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篮球的培养目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篮球的培养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篮球的培养目标

第1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摘 要 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我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力图为解决辽宁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问题及相关部门决策和青少年篮球训练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辽宁省 篮球 后备力量 现状

前言

近几年,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我省篮球运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资金困难,教练员断档,“金牌战略”使部分领导对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兴趣降低,认为队伍大、投资多、见效慢,篮球后备人才网遭到破坏,篮球后备人才严重匮乏。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正确评价我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现状,找出差距与不足,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与措施,对于促进我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我省篮球运动水平的提高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参加2011年度辽宁省中学生篮球比赛的运动员(13—18岁)、教练员及运动员家长。

(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当前辽宁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当前辽宁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双轨结构。即教育系统负责管理普通中、小学,体育基点校。其培养目标是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队队员和体育院校学生。由于训练水平、场地设施等原因,体育基点校、普通中、小学的部分学生课余到体育院校及民办的业余体校参加篮球训练,并有少部分人进入地市体校和省体校。体育系统负责管理地市体校、省体校、以及职业队的二线队伍。其培养目标是高水平专业运动员。

(二)辽宁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管理状况

1.管理体制

我省现行的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是一种以行政体系为依托双轨并行的管理体制,即体校由体育系统负责管理,而教育系统负责管理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这种双轨管理,由于两个系统之间自成体系,彼此独立,因而常常互不协调,相互制约,造成人才流通不畅,这是我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亟待改革的问题。各培养单位的具体管理:体校一般采取教练员负责制;而中学普遍采取主管校长负责制。

2.运动训练的选材管理

为了解我省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选材状况,对各训练单位的招生情况进行了了解,由于体校和中学分属于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并且对运动员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因此在招生工作中区别较大。体校招生,主要依据学校对学生的考评结果(各校考评内容均由本校自己确定),最后由主管领导和教练员共同确定招收人员。中学招收篮球运动员时一般要先了解运动员近两年的比赛成绩,再由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考评,然后确定降分标准(初中升高中降分标准不得低于录取分数线90分),最后综合运动员在教委组织的升学考试中的文化成绩,决定被招收的运动员对象。

四、辽宁省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

(一)思想保守,进取精神不强,对形势的发展认识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当前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和要求。目前我省从事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的许多人观念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存在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没有把研究新形势下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如果任由这种思想发展下去,势必会给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注重眼前效益,训练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许多教练员在制定训练任务时不但有很大的自主性,而且还有很大的随意性。这种自主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为局部的或眼前的近期利益,而损害全局的或长远的利益的短期行为。其突出表现就是为比赛获取好成绩而采取“少年训练成人化”。其实,大多数教练员也希望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篮球运动员,但是又迫于现实的奖励政策(取得一个好名次的物质奖励远远高于输送一名运动员的物质报酬,两者之间的无形利益差距更大)将取得好成绩、好名次放在首位,忽视甚至放弃对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严重的会在选材时就已放弃了输送人才的目标。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不及时调整奖励政策的导向,会给篮球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三)体校生源紧缺

目前体校文化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文化素质比较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所以学习好又有较好运动素质的学生,不愿到体校参加训练,怕影响文化学习,于是体校便成为某些文化学习差的学生的谋生跳板。体校的运动员由于文化学习较差最终面临的是升学和就业的困难。正因为体校学生的“出路难”从而降低了体校的吸引力。因此应加强对体校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全面的管理,特别是对他们文化学习的严格管理,使受训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从而提高体校对青少年,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许林亚.中美篮球运动员培养体制比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 陈国瑞.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学研究.2001.1.

[3] 胡戎.对我国篮球后备力量培养的思考内蒙古体育科技[J].2002.2.

第2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1.研究目的

在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今天,调整和改进在篮球教学中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把现代先进的教学理论融入篮球教学中,进一步提高篮球课的教学质量,让大学生在热爱篮球的兴趣中培养锻炼综合能力,已成为高校篮球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通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等一系列创新改革,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一种快乐健身方法,练就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让篮球焕发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风采。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大量与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书籍资料,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有关高校的篮球教学现状,并对此作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2.2访谈法

访谈法对有关高校的篮球老师以及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目前高校篮球课程的教学状况。

2.3分析归纳法

分析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

3.结果与分析

3.1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是时展的必然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等教学思想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高校体育已由过去增强体质的单一目标向多维目标演变。篮球运动也不例外,它作为高校参与人群最多、开展范围较广的体育项目,不论是从其竞技性、健身性、娱乐性,还是从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来看,篮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优秀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回顾我国高校篮球的发展历程,篮球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体质和学习基本技术技能的目的,我国现行的篮球基础教育课程的编制和设计方法,依旧袭承原有体育学校教学模式,仍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模式中,教师是篮球知识、技能的主动传递者,学生是其被动的接受者,教学主体和中心都是教师,学生学习只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限制了学生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已经远远脱离当前的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很难适应高校体育社会化和社会化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篮球教学的使命不单是学生对篮球技战术的学习,而且还要在教学的效益和效率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在体育健康知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技术、参与态度和适应能力等几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篮球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其过程应“注重‘人’的意义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展示的是人文体育,侧重的是自主能力,强调的是生命意义,突出的是体育本质的教育过程”。从上述可以看出,高校篮球教学由竞技性向娱乐性转变,由注重学生身心体验向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转变,由单一的技能教学目标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转变,已成为时展的必然。

3.2高校篮球课存在的问题

3.2.1高校篮球课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社会的需要决定教育目标和方向,也规定着体育课程的目标和方向。推行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一支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专门人才,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传统教学思想和竞技篮球训练模式的影响下,依然是以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和技能为主的教学,教师过分强调技术规范与战术方法,过多的技战术内容决定了教师不得不使用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和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教条学习,过于强调篮球运动的正规性与技术、战术规范性,而忽视或轻视了篮球运动所具有的娱乐性、趣味性与健身性。这种照搬照抄的“规定动作”,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基础性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多向、多层次的需求,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时展严重脱节。

3.2.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滞后

高校篮球课的教学内容以篮球技战术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技术和战术练习,篮球基本技战术所占比例超过了80%以上。由于种类多,环节复杂,再加上课时有限,过多的技战术内容决定了教师不得不使用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和巩固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同时教师再纠正错误,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学习积极性。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机械的教学方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方法主要有:示范法、讲解与示范法、练习发、预防与纠错法、巩固与提高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一些动作技术的学习,目的和任务通常是单个动作的学习与掌握,造成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花在重复单个动作技术环节上,学生无法在有限的课堂内学到应该学会的技能,由此失去了对篮球的兴趣。这无疑表明,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已经达不到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3.2.3教学手段呼唤更新现代教学技术

篮球教学途径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在整个“解惑、授业”过程中,它要求教师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既重“教”,更重“学”;不是一味地泛泛空洞说教,而是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来实现教学目标。面对新形势,高校篮球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篮球技战术,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等人际交往心理准则与社会情感,从教学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创新。尤其是启发式、案例式、研究式、互动式先进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辅之以多媒体为形势的网络技术信息,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编辑加工处理成一体化技术,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能够把篮球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动静结合多位一体的视频文图,达到视听结合、直观形象、便于观察和模仿的目的,形成传统教学方法达不到的效果。

4.结论与建议

4.1突出能力培养,创新教学目标

高校篮球教学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运动技术不是目的,而是把兴趣教学贯穿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兴趣、爱好到喜欢的过程中把篮球作为健身娱乐、陶冶情操、提高身体素质的载体。转变当前篮球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现状,必须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前提下,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技能传授式的模仿,被动的体能练习做法。以学生学习中的认知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把让学生熟知篮球运动的特性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发展学生认知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会篮球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群体,把激发诱导学生兴趣落实到课程和教材设计上,开发扩充教学内容。

4.2教学内容突出精、活、实、新

精简是当今高校篮球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不分主次地面面俱到,势必造成学生难以消化,出现都会都不精的现象。对那些大多数学生在课外篮球活动中用不上或在短期内难以学会的技术应该删减。

活是相对过去教学内容的单一而言,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框定的教学模式。在技术教学中,忽略对学生基本技术动作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做法,既抓住篮球教学中的精华,把重点与一般结合起来,又让学生通过实际比赛,实现技术动作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

实用性是从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个性需要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应实现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运动练习方法、运动动机、活动方式、运动经验”为中心的转移。教学内容的深度应突出在娱乐性、健身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用学生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质等教学效果检验教学内容。

新是指对那些高校篮球教学中出现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就及时借鉴,做到“他为我用”“洋为中用”,重视引进、吸收国内外篮球科教学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让篮球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活力。

4.3着眼提高“三个能力,”改革课教方法

教学思想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革新,终究是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学生篮球参与能力、积极协调能力、战术分析能力是检验学生篮球学习成绩的重要标准,改革篮球课程教学方法都要围绕着“三个能力”进行。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学生参与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篮球活动、竞赛,体验参与的快乐;二是提高竞争协调能力,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篮球运动,靠的是集体观念、团队协作精神。教学创新就要结合篮球的这一特点,着力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念和协作意识;三是提高战术分析能力,篮球课堂中技、战术意识及运用是核心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提高能力。

4.4用现代教学手段催生课堂活力

如何拓宽学生的学习与提高路径,让复杂的技、战术教学变得充满趣味?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运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篮球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出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这种教学直观性强,可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动作结构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每个技术细节、动作的理解。有关篮球比赛、训练的各类教学资料、比赛录像、训练资料等,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检索查阅,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达到“无师自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高校体育教学的主流,高校篮球教学应围绕这一主题,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重新定位。转变体育教育理念,改革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同时瞄准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力培养这一重点,结合社会、职场的需求,做到篮球健身与品德教育结合,篮球理论与技术教学结合,篮球技能与运用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篮球运动,掌握篮球运动锻炼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通过篮球课堂教学,给广大高校学生搭建一个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的锻炼平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鲁陵.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8):122-124.

第3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build a mor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extensive survey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evaluation system of general basketball cours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Shaanxi, aiming at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evaluation system of general basketball cours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 of evaluation of the general basketball course.

关键词: 篮球;普修课程;考评体系

Key words: basketball; general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0・7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69-02

0 引言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将教师评价与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因此,篮球课程教学质量的考核与评价就成为检验教学成效,发现教学工作成绩与不足的依据与途径。实践证明,考评标准与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对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考评标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程度,反映一个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考评体系是值得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篮球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篮球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化分为普修课和专修课。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篮球普修课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篮球运动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篮球运动的技能和战术,只要通过学习普修课,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竞赛等方面的能力,进而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篮球普修课的教学质量的好与坏决定着人才质量的好与坏。在高校体育院系中,篮球普修课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层次的探究其考核方法,对假设篮球课程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

对西安体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学院大学、陕西理工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宝鸡文理学院、延安大学、榆林学院9所高校篮球普修课的考评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考核评价体系存在很多问题。

1.1 考评目的的认识有偏差 体育教学考评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一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改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学的评价存在着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

1.2 考评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在篮球普修课的考核仍然是传统的考核方法:技术考试和理论课考试。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掌握其技术和专业知识,然而,对于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以及运用、创新能力的考核作用并不是很大。此种考核只是在检验学生的知识水平到底贮存了多少,并没有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和思维能力,忽视了一些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普遍和最基础的一些方面,诸如讲解、示范、实际操作、口述解疑等。此种考核方法一方面同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另一方面很容易使学生走向考核得高分却没有较强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1.3 考评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中,主要是针对学生掌握现有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情况进行总结性、一次性的评价。虽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教学的成效,体现出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的成果,从而检查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评价内容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原有依赖教师传授、学生非自主学习的局面,片面强化了教师的主宰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这样只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等级评定,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

2 对篮球普修课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

笔者通过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进行大量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篮球项目特点,确定4类11 项因子构成(组成) 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 项;二级指标11项;并尽量使量表具有简明、独立、周全、客观等特性,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试评价机制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3 现代篮球普修课程评价指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考核内容的设置,应充分体现篮球普修课程目标,增加考核学生的组织教学和创新能力的内容考核评价,应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功能。评价方法采用单元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体系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主体向多元的教师和学生评价主体转变。

3.2 篮球普修课程中,理论考试是主要考核内容之一,特别需要科学的考核方法。第一,体育教学是以组的形式开展的,每组任课的教师不同,其所讲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牵涉到的知识每个组也会不一样,教师在命题时,或许会出现倾向性的偏差。第二,由于是任课教师命题,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会主观性的避开所要考核的教学内容或者对其不做过于细致的讲解,另外,在每年的考试中,试题要确保不雷同,这就在无形之中给命题老师带来了压力。因此,在理论课的考试方面要加强规范,取消目前的考试方法,即谁讲课谁考核,相反的,我们可以采取教学与考核相分离的方法,进而消除在考试中的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确保理论课考试的公平、公正。理论考试应该对本科目的基础知识建立一个试题库,试题库要体现出分层次、分题型、分难度以及分范围,在考试的时候,能够从试题库中随机的抽取试题,从而形成一套试卷,这样不仅是教学内容得到统一,确定了教学范围,而且,也规范了做题要求,能够有效避免考试内容的随意性以及答题要求的不标准性,增强了教考分离的可操作性,通过这样的考试,才能切实的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究竟如何,也就达到了理论课考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利,朱建国.对体育院校运动系篮球普修课考核内容的探讨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隋传忠.高校篮球专项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

第4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因此,在高中篮球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渗透“快乐体育”的理念。要把“快乐体育”实施在篮球教学中,就要结合“快乐体育”的特点、教学原则和方法,精选教材,突出其“快乐体育”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让高中学生真正学以致用,乐在其中。

一、教材要与实际相结合

一直以来,高中篮球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增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发展其个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理念。而在高中篮球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教学体系复杂等问题,且篮球的基本技巧和战术学习成为主要的内容,同学们在掌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选择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学校环境、场地、设施进行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其中的关键环节,由主到次的进行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简化技术结构,并将实践标准适当降低一些,尽量让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技术能在实战比赛中得以应用,让学生能在相对较宽松的氛围中主动地参与到篮球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在快乐中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在高中篮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状态是不同的,“快乐体育”正是在学生的不同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较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训练方法,既有普及大众的方案,又有强化个体的措施,使得同学们在篮球的学习和体能锻炼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例如,在篮球运球的教学过程中,男女生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对男女生进行区别对待。在运球的学习中,女生只需要学习运球时的急起急停以及变向换手的运球方式,而男生除了学习这些基本的技巧之外,还要学习胯下运球、背后运球以及运球之后再转身等动作难度较大的运球方式。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整体实力的锻炼,多做一些综合训练。例如短传快攻等技术,让学生反复练习,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体能,又能强化学生的战术水平和反应速度,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篮球运动或比赛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游戏

在高中篮球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老师可以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和学习任务,设置一些与篮球教学活动相关联的游戏。例如在学习传球技巧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头顶传球”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排成一列,每组占有一个篮球,每个组的组员要团结一致,共同将篮球传到目的地。在游戏结束时,可以对胜利方进行奖励或对失败方进行相应的、象征性的惩罚。这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传球的技巧,更能增强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以及相互协作的默契,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之间团队的凝聚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篮球教学中的快乐体育

1.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方院校篮球教学中,能够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此作为出发点,以培养面向地方基层体育教育为方向。在教研活动中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地方院校软硬件教学设施的教学目标,并按照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篮球专项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优势和不足,明确自我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树立良好的心态,努力达到自我奋斗的目标。在篮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在教材设计上,针对学生将来大多服务地方的培养目标为就业导向,从篮球各个层面的专业化技术角度进行人才培养。同时对于身体条件出众,具备十分潜力的学生,实行送出去的方式进行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地方及省大学生篮球比赛,用实战来检验教学,同时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篮球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

地方院校在篮球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教师们深知兴趣对于篮球教学的重要推助力作用。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采取了胜利教学法和快乐教学法两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对篮球的兴趣。胜利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同类分组,在根据各个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制定各自有优势的篮球比赛规则,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第5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中专女生;篮球;兴趣;培养

体育教学艺术是指体育教师富有创造性、启发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愉快、主动的获得体育知识、技能。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具体活动的积极性和意志力。

篮球在中专体育活动中,是开展比较广泛的一项活动,深受广大在校学生的喜欢,它不仅能引起参加者的兴趣,还对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各项技能有积极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0901班0902班女生共60人。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法。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两个班级的调查表明,女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很低:0901班有39%的同学喜欢上篮球课,61%的同学不喜欢上篮球;0902班有43%的同学喜欢上篮球课,57%的同学不喜欢上篮球课。

女生喜欢上篮球课的原因起自对篮球的爱好和兴趣。她们希望通过学习能进一步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得益和发展。

女生又为何不喜欢上篮球课?通过两个方面分析可知:外在方面即教学原因:如果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身体素质及技能基础和身心发展需要,每次课都是为了考试而练习,使学生在被动和煎熬中度过,身心受到磨难和压抑,扼杀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师上的辛苦,学生练的无味。所以应转变观念,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内在方面:女生在中专阶段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形态日渐成熟,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但心理仍不稳定和不成熟。由于多种原因,其身体素质及篮球技能差异很大。中专时期女生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自尊意识强,在意志上表现为畏惧,经不起失败的考验,表现为胆小、爱面子,对自己的能力往往估计很低,自信心不足。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的学生天资聪慧,却因毅力和认识不足,阻碍了她们才能的发挥和潜力的开发。尤其是近年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过分呵护、溺爱,致使她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明确学习目标,行为上不能持之以恒,因此,在篮球课中对自己没有信心,怕苦怕累。遇到简单的动作觉得没有激情,遇到太难的动作,就会畏难而退,导致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影响她们上篮球课的兴趣。

三、篮球课兴趣培养的具体方法

1.提高女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结合培养目标,引导女生正确理解篮球运动的目的、任务、地位及作用。从而懂得锻炼身体是自己终身健康的需要,并逐渐地以坚定的毅力终身投入。通过讲解、实例、动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魅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明白上好篮球课的重要性,加深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增强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2.合理的教材搭配

苏霍姆琳斯基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励的地方,就会发现学习兴趣。”由于女同学篮球技能水平较低,要使学生较好的掌握篮球基本技、战术,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教材搭配不合理,女同学不能很好的掌握,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必然产生胆怯和厌烦心理。只有让她们在篮球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提高其学习兴趣。

3.善于运用篮球游戏教学

篮球教学实践已证明,恰当的运用篮球游戏这种“特殊的练习方法”,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能起到其他练习方法难以匹比的作用,并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篮球基本技术枯燥、单调,如果在适当时候安排一些游戏,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枯燥乏味的身体训练中,篮球游戏及篮球秀表演仍能起到提高兴趣、调节情绪、减轻疲劳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由于篮球运动的特点和中专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篮球课上存在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关键在于要积极引导,依据女生心理活动特点和体育教学规律,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巧妙的组织教学,合理实施教学步骤,从而提高女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激发练习热情,完成篮球教学。

参考文献

[1]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柳永青,杜俐,李颖川,陈国瑞.篮球游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第6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基金项目: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五批教研项目“高职体育与‘工学结合’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创新研究”(JY2013122)

作者简介:杨君伟(1964一),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前言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他认为:“新的观点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 西方心理学界认为心理模块性是人类对心理的本质,特别是对“认知加工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认识的一场革命。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 成功的范例是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模块式教学。 模块式教学也被引入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在高职篮球选项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发现,模块式教学不但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技战术,身体素质和知识水平,还能对学生综合素质有影响作用。

体育是最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门学科,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高职体育教学也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载体得到重视,本文因此就篮球模块式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进行实践性研究。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研究法

查阅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育模块式教学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体育模块化教学研究成果, 以此建构了高职篮球教学模块。

1.2 教学实践法

篮球专项教学任课班级6个班,人数230人,教学周期两学期,教学时数每班60学时。

采用篮球模块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篮球基本技术战术练习,以小组配合和团队配合渗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块,改革创新篮球教学方法。

本篮球模块式教学项目设计为:一模块,个人技术项目:运球技术,传、接球技术,投篮技术,突破技术,移动技术;二模块,战术项目:进攻战术,防守战术;三模块,渗入综合素质教育因素的配合项目:小组配合,团队配合。

1.3 问卷调查法

本实践研究的教学模式实施了两个学期,在课程第30周时发放课堂问卷,调查230人,其中女生30人,男生200人。问卷调查内容结果如下表:

2.模块式教学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探讨

2.1在篮球基本技术与基本战术的教学中,运用小组配合与团队配合的方法,使学生在分组练习与比赛中都能有个人技术与集体合作的进步,比如运球技术学习,分三人一组,直线运球过程可以逐个指导,然后再将他们组合成三队,做迎面运球接力比赛。此过程可以很精确的指导学生运球技术,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指导纠正,再利用团队运球竞争游戏,提升学生集体合作能力与进取精神。

2.2 通过模块式教学后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学生选择比例在50%以上的项目有:1学打篮球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76.5%,2传球好能提高团队整体配合,是致胜关键 71.4%,3进攻战术重要65.2%,4防守战术重要和喜欢投篮技术学习63%,5喜欢运球技术学习62.6%,6喜欢突破技术学习58.3%,7想学篮球个人技术 57.4%,8篮球学习提高了我的健康意识57.0%,9相信篮球运动能提高我的分析判断能力 53.5%,10通过篮球比赛更加注重与别人的沟通52.2%,11移动技术(步法练习)51.3%,12篮球比赛增强了我的竞争意识50%。罗列后,可清楚看到,通过模块式教学学生最能意识到篮球教学对其综合素质具有影响,虽然意识到需要与他人配合的传球技术好能提高团队整体配合,是致胜关键,但还是更愿意学习个人技术,比如投篮,运球,突破,都是个人就能完成的项目,说明学生内心本质还是倾向个人操作行为,不喜集体配合。

所以通过通过个人技术练习项目的小组配合练习,使学生有机会多与他人合作,渐渐习惯少数人之间的配合,在过渡到整体配合练习。比如运球比赛是个人的力量影响着整体,再到两人传球配合和进攻防守战术配合、三人传球配合和进攻防守战术配合,最后到5人的进攻防守战术配合。学生已渐渐地熟悉与他人的合作。在整个模块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篮球个人技术、战术,各方面素质尤其是符合国家培养人才需要的素质已经逐步得到提高。

3 结论

第7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摘 要 篮球作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篮球人才的成长。因此,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拟先对当前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方式的现状进行论述,然后重点分析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升篮球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 高校 篮球人才 培养方式 改革创新

近几年来,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方式饱受诟病,教学质量出现了不断下滑的趋势。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显然已经过时,极大的束缚了篮球人才的进步与成长。因此,在这种形式下,必须进行积极的探索,寻找新的篮球人才培养方式。

一、当前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与专业运动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队员的基本功不扎实,对抗程度也比较低,这与我国高校篮球人才培养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指导思想不明确

高校要想办好篮球教育,领导对篮球运动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自从国家试办高水平运动员以来,还没有一个针对高校运动员的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体制机制不健全,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相关的资料显示,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都比较低,同时培养经费也比较短缺,用于体育训练以及参加比赛的经费也比较少。这就导致了高校运动员的整体竞技水平低下,没有实力参加国际性的大赛。在招生问题上,没有一套科学性较强的参照体系,各个高校各行其是。

(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传统的体育对身体能力强调的比较多,而发展到现代化体育之后,光依靠身体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由于训练与学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许多运动员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为了能够训练,放弃文化课学习的现象比较多。这种状况导致高校篮球运动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发展路径变得非常狭窄。一些篮球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很少有人能像姚明一样去当大老板,而是自谋出路。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一些人生活比较艰难。

二、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分析

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在新形势已经凸显出弊端,因此亟需转变思维进行改革创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转变思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不仅仅是篮球教育基地,因此,在高校这种环境下篮球运动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篮球技能,还应该在这种氛围下接受熏陶,提升自己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水平。目前,高校篮球运动对的整体素质与篮球项目的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矛盾正在日益的凸显。传统的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体校―青年队―成年队,这种从小进行专业训练的方式,使得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不符合未来高水平体育竞技运动的发展方向。目前,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基本上已经发挥到了极致水平,要想确保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必须积极的开发运动员的智力潜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二)更新方法,形成篮球人才培养梯队

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以及充足的经费之后,最为关键的是要培养高水平的后备力量,这是高校篮球运动能否取得更大进步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可以借鉴外国的培养模式,在高校建立起文化教育和体育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机制。高水平的运动员后备力量需要从小进行训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连贯的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教育培养体制。高校篮球要想获得发展,健全的人才网络培养体系是必不可少的。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无论是篮球专业课还是文化课,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这样可以激发全体参赛人员的积极性。

(三)多方参与,拓宽融资渠道

高水平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在新形势下,竞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给多方共建高水平运动员人才基地提供了可能。当前情况下,在确保文化特色的同时,要积极的进行商业化的探索,与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在国外,以美国为例,大学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的经费来源比较广泛,通常情况下,运动联合会的会费、发展基金、门票收入以及学校给予的财政上的支援。由于能够带来不菲的收入,所以美国一些大学总能拿出高额的经费来资助进行竞技体育比赛。除此之外,如果比赛获得胜利,还会得到校友的赞助,这无形中又给学校带来了收入。当前,伴随着我国高校篮球联赛市场化发展的不断深化,融资渠道正在不断的被拓宽,因而举办赛事的经费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这种趋势能够给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活力,进而通过不断的比赛实践,队员的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要求必须改变原来的培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取得进步。传统的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竞技体育的要求了,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认真研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高校篮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本文先论述了当前高校篮球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而提出了如何加强创新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期待文章的论述对我国高校篮球人才的培养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韩志强.高校篮球人才培养方式的现状与创新[J].学园.2015.04:89.

第8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方针政策从计划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市场控制,青少年篮球训练也开始进入产业化的萌芽阶段。因此加强对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的研究,无论对江苏省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以后篮球训练事业提供理论依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江苏省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

1.前言

篮球运动是我国群众基础最好的体育运动项目,同时也是青少年最喜爱的运项目之一。进行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不仅有助于扩大体育人口、培养全民健身骨干和篮球后备人才的发掘,而且还能促进青少年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加强青少年篮球业余体育训练,是保证篮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振兴江苏省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第十五届中学生篮球比赛的运动员、20多所篮球训练重点学校及运动员家长、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体育期刊获得相关资料20余篇,其中硕士论文2篇,查阅近年来有关统计学和篮球专著十余本。为本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940份,回收836份,回收率88.9%;其中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91.5%。

2.2.3数理统计法

将搜集来的数据资料在计算机上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对江苏省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现状的分析

3.1.1运动员参加训练的态度

表1青少年对待训练态度统计表

表1表明,所调查各类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在三种不同机制的学校中很喜欢的分别为67.94%、70.90%、71.70%,比较喜欢的为29.01%、27.51%、26.41%,仅有个别运动员不喜欢,表明运动员对待训练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

3.1.2运动员训练时间状况

表2周训练天数统计表

表3日训练天数统计表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市场机制学校的每周训练频数明显低于计划机制学校,而每次训练时又高于半市场机制学校。表明计划机制学校和市场机制学校在训练时间上基本能达到《篮球大纲》要求的18-21个小时,而半市场机制学校的训练时间以五天计算与《篮球大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3.2对影响江苏省青少年业余篮球训练主要因素的分析

青少年业余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受来自竞技体育自身系统的影响外,还受到来自社会等诸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3.2.1教育制度与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不协调

江苏省体育系统培养后备人才主要依托各级计划机制学校,地方政府给予财政支持。教育系统开展课余训练,发展有潜力的人才一般都输送体校进行专业化培养。目前江苏省计划机制学校文化教育质量不高,学生文化素质差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学习好而又有“运动前途”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专门的体育训练,怕影响学习,于是计划机制学校就成为一些文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谋生之路。这样就出现了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问题。

体育系统一直期待能发挥教育系统的资源优势,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服务,但由于双方人才培养上的取向不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业绩的主要指标,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兴趣不大。因此这是教育制度与体育后备人才制度的不协调的根本所在。

3.2.2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机制下的训练体制尚未形成

体育系统的管理思想、管理办法、管理手段的落后,带来的运行机制上仍处于半封闭状态,有的则由于管理不当,造成运动员学习生活和训练比赛中困难重重、退役运动员无法安置。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职能的转变,不可能再投入大量的资金举办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市场体制下的新型训练体系,必须在体育管理上进行体系和机制的创新,将过去的单一的国家培养体系变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体系。

3.2.3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江苏省部分学校经费主要由国家行政拨款,除了少数学校获得企业赞助,尚能维持训练比赛外,大多数学校篮球队经费缺乏。经费的不足不仅导致了体育设施的不齐全、运动器材的短缺,而且还挫伤了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训练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运动成绩的提高。

4.对策与建议

4.1提高对青少年业余篮球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训练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教练员的选用资格和考核。

第9篇:篮球的培养目标范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网球事业得到多方面快速发展,在推动全面健身运动和专项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社会需求的网球人才日渐短缺。对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网球人才需求状况,进而对网球专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最后对网球专修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期对网球教学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网球专修课 教学改革 社会需求

在近几年来,我国网球事业发展得到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就包括大众网球和竞技网球。在我国社会当中,对网球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且对网球人才需求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网球教练。传统的网球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需求,所以需要对网球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网球人才,以此来解决社会需求。

一、社会网球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

网球运动与足球、篮球运动都具有一定相同的特征,都十分具有健身、娱乐大众的作用以及很高的观赏性,但是网球又不同于足球和篮球等运动项目,网球运动没有足球和篮球那么高的普及率,许多新手在学习网球过程中都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孕育而生一种职业为网球陪练员,为了满足于社会的需要,有部分退役网球运动员、网球专业学生以及网球运动爱好者等人群加入了网球陪练员的行列,这一行为举动也十分符合当今人们对网球的需求,也能够让网球运动得以普及。由权威调查分析报告得出:我国城市个人健身消费年增长速率为30%,远远高出世界增长速度10%。在对我国部分城市调查当中显示,网球俱乐部当中对于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十分紧缺。当今对网球陪练员的要求不再停留在网球知识教授的层面上,陪练员需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运动过程中伤病预防以及优质的服务质量。伴随着网球运动逐渐流行,人们对网球爱好的热度也逐渐升温,对此在社会上诸多网球俱乐部等组织对网球陪练员的需求逐渐增加。所以,应当顺应潮流,迎接机遇,大力培养出新型高素质网球复合型人才。

二、网球专修课程改革必要性

高校培养目标直接影响到网球人才培养,对于今后人才发展走向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后进去社会的就业问题。所以为了顺应社会对于人才需求,让网球专业学生在校园当中学习到更多与社会接轨知识,让网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提高就业率。有必要对学生开展专业培训,让网球专业学生充分掌握网球运动的各项技能、网球理论知识、科学健身法、日常训练技巧、比赛战术布置、网球运动各项规则等,通过掌握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胜任网球培训员、网球教练、网球俱乐部管理员等职业。让网球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够得到切实的效应,培养出网球专业学生扎实的网球专业技能、科学创新精神、掌控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三、网球专修课程教学改革及案例分析

(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一致性

有一位政协委员曾发表言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发展趋势不能够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压力。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应当由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控和反应,从而反应到教育相关部门,教育部门通过市场人才的需求,对专业人才数量进行控制、对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满足于社会的需求。

对于网球专业,社会对于网球培训员的需求供不应求,应当适当调整网球专业人才数量以及发展方向,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满足于社会的网球技能。在对面社会对网球技能的多方面需求,网球专业课程应当顺应主流,朝着全面化趋势发展。

(二)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学生专业能力

一个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该专业学习的核心所在,倘若网球专业想要实现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尤其重要。对于网球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顺应社会需求,学生通过学习到社会上所缺乏的技能与知识,这能够大大加强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就目前我国对网球人才专业知识的需求来看,网球专业课程应该得到相应的调整。在网球课程当中划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其中必修课程当中包含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公共基础课,在所有的课程当中,专业核心课竟然只占总课时的35.6%,还未达到总课时的一般,专业基础课也只占总课时的23.6%,也就是说剩余的40.8%的课时都是与网球专业课程联系不大的课程。通过一项调查表明有95%的网球专业学生更愿意上与网球相关性较高的课程,例如:网球技战术、网球运动与损伤等课程;90%的网球专业学生认为可以删减部分与网球联系不大的课程,例如,武术、写作等课程。

(三)案例分析

在《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门课当中,学生重点学习网球运动当中基础网球技巧,详细了解发球技巧,掌握击球技术等技能。这门基础课程对于网球专业学生来说,其难度一般,但是学生还需要掌握到学习这些技能的技巧,怎么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并掌握这门基础课程,并开展学生授课课程,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传授网球技能,在毕业之后,从事网球陪练员等职业能够更加容易的传授学员网球技巧,让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能够与社会岗位接轨。

四、总结

我国网球运动的快速普及使得部分网球人才供给不足,需要网球专业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所转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对网球专修课程教学改革,针对社会需求培养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网球人才。

参考文献:

[1] 姬乃春.构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研究[J].天中学刊.2010(0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