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智能;RFID
中图分类号:TP393.18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新型成果,它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对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它使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校园建设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如何智慧高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环境的优化、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校园管理的科学高效、校园安全的有效保障,挖掘出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更多更强大的潜能,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1 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通讯和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1]。
2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
2.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集教学、管理、科研、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2]。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引入到校园的各应用和服务领域;二是给校园师生提供一个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三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建立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感知和交流的接口[3]。
2.2 意义
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了高效智能的新型学习教育方式,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提供给师生智能化、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协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校园管理水平,保障了校园师生安全。
3 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
3.1 实现学习教育方式的转变及教学环境优化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智慧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协作互动的灵活学习方式;满足师生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师生的健康;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3.2 校园生活丰富化、智慧化、高效化
传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一,怎样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校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已成为迫切的需求。另外,随着各个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必定加大藏书量,因此传统的图书条码的查询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需要,图书归架错误等问题也席卷而来。
3.3 校园管理科学、高效、智慧化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管理在设备管理、校园安防及学生考勤安全管理方面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技术水平。对设备的监测和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有效保证校园安全,实现校园安防智慧化;教师对于学生的动态状况更为掌握了解,有效维护学生的在校安全。
4 物联网下智慧校园的建设前景
4.1 智慧校园教育
4.1.1 实现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协作灵活的学习方式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运用。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设备“无痕化”,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准备教案,只需要在课堂上用语言和相应指令实现对物联网技术控制下的任何设备的操作,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计算设备,学生能无论何时何地进行学习。它的特点是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能高效地呈现出与学习有关的全部内容。移动学习设备有移动通信功能,通过开发数据处理模块来实现各传感器数据的读取。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面对面学生之间信息传输效率,加大信息传送的灵活性和移动性。因此,通过物联网的连接点、基站和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构建理想的移动学习环境,将学习资料连接到移动学习设备并且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实现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4]。
再次,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它与移动学习的区别在于学习的终端设备种类多,能由数码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各类智能设备充当,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全面化、智能化的服务。在泛在学习的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将更加人性化,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4]。
在物联网时代,任何设备只要能接入网络都能实现智能化操作。它的的思想与物联网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物联网能更好地支持泛在学习的实现。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以及人与资源的连接。泛在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服务,通过传感器自动操控电子教材等学习辅助工具,利用智能化、尖端化设备来构建智能化无纸教室,利用传感器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4],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地丰富、智能、灵活。
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课外教学拓展活动有较强的可行性。将物联网中的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教学理念相互融合,通过课外教学拓展活动,学生能得到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将实践与理论做更好的结合,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4.1.2 优化教学环境
(1)光线的自动调节
在教室安置光线传感器,利用光线传感器并且根据学生的位置变化来改变光线的亮度。实时监控光线亮度进而自动调节教室灯光亮度和多媒体设备的亮度,利用传感器和多媒体设备,根据室外的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高度。
(2)噪音的实时监测
对于噪音的监测则是放置一些传感器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并进行实时监测,若检测值超过预定值则会以警报形式告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所以,物联网的技术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和舒适的学习教学环境,保护了学生和老师的健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更好地教学。
4.1.3 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
物联网技术为资源共享和跨区域交流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各校之间的远距离实验和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区域内的各校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可以构建“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连通、学生互动、资源互补等,极大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
4.2 智慧校园生活
4.2.1 智能化生活
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等方面。校园一卡通作为智能化生活的核心,使用此卡实现食堂就餐、用水用电、借阅图书、体育馆及复印社等校内消费等功能。
基于RFID技术的食堂管理主要有三部分:
(1)含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学生老师都有一张这样的饭卡,卡内包含用户的相关信息;
(2)RFID阅读器:在各食堂售饭窗口放置一个RFID阅读器,将读取的信息转到后台数据库查询,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相应消费金额;
(3)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管理员对食堂消费业务的查询[6]。
基于RFID技术的浴室水控管理,能够实现用水自动化管理,有如下主要功能:
(1)信息数据实时显示:当RFID卡位于阅读器感应区时,阅读器显示卡上余额,然后立即进入用水计费状态;
(2)消费模式:采用实时计费模式,即读卡就出水,并且根据实际用水量进行实时扣费;
(3)计费方式:按所使用的流量计费,即外接脉冲流量表,可根据计算产生的流量进行计费。[7]
4.2.2 智慧图书馆
(1)图书定位能有效解决查找和归架错误等问题。图书智能定位即在图书上贴有RFID标签,在馆内安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然后传送给定位服务器,管理员和读者使用手机等设备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图书信息,方便了新书上架、图书归架的整理工作,寻找丢失书籍和盘点文献资料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2)自助还书机设备是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处理的设备系统,有效地帮助读者自助归还、续借图书,节省了排队时间。
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降低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图书的管理流程,实现了更为快捷便利的图书借还和查询服务。
4.2.3 智慧校园管理
(1)设备管理和智慧安防
1)设备管理智慧化:给物资、设备安装含有型号、数量、类别等信息的RFID标签,方便和提高了物资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将RFID标签嵌入所用仪器设备,出现设备使用不当或发生故障时,它会自动发出警报,相关人员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相应处理。RFID标签可以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和跟踪设备所处的位置,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设备的丢失。
2)校园智慧安防:在校园的一些重要区域(特别是相对比较隐蔽和容易忽视的区域)安置摄像头和感应点,利用RFID、图像识别无线传导网络等技术,全面感知监测校园环境,跟踪监控进入这些相关区域的人员,有效地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保证了校园安全。
(2)学生出勤及安全管理
利用物联网的RFID技术对学生出勤安全的管理,主要有学生考勤管理服务、在校学生跟踪通知服务、危险区管理服务。教师能利用物联网掌握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和所处的位置,有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动向,保障了学生的在校安全。如果学生进入学校顶楼、施工现场、停车场等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内,物联网系统能改变RFID的感测范围,感测学生所在区域的危险度并发出警报,告知相关人员做出相应处理。
5 智慧校园建设中仍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智慧校园给我们的校园教育、生活、管理等带来了智慧化的变革,但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而物联网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因此也面临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相较于国外而言,物联网在国内分布的IP地址范围还相当具有局限性,分布范围还有待扩张;
第二,物联网技术仍没有统一标准,虽然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在不同领域得以发展应用,但当不同领域相互融合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第三,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未能得到有效保证,信息资源和师生隐私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仍需深入探索研究;
第四,物联网技术运行成本比较高,投入资金大,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
第五,管理机制仍不完善,物联网的维护、管理、使用也都是问题。
6 结束语
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让校园更为智能化、人性化、科学化。智慧校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了校园教学环境,加强了校园管理,保障了校园安全。虽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摸索当中,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智慧校园建设这条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37-39.
[2]雷光临,李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
[3]宗平.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8.
[4]王洪艳.物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张久菊.教育教学中物联网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
[6]何印,刘施羽.浅谈RFID技术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6):212-213.
[7]王斌.基于RFID的水控管理系统[J].中国电子商务,2009(12):28.
作者简介:王洪艳(1978.12-),女,讲师,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严王莎(1994.05-),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在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1 我理解的校园文化
学校以传授人类文化知识为己任,故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以它独特的个性形成物质、制度、精神、课程、活动等文化。这些文化来源于学校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利时,在规律的教学中挖掘、发现、发展、巩固的精神文化,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沃土,以校园精神为特点的群体互动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无形的让人难以形容。但当你发现它的时候,就会感觉它的能量是巨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地挖掘它的潜能,不断地进取,通过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体育活动等形成一种勃勃生机、努力进取的文化气氛。学生自身融入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启迪和熏陶,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积极向上精神的气质学生。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比起初高中校园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着差异的。校园文化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很重的地位,在小学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潜能,然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也会更难。它通过文化环境和各种各样文化活动,以及群体行为的互动,直接或间接使小学生受到影响。因此,我们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谨慎分析每一个细小的情节,科学细致地做到言传身教,因为小学生的观念、思想、都会因此而根深蒂固。小学的校园文化本身是一个教学系统在规律运转时最具有挑战性的,无形的,智慧、知识、精神的一个缩写。它所具备的教学、管理、服务、组织、课程等细微的规则和方案,能使我们在不断的求索中得到补偿,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激发,使我们的素质得到熏陶。
就我校的实际情况,几年前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高,目标就一个:抓好学生的成绩就好。把教学和建设校园文化搅在一起,单一的只求成绩,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严重的违背了一个自然的教学规律。只是单求教学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少数学生的成绩上去了,但他们的身体素质、道德修养并没有得到提升。教师只教书,却没有做到育人的职责。我们呼吁大家: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全身心投入,把校园文化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大家就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更深一步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校园文化在小学校园的生活中具有的特殊性,有着其它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关系到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终身幸福。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为人民造福,是教育后代的百年大计。
3 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又到了每年期末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学校老师可忙啦,每个人要整理年终考评材料,整理出来,打印后装入个人档案袋接受校领导、甚至是教育局领导的检查。每每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开学初的时候,学校总务扛着一箱的A4、16开的纸张到学校来,分给学校的各个处室……紧接着传来了某个处室打印机改连供,打印机又用坏了。
为何实行无纸化办公,绿色办公这么多年来,一些单位部门纸张使用不减,反倒是有回潮的趋势呢?是网络化办公遥不可及,还是有别的一些原因呢?
有首歌唱道:告诉我永远到底有多远……我觉得这首歌可以恰如其分地表达我对智慧教育的渴盼和期待。智慧教育这个名词对大家来说可能是略有耳闻。但是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群体当中,对智慧教育这一概念还存在较大的困惑,认为智慧教育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事物,需要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才能企及。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个人觉得,要是观念没有得到转变、更新,再多的、再先进的设备投入也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记得学校每逢诸如元旦、寒假、劳动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就得疯狂复印“致家长一封信”,分发给学生;期末复习考试,各个技能科就要编制试卷复印后发给学生作答;遇到开家长会,要发请柬给家长们,甚至逐个打电话通知;技能科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息,就必须向班主任或者教导处索要等。诸如此类,林林总总,得耗费多少资源和精力!表面上看,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仔细想想,他们不都是构成校园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何不用一个系统或者平台来进行便捷的、智慧的管理呢?
说到这些,一些学校领导总认为,搞这个成本太贵了,意义不大,性价比不高。其实,我省教育厅已经在2013年初的时候提出教育云服务,搭建了云服务平台,为广大基层提供接入方式,提供相应的云服务。但是基层一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统一落实管理,认为已经有了相应的设备资源,放弃这些再使用新的服务,有些浪费。一些原本拥有网站资源的学校依旧进行着各自的管理行为,各自解决。虽然这些学校拥有了网站,但也只是用于一些简单的网络办公,校内新闻的等,没有形成一个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
我深深感觉到智慧教育实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心仪的智慧教育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系统服务支撑体系,她能够进行多角色的沟通互动,能有效地对资源共享和管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便捷沟通的网络环境
通过一个平台能够系统地管理家长和教师、教师和教师、家长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方式可以是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语音、视频等。这样家长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情况,教师也能及时得知家长的讯息,家长和教师能及时互动,家长和教师也能从学校获取各自需要的资讯。
2.安全规范的资源共享平台
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学习成长电子档案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数据库系统。而且,每位教师能够在需要的基础上了解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包括隐性的和显性的成长信息。每一级行政机关检查部门都能便捷查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状况,考核教师的各项绩效指标。
3.便捷的教学互动系统
全民阅读与“智慧城市”建设
浅谈如何让农家书屋良性发展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探析
谈谈省图管理实务与服务创新
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之我见
上海图书馆创·新空间实践探索
图书馆工作人员如何发现职业美感
美国大学图书馆建设的三点启示
基层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初探
高校图书馆经典阅读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关于河北省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丰南图书馆儿童绘本阅读推广实践
公共图书馆构筑社会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对策
面向儿童的民间公益阅读推广组织研究
公共图书馆盲人读者服务模式的拓展与创新
基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阅读疗法实验研究
我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路径与发展探索
高校移动图书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图书馆征文与基层馆员专业素质之初探
构建基于嵌入的三位一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新形势下图书馆知识信息传播功能探析
浅谈公共图书馆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县级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对中等职业学校图书馆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校图书馆的作用与定位
关于中职学校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浅析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建设
基于读者调查的座位管理系统参数设置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创新探析
儿童图书馆教育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矫正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图书馆工作创新
高职生创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探究
读者俱乐部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实践探索
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建设以及应用探析
浅析从新型阅读模式谈提升馆员创新的必要性
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起的作用
浅谈公共图书馆新媒体服务的初步实践与思考
对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思考——以长阳县为例
试论文化共享工程的文化传承功能及实践途径
图书馆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探讨
高校图书馆办公室人员的职业困惑与解决途径
基于微信平台的读者阅读个性化推荐服务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实践与经验
基于读者决策采购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试析县级图书馆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服务
经典阅读推广在中职学校书香校园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职业院校的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会计及相关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要求高职班学生毕业前必须拿到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要围绕以下两个目标展开:一是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二是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会计核算软件的能力。
1.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1.1加强应试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资格的通过率
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和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我国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单位不得任用(聘用)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也明确要求五年制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会计从业资格既是进入会计行业的敲门砖,也是财经类高职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应试教学,努力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目标。
1.2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水平
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实践教学是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特征。学生掌握的程度,不仅会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而且更会对步入社会后能否顺利从事会计职业、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提高学生会计账务处理能力是本课程教学的另一大目标。
2.教学中的会计电算化
2.1应试教学
针对应试教学,会计电算化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和实践。理论的体现形式为单选、多选和判断,实践的体现形式为实务操作。
而应试教学中实务操作题的最大困难在于:实务操作的软件与实践教学软件不一致。考证中的会计电算化实务操作软件既不是金蝶,也不是用友,而是财政部专门开发的一款考试财务软件。
通过比较发现:此模拟软件并不难,只是一个简略版的财务软件,操作方式都很表象化,绝大多数都能直接看到操作入口;操作题目也很表象化,难度不高,只要仔细耐心操作一般都会正确,相对有一定难度的是填制凭证题和报表公式题。
2.2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职业技能核心课程。它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操作性、实践性更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软件的选择应当结合各自学生的特点,同时考虑企业的需求,尽量使用适用性强、易于操作,且在当地应用较为广泛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
根据以上原则,目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教学采用的是用友T3软件,虽然教学内容和操作方法未能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知识内容及操作方法做到完全无缝对接,但掌握后转化较容易且其可以满足大多数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要。
学生不仅要掌握一般会计核算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对总账、固定资产、工资管理和编制财务报表等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业务处理技能。而会计电算化课程正好侧重实践。
由于课时安排以及考证要求的限制,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与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关联性较高的案例,达到完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尽量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加强操作技能、加深学习内容、多元学习,以达到学生能自主解决实际操作问题的目的。
3.利用智慧校园建设环境进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当下互联网时代,高等院校都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智慧校园建设,而所谓智慧校园指的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
借着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如茶建设智慧校园的东风,对如何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改革进行了研究,笔者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3.1教学主体
除去必要的传道授业课时外,尽量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教师在课下通过设计或制作视频、App等资源,给学生自主学习,再到课堂上进行解惑,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身份,转换为知识的引导人和学习资源的创建者;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学习及掌握的情况在课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复学习或跳跃学习,也便于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录和思考,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转变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3.2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内容被教材左右的现状,增加与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关联性较高的案例,同时要结合考证的相关要求。例如在总账系统初始化设置的内容上,可把真实的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总账系统是怎样初始化的,从而了解初始化的必要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未来就业岗位衔接,不仅能让学生会计电算化理念得到提升,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资源和载体
微课、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必须得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视频、微课件等)来配合。当下社会,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等数码设备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新的载体,教学资源也从原来的纸质材料转变成了数字化资源。
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笔者根据当下流行的几分钟看懂模式为学生录制了51个操作知识点的微课视频,比如8分钟理解总账系统基本知识,5分钟掌握凭证处理技巧等方面,将会计电算化理论和操作融为一体;自建了能脱离网络和服务器直接在笔记本、平板上安装并单机使用的模拟考试软件和实务操作平台,开发了能够在手机上练习并评分的客观题App等资源,让学生轻松掌握从业资格考试中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和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中的相关操作。
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形象化为音频、视频、软件等数字化资源,通过上述载体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主练习,将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考证和技能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也保证了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上都有可用资源来学习。
3.4教学空间和时间
新型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也带来了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变化。
利用线下课堂和网络、手机App、微信等平台,来替代传统教室这样的基础平台,为学生提供上述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进度,并自行对学习的时间和地點进行安排,而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借助网络环境的便利,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课下的互动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日常;同时教师也参与了学生课下的学习,在课堂上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5考核方式
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利用无纸化考试平台考核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利用模拟软件考核会计电算化的实务操作专项,而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则可以将阶段性考核和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可在操作中故意设错,让学生解决问题,考核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情况。从而促进该专业课程考试更趋合理,让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关键词】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高职院校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数字化校园建设如火如荼。特别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所有的高校便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各个职能部门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管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各个管理部门任务越来越繁重,不仅增加了工作量,更增大了工作难度,管理手段落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推动力。
一、数字化校园的概念
数字化校园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数字化校园是泛指没有围墙、网络化的、数字化的、虚拟的校园。狭义的数字化校园就是指:学校凭借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搭建学校网络化环境,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平台,建设信息化应用终端,充分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学校各类资源、信息数字化,实现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通讯交流、后勤服务,教研科研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实现学校教育由传统教育向数字技术平台教育的转变。数字化校园的外延是建设数字化的校园环境,包括数字化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应用环境。数字化校园的内涵是实现学校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改变。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一)教学应用终端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多功能教室建设,教职工计算机准备(或教师备课系统)建设,功能室多媒体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建设,通用技术室建设,图书馆信息化(含电子阅览室)建设,会议室多媒体建设等。教学终端建设,各学校可依据学校规模、办学条件、经济状况,因地制宜进行。
(二)校园网络系统建设。学校通过有线、无线或有线无线相结合的方式建设覆盖学校办公、教学、生活等主要场所的校园网络,并宽带接入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教学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或者登陆电子图书馆系统阅读电子图书和期刊杂志,或者登陆网上考试体统进行在线考试等。
(三)信息化功能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电视台、闭路电视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完全监控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
(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全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培训,使之适应学校数字化校园应用创新的需要,其中信息技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五)信息化应用系统及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及平台是支撑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核心。他包括学校教务管理系统、教师、学生评价系统、学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教学支撑系统、学习交流系统、资源应用系统等等。学校可建设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将各类应用系统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校园全面建成后,学院功能、服务范围将得到自然扩展,使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可以覆盖全院各方各面的完善的数字化校园。通过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的实现,将为学校带来如下的意义:
(一)创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数字化校园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项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处理大量的管理数据,提高了教、学、管的质量和效率。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数字化校园将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全校所有部门的信息编码统一,使学校的所有信息能够实时自动的互连互通,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将学校内部相对独立分散的网络应用系统,进行了统一整合,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数据冗余以及数据不同步的问题。学校各个部门分别管理自己业务的相关信息,数据采集入口唯一。所有信息实现共享,当某个部门需要用到其他部门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得,这样就避免了多部门的重复劳动,节约了人力成本,保证了数据的标准化存储。
(三)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校作为知识传授场所的功能存在一定的限制,而数字化校园建设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建立十分广泛的而又深刻的联系,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思想的火花不断并发,不断碰撞,不断整合,从而为开发人的潜能和实施个性化培养创造条件。
(四) 建设和充实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为信息化教学、远程教学与管理提供技术和资源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为核心内容,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教学、科研和管理,创建数字化教学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远程化、智能化,大大拓展了学校的概念,为学校的跨地域传播知识和远程业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五)各级领导管理决策数字化,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通过对各类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使领导者最大限度地拥有管理资源,能够集中集体的智力、智慧,便于明确决策目标,论证决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支持,进一步体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化。
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加软件的建设过程,而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应更加注重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数字化校园如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如何在信息环境中受益?这应是教育信息化今后继续研究和努力的方向,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数字化校园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厚峰.给数字化校园正名[J].计算机教育,2004,6:44-45.
[2]赵先民.构建数字化校园环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9):43-44.
[3]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2-19
高校绝大多数老师对传统文化是重视的,态度是端正的,教学是敬业的,工作是称职的,是为人师表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既尊重历史,又从现代学校发展的高度出发,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就继续保持和发扬;既认真学习传承,又注重创新发展。他们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2、高校继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继承传统文化是育成“中国魂”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灵魂,即“中国魂”。它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继承传统文化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有些学生难于形成中国人内在人格的品位。当然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不少人缺少核心价值观念,缺失信仰,社会责任感不强,爱国意识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失,思想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人自我中心,自私冷漠,我行我素,走向极端。“中国魂”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既要立足本民族,还要具有国际意识,全球化视觉,做一个具有“中国魂”的现代人。
2.2继承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与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学生参与和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意识与和谐观念,将大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学生是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已的美梦,但要与民族的梦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高层次的合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多有建树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宝贵财富,它包括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内容丰厚,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吸收养分,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勇当重任,不辱使命。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凸显传统文化特色
关键词:伦理;精神;情感
那么,如何有效培育学校道德领导文化风格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培育学校伦理文化
学校共同体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群体性组织,这种伦理关系具有人性关切性、道德负载性、价值关涉性、情感互通性以及非功利性、非强制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建构学校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没有学校伦理文化的学校,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1.校园伦理的智慧性必须体现在对人性的把握与理解上
我们可以将教育的人文使命理解为两个解放的完成,即把人从自然的质朴性中解放出来,把人从自然欲望中解放出来。其实,这种解放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伦理解放。伦理解放的智慧归根结底是将人的生物性中的邪恶祛除,将善良的本性明朗化、渗透化。所以,培育学校伦理文化,就要达成关切学校中人的人性的共识,促进人性的光辉迸射出五彩的光泽。
2.学校伦理文化还应具有道德的真诚
学校的德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明德尊礼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学校伦理文化建设的重点。学校首先要树立“诚实”的德性文化,《中庸》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不诚无物”。有“诚”方能有“信”,诚信乃立德、立人之本,这不仅是对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要树立“友善”的德性文化,“友”方能“亲”,“亲”方能“睦”,“睦”才能使学校效能增强。“善”方能“容”,“容”方能“爱”,“爱”才能使学校充满温馨,师生才能体悟到学校生活的快乐。
3.学校伦理文化还要培育对他者负责的美德
责任心伦理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的时代性道德要求,要将“为我”的意识转化为“为我们”的意识。学校伦理文化除了营造合作、对话、反思、交流的文化氛围以外,还要培育对他人负责、关爱他人的伦理美德,要使“受过教育的人从拓展的意义上考虑他的自身幸福,他把个人的幸福推及他人,把幸福融入一种道德道上的生活之中,这不同于把拥有知识作为受过教育的人之主要特征的观点,他把美德放到中心位置”。
4.学校伦理文化不是价值无涉的
学校伦理文化应当是在批判反思中凝聚和渗透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意识,并将一定的伦理道德赋予日常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过程中来。这就要求学校伦理文化承载一定的价值诉求和意识形态,让社会主流的文化价值在学校中蔚然成风,让正义的光芒普射。
二、培育学校精神文化
没有精神文化的学校就会与世俗性的社会混为一体。因此,学校应鼓励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通过现实的努力,缔造一个寄托人类美好理想的精神意义世界。每日,让孩子们接受崇高精神文化的洗礼,让自己时刻感受到生活在文化之中。
1.要培育引领性的精神文化
所谓引领性精神就是对共同体成员有震慑力、振奋性和向往性的精神。培育引领性的精神文化,就要将现实的生活和崇高的境界相结合,要摆脱庸俗的思想困境,相信英雄的高尚境界的客观存在,要树立正确的追求和向往,让思想之树常青。领导者和教育者都要做有思想、有追求、有境界的表率,受教育者更要坚持把自我意境的完善作为自我成长的内在基础,做有魄力、有精神气质的时代新人。总之,学校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既是精神文化的缔造者,又是其受益者。要让学校盎然向上的精神气势蔚然成风,引领每一个人走向前方。
2.要培育团队性的精神文化
萨万乔尼认为道德领导理论中团队精神应该是作为一种专业美德而彰显其魅力的,学校组织中糅合了共同体规范、专业精神、工作满足感之后的团队精神能促使教师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领导。我们认为,共同体中的团队精神促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协作,在学校共同体核心价值观的导引下,基于责任和义务对共享的价值观、共同的愿景和理念作出回应,并秉承这一精神培育浓重的学校文化,让精神文化的氛围熏陶每一个身处其中
的人。
三、培育学校情感文化
情感文化是指通过情感的共鸣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互融通、相互理解与相互包容。培育情感文化,就是让人们在道德情感上积淀起彼此之间的感情,在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对共同体的每一位个体,都有一种情感的眷恋。培养情感文化,至少要做到:
1.校长要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校长不要完全在权力的机制中来证明自己的影响力,也要借助于非权力的情感因素,来增添自己的影响力。只有校长是重情重义的,才能带动学校情感文化的切实建立,才能鼓励和激起广大教师的情感投入热情,教师情感的自觉投入,也才能唤起广大同学的情感认同。这样,就能逐渐培育校园的情感文化。
2.校长要自觉建构校园情感文化实体
校长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融入情感唤醒的基本元素。让校园共同体的每一个主体,都能沐浴在校园情感文化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自觉陶冶,并通过可视、可观、可感的情感文化,转化成内在人格结构中的更深层次的文化。
3.校长要多组织情感交流的活动
情感也需要邀请,也需要通过某些载体,实现情感的相互理解和接纳,并点燃自身情感认同的自觉热情。校长要通过情感交流的活动,例如,学校管理中的民主讨论会、具体问题辩论会、各种有意义的纪念会等,来加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情感融合和无障碍沟通,促进学校情感文化的养成。
总之,道德领导文化的培育,具有时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伦理文化培育、精神文化培育、情感文化培育,是实现道德文化培育的重要途径,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驱动;江苏高职院校;旅游管理;品牌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125 -02
一、背景分析
实施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是目前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一大重点工程。高职院校紧盯“品牌”这一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扶需”提升高职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通过“扶特”培育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通过“扶强”增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使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根基、立得住。另外,在江苏省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例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的骤增;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江苏省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最终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反哺行业的发展。
二、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和必要性
从旅游管理国内外办学特点来看,专业的“立地性”已经成为一大特色,通过和地方旅游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相结合,突出专业的社会贡献度;对接“国际化”要求,把实训和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体系和内容,实现完成课堂教学和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校企合作上,从顶岗实习管理到实训基地建设,从教学内容深化到实践环节细究,均体现了旅游管理“学做行知”一体的办学模式,学生的旅游认知度和岗位胜任度在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断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旅游管理专业在管理体制上有待进一步创新,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待明确和完善
比如出台《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来指导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出台《紧密型合作标志型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制学院管理办法》以保障企业在经费筹措、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优惠。
(二)教师培养方案需要制度化和标准化
在教师培养方面,缺少《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兼职教师岗位津贴制度》等制度性文件,无法有效推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顶岗实习基地考核奖励办法》《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补偿办法》等,不能有效激励和推动企业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
(三)课程设置对区域经济新业态跟进不够
只有依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宏观经济需求来设置专业,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功能。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业态也在不断涌现,如智慧旅游、国际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相比行业发展,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四)专业的国际化视域有待拓展
目前专业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主要以“实习项目”为主,缺少在师资、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交流。中外合作办学主要以安排学生赴海外实习、研修为主,缺少和办学点之间在学生上的互换双向交流。
(五)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提升
专业教师参与的横向课题多停留在本省范围内,且课题延展性较弱。国内外专业标杆学校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中来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这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途径
(一)设定品牌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努力,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力争建设成为教育理念上“三化鲜明”(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师资队伍上“三百完备”(100%双师、硕士以上学历、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人才培养上“三型凸显”(培养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课程改革上“三层递进”(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培养路径上“三元并立”(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三元培养路径科学),校企合作上“三共一体”(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实训实习基地“三点齐全”(三个重点: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行业特点鲜明,标杆作用显著的省内杰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秀品牌专业。
(二)探索专业品牌化建设的路径
具体而言,教育理念上的“三化鲜明”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专业教育国际视野,专业建设能够契合和引领地域性旅游产业发展,专业教育教学中网络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师资队伍上的“三百完备”指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从教学能力、行业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上的“三型凸显”是指本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具有高超的旅游管理类工作技能,且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课程改革上的“三层递进”是指体现人文素质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旅游行业通用技能的平台课程和以职业特定技能习得为重点的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路径上的“三元并立”是指针对中高职衔接学生(如对口单招、中高职3+3入学)、普通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及高职、本科衔接学生(如3+2入学)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达成共性和个性并存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上的“三共一体”是指与行业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开展课程评价,使得“教”“学”“做”“评”“用”全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接轨。实训实习基地的“三点齐全”是指打造三个重点:其一,将校园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营造整体旅游实习、实训氛围;其二,打造一座高水平旅游管理类实训基地;其三,与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合作,建成专业联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点,实现资源共享。
(三)创新专业品牌化建设的方案措施
1.明确教育理念目标:国际化、本土化、科技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工作。拓宽专业教师国际化视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增加学院与国际院校间的合作。深入开展本专业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料库建设,建设成果覆盖本专业所有核心课程,实现“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创学生展示平台,构建多渠道教学平台。投入建立智慧应用系统,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
2.优化师资队伍目标:实现本专业教师100%为高水平双师型教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00%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及国内外研修经历。实行校企“双带头人”制“双骨干教师”制和“双兼职”制,培养“局长型教师”“经理型教师”,实现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比例100%。提升教师入职门槛,鼓励教师报考行业证书。秉承“科研服务于教学”的工作态度,完善教学人才“梯级培养机制”,增加人才储备量。
3.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旅游管理类人才。完成“课证融合”的建设方案。实施差异化学训交替式的教学方案,即班级之间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学期交替的教学模式。
4.创新课程改革目标:构建通识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课程改革,核心课程服务行业企业,确立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鼓励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评价。举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兼职教师教学示范课”活动,评选学院“十佳兼职教师”。
5.革新培养路径目标:开辟中高职衔接、高职教育、高职本科衔接的培养路径。构建“2+0.5+0.5”的学程分段、“就业、升学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旅游应用研发能力以提升校企互哺的社会服务能力,为省内外、中西部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免费提供省内外专业教师来校作访问学者的机会。
6.坚持校企合作目标:校企共同开发人才培训方案、共同教学、共同评价。定期召开“校企专家专业指导会议”,成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编撰课程教材,完善校企合作课堂授课模式。课程成绩评定时实施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介入,制定新的考核标准,把行业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平时的校内考核。
7.更新实训实习目标:组建一个校园,一个实习基地,一个专业联盟。依托4A级景区的规划标准,完善校园基础建设并优化配套设施。规划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校企共同体”实习基地。切实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学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成立旅游管理专业联盟,形成联盟资源共享,联盟内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定期交流制度,拓展联盟院校间的校际合作范围。
总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品牌化建设需要宏观的规划。品牌专业建设应该是一个长久的、科学的、动态的、系统的过程。品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应该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程序。专业建设规划是专业建设方向和目标的根本行动准则。因此,专业建设规划书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化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赵莹雪.基于4H培养目标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1):120-122.
[2]苗耀华,李男.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73-77.
[3]葛丽芳.谈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10):320-321.
[4]胡章鸿,李芸罗,朝霞.江苏高职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四维分析[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14,(09):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