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

第1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语文课程 教学档案 信息化管理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指高校在从事各类教学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对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记录信息资源[1]。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作为高校课程教学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的状况,是高校进行语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一步融入,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资源的主要类型

(一)文本类资源

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文档资源,包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种指令性和指导性文件,如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规划、教育教学计划、语文教学课程设置、新生招生、毕业生分配、毕业生就业、肄业生记录等方面的有关指示、计划、规定、细则、办法、记录等文件资料以及综合性教学文件材料,如高校制定的各种教学制度、语文教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与条例,教学工作的各种统计数据报表。

(二)语文教师师资类资源

高校语文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对语文教学的有序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的不断提升和积累能够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而师资类资源是语文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首先是师资培训类档案,如语文教师未来发展的规划与计划、教师培训实施进度、教师培训考核和总结、委托师资培训、出国进修培训等资料;其次是师资学术类档案,如语文教师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教学科研成果。在各级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各类教材、专著、译著。最后是教研室档案,如高校语文课程教研室的教学总结,教师教学经验总结、教师教学质量及各类竞赛结果、奖励材料、教学情况调查表。语文教师工作量的规定、核定、执行情况、各学期的教师工作量等统计数据资料。

(三)学生类资源

学籍管理资料,如新生入学登记表,学生学籍管理卡、学生成绩记录卡,在校学生花名册。学生学籍变更记录,如有关学生升级、留级、转专业、转学校、休学、转学、复学、退学等的记录资料。学生所获得的各种奖励、处分记录资料,学生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档案资料。完善的学生资料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全面了解,针对学生各自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

(四)招生、毕业、就业类资源

招生类档案,如招生计划、招生简章、学校介绍、专业介绍、新生名单,委托代培计划与合同、招生工作总结等。毕业生分配资料[2],如毕业生分配计划、方案、报告、总结、分配名单、毕业证书发放记录、毕业证书存根、供需见面的计划、合同。毕业生质量调查资料,如高校对毕业生质量调查的规划、计划、总结、调查表,用人单位的审核反馈意见。毕业生就业资料,如校园招聘会、用人企业名单、招聘计划与指标、招聘条件细则、就业合同签订记录、就业信息反馈资料等。

(五)课堂教学类资源

课堂教学类档案,如语文课程任务书、课程安排表,课程进度表,语文教师任课安排表,典型讲义和教案,各种课程的考试题库。实习、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类档案,如语文专业类学生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教学实验、实际训练、校企合作方面的资料。包括上述教学活动中的规划、计划、大纲、总结、指导书、讲义、协议、合同、结果鉴定、报告等。教学管理类档案,如语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工作总结、教学数据上报等资料。

(六)教材、专著、论文类资源

教材、专著类档案,如高校语文教师及职工自编、主编、参编、撰写出版的各类教材、专著的正本[3],语文教材的使用目录,教材的购买、入库、发放及使用记录。论文类档案,如高校具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及其评审意见资料;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获得者名单、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及其有关审批文件和资料。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量在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技术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检索和查询能力,提高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革创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的模式,是高校语文课程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面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如教师通过建立语文学习网页或社区能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并且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下达学习任务和上传学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因此,建设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对提高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乃至高校整体档案的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强大的数据计算、信息资源检索和查询、数字信息资源存储、远程网络传送、不同语言文字自动翻译等功能,以及功能完善的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和加密,会变得更为规范、准确、高效与安全。反过来,数字化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又为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有利于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档案本身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完善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与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完美整合,能够进一步满足教师、学生、教研机构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不同需求。与此同时,便捷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加速了信息的存储、检索、查询、调用、分析等过程。教学档案的建立,能够促进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及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有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4]

(四)增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时展的适应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技水平的迅速进步,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实现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信息化管理条件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才能为高校语文课程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来自于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方面应有的信息资源保障,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及时适应21世纪10年代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分类

(一)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是以纸质载体为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据录入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且查阅非常困难,且需占用大量的存储库房、橱柜和档案架和空间。而数字化档案克服了这些缺点,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方便地无限量地复制。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是指由纸质档案转变为以数字化方式存在的电子档案,也可以直接称其为数字化档案。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

经过数字化建设所形成的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联网,才可以实现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网络范围内的用户对其资源的共享。因此,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网络化管理是最终实现其资源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功能有多种,如网络教学、网络实习、网络作业、网络题库、网络归档、网络组卷、网络借阅、网络检索、网络传送、网络复制、网络上传、网络下载、网络获取、网络存储等。

(三)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安全化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其网络化带来的最为突出的问题[5],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升级管理系统、加强保密措施等方法逐步加以解决。因此语文课程教学档案管理首先是得解决安全保护问题。要防止由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设备及网络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攻击等因素造成的损毁和遗失。其次是安全保密问题。对于涉及保密的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需要采取相应的保密管理措施。所以,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程度也应分为完全公开、部分公开和完全保密进行管理。

(四)高校语文教学档案的服务化管理

对高校语文教学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服务,为用户提供与高校语文教学档案内容与载体相关的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校内的校园局域网、本地的城域网,以及更大范围内的广域网,乃至互联网进行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并可以同时开展对校内外学生、学校、社会各类用户的教学档案网络服务。高校语文教学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方式有多种,如查询、检索、复制、下载、传送、存储、链接等。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语文课程教学档案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安全化等特点。语文教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加快了信息存储、查询、提取的速度,并且能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内的不同需求,同时对高校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建香.浅议高校教学档案信息化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3):225-227.

[2]谭鸿雁.认证服务视角下的高校教学档案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2011(5):42-43.

[3]谢芳清.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2009(3):15.

第2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针;教育改革;多媒体教学;教研系统

0引言

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为社会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互联网行业的升温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高校教育改革进程。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主体战略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关键场所,实现高效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整体教育信息化的关键[2]。本文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进行高校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1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教育改革探索

1.1教育信息化设施建设

区域教育信息化是指在相关机构统一指导下,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推行本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过程[3]。目前,我国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执行已取得些许成果:政策落实、信息课程普及、教育示范区形成等。但在高校教育改革方面仍然存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未形成、信息化教学方式不成熟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立还不够完善。在硬件建设方面,尽管计算机在高校中已经得到普及,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均投入使用,但是存在设备水平较低,使用时间过久、老化严重等问题,需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现代化设备[4]。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离不开网络资源的助力,但目前的高校教育网络带宽较低,信息化教学施行困难,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需要。高校教育除内部开展外,还需要社会参与,所以开放的校园主页,顺畅的浏览环境是招生的重要保障。解决高校自身资金、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需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加快校园网络资源完善,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实现教学资源均匀有效覆盖,缩小高校间的差距[5]。由于学校地位、实力影响,当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高校间并不均衡。所以在全面提升校园网络带宽的基础上,要全方位推进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建立校园个人信息化终端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全方位提高。

1.2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

1.2.1教学方式信息化

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重点是进行以满足高校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6]。基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教育改革大致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教学信息化,建设高校自身教学资源,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网络化,不同高校重点学科形成示范课程,实现教育资源网络共享;二是教研系统信息化,安排网络课堂,实现多方位互动;三是教育管理服务资源建设,建设管理服务资源平台。实现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要从教师入手。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将计算机使用技能纳入教师录用、评定考核中,对全体在职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大力推进教师教学环节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备课、授课环节、教学评价、教学互动等环节中。在创新教学模式过程中,变革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教育发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完成高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信息化建设过程就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使多媒体技术深入渗透至各学科教学中,将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学信息化过程融合,重点是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当前的高校教育中,板书、书本教育是主要教学手段,在信息化发展时代,传统教学手段效率低下,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要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信息网络化,提高教学资源的复用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形成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水平。

1.2.2教研系统信息化

教研系统信息化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高校教研系统信息化实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网络教研平台搭建、教研信息管理、教研资源共享、教研实验系统实现。当前网络教研平台尚处于重点建设阶段,校级教研信息化应用系统尚未实现普及。进行教研系统的信息化可以形成数字化的教研资源,提供可共享的示范性教案、教学课件,区域分享优秀教学案例,共同使用学术文献数据库、教研信息资源库等。教研系统的信息化可以实现教育资源深层次的信息化,实现高校教研联合互动,共同推进高校教育改革进程。

1.2.3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

当前,高校系统的教育管理服务水平有限,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信息化是进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一环。目前高校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仅仅停留在校园门户网站建设阶段,而进行信息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科研教育专区等多管理服务系统的开发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系统化保障,并提高高校综合管理服务效率。教育管理服务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高校信息高效共享。当前高校信息与宣传渠道通常就是上传下达的主体见面传达方法,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专用窗口进行信息,有利于高校内部信息的传达。同时,社会群体通过专门的信息窗口了解学校信息,可以拓展高校招收学生的途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管理可以科学检验教育水平,根据评估指标进行教育改革合理化评价。科研教育专区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同时可以汇集区域内整体的教育信息,为高校教育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第3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教育信息化日益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今天,越来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传统的师范生培养体系中,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逐渐流于形式。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培养平台和培养模式,使得教育信息化专业性的人才已跟不上我国基础性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和发展途径已迫在眉睫。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及其培养的基本思路

在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学科教学论的具体要求,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的要求进行培养。笔者在具体的培养实践中,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谓一个中心,是指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在创造性、开拓性方面。两个基本点在于“教师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改革”。教师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在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硬件”,是实现的硬件基础和物质保障;而教学模式与策略改革,则是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软件”,从教学理念上对教学方法和改革路径进行更新,是实现改革目标的软件环境和思想保障。

二、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就目前而言,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模式上,我国大多数高校与中小学是相互独立的,模式单一、课程简单的特点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与实践脱节,基本远离教学一线。此外,对是否开设其他选修课程,教育主管部门没有统一规定,各高校基本上根据自身专业设置和师资情况自行开设,每个高校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这种仅仅通过开设现代化教育技术课程来提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信息化所需教学能力的需求。

(二)高校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第一,很多高校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解较为肤浅,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理解等同于计算机相关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对于师范生应具备的教育技术理论、教育媒传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第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多数高校教师也只是从理论上进行教学,忽略了相关的实践教育,导致很多高校师范生对自身学习不重视,甚至有少数学生出现了厌学的情况。

(三)高校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匮乏。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保障,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是其中的主要教学设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诸多高校的微格教室通常是数量较少、相关软硬件设施陈旧,无法适应当今教学手段的需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信息化教学能力课程往往是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观摩而不能进行具体的实践操作。

三、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设计

(一)加强课程改革,促进高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一,高校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同时辅以相关选修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初步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中,关键是需要让学生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当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要以教学设计为轴,以教学单位为环节逐步地为学生完成教学任务驱动,在设计好的教学环境中对学生加以培养和训练。第二,高校尤其是高师院校,必须重视公共课程的开设。各学科公共课的开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优化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运用,创设良好的培养环境。第一,重视学校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为满足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需要,必须增加实验室的数量,扩大其规模,提高软硬件水平。第二,微格教室等信息化实验室资源应渐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高等院校尤其是我国的高师,为师范生利用微格教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时间,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到微格教室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实践操作。第三,为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能力,学校可以安排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和该课程任课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微格实践课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科背景,在相关的教学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通过多角度让学生观摩具体的实践案列,最终让学生从中受益。

(三)高校师范生要开展多样化的见习和实习活动。教育见习是高校师范生将教育理论联系到教学实践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是师范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未来的教学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现场接触和体验,它不同于学生上学时的课堂听讲,两者听讲的目的不同、视角不同,体验也就不同。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高校师范生的教育见习也可以分为到中小学课堂的现场见习,通过拍摄或从互联网搜索典型教学案例观摩的网络见习两种方式。高校首先应加强与中小学的工作联系与教学合作,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有进入到中小学课堂见习,近距离了解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有效学习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典型案例等。

第4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53-02

评价模型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而评价的基本思路、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权重则是评价模型最核心的要素。

一、评价的基本思路

在选择评价方法之前,先要确定评价目的及评价依据。

(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目的

本文所研究和建立的模型是用来衡量广东省以文科类为主的民办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随着服务对象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本文建立的模型可用于以下服务对象:

1.政府。将模型提供给政府,目的是使政府更清楚地了解广东省民办高等学校信息化的现状和需求,争取让政府从经济上、政策上对民办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

2.学校。将模型提供给学校,目的是让各个民办高校有关领导和部门用来评价自己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找出差距及制定发展规划和改进措施。

3.社会。将模型用于社会,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个更方便、更准确地了解广东省民办高校信息化水平。

4.研究者。将模型提供给研究者,可以促进研究者更深入地开展民办高校信息化研究工作。

(二)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依据

1.要考虑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目前,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2.要借鉴国内外已成熟的同类评价模型。如《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高校教育技术工程的绩效研究》等等,在这些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和民办高校经费来源的特殊性,来制定实用的模型。

3.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高效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用创新性人才。

二、评价方法

在评价中,不同的评价方法将对评价结果有着不同的影响。根据教育信息化涉及的指标多且难以统一量化的特点,本文采用的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各个三级指标都用相应的量纲来给出评价值。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根据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客观赋权法和主观赋权法。其他一些评价方法中权重确定基本上都离不开这两种思路。客观赋权法,即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或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来确定权数,客观赋权法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主观赋权法,多是采用综合咨询评分的定性方法,主观赋权法因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降低或夸大了某些作用,致使排序的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现实关系[1]。由于客观赋权法使用起来比较复杂,故本文采用的是较简单的主观赋权法,邀请本校的几位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给每个指标给出权重,然后取他们的平均值作为各指标的权重。

三、评价指标及权重

(一)确定评价指标

为了使模型合理、科学、实用,我们分两个阶段确定各项指标。

1.分解细化阶段。分解细化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分解教育信息化目标,提出尽量详尽的初拟指标。在拟定相应的评价内容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解、细化目标,使之可以观察和测量,所以,一般采用集体讨论方法,召集有关人员,集思广益,详细列出与目标有关的所有指标。根据目标的复杂程度,有些目标可由若干一级指标构成,某些一级指标又可以分解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这些不同层次的指标便构成评价模型。

2.筛选归并阶段。筛选归并阶段的任务是将初拟的评价模型进行适当的筛选和归并。目的是精简指标[2]。由于受到人力、物力和时间的限制,根据庞大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所收集到的指标必定是多而杂乱,必须将实用的指标筛选出来,将相同的或相似的指标合并,使选取的指标更能体现目标的本质,以保证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有效性,同时突出评价的重点,使评价更具有可行性和导向性。

3.试验修订。经过筛选、归并,确定了评价模型后,还应当制定相应的评定标准,以判断达成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价对象进行小范围的试验,并根据试验的结果,对评价模型及评定标准进行修订[3]。本文给每个指标都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利用该评价模型对广东省的几所以文科类为主的民办高校进行了教育信息化评分,试验的结果是部分指标难以准确公正地量化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也有待完善。

本文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和制度、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过程和教育信息化的产出三个大的方面,首先用发散思维,集合身边所有人的智慧,以及从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国家指导性文件中选取其中可用的,易量化和数据好收集的指标,将这些跟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有关的所有一级指标列出来;接着对这些列出来的指标仔细分析和筛选,将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指标合而为一,将不太合适的或是不好量化打分的指标删掉,确定了一级指标。用同样的方法,再确定二、三级指标。共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这39个三级指标中包含了21个定量指标和18个定性指标。

(二)确定权重

权重是指客观地反映模型中各层次、各集合中的指标的重要程度,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

在设计评价方案时,选择正确的模型是最为重要的,权重的确定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样一套模型,如赋予不同的权重,评价的结论会大相径庭,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为此,必须研究各种指标的权重确定问题[4]。

常用的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主观经验法。评价者凭自己以往的经验直接给指标加权,如日本劳动科研所的木林富士朗提出的权重分配模式。

2.主次指标排除分类法,也称A、B、C分类加权法。具体操作分为排队和加权两步:排队是将指标由大到小或由重要到一般,依次排列;加权是在排队的基础上,按照A、B、C三类指标赋权,如按照A、B、C的顺序直接赋予3、2、1的不同权数。

3.专家调查加权法。这种方法是要求所聘请的专家先独立地对评价指标加权,然后对每个评价指标的权数取平均值,作为权重系数。

考虑到第一种方法,只凭本文的经验直接给出指标的权重,可能会因为对教育信息化各项指标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以及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不足,容易给出错误的权重;第二种方法对每个指标的重要性做了明确区分,但没有给出定量的权重值,不利于最终权重的确定;故本文采用的是第三种调查加权法,聘请5位教育信息化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作为专家给每个指标加权。

从下图1,可以更直观地看出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各个一级指标所占权重的比例。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设的产出”的权重最大,即产出这一指标是最重要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的重要程度,其次且程度相当。“信息化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是排在最后面。

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后,再确定各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方法跟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一样。

根据以上专家赋权,39个三级指标中,21个定量指标所占权重之和是68%,18个定性指标所占权重之和是32%,具体各级指标和权重如下:(1)在校生数/学生用计算机台数(3.8%)。(2)教职工人数/学校行政用计算机台数(2.4%)。(3)多媒体教室比例(1.5%)。(4)三年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6.3%)。(5)图书馆电子资源月下载篇数/在校师生总数(1.8%)。(6)图书馆购置数字资源经费情况(1.7%)。(7)完全购买的和在线可下载的电子图书/在校师生总数(1.5%)。(8)校园网覆盖率(1.5%)。(9)校园网带宽(1.2%)。(10)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网情况(1%)。(11)网络存储空间大小(1.8%)。(12)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制度、计划及效果(0.5%)。(13)定期对教职工进行信息化培训(1%)。(14)学校领导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1.8%)。(15)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部门人员设置、分工及职责情况(0.7%)。(16)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经费预算、工作目标、岗位责任制、改进措施等相关的文件是否齐全,可操作性和执行情况(1.3%)。(17)信息化相关激励政策情况(1.7%)。(18)网络病毒的防治水平(2.5%)。(19)网络运行故障监测系统的监测水平(2%)。(20)信息安全负责制情况(1%)。(21)教师使用教育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能力(3%)。(22)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能力(3%)。(23)多媒体教室使用率(2%)。(24)学生平均每周使用计算机时间(5%)。(25)所有部门都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办公自动化管理情况(1.3%)。(26)设备维护情况(2.5%)。(27)电子邮件系统建设水平(1.8%)。(28)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水平(1.9%)。(29)信息资源共享水平(2%)。(30)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容量(2.5%)。(31)学生学习并遵守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法律和道德准则(1%)。(32)学生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如收集、整理和加工学习信息的能力(2%)。(33)毕业生就业率(7.5%)。(34)学生对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满意度(1%)。(35)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10.8%)。(36)省级精品课程数量(6.5%)。(37)校级精品课程数量(2%)。(38)一年内、著作(2%)。(39)一年内主编、参编教材(5.2%)。

四、结束语

制定出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模型,很难同时用来比较不同省份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评价指标可以相同或相近,但权重不一样,因为指标的量纲不一样。

参考文献:

[1]郝晓玲,等,信息化绩效评价构架、实施与案例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冰洁.基于“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第5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 高校教育 信息化

云计算的兴起和发展,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教育信息化必将从以计算机辅助教育为中心,走向以数据、计算和服务为中心的云时代。必须主动思考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影响,认真研究高校教育云机制的建设,积极探索高校教育云平台的设计。

1 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1.1 云计算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构建模式,可降低建设成本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对院校来讲,教学科研和日常办公的基础设施投入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并且由于各自为建,这些设施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使用,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使有限的资源和财力没有发挥应有价值。利用云计算IT基础架构,能够建立统一的架构体系,可以最大限度整合资源,形成综合集成、功能强大的高校教育基础设施云平台。各院校按照整体架构进行统一部署和建设,而无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

1.2 云计算提供了新的资源共享模式,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当前,高校资源库建设还存在着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共享程度低,以及沟通协作信息链路不畅等问题。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型的共享与服务机制,可以充分保证资源建设、共享与服务的安全健康运行。在云计算模式中,各高校通过构筑公共资源云平台,教育资源的共享会变得更密切。资源云平台可集成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高、精、尖科技设备资源和超级实验环境资源。名师精品课程、一流实验环境、虚拟感观体验、仿真实验教学、人机数字互动及专业电子图书资料等,都是云计算服务应用的具体表现。各院校之间还可通过云平台共建互补,促进学术交流,营造学术氛围。在技术项目上,相关研究人员可通过云平台实现跨院校和跨专业的合作,交流研究中的新观念,分享合作研究成果,为学术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1.3 云计算提供了新的信息安全保障模式,可实现全面信息防护

在云计算环境下,数据存储在“云端”,本地不再存储任何数据。立体动态的防范和网格计算紧密结合,能够及时应对网络中不断出现的新型攻击,可以支持实时动态的规则库更新和病毒样本收集,缩短威胁处理的响应时间。同时,在云端有专业信息安全团队负责数据资源的安全维护和备份工作。教员和学员通过网络就能访问自己的数据,不用担心病毒和黑客的侵袭,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硬件损坏、数据丢失,同时也杜绝了因使用人员非法拷贝文件所造成的无意泄密现象,既省开支,又确保了信息安全。

1.4 云计算提供了新的学习环境构建模式,可促进学员的学习与创新

在云计算条件下,所有资源都整合在“云端”,每个学员可根据云服务的不同类型,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自由创建虚拟社区,搭建个人虚拟学习环境,与其他学员一起进行协作学习。在这种特殊的学习环境中,学员以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为主要方式,可充分发挥其特长,并与其他学员分享知识、互助合作、自由交流。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方向的人员,都可进入社区共同学习和讨论,取长补短,充实内容,多元、实时、立体化交流知识和经验。

2 高校教育云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2.1 高校教育云平_结构设计

云计算提供的全新模式,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环境。应充分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化、超强计算能力及资源共享等技术优势,构建统一的院校教育云平台。各院校可在高校教育云平台的架构下,按照统一的建设规划与部署,建立自己的内部云,以云的形式实现本院校内部资源共享,并选择性地与其他院校共享。

2.2 高校教育云平台云类型设计

教育资源包括基础教学设施、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等等。科学划分高校教育云平台的云类型,有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

2.2.1 云基础硬件

主要提供最基本的计算、存储、传输和网络设备等物理资源,通过虚拟技术和集群技术对基础硬件资源进行抽象,消除物理硬件限制,简化硬件管理程序,提高硬件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云计算系统的可扩展性。

2.2.2 云软件服务

主要提供软件的在线按需服务,通过操作系统和中间插件的配合运用,实现计算能力及存储资源调度、协调及监控,为业务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和基础服务支撑。

2.2.3 云在线办公

主要是把所有的办公应用程序和文件资料存储在“云端”,通过访问和调用,实现不同终端用户在线日程进度安排、内容协作规划、教学需求对接、过程监控管理,以及各类资料数据、课件案例、成果经验共享协作,完成网上协作办公。

2.2.4 云学习资源

主要是利用云计算的虚拟共享优势,有效配置、合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直观操作体验,锻炼积累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同时,也可有效规避操作失误带来的装备损坏、人身伤害,降低成本和风险。

2.2.5 云需求解析

主要是利用云处理平台的汇总、分析和反馈功能,将海量的个体终端信息,经过“云端”的分析处理,向需求双方提供实时、准确、连续的信息资源,实现需求与实际匹配平衡、协调共享和无缝对接,为高校在生员分配、课程设置、教学更新、跟踪指导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3 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1 加快提高网络速率容量

基于网络的云计算,对网络带宽等基础建设有较高要求。当前,有的院校网络与云计算的快速响应需求存有差距,提升满足云计算要求的网络宽带传输容量和速率是当务之急。

3.2 科学制定公共建用标准

迄今云计算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公共建用标准,因此亟须统一各院校云计算平台的技术体制、数据格式和软件标准,为实现各平台之间的兼容和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3.3 研究确定终端接入问题

理论上讲,学习者只需安装简单的操作系统和浏览器等终端设备(包括手机、PDA、便携上网本),就能通过网络从“云端”获取所需数据。但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对终端设备和接入方式进行研究、论证和规定,确定哪些终端设备可以接入云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国.云计算平台应用设计[J].信息通信学院学报,2013(08).

作者简介

裴扬(1995-),男,浙江省海宁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防生,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机务教学。

第6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校园信息化存储成亮点

面对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存储产品就成为与教育信息化相伴而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图书馆数字化潮流带动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作为校园信息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除了可以将众多图书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放在网上供师生共享、检索之外,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竞争中的地位都大有裨益。此外,一座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显然不会只有图书,而应该是集成音频、视频、多媒体等各种其它形式的媒体资源,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阅读新空间。

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看,最近几年校园网建设蓬勃发展,中国教育网已经联上了1000多所大学,还有很多中小学,包括图书馆等信息资源方面的工作也都蓬勃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存储。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关于教育行业信息存储的研讨会议上,各方也希望业内同行能够进一步探讨技术,共同提高,使教育信息能够得到更普遍的应用。

不难看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逐渐深入的情况下,存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需求已经基本成熟,拥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存储厂商重点关注的一块市场。

“从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来看,已经基本完成了基础网络架构和计算平台的架构,现在进入了信息平台的整合阶段。因而,目前高校的存储应用需求主要集中在数据集中、数据存储方面,对此,我们从产品和方案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浪潮安徽区总经理陈良明告诉记者,“因此,深耕教育行业特别是高校用户,是我们目前在存储市场的工作重点。”

细分市场以用为本

然而,存储产品在教育行业的应用也受到其自身业务应用特性和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何提供具备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就成为IT厂商关注的焦点。

首先,教育用户在网络应用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多媒体教学资源,同时,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开通,更多教学资料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数据量更为庞大,需要存储产品具有大容量的支持能力。其次,教育资源在校园网的不同位置分布往往会出现相对的集中,比如网络中心、数字图书馆、分校区都会成为不同教育资源访问频率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为了减小整体网络的拥塞,就近提供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服务,实现分散存储就成为教育存储应用的特征需求。

不仅如此,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更多依赖于国家政策性的投入和支持,由于资金投入规模、信息化进展程度等的差别,对存储产品和方案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为此,需要存储设备供应商对其进行细分。陈良明告诉记者:“像211工程等国家支持的重点院校,对新技术的需求强烈,浪潮建议这类高校可采用光纤存储。而对于以自筹资金为主的普通职高、专科院校,浪潮则提供完整的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以帮助其实现存储的网络化。因此,如何在最大化保证用户投资的同时,满足教育用户对存储的业务应用需求也是供应商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教育行业市场按照各自特点可以划分成两个子市场--高教市场和普教市场,这两个市场由于信息化建设程度的不同,对存储的需求也有着各自明显的特点。高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高,对于存储的需求是‘用好’,对技术的理解程度较高,容易接受更新的技术;普教市场则是另一种情况,信息化的深入使得存储需求逐渐凸现出来,目前的需求集中在海量存储这个层面。另外,由于普教信息化主体的多样性,因而其采购状况也比较复杂,有以单一学校为主体的采购,也有以区为单位的集中采购。”陈良明表示:“针对教育行业拓展的系统工程被我们称为‘IF计划’,即准备与教育行业各子市场特点相契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灵活可变。同时,在渠道建设上,我们也加强了与教育行业的契合,一方面,吸纳了一部分在教育行业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系统集成商,以提升服务高端客户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分销系统的构建继续加强对用户的覆盖,以满足普教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努力构建“大存储”

在去年12月份召开的,由教育部主办的2006年教育行业信息存储秋季大会上,加强教育行业的信息、网络存储应用,探讨教育行业信息存储的新问题、新技术、新趋势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大会以“教育信息存储应用”为主题,有关地区教育部门负责人、高校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的负责人、专家齐聚一堂,通过教育存储专家论坛、案例介绍、技术交流、自由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我国教育网络及教育信息的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能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存储的重要性,调整完善信息存储策略、技术与管理措施,加强教育信息的存储应用。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长期重点合作伙伴之一,华为3Com公司相关负责人指出:根据权威机构的数据,在今天世界的存储市场,硬件只占了33%,软件占到19%,而服务占到了48%,也就是说,过去大部分的厂商和合作伙伴一起销售的只是纯粹的硬件产品,而不是专门的整体解决方案。而今天华为3Com是把软件、硬件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把单一的存储与整体教育信息化部署结合在一起,把用户的业务需求、渠道合作伙伴的中间开发能力、厂商的技术品质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具有构建整个IT系统基础架构所必需的高可靠、高性能、高扩展性和由网格存储技术、连续数据保护技术、广域网远程复制技术等丰富的数据传输和管理技术组成的“大存储”整体解决方案。

第7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1.1网络教学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网络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的或者能被用于教育目的服务的各种资源。按照资源的形态分,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人力资源;按照使用对象来分。网络教育资源可分为三类:学习资源、科研资源、备课资源。其中,教师本身也是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获取、识别、加工、处理、传递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思想、实践模式等都是网络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我国目前可建设的资源主要包括9类,分别是;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它类型的资源,如:电子图书、工具软件和影片等等。

1.2网络教育资源的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和学习工具,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这两种在信息社会所需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然成为其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就无法建构起理想的教学环境,而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水平。

2高校信息课程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相关情况

2.1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经走过将近20年的历程。目标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均达到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并带动所有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目前,校园网已经在大学普及,联网的多媒体教室比例不断上升,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备课、上课、查阅文献等十分普遍。现代信息技术也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乃至娱乐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2高校信息建设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是各级各类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它已经深入课堂,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高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仍然存在以下深层次的问题:

(1)高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有待提高。

据调查,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共同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高校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远远低于学生。

(2)应用效果不佳,没有将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没有真正促进教学改革。

据对不同类型大学学生的抽样调查统计。有65.5%的学生认为一半以上的任课教师仍然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

(3)课程资源贫乏且适用性差。

许多教师备课时还要花大量精力做一些低层次、重复的课件,没有充分的、优质的资源可以共享。有报道指出,某评估专家进入某校的网络教室,学生上座率非常高,但差不多有99%的学生在利用网络看电影或聊天。学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却无人问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网络课程资源的吸引力不够。因此,开发优质的信息化网络课程资源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1)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管理,

课程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大学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纽带,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教育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所必需的,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因此,各高校领导,特别是教务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课程资源在推动教学改革、为师生教学服务方面的作用,组织好开发、管理工作。

(2)重视校园网的潜件建设,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新的高校教学模式。

网络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有没有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没有与信息化高等教育相匹配的高等教育教学理论,是制约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瓶颈。特别强调的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是潜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高等教育理论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及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应当组织力量研究信息化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构建信息化高等教育理论新体系。

(3)注重培养复合型新教师。

优质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应用于教学的先进工具,更应是先进教育思想、人机界面技术以及名师教学经验的结晶。所以,课程资源建设前期可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共同协作的过程,由多方面专家协同工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学科课程专家提供前沿知识并使用已经建成的课程资源库;教育学专家协同课程专家制订、优化教学设计方案,教育技术专家搭建技术平台。未来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必须是由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而不必是技术专家)的现代新型教师才能真正完成。

(4)跨院校协同合作,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巨大的兼容性和信息的开放性。是现代信息资源的基本特点。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课程资源浪费,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建设可以采取协同合作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可以以专业协会、学科网站为依托,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围绕某一课程,共同合作,共同开发。

建成全国联网的课程资源平台。我们也可以建立省级、城域、校级跨学科的资源平台。

高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现代教育思想的统领下,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高度整合,才能建成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库,才能被广大高校教师所接受和运用,也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于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做出贡献。

3高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对策

第8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相对于近些年轰轰烈烈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热潮迭起的职业教育而言,2006年对于教育信息化,也许真的可以说今年无大事。经过十多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信息化目前已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期。

但是,在无大事的表面现象之下,却涌动着深层的新鲜的变化。这些来自第一线的变化,经过了最初的浮躁,开始回归理性,而且,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探索。这都预示着,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应用转型时期,教育行业用户更多地开始考虑应用的问题,在资金投入、系统建设和采购标准上日趋理性。无论是高校、职校还是中小学等,在重大应用、资源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缩小东西部数字鸿沟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因为教育信息化启动的步伐不一致,有的建设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建设的效果比较好;有的起步比较早,但是建设过程当中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形成了很多的信息孤岛,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信息化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这是一个深层次管理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机制的问题。因此教育信息化的下一步工作就是机制、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教育信息化最终的目的是要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回报――怎么以最低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也就是性价比最好。而在信息化过程中,技术是一种手段,这条建设道路还会非常艰苦、漫长和曲折。

一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项目完成

网格是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信息革命的第三大浪潮。网格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即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等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因此被看成是未来的互联网技术。网格研究的一个共同点是实现包括信息、知识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智能共享。

2006年9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12所知名高校联合承担的教育部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项目宣告完成。经过十多位专家近3年的联合攻关,该项目已整合了全国13个省市、20所重要高校的大量网格资源,聚合计算能力超过每秒16万亿次,存储容量超过170TB,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网格之一。

目前,项目组已成功开发和部署了生物信息学、图像处理、计算流体力学、海量信息处理和大学课程在线等5类应用网格。

点 评:

该项目把国家教育信息资源多快好省地整合起来,高效利用和共享。同时开发的网格中间件CGSP已经受到国际组织高度关注,并且在引导着国际上ChinaGrid技术标准的形成。

二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西部行活动正式启动

资源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现在已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优秀的资源正在往西部输送。

2006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西部行活动正式启动。这个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宽带P2P应用推进联盟联合举办的。活动从6月2日开始,到年底结束,为期7个月,主要面向新疆、内蒙古、宁夏、贵州、江西、湖南、陕西、吉林等8个省(自治区)的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利用先进的P2P技术,将资源联盟内各知名学校的优秀教育信息资源,无偿传送给急需这些资源的广大师生,并且进行长期的内容支持。

点 评:

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缩小数字鸿沟,为西部网络教育建立一种创新的模式,让西部的孩子们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这是一种新鲜的模式。

三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远程培训项目启动

2006年8月,一次影响广泛深远的教师远程培训拉开了序幕。“32班广西鹿寨学员签到、22班河南新密学员签到、20班济南历城签到……”随着分布在28个省份的47个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通过视频会议系统陆续向北京现场进行网上报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国家远程培训项目正式启动。

这次培训历时半个月。培训以解决基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为目标;课程内容以案例为载体展开,尽可能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案例解答一线教师的困惑,聚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疑点、难点与重点,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点 评:

由于尝试采用了网络视频直播及文本阅读等形式,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全国近万名教师可以同时在线接受高质量的培训。这是一种大规模、高效益、低成本的教师培训方式。

四 广泛普及农村中小学教学光盘的应用

2006年5月,教育部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广泛普及教学光盘的应用。通知指出,保证每套设备每周使用不少于20课时。要进一步增加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的配备,加大教学光盘和播放设备进教室的力度。工程招标结余资金主要用于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增加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不得挪作他用。通知还强调,要切实保证采购光盘的质量。要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采购教学光盘。

点 评:

广泛普及教学光盘的应用,将有力地缓解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师不足和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

五 首个数字化学习港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运行

学习型的社会,离不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它能把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完成终身学习这样的需求。

近几年,社区教育正在风生水起,焕发出勃勃的生机。2006年9月,上海远程教育系统落地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10万居民可在居委会和地区图书馆任意选学各种课程。延吉街道党工委书记楼满信说:“投入30万元让10万居民永久享用上亿元的教育资源,太值了!”

2006年10月,全国首个数字化学习港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在天津市南开区水上街欣苑小区正式启动运行。中心建有学习咨询区、学习体验区、休闲式的数字学习吧及多媒体视听教室,共拥有100多台数字学习终端,可以提供本专科等多层次、多门类,上百个专业课程的远程教育,并设置各类资格证书教育、继续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市民基本素养、化生活艺术、健康保健等社区居民教育课程。

第9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

教育信息化时事、热点的及时、全面、深度报道。

对话

与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学者的深度对话,展现独特思想。

专栏

业内人士对热点问题、现象的独特见解。

巡礼

展现区域、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其他地区的辐射与带动。

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研教改。

(1)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设计集锦

提出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各种实际问题,探寻答案。

(2)蓝调解码

同期呈现两篇探讨内容相近的文章,在对比中收获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的新理解、新认识。

(3)优质课展台

以“教学设计+点评”的形式呈现,展现优秀案例,提供教学参考。

(4)名师课堂

基于实践案例,由任课教师发起议题,名师同步答疑,并延伸至信息技术教学的再加工、深设计、多挖掘。

课程整合

展现各学科一线教师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理念和创新应用。

(1)整合视导

展现不同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突出实用性。

(2)深度学习实验

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案例,并透过不同的视角和预期来诠释深度学习。

(3)微课程教学法研究

推荐实施翻转课堂的成功案例,并由专家针对案例予以指导,引发互动。

(4)网络教研团队

NOC“网络教研团队”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凸显团队协作教研的力量。

(5)NOC活动获奖课例展示

NOC“教学实践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6)教学APP的学科运用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或教学片段,呈现APP在各科教学中的运用。

技术与应用

展现新技术及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对技术的各种创新应用。

(1)高手论技

高手团队将以“文章+讨论”的形式,呈现最新技术及其深层次应用。

(2)实用教学软件兵器谱

推荐实用、易用、有效的教学软件,分享在教学中使用工具的实践经验和理性思考。

(3)信息技术实验

介绍信息技术实验的各种做法,分为定量研究、分类比较、技术攻关三类。

(4)生活・技术・探索

从科学、技术和艺术视角,介绍Arduino、Scratch等常见软硬件的具体应用,引导更多师生去做跨领域、跨学科、结合真实世界的研究。

(5)影视动漫制作

讲述动漫教学在中小学的具体开展情况。

(6)办公“神器”――Office

基于Office 2016展开,并与之前的多个版本做比较,阐述其在日常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7)NOC活动获奖工具展示

NOC“数字化学习工具评优”赛项获奖案例展示及点评。

(8)微课制作工具

针对不同需求,推荐实用、简洁、效果好的微课技术工具。

(9)众创空间

关注创客教育、创客空间的创建、开展,反映一线教对创客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数字社区

展现教育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悟,偏重人文特色。

(1)每月新见

推荐最新技术并“联想”其教育应用,用教育的眼光洞察世界的变化。

(2)Hold住新课程

剖析新课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展现各地教师对课改的践行。

(3)翻转故事

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解读国内外翻转案例,以帮助教师实施翻转课堂。

(4)教育云梯

探寻“云”时代教育领域中各种热点问题和思想。

(5)微言热议

关注热点博文,并邀请业内人士针对“微言”集思广益。

(6)会议综述

重点关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各类会议,综述会议内容,呈现会议亮点,带来思想碰撞。

(7)e线教研

呈现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教研实践、思考。

域外采风

展现国外教育领域的人文风貌,包括外文综述、异国散记等。

高教专区

聚焦并展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新理念、新研究、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