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信息化行业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0 引言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金融信息化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总体来说,与世界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本文在分析国内金融信息化现状的基础上,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1 金融信息化概念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2 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计算机进入中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中国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计算机在中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年代开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
2.2 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①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②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③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
2.3 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
2.4 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
3 发达国家金融业信息化现状
发达国家金融业早在50年代就引入了计算机设备处理其具体业务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水平并创新出了不少新的金融产品。从发达国家金融电脑化信息系统发展情况来看目前其主要的特点是:使用面广、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①使用面广,设备先进。②功能齐全,服务完善。③自动化程度高,安全保密性强。
4 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②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③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④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⑤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⑥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⑦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5 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美好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是做到以下几点:①数据大集中。近年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②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自然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③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④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⑤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王月霞.21世纪金融趋势[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6.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8.8.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战略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但是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金融信息化工作也存在着一些死角,即很多战略性的课题无法解决。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金融信息化战略的制定者,只能站在金融企业的角度,或者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上,更多地将眼光集中在各个企业内部或者行业内部的具体问题中。至于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如何规划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如何充分调动、合理分配社会的各种资源,如何加强各个企业和各个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如何确定统一、科学的标准,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开发对资源的浪费,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信息化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生存方式。在这一巨大的经济发展形态变革与基础技术平台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更广阔的视角研究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中国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整合,全面提升金融竞争力,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应对入世的现实需要。
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业务与金融管理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金融与经济信息资源,加速金融现代化的进程。这个进程是发展的、动态的和不断深化的。金融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与其他宏观管理部门的信息化,与居民、企业的信息化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与金融创新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
二、国内金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十五”再攻关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化设备已具备相当规模截止到1999年底,银行系统已经配置大中型计算机700多台套,小型机6000多台套,PC及服务器50多万台,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截止到2001年6月底,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ATM)4.9万余台,销售点终端(POS)33.4万台。
2.全国性金融机构多数已完成内联网建设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金融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已经建设成连接全国250多个城市,支持语音、数据、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和多种通信协议的金融数据通讯帧中继骨干网,支撑金融数据的传输。
3.银行信息化已具规模
(1)初步建成全国范围的电子清算系统。“八五”期间,人民银行已经建成金融卫星专用网络和电子联行系统,现已开1409个电子联行收发站,覆盖了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1000多个发达县。2000年,全国转发往帐3163万余笔,转帐交易金额235488亿元。“九五”时期,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了各自的电子汇兑系统,客户的异地转帐业务24小时内就可到帐。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通过银证转帐系统进行证券帐务信息的交换。
(2)银行卡业务迅速发展。电子支付工具尤其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到2001年9月底,全国共有发卡机构55家,发卡总量超过3.58亿张,发行国际卡近20万张,全国可以受理银行卡的银行网点发展到13万个,可以受理银行卡的商店、宾馆、饭店等特邀商户已发展到15万个,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5.1万台,销售点终端近35台。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及18个城市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此外,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和支付网关已经开通,支持了网上银行和电子商务的发展。(3)建成人民银行覆盖全国所有地市中心支行的电视会议系统、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提高了央行的办公效率,在国务院各部委中率先实现了经网络传送机密红头文件。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商业银行数据集中工程建设和网络金融服务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已经在部分城市投入生产试运行,将极大地提高我国银行间清算效率,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发展。
4.保险业电子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迄今为止,全国近万个保险机构安装了高效运行的计算机系统,各类保险业务已实现上机处理,日处理量达到数十万笔。在全国5000多个保险独立核算单位部署了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现了财务处理的高度集中。此外,随着全国保险三级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各类网上保险应用也将有一个实质进展。
5.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证券业电子化建设在较高的起点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启动了证券业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准实时行情发送、无纸化托管、计算机自动撮合和异地交易中心联网等几个阶段,现已进入到全程电子化交易模式,无纸化电子交易已在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推广使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金融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基本与国外持平,但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所要解决的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问题,主要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策略、金融科技迎新体系、金融信息服务体系以及金融信息化支持环境、组织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工作都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研究体系。
2.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尚不完善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表现在金融信息化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统一协调的步骤,存在很多重复性建设。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也未能形成统一体系,且尚不能满足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各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联机处理系统也存在接口和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这些不仅给信息交换、系统整合带来了困难,而且也极易形成各种安全隐患。
3.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尽管我国金融业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无序和不规范,以及绝大多数硬件和软件产品采用国外技术,因此我国现有的金融信息系统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9.11”事件也给我国金融业深刻的启示,即必须提高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尽可能地保证国家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行。
4.跨行业、跨部门的金融网络尚未形成我国各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的需要,相继建成了自己的内联网系统,但各机构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影响了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此外,银行信息网与财税、海关、保险等网络也没有实现互联互通,不同经济部门、不同行业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不能得到快速反映,这直接影响了国家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有效实施。
5.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应用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传统的以业务为核心的金融信息系统偏重于柜面会计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高层次客户多领域、个性化的增值金融服务需要,也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多功能、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等的集成、分析、挖掘和利用,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导致银行风险管理失控、丧失业务机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不足等问题。
6.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着金融业的经营环境和内部动作模式,成为金融业变革和创新的主要推动力。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按照银行应用网络技术的水平,将银行信息化分为局部应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层次,目前国内银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仅仅限于前两个层次,仍然处于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潜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
7.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尚不健全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管理体制和人才机制上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金融业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机制还不能适应竞争环境和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在入世后将面临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我国金融业缺乏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体制臃肿、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引进人才困难,留住人才更难。
8.金融信息化的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法律、政策环境是金融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些与金融信息化相关的技术(如电子签名、电子证书等)的合法性、有效性,成为争论的焦点,急需国家立法界定。同时,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还要借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依赖于国家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我国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探讨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应对国际金融业挑战,建设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需要。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金融信息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示范》的总体框架是:战略研究为金融信息化的龙头,网络建设为金融信息化的基础,标准和安全为金融信息化的保障,银行、保险和证券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金融信息化的应用。通过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将实现以下目标:
1.制定出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而又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及发展道路;
2.建设金融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环境,包括制定金融信息化领域主要的业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金融信息化产品的生产提供统一的企业标准;
3.到2003年底,完成覆盖全国数十万金融机构的跨系统网络间互联平台建设,基本实现金融服务综合化、电子商务支付网络化,实现银行卡联网联合;
4.基本实现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评估体系,为金融系统进行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和科学的分析工具,带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体系建设;
6.实现金融业的网络化经营,开展客户中心、网上银行、网上证券和网上保险等新型金融服务,在金融创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果。总之,通过金融信息化科技攻关,将为未来的金融信息化搭建一个基本框架,而这一框架将成为中国金融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EB]北京:金网在线,2003.3
[2]卢小冰.推进金融信息化,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简介[J]中国金融电脑,2002.1
[3]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北京:中国金融电脑,2002.8
[4]董丽英.从入世看我国金融信息化攻关建设[J]中国金融电脑2002.2
[5]王元龙.加入456后的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0.3
[6]张立洲.论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J]北京:财经问题研究,2002.3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随着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降低了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互联互通,快捷方便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三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速度大幅提高,尤其是农村合作社新系统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保定市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是各金融机构的神经末梢,主要支持农村经济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金融营业网点密度远远低于市区,而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信息化网点更加稀缺。(二)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虽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是其营业网点逐渐收缩至县城。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较晚,运行机制尚未理顺,其支农作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农村信用社实力不断壮大,营业网点较多,由于先天实力不足,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至今仍没有纳入全国结算渠道,电子银行没有上线,而且虽然县级金融机构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但乡镇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几乎为零。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以托管方式依附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较大。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农村合作社也是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二、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各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县域网点大量撤并,导致县域信息化主体和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信息化资源不平衡。(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缓慢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总体发展速度依然相当迟缓,研发能力薄弱,远远跟不上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三)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信息管理职能弱化部分金融机构对科技队伍建设缺少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够完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优秀大学生,缓解了用人紧张的情况,但是由于营业网点扩张速度较快,科技人才仍有较大缺口。(四)创新意识不强,农村金融信息化创新力度不够。县域金融机构真正贴近市场,他们最了解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业务需求,但受审批权限的制约,业务渠道单一,难以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延长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
三、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构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为骨干,农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一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解决好农村金融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变传统以县城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思路,逐步建立以乡镇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自然村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彻底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加大人员培训和引进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来说,信息化的难度要大得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加大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优化农村金融信息化生态环境1、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农村农民对金融新产品认知度低,是制约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和金融中间服务发展的重要原因。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新的金融服务方式、服务领域、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农村加大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品种的宣传,使农民逐渐感受到非现金支付工具、中间业务带来的便利和收益,并为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便利。同时,要利用自身基础设施优势增强银行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壮大自身实力。加强信息技术的窗口功能,利用信息技术面向农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提高农民财富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2、加强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应利用信息化手段继续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拓展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延伸服务对象,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重视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支持功能齐全、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加大面向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产品的信息科技投入。3、深化金融业信息安全。在现代银行的各类风险中,信息安全风险是唯一能够导致银行全部业务瞬间瘫痪的风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同时,一定要做好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做好信息安全发展规划,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四、保定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趋势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各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渐重视,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实现了数据大集中,降低了基层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为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和机构间均实现了互联互通,安全、快捷、方便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初步建成。三是信息化系统建设速度大幅提高。地方性金融机构新系统、新业务不断上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四是多渠道电子银行得到较快发展。ATM、POS、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渠道电子服务方式服务“三农”。五是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从人才、技术、流程等方面建立主动防御的纵深信息安全体系,建立了设备层、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的信息安全机制。六是壮大科技人员队伍,加强人员信息化培训。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息化程度较高,全部实现了数据大集中,但是其营业网点逐渐收缩至县城。农业发展银行功能较为单一,且分支机构也只设到县城。农村信用社实力不断壮大,营业网点较多,由于先天实力不足,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至今仍没有完全纳入全国支付清算系统,虽然县级金融机构全部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但乡镇网点大小额支付系统覆盖率低。各村镇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以托管方式依附于其他银行开展业务,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局限性较大。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信息化主体缺位
近几年来,随着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的推进,县域网点大量撤并,信贷权限上收,导致县域信息化主体和金融服务严重缺位,加剧了城乡信息化资源不平衡。虽然县域营业网点数量有所提高,但仍然摆脱不了“散、弱、小”的问题,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二)农村金融信息化进程缓慢
虽然县域以下金融机构都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投入占整个银行投入的比重逐年增加,但总体发展速度依然相当迟缓,研发能力薄弱,远远跟不上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
(三)农村金融信息化工作效率低
当前,农村各金融机构没有形成各自独特的功能定位,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政策性、商业性以及合作性金融功能的冲突,造成了金融信息化工作效率低下。调查发现,作为在县域发展较早的农业银行,其依托信息化的资金运用效益仍然较低,业务范围过于狭窄,集存取款、贷款、结算为一体的“金穗惠农卡”服务覆盖的也只是少数农民。
(四)农村金融信息管理职能弱化
部分金融机构对科技队伍建设缺少足够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够完善,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农村金融机构虽然通过近几年大量招收优秀大学生,缓解了用人紧张的情况,但是由于营业网点扩张速度较快,科技人才仍有较大缺口。
(五)农村金融信息化创新力度不够
调查发现,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中,农发行、农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绝大部分县域分支机构受体制、权限、产品种类等因素的制约,金融产品创新存在一定难度。在省级层面,省级机构有一定的研发或向总行推荐产品的权限,但因受监管和产品经营范围局限,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县域金融机构真正贴近市场,他们最了解县域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业务需求,但受审批权限的制约,业务渠道单一,难以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下而上的产品创新,延长了金融产品创新的周期。
三、农村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
构建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中心,农村信用社为主力军,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为骨干,邮政储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农村保险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信息化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一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结算体系等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二是解决好农村金融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改变传统以县城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思路,逐步建立以乡镇为金融信息服务中心,覆盖所有自然村的金融信息化网络,彻底解决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三是加大人员培训和引进力度。农村金融机构相对于专业性金融机构来说,信息化的难度要大的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加大对现有人员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二)营造农村金融信息化的政策环境
当前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支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政策,对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新设网点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对在农村布设ATM机、POS机给予政策补助。同时,建议尽快在政策上调整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收费标准,出台农村使用银行卡的优惠政策,商业银行也应降低对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的收费。
在刚刚过去的2002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金融企业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国家对金融企业信息化的重视,说明金融信息化将在今后两年内有一个质的飞跃。金融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将极大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WTO形势下,金融信息化迫在眉睫
如今我国已跨入WTO门槛。以前,大家还在高呼“狼来了”,如今“狼”真的来了。原本就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将会出现新的竞争格局。
在传统的意义上,市场竞争的格局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的互联网,企业的大小已经不是决定因素,制胜的关键在于“快鱼吃慢鱼”。在信息时代,金融企业要想成为“快鱼”,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而这三项都与信息技术分不开。如此说来,从金融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加速金融信息化势在必行。
金融信息化的意义并不局限于金融行业本身,而在于金融信息化是整个信息化的关键。随着商务的发展,要求把金融企业的支付系统接口接在企业的网上,政府的网上,千家万户老百姓的网上,这是信息时代对金融企业提出的新要求。如果网上支付体系能够健全,这不仅让银行在自身的新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开发上有促进,而且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许正是考虑到以上两点,国内的金融企业纷纷触网。中国银行率先推出了网上银行的系列产品。中行的客户只要拥有一张长城借记卡,再从网上下载中行提供的电子钱包软件,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操作,包括在网上开展查询、转帐、支付和结算等业务。而随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正式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接着又开通了网上个人外汇买卖、证券保证金自动转帐等服务。
而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及“一网通”网上业务更可谓是先声夺人。招商银行的网上业务还包括网上企业银行、网上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实时支付等功能。拥有招商银行“一卡通”的客户,可以享受网上付费、网上购物、银证转账、账户转账等服务,不必再办理其它手续。
近几年,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金融经营管理的各个机构、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信息技术的水平、化和电子商务的链接成为衡量“新世界、新金融、新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准。为了赶上潮流,适应WTO形势下的新竞争格局,中国的金融企业正在加快脚步迈入信息化时代。
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目前的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实在有些不尽如人意,有人将这种不尽如人意的服务称之为“零服务”。也许这种观点有点偏激,但这确实表现了人们对国内金融服务现状的不满,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国内金融企业与国外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方面,国外金融企业使用的是机通信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等,这些比我们国内的金融企业更先进;而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为客户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比我们更有优势;在加强金融行业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比我们更有经验。一般来说,国外金融企业使用更多、更全面、更成熟的现代化工具,包括在风险评估与管理中采用先进的数学模型,辅助金融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等,都比我们的先进、成熟、规范。而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的金融企业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装备落后的国内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国外金融企业进入中国后,不会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与我们进行竞争,其会凭借他们具有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他们所擅长的领域,特别是电子支付、结算领域、信用卡个人服务等领域进行竞争。而在这些方面国外金融企业完全可以不通过物理网点而通过发达的互联网络来实现这一竞争。业内人士指出,当人民币对外资银行开放后,网上银行业务的竞争将成为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竞争的一个焦点。外资银行将会抓住网络,依靠网络的优势,祢补其在物理网点的不足。
这些年来,国内的金融企业在物理网点的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金融企业曾经把服务网点的多少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一旦外资银行使用网络技术,而且和国内的网络结成战略伙伴,建立共享的客户型战略联盟,那么我国目前现有的遍布全国的几十万个物理网点的优势,就会大大打折扣,而且我们长期建立起来的这种物理网点服务渠道很有可能成为包袱。当初,美资金融企业进入日本的时候,就曾通过与日本的邮政系统联盟,利用日本邮政已经具有的网络,迅速地占领了日本的金融市场;而后来美资进入香港,就和香港的房地产商和保险经纪商合作,克服了物理网点的不足,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
如此看来,外资金融企业在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将在国内寻找具有网络优势的战略伙伴。通过合作伙伴的分销网络,将大大降低其在中国扩张的成本。因此,在加入WTO的迫切形势下,加速国内金融企业的信息化,这是我们将要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
挑战固然迫在眉睫,但机遇也在身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金融企业造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为他提供了大量的发展、创新机会。招商银行过去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地位与国内的“四大银行”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招商银行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使得招行获得了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在同业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再如,自欧洲兴起了网上银行后,英国在一年内就关闭了3000多家的银行机构。因为开一个网上银行,所需的成本只是硬件、软件、少量的资本投入,而传统银行的开办则需要大量的土地、资金、人力和物力,相比之下开办一个网上银行的成本要低得多。
同时,信息化为传统金融企业新的经营和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网络为基础,金融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功能、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如通过信息化,传统的银行将由原来的储蓄、信贷等基本业务转向储蓄、信贷、投资、咨询、中间业务等多方向发展的业务。信息化使得金融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3A”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金融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今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金融业务的处理模式,建立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清算系统和金融管理系统。中国的金融数据通信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第一、目前各金融体系的建设标准很难统一,阻碍了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家金融信息化标准前,许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体系,由于机型、系统平台、计算机接口以及数据标准的不统一,使得各地的差距比较大,系统的整合比较困难,标准化改造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金融信息化建设中,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如国内众多的银行卡之间要实现互联互通,似乎需要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其实,为了实现银行卡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银行早就牵头组织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成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以解决各银行之间的ATM和POS机的共享问题。可是真正要实现联通的时候,各银行又都在盘算自己的利益。因为银行卡的联通意味着小银行可以分享到大银行的资源,大银行当然不愿意了。因此,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必须找到一种市场驱动机制来谐调各方的利益,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
第三、服务产品的开发和管理信息的滞后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业务的快速。国内的机应用系统偏重于柜面的负债、核算业务的处理,难以满足个性化金融增值业务的需要。同时,缺乏对大量管理信息、客户信息、产业信息的收集、储存、挖掘、和利用,信息技术在金融企业管理领域的应用层次较低,许多业务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还处在半信息化的阶段。
第四、网上金融企业的认证中心建设速度缓慢。目前我国各金融企业的客户很多,都是网上的潜在客户,然而由于国内金融企业在建设认证中心的意见上难以实现统一,使得网上金融的认证标准没有统一。而外资金融企业又虎视耽耽,一旦外资进入,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将在大地上大行其道。分析人士认为,网上认证中心不解决,那么网上金融将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网上金融。
第五、实现数据大集中与信息安全的矛盾。数据大集中意味着统一管理,减少重复建设,数据集中以后,能够有效地提高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进一步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资金营运的效率,有效地改善金融企业的管理机制。而且,数据集中是实现各种新业务和新服务的前提基础。然而,数据大集中虽是金融信息化的一大趋势,但集中从某种角度上讲增加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某一地方的系统出了,那全国的系统都将受到。
金融信息化发展新思路
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被业内人士认为是“起步晚,却发展迅猛”。但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相比,我们还停留在金融信息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国内已经上马信息化的金融企业大多只是为客户提供信息查询而已,提供理财、咨询服务的不多。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金融信息化不是为了向客户提供一批简单的海量信息,而是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成为客户的投资理财专家,为客户整合加工所有的信息,分析投资动态,推荐投资产品等。
金融信息化的前景是很美的,但如何让信息化落到实处,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数据大集中。自90年代以来,国外的金融企业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单一计算机系统改造为功能强大的集中式计算机应用系统。如今,这种系统已经成为国外金融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运作的核心基础和最重要的竞争武器。国内的金融企业目前虽还未实现集中式管理,但我国已经拥有比较完善的计算机通信,金融企业主机和服务器的处理容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为数据大集中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
中国工商银行目前正以大机集中工程为龙头,提高技术的集成程度,完善工商银行的技术支撑体系,把目前分散在全国各地的36个计算中心合并为南北两大数据中心,集中处理全行的各项业务。同时完成海外分行集中式数据中心的建设,实行海外分行业务的集约化处理,充分发挥全行国内外业务的整体优势。
二、建立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大集中后,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就提上日程。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可以使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仓库建成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关联企业的信贷风险,能够形成以客户管理为框架的成本控制体系,从而实现金融企业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数据仓库可以为各级金融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强大的可信赖的支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三、为金融业搭建多元化的综合业务平台。有了集中的数据仓库后,各项业务的开展将更为有的放矢,各项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现在商业银行领域,如投资、证券、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都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令人看好。
四、加强对信息安全防范。尽管公众对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信息犯罪的增加,安全防护能力差,信息基础严重依赖国外,设备缺乏安全检测等等信息安全方面由来已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网络技术的安全,完善内控管理机制,确保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水平已是国内各大银行面临的共同问题。
五、找到各金融企业间的利益平衡点,尽快实现金融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金融企业互联互通问题,更多的要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其实金融企业的目光应该放远,不应该只看到别人从自己的身上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到企业间的联通为自己带来了什么,如一个银行的ATM机和自助网点的覆盖面毕竟有限,而银行再自己来建这些网点未必合算。而一旦实现了联通将给各方带来更多的好处。
关键词:金融科技 信息安全 央行履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189-02
2008年,人民银行新“三定”方案赋予人民银行“指导、协调金融业信息安全”的工作职责。几年来,为科学履行央行科技的“三定”职责,人民银行在发挥金融信息安全指导、协调职能,提高金融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水平上付出了很多努力,有效保障了金融网络信息安全,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基层央行金融科技工作按照总行部署从过去偏重内部建设转到内部建设与行业管理并重,在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中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本文通过对央行履职工作的经验总结探讨了做好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实践方法。
一、央行各级机构的金融信息安全履职探索
近年来,人民银行总行在承担金融信息化协调工作职责中,积极争取外部支持,主动与相关部委、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沟通,不断强化行业协作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08 年,现场检查奥运城市银行的信息安全,组织协调银行业完成风险评估、应急演练及防范网络攻击检查,圆满完成奥运安保任务。2009年,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网银安全问题,制定并颁布《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试行)》,并组织完成对66家商业银行的网银系统安全检查,增强了各商业银行网银系统交易的安全性。2010年,人民银行建立了与公安部、工信部和电监会跨部门协调机制,共同制定并了《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工作预案》,协调处置数十起信息安全事件,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机制日渐成熟。为保障网络金融服务安全,《中国人民银行信息系统电子认证应用指引》,促进了网络金融服务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善。2011年,编制印发《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这是人民银行首次立足“一行三会”管理格局制订发展规划,规划中对“十二五”时期涉及数据综合利用,银、证、保系统互联互通以及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关键问题都作了深入分析和阐述。
基层人民银行贯彻总行工作思路,在金融信息安全指导和协调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人民银行指导职能,跟踪落实金融机构开展各类业务系统接口测试验收、系统升级、业务切换、应急演练、系统上线等等,做好信息系统基础技术保障工作。另一方面根据辖区地方特点,建立了符合地方特色的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建立联合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加强金融业重要信息安全事件工作信息的通报和交流,协调解决金融信息安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人民银行整体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基层央行金融信息安全履职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第一,行业协调关系不顺。从金融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按照人民银行总行的信息安全协调部署,各大商业银行自上而下实行纵向管理,基层人民银行行业信息安全管理的重点主要在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作为辖区金融体系的主要力量,各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信息安全对保持辖区正常金融服务秩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行业协调关系没有捋顺,造成基层人民银行横向管理的缺失。
第二,中小金融机构协调滞后。为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近几年来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快速推广,在金融业发展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除部分村镇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了网络互联外,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因为技术水平或接入费用的问题而无法接入人民银行网络,基层人民银行难以对这类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工作进行协调指导。
第三,全局信息掌握不及时。随着金融业务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金融业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影响到国家金融安全,特别是银行业信息系统直接涉及社会公众,一旦发生故障中断,如处置不当会影响正常的经营秩序。基层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联席会以及商业银行的事件报告很难对金融机构的信息安全发展规划、信息系统生命周期过程管理等全局性信息做到及时掌握。
三、相关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在组织内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的提高,必须像重视传统风险一样,重视银行的信息安全风险,积极探索做好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扎实推动金融信息化工作是基层央行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建立完善辖区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对金融机构切实防范自身风险、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效率,建立与监管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基础环境运营商之间的互动机制具有积极的意义。充分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实现应急事件处置的统一指挥、集中管理和快速响应,协调政府部门加大对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的扶持力度,组织开展多方参与、协作联动的专项应急演练,拓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深化辖区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要以建立全方位、高起点、全覆盖的协调机制、监督机制、服务机制为目标,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做到有指标、能量化、有评价、有通报,实现任何操作都有程序性要求,准确掌握区域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情况,真正实现行业信息安全管理的科技履职。
第三,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接入安全技术保障。针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有较大的网络接入需求的实际,重点对中小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在货币信贷、征信管理、国库、支付结算和调查统计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以及科技运维能力进行调研,出台中小金融机构接入人民银行金融城域网技术方案,提供安全、规范、节俭、高效的金融服务。
第四,制订辖区金融机构自建信息系统项目备案制度。对在辖内设立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其在自建信息系统上线前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备,并提交项目研制报告、技术报告、第三方测试报告、保密协议、应急处置预案等备案材料,确保基层人民银行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地方性金融机构信息项目情况,并促进地方性金融机构信息化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保障金融信息系统安全。
第五,做好金融信息安全风险提示和通报工作。目前,业务发展与信息技术结合越发紧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高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创新为社会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风险。基层人民银行要在风险控制机制方面加以完善,及时主动掌握金融信息安全风险,通过风险提示对信息安全事件加以分析、督导和警示,提高安全信息共享程度,督促辖内各金融机构持续改进信息安全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兆荣.抓长治促久安——建立信息系统应急保障机制的探索与政策建议.金融电子化,2011(11)
2.闫力.完善信息安全体系,提供稳健金融服务——以辽宁省银行业为例.银行家,2009(8)
3.李良军.建立网上银行信息安全协作机制.金融电子化,2011(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信息技术
中间业务又称“表外业务”,其英文名称为“Intermediary Business”,含义为居间的、中介或的业务,它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
在银行业内,中间业务是指不列入银行企业资产负债表内、即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具体地讲,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办理资产或负债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它不动用或少动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通过为客户办理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收取手续费和劳务费的一种业务。根据我国2001年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银行的中间业务定义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担保类、交易类、资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及其他类。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在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利率的缩小是必然趋势。国外银行的实践证明,中间业务业绩突出的银行才能在竞争中率先占据优势。为此,国内上市银行各显身手,不断深化业务转型,大力推动中间业务收入的爆发性增长。
从表足以可见,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上市银行新的利润引擎,其快速增长使银行的收入结构显著优化。2007年,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106%,在净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提升4.5个百分比,达到14.2%,已成为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其次,从表1中也可看出,中型银行(如兴业、中信、招商、民生)的中间业务收入好于大型银行。兴业、中信、招商、民生银行同比增长超过100%,其中兴业银行更是高达201%。而受网点客户资源、产品技术平台及业务资格准入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小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明显落后,对银行利润的贡献比较有限。2007年股票市场的火暴带动了基金销售、托管等理财业务的爆发性增长,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宽为投资银行和财务顾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银行卡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这些都成为中间业务收入爆发式增长的重要动力。
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迅猛发展的势头,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表示,“在短短的数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已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竞争和创新的重要领域。”
面对取得的巨大成绩,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4%~14.9%),中间业务的品种仍集中在低风险、低附加值的业务上,高附加值的托管、担保、交易及融资顾问等新型业务发展缓慢慢。这两项指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从已公布的2006年中外资银行年度报告中的中间业务占比这一指标可知,汇丰银行(内地)为37.5%,美、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都在40%以上,一些大银行则超过50%,花旗银行竟高达80%。
从表可见,大型银行凭借庞大的客户群、强大的分销平台、行业领先的IT系统以及包括一般营业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中间业务领域处于领先优势。这一事实说明,在信息技术和银行业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并成为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
二、信息技术对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助推作用
马克思有句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类似地,信息技术不是应金融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但金融业却天然地适合信息技术大展宏图。这正如花旗银行老总的直白之言“银行本质不是经营金钱的,银行经营的就是信息。”
金融业是信息化的前沿之地,也是被信息化改造得最彻底、最全面的行业,这不仅体现在金融业的经营对象――货币(尤其是电子货币)、各种交易工具、全部业务处理、管理和决策都可实现信息化,还体现在金融业的信息大多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早一分获得信息就可能盈利,晚一秒就可能亏损)。而高速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正是信息技术要解决和能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业不仅是必然的,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以及解决金融信息问题能力的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地位必将日益提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金融信息化过程都印证了这一点,信息技术在银行中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也可见一斑。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利用银行自身巨大的网点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为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服务,获得相应的收益,它具有知识密集型、信息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是集人才、技术、网络、信息、资金、信誉于一体的“高技术”业务,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在大力开拓和发展中间业务中大有用武之地,并必将起到有力的支撑和助推作用。
三、构建整合分块的金融信息平台,助推中间业务发展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品种,服务方式和手段日趋多样化,但缺少的是统一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如电子银行业务,有单独的电话银行平台、网上银行平台,收入能在主机核算系统中反映,但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如成本分析,客户分析的功能都比较弱。再拿业务来说,尽管在总行、分行基本都建立了业务平台,主要用于实现业务功能,如代收电话费,实现客户的收费以及同电信公司的账务往来,但对于这项中间业务的分析评价、成本核算,还处于手工分析的初级阶段。
犹如演戏要先搭好舞台,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要构建整合分块的中间业务的金融信息平台(图),前台需构建分块功能平台,实现对客户的服务功能、账务核算功能,后台则要构建中间业务管理数据仓库,前、后平台的设计都以要以客户为中心。
1.前台功能要进一步优化。前台功能维系普通老百姓,应充分运用新一代的金融信息技术,使前台功能更人性化、更友好、操作更快捷、方便。为此首先要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数据中心或区域数据中心优化覆盖全国的银行结算网络,吸收更多的结算客户,在提供高效、便捷的本币结算业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外币结算业务,提高外币结算业务占比,获取结算业务这一最传统、最基本中间业务的最大收益。另外,要提高前台中间业务的精细化经营,如细化中间业务收费功能。
以国外的ATM取款功能为例,银行都为客户设定了每月免费取款的次数,这既可缓解过重的ATM业务量,又能提高效益,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均未考虑这一措施。
近期在北京、上海等地大街上悄然出现了花旗银行“驾车速提”的ATM机,这种不必下车就能取款的ATM机就是前台功能的一种延伸,深受驾车族的欢迎。这种人性化的做法应该引起中资银行的注意。
2.逐步增强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中数据仓库的功能。银行数据大集中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相继建立了数据仓库,分析和发掘蕴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和知识,成了各家银行面临的主要课题。笔者认为,在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中应逐步增强以下功能:
(1)客户分析功能。数据仓库技术以统计分析作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推理等数据挖掘方法来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它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中间业务数据仓库中“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模块,从分析数据仓库中各种数据信息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入手,从多个方面衡量中间业务各类客户的忠诚度、满意度、赢利能力、潜在价值、信用度、风险度等关键性指标和需求差异性,进而区分哪些客户是中间业务的“黄金”客户;通过CRM管理系统分析客户的需求倾向,分析客户的潜在要求,在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服务的同时,将客户发展成为存款、贷款多项产品的综合客户,通过客户业务数据分析,找到“黄金”客户营销的最佳渠道。
总之,客户分析功能可为银行制定正确的市场行销策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全面提高银行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水平。
(2)成本分析功能。银行经营的成本关系到银行的生存力和竞争力,通过后台中间业务管理系统的成本分析功能,能够深入评价每笔、每项、每类中间业务的成本效益,通过对中间业务数据仓库的成本分析,可成功构建中间业务中各项业务定价模式。各家银行都规定了各自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及中间业务的减免办法,但在具体的执行操作中,缺少甚至没有相应的标准,如业务较为集中的银行占用了大量的柜面及人力资源,造成了低端客户严重影响高端客户的不良经营状况,另外,在如何筛选业务,如何对成本过高的业务收取合理性的补偿费用等方面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国有银行网点多、富余人员多、行内网点之间内部竞争激烈,开展业务的行际之间还存在着关系,此时,如何通过成本分析,实现业务的内部计价,以提高主办行、代办行的主动性,诸如此类的经营中存在的需要定性、定量分析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都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金融信息技术来实现。在这个领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就大有用武之地。
(3)利润贡献度分析功能。利润贡献度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帮助银行了解其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度构成因子的分布状况,使行领导能够很容易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绩效评估,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并进一步完善分行及业务部门的自身分析和流程规划。通过实施这样的“利润贡献度分析”应用模块,可以帮助银行建立精确的、全行一致的利润贡献度评估方法论,从而得到关于客户、产品、分行、部门利润贡献的准确信息及影响因素。获取的这些分析结果在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财务、规划、风险和产品管理等部门的决策支持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4)风险管理功能。中间业务相对于资产业务而言,风险较小,但风险更具有滞后性,主要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予以披露。为此,要应用金融信息技术建立起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机制,通过信息系统中的风险管理功能模块实现对各项业务的操作、监督、授权和风险监测,并进一步实现对高风险点的重点监测以及对风险的量化、动态和连续的监控,最终达到规范中间业务的目的。
(5)提升中间业务服务水平,发展高收益业务。利用金融信息技术,积极发展集团客户现金管理、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等政策允许并且市场需求很大的中间业务,提升整体的中间业务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的业务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经验,应大力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国内商业银行数量不多的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三类,即代客衍生、金融衍生和自营业务,金融衍生业务规范的业务流程涉及到前台交易,风险管理,后台结算和清算管理。的风险管理涉及到交易的市场风险,完全依赖于金融信息技术的支撑,这是当前国有银行正在探索的应用领域。
四、结束语。
中间业务已在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中独树一帜,地位日趋重要。目前,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出现了另一种“二八定律”,即如果一家银行80%的利润是由利差赚取的,那么可以认为这家银行是一个没有希望的银行。这个“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哪家银行的中间业务走在了前面,他就占据了先机。因此,提高中间收入占比也是商业银行公司业务的希望所在。
银行业固有的信息属性使它与IT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要拓展中间业务的广阔市场,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紧紧依托信息技术,充分挖掘和发挥信息技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推和支撑作用,使中间业务成为未来银行最具贡献度的业务。
参考文献:
[1]储敏伟 贺 瑛 林:2006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2]金 晔: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D].北方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2]姜灵敏 杨淑海:试论金融信息技术在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中的重要作用[J].华南金融电脑,2006.7
[3]阎子刚 吴小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二十年的路程,在取得巨大业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
金融信息化是指构建在由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大幅度地提高了银行业的企业绩效。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IT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第二,沿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序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第四,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第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同的路程:经历了计算机辅助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综合业务处理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展阶段,开始进行数据集中与业务集中,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全面开拓包括网上、手机、电话、自助等多渠道的金融服务。“诺兰模型(NolanModel)”认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一般要经过六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最终走向成熟。这六个阶段是:初始化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阶段和成熟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信息化发展的“蔓延阶段”。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
信息化建设全局规划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信息资源规划三个方面。战略规划的缺失将导致信息共享障碍、系统性能受限、生命周期短,不能满足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战略规划不等同于IT规划,前者是研究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而后者只是研究企业技术实现层面的问题。总体规划是对信息系统框架和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即规划出主系统与各级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配置,使之形成高度协调的统一整体。信息资源规划是指银行对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存放、传输、整合到标准制定进行全面规划,以避免系统内出现编码差异、精度不一致和数据库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投资结构不合理
在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国内外银行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资本投入。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信息技术投入一般占银行经营费用的10%~20%,而我国这一比例远超20%以上。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网上银行、分行建设、数据大集中后续系统建设等方面,大部分信息化投资都花在硬件基础设施的购买上,在软件和服务方面投入较少,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功能低效(葛兆强,2006)。这种投资结构的错位反映了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不准确,过分注重基础设施,忽视硬件设备的价值潜能。
(三)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未能高度融合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未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未能触及传统管理模式,即未能应用现代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各种传统业务流程加以分析和改造。企业资源的低效配置与优化缺失导致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不到有效利用。经验证明,信息系统在实践中效果不理想的深层次原因有两个:一是系统流程只是对原有的手工操作流程的简单复制,缺乏创新与整合;二是系统的应用过于脱离了银行的控制范围。因此,业务流程再造是主导银行信息化成功的关键理论与技术指导。
(四)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待提高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各具特色,并且针对各自的业务流程日益精细与复杂。但是,各银行系统在机型、系统平台、系统接口、数据标准等方面不统一,系统之间支持性较差,导致信息共享度较低、系统修补工作十分繁重。同时,银行内部各支行之间在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上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呈现成多个信息孤岛,致使整个系统的生命力呈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信息交换日益困难,系统整合与运行维护的成本日益增高,形成各种安全隐患。从银行系统外部来看,各家银行的内部网络系统与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客户群体所设置的系统缺乏兼容性,使银行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与业务沟通。
(五)复合型人才匮乏
银行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需要既懂银行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银行系统这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事实上,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实践表明,许多工程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外部,而是银行业内部缺乏实施与执行力度。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高层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现代科技的前沿知识,普通员工缺乏基本的信息化技能。而且,我国银行业信息化人员的配置机制也不合理,信息技术人员基本配置在信息技术部门,配置在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的非常有限,信息人员的银行业务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阻碍了复合型人力资源的自我形成。从美国银行业的情况看,信息技术人员配置于数据处理中心的占44%,配属于顾客服务系统支撑部门的占31%,其余的配置属于服务系统的终端部分。显然,这种配置能够充分发挥银行业信息人力资本的功能,并且有效地建立了复合性人才的内生机制。
(六)缺乏对信息化建设成熟度的有效测评
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企业只有加强对信息化建设效率的测评控制,才能从总体上对其进行统筹规划。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成熟度的测评工作相当滞后,尚未出现金融专业性较强的、较有影响力的测评体系。我国著名金融信息化专家张成虎认为,银行信息化建设测评体系包括安全可靠性指标、管理指标、开发与获取指标、客户服务与支持指标、审计指标、法律与法规指标等,每一类指标又由若干二级指标构成,形成一个全面的指标测度体系。信息化测评体系的有效利用既可以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管理效率,又可以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结构体系
银行信息系统包括五个层次:渠道层、渠道整合层、核心帐务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按照Anthory的三级管理模型理论,渠道层、渠道整合层、核心业务层可以归结为业务层,则以上的五个层次可以看作三级的“金字塔”型结构(如图):
事务处理系统(TransactionProcessSystem)是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点,是银行经营金融业务、信息咨询、采集客户经济信息的第一线,是银行与客户交往的窗口,是整个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初级成份。渠道层作为事务管理系统的入口,可分为如下几种:系统内提供的接入途径、与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相联系的系统、中间业务系统。渠道层功能繁多、通讯协议种类多样、报文格式复杂,因此渠道整合层的重要任务就是为核心帐务系统提供规整通讯协议和统一报文格式,屏蔽渠道层系统的差异性。这就是所谓的前置系统,也称之为综合前置系统或大前置系统。综合前置系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渠道接入层、系统控制层和服务提供层。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是一个面向管理的集成系统,对管理信息进行收集、传递和处理,直接为各级管理层服务。MIS包括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和全行性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两大部分。部门业务信息系统是提供给具体业务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系统,系统信息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少,主要功能是为业务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和决策分析。主要包括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全行性综合管理系统是为银行综合管理部门和内部监控部门提供服务、对全行的业务工作进行综合管理的系统。系统信息所涵盖的范围和内容非常广泛,具有较高的层次和综合性,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系统、稽核管理系统、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等。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是为商业银行全行业提供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系统,它的功能是支持决策而不是代替决策,主要由模型库和方法库构成。从严格意义上讲,国内商业银行还不存在完整意义上的决策支持系统。某些银行开发的行长决策支持系统也只是一个统计信息系统,或统计信息系统的局部改进,缺乏必要的模型库、方法库和知识库的优化、方针、预测的辅助决策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是根据决策主体的即时需要而动态生成的,尽管信息需求量不大,但对信息的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等质量要求较高。因此,建立全面的决策支持系统必须要有完善的业务处理系统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银行信息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从科技进步与金融业的发展来看,未来的金融服务会逐渐脱离柜台,向自助化和电子化发展,即网络银行在未来的银行经营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我国电子银行业务蕴含着巨大的潜在价值,这不仅是因为电子银行有着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我国13亿人口的庞大客户群体也为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不是一项单纯的将手工操作计算机化的技术问题,而是一项将技术变革与制度变革有机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银行业必须在引进信息技术的同时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即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使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一段时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数据集中为基础,通过完成数据中心整合工程与数据仓库的构建、形成适应集约化经营管理的信息系统基础架构,加快从业务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迈进的步伐;借助网络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果,实现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决策水平,完成IT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各类个性化服务平台,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息技术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实务;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职能
当前我国处于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行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会计信息也作为一种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日常会计实务处理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广泛应用,有效的为各行业提供了实时的会计信息,这对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行业理念的变革,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会计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条件,而且赋予了会计实务新的方法和手段,为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极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说是在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上产生了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是实行会计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会计信息化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的深度融合,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进行的重组和资源优化,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化技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将其与会计学科有效的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会计实务处理的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实现高度共享。当前我国已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在会计准则、内部标准、宏观经济决策及微观经营管理等方向都需要以信息化作为基础,这也对会计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出确立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开始全面推进新时期会计信息化建设,这对会计实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二、会计信息化给会计实务带来的影响
(一)提升了会计核算质量
在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完整、连续及系统的计算和记录金融信息,从而为金融管理者提供有效的金融信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主要是通过对金融业务的操作和整理,将金融实体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往来进行清晰的记录和计算,并且保证记录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真实性以及连贯性,从而为金融实体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工作中,整个流程都需要通过手工的方式来完成,不仅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人工计算的误差。而在实行会计信息化工作模式后,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及自动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而且利用集成化的软件来完成会计处理的实务流程,同时各业务处理流程也实现了实时处理及有效的衔接,会计核算工作更具便利性,无论是会计核算质量还是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二)利用计算机来进行会计分析工作,会计分析行为更为准确
在金融分析活动中,会计分析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会计分析不仅能够为各个部门开展的经济业务活动给予正确的引导,还能够为金融实体管理者制定经营决策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所以会计分析在金融活动中极为重要。会计分析是以各项数据资料为基础,需要对众多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核算,然后在结合其他方法对单位中各个部门的经济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有效的完善各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确保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目标。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中充分的利用网络环境,并将收集的数据及信息加工后在会计系统数据库中进行存储,这不仅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能够按照既定的格式及内容来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另外,用户还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将个性化会计信息添加到会计系统数据库中。目前会计信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会计人员会计工作中,主要依赖于计算机来对会计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对经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和指导。部分用户所需求的信息需要进行分析时,会计人员可根据实地情况来统计信息的存储和维护情况,并利用网络将信息处理结果传递给相对应的用户,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三)会计职能开始向管理领域延伸
在传统会计工作中,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作为会计的最基本职能,这就使会计管理的经营范围受到诸多的限制,将其限定在记账、计算和审核方面。但在会计信息化实现后,利用网络进行通信,这也有效的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从传统的事后核算开始向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方面发展,会计的职能已经开始从核算功能开始向管理领域进行延伸,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有全面的拓展。会计信息化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系统对金融实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和科学的评估,然后结合市场发展形势,对金融实体的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预测。会计信息化为个体提供所需要的会计核算,对于个体的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实现后,各项经济活动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且会计信息能够实现远程处理和在线管理,为会计信息收集、远程报表、查账及网上交易等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会计实务带来积极的影响,为会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梁继刚 单位:大庆隆利会计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刘鸿.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现状探讨[J].财经界,2012(2).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