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

第1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就此,我国将会计学列为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非会计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其培养目标与会计专业学生是不同的。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对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会计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基本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国贸专业学生将来的工作重点放在对外贸易业务上,因此对其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应该是懂会计,运用会计信息为其专业服务,而非做会计。会计学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了解会计核算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的编报,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建立会计为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理念,具备应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文借助于问卷调查,探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调查的对象为湘南学院经济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及教师。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二是调查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程度,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满意度。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69份,回收率84.5%。

(二)调查结果统计情况

1.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的统计分析。

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及学习目的调查统计情况

从 的结果显示: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是不了解会计学的,但并不影响大多数学生对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该课程。结果还显示,很多学生不了解国贸专业与会计学的关系,因此,这就要求应课教师掌握国贸专业的一些学科知识,并在开始时,介绍一些国贸专业与会计学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会计学的重要性。

第2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日益发展的国际贸易活动,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健所在。本文从人才培养定位和社会岗位需求出发,提出了从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双证制度、实验实训和师资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构建国际贾易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新思路。

一、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

(一)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院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年均递增速度均在20%以上。2008年我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036所,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远未到位,现行的高考制度在政策导向上也轻视高职院校,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选择高等职业院校实属出于无奈,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在”本科压缩型”和”岗位技能型”中取得平衡,既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注重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是探索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一个专业,目前,我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院校(本科)约38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约490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约510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根据对相关用人单位的调查得知,吸收国际贸易专业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能力强、上手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因此,应该以职业岗位来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增强动手能力,缩短上岗周期,并兼顾学生的后续职业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增强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该培养目标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知识够,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可以直接从事国际商务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把握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加入WTO《新外贸法》的颁布,都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增长,从贸易总量看.2006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再加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选择来华投资,据保守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需要150一200万的外贸人才,而从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外贸工作,尚有100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但市场的现实情况却是,外贸企业招工和毕业生找工作双难的局面,这就充分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能力、素质上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断层和偏差。因此,我国引入了“职业能力本位”的指一导思想,提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思路。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岗位(群)分析

由表1所示可知,国际贸易工作岗位的职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可以简单的表示为: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十国际贸易单证等实务技能+国际货运知识十报检、关务知识+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工作经验十学历。

三、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手段

(一)教学模块是载体

国际贸易教学应该摆脱原来的”大纲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综合考虑职位的具体要求可以将国际贸易能力分为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外贸单证能为和综合应用能力三大模块。具体见表2所示。

(二)校企合作是趋势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和模式.学校作为人才的输送方,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方,只有二者真正接轨,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正是企业所需要的。校企合作中,企业可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担任实验及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的教授,提供实习机会等:校方也可指导企业的生产实践,选派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

(三)面向双证是关键

由于财经类专业实施资格证书制度的范围较广,与财经类专业相对应的职业标准齐全,因此职业资格标准融入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可操作性较强。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如表3所示,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推行”双证课程”,即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四)加强实训是突破

实验实训模式的改革既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亮点,也是突破点,更是难点。具体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课堂实践教学、校内模拟仿真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四大块组成。

1、课堂实践教学。因课程而异,可以通过设计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读书报告等形式,结合真实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校内模拟仿真训练。依靠专业实验室和教学软件,构建”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外贸单证制作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进出口实务操作题库”等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流程和一系列进出口单证的缮制和修改以及海关、银行、货运、船运公司、保险公司、商检部门等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职责,培养学生胜任国际商务各岗位的职业能力。

3、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性教学旨在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例如通过举办英语技能大赛,商务谈判大赛等以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调查,撰写实践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将课堂、校内、课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帮助学生明确其未来职业选择的有效途径.

4、校外实习。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相结合,指定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老师跟踪指导,提高学生实习质量和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并以实习带动就业,提升实习留用就业率,从而提高本专业的总体就业水平。

第3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民办高校经贸人才模式创新试验区和民办高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J12A08)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这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试点院校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学校的各专业也从微观方面探究专业的转型发展问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是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过程中的改革重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现状

西安翻译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陕西省省级特色专业,是陕西省“商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陕西省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在加强专业素质培养的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对外英语交流能力,“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业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专业发展理念清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实践操作的经验与能力,只有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社会就业需求结合起来,才有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1]。国际贸易行业前景良好,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如服务贸易成为新增长点、技术贸易成为新热点、国际资金流动快等现象必须引起重视,这要求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修订之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发展理念上将“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探索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因此,“能力为本、学以致用”是该专业的培养理念,“应用”是专业发展要着重突出的特点。

2.专业建设有序进行

结合西安翻译学院的“专业+外语+现代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经济管理学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外贸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在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对《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课程内容中加入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考核中引入过程考核,这种尝试性的改革已进行了一届,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形成了年富力强的教学团队,其中“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在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已建设3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优质课程、1个校级实验基地,依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规划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规划有序进行专业建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专业缺乏宏观建设指导体系

根据国家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解释,应用技术型大学应是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融合的新型大学,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知识型、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型大学[2]。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设有本科专业、高职专业和继续教育专业,目前正在进行国际商务硕士专业的申请工作。从专业设置上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成职业体系,这与国家的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然一致,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转型具备了基本条件。在专业转型发展时,我们将首先面临专业缺乏宏观建设体系的问题。虽然我校的专业设置已成职业体系,但现有专业分散在经济管理学院、诒华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各学院往往针对自有学生群体进行专业的发展与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上也有较大差异,各学院在专业群或者专业宏观发展上缺乏交流,呈现各自为政的特点。然而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对具体专业来说也是系统化转型的过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整体上缺乏宏观建设指导体系这是我校专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2.校内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校内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也包括能够被开发和利用并能提供活动效率的具有社会属性的知识、经验、能力、文化、信息等“非自然物的存在”。[3]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上的分散性,使得各学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上未能达到有效整合,存在资源的浪费现象。同时,各二级学院还存在争抢有限的资源,致使教学机构、教学设备上的重复建设,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与制度约束,投资论证不充分,使得部分教学资源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校内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共享,无论是有形资源还是无形资源的载体如教学人员、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等,都在连续消耗,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教育资源的非经济利用。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

突出“应用性”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特点,教学课程中突出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内容,然而从课程体系上来看,还是不尽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存在追求体系上的完整和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性,这导致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时面临课程无法开出或教学内容的重叠性问题。集中性实践教学课程部分缺乏实质内容,停留在传统的空、大、虚层面,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锻炼。从专业转型的发展要求来看,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课程设置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需相互配合,成为体系。

“转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思路

第4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双语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往来越来越为密切,在人才的选择上,对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目前,在高等院校,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随着各国经济关系交往的频繁,国际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跟着日益提高。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是国济经济关系。它运用一般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国际货物、服务、资产等交易及其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其内容丰富,牵涉到的数量关系及数学模型占有相当比重。可见,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较多。其主要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在高等数学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对逻辑推导、图示、公式、数学证明更不易于接受,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与经济涵义相联系,故然对理解其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更是难上加难。而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另外,许多高校对教师考核的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教学的科研成果。对于实践教学方面根本不属于考核范围。正是由于院系方面对实践教学方式的忽视,使授课教师也缺乏实践教学的动力和压力,最终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美国大学就特别重视核心课程设置,比如康奈尔大学每年都要对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与要求等)都要进行修改。目前,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新生入学以后,首先,要求必修三门课程,即“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其后再修八门课程,这八门课程中,包括三门必修课程,即“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另外五门可由学生按学校规定的范围选择课程。可见,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说属于课程设置的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就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

(四)实践型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部分老师中,虽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授课中,只讲本书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这门涉外课程要求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型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得,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许多大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不能与其它高校教师或同行教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教学创新。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师生互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用人趋势。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辅助教学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和图片,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国际经济学是一门涉外经济课程,有着深厚的国际化背景。所以,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从事国际交流活动的专门技能,而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要高。大多学校都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来体现对英语的重视,但忽视了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英语专业术语。这就要求在教学期间,一方面通过开设像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来强化学生的对英语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汉语教材为主英语为辅”的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多使用英语,渐渐实现用英语回答问题及考虑问题,特别是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三)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因此,学习国际经济学要有扎实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另外,修好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以至于学生对教学中讲到的经济学案例有兴趣,而对逻辑热推导、公式、数学证明难以接受。再者,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新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所以,只有科学的安排高校学习课程,才能强化基础性理论课、外语类课、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技能课,使学生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国际经济学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在数学、英语等方面涵养,以适应国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四)有效提高教师素质。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对经济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在培养经济类人才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当你给学生讲课时,可能不会使你学到太多新的东西,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维,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但当你与经济学者对话,听着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等时,都可以获得许多让你难以获得的信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使你能够直接接触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把双语教学有效地运用到国际经济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效提高学生的用英语进行国际经济学知识交流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坤望.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第三版),2010,6.

王巾英,崔新健.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5.

第5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上海自由贸易区 专业前景分析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例如欧盟东扩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然而,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进度缓慢。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发展飞速,2004年外贸总额首次跃居世界第三;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受到非贸易壁垒限制最多的国家,上海自由贸易区就应运而生的。

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简单介绍

(一)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2013年9月27日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宣布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使之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规模

1990年9月正式启动,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全国15个保税区中经济总量最大的保税区,这就是外高桥保税区。

后来,国务院特批的全国第一家保税物流园区,同时是上海市“十一五”期间重点规划的三大物流基地之一,于2004年4月15日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小组验收。与外高桥港区连成一体,距离外高桥保税区仅有3公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落成。

2010年9月28日正式运作,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流域交汇点,紧邻货邮吞吐量世界第三的浦东国际机场,又处于亚、欧、美三角航线上。称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2005年12月10日在洋山深水港开港时正式启用,是上海市和浙江省跨区域合作建设,实行海关封闭监管的特殊功能区域,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影响

(一)划清政府和市场边界

提出“负面清单”,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一项典型的制度创新,它体现了在投资领域“非禁即入”的原则,即除了清单上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且不再需要政府事前审批。这将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条框,放宽税收、外汇使用等优惠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在上海注册开业。

(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国务院2012年底批复同意,自2013年1月1日起,经浦东和虹桥国际机场中转第三国的45个国家外籍旅客将享受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再加上自由贸易区的项目,自贸区将有望成为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试验区实施“境内关外”模式,将根治外贸企业面临的通关难、结汇难等老问题,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形成物流集聚效应

免税和自由港将有利于吸引高端制造业,而贸易区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加工、制造、贸易和仓储物流企业聚集,叠加中国的产业升级。因此,自由贸易区对于物流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显著。

(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试验区将探索面向国际化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点

(一)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就是银行借贷的利率市场化。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路上,自贸试验区将扮演重要角色:在试验区内,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现市场化定价;推动金融服务业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金融市场在试验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等。

(二)货币自由兑换

就是企业资产,资金可以自由出国,这大大增加了企业家的投资范围。中国正在尝试改革国内市场竞争秩序,让国企取消掉政治优势,与民营企业开始公平竞争,以免以后加入TPP打开国门后遇到的尴尬。让民营企业发展起来,有充分的资本可以与国外企业抗衡;让国有企业放下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政治优势,发展加强自己的竞争力。

(三)金融业对外开放和离岸金融中心

离岸金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它是向非居民投资者提供境外货币借贷与投资、国际贸易转账结算、外汇贵金属买卖、再保险服务、债券交易等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市场。离岸市场金融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不受业务开展国或货币发行国限制,高度自由。这样信息比较充分,交易成本低,借贷利率市场化,资金进出自由顺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金融资源的低成本高速度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金融国际化、一体化和自由化。

四、国贸专业前景分析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增加了国内外的贸易交流与合作。这就大大增加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一)工作岗位增加

贸易和购物零关税的自由港的建立,将吸引国内外大量的投资者来此投资。大量的公司与企业的成立必将带动对人才的需要,而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与这些需求完美吻合。人民币的国际化加速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流程,因此我国的国际贸易会逐步从不成熟走向完善。

(二)专业机遇良好

根据供给需求原理可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增加,那么国家将加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学校作为教育的前沿,会加大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国贸专业的发展就获得良好的先决条件,占据有利位置。

第6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课程改革

我院经济贸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业的专业课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进出口业务操作、国际货运实务、跟单员考证课程、报关报检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口语;实训课程有:报关实训、单证实训、国际货运实训等。以上课程共同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的过程,随着教学课程及专业改革的深入,笔者深感以上课程的设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已经无法满足专业改革的需要。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和科学,笔者及教研室同事共同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分析

本文以经济贸易系200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科生和国际贸易教研室20名教师的调查问卷为样本,分析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共发出学生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问卷回收率为91%;发出教师调查问卷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回收率100%,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1、专业前景较乐观,专业课程设置基本能够反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在收回的问卷中,8%的学生认为国际贸易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而言,就业有很大优势,有48%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就业较有优势,35%的学生认为本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明显,9%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毫无优势。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前景较好,且对本专业的学习保持了较高的热情。

5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十分合理,能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的整体内容;21%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较为合理,基本能学到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2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太合理。整体而言,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本专业学习的要求。

2、对本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意见及建议

65%的学生反映专业课程之间重复的部分过多,学生不得不一次次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对各门课程的主要能力目标模糊不清,对各门专业课程的侧重点也分不清楚。比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跟单实务就有合同及贸易术语等重复的知识点;外贸跟单实务和跟单员考证课程在基本的大纲上几乎完全重复,学生不明白这两门课程有何区别,也就无法去学习。30%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安排学时比较不合理,比如外贸英语函电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十分重要,却只是安排了32个课时,远远不足以训练学生对外贸函电的掌握能力;42%的学生认为部分课程的开设学期不太合理,比如跟单员考证课程和外贸跟单实务在同一个学期开设,让学生感觉重复太多,学习无趣。

(二)教师调查问卷分析

由于教师问卷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分析就比较容易。95%的教师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在就业方面已经毫无优势可言。这正是我们进行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

100%的教师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比如:理论课课时过多,实务课和实训课课时不够,对英语的训练不够重视,英语可课时过少,开设的时间过晚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重组和改革。

二、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模式仍存在以学科为本位的思想

尽管高职院校都明白了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现行的课程设置往往与传统专科教育模式趋近。只是简单地将课时缩短,降低理论知识深度,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惯于“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设置体系没有真正做到以职业的工作任务为导向

主要是没有根据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培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报关员等。但是如何将这些职业岗位能力贯穿到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去,却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通常只是从一门课来考虑,比如报关报检实务培养报关员,外贸跟单实务培养跟单员,并没有从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考虑,没有从职业的工作任务来考虑,于是就存在着以上调查问卷中的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问题。

三、细化职业能力、分解整合课程

(一)课程整合的指导原则

1、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以外贸业务这一条工作任务为主线,把各门课程贯穿到这一工作任务中,每门课程都是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环节,每门课程只是负责一个环节。

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打破原课程、学科之间的界限,精简课程内容,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课程整合应淡化理论探讨,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把理论性过强,实务操作性不足的课程或删除、或与其他课程合并。在教学中把那些复杂的理论推导、论证和公式计算省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为指导,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考证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各职业资格证书共同必考的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考试的课程作为考证课程模块。前者要求所有的学生必修,后者由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自身的情况选修一至两个证书的考证课程。

3、增加外语课时,突出专业特色。外语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必须能够用英语去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流。因此,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能达到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英语水平。在过程中,部分专业课程可以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训练自己运用英语思维 、表达和阅读的综合能力,以满足企业对外贸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以外经贸业务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此专业岗位职业就是外贸业务员,外贸工作的整个流程就是这一专业的工作任务,各门专业课程都只是这一工作任务的一个环节,如图所示: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从外贸基础知识到报价、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工厂跟单、单证缮制、出货装运、报关报检,到最后的合同善后及纠纷处理。这就是外贸业务的整个工作流程,也就是一个工作任务。每一门课分别集中训练当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培养学生在这一工作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能力。在整个工作过程总都要训练学生的是英语函电写作及外贸口语的能力,对于英语的学习必须贯穿整个专业学习的过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能让学生学习到整个系统的知识也不会出现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王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教学改革,2010,2.

第7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国际结算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的趋势和能力要求,针对传统《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的问题,提出了根据岗位需要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配套实践教学教材及改革教学方式、延伸实践内容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 《国际结算》;人才岗位需求;课程教学;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一、国际结算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1、国际结算人才需求总体趋势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深入建设和西部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国际结算业务量也快速增长,这对大批熟悉国际结算的涉外经贸人才有着大量和持续的需求,相关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外,国际环境和国际经济形势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国际结算实践业务也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国际结算实际业务的变化,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

2、企业对国际结算人才的需求期望

通过对陕西10多家企业进行访问调查,企业对国际结算岗位人才的期望和要求主要集中在综合素养、岗位技能和专业学习应用能力三个方面。而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这些职业岗位需求有脱节的情况。调查发现,75%的企业认为国际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无法在短期内胜任国际结算工作,缺乏解决问题和综合实践的能力,对国际结算业务上手较慢,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需要企业的二次培训。这导致国际结算岗位专门人才已成为紧缺人才,造成毕业生学而不会用,单位需而不敢用的现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岗位技能和专业学习应用能力,满足就业上岗的需要,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结算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国际结算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轨,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很难及时上手操作,增加了学生适应专业岗位的难度。

2、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在以往的国际结算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没有涉及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国际结算操作和实践的机会,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国际结算实际应用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对国际结算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把握不清,难以为国际经济业务全局选择恰当的国际结算方式。

3、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国际结算实践经验

部分专业教师没有从事过国际结算实践操作,与实际的国际结算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讲授。许多专业老师理论知识掌握较好,可是没有直接的国际结算工作经验,在国际结算实践环节课程中的讲授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三、《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实践――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

1、根据岗位需要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根据国际结算岗位职业需要,《国际结算》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知识单元都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在理念上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2、根据业务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国际结算的总课时为48学时且全部为理论教学,针对此情况,我们于2013年进行了课程改革,减少理论课时至32学时,新增了16学时的实践教学。通过建立综合的“反转课堂+过程考核+实验实训+专业学科竞赛+认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并系统的实施,层次性的训练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主要利用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平台的SIMTRADE软件来进行,同时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岗位训练。另外,2013年根据国际结算业务需要对课程内容体系的安排做了调整,把原来按照知识点进行授课的内容整合为按照业务流程需要进行综合授课,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操作流程一致性的要求。

3、随着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需要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国际结算环境的变迁和业务流程的更新变化,目前的教材大部分存在着内容老化的现象,有些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的国际贸易方式的出现(如跨境BtoC/CtoC电子商务贸易),涉及结算工具、结算方式、Y算融资的发展和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国际结算业务发展需要及时更新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跨境电子商务结算、电讯化结算、电子银行结算、电子单据结算等新内容。

4、编写以“学生为中心”的反转课堂配套教材

针对现有教材不能满足应用型教学需要的情况,组织团队教师编写了应用型《国际结算》教材,目前教材已试用三年,效果良好。教材的编写本着国际结算课程教学需要进行设计,新增了最新的国际结算业务内容,并辅助在线MOOC教学以及反转课堂教学;在教材建设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训练、知识拓展等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

5、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自2012年以来共组织了154名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外贸技能大赛、全国跨境电商实战能力大赛和全国商业精英挑战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指导了3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多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对国际结算实际业务的操作得到了有效的训练,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业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6、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方式

国际结算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国际经济业务中,国际结算业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的很多技巧、方法都取决于国际结算活动的履行。因此,国际结算活动能否灵活的处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重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娴熟的国际结算业务能力。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中,通过实施“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专业应用能力训练,能够真正实现《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标。

7、通过《国际结算》精品资源共享和MOOC建设项目,建立了《国际结算》课程在线教学平台

通过《国际结算》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网上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方便了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开展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和开展。课程网站中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微课、应用案例、课后习题、电子课件、授课教案等十分受欢迎,通过配套的网络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

8、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培训和业务学习,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加强《国际结算》课程实践系统地有效开展,多次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培训和业务学习,为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已选派2名教师到国内一流学校去交流进修,团队教师多次参加学科学术研讨交流会,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四、应用型《国际结算》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

1、以岗位需求为立脚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国际结算人才岗位需求分析,制定了基于岗位需求的《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对《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进行了全方位教学改革,并进行了系统的教学实施。通过以岗位需求为立脚点的全方位课程建设措施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应用能力,有效的实现了国际结算业务岗位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了“反转课堂+过程考核+实验实训+专业学科竞赛+认知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国际结算》课程的改革以保证基础、重在实践为原则,通过“反转课堂+过程考核+实验实训+专业学科竞赛+认知实习”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课程教学的实践内容和强度,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与国际结算岗位接轨,进而融入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去,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完全对接,真正解决了工作需要与专业课程教学不能衔接的问题。

3、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目标和n程特点实施教学

在《国际结算》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设计教学细节。比如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注重国际结算业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应用,如何在不同的交易环境下进行国际结算活动;而针对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注重国际结算业务的操作细节和银行处理方法以及国际惯例和规则的把控等问题。

五、总结

《国际结算》课程实践教学系统的有序实施,通过“反转课堂+过程考核+实验实训+专业学科竞赛+认知实习”的层次性训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业热情和自信。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发现参与程度越深入的学生学习效果越好。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参与程度越深的学生就业质量越高,对口就业水平越高,薪资水平越高。如参与了国际结算反转课堂、过程考核和实验实训,又参与了专业学科竞赛和认知实习的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热情就比较高,就业满意度普遍比较大,企业对这类学生的满意度非常高。

【参考文献】

[1] 储伶丽,郭江.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激励悖论分析[J].陕西教育,2016(5).

第8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经济全球化”这一术语概括的是当今这样一个现实,即国际贸易占各国总产值比重日益增大。这一点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上可以得到印证。1979~2005年,外贸出口各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①。继2004年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后,2005年达到14221亿美元。在对外依存度方面,我国2005年的对外依存度为70%左右。外贸顺差1000亿美元。这表明对外依存度还可能上升。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起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中国经济越来越依赖全球,经济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已经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是科技、经济、文化竞争的全球化。而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竞争的全球化。那么作为迎接经济全球化的主力军,外贸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外贸人才最具有全球性特色。

一、我国外贸人才的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经营资格实行了登记和核准制,这将使更多的企业拥有直接进出口的自主权,而不少企业过去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具有外贸出口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外贸人才需求量将逐渐增多。

我国现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平均每家至少有10个专业外贸人才,因此我国到2005年底为止,外贸专业人才最少有180多万名。从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量估计,未来5年内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8万家,到那时我国共有36万家以上的具有外贸出口权的公司。根据我国现有的外贸出口权的公司拥有人才的平均比例计算,我国最少还需要180万名外贸人才为它们服务。而根据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

以上数据表明,从人才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实务操作还是高级管理,中国外贸人才全面欠缺的现象已成定局。当前我国外经贸人才供需缺口非常大,外经贸人才不但数量不足还存在结构上的缺陷,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外经贸企业需求条件的人才为数更少,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很大的制约。入世后随着我国对外经贸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经贸人才需求将大幅度提高,外贸企业、国内企业的驻外机构、其他外向型企业及机构都需要大量的对外经贸专业人才。

二、当前我国外贸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在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共有193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且大多作为重点学科或重点专业加以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大经贸”、“大商务”发展的迫切要求。但同时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许多高校看准这一热门专业,纷纷上马办这类专业,国贸专业毕业生出现了数量上的快速增加及质量上的良莠不齐。外贸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已经由过去的供不应求逐渐趋于数量上的相对饱和状态。因此毕业生再想挤进外贸单位难度就越来越大了。是不是真的国贸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呢? 其实这种饱和是一种假象,它只是培养数量上的饱和。

因为外贸型企业需要的是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的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外贸人才从类型来看一般细分为决策、经营、管理、一般专业人才。而我国负责外贸公司的重大投资决策和战略投资决策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估计供求欠缺2/3以上;负责外贸公司经营的经营人才也较欠缺,估计供求欠缺1/3;而管理一般专业人才和相关业务的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服务外贸人才估计供求缺口70%~80%;投资人员的供求缺口也在60%左右。专家预计,在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2/3二以上,专业管理人员估计欠缺一半以上。由此可见高校国贸专业生的培养要求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培养模式的相对滞后性注定了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尴尬处境。

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认真反思外经贸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的外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对中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提出挑战又给予很大的发展机遇,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但要求会更高。

三、高校国贸专业培养思路的创新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外贸人才的特殊性注定了外贸人才是不能仅仅通过大学四年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要在国际商场上长期摸爬滚打中才可以锤炼出来。高校在培养国贸专业学生的指导思想上应该始终以培养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己任。尽力减小与市场的差距及从业的磨合期,具体培养上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思考:

(一)知识结构综合化策略

外贸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对国贸专业学生提出了比其他专业更高的要求。在大学期间应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应具有扎实的国际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对中国及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市场动态及政策、法规有较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熟悉各国际经济组织,特别是wto的结构、规则、功能,全面掌握国际经济惯例。同时由于外贸工作的涉外性,多与外国客户打交道,而各国人士的风土人情、商业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历史渊源迥异,必然导致跨文化冲突,使得外贸人才与客户交往时应具有较丰富的其他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应变自如,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兴起及普及,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海关等新兴贸易手段的出现,在外贸工作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使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贸人才还应具备有一定水平的计算机理论及应用能力。总之,外贸人才应立足于本专业学科,熟悉其他临近学科,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具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做到专与博的有机结合,使知识结构更加完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应有的放矢,可以开设些与国贸专业相关的有关课程,如宗教学、国际关系、外国文化概论等相关课程。

(二)外语能力双语化策略

外语是外贸人才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世界各国语言差别很大,为使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顺利进行,有必要采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当今国际商务中最通用的商业用语是英语。但英语并不是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如讲俄语的前苏联地区国家,法语流行的中南部非洲国家,讲西班牙语的拉丁美洲国家等。所以除通晓英语外,还要应该掌握一种较通行的外语以达到 外语能力双语化,以便于在多语言区域国家的商务工作。但目前国内各高校国贸专业本科阶段普遍都没有开设第二外语,应将第二外语设为专业必修课,并要求取得一定的等级资格。

(三)思想觉悟爱国化策略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严峻,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在外贸工作中,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往往采取各种阴暗手段来腐蚀、拉拢对方。这就要求我们的外贸人才要有这方面的免疫力。外贸人才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能统帅个人的才能,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才能的发挥水平及其取得业绩的大小。

转贴于

应加强国贸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倡用爱国主义情操的道德情感来约束自己,自觉维护国家的利益,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同时也要避免思想政治工作简单、教条,应使其认识外贸工作的特殊性,在外不光维护着公司的利益,更是维护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只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具体的工作目标相结合的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贸人才。反之,可能是才,但决不是人才,因为首先要做人,其次才谈得上才。

(四)身心健康化策略

身心健康化,就是指外贸人才要有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由于外贸工作长年在外奔波,有时甚至在环境恶劣、生活水平低下的国家地区工作,身体强健与否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也难以承担和胜任繁重的外贸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外贸工作不同于国内贸易工作,常年累月在国外工作难免有思乡恋家情结,这无可非议,但不能影响工作,应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解能力。同时国外环境复杂多变,要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应变能力,在种种困难面前保持镇定,应变自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孜孜不倦不断进取。因此应开设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让国贸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五)招生甄选化策略

第9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外贸企业;汇率风险;金融工具;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4-0091-02

一、外汇风险的基本概念

外汇风险(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又称汇率风险,是指汇率波动对外汇持有者或外汇经营者在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等活动中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获得收益或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外汇风险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本币、外币和时间。判断企业是否面临外汇风险,必须考虑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二、外汇风险的分类

根据汇率风险的作用、目标及表现形式,外汇风险可分为: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

(一)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最为普遍,是经济主体在其以外币计值结算的国际经济交易中,从合同签订之日到其债务得到清偿这段时间内,因该种外币与本币间的汇率变动而导致的该项交易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动的风险。交易风险是一种流量风险,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现金运转情况。交易风险持续时间较长,贯穿于企业签订合同到最终实际结算的始终。交易风险的管理目标是确保企业在最终结算货款时,因汇率变动将企业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经营过程中只要涉及到使用外币收款或者结算,就可能出现交易风险。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是交易风险在时间与范围上的延伸,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动给企业销售数量、价格和成本等方面带来影响,引起企业未来利润或现金流量变动的一种潜在预测性风险。它影响的范围仅仅是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较小。一般情况下,在短期特定的时间里,企业的产品成本、价格会有一定幅度的变化,但是不会过于激烈,因此,经济风险的表现不太明显。

(三)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又被称为折算风险,是指将外币折算成本币时,因外币升值或贬值而产生的外汇收益或损失。受影响于子公司所处位置、所采用的会计方法以及子公司从事外贸活动的活跃程度,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向母公司报表时,易产生折算风险。会计风险是一种存量风险,它不是企业的实际损益,如果只进行账面折算而不发生真实的资金运用,则不会发生真实的损失,可以通过调整企业资产负债表加以平衡。

三、我国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策略

(一)构建外汇风险管理体系,搭建外汇风险信息平台

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的大环境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时把握金融市场的动态,关注政府、专业人士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最前沿的信息,以为本企业服务。但是,外界的信息存在不完善、不全面的弊端需要经过专业分析、系统处理才能为己所用。因此,搭建外汇风险信息平台,及时进行风险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制定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战略,对外汇汇率的趋势进行科学准确的预测以有效地规避外汇风险。

(二)合理选择结算货币

在对外出口中,应使用本国货币计价结算,其目的是出口商不承担汇率风险,全部转嫁给进口商。我国外贸企业在计价结算时应争取使用人民币,从而顺利规避汇率风险;进出口收付款采用人民币可避免因兑换所造成的汇率风险与减少财务成本;办理出口退税手续时若申报币种与退税币种相同可以使流程更清晰、快捷,从而可避免汇率折算带来的损失。

(三)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及所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现状决定了我国企业目前产品的销售只能以低价出售为竞争手段。因此,我国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变价格竞争为质量竞争,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四)转嫁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的转嫁实际上是根据汇率风险发生的程度,采用有效合理的金融衍生品工具,进行外汇保值和规避风险的交易行为,从而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风险转移,实现消除或避免风险,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套汇交易和掉期交易等方法。

(五)改变外汇结算时间

改变外汇结算时间可以实现外汇风险的防范,企业可以根据货币汇率变动的情况,更改或拖延该货币收付日期。具体而言,若用于出口结算的货币处于升值期则应推迟收款,反之则应该提前;若用于进口结算的货币处于升值期则应提前支付货款,反之则推迟。

(六)加强对外汇管理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汇率波动的趋势变得愈加复杂,各种金融避险工具的使用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这要求企业的外汇管理人员要具备全方面的素质,除了精通会计学、审计学与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还应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知识,具有敏锐观察力、缜密的思维方式、开阔的眼界和创新意识。所以,拥有一支具备丰富风险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我国外贸企业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尤为重要。

(七)通过贸易融资方式降低汇率风险

绝大多数企业为了规避汇率风险采用贸易融资的方式。贸易融资是指企业在贸易过程中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和金融工具增加现金流量的融资方式。在国际贸易中,企业融资需要采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合理地运用多种不同方式的贸易融资组合以预防外汇风险的发生。目前,较好的贸易融资方式有出口押汇、出口票据贴现、保付和福费廷等。

[参考文献]

[1]张苗.中小型外贸企业外贸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胡冬娟.出口企业外汇风险防范与控制浅析[J].中国经贸,2010(22).

Abstract:From July 2005,China began to carry out exchange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reform.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has become diversified,accumulated appreciation of 30%.Exchange rate regime change has brought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economic benefits and future prospects to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as business managers must change their ideas,carefully research,study of relevant expertise,raise the atten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isk,take the effectice foreign exchange risk management models and reduce risk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Key words: foreign enterprises;foreign exchange risk;financial instruments;risk prev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