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基础护理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护理管理;新生儿科;感染;措施;应用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1]。新生儿是一类极其特殊的群体,其各个器官的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体内的正常菌群也还没有完全建立,免疫功能较低,所以,新生儿患者是院内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2]。随着对健康知识了解的不断提升,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医疗行为,对于医疗环境也越来越关注,对其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健康问题获得了患儿家长的高度关注,甚至是过度关注。在以上因素影响下,近年来,由新生儿感染问题引发的医患纠纷事件不断增加,所以新生儿科的感染预防工作应该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本研究采用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模式对2014年8月~2015年2月期间在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干预,对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4年1~7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2014年8月~2015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进行治疗的200例患儿作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②患儿家长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早产儿、足月小样儿、巨大儿、珍贵儿。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新生儿护理工作,即新生儿到达科室后,护理人员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方法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新生儿的护理质量进行监测,对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出患儿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的详细数据,并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情况;干预组在加强护理管理模式下对新生儿进行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落实新的新生儿科护理管理制度的实施;全程质量监察等。
1.2.1制定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安全目标
加强新生儿各系统管理,确保患儿各个系统感染发生率为零。加强患儿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效果,提升患儿家长的整体护理服务满意度。严密监测新生儿护理工作,及时处理护理不良反应,消除传染源与易感渠道。
1.2.2建立新生儿科护理管理规范和护理操作规范
(1)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正确识别新生儿的身份是避免操作失误的第一步,因此它是有效护理管理的首要措施。新生儿入科后要及时建立新生儿管理腕带,详细填写新生儿的身份信息,每次进行护理操作前后需认真核对新生儿腕带上的信息,需与治疗单上的信息相符合,并在护理操作前与患儿家长再次核对患儿信息,避免护理对象错误,造成护理差错,从而进一步引发护患纠纷。(2)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建立新生儿各项护理操作规范,不仅是预防新生儿感染发生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由于操作方式不统一带来的纠纷问题。操作规范主要内容包括:异常症状护理如新生儿黄疸、假月经肿大、口腔上皮珠等;基本生活护理如换尿布、穿衣、睡眠、洗澡等;治疗性护理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给口服药等。对上述每一个护理操作的过程进行细化,对操作关键点进行详细的标注,对易发生护理失误的部分要重点标注,必要时可采取制定卡通的操作流程图,利用形象记忆加深印象[3]。(3)加强新生儿科护理人员培训。新生儿是一类特殊的人群,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是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务必仔细谨慎。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还有待提高,尤其是新入科的护理人员,安全防范与感染预防意识不高,容易造成护理差错,造成患儿感染。针对这一问题,新生儿科需定期组织新生儿科护理知识与感染预防知识培训工作。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对入科5年以内的新护士进行护理知识培训,对容易造成护理差错以及患儿感染的细节进行深入讲解,对相关护理技能进行手把手的培训,以促进新护士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及护理质量的提高[3]。(4)做好隔离工作。做好已经发生感染的患儿与未发生感染患儿之间的隔离工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隔离;对不同病种的患儿也要进行隔离;同一病房内适当增加床间距,以避免交叉感染发生[4]。(5)加强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减少各系统感染发生的基础,所以护理人员应该加强新生儿口腔护理、脐带护理、臀部护理以及眼部护理等基础护理措施[4]。(6)强化考核机制。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资深护士、责任护士组成,小组对新生儿的每班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护理护士、护理效果、护理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效果等。对科室护理人员定期实行护理知识考核,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将科室护士的护理记录、护理考核成绩与个人工作绩效挂钩,以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新生儿安全护理目标[5]。
1.3研究工具
采用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共包含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护理质量等10个模块,每个模块10分,满意度90分以上记为阳性指标。
1.4统计学方
采用SPSS19.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频数、频率,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指标比较本研究对照组200例新生儿患者中,有21名新生儿发生呼吸系统感染,16名新生儿发生消化系统感染,13名新生儿出现其他系统感染;干预组对应的数据分别为5名、2名、2名。将对照组和干预组的呼吸系统感染发生率、消化系统感染发生率和其他系统感染发生率代入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这三个指标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2.2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有153例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干预组有189名患儿家长总体评分为满意,差异显著(P<0.01)。见表2。
3讨论
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每例医院感染产生的额外费用为1000~4500美元(平均1800美元),但在儿科病房特别是新生儿病房额外费用可超过10000美元[6]。新生儿的家长是刚涉足社会的年轻人,高额的费用无疑会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感染会导致患儿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因此,近年来新生儿科医疗纠纷屡屡发生,给医院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在医疗卫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无疑会给医院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加强新生儿科的护理管理工作后,新生儿的感染发生情况显著好转,新生儿的治疗与康复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服务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此结果提示加强护理管理对于新生儿科感染预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魏萍 单位: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马微丰,岑雷音.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健康研究,2015,35(3):340-341.
[2]杨小艳.基层医院新生儿病房控制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7):1463.
[3]杨巧玲,于淑琴,轩杰.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与预防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10(7):679.
[4]李有敏.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分析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1):2657-2659.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预防;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5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50-02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不断改变,以及新生儿院内感染病例的出现,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管理环节已倍受关注[1]预防和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则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具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如下。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提高洗手依从性
医护人员的手被污染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2]。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居菌,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3]。
1.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用清洁剂和流动水洗手。当手部没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新生儿室必须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并且每个小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方便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洗手,保证了护理人员的手一婴一消毒[4],一处置一洗手,让护士养成洗手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2洗手方法正确,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洗到,冲净,尤其要认真清洗指背、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部位;冲净双手时注意指尖向下。
1.3加强手卫生的定期培训新生儿室应定期培训手卫生及相关知识,使新生儿室医护人员能熟练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护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并保证了手卫生的效果。
1.4定期做手的细菌学监测每月对新生儿室医护人员的手消毒效果进行细菌学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护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的致病微生物检测。新生儿室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后,监测的细菌菌落数≤5cfu/cm2。2加强新生儿基础护理
2.1新生儿室要保持中性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室温24-26℃,其相对湿度50-60%[5]加强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min,湿式清扫,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
2.2加强脐部护理。新生儿脐部是细菌侵入新生儿体内的一个重要门户,轻者可发生新生儿脐炎,重者还会造成败血症和死亡。因此,脐部护理是预防院内感染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生后次日将脐带包及纱布取下,暴露脐部,有利于脐部干燥。脐带和周围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特别是尿布不要遮盖脐带,避免尿液及粪便污染脐部创面。每日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脐部2次。消毒时,将脐带轻轻提起,消毒棉签环形消毒脐带根部。保持脐部干燥清洁是提高新生儿脐部护理的关键[6]。为新生儿脐部护理前后要洗手。
2.3新生儿室内物品使用及消毒。新生儿被服每日更换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更换。奶瓶经高压灭菌处理,奶嘴煮沸消毒(水沸腾后放入奶嘴15-30分钟后取出)。新生儿眼、口、脐、臀部护理均用无菌棉签,一婴一用一弃,不能重复使用。各区域布巾、拖布分开使用,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2.4加强新生儿沐浴及臀部护理
2.4.1沐浴室是新生儿集中洗澡的地方,也是发生交叉感染的场所。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新生儿沐浴流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关键。沐浴时,本着先非感染新生儿后感染新生儿的原则。隔离新生儿用物单独使用,并采取双消毒措施,即用后物品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处理。每个新生儿沐浴后均用含氯消毒液认真擦拭消毒新生儿洗澡台、体重秤、沐浴盆、门及台面等室内设施(含氯消毒液浓度:感染患儿500mg/L,非感染患儿250mg/L)。新生儿沐浴物品,采用按压式沐浴露、洗发露,新生儿用的眼药水、粉扑、毛巾、浴巾,治疗护理用品等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沐浴室的抹布、拖布专用固定;每日定时对空气进行常规消毒、开窗通风,保持室内整洁。
2.4.2新生儿臀部皮肤非常娇嫩,易受到尿液、粪便的侵害。每次便后要用温度适中的清水清洁残留的尿渍、粪渍,并及时更换尿布,涂护臀霜,用以预防出现臀红[7]。夜间或外出不便用清水清洁时,可选用刺激性小的婴儿湿巾擦拭。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控制关键在于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手卫生制度的执行以及新生儿基础护理的完成。新生儿室护士在护理中应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有陪无陪都一样,按时并保证质量完成新生儿的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有效落实手卫生规范,从而提高了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参考文献
[1]李翠萍,张彩云,邓家玲,等.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54-55.
[2]朱延力,王淑兰.小儿传染病的护理与管理[J].儿科护理学,2001,5(2):19.
[3]李小寒,尚少梅.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J].基础护理学,2012,4(3):86.
[4]苏冬梅,李春林,刘巧云,等.静脉穿刺前后操作者手的细菌学检测与洗手消毒液的选择[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9):8.
[5]司尚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8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新生儿20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新生儿
肺炎患儿,分娩时无任何产伤、窒息感染等异常,不存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出生后生命体征平稳,不需呼吸支持及氧供,无先天畸形、疾病、并发症、ABO溶血,无胎头吸引、产钳助产,两组产妇孕期均无产科及内科合并症,入院后实行母婴同室,混合喂养。将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52例,女48例;出生时Apgar评分均在8~1O分,平均(9.1±1.2)分;体重2600—4100g,平均(3250±650)g;胎龄37-41周,平均(38.6±3.2)周;自然分娩58例,剖宫产42例。对照组男53例,女47例;出生时Ap-gaT评分均在8—10分,平均(9.2±1.1)分;体重2600—4100g,平均(3247±662)g;胎龄37—41周,平均(38.5±2.9)周;自然分娩57例,剖宫产43例。两组新生儿年龄、性别、出生体重、出生时Apgar评分、分娩方式、健康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新生儿常规护理:①环境护理。帮助产妇恢复体力,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住单人房间,病房应每天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安静、清洁、空气清新、舒适,光线要柔和,对家属进行必要的院内感染基本知识宣教,严格控制探视。新生儿注意保暖,保持体温在36—37℃左右。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55%~65%。每天2次用浸泡了0.2%有效氯消毒液的拖把拖地,有血液体液污染时用2000mg/L有效氯作用30min再用拖把擦干净,消毒液从外到内喷洒。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空气1h。②心理护理及宣教。部分产妇存在产后抑郁表现,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特点,结合其职业、文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后心理疏导。大多数产妇都是第一次生产,对新生儿的喂养缺乏经验,要向其讲解母乳喂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采用侧卧位或坐位哺乳,教会其正确的喂养方式。每日观察产妇的充盈情况及活动度,母乳分泌量不足或新生儿吮吸能力较弱时,可以缩短母乳喂养的时间。③预防感染。新生儿皮肤娇嫩,防御能力差,容易发生感染。
因此要告知产妇及家属注意个人卫生,接触患儿前后用肥皂、流水洗手。新生儿应穿全棉、无刺激、柔软、清洁、宽松的衣物,每日更换,穿着不宜过多,保持皮肤皱褶部位干燥。新生儿出生后用20%制霉菌素擦洗口腔,2次/d,预防口疮的发生。注意皮肤清洁卫生,每H洗澡,尿布、衣物勤洗勤换,更换时检查脐带有无出血,洗澡后用75%乙醇消毒。新买衣物彻底清洗后再使用。护理人员在各项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家长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具体方法如下:①人院健康教育。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向孕产妇及家属介绍人院须知、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医疗设施的使用方法,消除孕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发放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育儿及防病治病知识小手册或光碟。向孕产妇介绍新生儿喂养方式、疾病相关知识以及侵入性操作的内容等。同时讲解医院优势、专科特色、病区环境、探视制度。②住院健康教育。基本与对照组的健康宣教相同,不同是向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家长教授抚触护理的知识,向家长发放婴儿抚触的宣传材料,组织观看抚触的示范及录像资料,鼓励母乳喂养,指导家长观测患儿病情。③出院健康教育。向家长说明早期智tt~JIl练的目的、意义和实行的方法,以《婴儿科学健身法》光盘中的内容要求家长按照大纲进行早期干预,在家中强化训练。指导出院后的喂养、沐浴、眼部、臀部、脐部等方面的护理工作,发放有关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干预的光碟。
1.3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9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情况、家长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以及满意率。①智力发育:采用GESEI发育诊断量表测定两组早产儿在9个月时的发育商(DQ),包括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交五个方面。②家长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情况: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喂养知识、新生儿生长知识及常见问题的处理等,满分100分,得分1>80分的家长视为健康教育达标。③满意率调查:采用全院统一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得分≥80分为满意。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9个月时智力发育情况比较见表1。
关键词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 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Methods:Analysis of 188 cases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and neonatal nursing clinical information.Results:By strengthening primary care,ward management,ventilator management,medical staff training in the knowledge of hospital infection,Only two case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children.Conclusion:Proper care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nosocomial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Key Words NICU;Nosocomial infections;Care
随着对医院院内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管理已越来越受重视。对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新生儿来说,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之―[1]。由于患儿脱离家长监护,完全由护理人员护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通过加强基础护理、病区管理、呼吸机管理、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新生儿产儿188例,男109例,女79例,记录新生儿儿围产期病史、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以及抗菌药物使用和胃肠外营养等情况。怀疑感染时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
院感判断标准:①血培养阳性。②胸片明确的肺炎或明确的其他部位感染表现。③实验室检查,WBC<6.0×109/L;PLT<100×109/L;IT>0.16;CRP>8mg/L。④感染相关的临床表现,如呼吸暂停、体温波动、皮肤发花、残余奶量增加、反应差、顽固的代谢性酸中毒等。符合①、②中任1项或同时符合③中的两项或符合③中的任1项并伴有④中的任两项可诊断为感染。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
⑴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每天进行沐浴或擦浴时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臀部、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无红肿、破损、脓点。定时更换尿片,预防红臀,保持皮肤的清洁,定时改变防止皮肤压伤。②口腔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1次,鼻饲及禁食患儿每天口腔护理2次,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红肿、溃疡、口疮。③脐部护理:每天沐浴或擦浴后进行常规消毒,注意观察脐部有无红肿及分泌物等。④喂养:鼻饲的患儿,鼻饲管每周更换1次,注射器每次更换,人工喂养时做到1人1瓶1用1消毒1灭菌。
⑵病室的管理:NICU布局合理,空气新鲜,室温控制24~26℃,相对湿度55%~65%,室内安装动态空气消毒器,空气消毒每天3 次,每次1小时,空气消毒前室内通风1小时,以保证空气的新鲜。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水龙头,避免交叉感染。监护室内实行全程无陪护理,一律禁止入室探视,进入NICU应穿隔离服,戴口罩,帽子,消毒手。新生儿床单元的所有用物每天进行更换并高压灭菌,保证1人1套,不共用,发现院内感染时应立即对患儿采取隔离措施,隔离区应做明显标识。
⑶加强呼吸机管理:使用呼吸机时需每天进行呼吸管道的更换消毒,湿化瓶内放入灭菌注射用水,在进行新生儿支气管冲洗术、气管内给药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⑷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新进入NICU工作的人员进入前需进行培训,包括预防医院感染SOP、感染管理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以及正确的洗手等,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入室。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3],因此应严格规定洗手程序:①进入NICU,接触新生儿前后均要洗手;②进行无菌操作前后洗手;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物前后洗手;实践证明,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结 果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细菌培养,依据中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88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2例,感染发生率1.06%,2例均呼吸道感染。
讨 论
因重症监护室中相当一部分是早产儿,低体重儿,其生长发育差,免疫力低,住院时间长,更易被感染;医务人员的手和器械消毒不严也可引起医源叉感染;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未成熟是细菌入侵机体的重要途径;侵入性操作如呼吸机的应用、气管插管、吸痰,各种留置的管路都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的机会,使呼吸道黏膜功能降低,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接触传播、空气传播、血行传播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预防NICU的院内感染最关键是切断其传播途径,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手的卫生,自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注重基础护理以及呼吸机管道的护理,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及预防感染知识,严格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童笑梅,王新利,诸慧华,等.12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4,7(5):279-282.
关键词:母婴同室模式;新生儿护理;探讨
近年来,在母婴同室的建立之下,新生儿的护理方式已经开始由传统封闭式的母婴分离管理模式转化为母婴同室的护理模式,由于很多产妇多初为人母,没有相关的护理知识与经验,加强对婴儿的关爱,大多数产妇均会表现出焦虑,紧张的心态。因此,缓解产妇的不良心理,帮助他们快速的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方式已经成为母婴同室模式的护理要点[1]。近年来,我科采用综合性的护理模式对母婴同室新生儿开展护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产科于2013年1月~7月收治的2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9.2±1.4)岁,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均在母婴同室模式下管理,均未发生产后并发症。将200例产妇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产妇从年龄、分娩方式、新生儿评分等方面来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式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于对照组100例产妇,按照常规母婴护理模式开展护理服务,由护理人员完成全程的护理工作,整个过程未邀请产妇与家属参与;
1.2.2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于观察组100例产妇,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邀请产妇与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具体护理方式如下:
在产妇入院后,加强与产妇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发放宣传手册,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帮助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分娩的知识与注意事项,要注意到,产妇大多伴随一定的焦虑与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分娩,也会严重分娩后的泌乳与恢复,因此,在产妇入院时,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主动热情的接待,在沟通时,护理人员使用温和的语言与态度疏导产妇的负面情绪,根据其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产妇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生命。
在分娩后30min清洗新生儿,将其放置产妇胸前,同时尽早让婴儿吮吸母乳,指导产妇拥抱、腹膜、轻吻新生儿,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此外,根据产妇的个人情况予以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其快速的掌握护理方法,同时,定期查房,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补救[2]。
1.3评价标准 产妇出院前,使用我院自制的问卷调查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类,统计产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能够回答出4个及以上者为掌握,回答出2~3个为基本掌握,1个即1个以下为未掌握。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经t检验,期间比较以χ2检验并以P
2结果
观察组100例产妇81例满意,17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中54例满意,28例基本满意,18例不满意,满意度为82.0%,在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观察组中97例产妇能够掌握基本护理知识,对照组中仅有72例可以掌握基本护理知识,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3讨论
胎儿在脱离母体之后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新生儿适应能力较差,因此,产后环境对于新生儿的发育与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推进之下,母婴同室的制度已经在各个医院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母婴同室管理模式即新生儿与母亲全天在一起进行同室休养的一种模式,该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产妇早开奶,也能够提升产妇的哺乳和护理能力。鼓励产妇与家属共同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能够将产妇从的服从者转化为共同的参与者,可以提升产妇的护理能力,也能够促进产妇的快速恢复。本组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在实施共同参与的护理模式后,产妇与家属满意度与产妇对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普遍优于对照组,上述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总而言之,在母婴同室模式下实施共同参与式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产妇的角度适应性与护理能力,也可以提升产妇与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4]。
参考文献:
[1]詹园园.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的共同参与式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05(10):97-98.
[2]张俊茹.母婴同室探视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22(11):112-113.
【关键词】 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08-01
所谓优质护理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对基础护理进行强化,对护理责任制进行全面落实,并对护理专业内涵进行深化,以此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的护理模式[1]。在我国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以及护理模式日趋更新的形势下,新生儿护理当中已经开始广泛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基于此,为了探讨新生儿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的方式和效果,本文特以我院在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接生的新生儿78例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回顾分析,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我院在2011年8月到2013年8月接生的新生儿78例,新生儿孕周在38到42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6.8周,男42例,女36例,其中46例产妇为剖宫产,32例产妇为正常分娩,依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新生儿分成分析组与比较组两组,每组39例。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新生儿性别、孕周以及产妇分娩方式)没有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式 比较组:给予常规护理以及进行一般的知识宣教;分析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帮助产妇做好即将当上母亲的心理准备,因为许多初产妇都普遍缺乏有关护理新生儿的知识,不能真正把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内心比较恐惧,负担过重,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新生儿母亲做好心理干预,多与其进行沟通。(2)要确保室内有一个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一般来说,室内的温度与湿度分别为保持20-24℃和55%-66%为最佳。(3)观察新生儿的大小便。由于新生儿在出生的24小时之内有着较少的喂奶量以及活动量,因此在喂食时要少量多餐,相关护士要主动更换新生儿的,以加快肠蠕动和大小便的排除速度。(4)护理好脐带。护理人员要在24小时之内对脐带的渗血情况、脐周异味情况和脐轮皮肤的变化情况等进行观察,若上述情况均出现要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对脐带绷带进行更换,并对脐带重新结扎。在洗澡当中要护理好脐带,消毒方式沿着顺时针利用75%酒精棉进行[2],以把脐带和脐轮间的分泌物给消除掉。(5)要检测新生儿的胆红素。要早期监测新生儿的胆红素,这样可以达到早期预防的目的。监测开始时间要在新生儿出生之后到第二天7点30分进行,每天运用JD-2型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同一部位进行监测,每一次对额头以及前胸部两个部位进行采样,以两次所测平均值为准。在测定当中操作人员要把新生儿的双眼用手遮住,这样可以防止红外线刺激新生儿双眼。如果读数增高则表示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这时对静脉血进行抽取并送至生化室进行检验[3]。(6)新生儿。让新生儿保持一个舒适的可以让其进行自我安抚,能够发展新生儿的神经行为。在对新生儿进行安置当中要做好两点:其一,保证新生儿的卧具柔软和舒适,让新生儿能感到安全感,此外在包裹婴儿时要让其手能摸到面部。其二,新生儿的头部要放置软枕,这样可以防止出现新生儿双侧头部平坦的情况,要对其头部位置进行定期更换,最好是平侧卧交替进行。(7)喂养要合理。要重视母乳喂养,因为母乳喂养能够使新生儿NE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得到降低。但是,只给予母乳喂养不能与新生儿生长发育的需求相满足,还应该给予一些微量元素、热能以及维生素等,要给予有吸吮能力的新生儿1:3比例的少量配方早产奶粉[4],剂量为5ml-10ml,每次从新生儿大便情况以及饥饿程度出发来对奶粉浓度进行调整,每次喂养以适量为宜,产妇要早期实施母婴接触,要让新生儿及早吸吮,这样能够提高的泌乳量。(8)进行亲子关怀。护理人员要鼓励产妇多进行母婴互动,如注视、抚摸、拥抱以及亲吻等。护士要对亲子间亲密的重要性进行了解,并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母婴之间的亲密关系。例如多鼓励母亲更换尿垫,待身体好转之后,适当进行母子之间的亲密接触,如怀抱婴儿和进行母乳喂养等,这些都可以把母婴之间的情感表达表现出来。(9)做好母婴床旁护理工作。这项工作就是在床旁洗浴、抚触新生儿,并进行脐带护理和筛查婴儿听力等,洗浴的时间要在每天早上9点开始,并与抚触相结合,要抚摩新生儿的全身,这样可以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以此使皮肤代谢与胃肠道蠕动功能得到增强,使新生儿体格的生长发育得到加快,并能够减少肝肠循环,加快胆红素的排泄速度,以此缩短黄疸的消退时间[5]。要护理好新生儿脐带,防止出现炎症。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既能够让母婴进行近距离接触,让母亲掌握护理新生儿的技能,又能够对产妇及家属猜疑护理有效性的心理进行消除,以此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
2 结果
经相应护理,在护理满意度上,分析组有38例患者信任护理人员,占97.4%,有36例母亲参与到护理当中(92.3%),主动告知的有37例(94.9%),进行知识宣教的有37例(94.9%),39例患者对护理结果满意(100%);比较组有34例患者信任护理人员(87.2%),有30例母亲参与到护理中(76.9%),主动告知的有31例(79.5%),进行知识宣教的有33例(84.6%),34例患者对护理结果满意(87.2%)。分析组均明显高于比较组(P
3 讨论
对新生儿实施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既使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又使新生儿的死亡率得到了降低,其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进行全程护理与宣教,增加了护理的透明度,使母亲对护理新生儿知识的了解度得到了增加,并创建了优质的宣教平台;使广大初产妇体会到了做母亲的感受,也护理人员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同时在全程护理当中贯穿护理安全和细节,使得护理模式更加充满个性化以及人性化,不仅使新生儿护理当中的风险得到了降低,而且还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使医患矛盾的产生率降到了最低[6]。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在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参与度、主动告知度、知识宣教以及满意度上,实施全程优质护理的分析组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比较组(P
总之,通过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来护理新生儿,能够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降低,使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不仅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得到增强,而且还提升了产妇的满意度与信任度。
参考文献
[1] 廖训菊.母婴同室产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721-3721.
[2]王红莲,宋乐.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疾病筛查依从性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3,22(07):547-549.
[3]沈克军,林平.优质护理对婴幼儿雾化吸入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3,28(07):47-48.
[4]王春凤.优质护理模式对于提升儿科护理质量的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5):1199-1200.
[5]王颖,李秀云,旺辉等.“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试点病房的运作与成效[J].
关键词:母婴同室;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23-01
随着母婴同室的建立,新生儿护理工作的模式已从过去长期实行母婴分离、封闭式的集体护理转变为有家属和产妇直接参与的开放式护理。由于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感情特别投入,新生儿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此外大多数产妇初为人母,因地域、文化限制对新生儿护理知识不同程度缺乏,她们迫切需要接受和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这给护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2012~2013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针对其护理难点进行了相应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635 例产妇 其中初产妇577 例 经产妇58 例; 剖宫产441 例 经阴道分娩194 例。足月正常新生儿635例,胎龄37~42周,体重2500~5000g,住院3~7天。
2护理难点
2.1哺乳知识缺乏:(1)本组275例产妇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产后2~3天才开始有乳汁分泌,新生儿吸吮是"空吸",不能主动进行早吸吮,亦不能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造成吸吮次数少(
2.2对薪生儿生理表现知识缺乏:产妇和家属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女婴阴道分泌物、假月经、"马牙"或"板牙"等生理知识缺乏,易紧张焦虑。本组80例因上述原因导致焦虑。
2.3对新生儿日常护理知识缺乏:本组197例受传统观念影响出现以下情况:(1)认为室内不宜通风,对新生儿包裹太厚,保暖过度,导致体温过热。(2)注重新生儿睡头型(后脑勺扁平),常取平卧位,造成溢乳或呕吐。(3)留恋传统"蜡烛包",用布带捆扎新生儿四肢。(4)为新生儿"清胎热",盲目使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导致新生儿呕吐或腹泻。(5)对新生儿脐带的暴露法护理不够理解。(6)不熟悉新生儿触摸意义及方法。
3护理对策
针对以上护理难点,我院将健康教育与实际操作指导相结合,以母乳喂养为重点,结合新生儿的特点,采取以下对策。
3.1对产妇进行授乳知识教育:(1)应早开奶,早吸吮。讲述初乳的重要性,及母乳哺乳的优点。告知初乳中所含各种的营养物质是初来人世的婴儿需要的最佳食物。对新生儿的呼吸道及皮肤能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母亲给婴儿带来更多的母爱和关心,有利于刺激母亲早下奶,母婴同室有利于乳汁分泌,保证足够的乳量。(2)保持正确哺乳姿势和方法。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哺乳,采用母亲感到舒适的原坐着或躺着,母亲能感觉到婴儿吸吮动作缓慢而有力,婴儿显得轻松、愉快。母亲也不感觉痛,如果嘴及下颌部能紧贴。可看到较多的乳晕,吸吮动作小而快,婴儿出现烦躁甚至拒绝吃奶,则说明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婴同室进行哺乳有利于产妇了掌握新生儿的饮食规律,产妇按需哺乳,可提高母乳成功喂养的概率,满足婴儿营养需要。如出现肿胀,乳汁分泌不畅可以热敷,进行按摩,让新生儿吸吮用手辅助乳汁排出,反复进行,直至乳汁通畅。
3.2及时讲明新生儿生理性表现:新生儿的生理表现也是产妇及家属关心的问题,应多为他们讲解这方面的知识。(1)生后1-3天,由于新生儿摄入少,排出水分相对多,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但不超过6%-9%。3天后体重开始回升。如体重下降10%,要注意加强喂养。(2)生后2-3天,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出现生理性黄疸,5-6天达高峰,10-14天消退,不需特殊处理。(3)生后3-5天受母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出现乳腺肿胀,如蚕豆至鸽蛋大小,多于2-3周消退,男女婴均可出现。嘱产妇勿用手挤压,以防感染。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有分泌物或少量出血,1-3天自止。(4)少数新生儿在上颚中线或齿龈部位有散在黄白色、米粒大小隆起颗粒,生后数周或数月消退。通过及时认真的讲解,80例产妇及家属均能理解,并解除了紧张焦虑心理。
3.3传授新的育婴知识摇及时向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改变传统的育儿方法,使其接受新知识。传统的育儿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对护理知识缺乏和受传统观念影响,易导致新生儿出现各种病理状况。最常见的就是新生儿呛奶,新生儿消化道解剖特点已发生溢乳,教育产妇采取合适的姿势和方法,减少溢乳造成的误吸或窒息。告知其哺乳后,将新生儿竖起,并拍后背2~3min,或哺乳后新生儿采取侧卧位;其次是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门窗紧闭,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新生儿的出生探视陪伴者众多,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带入,新生儿的防御机制未成熟,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以要告知家属常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保证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室内保持在22~24℃,55%~60%。对于新生儿的襁褓,应根据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不易包的太厚,以四肢暖和为度。体温保持在36~37℃。新生儿出生24h后应暴露其脐带,对产妇及家属讲明,让他们理解和掌握脐带的护理方法。每天用碘伏棉球擦拭脐轮和脐线端,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也能预防感染。及时向产妇及家属讲明生理性哭闹和病理性哭闹的区别,减少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情绪。如新生儿哭声响亮,婉转,间歇期面色如常,属生理性,可能是不良刺激导致的新生儿不适,产妇无过度紧张。
4讨论
积极提倡教育母婴同室喂养,认真指导其正确的喂养方法,减少误区,有利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减少了新生儿在育儿室的危险,增加了母子的感情,同时为新生儿的护理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
[2]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
[3]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的交流原则和技巧.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874.[4]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应.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53-56.
[5]Egli GE,Egli NS,Newton M.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breast feedings on milk production [J].Pediatrics,1961,27:314-317.
[6]黄美凌,冯健怀,梁丽霞。母婴同室443 例产妇需求调查.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 封三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a)-121-02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妇产科是医院高风险科室之一,妇产科护理人员的责任重大。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维权观念的增强,妇产科护理安全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加强妇产科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将有利于减少医疗纠纷。现将妇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介绍如下:
1 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人员法制观念薄弱
在工作较忙时,有时会忽略患者的权益,出现急症就忙于处理,在处理的同时没有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反馈,一旦出现异常容易导致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
1.2 服务态度缺陷,缺乏良好的护患沟通
妇产科护士紧张忙碌,护患沟通若语言简单、生硬,态度冷漠、厌烦、服务不周、不负责任,就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不满,甚至造成护理纠纷的发生。
1.3 业务水平有限
低年资护士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验不足和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不够都会对护理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当前,患者对护理服务期望值提高,同时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对护理人员也产生了一定的压力,增加了护理风险,对护理安全也产生了威胁。另外,由于新药品种多、更新快,护士对药品的药理作用、用法,注意事项不熟悉,容易出现用药失误。
1.4 制度不熟悉
有章不循、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最终造成过失性护理行为缺陷,是引起护理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
1.4.1制度执行不严如产房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虽有专人专管,定位放置,但由于产房助产人员的随机性,部分助产士责任心不强,未做到班班清点,不熟悉用物的放置,或用完后未及时补充。如需要抢救时,因抢救用物不全延误抢救时机,所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有时护士缺乏“慎独”精神,未严格按照医院规范要求执行各项护理操作。
1.4.2避免因弄错新生儿而发生的护理纠纷如在多个孕妇同时分娩或给新生儿洗澡时,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不审慎,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新生儿手带标记出生后未及时绑上或丢失后未及时补上。
1.4.3新生儿操作新生儿保暖用热水袋或暖箱时,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水温过高,或直接与新生儿皮肤接触;洗澡时,不注意调节水温,水温过高或戴手套洗澡,护士对水温的敏感性降低而引起新生儿烫伤;或未按新生儿暖箱操作规程调节箱温及按规定巡视病房,病区停电时未及时将新生儿从暖箱取出。
1.4.4未严格交接班制度对于危重、手术、输液病人、新生儿未严格进行床头交接班,如出现特殊情况而延误处理时机而造成病人生命危险。
1.4.5护理书写与客观事实不符过多用主观描述,护理记录涂改,病情变化未及时书写。
2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增强法律意识是防范护理纠纷的重要保证,现在人们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有关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双方的合法权利和医院的正当权利。高度的安全意识能使护理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关键。为此,制订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科主任和护士长注重收集各种有关医疗护理违法的事例及案件,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学习、讨论,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使每位护理人员都应具有防范风险的意识,时时都要记住病人的权益,每做一项护理工作都要有前瞻性思考,做到防患于未然,消除各种不安全的护理行为和隐患。
2.2 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加强护患沟通,融洽护患关系
以病人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是防范护理纠纷的基础。每个病人在住院期间都希望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帮助和指导,因此,病人入院时,我们要主动热情接待,发放医患连心卡,主动耐心做好母乳喂养知识和卫生宣教工作,主动巡视,主动帮助、关心、体贴病人。我们要想病人所想,视病人为自己的亲姐妹,主动为其分忧解难,努力做到患者的心理、生活、精神护理,耐心回答提出的问题,以解除其忧虑和不安,尽可能减少冲突的发生,学会用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病人及家属表现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有利于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加强护患沟通,是减少护理纠纷的前提。我们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沟通技巧和方法,树立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服务意识。对病人使用鼓励性和安慰性语言。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善用语言沟通技巧,不仅得到病人和家属的配合、理解,并能使之产生安全感、信任感,融洽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2.3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
注重教育,提高素质 ,鼓励年轻护士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拓宽护士的知识面,吸取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取长补短。另外,护士在使用新药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必要时存档保存说明书,以备查阅,通过业务技术培训,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水平。开展了产房24小时值班制,即由工作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助产士轮流值班,从而加强了产房的技术力量,保障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孕产妇及接生的护理质量。妇产科护士严重缺编,积极向医院争取护士。对新分配、新调入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观察产程技术欠缺,由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产科医生负责培训,并指定专人带教。
2.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2.4.1加强护理管理,完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护理管理制度,在实施及落实制度中,护士长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管理。如产房所必需的用品、药品和急救设备要做到“五定”制度。保持各种物品完好和耗材充足,使急救器材时刻处于备用状态。
2.4.2防止弄错新生儿在多个孕妇同时分娩时,一定要核对新生儿的性别和其母亲的姓名。在给新生儿洗澡及注射时,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手带标记丢失的新生儿要及时补上。
2.4.3防止烫伤新生儿在给新生儿淋浴时,水温应维持在38~40℃。给新生儿用热水袋保暖时,水温应维持在40~60℃,而且热水袋应放在棉包被或毛毯外面。以免烫伤而造成差错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对于入暖箱的新生儿,要严格交接班,定期巡回,防止意外发生。
2.4.4严格交接班制度提前15分钟到岗接班,对于孕妇、手术、危重病人、新病人及新生儿,一定床头交接。在分娩后,由专人送产妇及新生儿回病房,亲手把新生儿交给产妇,让其看清手带标记,并详细向病房护士交清产妇及新生儿的情况。
2.5 做好详细护理记录
各项记录要准确,及时,简洁清晰,不可涂改、删除或撕毁。护士要将认真观察到的情况如实地详细记录。
护理安全可以反映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年轻护士必须加强护理安全教育,使大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点,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通过护理不安全隐患的查找,我们理清了工作思路,规范了护理程序。护理人员要以护理安全为契机,以病人满意为服务宗旨,用我们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母婴同室;产妇;新生儿;并发症;护理质量
母婴同室是当代产科常见的护理方案,指足月儿或1500g以上的早产儿在产出后与产妇24h共处一个房间,由产妇亲自照顾新生儿的饮食起居[1]。在住院期间母子共同生活,医疗和其他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h。据临床实践表明[2],新生儿在产出后,肢体上的抚触能使新生儿感到安全及愉悦,有助于刺激新生儿发育。除此之外,母婴同室能促进产妇尽快泌乳,减少阴道出血,促进产后恢复[3]。本研究对本院产科于2010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顺产产妇进行对照研究,旨在进一步研究母婴同室护理对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产科2010年9月~2012年8月收治的42例顺产产妇,设为对照组,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6.4±3.1)岁,孕周36~40周,平均(39.3±0.5)周,新生儿体重2150~3800g,平均(3120.9±480.1)g,其中男婴22例,女婴20例;选取我院产科于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46例顺产产妇,设为研究组,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1±2.8)岁,孕周37~41周,平均(38.8±0.7)周,新生儿体重2200~3750g,平均(3200.2±510.7)g,其中男婴23,女婴23例。纳入标准:产妇无精神病史;无任何重大躯体性疾病;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及性别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本组产妇在分娩后,护理人员在确认产妇及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的情况下,将产妇送往病房休息,同时将新生儿送往育婴室。在新生儿需要喂养时,将新生儿交与产妇予以母乳喂养。12h后进行第一次喂奶,随后每隔4h喂奶一次。
1.2.2研究组
新生儿产后30min内,清理其呼吸道,擦干其头部和身体血迹、羊水,剪短脐带后将新生儿置于产妇胸部,引导婴儿的嘴触碰,帮助婴儿吸吮母乳。护理人员应称赞产妇在分娩时的表现,并表扬新生儿的可爱,激发产妇初为人母的喜悦感。鼓励产妇通过亲吻、抚摸等肢体接触刺激新生儿的感官反应,增加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印象。经过分娩处理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身旁,让母子进行共处一室。护理人员应对产妇开展健康宣教,指导产妇护理新生儿的要点、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从旁协助产妇进行更换尿布、喂养、脐部护理等日常护理。值得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应提醒产妇每2小时母乳喂养一次,并在喂养的同时给予语言的刺激,以柔和的目光与新生儿进行交流,激发新生儿对外部刺激的主动反应。
1.2.3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2组产妇产后出血、产褥病及乳腺感染并发症发生状况。②记录并比较新生儿哭闹次数、上呼吸道感染、皮炎及腹泻发生率。
1.2.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采取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22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讨论
3.1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而在分娩后产妇需具备照顾新生儿的知识储备能力,使自身能尽快进入母性角色,以此满足其初为人母的愉悦与满足感。传统的产科护理方案强化了产妇的患者角色,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沐浴等护理工作都由护理人员完成,这不利于产妇分娩后的角色转换。母婴同室护理强调由母亲作为主导角色,而护理人员从旁协助产妇完成新生儿的护理工作。母婴同室作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方式,强调将新生儿与产妇视为同组个体,激发了产妇的早期母爱,通过感官刺激与抚慰等方法帮助建立母子之间的感情,激发新生儿吮吸、拥抱等本能反应,从而达到刺激新生儿生长发育的目的[4]。
3.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后出血为2.2%、产褥病2.2%,乳腺感染2.2%,对照组产后出血7.1%、产褥病7.1%、乳腺感染11.9%,研究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这主要得益于母婴同室过程中护士鼓励产妇及早哺乳,新生儿的吮吸作用将刺激产妇催产素分泌,有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尽早排除[5],预防乳腺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产妇身体恢复。产妇产后子宫受创,乳腺分泌物多,极易产生感染,而及早促进产妇泌乳则有利于子宫收缩与恶露的排除,进而降低产后出血、乳腺感染、产褥病并发症的发生。
3.3从2组新生儿各项观察指标可知,研究组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为2.2%、皮炎2.2%、腹泻2.2%,对照组上呼吸感染的概率为7.1%、皮炎9.5%、腹泻7.1%,研究组的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因为母乳是新生儿最安全及营养结构最为合理的食物,能增强新生儿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指导产妇开展肢体抚摸、亲吻等行为能使新生儿获取安全感,有助于减少哭闹频率与次数。值得注意的是,产妇缺少有关新生儿护理的知识,极易出现认知偏差,在护理新生儿的过程中可引发潜在风险事件。因此,在母婴同室护理中,护理人员的健康宣教作用起着引导作用,应科学、合理地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护理知识体系,并促使产妇认识并发症的诱因以及新生儿照护中的预防举措、注意事项,以最大限度降低产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6]。
4小结
母婴同室护理能帮助产妇构建新生儿照护的知识体系及实践技能,可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值得在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荣娟.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86~87.
2万九菊,熊怡,王迎春,等.健康指导在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6~57.
3华骅,沈国英.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8):49~50.
4邵海珍.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77~78.
5徐海宁,李敏香,林望,等.健康教育对母婴同室产妇产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14(12):1973~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