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信用管理的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用管理的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用管理的功能

第1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功能;作用

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进行管理,代替以往的手工操作,同时利用网络交换技术实现数据交换,从而全面提高各级的工作效率和信息利用及时性、利用率,达到高效管理,解决异地接种和漏种问题,推动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1~4],消除免疫空白,巩固免疫覆盖率,成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

从2007年起,湖北省卫生厅先后投入2500多万元用于湖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该系统于2010年6月开通并试运行,目前该系统运行已基本稳定,已完成省、市、县、乡客户端系统的100覆盖。2005年以来出生儿童个案录入率已达98以上。该系统包括省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数据管理中心,动态管理免疫规划相关信息,可实现全省儿童接种数据共享,产科新生儿接种信息录入和管理、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接种数据大众查询等多种功能,可为各部门提供科学严谨、及时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1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包括预防接种工作的日常管理、报表统计、项目设置、冷链管理、自动预约等基本功能。

1.1基本资料录入模块 由各医院产科按照"新生儿信息采集卡"内容,将新生儿基本信息和接种信息录入湖北省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根据新生儿基本信息、接种资料的录入,查询、判断是否出现提前接种疫苗,查询各种未种疫苗的预约接种日期。

1.2 预约接种模块 该模块根据所选定的疫苗种类、免疫程序、接种对象接种情况、预约接种日期等可设定的条件,计算接种对象在选定的接种日应接种疫苗的种类、针次。生成包含接种对象及其家长手机号码、接种日期、接种疫苗种类及针次等信息的文件,并打印出接种通知一览表、单,达到预约的目的。

1.3 预防接种登记模块 进行儿童的预防接种登记功能。

1.4 报表统计模块 生成实现国家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要求报告的、统一的常规预防接种情况统计报表。

1.5 数据维护 用于数据备份、恢复及数据库整理。计算机系统要求专管专用,定期杀毒与适时杀毒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备份,将数据压缩后备份在默认的目录或外置存储设备上(推荐使用优盘)。

2 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2.1预防接种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各接种门诊将接种方案一次性在计算机中设置完毕,当儿童进行接种登记时,计算机能依据儿童的出生时间、已接种疫苗种类及时间、接种日时间、疫苗间的冲突及间隔等情况精确推算出本次应种疫苗和下次应种疫苗,并根据需要自动生成并打印预约通知单,防止漏种、错种,杜绝提前接种等,可有效提高接种率,保证接种质量。

2.2数据统计更加快速、准确 本系统具有数据自动汇总、自动生成统计报表等功能。每次接种日结束后,可利用计算机对儿童预防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和汇总接种日当天的疫苗损耗、儿童实种、应种未种等情况,数据统计快速准确,可长期保存,根据需要可按不同社区、不同时间段随时调用、统计、分析、查询儿童免疫接种情况。由于计算机查询的快速和准确性,也可在上级考核检查时更加省时省力[1~6]。

2.3便于查漏补种,提高接种率 每个接种日都有发烧、感冒等其他原因未种的儿童,各接种门诊可通过本系统查询逾期未种数,直接统计本辖区未种儿童基本情况,打印出未种儿童名单、联系电话,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合理安排查漏补种,尽可能消除免疫空白,全面提高接种率。

2.4提高强化接种效率 需要强化接种时,只须在系统中输入疫苗强化接种条件、起始月龄和终止月龄,系统会自动查询、预约生成强化儿童名单并打印,使接种人员从以往的大量低效的手工抄录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2.5支持全省范围内的异地接种 本省出生的儿童,在任何接种门诊计算机上通过儿童编码都能查到该儿童的基本资料、既往接种史,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的功能。该功能对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和及时率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海丽."金卡"系统在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应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2,13(5):314.

[2]刘淮珠,杜东风,王蓓.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实用价值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5(4):463-464.

[3]张敏,万长才.儿童计划免疫金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1):72.

[4]叶世南,古有嶂,周海,等.中山市预防接种计算机化管理现状和需求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3):453-455.

第2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1.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智能化的必要性

1.1责任突出性

和其他工程相比,建筑工程以其工程复杂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管是从建材方面来看,还是从施工技术来看,其要求都非常高,从工程建设一开始就要将整体分配工作做好,并注意将各项责任制度落实好,明确各部门的工作与责任,同时每个施工人员都要了解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责任。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强调施工责任,施工过程与责任是分不开的,建筑企业实施智能化管理可以促进建筑工程相关责任的具体落实。

1.2工程复杂性

建筑工程非常复杂,与其他工程相比建筑工程涉及到的内容更多,其施工周期非常长,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工艺也比较复杂,施工范围较广,同时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因素都会对建筑工程质量带来影响,总之,不管是哪种因素都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大大增加了工程建设的难度。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将管理工作做好,智能化管理势在必行。

1.3工程延续性

建筑工程最终是要投人日常使用的,建筑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人会通过找到相关施工资料才能将维修工作做好。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将资料前期整理工作做好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后期维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与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也直接相关。

2.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完善

当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建立管理机制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运作模式,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管理机构,但是内部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有效运用,资源平衡配置得不到有效实现,因此出现了重视形式、忽略效益的问题。例如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不同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出现了工程进度与计划不吻合、延长施工时间、降低经济效益等不良后果。甚至一些企业为了节省资金,聘用不合格管理人员。

2.2建筑企业信息混乱

当前建筑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很多因素,例如质量、成本及进度等,这些因素组成了巨大的网络,信息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当前多数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其信息管理技术落后,甚至忽视了对信息的管理,不同阶段与不同方面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整理与归档,因此出现了信息混乱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在需要调取信息时信息的准确性根本得不到保证。

2.3对施工过程管理不够

准备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建设中必须的阶段,而施工过程在整个建筑建设过程中是关键性阶段,建筑企业应该充分重视施工过程,不能直接将工程交给分包单位,对建设过程不闻不问。目前多数建筑企业忽视了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没有对施工过程进行详细检査,很容易出现一些不必要的质量问题,同时施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得不到保证,因为多数施工人员为农民工,出于文化素质与技能方面的限制,他们很难达到技术操作要求,此外,施工布线使用也不达标,不能严格按照使用标准对通用器材进行使用。

2.4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

纵观当前的智能化建筑设计,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目标及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多数设计院根本不重视建筑智能化问题,或者对智能化建筑的理解不够,因此提不出明确的目标要求,更谈不上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了。同时整体设计观念还有待提高,在设计过程中过分强调通信技术及相关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存在堆砌的倾向,缺少对智能化建筑的整体考虑。当前很多智能化工程设计滞后于建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尚未进行设备选型等相关工作,仅凭经验对一些问题进行考虑,直接造成了电缆通道较小、管线预埋遗漏等相关问题。

3.新时期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方法的应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智能化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智能化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3.1明确建筑智能化目标

建筑智能化目标在于提供安全、快捷、舒适的服务,并建立起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从最大程度上节省能耗与人工成本。从该目标中可以看出,智能化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当今时代的优势,主要致力于对建筑信息的管理上,这是当今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新时期智能化管理方法在建筑工程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3.2建立智能化管理制度

建筑工程质量和建筑工程管理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工程智能化管理得到了加强,其他各项工作也能有条不紊的完成,以保证各项工程阶段性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管理制度智能化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例如施工前的组织设计,需要利用智能化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设计质量;施工过程中必须利用智能化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各项资料进行科学管理,工程竣工以后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便于以后的查看和使用。

3.3实施智能化现场管理

智能化管理制度是智能化管理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想加强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就要将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做好,并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和每个施工人员的责任,切实将管理工作落实到位,以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一旦出现了问题,可以及时找到责任人与责任部门,这样一来,不仅施工人员的责任感得到了加强,同时这对工程质量的提高也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到施工人员素质的提升对工程质量的保证非常关键,为此,应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培训,以提升施工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施工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施工工序,严格按照施工顺序来施工,不能为了赶工期颠倒顺序。在智能化管理工作中,应对工序活动条件质量进行主动控制,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在智能化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以提升工程整体质量,保证按期完成施工任务。

3.4统一管理建筑企业信息

建筑工程管理实际上是对建筑企业信息的管理,建筑企业从设计方案的制定一直到竣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建筑企业会获得大量的信息,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说,建筑企业应该结合项目的具体进场,对不同阶段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形成成本计划、 管理组织计划等具有独立流程同时可以起到指导性意义的资料,并建立起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结合信息的增加、变更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进而为施工计划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更好的适应建筑行业发展新形势,建筑企业有必要将信息管理工作做好,促进建筑管理智能化的实现。工程管理智能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当前的实施现状来看,尚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更新,到现在为止这项系统工程还没有得到普及,相信随着业内人员的不断努力,这项工程一定会走向更高水平,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3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心理干预; 抗抑郁药物

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2-0006-0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Psychological 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FENG Yan.//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12):6-8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correlation between functional dyspepsia and psychological and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antidepressants.Method:30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dyspepsia during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they were averag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was tak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93.33%,60.00%,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Functional dyspepsi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ntidepressant drugs

First-author’s address:Kunming City First People’s Hospital,Kunming 65001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12.003

在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环境中,有很多疾病与心理因素存在较大的联系,而且可以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治疗中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从近几年人们对精神、心理等因素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治疗。为此本文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干预以及抗抑郁药物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8例,女7例,年龄18~66岁,平均(41.3±2.6)岁,观察组男7例,女8例,年龄19~67岁,平均(41.4±2.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标准为:(1)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上腹痛、腹胀、反酸、恶性、呕吐等;(2)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周;(3)患者经检查无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器官病变;(4)患者无肾脏疾病、糖尿病、精神病等病史;(5)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症状,焦虑量表评分>7分,抑郁量表评分>7分;(6)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给予抑制胃酸分泌药物、胃黏膜保护药物、肠胃动力促进药物等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有:法莫替丁(厂家:上海第六制药厂生产,批号:H10950129)20 mg/次,早、晚各1次;吗丁啉(生产厂家: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10910003)10 mg/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以及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抗抑郁辅助治疗的药物为黛力新(生产厂家:H.Lundbeck A/S公司生产,批号:H20130126),根据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合理的制定服用剂量(10 mg/次,早、午各1次,严重者早晨可以增加10 mg。维持量:10 mg/d,早晨口服)。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消化不良各项症状进行检查,并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测量评分,以及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患者自身的各项指标。

1.4 观察指标

针对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焦虑抑郁情况、症状改善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焦虑、抑郁采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进行评分,消化道症状评分,按照严重程度以0~3分计,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

1.5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减少程度>80%,焦虑、抑郁测量评分减少程度≥75%;有效: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减少程度>50%,焦虑、抑郁测量评分减少程度≥25%;无效: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减少程度>50%,焦虑、抑郁测量评分减少程度

1.6 统计学处理

针对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数据,采用SPSS 18.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研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分析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消化症状评分分析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消化症状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SCI-90评分及消化不良评分分析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消化不良症状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为1例恶心,1例便秘,总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2例恶心,2例头晕,2例便秘,1例呕吐,总发生率为46.67%,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9683,P=0.0464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胃疾病,其发病率较高,而且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1-2]。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较高,但是其发病病因并没有得到完全的阐释。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专家认为与精神因素、心理因素、应激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3-6]。

从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对其实施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可以将患者的情绪状态和临床消化不良症状改善[7-8]。本次研究中观察在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也由此说明抗抑郁药物辅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的效果。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抗抑郁药物的辅助治疗,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消化道症状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表3中的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可以加强心理护理以及精神心理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中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说明心理护理和抗抑郁药物的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减少治疗中不良反应的产生,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相关研究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消化道运动异常、胃酸分泌异常等有关[9]。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中,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10]。

如果出现精神和心理上的因素,患者的胃运动与分泌功能将会受到抑制和减弱,影响患者的胃部功能[11]。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以抗抑郁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在对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情绪症状改善,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肠胃功能,而且抗抑郁药物在调节肠胃动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存在相关性,在其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症状,让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综合本次研究的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存在相关性,而且抗抑郁药物的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促进肠胃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铭涵,黄健,陈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0):1041-1044.

[2]李建.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3):2599-2601.

[3]夏扬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治疗研究[J].中外医疗,2009,28(27):60.

[4]陈园纯,王承党.抗抑郁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2,17(7):440-442.

[5]徐晓英.抗抑郁药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40,91.

[6]赵福兰.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09,28(14):33.

[7]熊娜娜,洪霞,赵晓晖,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共病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9):641-645.

[8]潘少兰,王俊.心理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117-119.

[9] 许卫华,姚树坤,李妮矫,等.中医辨证论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影响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9):640-644.

[10]贾宝洋,关晓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3):4494-4495,4500.

[11]姜海琼,陆峥,王兴鹏,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社会心理因素的相关性[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3):274-277.

第4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胺碘酮; 快速心律失常;心功能

80 cases of intravenous amiodarone efficacy and rapid arrhythmia effects on cardiac function

QIN Jide

Shangqi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Cardiovascular Division One ward Shangqiu 476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tachyarrhythmia and its impact on cardiac function. Methods Analysis from 1999 to 2011, inpatient or outpatient treatment for 80 cases of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tachycardia, tachyarrhythmia analysis of amiodarone therapy 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cardiac function. Tachyarrhythmia in patients after the first dose of intravenous loading dose of 3 ~ 5mg / kg, 5 ~ 10min injection, followed by micro pump maintenance, such as invalid again after 15min to 1 ~ 1.5 mg / kg intravenous amiodarone, the first 6 h by 1 mg / min to maintain and subsequently 0.5 mg / min to maintain, 24 h total dose of 900 ~ 1200mg, observed in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changes.Results 80 cases of tachyarrhythmia patients, intravenous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doses of amiodarone treatment, effective in 58 cases (72.50%), effective in 17 cases (21.25%), side effects, 4 (5.00%). BNP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amiodarone; rapid arrhythmia; heart function

快速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的急重症,它不仅是造成器质性心脏疾病患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非心脏疾病患者猝死的主因之一,虽然室上速、房颤、室性心动过速可射频消融治疗,但是价格昂贵、并未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基层医院尚未开展该技术,故目前基层医院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及时救治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或门诊治疗的8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胺碘酮(amiodarone,AM)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分析1999~2011年住院或门诊治疗的80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龄50~80(61.1±12.2)岁;确诊为器质性心脏病者52例,28例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4例,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7例,持续性房速9例,持续性室速11例,室颤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快速心律失常诊断标准,患者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病史,无甲状腺病变或肺纤维化病史。

1.2 治疗方法患者发生快速心律失常后首剂静注负荷剂量3~5mg/ kg, 5~10min注入,继之以微量泵维持,如无效15min后可再次予1~1.5 mg/ kg胺碘酮静注, 前6 h按1 mg/ min维持,其后以0.5mg/ min维持, 24 h总剂量900~1200mg,前6小时1mg/min 维持,其后以0.5mg/min维持,24 h总剂量900~1200mg,疗程3天[1]。

1.3观察指标 用药期间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心律,观察阵发性心房纤维颤动、阵发性室上速、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是否转复为窦性心律窦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心房纤维颤动心室率是否有明显下降。

1.4各组患者均在试验开始前、后在我院检验中心由固定医师检测BNP。

1.5疗效评价 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为显效,心室率20%为有效;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或房颤患者心室率下降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显效 58例(72.50%),有效17例(21.25%),副作用4(5.00%)。见表1。

2.2不良反应 胺碘酮治疗过程中有4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5.00%)。其中2例患者出现低血压,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心室率50~60次/min,其中1例有窦性停搏,2 h以后患者心室率均上升到 60次/min以上。

2.3治疗前后患者BNP指标变化(X±S):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3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 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配对 t 检验进行组内不同时间段指标分析, P

4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大部分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发病后处理不及时容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诱发心力衰竭,恶化心律失常,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应及时明确地诊断病情,分析心律失常因素、诱因及对预后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及时地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临床医师、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由于许多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负性肌力或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而胺碘酮与它们不同,是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胺碘酮属于Vaughan Williams分类法中的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具有广泛、多种电生理作用和药理作用[2],其电生理作用主要是抑制钾离子外流,对钠离子通道和α和β受体有一定的阻滞作用。该药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广泛,对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心室以及旁路都有作用,可延长其动作电位时间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及逆向不应期,对室性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都有效[3]降低外周阻力,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且不影响心肌收缩。对交感神经有抑制作用,降低心肌兴奋性,对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有较强抑制作用,对房颤、房扑有转复作用。胺碘酮适用于各种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严重心功能受损的患者,胺碘酮在相同的情况下,与其他药物相比疗效较好。

本组患者中,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显效58例(72.50%),有效17例(21.25%),副作用4(5.00%)。2例为低血压,减慢静注速度后血压恢复正常,2例为窦缓,停用胺碘酮1小时后心率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胺碘酮对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有效而安全。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治疗前后比较患者BNP差异有显著意义,提示胺碘酮对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有改善作用,无不良影响。

故胺碘酮静脉应用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好、作用快,安全无副作用。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而负性肌力作用很轻,对患者的心功能无不良影响, 胺碘酮可安全而有效地用于治疗各型快速心律失常,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应用指南(2008)。

[2]张长江 胺碘酮治疗急诊快速心律失常42例疗效观察J 右江医学杂志 2009,37(5):582。

[3]郭翔飞 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 吉林医学 2008,29 (13):1102。

作者简介:

秦际德,男,医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冠心病方面的研究

表1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变化(x±s)

第5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一、工商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中的作用

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户口上。由于工商管理部门会在网络上记录和公布企业的登记注册信息与日常监管信息,所以能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和信息共享作用,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信息数据条件。可以说工商管理对企业信用管理有极大的优化和推动效果。

二、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一)多重部门的协作问题。

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各部门的信用管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征差异,而其整体又呈现统筹化和协作化特征。在这种特征的影响下,一旦各个环节和部门在协作上出现矛盾,整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就会下降。通常情况下,这类矛盾来源于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障碍和协调性的欠缺,由此导致的信息准确性与完整性的下降会对企业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法律规章的缺漏问题。

由于所涉及层面过多,企业的信用管理呈现出繁杂化和庞大化的特征,为了令这种管理体系不至于引发过多的矛盾和疏漏,需要严格、具体、细致的法律规章对其加以规范。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但在条款上失于粗略,在适性上也过于陈旧,不仅对许多信用管理细节没有明确规定,而且在许多新兴的信用管理措施方面根本就是空白。这令法律规章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信用管理体系也相应地缺乏方向性和规范性。

(三)信息技术的落后问题。

由于上诉的复杂性特征,为了满足信用管理体系的功能需求,先进的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在现阶段,应用于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技术依然较为落后,换言之,信用管理体系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以满足其功能需求。这种信息技术的落后极大地制约了信用管理体系的运作和发展,举例来说,由于当前的信息系统没有动态实时跟踪功能,所以众多信用数据要以月,甚至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更新,这种信息滞后大大降低了信用信息的准确程度,令企业管理者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经营决策。

(四)管理制度的混乱问题。

如前文所说,企业的信用管理涵盖了多个部门和环节,但由于不具备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评价机制,各部门的管理呈现出各自为政的混乱状态。各个部门在信用管理方面所用的标准不一致,这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很难成立,统一的管理体系也无法运作,总体来说,信用管理体系在整体上的运作效能完全体现不出来。

三、应用工商管理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措施

(一)推动政府的主导作用。

工商管理属于一种行政行为,负责主导这一行为的是各地的地方政府,因此为了强化这种主导作用,各企业应积极予以推动和支持。具体来说,要积极提供信用管理相关的实际情况信息和经验,使政府可以对信用管理办法实施合理优化,完善针对信用的征集、评价、反馈、提示、配植、披露等方面的制度。

(二)建立统一的体系标准。

为了解决信用管理体系的训练问题,需要通过工商管理手段将数据的交换标准统一起来,这样才能避免信用管理体系各自为政所产生的混乱状况。通过统一标准的建立,令企业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用管理能够统筹运作,放大账目的监管作用,实现信用管理体系的统合性。

(三)发挥管理的主动特征。

目前来看,企业各个部门对自身保有的信息资源都有独占心理,这种心理令其不会积极参与征信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效发挥信用管理的主动化特征,保证工业部门与商业部门的共同利益,这样才能予各个部门以信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提升工商管理在信用管理方面的运作效率。

(四)强化监督的实际应用。

为了令收集到的信用信息能得到最有效的应用,工商管理的监督职能必须予以强化,这种强化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方面在于对监督运作效率的提升,以此强化监督体系自身的有效性;第二方面在于对企业意识的提升,通过保证信用意识的根源来提升监督体系和企业的适性;第三方面在于对社会需求的考察,依据社会需求调整服务体系,避免监督体系脱离社会实际空转的现象。

(五)增强信息的管控优势。

在这个信息时代里,持有信息本身就属于一种竞争力优势,而工商管理所驱动的信用管理体系正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信息管控权。企业不应放弃这种便利提供的信息管控优势,要把这种优势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用管理体系的多元化价值。

第6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中图分类号:17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185-03

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定位,必须要求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综观目前中国国内大多数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都是凌乱无章的散布在企业的销售、财务等各个相关部门,即使建立了专门的信用管理组织也是形同虚设,缺少明确的目标、统一的组织和职能界定(林钧跃,2005)。在这样的企业管理基础之上,要想进行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简直就是一种空想。因此,要想真正建立起一套先进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水平,我们首先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为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企业组织是以企业为特定研究对象、针对组织问题的一种相对“宏观”的研究。从工业化初期的泰罗、法约尔、韦伯等人到20世纪60年代的西蒙和钱德勒,企业组织研究经历了宏观―微观一宏观的历程。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前,企业组织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分工基础上的,是以职务体系、部门结构和组织层级及权责分配的研究为核心内容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哈默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1993年的发表,历史拉开了以流程或过程为中心的组织新模式研究的序幕。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如:Z-score模型、KMV模型、CreditMetrics、麦肯锡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等。但综观国际上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具体对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设计研究甚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与合作并存、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走向深层次改革的时期,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问题展开系统化的科学研究,有着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现有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比较研究

(一)财务部门主导型

财务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财务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顾名思义,这种类型就是直接由财务部门负责信用风险管理,在财务部门内设信用经理(与财务科长平级,由财务副总直接领导),由最高管理层协调与销售部门的冲突。

此种模式的优势:(1)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信用管理在本质上与客户和自身财务状况息息相关,信用额度的认定与财务管理有相当密切的关系,财务部门掌握着应收账款的详细资料,因此可以较快作出授信决策,抓住销售机会。(2)财务部门可以根据企业本身资金周转情况,对信用政策作弹性调整,使企业的资金周转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3)对销售部门进行监督,降低坏账发生的比率。

此种模式的劣势:(1)销售部门可能会将财务部门的信用管理视为干涉,导致销售部门产生反感情绪,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业绩。(2)可能会使企业采取保守的销售政策,放走许多的销售机会,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增长。

(二)销售部门统管型

销售部门主导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由销售部门兼管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销售部门主导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做法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这种情况在进出口企业中较为突出。

此种模式的优势:(1)与客户接触较多,对客户的信用的动态情况了解得较为透彻。(2)根据与客户往来交易的实际业绩来认定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现金折扣等,作为促销手段,有利于业务推广。

此种模式的劣势:(1)信用风险评估不够严谨,为追求销售业绩,深入研究不够,使坏账比率升高。(2)无形中放宽了交易条件,使信用风险的潜在威胁增大。

(三)风险委员会制管理型

风险委员会制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风险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行使整个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能。风险委员会直接设置在董事会之下,各职能部门向委员会负责。

此种模式的优势:(1)容易取得各部门协调一致的意见;(2)高度专业性。

此种模式的劣势:(1)容易形成官僚作风;(2)流程复杂,管理成本很高,难以监管。

(四)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型

独立信用管理部门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是指设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由信用管理部门专职负责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对于国外企业而言,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类型,在继承前两种组织结构模式的优点的同时,有效地回避了前两种模式所存在的缺点。但是拿到国内,就存在着较大的缺陷,正如本文第二部分中所分析的那样,在现实生活中,信用管理部门的职能未能得到真正的行使,或者是受制于其他与之有所冲突的部门(如:销售部门),或者说中国企业可能还未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信用管理、信用管理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真正地行使起信用管理的职能。

三、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选择

选择适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

中国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如下:

1.中国的企业管理尚未达到能够让销售部门有效地约束自己的水平。销售部门的目标是为公司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合同,这种压力会使它可能具有“过于看重机会而忽视风险”的倾向。在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销售部门难以有效地进行自我约束,矫正这种倾向。此时采用销售部门主导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2.“弱财务”决定了财务部门主导型的组织模式难以发挥作用。财务部门在中国企业本来就处于弱势,如果将信用风险管理的职责设置在财务部门中,那么它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更加微小。中国企业如果采用这样的组织设计,其他部门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架空信用风险管理职能,使得关于信用风险的约束、规定和流程都成为一纸空文,难以付诸实践。

3.中国企业结构分布状况决定了风险委员会制模式应用范围狭窄。风险委员会制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该模式主要应用于金融机构与特大型企业中。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6年中国的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包括国有、集体、股份、外资、港澳台资工业企业,总数一共有506 40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有7 057家,占总数的1.3%,中型企业有16 870家,占总数的3_3%,小型企业有482 518家,占总数的95.3%;又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2002年的数据,在中国全部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企业单位总数为181 557个,其中大型企业的数量为8 752个,占全部统计企业的4.82%。由此不难看出,中国大多数企业的规模都是中

小型的,大型企业在中国企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很小。特大型企业是大型企业中的大型企业,其所占的比重更是小而又小。因此,风险委员会制定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应用范围狭窄,在中国大多数企业中应用不现实。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现阶段中国大多数企业应该选择建立独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这种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模式来进行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四、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

鉴于上述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实际状况,我们非常有必要进行组织结构再造,即在企业内建立起一个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并认真地协调该部门与财务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其真正行使自身应有的职能,成为有序、协调和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

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再造具体包括四方面内容: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有机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主要是财务部门和销售部门)的关系,达到有序、高效。

(一)设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

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是根据企业所需要实现的信用管理功能而建立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具备的功能应设专人进行操作,例如,每个企业信用管理部门都应该至少具有客户信息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国内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参考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可以设计为(如下图)中虚线框内部分所示。

(二)界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职能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至少应具备三大基本职能,即:客户档案管理、客户信用申请的审批和投诉处理职能、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和商账追收职能。客户信用管理包括客户资信调查和客户档案服务。应收账款管理的重点在于防范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商账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国内外追账。

(三)界定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职责

1.信用管理经理及其主要职责

信用管理经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他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败,信用管理经理具体有以下职责:(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并明确其职能;(2)设计企业信用管理的流程和采用的技术方法;(3)在企业内部推广信用管理技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4)协调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5)联络、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外包工作;(6)处理信用交易涉及的法律诉讼。

2.客户管理人员

在设有信用管理部门的大型企业中,信用管理经理之下设有若干个客户信用监理职位。在大公司,每位客户信用监理一般分管与一种产品销售有关的信用管理工作。在客户比较多的情况下,信用监理之下还要设立客户专管员职位。根据西方国家的实践,商业企业的每位信用管理人员最多管理600个客户,这是人均管理客户数的上限。在国内,由于受客户平均素质低的限制,为确保信用管理工作质量,每位客户信用管理人员不可能管理这么多数量的客户,所管理的客户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信用分析人员

信用分析人员纯粹是信用管理内勤人员,他们不会直接面对客户。他们的任务是评审客户信用、维护客户档案系统、建立和维护计算机化/网络化信用管理系统、初级处理客户申述等。他们要以技术手段处理企业信用政策变化,例如,通过调整客户信用申请处理系统和订单自动审查系统来实现对信用额度的控制。他们为信用管理经理的各种报告提供数据和表格支持。在不设外联人员的企业信用管理部门,信用分析人员可能直接接收来自公司内部其他部门的服务请求。

(四)协调企业组织内各部门关系

企业内信用风险管理相关部门(主要包括:信用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销售部门和企业决策层)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戴彬,2004)。按照系统的观点,系统内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否和谐、有序对于系统功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用风险管理组织其实我们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系统,既然作为系统,就必须协调这个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7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用管理;现状;对策

由于企业在不断的发展,很多的管理工作都在发生着改变,也有很多的管理目的发生着改变,但是这么多年来,对于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目标没有发生改变,其目的仍然是保证企业的信用度可以有所提高。

一、企业信用缺失对企业的影响

企业信用就是两个企业法人之间的一种交流,也是一种信用的传递,其实质就是卖方向买方进行的一种货币借贷活动。产品的信用销售就是指,其在企业的信用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相关法人以及性质上的客户进行赊销的过程。企业的性用非常重要,它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企业的信用主要包括银行信用、个人信用、商业心信用、企业信用,这些信用都是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信用一旦缺失,就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严重会使得企业倒闭等。企业中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例如:赊销、拖欠、预付款的拖欠等等。当企业信用严重欠缺的时候,就会使得很多的企业不愿意与信用低下的企业进行业务上的往来和交易,因为这在执行履约条款的时候非常困难。企业为了能够确保业务上的有效与及时性,就会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信用,因此企业就会不断的加大投入的范围以及方式,这样就能获取具体的信息,但也会引起交易费用的不断加大,使得企业的成本不断加剧。

针对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企业仅仅只是为了追求企业在销售方面的业绩效益。尤其是在买方市场中不断的赊销,还有一部分的企业在市场中不断的侵占,其主要就是通过赊销的方式,这也使得企业的销售不断的提升,这些做法最终都会导致企业的财务不断恶化,企业的收账也急速的上升,销售的成本费用不断增加,最终企业的利益不断的减少。如果在这种时候企业不断的进行扩张,就会导致企业原有固定的资产以及流动资产的投入力度加剧,企业从此就背上了巨大额度的欠款,从而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等问题。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客户,就会提供大量经济上的优惠政策,而这一举措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原本的利润;但很多的企业都会发生的问题就是,很多的用户出现拖欠账款的现象,销售人员对其催收的力度也不断加强,就会导致欠账现象长期的拖延,这都将使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与降低,最终影响企业的运营。因为赊销的时间越长,企业的资金就不断减少,就会造成企业的运营减缓,在增加企业投资成本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弱,因此我国目前应该对企业的信用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1.信用管理时企业内部发展的要求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如果企业的信用降低了,就会失去整个市场、以及合作的伙伴或者合作的资金等等。这都将导致企业被市场所淘汰。因此,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其信用必须要高,因此企业的信用是一个企业的形象,也是企业的口碑,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更是一个重要手段和竞争的工具。现阶段,我国的各个企业都应该不断的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这是确保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和正常运行的基本措施。

2.信用管理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

针对一些发达的国家对于企业的扩张数据来看,企业的销售借助于将传统的方式转化为现金的形式,这种做法十分的重要。在我国1990年以后,我国的一些产业在交易的过程中也曾运用到外国。伴随我国医学、工业、农业等行业中竞争力的不断加剧,信用销售已经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地位。企业的信用销售是一把双刃剑,其好处就在于能够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其坏处就在于信用销售管理工作的不足,造成企业很多赊销欠账无法及时的收回,有甚者根本就收不回来。这种大量的欠款最终就会导致企业财务上的巨大风险问题,其中的利润都会被吞噬。因此,我国的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价值和利益,就必须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企业信用销售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也是企业不断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3.企业防范危险的必要举措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直困扰其发展的重要问题就是企业中的账款拖欠问题。在我国经济市场买房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交易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剧,因此信用销售的规模也逐渐的扩大,很显然规模的扩大化将直接增加企业运行的风险以及信用危机。如果企业对于信用销售的管理没有健全的措施或者是有效的办法进行管理,也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就向客户随意的进行授信,这将会造成企业经营上的巨大风险,最为严重的就会导致企业的倒闭。所以,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的制定信用管理的相关体系制度,从而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这是企业有效防治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三、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

1.对信用管理不够重视

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很少有管理人员重视企业的信用管理,这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企业的正常发展中,如果有较高的信誉度,就可以保证客户不会因为企业的信誉问题造成炮弹现象,并且还可以减少违约现象的出现,从而在信誉上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发展。一旦企业在信用上出现了问题,就会使得企业在社会活动中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而且还会将企业排除在上流的社会当中,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将会止步不前,未来发展更是岌岌可危、无从谈起。同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影响到了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能力以及市场占有力。但是实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易的过程中,只重视目前的经济效益,每做一件事,都是从利益出发,从而对企业的信誉忽视,导致企业管理不能统一进行。

2.管理职能出现偏差

针对我国企业现阶段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中来看,其基本的管理只要是由销售部门以及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由于这两个部门其管理的方式以及管理的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这两个部门在市场中反映出的效果就不一样。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看,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以及管理落实不到位等等。在实际工作之中,由于管理人员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进行管理,所以导致了经营管理的不明确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直线降低局面,严重就会造成企业的运营风险。2002年,根据美国一国际性质的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信用与应收欠款中的实际实践调查工作来看,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调查人员承认了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已经将信用销售不断的应用,但目前还有60%左右的企业并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3.缺乏相关人才

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其信用的管理工作虽然有别于企业中的一般类型的管理工作,但是其也是一项具有专业性质的工作。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对于管理人员本身综合能力的要求。由于信用管理涉及范围很广、且内容较多,所以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对于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法律、营销、统计以及公关等工作中涉及的内容都能够有较为综合的专业性知识,同时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企业信用运营之中的诸多环节。单单以企业在传统中的管理信用方式来看,其管理的方式十分的落后,具体分析传统的管理工作,其仅仅只是依靠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所以在整个管理组成上来看都显得非常不专业,这也是由于我国的政府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欠缺,使得我国在信用的管理方面十分的落后。这也是造成我国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缺乏专业人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信用管理工作中并没有专业的人才,从事信用的管理工作人员其信用的专业知识不健全,据相关的数据表明,很多的企业在调查过程中都会觉得缺乏信用管理上的人才。据相关部门预测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将在今后的五年之内,逐渐的增加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据可靠数据表明来看,信用管理的经理至少需要五十万以上,信用管理工作人员大概需要二百万左右,因此可以看出信用管理专业人员的需求以及专业的技术都将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

四、企业信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管理,加强建设

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要先制定合理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从而指导与协调企业内部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业务沟通,其主要的内容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客户的评价、信用额度的授权、债权的有效保障以及应收账款回收等等。这些基本的内容都是信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所以企业信用管理是企业在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企业在信用管理的工作中应该不断的提高对于信用的认识,对于企业中的领导而说,一定要重视信用管理工作,从全方面去考量企业的利益问题,建立全面且系统的信用管理体系,并且不断的建设信用文化建设,通过活动等形式宣传信用有关的教育内容,让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对于企业信用管理要做到有效的销售、较少赊销、增大利润,这是企业每一位工作人员工作的重要核心。

2.构建制度,打造良好环境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的发展核心。在企业信用的管理工作中信用交易的价值体现与风险都是独立存在的,其在运营过程中都必须具备科学性、定量性,对于管理工作中的应收账款运行内容都需要加以严格的监督。除此之外,对于信用管理工作中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都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就能更加全面的执行且完全实现信用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坚定的基础。

五、结束语

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加强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文莉.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对发达国家经验的借鉴[J].改革与战略,2011,27(10)

[2]王亚非.我国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初探[J].华东经济管理,2010,17(1)

[3]孟颖.关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1(11)

[4]郑滨成.从电缆行业的“三角债”问题看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发展[J].科技资讯,2011(27)

[5]刘勇.从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看商业银行信用管理策略调整[D].天津商业大学,2011

[6]谢姣.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的功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0

[7]王地宁.企业信用管理制度缺失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第8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关键词:赊销 风险管理 “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287-03

一、当前赊销手段在我国推行的现状

随着商业信用的广泛推行,赊销已成为我国中小企业一种重要的促销手段。一方面,赊销有利于中小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减少存货、维护持久的客户关系,也能够有效刺激购买力,提高卖方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赊销是无担保的信用,买方一旦违约必然会导致企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形成坏账,进而产生很大的赊销成本和相应的财务风险。其安全性和精确性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用资源及损益情况。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现阶段,我国整体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社会信用体系基础薄弱,社会征信体系尚在探索和建立之中,这无形中增大了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据我国有关部门公布的信息,我国部分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资产不低,不少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竟达50%以上,远高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20%的水平。而且我国应收账款的坏账损失率、平均拖欠率、赊销比例较高。我国企业平均赊销比例20%,而企业的坏账率平均达5%以上。再加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严重的威胁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小企业如何平衡赊销的收益和风险,如何为防范赊销风险建章建制,进而提高中小企业控制赊销风险的能力,目前已经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课题。

二、赊销风险管理的意义

第一,利于强化企业管理者对赊销风险的意识。现代先进的中小企业实践表明,赊销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通过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建立企业完整的赊销风险管理系统,能够让中小型企业就此摆脱信用风险的困扰。反之,如果中小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赊销风险的管理,结果会导致自身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增多,最后可能会引发企业的生存危机。

第二,利于提高企业管理赊销风险的水平。赊销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普通的商品经销过程,交货与付款之间没有时间差,买与卖同时完成。但是,在赊销中,卖方交货和买方付款不同时完成,其间有时间差,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增加了新的应收账款,企业在这个环节有形或无形中增加了管理成本。赊销作为有别于普通经销的一种方式,企业在推行时必须首先建立适合于这种方式的赊销风险管理制度。没有赊销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将给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潜在危机。因此,赊销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现实的需要,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需求。

三、赊销风险管理的模式

(一)“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我国信用管理专家韩家平和浦小雷,两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根据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状况,参照西方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企业应用的“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

“3+1”科学信用管理就是“3”个信用管理机制的运用和“1”个内部信用组织机构的建立。这“3”个机制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其中资信调查和评估是在从交易前期的客户中筛选,评价和控制的角度避免风险;债权保障机制在交易中期转嫁和规避信用风险;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则在交易后期密切监控账款回收,最大限度的减少信用风险。“1”个组织机构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专职信用管理的部门,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二)全程信用管理模式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是是由著名管理学家谢旭提出的。它把企业信用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签约前的客户资信收集和客户筛选、签约时信用分析评估和决策、签约后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他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思路对中国企业忽视前期和中期管理只注重后期管理这一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提出企业应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负责这项工作。

四、柏铭商贸公司现状

(一)基本情况简介

柏铭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柏铭商贸)成立于2008年,目前拥有正式员工200余名,是一家以家电批发为主业并兼营零售、多元发展的综合性企I。地处贵州省贵阳市。经营范围包括大家电、小家电、家庭影院三大类数百个品种,销售网络已遍及贵州、云南两省,并且还在快速扩展。公司种类齐全、适销对路的家电商品为经销商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柏铭商贸公司是我国诸多著名品牌如:格力、国美等家电生产和营销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并与全国各地多家知名家电生产厂结成了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

图1详细的说明了柏铭商贸公司的岗位设定。柏铭商贸公司采用的是直线式的组织结构形式,组织的各级管理者都按垂直系统对下级部门进行管理,指挥和管理职能由各级主管领导直接行使,层次分明,信息传递较快较为准确。各个科室岗位分布明确,每个科室也都是从上到下进行有序的管理职能分布。

(二)柏铭商贸的赊销概况及特点

按照产品类别,柏铭商贸公司商品主要分为大家电、小家电、和一些其他商品。大家电包括:电视机、空调、电冰箱、消毒柜、冰箱、洗衣机等。小家电包括热水器、音箱、电饭锅、电磁炉等。由于该公司属于家电批发兼零售的综合性企业,所以该企业的商品种类较多,根据调查得出本公司的主要商品及各商品2012年所占的赊销比例。如表3-1所示:

为了预防和控制赊销风险,柏铭商贸公司采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在客户提前付款时给予优惠。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柏铭商贸在销售合同上规定:如果在发票开出后30内付款,可享受3%的现金折扣;6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90天以后,就必须全额付款。提供比较优惠的条件能增加销售,但也会带来额外的负担,比如会增加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这就决定了柏铭商贸采用在赊销模式下的特点:

第一,赊销金额大。柏铭商贸许多客户信息分散在销售人员手中,没有专职部门对其客户群的信用状况进行很深入的了解,对赊销业务缺少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致使赊销金额加大。

第二,赊销期限长。近几年国内家电市场竞争激烈,厂家除了在产品价格和质量上竞争外,还竭力在付款方式上给经销商和用户以优惠条件。柏铭商贸为了提高销售量,只好放宽信用政策,赊销期限较长,大量采取赊销方式向客户供货。

(三)柏铭商贸赊销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企业内部控制不严,员工执行力不强。

一笔生意,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从履约到货款回收,整个过程中无处不存在风险。然而在柏铭商贸公司应收款案例中,许多出现的问题和发生的隐患却不在于市场的风险,不在于市场竞争的激烈,而纯粹是因为由缺乏对应收账款适时的监控和跟踪管理。公司的销售业务都由销售员处理,销售员负责合同谈判,签订合同。销售员签订合同时没有具体的授权予以规范,签订赊销合同时没有具体额度限制,也没有对应收账款进行严格的监控。

财务部门不能及时与业务部门核对,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不能及时暴露。企业的内部激励机制也很不健全。企业为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将工资报酬与销售任务挂钩,未将应收账款纳入考核体系,销售人员为了个人的利益,只关心销售任务的完成,导致应收账款大幅度上升。

第二,缺乏系统化的赊销风险管理。

柏铭商贸没有统一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和客户授信制度,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不完整,信用决策和信用控制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没能掌握科学的赊销风险管理方法和系统的信用管理程序。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评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额度控制,造成企业销售人员不时发生违规经营、违章操作之事。在账款回收工作中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第三,企业资金流动呈畸形,风险意识不强。

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一旦发生,很难全额回收,并且在收取这笔款项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应收账款的不易控制性,决定了坏账的风险性。柏铭商贸因缺乏对坏账风险性的认识,盲目的采取赊销策略,致使应收账款日积月累,月积越多,账龄越来越长,坏账损失逐年增加,流动资金紧张局面日趋严峻。

第四,企业信用组织缺失。

目前,柏铭商贸公司内部管理中,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在风险管理和收账问题上往往职责不清、工作脱节。其根源在于企业内部缺少信用风险管理职能设置,没有专业的人员从事风险管理工作。国内外中小企业实践经验表明,信用管理部门是现代企业中一个举足轻重的职能部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有特定的部门才能完成。信用管理部门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有效销售、加速资金周转率、改进客户关系,从而增强中小企业的整体运作的稳定性和实效性。因此,柏铭商贸应尽快的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专业的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工作。

四、对柏铭商贸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柏铭商贸公司在赊销管理上较混乱,若单纯的从以上问题来制定措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为了保证赊销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采用了“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建立“1”个信用管理部门是赊销管理系统实施的一个必要环节,赊销信用管理部门的建立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是在总经理之下与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平行;第二种是直接归财务总监领导。这个设计方案的根据在于赊销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不在乎于它的机构大小或权重,重要的是赊销政策能否恰当切实的执行。如果赊销信用管理部门从属于销售业务部门,那么它的主要功能是协助销售,销售顺利了但不利于账款回收;如果赊销信用管理部门从属于财务部门则主要功能是货款回收,但不利于销售。所以,信用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及财务部门应该是平行的,互不从属。

“3”个信用管理机制与柏铭商贸实际的业务流程相对应。首先,“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适合我国中小企业运用,因为它融合了西方成熟的信用管理技术,同时也结合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诸多特点,在实践中也印证了该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为实现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管理模;其次,“3+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的构架非常清晰。前期更强调对客户资信调查,是预防信用风险的第一道有力地屏障,也是柏铭商贸管理最薄弱的地方;中期的债权转移机制强调中期转嫁和规避风险,这一机制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这个方案能很好地预防由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缺失而带来企业生存风险的隐患;而后期强调密切监控账款回收能够使柏铭商贸更早的发现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而及时地采取措施,最大可能的减少信用风险。

销售分类账是任何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的重要信息源,也是公司的“神经中枢”,能为收账、赊账及各种管理报告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企业应加强销售分类账的管理。

五、结语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赊销所带来的风险,企业防范信用交易风险不能只寄希望于客户,企业应选择理性赊销,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赊销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借鉴国外成功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引入“信用管理”理念;从控制交易各个环节的信用L险出发,建立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赊销程序,以增强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少企业呆坏账损失,在扩大销售与控制风险之间求得最佳平衡和实现盈利最大化。

简而言之,企业赊销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支持公司的销售和取得客户的满意,同时降低公司的坏账风险和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参考文献:

[1] 李献莉.关于企业赊销风险的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7)

[2] 鄢菊兰.浅谈企业信用管理中的应收账款管理[J].科技资讯,2006(35)

[3] 江晓燕.中小企业赊销业务有效管理探析[J].改革与战略,2007(06)

[4] 谢旭.全程信用管理模式: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03)

[5] 韩家平,蒲小雷.赊销风险控制与账款追收[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

[6] 王征,郭兴华.企业赊销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6)

[7] 赵旭明.企业赊销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经济导刊,2010(09)

[8] 周咏梅.中小企业赊销管理流程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3)

第9篇:信用管理的功能范文

一、发达国家信用管理的国际比较

(一)美国信用管理制度的特征

美国现代市场意义上的赊销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末期,由美国带动的全北美地区的信用管理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趋于完善,其结果是在美国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用交易市场,该地区全面进入市场经济的信用经济阶段。,在欧美国家中,个人信用消费已占全社会消费总量的10%以上,之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

1.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相关的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的基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北美市场的信用交易迅速膨胀,各种信用工具纷纷问世。但伴随着信用交易的增长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征信数据和服务方式方面出现了许多,诸如公平授信、准确报告消费者信用状况等问题,其别敏感的是保护消费者隐私权问题。信用交易的扩大必然改变原有市场规则及个人生活方式,而信用交易扩大的基础是对企业和消费者个人进行征信,并将大量处理过的企业和消费者个人数据公开加以传播,从而涉及到敏感的个人隐私问题,于是,必须有法律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和合法征信数据加以区分,达到既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不受侵犯的目的,又让信用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法可依开展工作。鉴于这种状况,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期间,美国开始制定相关的法律并由此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框架体系。美国基本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共有17项,构成了美国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正常运转的法律环境。美国信用管理相关法律的执法机构,就联邦政府而言,并没有专门设立一个信用管理局来管理信用和信用管理行业的事物,它的信用管理功能是随着市场发展和有关法律的建立而指派或分配给各有关部门。美国制定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体系可以分为银行相关类和非银行相关类。因此美国的执法机构也按着银行和非银行分为两类:银行系统的执法机构包括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非银行系统的执法机构包括联邦贸易委员会、司法部、国家信用联盟管理办公室等。在美国生效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中,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保护个人隐私等方面。

2.具有发达的(个人)资信资料

20世纪70年代中期,机和通讯技术开始飞速发展,促进了信用管理行业的技术升级和观念改变,由此,个人收支情况都可以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反映出来,银行和资信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较全面的资料。个人信用档案的通常从第一次消费开始,以后的每一次信用情况如还款情况、透支情况等都将被输入电脑系统,记入个人信用档案。每个成员的经济活动、资信情况等信息构成的信息系统随时为各金融机构或职能开发部门提供全面的信用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已经可以在网上获取。由于互联网的优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信用数据的记录与更新也更加容易,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也日益扩大。

3.具有有效的个人、企业资信评估机制

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必须以健全的信用服务管理行业的发展为基础和组织保障,在美国有许多专门从事征信、资信评级、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信用管理、国际保理等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和信用管理机构。在个人资信服务领域,全国拥有1000多家当地或地区信用局为消费者服务,专门管理个人的资信档案,为金融、商业等部门了解个人信用状况提供服务;在企业征信领域,邓白氏(Dun & Bradstreet)是全球最大、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公司,该公司建有自己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涵盖面超过全球5700万家企业的信息;在资信评级行业,主要有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r‘s)、菲奇公司 (Fitch)和达夫公司(Duff&Phelps),他们基本主宰了美国的资信评级市场。正是信用管理行业的足够发达,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征信数据可以合法的获取,对交易对象的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信用状况的调查和的结论,可以被公开且合法的查询和传播。

4.银行客户重视自己的信用

在美国这样一个信用交易十分普遍的国家里,银行客户都具有较强的信用意识,因此,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十分重视自身的信用状况。在美国的企业中都普遍建立了信用管理制度,在较大的企业中都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为了有效防范风险,企业一般都愿意和有资信记录的企业和个人打交道。由于信用交易与个人的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美国的消费者都普遍重视自己的信用状况。在美国,无论人们怎样迁徙,他们都有一份无法伪造的社会安全号,这就是资信公司给每个人作出的信用报告,任何银行、公司或企业需要时,都可以付费查询。企业或个人一旦有不良的信用记录,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不良信用记录一般保持7年)无法从信用报告抹去。所以,在美国这种信用管理十分普遍,企业和个人视信用为自己的生命,其原因就在于信用关系到他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社会福利及权益。

(二)欧盟国家的模式

法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的信用管理制度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信用信息服务机构作为中央银行的一个部门而设立,而不是由私人部门发起设立。在法国,法国中央银行的信用局以每月为间隔向银行采集银行客户的信息。在比利时,信用信息办公室根据一个记录有关分期付款协议、消费信贷、抵押协议、租赁和公司借款中的不履约信息的皇家条令建立起来,并作为比利时中央银行(比利时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Bel- gium)的一个部门。

2.银行需要依法向中央银行信用信息局提供相关信息。在德国、法国这些国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建立的信用风险办公室或信用信息局提供所要求的信息是一种强制行为。

3.中央银行履行监管职能。以德国、比利时和法国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由于信用信息局被作为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因而对信用信息局的监管自然主要由中央银行来承担。

4.信用信息透明度高。各国都通过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对征信数据的采集和使用作出明确规定。一般来说,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包括银行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由于信用信息包括正面数据(positive data)和负面数据(Negative data)两部分,各国对共享信息的类型通常都有规定,一些国家限制正面信息的共享,比如在西班牙,信用信息局不能够共享正面数据,澳大利亚信用索引公司的运作仅被限定在负面信息。而美国、加拿大和智利等国家则允许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都共享。

5.更重视法律建设的实用性。德国、英国等一些欧盟国家非常注重信用管理的立法建设,如德国的《通用商业总则》、《个人数据保护法》,以及英国的《消费信贷法》较为著名。同时也特别强调法律的实用性,其立法原则是在保护人权和开放数据之间取得平衡。在欧盟成员国生效的相关法律通常称为《欧盟数据保护纲领》,在强调开放各种数据的同时,特别指出不能滥用数据。

二、我国银行业信用管理模式的

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操作程序的制定,在我国银行业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已进入了实际实施阶段,如何根据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银行业建立高效、实用的信用管理模式,是一个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我国社会经济关系和当前信用状况的分析,在借鉴国外信用制度建设的经验,我国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应采用强制性的政府主导模式,即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由政府确定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协办,把企业的信用信息强制性的纳入管理系统。

1.经营活动往来与信用关系的概括

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生产性企业或贸易性企业,经济往来的对象基本分为供应商、机构、产品经销商和消费者,发生行政关系的主要有工商管理机关和监管机关,如海关、技术监督部门等。

2.企业征信立法工作的侧重点和信用数据库和采集的建立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在企业信用立法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制定相关的法规,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并规定对提供不真实信息者进行惩罚;二是出台企业征信数据开放和数据使用的法规,强制企业向公众开放必要的数据,规范信用信息的使用。信用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信息开放、共同享有、方便使用、促进的环境。企业征信系统数据库的信息应包括企业的注册信息、产品质量、纳税情况、国有资产绩效考评信息、进出口报关记录、信贷融资记录,并定期采集企业的其它信息,如:主要经营者的荣誉信息、上市公司的经营财务信息、媒体披露的企业受到奖惩信息等。随着征信业务的深入,民事合同判决执行信息、担保租赁、商账催收等信息也应纳入数据系统。先进技术,建立信息采集网络,统一技术标准,便于将原来十分分散、查询不便的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归集。

3.确立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的牵头部门和协作单位

从国际征信的实践经验看,从事征信工作的主体可分为政府主导、中央银行主导、民间企业主导等几类,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优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机构与民间的力量、公众的认识程度等因素考虑,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应以政府主导为宜,在涉及企业信用的多个部门中,以中央银行作为牵头部门是最佳的选择,商业银行、工商、税务、海关、技术监督、公安、法院等部门作为协作部门,共同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由人行牵头建立的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已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应与相关部门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及时收集、补充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为商业银行的应用提供信用产品。因此,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由政府主导,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联合征信系统是有基础、有网络、有力度的选择。

4.建立方便快捷的征信系统,提供多层次的信用产品

信用产品的传播和运用是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商业银行等用户如何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决定了征信系统的发展前景。应采用技术与传统方式相结合的办法,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信用产品服务。为满足众多用户在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多样性查询要求,征信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局域网、互联网、柜面服务等多种查询方式。对于参加征信网建设的政府部门、银行、海关等可通过专线方式(局域网),提供实时查询服务;对于一般企业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方式作为使用会员进行查询;对其它用户,可采取以传真、邮寄、网点查询等方式获得企业的信用报告。

按照的可征集的信息和比较成熟的技术手段,征信系统提供的产品应有“企业标准信用报告”、“企业综合信用报告”,分别满足商业银行、政府部门和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的查询需求。随着业务的深化和信息源的拓展,征信系统所能提供的企业信用产品将更趋个性化,报告的信息含量将得到扩大,可逐步拓宽产品线和系统服务功能,推出企业深度信用报告、企业风险预测报告等中高端产品。

5.银行内部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已实现了审贷分离,即直接面对客户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审批部门的分离和制约,但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贷款审批的依据是企业提供的财务资料和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对贷款企业和担保人的信用情况缺乏了解,为保证贷款的回收,虽然签定了抵押合同或是担保合同,但在履行还本付息义务或担保义务时,形式上完美无缺的贷款合同和担保合同却形同虚设,难以保证贷款本息的安全回收,授信不当导致的企业违约现象大量发生,骗取贷款、信用证欺诈、信用卡恶意透支时有发生。为降低信用风险,建议在银行内部设立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银行客户信用管理部门,担负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在授信前向银行的信贷决策机构(如资产管理委员会)提出客户信用分析报告,作为是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监控,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作出信用监控报告,提出继续扩大授信或清理授信的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客户在信用方面产生的重大,以利于采取措施,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

6.制定对失信企业约束惩罚机制

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惩罚机制,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依法设立的惩罚措施能够防止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让遵纪守法的企业得到保护和发展,将不守信用的企业在市场中摒弃,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在一定的时段内阻止他们再度进入市场。就银行业而言,应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对失信企业的具体惩罚措施,如银行业的联合制裁、禁止开立新的账户、禁止提供新的贷款、停止为失信企业提供往来结算服务等,同时规定对违反制裁措施的银行及工作人员予以惩戒的措施,避免企业失信行为对银行危害的再次发生。要增大失信成本,从立法到执法上,使失信成本提高到无利可图,使其付出惨重的代价。

1.耿立新,“我国企业信用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金融与保险》2001.7

2.顾伟:“关于构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议” 《财经研究》2000.7

3.林钧跃编著,《企业信用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5

4.邓郁松《经济研究参考》邓郁松2002年第17期

5.盛洪,“国有企业、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制度原因”,《管理世界》19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