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

第1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交通行业 科技信用 科技活动 失信行为

随着交通行业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技资源在科技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科技工作者为追逐学术荣誉及相关利益,部分科技工作者违规获取科技资源,引发了科技活动中的失信行为,严重地浪费国家有限的公共资源, 偏离科技活动实施的目标,违背了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因此,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科技信用

信用是履行诺言的一种行为,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2004年9月,国家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明确“科技信用是指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或机构的职业信用,是对个人或机构在从事科技活动时遵守正式承诺、履行约定义务、遵守科技界公认行为准则的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评价”[1]。

科技信用具有伦理、法律和经济3个维度的含义[2]。在伦理方面,指学术道德或科研诚信;在法律方面,指知识产权的归属;在经济方面,指科技活动是一种交易活动,如科技工作者获得科技项目立项,得到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完成约定的任务,即完成了一项交易。

1.2 科技信用管理主体

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是指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或机构),可归纳为执行者、评价者以及管理者。(见图1)

(1)科技活动的执行者。执行者是指科技活动申请和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个人或机构,如项目承担单位、项目主持人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3]。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过程包括项目申请与立项、经费管理、项目实施(进度管理、组织协调、项目研究)、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4]。执行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材料与信息是否真实、抄袭、篡改数据等。

(2)科技活动的评价者。评价者是指科技活动评价评估过程中涉及到的评审专家和评估机构,主要负责科技活动立项评审、过程管理和结题验收时开展相关评审与咨询工作[5]。评价者的评价为项目管理与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评价者的科技信用管理包括工作态度及评审时是否公平、公正。

(3)科技活动的管理者。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与监督职能的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机构或人员。管理者科技信用管理包括是否公平、公正开展管理与监督工作、服务情况等[6]。

2 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及分析

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不仅阻碍了科技事业发展,并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损害,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能有效惩治各种扰乱社会秩序的失信主体,能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的管理规范,并提升全社会的科技信用意识,突出科技信用管理的重要性[7]。因此,我国科技部及交通行业均建立了基本符合国际惯例、相对完善的科技信用体系。

(1)2004年9月,科技部首次《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Q定》,第一次以国家文件形式阐述了科技信用的概念,明确科技信用管理的意义、原则、依据及方向,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制度提供了指导性设计框架和方向[1]。该《决定》提出“让守信者得到鼓励,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信用管理理念,涉及的科技信用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3]。

(2)2006年11月,科技部再次发力,《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明确科研不端行为的范围和惩罚机制,建立调查和处理机构[8]。该《办法》有效将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推向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评价者。

(3)2011年8月,交通部了《交通运输部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科技资源分配的合理性、科学性,规范科技信用行为,该办法明确科技信用的主体、信用信息、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内容[9]。该《办法》有效规范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并具体到可操作层面,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执行者。

(4)2016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科技部印发了《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严重失信行为记录暂行规定》,提出要规范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相关管理工作,保证科技计划和项目目标实现及财政资金安全,推进依法行政[10]。该规定进一步强化科技信用管理工作,涉及的科技信用管理主体有管理者、执行者、评价者。

除以上科技部、交通部制定的相关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之外,国家层面还有国务院、国家基金委员会、教育部等纷纷符合自身特点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地方层面有浙江、江苏、广东、宁夏、新疆、深圳等省市相关政府部门也了科技信用管理制度。综上可知,我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为科技信用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

3 科技信用失信行为及原因

3.1 科技信用失信行为

在交通行业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失信行为发生在整个科技活动过程中,包括学科规划、项目设置、组织协调、项目申报与立项、执行、专家咨询、结题验收、成果产出与转化等环节[11]。科技信用的失信行为针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执行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申报、执行、验收过程中,执行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申报时夸大或虚报自身的研究能力及多头申报;执行时擅自更改研究内容和任务或违规使用项目经费;结题时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篡改科研数据等。

(2)评价者失信行为表现。项目立项评审、科技咨询与验收评审过程中,评价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评审时违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夸大项目成果价值,隐瞒、弱化存在的问题,贬低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优秀成果,泄露或侵占评审材料。

(3)管理者失信行为表现。在科技活动监督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不按要求认真核对审查申报信息的真实性,与相关申报单位串谋,隐瞒捏造事实,骗取项目经费等。

3.2 科技信用失信原因

造成交通行业科技活动失信行为的深层原因,既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也涉及到科技信用主体和具体操作等微观层面。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价值冲突。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利益关系正在不断变化中。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在新旧更替之间不断发生冲突,这是导致科技信用缺失的深层社会根源。

(2)科技活动主体的信用意识不强。

伴随着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其职业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要想获得科学职业上的成功,就必须争取有限的科研经费,招揽优秀的后备力量,抢占稀缺的学术高地。在如此严峻科研环境下,科技信用意识不强的科技信用主体,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难免有人试图通过特殊捷径获取科研资源,从而造成失信行为。

(3)失信成本低、风险小。

我国政府对科研领域的监督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主要是科技信用方面奖惩机制不完善,出现了科技信用失信的成本低、风险小。同时,交通行业对失信行为缺少必要的群众监督以及监控机制,过分依赖于科技从业人员的自律意识。

(4)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在科研项目管理中,部分科技资源分配做不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公开,大部分科技资源无法共享。虽然我国制定了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由于可操作不强,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甚至存在违规使用经费的现象。

4 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科技信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致力于提高科技信用管理的可操作性,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科技信用评价与管理。管理制度应细化到可操作层面,包括评价指标体系、评级应用、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完善。

4.2 建立科技信用管理共享机制

当前,交通行业科技资源分散于不同部门,为消除科技信用管理的“信息孤岛”,解决信息不对称、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关的信用管理的共享机制,实现科技、金融、工商、公安等部门

的信用信息对接,实现科技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信用等级开放共享的美好愿景。

4.3 提高失信成本

提高失信成本,对于失信行为要坚持“零容忍”。在科技活动管理过程中,执行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申报、评奖等资格或撤回经费支持等;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评审资格;管理者评价者一旦发生了失信行为,经审核证实后,取消其管理资格。

4.4 提高科技信用意识

科技信用在科学工作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建立良好的科技信用体系,有利于科技事业的发展,但树立正确的科技信用意识对个人信用和集体信用也非常重要。提高执行者、评价者、管理者科技信用意识,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能有效预防科技信用失信行为的发生。此外,社会公众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

5 结语

科技信用建设是科技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完善交通行业科技信用管理制度、信共享机制、提高失信成本和信用意识,有利于交通行I科技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推进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总之,创造良好的科技信用氛围、建立完善的科技信用监督管理机制,绝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全体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长期努力。

参考文献

[1]科技部.关于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建立信用管理制度的决定[Z].2004-09-02.

[2]王文寅.科技信用风险管理[M].科学出版社,2015.

[3]郑春梅.我国科技计划信用管理研究[D].东北大学,2006.

[4]郭德政.科技信用信息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4(10):166-168.

[5]王芳,张r元,黄保庆,等.负向半定量同行评议方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中的探讨[J].吉林农业,2014(8):88.

[6]刘洁.国家科技管理中信用机制的引入[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1):65-68.

[7]张明龙,张琼妮.中国建立科研诚信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2(3):124-125.

[8]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6,14(6):1-3.

[9]交通部.交通运输部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试行)[Z].2011-08-03.

第2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0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我省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发〔2007〕17号文件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工作措施,结合闽政〔2004〕10号和闽政办〔2005〕3号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基础工作,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把这项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按照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进行督查和责任追究,确保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尚未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的设区市和省级单位,要抓紧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并落实工作方案。省信用办和省监察厅要抓好督促检查。

二、加快推进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服务水平。健全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包括企业法人、中介机构、其他经营性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下同)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支持省政府特许经营的省企业征信机构及时对全省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上公开的企业信息进行征集,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制定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省企业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必须依法披露,并在监管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加快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广泛利用征信机构的征信调查、信息征集、资信评级、催收欠款、咨询培训和研究报告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改善财务结构,实现信用增级,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公信力,改善自身贷款条件,扩大融资规模。积极推广和使用企业信用产品,制定便利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和分类管理流程,建立适应我省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授信范围和监管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行我省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孵化服务。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银监局牵头,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配合。

加强行业协会信用建设,各行业协会、商会要牵头制定行业的信用建设规划和行规行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会员的诚实守信行为进行表彰,对会员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行业评议和失信惩戒。帮助会员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为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使信用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此项工作由省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二)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信用度。扩大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覆盖面,当前要继续推进经济鉴证类和律师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同时要将劳动服务、婚姻、知识产权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列入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范围。要抓好中介机构信用的基础建设工作,健全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定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工作的实施办法,完善相关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开展信用检查工作,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管理、营销活动和宣传推介行为,促进中介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服务。此项工作由省相关主管部门牵头负责。

(三)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和实施我省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推进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共享,逐步整合各相关部门拥有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提高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扩大个人信用体系的覆盖面,实现依法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评估、披露、奖惩体系。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三、加快推进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一)推进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业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系统,充分利用信用信息资源,加强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健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二)推进税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依托“金税”系统建设,完善与提升纳税人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纳税人税收信用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评价、管理和使用机制。积极运用省国税局、地税局集中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数据资源优势和第三方信息共享资源,加强税收信用产品的加工与处理,规范开展纳税信用评定,并通过分级、分类、属地管理方式,实施对A级信用等级的激励优惠,对B级信用等级的辅导宣传,对C级、D级重点监控和动态管理措施,促进纳税人增强税收信用意识。依法开展欠税公告,加大对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曝光,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此项工作由省国税局、地税局负责。

(三)完善工商合同守信管理体系。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健全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考核标准,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考评机制,对企业的信用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企业增强合同守信意识。此项工作由省工商局负责。

(四)完善产品质量信用管理体系。依托“金质”等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推进企业产品电子监管网建设,定期产品质量信息。制定质量信用分类办法,构建质量信用信息网络,收集信用记录,评定质量信用类型,实施分类监管,建立质量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此项工作由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按照《*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省食品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此项工作由省食安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五)开展价格信用管理工作。开展价格诚信承诺单位信用管理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公示价格诚信承诺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开展价格信用建设单位辅导工作,对于价格信用基础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但在价格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的单位,通过培训辅导加以完善。开展价格信用等级认证工作,对申请企业的价格信用能力进行确认。此项工作由省物价局负责。

(六)完善商务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加快“*省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我省商务领域信用记录电子化,定期信用信息,建立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和机制,并应用信用约束手段,实行商务领域信用分类管理。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法定职能,制定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健全对本行业管理对象信用分类监管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信用信息征集办法,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办法,以及奖惩的制度与措施。此项工作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八)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依法实现联合监管。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托省企业征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依法逐步将工商、税务、质监、物价等部门各自拥有的本省信用管理数据库通过“数字*”政务网进行相连,使政府各职能部门采集的监管对象信用信息能够互联共享,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和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九)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监管部门、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市场联防机制,制定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政策法规,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通过推行行政性、监管性、市场性、社会性、司法性等五类失信制裁联防机制,对失信主体依法进行负面信用记录公示、警告提示、限制信贷、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司法处罚等惩戒。同时,要相应健全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给予简化手续、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此项由省工商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四、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切实推进信用法规建设。省各牵头责任部门应加快起草、推动出台有关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查询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培育信用市场需求、信用服务机构管理、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信用信息网络管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等方面的规章和相关制度,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法规,使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出台的《*省加快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工作意见》,明确培育信用需求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带头使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信用产品,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管理工作。引导各类主体应用信用产品和服务,扩大信用经济规模,降低交易风险。

第3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信用;成因;危害;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23-0071-02

一、企业信用缺失的成因

中国处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始时期,竞争秩序混乱,企业信用严重缺失,是人们感受最深、最为痛切的现象之一。引起这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益驱动。目前企业失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失信者很少或不需支付失信成本,反而可以从失信中获得相当的利益。这种极不正常现象的存在,一些企业自然就会置信用而不顾,选择失信这条低成本的获利途径。很多企业经营者以无形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经营理念支配了企业的行为,利令智昏,使其丧失了职业道德。他们只盯着短期利益,根本不懂“君子生财,取之有道”、不懂诚信是企业的最大战略、不懂诚信是永远可靠的资本。

2.道德失范。在社会道德规范不健全的条件下,失信者根本不讲道德,表现出不惜侵犯他人利益而追求私利的贪婪性和疯狂性。反过来,这种丧失道德之风,同时更加剧了企业信用缺失程度。尤其是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使一些追求暴利的经营者,在利润的驱动下以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以获取暴利。民间有句俗话:“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经商需要奸猾,只有不守信用才能赚到钱,这种思想根源是产生信用意识淡薄的基础。在商业交易中,应付货款拖欠不还、到期贷款不予偿还、贷款利息不予清偿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借款偿还的信用意识十分淡薄,这都无不与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意识挂钩。

3.监管不力。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没有优秀的信用管理人员。目前,尚未形成一种完整的对企业、经营者和整个市场经济行为的监督管理制度,虽然有了某种监管制度,但是执行者由于思想意识不够重视,无法完全的对失信者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到位。

4.惩罚不严。在多数情况下,对失信者违法行为打击不力,执法不严,往往按某种法律条文低限惩处。这不仅达不到震慑违法者的目的,在客观上还助长了企业失信之风的滋长。例如,对制假售假,《中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等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仿冒他人产品的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从这些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商来说,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够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所以,从查处的制假售假案件来看,屡犯、惯犯多,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目前的惩处力度并不足以使制假售假者感到害怕。长期以来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较为严重,因而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企业信用行为缺乏“硬约束”,致使目前社会上许多企业钻法律的空子,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债务等。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危害

1.个别企业见利忘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甚至制造和销售有毒物品。为了利益,企业失信,继而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据研究统计:中国每年因见利忘义、诚信缺失造成经济损失达5 855亿元人民币!至今,这个数据只见增长,问题非常严重。

2.商业欺诈,以假乱真,质量欺骗,坑蒙拐骗。据调查,中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有40亿份,合同涉及的金额达140亿元,而履约率只有50%;中国每年因逃避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 800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假冒产品所造成的各种损失达2 000亿元;中国经济合同失效问题较为严重,由于一些企业不讲信用,互相拖欠货物构成连环债的资金总额达3 000~4 000亿元,占全国流动资金的20%;中国市场交易中因信用缺失、经济秩序问题的损失已占到中国GDP的10%~20%,每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 855亿元。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加大了企业交易和管理成本。

3.虚假信息,花样翻新,误导消费。从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看,在2005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3.02万件,停止虚假广告4.07万件,曝光典型违法案件2 300件。

4.企业信息失真,隐瞒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拖欠税款,偷税漏税。企业信息失真主要表现在:财务会计报告虚假,经营状况虚假,资产存量虚假,产品质量虚假,知识产权虚假等等,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一个企业的范围。制造虚假信息的经营者苟且获利,又助长进一步制造虚假的动力。虚假信息的恶果,就是信用资源衰退,交易双方都不敢利用对方的信用。

5.欠债逃债现象极其严重。表现为: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占用客户的货款、银行的货款、假破产真逃债等。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逾期的应收账款占贸易额的比重这一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仅是0.25%~0.5%;而中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20倍!除了恶意欠债有日益蔓延之势之外,恶意逃债的现象也日见严重。

三、避免信用缺失的措施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诚信,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原则为一切市场参加者树立了一个“诚实商人”的道德标准,隐约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企业应该本着公平交易,货真价实,笃守信用,童叟无欺,和气生财,乐善好施,“买卖不成仁义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理念诚信生财。“诚交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这些广为流传的话,都反映了重诚信、讲谦和的经商作风,都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的老字号店铺,人们常称它们有一块金字招牌,它们之所以能够久负盛名,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注重信誉,注重商德。

2.加快信用立法,加大依法惩处力度,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中国政府在推动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中主要发挥宣传、立法、政策引导和惩戒的作用。如:防止诚信原则适用范围的盲目扩大,注意加强对法官依诚信原则进行自由裁量的限制。在司法中法官须依诚信原则通过对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的平衡来得出公正的判决。加强对规范市场交易行为的刑事立法,对违背诚实守信原则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债权得到保护,债务得以履行。中国企业的信用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关。因此,一定要加快政企分开的步伐,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

3.加强现代产权制度建设。“十五大”早已提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按照《公司法》内容,加快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使国有企业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资本金机制,不断补充资本金,正本清源,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增强企业的经济支付能力。同时要加快企业制约监督机制建设,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4.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公示制度。在企业信用管理上,进行打包评审,由政府建立信用评估体系,对不讲信用企业进行披露公示,加大其违约成本。要建立起集企业生产经营、依法纳税、贷款偿还、产品服务质量于一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企业信用档案,将税务、工商、银行、技术监督等部门在监管过程中形成的信用信息,整合于企业信用档案之中。要充分利用政府网站以及电视、报刊等媒介,向社会公开企业信用状况,利用舆论和社会的监督作用,使失信者、违法经营者无立足藏身之处,同时也促进企业加强合同管理,使企业严格履行合同,营造良好的信誉氛围,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进而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5.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加强对误导消费者的广告等信息的监管力度。这主要是利用经济手段,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处力度,使失信企业受到应有的惩罚、承担相应的责任、付出高昂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堵住企业置信用不顾、选择失信、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这条低成本获利的途径。进而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遏制企业失信行为,使企业畏惧这种严厉后果而不敢失信于他人,从根本上达到警示或威慑失信者的作用,推动中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联合治理,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政府部门一定要确保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不干预银行信贷经营活动,按照市场规则为经营者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项目让银行自由选择。进而吸收先进思想,创新信用管理,亦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办法,针对我们的具体情况,加强管理,对那些不守信用的企业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各种高消费行为进行严厉管束。清理“三角债”,帮助银行清收贷款本金及利息,加强对企业信用的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营造出良好的企业信用氛围。针对人民银行,开展信用专项整治活动,公布不守信用企业的“黑名单”,制裁信用失范企业,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路可逃”,让失信企业为其不讲信用而付出代价。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的优势,建立全社会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特别是全社会金融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逐步消除信用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现象,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信用信息网络,以科技手段防范风险,使失信者失去生存的空间。针对商业银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信贷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从制度上约束信贷人员,降低信贷资产的“道德风险”。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加强贷款以后的管理,密切跟踪监测信贷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做到信息灵通,反应迅捷,措施有力。我们必须按照市场要求办事,加快授信工作,推行差别服务,进行联合治理,营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钱寿海.诚信缺失的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EB/OL].依法治市综合网,2004-07-11.

[2] 田荒.发掘历史底蕴 弘扬商业文化[J].企业文化,1996,(4).

[3] 贾春峰.信誉高于一切—论商德建设[N].人民日报,1995-10-20.

[4] 刘秀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商业道德[J].商业经济研究,1997, (2).

第4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2008年下半年以来,各种经济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体下滑趋势明显,而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金融危机深度演化,并向全球主要经济体蔓延,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黯淡。在这种背景下,小额信贷这种本来主要以服务穷人为宗旨的金融载体开始被重视,各地方政府纷纷通过各种鼓励性政策措施,来激活小额贷款公司这种模式,试图给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送去必要的融资服务,缓解流动性困境,为经济重添活力。不过很显然,相比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小额贷款模式本身能提供的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在笔者看来,目前政府机构推出的各种指导意见或者管理办法,行政监管色彩浓厚,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行为干预明显,这种过度监管之下的小额贷款机制是否能承载哪怕是杯水车薪的功能,都实在令人质疑。

以银监会和央行联合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为例。这份指导意见原则上对小额贷款业务采取了非审慎监管策略,将监管权下放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允许小额贷款公司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并且,允许小额贷款公司根据其他有关政策规定升级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的法律地位、资金来源、未来前途有了保证。不过,这份指导意见的基调依然显得保守,其中一个条款“单一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关联方持有的股份,不得超过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总额的10%”虽然是基于分散风险考虑,但是这种行政权力主导的强化股权结构分散性的做法,人为地提高了资本组合的交易成本,也不利于公司的有效治理,同时更使得国内外一些真正拥有小额信贷经验和投资意愿的机构望而却步。

以浙江省2008年7月23日推出的《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为例。这个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大幅度提高了注册资金的门槛,同时规定外国自然人、企业或其他组织不得投资,外商投资企业也不得投资。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只能采用货币形式出资,不能以实物、知识产权和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形式出资。无疑,这些限制性条款的合理性是值得质疑的。

以地方政府监管规程为例。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数目,浙江省进行了宏观数量控制。规定试点期间,原则上在每个县(市、区)只能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列入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杭州市、温州市、嘉兴市、台州市可增加5家试点名额,而温州市政府7月14日 的《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操作规程(暂行)》中,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人员学历作出了规定,其中,申请小额贷款公司的董事长和主要经营层应从事银行业工作两年以上,或者从事相关经济工作5年以上,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董事长还应该是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有信用(讲诚信)、有一定金融知识、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士。

其实银监会和央行联合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已经就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意味着对低端金融服务仅仅开了一道窄门,离学界和业界期待的金融开放尚有很大的距离。而现在一些省、市级政府不断增加的限制性条款虽然其初衷是为了金融安全,但如此一来却把这扇门越开越小,以致在这样的限制性条件下,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门槛越来越高,运作环境越来越不友善,小额贷款模式给予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变得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起来。

小额贷款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无论在需求开发、日常经营,还是产品设计、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方面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我们需要向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学习,鼓励外资参与,提高小额信贷企业的经营水平。把外资的门堵死,将不利于小额信贷企业的正常发展。

过度强调限制的监管模式还容易导致的其他一些问题

僧多粥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同样拿浙江省为例,由于小额信贷公司具备逐步走向金融机构的前景,因此许多企业和个人热抢这个牌照,甚至出现一百多家企业抢一块牌照的火爆场面。而根据《温州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操作规程(暂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发起人得是工商信用管理AAA级企业,而且是管理规范、信用优良、实力雄厚的当地民营骨干企业。其他法人、自然人股东应符合《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办法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据媒体报道,温州有近千家企业递交了申报材料。而8月29日的消息是,温州市公示首批小额贷款公司发起人――瑞安、永嘉、苍南三地分别由其处的最大民营企业――华峰集团、奥康集团、天信投资集团摘得,之前呼声极高的担保公司悉数落选。而在9月29日,海宁宏达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注册资本1.6亿元,由12位企业法人和3位自然人投资成立,当地民营企业――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主发起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宏达是以纺织业起家,并没有任何金融服务经验。

“筛选标准”不透明,隐患重重如何从数量如此众多的申请者中确定最后的赢家,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多作解释,对政府机构如何对申报企业进行资质审核和何为最后决定的理由,人们都无从了解,因此那些胜出的未必服众,那些失败的则一定悻悻然。而不透明的过程本身又最容易滋生腐败,这些都将损害人们对政府的认同感。

第5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外贸;发展现状;跨境电子商务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目前跨境电子商务主要有B2B,B2C和C2C三种模式。B2B模式下,企业一般是通过在线上广告和信息,而在线下进行商品成交和通关,这在本质上还是传统贸易的范畴。而在B2C这种模式下,企业主要通过航空小包、邮寄和快递等方式来面向广大消费者销售个人消费品。

一、跨境电子商务相比于传统国际贸易形式的优势

跨境电子商务是近几年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它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使国际间商品、服务与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和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相比,跨境电子商务的优势非常突出。正是这些突出的优势使得跨境电商能在传统的贸易低迷状态中迅速兴起和发展。首先,跨境电商使人们更加方便的获取到商品和服务信息。大量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贸易信息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聚集,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这些产品和服务信息能够直达全球消费者的手里,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其次,跨境电商的企业直接面向全球市场,降低了对外贸易市场的进入障碍,各种丰富的差异化的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扩大了商品的进出口贸易范围。再次,跨境电商使得在线交易更加方便和快捷,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瞬间交易信息、单证传递、购买支付等行为的完成已经成为了可能。最后,跨境网上交易批量小、频率高。在一个流通渠道逐渐减少和商品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下,逐渐兴起的跨境电商使得线上对外贸易商品价格不断降低并且趋于一致,很多的消费者开始跨境网购,这也促使跨境网络零售出现了单笔交易批量小、交易批次多、频率高等特征。

二、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

1.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拥有越来越高的比重

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增长率为35.48%,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89%。我国的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不少于5000家,而境内进行跨境电商活动的企业就有20万家之多。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预测,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从2008年的0.8万亿元增长到6.5万亿元,占整个外贸规模的19%,年均增速近30%。

2.跨境电商主导出口业务,出口跨境电商有望延续快速发展态势

我国跨境电商平均出口占比近九成。其中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中出口占比达到86.7%,进口占比在13.3%。预计未来几年跨境电商进口的份额占比将逐步提升,随着网购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消费者网购习惯的形成,未来进口电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占比也将逐步提升,尤其是以海淘为代表的境外购物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国内消费者的青睐,所以跨境电商进口份额占比将会保持相对平稳缓慢的提升。

3.跨境电商以B2B业务为主,B2C跨境模式逐渐兴起且有扩大的趋势

按照运营模式跨境电商可分为跨境B2B和跨境零售(B2C、C2C)。而在跨境电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外贸B2B,以阿里巴巴与环球资源为代表的B2B模式主要是信息与广告为主,凭借收取会员费和营销推广费盈利。而零售跨境电商直面终端客户,目前在跨境电商中比重较低。从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看,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到92.4%,占据绝对优势,预计2017年我国跨境电商中B2B交易占比仍将达到89%左右。同时,国家政策对跨境电商的扶持力度大幅提高,体现出其作为发展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这为跨境电商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内生性动力。

三、跨境电商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跨境电商交易信用问题突出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网络虚拟性和开放性的基础上的,因此参与者不确定的信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供应商提供的假冒伪劣产品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弊病,经常会发生因为侵犯知识产权而被海关扣留仿冒产品的事件。而跨境电子商务更需要完善跨区域和跨文化的信用体制,以便支持比国内电子商务更复杂的交易环境。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法律规定,没有统一的信用,很多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都不能很好的应用到跨境电子商务领域,而美国和欧盟这些信用体系建设及管理相对完备的国家尚不能很好的应用,何况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滞后很多的中国呢?

2.跨境电商物流业滞后发展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利用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线上商品交易与线下货物配送是整个产业链中不可分割的上下两环,二者发展必须相辅相成。如今线上商品交易如火如荼,这几年迅速发展,而我国的线下跨境电商物流由于物流周期很长、收货时间波动大以及涉及跨境各国政策不同,无法自建物流。物流业明显滞后,准备不足的物流运输渠道显然无法追赶当今跨境外贸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步伐。

3.跨境电商海关不易通关

目前跨境电商的发展存在着最大的阻碍就是海关通关问题。虽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畅通,但商品的自由流动仍受制于国界,进出口货物通关,是任何跨境电子商务都无法逾越的障碍。即便是小额跨境电商也可能因为进出口货物数量超过海关规定而被要求申报。而消费者和卖家也常常会为一系列繁琐的手续及费用而买单。另外,也经常会发生一些因为申报不合格而使商品滞留在海关,从而消费者无法收到商品的现象。

4.跨境电商缺乏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市场主体的利益。但目前我国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许多有关跨境电商的问题,如通关、商检、退税、结汇、消费者权益、交易纠纷、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都需要法律法规予以保障。而因为跨境电子商务和传统的外贸在流通和支付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现行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法规不能满足跨境电商的发展需要。

四、跨境电商发展提出的建议

1.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信用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跨境电子商务的信用建设上,通过公开和共享信用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另外还可以建立奖惩联动机制,增强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意识,使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的秩序变得更加规范。最后还可以通过加强各国政府之间的密切合作来弥补各国缺乏统一信用标识的缺憾。

2.建立一体化跨境物流系统

物流问题成了跨境电商发展的瓶颈,建立一体化的跨境物流系统成为了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拥有整合多家物流的能力,不断的积累数据,了解价格、速度、性价比、通关能力最优的投送方式,集订单、库存、仓储、配送及运输管理于一体,这样就可以有效的破除跨境物流发展中的桎梏。另外还可以在海外建立仓库来解决小包时代过高的成本和漫长的配送周期等问题。

3.提供通关、退税和结汇的一站式服务

跨境电商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通关、退税和结汇。如果用传统的贸易结汇方式来对待跨境电子商务的结汇,这会变得非常复杂。因为现在的跨境电子商务产品的出口大部分是以邮件的方式通关的,所以根据目前的通关管理制度退税,这是很难的。而通过跨境第三方支付企业来结汇,会存在第三方支付平台非法流通资金的问题。因此可以加强企业、海关、税务、工商和外管等多方面的互相协作能力,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通关、结汇、退税、邮包寄递等一站式服务,来提高跨境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和水平。

4.建立跨境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为了规范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需要形成相应的制度保障。因此我们在制定交易、物流、税收、通关和结汇等管理办法的同时,需要结合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建立与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黎轩.浅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14(33):3-3.

[2]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研究.对外经贸实务,2012(2).

第6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一、优化准入环境,鼓励投资创业。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落实服务承诺制、一审一核制和首席代表制等便民措施,大力提倡马上办、主动办、限时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凡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营的服务行业和项目,都允许经营,且允许一人多照从事个体经营;对一般业企业降低注册资本最低限额,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外,一律降低到3万元人民币;对申请网上经营的企业、个体户,名称可依申请使用“电子商务”、“网店”;对登记材料齐全、申请事项简单的实施当场登记制;对新引进重点项目、第三产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规模企业、龙头企业和残疾人、大学生、下岗职工、退伍军人自主创业以及冠无区域名或省名、申报知名商号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专人专件办理,提前介入,全程跟踪,延伸服务;积极推行企业名称远程核准,加快网上核准登记和网上年检工作进程,运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登记工作效能。

二、发挥职能优势,扶持做大做强。对高新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文化和旅游企业取冠“××”省名的,注册资本放宽到200万元;文化、旅游、农业开发机构、中介服务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母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3000万元。完善品牌建设梯次培育机制,重点扶持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特色行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今年全区新增省著名商标2件、市著名商标5件以上,同时对产品品质好、经营规模大的外向型重点企业,鼓励商标国际注册,上门指导,重点培育。

三、盘活存量资本,引导多元融资。大力宣传《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等政策法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办理股权出资、股权出质登记、商标专用权质押,促进资本自由流转并盘活企业存量资本,通过工商部门出面与银行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新渠道。发挥企业动产抵押登记职能,重点做好船坞、码头、船台抵押登记;开展反担保抵押登记,搭建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发展,并加强日常监管。推动金融机构对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农业生产经营者,以现有或将有的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进行抵押贷款,切实加大对创业群体的信贷扶持力度。

四、落实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对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免于工商登记;对农民在农贸市场或者当地政府指定区域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免于工商登记;支持和鼓励渔农民发展家庭加工业,对未涉及前置审批的季节性加工户,实行登记预备制;对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军人以及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建筑业、娱乐业、广告业、房屋中介、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行业除外),自首次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费和证照费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于渔农民专业合作社免收注册登记费。

五、携手民营企业,解难题树信心。深入开展“工商进企业、服务促发展”活动,继续帮扶百家中小企业,实施派驻工商联络员,依托工商职能,尽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指导企业向产学研拓展,向品牌、信誉建设和产后服务延伸,帮助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和内部管理,调整经营方向。开展“科学发展观进民企”活动,引导企业对发展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自我剖析,并搭建企业家交流服务平台,组织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热点问题,加强合作,共同提高应对危机的信心和能力。建立“维权护企”联系制度和执法协作机制,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利用企业年检,建立企业信用风险预警制度,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日趋规范。根据对接大桥经济的要求,对重点行业、传统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进行调研,找准发展制约瓶颈,并充分运用工商信息资源,经济主体运行深度分析报告,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资讯。

六、突出扶农特色,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合同示范文本,在涉农企业和农户中开展“守合同重信用”评选活动。切实发挥订单农业指导站的宣传、培训和指导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经纪人在带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引领人作用,对农村经纪人实行备案制,不收取费用。主动介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与服务,开展相关合同示范文本的推广和备案工作,以维护农民利益。积极参与汽车城、钢材和油品交易中心、建材集散市场、西码头水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农村农贸市场提升改造,鼓励渔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兴办各类经济主体,大力支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服务。贯彻落实“三年百家农家乐行动计划”,扶持引导基础条件好的渔家农家餐馆、家庭旅馆改造升级为“农家乐”、“渔家乐”,扶持具有定海特色的休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促进全区第三产业发展。

第7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对策

电子商务与网上支付对当今市场的渗透可谓齐头并进,势不可挡。如今很多产业都涉及到电子商务,与以前的传统行业注重实地交易的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中尤其突出的优势是简便快捷。电子商务是指通过电脑和网络来完成商品交易、结算等一系列商业活动过程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消除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运作时间。而所谓的网上支付就是利用商业银行开通的网上银行业务,采用数字签章(电子签章)的安全防护技术认证措施,使客户不必出门,不必开支票,不必贴邮票,就能经由网络迅速地完成款项支付、资金划转的电子转账作业。

对于传统公司来说,电子商务是新的发展工具和销售手段。因此,如何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模式、提升利润价值、增加信誉程度、实现网上收付款功能就成为建设企业电子商务网站的首要问题。今年以来,随着政府政策不断完善、网上支付实现并突破瓶径,电子商务行业火爆发展等外在原因的促进,建设专业、稳定、安全,具备时时网上支付功能的新型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正在成为市场需求的主要方向。

一、当前电子商务中存在的问题

1.网上支付业务的供给存在很大局限

主要表现在跨行网上支付难度大,各银行网上支付的标准不同。我国的金融电子化系统是在无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自建立起来的,由于缺乏处理大规模联机事务的经验,在系统建设中标准化意识不强,开发的各类业务系统缺乏统一的业务规范和信息格式标准,即便在同一银行系统内的各业务系统也无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就增加了全国银行间网络互联的难度,从而影响了网上支付业务的拓展。由于以前的传统产业采用的都是实时实地交易的模式,只要两人面对面洽谈就能商讨解决好一切的问题,并不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所以有关网上支付业务的扩展大多企业都并不注重,以致造成现在这种局限性的存在。但继4月1日首部电子商务成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之后,央行也于近日了《电子支付指引?征求意见稿》。摆脱了过去没有法律依据、缺乏权益保障的尴尬后;广泛开展网上支付业务,大力推广网上支付建设已经成为协调整个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及其他网络增值业务共同发展的关键。随着网上支付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因其在款项收付的便利性、功能的可拓展性、第三方信用中介的信誉保证等方面,已逐步表现出越来越强大的性能优势,正成为当今电子商务活动、网络消费方式的主流。

2.网上支付工具发展滞后

电子商务需要银行卡的参与,但仅靠银行卡的运行还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新一代电子货币如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通过银行账户或电子邮件进行的转账方式进行支付的金额将不断增加。但我国目前在电子现金方面的开发和应用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电子支票尚是空白。电子现金其实与现实货币没有什么不同,是一般等价物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其法律地位一直难以确定。这是因为按照货币的实质和网络无国界性来推断,各国中央银行的地位都将受到挑战,因为任何一个有实力、有信誉的全球性公司,都可以发行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数字化等价物,从而避开银行的繁琐手续和税收。而这会扰乱一国的金融秩序,任何国家都不会允许。但随着电子现金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又具有网络化的方便性、安全性、秘密性,所以电子现金的发展优势是不可阻挡的。关键是要在法律方面进行调整。而我国现在电子支票的应用也极为有限,主要原因是受到我国《票据法》的制约,电子支票的法律地位难以得到确认,使银行望而却步。

3.我国部分品牌的银行卡网上支付情况差异较大

这些差异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原因。现在的银行卡使用情况可说是五花八门,有工行的、交行的、建行的、中信的……每个人拿出来的信用卡几乎都有它一定的历史,其使用的范围、透支额度都是有差异的。目前,电子商务交易的支付方式还显得很繁杂,直接在网上支付的只占极少数,企业间多采用信用证、传统的支票转账的方式进行支付,而个人在网上交易的支付方式有信汇、货到付款(现金)、网上支付等,由于支付形式的不统一,所以极大地影响了电子商务的交易效率,这与银行本身信息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相关法规的不完善也是制约网上支付的关键因素。另一大因素则要归为领导的不重视。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发或是系统的运行都需要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如果管理层首先没有动起来,那基层做再多的工作也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4.网上安全认证机构的建设不健全

网上安全认证机构的建设,从规范的角度讲,只有国家出面建设统一公用的认证机构,才能起到认证机构中立、权威的作用,也才能更好地为网上支付提供安全保证。所以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制订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管理办法,可以进一步规范密钥、证书、认证机构的管理,注重责任体系的建设,发展和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密和认证技术,还可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安全认证基础设施,建立布局合理的安全认证体系,实现行业、地方等安全认证机构的交叉认证,为社会提供可靠的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服务。由此可见,安全认证机构的建设是相当重要的,是顺利开展电子商务与进行网上支付的安全保障,一定要切切实实的抓好。

二、解决电子商务问题的对策

1.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

银行应从传统的主要经营资产负债业务的观念中摆脱出来,注重中间业务的经营,并遵循统一的标准,中央银行应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电子化基础设施,加快实现全国范围内银行卡跨行、异地支付业务授权及清算信息自动交换。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建立并完善电子商务国家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化意识,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抓紧完善电子商务的国家标准体系;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制订电子商务关键技术标准和规范,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和修正,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标准化进程。电子商务体系完善起来了,网上支付也会随之正规化,而随着两者的相继完善与发展,其存在着的制约因素也会日益减少,网上支付业务也就会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青睐了。

2.研发符合我国国情的网上支付工具

在发展电子商务中,要积极开展对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网上支付工具的研究,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推动网上支付工具的应用;同时也要总结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支付标准和规范。就目前网上支付的主要工具--银行卡来讲,必须建立全国统一、完整的银行卡转账、授权网络,以实现支付标准的统一和银行卡异地跨行的支付结算。现在信用卡的使用已经越来越普遍了,用卡付款代替传统的现金付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但目前还只有少数银行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随着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各商业银行都把目光投向了网络银行。可以预计一两年内绝大部分的银行都可实现网上支付。目前国际通行的电子支付工具主要有电子信用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这些支付工具随着网上银行的日益普及也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3.制订统一的标准

主要包括制定统一的管理、统一的读卡机、统一的安全技术等,而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导致了银行间网络化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这势必给我国银行卡统一发展及利用银行卡进行网上支付带来困难。我国商业银行通过Internet提供网上支付还处在初级阶段,其覆盖面小,还远远不能适应网上商务支付的要求。据CCID调查显示,通过网上直接支付的仅占国内电子商务总交易额的17%左右,目前国内银行大多还只是提供一些基础性的支票、电话转账及信用证业务,网上主动支付业务能力有限,并且还仅仅是在一些大中城市中提供此类业务,这远远不能满足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网上支付流程。虽然各大商业银行都在做相应努力与调整,但短期内很难突破这种局限性,很显然,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一方面要加快银行的信息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尽快完善网上交易的相关安全规范,只有真正地实现了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的优势才会显现出来。

4.进行数字认证

当然,其中与认证相关的法律一定要完善,不严格的认证审批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在认证过程中出现的欺骗行为及其后果等一系列问题的责任划分,必须在法律上有所规定。所以我们要积极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问题,尽快提出制订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根据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的要求,抓紧研究并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制订在网上开展相关业务的管理办法;推动网络仲裁、网络公证等法律服务与保障体系建设;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三、总结

现阶段要在我国实现电子商务的网上安全支付,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还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我们去克服,但相对的,也有很大的优势等着我们去开发,去利用。当今市场是一个以网络为主的市场,可以想见,网上支付必将成为主流。

参考文献:

[1]黄京华:《电子商务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州商务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开始实施以来,在州依法治州办公室领导下,根据上级要求和“五五”普法规划的安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夯实理论基础、狠抓普法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较好地完成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结合文治办〔〕1号文件要求,现将我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自查情况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顺利实施“五五”普法工作

(一)健全机构,明确职责。为保证“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施,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局党组研究,成立了州商务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并领导实施全州商务系统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决定“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海任组长,局分管政策法规工作的副局长仲云海为副组长,人事教育科长、政策法规科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成立了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明确了办公室工作职责具体是:组织实施全州商务系统普法规划,安排法制宣传教育,指导协调各科室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并具体组织全州商务系统“五五”普法依法治理督导检查、考核验收和表彰奖励工作。局党组高度重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海同志主持召开局党组会议,研究部署商务系统“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领导责任制,完善了保障措施。我局还将“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做好普法工作,推进普法依法治理。根据省、州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制定下发了《州商务局—依法治理暨“五五”普法工作规划》,明确了“五五”普法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五五”普法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我局召开由全体机关干部职工和所属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动员会。会议认真传达贯彻全州“五五”普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了“四五”普法工作经验,就“五五”普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以来,我局每年都制定下发“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计划,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

二、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五五”普法启动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商务网站、政务网站宣传橱窗、标语、上街宣传等网络平台,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一是搭建法制宣传的网络平台。我们在“商务之窗网站、州政务网”将本局普法依法治理动态、普法学习内容及法律知识上网,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

二是开辟法制宣传橱窗。每年都结合集中普法教育活动,制作“五五”普法宣传专刊。按照州禁毒防艾委员会的安排下,我局每年在禁毒防艾宣传下功夫,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是巧借行风热线,加强法制宣传。以来,局党组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多次到各县和本局扶贫点“进行宣传万村千乡和商务政策法规,扩大了影响面。

四是开展法制宣传咨询活动。以来,我局先后多次参加了州上有关部门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上街宣传咨询、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由局领导带队,局机关干部参加,宣传商务政策法规法制宣传活动,共发放普法、商务法规等宣传资料33000多份,接待咨询人员500多人次。我局认真制定了“三月法制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的法制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在“三月法制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期间,在局机关大楼临街悬挂宣传横幅,为“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顺利推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三、强化培训,突出重点,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按照州政府安排部署,我局认真开展“法律六进”、“六个一”活动,在普法宣传教育上,坚持突出“两个重点”,即抓好领导干部和干部职工学法培训;开展好“一项活动”,积极协助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一)领导干部自觉坚持学法用法。我们将“五五”普法纳入局党组学习内容,年初在局党组 学习计划中明确提出,要认真开展“五五”普法知识教育,组织法制专题讲座,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后邀请省商务厅机关党委副书记等成员进行商务法规讲座,对加强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带动广大干部职工学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按州政府统一部署,局领导干部积极参加了全州领导干部“五五”普法学习培训。

(二)认真抓好干部职工普法教育。我们坚持把“五五”普法宣传教育作为机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机关年度学习计划中将普法宣传教育同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一道安排,一道抓落实。近年来,我们采取集中宣讲、科长讲业务、参加州里举办骨干培训、网络宣传、法律考试、翻印发放法律法规汇编等多种方式,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对外贸易法》、《物权法》、《消防安全法》、《依法行政基本原则》、《《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条例》、《知识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拍卖法》、《典当管理办法》、《二手车流动管理办法》、《反倾销条例》、《商标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较好地完成了年度普法任务。

四、加强整治,强化公开,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一)健全完善行政执法责任机制。制定了推行行政执法责任、执法岗位责任、执法公示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监督检查及评议等五项制度,按照省、州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梳理出商务局行政执法依据8项,清理保留州商务局行政许可审批1项、州商务局行政处罚50项,进一步明确了法律法规授权局机关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责的行政执法责任,规范了行政行为。

(二)加大政务公开工作力度。,我们制定了政务公开实施办法,编制了政务公开目录。按照州政府要求,以来,我们对本局行政许可项目进行了重新审查登记,清理了局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审批流程表,经州政府法制部门审批后对外公布,并纳入州政务中心集中办理,接受统一管理和监督。

(三)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在继续坚持“服务承诺”便民服务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首席代表制。在局机关人员少、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局党组专题研究,选调一名责任心强的人员到政务中心商务局窗口担任首席代表,规范窗口受理项目和行政审批工作程序,推动商务示范窗口规范化建设,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促进了机关行政提速。

(四)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创建活动,优化消费环境。我局其他部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创建活动,并对全州“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了复查验收,收到了省商务厅的表彰。全州通过验收的971家农家店参加创建活动,组织州创建领导小组的相关部门进行了验收,并举行了授牌仪式。

(五)加强对拍卖、典当业的行业监管,建立行业信息统计制度。我们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和商务部《拍卖管理办法》,依法加大对全州拍卖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督核查、行业统计和信用管理。制定了《州旧货行业管理办法》、《州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加强了对二手车、报废汽车信息统计上报工作,对经营主体资格进行规范。加强对旧货业的监管,严厉打击文件违法交易行为,确保党和国家秘密安全。

(六)强力推进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是由商务部门牵头,作为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专项整治中的一项关乎百姓生活及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国家提出了底必须达到的十二个100%和一个95%的要求。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个工作目标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全州共出动执法人员2500人次,整治重点区域场点89个次,取缔私屠滥宰窝点26个,缴获私宰肉、注水肉并销毁病害肉4302.5公斤。全州对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进行各类检查316家次,关闭不符合要求的生猪定点屠宰场6个,对我州目前51家定点屠宰企业生产的肉品抽检400余次,有力的保证了专项整治工作的开展和上州肉品的质量和安全。

(七)进一步规范机关从政行为,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我们坚持把普法教育与文明机关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增强机关干部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我们连续五年在机关干部干部中深入开展服务效率快、服务质量优、服务方式新、服务效果实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机关文明创建工作。

五、打牢基础,完善机制,确保法制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一是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局党组把“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内容纳入学习计划,每年都安排相应的法制知识学习。二是建立了集中普法培训制度。为突出学法实效,我局建立集中普法培训制度,每年都集中进行普法学习,即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三是建立了学法用法考核制度。本着“以考促学”的宗旨,坚持了学法用法考核制度,每年对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进行考试和考核,学法用法考核纳入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中,考试结果和考核情况以及学法用法情况,作为干部任免、晋升、奖惩的依据之一。

第9篇: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办法范文

一、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1、帮助企业申报产业振兴调整规划项目。紧紧抓住国家促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机遇,突出抓好重点工业项目的储备,组织、筛选相关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工信部和省发改委、省经委,积极争取列入国家和省产业调整规划,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2、积极帮助重点技术改造项目争取资金。相关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企〔〕179号)要求,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专项资金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扶持。统筹用好工业结构调整资金、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节能奖励资金等,支持重点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等项目,扩大适销产品规模,加快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的重点工业项目(含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的申报工作,优先组织申报国债贴息和省技术改造贴息项目,争取贴息资金的支持。

3、扩大中小企业担保资金规模。将区启新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1000万元,在保证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加快运作,惠及更多的企业。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有效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缓解企业融资难压力。

4、建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按照上级要求,政府采购优先支持选用自主创新工业产品。政府采购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工业产品。在我区建设的农业、水利、工业、城建、交通、文化等非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同等条件下,有关部门要为其优先推荐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工业产品。自主创新工业产品政府采购目录由经贸局、科技局负责筛选推荐。凡本区企业生产或开发的,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符合国民经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产品,可由政府优先采购。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金融部门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家、省、市有关金融政策,扩大对工业企业的金融信贷规模,增强对全区经增长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协调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综合运用授权授信、房产土地抵押、设备抵押、股权质押、应收帐款质押、动产质押、专利品牌(商标)质押等多种方式扩大信贷投放,使更多的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支持。

积极推进银行与中小企业合作。进一步加强银企对接,分行业、分专题、分层次召开流动资金贷款协调会,帮助企业缓解资金困难;通过开展推介会、银企恳谈会等形式,推荐一批信用好、产品有市场、效益好、还款有保障的企业和项目,争取金融部门支持。每年举办2次银行与我区中小企业银企合作专项洽谈会,加强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交流、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平台。

6、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方式。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抵押贷款方式,落实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加快典当、拍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积极筹措资金;利用并购贷款、房地产信托基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票据贴现、买方信贷、出口创汇贷款、联合协作贷款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

7、推动产学研联合。对购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或转化科研成果,实施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实现规模化生产的企业,经市有关部门联合审查认定为重大转化项目的,优先安排企业贷款担保,优先推荐申报省产学研联合重点项目计划,优先争取省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区企业的紧密合作,加速重点技术、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8、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围绕重点改造项目,推进企业重点技术改造,积极培育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动态储备库,每年保持10家,其中,国家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个,市级后备企业技术研发中心7个。

9、实施重点企业培育计划。选取30家对地方贡献大、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支持这些企业优先申请政策资金扶持,加快项目建设,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二、优化工业企业发展环境

10、开通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绿色通道。认真贯彻执行市政府《关于印发市建立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绿色通道暂行办法的通知》(政字〔2009〕3号)精神,对重点投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实行限时办理、优先办理、并联办理、预约申办等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申报和协调服务,在申报材料齐备的条件下,相关部门要按规定一半的时间转报上级部门,并负责协助企业与上级部门联系沟通。

11、继续减轻企业负担。坚决执行国家关于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发展的通知》(鲁工指字〔〕1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清理各类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以及资源补偿类、环境保护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减、免、缓、降”等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自2009年1月1日起,各类法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一律按法定标准下限征收。严禁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拉赞助,严禁以任何名义强制企业接受有偿服务,严禁将咨询、评估、信息、监测、商业保险等企业自主选择的服务变为强制,严禁强制工业企业参加学会、协会、培训班等,变相收取企业费用,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乱评比、乱培训等新老“三乱”行为要严厉查处,建立定期收费监察制度和畅通的乱收费举报渠道,坚决杜绝各种违法收费行为,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12、严禁一切非必须的检查活动。一切检查活动要按《关于优化发展环境“三条禁令”的实施细则(试行)》(长办发〔〕19号)文件执行,涉及环境保护、节能降耗、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及计划生育等必须的检查,遵循“履职不收费”的原则,尽量减少数量或合并开展。严禁各执法部门违反规定到企业检查、收费、罚没;严禁对企业的吃、拿、卡、要、报、借;严禁在服务企业和群众中生冷硬顶、推委扯皮、弄虚作假、承诺失信、故意刁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

13、切实保障企业生产及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实行“绿色通行证”制度,由区交通、交警部门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重点商贸企业颁发“绿色通行证”。与企业原材料购进及产品销售有关的车辆,一律不予扣留,确有违规、违章行为的应予纠正,要以批评教育为主,对确需处罚的适度从轻处罚。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阻挠施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项目建设有序进行。

14、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政务中心服务体系,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提速,及时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组织中介机构每年对中小企业开展培训服务、创业服务、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化服务、信用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以上服务按实际发生额对中介机构予以适当支持。通过各项专业服务活动,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

三、加强企业管理

15、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争取中央和省资金补助。鼓励企业将淘汰落后与技术改造升级相结合,压小与上大相结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设备。严格建设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竣工验收制度和核准程序,严把环保准入关,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16、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各企业要以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广泛开展“练内功、挖潜力、增效益”活动,要把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开发新产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要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要强化企业成本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大力压缩生产成本,努力减少两项资金占用。加强企业生产管理,增强生产的连续性、均衡性和稳定性,提高产品合格率和优质率,降低原材物料消耗。

17、高度重视市场营销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售后服务质量体系,严格执行售后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充实售后服务队伍。强化企业营销队伍建设,把加强营销员队伍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营销团队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

18、强力推进品牌建设。支持引导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管理,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培育塑造产品和企业的良好形象,走质量效益型的名牌发展之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将培育品牌作为长期战略来实施,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品牌建设,强化激励机制,从财政税收、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等各方面提供支持,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严厉惩处假冒伪劣、侵权等行为,强化品牌的研究和专业服务,为其成长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19、增强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要把确保资金链安全放在企业管理的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现金流管理,加强资金集中管理、资金预警监测和资金预算控制,强化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责任追究,有效防范资金链断裂带来的经营风险。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建立健全资信、财务、劳工、环保、安全、产品服务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坚持诚实守信经营。

20、努力保持社会稳定。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各企业要加强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来减少损失。如生产经营暂时困难,确需要采取减员、停产放假等措施来应对的企业,要认真执行市劳保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裁减人员的意见》(劳社字〔〕128号)精神,保证平稳有序进行。企业对拖欠的水、电、汽等费用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处理好;有关部门在当前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采取给企业断水、断电、断汽及提起法律诉讼等强制措施,保持全区社会和谐稳定。

21、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导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制定切实可行的“三会一层”议事规则,完善董事会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行使经营管理权,监事会对董事、经理实施有效监督的自我约束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按照公众公司的要求逐步完善公司股权结构,为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

四、强化对工业经运行的组织领导

22、加强组织协调。工业经运行成效直接关系全区经社会发展全局,区政府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总指挥,分管负责同志任副总指挥,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工业经运行指挥部,负责对全区工业经运行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各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抓好工业经运行的调度。