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第1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24-0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渗透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可见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体会。

一、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一个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和培养学生独立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1引导联想,发现和提出问题。新知导入时应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想,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在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于是学生联系有关知识,纷纷提出问题: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这些由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再如教学“某工厂男职工人数与职工总数的比是2∶5,根据这个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生1:男职工人数与女职工人数的比是多少?女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几分之几?

生2:女职工人数是男职工人数的几倍?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生3: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人数少几分之几?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多几分之几?

生4:职工总数相当于女职工人数的百分之几?……

2创设疑点,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出示课件:“今天是猴大王生日,小猴们买了一个蛋糕来孝敬它,可小猴们又不敢怠慢猴二王和猴三王,所以它们讨论着,准备把蛋糕的给猴大王,蛋糕的给猴二王,蛋糕的给猴三王。没等小猴们说完,猴大王大怒,吼道:‘今天是我生日,怎么我吃得最少?’这时猴二王也叫起来:‘不对呀,是我吃得最少。’猴三王想了想,也嚷起来:‘你们吃的蛋糕都比我多。’”听到这里,学生们热情倍增,情绪高涨。问题出现了:它们到底谁吃得最多?一个蛋糕分完了吗?笔者通过课件操作展示各猴可分得的蛋糕量,学生又是一片欢呼声:“三只猴子吃的同样多!”“一个蛋糕分完了!”随之,又是一片惊奇声:“为什么会是一样多呀?”这样,学生的潜在创新意识被开发了,思维被激活了,其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学会独立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数学思考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时,从数学角度去思考问题,自觉运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思考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核心。

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

人的思维有能动的一面,也有惰性的一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思考,并能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从而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分别用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然后出示用这两种方法都无法直接比较大小的两个图形,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呢?有的学生提出用“划分方格”的办法来比较,于是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为8、16、32等方格来比较它们的面积。通过思考悟出:划分的方格要大小一样才能进行比较。这样的问题情境,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怎样思考

“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学生有了思考的积极性后,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并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学会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地说出思考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笔者常将一项知识分成几个有序的过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创新。如教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时,学生在认识正方形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之后,可以提出问题: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此时,引导学生有序地从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入手,1分米等于10厘米,边长是10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从而推出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学生能用同样的道理说明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这样,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根据长度与长度、长度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很快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有序地进行问题的思考。再如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先出示两个同类但不同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第一次对比辨析,让学生观察这两幅统计图有何异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这两幅统计图的横、纵坐标都是同类的量,间隔数也相同,但具体数量不相同,如果要更方便比较,就要把这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幅统计图。那是不是随便两幅单式图都可以合并呢?不是!必须是横、纵坐标都是同类的量,间隔数也相同才能合并。学生在完成合并后,进行第二次对比辨析,复式统计图和刚才的单式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观察到这两幅统计图的横、纵坐标都是同类的量,间隔数也相同,但复式条形图是在一个横轴项目上并列表示出了两个条形(数量),并且为加以区分,还多了图例,它信息容量更多,更方便学生进行比较。

三、归纳猜想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方法

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科学探索活动常常是人们在已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觉、灵感等多种思维形式,提出猜想假设,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得出结论。这种“猜想――验证”的方法是现代科学探索的常用方法。

1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

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发现的前奏。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逐层深入的学习,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概括总结,加深理解。总结时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把学到的知识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变成自己的东西。当一个学生讲得不全面时,让其他学生补充,从而在发言中取长补短,诱发主体完善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如教学《圆周率》时,笔者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先通过迁移,由正方形周长概念推出圆周长概念,由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着固定的倍数关系,引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存在一定倍数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发现,圆的直径越短,周长越短,反之,周长越长。然后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是否与直径存在着固定的倍数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动手测量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的直径和周长,并分别计算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根据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猜测有什么结论?进一步猜想,当直径是3厘米、4厘米时,猜猜它们的周长分别是多少?进而要求学生再次动手测量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学生在观察、探索、猜想过程中获取知识,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创新之乐。

2验证猜想和规律

猜想是规律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验证是数学学习活动过中的重要环节。猜想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验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帮助,组织引导学生规范地进行验证,使得到的结论尽可能是完善的。如验证“商的不变规律”:

算式:24÷6=4 算式:50÷10=5

验证: 验证:

(24÷2)÷(6÷2)=4 (50÷2)÷(10÷2)=5

(24÷3)÷(6÷3)=4 (50÷5)÷(10÷5)=5

(24÷6)÷(6÷6)=4 (50÷10)÷(10÷10)=5

(24÷1)÷(6÷1)=4 (50÷1)÷(10÷1)=5

初步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个结论是从两个例子中概括总结出来的,是否一定正确呢?让学生再次验证。学生通过再次讨论验证,发现除以“0”时不行,因此把结论修正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这不仅为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商不变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为学生体验数学学习过程创造了条件,提升了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第2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主体 创新意识 途径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研究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研究如何根据儿童认识事物的心理认知规律和特点进行教学实施。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创造力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有实质性进展的新阶段。数学学的过程决定教师教的过程,要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生动、创新,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调动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们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教材内容的深入探究

教育学家认为:数学学习唯一的、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由学生自己把数学知识发现、归纳、总结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一种模仿教学,是将数学作为-种产品来教,留给学生唯一的机会就是所谓的运用。教材的编写也讲究-课一例,通过例题的示范让学生实现模仿。致使教学内容本身缺乏探索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也基本局限于其中,其主要精力放在怎样摆布课本,如何把课本中的内容讲清楚,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所以,我们应该重建"教材观",选择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大胆改革、合理精选、加工改造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和智力因素。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1 在教学化简比:1:1.25,教材中提示将其前项、后项先扩大100倍化成整数比,再按整数比化简的方法化简。但学生在自探究中却出现两种新颖简洁的方法: l:1.25=(1 X 8):(1.25X 8)=8:10=4:5;1:1.25=(1 X 4):(1.25 X 4)=4:5。

例2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材中只应用了割补法来进行研究,把三个三角形进行变形。但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去寻找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通过量、剪、拼、折、算等多种方法,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而不像教材那样面面俱到。

可以这样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先做后学,在做中学,探中学,研中学。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和探究,充分展示个体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概括、创新的全过程,从而将认知过程转化为解决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动态处理

心理学家认为: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思维活动和再创造性的做,才是最有效的学习。然而今天的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观察、操作、回答问题,只能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圈子里打转转,不能超越半步,跳出去了也要拉回来。这种做法简直就是一种束缚学生的桎梏。因此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打破模式化、机械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使学习过程活动起来。

众所周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要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对话,征求意见,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样想的,你们看行不行?"教师精心创设的这种情境,可以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内心处于不平衡的状态,能产生好奇,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工程问题"的教学,为什么可以把工作总量假设为"l",教材中没有详细介绍,笔者做如下处理:

1、出示:一条公路长600米,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以修完? 学生解得:600÷(600÷10+600÷15):6(天)。

2、告诉学生合修600米要6天,那么工作总量变成300米,几天完成?1200米呢?…学生由于知道工作时间随着工作总量变化而变化,于是答出3天、12天……。

3、 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所猜想的答案是否正确。通过讨论验证,都大呼上当。

教师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思想把工作总量看作"l",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平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平衡。

三、设计练习的自由开放

教学活动中的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自由开放的课堂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如在教学"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这部分知识时,在学生已掌握取近似数的方法后,我出示道习题:

在方格中填上合适的数字,看谁想的多。

口口257≈ 6

在优等生的带动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开动脑筋填出数字。即深化了所学知识,又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一些一题多解、--题多变的开放题之外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如进行口算乘法练习时,在了解因数与积的关系后,要求同桌相互出题,一问一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这样使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同水平的同学都能发挥出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几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布置A、B两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A组题是基本训练题,要求全班学生都完成练习。B组题是根据基本题进行多种形式的变换,注意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通过分层训练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针对训练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尤其是使A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学习氛围的情感投入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没有情感的认知是不存在的,实现数学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就是要通过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等激发学生兴奋的情绪和兴趣,不断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和积极性,使学生不断从事自主的、能动的学习。

根据儿童天生好动、好奇、好胜、爱表现、好发问、容易激动等心理特点,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在强化学生心理倾向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独立的性格。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向学生提出:"有一个父亲40周岁才与儿子一样过第十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这样一个新奇的问题,使学生立刻进入探索状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乐于学习。

综上所述,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情绪活动、教育活动、学习活动都是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努力作到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知识沟通、声情并茂,为人师表,点燃学生认知与情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素质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①陶宏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索[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②王凤兰;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③吴发琼;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8期

第3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C961;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03-02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展的要求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知识经济时代将是高技术、高智慧、高文化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人们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开拓领先的意识活动,通过这种意识活动来促成社会多种因素发生变化。创新正是这样一种意识活动,它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能够推动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向前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

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当今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有开拓精神、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创新意识能从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总之,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等院校办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国家建设、民族振兴、经济发展、科技崛起和社会进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培养创新意识上,培养不安于现状的奋发向上的意识,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和未知领域。

二、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同时,大学生这个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的人生阶段,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敏感度较之其他群体要高,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但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比较淡薄,主要表现有:创新活动中参与人员被动,整体上积极性不高;创新活动过多地追求形式,实质内容较少;创新活动盲目开展,缺乏对创新实质的理解;创新活动形式单一,具有模式化、公式化等特点。

第一,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阻碍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国孩子的成长方式受父母的支配,他们按照父母的安排方式成长,其好奇心、求知欲长期处于遏制状态,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此外,随着独生子女在中国的比例直线上升,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现象越加严重。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从小在温室中成长的他们普遍具有心理素质较差、意志薄弱、承受能力不强等弱点。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下,他们在挫折和困境面前,容易产生后退与放弃的情绪,他们害怕挫折,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甘于墨守成规,而不愿意有创新活动。另外,由于家庭在其不努力的情况下同样可以提供较好的物质条件,也造成他们缺乏创新的意识和渴望。

第二,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具有过分注重智力型的学习,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好坏的特点。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国内高等院校绝大部分还是采用学分制,他们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重视学生的考试结果,从而使得大学生依旧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以求获得考试高分。学生只是简单关注如何才能记忆教师上课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师授课知识的简单再现。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造成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很难有新思维模式和思想的创新。

第三,受社会实用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中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很浓。在选择所学专业方面,表现为重实用轻基础;在选择所修课程方面,表现为重经济价值轻理论知识。在当今时代,很多高校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并不是因为对这个专业感兴趣,而是选择好就业收入高的专业,这种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学生过多关注的是经济上的价值,而忽视在学术上和现实中的创新。

当然,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而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认识到传统家庭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因素等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造成阻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寻找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任何高校的教育都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整体。高校教育的创新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上,我们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来探索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

1. 客观因素

第一,学校方面。首先,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学校方面应该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文化氛围。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地重视高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求知欲望。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强调和宣传,把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变到对创造能力的重视,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其次,学校要多设立选修课程,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程,在感兴趣的领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既能够避免因为不感兴趣而失去学习的乐趣和动力,又能够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另外,学校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轻松,在重压下的大学生较少有时间来进行创新活动。高校的教育方式应该与高中教育有所区别,学校可以通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科研活动列入教学计划等方式来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保障机制。最后,学校应该努力从条件上保障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可以拨出专项基金作为奖学金,以奖励的形式鼓励进行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可以提供科研项目、科研设备、科研场所,用于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等。

第二,教师方面。教师是人类文化和科学思想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校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水平。首先,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新品质的塑造。只有富有激情、想象丰富的教师才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只有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帮助学生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没有热情的教学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灵气。大学生的思想和想法日趋成熟,他们对于事物开始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如果教师不利用大学生这种优势,而只是单纯要求他们记忆书本上的知识,不去帮助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只会扼杀大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是否具有创新品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是衡量高校老师优秀与否的重要因素。其次,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教育观念,培养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培训的基础,首先就是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尽管创新在当今社会已被认为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中,还依旧采取的是“填鸭式教育”。教师没有对教材及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当然,单纯从观念上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提高自我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上。创新源于问题的解决,不是教而得之。所以,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能力。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点是: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毋宁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不断地提出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因此,我们高校教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能达到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应该努力建设创新的师生观。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两个平等的主体。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需对自己有新的角色定位,他不可以单纯地扮演教师的角色,而更多的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应该使课堂气氛充满民主、自由、和谐、生动。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受到感染,增长知识,否则,学生的创新也无从谈起。

2. 主观因素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归根结底,需要大学生不断地从自身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当代大学生应该博览群书,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建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具备了系统的知识体系、健全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知识,大学生才可能在现有的知识内容中发现新的领域,才能激发自身创新的积极性。没有知识背景支撑的创新将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同时也会是缺乏想象力的。想象是创造之母,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这对于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这需要大学生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求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更大的自主创新的潜力。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富有质疑精神,树立反思能力。大学生应该不迷信权威,学会对传统习俗与陋规的限制与约束进行反抗,学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学会思考。当然,创新不仅仅只要思考就可以的,还需要有反思精神,而这正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较为缺乏的。对于知识,我们大学生已经习惯去继承和记忆,而不是发展和创新,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把知识记到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事实上,学知识重在“学”,“学”本身就包含了能动性,需要去思考,去超越。只有通过积极的理性去反思,才能在追溯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因此,大学生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运用积极的理性思维去反思事物,从而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

第三,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应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兴趣的方向,抓住研究重点,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而培养自我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孙章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与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

[2]王晓先.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力探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3]郭立场.辅导员视角: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路径[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04).

[4]许义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意识[J].科技管理研究,1999(05).

[5]孙俊三,周赞梅.中学教育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第4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好奇心 质疑好问 发散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同时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根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一个人只有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才肯深入思索事情的奥妙。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受激发,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受水的浮力而揭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成功,都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分不开的。

好奇是青少年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都喜欢问“为什么”,还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借助鲜艳的图片、实物等教具激发他们的兴趣,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能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既认识和理解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提倡学生质疑好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创造,往往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是创造的源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尊重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心中腾起求知欲和创新的火焰。

三、加强“四基”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张丹教授指出:“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不可。”就是说,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支柱,创新就成了空中楼阁。哪怕是最简单的发明创造,最终也要依靠知识进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认知策略,才能去想象、去创造。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主动地获得相应的理性知识,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通过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获取新知识。

四、训练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

创新思维的特点是思维发散、求异和独创。所谓发散,是指中思考问题时,不是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而是向四周发散,不急于归一。所谓求异,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因循一般的传统方式或结论,而是经过自己周密的思考和筛选,找出与众不同的合理的设想,或最优解答方案。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没有发散思维,就无所谓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营造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给学生多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不依常规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保障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学习和工作,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情绪低落或郁闷时,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处在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自觉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才会畅所欲言,毫无顾虑,才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地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广阔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落到实处,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教育的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土木工程;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170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中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是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1]。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有关学者在制定本科层次工程师培养的通用标准中明确提出,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是“卓越计划“高校工程专业4年制本科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指出作为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除了实践能力外,重点应放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不能“跨越式”地谈创新能力的培养[2]。基于“卓越计划”下的工科专业本科层次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主要不同在于:一是更加突出了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是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以此作为必要条件;二是创新意识作为“卓越计划”对本科生提出的11条基本要求之一,与其他要求存在着相互关联,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要素;三是“卓越计划”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了本科、硕士和博士不同层面的基本要求,更加明确了以“胜任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2]”为本科层次培养目标下的“较强创新意识“的培养,而非硕士层面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博士层面的“具有工程创新能力”。

基于“卓越计划”对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重点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探讨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以形成的前提[3]。总书记强调: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人才”。过去近30年,中国基本建设得到飞速发展,被国际建筑界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土木工程领域成果丰硕,“施工技术已有部分项目赶上或超过了发达国家,在总体上也正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4]。但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方面并未有很大突破,中国科学院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工程科学方面的原创性创新成果少,工程技术上模仿性创新不够,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5]。这与当前工程教育中创新意识培养不足或缺失不无关系[6]。显然,教育部启动“卓越计划”正恰当其时,而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是“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和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探索也是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

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重任,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偏重知识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现象在高等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重视应试能力,忽视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教育观念下实施的应试教育把考试和升学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高分和高升学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知识的机械性记忆和重现成为重要内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基本得不到重视。

(二)重视理论教育,忽视实践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注重实践,学会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是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与内涵要求。然而,长期以来受传统封闭式教学理念的束缚,片面强调对教材知识、经验理论的把握,忽视将理论与生产实践及实际工程相结合,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单一,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

(三)重视共性培养,轻视个性发展

传统教育模式下整体划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和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人才培养批量化[7],已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天性,很少注意学生的针对性、可接受性、多样性和差异性。

(四)重视教师主导,忽视学生主体

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然而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过程单向化培养模式下,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学生独特思想常遭到批判和挑剔。学生未意识到学习目标的多重性,追求真知的动力缺乏,更感受不到创新的乐趣。

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与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卓越计划”实施呈现的三个鲜明特点之一[7],更是其目标与要求。河南工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之一,至启动以来,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了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笔者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际,从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一)课程体系优化

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具有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优化课程体系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着很大作用[8]。以往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过分注重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大模块,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模块,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培养的机会。基于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原则,加强文理渗透和理工结合,重点作了如下优化。

一是,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和实践环节(具体学分构成详见表1)。

二是,通过整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精简原计划必修课程内容和数量,增加土木工程专业新技术及前沿选修课,适当增加以工程经济、项目管理、工程法律法规、人文与社会科学为主的选修课。

三是,以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将教师最新科研成果纳入创新实践培养环节,增加工程实践课程内容。这样使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课更好地相互协调,为学生自主设计学业计划,实现个性发展,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更好地符合知识结构的要求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在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各个环节中,以教师传授课堂教学占比最大,因此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并对学生持续、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为此重点进行了以下三点课堂教学改革: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根据课程特点和自身实际进行课堂教学组织和设计,深入研究教材,及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精练授课内容,增加学生自学和课堂讨论内容和学时。二是,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联想,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通过各种浅显工程实例,使学生产生联想,加强基本理论理解与创新意识培养。三是,要设计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题目,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所学基本理论与知识研究讨论,撰写报告并进行汇报答辩。在此环节,追求过程享受,让学生体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开拓学生思维,探索未知。

(三)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与课堂教学不同,可以使学生得到直接集中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来源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9]。目前,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四年)设置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卓越计划“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

一是,推进实践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创新。针对材料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等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进行方案设计,并动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是,依托行业和省内外工程设计施工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学习、锻炼,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选取专业素质较高的学生,按照具体工程项目要求进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2011届土木工程专业约25%毕业生的设计题目源自实际工程项目,并在正从事着设计任务的指导教师带领下,通过必要任务分解,学生按照正式施工图要求进行设计,毕业答辩时,优秀毕业设计均来自这批学生。

三是,将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纳入正常的实践教学中,结合“挑战杯”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力学竞赛等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环境平台,将创新活动赛事、教师科研活动、专业前沿和热点问题作为创新活动内容,按照不同年级和层次定期开展创新活动,锻炼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例如:由学院教师指导的第十二届“挑战杯”科技竞赛作品—《非规则球形网架结构构型原理与方法及其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和专业前沿,由大四、大三和大二不同年级学生,土木工程、建筑学和力学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四、结语

创新意识是“卓越计划”对高校工程专业4年制本科毕业生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卓越工程师”应有的基本素质。研究专业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高校应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转变观念,在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组织与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与实践,为提高学生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土木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2-29.

[3] 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7.

[4]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上海建筑施工新技术[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张玉娥,白宝鸿.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6-18.

[6] 应惠清,顾浩声,俞国凤.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培养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55-58.

[7] 周懿.谈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所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教导刊,2010(3):20-21.

[8] 郑杨.卓越工程师培养恰当其时[N].经济日报,2011-2-26(3).

[9] 易萍华,邓治平.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38-41.

[10]施菊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实施[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179-181.

Innovative ideolog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civil engineering

XU Qikeng, ZHANG H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Province, P. R. China)

第6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探索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素质教育

目前,大多数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的教学,而不够重视甚至忽视实验教学,这关键是没能真正认识到实验教学在促进教学效果以及对学生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而实际上,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创新能力正是现代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加以论述,并着重谈一下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首先应该对创新能力有一个了解。创新能力是个人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复杂的、高水平的结合,其中主要的心理品质和能力包含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基本要素。故此有必要先从这四方面入手,讨论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 加强探索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从而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欲望,为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具体说来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2 注重实验的开放性,多变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物理教材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其方法都只有一种,比如学生分组实验,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的面面俱到。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实验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步骤,用相同的仪器,同一种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同一个实验,最后得出同一结论。这对教师来说当然是省事了,但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因此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变化,通过改变器材、条件,变化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改变实验原理、目的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3 开放实验室,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当今从事科研工作,既要善于搞理论研究,科学发现,又要具备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教师可以灵活地变课堂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或“学生随堂实验”,增加学生实验的能力。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从中探索并理解物理规律,比教师枯燥地讲解、学生硬性地记忆好得多,正如“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嘛。还可以增加一些课外学生实验,开展实验展览。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展览室动手做实验,教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学生的兴趣驱动下,必然会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

以上从改变或设计物理实验谈了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从教师本身和教学方面来说还应该注重以下两点。

4 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目前实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某些“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这一现象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是一严重的阻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首先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这一新方法给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应该认识到虽然这种教学手段很先进,可以做出很多现实中难以做出或测量难度很大的实验,但是模拟实验终究取代不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如果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总是用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亲自动手操作,那么,这只会使学生养成记实验、背实验的习惯。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

5 优化实验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识渗透进备课的过程中,因为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个性。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实验教学目标,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力求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眼光来审视所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在挖掘实验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尽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创造性思维火化。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景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通过导趣、导思、导法,使学生多讲多动、多猜想、多发展、多创造。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棣生.《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实验改革指导》.学苑出版社,2002.86-90

[2]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1999.68-82

[3]乔际平,刘甲岷.《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6-51

第7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意识培养

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负责者。

1 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发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细心体察,耐心、真诚、热情地诱导支持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如: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我用游戏开篇:现在我们来做猜谜游戏无论你告诉老师哪个数字我都能猜出它能否被3整除不信可以试试看。”结果学生出得快我答得快学生列出数据越来越大但并没有难倒我――我一一准确猜出来。这时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学生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自然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我引入新课并告诉大家“等学完这节课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准确地猜出怎样的数能被3整除。”一堂课就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教师设计这样的情景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使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观需要又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去揭示问题探究知识发现规律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达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

2 培养创新意识,要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必须建立平等和谐、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造注重能力培养和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的氛围。教师应该承认每个学生都有新思维,都有创造力。如: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问题或找到了一道数学题的新的解题途径等等,都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对学生提出来的古怪的想法,教师不要完全否决,而应该赞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留些讨论、交流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利用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想象、敢于发言、敢于尝试,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教学者”转变为“导学者”,要从“权威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教学相长,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质疑,说出自己真实地想法,哪怕面对的是权威的课本或威严的教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学习“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我们习惯把除数变成整数,但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算出的结果也是一样的。”这时老师不应断然否定学生的观点,反而应肯定他的创新精神。既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看法,那我们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呢?我们可以再举一例:5.47488- 1.2.让同学们这两种方法计算。

4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成分。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不要单纯地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会性的并解决问题。可以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营造和假设的生活情景,学生尽情想象,与此在的情境中问题。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严密逻辑的背后也有着性问题的。

5 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6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出发点钻研教材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分为两条:一是靠自己探索发现;二是通过别人的经验获得。

第8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培养 创新意识

物理作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的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以初中物理课改为契机,物理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掘和培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领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做一些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决定了学生的探奇求知欲,让学生“以思引探”是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好方法。要想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合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学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按表象的定势思维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这样通过层层递进提出问题,学生自己讨论,设计实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激励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

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情,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二、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很多科技发明,都是由大胆的想象中产生的。想象力是推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动力。可以这样认为: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着他的创新能力。在物理课堂上,发现和发掘学生的自由想象潜能,培养他们自由想象,积极引导其异想天开的想象力是特别重要的。发挥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要知道要想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先前所获得知识、经验和形成的习惯,可能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思维定势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消极作用。在物理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会联想对打破思维定式很有效果。总之,人的能力是要在不断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要经常通过一些想象力的训练使得学生更加富于创新,更有创造力。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来提高创新意识

我们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用物理的眼光看问题,规范物理语言,训练学生准确表达、完整叙述,要求学生不光会做实验,而且要会创新、会联系,使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首先可以布置课外小制作,学生完成作业后,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作业设计要进行表扬和奖励,从而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开展一些科技活动: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物理知识画报的编辑活动,教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设计画报的版块内容,如“班级物理新天地”“每月一星”等栏目。可以请同学们对班级里有趣的实验进行记录,对在物理探究活动中做出创新的同学进行表扬。还可以定时地组织一些物理实验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舞台,通过科技活动让学生明确创新意识是受到教师、学校的认可与尊重的,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成果应该得到肯定。

初中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总之,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设计、探究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是物理教学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与创新学习的根本,同时也是当前物理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薛瑞丰,夏新颜.知识经济与创新意识[J].物理与工程,2000(6).

[2]陈章恢.在物理教学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J].物理教学,2000(9).

[3]徐洁.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物理教学讨论,2000(8).

第9篇:创新意识培养的途径范文

一、好奇生疑,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发明蒸汽机得益于儿时掀开壶盖的好奇。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贵有疑,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所以好奇生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课堂上常用游戏、故事、实验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疑问,引导他们积极探究,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课前要求每位学生用纸剪几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课始,进行了学生轮流报两个内角的度数,教师很快回答出第三个角的度数的活动。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被调动了起来,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的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敢于标新立异,启发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个长与宽的和后,设计这样一题:“把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铁丝框改围成一个长是7厘米的长方形,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大部分学生都能这样求解:(5×4-7×2)÷2=3(厘米);但也有学生从周长的一半(也就是长与宽的和)思考求解:5×2-7=3(厘米);还有学生提出这样来解:5-(7-5)=3(厘米)。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动手操作,提高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是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尽量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活动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可接受的形式。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做一些半径各不相同的圆,平均分成若干等分(告诉学生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好),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等分剪的小图拼成一个近似的已学过平面图形,看看谁拼出的不同图形多。大都学生都能按照教材上的例题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和圆进行比较,得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并轻松愉快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巧设练习,发展创新意识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心理特点设计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实践中可多设计这样的一些练习:(1)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变通性。例如,白兔只数是黑兔的3倍,可让学生说出,黑兔只数是白兔的1/3,白兔比黑兔多2倍,黑兔比白兔少2/3,白兔与黑兔的比是3:1,黑兔与白兔的比是1:3等。(2)机智练习,训练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