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产保险市场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农村保险的现状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够强烈,对保险持观望态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农民没有足够的剩余资金用于购买保险产品,这些原因导致保险在农村难以发展,再者由于保险产品的产品特性以及由于过去的一些客观原因,保险业在我国农村是举步维艰,发展缓慢。
农民的保险意识差距明显,对保险认同度低,风险防范仍处在原始状态。家庭养老、储蓄看病,遇到大难靠亲戚朋友帮助解困,这是广大农村目前保障状况的真实写照。农村由于受经济基础、文化素质、媒体辐射不到位以及保险企业 宣传缺乏的影响,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发展速度较快,规模小,区域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平衡。从区域来讲,南方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同一地区、同等条件,农民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差距也很大。农户居住分散,网点不健全,展业困难,服务不到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小。由于多数农村经济不发达,农户居住较为分散。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人数多,流动大。这些因素都给商业保险的展业带来极大不便,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二、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建议
1.提高认识,积极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既是保险公司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也是其拓业务、求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扶农政策的推动,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农村家庭的资产迅猛增加,从而构成了广泛的潜在保险消费需求,其发展潜力必然巨大。各保险主体应高瞻远瞩,充分认识发展农村财险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占尽先机,领先市场。
2.建立健全基层网络机构,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的乡村营销员队伍。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多形式、广渠道发展农村保险网络服务机构。这种网络的结点可以根据地域范围、村落分布和道路状况合理布局,采用先试点再逐步推广的方式建立,这种服务结点应该是以承保和防灾防损为主要功能,兼具咨询、宣传和必要时的初步查勘。由于农村财险市场的客户群以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总体不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展业,因此,打铁需先自身硬,努力培育一支业务素质硬、作风实、能吃苦的营销队伍是发展农村财险市场的关键。
3.扩大营销渠道,探索发展农村财产保险市场新模式。一是要加大与农村信用社、银行、邮政等机构网络比较健全的系统间的合作,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合作平台,加强与各镇(乡)政府和村委的联系,大力发展各类代办业务。三是要创新营销手段,设计新的承保方案,尝试采用多险种捆绑式销售方法,将各类车辆、家庭财产、意外险等进行分类组合,以套餐形式开展销售。四是尝试对一些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私家轿车拥有量较大的行政村开展VIP团销业务,以促进效益业务的深入挖掘。
4.创新保险产品,大力发展区域性保险业务。目前存在的一些针对农村的财产保险产品都比较陈旧,条款和费率多不适应农村保险市场的需求,即使一些新开发的产品,在营销过程中也遭到冷遇,缺乏吸引力。因此,一是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努力开发出一批适合农村投保、手续简便、保费低廉、保障适度、条款简明的保险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险需求。二是要针对农村块状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大力发展新型个私工商企业财产保险。三是在各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尝试开办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商业性农业种、养殖业保险作为补充。
5.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保险普及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通过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丰富生动的事例开展宣传活动。要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为普及农村保险活动的深入开展争取配套政策支持,如对某些保险产品给予税收和信贷政策上的优惠,对从事农村保险营销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社保政策的优先权等,从而提高农村保险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促进保险消费需求的有效转化。
采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保险行业价值链和价值网构成入手,分析财产保险行业的价值创造和分布过程,并对价值链所在的环境进行重新的组合、分配,构建保险行业价值链整合模型,为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依据。
(一)财险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财产保险行业自身就是围绕风险管理产品为核心的价值活动,总体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部分。基本活动包括: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承保筛选、再保安排、客户服务等保险行业特有的业务环节,这是保险行业最终实现利润的根本。与此同时,还配合有财务及IT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精算、投资等辅助环节,这是保证保险公司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支持性环节。基于以上财产保险各业务环节可以看出,在保险业务经营中,围绕着保险产品本身展开的“设计—销售—服务”业务是公司实现盈利的核心,要取得理想的经营效果,须从保险产品自身着手,优化产品、扩展销售渠道、提升后期服务的角度优化自身的商业模式,提高竞争力。而利用财务及信息技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运用精算技术、提升投资收益,也是财产公司优化商业模式的有效方法。中小型财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必须进行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同时,高效配置人力、财务、精算、投资、IT等基础设施资源,才能与核心业务运作成熟的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竞争。
(二)财险公司外部价值链分布企业处在行业的价值链条之内,其外部会受到来自市场需求、内部资源禀赋、同业竞争者、相关产业支持、市场机遇、政府等六个方面的影响,除企业资源禀赋因素之外,其他五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财产保险公司外部的价值链条,并在此五方面发生相互的价值流动。其中,市场需求作为保险公司价值实现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整个外部价值链本身处于核心地位。同业竞争者与保险公司自身形成博弈关系,通过相互的竞争和合作共同促进了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相关产业是保险行业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是市场需求的落地点,充分利用相关产业资源,是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市场机遇则是保险市场的外部因素,是财产保险公司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应顺应行业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政府在价值实现中起到方向标的作用,财产保险公司应遵守政府的相关法规,顺应政府指导方向进行战略规划,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应该抓住财产保险市场需求广阔、涉及产业众多的特点,在政府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与保险行业内部企业的合作,寻找出自身的禀赋特长进行扩展。
(三)财险公司虚拟价值链的构成在企业的价值链构成中除传统的内、外部价值链之外,还存在着基于信息及信息传导的虚拟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中,通过信息的对信息的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和分配等开展价值创造活动。财产保险公司基于客户的需求信息,通过信息中枢的分析处理,下发给具体的实体运营部门,在反馈信息之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以自身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和推荐其他公司满足客户产品,进而最终满足客户需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财产险公司商业模式与价值链是不可分割的,价值链的形成是商业模式选择的基础。下面将对我国中小型财险公司采用的主要商业模式进行价值链的比对分析。
二、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评价
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指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在与各利益相关者在实际的接触中所形成的一些合作模式。现阶段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采用的商业模式各有特色,但归结起大体分为以下六种:
(一)以利润为中心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外资财险公司大多采用这种商业模式。外资公司极少采用规模扩张的展业模式,而普遍采用以利润为中心的稳健模式,在细分产品与市场上取得优势,通过差异化的手段与中资公司竞争。例如,劳合社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其直保业务主要关注与珠宝、字画等高价值物品的保险产品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主要强调保险产品的承保利润,从价值链角度看,则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出差异化的产品,是着眼于产品开发的商业模式。
(二)以股东资源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随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许多金融行业或其他产业的市场主体也介入了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此类公司总体规模不大,主要作为母公司在保险行业的延伸而存在,其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股东业务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信达财险、中银保险、英大泰和等。以英大泰和为例,依托国家电网资源开拓市场,努力为国家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服务。该模式实际上是把股东业务作为重要的产品销售渠道,从而取得稳固的业务来源。
(三)以精细化管理为推动力的业务模式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技术水平,强化公司风险控制能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华泰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ACE集团,在其指导下不断开发和引进区别于国内其他财险公司的产品,调整公司产品结构,加大前段核保与后端理赔的控制力度,提高公司业务的整体盈利能力。该模式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及公司数据对承保选择、再保安排、客户服务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价值损耗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是针对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
(四)以投资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在承保市场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通过高效的资金运作,可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亏损。例如华安财险,通过发售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迅速提升公司业务发展规模,同时又通过较好的资本运作能力实现了企业的盈利。该模式强调充分发挥辅助活动中投资的作用,通过投资创造的价值来带动整体企业的盈利。由于保险投资受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多,该模式不能作为保险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
(五)以细分领域为切入点的专业化经营模式部分中小保险公司采用了专业化模式,在车险、农险、责任险等细分开拓市场,通过专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如天平车险、安华农业、长安责任等公司。其中天平车险公司认为,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应体现为在风险选择和控制技术的领先地位,通过车险业务的仔细甄别和后期的理赔控制,该公司也实现了较好的发展。该商业模式也是基于产品策略,采用集中化的方式,集中公司资源优势,力图在细分领域取得局部的竞争优势,是运用价值链分析的典范。
(六)以规模化为支撑的业务模式很多财险公司采用规模扩张模式,通过设机构铺网点的形式积极展业,但在实际发展中,部分公司并没有把握好扩张的方式和速度,管理水平也未能实现匹配,导致承保业务发生大量亏损。以中华联合为例,公司保费收入由2002年的6.27亿快速扩张至2007年的183亿,但由于管理跨度及管理维度急剧膨胀,垃圾业务过多出现,当年即亏损64亿,给公司的稳定经营造成极大的影响。该模式主要基于产品销售环节,通过大规模的市场拓展行为扩大业务来源,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达到降低固定成本的目标,实现盈利。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中小型财险公司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来进行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运作机理为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切入点
结合财产保险企业面临的内外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可以归纳出保险公司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环节创新结合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进行产品创新。基于新的保险需求的产品设计需要中小保险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分析和机遇把握能力,能够获得相关行业的支持,同时还应避免自身设计的产品被其他同行模仿,处理好企业外部价值链中相关企业和同业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例如中煤保险,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保险业务需求,开发矿井建设工程保险、煤矿安全责任服务保险、煤矿企业财产保险等近20个创新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形成持续的保费收入。
(二)销售环节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进行销售模式创新,进而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带来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特别是2013年底以来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提出,也给中小财产保险企业在销售方面新的启发,选用恰当的销售模式,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大业务规模。财产保险公司除电销、网销渠道外,行业也在实践多渠道元化的课题,保险企业内部的产寿险之间的交叉销售,中小保险公司联姻式的销售,保险企业与其他金融企业,保险企业与汽车等实体产业的跨行业合作都将是销售创新的可选路径之一。
(三)承保后管理创新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业务辨识能力,优化再保安排,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在承保环节,新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可以扩大业务承保范围,提高业务质量;再保环节与再保公司的纵向合作,有利于再保的顺利进行;客户服务环节,及时高效理赔方式的出现,也将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例如,车险服务中微信理赔的出现,车主迅速将事故现场照片以微信的形式传给保险公司,即可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大大减少了理赔流程时间,提高了理赔的效率。
(四)信息管理创新在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变革信息流通传递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运作效率,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互联网及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对于保险企业的信息搜集、处理、分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财产保险公司中进行的财务集中、核赔集中等模式都是基于信息系统创新。
(五)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组织框架、治理结构是保险企业得以维持日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制度安排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运作效率。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市场行情,企业可以采用事业部制、条线垂直管理等组织方式,提升企业的组织效率。
(六)投资业务的创新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受制于自身的规模,往往忽视投资业务的开展,可效仿寿险公司,开发保障与理财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将投资与传统的风险保障结合起来。华安保险抓住财产保险在理财产品方面的空档,适时推出了家财险与家庭理财相结合的产品,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取得了较为成功的业绩。
四、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式建议
通过财产保险企业本身价值链的分析,我们找到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切入点。结合公司本身的管理结构,进行初步的组合,投资类创新均是建立在保险产品基础上可以归为到产品创新中去,销售创新主要依托渠道来进行可提炼为渠道创新,而承保、再保、理赔等基于产品本身衍生出来属于服务范畴姑且将此类创新统称为服务创新,而管理体制、信息管理等内容都属于公司管理层面的东西,把此类创新统称为管理创新。本文将从产品、渠道、服务、管理这四个角度,结合商业模式创新所采取的发掘、调整、扩展、全新四种方法,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式。
(一)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质上是以产品为核心,将市场需求、相关支持产业、竞争者、政府等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盈利的目的。对于现有产品须深入开发,分析机构客户的需求,推出“私人定制”的产品,增加公司与相关产业客户的粘度,进而获得持续的保费收入,并根据实际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并扩展产品内容。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利用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给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还可关注市场的细分领域及最新市场需求动态,走差异化开发的道路,避开与大型保险公司在传统领域的竞争,进而获得成功。例如华泰保险推出的网络购物运费损失保险,在网络购物方面推出的创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基于渠道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渠道的创新模式则是着眼于保险销售环节,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合作方式,改变财产保险公司与同业竞争者、目标客户、中介等机构的合作关系,达到提升销售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利用最新传媒技术,改变以往信息传递的路径,通过渠道合作精细化、专业化的手法提高现有渠道产能,或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新的传媒模式建立与客户的直接联系促进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展。例如,深度发掘现有的股东业务渠道、车商渠道、银行渠道等现有业务来源,提高渠道的单位产出。根据公司业务具体发展形式及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对公司现有的渠道进行评估,并依据各渠道产能大小重新分配业务权重,对渠道进行专业化管理,提升渠道产能。对于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来说,要扩展渠道宽度,可与战略目标相同的寿险公司展开交叉销售,积极推进与房地产中介、加油站、物业、超市等传统业态的保险业务合作;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多公司开始在网络上设置直营网店、开设营销微博等,这种销售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费用的损耗,降低公司成本,从而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三)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这种模式创新更关注于客户的消费体验,通过便捷客户操作流程、提供新的附加服务内容等形式,融洽财产保险公司与目标客户的合作关系,增加客户忠诚度,进而使公司获取持久的保险收益。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进行服务创新,须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内部流程,运用新的手段丰富服务内容,便捷服务方式,保障从前端的开发、承保到后端的理赔、续保等各环节的顺利进行。例如,英大财险在拓展车险业务的过程中为合作客户提供免费的代验车、代保养等增值服务,提高客户的信赖度;并调整现有的服务内容,以微信定损、理赔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现场查勘、定损模式,顺应了客户当前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客户服务体验。此外,在现代金融生活中,客户不仅面临保险业务需求,也存在类似证券、信托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因此,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可尝试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团队,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而且能够深化与客户的合作。
关键词:险种;费率;促销;竞争策略
一、营销组合策略
保险公司的营销组合也包含着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其中产品即险种,价格即费率。险种和费率是决定着保险公司是否永续经营的重要因素。
1、险种策略
1)险种开发策略。新险种是整体险种或其中一部分有所创新或改革,能够给保险消费者带来新的利益和满足的险种。新险种开发的程序包括:构思的形成、构思的筛选、市场分析、试销过程和商品化,新险种开发的具体问题已在前面阐述。其中包括:
(1)完全创新的险种。这是指保险人利用科学技术进步成果研制出来的能满足消费者崭新需求的产品。此种开发策略,需要前期大量投入和准确的精算,但能够使保险公司迅速占领某一特定的市场,是制胜法宝。
(2)模仿的新险种。是指保险人借鉴外国或外地的险种移植学习的,在本地区进行推广的新险种。目前各保险公司采用此法较多,此开发策略成本较低,风险较小,但市场已被部分覆盖,扩张有一定难度。
(3)改进的新险种。是指对原有险种的特点、内容等方面进行改进的新险种。这实际上是对老险种的发展,赋予老险种新的特点,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要。此开发策略风险最小,在受顾客欢迎的险种中进行改进,易获得重复购买。
(4)换代新险种。是指针对老险种突出的某一特点,重新进行包装,并冠以新的名称,使其特点有显著提升的新险种。这种做法比完全创新险种的研制要容易些,向市场推广的成功率也高些。
2)险种组合策略。险种组合策略包括扩大险种组合策略、缩减险种组合策略和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
(1)扩大险种组合策略。扩大险种组合策略有三个途径:一是增加险种组合的广度,即增加新的险种系列;二是加深险种组合的深度,即增加险种系列的数量,使险种系列化、综合化;三是险种广度、深度并举。按照第一种途径,保险公司应在原有的险种系列基础上增加关联性大的险种系列,按照第二种途径,保险公司应把原有的险种扩充为系列化险种,也就是要在基本险种上附加一些险种,扩充保险责任。可见,险种系列化使得保险消费者的需求获得更大的满足。
(2)缩减险种组合策略。这种策略是指保险公司缩减险种组合的广度和深度,即减掉一些利润低、无竞争力的保险险种。保险公司可在保险市场处于饱和状态且竞争激烈、保险消费者交付保险费能力下降的情况下,集中精力进行专业经营而采取的策略。具体做法是将一些市场占有率低、经营亏损、保险消费者需求不强烈的险种予以取消,以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3)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策略。如财产保险的险种与人身保险的险种关联性较小,但是随着保险市场需求的开发和保险混业经营的开展,这些关联性小的险种组合将更能满足保险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家庭财产保险与家庭成员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组合,房屋的财产保险与分期付款购房人的人寿保险的组合,将形成具有特色的新险种。
3)险种生命周期策略。险种生命周期是指一种新的保险商品从进入保险市场开始,经历成长、成熟到衰退的全过程,险种的生命周期包括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介绍期的营销策略。险种介绍期是指险种投放保险市场的初期阶段,其特点是:第一,由于对承保风险缺乏了解,所积累的风险资料极为有限,保险费率不尽合理;第二,由于承保的保险标的数量极为有限,风险分散程度较低;第三,由于保险费收入低,而投入的成本较高,保险公司利润很少,甚至会出现亏损。因此,保险公司通常采用的营销手段有:①快速掠取策略,即以高价格和高水平的营销费用推出新险种;②缓慢掠取策略,即以高价格和低水平的营销费用将新险种投入保险市场;③迅速渗透策略,即用低价格和高水平的营销费用推出新险种;④缓慢渗透策略,即用低价格和低水平的营销费用推出新险种。
成长期的营销策略。险种成长期是指险种销售量迅速增长的阶段,其特点是保险公司已掌握风险的出险规律,险种条款更为完善,保险公司费率更加合理,保险需求日益扩大,风险能够大量转移,承保成本不断下降,等等。因此,保险公司应采取的营销策略包括不断完善保险商品的内涵,广泛开拓营销渠道,适时调整保险费率,确保售后服务的质量,以尽可能地保持该险种在保险市场上长久的增长率。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险种成熟期是指险种销售量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险种的利润达到最高峰,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市场处于饱和状态,潜在的消费者减少,更完善的替代险种开始出现。因此,保险业应采取的营销策略有:①开发新的保险市场,如原来主要以城市人口为对象的养老保险,可以转移到农村,开办农村养老保险。②改进险种,如在承保些特殊保险标的时,适当增加保险责任。③争夺客户。对于向其他保险公司投保同一保险标的投保人,可采取适当降低保险费率或提供优质服务来吸引他们。
衰退期的营销策略。险种衰退期是指险种已不适应保险市场需求,销售量大幅度萎缩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保险供给能力大而销售量迅速下降,保险公司的利润也随之下滑,保险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转移,等等。因此,保险公司要采取稳妥的营销策略,如不要仓促收兵,而是要有计划地、逐步地限制推销该险种。此外,还应有预见性地、有计划地开发新险种,将那些寻求替代险种的消费者再一次吸引过来,使险种淘汰期尽量缩短。
2、费率策略
费率策略是保险营销组合策略中最活跃的策略,与其他策略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保险费率策略有如下几种:
1)低价策略。指以低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实行这种定价策略的目的是为了迅速占领保险市场或打开新险种的销路。但是保险公司要注意严格控制低价策略使用的范围,实行低价策略,是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过分使用它,就会导致保险公司降低或丧失偿付能力,损害保险公司的信誉,结果在竞争中失败。
2)高价策略。指以高于原价格水平而确定保险费率的策略。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实行高价策略获得高额利润,有利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利用高价策略拒绝承保高风险项目,有利于自身经营的稳定。但是保险公司要谨慎使用高价策略。因为,保险价格过高,会使投保人支付保险费的负担加重而不利于开拓保险市场;此外,定价高、利润大,极容易诱发激烈竞争。
3)惠价策略。指保险公司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根据营销需要给投保人以折扣费率的策略。实行优惠价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投保人大量投保、长期投保,并按时缴付保险费和加强风险防范工作等。优惠价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1)统保优惠。如某个律师协会为所有律师统一投保职业责任保险,由于是团体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少收一定比例的保险费,因为统保能为保险公司节省对单个投保人花费的营销费用和承保费用。(2)续保优惠。现已投保的被保险人如果在保险责任期内未发生保险赔偿,期满后又继续投保的,财产保险公司通常可按上一年度所交保险费的一定比例对其给予优惠。(3)趸交保费优惠。在长期寿险中,如果投保人采取趸交方式,一次交清全部保险费,保险人也可给予优惠,因为这样减少了保险人按月、按季或按年收取保险费的工作量。(4)安全防范优惠。例如,财产保险的条款中规定,保险人对于那些安全措施完善、安全防灾工作卓有成效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安全费返还。(5)免交或减付保险费。如人身保险中子女婚嫁保险规定,如果投保人在保险期限内死亡或完全残废无法继续交保险费时,保险人允许免交未到期部分的保险费,而其受益人仍继续享受其保险保障。
4)差异价策略。这一策略包括地理差异价、险种差异价和竞争策略差异价等。地理差异价是指保险人对位于不同地区相同的保险标的采取不同的保险费率。险种差异价是指各个险种费率标准和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差异。竞争策略差异价的主要做法有:第一,与竞争对手同时调整费率,以确保本公司在保险市场占有的份额;第二,在竞争对手调整费率时,保持原费率不变,以维护本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第三,采取跟随策略。在已知竞争对手调整费率时,先不急于调整本公司的费率,待竞争对手的费率对市场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时,才跟随竞争对手调整相关费率。采取哪种策略需根据保险公司的市场地位而定。
3、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策略。广告是通过大众媒介向人们传递保险商品和服务信息,并说明其购买的活动。广告是保险促销组合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寻找保险对象的有效手段。广告的作用主要有:(1)树立企业形象;(2)介绍新险种服务项目或营销策略;(3)宣传社会对保险公司的评价;(4)促使保险消费者接受保险营销的手段等等。广告适用于向地域分散的受众进行宣导,不能有区别的选择客户,并且费用高,反馈迟缓。
2)公共关系促销。公共关系对保险营销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保险公司最需要依靠企业的诚信来树立形象,可运用的公关工具有新闻报道、公益活动、书刊资料、视听资料、电话,等等。此种方式收效缓慢,但效果持续时间长。
3)推销策略。推销是指保险营销员直接与客户接触洽谈并宣传介绍销售保险商品的活动。人员促销在保险营销组合中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人寿保险公司,人员促销是其主要的营销手段。因为通过推销,保险消费者可以直接获得有关保险公司和保险商品的详细信息,营销人员也可以直接了解潜在客户的购买企图和态度。可见,人员促销帮助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双方的沟通。营销人员的主要任务有:(1)招揽新保险业务;(2)做好销售服务;(3)收集信息,提供保险公司资信和挖掘潜在的客户资源。此种策略尤其适用于高端的客户和复杂的产品,但成本较高,管理量较大。
4)营业推广策略。是指企业采取各种特殊手段来刺激、鼓励、推动分销渠道销售产品、或公众购买某种产品的促销活动。营业推广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刺激销售。保险公司的营业推广分为两类:促销的对象是分销渠道成员(例如保险人)的营业推广被称之为同业推广;促销对象是消费者的营业推广被称为消费者推广。营业推广被保险公司广泛运用,因为它的促销效果明显。但是营业推广的促销效果通常是短期的,如果不分对象、条件和环境,滥用这种促销手段,会给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竞争策略
1、竞争地位
根据保险公司在目标市场上所起的作用,可将这些公司的竞争地位分为四类,即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拾遗补缺者。
1)市场领导者策略。市场领导者是指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市场最高份额的保险公司。它通常在保险产品开发、保险费率变化、保险促销强度等方面领导其他保险公司。无论领导者是否受到赞赏或尊敬,其他公司都不得不承认它的领导地位。但是领导者也必须随时注意其他公司的动向,不使自己轻易丧失良机,失去领导地位。因此,市场领导者通常采取的策略是:(1)扩大总市场,即扩大整个保险市场的需求;(2)适时采取有效防守措施和攻击战术,保护其现有的市场占有率;(3)在市场规模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市场占有率。
市场领导者扩大整个保险市场,是因为它在现有市场上占有率最高,只要市场的销售量增加,它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市场领导者既可以采取扩大营销的方式来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又可以采取各种防守措施来保护其市场占有率。
2)市场挑战者策略。市场挑战者是指位于行业中名列第二或三名的保险公司。它们以市场领导者、经营不善者或小型经营者为攻击对象,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选择进攻策略。市场挑战者最常用的策略是正面攻击、侧翼攻击、围堵攻击、游击战等。
3)市场跟随者策略。市场跟随者是指那些不想扰乱市场现状而想要保持原有市场占有率的保险公司。市场跟随者并非不需要策略,而是谋求用其特殊能力参与市场的发展,有些市场跟随者甚至比本行业的领导者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市场跟随者必须懂得如何保持现有的客户,如何争取一定数量的新客户,每个跟随者都力图给目标市场带来某些独特的利益,如地点、服务和融资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市场跟随者须保持低廉的成本和优异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当新市场开放时,市场跟随者也必须很快打进去。跟随的策略有三种,即紧随其后策略、有距离跟随策略和有选择的跟随策略。
4)市场拾遗补缺者策略。拾遗补缺者是指一些专门经营大型保险公司忽视或不屑一顾的业务的小型保险公司。成为拾遗补缺者的关键因素是专业化。尽管有些专业化经营程度较高的保险公司在整个市场上占有率较低,但它们仍有利可图。
2、竞争地位与竞争策略的关系
每一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上都会利用或根据其竞争地位来决定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而采取特定竞争策略的保险公司也能达到某种竞争地位。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竞争地位来决定竞争策略时,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经营目标、实力和市场机会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有:(1)竞争者无法模仿的策略,如人海战术;(2)竞争者不愿采用的策略,如放宽承保或理赔条件;(3)竞争者不得不追随的策略,如采用更优惠的分红办法;(4)竞争双方均获利的策略,如保险公司广泛宣传保险,使社会公众对保险产生良好的印象。
结论
在市场中采取怎样的竞争策略和营销组合策略,与企业的目标和定位密切相关,在众多新型保险企业参与竞争的市场中,在保险混业经营的背景下,采取适时有效的营销组合策略将成为竞争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徐昆,保险市场营销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我国人寿保险营销采取的主要策略
1.价格策略
营销策略中价格策略是最为常见的,也是最有效的。我国人寿保险营销中采用的价格策略主要有低价策略、优惠价策略、差异价策略。运用低价策略时应注意一些问题:为了规避不正当竞争,人寿保险公司可以采用降低附加保险费率的方法实施低价策略,这样的方法有很多,如降低寿险合同的初始费用、减少人佣金、减少寿险保单的维持费用等;寿险公司采用低价策略能不能达到预期的规模效应,是盈利的关键,所以设计险种时应考虑大多数人的寿险需求,开发大多数人需要的险种;低价策略是保险公司采用的一种竞争手段,使用得当会带来良好收益,但如果过分使用,会导致寿险公司丧失偿付能力,导致竞争力低下。优惠价策略主要指统保策略、续保策略、安全防范优惠等。人寿保险营销中最为适用的是统保优惠策略,寿险市场上为了降低成本,可以用团体方式投保,以获得费率折扣;差异价策略是由于地域的不同引发的,不同地域风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造成的损失方面,如城市居民与农民局面都存有人参意外风险,但由于所处位置不同,两者的损失概率及幅度都有不同。
2. 服务策略
人寿保险营销策略中服务策略也很常见。首先要注重宣传环节,随着各种媒体的发展和宣传的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因此应深入宣传,普及寿险知识,耐心讲解寿险的赔付比例,引起顾客的消费倾向。寿险要推出保护群众切身利益的产品,让群众从生活中体会到寿险的作用。其次服务策略要注重操作环节。优质服务体现在业务办理的质量和速度上,寿险建立客户联系网,为客户提供生活设计和理财服务。同时寿险公司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工具,简化手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再次应把握服务环节。寿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中,售前服务主要是树立良好的形象;售中服务主要是促成交易;售后服务主要提高客户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投保、预防和理赔的一条龙服务,确保服务的完整性。
3.制度策略
首先建立完善的保险营销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当前,我国保险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监管机构应结合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和实际,制定完善的法规制度,并推动保险营销法律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化营销队伍的发展。同时要加大对市场恶性竞争等不良行为的惩罚,完善具体的惩罚措施,用制度规范保险市场,维护公平竞争,提高行业信誉。其次健全人寿保险营销管理制度。人寿保险要从制度上严格把关,用制度规定准入条件,并强化落实,确保制度落实到营销管理的各个环节。
4.险种策略
人寿保险营销中险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开发险种。人寿保险要进入市场,必须料及消费者的需求,每个消费者的现实情况不同,对寿险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性、多样化,并且还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文化素质、寿险意识、风俗习惯等的影响,所以要结合实际开发险种。此外,开发寿险产品要注重阶段性,如进入市场初期应注重开发低保费的储蓄型险种和高保额的保障型险种,等市场成熟后可以开发其他传统型险种。其次要注重险种组合。传统人寿保险营销中,主要是让关联性大的险种进行组合,与健康险与意外伤害险的组合、养老险与定期寿险的组合等。近年来,人寿保险营销中也出现了关联性小的险种的组合,比较明显的是将人寿保险险种与财产保险险种进行组合,如家庭财产保险与家庭成员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组合等。其实,人寿保险营销中还可以开发互补的寿险险种。
5.促销策略
人寿保险营销中促销策略比较常见,主要有广告策略、公关策略、推销策略等。广告波及的范围比较广,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大。广告的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体宣传寿险产品,也可以通过交通工具等加强寿险宣传。广告运用得当,能加深人们对寿险的感性认识。现实中有些人对广告的可信度持怀疑态度,非常有必要开展公关策略。公关策略通过培养与客户的情感,建立良好的形象。如营销人员主动告知客户一些自己的背景增进了解,取得客户的信赖等。推销策略是人寿保险营销中最常用的手段,其中员工直接推销是最传统的渠道,这种销售不需要中间环节,公司为员工提供培训服务,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能够向客户传达有效信息,使客户加深对寿险的了解。
二、我国人寿保险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科学市场分析
人寿保险进入市场前,没有对市场调研活动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不了解客户对寿险品种的需求,更不了解社会的需求,导致人寿保险的很多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在错误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产品性能的推销,这与科学的营销不相符,没有将推销放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利于营销效率的提升。
2.营销人员素质不高
人寿保险营销一直都是靠人来完成的,保险营销员被视为是最有价值的营销渠道。但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营销员队伍越来越壮大,存在管理、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保险营销员的社会认可度也存在问题。带来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保险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目前,人寿保险营销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是低学历甚至许多下岗待岗人员较多,并且人寿保险公司对新员工的培训也缺乏力度,缺乏正规的营销培训,一些营销人员缺乏应有的营销知识,导致营销人员队伍水平低下,甚至可能营销中出现违规现象,不利于保险业的发展。
3.营销观念过于陈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落后会导致行动迟缓,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由于计划经济和传统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人寿保险营销观念还比较陈旧,营销意识较为薄弱,缺乏正确的营销策略意识,认为保险产品的营销可有可无,缺乏营销的动力,这是影响人寿保险发展的大障碍。一般来说,人寿保险营销是以险种销售和企业为中心来考虑的,而不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计的。
4.保险产品缺乏特色
人寿保险营销的关键在于产品的市场定位,但人寿保险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重视产品的设计和市场定位,设计出来的产品难以满足各类消费群体的需要,导致产品的针对性不足,不利于客户满意度的提升。
5.售后服务不够完善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保险营销人员为了获得客户,赢得利润,营销员常常会通过各种手段推销产品,甚至会软磨硬泡或者赠送小礼物的方法,让客户不好意思不买,而一旦获得订单后态度大变,不仅不提供热情的售后服务,反而出现保险责任时业务员躲得杳无踪影,给客户带来极大的心理落差,这会阻碍人寿保险业的长远发展。
三、我国人寿保险营销策略分析
对我国人寿保险来说,发展的环境还不成熟,如人们对保险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等,在这种情况下,人寿保险在激烈的竞争中要赢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强营销,注重营销策略。
1. 树立正确营销观念
营销是人寿保险公司获得利润的一种手段,人寿保险营销员必须树立这种理念。人寿保险营销涉及到保险品种的开发,而正确的营销观念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基础,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开发出符合客户需求的品种,才能提高保险公司的信誉度,才能正确更多的客户,才能确保保险公司的稳定客户群,促进公司的良性、健康发展。
2. 加强营销人员培训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人才的竞争。而当前人寿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还就需要加强营销人员培训,构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队伍,改变保险营销队伍素质偏低的现状,这样不仅能提高保险的市场占有率,还能促进保险业的稳定长远发展。要建立高素质的营销队伍,人寿保险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展开:提高招聘要求,抬高准入门槛,这主要看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把好招聘关;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定期组织营销人员培训,除了注重保险专业知识,还要加大对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鼓励营销人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营销人员提供发展平台,稳定营销人员的福利待遇,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促进营销人员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推动保险业的发展。
3. 提供多样产品服务
人寿保险针对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人寿保险公司应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在开发新产品前做好市场调研,合理细分市场,结合公司实际,设计出独具特色又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并且能设计出不同种类的保险品种,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客户需求会受到保险意识、区域经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只有设计出不同的保险产品,才能最大范围的扩大客户群体,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从而使保险公司占有有利份额,获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保险;岗位技能;课堂设计;职业本位
1当前金融保险业人才需求发展状况
在经受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洗礼和多次金融结构调整以后,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已逐步建立起以商业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各金融机构不断拓展新的金融业务、金融体系发展逐步健全、同时资产规模也在快速增加。在大量市场调研、用人单位的走访座谈,电话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后,笔者认为:(1)伴随着我国逐步的对外开放,经济总量规模的壮大,将带给经贸人才大量的就业机会,由此必将为金融保险专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2)研究数据表明,我国金融人才在人员结构、人才数量及质量等方面都还远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保险人才总量严重匮乏,供需比只有1∶4。在对未来10年亟需的10类人才进行分析预测时,银行、保险类人才居于前列。(3)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发展和专业化程度加深,业内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式结构。一是对中高端人才需求强烈,如基金经理、证券经纪人、金融分析师、保险精算师等人才炙手可热;二是,随着网点网络越做越大,一线岗位人员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多,如保险人、保险经纪人、保险理赔专员、保险公司内勤人员等。在学历支撑方面,用人企业对专科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很多单位觉得专科生能“承上启下”,并且,在工作中更能踏实肯干。特别是保险专业出身、有素养、技能扎实的大专生更是深受欢迎。(4)薪酬方面,据调查,在各平均薪酬排行中,金融保险、房产建筑和IT互联网行业仍然占据前三甲,其中,居首位的金融保险类行业,税前年收入达到9.7万元,今年的增长率达到14.10%。由于个人手持闲散资金的增多及普通百姓投资渠道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急需专业的保险理财机构为其个人或家庭提供最佳的理财方案、规划、投保建议等服务,因此金融保险类人才存在着大量的市场需求。
2保险市场的开放及保险业从业人员英语技能需求分析
2.1保险业对外开放及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经营情况
我国目前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保险市场,并在2025年之前有望成为世界第二。目前,国际保险公司都将业务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了我国,据统计数据分析:到2014年,已有美国友邦、中意人寿等为代表的56家外资保险公司独资或合资形式进入我国财险、寿险及再保险等保险领域,市场占比也在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有财产保险公司67家,其中中资45家、外资22家。全国共有73家人身保险公司,较2013年增加3家。其中,中资公司45家,外资公司28家。2014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901.9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国保费收入的4.5%,占比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各类赔款与给付支出472亿元。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6,646.7亿元,较年初增加2,231.4亿元,增长50.5%,占保险业总资产的6.5%。
2.2保险业从业人员英语技能需求分析
在保险业公司中,尤其是被广大求职者视为“香饽饽”的跨国企业,在求职应聘的条件中不乏英语技能的种种需要:(1)需要员工负责市场情报收集与整理,同业交流以及市场支援;要会多语种经营分析检视,能用英文撰写市场分析报告和PPT制作;(2)具备较高的英文阅读和表达能力;尤其是平台更好的外资保险公司,在对外企的保险业务报价单的处理和核保等方面需要强大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以及口语沟通能力;(3)口语交际能力是亮点;在执行跨渠道大型业务竞赛及市场活动等的策划、组织和追踪等工作,以及业务推动等方面,包括对新产品、产品组合、行销系统和工具在各渠道进行推动上都需要有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作为支撑。(4)多媒体平台互动上,对公司的微信官方平台及网站进行日常维护及管理也需要有丰富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由此可见,跨国保险集团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可观,国际保险人才需求旺盛,保险人才需求增长明显,但要想供职于跨国保险公司及在公司内部获得上升渠道,个人英语技能的水平在专业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针对用语需求设计保险英语课程
基于以上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在课程环节及目标设定上就应当根据职业本位需求来“量身定做”:
3.1提高英文阅读能力
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英语基本素质的一个综合体现,对于从业人员而言,在岗位的英语技能需求中,阅读能力需求对应内容包括:在工作实践中涉保业务与保险条款的分析、外资保险集团内部材料阅读分析、财务目标及状况分析、文案对接及设计所需要的外文资料查阅分析等“静态”的英语阅读能力。对此,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教学篇章的选材内容要求选取与保险业务条款相关的内容,另外还需选择行业发展动态、行业监管及跨境保险业务等相关文章作为教学目标;其次,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定上,先由学生自我讲解所学内容的业界新闻动态作为课堂导入,然后在篇章学习时分组分角色对所学内容进行互演,旨在换位(保险业务员及客户)分析不同身份角色立场下对保险利益的处理,模拟真实保险业务发生下的业务开展及维护。在此期间,对文献内容的查找与分析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涉及保险理赔案例查找及数据分析上,要求全英文资料分析,充分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最后,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评判各组表现并总结。在全流程的模拟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英语阅读能力同时提高保险理赔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2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在个人业务能力的评价中将个人的综合实力充分体现出来,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及晋升上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能突显自身的亮点,专业水平是一方面,在众多只能“看”不能“说”的竞争者中,优秀的口语表达则是另外的一个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口语锻炼也显得十分重要。在课堂设计上,除阅读目标外,还要增加口语表达内容的规范性,专业性等作为口语训练的目标;在流程设计上,一是要将口语表达嵌入内容互演中与提升阅读水平同步,分角色互演的选手要以英文的表达形式进行对垒演绎;二是在相关公司内部业务的教学材料学习考核时,要求各同学要独自英文表达报表分析,文案策划等业务实践活动,以此来进行口语能力评定,有条件的教学单位还可以邀请合作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专员或企业领导来现场观摩并给于实践指导和点评,这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很好的帮助,同时也为企业人才输送提供了渠道准备。
4总结
保险业在我国真正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而当前市场的蓬勃发展对懂英语、会综合应用英语的保险人才需求巨大,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保险英语的教学要依据市场发展的动向适时作出调整,但增强学生的阅读与口头表达及综合分析能力始终是一个贯穿教学的核心不能放松。只有在这种能力培养下的专业学生在社会竞争中才具有价值优势。
作者:李莹莹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猪保险;供给―需求;成本―收益
一、引言
2007年8月以来,生猪保险的实施为降低生猪市场风险、控制生猪价格波动、维持生猪市场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而目前生猪保险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解决?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文中对我国生猪保险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及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生猪保险现状
生猪保险具有转移、分散风险功能,它是投保人用少量的钱通过购买保险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保险人通过收取零星的保费集少成多,形成规模经济,建立起庞大的保险基金,从而实现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目的。根据作者调查及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生猪保险现状如下:
(一)养殖户面临的生猪养殖风险越来越大
近年来宏观经济指标波动频繁,原材料价格上涨较大,各种疫病如蓝耳病、高热大面积爆发等因素,农民工外出务工及返乡,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和“猪流感的爆发”,对生猪产业的产生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使养殖户的风险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表1反映了近年来生猪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趋势。
表12003年―2008年我国生猪价格、出栏数和存栏数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各年生猪价格(元/斤) 3.7 4.2 5 6 12 16
肉猪出栏头数(万头) 55701.8 57278.5 60367.4 61207.3 56508.3 61788.3
猪年底存栏头数(万头) 41381.8 42123.4 43319.1 41850.4 43989.5 45639.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及作者调研整理
(二)生猪保险投保总量小,结构性差异大
1、从总量上看,我国生猪保险的投保数量还远未达到饱和状态。2007年8月1日,保监会的《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紧急通知》中提到“在能繁母猪保险方面,第一阶段以保险覆盖农业部门确定的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的养猪大县(区)为重点,工作要突出重点,按照早安排、快起步、落实好的原则启动能繁母猪保险工作;第二阶段以保险覆盖农业部门确定的出栏生猪60万头以上的养猪大县(区)为重点,尽快扩大能繁母猪保险的覆盖面。”而目前,能繁母猪保险尚处于第一阶段,也就是说主要在出栏生猪在100万头的大县(区);育肥猪保险仅在较少地方的地方开展。
2、从结构上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能繁母猪与育肥猪之间、散户与规模养殖户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生猪投保比例和数量上。能繁母猪涉及到生猪产业链的源头,具有更重要地位,相对于育肥猪保险而言,能繁母猪保险更受政府的重视。目前,就实施的范围和比例而言,育肥猪保险远不及能繁母猪保险。
随着规模养殖成为生猪行业的发展趋势且规模养殖户的投保更为方便、劳动成本更低,保险公司或其人更愿意做规模养殖户的保险。而规模养殖户大多生活较宽裕,广大散户大多为农民,使得生猪保险对农民增收产生的大打折扣,还会无形之中扩大贫富差距。虽然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成为生猪业发展趋势,但目前散户仍在生猪供给占大部分比重,其对生猪市场的影响最大。经作者调查,目前我国散户的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60%左右。显然,这种结构生猪保险发挥其作用。
由于地理因素、交通等因素,不同地区间生猪投保比例也有很大不同。平原地区较山区和丘陵地区的投保比例高。
(三)可操作性较差,实施效率较低
1、保险猪的识别是一难题。通常通过在猪背上打漆标号的方式标识保险猪,但在风险发生时这种方法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养殖户往往可以用发生风险事故的未投保的猪替代保险猪,以索取保险金。另外一种识别方式是行业中所称的“电子猪”,这种方式成本较高,通常仅在少数发达地区使用。
2、缺乏专业保险人员。生猪保险涉及到很多医学、动物学和保险学等专业知识,经办该业务的保险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畜牧兽医和保险知识。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很多理赔员或者专业素质不高,或者职业素养不够,难以胜任生猪保险工作。比如,不能合理处理病死猪,导致猪病蔓延。
3、保险条款不尽合理,理赔程序较复杂。根据《能繁母猪保险条款》中的描述“每头保险母猪的保险金额1000元,并且不超过其市场价格的7成;保险期间为一年,以本保险合同载明的起讫时间为准;保险标的为能繁母猪存栏量30头以上(含)。”显然,这样的保险条款不尽合理,多次投保不仅增加运营成本,而且为散户购买生猪保险人为地制定了 “进入壁垒”。
(四)养殖户对生猪保险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
同我国其他农业保险险种类似,目前我国生猪保险市场上养殖户对生猪保险缺乏了解,并且由于保险条款、保险程度等原因,对购买生猪保险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调查中发现,部分养殖户领到生猪保险补贴后,并未购买生猪保险,而是将补贴用于日常生活开支。并且,购买了生猪保险的养殖户对理赔持一定的消极态度。
(五)生猪保险不能对养殖户产生有效的风险规避作用
保费和保险金额产生“背离”引起投保与不投保时养殖户损失的期望差异较小的现象,甚至投保猪的损失的期望大于非投保猪圈的损失的期望现象,使得逆向选择风险极易发生。从而使得生猪保险不能使养殖户有效规避风险。
(六)生猪保险体系尚不完善
1、生猪再保险发展缓慢。再保险也叫分保,是指保险人将其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进行再保险,可以分散保险人的风险,有利于其控制损失,稳定经营。自保监会2007年《关于建立生猪保险体系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紧急通知》到今,生猪再保险发展缓慢。
2、生猪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单一、收益较低。生猪保险基金独立建帐、单独核算。目前,大部分保险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收益较低的品种。这种渠道单一、收益较低的投资方式,导致了保险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补偿养殖户的损失。
3、生猪保险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同其它农业保险一样,生猪保险起步晚,政府在各方面的经验较少,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生猪保险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约束。
三、对生猪保险现状的分析
(一)对生猪保险损失补偿情况的分析
1、对能繁母猪保险损失补偿情况的分析(以二元母猪为例)。方便起见,在此分析中我们忽略固定资产投资及劳务费用。根据冯永辉在(2009)提到“2008年4、5月份前后,多数种猪场的二元母猪价格还在2300元/头左右历史最高价。但5月份开始一路下跌,至12月份已跌至1300元/头左右”,我们取其平均值1800作为能繁母猪的购置成本;其次,假定能繁母猪可投保时间为4年,每年的饲养成本为700元(胡新旭(2008));再次,根据《能繁母猪保险条款》,能繁母猪保险的费率为60元,保险额为1000元/头,且不超过生猪市场价格的70%。假定投保母猪第i(i=1,2,3,4)年发生保险事故。则按下列计算等式:
第i年的总成本=购置成本+(700+60)×i
第i年的补偿率=1000÷总成本
第i年的杠杆率=保险额÷保费累计
可得出能繁母猪保险的损失补偿情况,如表2
表2能繁母猪保险的损失补偿情况
第i年 购置成本(元) 饲养成本(元) 保费(元) 总成本(元) 保险额(元) 补偿率 保费累计(元)杠杆率
第一年 1800 700 60 2560 1000 39% 60 16.8
第二年 1800 700 60 3320 1000 30.1% 120 8.3
第三年 1800 700 60 4080 1000 24.5% 180 5.6
第四年 1800 700 60 4840 1000 20.6% 240 4.2
从表2中可以看出,随着年数的增加,总成本与保险额和补偿率呈现“背离”的关系,养殖户获得的补偿水平较低。累计饲养成本和累计保费支出的增加,从而引起其总成本的增加。养殖户的总成本增加。保费累计在增加,至第4年,累计保费支出已达240元,而保险额依然为1000元。补偿率和杠杆率都在降低, 得到养殖户各年的补偿率分别为39%、30.1%、24.5%、20.6%、,杠杆率分别为16.8、8.3、5.6、4.2,呈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
在表2的基础上,假定能繁母猪在保险期间发生保险事故的概率为p=0.1,对养殖户购买保险与不购买保险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如表3。其中
投保时损失的期望=-总成本×p+1000
不投保时损失的期望=-(总成本-保费累计)×p+保费累计
表3是否购买能繁母猪保险对养殖户的影响
第i年 总成本(元) 保险额(元) 保费累计(元) 投保时损失的期望 不投保时损失的期望
第一年 2560 1000 60 -156 -190
第二年 3320 1000 120 -232 -200
第三年 4080 1000 180 -308 -210
第四年 4840 1000 240 -384 -220
表3说明,现有保费和保险金额水平,不能弥补养殖户的损失。投保2年以上(含2年)时,养殖户投保能繁母猪保险时的损失大于投保时的损失。显然这其“损失补偿原则”(损失补偿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发生之后,保险人对其遭受的实际损失应当进行充分的补偿)相悖。
2、对育肥猪保险损失补偿情况的分析(以普通杂交猪为例)
表4全国2005年―2008年育仔猪价格走势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平均价格
价格(元/斤) 5 6 12 16 10
资料来源:作者调研整理
根据表4中2005年-2008年仔猪价格的走势,我们计算出其平均价格约为10元/斤。假定养殖户购买体重50斤的仔猪,则购置成本为500元,并且体重为100公斤时出售,饲料成本为600元,且忽略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务费用等其他费用。其中
总成本=购置成本+饲养成本+保费
补偿率=保险额÷保费
则育肥猪的损失补偿情况表示如表5
表5育肥猪保险的损失补偿情况
购置成本(元) 饲养成本(元) 保费(元) 总成本(元) 保险额(元) 补偿率 杠杆率
500 600 20 1100 400 35.7% 20
由表3可知,育肥猪保险的补偿率为35.7%,也处于较低水平。
现对是否购买育肥猪保险对养殖户损失的期望进行分析,设定育肥猪在保险期间发生保险事故的概率为0.04(根据送颜华提出在《当前生猪保险条款问题剖析》中提到“4%的生猪死亡率”)。
投保时损失的期望=-(总成本-400)×p
不投保时损失的期望=-(总成本-保费)×p+保费
表6是否购买育肥猪保险对养殖户的影响
保费(元) 总成本(元) 保险额(元) 投保时损失的期望(元) 不投保时损失的期望(元)
20 1120 400 -28.2 -24
由表6可以看出,不购买育肥猪保险时养殖户损失小于购买时损失。所以,育肥猪保险也不能弥补养殖户的损失,相反会让其受到损失的增大。
另外,如表7,我人将能繁母猪保险与育肥猪保险作比较
表7能繁母猪保险与育肥猪保险的横向对比
保险类别 累计保费(元) 保险额(元) 补偿率 杠杆率
能繁母猪保险第一年 60 1000 39% 16.8
第二年 120 1000 30.1% 8.3
第三年 180 1000 24.5% 5.6
第四年 240 1000 20.6% 4.2
育肥猪保险 20 400 35.7% 20
可以发现,能繁母猪保险与育肥猪保险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保费来看,能繁母猪保险较育肥猪高得多;但从补偿率来看,其补偿率和杠杆率较育肥猪低。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生猪保险的保费太高、保险金额太低,并引起了其对养殖户的较低损失补偿率,甚至出现负保障、负补偿的现象。这一现象使得养殖户购买生猪保险的积极性降低,这与生猪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是相违背。
2、母猪保险与育肥猪保险之间的存在较大差异。从保费上讲,能繁母猪保险比育肥猪保险高得多,最高时为育肥猪保险的15倍;但从补偿率和杠杆率来看,能繁母猪保险较育肥猪保险低得多。
3、现有的保险条款不能有效地发挥规避风险和弥补损失的作用。
(二)“供给―需求”分析
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供给―需求”模型,我们将生猪保险看作一种商品,分析我国生猪供需现状。经济学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简化模型,我们忽略其他因素,仅把生猪保险的保费和保险额看作影响其供给和需求的重要因素。然后,通过控制变量,在静态均衡模型下分别讨论:
1、假定保险金额 不变时,生猪保险供给量 和需求量 随保费 的变动情况
生猪保险供给函数:
Qs=f(p) (1)
生猪保险供给函数Qs表示,在保费为p时,所有保险公司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生猪保险数量的总和。显然,生猪保险供给量Qs是保费p的函数。
生猪保险需求函数:
Qd=f(p) (2)
生猪保险需求函数Qd表示,在保费为p时,所有养殖户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生猪保险数量的总和。显然,生猪保险需求量Qd是保费p的函数。
生猪保险供给与需求均衡,当Qs=Qd时,
Qs=QdQs=f(p) Qd=f(p) E(Qe,Pe)(3)
则E(Qe,Pe),便是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的均衡点。此时,生猪保险的“供给-需求”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生猪保险供给与需求同保费 的关系
供给函数Qs随着p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Qd随着p的增加而不断减小。设Qm为生猪保险市场达到饱和时的数量。则,最为理想的情况是存在保费pm,使得Qe=Qm。前文中已得出生猪保险覆盖面太小的结论。所以,目前我国生猪的投保量Qn与Qe、Qm的关系是Qn
所以,得出结论:现行保费过高是养殖户对生猪保险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2、假定保险金额p不变时,生猪保险供给量Qs和Qd需求量 随保险金额R的变动情况生猪保险供给函数:
Qs=f(R) (4)
生猪保险供给函数Qs表示,在保险金额为R时,所有保险公司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生猪保险数量的总和。显然,生猪保险供给量Qs是保费R的函数。
生猪保险需求函数:
Qd=f(R) (5)
生猪保险需求函数Qd表示,在保费为R时,所有养殖户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生猪保险数量的总和。显然,生猪保险需求量Qd是保费R的函数。
生猪保险供给与需求均衡,当Qs=Qd时,
Qs=QdQs=f(R) Qd=f(R) E(Qe,Pe)(6)
E(Qe,Pe)便是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时的均衡点。此时,生猪保险的“供给-需求”如图2所示
图2生猪保险供给与需求同保险额的关系
在图2中,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成本―收益”分析理论,我们假定曲线Qs和Qd分别为生猪保险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随着保险金额R增加,Qs减小,Qd增加。保险公司出于营利目的,当保险金额R在 “收支平衡线”R1以下时,才愿意经营生猪保险业务。同样,养殖户出于规避风险以及获得基本劳务收入的目的,当保险金额R在其“损失补偿线”R2上时,才愿意购买生猪保险。这就造成了“收支平衡线”R1与“损失补偿线”R2之间的“缺口”。保险金额 最有可能在这个“鸿沟”所处的区间[R1,R2],否则无市场。而在这个区间的保险金额对谁都不公平。对保险公司而言,保险金额太高,难以承担风险;对养殖户而言,保险金额太低,不能有效补偿其损失。这样,生猪保险的自动调节机制就难以实现生,生猪保险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该提供使得养殖户和保险公司都能够且愿意接受的保费和保险金额的政策和方针。
(三)“成本―收益”分析
图3生猪保险供给与需求同保险额的关系 图4生猪保险“成本―收益”分析
如图3,当保险金额R在“损失补偿线”下时,养殖户的损失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其行为趋向于不购买生猪保险;同理,当保险金额R在“收支平衡线”上时,保险公司收不抵支,其行为趋向于不经营生猪保险。因而,生猪市场不仅很难达到均衡,而且投保量远远小于饱和量。为了使投保量趋于饱和量,就必须得“损失补偿线”向下移动,“收支平衡线向上移动”直到它们重合于L线。两线的移动引起Qd和Qs的向右移动,E(Qe,Pe)同时向右移动,使得此时的Qe=Qm。
四、解决方案
1、降低保费,增加保险金额。在上文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现有保费过高、保险金额不足,使得养殖户不能通过生猪保险有效地防范风险。
2、对能繁母猪实行终身保险制度。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
现有保险条款的设计不尽合理,每年对能繁母猪投保一次,不仅
增加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而且还使养殖户承受过多的保费。
3、取消生猪保险条款对散户的“进入壁垒”。散户在生猪市场中占有大量份额,如果不能保障他们的利益,就不能保障整个生猪市场的利益。
4、改善生猪保险补贴制度。保险补贴交给保险公司,让农户补足剩余保费,这样可以防止养殖户在领取保险补贴后逆向选择风险的发生。
5、增加政府补贴和向生猪产业链高利润行业征收一定的费用,弥补生猪保险中的流动性不足。从图5中可以看出,现在政府生猪保险补贴较低,不能有效激发养殖户的投保积极必,所以应增加补贴额度。从表8中可以看出,生猪产业链中猪肉销售行业的利润很高,然而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远不如养殖行业和屠宰者高。这是较严重的分配不均现象,如向猪肉销售行业征收一定的费用于生猪保险,可以促进生猪保险市场的发展。
图5生猪保险“成本―收益”分析
表8生猪产业链相关行业利润分配对比情况
收入 成本 利润 利润率 月资金投入收益率
生猪养殖业 1400元 1128元 272元 24.11% 4.02%
生猪屠宰者 765元 738元 27元 1.36% 5.44%
猪肉销售 15元/斤 14元/斤 1元/斤 7.14% 107.14%
资料来源:胡新旭,王栋,赵丽红等。生猪产业链相关行业利润分配分析和风险防控措施[J] 饲料广角, 2008年第11 期。
6、完善生猪保险体系。生猪保险问题归根到底是资金的运作问题,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收益性”,增加生猪保险金的投资渠道,分散化投资,增加收益,用以弥补保险金额对养殖户损失补偿的不足。
图6完善生猪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冯永辉.2009年国内生猪市场分析预警报告[DB/OL]搜猪网/中国生猪预警网省略.
[2]胡新旭,王栋,赵丽红等.生猪产业链相关行业利润分配分析和风险防控措施[J]饲料广角, 2008年第11 期.
[3]毛伟,李林.我国生猪保险共盈问题初探[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
[4]吾际舟.生猪保险中的问题及对策――访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黄惠春博士[J] 业,2008年 第5期.
[5] 王和.开启农业保险的新时代[J] 中国金融, 2009, (05) :39-41.
[6] 颜华. 当前生猪保险条款问题剖析[J] 中国牧业通讯, 2007年 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