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编订组,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现状及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于1995年5月编写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在编订过程中,编订组先后三次集中研讨,撰写初稿,召开包括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教研员、教材编写人员和中学数学教师参加的座谈会十多次,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开展了研讨,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很多修改的意见和改进的建议。
编订组于1995年8月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了有11个省、直辖市教研员参加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研讨会,与会代表充分反映了各地对《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会后经过文字加工整理,在原稿的基础上修改成《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送审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送审稿)》)。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1995年10月在天津召开各科课程标准审查会议,对《课程标准(送审稿)》进行了审议,审定、审查委员会经审议认为:
课程标准(送审稿)》符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关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各项规定。从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出发,保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能力培养等优点;针对现行高中数学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狭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问题,增加了逻辑初步、向量、概率统计和微积分初步等知识,将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必修课,提出相同的要求,作为共同的基础;将高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作为限定选修课,分为理科、文科、实科三种不同的类别,规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选取若干个数学应用专题作为任意选修课,供学生学习选用。有关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数学知识的应用,增加了实习作业。注意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的衔接,注意高中毕业生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需要。《课程标准(送审稿)》具有精选传统的初等数学内容、更新知识和教学手段、增加灵活性、重视数学应用等特点;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在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中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这次会议上将《课程标准》改称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经国家教委领导审阅后于1996年5月正式颁发。
《新大纲》颁发后可以供编写试验教材使用,也可以供数学教育研究和各地培训教师使用。
一、新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回顾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看出我国高中数学课程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重视基本技能训练,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等优点,从而使得我国中学生数学基本功较为扎实,学生整体数学水平较好。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高中数学课程还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知识面偏窄、课程结构单一、重视应用不够等弊端。
在分析我国高中数学课程的现状和研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新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研究小组提出编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应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精神。数学教学大纲的设计要满足21世纪的社会需要、数学科学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衔接,进一步实施高层次的数学基础教育。坚持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普通高中的教育质量,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为他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升入高一级学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制订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服务。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有信心,有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思想方法,受到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2.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立足现实,面向21世纪,充分反映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精选那些在未来社会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而且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数学知识作为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应当由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构成一个整体,适当增加数学应用的内容,在安排上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3.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高中数学课实行以必修为主,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根据不同模式的学校对数学课程的不同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去向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学要求分为几种不同层次。高中一、二年级教学要求基本相同,打好共同的基础,高中三年级有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分流打好基础。
4.高中数学教学应当充分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以加深对数学基本理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培养能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大纲的内容
《新大纲》共分五部分,这五部分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与评估。
(一)前言
在第一部分之前是前言。前言包括数学研究的对象、数学的地位作用和高中数学课的功能。
这部分是确定高中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也是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关键。
1.数学研究的对象
数学研究的对象是依据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论断提出的,即“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这种提法虽然沿用了一百多年,但还是基本恰当的。它的含义有三层:一是说明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二是说明数学研究的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的所有事物当中,三是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两个侧面来研究。但是,由于客观事物在变化,数学科学在发展,应该对“数量”、“空间”两个概念作广义的理解。如数量已不仅仅是实数、复数,还有向量、张量、集合中的元素等;空间也不只限于二维空间、三维空间,还有n维空间、无穷维空间以及某些结构的抽象空间等。因此,尽管当前关于数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少,如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关于数学教育的未来》这一文件中指出“数学是模式和秩序的科学”,但我们认为恩格斯的提法更能反映数学的本质。由于目前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仍以17世纪以前的初等数学为主,且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次新大纲》仍然沿用自1963年开始写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提法。
2.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新大纲》对数学的地位作用方面提到:“在当代社会中,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人们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的地位日益提高,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数学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向各个领域渗透,数学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今天,人们对数学这门科学有如下几点认识。
(1)数学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工具。事实上,科学技术、社会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需要进行定量的研究,处理包括随机现象、模糊现象在内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代计算机的发展又给数学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实现的可能。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乃至数学语言、符号广泛地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当前有种提法:“高新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已渗入到整个社会。
(2)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当前各种各样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在某种意义上讲是思维能力的竞争。思维科学的研究正在迅猛发展,数学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数学在训练思维、提高思维水平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3)数学是一种文化素养。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已成为未来社会普通公民的一种文化素养。如对于观察得到的数据信息,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在考察生产情况是否正常时,有一种概率统计的观念;在绘制产品近似曲线时,有一种逼近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数学素养范畴。
3.高中数学课的功能
《新大纲》指出,高中数学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对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课是高中阶段一门主要的课程,同语文、外语称为文化课的基础学科。历次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中数学课所占的课时都较多,与语文所占课时比率相仿,高于外语课所占课时比率(见下表)。横向比较,除1963年教学计划中略低于语文、外语课时之外,其他年份教学计划中数学课时均高于这两科课时所占比率。在1978年的教学计划中数学课时占总课时的20.7%,达到最高值,这年的教学计划各科课时都在减少的情况下,数学课同语文课一样,所占课时比率仍然是最高的。
高中数学课的重要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理解。
(1)高中数学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知识。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是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较高深的数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由于数学学科有较强的逻辑系统,联系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为密切,前边没学好,后续学习就可能中断或很难进一步学习下去。所以高中数学课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重要学科。
(2)高中数学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高中数学所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工具。如果数学学习很差,其他学科的学习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无法学习。因为这些学科不仅仅用到数学的知识(如向量、平面三角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方程思想在化学中也是基本的工具),而且还要用到数学的思维方法。
(3)高中数学课对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积极作用。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岁至18岁,是青年的身心发展、个性品质形成、世界观逐步确立的重要阶段。心理特点也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理想逐渐从幻想到现实。因此,结合数学教学进行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毅力、学习信心、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个性品质的培养,以及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观点和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的教育,对高中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提高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打好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目的都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以及该门学科的特点、承担的任务等方面提出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指出,普通高中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又指出,要“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社会需要的普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是根据上述方针和培养目标,结合高中数学的内容、特点与承担的任务提出来的。
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课程计划中培养目标在各学科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要求的提出、教学原则的贯彻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标准,教学目的既是指导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估的依据。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一是对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要求,二是培养能力方面的要求,三是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要求,这既包括对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又包括良好的个性品质方面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面的要求。具体叙述如下。
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的首先明确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这是教学目的的第一层含义。这些基础知识并由此形成的基本技能是学习“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这种范围是与课程计划中提出的“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
教学目的的第二层含义是提出关于能力方面的要求,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以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它不仅仅是学习数学和学习其他科学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高中数学中的运算不仅仅局限于数字运算,也包括“式”的运算,还包括“形”的运算,乃至集合的逻辑运算等。数、式、形以及逻辑运算都必须依据思维能力为前提,必须依据运算技能作为基础,否则运算能力的培养必然无法落实。空间想像能力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的数学三个基本能力的必然结果和要达到的目的。这种能力与三个基本能力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在三个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就是说三个基本能力是基础,是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抓好三个基本能力的培养,从而逐步形成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的第三层含义是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这方面我国历次教学大纲都比较重视,也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特色。这里必须指出的是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培养都是结合数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的,是按照心理学的“同时学习原理”来形成的。
《新大纲》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以及个性品质的教育均作了具体的阐述,这是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之后,对数学教育研究成果的又一次肯定,并有所发展。对于指导教学、推动数学教育理论研究以及全面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确定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要体现学科发展的趋势,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水平。《新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本着“有用、基本、能接受”的原则,即精选那些在现代社会生活、生产中有广泛应用的,为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在数学理论上,数学方法上,数学思想上都是最基本的,而且长久起作用的内容;在程度和分量上是高中生能够接受的知识,避免要求过高,分量过重的倾向。
在体系安排上要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考虑数学内容各部分知识的系统性,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按照逻辑系统和认知理论相结合的思想安排知识的顺序。二是要考虑与相邻学科的相互配合,即横向上,要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配合。物理、化学可以为数学课学习提供背景、模型、数据等,而数学课又作为有关学科的学习工具,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准备。计算器已被列入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有少数学校也将计算机课作为高中的选修课,在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与计算器、计算机的学习内容相互配合。三是要考虑各学段的相互衔接,即纵向上,既要搞好与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相衔接,又要考虑与大学继续学习的内容相衔接。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又是为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准备。因此,在安排上必须把这两个结合点的衔接问题解决好。
高中数学课将精选出来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知识综合为一门数学课,不再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微积分初步等几门学科教学。数学课统一成一门数学与分科教学在现阶段都存在,各有利弊。从国外中学数学课程发展趋势来分析,趋向于不分科,各国现阶段也是不分科的居多数。《新大纲》对不分科提了如下三个方面理由:一是有利于精简教学内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益;二是有利于数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三是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相互渗透。
高中数学课含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
必修课内容是每个高中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作为高中生共同的基础,即对高中学生统一规定的基本要求,各学校必须抓好必修课的教学,每个高中学生必须学好,从而达到必修课的基本要求。数学必修课安排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每学年授课35周,每周4课时,共280课时。
限定选修课是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侧重接受升学预备教育和接受就业预备教育所必须进一步学习的课程,是作为高中生分流的基础。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爱好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修习。数学限定选修课分为理科、文科和实科三种水平。理科和文科是侧重升学预备教育,实科是侧重就业预备教育。限定选修课安排在三年级开设,全学年授课26周,理科每周4课时,共104课时,文科和实科每周均为2课时,各52课时。
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和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数学的任意选修课是课程计划的任意选修课之一,可以在高中阶段任何一个年级开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校可能提供的数学任意选修课的课题中自主选择修习。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新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三部分: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1.必修课
必修课共11部分内容,安排252课时,占必修课时的90%,另外28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占必修课时的10%。
(1)集合、简易逻辑(16课时)
①简易逻辑内容包括命题,逻辑联结词,四种命题,充要条件。命题、四种命题均为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要求没有提高。
②充要条件原来在解析几何中讲授,安排较靠后,学生训练时间短,教学效果不理想,移到数学课开始学习,既作为数学的语言来学习,又可以在后续课中得到广泛使用和训练,这样效果更好些。
③逻辑联结词只要求理解或、且、非的含义,而且这三个词原来分散在高中数学内容中使用,没有集中系统讲授。这次集中的目的一是明确其含义,二是有充分的例题说明,对于提高数学素养有积极作用。而对于量词(如每一个、某一个等)仍然随教学内容只使用,不专门明确讲授其含义,这样不会因学生学习名词过多,影响集中讲授教学的效果。
(2)函数(30课时)
①删去了幂函数、换底公式、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②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为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但为了讲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主要讲授有理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对数及其运算性质,而不讲根式的运算。常用对数及其利用常用对数进行计算等,这些内容在引进计算器以后都可以删减或简化。
③增加了函数的应用举例。这一方面增加了数学的应用内容,另一方面将原来较弱的内容,如函数图象及其变换的初步知识,可以通过应用举例的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
(3)不等式(22课时)
①在教学目标中对掌握“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程度进行限制,不扩展到3个乃至n个的情形。这是降低要求的限定。
②不等式的证明,指出了只限于用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等几种常用方法,这也是一种降低要求,防止教学上任意扩大内容的提法。
③因为初中不讲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所以不等式解法应包含在这部分内容中,它也是学习其他简单的不等式解法的基础。
(4)平面向量(12课时)
①平面向量的内容集中安排在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还是首次,第一,这部分知识很重要,第二,它是数形结合的桥梁,可以将形的内容转化成数的运算,第三,它可以在后续内容中广泛的使用。
②平面向量的这些内容多数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都有,它们分散在代数的复数单元和解析几何的起始内容中,由于向量具有很好的运算性质和与代数相似的运算律,所以并不难学。
③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新增的内容,这也是为了应用的需要,而有物理知识和几何内容作为背景,学习起来也不困难。
④平移实际是向量的一种重要的性质。这节内容实际是原来平面三角中图象的平移和解析几何中坐标轴平移内容的合并,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几何的初等变换的初步知识,又解决两处平移讲法角度不一致而使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的问题。
(5)三角函数(46课时)
①删去了余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半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
②由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余切、正割、余割只要求“了解”,这样同角三角函数的八个基本关系式只要求掌握其中的两个,诱导公式也只限于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这就使恒等变形的内容将大大减少,要求降低。
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举例是由初中移到高中的内容。由于解斜三角形只限于举例,并且借助计算器,学习难度降低。
④增加了实习作业,其内容是以解斜三角形为素材,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6)数列、数学归纳法(16课时)
①数列的极限及其四则运算移到限定选修课。
②选学内容的函数极限及其四则运算、极限的简单应用移到限定选修课,与相应的内容合并。
(7)直线和圆的方程(24课时)
①删去了直线方程的斜截式与截距式。
②增加了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区域、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实习作业,这些都是为了增添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③将直线、圆的参数方程由原来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一是为了分散参数方程内容的难点,降低要求,二是将参数方程的内容提前讲授,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可以运用参数方程的思想。
(8)圆锥曲线方程(20课时)
①删去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尺规画法。
②将椭圆参数方程由原来的选学内容改为必学内容。
(9)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36课时)
①大纲给出了A、B两个方案。方案A的内容包括原《立体几何》中《直线和平面》一章的内容,《多面体和旋转体》一章的棱柱、棱锥和球的内容。方案B在方案A的基础上,增加空间向量的初步知识。教学中在A和B两个方案中只选一个试验,待试验结束时再确定其中之一写入《新大纲》。
②两个方案中均删去了棱台的概念、性质、画法及其表面积,圆柱、圆锥、圆台的概念、性质、画法及其表面积,旋转体,球冠及其面积,体积的概念与公理,球缺的体积等内容。
③教学目标中保留棱柱、棱锥的概念、性质和画法的教学要求,删去了柱、锥的表面积的教学要求。义教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已有“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侧面积”的教学内容及其相应内容的教学要求;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已分散在小学、初中及高中有关的章节,圆柱、圆锥的体积移到理科的限定选修的“旋转体的体积”(积分)内容中讲授。
④方案B是利用空间向量作为工具处理传统的综合几何的改革方案,空间向量的内容是将平面向量的有关知识推广到三维空间,因而安排的课时较少。
(10)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
这部分内容与原大纲一致。
(11)概率(12课时)
①这部分内容为原大纲选学内容,现改为必学内容。将原大纲中复数内容分为两个层次,分别移到理科限定选修和文科(实科)限定选修内容中。
②原大纲中选学内容的反三角函数与三角方程已删去。原大纲中选学内容“极坐标”已删去,在理科限定选学内容的积分中有简单介绍,选学内容的“参数方程”部分内容分散到直线与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中,但只限于直线参数方程、圆的参数方程和椭圆的参数方程。
2.限定选修课
理科限定选修课共5部分内容,安排84课时,占理科限定选修课时的80%,其剩余20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文科(实科)限定选修课共3部分内容,安排42课时,占文科(实科)限定选修课时的80%,其剩余10课时作为教学的机动时间。
3.任意选修课
任意选修课的内容可以选学有关数学应用、拓宽知识面、数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如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增长率的模型及其应用,数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简单的最优化问题,矩阵知识简介,组合数学初步,《九章算术》的光辉成就等。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说明数学教学要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为依据,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数学教学目标,这是总的教学原则和指导思想,然后提出如下几方面:
面向全体学生
加强思想品质教育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正确组织练习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六)教学测试和评估
测试与评估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新大纲》中对测试与评估的目的提出三点:一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二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三是及时反馈,以便教师改进教学。
《新大纲》指出:“要控制考试次数”、“试题要体现教学重点,难易适当,不出偏题、怪题和助长死记硬背的题目”,这些提法都是针对当前教学测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期望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新大纲》规定必修课内容作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高中数学会考标准的参考。必修课内容加理科限定选修课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的数学命题范围;必修课内容加文科限定选修课内容,作为文史类高考的命题范围。
三、新大纲的特点
《新大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精简内容
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进一步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其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是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如删减了幂函数、指数方程、对数方程、部分三角恒等变形公式、反三角函数、三角方程,立体几何中的面积与体积计算等,将复数由必修改为限定选修,降低某些内容的教学目标等,据此编写的教材也要相应删减部分定理及繁难证明,删减偏怪的例习题等。
我国现行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方法落后。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必学内容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的内容,其他国家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微积分初步,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统计等内容均未列入我国高中必学的教学内容。可以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的教学内容是最陈旧的。另一方面有些内容又讲得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不讲,甚至在我国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我们的高中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其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追求“严谨”,这种处理方法,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将来不是专门学习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要求上也是不适当的。很多国家中学数学在引进向量后,利用向量作为工具处理某些内容,既直观又易于接受,而我们仍然是传统讲法,几十年不变。因此,不仅我们的教学内容陈旧,讲法也落后。
(二)更新部分知识内容和讲法,更新教学手段
这次《新大纲》增加部分新的知识。如简易逻辑、平面向量、空间向量、概率统计、微积分初步等,这些知识都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有着广泛应用的数学知识,实践证明也是中学生能够学习的内容。
更新传统内容的讲法和部分数学语言也是这次《新大纲》的特点,如更广泛地使用集合语言、逻辑联结词,以及使用向量工具处理某些传统内容等。引进向量后,可以改变用综合法处理立体几何的传统讲法。
更新教学手段也是这次制订《新大纲》予以重视的问题。高中数学应当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初中阶段已将计算器列为教学内容,高中数学中的计算、统计等内容的学习应该广泛使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以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现行教学大纲是在1978年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的,1983年以后几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偏少,知识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其内容是最少的。教学内容偏少,知识面过窄,使多数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的时间复习,搞题海战术,抠难题怪题,造成许多学生现在学的没有用,而将来有用的现在又没有学,这样不仅仅浪费了宝贵时光,而且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极为不利。
(三)增加灵活性
根据学生毕业后的不同去向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新大纲》实行三种不同的要求,高中一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相同,作为共同的基础。高中三年级分三种不同的水平,即文科、实科、理科三种水平,打好分流基础。
现行高中数学课程结构单一。80年代以前的高中数学只有必修一种单一的课程。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各学校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三个板块构成的课程结构,高一高二又有单科性的选修课。但是由于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多数学校的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以“应考”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这有悖于选修课发展学生特长的宗旨,选修课等于虚设。
(四)重视数学应用
《新大纲》增加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如增加有着非常广泛应用的概率统计等,并在有关内容学习后,安排实习作业,促进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任意选修课内容中,有数学应用的专题,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几点建议
课程改革不能只孤立地改革课程本身,它必需与考试制度的改革,教师培训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同步进行。为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一)要使考试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应该承认,我国全国统一的高考对于“两个有利”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高考和教学,内容和涉及的范围必须一致,“学什么,考什么”这是大家已达到共识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不可否认,当前高考确实对中学教学有着指挥的作用,尤其在升学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什么,学什么”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导致选学内容形同虚设,教学上分层次的课程设想完全落空。应该看到,脱离课程改革的高考改革会引起教学秩序上的混乱,影响中学的教学质量,会给高校选拔人才造成障碍。而脱离高考改革来研究课程改革,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应该把两项改革结合起来考虑,共同协商,联手前进。在这方面,单独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未免有些偏颇。考试制度的改革应积极推进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应该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使两项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二)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培训教师
要改革课程,教师是关键。很多国家的改革方案之所以难以贯彻实施,与教师对新增内容不熟悉,对课程设置方案的思想不理解密切相关。80年代初各地教研部门、教育学院,以至高等师范院校数学系为1978年教学大纲全面实施作过一番准备,使得当时新增加的内容在有些少数学校一度被重视,开设的效果也得到某些学校的承认。这说明教师培训对于课程改革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师培训工作,力求在《新大纲》全面实施之前,掌握其基本改革精神,熟悉新增加的内容。当前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教师培训工作与新的教材试验工作结合起来进行,在试验的实践中培训数学教师,在教师培训中总结新的课程改革设想的可行性。
(三)搞好数学课程的研究和教材试验工作
关键词:会展专业 会展概论 面临困难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会展专业在其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专业开设也逐年递增,成为非常具有活力的新兴专业。但另一方面,新兴专业在高校中的发展也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际行业脱轨、教学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教学设备短缺等现象。这对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养成和本行业的就业都有一定影响。业内企业对高校会展教育注重实用人才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这都表明作为实践性强的会展专业,要求其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行业特色,培养复合型和开放性人才,所以在课程上同样也急需改进。
《会展概论》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定位中通常设置为基础核心必修课程,一般开设在本科专业的一、二年级,涵盖知识面相对较广,对于初入专业学习的学生是一门打基础的课程。同时,作为概论性质的课程,具有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等特点,所以,在理论教学中往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需要积极分析和研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高校会展教育与就业需求的错位问题。
一、高等院校会展专业《会展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高等院校会展专业教学过程中,作为基础理论课程的《展概论》教学模式相对比较传统,对于刚步入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广泛地讲授会展相关知识作为基础,但目前教学手段与培养目标存在脱节的现象,通过对《会展概论》教学模式的深入分析,目前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作为涵盖专业内容广泛的《会展概论》在教学单元的设计中,往往过于追求各个教学单元之间的完整性,这种面面俱到的单元设计使教学缺乏专题式的针对性设计,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本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忽视了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掌握最前沿、最专业的知识。
(二)教学忽略学生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重心的把握仍然以教师为主,单方面注重教师的传授过程,这样使得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忽略学生在本专业中的主动创造力,这也是忽视了本专业的行业实践性特色。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应注重与学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单一
教学方式和手段上,缺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对学生之间差异性的观察。会展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更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对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会展概论》课程更应该在专业教授伊始就把握这一原则,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改变单一授课模式,提高知识传授效率。
(四)忽略课程考核标准和方式的多样性
《会展概论》课程内容涵盖面广,掌握基本教学内容是一般标准,更重要的是实践性技能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考核。在理论考试作为传统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标准之上,结合行业自身特点,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来检测学生对专业的实践操作方面的掌握情况,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二、会展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会展概论》教学目标
《会展概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打破传统模式,以专业特点为基础,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体现会展行业创新性特色,把专业知识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应以引导学生了解会展专业为基础,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其次,以行业角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思维和态度,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策划案撰写能力;最后,结合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尽快与行业接轨。
(二)把握会展行业特色进行课程内容改革
《会展概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学生初步了解会展行业发展现状,增强专业兴趣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课程内容选择往往采取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和基本依据,目前《会展概论》相关教材虽多,但时效性差,并且无法满足不同高校对本专业的教学需求。所以,在会展专业实用性和前沿性的特点下,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只依托课本,要遵循实际应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以培养学生了解会展活动内容和参与会展项目为目的,全面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教学法。会展行业具有时效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如何了解行业现状。案例教学法能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案例教学法还需要注意对于案例本身的选择和设计,既要来自于实践,又要经过提炼和整合。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对会展行业现状的了解,并能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布置项目任务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主动搜集各种资料,对行业现状进行调研,既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认识,又通过实际项目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授课教师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还应关注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每一个阶段,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训教学法。根据会展专业特色,《会展概论》课程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对行业现状进行主题调研和考察的实训教学。例如,《会展概论》课程中对会展公司现状的调查,在实训教学可以设置以小组为基础,调研当地会展企业发展现状,并完成调查报告。通过实训教学,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会展业发展状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课程评价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一般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试卷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会展概论》课程应以培养会展专业人才为目标,将实践环节记入到考核成绩中,通过课堂讨论、调研报告、实训操作等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这样,最终的课程评价将更能体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结束语
《会展概论》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会展专业基础课,其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会展业有一个整体把握,增加对专业的兴趣。而会展专业的行业特色也要求《会展概论》课程不能像传统理论基础一样只传授理论知识,所以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实践。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和运用相关会展业知识,培养专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未来步入专业领域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健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06):92- 95.
[2]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01):104- 108
[3] 韦汉昌.高职课程改革取向影响因素分析与解决策略[J].高教论坛,2012(03):33- 35.
关键词:教育理论思想;新课改;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施,无论对于小学教师还是小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握契机,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新课改目标,是值得思考的话题。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其教学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及学习能力等都要有所改进。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教育改革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以下将对教育理论思想影响下的新课改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方法与策略进行分析:
一、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与要求
小学教育是学生奠定学习基础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参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透彻理解改革的内容与目标,有针对性地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点,同时锻炼思维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自觉地探究与思考知识点,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工作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师发挥课堂中组织者、引导者和指挥者的作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课堂氛围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才能认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运用教育理论思想实现教学改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体制下的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开展课题教学,从过去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引导式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积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题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过去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课堂环境压抑、呆板,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自然无法保证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快乐、开放的课堂氛围。其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改提出的新型方法之一。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优势与劣势等,按照差异性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共同分析、探究问题,并且每个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了不同的责任。通过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责任感,集中注意力,形成集体荣誉感,增强合作能力。其二,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角色体验教学方法,如讲解数学公式或者应用题练习时,可由学生扮演题目中的角色,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为透彻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适当的题型,设定角色,给予学生充分时间探讨数学问题,最终掌握数学知识。
三、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数学学科在培养逻辑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选择有利于培养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题目,活跃小学生的思想。首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教学活动。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学内容立体、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识点,并且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强化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其次,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而是为数学教学拓展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如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掌握知识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有,教师要适当为学生创设思维发展条件,如布置课后作业时采取分层方法,注意控制基础题型与拓展题型的比例,选择开放式题型,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法,获得多元化的结果,学生多尝试、多思考、多实践,必将提高数学学习成绩。
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标就是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以课堂练习与课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主动性欠佳,成绩滞后。实际上,小学生更善于观察、发现与思考,如果教师能够构建一个趣味性的课堂,引入生活化的知识点,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对学生产生刺激,激发学习欲望,那么他们就能自觉地运用已学知识及已有生活经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技巧。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都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保证教学效果。
五、运用激励式的教学评价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也可通过评价的过程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师生共同发展。首先,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给予针对性、科学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情感态度、能力增长、习惯养成等,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评价的方法与策略就要有所区别;其次,针对学困生,教师要多一些肯定与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欲望。
由上可见,新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与质疑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思路与教学模式,寻找与新课改要求相适应的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潘鹄.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挑战[J].成功:教育,2010(09):144.
就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问题国家教委颁布的两个“方案”虽已过去十几年的时间了,但是,很多师专学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与方案的要求相契合,与教育要求和社会需求相脱节。所以,本文就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实际情况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师范专科;数学教育;课程设置
1995年,国家教委师范司颁布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教学方案(试行)》(简称《教学方案》),由此,全国师专教育界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关于有关师范专科课程改革的大讨论。之后,师范司又于1997年8月了《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二、三年制八个专业学科必修课程方案与说明》(简称《课程方案》)。这一《课程方案》为师专课程设置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但两个《方案》颁布以来,绝大多数师专的教育改革还远未达到《教学方案》的要求,课程改革也未与《课程方案》相契合。尤其2012年2月国家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师专的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太多问题,与国家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求相差甚远。所以,本文就师范专科学校数学专业课程设置展开几点讨论。
一、师专数学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1.课程设置没有结合培养目标彰显专科特点
从角色定位来看,师范专科与师范本科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本科是重理论的话,那么专科更应重实践。每个教育层次都应该有它非常鲜明的特点。然而,就数学教育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说,师范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多数师范专科学校课程仿效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不仅设有数门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就目前来看,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是面向农村的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更多的需要是什么?如果师范专科学校一味仿效本科课程设置,确实有点“东施效颦”的味道了,既不能像本科生那样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不具备专科生本该有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这样的“夹生饭”符合谁的需要呢?所以,就课程设置这一方面来讲,师范专科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特有的鲜明的特点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
2.专业课程开设的纷繁复杂
有人说师范教育是双专业教育,既要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学习教师教育理论,我认为仅仅是这两方面知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社会需求。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教育方案》中明确要求师范专科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应包含六个模块,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育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这体现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培养方向是综合素质。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或是单纯的“师范性”,这一改革措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对于师范专科学校来讲,所开设的课程要找到各类课程比重的最佳结合点,不能顾此失彼。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师范专科学校还是把数学专业课所占的比重过大,不仅有专业必修课,还要开设专业选修课,不说师范专科学校的师资条件有限,就学生方面来说,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也不像必修课那样,况且数学学科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样数学选修课的开设未免显得流于形式。我认为学科专业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并不一定就是要占绝对的比重。
二、关于师范专科数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构想
1.结合培养目标,定位角色
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小学教师,不是学术性人才,而是应该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学人才,所以要有区别于本科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把本科院校的课程删减了几门就是专科学校课程了,作为师范专科学校,课程设置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结合《教学方案》中课程要求的六大模块,来建设自己的课程特色。对于“特设课程”这一块,我个人认为不宜做统一要求,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师范专科数学专业的特设课程未必一定是有关数学学科的课程,如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数学专业课程,根据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自身在艺体课程方面的优势以及重庆周边山区农村小学在某些方面的薄弱现状,所以在特设课程这一块开设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体操等课程。音乐、舞蹈、钢琴、手工、美术等课程的开设不但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些课程也是符合本地需求和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要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必过于追求形式
对于数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很多师范专科学校开设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加起来至少十五门以上,数学学科重在培养人的思维,思维的培养我认为重在课程的“质”,而并非“量”。另外,结合师范专科的师资条件和学生的主观意愿上的被动选择,我认为选修课没有必要开设,必修课中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和解析几何三大主干课程地位不可动摇无可非议,离散数学取论性较强的复变函数是符合专科实际情况的。至于《课程方案》中提到的数学专业特设课程“数学史、数学建模、数学方法论、统计方法”,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把这部分课程加入到必修课中,至于普通物理,作为专科学校把它改为自然科学基础更为合适些,使学生在各方面知识都涉猎一些。
世界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政府对对外汉语专业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推动了学界进行专业建设的步伐,使中国高校在对外交流中加速了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在新的形势下,汉语国际推广已从“把人请进来”变成“自己走出去”,但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按照当地民众的接受习惯和思维模式来进行教学。因此,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各级、各类高校都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形势的专业人才。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是重视理论、较偏重于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教育理论,而实践内容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偏重于艰深、枯涩的理论,而对于应用研究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不易掌握,而且难以将这些语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教育理论等应用到实践中去,造成学生“学完就忘记了”,很难和实际建立联系,建立合理的实际联想,学生感觉学习之后在工作中根本“用不上”,造成教学资源巨大的浪费,甚至“学而无用”。长此以往,学生会感到理论空虚、现实缥缈,渐渐就会失去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是分立的教材内容与当前对外汉语教学形式不太相适应。传统的教学模式僵化。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满堂灌”和“填鸭式”、过分偏重讲授的方法难以吸引学生,教学手段陈旧,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是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一直以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考试均采用传统的书面考试,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作为专业课程来说,《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能力证书考试的主考课程。它集中体现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特色,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指导作用和枢纽作用。指导性是指它涵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枢纽性是指它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等先设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讲解演示对外汉语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促使学生融汇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操练过程中,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内容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备的核心知识。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注重夯实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文化、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素养和能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知识系统和架构。这将会有力地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也将带动对外汉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建设,进而促进学科建设。
因此,不论是出于对外汉语专业整体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完善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客观需要,亦或是顺应当前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需要培养和培训大量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的总体情势、发挥高校应有的潜力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的需要等等,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进行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而来适应时展的需要,利于21世纪新型对外汉语教学人才的培养。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技术设备,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提高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能力,将一般与特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一)重组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及编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因此在规定的学时内很难讲完全部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掌握,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简洁而又好学的教学内容体系,无疑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该课程的内容。
目前,通行的教材有: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从对外汉语教师进修的需要出发,以作者所主张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系为纲,较系统地论述了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及发展简史和现状,论述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教学理论和习得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力图做到史、论结合,总结我们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适当介绍国外的新理论相结合。[2]国家级重点教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该书的出版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历史中的一个标志性成果。该书不仅全面概述了对外汉语教学各领域的基本概念与近期研究成果,而且融入了编写者个人长期而深入的理论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3]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吸收了应用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针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有所侧重,体现出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机结合的特点。[4]
为实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以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为教材,整合赵本和陈本中关于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其他权威参考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利用《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专业权威期刊,引入国内外最新学术科研成果等,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适应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形势高速发展的特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对外汉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整体性重组、安排,设立实践教学项目,突出课堂训练和课外实践,实现教学过程交际化,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着力培养具备对外汉语教学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建设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师生共同参与,建立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案例信息库,将纯理论的知识用具体、生动、可感的案例加以阐释,将传统的静态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讲授与开放的、动态的、活跃的对外汉语教学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现象,以培养其开放的视野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发挥主体作用
1.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特别是结合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和具体对外汉语教学实例等方面的影像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动态地表现出来,将师生置身于同一对外汉语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化虚为实,使其更加形象化、精炼化,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讲课的内容。
2.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启发式、发现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茶馆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实现角色互换,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先由教师确定讲课主题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自己准备材资、组织课堂,自己当老师来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不仅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而且在课堂上教师也及时得到了学生的信息反馈,捕获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了交互式教学。
(五)更新考核办法,全面评价学生
加强学生课程论文、实践教学、平时学习态度考核,并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建立全面、客观、科学的课程考核新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在“汉语热”背景下,全面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直接参与实践、体验、感悟、探究。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
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将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崭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分成几大模块,有利于学生进行宏观把握。
构建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不仅利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价方式必然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改革是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突破口,以点带线,逐步发展,进而推进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拓宽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全面推进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基金项目: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容斋随笔》的修辞论研究”[2011JG01])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王丽梅.“汉语热”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探索[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05).
[6]张振亚.“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论文管理模式毕业论文,是工科本科专业教学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所有教学环节中的很重要一个阶段,加强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整个工科本科教学质量以及确保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工科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而言,目前存在的问题很多,不同院校提出毕业论文工作不同管理方法。本课题从我院工科专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出发,研究形成科学而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方法,构建相对完善管理体系,最终形成我院毕业论文管理新的模式。
一、当前工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工科本科阶段一个难得的锻炼和学习机会。近年来,对我校本科毕业生走访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倾向,出现了相应毕业论文质量滑坡倾向。
1.毕业论文和学生实习相冲突,学生投入毕业论文时间减少
近几年,我校扩招后,学校非常关心学生就业问题,所以在毕业前安排一系列的实训和实习,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时间经常达到6个月左右,结果导致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回校做毕业论文实验的时间大大缩水,有的学生甚至毕业论文实验就一两天结束了,这样为了就业、就好业、工作、考研等因素,毕业论文实验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一味地应付了事,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2.教师应付了事,对学生毕业论文投入精力不足
高校教师任务日趋繁重,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同时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任务,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时间不多了,同时有些教师忙于自己的工作和校外的业务,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指导不多,关心不够,治学不够严谨,教师的懈怠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论文的质量。
3.其他因素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
除了上述主要的原因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还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实验室资源不足,本科生数量太多,导致实验室各种仪器设备根本用不开,还有实验室药品不足,即使本科生想做科研,进行详细的实验,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实验经费不足,必备的实验药品不足,根本完成不了预期实验。这些都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重要的原因。
二、我校工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情况
1.精心选题,教师为学生选题严格审查
毕业论文选题,我院近几年采用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题目若干,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需要选题,双方在兼顾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对自己熟悉领域对学生悉心指导,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了其毕业论文质量,又跟学生配合其学习的专业特点和自身兴趣,这样的毕业论文实验出现了双赢,学生爱做,教师爱指导。
2.建立完整的毕业论文的管理模式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加强和完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对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学校允许学生提前完成毕业论文,为学生赢得更多的考研及就业时间,使得毕业论文与考研和实习都不发生冲突。学院不放过学生进实验室的每次机会,让学生尽早定题,利用学院的实验室开放的机会,利用大学生自主创业机会进入实验室,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实验内容,利用这样机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不但不耽误毕业实习就业时间,为考研也赢得了时间,同时此时进入实验室,避免毕业时期高峰进入实验室,设备药品不足的缺憾。
(2)教师注重全程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验。从文献检索,毕业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的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实验记录,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和毕业论文的总结等各个环节着手,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实验理念,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同时教师全程指导又避免学生抄袭,锻炼了学生专业基本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导师制度在本科生毕业论文实验阶段应用。毕业论文实验时间可以加长,在一年或者两年时间内完成,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专业课,一边做毕业论文实验,本科生采用和研究生培养模式一样,实现导师制度,学生在学习和毕业实验期间听从实验导师的指导,在毕业论文实验项目中还可以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进行,这样本科生培养模式,即发挥了教师学术优势,又有利于指导学生。
本课题结合我院工科学科的特点,对工科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探索,推动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我院工科本科生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工科学生综合素质和毕业论文质量,从而达到推动考研与就业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鹏芬,徐晓梅.大学理工科毕业论文考核体系研制.云南大学学报,2008,(1):20-23.
[2]钟小平.结构类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国教育导刊,2007,(20):70-72.
关键词:通信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46-02
“通信工程导论”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同时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把学生引入通信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其了解并热爱这个专业,引导学生及早确立学习路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的重要使命。
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地方高校要将培养人才的重点放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通过对“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旨在摸索出一套适合现阶段通信行业发展要求的实用可行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以适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要求。
一、适应发展要求,改革课程教学目标
“通信工程导论”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体系结构。但是目前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的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深入。鉴于此,笔者根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如下。
1.科学基础
首先,应加强科学基础的学习。目前缺乏针对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在学习“数学”、“物理”、“计算机”、“通信专业”四门基础课程时学生学习通常缺乏针对性。因此在“通信工程导论”这门课程中增加“科学基础”的教学目标对日后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将四门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纳入“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以期达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时能够对具体的内容做重点学习的目的,为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能力
传统的“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并未包含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这对导论这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引发思考的习题,激发学生深入讨论专业技术从产生、发展到运用的一系列过程,逐渐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学习之后依然可以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增加校外实习的实践环节,进一步明确国家教育改革对实践环节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3.新兴科技
传统的“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目标并不包括现代通信发展的前沿科技内容,内容陈旧,无法适应现代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教学目标中增加国家大力倡导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等相关技术学习目标,了解其技术的概念、实现手段和其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状态,让学生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4.人文素质
传统的导论教学目标并未涉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在课程中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就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对专业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积极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
二、依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本质上应该遵循教学目标的设定,以期通过内容的教学改革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一个删除、四个增加。
1.删除陈旧内容
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不断涌现。适时地剔除陈旧内容给新技术以学习空间势在必行。比如传统的“通信原理”教学应该更新成“现代通信原理”内容的教学,以适应发展需求。
2.增加科学基础重点学习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及计算机方面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微积分、概率论等相关内容解决通信原理的数学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电磁场电磁波的相关理论解决微波、光纤甚至是移动通信等专业的理论分析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编程知识解决单片机和一些通信模型仿真的软件开发问题。而传统的理论教学环节在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知识的教学是针对学校各个专业进行的普遍教学,缺乏针对通信工程专业需求的强化认识,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科学基础的时候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大一学过数学知识,等到大三时才开始运用,学生对知识已经渐渐淡忘,学习专业课时有些乏力。针对这种状况,对“通信工程导论”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增加数学、物理以及计算机等相关基础课程的重点需求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伊始就明确学习的重点和学习方向。
3.增加实践环节内容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内容应增加如下实践环节。讲述通信历史发展沿革时,增加对相关技术产生的分析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述新技术环节,通过参观现代通信公司了解目前新技术的市场发展动态,切身体验新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时增加校外公司实习环节,安排一周的教学时间使学生进入公司从事基础工作,多听,多看,多帮忙,从中学习相关技术的应用,加强学生对实践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地学习。
4.增加新兴科技内容
通信产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新技术不断涌现,陈旧的课本内容更新较慢,陈旧滞后,存在着学完就过时的现象。针对此种状况有必要增加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等相关内容。通过对教材和教案的改革以期达到与时俱进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5.增加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素质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前途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理解通信产业中所应该有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加教材和教案中此方面的内容,有利于达到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人本认识,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正确结合。
三、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
“通信工程导论”课程内容的改革必然要求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1.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1]。
由于通信原理的抽象性,探究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该课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通信原理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通信对象的基本属性,发现其内部的基本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实现过程有四个阶段:首先是课堂提问环节,需要教师根据通信相关内容精心设计情景,提出难度适中、逻辑合理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思考;其次是开放课堂,激发团队讨论,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引导设计实验方法,根据不同理解促使小组之间讨论方案的优劣;然后适时点拨、诱导探究方向,以期达到正确的理解;最后要布置课后创新思考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2.项目教学法
在“通信工程导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现象的实验原理的讲解,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搜集资料,自主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自主设计实验项目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此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建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当然对于“通信教学导论”这门专业基础入门课程来讲,要求学生处理复杂的项目有点过早,所以将通信早期验证现象型实验项目引入其中,在学生了解相关概念之后,就开始独立探索组织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学习通信专业知识的兴趣,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提供信息以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某种资格证明的行为。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然而,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生评价体系中, 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 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 而忽视了对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评价方法单一, 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 缺少体现新评价思想的新方法; 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评价这一与教学进程并行的重要辅助教育过程不仅没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相反有时还阻碍或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鉴于此,我们此次教学改革对教学评价也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主要通过以下三点来改革和设计学生评价体系。一是评价方法多元化。特别设计出自学和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规划出评价方案, 明确在哪些环节里有目的地采用指标体系中的哪些评价项目。二是评价过程动态化。转变教师的观念, 有机地将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自觉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 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鼓励他们独立查阅资料、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三是评价内容多样化。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改变目前将笔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过分注重量化等级的传统教学评价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空间, 提供实际参与、讨论、动手实践的机会, 同时也可以增加口试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口试问题,了解学生临场回答环节的熟练程度、理解深度来判定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在实践环节增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展示成果的时候能够讲述成果设计思想,面对提问能够有条不紊地解答。总之,通过多样化的评价能够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一、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规范深入的教学研究,主题明确,彼此之间的对话能够围绕主题聚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有较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课例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设与主题相一致的研究课,围绕主题来设计和实施教学。比如,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发生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以及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自觉培养学生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当今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但是我们在相关的调研中发现,当前的初中历史课教学与新课程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注重历史知识的获得胜过学生深入的理解;强调教师课堂的讲授胜过学生的讨论,认识历史陷入人云亦云;忠实课本教材的范围胜过课程的二次开发,以本为本替代全面学习;追求课堂知识的目标胜过其他目标,讲练结合无视导学育人,等等。
因此,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成为学校教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课例研究小组确立以突破机械记忆导向的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为研究的主题。
其次,要进行以课为例的课堂教学研究,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内容单元,为课例小组的研究搭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如,针对上述专题,课例研究小组选择浙教版《历史与社会》8年级第6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中第三部分“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的第一课“屈辱的岁月”,其内容主要是讲述从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主要的战争,和面对列强入侵中国掀起的悲壮反抗史实以及在此期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四个不平等条约。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近代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和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帝国主义的狂潮,认识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二是通过讨论、比较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二、带着目的观察,畅所欲言表达
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都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所有参与人员都需要进入课堂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对主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例如,课例研究小组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以引导大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请统计本次课上执教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在执教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中,哪些对突破机械记忆有效果?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在执教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中,哪些对突破机械记忆效果不明显甚至没有效果?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除了本次课上执教教师所尝试的教学策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策略可以尝试?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
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特别需要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一个个问题分析透彻,把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说个明白。这样,每位教师才能将自己从不同侧面看到的问题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汇聚在一起,进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广泛而充分的讨论最终是为了找到课堂教学改进的出路和方向,而大家从各自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的诸多可以改进教学的建议无疑会大大拓宽执教教师的视野与思路,从而为后续的实践改进提供良好的认识与技术基础。
持续教学改进研究的过程如下:
1.第一次课试教
首次试教值得肯定的方面:执教教师采用看图说话、对照比较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突破。在课堂上比较恰当地补充了一些课程资源,促进了学生对相关历史概念的了解。如,讲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执教教师出示一张知识卡“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形式上独立的,但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受到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指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
问题发现:学生机械识记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实,完整性的知识目标没有达成。
原因诊断:(1)在学生还没有对文本作基本了解的前提下,教师实施有关“、第二次和”的看图说话环节,进行相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不切实际,致使学生只能被动地从课本上找相关信息并做机械的回答。
(2)让学生运用表格对三个条约进行内容对照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问题在于,表格是执教教师事先设计的,而不是让学生在比较了三个条约之后自主完成的。因此,在这个环节,学生有意义的历史学习还没有充分体现。
(3)在“细看条约”的教学环节,执教教师不能有效地运用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历史知识的学习基本上还停留于识记水平。如,在讲到《》的签订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即“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执教教师没有用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条约本身的内容来进行理解,如:“为什么说《》的签订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在本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执教教师把关天培、邓世昌等民族英雄“悲壮的抗争”的内容和《》的内容移至第二次课教学,这使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变得不完整。因为前者本身就是和过程中的事件,后者则是和《》等并列的四大条约之一。
改进建议:(1)增加学生文本预习的机会,在了解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展开有序教学。(2)增加清政府在时期年度财政总收入等信息,以便学生对一次次的巨额赔款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概念。(3)增加之前中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发展状况方面的内容,以便学生对英、法等国之所以能够侵略中国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了解。(4)增加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四次战争以及四个条约的分析与理解。(5)在课的最后,教师可以对四次战争和四个条约及其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影响做一个总结和梳理,以便学生整体掌握当堂课的主要内容。
2.第二次课改进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学习内容的组织变得全面,多种教学策略协同发挥作用,学生在有效识记和深化理解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增加自主预习的环节,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主要战争以及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四个不平等条约等内容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必要的准备。
(2)在课堂上采用背景铺垫的方法,补充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清末的财政状况、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当时英国对华鸦片输出数量逐年递增的态势等背景信息,对学生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做了比较好的铺垫。如,关于清政府当时的财政状况,教师补充了这样的信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是4125万两。这样让学生对各个条约中索要赔款的数额有了一个直观的比较。
(3)加强问题探究的力度。教师不断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四次战争、四个不平等条约进行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入。如,教师设计了这些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华发动了哪几次战争?战争的情况如何?结合条约的内容说明这些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问题发现:学生对整堂课内容的主线梳理与总结还不够,缺乏对单元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激发不够,学生有感而发的学习状态还没有被调动起来。
原因诊断:(1)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四次战争和四个不平等条约的基本内容了解之后,也试图用主线串联和问题探究的方式总结提炼,但是由于主线的串联用了一分钟不到的时间就一带而过,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同时,教师最后提出的诸如“清政府屡战屡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当时首要的任务是什么?”等问题只是停留在原因和任务等主次选择上,这束缚了学生思考的广度,以致教师不能充分展开和全面总结。
(2)在某些重点内容上,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到位,以至于散见于文本的诸多信息未能形成情感激发的合力。如,教师在讲到西方列强对华发动的四次战争以及由此签订的四个不平等条约时,都会提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固有结论的接受上,并没有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如果教师能设计诸如“从哪些方面可以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等问题,将会使学生列举一个个史实的过程变成情感体验的过程。
(3)本单元的主题是“屈辱的岁月”,当时的中国可谓已经到了“国将不国”的危急关头,但是执教教师整堂课都没有把这种“悲情”的基调与底色突出出来,致使历史教学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教育力。
改进建议:(1)在了解和分析四次战争和四个不平等条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具有统领作用的问题设计,全面盘活单元内容。这样的问题包括:简述中国是如何从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中国在这些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有哪些?(2)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对这些悲情史实的情感体验,增加学生情感表达的机会。这些方法可以包括视频播放、歌曲渲染、诗文诵读、剧情表演等。
【关键词】 消渴; 糖尿病; 古籍; 新药筛选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物可供糖尿病患者选择或联合应用,控制血糖达标已不太困难,但如何能同时注意保护脏器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药物副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选用药物的标准也逐渐把药物的安全性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传统中医学将糖尿病按照中医消渴病辨证论治,历代医家在消渴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的理论,积累了丰富、宝贵的临床经验,创立了大量实用、有效、无毒的消渴方剂,所用药物涉及植物、矿物、动物等等,非常广泛,其中现代科学研究所涉及之处乃为冰山一角,所以消渴病传统方、药及历代医家宝贵经验仍是今天值得继承、研发的伟大宝库,对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将会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目前中医界对张仲景等历代著名医家消渴理论研究进行了概括讨论,以期同道共受启发,为创立新理论研发新药物提供新思路。
1 历代医家思想研究
1.1 张仲景张宁[1]认为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多首方剂,均可用于治疗消渴的不同证候,如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在“论”中对这些方证的病机和临证特点均有明确的描述,其中有些方剂虽记载为治疗外感病或其变证,并未记载用于治疗消渴病,但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临证和病机特点的分析和描述,运用其辨治消渴病多有良效。 日本医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白虎加人参汤及八味丸对糖尿病的作用,证实了这些方剂均有降血糖的作用,但又以白虎加人参汤较优,并且发现了知母、人参、石膏在降血糖方面的协同作用。熊曼琪[2]用加味桃核承气汤,治疗80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总有效率达到86.6%,并总结出该方具有通腑存阴、活血化淤等功效,可降糖、降脂、降低血液黏度,对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有一定疗效。
1.2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之《千金要方·卷第二十一·消渴第一》篇及《千金翼方·卷十九·消渴第一》篇中对消渴病做了深刻的论述。该书共收载有关消渴病论6首、方65首(《千金要方》载方53首,《千金翼方》载方22首,两者重复10首,故实为65首)、灸法6首,内容丰富,认识深刻,涉及病因病机、分型治疗、针灸治疗、预后、禁忌、并发症等,是对唐以前消渴病相关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总结[3]。
李云虎[4]考证《备急千金要方》收录消渴方虽然大部分源自于前人,但亦有相当的方剂是孙思邈的临证所得,如口含酸枣丸即是其中之一。在治疗消渴病的方药中,一些药物出现的频率较高,如栝楼根出现25次,麦冬15次,地黄13次等。这些药物大多为清热生津之品,且多数现已证明具有明确的降血糖作用,为后世医家在消渴的治疗上选方用药提供了指导。
安小平等[5]总结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消渴》之中治疗消渴病方药共52方,其方药组成中含天花粉者23方,麦冬16方,地黄12方,玉竹5方,黄芪4方。认为孙氏立清热泻火、生津止渴之大法,所创玉泉丸、玉壶丸、黄连丸等方沿用至今。孙氏在治疗消渴病方中,选用黄连、生地者颇多,反映了其治疗消渴病已突破了经典中多从肾气虚立论,重视使用肾气丸的思路,创立了清热滋阴治疗消渴病的根本大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刘完素蔡永敏[6]对刘完素治疗消渴用方特点总结为:①其治消渴多以丸散剂为主,在23首用方中,有15首为丸散制剂。②其方药组成常根据季节、病情等的变化而灵活加减(药味和剂量)。如对八味丸中桂附的用量提出要依时而变等。③用药善用清热益气之品,通过清热以养阴,益气以生津,从而使热清津生而渴止。在其治疗消渴23首处方中,用药次数最多的是甘草(11次),其次是石膏(8次)、人参(7次)、知母(6次)等。④刘氏在本病病机上虽力主燥热,但在临证具体治疗上并非一味清热,如人参白术散、葛根丸等方中均有附子之类温热之品,而对肾消日久、阴阳俱虚者,又沿用张仲景治疗消渴之八味丸(即肾气丸)。可见刘氏于消渴之治,非常注重辨证论治。
石鹤峰等[7]提出:刘完素认为消渴病是由于玄府郁结闭塞,水液不能布散,燥热太甚所致,其治疗消渴以辛散结,开通玄府,布达津液,完全有别于常规疗法。分析其所设猪肚丸、葛根丸、人参白术散、蜜煎生姜汤,方中黄连、大黄、栀子为苦寒,石膏、滑石、葛根为辛味兼寒,生姜、官桂、藿香为辛味兼温,以辛味药为主,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为治疗消渴提供了全新的用药思路。依据刘氏的玄府理论,消渴病应归结为玄府病变,胰腺内玄府郁闭,燥热内结为基本病机,治疗以开通玄府,清热润燥为原则,鉴于此,他们以《伤寒论》白虎加苍术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取得了较好疗效。
1.4 李东垣李东垣治疗消渴有7个方剂:和血益气汤、当归润燥汤、生津甘露汤、辛润缓肌汤、甘草石膏汤、甘露膏、生津甘露饮子。仝占伟[8]对李东垣治疗消渴方剂的用药特点归纳为: 在石膏、甘草等清热补气基础上,一用升麻、柴胡以升发脾阳升散郁火;二则用桃仁泥、红花、当归活血润燥;三则少佐杏仁肃肺润肠之品以降浊,为后世治疗消渴病提供了理论及实践依据。李步满等[9]认为除上述7方外,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方剂皆是依据阴火理论而设,故用治消渴病理所当然。施今墨认为,健脾补气法治疗糖尿病不可忽视,因为健脾益气之法可助脾之升清降浊,特别是辨证选用李东垣的葛花解酲汤、清暑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可谓是上乘之策与方药[10]。
1.5 朱丹溪朱丹溪认为消渴的治疗必须时刻注意保全阴气。在治疗消渴病的药物中,多选用滋阴药物如天花粉、芦根汁、麦门冬、生地、藕汁等,至今仍被用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另外,注重对脾的养护,以促进津液的化生。朱丹溪除了提出“治法总要,当以白术散养脾,自生津液”外,还在治疗过程中,以细节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其方多嘱以米汤送服丸药以养脾;对于消渴兼有泄泻的患者,则让患者先将白术、白芍炒末调服后再进治疗汤药;遇到脾胃虚弱的患者,则以上好粳米煮粥,加入碎细的普肉同煮服用[11]。
1.6 张子和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十三,不但完整保存了刘河间的《三消论》,而且还记载了神白散、猪肚丸、葛根丸、三黄丸、胡粉散、人参白术散、人参散之不同治疗消渴的效方验方的适应病证及使用方法;在《儒门事亲·卷十五·诸杂方药·第十七》中,记载了黄连煎水治疗消渴的单验方,现在临床仍有不少人用黄连素配合其他中药治疗糖尿病,并且获得良好效果,与张子和的这一记载肯定有一定联系;在《儒门事亲·卷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中,记述了治疗消渴的方药运用原则,还记载有:“今代刘河间自制神芎丸”,此方“以黄芩苦入心,牵牛、大黄驱火气而下,以滑石引入肾经。此方以牵牛、滑石为君,以大黄、黄芩为臣,以芎、连、薄荷为使,将离入坝,真得黄庭之秘旨也。”又再次指出“又以人参白术汤、消痞丸、大人参散、碧玉鸡苏散,数法以调之,故治消渴,最为得体”。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张子和创制之神芎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总有效率可达84.2%,所以张子和对消渴单验效方之记载和创制,对现代临床和新药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12,13]。
1.7 张锡纯林上助[14]认为张锡纯治疗消渴,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大(宗)气,气阴双补,益脾运津,临床用药简洁,组方严谨,对我们治疗消渴确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张锡纯治疗消渴之名方“玉液汤”和“滋膵饮”,两方中均以黄芪为主药说明非常重视大气。而且善用酸收封固肾关, 酸入肝,肝肾同源,在五味中酸能收敛,故张锡纯在治疗消渴时常配伍选用五味子、山萸肉之类酸收之品,他认为用这些药“取其酸收之性,大能封固肾关,不使水饮急于下趋也。”更重要的是张锡纯善于搜集民间有效的单方,并根据自己的观点而组创新方,如“滋膵饮”是他取单服山药和单服生猪胰子可治愈消渴的单方及诸家本草内金能治消渴之说,他说“愚因集诸药,合为一方,以治消渴,屡次见效。”
1.8 喻嘉言张志敏认为喻氏论治消渴,学有渊源,博采众方。上至仲景《伤寒》《金匮》诸方,遍采陈延之、钱仲阳、刘河间、张洁古等方,列方23首,明示后人消渴证治之异同。如采用竹叶黄芪汤、生地黄饮子、猪肚丸、猪肾荠苨汤、黄连膏、生地黄膏等治疗中消,《宣明》黄芪汤、治疗中消,《金匮》肾气丸、洁古化水丹、肾沥汤、白茯苓丸治疗下消。白虎加人参汤、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宣明麦门冬饮子用以治疗膈消。而天门冬丸则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以初得中、下二消,急治其本而易于获效。烂金丸则治疗热中消渴止后,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宁心强志,安神定魄,固脏腑,进饮食,为预防消渴变生疮疡而设。忍冬丸亦为预防痈疽变证而设。蓝叶散、紫苏汤则为消渴变证蜂起,背生痈疽,遍身浮肿、心膈不利而设。更有文蛤散、易老门冬饮子、乌梅木瓜汤、苦楝根方等方,均示后人消渴证治之活法。喻氏选方多从上、中、下膈消分别治疗,但总不离固护胃气,而论中所及,既有消渴初起证治之方,亦有既变、防变之治疗,方论巧合病机,浑然一体,消渴之论治可谓毕矣[15]。
2 讨论
从古籍用药思路中可以找到理论创新点。“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三消论”一千年来影响了数十代人,目前在糖尿病中医临床治疗中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先由于古今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糖尿病不完全等同于消渴病,所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的病机不能反映糖尿病全过程的病机变化,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并在临床中广泛推广验证,对于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具有重要意义[16]。笔者认为创新要以大量的积累作为前提,所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从挖掘传统文献方药的过程中来继承先辈治疗消渴的个人经验,由此提炼并提出新的理论再加以验证,比如李东垣之“阴火”理论、刘完素以“玄府”理论立方,《本草纲目》等著作中的“以毒攻毒”思想等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筛选传统方药作为开发新药的立足点。继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治疗的新法则,开发出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以及在药理学理论指导下,探索中药有效成分并开发新的药物,这两点都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未来趋势[17]。除了大量古方之外,古代用来治疗消渴病的一些药物现在也是很少用于临床,这些药物大致可分为矿物药、动物药、蔬果类药和其他植物药。矿物药如马牙硝、密陀僧、铅丹、胡粉等;动物药如牛乳、羊肾、猪肚、茧丝、猪肾、雄鸡肠、黄鱼骨等;蔬果类药如土瓜根、大豆、粟米、甘蔗汁、赤林米、大麦苗等;植物药如白葵花、卷柏、李根白皮等,目前针对这些方药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我们确信传统消渴方药是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伟大宝库,而且时不我待!
总之,如果能够从浩瀚的文献中得到启发提出新的观点,或从古方中筛选出有效、预防并发症、无副作用的中医方药,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中分离提取出有效单体成分群进而开发新型药物,有可能为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一个全新境地。
参考文献
[1] 张 宁.用张仲景经方辨治消渴临证探究[J].中医杂志, 2007, 48(2):118.
[2] 熊曼琪.加味桃核承气汤(片)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1998,20(4):55.
[3] 张绍江.试论《千金方》对消渴病的认识[J].河南中医, 2006,26(4):26.
[4] 李云虎.试析《备急千金要方》对消渴病的论述[J]. 陕西中医, 2006,27(3):378.
[5] 安小平,高 妍.浅谈孙思邈对消渴的论治[J].亚太传统医药,2008,4(4):13.
[6] 蔡永敏.刘完素诊治消渴病经验探析[J].光明中医, 2003,18(4):39.
[7] 杨辰华.刘完素玄府气液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094.
[8] 仝占伟. 论李东垣治消渴病用药特点[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19(11):16.
[9] 李步满,吴深涛. 李东垣阴火理论与消渴病治疗思路[J].河北中医,2007, 29(5):451.
[10] 史宇广,单书键.当代名医临证精华:消渴专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20.
[11] 庄乾竹. 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 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12] 杨建宇.张子和《儒门事亲》对消渴病诊治发展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 8(9):65.
[13] 安玲,张忠民,李真,等.神芎丸加味治疗Ⅱ型糖尿病76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9:31.
[14] 林上助.张锡纯治疗消渴的学术特色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8,40(2):12.
[15] 张志敏.喻嘉言论治消渴思想浅析[J].江西中医药,2004, 3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