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

第1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发展途径

一、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

我国当代市场环境的不断转变促使我国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较大的转变,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需要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电子商务的使用促使国际经济贸易之间的效率不断提高,增强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

首先,电子商务平台转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依赖于书面单据的传送,需要较长的周转时间,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促使我国国际经济贸易转变了贸易方式,更多的采取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为国际经济贸易提供了虚拟的交易,加速了各国之间货币的流通,提高了传统国际经济贸易的交易效率,对国际经济贸易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促使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在管理方式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电子商务平台相较于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方式,将信息相互连接,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交互更加透明,贸易伙伴的选择可以更加丰富,同时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方式也随之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电子商务平台的管理是有序开展经济贸易的必要保障,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在不断地创新,更好的保障货物的出入境程序真实与内容物稽查,为国际经济贸易的有序开展提供保障。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经济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不完善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促使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困境。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处于虚拟的网络中,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在交易中会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加大了国际经济贸易的经营风险。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产生时间相对较晚,相较于许多西方国家,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管理中存在一些管理缺口,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薄弱,更易产生经营风险。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经济贸易需要交易双方具备更良好的诚信意识与契约精神,许多交易者对规则的违背阻碍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导致许多贸易陷入经营危机。

(二)专业信息处理人员队伍建设落后。在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开展中更加倾向使用新的信息技术,但在部分企业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与专业设备,不利于企业中国际贸易的发生。许多企业中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较少,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用计算机设备,导致金融电子化的普及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建立日益落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是开展互联网平台下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必要手段,对信息技术的良好运用才能在国际贸易中提升贸易开展的有效性。电子商务工作中也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但当代大部分国际经济贸易企业中对人才队伍的建设较为忽视,许多企业中只能盲目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国际贸易。

(三)加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具备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在成交量与贸易诚信体系中都较为健全,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对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经济贸易还处于探索阶段,具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网络平台中的竞争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加大。大部分发达国家借助自身发展的优势提高了经济贸易的发生,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较低,在这样的形势下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差距。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企业提高对电子商务的利用水平。我国当代企业在开展国际经济贸易的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电子商务平台构建的重要性,提高对电子信息的使用频率,进而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我国当代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较为缓慢,企业领导层需要认识到电子商务平台的重要性,积极转变贸易方式,加强企业对信息科技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开展的敏感性。企业也需要在网络平台中经营自身的企业文化,积极构建网络交易系统,提高企业的国际经济贸易水平。

第2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摘要: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入手,提出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

近几年,高等院校正在努力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它的特点就是在教育过程中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的意识及创新能力,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培养从事国际贸易,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为宗旨,最终目的是提高我国的整体国际贸易实力。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但要具备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又应该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的特色。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紧贴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趋势,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社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相一致。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日后择业的需要,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还应该培养其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

2、素质为基础、综合能力为本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在国家“素质教育”基础之上,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活动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等工作,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外贸业务能力为主线进行。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实践技能的培养为中心。把专业知识传授、岗位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精神培养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协同提高;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得到优化,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内容

1、更新教育观念。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不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人才的社会效益。此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核心,使学生成为集国际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管理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从而适应现国际贸易行业对从业者能力的考验。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就必须从职业岗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特点进行研究,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岗位知识、能力的分析,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出与岗位业务需求保持一致的课程体系,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及素质教育课程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方向,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3、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是中青年教师,学历较高,但普遍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建立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过硬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才会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可靠的保证。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其他院校交流和学习,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大力推行“双语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同时使用母语和外语进行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更好地掌握国际交流、国际对话、获取国际信息的工具,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涉外性、实践性的特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简单渗透阶段。比如教师在上课时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学生可以多一些机会接触外语;第二个层次是整合阶段。教学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双语思维阶段。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来思考解答问题。推广动态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法,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增加小组研讨的课时,采用讲授和小论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5、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习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增加综合性、实践性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在完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同时,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能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保证教学工作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内容,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在学生掌握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迅速地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培养出符合我国国际贸易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第3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教学制度、人才培养过程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创新,关系到人才培养能否满足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也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做到科学发展。

1 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和教育的要求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教育的国际化,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发展机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综合国力较量中,占更多、更先进的知识资源,都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并发挥其重要作用。

加入wto是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标志,伴随着这种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对外合作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

如何适应这种国际国内发展的新变化,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各个专业都要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归根到底,这主要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且大多作为重点学科或重点专业来加以建设,努力培养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指导,适应经济全球化及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包括:

2.1 培养目标

本专业毕业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现状,熟悉wto规则与国际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具备商务英语和计算机的较强的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的操作、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2.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与调整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可为五大模块: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课、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在课程设置方面建立宽口径、厚基础、注重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强化外语、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工具类、能力型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并能熟练使用外语及计算机等进行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

2.3 教学手段和方法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法应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中心,不断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从国际经验与我国实践经验看,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结合是高校实现其培养人才根本任务和取得自身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全国的整体情况看,目前产学研结合涉及的学校和企业面还很小,结合的深度还比较浅,特别对教学工作支持力度还很小。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背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重视和运用好实践教学环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要不断扩大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精心组织好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获取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体验,形成合理的知识构成;也可以在在实际运用中消化已学的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加强教学的实践环节,沟通社会与学校的联系,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真实本领,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其它相关知识融入其通,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和知识性,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4 教学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日常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不断完善各种日常教学与管理制度,包括:教材审批制度、教案/讲义/课件等管理制度、试卷审批制度、试卷分析制度、实验报告分析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制度、教师激励制度等。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通过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办学资源,开放的人才培养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性强的专业设置,灵活实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对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培养既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2 ]安江英等.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

[3] 马云阁.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7(3).

[4] 李金铃.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2002(3).

第4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1、国际经济与贸易(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或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Trade )是大学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具有较强国际贸易实际能力,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外贸企业管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跨国经营等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学科:国际贸易: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F7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培养为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本科、大专招生的增长及总量居各专业前茅,而且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究竟要确定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①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①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①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①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3]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11)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

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这样命名的好处:一是从字面上就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学科研究和发展:二是纠正对这个专业狭义的和错误的理解,跳出片面狭隘的专业就业观,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及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领域。如按狭义的该专业就业,就是从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做单证、谈生意、跑海关、坐办公室,而与其他专业无缘,各层次学生在同一岗位就业。而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本科专业及学科涵盖面来看,就业领域就很大了。如我们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中指出的那样:本专业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领域服务的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对外经贸人才,毕业后能在进出口企业、有进出口权的工业与商业企业、涉外金融企业、涉外政府机关和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及个体工商业,从事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翻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研究策划、文秘、宣传公关、新闻、研究、教育等工作。

此外,国际贸易或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⑷也值得商榷。任何学科和专业都是根据社会需要而来的。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越来越紧密融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和规律将引导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从事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有关的就业人员来看,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显示出这个学科的地位日渐重要;另从学科研究领域和范围来说,应用经济学的其他任何一个二级学科,都没有这么大的领域,研究方向远远没有这么多。可否把它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独立出来,与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并列起来。学科名可以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下设三个大的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涵盖所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各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合作学或国际商务学(国际融资、对外投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国际经贸组织学(wT0理论与规则、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双边贸易组织及双边经贸关系等)。这个设想敬请同行们提出意见。

第6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信息化

[作者简介]詹晶,南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湖南衡阳421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0―0053一03

国际贸易对各国的国民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相关产业会产生独特的“乘数效应”,因此,国际贸易被定义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引领着国际贸易的革命,信息技术正在不断融入国际市场调研、交易磋商、货款支付、货物保险等国际贸易活动的血脉当中,并且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与质量。在这种国际贸易发展信息化的趋势中,具有丰富国际贸易经验和熟练信息技术的信息化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正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鉴于此,笔者通过对我国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需求的调查,试图探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信息化改造的思路,以期为更好地培养信息化的国际经贸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有关我国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为了考察我国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的需求状况,本课题组在深圳、武汉、上海等地的8个人才交易市场进行了随机性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调查对象主要是拥有外贸业务的国内企业的业务人员及管理人员,其中本科及其以下学历者占76.8%,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者占23.2%。本次调查我们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对现有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的满意度

从本课题组对“用人单位对于国际经贸类人才信息素质现有水平”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82.6%的调查对象认为现有国际经贸类人才的信息素质仅仅停留在对WINDOWS等操作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文字处理软件的简单使用。由于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导致在人才市场上出现公司招聘不到满意人才的情况。调查显示目前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一般满意”的刚过半数,只占调查者的50.8%。“非常满意”的仅占10.4%,而“不满意”的占到了38.8%。可见高校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时有关信息素质的教育尚需强化。

2.企业对于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的期望

在目前国际经贸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就业环境下,企业在招聘这类人才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未来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除了在WINDOWS/OFFICE这些初级方面有要求外,还期望国际经贸人才能够熟悉电子商务及SQL、IBM DB2等数据库软件。在“你是否认为以后国际经贸专业学生需要更好的计算机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调查中,94.2%的人认为需要;只有5.8%的人认为不需要。可见,目前能够熟练使用电子商务及其他统计软件的国际经贸人才仍然存在巨大的需求缺口。

3.企业对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知识体系的要求

调查显示,伴随着国际贸易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对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有计算机一级和二级要求的单位越来越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二级。在二级考试中,包括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基础知识、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等。可见,用人单位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信息知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掌握的信息知识越来越多,甚至要求其能够了解一门或多门计算机语言,能够读懂或者尝试编写一些小程序,以使对外贸易工作更加方便。当然,我们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很少对国际经贸人才要求拥有计算机三级及以上水平。

4.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类型

通过本次调查,课题组发现能够被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种:

(1)懂得进出口业务的人才,同时懂得基本的电脑操作。这类人才对于进出口业务流程熟悉掌握,同时能够使用win(10ws/office等,懂得计算机的简单操作。这类人才占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86.6%。

(2)懂得计算机的专门人才,同时懂得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流程,但是对于进出口业务并不熟悉。这类人才占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7.5%。

(3)既熟练掌握进出口业务又熟悉rI’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是人才市场上争夺的“热点”,但这类人才仅仅占企业认可的现有国际经贸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5.9%。这个比例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外贸易事业蓬勃发展的需要。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信息化改造的流程设计

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应该将知识见之于应用。但是,根据对我国国际经贸人才信息素质需求状况的市场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相关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尚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以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一致认为,为了培养出更加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国际经贸人才,我们极有必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改造的具体流程见图l。

1.创新教育理念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改变了传统贸易的运行模式和交易方式,这导致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只懂经济、贸易理论,还要懂得信息技术和管理技巧,要求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满足这种要求的国际经贸人才应该是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为了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我们首先要树立教育理念创新意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信息化改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要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学校主管领导和教师们要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认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信息化改造的本质与内涵;要定期举行专题学习,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信息化课程资源、国外高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推进等知识;要根据用人单位和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更新教育理念,并指导教育实践。

2.改革教学计划

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实施信息化改造,在教学计划中不断充实信息化类的课程。在专业主干课中可以加入“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基础”、“现代商业技术”等信息化类课程,并在专

业选修课中可以引入“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POS/MIS”、“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网络营销学”等课程。信息化类课程的引入,有利于提高国际经贸人才的信息素质,有利于牵动有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全方位变动。另外,在修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既要贯穿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又要贯穿在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信息技术实践应用的课时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且时间的安排必须符合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进程和规律,以保证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3.完善教学过程

(1)优化师资队伍。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教师的素质令人感到忧虑和担心。他们或者责任心不够强,或者水平不够高,或者喜欢照本宣科,脱离信息化的宏观经济背景和信息技术的技术前沿。这样的师资队伍很难培养出信息化复合型的国际经贸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优化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多和信息技术实际相结合,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技术,知道应该学习哪些信息技术,知道学到的信息技术怎么应用和可以在哪里应用。

(2)改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必须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把基础理论和最新知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信息化国际经贸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任课教师更习惯于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教学,没有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没有能够准确把握目前的社会需求。例如目前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计算机授课仍然主要集中在of-flee办公常用软件上,这显然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国际贸易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3)提高实践能力。在多数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中,更多地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没有或者很少有相配套的实践项目,实习机会较少、实习质量不高。这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即使学习了相关信息技术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操作,实践能力很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校应该成立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开展实验教学和模拟教学,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帮助学生掌握Microsoft SQL Server、IBM database2、MYSQL、Microsoft ACCESS等电子商务数据库软件。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与外贸企业的合作,建立一批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质。

(4)建设网络教学环境。高等院校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课程的信息化改造。教师可以将部分教学资源在网上,用电子信箱告知学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即时沟通的渠道。部分课程可以形成集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网络环境于一体的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为此,学校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改革,进行多媒体教学竞技大赛,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水平,以动感式页面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4.实现良性互动

第7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误区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阶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育特色成为高校的共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较“老”专业,要办出特色确实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如何确立竞争优势,形成特色是摆在所有同仁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

第8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专业;烟台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特色,不断增强办学实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烟台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以期对国内同类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烟台、青岛、威海等开放城市的需求于1993年设立的,为国家,特别是山东省培养输送了大批外向型、复合型外经贸人才。自办学至今,一直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办学思路和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严格管理、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突出质量要求与综合素质要求;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知识、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摆到突出位置。较高的英语水平、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较强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深受欢迎,在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积极研究和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课教学以及专业设置,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并强调教研相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特色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以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为前提,以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多途径培养高素质外向型人才的专业特色。

1.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本专业的双语课、专业外语课比重不断提高,课堂上,鼓励学生参与英语课件制作和发表报告,用英语进行专业问题的讨论。课后,为学生参加报关员考试、商务英语证书考试提供专题辅导,以增强其未来就业竞争力;实践环节,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贸易流程,并带领学生到海关、港务局、出口加工企业、贸易公司等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业务操作。近两年还带领部分学生到韩国仁川港、韩进航空公司、韩资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以了解沿海地区韩资企业的经营方式,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积极开展对外合作。自2004年开始,学院与韩国仁荷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生连续五年成功接待仁荷大学国际通商学部师生访问团,并自2007年起赴韩回访,成功实现了学术和文化方面的互动交流。在韩期间,师生参观了首尔东大门流通市场、GM大宇科技园区、仁川自由经济区,进行中国特色小商品展卖活动,双方教授和学生举行学术讲座。与韩国仁荷大学的系列交流活动为学院实现跨国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学院还与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在四年级时可以参加合作培养班的学习,通过考试的课程可以免学分,第二年在澳大利亚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通过后获得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已有多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踏上了赴澳洲留学之路。以双语教学为重要支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校最早实施双语教学,至今有4门课程采用双语授课:现代物流、全球公司战略、国际企业管理、国际商务。具有良好的双语教学师资条件,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课程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并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学的经验。双语课均采用原版外文教材,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自编了高质量的辅助教材。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深受学生欢迎。这些条件都为双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2009年现代物流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

三、专业建设思路及保障措施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及时把握国际贸易学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问题,从自身已有的基础和可获得的资源出发,着力狠抓教学梯队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几个基本环节,力争实现“专业建设科学化,实践无国界化,核心课程双语化。”

(一)专业建设思路

为了发挥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竞争力,我们拟采取以下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加深认识,准确定位,全面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二,夯实基础,更好地实施核心课程双语化,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第三,围绕“经济、贸易、商务”的知识结构,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课程的交叉与渗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第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市场要求,重点从课程、师资队伍、教材等基本环节加强专业建设。最后,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管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和创新。

(二)保障措施

在上述建设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具体措施:

第9篇: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专业范文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以说是个老牌专业,其前身叫“国际贸易”,1998 年国家教育部调整新的专业目录,将国际贸易专业更名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上世纪末,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入世预期带来的外贸人才需求增加,该专业经历了史无前例的规模扩充。许多高校在这个时期纷纷增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招生人数的大量增加,保守估计,目前该专业每年培养毕业生人数超过3 万名。

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我们长期调查发现两个现象:一是很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并未从事国际贸易方面的工作;二是尽管就业难,可是那些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仍能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这些现象说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有矛盾,二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仍需提高。从学科大类划分,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经济学,其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重点突出经济学,而管理与法律比较薄弱或不被重视。专业口径过窄,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学生个性不能被充分张扬,造成人才“克隆”。另外,扩招也导致了教育资源无法及时跟进,也容易造成培养质量下滑。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建立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压力迫使许多招生单位重新审视自身实力,努力发挥特长,以差异化竞争策略重塑专业特色,从而能够赢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二、对专业特色建设的理解及误区

什么是办学特色?目前我们能在教育部2004 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当中找到解释:“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该方案将特色列为评估一级指标来考察。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从这个解释来看,“特色”应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长期积淀出来的稳定的东西;二是要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三是特色要被社会认可。特色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满足上述条件的教学要素,都应属于特色范畴。专业特色是学校特色的一部分,与特色的性质一样,专业特色也是多维的,只要在某一方面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就应被视为专业特色。

根据各自优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路是正确的,特色是可能总结提炼,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管理者可以集中资源促成特色鲜明化和更有社会影响力。但是,在认识和具体做法上存在一些偏差,片面地追求专业差异有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专业特色的含义理解不清,指导思想不明确现象比较普遍,尤其一些典型的认识误区需要引起关注:一是把特色定位与特色本身混淆。二是把专业特色等于人才培养特色。三是简单模仿名校。四是过分追求差异。五是对特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曲解。六是重宣传、轻建设。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建设的思路

专业特色建设中的规律和原则却不可违背。实践才刚开始,许多规律在等着我们揭示。下面是我们的一些经验和体会。首先要明确特色定位。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办于1993 年,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和优良传统,依托学校理工特色,已有较独特的优势。我们历经三年的调研,在学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建设的框架下,结合相关专业优势,把原来初具雏形的传统加以优化,定位了专业特色。围绕定位,我们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在科研方向和团队支持上、人才引进上、资金分配上都进行了优化配置。在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等软件方面,我们采取了如下新举措:

第一,教学理念上体现尊重规律,尊重个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年青一代的心理特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尊重每位学生个性,避免人才“克隆”。

第二,教学计划上扩大选修课范围和比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优良条件。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可按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自助式学习。课程可不拘专业范围,允许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外专业课。可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把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课程引入教学。

第三,创新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实习,如果制度上必须要求像课程一样集中在一段时间,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如,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毕业的最后学期,学生因为找工作就会影响论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改集中时为分散时间,这样的制度创新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空间,非常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