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

第1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饮食是文化的先躯,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因此,欧美各国的饮食菜肴也就传入了中国。从此,西餐就成为我们常常可以品尝到的另一种口味。西餐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长。早在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旅行时,就将某些欧洲菜点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国。1840年后,各港口城市开放及各个租界的出现,西餐馆随之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的中上层各界人士中掀起了吃西餐的热潮,标志中国西餐行业进了一步。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友好往来的国家增多了,西餐经营开始活跃起来,蓬勃发展。改革开放给西餐业送来了春风,陆续出现一些中外合资的旅游饭店,引进了先进的西餐设备及先进加工方法,提高了西餐的烹饪水平,由此也更确定了西餐在中国饮食行业的重要地位。

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在烹调方式上,西方采用机器操作进行大规模化生产,要求营养、方便、快捷,中国则注重细火慢温,把菜肴做得精细,以香诱食欲为特征,以调和五味为根本,以色彩艺术为精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求色香味形俱佳。在饮食环境和服务方式上,西餐注意整洁卫生,要求整体上的有条不紊,提供全面优质服务,以其崭新的设计、幽雅的环境、明快的格调,适应了现代生活节奏和西方人及世界广大青年的新潮观,从而赢得了广大顾客的欢迎。而中餐则借助餐具和用餐环境的文化色彩显示其独特性,在服务方式上则不及西餐的细致周到。西餐食品不断向东方市场倾斜和西餐的普遍化表现在,以美国麦当劳汉堡包、肯德基炸鸡、意大利比萨饼、法国大菜、西班牙烤猪等为代表的西方几家名牌大户正领导着当今世界食品消费的新潮流。

饮食结构表现着民族生活习惯,构成饮食结构的是民族习惯、地理气候、地区物产及烹调方法。西餐以肉类食品为主,蔬菜和米面通常用以佐餐,且菜肴多以大块和较整体出现,于是进餐工具为刀叉,同时促成了分餐的良好的进餐方式。从初级原始的切割食用演变成的分餐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十分科学的,它既有利于各人口味的选择,增加进餐的自由度,又可避免无谓的浪费,也避免了病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西餐有西餐的上菜程序。首先上汤,然后上凉盘,再次上热菜,热菜一般分两道,先上鱼鲜类后上肉类,接着是素菜,再其次是甜食,最后是咖啡等。西餐菜的调理更有自己的原则,口味搭配,营养搭配。另外,无论是加工细碎原料还是整个大的原料都特别考虑到人数的搭配,为分餐制打好基础。烹调操作过程复杂,十分精细,讲究原汁原味,有其独到之处。

西菜的调味与中餐明显不同,西菜包括烹制前调味,烹制中调味和烹制后调味,有的菜肴如煮鸡蛋、英式嫩牛扒还由客人自调味。因为以肉食为主,使得盐、胡椒成为西餐两大基本调味品。盐可定味,胡椒可去腥解腻,清除异味,提鲜保鲜。西菜讲究荤素搭配,配菜多是蔬菜,可以增加鸡鸭鱼肉等的维生素含量,蔬菜的纤维虽然人体不能吸收,但有助于人体胃肠蠕动和消化,荤素搭配起来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荤菜,更增加菜肴的营养,丰富菜肴色彩。根据地理物产、储物时间及西菜烹调的广泛使用率,洋葱、胡萝卜、土豆成为最基本的3种蔬菜。冷菜需要专门技术,它口味清凉爽快,伴有刺激性,引导进餐,通常称其为开胃前食。西式冷盘制作形式与中式拼盘有一定差别。它突出主料,讲究主料原形和装饰,主要形式有什锦组合式、素沙拉垫底的覆盖式等。说到沙拉,它是西餐独有的凉菜品种,有刺激性口感,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主要口味有酸甜味,奶油香味等。西餐汤冷热俱备,从原料上分有动物类主料汤、植物类主料汤、混合原料汤、海味汤、蘑菇汤;从形式上分有清汤、浓汤、奶汤和红汤。西餐餐后甜品也称做甜点,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酥皮类、炸制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

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中西方迥异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中西方饮食无论是个性变化多么丰富,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共性。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有可能了解;只有了解,才有可能发展。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观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第2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一、饮食风格

英美国家强调理性,讲究科学,他们注重食物营养价值的摄取,包括蛋白质、脂肪、热量以及维生素。讲究根据营养搭配食物,根据消耗供给能量以及分析食物是否容易让进食者吸收,是否有副作用等。英美人认为饮食是为了果腹充饥,是补充营养,保持生存的手段,他们会尽力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即使口味不好,他们也会吃,因为他们将这看作是一种营养。对待饮食,英美人采用科学、规范的方式。如中小学都聘请了营养师,以保障青少年拥有健康的饮食环境。但同时他们又有所局限,他们不吃内脏,并且在烹饪上也玩不出什么花样。中国人强调感性追求味觉。中国饮食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味”,湘菜的辣,川菜的麻,鲁菜的鲜,浙菜的香等菜系的口味都别具特色。中国还讲究调和之美,将新鲜的食材加上配料和辅料进行调和,然后加热,当各种味道交织融合在一起时,它们相互补充、渗透,最终形成一道具有独特口味的菜肴。饮食的调和不仅仅在于味,还在于菜的丰富性,厨师通过将不同种类的食材充分调和在一起,形成新的菜肴,甚至还可将一些英美人认为是弃物的东西作为上好的原料,烹饪出美味佳肴。这也足以可见中国饮食文化之广博。

二、饮食结构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畜牧业为辅的农业结构使得中国肉类产量较少,价格较贵。因此中国一直保持着素食为主,肉食楦ǖ囊食结构。相反,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英美国家则以畜牧业为主,肉类产量丰富,谷物产量相对较少,其饮食结构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这也印证了为什么西餐厅的主菜大多是肉类了。

中国属于高谷类膳食结构,传统膳食以谷类食物作为主要的能量来源,其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分别约占膳食总热量的75%和66%。然而肉类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分别占总热量的8%和11%。即使这类膳食结构也包含一些蔬菜和水果,但由于中国人对口味的要求也使得蔬菜水果在洗、切、煮过程中流失大量营养物质。并且高谷物高谷类膳食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蛋白质含量低,氨基酸组成不完善,微量元素利用率低等等。在属于发达国家的英美,膳食多油脂,好食糖。这种膳食结构虽然满足了人体所需能量,但摄入过量就容易引起肥胖、心血管病和糖尿病。可见,不同膳食结构都有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我们要学着合理饮食,平衡营养。

三、餐桌礼仪

中国有着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聚餐围坐,大家围着一张方形桌子坐在一起,美味佳肴放在中心,一席共享,相互敬酒,相互劝菜来表现人们之间的尊敬,热情与和睦。在各种年节中,这种传统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团圆饭就是亲朋好友聚在一起饮食合欢。中国人的饮食也都是各取所需,不用预先分配。其座位的分配也有一定要求,长辈和小辈不能坐在一起。英美人也是聚餐围坐,但都是单盘独碟,盘中是预先分配好的食物,一人一份,定量供应。对座位他们也没有什么讲究,十分自由,这也体现了英美国家对人性的尊重。在餐具方面,中国与英美也十分不同,中国人主要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英美人则爱用刀、叉,用刀切菜,用叉吃菜,用专用汤匙喝汤。筷子和刀叉正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对比物,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与英美饮食文化在餐具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凸显了不同民族之间特有的思想和审美认知,造就了中国与英美独特的个性与情怀。

四、烹饪方式

中国人将烹饪当做一种艺术来追求,觉得十分有趣,乐此不疲。对于中国,烹饪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没什么两样,它可丰富生活,更能升华灵魂。其烹饪方式也奇多,焖、烧、蒸、煮、炸、酥、煎、烩、扒、炖、溜、炒等无所不有。中国人还善使用各种佐料,如姜、蒜、酱油、醋等。他们认为这些作料有利于提味,使菜更加鲜香可口,甚至有些佐料还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效。相比之下,英美人的烹饪方式则显得较为单一,也不会用太多佐料,他们尽力保持食物的原味和营养。此外,英美人爱储藏食物,他们不像中国人习惯购买新鲜的食材烹饪,而是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物,放在冰箱里,每天大多吃的是冷冻食品。

第3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武汉饮食文化;翻译问题;研究与策略

一.前言

1.1研究背景武汉,位于华夏中部,非南非北。武汉饮食文化,包罗万象,融汇南北。人人都说,武汉饮食:杂而有味。确实,武汉人,什么都尝,什么都学着做。但是做出来又总带着一股子武汉味。因此,武汉饮食文化也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且独具特色的一部分。然而,武汉饮食文化的翻译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以下是几类较突出的问题。

二.武汉饮食文化的翻译问题

1.1小吃名菜的翻译问题1.1.1翻译版本多样化,缺少统一性有的武汉食物有很多种不同的翻译,有的翻译甚至相差甚远。直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翻译。以武汉热干面为例,热干面有将近9种翻译。如:WuhanNoodles(武汉面条);Han-CooNoodle(汉口面条);Chinesestyledrymixface(中国风格的混合面);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汉口风味面),是武汉大汉口食品公司生产的方便装热干面出口欧美包装上的英文翻译;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酱的武汉热面),这是上海世博会对热干面的官方翻译;HotDryNoodles(热-干-面),是日常生活中用的翻译;SoCoolNoodle(非常酷的面条);Hot-CoolNoodle(谐音“好酷面条”);以及ReganMian(热干面的汉语拼音)。为了促销进口,所以采用了HankouStyleNoodle(意思是汉口风味面)这种意译,这种翻译表明了热干面的所属地,但忽略了热干面的原材料,人们只能想到是一种面,具体如何,则无法得知。因此,出现了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意思是加芝麻酱的武汉热面)这种译出了热干面的主料以及调料的翻译,此种译法则是为了介绍热干面而服务的;而作为一个武汉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般是采用HotDryNoodles(热-干-面)这种字对字的直译,这种翻译使用起来更为简洁方便,但外国人看见此译后可能会误解为一种辣的干的面。而SoCoolNoodle(非常酷的面条)和Hot-CoolNoodle(谐音“好酷面条”)这种翻译则和热干面相差较远,而且此译很容易误认为又热又凉的面条。而最新提出的由台湾东吴大学的曾泰源教授提出的ReganMian(热干面的汉语拼音)这种翻译又重新掀起了热干面翻译的争议。曾教授主张为了将热干面推广出去,热干面的翻译应采用音译法,并专有名词化。再以豆皮的翻译为例。豆皮有Threefreshbeanskin、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Tri-delicacydoupi(ChangjiangWeekly上的翻译)、Seafoodtofu(舌尖上的中国的翻译)、Freshbeancurd、Friedtofuskin、Beancurdsandwish、Beancurdsheets等多种翻译。豆皮是由面皮和熟糯米两部分组成一种食物。表层是脱皮绿豆和大米磨成的糊做成的金黄色的脆皮,底层则放置夹有豆干,肉干,脆笋块等食物的熟糯米。Threefreshbeanskin这种翻译是字对字的翻译,虽不见的能表明豆皮的特征,但好在简洁。Threedelicacieswrappedintofuskin这种翻译主要是通过形容豆皮的外形来翻译豆皮,但tofuskin对应的食物应该是豆腐皮,而不是豆皮。Curd是指牛奶凝结后的胶状物,虽然可以形容豆皮表皮那种嫩嫩软软的口感,但是完全忽略了豆皮底层的熟糯米。Sandwich虽然和豆皮有点像,都是一层叠一层,但是原料不同,借用起来有些勉强。以上种种翻译都各有其特点,每种翻译的产生都是有其使用价值的。但是,大部分翻译未经过深思熟虑,简单套用,往往忽视了原物的特征,原材料等重要因素。另外这种翻译不统一的现象会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国际上,这种不统一的翻译,不利于武汉饮食的宣传和推广。国内,这种现象会使本就尚未成熟的翻译市场愈加混乱。1.1.2中翻英忽略地方性,套用不当有些食物可能存在于全国各地,因选材、制作、外表等的差异而形成了地方特色。这种称呼相同,但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最容易引起错误套用。如:武汉烧麦就和北方烧麦以及广式烧麦不同,虽同叫烧麦,但北方烧麦和广式烧麦重肉馅,北方烧麦多以牛肉、羊肉为馅,加以大葱,萝卜等东西,而广式烧麦多以鲜虾为主,武汉人却喜欢以糯米为主,掺以肉丁的重油烧麦。但是烧麦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出现:steamedopendumplings、steamedporkdumplings、steamedcrabdumplings、shelledshrimpsravioli、steameddumplingwiththedoughgatheredatthetop等形式出现,可以发现,以上翻译多对应北方烧麦或广式烧麦,并不适应于武汉烧麦的翻译。武汉豆皮和恩施、孝感的豆皮就有所不同,虽然各地日常都称其为豆皮。恩施和孝感的豆皮是用米粉和淀粉经过烙制出的一种粉,成品色泽乳白,有淡淡香味。因此上文所说的Freshbeancurd、Beancurdsheets更多的可能是指的恩施或孝感的豆皮,而非武汉豆皮。但是,当你在网上搜索豆皮翻译时,多会出现这类翻译,大家也图方便,未经考究就使用此种翻译,最终使用错误,贻笑大方。还有同是糍粑、年糕一类的“糯食”,苏州糕团就习惯重油厚味,武汉却使用少量的糖和油,在淡淡的甜味中引出本味来。糍粑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出现:cíbā,cookedglutinousricepound-edintopaste、glutinousricecake,年糕的翻译多以以下形式为主:ChineseNewYear'scake、ricecake。很显然这种翻译只翻译出了事物的原材料却无法翻译出糍粑和年糕作为一道菜时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吃法上。1.1.3没有可靠翻译,文化领域有较大空白总所周知,武汉人把吃早饭叫做“过早”,将早饭的食物称作“早点”。武汉早点种类丰富,多以米食为主;过早的地方一般是分布在街边小巷的早点摊。清晨,你可以看见,武汉人穿行于各街各巷,或随手买一些饼子边走边吃,或坐在街边小摊上吃早点。因此,过早也成了武汉的一大饮食文化特色。“过早”一词在百度百科上的翻译时havebreakfast,这种翻译虽然能让大家知道过早的主要意思,但是完全丢失了武汉“过早”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甚至,在查找“过早”的翻译时,找到了大部分单词是对应过早(即提前)的意思。“煨汤待客”是武汉的又种特色饮食文化,是指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汤。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因此,每逢客人将至,武汉人都会用沙吊子煨一大罐汤招待客人。但是这种本应人人知晓的武汉饮食文化却难以找到稍好的英文翻译。只是在百度等翻译软件上查到一些机器翻译:Simmersouphospitality。2.烹饪方法的翻译问题烹饪方法的翻译存在随意应用的现象,缺少可辨性。有的翻译直接借用了非英语的外来词汇,如“熘”有sautéed这种翻译,很显然sautéed是一个非英语词汇,它可能对应该语言中的“熘”的单词,但不一定和中文中“熘”的烹饪方法完全对应。有的英文翻译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是专业的网站,书籍或者字典等其他媒体的宣传,普及度不够,人们很难简单的接触或寻找到这类翻译。如煎:fry、炒:stir-fry、爆:quick-fry、炸:deep-fry、扒:fryandsimmer的英文译文都以”fry”(本意是Tobecookedinapanoverdirectheatinhotoilorfa)这个单词为基础,然后配以一定的单词,从而来区分这些烹饪方法的不同。再比如说最具武汉特色的“煨”这种烹饪方法,英文解释为simmer:tobecookedgentlyorremainjustatorbelowthebolingpoint.中文解释煨:用温火烧熟或加热。两者释义非常贴近,着实是一个很贴切的翻译。但是,煲、炖、焖、煮的英文翻译也是simmer,那外国读者应该怎样区分这几种烹饪方法呢?而且你看见simmer时能首先联想到武汉烹饪方法“煨”吗?因此,这种翻译缺少可辨性,也不能体现武汉特色,缺少地方性。3.厨房用具的翻译问题厨具的翻译存在忽略实物差异性,用词不贴切的问题。就拿最有武汉特色的沙吊子为例。沙吊子是武汉的方言称呼,在普通话中称为砂锅。砂锅有以下几种翻译:earthenwarecookingpot、casse-role、earthenpot、marmite、belliedstewpan。earthenwarecookingpot这种翻译,译出了沙吊子的材料以及用途,但pot既可以指壶也可以指罐,一般是指那种口大较浅带盖子的罐子,而沙吊子属于那种容器肚子较两头粗,比较深的一种砂锅。因此此译仍需改进。casserole,指的是法式的砂锅,一般用陶瓷或者玻璃制成,可以放入烤炉的一种厨房用具;和中式的用石英、黏土等烧制而成的砂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Marmite比较符合沙吊子的形象,但有时这种砂锅是用金属做的,这又和砂锅的材料产生了矛盾。belliedstewpan,bellied带有肚大的意思,stew有炖肉的意思,但是pan则指的平底锅,和沙吊子较深的形象不符,另外,此译也无法表明砂锅的制作材料。煨汤时和砂锅搭配在一起的还有煤炉子,一般翻译为Coalfurnace或Coalstove。第一种翻译中furnace指那种在内部加热的熔炉,和武汉这种外部加热的煤炉子不太相符。第二种翻译中stove:Anapparatusinwhichelectricityorafuelisusedtofurnishheat,asforcookingorwarmth.这个词搭配coal很简单的就表明了煤炉子的用法以及使用材料,而且stove一般是指在表层接触加热的炉子,这种翻译就要优于第一种翻译,但是中西方炉子外形有较大差异,西方一般是壁炉,或者是金属的长方体型的炉子,而武汉的煤炉子则是圆形的。因此,此译仍不完全准确。

三.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研究与策略

针对以上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几类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一些饮食文化翻译研究者的方法,加以个人观点,总结出了如下三种较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3.1巧用小吃名菜原材料,确定菜名中心词任何翻译都讲究一个“信”。对于食物更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将食物介绍给译者,在翻译时借用食物的原材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道食物,一般都由主料,配料和调料组成,因此,可以将主料作为中心词,将配料,调料以分词或形容词的形式放在中心词前后作定语,有时也可以将烹饪方法译入其中,如以上的热干面的翻译,写者个人就比较欣赏WuHanHotNoodleswithSesamePaste这种翻译。这种翻译以HotNoodles为中心词,以地名作为前置定语,再加上with连接的酱料作为后置定语,没有见过这种面条的读者也基本可以猜想到是怎样的一种食物。有人可能会说,热干面是一种碱面,和noodle大不相同,但是为了使翻译更加简洁,有时可以省去一切不太重要的成分,如果确实要翻译出来,也可以在加上备注,注明该面条的成分,以示和noodle的区别。以后碰见这类食物的翻译,都可以借用“地名+中心词+调料”或其他搭配中心词的方法。3.2小吃厨具重视地方性,与具体实物相对照针对那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厨房用具或食物的翻译,我们要多方查找,求证实物,明确其外形,原材料等差别,不要因为在汉语中的称呼相同就直接借用。多找找其相同点,确定不同点,着力修改不同点。用英语的形似来替换汉语的音似。如上文中武汉烧麦的翻译,由于各地烧麦外形基本相同,都是顶部有一个花型开口的“包子”,但是使用馅料不同,并且是以重油为主。因此,我们可以在馅上做文章。试译武汉烧麦为steamedoiledstickydumplings。以后碰见这类食物的翻译,是采用三步走模式:一去掉相同点、二确定不同点、三换掉不同点。3.3关注风俗文化,试创其翻译很多饮食相关的武汉文化现象都难以找到对应翻译,写者觉得对于情感性较弱的特色饮食文化,我们可以用汉语拼音翻译这些文化风俗,然后加以简短的备注。如过早可试译为:GuoZa-o(thesamemeaningaseatingbreakfastinWuhandialect);如“靠杯酒“这种武汉人之间相互表义气,增感情的文化现象可试译为:KaoBeiJiu(anspecialWuhanactivitythatgoodfriendsusuallymengetheredtodrinkshowsfriendshipbetweenthem)。”煨汤待客”这种表现武汉人对待客人热情友好的文化现象,可以试译为:WeiTangDaiKe(aspecialWuhancustomforshowinghoster’shospitalitybytreatingguestssomedelicioussoup)。而对于蕴含某种特定的情感因素的饮食文化,我们可以借用英语中一些对应的典故或单词,加以中心词的翻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此类饮食文化现象都能在英语找到对应的典故,因此这类翻译同样也可以使用汉语拼音加备注的方法,今后,这类翻译可以试采用:汉语拼音(备注)的方法;或者是接典的方法。

四.小结

一直以来,武汉特色饮食文化的佳译寥如星辰,本文参考借鉴各种文献资料以及《舌尖上的中国》等翻译,对武汉的饮食文化的翻译现状进行了宽泛的搜集和整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翻译案例,旨在简洁明了的指出武汉饮食文化翻译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以望能引起广大翻译界人士的关注,并提出了一点个人观点,为促进武汉饮食文化翻译的规范化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航.老小吃、老味道.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熊正安.武汉饮食文化地域.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6(9).

【3】付巧玲.从武汉饮食观武汉文化.

【4】刘清波.中国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中国科技翻译.2003(11).

【5】李芳.热干面英译应统一为Ren-ganMian.长江日报2014(3).

第4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徽菜菜单;翻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82-02

一、引言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差异,以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使得各自的饮食文化也存在许多的差异, 拥有不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特性,并成为所属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菜是中国传统著名菜系之一,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特色。随着徽商的繁荣与没落,徽菜的历史也经历多次沉浮。而今,随着安徽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徽菜作为向外国客人提供了解中国、感受中国文化、感受徽州特色文化的窗口,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使外国客人能既清楚地知道所食食物为何物及烹调方法,又能够了解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使他们能在享受徽式菜肴精美细致的味觉、视觉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徽州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引起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徽菜菜单的科学英译十分重要,能进一步弘扬徽州文化中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促进徽州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功能目的论在徽菜菜单英译中的应用

菜单翻译,是一种对外宣传。从文本类型和功能的角度来讲,菜单属于信息文本,以传达信息为主要功能,其目的是便于外国客人明白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Hans Vermeer和Christiana Nord的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对菜单的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指导价值。该理论认为,源语文本(source text)和目的语文本(target text)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功能目的理论既重视译文功能,又照顾原作者和读者的利益,强调功能与忠实原则。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把译文功能与处于特定语境的原语文本同时加以细致的分析和考虑,尽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特色上的一致性。

Nord在“译文功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译文功能必须由跨文化交际行为的目的是否实现来确定,因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功能目的论中,语篇的翻译目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徽菜菜单作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语篇,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来看,徽菜菜单属于“信息+呼唤”类型的文本,其预期译文功能是让外国客人对该信息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有所了解。信息功能是最基本的,主要是传递菜肴制作原料、烹饪工艺、配料、造型等信息过程。因此,菜单翻译的核心内容是以目的为指导的“直入主题”,直接介绍、交代具体的制作原料、烹饪方法和配料等,再按照国外客人接受的习惯,让菜名起到开胃的目的,进而将烹饪工艺、历史典故、文化背景进行传递,达到饮食文化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三、徽菜菜单的翻译方法

徽菜菜单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出汉语的语言特点,在句法、词法和修辞等方面也运用独特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这些表达方法,反映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徽菜中有很多菜品融地方特色、传统特色和历史典故于其中,因此其菜单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还要兼顾文化信息的转换。

根据功能目的理论的原则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徽菜菜单的英译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音译法

语言是系统符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接受外来词。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国际社会,任何语言都在发生变化,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因而音译法应用于徽菜菜单翻译这种语言特征、文化特色较强的领域,能取得其他翻译方法达不到的效果。在徽菜中,有一部分菜名是用地名、人名来命名的,因而在翻译中为了保持原有饮食文化的特色和风味,可采用音译法,让国外食客接受汉语拼音名称,了解其间特有的原汁原味饮食文化,从而达到功能目的论的目的,实现饮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

如徽菜中的“李鸿章杂烩”就是按照音译方法翻译成“Li Hongzhang Assorted Dish”,“符离集烧鸡”译为“Fuliji Braised Chicken”。此类菜名往往承载较多的文化信息,已经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色,这些历史典故包含浓厚的文化内涵,这种直译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徽菜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逐渐得到了更多外国人的认同和接受。

(二)直译法

直译就是将某种语言的词用另外一种语言的相对应词按字面意思译出。“写实型”菜肴反映该菜肴烹饪原料搭配、原料形状、烹饪调味或原产地。普通的徽菜菜肴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多采取直接命名的方式,菜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成分、辅助成分、加工方法以及烹饪方式。这类不含文化信息的菜名,大都采用直译法。

1.对体现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菜名的翻译

这类菜品的翻译基本只要把主料和辅料用and或者with连接即可。如:樱橘蛤士蟆。从菜名即可看出其原料,因此,可以为Frogs with Cherries and Orange Slices.

2.对体现加工方法、烹饪方式、原料菜名的翻译

这类菜品的翻译要用一些中文的常用烹饪动词,如:炖(stew)、烧(braise)、熏(smoke)、炒(stir-fry /saute)、爆(quick- fry)、炸(deep-fry)、烤(roast)、蒸(steam)等。如:清炖马蹄鳖 Stewed Turtle;干蒸莲子 Steamed Lotus Seeds;砂锅豆腐 Braised Bean Curd in Marmite;茶叶熏鸡Smoked Chicken with Tea; 香炸琵琶虾 Fried Prawns等。

3.体现口感、色泽、原料菜品的翻译

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这些特点更是在菜名上直接体现出来。糖醋大蒜是风味独特的徽菜小吃,它以大蒜为主料,拌上白糖、香醋以及少许的食盐、五香粉调制而成,为了突出该小吃酸甜可口的特点,可译为Sweet and Sour Garlic,国外游客一看,便知道此道菜品的口味。琥珀莲子是徽菜中传统的一道甜菜,有和胃健脾,补虚益智之效,色泽光亮,形如琥珀,因此翻译成Amber Lotus Seeds,使其特点清晰明了。

直译菜名实际就是还原菜肴的内容,忠实再现了菜肴的特色,确保了原汁原味,最易为国外客人的理解和接受。

(三)意译法

意译是指在翻译菜名时,不能完全按照菜名的字面意思翻译,而必须把该菜的真实情况或者原料、做法等翻译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中国菜肴名称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写意”型。这类名称往往利用菜肴原料的色、香、味、形的特点,烹调方法的特点及造型上的特点,为迎合食客的心理,赋予菜肴美丽动听(一般象征吉祥如意)的名字。这类菜名既不反映原料,也不反映烹调方法。在此情况下,译者需要考虑采用意译法,使译文实现向外国游客传递食物的相关信息的预期功能。例如:金雀舌是一道传统的徽州名菜,椒麻味,细嚼此菜,香气持久,回味悠长。 “雀舌”是中国名茶黄山毛峰中的上品,具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等特点,因叶片小而尖,状加雀舌,将此菜叶泡开裹上蛋糊炸成金黄色,故称“金雀舌”。此菜肴,听上去好像是由金雀的舌头做成,其实是雀舌茶裹上蛋糊烹饪而成,因此翻译的时候不能翻成“Tongue of Gold Spink”而要翻译成“Fried Eggs with Queshe Tea”。“掌上明珠”也是一道著名的徽菜菜品,此菜造型美观,掌白珠亮,鲜香可口,是宴会的珍肴。这道菜的主要原料就是鸭掌和鹌鹑蛋,因此如果直接翻译成“apple of one's eye”,则会引起外国食客的误解,而应翻译成“Pigeon Eggs in Duck Webs”。

综上,这种翻译方法舍弃了徽菜菜名中的比喻形象,只译出原意,将菜肴的制作原料和烹饪工艺介绍给食客,起到饮食文化的交流作用。

(四)释译法

徽菜文化源远流长,有一部分菜式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是直译还是意译,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清楚。对于这种菜式除了要了解其主配料之外,还要挖掘它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在翻译中出现笑话甚至误解。如:“全家福”可译为“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四、结语

徽菜菜单翻译虽为小事,却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徽州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可以看做是不同文化间的交际活动。目的论打破了传统的翻译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定位翻译,同时更强调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作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徽菜菜名蕴含典故,融合历史,因此菜单翻译既要追求美感,又要考虑顾客的接受和认识程度,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徽菜,进而让更多的外国游客了解徽州丰富多彩的文化。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明.徽菜概论[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4):39-45.

[3]郭映雪.中国鱼菜式翻译技巧讨论[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8-50.

[4]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中国科技翻译,1999,(1):18-21.

[5]李梦.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94-96.

[6]刘增羽.中式菜肴英译名亟须审定[J].中国翻译,1990,(5).

第5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将迎来重大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在世界舞台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会使得旅游业进入增长阶段。扩大内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也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旅游业贸易逆差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当前在旅游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上的发展较为薄弱,实力不够明显,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有待提高。此外,相关企业竞争空前激烈。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文针对具体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改善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

二、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国内学者纷纷展开一系列研究。研究的方向主要有我国旅游业现状分析、国内外旅游业对比分析、旅游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吴倩(2013)提出,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定义就是旅游从业人员向他国消费者提供服务从而盈利的一种行为活动。通过分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现状,剖析其存在逆差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均衡发展。王春梅(2013)通过MS、TC和RCA指数简单地评价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分析影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因素。研究得出,我国的旅游产品宣传和品牌意识薄弱,生产要素科技含量偏低,旅游资源浪费严重以及法律政策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宣传力度、创造旅游品牌、实施科技兴旅战略、健全和完善法律等政策建?h。赵小燕(2014)认为,服务贸易已经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产业,旅游服务贸易必须加快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服务贸易的引导力度,拓展旅游服务贸易相关链接产业,加强旅游服务贸易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旅游产业与金融、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索高品质旅游产品研发的各种道路,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朴慧琳(2014)在研究中韩两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指数,对比中国和韩国在旅游服务贸易上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最后,提出促进中国与韩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庞莲荣(2015)从旅游规模、消费结构两大方面,对中国赴泰旅游市场和泰国赴华旅游市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中泰中国对泰国的旅游服务贸易逆差呈现出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影响程度深、涉及面广以及诱发原因多、不可逆转等特征。宋晓东(2016)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服务贸易尽管规模较大,但还存在开放度不高、贸易竞争力行业差别大等问题。当前,应大力促进服务贸易优势行业发展,推进中西部服务贸易发展,改善地区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动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扩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

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特征,只有结合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才能针对现存的问题展开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良措施。文章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旅游业在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力优劣势,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三、我国旅游贸易发展现状

1.国内旅游消费整体水平有所增加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巨大的转变,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旅游不再是封闭的小众市场,开始向大众化市场进行转变,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下图是2008年-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2.入境旅游人数不断波动,出境旅游人数不断增加

旅游业从入境旅游发展开始向出入境旅游同时发展的方向转变,而且出境市场更加活跃,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虽然旅游业发展的比较晚,但是近年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量剧增,甚至在几年内呈现旅游服务贸易逆差的现象。下表是2009年-2015年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及其差额在服务贸易中的占比,不难看出我国入境人数总量呈现先降低后上升再降低的往返式变化。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旅游产业发展实力有限

旅游从单纯的接待服务型产业向综合型产业发展,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等各个领域发展相关产业,对国家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稳定增长、普惠民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国家政策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的实力不够强,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且,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建立,惠及旅游产业的有利政策尚未出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很大的阻力。

4.旅游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不断下降

我国现阶段的旅游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旅游产学研结合不够,具有创新意识的旅游专门人才缺乏。我国当前的科技水平不够发达,创新驱动力不足,旅游业无法得到顺利的的发展。正是由于创新精神的缺乏、产品的无差异性、落后的品牌打造和宣传意识,国内旅游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在不断下降。从旅游企业整体服务水平、从业者整体素质来考虑,企业服务能力差、服务意识不强;从旅游产业角度来考虑,一些旅游地区的产品特色不够鲜明,景区服务产品没有差异性,降低了入境游客的消费欲望和购买力;从品牌打造和宣传来考虑,国内的旅游企业只局限于已有的资源,缺乏品牌的创建意识,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基础投资不足,导致贸易核心竞争力下降。

5.国内旅游消费购买力外流

近年来,一些国内的不法商贩贪图私利违心违法经营,生产的产品在安全和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这不仅造成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商品信心的缺失,而且带来了国产品牌的负面影响,导致外来消费者对国内产品信任度也在降低。因外,中国旅游消费购买力在不断下降。此外,严重的税收负担、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成本等导致国内产品价格相当昂贵,出口竞争力在下降,而且国内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国外产品。这两个因素就共同导致了旅游消费购买力外流,使旅游业服务贸易出现逆差现象。

四、我国旅游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虽然我国的旅游业面临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国在旅游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如果能够很好地分析这些优势和劣势,发扬优点并弥补不足,抓住发展的特点针对性解决问题,那么旅游业将得到新的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来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我国旅游业会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扩大内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目标,也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旅游业提供了在世界舞台发挥作用的有利条件。旅游资源是中国十大资源之一,具有多样性、丰厚性、古老性和奇特性等特征。不论是景点和资本,还是人力资源,在我国都比较丰富。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质复杂、地形多样,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各有特色。除了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差异成为吸引旅游客源的重要因素。我国悠久的历史、多样化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从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民族特色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会明显激起国外游客的好奇心。以饮食文化为例,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现在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西方的饮食文化则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注重饮食功能,把饮食当作一门科学。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距就成为众多游客感兴趣的话题。此外,我国交通业的蓬勃发展为旅游业奠定基础。铁路、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在旅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并投入资金不断研发新的列车等,以此来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例如,不断修建新的铁路线路、豪华高速动车组的出现、空闲卧铺打折的政策等。这些对旅游交通行业来说,呈现利好的局面,由此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劣势来看,中国粗放型的发展格局导致竞争力在下降,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无法充分得到发挥。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下,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发展条件将无法真正成为竞争优势。我国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普遍不高,产品开发的水平层次偏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导致国内的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也没有得到完全显现。如果这些景区文化资源不能得到整理和挖掘,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就不能够实现。而且以独特、原真的文化内涵塑造景区旅游形象,才能打造旅游市场的文化唯一性品牌,满足游客的文化审美需求。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很明显,在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等方面,东部地区远远胜过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中,以广东省为旅游大省,在西部地区中,则以云南、西藏、贵州等旅游业发展较好。最重要的是,我国旅游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由于中国的旅游服务贸易起步比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成熟。于是,一些非法的旅游企业肆无忌惮地利用法律漏洞进行不正当竞争,有些企业甚至在旅游中通过威胁游客大量高价购物而谋取不合法的利益,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甚至毁坏中国旅游业的形象。

五、相关建议

旅游业是旅游服务贸易的基础,从提升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旅游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国家政策要给予大力支持,政府要完善旅游法规以规范旅游服务市场,充分发挥引导和合作的作用。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地位在逐渐提高,如果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旅游业发展,实施旅游人才培养战略,将会大大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关于为旅游立法的工作,不能始终处于滞后于时代的地位,而应该跟随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服务市场的涉及范围相对来说会更广泛,纷纷出现的各种全新问题,不能通过借鉴已有的法律法规采取解决措施。即使存在解决问题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之间相互矛盾,无法达到统一。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消费者的投诉机制,制定系统性法律法规规范旅游市场。

第二,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实现资源集约优化利用。通过资金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充分挖掘国内景区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进行合理的配置,对已经开发的资源进行合理保护,便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十年的旅游业发展,中国旅游产品和项目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遗憾的是总体质量不是很高,消费者多样化和特殊化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为了做到这一点,旅游企业需要转变思路,与时俱进,不断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出具有更高质量品质和思想内涵的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客源。

第三,突出旅游服务贸易在第三产业中的引领地位。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与第三产业呈现长期的正相关关系,旅游服务贸易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看到这一点,并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来弥补的话,第三产业就不会是经济结构中的短板。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在向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方向发展,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也越来越重要。

第四,统筹规划东西部地区,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的地区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东部发达、西部落后。在东部市场发展更加成熟的同时,西部市场的发展却仍然处于较低的初级水平。国家在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时,要时刻兼顾西部旅游的发展。西部通过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充满独特风情的民族产品,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完美融合。

第五,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海外市场开拓的能力,从而实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量变到质变。此外,必须加强先进的企业管理和创新化的旅游服务理念,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和经验,提高旅游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6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休克;文化第三性

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误解,严重时会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使交际无效果或产生相反的效果。要培养中学生得体使用英语的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

避免产生“文化休克”,必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那么,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状况又如何呢?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特点是:以文化为背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为主要目的,将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等)贯穿其中。其中文化内容不但包括了主要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也包括了一定量的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语言材料。该教材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又能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体会两种文化的差异,逐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忽视文化教学。目前,在中学里,应试教育仍严重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一些教师只强调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花大量的时间来罗列词汇知识或解释和训练语法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忽视了英语教学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介绍和讲解文化内容,使学生缺乏对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状况、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了解,结果使学生只停留在语言文化知识表层,而不能达到语言文化的理解层。学生虽然具备了语言能力,但没有完全具备语言交际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语法形式掌握得越规范,语言能力越强,在交际中就越容易引起误解。

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在跨文化交际中主要采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汉语文化”方式。由于中国学生使用英语交流仅限于课堂,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加上教师忽视文化教学,当中英文化表达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他们往往根据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产生误解。

那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导入文化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二个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

(一)加强对话教学

中学教材每个单元的对话课都有不同功能的语言训练项目,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训练学生得体地使用语言,使学生了解话语会受文化的影响。例如,多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英语交流,给出特定情景,让学生编对话,设想自己是什么人,谈什么事,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的场合的话应该指出,让学生逐步获得对语言和文化的敏感性。

(二)阅读教学是学生最大量接触文化内容的方式

阅读前,教师可以以“文化旁白”的方法来介绍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中,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容,讲解文化内涵;阅读后,组织学生就文化内容进行讨论、对比等。另外,教师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篇。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时不满足于知晓故事情节,而要领会、欣赏文章的措辞以及文章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英语语言文学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三)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导致同类语篇的不同结构、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在逻辑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等。教师在教写作时若能充分意识到这种差异,而不是单纯从语言知识和写作技巧上训练学生,就能在教学策略上更有针对性,效果会更佳。学生也更能体会到什么是地道的、流畅的、连贯的英语文章,从而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四)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时,把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英语词汇、语法的影响融入到教学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和习语,如关于动物、颜色等词汇和习语在中英文化中含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含有形式主语或宾语的句式是英语常用句式,是中学英语语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示,这种句式表示客观性,还充分表现了英美人注重形式思维的特征。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积累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

由于中学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话题或题材为主,而涉及异域文化的比重还相对偏低,故教师可以不定期举办讲座,适当补充、扩展一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二)学唱英文歌、看英语电影电视、排练英语小戏剧等

歌曲往往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人们的喜怒哀乐,能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排练一些英语小戏剧,从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到外国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

(三)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沙龙等

这些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四)以文化内容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中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正在各级中学中兴起。英语学科可以抓住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以文化内容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报刊、杂志、图片、书籍、网络等)收集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研究不同国家人民的文化生活,尤其是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审美标准、价值观念等等,进行文化积累,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广州市某中学的一些学生,以饮食文化为内容,精心设计了问卷,向广州市各个年龄段和各种职业的人们发了200多分调查问卷,然后统计数据,整整历时一年写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报告(《南方日报》2001/10/11)。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用英语进行文化学习和研究,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有效地培养了文化第三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位教师都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知晓中西方文化差异,充分利用课堂这块阵地,让学生尽情享受语言文化之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第7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英语习语,习语习得

【摘要】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导入英语习语的习得的实例。习语(idiom)是语言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习语较多是英语的一大特点,有些习语从字面上不难题解,但有些必须知道其来源或典故才能深知其意。习语使用的多寡程度也可以作为衡量文字或文学作品文采高低的标准之一。实践证明,英语习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较高语言水平和文化能力,因而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所向。

英语习语是在英语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独特的、固定的短语和短句,是语言的精华。广义的英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俗语等。习语也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的交流中凝练出来的思想结晶和文化精髓,因此它们也集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形象思维和诙谐睿智。周一农先生说:“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互为表里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呈现,文化是语言的基底和内涵。”所以,不深入了解英语民族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了解词语的来源,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英美的文化、历史、民俗等,领略英美人的智慧和幽默,感受到英语的独特魅力,从而更主动,更有效地推进英语学习。下面笔者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相关习语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身的体会和建议。笔者所用的教材为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所用教材为第一册。依据本册十单元的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精选相关的英语习语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详细阐述如下:1.本册第二单元SailingRoundtheWorld讲述的是SirFrancisChi2chester先生于1967年5月28日历经226天完成驾帆船环游世界的壮举。众所周知,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语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一度曾领先世界。英语有中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sthissmooth/clearsailing”是指某事一帆风顺。例如:ThebillshouldhavesmoothsailingintheSenate.(这项法案应该能在参议院顺利通过。)“torestonone’soars”意为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喻指奋力图存,“allatsea”可译为不知所措等等。再比如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可译为“挥金如土”,另外还有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的与航海有关的习语。如:“Burnone’sboats(bridges)”,,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同汉语的“破釜沉舟”意义相似。在此,所补充的习语知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2.在随后的第三单元ThePresent中,课文讲述了西方国家的一位母亲在她八十岁的生日当天受到了邻居和熟人的善待,却没有得到自己在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大女儿的祝福的故事。文章引人深思。在此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文章中提及的一个短语abunchofmarigolds展开西方礼仪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介绍,再导入相关的习语知识。文中的marigold译为万寿菊,用以祝贺老人健康长寿。中国人也有类似的习俗,但常用以悼念逝者,另有daisy译为雏菊,它与marigold同译为“菊”,又有何不同呢?再由此问题导入如下习语知识:Daisy(老式英语)“雏菊”,与之相关的习语有:Freshasadaisy(生动活泼的、有吸引力的,尤指以新的方式)但daisies也是英美人墓地常见的野花;在一些欧洲国家,意味着死亡。因此而产生的很多习语大多与“死”有关,如:Pushupdaisies(入土)例如:Ishallbepushingupdaisiesbythetimetheprojectisfinished.(等到这项目完成时,我早已入土了。)有类似的习语还有:countdaisies;grinatthedaisy-roots;hideone’snameundersomedaisies;kickupdaisies等。到此,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还学习了西方礼仪和相关习语,提升了学习兴趣。3.与之相似的还有第七单元TheSampler.课文讲述的是西方老人退休后的凄凉生活。文中自始自终出现的一个关键词Pudding。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较大,学生不太能对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切实的感受。因此在讲解课文之初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部分,笔者就导入了相关的习语知识介绍和学习。1)Pudding是一种颇受英国人欢迎的点心。习语“Theproofofthepuddingisintheeating.”直译为:布丁的好坏在于吃,比喻任何东西的好坏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证明。例如:Thenewmachineissupposedtobethesolutiontoallourproductionproblems,buttheproofofthepuddingisintheeating.(新机器按说能解决我们生产上的一切问题,然而能否做到这一点有待实践检验)。另外还有Morepraisethanpudding.(赞扬多,实惠少)也可表达为.Puddingratherthanpraise.(宁要实惠,不要表扬)。2)面包(bread)和牛油(butter)面包和牛油是西方人的主食,所以在此处以Pudding为发端,扩展很多来源于bread和butler的英语习语,如Breadisthestallofman.(面包是人类的支柱,即“民以食为天”)。Breadandcircuses本义是面包和马戏,转义为食物与娱乐。有了面包就不会饿肚子,但是人不能光靠面包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例如:Itwasbreadandcircusestimeduringspringfestival.(春节是老百姓享受吃喝玩乐的日子);Takethebreadoutofsomeone’smouth(从别人口中抢面包),比喻抢某人的饭碗。Breakbreadwithsome2one本义是与某人一起掰面包,转义为与某人共餐。Breadline指失业者领取救济食物的长队。Earnone’sbread意为赚钱糊口。Halfaloafisbetterthannobread.本义是半片面包比没有好,现转义为聊胜于无。Butter除了作名词,还可以做动词。Breadbutteredonbothsides两面都涂了牛油的面包,比喻过着舒适的生活。Butterbothsidesofone’sbread在某人的面包两面都涂黄油,比喻一个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两件事中获利。通过这些习语的导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1]Curse,D.A.Oxford.AdvancedLearner’sDictionaryofCurrentEnglish.Oxford.1974.

第8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原则与策略

Abstract:Languageandcultureareintimatelyconnected.Learningalanguageinvolveslearningtheculturefromwhichthelanguagedevelops.ThispaperdiscussestheproblemthatcultureteachingisseparatedfromthelanguageteachingincollegeEnglishteachingcurrently.Basedon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thispaperaddressestheimportance,principlesandstrategiesofcultivatingstudents’cross-culturalawarenessincollegeEnglishteaching.

Keywords:cross-culturalawareness;collegeEnglishteaching;cultivationstrategy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已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层面。一般来讲,语言与文化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反映着某种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毫无疑问,如果学习外语的学生只机械记忆一大堆词汇和语法规则,而对所学语言赖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时也缺乏一种跨文化意识,那么他是无法正确理解和得体地运用这种语言的。

二、跨文化意识的概念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1]。这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所谓“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苦乐和际遇,将自己“代入”对方的心境,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文化融入”是在部分认识异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自己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跨文化意识主要是对文化差异的意识,加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是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当他或她接触异文化时,应根据所具备的跨文化意识充分调动自己对异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语言学习者必须注意要理解和运用目标语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文化内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正如许多专家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就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它涉及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说到底,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鱼和水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同时语言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同时还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之语,也就是他们的社会文化。

因此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每一个语言现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比如词汇学习中除了记忆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还应包括其情感意义、地域色彩等,教学中应该注意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并对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时,跨文化意识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运用语言。而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

近年来,虽然不少教材在编排上融进了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也灌注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意图。但是在“外语教学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际”和“必须以跨文化意识组织外语教学”这两个问题上,还远远未形成共识。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种极端的说法:“语言课只能讲语言知识,外国文化是文化课的任务”。全然不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对外国语言中所包含的异民族性、世界观等深层文化缺乏认识。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输入多、文化输入少,课堂知识输入多、课外知识输入少,抽象理论分析多、具体感悟少,对语言能力重视多、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大学英语的教学成了英语应试教育的练兵场,为了四、六级的过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把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由于应试教育是为考试展开教学活动的,它注重强化的是训练式教学,因此,分数便成了衡量学生外语水平的标准,这个理念限制了教学手段,使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外语教学受制于应试教育。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得体,这是跨文化差异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异出现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因为语言错误仅仅是表层结构的错误,而文化错误则意味着交际出现障碍。

四、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途径

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手段,积极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书中提出了几个实际教学原则:(1)通过所教的语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为成为每课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3)让学生获得取得相应社会经济地位的能力(4)让学生对自身文化及目标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认识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学都要改变学生自身的文化行为,而是要让学生了解到人们的行为是受其文化影响的,并应对其表示理解[2]。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应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交际教学法,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这样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语言通过文化的渗透得到合理的交流发展。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当代流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再是一个知识面单一的孤立个体,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教材。这些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被赋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课文内容往往涉及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业、农业等,并且课文信息量大,能生动地再现中西文化的差异,可读性强。教师在备课时和上课时若具有强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识,那大学英语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具有很高欣赏品位的艺术赏析课。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高学生在教育观、文学修养、价值观、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教师利用教材之外,课堂教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交际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从英语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去[3]。具体而言,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下方法:

1)对比法:可将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标志与自身文化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风俗习惯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与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又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如:你感觉怎么样?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出发,如“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对待老人的态度不同,中国认为“老”是成熟、资深,而在西方“老”则意味着无用、孤独。

2)实物讲授法:教师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实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药和西药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实物对比,如邮票、报纸等。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目的语文化。

3)任务教学法: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好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tree.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4)讨论法:定期就课文涉及的内容和新近发生的中西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自由言论。比如通过活动来讨论两种文化的寒暄方式、时间观念、购物习惯等。进一步强调文化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4]。

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我国高校的外语课堂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所需时间、空间和学生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5]。例如,可以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组织学生就某一文化现象、文化内容进行演讲,辩论。举办戏剧表演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以课本剧为依托,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创新,争取能使学生以目的语文化成员的身份来参与表演。同时,还可以创办英语角、英语沙龙,定期开展一些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另外,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从而能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4.加强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强调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主体文化是相对于客体文化而言,是指母语文化,它也是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中,谈话的主题和涉及的内容是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制约的。如果谈话的对方涉及有关中国的传统文化、饮食文化、经济制度、文化遗迹时,假若你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此时此刻,即使有很强的交际能力,也会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6]。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还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意识,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系统地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报刊与书籍,使学生不仅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也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能有效、准确、得体地进行各种交际活动。

五、结语

一个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21世纪中国大学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只有将自己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作为自己思维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了解他国文化,这样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才能知其所以然,表达思想时有话可说。总之,一个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的使用者,还应该是另一种文化的接受者。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培养方法也应该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7]。教师只有根据教材、学生、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目的语,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和全面发展能力的21世纪新型人才,真正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Barry.TomalinSusanStemplesk.CulturalAwarenes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2-13.

[2]CarleyH.Dodd.Dynamics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fifthed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2-45.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73-7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5]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127-128.

第9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内涵与特征范文

关键词:翻译;英语习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71-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习语又堪称语言的精华,因此更能够表现及传达文化特征。从广义上来讲,习语(idioms)是指那些具有固定结构并蕴含特定含义的短语或句子的统称,其特定含义往往不能从字面推测得出。在英语中,成语、俗语、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等都可以归类为习语,因此,习语又可以叫做“idiomatic usage”(习惯用法)。与汉语习语一样,英语习语是在语言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稳固定型的词组或句式,在结构、搭配和含义上都是特殊的,使用时一般不可以随意更改。

习语的来源是一个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中英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内容、风俗习惯、思维观念和等,都会反映在不同生动、形象的习语中。由于英汉习语的来源不同,存在于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需要翻译者尤其注意。从高品质的英语习语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英语所承载的文化与风俗,还可以发现英语与汉语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鲜明反差。

经过对大量的习语翻译进行研究和归纳总结,英语习语的翻译可以反映出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的差异

在西方,宗教在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是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影响巨大,有着众多信徒,因此很多英语习语也被打上了深深的基督教的烙印。《圣经》被基督教尊奉为经典,除了丰富的带有宗教色彩的神话故事、宗教教规及部分历史史实之外,也对英语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英语中的表现之一就是丰富的与宗教相关的词汇和习语。例如“God”(上帝)、“devil”(魔鬼)、“heaven”(天堂)等宗教词汇和习语频繁出现在英语中。

对于有宗教渊源的英语习语,翻译方法可以因上下文情景不同而产生差异。例如:God bless you和for God's sake,可以被直接翻译为:“上帝保佑你”及“看在上帝的份上”。这里采取的是直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不存在“God”(上帝),如果非要找个对等的人物,恐怕最接近的应该算是“玉皇大帝”,而翻译为“玉皇大帝”显然不妥。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由于的不同,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对各自宗教中的神有非常不同的理解,如果武断地用其中一个代替另一个,不仅不能传达准确信息,还会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这是翻译者应该忌讳的。同样,习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est可以直译为“禁果最甜”,保留其原始的意义。

英语习语中大量与宗教相关的习语反映出英语携带的宗教信息,而中文中也有这种裹挟着宗教文化的词汇和习语。佛教的传入为汉语注入了大量的新词汇。如“菩萨”、“和尚”、“阎王”、“化缘”、“不二法门”等。还有一些习语的形成直接来源于佛教教义,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这些习语都是在提倡改邪归正,崇尚积德向善的宗教思想。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许多习语中的内容与词汇都来自于日常生活。英国是一个英语国家,同时她也是一个岛国,四面都是大海,英国人民的生活必然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英语中也诞生了很多与海洋、航行和渔业有关的词汇和习语。与之相比,多数中国人深居内陆,从事农业生产,在汉语习语中则较少出现与海洋相关的词汇。例如:习语短语as mute as a fish,字面意义为“像鱼一样沉默”,比喻人默不做声。close as an oyster表示“像牡蛎一样保密”,比喻守口如瓶。动词短语to cut and run指“赶紧逃跑”,原指错停泊的船遇上紧急情况,如台风、海盗等,来不及起锚而仓促砍断锚绳起航逃跑,因此在习语词汇中才有cut的出现。短语to rest on one's oars表示“暂时歇一歇”,Oar指桨,这个短语的生成灵感自然是来自于渔民生活。

如上文所述,历史上多数中国人身居内陆,对土地的感情甚笃,因此在汉语习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与土地有关的词汇和短语。例如,“卷土重来”、“面如土色”、“一败涂地”、“土生土长”这些说法都反映出中国人民对脚下这片神奇土地的敬畏和热爱。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对于相同的动物,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情感。最常被人引用的例子便是“狗”这种动物。在中文中,有很多与狗相关的习语带有贬义,如“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与之相比,在英语中,狗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常被赋予忠诚、可爱的意义。由于这种巨大的反差,我们往往翻译时用意译的方法。例如:a 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应该翻译为“人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love my dog意义为“爱屋及乌”;big dog意义是“大亨”;等等。

西方的饮食习俗对于习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面包、牛奶、奶酪、牛油等是西方饮食的主要原料,刀、叉是他们的餐具,因此,在英语习语中这些名词出现的频率也很高。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面包、牛奶、奶酪、牛油等原料属于舶来品,出现的时间短,并不常出现于习语中,当翻译与饮食相关的习语时,要用符合中文习惯的表达来翻译。例如:Earn one's bread字面意义是“赚面包钱”,翻译则为“谋生”;bread and butter即“生活必需品”;Take bread out of one's mouth为“抢某人饭碗”;Butter both sides of one's bread是“两边获利”的意思;big cheese指“大人物”;Cry over spilt milk字面意义是“为了洒掉的牛奶哭泣”,翻译则为“为无法挽回的事而悲痛”。

四、历史渊源的差异

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习语以其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习惯等为基础而形成,有其特别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文化特色。来自于历史事实的习语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对它们翻译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我们打开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画卷,为我们讲述属于英语的历史文化。

英语习语Cross the Rubicon源于古罗马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凯撒在征服高卢之后出任总督,兵力和财力得到加强,威望日益提高,他的劲敌庞贝和元老院就密谋撤销了凯撒的高卢总督职务,公元前49年1月10日,凯撒大军渡过Rubicon并烧毁了战船,表示了背水一战的决心。因此,Cross the Rubicon字面意义为“渡过卢比肯河”,寓意决定冒着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凯撒在渡河时说了一句:“The die is cast”(“骰子已掷下”,表示“木已成舟”),过河之后,他还烧毁了渡船,(burn one's boats)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得勇往直前,终于打败了敌人。burn one's boats寓意为“破釜沉舟”。

在英国历史上,曾经多次与荷兰、法国交战,因此在英语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与法国人、荷兰人相关的贬义词语和习语。例如:Pardon my French意义为“原谅我的粗话/冒犯的话”。这个成语中French被赋予了贬义“粗话”;Take French leave表示“不辞而别,擅自离开”。此习语的来源是18世纪法国社交习惯,客人离开时不用向主人道别。吃饭时使用的习语Go Dutch表示“AA制,各付各的账”;Dutch courage意义为“酒后之勇”而并非真正的勇敢,贬义色彩明显;Butter both sides of one's bread表示“两边获利”。

以上五个与荷兰相关的英语短语和句子都多多少少带有贬义,由此可见英国人民在使用语言的实践过程中夹杂了很浓的民族情绪,这与历史上发生的两国之间的矛盾有着直接联系。

五、结语

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够脱离与其共生的文化而独立存在,在学习和研究语言时,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脱离语言的文化背景去搞研究,只能导致研究的结果如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从英语习语的翻译来看文化差异是一个巧妙的研究切入点。

英语是一门拥有着丰富习语的语言,英语习语通过简洁、精确及通俗的表述形式携带了大量的来自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的信息,使英语更加生动、多样、幽默以及耐人寻味。英语国家特有的文化以及与中国文化有大量的差异,因此在翻译英语习语时,只有对这些差异的研究与推敲,才能得出信、达、雅的高水平翻译佳作。研究英语习语的翻译,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人民。英语学习者和研究者只有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准确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胡文仲.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