信息、收到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或案件信息、收到“关注”标准以下(含关注标准)岗位风险评估结果时,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当发生重大岗位风险时,应急处置方案要明确预警机构、预警人员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以及应采取的措施。评估组织在组织开展日常岗位风险评估的同时,还应对突发性的岗位和岗位风险评估结果不理想的评估对象进行关联风险评估。
2.建立基层央行风险预警控制系统。基层央行风险控制系统应涵盖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各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分析预警、测试、传递、披露等。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各种风险能够计量和定量分析、测试。运用风险矩阵实时反映重大风险涉及的各管理及业务流程的监控状态;利用数据抓包等技术,对重大风险业务适时监测报警。满足风险信息相关知识的管理和共享。该系统应由风险管理部门和各风险涉及的管理及业务流程部门共同集成,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完善和更新。
3.强化基层央行风险评估处置措施和应对策略。一是根据评估结果及评估报告所反映的情况,针对被评估单位或部门岗位风险防范中存在问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分别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管理措施。包括:约见被评估单位或部门第一负责人谈话;就评估对象岗位风险防范中存在问题可能引发的风险,向被评估单位或部门进行书面提示和警告;要求被评估单位或部门对岗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及频率;建议调整管理层;建议调离有关人员。二是根据评级结果,建议对评定为“基本正常”和“正常”的部门,给予不同档次的奖励,并作为职务、职称、工资晋升以及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三是根据评级结果,建议对评定为“关注”的部门给予一定处罚,并取消年终评先资格。四是被评估部门评估结果在“重点关注”及“风控失效”的,在执行前款处罚的同时,对部门负责人降级使用。五是对岗位风险防范评估中发现的严重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追究行政法律责任;触犯法律的,根据有关规定,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参考文献:
[1]田力.以内控薄弱环节研究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内控机制建设,中央银行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